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学的运动原则与方法

篇1

摘 要 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教学训练原则,是体育训练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运动员和学生的重要理论基础。本文通过研究其共性与独特点,从理论层面为运动训练与体育教育提供理论支持。

关键词 运动训练原则 体育教学训练原则 共性 独特点

一、前言

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教学训练原则,是体育训练理论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运动员和学生的重要理论基础。从教学和体育训练的本质出发,体育教育训练原则是在体育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下,通过适当的方法,指导学生掌握体育相关知识、基本的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体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种有组织的教育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原则;而运动训练原则是人们在运动训练活动中所遵循的基本准则,正确认识人体运动竞技能力的变化、提高与表现的规律,是确立运动训练的基本依据。

二、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教学训练原则的共性

(一)科学性

科学性原则对体育教学过程提出了一系列的要求,包括在教育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和手段。近几十年来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共同规律表明,体育教学训练中的这一科学性原则,也是使运动训练在质和量上提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要求在运动训练中,必须不断地和有效地把体育教学训练中的科学性原则应用到实践中去,这是运动训练水平进一步提高的基础。

(二)教育性

这一体育教学的原则,贯穿运用于运动训练的内容、形式和方法之中。它以运动员的个性形成与运动水平提高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为前提。

(三)自觉性和积极性

这是体育教学中主要原则之一。在运动训练中,学员的自觉性表现在对任务的理解、对训练过程中各种基本的规律性的理解、对人的肌体结构特点的理解以及各种训练手段和方法对他的影响和理解等。

(四)直观性

体育教学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就是感觉与概念的统一。因此,直观性原则要求采用直观手段就成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运动训练和实践中,多种多样的直观手段是结合在一起的,可以说,保证直观性的各种方式,对于提高高水平运动员改进技术具有特殊意义。

(五)巩固性

巩固性原则要求巩固在体育教学中获得及发展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在运动训练过程中,一方面有关知识、技能、素质应具有相对稳定性,另一方面它们又要有用于各种不同场合的灵活性,学员在完成运动专项过程中,就能够做出最佳决定。

(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性

系统性就是在运动训练全过程中,要求在发展素质、掌握技能和技巧、提高有机体各体系机能能力时,须在其间保持一定的逻辑联系。而循序渐进性则指出了在教学训练过程中下一阶段有赖于前一阶段的原则。这样也就可以使运动员以后的提高合乎逻辑地发展。

三、运动训练原则与体育教育训练原则的独特点

(一)运动训练原则的特点

第一,运动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由于运动员从事的是专门项目的训练,因而,在训练的内容选择上,要根据专项的特点和需要,具有专门的性质;第二,运动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由于训练任务的多方面要求,训练内容的复杂,以及训练对象的不同,决定了训练方法和手段的多样性;第三,运动负荷的极限性。运动员如果不能承担大负荷的训练,就不可能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这是运动训练的一大特点;第四,运动训练的个体差异性。这是根据每个运动员素质的不同而言的。

(二)体育教育训练原则的特点

体育教育训练,作为一种教育过程,其主要特点是不仅需要教师的讲解、示范,还需要学生的身体直接参与练习来掌握技能、技术。同时,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由此特点出发,决定了其体育教育训练的任务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使学生学会和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教会学生用科学的方法锻炼身体,进行德育品质教育;为学校参加各类竞赛,并取得好的名次。从体育教育训练的实践过程来看,上述四条任务是辩证统一的,增强体质是体育教育的根本目的的体现;而掌握体育的知识、技能、技术,则是解决科学锻炼的方法问题;对于道德品质教育来说,既是培养目标的要求,也是体育教育的方向和动力问题。因此,在体育教育训练中增强体质,掌握基本知识、技能、技术和进行道德品质教育的辩证统一,既是体育教育的特点所使然,同时,又是体育教育任务的完整体现。

(三)体育教育训练与运动训练的区别

通过上面对体育教育训练和运动训练之特点、任务及内容的分析。可以看出,作为体育科学的组成部分,二者虽然从不同角度体现着体育的本质,但在表现特点和内容上,是有着显著区别的。而在特点和内容上表现出的区别可以归纳为这样一点: 即体育教育训练原则,所实施和体现的是一种全功能型的培养人的方法,所涉及的手段较为广泛;而相对于运动训练原则来说,除具有体育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外,更主要的体现出的还是其专门性,而且在这一点上,其特点和内容的倾向性就更为明显。这可以说是二者的显著不同之处。

参考文献:

[1]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2] 田麦久.我国运动训练学理论体系的新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46.

篇2

一、(略)

二、体育运动训练原则

运动训练原则是对运动员在进行运动训练过程中的规律进行表现,也是组织和开展运动训练活动的基本守则。教练员在制定运动训练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项目中,都要严格的按照运动项目的基本特征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灵活的结合运动训练原则来开展日常训练活动。

(一)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相结合原则在体育运动中,为了进一步的提升运动员的专业技能,并使他们获得良好的运动成绩,教练员就应该严格的遵守一般训练和专业训练相结合的训练原则。其中一般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采用多变的身体练习方法,从而提升运动员身体上的各种机能,并综合改善运动员的技能水平,增强身体的状态,为身体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全面提升运动员的技能和理论水平。在进行专项训练中,首先要根据专项训练的主要特点,并且应明确运动训练的手段和基本目的,例如在进行艺术体操、球类等较为繁杂的项目中,教练员应为运动员选择灵活性强、协调性好的手段来指导训练。

一般训练和专项训练主要在训练内容、手段和目标上具有差异性,但两者之间相通之处在于,一般训练是为进行转向训练打下基础;而专项训练则能创造成绩,两者在训练中的最终目标是相同的,同时也是相互促进,不可分离的,有的时候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是很难完全分开的。运动员在实际的训练过程中,由于运动会给运动员的身体机能带来影响,促使身体上的各个器官产生相适应的联系性,并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一般训练中会采用多种练习和内容和手段,从而能进一步的弥补专项训练中的不足之处,从而提升身体中的器官得到综合的提高,为运动员今后创设优异的成绩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区别对待原则在运动训练中,区别对待原则主要是针对不同的运动项目和不同程度的运动员以及运动状态等因素下,都应该综合考虑这些因素,并制定出相适应的训练方法,从而给予运动员相应的训练承载量。各个运动专项都有自身的决定性因素和规律性,但由于各个转向中的具体特点,能正确的反映出运动项目中存在的共同规律性,所以在进行集体运动项目中,个人训练是进行集体训练中的一个关键之处,例如在排球训练中,有些队员的扣球技术还不到位,而有一些队员的接发球还不够低,于是在进行集体训练中,教练员应该针对这些弱势,安排个人训练,与此同时还应注意协调好和集体训练的程度比例。

