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篇1

一、突出硬环境建设,经济发展载体功能快速破题

为适应大青岛东部开发战略的需求,丰城镇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最紧迫的任务来抓,着力打造经济发展强力载体。一是规划建设工业小区。根据小城镇总体规划功能定位,规划建设了占地1000亩的工业小区,投资350万元,完成区内3条主干道路的硬化及管网的铺设。引进落户了银海纸箱加工、银海冷藏加工、红通医疗机械等3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融资520万元完成了6.9公里的雄大路硬化工程;投资420万元,完成5.5公里长的丰七路硬化工程。多方争取促成了驻地35千伏变电站工程。完成投资1000万元,建成35千伏变电站一座,架设线路2公里,从而为丰城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电力保障。

二、聚力抓好大项目引进建设,对内对外开放实现历史性突破

投资450万元完成工业小区内1100米的道路硬化、管涵铺设、线路架设,并对道路两侧进行绿化、亮化,达到“四通一平”,完善园区功能,增强招商吸引力。丰城镇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并突出抓好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引进,使经济总量得到迅速膨胀。自2005年来,共引进内外资项目12个。其中,过5000万元的大项目3个,分别是:如意山庄旅游开发项目,计划投资1亿元,是集餐饮娱乐、会议培训、高端老年公寓为一体的休闲度假项目;森淼生物技术开发中心,投资1亿元,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现代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研发项目,年内投资1560万元,完成800平方米的研发大楼及水库大坝加固拓宽工程。美国ABM海水养殖项目,计划总投资8000万元,已完成投资2773万元,建成育苗车间11000平方米,水处理车间1000平方米,投放牙鲆、大菱鲆30万尾。

三、坚持环境治理与资源保护并重,生态观光旅游镇增添新内涵

一是实施了驻地综合改造工程。为尽快改变落后的小城镇形象,开工实施了驻地商业网点改造工程和丰城河治理工程。投资100万元全面完成商业网点的旧房拆迁工作,新建商品楼6000平方米,树起现代化小城镇的新形象。投资300万元,完成河道清淤1100米,浆砌河堤1300米。并对两岸长2000米的河堤进行深度绿化,建成集休闲、健身于一体的小公园。投资680万元完成刁家至雄崖所长10.2公里的路面硬化,进一步改善镇内道路状况。

二是加大资源保护力度。将辖区内所有山海资源开发纳入全镇经济发展大局统盘考虑,合理安排,严格控制以山海资源承包、开发为主的各类项目。从城建、土地、林业、渔业等相关部门抽调人员成立了环境管护稽查队,专门负责对乱采、乱建等破坏资源的违法行为进行整治,牢牢的把握住了发展主动权。三是奋力造林绿化。突出在沿路可视山头绿化和景观绿化上下功夫,共投资360万元,植树4600亩,48万株。投资150万元对全长6公里的雄大路两侧进行高标准绿化,将其装点成一条旅游观光大道。投资210万元对梧桐圈、老山庵、大王山等3500亩荒山进行绿化,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四、坚持执政为民,和谐社会建设扎实推进

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从提高执政能力,切实解决群众最现实、最直接、最关心的问题入手,着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营造出了和谐安定的大好局面。一是加强镇村两级班子政权建设。以民主、团结、勤政、干事为主题抓好了领导班子建设。实施了全程办事制,提升了政府服务效能。扎实开展了“双学三创”活动,增强了机关干部的争先创优意识。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农村经济合同等,开展了村级财务委托制。二是着力解决农民关心的实际问题。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投资136万元完成了5个村庄通自来水工程、5个村庄的自来水改造工程。投资180万元硬化街道1300米、浆砌街道5600米、亮化街道26000米。做好了困难群众的帮扶工作,投资11万元为8名特困户新建或整个了住房;加大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年内转移农村劳动力1853人。

在新农村建设中,丰城镇摸索出了大量的经验,首先必须坚持把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作为加快发展的首要任务。多年来,由于受地理位置偏远、区位优势不足等客观因素影响,全镇经济发展的步子比较缓慢,镇村干部已习惯于面对现状、因循守旧、发展劲头不足,严重的制约了全镇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为切实解决这一问题,党委多次组织村庄支部书记、机关干部到先进区域参观学习,开阔视野,使镇村两级干部思想观念发生深刻转变,发展热情空前高涨,有效的确保了全年各项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实践证明,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解放的程度有多高,发展速度就会有多快,只有坚持思想的不断解放,才能营造出加快发展的浓厚氛围。

篇2

一、以强化责任为基础,全力以赴组织攻坚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工作,针对农村卫生难整治、环境面貌难改变的现实情况,制定了《东丰县环境卫生整治三年攻坚计划》,利用三年时间全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的问题。成立了整治攻坚领导小组,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管副县长具体负责,14名县级领导分别包保1个乡(镇)和2个重点村,农业、卫生、财政、畜牧等职能部门和各乡(镇)任务明确,分工负责,形成了“县级领导齐抓共管,相关部门跟踪配合,乡(镇)、村屯组织实施”的联合攻坚格局。同时,把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任务纳入农村工作目标考核内容,定期检查考核,每半年举行一次全县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拉练会。建立奖惩机制,将考核结果与环境整治专项资金拨付挂钩,充分调动了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以综合整治为主线,切实改善整体面貌 坚持“先抓点、树标杆;汲经验、再铺开”的工作思路,以水源地周边村,公路、铁路沿线村和乡(镇)政府所在地村为重点,确定了45个村实施攻坚,辐射带动全县整治工作全面开展。坚持边干边总结,探索出了治“十乱”、抓“五化”、建“十有”的工作模式。治“十乱”,即突出整治车辆乱停、摊点乱摆、棚厦乱搭、广告乱贴、物品乱堆、污水乱泼、垃圾乱倒、禽畜乱跑、粪土乱堆、柴草乱垛等问题;抓“五化”,即着力抓好绿化、美化、硬化、净化、亮化等工程;建“十有”,即达到有经费保障、有村规民约、有保洁队伍、有垃圾清运车辆、有垃圾收集点、有美化绿化花草树木、有整洁顺畅的边沟、有完整美观的墙杖、有柴草垛集中堆放点等标准,取得了明显实效。针对资金紧张问题,积极开动脑筋,创新举措,采取了“向上争取一点、县里扶持一点、乡镇补贴一点”的“三个一点”办法全力破解资金瓶颈。各相关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用于环境整治;县财政按农村人口每人每年5元标准,设立16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补助乡镇农村环境卫生保洁经费;各乡(镇)积极筹措资金开展整治,以东丰镇为例,该镇每月拿出4.3万元作为各村保洁员工资,综合其他支出,每年投入环境整治的资金达到70余万元,确保了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坚持整治与管理并举,建立了以乡(镇)政府为主导、村屯居民为主体的保洁机制,14个乡(镇)229个村全部建立了专兼职保洁队伍,镇村卫生环境明显提升。目前,已创建省级卫生乡(镇)10个、省级卫生村32个。

