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艺术的好处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艺术的好处,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中学数学 分析研究 导航仪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71-02
我国中小学的理科教学深度是全世界最深的,对于婴幼儿大脑的研究是相对滞后的,并且认为孩子越早学习数学越好。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数学教学始于幼儿园时期,到数学教学延伸到中学时期的时候难度与国外相比要大的多。但是一成不变的传统教学令中学时期的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十分吃力,也出现了众多的问题。本文通过研究我国中学数学课程的现状,结合当前环境和社会进步的趋势,对如何提高我国中学数学教授提出对策。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
数学属于主科,如果数学学不好将会导致以后物理、化学、生物都学不好,所以教师极其重视孩子的数学课程。通过心理学研究显示,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积极的展现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只有师生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对于在课堂上学校知识才会产生安全感,才能够充分表现出自身的潜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运用自身丰富的知识、充沛的情感、精准的概括能力、熟练的演算技巧以及高超的教学能力来感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够对教师产生敬佩、尊重。教师是学生学习知识的领导者、组织者和帮助者,对所有学生要怀有一颗仁爱的、宽容的心情,要掌握学生各个方面的状况,降低师生之间存在的距离,使学生感觉到教师既属于学习上的良师有属于生活中的益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真心喜欢敬佩教师进而真心喜欢上所教授的科目,并且对学习科目产生兴趣。
二、教师讲课过程中语言生动易懂能够便学生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习作为学生的主要工作,教师的引导也很主要,数学教学内容与生动有趣的语言的结合十分重要,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的语言表达方式,可以是比较抽象的概念,也可以是通俗易懂的道理,将不容易掌握的概念理论生动化,有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教授过程中让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抓住有用的信息,随时捕捉灵感,有一些学生认为,数学教师讲课方法生动有趣是他们可以认真听讲的前提条件,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他们喜欢上数学课是由于他们觉得上数学课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三、针对数学发展的历史来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普遍都存在好奇的心理,对于数学学科以前的历史他们喜欢听,追寻前人的步伐去了解当时的学习热忱,使自身也深受鼓舞,希望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说一些与数学知识相关的故事,能够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加深印象。教师可以结合课本内容,在课堂上适时、适度的讲一些数学学科的历史,从古至今的数学家的传奇故事或是有关数学的趣闻,以此来引发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四、使用数学思维方式的介入来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有大部分教师经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在课堂上觉得自己已经讲得很到位了,学生们也都说听明白了,可是当遇到一些实践问题的时候,学生往往无法解决,这主要是由于学生没有牢牢掌握学习数学的思考方法。数学思想指的是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基本认识,属于数学学科拥有的数学灵魂。只有学生深刻了解并且掌握了数学思想方法,才能够在数学领域中自由飞翔,这对于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引发有极大的作用。数学的思维方式一般包含观察、抽象、探索、猜测、论证这五大步骤。比如学生在日常学习中遇到几何证明问题时,需要先进行观察图形,联想原理,做初步的证明探索。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形成了特定的几何证明思路,则会在较短的时间内做出证明。
五、通过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来创造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一些学生认为学习数学根本没有什么用处,例如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勾股定理等内容既枯燥又难懂,但是只要认真想想,就可以发现数学知识的应用面甚广,教师应该在教授过程中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理论和数学知识结合起来,使枯燥的数学和生动的生活巧妙联系。比如三角形的教学中讲到三角形的稳定性这一知识点时,老师可以拿连结好的三角模型,让学生用手自己体验三角形的稳定性——不管学生怎样转动都不会让三角模型变形。这一操作让学生增强了认识度和体验度,对知识的掌握当然更牢固。
六、教师应该适当的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学生能够带着问题上课,可以有效的增强学习知识的效率,比如在对同一问题的课前预习中,学生可以得出不同的解决答案,使其发散思维取得了较好的发展训练,通过事实说明,课前预习在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以及增强课堂教学的效率上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七、教师应该适当的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感
兴趣一般都带有情绪色彩,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如果取得成功,心情就会随之愉快,这种现象反复发生,将会使学生学习知识和心情愉快建立起扎实的关联,进而使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爱好。
八、组织适当的竞赛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态度
开展适当的竞赛引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态度,是使学生能够主动争取优秀成绩的一项有效方法,利用竞赛,使学生的好胜心理和求知欲望表现的更加激烈,对学习的兴趣爱好和解决问题的耐力也相对提高,所以在教师课堂教授中,特别是活动课程上可以组织竞赛的方法以此来增强教学效果,获得满意的成绩。通过及时反馈深化学习目的
从信息理论和控制理论上面来说,没有适当的信息反馈就无法得到控制。针对学生对学习的具体状况是否达到标准,需要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进行评价,以此来深化学生对学习目的的认识,避免在学习中存在偏差。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上对学生表现的反馈,还要重点关注对学生作业、考试、集体活动等状况的反馈,达到反馈和评价综合,评价和指导综合,最大化的体现信息反馈的价值以及鼓励作用,加强学生对学习数学知识的动机。
总结:
总而言之,想要学生学好数学知识就必须要引发其学习的兴趣,浓厚的学习兴趣才可以鼓励学生最大化的了解知识,获得满意的学习成果,而满意的学习成果又可以引起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和学习知识的信心,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爱好和兴趣的方式和途径有很多,在日后的数学课堂教学实验中,教师可以通过数学教学内容的传授、教学方法的更新和教学机能的运用,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素质以及对知识的认知。日常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数学逻辑能力和学生的学习兴趣结合起来,达到引发学生探索知识提高学习欲望的效果,使学生被动变主动,使要我学变成我要学。只有这样才可以让学生在数学学科中掌握知识、了解知识、运用知识,为以后的深入学习创造良好的基础,成为以后国家发展、社会进步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数理邏輯室举办数学基础講座[J]. 数学通报, 1960,(02)
[2]杨瑞卿.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做法[J]. 云南教育(基础教育版), 1988,(10)
篇2
朱 萍
(无锡市新城中学,江苏 无锡 214111)