学校的课余运动训练具有多个项目,而且训练的人数也较多,但是教练员则较少,在田赛训练中,由于各个小项都包含了多个不同的年级和性别的运动员,所以一个教练员就需要正确的处理好多种局面,在这种较为繁杂的训练中,教练员应采用小组形式来开展。在径赛训练过程中,由于短跑是由快速力量进而步频决定的;而中长跑则需要足够的速度和耐力;马拉松则需要耐力,所以在具体的运动训练中,教练员要根据运动员的专项,例如全程、十公里等,来进一步的确定运动员进行转向运动的重点。例如运动员要跑马拉松,那么最重要的就是运动员长时间坚持的耐力和腿部肌肉,其次是心肺耐力,这两种耐力都是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要特别针对运动员身上存在耐力不足的情况来进行转向训练,可以要求运动员长距离的跑,并通过山地跑、越野跑等形式来综合锻炼,同时还应控制住跑的心率和呼吸,尽可能的要求运动员应跑长时间。而对于心肺功能耐力的专项训练中,还可以采用间歇跑的方式训练,在跑的过程中还应控制好速度,尽量的提升心率,总之,这两种训练方法是相互推进的,都有各自的侧重点,进行长时间和长距离的跑能有效的锻炼运动员的心肺功能,同时也有利于腿部肌肉的锻炼。在进行不同项目的运动先练过程中,在同一个课次的前后阶段,教练员需要针对运动员的身体进行有组织的训练,一般是在前部分注重身体训练,后期则侧重于技术训练。

三、体育运动训练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运动训练包括了多个方面的内容,在从我国目前的体育教学情况可以得知,在体育教学中所进行的所有运动训练内容,远远不够达到其能代替全部体育训练内容的标准。现今的体育教学还沿用传统的方式。首先是明确教学目的、任务、方法等一系列教学顺序,虽然这与运动训练的过程存在很多的共通之处,但也存在差异性,它能有效的反映出我国目前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内容只是使用了部分训练的方法,但从体育运动的实际情况出发,只需要采用得当的体育教学能从运动训练中总结和概括出较为系统和完善的科学训练方法,并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一)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理论的角度来看,运动训练主要针对竞技运动来进行的,从狭义角度来看,竞技是一种高水平的体育活动,但从广义层次来看,它又是大众进行身体娱乐的一种形式,所以竞技本身不仅包含娱乐的作用,还能从竞技比赛中获得更高的精神享受,只要人们积极的参与其中,并感受竞技活动中的整个过程就能获得身心的愉悦之感。当高水平的运动员在进行竞技比赛的时候,他们呈现出来的高超技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从而引发人们内心中的崇拜心理,从而产生体验的强烈愿望。虽然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是两个不同范畴的内容,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也存在差异性,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体育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锻炼健康的体魄,而其中的德育都是它的附属,这与运动训练是一致的。进行长期性的运动训练,运动员就能掌握好一套有效的锻炼方法和人体技能的规律性,并为人体进行锻炼提供科学的依据。虽然我国目前的运动训练体系存在缺失之处,但运动训练本身就是一项专业的训练活动,对体育教学的开展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从实践过程中还是理论上来看,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的原理是一致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可以借鉴运动训练中的内容来保证教学目标的完成,并有效的解决在体育教学活动能够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对体育教学的启示

从互补原理和前人的运动经验出发可以得知,在运动训练中其实存在许多教学的因素,所以在进行某一种运动训练过程中,它的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都存在相同之处,除此之外,通过对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的总结,在运动训练中还吸取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例如运动训练过程中采用的语言法、演示法等,都是体育教学中常用的方法,两者只是由于针对的对象不同,所以在教学内容上具有差异性。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基本原则包括了直观性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等,这些原则也是体育教学中的常用原则,这些原理都存在相通之处,只是两者的侧重点不同。从中就可以得知,体育教学中采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与运动训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致的,这也得益于运动训练中的“教育”性质。反之,在运动训练中所用的专业训练方法和原则与体育教学也是相通的,这也由于体育教学中具有“竞技”性质,所以,运动训练和体育教学之间可以相互的借鉴,并采用有效的方法来指导日常的教学工作。#p#分页标题#e#

篇3

摘 要 对于短跑运动员来说,进行正确的、科学的力量训练十分的重要。力量训练是短跑全程训练的基础,研究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方法,对提高短跑成绩具有重要意义。在以往的训练过程中,实践可以证明,力量训练必须符合专项训练和比赛时表现出来的动作特征、用力特征、肌肉工作及心理因素等方面特征。希望通过对短跑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能对短跑训练提供有效参考,提高短跑的整体成绩。

关键词 短跑 力量训练 方法 重要性

一、前言

短跑在各个大型体育赛事中都是很重要的一个比赛项目,现代短跑训练都是在注重实效性和发挥个人特点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技术。力量训练在短跑全程训练中的地位是不言而喻的。当今,国内田径短跑的整体成绩与欧美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必须思考怎样改进国内短跑的训练方法,研究更加科学的训练手段,从而提高国内短跑运动员的成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和改善短跑力量训练的方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短跑力量训练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1.量化控制性原则、周期性原则

量化控制性原则,是在短跑力量训练中,教练员依据一定量化指标进行控制性安排训练,一方面是训练内容的量化,另一方面是运动负荷的量化。要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时间的长短,结合训练目的及运动员的实际情况,进行训练的量化控制。使之达到训练的要求,实现训练的目的及任务,产生更为有效的训练效果。

力量训练的周期性原则,就是将短跑力量训练的规律和专项竞技状态周期性发展规律相结合,必须从时间上进行一定的控制。力量训练的周期性控制,主要是训练时间与训练负荷之间的统一,是做出对整体训练过程的规划。应根据每一个运动员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合理的周期性力量训练,使运动员力量的增长与技术能力相融合。