三、以绿化美化为抓手,积极打造生态乡村 坚持绿化美化与综合整治同步推进,以“步步见绿、村村有景,景随步换”为目标,各乡(镇)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见缝插绿,全面对道路进行绿化。村干部带头,积极号召广大村民在房前屋后栽种花草,对庭院进行绿化美化。目前,已绿化道路400余条,美化里程609公里;美丽庭院达到4000户,全县各镇村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大幅提升。截至目前,已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1个、省级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村60个;省级示范森林小镇1个、省级绿化标准化村屯178个。

篇3

【关键词】农村电网建设 科技创新

在我国农村电网发展过程中,科技进步发挥了显着的推动作用。农村办电初期,由于受缺少规划、缺乏资金等历史条件所限,农村电网比较简陋,供电可靠性和安全性都比较差。“六五”期间,国家提出对农网进行恢复性改造,重点改造了设备陈旧和危及安全的供电设施。“七五”期间,农网改造工作开始从恢复性改造,逐步转为以调整电网布局、进行设备完善化、实施标准化建设管理为重点的技术改造,开始探讨农网建设模式和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农村变电所小型化近期模式和远期模式。

一、我国农村电网发展和技术进步的基本情况:

随着农村电力网络的发展和规模不断扩大,农电系统提出了调度自动化建设的要求,强化了对县级电网调度自动化工作的管理,并开始尝试采用载波、无线为通道,进行具有“两遥”功能的县级调度自动化系统的研发与试点工作。“八五”期间,强调对农村电网的科学化管理,注重电网改造以安全为中心,以节能为重点。为提高农网装备水平,制定了农网新设备开发计划,并在较短的时间内研制了重合器、分段器和熔断器等21项产品,及时在农网中推广;县级电网调度被正式列为国家五级调度组成部分,调度自动化技术得到了进一步的重视,逐步达到了实用化要求,在县级电网调度实现科学化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网推广新型节能设备取得了显着成果,建成10个节电示范县。“九五”期间,农网技术进步工作被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和实施了《全国农村电网技术改造与技术进步‘九五‘计划要点》,重点解决了农网电能损耗高、供电可靠率低、电压质量差的问题,全面推进了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农网节电工作。

二、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农网改造综合效益显着提高:

1998年,国家提出农网建设与改造工程以后,各地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新工艺,促进了技术进步工作。到2000年底,全系统已经建设成110kV无人值班变电所805座,35(66)kV无人值班变电所2295座,调度自动化实用化达标县507个,已有743个县建立了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有近1000个县建有电力专用通信网络,配网自动化和MIS系统也不同程度地得到应用。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成网架比较坚实、布局比较合理的农村电网,电网的安全性、可靠性和供电质量都有较大提高,损耗明显降低。同时,积极推行变电所无人值班、配网自动化、办公自动化等,有效地提高了电网的整体装备水平和电网的自动化管理水平。

在农网改造工程中,各单位推广应用“四新”项目达60余项。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特点:

(1)是变电所无人值班开始普及。从“九五”开始的农村变电所无人值班建设,已经发展有常规式、小型化和箱式三种方式,每种方式都具有各自的优势与特点。经过多年实践,户外式、小型化、无人值班模式已经体现出应有的优越性。目前农网工程建设改造的变电所大多采用无人值班模式或过渡性方案。

(2)是开关设备逐步实现智能化和无油化。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油断路器已被新型带有自具功能的重合器、分段器所替代,灭弧介质也从多油到少油,并逐渐变成SF6或真空式。既减少了运行维护工作量,又提高了设备的可靠性。

(3)是自动化技术有效地提高了电力企业管理水平和对电网的控制能力。调度自动化从“两遥”逐步扩展到“四遥”,从简单的变电所监控发展到可以对电网运行进行远方控制和在线管理;县级城网配电自动化的建设,实现了对故障段的隔离,提高了电网的供电可靠性;企业MIS系统的建立,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使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了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

(4)是建设符合我国农村负荷特点的低压配电台区。随着农村配电变压器更新换代周期的缩短,多年来影响农网线损的64和73系列配电变压器已经被逐步淘汰,由S7型发展为S9型,现在S11型卷铁芯变压器也已开始进入批量生产阶段。此外,非晶态合金变、干式变和全密封变压器,以其节能、免维护等特点,逐渐在一些地区挂网运行;农村供电方式形成了单相三线和三相四线混合供电方式,朝着更加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三、坚持科技创新,进一步提高农网建设水平:

作为在电力基础产业领域起主导作用的国有企业,国家电力公司已经明确提出了建设“控股型、经营型、现代化、集团化管理的国际一流电力公司”的宏伟目标。实现这一目标,必须以改造传统技术为起点,以研究、开发高新技术项目为方向,以建设开放型、高水平的技术队伍为基础,全面实施科技创新带动战略。

农村电网作为电力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面临的建设和发展任务还十分艰巨。在新的形势下,加快农电技术创新步伐,不断提高农村电气化水平,是今后农电工作的重要任务。

重点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在农网建设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技术进步。这次农网改造工程,由于国家投入巨资,解决了多年来农网发展中的一些紧迫问题,提高了电网的整体实力。各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在制定计划,确定方案,安排资金,以及工程组织建设等方面,把技术进步与创新放到突出位置。

(2)加快制定和实施农网“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国家电力公司制定了“十五”发展规划。在这个规划指导下,有关部门还组织制定了《农村电网“十五”科技发展规划》,明确了“十五”农网科技发展目标、任务和措施,各公司要按照国家电力公司的总体规划和思路,认真制定本地区农电“十五”科技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并切实抓好落实。

篇4

一、认清形势,提高认识,切实增强抓好新农村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这是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和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全面的目标,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力,又包括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的具体体现。归结其丰富的内涵,就是“一个前提、二十字要求、三条原则、四大任务、五项建设”。一个前提,就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20字总要求,就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个方面是相互协调、共同促进的关系;三条原则,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尊重农民意愿、发挥农民主体作用的原则,依靠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相结合的原则;四大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五项建设,就是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党的建设。因此,可以看出,新农村建设在具体工作思路上,不仅注重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居住环境,改变村容村貌,而且注重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仅重视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的物质利益,而且重视在政治上尊重农民的民利;不仅强调立足于促进农业和农村自身的改革与发展,而且重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不仅强调政府的支持和引导,而且注重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提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不仅立足于解决当前的突出问题,而且谋划长远。市委提出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既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跨越式发展、实现“重返百强”目标的迫切需要,又是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也是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宁国的重要基础。