摘 要:初一是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基础时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通过分析初一学生数学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培养初一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和调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为学习打好初一数学基础的学习策略。
关键词:初一数学;学习策略;数学基础
很多人认为,初中数学关键是初三,因为初三的考点最多,而且初二数学难点多;但初一的数学同样重要,虽说初一数学知识点比较简单,轻松易懂,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中感觉轻松,压力不大,但是如果不注意把知识点搞懂、弄透,慢慢地将小问题积累起来,随着知识的深入,大问题在后面就难以解决。虽然很多初一学生由于原来小学数学成绩比较好,进入初中以后自己在思想上就放松了,觉得初中数学和小学是一个样的,还是按照小学学习数学的那一套方法在学习。比如:有的同学把书上的黑体字都能一字不落地背下来,可就是不会用;有的同学不重视知识、方法的产生过程,死记结论,生搬硬套;有的同学眼高手低,“想”和“说”都没问题,一到“写”和“算”,就漏洞百出,错误连篇;有的同学懒得做题,觉得做题太辛苦,太枯燥,负担太重;也有的同学题做了不少,辅导书也看了不少,成绩就是上不去,还有的同学复习不得力,学一段、丢一段,学习效果很差。究其原因,是由于小学数学相对比较容易,小学数学考95分以上很正常,但是到初一经过一个学期后,一下子掉到70-80分也很快,而到了初二不仅分数下滑,而且影响到学习的动力。
为了更好的解决这样的问题,首先要认清学习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的差别。简单概括一下就是几点:
第一,从“自然数与分数”到"实数"。在小学数学中,只涉及了关于自然数和分数的知识,也就是正有理数。而当升入初中后,在代数课程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负数"。负数是一个全新的抽象概念,完全要靠学生理解性的知识,而负数的计算、正负号的变化一定会让学生头痛不已,而接下来的就是相反数、绝对值、数轴等一些问题,遇到一些要“拐弯”的难题时更是无从下手。
第二,从"数"到"式"。小学六年中学习的主要是具体的数以及具体的数之间的运算,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来表示数,建立起了代数这个概念。一般人从表面看,"代数",就是用字母来表示一个数,但实际上绝非这样。初一的数学先是讲了"用字母表示数",接着就开始深入到了"方程",再由此讲述了"包含字母的式子"这一概念,然后又开始了学习关于"函数"这一概念以及一系列运算。
第三,从"算术法"到"方程"。小学的应用题大多都可以用算术法来解题,我们讲的"算术法"就是指一个全部由数字和符号构成的式子,因为计算简便,成了小学生主要解题的方法,即使小学里学习了方程,一般情况下,学生们还是喜欢用算术来解决,方程只是偶尔用一下。可进入初中后就不同了:自从初一上学期详细的学习了一元一次方程后,我们会发现,凡是应用题第一反应就是设未知数列方程,而对原先的"算术法"却不再这么运用了,这是因为,用算术法来解应用题很多要用逆向思维,而方程所用的很多是正向思维,这样解题的方便程度当然一看就知道了。
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主要反应在以下几个问题上:第一,对知识点理解不全面,停留在表面;第二,解题不懂技巧,不会举一反三;第三,解题经常会出现粗心错误,使得整个题目没有一定完整性;第四,解题效率低,速度太慢,考试时间里经常有没有完成的试题;第五,未养成总结归纳的好习惯,不能习惯性的归纳所学的知识点。 这些问题就是一直在学生学习中发现的,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很好的解决,在接下来的数学学习中,肯定会出现更多的问题,成绩就会滑坡。
所以,关键是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习态度问题:有的同学在学习上态度暧昧,说不清楚是进取还是退缩,是坚持还是放弃,是维持还是改进,他们勤奋学习的决心经常动摇,投入学习的精力也非常有限,思维通常也是被动的、浅层的和粗放的,学习成绩也总是徘徊不前。反之,有的同学学习目的明确,学习动力强劲,他们拥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刻苦钻研的精神和自主学习的意识,他们总是想方设法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主动向同学、老师求教,具有良好的自我认识能力和创造学习条件的能力。二是学习方法问题:有的同学根本就不琢磨学习方法,被动地跟着老师走,上课记笔记,下课写作业,机械应付,效果平平;有的同学今天试这种方法、明天试那种方法,“病急乱投医”,从不认真领会学习方法的实质,更不会将多种学习方法融入自己的日常学习环节,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更多的同学对学习方法存在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理解,比如,什么叫“会了”?是“听懂了”还是“能写了”,或者是“会讲了”?这种带有评价性的体验,对不同的学生来说,差异是非常大的,这种差异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行为及其效果。
学习成为贯穿人的一生的事情,一方面不仅要关注学生素质发展的全面完善以及个性的健康和谐发展,另一方面还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更为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愿学,会学,掌握学习的方法、技能,养成良好地学习习惯,能够积极主动的学习。那么怎样才能打好初一的数学基础呢?
一、培养学习初一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使一个人的学习进入良性循环,越学越有兴趣,越学成绩越好。毕竟小学数学和初一数学有很大的差别,所以教师在初一教学活动的开始就注重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的能力大小不在于只“讲授知识”,而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让他们怀着浓厚地兴趣参与教学活动中来,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动手操作来掌握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介绍我国在数学领域的卓越成就,介绍数学在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中的广泛应用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动机。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会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运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调整学习初一数学的方法
好的学习方法,事半功倍,初一数学学习的方法与小学数学的学习方法有很大的差别。光做题目还不行,总结最重要,平时养成良好的习惯,把做错的题,你自己认为经典的题,和教师上课一直在讲的范例,一定要用笔记本记下来,有空拿出来反复看。这个过程很重要,只有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一类题目只要做过二三次,同类题目就可以掌握了。
力争一题多解,开拓思维,只有平时掌握多种方法,考试的时候才知道,采用哪种方法最快最好,教师在平时也应该开设数学学法指导课,并列入数学教学计划。我教初一的时候,就每两周一课时给学生上数学学法的指导课。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数学学科的具体知识和学法特点讲,结合学生的思想实际讲,边讲边示范边训练。
三、养成学习初一数学的习惯
首先养成自己看书的习惯,这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也是耐心的考验。根据美国和前苏联对几十所名牌大学的调查表明,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有20%—25%的知识是来自学校,而75%—80%的知识是靠他们离校后通过工作、自学和科研来获得的。其次,养成笔记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数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一般比较大,为系统学好数学,从初中时期就必须重视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课上做笔记还可约束精力分散,提高听课效率。一般,课堂笔记除记下讲课纲目外,主要是记老师讲课中交代的关键、思路、方法及内容概括。特别注意随时记下听课中的点滴体会及疑问。听和记必须双管齐下,才能有效。第三,养成质疑的习惯 。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一贯主张学习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就是对事物不但要问“是什么”,更要问“为什么”。 这是基础的,你要把老师上课讲的弄懂,课后,先回顾一下, 再去做作业,要变通老师说的,灵活机动。从简单的题目开始做。先做课本每小结后的习题练习,再做其它学习资料的作业。不懂的一定要多问,问周围同学老师都可以。
四、培养学习初一数学注重实战的经验
