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争力和核心竞争力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品牌经营;核心竞争力
4.树立我国企业品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品牌是一种产品乃至一个企业区别于其它产品和企业的标志。对企业而言,它代表了一种潜在的竞争力与获利能力;对消费者而言,它是质量与信誉的保证,减少了消费者的购买成本和风险。因此,品牌为企业带来的利益是内在而持久的,品牌经营与品牌战略应成为企业发展的根本任务。品牌战略是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没有品牌战略,就难以形成持久的企业核心竞争力;一般竞争力的企业未必要有品牌战略,但没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则必然是没有品牌战略的企业。
1.概念的澄清——品牌、品牌经营与核心竞争力
(1)品牌。营销大师菲利普·科特勒认为:“品牌是一种名称、名词、标记、设计或是它们的组合运用,其目的是藉以辨认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区别开来。”从感性角度看,品牌是一个产品或一个企业在视觉、情感、理念和文化等方面的综合形象,当你见到IBM你会联想到“大蓝”或蓝色巨人,见到Mcdonald会想起快乐。从品牌的定义可以得出品牌的如下特点:
①特定的品牌只和特定的产品或企业联系在一起,品牌具有排它性。品牌表达的理念和价值取向对具有相同理念和价值取向的消费者有“锁定效应”,当消费者在同种或同类产品中进行挑选时,对一种品牌的认同意味着对其它品牌的不认同。
②品牌具有品牌价值。美国可口可乐公司董事长伍德鲁福曾说:“只要‘可口可乐’这个品牌在,如果有一天,公司在大火中化为灰烬,那么第二天早上,全世界新闻媒体的头条消息就是各大银行争着向‘可口可乐’公司贷款”。这正是品牌的价值所在。
③品牌具有丰富的内涵。不同于名称或标记外在所表现的那样,品牌不仅仅是一种产品区别于其它产品的标志,一个品牌之所以能吸引消费者,除了它本身的产品质量和产品的一些特点外,在这个品牌背后更有许许多多的附加价值,或者叫无形价值。这些无形的价值包括文化、生活方式,还有一些是历史遗产。这是品牌真正能吸引人的地方。
④品牌塑造需要一个过程。传统理论认为,新品牌成为名牌的成功率只有5%左右,且需巨额广告费支持。在美国创立一个名牌需要1亿美元左右,在我国最少需要5000万元,时间至少3年以上。
(2)品牌经营。品牌经营是通过品牌实力的积累,塑造良好的品牌形象,从而建立顾客忠诚度,形成品牌优势;再通过品牌优势的维持与强化,最终实现创立名牌与发展名牌。
品牌经营与产品经营不同,品牌的生命周期比产品长得多,产品往往只是相对某个特定的需求时期而言。产品经营主要是保证产品的品质与功能,提供消费者使用产品的满意度和价值感;而品牌经营是一种核心的信念,贯穿于整个企业之中,形成企业文化的核心,它所经营的不仅仅是形象,还包括认同,这种认同反映了品牌的个性,体现了企业的实力。因此,品牌经营是企业竞争继单纯的产品竞争、价格竞争、技术竞争、服务竞争之后的高级阶段,是多种手段的综合。
(3)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来源和基础。这主要是由核心竞争力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核心竞争力能实现用户所看重的核心价值。企业核心竞争力能为用户提供超过其他企业的更多的使用价值,能够更好地、更全面地满足用户需要;同时能使企业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劳动效率、更低的产品成本,从而取得更高而且长期的经济效益,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②在竞争方式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独特性,难以模仿和超越。
③从企业未来成长的角度看,核心竞争力具有延展性。企业能够从某种核心竞争力衍生出一系列产品与服务,从而打开多种产品潜在市场、拓展新的行业领域。核心竞争力有从“核心竞争力核心技术核心产品最终产品”的延展过程。相应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延展,一般都呈现出以生产环节为起点向研发和营销两头延伸的特征。
④核心竞争力具有相互关联性。核心竞争力是一组技能和技术的集合体,而非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
篇2
1.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核心竞争力”一词首先由美国学者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HarvardBusinessReview)上所合作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CoreCompetenceoftheCorporation)一文中正式提出,意指“组织中的积累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集成多种技术流派的学习能力,它是组织内部知识的汇总,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技能和融合多种技术的汇总。”
2.核心竞争力的特征。核心竞争力具有以下显著特征:1.独特性。核心竞争力即在同一利益(目标)竞取关系中,一组织相较其它组织所拥有的独特技术或优势,这种技术或优势在特定时间内难以被竞争对手所完全模仿或掌握;2.整合统领性。核心竞争力渗透于组织内文化、技术、理念及机制等各方面,是对这些要素的整合并在组织各项竞争能力中起统领作用;3.不可交易性。即核心竞争力无法作为一种可剥离的要素在市场中实现交易;4.相对持久性。即核心竞争力应具有适应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的应变能力、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确保不是短暂的存在,而是保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直到外部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5.动态性。即组织的核心竞争力并非一成不变,为避免因竞争对手经过不断的学习和创新、适应变化的环境而逐步缩小差距,直至完全超越,组织应保持对其既有核心竞争力的持续创新、重组与提高。
二、示范性高职院及其竞争探讨
在回答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这一问题前,首先应明确示范性高职院“为何”、示范性高职院要竞取“何物”,继而探讨在竞取目标过程中的竞争对手“为何”,最后再对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做出界定。
1.示范性高职院为何?示范性高职院,即高等职业院校中“办学定位准确、产学结合紧密、改革成绩突出、制度环境良好、辐射能力较强”,在“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提高社会服务能力和创建办学特色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并对同类型其他高职院校的改革与发展能起到示范引领效应的一部分院校。
2.示范性高职院竞取何物?示范性高职院首先肩负着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使命,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业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另一方面,示范性高职院的“示范性”定位又决定了其对同类型高职院校应起到的示范引领职责。因此,示范性高职院的竞取目标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生存,即实现学校自身的存续。本层次目标是维持学校办学存续的实体性要素,具体可以分解为稳定且规模合适的校区基本建设、稳定持续的资金来源、稳定且规模合适的人力资源队伍、稳定持续且规模合适的招生人数以及足够数量的教育教学仪器设备等。本层次的竞取目标属于基础性目标。第二层次,发展,即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宗旨。
本层次目标是全体高等院校在确保自身存续安全后,通过竞取各级各类政策支持、经费等资源投入,保证组织各项职能正常运转、履行其包括为我国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行业企业培养大量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积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在内的办学使命并实现其进一步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本层次的竞取目标属于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并举、以外延扩张为主的竞取目标。第三层次,卓越,即实现示范引领效应。本层次目标为部分率先改革并发展起来的高职院校为了更好的实现办学宗旨,在办学中对原有办学体制机制进行全方位创新,形成带有自身鲜明特色的,可供学习、参考、借鉴、推广的高职教育建设新范式,并对同类型院校、所属地区、产业行业的发展有较强带动提升作用。本层次目标应建立在高职院校较好的实现了第二层次竞取目标的基础上,属于高职院校改革发展过程中外延扩张与内涵建设并举、以内涵建设为主的竞取目标。对于已进入“示范性建设”阶段的高职院而言,上述竞取目标是同时并存的,即实现低一层次竞取目标而进入高一层竞争层次后并不意味着低一层次目标的永久牢固,相反,示范性高职院应时刻保持对前两层次竞取目标的高度重视,因为只有学校自身的存续与发展不断得到巩固,才谈得上追求卓越。
3.示范性高职院的竞争对象为何?在上述三层次目标中与示范性高职院存在竞争关系的对象绝大部分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少部分分布在政府、企业、社会培训机构等领域。本文将集中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对示范性高职院竞争对象的界定。一是广义的高等教育层面。在该层面,示范性高职院所面对的竞争对手既包括全体高职院校,也包括研究型大学以及地方性本科院校。二是狭义的高等职业教育层面。在该层面,示范性高职院所面对的竞争对手即全体高等职业院校。对竞争对手采取“广义定位”的策略可以避免遗漏潜在竞争的可能性,还可以为示范性高职院确立“高标准的大学”榜样,而不至于因过于追求高职特色而失去至关重要的“大学内涵”。而对竞争对手进行“狭义定位”,将竞争的目光完全锁定在高职院这一群体,则可以使示范性高职院校“心无旁骛”,专心于自身的办学使命,避免因同时在两个层面竞争而背离应有的办学宗旨。
三、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
1.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由此可以界定为“在高等教育领域,为实现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等办学目标而对现有硬件资源(土地、资金、师资队伍、教学仪器等)及软件资源(制度、职能机构、校园文化、社会声誉、公关渠道等)加以优化配置、合理利用,以获得持续性的竞争优势,并将其成功的改革实践理论化为可供同类型院校借鉴、参考、学习、推广的高职教育发展范式的能力。