在年初召开的全市“决战十一五,重返百强县,打造新××”动员大会上,市委、市政府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点项目及园区建设、城市建设与管理作为贯穿“十一五”发展的三大战役,以重点工作的新突破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这是市委、市政府立足我市发展实际,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抓住了这三项重点工作,就抓住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部,就抓住了发展的主动权。动员会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挥分部多次召开会议,研究确定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市农村工作重点,排定了具体的工作计划,明确了工作时限,强调了工作责任,落实了具体承办单位,各项工作正有条不紊地扎实推进。此次会议的召开,也标志着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当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涵盖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付出坚持不懈地艰辛努力。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此项工作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既要克服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不良倾向,更要克服畏难情绪和无所作为的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脚踏实地地做好各项工作,扎扎实实地落实各项工作部署,不断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步伐。

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宏观环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基础,面临着难得的发展机遇。从宏观环境来看,中央和省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支农惠农力度不断加大,今年又提出了把建设资金的投向和结构,由以城市建设为主向更多地支持农村建设转变。同时,省及××市把振兴县域经济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将从政策、资金、重大项目布局、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重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我市将得到更多的支持。未来一个时期,东部产业将加速向内地转移,我市毗邻苏浙地区,地处长三角纵深腹地,在承接东部转移和占领东部市场中首当其冲,尤其是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从我市发展阶段来看,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迈上了新台阶,正处于城乡经济融合加快、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城乡体制改革加快的重要时期,开始迈入城乡一体化发展阶段,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我市具备了较好的条件。统筹城乡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完全有理由、有条件,也有能力走在全省前列。这次市委、市政府制订出台的1号文件,目的就是要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为在全省率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从当前农村发展实际来看,我市较早地提出了“融入苏浙沪经济圈”发展战略,加快“两个基地,一个后花园”建设步伐,与发达地区的产业互补性不断增强,农业的外向度和商品率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已经连续三轮位居全省首位,并进入全国先进行列。我市较早地实施了行政区划调整,确定了“七镇率先”发展战略,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乡镇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同时,我市农业特色资源优势明显,无论在产业基地规模,还是在龙头企业的群体和层次上,都具有一定的基础,产品加工、区域发展的空间很大,产业竞争优势明显。

各地各部门一定要深刻领会中央精神,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署,准确把握我市农村发展面临的形势,抢抓政策机遇,积极应对挑战,解放思想,奋力拼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整合一切优势资源,切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努力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跨越。

二、把握重点,扎实推进,确保新农村建设取得良好开局

关于今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市长已代表市委、市政府做了具体部署。在这里,我着重强调以下三点。

(一)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这个核心。当前,我们最大的不足是发展不足,解决所有矛盾和问题,最终要靠发展。“二十字要求”第一位的就是“生产发展”。因此,必须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任务和第一要务,切忌把新农村建设简单地理解为新村庄建设。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最现实、最根本的途径就是要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这既是发挥我市资源优势的需要,也是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最关键的就是要坚定不移地加强农业龙头企业建设。要不断加大龙头企业的培育力度,通过完善政策、舆论宣传等有效措施,吸引更多的工商资本、外来资本、民间资本向农业产业化领域集聚,引导企业通过加大投入、资本运营、技术改造等措施,努力向更大规模、更高层次迈进,力争尽快扶持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要围绕我市主要农产品和特色产品,加深资源开发,加大品牌整合力度,创出一批在国内乃至国际市场有一定影响、有一定市场份额的农产品名牌。要抓住安徽被列入全国农村商品流通改革和市场建设试点省份的机遇,大力宣传品牌、保护品牌、开拓市场,努力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要通过龙头企业的反哺强化作用,进一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森林食品、木竹加工、畜禽养殖三大主导产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连接千万小农户走向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是在现行农村经济体制下发展现代农业不可或缺的经济组织形式,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要积极引导和支持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为重点,通过“产业链”、“利益链”等形式,兴办各种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发展。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增加农民收入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让广大农民过上富裕、美好生活的新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根本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因此,我们要把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任务来抓,既要在农业的广度和深度上充分挖掘增收潜力,又要在农业农村外部努力开辟增收途径,拓宽增收渠道。今年,省委发出了“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的全民创业号召,这是农民群众通过自主创业增加收入的很好载体,而新农村建设为全民创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农民是最大的创业群体,蕴藏着强烈的创业愿望和巨大的创业能量,关键是要把他们的创业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要大力倡导和弘扬创业精神,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民消除“小富即安、小进则满”的思想,营造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民干事创业的浓厚社会氛围。要着力解决农民在创业中遇到的融资难、项目审批难、启动成本高等实际问题,帮助农民走进创业的主战场,促进农民向工人和经营者转变。要积极创造条件,引导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形成经营理念、资金技术的“回流”。要进一步培育壮大农村致富带头人队伍,引导和扶持他们做大做强,带动越来越多的农民走上创业致富的道路。同时,要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目前,全市19万农村劳动力中有近10万人外出务工,劳务收入占农民现金收入的60%以上,成为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我们要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产业来抓,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市劳务输出工作的经验,不断提高服务水平,努力拓宽输出渠道,尤其要进一步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妥善地解决好外出务工农民的实际困难和问题。要把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大力开展农民教育和培训,最大限度地把我市农村劳动力资源转化成人力资本,促进农民就业和农民增收。

(三)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抓住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这个重点。加快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是广大农民的迫切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需要。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5句话的总要求中,有3句话都与农村公共事业发展密切相关。我们务必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改变农村公共事业滞后状况、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来抓,逐步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面貌。一是要继续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人畜饮水、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尤其是“村村通”工程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但是,与农民生产生活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抢抓国家和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政策性机遇,认真研究和分析上级配套资金和项目的投向,加大对上争取力度,加快“村村通油路”工程和农田水利建设,加强小流域治理,推进安全饮水、新型燃料、信息入户、科技兴农等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急需的生产生活条件。二是要抓紧做好村镇规划工作。建设社会版权所有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规划先行。3月份之后,我们将从宣传阶段转入村庄整治阶段,各项工作都要在村镇规划下具体实施。因此,抓紧做好村镇规划是当务之急。要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认真做好首批30个村的规划编制工作,尤其是要抓紧时间做好2镇12村的试点村镇的规划工作。这2镇12个村,既是试点,也是示范点,将成为全市村镇建设的板样,也将直接关系到全市新农村建设的整体水平。因此,市委、市政府对你们寄予了厚望,希望你们要高起点、高标准规划,真正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三是要切实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要继续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成果,不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妥善解决好贫困学生就学难的问题。要继续深化乡镇卫生体制改革,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全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的问题。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方面的投入,鼓励农民兴办文化产业,调动民间艺术人才积极性,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要进一步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广泛开展科学思想文化知识宣传教育和“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倡导科学、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努力形成健康和谐、文明向上的农村新风尚。