2.渐进性原则、个体化原则

渐进性原则在力量训练过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在训练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地增加强度,负荷强度的大小要与肌肉力量增长保持一致,根据运动员的身体素质来安排训练强度,最终实现增强力量的目的。

个体化原则,在计划力量训练时,必须要有区别的对待每一个运动员,因为每个运动员的性格、身体素质、兴趣、心理特点、承受负荷等能力不同,每个运动员的自身情况不一样,要用不同的训练手段进行安排。

(二)短跑力量训练的主要方法

1.最大力量训练、快速力量耐力训练

提高最大力量,通常采用杠铃练习法,如负重深蹲,负重半蹲,负重跳等,这些都是操作起来方便,而且见效快的方法,教练员通常都会为运动员安排此类训练方法。

快速力量耐力是指短跑运动员在运动中较长时间保持快速用力的能力。快速力量耐力训练常用的方法有持续间隙法,循环训练法。力量耐力训练不但可以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短跑成绩,还可以增强运动员顽强拼搏,坚持不懈的意志品质。持续间歇法训练的负荷特征见表1。

表1 持续间歇法训练的负荷特征

由表1得知,训练的负荷强度大,间歇时间就会长一些,训练的负荷强度小,间歇时间就会短一些。训练的负荷强度大,训练组数及每组重复次数就少一些,训练的负荷强度小,训练组数及每组重复次数相应的就要多一些。

2.负重抗阻练习、对抗性练习、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

负重抗阻练习是力量训练常用的手段,如运用哑铃、杠铃等训练器械。这种练习方法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可操作性强,也可激发运动员的兴趣。克服弹性物体的练习,例如使用拉橡皮、拉力器带等,都是在力量训练中利用率比较高的训练方法。这些方法简单易行,教练员经常会运用这些方法对运动员进行力量训练。

3.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克服外部环境阻力的练习、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

利用力量训练器械练习,这是一种比较有针对性的训练方法,此类练习在动作结束部分所用的力量较大,这种练习运动员不必用尽全力,要求动作要灵活。克服自身体重的练习,如引体向上、纵跳、倒立推起等。这种练习方法较简单,运动员易领会动作要领,可以有效的发展局部部位的力量。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在当今短跑力量训练的过程中,教练员承担着运动员力量训练的监督者与传授者两种角色。不同层次水平的运动员在不同发展与认识阶段的要求与理解能力是不一样的,从认识的角度去揣抹,应因材施教,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研究出一个符合当代运动员短跑技术与当今运动员存在的普遍特点的训练方法对短跑成绩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有利于每个运动员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突破新的领域。

(二)建议

随着体育科学化的发展与渗透,体育运动的技巧与方法和指导思想都在不断的发展,扩大及深化。广大体育教练员要着重把握体育科研的前沿,要正确对待训练理念,把技巧与方法充分的传教于每个运动员,才能使体育教学训练得到更好的延伸与推广,相互学习与探讨。

参考文献:

篇4

摘 要 身体素质“课课练”是学校体育发展历史中的一个特有现象:每节体育课都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身体素质练习。它是为了谋求身体全面发展而进行的有针对性的练习,是对基本教材的补充,也是体育课素质练习的一个重要形式。小学一年级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通过进行科学合理的“课课练”,可以有效地提高身体的基本素质,增强运动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和掌握难度较大的技术动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 体育课 课课练 小学一年级

一、科学“课课练”应遵循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合理性原则、季节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渐进性原则。

二、科学“课课练”应具备的特点

(一)锻炼的目的清晰准确

“课课练”不只是做了有一定运动量的身体练习就可以了,科学的“课课练”要有相对明确的健身目的,还要有比较长期的计划,才能保证科学和全面地锻炼学生身体。

(二)锻炼的内容多样有趣

“课课练”的内容,可以分为一般素质性练习和专项素质性练习两大类。前者包括速度、灵敏、力量、耐力等发展身体全面素质的内容,一般作为主教材,或补充性教材安排;后者主要指某项运动的专项素质训练,比如武术和艺术体操的基本功(手型、步型、腰、腿功),篮球运动的急起、突停、快速变方向等,通常作为辅练习来安排。

以往的“课课练”的内容,明确地指向有效率的身体锻炼,练习的内容往往也是比较常规的练习动作,而这些动作虽然比较规范,锻炼效果也好,但往往缺乏新奇性和趣味性。并且,很缺乏对学生锻炼动机和感受的研究,因此在内容上表现出“少变”和“枯燥”的特征。这也是“课课练”缺少魅力,在后来“快乐体育”的浪潮中逐渐“失色”的原因之一。因此,丰富练习内容,增添练习趣味,是保证“课课练”有效实施的必要条件。

(三)锻炼的负荷合理适宜

“课课练”的科学性取决于运动负荷的科学性,但“课课练”的负荷控制比起其他情境下的负荷控制要受到更多的牵制,如:①时间方面的牵制,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有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课课练”;②技术学习的牵制,“课课练”在内容上和练习量上必须考虑与体育教学的配合,一般以补充教学的形式为好;③场地器具的牵制,在体育教学中不可能准备很多的器材,也不可能安排很大的场地;④学生人数的限制,班级中多样的学生不可能完全实施个性化的负荷安排。这样一来,就对练习内容的负荷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场地限制,合理的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以提高学生运动技能。

(四)锻炼的形式生动活泼

以往的“课课练”,虽有全班集体进行锻炼的方法,也有分组进行锻炼的方法,还有“循环练习法”式的锻炼,但仍显得形式过于单一,至少还没有充分利用“比赛”、“总结”、“表现”等因素来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激励学生进行锻炼。所谓“比赛”,就是让学生比赛谁的负荷量更大,比谁能做得更多,比做得更正确;所谓“总结”,就是让学生在大家面前总结锻炼的感受,推荐更多的练习方法;所谓“表现”,就是在锻炼一段时间后,让学生在大家面前乐于展示自己的锻炼效果,如肌肉的发达、柔韧的增加等,如此可以使“课课练”以及激励学生锻炼的方法更多样、更活泼和更有效。

(五)锻炼的时间充分恰当

“课课练”的时间既不能过于少,没有实效性,使得身体锻炼流于蜻蜓点水;也不能时间过长,以致影响运动技术教学,造成对体育教学的“喧宾夺主”。一般来说,如果是配合技术课的“课课练”应以10分钟为高限。如果安排得好,10分钟内的身体锻炼也可以达到较大的强度和负荷,取得很好的锻炼效果。