2.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的特征。(1)价值优越性。指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是为其在长期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的保证,是其获得关键性利益与价值的能力。核心竞争力的价值优越性不仅仅表现在其为示范性高职院带来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其为社会所创造的社会价值;(2)资源整合性。指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对院校所占有的各项资源的综合配置与运用,渗透在院校运转的方方面面,无法从实体要素中剥离,但又在院校的各项能力、资源中发挥统领性作用;(3)不可交易性。指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不同于“有竞争力的师资队伍”或是“有竞争力的实训设备”等,是无法通过市场机制下的交易(引进)获得的,而应通过长时间、有意识的定位与培育来形成;(4)相对持久性。指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一经形成,就具备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除非外部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否则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在短期内就不会轻易变动;(5)动态变动性。指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形成后并非一成不变,会因其它高校对其核心竞争力的学习、模仿甚至超越而发生“损耗”。因此示范性高职院应保持对其核心竞争力的调整与创新;(6)特色鲜明性。指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是其区别于其它本科类院校及高职院校的关键特征,是示范性高职院从同类群体中脱颖而出的核心识别性。同时其核心竞争力难以为其他院校所简单模仿、照搬照套,也保证了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以及相对持久性;(7)示范引领性。指示范性高职院的核心竞争力在具备前述较为“共性”的特征外,还应具备可供其它高职院校学习、借鉴、参考的特性,通过对自身成功、成熟的建设范式的推广,为高职教育发展与改革创新树立典范,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引领带动作用。
四、示范性高职院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路径
示范性高职院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与提升涉及学院工作的各层次、各领域,是一项系统的工程,应在以下几方面着手:
1.培育“核心竞争力”意识。培育核心竞争力的意识是形成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前提。示范性高职院首先应对自身的发展及所要竞取的目标作出明确的界定,在理念层面强化“竞争”及“核心竞争力”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彻于学院工作与教职员工的各方面、各层次,将之融入校园文化之中,形成有利于核心竞争力培育与提升的氛围。
2.注重领导集体的能力建设。高职院校建校历史较短,尚处于内涵建设初期,示范性院校的建设应以院校领导集体为核心推动。因此,领导能力建设就成为示范性高职院提升其核心竞争力的重中之重。院校领导集体应注重坚持学习掌握高等教育、高等职业教育最新理论成果,掌握了解产业行业最新发展动态,创新掌握和运用高教管理理论,在示范性建设中能够以开阔的办学视野、战略性的决策思路担负起把握院校发展机遇,指导课程、专业改革、人才队伍培养与建设等重任。
3.强化三支队伍的建设。强化教学科研、党政管理、技能保障三支队伍的建设,在教学科研队伍的建设中通过内部培养、外部引进以及聘任兼职教师、来自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等手段,实现双师结构不断优化、双师素养持续提升、队伍总量动态稳定;在党政管理队伍的的建设中应以提升队伍的专业化为目标,逐步实现按需设岗、专职管理;在技能保障队伍的建设中,应提高质量、精简队伍、提升效能,为学院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与保障。
4.坚持特色发展路径。特色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找准特色的发展路径有助于示范性高职院在某一领域形成独特的竞争优势,不断强化这一路径则有助于示范性高职院在该领域处于持续获取竞争优势的领先地位。
5.彰显示范性宗旨。“示范性”特质是示范性高职院核心竞争力的核心价值,同时也是示范性高职院区别于一般高职院的核心特征。示范性高职院在培育和提升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应充分平衡“示范引领性”与“特色鲜明性”两特征之间逻辑上暗含内在的张力,在维持好核心竞争力特色性持续有效,难于模仿的前提下,将办学经验、改革实践等成果加以理论化,形成办学改革范式,不断增强示核心竞争力的示范价值性。
篇3
一、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支撑企业永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1 新时期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尤为迫切。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不易被竞争对手仿效、并能带来超额利润的独特能力。当今,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加快,特别是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实体的巨大冲击,这既为中国企业积极实施并购重组战略,进行产业扩张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同时也使中国企业面临着西方跨国公司的冲击和挑战。因此,探讨培育和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就显得尤为迫切。
2 有针对行的培养,实行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综合安排。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培育和综合素质提高的企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一部分。只有坚持重点与一般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加以培养,如在技术方面把握不准的,可对现有技术进行分解、归类、整合,把握一般技术、通用技术、专有技术、关键技术之间的区别;然后,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专有技术和关键技术进行研究、攻关、开发、改造,并进一步提高和巩固,以形成自有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才会有效克服核心竞争力培育的“瓶颈”和薄弱环节,迅速取得突破性进展。
3 有选择的进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构成要素可以有多种,鉴于企业有限的资源,不可能对多个要素加以培养。确切地说,一个企业不要在两个不相关领域各自培育两个不相关的核心竞争力;否则,会产生资源供给短缺的危机,从而影响核心竞争力的充分培育。要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在发展自己与他人上述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提高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法等,而这些就是构成今后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
二、不断加强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管理,实现历史性跨越和发展
1 建立、健全和完善保障机制。这是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的必要保障。推进管理创新,形成独特管理模式。培育适宜核心能力的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坚持以人为本,打造雄厚人才优势。在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成为企业间主要的竞争对象。因此,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一要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素质,这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前提。二要选拔和培养一批专业性、技术性人才,特别是市场开发、管理方面的人才。
2 实施品牌战略,强化营销创新,创建强劲优势品牌。国际知名企业无不把打造、维护强势品牌作为塑造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支撑。“Micro-soft”、“沃尔玛”及“Mot-orola”已成为这些大型跨国公司参与国际竞争的强有力工具。因此,要培育和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必须要树立品牌意识,积极实施名牌战略,建立品牌发展战略管理体制,实施与品牌理念相配套的系统教育培训等。同时,努力打造市场竞争优势。世界上两大电脑品牌,惠普和戴尔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大不同,惠普是工程师文化,重视技术,有强大的研发团队,而戴尔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是市场营销。在全球化形势下,企业营销必须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在观念上由满足顾客向创造顾客、引导顾客和留住顾客转变;二是在战略上由产品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三是在方式方法上由传统营销向知识营销、趣味营销、情感营销等新方式转变。