考试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有些同学平时成绩很好,上课老师提问,什么都会。课下做题也都会。可一到考试,成绩就不理想。出现这种情况,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考试心态不好,容易紧张;二是,考试时间紧,总是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心态不好,一方面要自己注意调整,但同时也需要经历大型考试来锻炼。每次考试,大家都要寻找一种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久而久之,逐步适应考试节奏。做题速度慢的问题,需要同学们在平时的做题 中解决。自己平时做作业可以给自己限定时间,逐步提高效率。另外,在实际考试中,也要考虑每部分的完成时间,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慌乱。
总之,初一是初中数学知识奠定的根基时期,对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指导,要力求做到转变思想与传授方法结合,学法与教法结合,课堂与课后结合,教师指导与学生探求结合,真正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学习态度和习惯,为日后进一步进行数学学习打好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篇3
一、看书习惯
这是自学能力的基本功。根据美国和前苏联对几十所名牌大学的调查表明,那些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有20%~25%的知识是来自学校,而75%~80%的知识是靠他们离校后通过工作、自学和科研来获得的。根据心理规律,初中学生已经具备阅读能力,但由于在小学受直观模仿习惯的影响,使众多学生误把数学课本当作习题集。所以从初一开始就应重视纠正自己的错误学习习惯,树立数学课本同样需要阅读的正确思想,并注意总结如何阅读数学课本的方法。
1. 每一节课前都务必养成预习的习惯,努力在预习中发现自己不懂的问题,以便能带着问题听讲。课堂上注意老师如何阅读课文,从中培养自己掌握如何分析定义、定理中的关键字、词、句以及与旧知识的联系。
2. 经常归纳总结学过的知识,培养复习习惯。刚开始时,可跟着老师总结一节课或一个单元的内容,一个阶段后可根据老师提出的复习提纲,自己带着问题去钻研课文,最后过渡到由自己归纳,促使自己反复阅读课文,及时复习,温故知新。
二、笔记习惯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中学数学内容丰富,课堂容量一般比较大,为系统学好数学,从初中时期就必须重视培养做课堂笔记的习惯,课上做笔记还可约束精力分散,提高听课效率。一般,课堂笔记除记下讲课纲目外,主要是记老师讲课中交代的关键、思路、方法及内容概括。特别注意随时记下听课中的点滴体会及疑问。在“听”与“记”两个方面,听是基础,切莫只顾“记”而影响“听”。
为了使课堂笔记逐步提高质量,同学间应进行适当的交流,相互取长补短。
三、动手实践、合作交流习惯
“实践出真知”。动手实践能集中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能加深对学习对象的印象和理解。在动手实践中,能把书上的知识与实际事物联系起来,能形成正确深刻的概念。在动手实践中,能手脑并用,用实际活动逐步形成和发展自己的认知结构,能形成技能,发展能力。在动手实践中养成“做前猜想――动手实验――操作结果――归纳总结”的习惯。
“三人同行,必有我师”。同学间相互交流学习结果,各抒己见,取长补短。能达到动脑、动口、动手、激发思维、活跃气氛、调动积极性的作用。
四、作业习惯
数学作业是巩固数学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训练数学能力的重要环节。有些同学视作业为负担,课后只凭着课堂上的印象匆忙作答,往往解法单一;有的还字迹潦草、马虎粗心、格式不规范、甚至抄袭。这就错失了训练良机,严重地响了学习效果。应该正确认识做作业的目的性,培养良好的作业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应包括:
1.要养成作业前看书的习惯。做作业前要认真阅读复习课文、观察例题的解题格式、步骤和方法。这正是“磨刀不误砍柴功”。
2.要养成审题的习惯。读题后,先弄清题目是什么题型、它有什么条件、有哪些特点等。
3.要养成独立作业的习惯。若有特殊情况,不能如期完成,可向老师说明情况:如遇到难题不会做时,可向老师或同学请教,弄懂以后独立完成。切不可为了应付任务而去抄袭。
4.要养成对已做作业进行再思考的习惯。不少同学不重视对已做作业进行再看、再思考,从而导致错误做法在头脑中形成定势。有的题目做错,老师订正过了,你还错,就是这个原因。常此下去,在新知识和做新作业中会出现更大的错误,为了巩固作业的成果,同学们在每次做新的作业之前,务必对前一天的作业进行反馈。反馈内容包括:(1)题目类型;(2)解题思路与方法;(3)出错问题的原因;(4)订正出错问题;(5)收集出错问题(就是将自己出错的问题专门收集在一个地方,标注出以上四项内容,以便将来复习时纠错)。
五、思维习惯
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开发智力、发展能力的钥匙。心理学告诉我们,初一阶段是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重要时期,所以这时候一定要重视良好的思维习惯的培养。根据初中数学内容的特点,良好的思维习惯包括逻辑性、周密性、发散性、收敛性、逆向性。
1.逻辑性。这是要求学生“答必有据”切忌想当然。在推理演算过程中,能够懂得其中每一步的依据,不懂之处就不写,设法弄懂之后再继续推理演算。
2.周密性。这是要求学生全面的考虑问题。如:已知点C在直线AB上,线段AB=8cm,线段BC=3cm,求线段AC
的长。全面考虑问题就要分点C在线段AB上和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两类进行讨论:当点C在线段AB上时,AC=AB-BC=8-3=5cm;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AC=AB+BC=8+3=11cm。培养这种习惯,应特别注意老师在课堂上指出的“易出错或想不全”的情形与原因。
3.发散性。这是要求学生运用多种办法解决一个问题。培养这个习惯,要特别注意老师在讲一题多解时的思考方法、问题推广延拓时的分析,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努力养成寻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的习惯。
4.收敛性。这是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归纳总结,以达到多题一解、举一反三。发散与收敛两种思维综合运用可相得益彰。
5.逆向性。这是要求学生把某些公式、法则、定理的顺序颠倒过来考虑。如计算: (-0.38)×4.58-0.62×4.58,可以逆向运用乘法分配律,就得到简便计算的方法。
篇4
一、分析教材,整体把握教学目标的教学能力。
把握教材进行准确的分析,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国家教育部制定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总体目标,它的具体内容是:通过义务教育阶段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f包括数学公式,数学活动经验1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需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意识,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关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这表明新课标体系已革新了传统课程体系,由过去的以学科中心逐渐转向以学生为本的轨道上来。
备课时,教师认真研究教材,抓住问题的本质,了解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设置合理的认知阶梯。把本节内容根据知识结构由浅入深,由单个知识点到综合运用,形成一个梯度,整个课堂设计的指导思想是“起点低,层次多、要求高”,使较差的学生能掌握本节课的基本知识,中等学生能够掌握中等难度的知识,好学生能够掌握较难知识,因而在备课时我们有这样几个步骤:
(一)内容与内容解析
重点在揭示概念的基础上,说明概念的核心所在,并要对概念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其中隐含的思想方法要做出明确表述,在此基础上阐明教学重点。
(二)目标与目标的解析
目标用“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相应的行为动词“经历”“体验”“探究”等表述,目标解析对“了解”“理解”“掌握”以及“经历”“体验”“探究”的含义进行解析,一般地,核心概念的教学目标都应进行适当分解。
要强调把能力、态度等“隐性目标”融合到知识技能等“显性目标”中,以避免空洞阐述“隐性目标”,使目标对教学具有有效的定向作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设计者应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教学内容在的逻辑关系以及思维发展理论,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障碍进行预测,并对出现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度,具体地可以从认知分析人手,即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知识、思想方法和思维发展基础)对照教学目标还需要具备哪些条件,通过已有基础和目标之间的差异比较,分析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障碍。本栏目的内容就应做到言之有物,以具体教学内容为载体进行总结。
(四)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的设计一定要建立在前面诸项分析的基础上,做到前呼后应。