三、加强领导,改进作风,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深化认识,加强领导,改进作风,强化措施,扎实有效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新农村建设作为推动我市跨越式发展、实现“重返百强”的一件大事,摆上重要工作日程。市委、市政府已经组建了新农村建设指挥分部,作为专门的领导机构,加强工作统筹协调。分部各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并拿出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抓新农村建设,明确自已职责和任务,找准工作着力点,制定工作规划和具体措施。各乡镇、街道办事处是新农村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工作来抓,党政主要领导要认真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把工作的主要精力放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上。每个乡镇、街道办事处都要确定1—2个试点村,象市里抓试点工作一样,重点突破,全面推进。特别是2个试点镇,要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机构,并组织精兵强将成立专门的班子,具体负责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实施工作。版权所有

(二)转变作风,抓好落实。当前,是农村政策最好的时期,是农村发展空间最大的时期,也是发动群众、调动农民积极性最有利的时期。特别是在全面取消农业税的同时,又实行城乡统筹发展的一系列惠农政策,为进一步改进干部作风、改善党群干群关系,创造了大好的历史机遇。各级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要切实抓住机遇,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防止和克服取消农业税后农村工作无事干、不会干的消极倾向,防止和克服群众不找干部、干部不找群众的“两不找”现象。要以开展农村综合改革为契机,主动贴近农民搞服务,适应农民需要搞服务,改进方式方法搞服务,切实帮助解决农民群众的实际问题,树立基层干部的良好形象,增进与群众之间的感情,努力形成广大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生动局面。要着眼长远,充分做好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始终保持迎难而上、排难而进的旺盛斗志,始终保持奋发有为、开拓创新的精神风貌,激励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积极投身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要立足当前,从本单位、本部门做起,从眼前的事情做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扎扎实实地做好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

篇5

一、建设新农村取得的成绩

溪口镇樟树村位于溪口镇北部澧水之滨,人口589人,耕地450亩,2008年村人均收入4100元。**年来,该村通过整体推进,全村进出设施建设步伐加快。通过不断探索农村经济发展路子,农业产业化进程取得一定成绩。生态村创建工作,成绩斐然,村民居住环境不断得到改善。通过加强组织建设,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得到充分发挥。村民自治取得突破性进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到加强,农民思想观念正在逐步更新。

(一)、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农民增收幅度大。

为加快经济发展,该村突出做好三篇文章。一是果园增收篇,坚持因地制宜,建成1080亩优质蔬菜、水果示范园,目前全村有优质金秋梨808亩、无公害蔬菜200亩。涌现了如王常富的水果种植大户,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因此人均增收达500元以上;二是养殖增收篇,通过积极落实国家扶持生猪养殖发展的种种政策,鼓励规模养殖发展壮大,发挥大户的带头作用,全村生猪养殖规模已达239头;三是商贸劳务增收篇,本镇居民在商贸流通领域的优势,积极鼓励村民务工经商,有序组织中青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以此促进劳动里向高收入层次转移,全村目前在外务工经商达45人,有效带动了本村其他产业发展。

(二)、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村容村貌日新月异

大力事实民心工程,改善与村民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基础落后制约经济的发展现状,通过向上级争取,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的方式整修了全长3公里的村组公路,为后期路面硬化工作做好了准备。进一步改善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固定电话线路架设已入组到户。移动通讯也实现了全面覆盖,实现了有线电视户户通。建成了整洁、宽敞的村办公楼,结束了村支两委无办公场所的历史,在县生态建设办的帮助下,生态示范村的创建工作稳步向前。

(三)、民主管理日渐完善,文明村风悄然形成

制定了村级民主管理的总体目标,先后制订了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村集体资产管理制度,村干部管理制度,村党支部议事规则,村班子民主生活会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各类普法材料发放到每户村民手中,使之家喻户晓。努力让村民更全面地了解村里各项工作制度。大力推行村务公开;开展党内民主示范工程。各项制度的建立、健全、完善与落实,使民主管理、民主决策、民主选举、民主监督得到切实贯彻,坚持党管农村与村民自治原则的统一,实现党的领导,依法治村与人民当家作主的有机结合,组建了村民联防队,维护全村社会治安秩序,让全体群众安居乐业。通过以上努力、群众对村干部的满意度达95%以上。“真抓实干,构建和谐新溪口”的观念深入人心,一个干群团结,村民和谐的新风尚正在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因自然条件限制,建设基础薄弱等原因,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面临着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发展当前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因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专业速度加快,专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在减少。通过“一事一议”方式筹资存在操作困难,无法筹集到投入村级公益事业的必须经费。镇、村两级财政普遍拮据,国家通过才力投入新农村建设,树立新农村建设先进典型,辐射带动更多的村投入到新农村建设中来。

(一)、经济发展步伐有待加快

对比新农村建设各个先进村,不难发现樟树村经济发展步伐略显缓慢,主要表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发展进程缓慢,产业发展无真正的龙头企业带动,规模效益不足,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二是农村集体经济薄弱,难以发展公益事业;三是农村经济总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不明显,且收入来源比较单一,主要依靠劳务收入。各收入所占村经济收入比重一直高于20%,最高时达到30%以上;四是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难以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扶贫力度有待加大

实现共同富裕是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构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理应服务于这一目标,经调查发现,樟树村存在着较严重的贫富差距,农村贫困户人数不少,全村达8户31人,占总人口的5%。加大扶贫力度,带动贫困群众实现共同富裕。

三、加快新农村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财力投入力度,辐射带动一方致富。

当前农为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的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农业人口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加快,专职从事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幅减少。通过一事一议存在操作性困难,无法筹集到投入村级公益事业的必要经费,镇村两级财力普遍吃紧,通过国家财力投入新农村建设,树立新农村建设典型,辐射带动更多的村投入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要。