辅助练习多安排在主教材之前、准备活动之后,有学习、掌握、巩固、提高基本技术和技能的作用。补充性练习,则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和内容来填空,安排在课的前、中、后,都可对调节课的运动量、密度和生理曲线,起到良好的作用。有些练习,如发展跑的能力的练习(高抬腿跑、后蹬跑等),即可以作为辅练习,又可以作为补充性练习。要根据课的内容选择恰当的练习时间,保证学生的身体练习能达到预计的效果。

三、实施“课课练”的注意事项

(一)内容的安排

“课课练”内容应该和主教材内容相结合,在短时间内,练习内容应尽量不同。在安排内容时,应考虑到全面性,如主教材是连续拍球的话,那么“课课练”就可以安排下肢力量的练习。

(二)负荷的大小

“课课练”负荷的大小也应该和教学内容相结合,如果本节课练习密度和强度较大,“课课练”的负荷安排就不宜太大,避免学生过度疲劳。相反,学生参与练习的负荷不大,这时在“课课练”中就要弥补强度不够的不足,要让学生在体育课中有适度疲劳感,以求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

(三)形式的采用

同一种素质可以通过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游戏中、比赛中、玩耍中得到锻炼,并提高身体素质。组织形式也可多样化,如按优势特长分组、按薄弱环节分组、集体练习、自主选择等等。在“课课练”的过程中,还可以加配音乐,以激发学生更大的兴趣。

(四)器材的选择

器材设计应该尽量简单化,要和教学内容中的器材相结合,做到“一物多用”;要尽可能地开发器材的多元化功能,以避免“课课练”时搬运大量器材,避免耗时耗力。

参考文献:

[1] 吴键.归去来兮身体素质“课课练”[J].中国学校体育.2010(8).

篇5

[关键词]中长跑训练;中长跑;耐力素质;力量耐力

[中图分类号]G82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74-01

前言

在已有的著作和论述中,专家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中长跑的耐力、速度的训练方法进行了探讨。例如努米尔的匀速训练法、霍迈尔的法特莱克训练法、格施勒的间歇训练法、小周期多课次训练法以及马骏仁的“高频率、快节奏”训练法等等:经自己参考多方面资料,并结合自己在训练中的一些想法,对技术运用与训练特点、训练水平等方面的关系提出自己的观点。

在对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进行训练时,要让学生明白,通过长期的中长跑练习,不仅可以增强体质,也可以培养意志品质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正确的教学手段、教学原则进行教学,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训练热情,由被动式训练转变主动式训练。

一、研究方法与对象

(一)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查阅近年来与本文论述内容相关的文献资料。

(二)研究对象。对吉林省四平市第三中学14岁―16岁的中学中长跑运动员

(三)研究内容。从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出发。

二、结果与分析

(一)中长跑项目的身体训练要遵守两大原则。

1.全面发展的原则。要提高学生中长跑能力,仅凭单调重复的耐久跑训练是不会有显著效果的。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促进学生的生长发育及全面增强学生各器官系统功能,为此,应该在教学训练中给学生身体各器官以全面影响,使各器官各部位都承受一定的负荷。只有在身体得到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有稳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保证,而不至于使学生训练成为只有某一方面发展的单一人才。

2.循序渐进原则。中长跑的教学与训练应遵循循序渐进原则。训练过程中运动动作的难易,技术动作的复杂或简单,运动量大小都应从易到难、由简到繁、从小到大。既不能急于求成,又不能踏步不前。所以,对中学生中长跑训练,一方面要保证运动员的局部竞技能力获得超前发展,另一方面要结合专项需要,选择多种内容与方法手段,使整体竞技能力结构获得全面发展。

(二)耐力素质训练。要提高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耐力,不能只强调单一的跑,这样是很乏味的。例如:定时定距跑:在场地或公路上做定时跑完规定距离的练习;变速跑:在场地进行。快跑段、慢跑段距离和强度应根据任务与要求决定;法特莱克跑:在场地、田野、公路上进行;水中定时游:不规定游泳姿势及速度,只规定在水中游一定的时间;将不同的训练方法进行组合,反复循环进行5分钟以上。

(三)反应速度训练。根据学生活泼、好动和兴趣广泛的心理特点,总结出以下几项反应速度的练习方法。例如:看手势或其他信号做3米、6米、9米正面或转身跑。预备姿势可以是站立也可以是坐姿、跑姿或卧姿;运用视觉和听觉号,做出各种快速起动和冲刺、移动变向、急停和跳跃练习。

(四)力量耐力的训练。要发展一般力量耐力,可采用持续间歇练习法、等动练习法、循环练习法和负荷强度较低的静力性练习法。

(五)柔韧素质训练。发展柔韧素质不仅可以加大动作幅度,使动作更加优美、协调,而且能加大动作的力量与速度,加速机体疲劳的消除,减小受伤的可能性。

(六)运用多种多样的练习方法来提高学生的训练兴趣。在运动训练中,教师要开动脑筋,结合中长跑的专项特点,设计出多种多样的练习形式,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专门能力,也可以增加学生的锻炼兴趣。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中长跑的训练是一项科学的工作,需要通过各种训练方法、手段、综合学生各个方面进行训练和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从事中长跑运动,对其自身发展的重要意义,促进其自觉积极参与其中。为了不让运动员在中长跑训练中感到枯燥,采取了多种形式的耐力、力量柔韧性的身体训练,避免了单一的跑。使学生在多样化的训练,提高运动水平。

(二)建议。在中学生中长跑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指导训练,通过多种多样的带有游戏乐趣的专门性练习,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并注意学生的能力培养,要了解关心学生的兴趣和个性,注重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使其把自身的潜能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陈华红.浅谈中学生体育能力及其培养[J].体育科技,2004,25(1):84-86.

[2]陈文胜,张建新.浅析中长跑运动员的速度力量训练[J].体育科技,2004,25(3):24-26.

[3]陈小平.有氧训练――提高我国耐力项目运动水平的关键[J].体育科学,2004,24(11):45-50.

[4]徐世民,汪玉杰.浅谈少年中跑运动员的有氧能力训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2):110-111.

[5]李斌,汪玮琳.青少年田径运动员训练规律探析[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1):102-104.

[6]程兵.对中长跑运动员速度训练的重要性的研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9(4):124-166.