要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这一线索的构建可以从数学概念和思想方法的发展过程(基于内容解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两个方面融合来完成。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应当以学习行为分析为依据,即要对学生应该做什么能够做什么和怎样做才能实现教学目标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作出思维过程的描述,可以利用问题诊断分析中作出的结论,基于自己以往教学中观察到的学生学习状况通过分析学生学习本内容的思维活动过程,给出本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应该怎样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教学过程设计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所提出的问题应当注意适切性,对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和领悟思想方法有真正的启发作用,达到“跳一跳摘果子”的效果,在每一个问题后,要写出问题设计总图(基于教学问题诊断分析,学生学习行为分析等)。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这里要特别注意对如何渗透概括和应用教学思想方法作出明确表达,教学过程应当注意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进行设计,如: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五)目标检测设计
通过课堂教学,目标是否达成,需要以一定的习题,练习进行检测,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每一个的习题和练习都要写明设计目的。以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
作为初中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深刻认识,整体把握目标,以新课标为指导,着力构建以人为本的教学课程体系,自觉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积极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只有教师尽快适应新的教学方式并将新课标贯穿于教学中,才能为学生的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篇5
关键词:初中 数学 基础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4-0291-01
从小学数学过渡到初一年级数学,学生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有个转折与适应的过程,相对而言,初一年级数学知识点很多,也都比较简单,很多同学觉得很好学,没有困难,容易在学习中掉以轻心,慢慢地积累了很多小问题,这些小问题没有得到及时重视和解决,在进入八、九年级后,加上学科的增加、难度的加深,就会出现跟不上老师的进度,感觉学习数学越来越吃力,势必投入更多的精力予以补课,效果反而不理想。这个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对初一年级数学的基础性重视不够。因此,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是十分重要的。如何打好初一年级的数学基础,应从以下几方面去做:
一、做好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过渡与衔接
现行初一教学教材内容,可分为三大块,一是数(即有理数),二是式(即整式),三是方程(即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二元一次方程组)。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实际,我们要紧紧围绕这三个方面进行有机的过渡与衔接。首先进行“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从小学到初中,数的概念在“算术数”的基础上扩充到有理数域,运算关系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因此,要抓住两个方面:一是要在算术数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认真理清负数的概念,真正理解负数的意义;二是要加强对符号法则的教学,对那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容易错误的计算,要反复加强巩固练习,使学生尽快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其次进行“数”与“式”的过渡,小学生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初一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这种由“数”到“式”的过渡,是学生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在教学中一方面要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好用字母表示数和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另一方面又要注意挖掘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联系。
二、注重预习方法、自学能力的培养
课前必须预习。只有通过预习,才能带着问题去听课,提高听课效率。由于初一年级学生处于半成熟半幼稚状态,进入中学后需逐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但他们在小学听惯了详尽、细致、形象的讲解,刚一进入中学就遇到“急转弯”往往很不适应,他们虽然有求知欲和思考能力,但自学能力是较差的。初一年级教材涉及到数、式、方程、几何。这些内容与小学数学中的算术数、简易方程、算术应用题等知识有关,但初一年级数学内容比小学内容更为丰富,抽象,复杂,在数学方法上也不尽相同;而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与中学生也不尽一致,他们往往认为看书就是预习。因此,找不出要点,也不知自己有无问题,上课时只得把老师讲的内容“眉毛胡子一把抓”。显然,这样做“疲劳有余,效果不佳”。为此,在上某一新课前,应给学生介绍课型、特点及预习方法。如对概念课,一般是针对教材的重点、难点为学生编排相应预习题,让学生看书思考去找答案,达到预习的目的。
三、注重听课方法,向45分钟要效率
初一年级学生往往对课程增多、课堂学习容量加大不适应,顾此失彼、精力分散,使听课效率下降,因此,学生只有掌握好正确的听课方法,才能使课堂上的45分钟发挥最大的效益。宋代朱熹在他的“三到读书法”中说过的“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可见听课必须专心。结合数学课的特点,要求学生在课堂上必须做到“四到”即“心到、眼到、耳到、手到”。所谓心到:是开动脑筋,积极思维;要求学生会围绕老师讲述展开联想,理清教材文字叙述思路;要善于从特殊到一般,学会分析、判断与推理。遇到问题后,要多想几个“为什么”,思考一下“怎么办”。只有会想,才能会学,也才能学会。眼到:是要善于观察,勤看。既要观察老师表情和手势,因为数学上有许多抽象的概念,通过老师的眼神、手势往往会表达的更生动、更形象,利于理解。又要仔细观察知识语言的表现,多方面增加感性认识。耳到:要求学生学会听,要听出教师讲述的重点难点,听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弄清问题的实质所在;旧知识要耐心听,新知识要仔细听;跨越听课的学习障碍,不受干扰;听完一节课后,概念的实质要明确,主次内容要分明。手到:一是严格按要求进行操作,掌握技能。二是学会做笔记,根据教师讲课特点和板书习惯,抓住中心实质,在理解基础上扼要记下重点、难点;思路有时也可以记下。教师形象比喻,深入浅出的分析等,尤其是技能的形成必须亲手操作才能逐渐形成。显然,在上面“四到”之中,“心到”是关键,善于动脑,勤于思考,是学好数学的先决条件。
四、注重复习方法,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概括能力
及时复习是高效率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阅读教材,多方面查阅有关资料,强化对基本概念及知识体系的理解与记忆,将所学的新知识与有关旧知识联系起来,进行分析比较,一边复习一边将复习成果整理在笔记本上,使所学的新知识由“懂”到“会”。复习方法上,让学生学会归纳知识,整理知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概括知识的能力。通过比较可以明确本质,辨析异同,从而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可以建立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有利于形成知识网络;通过概括,可把零碎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便于记忆,利于掌握,并灵活运用。
五、注重解题方法,培养数学能力
篇6
一、课堂上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被动学习和有兴趣的主动学习显然会出现不同的效果。这节对学生来说失去了兴趣的课堂是不会达到良好的效果,浓厚的兴趣是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呢?