(二)、突出基础设施建设,打破制约发展瓶颈。

社会注意新农村建设,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彻底改变基础落实制约经济发展的瓶颈,围绕改善发展环境,努力解决群众行路难、用电难、饮水难、住房难、就医难,从根本上解决群众生产发展的后顾之忧。要进一步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力度,山区发展的快慢,群众抵御自然灾害能力的大小,根本上取决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的高低,必须将改善基本农田水利设施作为发展的重要棋子,才能切实增强抵御灾害、保障生产、取得丰收的能力。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生态;建设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新农村的需要。良好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条件。一方面,农村金融在新农村建设进程中肩负重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更多的金融机构参与农村金融市场,提供资金供给。另一方面,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金流动取决于金融生态,金融生态环境好、商业评级高的地区,在资金调度、信贷规模或授权授信时,就会产生倾斜,就会有更多资金向这个地方流动,形成资金聚集的“洼地效应”,促进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

完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也是农村金融业发展的需要。农村金融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的金融生态有利于金融业健康发展,表现为:一是有利于为金融业发展营造公平、高效的外部环境。国家制定完整的从业制度和扶持政策,以及强有力的约束条例来维护金融系统稳定和防范金融风险。二是有利于加快和完善与农村金融相关的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为债权人的利益提供法律保障。三是有利于建设和完善农村信用环境。

二、农村现存的主要金融生态问题

第一,农村金融市场的金融垄断色彩浓厚。在农村金融体系构成中,缺乏涉及农村业务的正规金融机构。农业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后,大幅度撤并县以下营业网点。农业发展银行也因政策性亏损等原因,业务范围大量收缩,与绝大多数农户没有业务联系。目前,农业新增贷款85% 以上都来自于农村信用社,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惟一的“正规军”,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事实上的垄断者,导致农村金融市场无法形成必要的竞争,只能是一个没有活力、低效率、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要求的金融市场。

第二,农村资金流失与新农村建设资金需求的矛盾突出。改革后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退出农村金融市场,并将农村业务主要放在吸收存款上,据统计每年在农村吸储余额约为2000亿至3000亿元,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很难获得金融支持。邮政储蓄在农村地区只吸收存款,不发放贷款,使其在农村吸纳的资金大部分变为由“农村向城市输血”。而农村信用社由于长期以来功能定位不明,产权不清、机构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以及粗放式管理等都决定了其在支农信贷方面难有较大作为,加之农信社追逐利润动机,每年有数百亿资金通过信用社净流出农村,这与新农村建设的大量资金需求形成了较大的供求矛盾。

第三,当前农村金融服务总体水平不高。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多种完善的金融服务为其服务。当前农村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金融服务较为欠缺,农村的金融产品少,金融服务种类单调,基本上只有传统的存贷业务,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种类很少,多年金融改革与发展的成果无法在农村地区运用。具体表现在,一是服务设置落后。由于金融机构被大量裁撤,在地域广阔的农村集镇,网点分布很少。二是服务方式落后。面向农村的信用社只有最基本的存款贷款业务,缺乏多功能性的现代银行业务。三是服务手段落后。如农村的电子信息网络不完善,银联卡、PC机还不能在多数农村乡镇使用。

第四,农村法律环境和社会信用环境不完善。由于农村法制建设严重滞后,我国农村地区的法律环境普遍较差,对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利影响。在“有法难依,执法不严”的农村,金融机构的债权得不到应有的法律保护,以农户为主的债务人法律意识淡薄,故意逃废债、躲债、赖债和骗取贷款等事件时有发生,但由于失信惩罚机制尚未有效建立,失信者也没有受到相应的法律制裁。另外,由于农村诚信教育和宣传工作滞后,社会信用文化缺失,农村企业和农户的诚信意识、金融风险意识比较薄弱,信用户、信用村、信用镇远未形成,制约了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第五,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普遍不高。经济的发展需要金融的支持,金融的壮大亦离不开经济的支撑,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是改善金融环境的重要前提。对农村发展的资金投入长期出现不足,造成农村发展水平的层次不高。近年来,农村经济虽有了迅猛发展,但始终处于弱势地位,总体形势不容乐观。而农村金融边缘化现象,却压缩了农村金融的生存空间,隔断了资金向农村的注入渠道,从而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增长的步伐。

此外,农村地区金融人才缺乏,在人员构成中的近亲繁殖严重,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正规高学历人才奇缺,以及农村地区的金融中介机构较缺乏,中介机构的媒介作用无法发挥,这些因素对新农村建设中的金融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三、完善新农村建设中金融生态环境的措施

第一,健全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功能。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将对金融服务提出更多的需求,而金融机构始终是农村金融生态的建设者和支持者。在优化农村金融生态过程中,要通过增强金融服务功能来提高金融支农能力,是成功开展农村金融业务的重要保障。为此,要完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进金融服务水平,以市场为导向,为信用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的金融服务。特别是要加强中间业务的发展,因为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不仅仅是传统的借贷服务,还需要具有投资、理财、保险和多种方式融资等金融服务,需要有发达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与之相适应。健全农村金融服务应该与金融产品创新结合起来,确保对金融产品的研发投入是关键。

第二,构建一个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构建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是完善我国农村金融生态的要求,也是农村金融业自身发展的要求。构建具有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服务环境,应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增加农村中的金融竞争主体。要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包括:政策上引导和鼓励原来已退出农村市场的商业银行重返农村市场;农业发展银行的政策性金融功能要进一步发挥,加大政策性金融的支农力度,同时加快商业改革的步伐;引导和规范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充分发挥其非正规金融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引导外资金融机构进入农村市场;加快农村信用社的改革步伐,共同构成农村金融体系。二是营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平台。要求金融管理当局加强业务监管,完善立法和出台相关政策,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又要为某些金融活动提供特殊的保障(如加快农村民间金融保护方面的立法),着力构建一个多层次、充满竞争的农村金融机构体系。

第三,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农村信用环境。信用环境是农村金融生态的最直接体现,要努力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一方面是优化信用法律环境。建议立法机关加快金融立法步伐,完善与银行债权保护密切相关的《破产法》、《担保法》,出台《强制执行法》、《合作金融法》等法律,明确债权人与债务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合法利益,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另一方面是优化信用道德环境。金融业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特殊行业,良性循环的金融生态环境需要在全社会范围内有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水平作保障。政府要以提高行政公信力为核心,开展政府信用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诚信宣传、教育力度,树立信用道德的时代典范,并通过电视、报纸等多种媒体加以正面宣传,发挥模范的作用,增强农民的信用意识,进一步营造重信用、讲信用的社会风气。