3 掌握核心技术,集中资源进行差异化经营与管理。首先,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对企业提升竞争力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核心技术在不同产品中表现为专利、产业标准等不同形式的知识。这类技术可以重复使用,在使用过程中价值不但不减少,而且能够增加,具有连续增长、报酬递增的特征。因此,核心技术是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超额利润的主要原因。一个企业即使没有整体竞争优势(实际上也不可能样样精通),也可以通过少数几个关键技术或少数几个关键能力大获成功,这种竞争对手难以超越的关键技术和能力就是核心竞争力。其次,进行差异化经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企业现在拥有的资源、过去的经验和这些经验的积累等有关,也与企业长期从事某一专业领域有关。过去企业总是简单地讲市场战略、产品战略、技术战略等,这些职能战略是企业外在和显性化的战略,最多只能获取暂时的优势。企业应集中自己的资源从事某一领域的专业化经营,许多成功公司的经验为我们树立了榜样:这些企业集中资源,通过对本行业的专注、忠诚和持续投入,苦心经营,精心培育核心竞争力,把它作为企业保持长期竞争优势的根本战略,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多方面与同行的差异。
4 改进产品质量,提升产品市场份额。美国著名质量管理大师J.M.Juran曾说:20世纪是生产率的世纪,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无论是粗放型企业还是集约型企业,如果不闯过质量这一关,就难以开拓市场。现在,质量管理已发展到了全面质量管理阶段,其目标也由注重资源的利用率、产品质量的合格率,转变为关注市场占有率、用户满意率和产品利润率的多元化目标。同时,要提高服务质量,凝聚更多客户资源。企业正在由生产密集型向服务密集型转变,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高度重视服务,并将打造服务核心竞争力作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服务商品化,服务品牌化,服务价值最大化,才能凝聚最多的客户资源。
篇4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重组;煤炭企业;培育;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竞争力中那些最基本的能使整个企业保持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也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作为成功的企业都有其鲜明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如:英特尔公司不断推出新的CPU的技术创新能力。那么,作为大型的国有煤炭企业,核心竞争力对企业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又该如何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
一、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表现形式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一个多元和复杂的系统,表现为一定的层次结构,包括核心业务(主营领域)、核心制造(主导产品)、核心技术能力(优势技术与专长)、核心管理能力(成长能力)、核心营销服务网络、以及战略管理与创新能力等。
二、核心竞争力对于煤炭企业发展的意义
心竞争力对煤炭企业的现实生存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一)核心竞争力决定煤炭产业发展的深度。关注核心竞争力比局限于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职能发展战略,能更准确地反映企业长远发展的客观需要,使企业免于为求短期利益而导致陷入战略性误区。
(二)核心竞争力可以增强煤炭企业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地位。其意义远远超过单一产品市场上的胜败,对煤炭企业的长远持久发展具有更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三)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建立是在企业内部长期知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形成的独特专长,因此,它不象某项具体技术或产品那样很容易被对手模仿、仿冒,对企业来说,具有较强的持久性,而且会对其它企业造成较高的进入壁垒或门槛。
(四)核心竞争力对目前全球持续的企业再造、兼并、合并具有特殊、关键意义。企业只有在重组、联盟过程中积极优化组合各自的关键资源和核心能力,并将其综合集成为企业的整体核心竞争力,才能使双方或多方盈利,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分析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不懈的努力。如果从形成途径分析,主要有:
(一)我国煤炭行业的集中度还较低,煤炭产业重组是一个趋势,这是对整个产业都是有很大好处的,山东省内六家煤炭企业整合为一的事实就是很好的体现,煤炭企业重组将会一度成为坊间人士关注的焦点。
(二)内部开发集中公司资源从事某一个或几个领域的专业化经营,逐步形成自己在经营管理、技术、产品、销售、服务等诸方面与同行的差异,形成自己独特的竞争优势,目前已成为许多企业的共识。
(三)外部购买。通过搜寻考察具有某种资源和知识的并购对象,购买技术或并购拥有某种核心竞争力的企业等等,对其进行并购重组,优化整合构建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外部购买的实质是将其他企业的竞争优势内部化。
四、积极培育国内企业核心竞争力
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成长最有力、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源泉。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一方面需要加快健全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优胜劣汰的市场竞争机制,增强企业竞争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不断地重塑微观动力机制。
(一)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打造人才资本
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吸引住优秀的科技人才和管理人才,是煤炭企业塑造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和实力。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自己的核心能力,就必须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二)注重技术创新,培育核心技术能力
核心技术是企业克敌制胜的杀手锏,企业必须要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煤炭企业应该大力实施技术创新,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推广应用先进的综合机械化掘进技术和综合机械化开采技术,加强煤尘、瓦斯的防治技术研究,加快对洁净煤技术和煤炭液化、气化的研究和应用工作,实施煤电一体化、煤化一体化(煤的焦化、液化、气化、洁净化),延长企业的价值链,增加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在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的基础上,提高主业的竞争能力。发展企业的核心技术可以通过自主研究,与研究机构、高等院校联合开发和技术引进等方式形成,为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奠定基础。
(三)调整企业结构,实施经营多元化
煤炭企业作为能源生产企业,具有区别于其他产业的特殊性,无论储量多么丰富的矿井,受地质储量,开采技术等因素的制约,煤总有采完的时候。煤炭企业开采业务的不可持续性特点,要求煤炭企业在考虑长远发展问题上要高瞻远瞩、居安思危,寻求新的资源,找准战略基点,在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根据矿山服务年限实施相关多元化经营战略和纵向一体化战略,分散经营风险。
(四)形成有特色的管理模式 –企业重组
培育适宜的核心能力管理模式是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强管理,形成有自己特色的管理模式,才能把企业体制改革的活力和技术进步的威力充分发挥出来,保持企业不断发展和基业常青。由于各个企业所面临的内外环境不同,因此管理方式也有些差别,关键是要建立符合本企业实际的管理模式。
(五)打造品牌,实施名牌战略
在市场经济发达的今天,品牌已超越纯经济的范畴,成为企业竞争力、增值力、后续力的体现。品牌一般有可靠的质量、极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能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市场占有率,使企业保持繁荣。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直接表现形式主要是市场占有率,这是衡量企业核心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的指标。
(六)创建学习型企业组织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其持续性作用的发挥,很大程度上在于创建学习型组织,在不断学习中增加企业专用资产、不可模仿的隐性知识等。积极进行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团队学习。不仅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开发,更要重视团队学习和群体智力开发。
(七)提高员工素质,培育企业文化。
篇5
这两年日化专营店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日化专营店数量增长迅猛。化妆品终端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众多日化专营店经营者都在全力圈地,掌控终端,全力争夺终端消费者。大江南北各区域市场上,只要有一个好的商圈,大家都在拼命开店,有些商圈短短几十米的地段上,都开有五六家化妆品店,如此残酷的竞争环境下,那真是几家欢乐几家愁。但是真正又有多少日化专营店经营者能笑得那么开心,又能笑到最后。
这几年的日化终端都在探讨一个话题:终端为王。但究竟如何为王呢?一个商圈中只有一个王,在成熟的商圈里想要保持王者之位,或是想要在成熟的商圈中争夺王者之位,这就需要经营者努力了。而要终端为王,就需要投入,投入的目的经营日化专营店,都要赚取利润,有了利润,才会拥有专营店的真正价值,店面才能生存,进而才能发展。经营日化专营店面只有能创造高的利润,才能讲究稳定而又快速的发展。
想要创造高利润,必须全力提升店面经营中的三要素:高入店率 + 高成交率(包括单笔成交量) + 高长期成交率(客户忠诚度)。