首先给予学生成功的满足。在学习中,如果学生获得成功,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学习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就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学生对学习就有了一定的兴趣。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培养学生的成功感,要做到从简单入手,从细微处入手,平时提问题,要注意把握好难度、梯度,多点赏识,少些批评,使学生能产生一种成功的感觉。
然后重视情感教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就应该走进学生的心灵, “感人心者莫先乎于情”,教师在课堂上应加强与学生感情的交流,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赏识的语言,都可以增进与学生的友谊。正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教师只要能够尊重、爱护、体贴学生,能严以律己、以身作则,赢得学生的尊敬、爱戴与钦佩,教师的忠告和批评会激起学生改正错误的决心和信心。
其次要展示数学“趣”味,激发学习兴趣,数学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的一门学科,但也有“趣”可寻,只要用心探索,数学课堂就可以变得活泼有趣。
最后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也会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老师的主导下,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思考、探究、合作、交流,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可以对他人的想法和做法提出质疑、评价。老师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大胆发言,不给学生泼冷水,对积极参与的热情予以肯定和鼓励。增强了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课堂一定要动静结合
怎样才能让学生一节课都集中注意力呢?集中注意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动”起来,让他们相互讨论、合作学习、主动质疑,让他们成为真正的主人。但是现在有许多公开课、观摩课,学生表面上是“动”起来了,使人感觉这节课很成功。但我觉得一节好的数学课必须有足够的安静的时间,古人说,定能生慧,静纳百川。那么静下来干什么呢?就是思考,爱因斯坦曾说:“学习知识要勤于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这个学习方法成为科学家的”。
三、精讲精练的课堂模式
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已经不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所以,我的数学课上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采用“精讲”的教学方式,让学生真正的成为课堂的主人。即老师课前应先选题,对于不必要的习题,可以不讲,与实际生活联系不当的习题可以不讲,与书本无关的偏、难、怪题坚决不练,达不到训练效果的垃圾题型坚决不出。
四、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
新课改要求我们每个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我的课前备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我根据每个学生基础不同给他们设计一些不同的问题,这样基础不好的学生回答上来简单的题有了成就感。记得在平时一次测验的时候我的最后两道题是二选一的题。二道题答一道就能得满分,一般的学生只能答对一道,可是对于学习好的学生,他们不满足现状坐了两道题,虽然他们做对的两道题而得了一道分,但他们也很满足。我这样设计的目的是样学习一般的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而学习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锻炼。
篇7
关键词:初一数学 学生的信任 精讲多练
一、留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第一印象,取得学生的信任
初一学生的兴趣很大程度受老师的影响,一般地说学生会安静地听完第一堂课,然后对你掂斤估量,觉得你的教学水平怎么样,工作经验如何,并且与心中的楷模――自己的小学老师作比较。学生在这一比较中,是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来适应你,还是以消极、挑剔的态度来对付你,影响着他们学习兴趣的增减。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第一堂课的机会,凭借教师优异的教学素质,敏锐的数学智慧来感染学生,征服学生,激发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这将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如在初一的第一节课是这样设计的:本节课不安排新课内容,主要介绍一些与数学有关的趣味知识。首先板书“+”、“一”、“×”、“÷”、“=”五个小学数学常用的符号,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符号的含义吗?学生都能纷纷说出其意思。接着又问:你们知道它们是怎样来的吗?学生说不出来。就向他们介绍了常用数学符号的由来。“+”:是15世纪德国数学家魏德美所创,在横线上加一竖,表示增加的意思。“一”:也是魏德美所创,在加号上减去一竖,表示减少。“×”:是18世纪美国数学家欧德莱首先使用,乘是增加的另一种表示方法,所以将“+”号斜了过来。“÷”:是18世纪瑞士人哈纳所创,意思是表示分界,所以用一横线把两个点分开。“=”:是16世纪英国学者列科尔德发明,他认为世界上只有用这两条平行而又相等的直线符号来表示等值最为恰当;接着,还给学生讲了“数学家巧解实际问题的传奇故事”,举例告诉学生从丑常的生活小事(如猜单双等)到高精尖的卫星运动轨道无不存在数学知识的运用,介绍了数学中的7种高效思维方法等;最后动手随意而迅速地剪出五角星,提问学生你能画一个圆刚好经过一个已知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吗?你能在一个三角形中画出一个最大的圆吗?又通过简单作图画出了三角形的外接圆和内切圆,还提问学生:你能画一条直线把等腰梯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吗?有几种分法?学生迅速地说出了几种回答,接着给出了这道题的答案并告诉他们:你们只要认真学好数学,它会告诉你们比这多得多的数学知识,你们可以比老师画得更快,做得更好。这节课涉及的这些问题一般都是学生没有接触过且又都很感兴趣的,因此这节课学生听得很认真,他们充分感受到了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对初中数学的学习充满了向望和极大的热情。课后通过了解学生,他们通过这一节课对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一直喜欢学习数学。
二、进度适当,精讲多练,稳扎稳打
心理学告诉人们,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习产生不同的影响,刚进初中的学生所具备的知识能力相对还比较欠缺,如果有的教师“望生成龙”心切,刚开始一味赶进度,以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或用来补充内容,提高要求,这很容易造成学生对教师所讲知识没时间去消化,理解不透彻,导致作业无从下手,错误率高,测验得不到好成绩,这给学生增加了失败的情感体验。尤其当学生接连遭受失败时,学习数学的兴趣被挫伤,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数学产生害怕,厌恶情绪,甚至产生“反正学不好,干脆不学了”的想法,这对教师以后的教学工作极为不利。因此初一教学进度要适当放慢。
如有理数的运算中学生能够记住运算法则却不能熟练正确运用等,针对初一学生兴趣和意志力特点,在每一个运算法则学完后都安排有练习课,使学生能够巩固做学知识,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同时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梯度,课堂上有意识地多安排一些练习的时间,精选一些中下学生“跳一跳,能摘得着”的例题,习题进行训练,让每位学生都有机会体验学习的成就感。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学习素养;学习技能;情操品质
“教人求真,学做真人”,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现实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探知的方法和策略,同时还要强化学生高尚品质和情操的培养。在新课程改革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素养,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重要职责之一。教师只有将知识教学与情操培养进行有机统一、高度融合,才能实现学与教的和谐发展、持续进步。
一、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素养树立的教学意义