第四,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巩固农村金融生态基础。经济决定金融,要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必须通过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来实现。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才能吸引更多的资金,增强货币创造能力和资金的使用效率,从根本上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人们提出的金融需求越多,从而促进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质量的提高。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落实国家支农政策,增大投资的力度,要做到政策有保障、资金有保障和技术有保障,引导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着力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为金融业发展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特别是要把现代科技转化为农村生产力,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生产,以及大力培育区域特色农业,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对农村进行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村经济实力,为农村金融生态提供经济基础。

第五,加强农村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金融业务水平是金融生态环境完善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农村金融机构应加强金融创新能力,深入挖掘地方经济的比较优势,加快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步伐,提高经济核心竞争力。农村金融机构应根据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新需求、新趋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与时俱进的精神,积极开发适合新农村建设所需求的金融产品。扩大金融创新探索:一是加速探索开发中间业务产品。以满足农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二是探索创新信贷产品。探索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动产担保贷款、互保联保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等新的贷款方式。三是探索创新其他金融服务。加快发展农村保险、证券、租赁、风险投资、担保等非银行金融产品和工具。总之,要从多方面努力,真正培育和增强农村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

此外,要采取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鼓励大学毕业生等金融人才流向农村金融机构,完善农村金融的人才配置。同时要加快发展金融中介服务体系,以及加强农村金融的硬件配置,从而增强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高金融生态的稳定性。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金融系

参考文献:

[1]陈曙莲.改善金融生态环境[J].经济师,2006,3:43-44.

[2]沈冰.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思考[J].农村经济,2006,1:61-63.

[3]候青,周建生.对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的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6,4:183-184.

篇7

一、基本情况

随着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六安市目前已经开始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援农村的条件。与此同时,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为吸纳农村富余劳动力,发挥城市带动农村的作用提供了支持。2010年,六安市委、市政府提出以工业化理念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全面启动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抓好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和确定了22个市级新农村示范点,结合土地整治、新社区建设、村庄环境整治等工程,通过一年多的建设,各地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掀起了土地整治整村推进的新一轮新农村建设。

我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以下几个方面有利条件:一是国家高度关注“三农”,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近年来,中央和省委、省政府不断加大农惠农政策力度,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支持“三农”的力度会更大,财力支持会更多。中央和各级政府将在扩大内需、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调整收入分配格局等方面,给“三农”以更大支持。尤其是2011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将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推进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六安市是农业大市,随着支农力度不断加大,惠农政策越来越多,新农村建设面临重大机遇。二是“三农”工作取得重大成就,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我市作为粮食主产区,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责任,通过大力实施粮食“双百亿”工程,粮食生产连续实现七连增。全市粮食总产由“十五”末的67亿斤增加到“十一五”末的91.8亿斤。霍邱县自2005年连续六年荣获全国十大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寿县第五次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在粮食生产得到加强的同时,现代农业发展加快,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全市拥有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2家,省级龙头企业59家,市级龙头企业192家。全市亿元以上龙头企业已达65家,农产品加工年产值277亿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幅超过20%。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由全省第二方阵跨进第一方阵。三是综合实力不断提高,加大新农村建设成为可能。经过多年的建设,六安经济基础进一步夯实。“十一五”期间,全市生产总值和人均水平实现翻一番,分别达到676.1亿元和1.1万元,财政收入由18.7亿元增至68.6亿元,农业总产值由158.3亿元增至281.1亿元。城乡建设步伐加快,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0.5亿元,增长38.1%。累计投入民生工程财政资金95亿元,惠及650万城乡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4508元、4714元,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城市和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资成为可能。

二、初步成效

通过一年多的实践,全市22个新农村示范点编制了总体建设规划,通过领导帮扶和部门协调,整合各类涉农项目资金近3亿元,争取金融部门贷款资金支持2.82亿元,新建农民集中居住区30多处,规划建设总面积136.5万平方米,已建成搬迁农户2000多户,配套开展了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当地农村环境面貌得到明显改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是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深入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以土地整治为抓手,有效解决了工业化、城镇化“缺地”,新农村建设“缺钱”,耕地保护“缺动力”等问题,在当前既可以拉动内需,又能够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还促成了城乡同发展共繁荣的良好局面,一举多得。金安区城北乡东城村凭借莅临城郊的地理区位优势,在开展示范点建设中,将新农村建设规划与城市总体发展规划充分融合,2011年计划开工建设新居1000户,占地约114亩,以多层住宅为主,设计配套有商业门面、幼儿园、老年活动中心、社会服务中心,享有与城市社区同等的公共资源和社会化服务。寿县安丰镇梧桐村将康居点工程以及道路、供水、绿化、通讯等配套设施建设纳入了安丰镇集镇化建设总盘,确定原村庄农户集中搬迁安置到2个集镇规划居住区,由六安市政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进行整体开发,有力促进了当地农民生活方式转换和身份转型。

二是促进了农村土地流转和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整治,实现耕地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全程机械化作业,为企业和大户开展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使一家一户从繁重的劳作中解脱出来,通过务工或从事乡村旅游等二三产业经营,带动了农民增收。舒城县柏林乡大墩村土地整治项目,将项目区整治后的1.3万亩耕地整体流转给柏林庄苑,农民通过收取土地流转租金、到企业务工等途径,每年户均可增收5000多元。

三是推动了农村产业经济发展。全面开展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实行区域功能定位和产业集中布局,可以促使当地依托资源优势,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和“一村一品”主导产业,培育和壮大地方产业经济,并能够吸引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创办生产基地,开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实行村企对接合作开发等,发挥最大化的经济效益。如舒城县幸福村通过大面积土地整治,由市级龙头企业幸福农工商总公司将农户的承包田集中承包租赁,走规模经营、企业化管理的路子,目前已建立2000多亩的蔬菜花卉、稻田养虾、中药材旱作及油麦种植四大特色产业区,村里成立了“幸福稻田龙虾养殖专业合作社”,主导产品香米注册了“幸福村”牌商标,被国家认证为“绿色食品”。金安区双河镇九十铺村结合土地整治整村推进工作,在村内建设了2平方公里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积聚6家龙头企业入驻,使周边农户生产的农产品更加畅销,并形成了“公司+农户+经纪人+市场”的农业发展模式,解决了5000多个就业岗位。

四是美化了乡村环境面貌。开展示范点重大项目工程建设,投入大量资金对村庄和沟、渠、路、桥、塘、堰坝等基础设施进行集中规划和整修治理,最终实现村容村貌整齐美观,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人居环境优美的新农村。金寨县茅坪村利用示范点建设资金支持,大力实施乡村清洁工程,营建了500米绿化带,在群众居住集中的村民组修建了六纵三横的循环水泥路,建成了一个集休闲、观光、娱乐、健身于一体的“茅坪村古柳农民休闲广场”,改造宜居式住房180户。霍山县永康桥村家家户户加工豆腐,以前废水随意排放,周边环境条件很差,2010年该村经统一规划,将村民集中搬迁安置在四个居民点,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工程、垃圾中转站,并对农户引导支持进行豆腐―猪―沼―菜综合循环利用,实现变废为宝,减少了污水排放,成为当地人居环境优美的新村庄。