一个优秀成功的日化专营店经营者必须看清市场的激烈竞争,同行的相互搏击,在危机与对抗中寻找终端店面的发展方向。心中要清晰自己的发展规划,能解决其他经营对手所不能解决的困惑,众人皆醉我独醒,才能走在众多竞争者的前面,才能成功。这就要求终端日化专营店在终端成为领先者,才能成为优胜者。
在竞争中能领先的日化专营店,都是因为它比对手更具竞争力。而要形成竞争力,必须将自己店面的资源往一个方向集聚力量,分散力量或对力量不进行管理,是不可能在竞争中形成优势的。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很容易理解,因为想要全面做到最好,资源是不够的,世上也没有这么完美的事情。或者是往一个方面跟着别人学,你很难学得比它更好,顾客找不到选择你的理由。更何况,在学习很多不同对手的时候,会让资源非常的分散,几乎人人为敌,由于资源非常的分散,你处处资源劣于对手,你怎么取胜?但总体上你并没有少花资源,这就导致投入大、产出小的经营结果。
一个成功的终端经营者很明白一点:想要十全十美,那就得大投入,面对不是十分有把握的大投入是任何一位投资者不是很想去做的;世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事,没有十全十美的店面,一家成功的日化专营店面都是将它的优势发挥到无限大,吸引更多的消费群体,也只有这样,才能用最少的投入来获得最大的收获。我们要打造与发挥这些店面的优势,就是店面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使你的店面区别于其他的店面,在市场竞争中具有明显的优势,能够给店面带来丰厚的利润。
具有了核心竞争力,就可以提升店面利润的三要素:高入店率 + 高成交率(包括单笔成交量) + 高长期成交率(客户忠诚度),也就能够带来高利润。
要打造核心竞争力,我们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日化终端专营店竞争力要素分析
核心竞争力体现在专营店的方方面面,我们先分析专营店的相关要素,即是店面的硬件与软件:
硬件 店面(商圈环境、地段、面积、形状、租金)经营产品(品牌架构、品牌数量、商品结构、价格带、单品数量)形象(门头、装饰、店内布局与陈列、展示架、灯光、色彩、音乐、气味)人员(人员形象)
软件 人员(人员素质、积极性、学习力、执行力)服务(售前售中售后的服务,会员服务;专业咨询与指导)终端管理能力(店面人员管理,形象陈列技巧、销售与促销管理、财务管理、宣传与炒作等等能力的高低)
而专营店的竞争力就是在专营店的各因素基础上形成的优势。
1、显性竞争力与隐性竞争力的区别
显性竞争力即是表现在外的竞争力,消费者用眼睛可以看到的,主要表现在店面因素的硬件上,这一竞争力专营店通过资金的投入就可以在短时间内达到的。对于具有资金实力的经营者来说,显性竞争力可以快速成为核心竞争力,在终端商圈可以在某一时段将竞争对手远远甩在后面。
隐性竞争力即是隐藏起来的,用眼睛不能直接看到,只有感受与体会,主要表现在店面的软件因素上。一家店面的硬件投入可以有明显比较,但是软件跟不上的话,店面的资源无法最大效益化。隐性竞争力就是店面的长期竞争力,是店面的生命之柱。现在众多的店面都在全力加强隐性竞争力,不断加强店内人员的素质提升,加强服务与店面管理。尤其是在中国消费者的个性影响与选择下,这就将商圈内的许多店面区分开了。
2、店面核心竞争力要素分析:
综上所述,店面的竞争力要素分为:店面地理位置优势、形象优势、规模优势、品牌优势、价格优势、服务优势、人员优势、促销优势、管理优势
竞争力要素 具体内容
店面地理位置因素 “一步差三市”,消费者在购物时通常都会考虑购物的便利性,因而店面的地段尤为重要。这影响到店面的入店率的高低。
形象因素 店内形象的好与差决定了店内的消费氛围,消费环境能影响消费者的消费心情。店内的形象优势影响到店面的入店率与成交率。
规模因素 规模优势包括店面的数量规模,店面的面积大小,店内品牌的多少与品牌力、价格带的宽窄是否给到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让消费者对于店面的实力有一个直观的认识与选择。影响到店面的入店率与成交率。
产品因素 消费者在选择与购买产品时会因为把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产品质量、产品价格做为自己的主要选择因素,因而店内的产品因素也影响到店面的入店率与成交率。
人员及服务因素 店面中产品的销售都是由店员销售出去的,需要店员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与引导消费,店员能否给到消费者更多的专业知识及产品方面的咨询与指导决定要消费与否及消费量的高低;同时在售后能否给到消费者更多的超值服务,是吸引消费者对于店面认可及忠诚度的重要因素。人员的形象,沟通能力,服务态度,也就是人员的素质会影响到店面的成交率、单次消费量的高低,以及消费者是否会长期来到店内消费,即客户的忠诚度。
店面管理因素 店面人员管理,形象陈列技巧、销售与促销管理、财务管理、宣传与炒作等等能力的高低。一家店面有了销售的基础,想挖掘店面的潜力,超越竞争对手,在商圈中处于领先地位,就必须具备强有力的管理,整合店面的资源,通过有效地利用来得到最大的收益。通过宣传与造势让更多的消费者知晓与了解店面,这样才会有高入店率。通过良好的各类管理技巧才能让店员的潜力无限发挥,才能让店员与店面与消费者做更好地沟通,才能更好地开源(即提升销量);通过产品管理与财务管理才能更好地节流(即节约开支)。店面管理因素即影响到店面的入店率、成交率及店面的利润率。
在日化专营店经营中,不同竞争力表现出来的方式及带来的结果是不一样的。各终端店面所能打造的竞争力不一样,拥有的市场结果就不一样。这就是在商圈中,有可能一样的店面,却出现了不一样的结果,有些店面销量与利润都很可观,有些店面却是苦苦支撑。
想要终端为王,必须要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分析出商圈中的各竞争力因素,在当中提炼出自己店面的核心竞争力,我们从以下方面来进行探讨。
二、专营店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与打造方法:
我们究竟该如何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呢,有四大依据。
第一大依据是“商圈”,即整个商圈中的动态与需求,这个商圈的消费力是高还是低,整个商圈的消费动向是怎么样的,商圈地理位置分析,消费状况分析,发展趋势分析。以此来确定整个商圈中需求我们的哪些竞争力要素,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必须顺应商圈的需求与发展。
第二大依据是“消费者”,店面的营销工作都是以商圈中的消费者为中心,因为消费者在今天掌握最大的主动权,不满足消费者需要,消费者不会买单,终端利润的创造来源于商圈内的消费者,充分调查分析商圈与终端,知道商圈内消费者的需求是什么,我们该如何满足引导消费者的需求,我们就知道店面的核心竞争力该在哪个方向做突破了。
终端消费者通过消费能力来分通常就是高端、中端与低端消费者,不同层次消费者对于终端专营店的竞争力因素具有不同关注度,我们将商圈中的消费者群体按照消费层次来划分,找出商圈中的主体消费者层次,就能由此分析商圈中消费者的主要关注点,由主要关注点就可以定出店面的核心竞争力方向。我们来看下表,
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对于店面各因素的关注度:
消费者层次地段形象产品规模服务促销宣传
高端消费者
中端消费者
低端消费者
分析:不同层次消费者群体对于店面的硬件与软件需求不一样,不同商圈的消费者追求的核心不一样;店面经营者可以依此来确定店面的核心竞争力,才能有的放矢。
第三大依据是“竞争对手”,终端营销在今天是以竞争为导向,在产品与终端店面都过剩的今天,终端营销就是与对手争夺顾客,不了解对手,你怎么争夺?所以研究“竞争对手”很重要。由此我们分析自己与竞争对手,知己知彼,分析竞争对手与自有店面,找出各自优势;区分自有店面与竞争店面,打造出店面的个性,即属于自我店面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最重要特点:有别于他人或是领先于他人,讲究经营的差异化,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你也是照搬在做,就没有了特色,没有了优质。要构筑店面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分析对手,调整自有店面的优势,定位为核心竞争力。
第四大依据就是“自己”,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去定位与打造店面的核心竞争力,好的想法或方案,自己无法做到,脱离自己现实的资源基础,这也是空谈。所以,了解“自己”很重要。在自己的规划与实力的基础上,确定核心竞争力。
总之,了解“自己”、“竞争对手”、“消费者”、“商圈”四大因素之后,我们要找出既符合“商圈”、切合目标“消费者”的关键需求,又能区隔对手、突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往这一个核心竞争力方向不断努力,这样店面才有机会在终端商圈做到真正的成功。
三、打造核心竞争力的注意事项
在打造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会有各类不可意料的问题发生,我们一定要注意以下重点:
1、核心竞争力的定位与市场不能脱节:核心竞争力的定位必须依据于科学的商圈分析与消费者分析,领先市场半步,不能落伍于市场需求,也不能过于领先于商圈中的消费者,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商圈中的消费者。
2、核心竞争力不能过于追求全面,否则就没有了重点,也就没有了核心:商圈中各类消费者都有,各种风格的消费者都有,各种消费状态都有。一家店面别去妄想将所有消费者一网打尽,那是不现实的理想状态。我们所做的就是满足大部分的主体消费者,给到大部分消费者的需求,这就是我们竞争力的核心。
3、危机意识:在商圈中店面经营者要有危机意识,每一个专营店的经营者都在不断进步,都想“终端为王”,所以我们要重视每一个对手,要领先于竞争者,因为只有先者取胜。店面经营者要有危机意识,把每天都当做是新的开始。
4、核心竞争力讲究阶段分布:专营店在不同发展阶段如何关注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在初期发展时一定要讲究“快速度”的发展,在对手还没做好准备时,我们就已经在商圈中占据了一定份额;第二阶段在店面积累了各类资源时,就可以考虑从店面的规模,店内品牌的规模,人员规模方面去打造“规模”竞争力,规模可以让消费者看到店面的实力,更加信任店面,也让对手更难以超越;第三阶段就是在店面发展中,打好基础了,就要追求店面的各类细节的完善了,让店面更加“专业”;第四阶段,在店面各方面的优势得到消费者认可后,店面自身的品牌力就建立起来了,这时候就不仅仅是店面的核心竞争力,而是店面已经具有了“整体”竞争力,这个阶段的店面就是众多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了。
篇6
关键词:知识管理;核心竞争力;整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企业管理理论界有两大理论学说引人瞩目:一是战略管理理论中的核心竞争力理论;二是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而迅速发展的知识管理理论。回顾这两种理论发现,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知识管理理论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最终都将焦点集中在企业的“知识”以及企业知识管理的能力上面。
一、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一)知识管理的内涵