[7]于星飞.少年中长跑运动员训练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3):122-124.

[8]岳新坡,毛爱华.论二十年来我国田径运动技术与训练理论的创新[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3;18(1):43-49.

篇6

【关键词】新课程;高中物理;习题教学;习题选编

一、高中物理习题教学的作用

高中物理习题教学是指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所进行的例题讲解、习题处理、作业和试题讲评等活动,是物理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对概念、公式和原理教学的延续和深化。它的作用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深化物理概念和规律,反馈信息,了解教学效果;二是活化物理知识,扩大知识面,提高应用能力;三是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和科学表达能力。

二、物理习题选编的基本原则

习题好比将士的武器,锋利的武器使将士在疆场上所向披靡,而好的习题能提高习题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选择恰当的习题是搞好习题教学的基础和保证。应根据教学要求、教学原则、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练习目的选择习题。具体选择时应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一)科学性原则

科学性是教师编写习题时首先需要注意的问题。科学性要求习题中叙述的物理现象和

(二)层次性原则

对于整节习题课的例题、习题设计,要解决一个问题,可能设计一系列的习题,对于这些习题的设计要注重层次性,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高中物理的学习不管是在知识深度上,还是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学生都需要一个逐步学会的过程。如果把过难的物理问题“一次到位”地摆在学生的面前,这些问题不仅不可能“到位”,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丧失学习物理的自信心。因此,对于学生练习,要根据学生情况把握好基础题、中档题、难题的比例。新课后的习题设计中,三者的比例应为6:3:1;阶段复习的习题设计中,三者的比例应为3:6:1。

(三)实践性原则

用于阶段复习与测试的习题的作用是引导学生建立知识网络,活化物理知识的应用,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选编阶段复习与测试题时,要适当增加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的习题,把理想化模型同实际问题密切联系起来,进而使理想化过程与实际物理过程有机结合。这样的物理过程,更有实际意义,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新课程理念。

例如,有这样两道题目:

(1)将一物体从离地面10 m高处竖直向上抛出,抛出后物体上升0.45m到达最高点,求物体抛出后在空中运动的时间?

(2)一跳水运动员从离水面10m高的平台上跃起,举双臂伸直身体离开台面,此时其重心位于从手到脚全长的中点,跃起后重心升高0.45m达到最高点,落水时身体竖直,手先入水(在此过程中运动员水平方向的运动忽略不计)从离开跳台到手触水面的过程中,他可用于完成空中动作的时间是多少?

这两道题考查相同的知识点,但选择第(2)个题目分析效果更好,因为第(2)题赋予了联系实际的背景,活化了物理知识,拉近了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距离,使学生更乐于对此进行研究。

三、物理习题教学的基本策略

或许有些老师会不解甚至抱怨:“这道题都讲了N遍了,仍有很多学生做错。”这其中固然有学生的原因,但老师也需从自身教学的角度反思问题的症结所在,除了使用讲授法,是否还能采用其它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弄清疑点、突破难点呢?其实《纲要》已为我们指引了方向:“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一)让学生表达,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1.小组讨论

量子力学创始人之一海森堡曾经说过:“科学植根于讨论之中”。在物理习题教学中引入小组讨论能激发学生思考和培养学生科学表达能力。

以在物理概念习题教学中进行小组讨论为例。

物理概念是物理学的基础,但是学生受日常生活影响、知识的负迁移和对语词的曲解会形成前物理概念,有不少前物理概念是不正确的,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来澄清错误认识。

如在巩固“摩擦力”概念的习题教学中,教师可提出一系列问题:摩擦力是怎样产生的?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有何关系?只有运动的物体才受摩擦力吗?摩擦力一定是阻力吗?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相互说明自己对问题的理解,相互补充、相互质疑,教师也可以“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其中给予指导。小组讨论结束后,由各个小组的“中心发言人”发表本小组的讨论结果,综合、纠正与补充各小组的发言,从而达成对物理概念正确的认识。这样做比教师直接讲解的效果好得多。

2.说题教学

说题教学通过让学生说清题意、说清解题过程及解题后的感想,把学生从“被动听”推到“主动说”的位置,易于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的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创新能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让学生探究,培养学生的钻研精神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提出的核心理念之一,《标准》指出了科学探究的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要素”不同于“环节”。一个过程缺少必要的环节就会中断;而课程标准指出的要素是科学探究的标志,一个具体的教学过程只要具有一两个这样的要素,它就有了探究性。也就是说,课堂学习时的科学探究不一定是“完整”的。只要包含了科学探究的若干要素,但不包含学生实验或演示实验的教学过程,也是科学探究。因此科学探究不一定都要动手做实验,

如在学过匀速圆周运动之后,学生对以下问题的研究也是科学探究。

地球可以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拱形桥,桥面的半径就是地球半径。地面上有一辆汽车沿着赤道行驶。汽车速度越大,地面对它的支持力就越小。会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速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地面对车的支持力是零?这时驾驶员与座椅之间的压力是多少?他这时可能有什么感觉?

篇7

关键词:体能训练 基本理论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G7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1-0264-01

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体能问题的研究仍是当前体育理论和教学训练研究的热点之一。[1]随着现代化的科学理论和技术对运动的影响与渗透,当今世界运动员体能训练科学化进程也不断的得到加速发展;出现了许多先进的理论、先进的运动技术、先进和训练方法和手段,同时世界竞技运动的商业化与运动员职业化的发展进程不断加快;加之当今社会信息化时代的传播方式与速度的日新月异,使得运动员的成绩不断提高。[2]80年代中期以来,“体能”训练越来越被各个运动项目所接受。由于奥林匹克运动日益完善健全,比赛项目和训练中体能这一项显得尤为重要。现在体能训练也逐渐被教练员所重视,通过体能训练能够对身体机能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使运动员在超负荷的运动量下能够承担训练和比赛的一切压力。

2 发展趋势

体能训练能够使运动员的器官系统能够有机协调运转,体能训练有利于掌握先进的技术,在充分发展自身运动素质的基础上,才能很好的掌握技术。现在的竞技运动越来越激烈。运动员也在为了能够创造优异的成绩获得更大的胜利而进行高强度的专项训练,为了达成更好的训练效果,运动员会专门找专业的体能训练教练对自己的进行因材施教。体能训练有利于运动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创造高效的成绩,同时体能训练可以提高运动员有机器官系统特别是心血管、呼吸系统、增强骨骼、肌肉等运器官的功能,有利于促进运动员的身体健康,预防伤病,延长寿命。