三、存在问题

新农村建设是对农村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革,将推动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和大发展,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提高了生活质量。但也要充分认识到新农村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随着改革不断深入,农村利益格局深刻调整,各类矛盾日益增多,在新农村建设实践和推进过程中,必将遇到各种困难与问题。从当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反映出来的和可预见的问题看,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科学性、前瞻性不强,难以相当长的时期统领引导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是今后新农村建设的蓝本,必须一揽子统筹安排农田整治、新居民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农业产业功能区发展定位,并做好衔接与配套。但有的新农村规划只单一片面进行新居民点建设规划,规划标准不高,今后实施随意性很大。

2.新居民点建设普遍推开,盲目冒进搞突击,实施过程中有脱离实际现象。要解决一部分干部思想认识问题,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搞房屋建设,而是一项系统工程,一定要尊重农民意愿,尊重经济规律,同时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各地情况差别很大,新农村建设不可能是一个模式,要因地制宜努力建设类型多样、特色鲜明、风貌各异的社会主义新农村,让群众满意。

3.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薄弱,与新农村建设要求还不相适应。新农村建设对农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将产生巨大影响,土地流转和实行农业机械化,将形成大批农村“相对过剩人口”,农民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文化和发展教育越来越重要。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诸如赌博、迷信活动等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必须加强文化道德教育。

4.土地流转和房屋拆迁中侵害农民利益现象还时有发生。维护农民利益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的理解、支持和参与是新农村建设成败的关键,否则就不会长久甚至无法实施。当前,新农村建设在土地流转和房屋拆迁中侵害农民利益现象还时有发生,伤害了农民的感情和积极性,必须高度重视。好事要办好,就必须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依法规范、群众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几点建议

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及我市的新农村示范点建设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稳步推进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切实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没有全社会的支持,没有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难以达到预期效果,也不可能取得成功。一是各级党委、政府必须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真正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配合、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二要搞好宣传,让全社会关注农村,为共同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三是要争取项目资金整合投入。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要研究具体政策和措施,不能停留在口头上。目前支农资金项目虽多,但十分分散,使用效益不高,必须加大资金整合力度,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要多渠道、多形式向上争取,积极申报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小农水、农村能源、财政支农资金整合补助、财政扶贫、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等重点支农项目,加以整合,集中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投入。只有这样,新农村示范点建设才能取得成功,才能切实起到示范引领带动作用。

2.高标准编制总体规划,以规划为统领进行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既要因地制宜,又要具有科学性、前瞻性和统筹性,对农田整治、新居民点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以及农业产业功能区一并规划,一步到位,分布实施。要以高度的责任心和社会责任感对待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一旦制订,就具有严肃性和权威性,一定要按照规划目标建设,不得随意更改规划。要防止不切实际的大拆大建,特别要防止“形象工程”。

3.加强农民群众的文化教育,提高文化素质,更新思想观念。新农村建设要两手抓两促进,在提高物质生活的同时,提高精神生活,为农民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新居民点公共服务配套设施中要建设农家书屋、农民课堂和健身场地等公共文化场所,多开展 “送文化下乡”即农民技能培训活动。同时,加强对农村学校的教育管理,提高乡村教师的知识水平和道德水平,使农村的孩子能得到良好的教育,真正地学到文化知识,提高文化素质,这必将对未来农村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

4.切实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维护农民利益。首先要保证农民的知情权和参与权,在土地整治、土地流转、旧房拆迁、新居民点建设等方面都要实行公告公示,征求农民的意见。凡涉及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房屋拆迁等农民财产权益,都必须征得农民的同意。其次,要合理确定拆迁补偿标准,不与农民争利,让农民在拆旧换新中不增加过重负担。

5.依法规范农民建房秩序,引导农民建设向中心村集中。当前,农民违法建房问题比较突出,随意性很大,引起新的违法和浪费。很多不符合规划违法建设的房屋在新农村建设中将会被拆除,造成很大的浪费,社会付出的成本代价会更大。要充分认识管好农民建房的现实意义,管好农民建房,就是践行科学发展观,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农民权益,为新农村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要管住管好农民建房必须实行属地管理,乡镇政府负总责,各有关部门各行其职,建立共同责任机制。要发挥新农村建设规划统领引导作用,及时引导农民建设向中心村集中。

篇8

各个乡镇\行政村已经建成移动营业点的基础上,有很多村实现了移动网络覆盖或弱覆盖,建设信息化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主要内容与目标

1完善移动通信话音网络。十一五期间全面实现自然村的移动电话村村通。目前我市行政村中。移动网络平均覆盖率为91.33%但仍有近个行政村没有实现覆盖。为推进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由移动分公司在十一五期间投入近1.2亿元资金用于农村移动网络建设和优化,其中今年投入3600万元,年内实现行政村全面覆盖;明年投入2000万元实现自然村基本覆盖的目标。

2建设移动宽带互联网络。由移动分公司投入1000万元资金建设覆盖所有乡镇及大多数行政村的宽带互联网络。建设覆盖所有乡镇和经济较发达行政村的宽带互联网络,提供宽带互联网的接入能力,塑造移动信息化服务“三农”良好形象,为所在乡镇的政府机关、学校和中小企业提供移动的信息化解决方案。十一五末力争让所有行政村实现宽带互联网覆盖。

3整合涉农信息资源。发挥主导优势,整合涉农部门、SP建立共同生长的为农服务产业生态圈。二是完善建设农业信息语音平台。由气象、农业等部门负责信息收集、整理、。通过移动短信平台和语音信息系统,为农民提供丰富的农村政策信息、农业技术信息、农产品市场行情、农村气象信息、农业病虫害防治、农业专家咨询、农村村务服务等。实现“户户通手机短信”村村上手机农贸集市”乡乡进(江西)制造网站”

4优化农村移动通信服务网络。为满足农民的通信需求。由移动分公司今明两年继续投入200万元资金在重点乡镇建设六大亚营销中心、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站和“神州行亲情沟通墙—村务公告栏”

5实施农民“一户一机工程”十一五”期间。通过“实施综合信息服务机”项目(一种新型的移动终端,可以通过无线接收实现“农信通”村务通”从今年起,力争使每年建成的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的移动手机入户率达到85%以上,5年内使全市农村的移动手机入户率达到70%以上。