自从波士顿大学信息管理学教授达文波特1997年所著的《营运知识》一书标志着知识管理正式登上历史舞台以来,知识管理在国内外均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各种相关的理论探讨层出不穷,涉及的内容也很庞杂。巴斯认为:知识管理是指为了增强组织的绩效而创造、获取和使用知识的过程。奎达斯则认为知识管理看作是一个管理各种知识的连续过程,以满足现在和将来出现的各种需要,确定和探索现有和获得的知识资产,开发新的机会。维格认为:知识管理主要涉及四个方面:自上而下地监测、推动与知识有关的活动;创造和维护知识基础设施;更新组织和转化知识资产;使用知识以提高其价值。
国内学术界的一般定义是:知识管理就是对一个企业集体的知识与技能的捕获,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技能分布到能够帮助企业实现最大产出的任何地方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标就是力图能够将最适当的知识在最适当的时间传递给最适当的人,以便使他们能够做出最好的决策。
(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发表的《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第一次明确提出“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指出,核心竞争力是能使企业为客户提供附加价值的一组独特的技能和技术的综合体,而不是单个分散的技能或技术,它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核心竞争力是对各种技术学习心得以及各种组织知识的整合与提升。核心能力所提出的中心思想和基本原则被认为是迄今企业战略理论中最有价值的成果之一,它对指导企业增强竞争实力、营造竟争优势无疑将产生积极的作用。
二、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探析
(一)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属性
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定义是“组织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从这个初始概念中可以提炼出该定义的三个关键点:一是知识性。“技能”属技能知识,“技术”属事实知识,它们显示了知识的实体性。二是整合性。“协调”与“结合”的对象是知识。它们表明了知识的动态性,如知识的获取、处理、交流、共享等活动。三是积累性。“积累性”体现了企业核心竞争力是知识日积月累的结晶,也说明核心竞争力是具有生命周期的。
企业核心竟争力这一概念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深深地印上了“知识”的烙印。它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以知识为基本构成要素的实体性与过程性相统一的成长协调系统,它包括核心知识竞争力和核心能动力两个维度:核心知识竞争力是从知识的实体性角度说明企业的知识、技术、技能等具有独特性与用户价值性。如基因技术公司拥有的基因分离技术;微软公司开发的软件代码技术:3M公司的腐蚀剂与胶粘剂技术等,它们之所以在国际上独占鳌头,关键在于其产品含有的独特知识价值;核心能动力是从知识的过程性方面显示企业转移、交流与共享知识而使其物化成为能为顾客提供特定好处的产品或服务的效率。两者的有机统一组成了体现知识实体性与过程性的知识体系―企业核心竟争力。
(二)核心竞争力培育过程中的知识流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知识体系,当然不能自动形成,它是企业长期实践生成的积累性学识。一般而言,它的培育生成需5-15年的时间。它的培育只能靠自主开发,不可能从外部移植,原因如下:一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独特性决定它是难以被模仿、移植的。二是企业间的异质性决定每个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生成环境及机制是不同的,这种一一对应性意味着它的不可复制性和难以模仿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是企业高级管理层向企业员工的“自上而下”式的自主性开发和企业员工向企业高级管理层的“自下而上”式自发性开发的双向互动的结果。知识在管理层之间及同一管理层的不同部门之间互相流动(见图1)。
(三)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造过程
综合知识和整合知识由于弱流通性和高扩散性而变得很复杂,这样来分析企业的竞争力是比较困难的:企业就是一个知识的集合体和学习的组织系统,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和长期绩效根本上就是企业的知识进化和发展的结果,所以,企业核心竞争力和知识发展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动态核心竞争力的知识创造过程,共分为三个阶段:企业资源的识别和发现过程;能力的发展阶段;竞争力的生成阶段(见图2)。
企业的竞争力有多种,能适应市场的、具有自学习性和创造性的竞争力的整合,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企业一定时期、一定市场范围的核心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会变为企业的一般能力,这时需要重新整合企业资源,发展一种新的、适应市场的核心竞争力。这样,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就形成了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个过程一直延续,成为企业不断发展的动力。
三、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整合策略
(一)知识管理运作过程与核心竞争力
知识是形成企业竞争优势的根源,但知识不能自动形成竞争优势。企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和维持取决于企业的知识积累、应用和创新的能力,即知识管理的能力。如何有效地利用知识、使知识增值是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问题,同时也是目前企业管理实践中最需要注意的问题。知识管理是以知识为核心的管理,按照协作和信任的原则建立起开放的企业内外部交流环境,通过知识共享和应用集休的智慧提高企业应变和创新能力的一种全新的管理模式。知识管理涉及四个运作过程,它们是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和知识创新。
知识对于企业的价值在于知识本身的增值以及在企业活动中的应用。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体现为企业对知识的积累、应用、交流和创新的能力,所以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要有效地完成“知识集约-知识应用-知识交流-知识创新”的过程。而企业知识管理则是将企业内外的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用于解决企业内部存在的问题,同时不断地扩展企业整体的知识储备,并创造出新知识、新思想、新体系,从而在提高企业驾驭知识能力的同时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建立相应的知识管理战略
目前,人们对知识的概念、特性、知识与信息的区别、知识的分类、知识的转化等基本概念已形成了较为成熟和一致的看法。从不同的背景出发,国内外的学者对知识管理理论的研究呈现纷繁复杂的局面,研究的角度和重点不同,形成的理论体系和看法就各异。目前就企业的知识管理,国内外就形成了多个学派,但是,这些理论流派都只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分析和研究问题,而没有从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知识管理不能就“知识”论“知识”,知识管理就是利用集体的智慧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的知识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应该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知识管理必须与一般的职能管理区别开来,应该将其提升到战略的层次。
因此,知识管理的研究应该跳出技术和信息管理的范畴,从战略的角度研究知识管理,提出知识管理战略的概念。所谓的知识管理战略就是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在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的情况下,为了企业的长期生存,以企业内外的知识作为最重要的资源进行管理的一系列的战略谋划、策略、战术和管理方法的集成,以此来提高组织的知识创新能力、形成并保持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最终使得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胜利。知识管理战略研究的核心在于通过企业知识管理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调整企业组织结构,构建知识型企业
传统企业的组织结构大多是金字塔式的层级管理结构,其缺点是官僚结构、层层负责、人浮于事;企业信息传递速度缓慢、失真、工作效率较低;营销网络环节多,管理难度较大。企业知识管理则要改变这种组织设计,建立能适应知识经济要求的知识型企业组织结构。在这样的结构里,员工之间知识的交流与共享得到鼓励并有切实的保障,学习成为一种日常的、自觉的事情,知识能得到尽可能自然地流动,而且流动的渠道尽可能的畅通,尽量避免知识的流失和信息的失真。总之,企业要重新调整自己的重心,将它建成知识型企业,为企业实施知识管理创造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
近年来,知识扩展在企业组织结构化建设中出现了新的发展势头,合作的方式多种多样:以产品为核心的技术交换、特许交换;合作生产和OEM协议;联合销售和分销等。一些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技术先进的企业可以在同行企业中起示范作用。企业通过不同程度的松散式联合方式,如通过项目合作、产品开发、学习、培养、参观访问、成果交流等来实现优势互补,实现知识扩展和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张润彤,曹宗媛,朱晓敏.知识管理概论[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2、杨小舟.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战略与核心竞争力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5.
3、项国鹏.知识管理与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南开管理评论,2001(6).