3 对体能训练的探讨

3.1体能训练的含义

体能是人体机能的运动力,是竞技能力的关键环节,是运动员为提高技术水平、获得优异成绩和提高综合素质的必备条件。身体机能和素质是体能的最重要的因素。体能训练是是通过合理科学的动作练习来改善身体形态提高身体机能促进身体各器官的健康发展的训练活动。

3.2合理科学的体能训练需要遵循的原则

3.2.1适应性原则

从人体的健康角度出发,人体会因外部环境的影响而使内部如体温、体液等生理机能产生波动。因此体能训练需要与外部环境和运动员自身的身体状况相适应。

3.2.2科学可行性原则

体能的训练一定要符合运动员自身情况、竞技比赛需求和与专项训练的结合的实际情况的基本要求。

3.2.3训练强度与质量相结合原则

高强度的体能训练会使运动员在进行下一环节的专项训练时不能完全的投入和很好的掌握,所以需要体能训练的强度与训练的质量统一结合起来。

4 体能训练的基本原理

长期的实践中,运动学研究人员对体能训练和身体素质的的要求越来越高。为实现人身体机能的每一个器官都达到负荷的规律性变化,首先,要了解产生人体运动的生理机能的器官,从而一点一点的去实现身体的合理运动。其次,实现过程是通过骨关节和骨骼神经系统的传导和调节以及合理的协调共同完成的。[3]其所需要的基本原理主要有:(1)在运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肌肉收缩获得力量能力。(2)在体能训练期间通过周期性的运动练习出反应动作速度。(3)拉体能的过程中就是在为持久的耐力训练做铺垫。(4)在体能训练的中加强素质练习就是检验关节活动幅度和肌肉、韧带和肌腱等组织的伸展性。(5)体能训练期间需要完成考察灵活度的环节。

5 体能训练方法论研究

为将体能训练达到最佳效果,体能训练的方法论便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体能训练中主要包含以下几种训练:整体训练、专项训练、康复训练等。

5.1整体训练

整体训练主要涉及到整个骨干和盆骨的肌肉,很多是深层的小肌肉群。保持身体的姿势正确,重心稳定,将身体处于平衡状态,运动期间预防动作中产生损伤。

5.2专项训练

专项训练就是运动员在进行基本的热身、拉伸、放松等动态与静态的训练结合后进行的相对专项的体能训练。田径中的400米与200米的一系列一般体能训练,然后进行放松后再进行专业项目的战术和技巧训练。

5.3康复训练

康复训练主要是借助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功能康复学的手段进行的,依靠结合科学营养学采用合理的体能康复训练方法来预防训练中运动员的损伤,延长运动寿命。

体能训练主要练习的就是防卫能力、肌爆能力、柔韧性、速度、敏捷性、协调性、平衡性、技巧性和心肺耐力等。体能训练是在一种长时间、高强度、大负荷持续训练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能训练中是对器官和机能系统超负荷的适应训练以达到机能潜力的挖掘和整体运动能力的提高和培养。在力量、速度、灵敏、耐力和柔韧等基本的身体素质可以通过走、跑、跳、投掷、攀登、爬越和支撑的方法进行提高。在发展最大力量的采取两种途径,一方面是依靠改善肌肉内协调和肌间的协调能力,提高肌肉和肌间的协调性;另一方面是依靠肌肉体积增大来增强力量,训练系统中蛋白质的急剧分解使肌肉横断面积增大,再加之训练锻炼的肌肉协调性从而使力量发展起来。在此阶段中需要注意力量练习的强度与训练量的合理搭配。在发展速度力量练习的过程中需要的是发挥肌肉的力量能力在是力量最大化从而练习爆发力。也就是在锻炼肌肉的收缩速度和量的能力,这一能力的练习需要依靠短跑来达到。在柔韧度和平衡性的练习中,主要是依靠静力的拉伸、动力拉伸、转体练习等等。大多是正压退、侧压腿、前压腿、后压腿来练习肌肉的柔韧度。

参考文献:

[1]田文学,田学礼.体能与体能训练的系统结构分析[J].论体能训练的方法论,2009(2).

篇8

选修课程主要是,为进一步地拓宽博士研究生专业基础理论、扩大知识面及培养能力而设置的课程,除设置一定数量的专业选修课程外,还应要求研究生选修部分跨专业或跨学科的课程;为了拓宽研究生的视野、促进研究生主动关注和了解学科的进展,还应开设学术讲座和学术讨论性质的课程。我国大部分大学按照跨学科的原则设置体育学选修课程,以体现选修课程的多样性特征。

从我国12所院校博士培养方案看(表7),不同的二级学科在选修课程内容侧重不同。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作为体育学一级学科培养单位,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上具有灵活性,北京体育大学在博士生培养方案中,提出选修的指导原则,要求选学与研究方向有关的相应学科的基础理论和新思维新方法,以丰富和扩大知识面,提高科研能力,根据本专业和研究方向需要,学校又无力开设的课程,博士生可到有条件的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博士生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大,从具体选修的课程分析,课程的内容丰富、范围广泛。上海体育学院选修课程通过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讲座形式完成2学分,每个学生至少参加4个专题讲座,经导师批阅合格后,才能获得学分。

表7 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设置情况一览表

选修课程名称

北京体育大学

运动训练学理论、体育社会学理论、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学校体育

学、体育管理学、运动解剖学、计算机、体育统计、体育测量、体育科研方法、逻辑学、导引养生功、第二外

语、生物实验课、外聘专家讲座、可外校选学1~2门相关课程

上海体育学院

体育科学技术前沿探索专题

华东师范大学

运动生理学、体育运动与心理健康、运动营养与促力辅助剂、第二外语

福建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导论、体育科研方法论、逻辑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与SPSS、国内外前沿知识专题

苏州大学

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产业学、分子免疫学、高级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研究、医学文献检索、

社会研究方法选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方法

华南师范大学

管理学概论、社会学概论、经济学概论、文化学概论、社会心理学概论、哲学史、休闲娱乐概论、体育原理

清华大学

根据研究课题需要,选修校内其他研究生课程

山西大学

体能训练、体育教学论、神经生理学、体育实验设计方法、运动选修

河北师范大学

体育学研究、健身理论与方法、运动生物力学科研方法、跨学科选课(2门)