(一)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显著增强。学生是课堂教学之中的“主人”,是教师教学的重要对象。学生主体需要将自己置身到课堂教学全局之中,才能达到教学合一目标。这就决定了学生必须将学习活动当作应尽职责、履职尽责。初中生积极向上学习素养的有效培养,能够促使自身把学习教材内容、解决数学问题、参与教学活动作为份内之事和根本要求,主动配合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深入研究分析,从而展现出课 堂“主人翁”的地位和特性。
(二)学生的“求知欲”潜能显著增强。学习的道路不是平坦的,而是曲折的、坎坷的,需要克服一个个艰难险阻,这就需要学生保持知难而上、 克难求进的学习精神和坚定信念。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主体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内心能够保持积极、向上的情感,迎着问题勇敢前行、迎着挑战直接面对,视困难为挑战、视压力为动力,主动地想办法,找方法,解决好遇到的难题,从而实现学习效能的显著提升。
(三)学生的“进取感”意志显著增强。在良好数学学习素养体系构建中,进取争先意识是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初中生进取争先意识的有效树立,能够触动初中生保持强烈的学习情感,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深入地思考研究分析问题,对教师部署的任务和要求,积极思考和探究、归纳和分析、反思和改正,努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效能,从而保持严谨细致的学(上接第4页)
习品质进入课堂,推进教学互动的进步和发展。
二、实施的途径和策略
(一)构建融洽的教学氛围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学生群体的学习素养树立,首先是良好学习情感的建立。教育实践学指出,教学氛围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培养具有潜移默化的渲染作用。因此,教师应将良好融洽教学氛围的构建摆在首要位置,当作根本任务。首先要构建良好师生友谊。现实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不融洽、师生关系紧张现象不同程度存在,对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情感具有阻碍作用。因此,教师要注重师生良好关系的构建,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人格,多与他们进行思想、情感的交流,走进学生心灵深处,成为知心朋友,以此构建起融洽师生关系,使得初中生情感转移,形成积极能动学习情感。其次要营造生动趣味场景。教师设置场景的目的,是为了促发初中生的学习潜能,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教师要将数学教材的趣味特性、生活之美以及文化底蕴等特点予以有效的呈现,将贴近初中生生活、学习现实的真实事物、案例予以充分展示,将现代化的科技成果运用进课堂教学之中,展示其时代特色,从而营造出宽松、生动、趣味的教学氛围,提升学生学习状态。
如在《轴对称图形》教学进程中,教师如果直接以书本知识告知学生群体,学生学习情感难以调动,而利用投影仪、电脑、教学课件等现代教学装备,能够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性质,通过现实生活中的“飞机”、“蜻蜓”等日常生物予以直观、形象、动态的呈现,帮助初中生认清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进入到学习探究的实践进程之中。
(二)建立深刻的互动环节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改造社会。这其中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而课堂教学进程之中,交流、讨论是其重要活动形式之一,能够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交际能力、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这为初中生良好数学学习素养的培养提供了充足有力地条件。
如在《从问题到方程》的教学中,给出了例题:“某排球队参加排球联赛,胜一场得2分,负一场得1分。该队赛了12场,共得20分。该队胜了几场?”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用方程来描述这个相等关系,而是先让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再组织学生深入地交流讨论算术法、列表法、方程法这几种方法的优劣性,通过比较,体会到方程解法的优越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动设置出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教学环节,有意识地组织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进行深刻的协作互助,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主动与他人进行交往协作,从而在深入交流中、深刻协作中,形成正确认知观点,全面掌握学习内容,培养良好的交际交流能力。
(三)施行深入的探究教学
探究实践是锤炼素养品质的有效途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进程中,实践探究是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学生主体在探究研析数学教材知识点以及数学案例的进程中,其动手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克难求进品质等方面,能够得到深入锻炼和有效提升。初中数学教师要切实强化对初中生数学实践探究能力的培养和训练,相信学生,放手让他们进行数学探究,引导他们围绕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对知识点的内涵、问题解答的策略等,进行细致、认真、严谨的探究和分析,锤炼初中生的数学实践技能、探究素养和归纳判断等能力,从而逐步树立知难求进、刻苦钻研的学习素养和学习品质。
如在“如图所示,在ABC中,∠BAC=60°,BP平分∠ABC,CP平分∠ACB,试求出∠BPC的度数是多少?”的问题案例教学中,教师采用探究教学法,只适时点拨,将解析问题的任务部署给学生予以完成。学生在阅读、研析数学案例内容进程中,意识到该问题需用 “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来解决,而这一内容是该节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解题思路的分析活动,在合作、自主研析等进程中,得到此题解题思路为:先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求出∠ABC+∠ACB的度数, 再由角平分线的性质得出∠PBC+∠PCB的度数,再由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解答问题活动,并根据解题活动初步归纳解题的策略和方法。
这一进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有序引导和深入指点下,进行了细致有序的问题探析等实践活动,自始至终都有初中生进行思考探析的“踪迹”,初中生在其中动手能力、探究能力等方面得到切实锻炼,逐步树立起主动探究,勤于探索的数学学习素养。
(四)开展有效的反思辨析
反思是自我辨析、自我剖析的有效手段,也是良好数学学习素养的必备素养。教师应该有意识的组织和引导初中生对自身的学习、解析、实践等活动,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评析,回顾学习的表现以及实践的效果,在客观总结、深入辨析中,获得正确的学习策略,良好的学习素养。
如“关于x的一元二次方程有两个不等实根x1、x2。(1)求实数k的取值范围。(2)若方程两实根x1、x2满足,求k的值”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完成解题任务后,在讲解指导环节,组织学生M建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自我反思和辨析活动,学生在合作讨论过程中,对自身的解题过程予以分析,并深刻认识到该题解题的关键是灵活运用根的判别式以及根与系数的关系,同时完善解题思路。在此题中,学生极易由>0,求出(1)中k的取值范围,再根据根与系数的关系得出,根据得出,求出k的值为0或2,然而很多同学忽略了(1)中k的取值范围,忘记了要舍去k=0,故k的值只有2。在本例中,通过让学生自我反思和辨析,使学生理解在“根与系数关系”应用时,必须要考虑的取值范围。
总之,良好数学学习素养的培养,是长期复杂的教学工程,教师需要持之以恒,紧扣课堂教学新课标要求,挖掘有效教学深刻内涵,实施科学教学策略,组织和培养初中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实现教与学二者在能力和素养的共同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乌鲁木齐;大学城;新疆艺术学院;建设
1.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简介和建设背景