篇7
【关键词】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内涵;构成要素
一、引言
从1999年国家实施扩招政策以来,高等职业教育被提到了一个重要发展的地位,并被定位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广泛关注和重视。中国高等教育迅速实现了从精英阶段到大众化阶段的跨越式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其中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异军突起,成效显著,对中国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至关重要的贡献。
然而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起步较晚,底子薄,许多高职院校对职业教育办学的指导思想、培养目标、专业资源、办学条件、师资队伍等方面准备不足,招生规模总量的绝对增长幅度大大超出了各种投入的增长幅度,不同程度地造成了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学科专业结构失衡、教学管理滞后、评价体系不健全等问题,直接影响了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提升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求得生存和发展,是我们高职教育面临的一个艰巨、紧迫,而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的概念渊源于1990年美国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在其合著的《公司核心竞争力》一文,其原意指“在一个组织内部经过整合了的知识和技能,尤其是关于怎样协调多种生产技能和整合不同技术的知识和技能”。核心竞争力概念自提出后,受到了广大学者和企业家的重视,特别在突破了波特开创的基于产业结构分析的战略管理,核心能力理论的提出标志着战略管理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当前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等专业学校升格而来的,尽管表面上高职教育发展规模上突飞猛进,但受原有发展“路径依赖”影响,其办学理念、院校治理、管理机制、培养模式等还未完全高职教育的发展,固有的“劣根性”制约了高职院校整体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水平的可持续提升。教育部、财政部自2006年启动了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目的是由点带面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水平。对于微观主体的高职院校,其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其中最关键、最核心的就是培育自身的核心竞争力。这里,我们认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围绕培养高技能应用型创新人才所拥有的独特教育资源和整合这些资源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在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长期培育和积淀而成的,是难以被他人所模仿和替代的一种基础性的能力,其实质就是高职学院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实力,是高职院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
三、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和构成要素
(一)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结构
1、高校核心竞争力的观点纷争
目前关于高等院校核心竞争力的研究存在不同的观点,代表性的有“技术观”、“知识观”和“资源观”三种观点。“技术观”的代表人物有赖德胜和武向荣,这也是国内最早把核心竞争力概念引入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学者,“技术观”强调院校的“整合能力”,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研究及其成果产业化、课程设置与讲授、人力资源开发、组织管理等的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效用凸现而使学校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林莉、刘元芳则提出“知识观”的核心竞争力概念,强调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的再生扩散,认为“大学核心竞争力是识别和提供优势的知识体系,是大学内部一系列互补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并且具有使大学达到国内甚至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持“资源观”学者相对较多,认为核心竞争力是大学的“优势资源”,是主体对大学资源有效运作资源而产生的、区别于竞争对手的自身独特能力。
在企业界,核心竞争力具有两类特性:一类是一般特性,即核心竞争力所呈现的但其他竞争力也可能不同程度具的的特性;二是关键特性,是核心竞争力区别于其他竞争力的根本特性,如显著增值性、领先性、延展性和整合性。可见,尽管教育领域对核心竞争力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目前仍入于引入概念、模糊嫁接阶段,尤其是没有理清核心竞争力的层次、要素等关键问题。
2、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层次剖析
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是由三个层次构成,如图1所示。关于核心层的理解,张洪春和宋振云(2012)认为是人才培养力,包括培养学生人才和教学管理人才两个方面。颜楚华等认为领导力,指出院(校)长是高职院校的法人代表,其个人的教育思想与办学理念将影响高职院校的发展和竞争力。本文认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核心层是院(校)领导班子的领导力和院(校)的治理结构。一方面,领导班子的战略规划能力、科学决策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格魅力是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内生因素;另一方面,院(校)的治理结构从体制、机制方面补充、拓宽了竞争力的来源,广大教师、甚至学生、家长和社会等利益相关者,都会反作用于院(校)的领导班子,促进竞争力的提升。内隐层是执行力,由管理执行力、专业建设能力、文化培育能力等构成,内隐层体现了高职院校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也体现了在时间和空间上整合资源的能力。外显层则是高职院校的外在影响力,由毕业生就业力、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构成,是高职院校综合服务社会能力的外在体现。
(二)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1、办学指导思想和培养目标
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一起共同构成了我国现行高等教育体系,两者之间只有类型的差别,普通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学术和研究性的创新人才,而高等职业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等社会各行业第一线的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高等职职业教育就是要准确定位,紧跟社会需求,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紧随市场需要来调整自己的办学方向,同时,以学生为本,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素质和能力。高职院校只有构建了独特的办学理念,才能进一步凸显自身的办学特色,才能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2、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构建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要素,其指导思想应以主动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和综合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职业技术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建立健全市场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加强与行业、企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单位的合作,推广“工学结合”、“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3、专业设置与建设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和自具特色的组成部分,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有很强的针对性。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要从市场实际情况出发,不能偏离市场需求和就业岗位的需求。由于市场经济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高职学院的专业设置需要不断调整更新,要具有相对的灵活性,这也是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如何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专业框架是高职院校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强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措施。
4、市场资源
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具有强烈的市场意识,要树立市场观念。必须了解市场,了解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明确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素质,学校应如何培养这样的人才。同时必须主动开拓教育市场,开拓培训市场,积极引进行业、企业参与办学。职业教育必须具有企业的参与和加盟,企业不仅为学校提供实习实训的场所,接受学校的毕业生,而且参与学校办学的全过程,参与学校的教学计划、课程内容的制定等。建立健全参与机制,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5、办学条件
我国的职业院校与发达国家的同类院校相比,一个很大的差距就是起步较晚,底子薄,教学、实验、实训设备严重短缺,与生产第一线严重脱节,这也是制约高职教育发展的主要瓶颈。一方面要呼吁政府的投入,改善实习实训条件,但仅靠国家出钱是不够的,要多渠道筹措经费,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通过校企合作弥补办学条件的不足,加强实训基地建设,改善人才培养环境。
6、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高等职业教育,既有高等教育的特点,又有职业教育的特点,因此对教师质量有特殊的要求。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关键,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实训基地的建设和实践教学都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高职教育的高教属性,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学历,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功底。高职教育的职教属性,又要求教师尚需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有过硬的动手能力。从这一层面上看,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建设难度并不亚于普通高校。所以,如何集聚师资力量,形成专业竞争优势,特别是实践教学的师资优势,是高职学院必须要解决的一个难题。
7、办学特色
办学特色是一所学校在长期的办学历程中不断积淀、锤炼和升华的结晶,是学院独有品格和特质的凝聚,是精华、是质量、是活力,也是竞争力;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关键在于内涵的优化、办出个性与特色,既遵循共同的办学规律和原则,同时又具有多样性,根据自身的优势、特点,确定学校的定位、发展目标,独树一帜,真正办出特色,提高质量。
四、结束语
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不是短期内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长期的、持续的战略活动,它需要高职院校不断的学习与积累,高等职业院校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唯有以就业为导向,明确办学理念和培养目标,加强专业设置与建设,改革与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合理利用市场资源,改善办学条件,办出质量,办出自己的特色,提高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孙睿.论高校的核心竞争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校报,2002(4).
[2]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
[3]邹吉忠.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新动力:培育和提升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4]陈运超.浅论大学的核心竞争[J].江苏高教,2000(6).
[5]林莉,刘元芳.知识管理与大学核心竞争力[J].科技导报,2003,5.
[6]张洪春,宋振云.示范性高职院校竞争力体系结构与模型分析[J].教育与职业,2012,3.
[7]颜楚华等.示范性高职核心竞争力的构成及其关系[J].职教论坛,2011(23).