东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实验研究设计与方法、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

北京师范大学

8次前沿讲座

浙江大学

国际体育体制比较、休闲体育文化、国际体育资本的投融资策略、国内外体育法案例分析、体育市场营

销策略和策划、行政法学、项目管理

综合性大学体育学博士点选修课程设置具有其特色。例如福建师范大学侧重工具和方法类课程,提高博士生的科研能力和实践能力;苏州大学开设了拓展研究生知识的社会学、经济学和生物学课程和提高科研能力的方法类课程;东北师范大学开设网球运动、高尔夫球运动等有利于博士生未来社会交往需要的课程;华南师范大学和浙江大学开设了涉及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文化学、心理学、哲学等跨学科的人文社会学课程,扩大学生的视野,体现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

总之,我国体育学博士选修课程的设置以跨学科为原则,充分利用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综合性大学的课程资源优势,设置符合博士研究生培养要求的选修课程。

4.4 课程学分

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几点意见》(教研[2001]1号文件)指出:“改革研究生培养制度和培养模式,形成有利于高层次人才成长的培养机制”。“实行弹性学制。硕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2~3年,博士生学习年限一般为3~4年,具体由培养单位自行确定,允许研究生分段完成学业,并规定学年累计在校的最长年限”[10]。就世界各国高等学校教学管理制度而言,一般有学年制、学年学分制和学分制3种。从我国12所院校体育学博士培养方案可见,除了北京师范大学没有实行学分制外,其他的大学都实行学分制,这不仅有利于博士研究生教育个性化的发展和培养,有利于研究生教育多样化管理模式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际、国内校际间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相互交融、学分互认,加速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国际化进程。学分制的完善是时展的召唤,学分制具有弹性学制的优点,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图3可见,我国11所院校博士研究生所修规定总学分存在差异性,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所规定的学分最高,分别达26学分和23学分,华南师范大学规定学分最低,为12学分,其他大学的规定学分一般控制在18学分左右。在不同大学的课程体系中,不同模块课程学分的分配也存在差异。在公共课程中,我国体育学博士外语课的设置大部分为2~3学分,但是上海体育学院的外语课程学分为9学分,占所修学分的39.1%,山西大学把第二外语作为公共基础课,而东北师范大学的外语课程学分为3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6.7%;在专业学位课程中,河北师范大学开设4门课程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63.2%,浙江大学只开设体育管理的理论与实践1门课程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11.8%;在选修课程中,北京体育大学选修课程学分为12学分,占所修学分的46.2%,苏州大学开设了9门18学分的选修课程,浙江大学开设了7门选修课程11学分,东北师范大学只开设了3门选修课程7学分。选修课程是学分制的基础,没有健全的选修制,就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课程的选修化是世界课程发展的趋势,符合我国体育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要优化体育学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减少必修课比重,适当增加选修课比重,为实行更加灵活的学分制创造条件。

附图

图3 我国11所院校体育学博士课程总分设置状况(学分)直方图

篇9

为适应高新技术和战术的需要,对从事排球运动训练的教练员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作为一个排球教练员,对二传手进行科学的训练和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传球球性练习遵循原则

1、循序渐进原则

在熟悉球性,练习传球时,要按照科学的逻辑系统和技术发展规律、系统地练习,认真掌握正确手法、基础传球动作,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深化的过程,由基础到提高的顺序进行练习,达到熟练掌握传球方法、技能,能传出各类进攻性传球。

2、科学性原则

在练习和熟悉球性时要以科学的、正确的传球知识为指导,结合自身特点进行练习。在练习中,要求手型正确、动作规范、身体协调、理论实践相结合,在复杂动作中,要注意运动要符合人生理心理活动范围,以此进行科学、有效的、积极的练习。

3、巩固性原则

在练习中,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方法练习,长久地保持在脑海中,且能根据需要迅速再现出来,以达到熟悉球性利于技战术发挥的作用,如熟悉正面传球且已巩固在记忆中,可再练习背传球,依次类推,达到可传各类进攻性传球,达到手感好,熟悉球性的效果。

4、穿叉性原则

在练习中,各种练习方法穿叉进行。按照穿叉性练习,有助于更牢固地练习各种传球技术,:还可提高练习效果,调动队员练习兴趣,增强练习多变性,可有效促进传球球性的练习。

5、趣味性原则

在练习中,要带有兴趣的练习,或采用其有吸引力、有趣的方法来诱导练习。在练习中,要求队员要灵活、机智,且要情绪高涨注意集中,同时利用传球的各种游戏、传球比赛等进行练习以达到熟悉球性,掌握较全面传球技术的目的。

二、传球球性的练习方法

1、自传

自传有自抛自传和连续自传,初学,者学习时一般采用自抛自传传球,但对球性练习来说,应采用连续自传,可随机调整传球高度,也可调整传球时球相对于练习者的位置,反复无数次练习。

2、对传

①两人相对对传,二者之间距离可相互调整,若球传不到位则多移动,力争球传准、传稳,连续多次练习。

②顺网传球:站在网30―40cm处对传,可近可远,可高可低。

三人三角传球:传球时按顺时针传球或逆时针传球,同时调整身体站位,也可网前三角传球。

相向跳传球:练习者相对距离较大,跳起传球要求在空中手势要固定不变,且动作要协调一致,连续多次练习,增加空中触球、传球的感觉

3、多人阵形练习

①三人变换练习,甲、乙、丙三人同处一条线,且三者之间固定位置,甲依次到丙,甲和乙、丙相对站立,球由甲传到乙,乙背传到丙,然后丙长传到甲,依次类推练习,练习适当时间时,三者相互调整位置或相互换位练习。

②四人阵形练习:四人站成正方形或长方形,然后对角传球或相邻对传。

③四角跑动传球:先由后排任一队员把球传给对角的前排队友,然后,按传球的路线跑到网前位置,在网前的队员接球后,垂直网间后传,传给后排队员的、立刻绕过后排队员跑向对角,后排队员接球后,再传给对角的另一个前排队员,然后跑向对角,如此循环。

④绕圈练习:先规定一固定半径的图,然后绕圈慢步移动,快速移动,后退移动自传,球的高低可以自己随时调整控制。以此练习传球动作与移动的配合,提高对球的熟悉程度,适应战术变化传球。