新疆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坐落于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占地面积12780亩,毗邻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头屯河工业加工区。2003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拟定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当时拟定中的大学城位于乌鲁木齐、昌吉和米泉之间,后考虑到该地要用大片农田而搁浅。2005年,乌鲁木齐头屯河区根据《乌鲁木齐市荒山承包管理办法》和《关于进一步加强荒山绿化承包管理的通知》等有关规定,于2006年5月起逐步引进七所院校投资新建大学城。目前,新疆的25所普通高等学校,校园面积只有约1.5万亩,乌鲁木齐地区12所普通高校总共占地不到7000亩,远远达不到教育部要求每位学生平均占地80平方米的规定。同时,由于各高校相距较远,新疆高等教育资源难以得到整合利用。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将有利于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优化高等教育资源。
1.1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建设的必要性。
1.1.1新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发达省、区、市相比还存在明显差距,与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与新疆各族人民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不相适应。办学规模不足,是近期新疆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具体表现为:
(1)缺乏具有广泛影响的一流大学。
(2)高校整体实力不强。
(3)教育观念较为陈旧,缺乏开拓创新精神。大学城是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的高等教育现象,其形成主要是为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趋势和高等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现实。建设大学城一方面可以满足学校拓展办学空间的现实需求,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建设、整合资源、联合发展。
1.1.2建设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依照全新的教育理念规划,大学城不仅在建设规模、速度以及智能化程度上是前所未有的,而且成为各高校调整专业结构、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创新管理模式、建设一流高校的重大机遇。大学城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领先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和文化胜地,还可以极大地推动全新疆及乌鲁木齐地区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
1.2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意义。 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发展定位为国家一流的大学园区,新疆地区高等、高级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交流的中心,学、研、产一体化发展的城市化新区。它的重要使命不仅在于解决由于“扩招”带来的高等学校用地困难问题,还要通过大学城的建设及它所带来的一系列连锁反应来实质推进乌鲁木齐地区的城市发展战略。
1.2.1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它拓展了高等教育发展空间,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高等教育是其主要功能,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增长主要集中在大学城内,这是大学城建设的直接成效。由于硬件结构在设计时就考虑到共享和互补,传统的教学体制、管理体制、培养方式等都需要调整和改进,因而,它能促进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效能,使学校环境优化。
1.2.2提升了城市的学术和文化品位。 大学城是相对独立的文化社区。大学城本质上属大学联合体,因而其文化属于大学文化,也就是学术文化,而且还是高品位的学术文化。这给城市(或城镇)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其图书馆、音乐厅、实验剧场、文化中心、体育场馆等文化设施和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人们在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要,愉悦身心,丰富人们业余生活,提高生活质量。
1.2.3推动经济发展。推动了所在地乌鲁木齐经济开发区乃至所在城市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调整,从而带动所在地区经济的发展,有利于形成大学科技园区,促进高技术成果的孵化。
2.新疆艺术学院入驻大学城的原因及其好处
面对近几年学生的急速扩招,新疆艺术学院可谓是大显身手,战绩如火如荼。在办学水平、师资力量、教学管理、学生管理等方面都大有成效。但是入驻大学城对于新疆艺术学院来说是一个机遇,也是一个挑战,因为大学城是一个高校的聚居地,会面临着各高校文化的冲突和交融,而且大学城的各方面氛围是否有利于新疆艺术学院这样的艺术类学校的发展及壮大呢?上述已想到了乌鲁木齐大学城(职教园)建设的重大意义,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入住大学城对新疆艺术学院的利与弊。
2.1新疆艺术学院入驻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必要性。 新疆艺术学院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市,是全国六省(区)属综合性艺术院校之一,是西北地区唯一的地方特点显著、民族特色浓郁、专业性较强的综合性高等艺术学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学科专业的不断整合,学院有普通本科、成人专升本、成人大专、中专(附中)等办学层次。设有普通本科19个专业(37个方向)。目前,我院已成为新疆民族艺术专业齐全,办学实力雄厚的民族艺术教育基地。 新疆艺术学院进入大学城可以扩大原有学校的规模,提高办学的水平,建造更加适合学生学习生活的良好空间,充分利用公共资源为学校及广大师生服务,吸引更优秀的莘莘学子前来深造,增强学校的竞争力。这对于新疆艺术学院来说是巨大的契机。新疆艺术学院将继续大力实现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以鲜明的艺术特色把“一校两区”建设为开放式、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高等艺术院校;建设为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艺术重镇与殿堂。
2.2新疆艺术学院入驻乌鲁木齐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好处。
2.2.1提供了优美的学习环境。 学习环境对于学生的学习效率是有影响的,好的学习环境可以使学生更加专注,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及想象。新疆艺术学院大学城新校区占地面积571990平方米,约为老校区的5.2倍(老校区110098平方米);全部建成后预计建筑面积420720平方米(老校区117257平方米),是老校区建筑面积的3.6倍。待新校区全部建成后,学院将是绿树成荫,鲜花环绕,充满艺术氛围和人文精神的殿堂,优雅的校园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学院还建有音乐厅、实验剧场、图书馆、计算机中心、艺术交流馆、室内体育馆等,为学院教学、科研创作、成果展示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2.2.2学术上方便交流。学术交流是一类学科得以发展的基本,否则就会像一滩死水,完全缺乏创造力、新颖性。学术交流是思想的交流、文化的交流,流动的思想才有利于创新,吸纳新元素用于自身的发展,所以学术交流至关重要。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学院成功地构建了新疆民族艺术教育的完整体系,重视将独特的地缘优势和艺术资源优势转化为科研和教学优势,累计为国家培养各类艺术人才8000余名,就业率一直在85%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新疆艺术家的摇篮”。毕业生主要分布在新疆及内地的艺术表演团体、新闻传播媒体单位、文化艺术创作研究机构和大中专院校。在自治区的文化艺术事业领域中,他们中的大部分已成为了业务骨干,其中不乏在教学、科研、表演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专家、学者。
2.2.3有利于推销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传播新疆艺术学院人文和艺术精神。 新疆艺术学院文化以艺术美为中心,注重学生素质及创造力的培养,特别注重在共性基础上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两种文化在传播过程中会互相影响并且互相冲突,更何况是几种不同的高校文化的传播。如何在传播文化的过程中保持学校自身的特色是新疆艺术学院面对的一大难题。所以新疆艺术学院广大师生要在竞争中突出自己的特色,大力改革创新,坚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传播新疆艺术学院人文和艺术精神。