篇8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城市滨水区;特点;作用;价值性;驱动性
城市滨水区是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轴和城市的绿化生态轴,也是理想中的旅游地,常常被誉为一座城市的“门户”和“窗口”。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城市对城市滨水区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建设,如纽约花园城、悉尼海湾、日本横滨、上海浦东陆家嘴、厦门员当湖周边等。这些著名城市都是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合理而科学的设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吸纳资源并进一步优化,以此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带动了整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
一、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的政策制度、经济、文化、精神文明、信息、价值观、知识体系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代表着一座城市在其发展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体现着城市的管理能力。城市竞争力是近几年提出的概念,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竞争力通常指的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一座城市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力求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认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作用力归纳,既蕴藏在城市内部特征之中,又是城市所独有的竞争优势,能使城市在长期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作为核心竞争力,其有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性:在创作价值和降低成本上比对手做得更好;二是独特性:自身所独有的,对手难以复制和代替;三是延伸性:向有发展潜力且前景好的新领域延伸的有力支持;四是驱动性:带动城市一系列相关领域迅速成长,并衍生出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想要营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需从整体出发,把握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整体特征和功能。
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对提高城市竞争优势的作用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不断重复着,是城市应对社会经济变迁的关键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探寻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需了解城市滨水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上的作用,所以文中从城市核心竞争力特征出发进行详细探讨。
(一)从价值性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们当前正处于“后福特制”时期,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持续创新+敏捷制造”和“专业化+网络化”,与之前相比,后福特制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蕴藏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它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在这样背景下,城市滨水区表现出很大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多元的、复合的且颇具意义的,正由于它的稀缺性及其满足现代生活上的优势催生了相当大的市场价值。例如,上海浦东陆家嘴、厦门员当湖周边都是如此。
(二)从独特性分析
城市滨水区是特殊的城市空间,也正是因此产生了与其它城市空间类型不同且独特的优势。例如,荷兰鹿特丹将港口发展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发展成了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分别是各个城市参与竞争的独特优势。由于城市滨水区在物质空间和社会体系等方面都有着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旦城市滨水区的特殊性建立起来,其它城市滨水区就难以复制和效仿,从而显现出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从延伸性和驱动性分析
就城市滨水区发展历程看,它可以借助滨水区开发设计形成的优势促使城市在多个市场产生影响,拓展更多的产业形态,从而带动城市发展。从很早开始,港口区便以便捷和低成本的运输产生内在驱动力,成为一座城市的起源,例如香港、澳门、深圳、鹿特丹等。由此可见,城市滨水区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城市发展形成了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机制,加之城市滨水区业务涉及众多,包括商业、运输业、通信、金融、保险等行业,聚集了大量人口,为拓展其它领域产生了巨大推动力,最终拉动了整座城市发展。
三、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综合考虑以上内容,总结到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关系如下。
第一,城市滨水区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滨水区设计赋予了一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使其形成了区别与其它城市的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的符号功能,直接影响城市形象(正效应),城市以此来吸纳各种资源,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另外,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发展延伸出来服务功能强化城市竞争优势,当这种优势与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形成新的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产生内在助力。
第二,城市滨水区设计发展可有效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城市竞争力的动态性,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演变都是从自然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人力资本主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形成了不同的资源和管理能力,而城市的竞争优势正来自于资源的差异性和城市运作资源的独特性。当然,城市对资源的运作形式是自身管理能力的体现,从战略角度看,这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对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城市滨水区总能使城市适应社会形态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此维持核心竞争优势。在长期发展中,城市滨水区和城市竞争力之间形成了一定联结机制,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城市核心竞争力必然呈现不间断的动变变化,随之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加之,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社会形态变迁使城市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和发展能使城市很好地适应这种社会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城市滨水区利于构建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在自然环境、生态上的资源。在后工业时代,城市滨水区除了以工厂、码头等地标,主要发展游憩和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和旅游休闲等方面需求,同时还能美化城市、恢复城市生态环境,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倡建设生态城市的当下,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显然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自然环境和资源结合在一起,能产生其它城市难以复制的资源优势,使城市符号功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吸引大量人口、带动当地各行各业发展、拓展新领域等,从而增强城市在更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刺激并推动市场产生生产动力,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城市滨水区能保护城市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并美化城市,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群雄.滨水地区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8).
[2]路迪民.中外城市滨水区开发比较研究.求实,2010(11).
[3]汪淑芳.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篇9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SWOT;波特五因素模型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识码:A
一、核心竞争力内涵
第一次明确提出企业核心竞争力这一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和哈默尔。他们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明确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这标志着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的确立。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我国后,引起了企业界、理论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不少专家、学者对此作了深入的研讨。我国经济学家吴敬琏等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拽能、资产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康荣平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多样市场的潜能,从而是长期利润的源泉。管益忻则把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对手的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经营决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升级、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的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均列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
根据中外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实质是企业独具的、能使企业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领域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能力。它是企业组织长期积累的、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相对于竞争对手能更显著地实现顾客需求的、不易被竞争对手所模仿的动态能力,通常表现为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或者二者的有机组合。
这个定义指出了核心竞争力的三层管理属性:一是通过管理整合形成的;二是核心竞争力是动态的能力,因而需要进行动态管理;三是核心竞争力有时直接表现为企业的管理能力或者是管理能力与技术能力的组合。
二、用SWOT分析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
现在我们从中小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ens)、劣势(Weaknesses)以及所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来分析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培育和提升的策略。
1、优势和劣势分析(SW)。中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就是“小”,船小好掉头,能很快适应市场;中小企业投资低,但回报高。而劣势就是还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且融资困难,抗风险能力差,存在市场壁垒。
中小企业要想充分发挥其优势,且把劣势不断转化为优势的利器便是实施信息化。企业在生产、设计、财务管理、营销等各个环节采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够提高质量、降低成本,还能够满足市场的多变需求,同时可以提高追赶的速度。信息技术的应用,使本来没有优势的中小企业可以把地缘、资源、市场等劣势转化为优势,从而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信息化是中小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2、机遇和威胁分析(OT)。中小企业所面临的机遇是它们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而威胁就是它们也会遇到大企业或者其他中小企业替代品的进入,并且也会不断地有许多新的小企业进入同行业中。鉴于此,中小企业如果使用差异化战略不仅能够形成一种特殊的竞争力,防止潜在竞争者的进入,而且能够有效地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地位。
在如今的市场上,几乎每一种产品都有自己的竞争对手。今天有一种产品在市场上畅销,明天就有同类产品出现在市场上来与你竞争,构成产品同质性的较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小企业应该从竞争对手和市场空缺中寻找机会,建立自己的比较优势,并打造支撑这种优势的潜在核心竞争力。努力研发和展示具有自己独特文化内涵和使用功能的产品,从产品的设计、制造、包装以及附加功能上寻找与同质产品的区别点,形成自己的产品优势,为自己的特定顾客提供特定的产品品种,表现出中小企业在发展中的差异化战略和特殊的智慧。在发展自己与他人诸多方面的差异中,就可能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可以扩大消费者特殊效用的技术、方式、方法等。而这些又有可能构成今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要素。所以,“专而精”战略是中小企业培育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战略选择。