随着身高的增长及拦网的加强,对进攻人的威胁日趋严重。对二传的技术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二传不仅要技术熟练,更要动作隐蔽。

篇10

【关 键 词】总体观/总体方法/全然性/时代性

【 正 文】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总体观回顾

的创立与发展是同总体、全体、整体、系统等范畴的改造发展密不可分的 。恩格斯明确指出:“我们所面对着的整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 的总体。”(P492)从客观内容看,总体包括自然界、社会和思维(作为客体,社会和 思维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无限的发展。马克思把总体、系统范畴 运用于分析和解剖人类社会,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结构就是一个“有机系统”,“系 统在其发展进程中向总体的转化”。他对最复杂的资本主义商品社会进行经济分析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规律,并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普遍原理出发,发 现了古往今来贯穿人类整个社会的发展总规律,创立了唯物史观。

恩格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创新同样与总体、整体、系统范畴的应用和 深化发展分不开。他以康德的宇宙总体自组织双向演化学说为依据,提出了辩证唯物主 义关于总体的物质自组织原理。尽管当时对宇宙核能源的生成问题还完全不清楚,但恩 格斯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物质观,站在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的基点上,从哲学上超 前预测到物质总体的双向演化的功能,提出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自组织原理,使发展 原理和物质原理在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范畴中达到真正的统一。他接着从总体方法论的 新视角研究唯物辩证法对当代自然科学的整体方法论的指导作用,并运用总体(整体)范 畴科学地剖析自然界演化的总体系统结构,全面概括19世纪下半叶整个自然科学最新发 现,构建了自然辩证法这门关于自然科学的总体辩证发展的哲学新学科。他指出:“整 个自然界形成一个体系,即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宇宙是个体系,是各种物体 相互联系的总体”。(P409)

以实践为基础的辩证唯物论揭示了自然界、社会和思维的运动的总规律,使总体范畴 上升为统摄唯物论与辩证思维运动的总的方法论。马克思在1845年春撰写的《关于费尔 巴哈的提纲》中运用总体方法,在人的思维与客观真理、环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当中把 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纳入新世界观;在人的本质与社会形式上引入“社会关系的总 和”的科学观点,使哲学成为认识和变革世界的新世界观,使辩证唯物主义 总体观升华为以变革世界的实践为特点的总体观。

列宁在新的历史时期继承和捍卫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主义总体观的同时,还从两 个方面深化发展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总体性原理。其一,把现代唯物主义看成是在时代科 学中从系统到总体的不断发展的前进运动,提出了唯物主义在核时代总体发展的新原理 ;其二,从这一新原理出发,吸取黑格尔的总体方法论有价值的东西,深化了辩证唯物 主义总体范畴的方法论功能和辩证法的总体结构的功能研究。

列宁重点论述以实践为 基础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完整的统一性,使唯物主义世界观推进到 核时代的历史新水平。他继续和发展恩格斯的彻底唯物主义路线,不但把辩证唯物主义 物质观提高到核时代的“客观实在性”,而且从核时代原子核微观粒子的新发现出发, 继续深化辩证物质观,提出“发展原则”、“统一原则”,“此外还必须把发展的普遍 原则和世界、自然界、运动、物质等等的统一的普遍原则联结、联系、结合起来”。[4 ](P282)他并以这一发展唯物论的总体指导思想为依托,从“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 层次上提出“物质深邃无限性”的新原理,这一新原理和列宁对物质“客观实在性”的 核时代物质观相结合构成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从系统到总体的时代深化的重大发 展。他提出的“发展原则”必须同“统一原则”相“联结”、相“联系”、相“结合” 的指导性原理,为历史新时期深化和发展唯物辩证法科学提供了完整的现代唯物主义基 础和方法论指南。

二、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总体观和方法论的深化

其一,列宁从哲学是“大圆圈”的新视角展开对唯物主义总体观方法论探索。黑格尔 提出思辩的总体方法是“真理不外是通过直接性的否定性而回到自身”,“由于上述方 法的性质,科学表现为一个自身环绕的圆圈,这个圆圈的末端通过中介同这个圆圈的开 端,即简单的根据连接着;同时这个圆圈是许多圆圈的一个圆圈……这一链条的各个环 节便是各门科学”,“方法是仅仅和自身相关的纯概念,因此,它是对自身的简单关系 ,这个关系就是存在。但是现在这也是充实的存在,是把握自身的概念,是作为具体的 并且全然集约的总体的存在”。(P263)这是黑格尔关于辩证法的重要的规定之一, 他以观念的“全然集约的总体”系统性地表述了自然界的“全然集约的总体”,只要打 破黑格尔封闭的思辩系统,仍会显露这一方法的总体整合的辩证方法论的现代功能。

现代科学哲学就是这一科学技术系统在经过“圆圈的圆圈”的科学技术总 体进行“全然集约的”整合产生了“大圆圈”——即各门科学的新的哲学“总体”整合 的结果。列宁把哲学的辩证思维的总体“大圆圈”看成是在实践中沿螺旋线上升的一次 比一次更深刻的辩证的思维圆运动,由感性具体的简单的(抽象的)规定性经过实践的检 验上升到新一轮实践的更高的辩证思维中的“理性具体”,进而在更高的实践过程中经 过检验达到辩证理性的整体的高度的综合。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即唯物主义整体综合 方法论意义上,列宁对黑格尔关于辩证思维通过整体双重化运动、达到更高的辩证法综 合有序化的发展目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黑格尔给当代辩证法设定的目标就是通过否定 性(矛盾性)的双重化的整体的思维运动,“更大的扩展同时是更高度的集约”,“最丰 富的是最具体的和最主观的”;“从简单的规定性开始,继之而来的规定性就愈加丰富 ,就愈加具体……在继续规定的每一个阶段上,普遍的东西都在提高它以前的全部内容 ,它不仅没有因其辩证的前进运动而丧失什么,丢下什么,而且还带着一切收获,使自 己内部不断丰富和充实起来”,列宁称这是“对辩证法这个问题,非常不坏地做了某种 总结”。(P261)列宁吸纳了黑格尔从总体功能上对辩证法这一最重要的科学界定, 在今天信息高科技时代对于发展唯物辩证法的总体功能仍有现实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