三、实施方法

1第一阶段:制定方案。由移动分公司完成信息化新农村建设具体方案的制定工作。

2第二阶段:宣传发动。利用电视报刊等媒体大力宣传加快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进行业务演示,使信息化新农村建设深入人心。

3第三阶段:整体实施。

年底建成“全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信息通信保证工程”保证及满足全市年底以前建成的新农村示范点的通信和信息需求。

实现我市行政村无线信号全面覆盖。年底使全市农村自然村99%通上移动电话。完成全市尚未覆盖的个行政村的移动网络覆盖。

联合气象、农业等部门进一步完善以移动短信系统为主的信息承载平台建设和语音农经信息系统建设,由移动分公司牵头。并进行信息化产品的推广应用。

拥有互联网、短信群发互动系统,乡镇建设个“农经信息集散中心”示范点。提供各类三农信息。信息集散中心所涉及的办公用房由所在乡镇协助提供。

采取各种方式,由移动分公司在全市所有行政村建成“三农科技信息服务站”实现信息服务站100%覆盖行政村。全市建成的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开展“一户一机”工程。为村内有通信需求但仍未购置手机的农户免费或优惠提供一部手机(以户为单位)

4第四阶段:总结惩处。

加快推进信息化新农村”活动中取得优异成果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惩处,对“发挥移动通信优势。总结交流终验。由移动分公司筹措10万元奖金或相应奖品,全市开展“市(中国移动)信息化新农村建设优胜奖评选活动”评选“市中国移动信息示范乡镇”市中国移动信息示范村”市中国移动信息致富能手”具体评选方法另行制订)

四、工作要求

1提高认识。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形成合力,使发挥移动通讯优势加快信息化新农村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篇9

“两校进村”为新农村建设提速

富源县结合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和“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要求,认真开展“两校进村”培养新型农民工作,做到“五清”明底子,“四先”保质量,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五清”明底子

一是富源县为确保“两校进村”工作有的放矢,由组织部牵头组成了11个调研组对全县159个村在家务农村民的文化水平、生产能力、致富能力以及培训需求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研摸底。通过调研了解到全县16岁—40岁的村民有225226人,40岁—60岁的村民有157594人,今年需培训的61151人;原创:三个试点村16岁—40岁的村民有3823人,40岁—60岁的村民有2803人,今年需培训730人,已培训185人。第一手资料的掌握,弄清了农民群众最缺什么、想学什么、需要什么,按照农民群众“最缺什么就补什么”、“想学什么讲授什么”、“需要什么培训什么”,为全县组织开展“两校进村”试点工作奠定了基础。二是对各试点村16岁—40岁、40岁—60岁两个层次对全村所有学员进行了建库和编班。建立了学员学籍档案,对学员的年龄、性别、政治面貌、文化程度、从事的主要产业及规模、培训记录、培训效果、回访记录、收入等方面的情况进行逐一登记,一人一册,一年一册。同时对学员不同层次的需求,进行了科学合理的分类和编班,做到培训对象年龄结构、文化程度、经济来源、培训需求、职业状况“五清”。

二、“四先”保质量

为确保“两校进村”工作扎实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富源县“两校进村”做到“四先”:一是先调研好培训的内容。针对农村实际把农家乐服务知识、园艺栽培技术、种植、养殖技术、劳务输出技能培训、党课辅导等列入培训的主要内容,确保培训内容实用。二是先准备好培训教材。根据调研掌握的情况,及时组织党校、职业技术学校、农函大、农广校等学校的骨干教师撰写培训教材,做到有培训资料,目前,全县已编辑培训教材1.2万册、刻录光盘3000碟,发放到各党总支(支部)、党员手中。三是先落实好培训对象。通过深入细致的调研摸底,掌握了培训对象的年龄结构、职业状况、文化程度、经济来源、培训需求等情况。四是先预定好培训时间、地点。在不影响中心工作、日常工作的前提下,统筹兼顾,合理安排,与培训对象预定好培训时间、地点。

三、“两校进村”为新农村建设提速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没有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就根本谈不上新农村建设,也就谈不上农业和农村的现代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产业机构的调整、支柱产业的形成、龙头企业的建设、原创:重大项目的引进、基础设施的改造、社会事业的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种养、产加销、民主的推进,管理的加强,建设小康村、文明村、和谐村等,都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

要提高农民的素质,使农民真正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主力军作用,就必须按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要求,不断强化农民的致富意识、生态意识、卫生意识、文明意识和参与民主管理的意识,全面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重点是要将农村党员、村组干部、入党积极分子率先培养成新型农民,使他们成为带头致富、带领致富的带头人。

篇10

坚持发展为基,加快富民步伐

发展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关键。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农民增收致富步伐,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

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实施优质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区域特色明显、比较优势突出、市场竞争力强的特色高效农产品产业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扶持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和股份合作组织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搞活农产品流通。

努力发展二、三产业,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推进城镇化。按照“注重特色、注重规模、注重区位、注重产业实力”的要求,推进城乡区域调整,集中发展规模较大、辐射能力较强的小城镇,提高小城镇对农民的吸纳能力。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农民创业热情,扶持和鼓励农民进城兴办二、三产业。遵循“政策引导、有序流动、加强管理、改善服务”的方针,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工作,为农民就业和外出务工创造宽松环境。

用抓工业的思路抓农业,延长农业产业链,推进农村工业化。扶持和发展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帮助其做大做强。积极引导和支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等形式,与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增强龙头企业对农民的辐射带动力,构建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群,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

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协调发展

规划是龙头,规划的水平决定新农村建设的水平。新农村建设规划应注重系统性、前瞻性和可行性的统一,既要严格标准,又要符合实际。在建设模式上,力求自然和谐、形式多样;在建设方法上,一次规划、分次实施,先易后难、逐步推进。

系统性。依据统筹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正确把握四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规划成为有机统一的整体。

前瞻性。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动态过程,制定规划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规律,把标准定得高一些、超前一些,为未来发展预留空间。

可行性。立足各地农村实际,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做到高标准建设与农民的承受能力相统一,不搞“一刀切”。制定规划应详细周密,既有总体安排,又有阶段目标;既有任务要求,又有落实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体现群众意愿

农民群众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尊重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使新农村建设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把新农村建设与农民求富、求安、求乐、求美、求和谐的要求结合起来,激发新农村建设的原动力。充分尊重农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权利,凡涉及资金筹集使用、项目招标以及工程质量等重要事项,都须经村民大会通过,“大主意”由农民自己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