三、用波特五因素模型分析企业核心竞争力
波特五因素模型主要从供方谈价能力、买方谈价能力、替代品威胁、进入威胁以及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状况五个方面对企业的生存环境进行分析,并指出企业应该具备的资源和能力。该模型实际上阐述的是行业内最重要的资源能力,以及怎样利用这些资源能力,进而形成竞争优势。
可以用另一种表述来阐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价值性、独特性、不可模仿性、不可替代性。核心竞争力理论首先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运用这些资源的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和稀有的:一方面没有利用价值的资源不构成竞争力;另一方面资源稀缺性会导致资源的供不应求,占有这种资源的企业才能够具有竞争力。除此之外,核心竞争力理论还指出,企业所拥有的这些稀缺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必须是竞争者所难以模仿复制的,同时竞争者也不可能拥有替代资源或替代性的应用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企业对于资源和资源的运用能力具有独占性。
波特五因素模型和核心竞争力理论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二者事实上都对企业与企业所拥有的资源和资源运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做了描述。前者描述了构成企业竞争力需要哪些资源和能力,但是没有明确说明为什么拥有这些资源和能力则拥有核心竞争力;而后者则指出一些企业之所以能够比另外一些企业更有竞争力,主要源于这些企业掌握了行业中对客户形成价值的稀缺、不可复制的资源和能力。
篇10
摘 要 新时期随着市场竞争环境的不断加剧,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从产品竞争、营销竞争等层面过渡到了核心竞争力竞争层面,只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树立持久竞争优势,如何构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因此成为了每一个企业管理者必须要高度重视的企业管理问题。本文通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以及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的探讨,并在此基础之提出了新时期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具体策略,以期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带来更多的有益思考。
关键词 核心竞争力 构成要素 构筑策略 探讨
核心竞争力是近年来企业管理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企业之间竞争日趋白热化的情况下,核心竞争力成为了众多企业管理者口中经常提到的一个词汇,不过由于核心竞争力在我国企业管理管理领域的实践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很多企业管理者虽然意识到了核心竞争力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但是并没有领悟核心竞争力的真谛,在具体的构筑中存在很多的偏差,本文选择这一课题进行研究,希望能够给更多的企业构筑核心竞争力提供理论层面的支撑。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特征
核心竞争力学界上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能够让企业保持持久领先优势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获取来源一般集中在资源与技术的获取、资源与技术的转化以及资源配置管理等三个渠道。从定义中可以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归纳如下,一是独特性,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区别于他人,他人不能够轻易的模仿以及超越,否则就不能够称之为核心竞争力;二是相对性,即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处于一个不断的变化过程中,随着竞争对手的超越,可能以往的核心竞争力就会消失,且核心竞争力总是在横向与竞争对手的比较中才能够得到确认;三是长期性,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之内就能够形成,而是需要企业长期经营中才能逐渐累积形成,从这个角度来看,寄希望短时间内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不现实的;四是价值性,核心竞争力能够给企业带来价值,能够帮助企业创造价值,不能给企业带来价值的竞争力不能够归类到核心竞争力范畴之内。通过认识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更有助于企业在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中采取正确的策略。
二、影响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要素
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梳理总结对企业核心竞争力影响较大的几个因素,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提供参考。
1.技术创新
很多企业核心竞争力难以形成的主要因素就是技术创新的不足,企业管理者抱有投机心理,总是希望通过抄袭他人的技术来获得技术优势,不愿意进行技术研发层面的投入,短视效应在很多企业普遍存在,认为技术研发创新不能够得到立竿见影的收益,因此技术投入方面吝啬异常,殊不知这种做法根本就没有办法获得领先的技术,只能跟随在别人的身后,技术层面始终落后一步,不能获得技术优势,必然也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2.人力资本
在人力资本方面一些企业管理者没有认识到人力资本的在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中作用,对于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不够重视,由此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受损。企业在人力资源的投资方面力度比较小,不愿意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来进行员工的培训,这使得员工与岗位之间的匹配度大打折扣,影响到了员工以及公司的绩效水平。与此同时,企业在激励机制的方面不够健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满意度不高,员工的潜能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这也必然会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产生不利影响。
3.企业文化
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文化作为企业长期经营中所沉淀下来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对于员工的工作行为、工作态度等都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很多企业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企业管理者往往认为企业发展的当务之急是进行市场的拓展、规模的壮大,对于企业文化建设这种难以看到长远收益的工作并没有给与足够的人力物力支持,由此导致企业文化建设的滞后。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的直接后果就是企业文化本身的功能得不到有效地发挥,从而对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4.管理模式
企业在管理方面的落手也会影响到其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一些企业的管理理念已经明显滞后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滞后于企业管理的最新发展趋势,管理理念得不到及时的更新,其直接后果就是导致管理行为的不当,并产生不佳的管理效果。最典型的就是一些企业人本管理理念尚未树立,各项管理措施的开展不是围绕员工来进行安排设计,脱离了员工的管理必然会沦为空架子,造成管理效果的逐步走低。
5.营销管理
营销管理的滞后是拖累很多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又一重要因素,一些企业营销管理以让比较粗放,既没有形成良好的营销管理理念,在营销手段方面也乏善可陈,结果就导致企业的产品泯然众人,难以在消费者心中形成独一无二,不可替代的形象,而在销售组织层面的缺少弹性也使得企业对于消费者的反馈不够及时,不能虏获客户的心,销售层面的落后势必会对企业的良性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危害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
三、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策略
不同企业的千差万别,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企业虽然各有各的原因,但是对于哪些核心竞争力比较强的企业却有很多的共性,通过总结核心竞争力较强企业的经验做法,结合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具体影响因素,本文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构建策略进行归纳如下:
1.持续推进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之一,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增强企业产品的不可替代性,从而带来客户忠诚度的提升。因为企业的技术创新前期耗资较大,受益期限不较长,这就需要持续不断的加大投入,而不能够因为看不到即时的效益就减少投入或者不投入,这种做大极不可取。要想在日渐加剧的竞争环境中树立持久竞争优势,必须要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扩散的速度不断加快,产品的生命周期也在不断缩短,唯有依靠自主创新能力的培养,才能实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树立。鉴于此,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应加大投入,根据企业的销售情况来抽取固定的仅仅投入到技术研发创新中去,调查发现,那些在技术创新方面做得好的企业研发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例要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通过给予技术创新足够的物力支持来夯实技术创新的基础,保证技术创新稳步推进。
2.充分激励员工工作
员工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这一点毋庸置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中应注意发挥人的因素,通过构建完善的激励机制,将企业员工的潜能最大限度的加以激发,为企业绩效水平的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夯实人才基础。为了充分的激励员工开展工作,需要在激励机制方面做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注重精神激励,在保证物质激励公平性的基础之上,增加精神激励,这样的激励效果要比单纯的物质激励要好得多;二是注重工作激励的使用,通过提供给供挑战性的工作给员工,及时对于员工的工作给与肯定,提升其工作本身所带来的满意度;三是注重团队激励,考虑到企业工作分工的不断细化,团队工作模式成为了主流,企业应做好团队成员之间的激励,保证团队的凝聚力。
3.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来源,良好的企业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凝集功能、辐射功能、激励功能、改造功能,良好的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则会影响到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这凸显了企业文化建设在其核心竞争力构筑中的作用。企业应加强企业文化建设,企业要通过准确的企业文化定位可以有效的将企业的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将来有机的联系起来,并能够将企业的优势、不足进行一个全面的把握,从而提炼出来与竞争对手不同的、能够真实地反映企业自身生命力的所在的企业文化要素,并将企业文化通过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等方面的不断努力来加以强化,使得企业文化对于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功能的全面的发挥。
4.构建卓越管理模式
管理也是生产力,管理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构成要求,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中一个绕不开的内容就是提升管理水平,构建卓越管理模式。企业卓越管理模式的构建关键是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于市场的需求快速反应,市场环境瞬息万变,卓越绩效强调组织对于市场的反应速度,只有如此才能对市场环境的变化快速反应,从而赢得先机。二是坚持持续创新,创新是企业永葆生命力的源泉,面对企业之间产品、竞争等方面同质化趋势不断加重情况,企业唯有持续不断创新,才能实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三是做好全员学习,知识折旧的加快使得全员学习成为了企业获得持续创新能力以及竞争优势的必然举措。
5.加大营销创新力度
营销是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又一重要来源,随着企业技术扩散速度的加快,市场上产品同质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这种情况下,营销就成为了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哪些善于营销的企业总是能够带来产品销量的快速增长,使得企业的经营步入良性的循环通道之中,反之哪些销售不佳的企业只能是“酒香也怕巷子深,养在深闺无人识”,产品销售不畅,损害企业的经营发展潜力。在眼球经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活跃的情况下,企业在营销创新方面能够实现突破的话,必然会给企业产品销售带来大幅度的增长。企业营销创新涉及到营销观念创新、营销组织创新以及营销手段创新等几个方面,在营销理念的创新方面,企业需要树立整合营销、公益营销、绿色营销等新的营销理念,在营销组织方面应构建体弹性化、项目化的营销组织,在营销手段方面应在价格、渠道等方面积极创新,这样从才能够确保营销不会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构筑的短板。
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筑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过程,企业管理者应有持久努力的思想准备,通过企业诊断咨询来发现自身影响核心竞争力构筑的因素,寻找比较优势,对于优势加以强化,对于短板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改善,这样才能够使得核心竞争力更做到节节攀升,从而在市场竞争中赢得更多的主动。
参考文献:
[1]杨玮.浅析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09(11).
[2]吴文会.浅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途径和措施.现代企业文化.2009(32).
[3]韩珂.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经济师.2006(10).
- 上一篇:司法调研工作的重要意义
- 下一篇:大二学生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