3.新疆艺术学院入住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不足之处
利与弊是相伴而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建筑设施存在安全隐患。 大学城在短短几个月就落成,其速度之快着实惊人。所以刚竣工的建筑物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一些建筑物的缺陷已经显露出来了,比如宿舍的墙壁灰浆脱落,架空层钢筋不牢固,水管爆裂,路面坑洼不平等,虽然没有严重事故出现,但是这些现象已经困扰到学生的正常学习生活,大学城管理机构应该予以警惕并做修补措施。
3.2软件资源共享实施较为困难。 大学城中的实际情况是高校各自为政、封闭办校,对于硬件资源共享较容易,而对于如名师共享、名牌学科、公共课程等软件资源共享则较为困难。因此,建设大学城必须解决好软件资源共享这一难题,从而缓解师资队伍短缺的状况,更好地培育出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与本部相比,大学城的硬件更为雄厚,但软件设施实力(艺术氛围)缺少,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学事业的发展。
3.3大学城社区文化环境单一。 大学城作为一个独立的社区,是从学生的角度设置的,所形成的氛围主要是学术氛围,而且是高品位的学术氛围,故而形成的社区文化也是学术文化。环境多是按照校园特色所布置;城中的商业活动也是以学生为主要消费对象,产品难免有些单一,虽然是城镇化模式,但毕竟难以把大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都复制进来,与正常社会结构相比仍不够丰富、不够饱满。
3.4从安全角度来讲,大学城会带来安全保障问题。 众多的学生在相对集中的时间里汇集于大学城,将给大学城的秩序稳定、治安带来挑战。由于大学城的开放性,专业设置的不平衡性,还由于社会发展带来就业的不确定性,同时大学城作为学校、居民、企业之间的混合,容易导致公共安全问题。
3.5地处郊区,缺乏与外界联系,影响学生的积极性。 交通不便利是大学城建设到目前比较严重的问题。大学城地处郊区,信息较为闭塞,缺乏与外界联系。教师上完课就离开学校,这样往返老师非常疲惫,也影响到师生间的学术交流;另外学生的课外调研、休闲娱乐等方面也都不能顺利进行,比如学生家庭困难想要勤工俭学,但是时间与金钱都花费在路途上,这很不划算。交通问题尤其对毕业生找工作带来一定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了学校的就业率,降低学校的竞争力。
4.结束语
从上述新疆艺术学院进驻大学城(职业教育园)的利与弊分析来看,我们用长远的目光看这一问题。随着大学城的发展与逐渐成熟,几种弊端都在逐渐消除。比如建筑物的安全隐患可以在大学城的逐步完善中消除,发展文化的多元化,公交线路的增多,轻轨线建设,提高市政建设运转速度等,逐步完善新疆艺术学院师生在和谐的学习生活环境中进行学术交流、激发创造力。以期新疆艺术学院成为西北乃至全国高校中的一座璀璨的艺术殿堂。
参考文献
篇10
一、真挚的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源泉
1.教师真挚的情感是教学艺术的源泉
教师教学的情感是指向学生的正面的、积极的心理倾向的反映,包括教育道德感、责任感、对学生真挚的热爱情感和保护其个性成长、避免其受到伤害的同情心以及教师乐观、豁达、公正、自信、活泼的个性品质情感态度。
情感是人类从事一切活动的内在的推动力量,也是教学艺术感染力的源泉。教学活动是知情统一的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学生的学习成长过程是在教师指导下的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的过程,离不开情感的推动力量。知源于情,情感对行为有激发和促进作用,渗透于教学活动的教学行为中,承载于有声的语言和神态、表情、手势等无声的教学语言中。教师充满着真挚情感的教学,呈现出情理交融的教学艺术境界,消除了学生紧张、焦虑、厌学情绪,产生了求知的愉悦的情绪体验和幸福感,学生的思维之花就会盛开,会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凝聚着真挚情感的教学,对培养学生探索求知的积极情感,对迁移驾驭学生的情绪,对学生的发展,有持久的影响力。
2.教学艺术是情感传递的艺术
教学艺术首先是情感传递的艺术,情感是教学艺术的血液,贯通到整个教学活动中,渗透于教学语言表达中,蕴涵在教学方法运用中。教学情感充沛,会使教学关系融洽,教学活动顺畅,教学语言滋润,教学方法柔和,对教学有亲和、增力、感染、激发和促进作用。教师的情感需要与语言、技能、方法等教学艺术要素的和谐渗透。教学情感传递的艺术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是以情激情。教师寓教于情,情感充沛,站在学生面前满面春风,教学中始终保持饱满高昂的激情和良好的心境,以真情感染、打动学生,激起学生的情感火花,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教师教学积极情感倾注越浓,消除学生紧张的学习心理障碍,越能促使师生和谐共振,激发学习热情,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自信力。
二是以教激情。教师在备课中深挖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将教材中的情感价值因素渗透在教学情景中,在引导学生认知、理解、探索知识的教学中,使学生深入体验科学真理的情感因素,树立积极情感态度,使情感得到升华。教师恰到好处创设一种真切的情境氛围,使学生进入教学情境,产生共鸣,就会引发起学生兴趣,唤起内在的学习力量。
三是互动激情。在教与学的和谐互动过程中,教与学的角色不断转换,通过提问、质疑、对话、合作、讨论、探究、交流等多种途径方式,建立起浓烈的教育情绪场,就会促使师生、生生间的知与情的和谐互动互促。在师生情知互动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使学习潜能得到开发,学习智慧得以增长,智力与情感得到了和谐发展,从而使教学焕发出艺术光彩。
3.教师的真挚情感来自对教育的爱
教师的真挚情感来自对教育的爱,并与教师的情意成长有着直接关系。教学艺术和水平正表现在教师是否善于把热忱和智慧结合起来。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对教学逐步形成了一种坚定执著的信念,形成了一种持久地对教学的喜爱和对教育的理想追求,做到真心、真实和真诚,就会始终充满激情与魅力地活跃在教学岗位上,从而使学生从中受到莫大的福祉。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不断增强情感和热忱,营造起一种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教学氛围,始终热情洋溢地追求教学不断的创新,以使教学艺术之泉洋洋流淌,从而促进学生知与情的和谐发展。
二、优美的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关键
1.教学艺术是语言表达的艺术
优美的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的黏和剂,是教学艺术的载体。教学语言是师生间知识和情感交流的桥梁纽带,优秀教师的语言,会像甘露一样,浸入学生的心田,把知识、智慧和力量一道带进去,使学生感受美和体会美,极大地提高学习兴趣和效率。教师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
优美的教学语言是教学艺术感染力的剂。当教师优美的教学语言运用于教学活动的导入、设疑、启发、提问、讲解、评价、对话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引起了学生的兴致,使学生感受到了追求真善美的幸福时,才显现教学语言的艺术魅力。优秀的教师靠语言的魅力,激起学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启迪学生的心智,给学生以温馨和鼓舞,会产生奋发向上的力量。教师语言平淡乏味,与学生情感、心理不相融,会阻碍师生的情感交流,产生心理障碍,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教师语言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科学美、文雅美、形象美、节奏美与和谐美等方面。
2.优美的教学语言能启迪学生的心智
优美的教学语言包括科学美和文雅美。科学美的语言首先要求教学知识内容和语言表达要具有真知性。科学美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要符合客观真理,不是繁杂荒芜的,经过认真加工,经得起推敲和检验,具有真知性。学生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是“精神食粮”,而不是“糟糠”,既能“充饥”,又“解渴”,给学生以启迪与感悟,使学生增才智、长见识。科学美的语言讲究规范,表达清晰,似泉水清澈见底,给学生以清新明朗的感受。
文雅美的教学语言,给学生以尊重、信任、宽容、鞭策和祝愿。教师的言表是教师心灵变化的“晴雨表”,尊重而信任的语言能激励学生奋进,促使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一句发自内心的祝愿,一次期待性的语言鼓励,或许能使学生心灵受到震撼,燃起心中向上的火花,给以鼓舞的力量。教师语言粗俗,讽刺、挖苦学生,不但失去师表形象,还会使学生受到心灵伤害,失去学习自信心。
- 上一篇:旧城改造工程施工方案
- 下一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