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的教学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 开放式 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1.048
新课程的改革呼唤着教学方式的变革,教学方式的变革期待着教师变传统的封闭型教学为开放式教学。所谓开放式教学是指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即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从培养学生学习和实践的态度、思维和能力出发,以激活学生主动地去发现、去想象、去探索,形成科学品质、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变“学知”为“知学”,使学生成为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
一、开放式教学要求改变教学方法
“开放式”教学所倡导的是“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主要是通过动脑、动口、动手来参与教学过程。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过程中,要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创设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践证明教学情境的精心创设,不但能够调动孩子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而且可以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主动地参与教学。创设好的教学情境一定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贴近学生生活,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认知和情感过程结合起来,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学习统计时,让学生对周围最感兴趣的事情进行调查,比如:同学最爱看哪一类课外书,学生喜欢的牛奶品牌,同学们所喜欢的兴趣小组等。请学生根据调查情况,制成统计表,然后依据表中数据得出相关结论,并说明理由。在这个调查过程中,学生参与调查的兴致很高,而且学生的观察能力、比较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都很好地得到了锻炼。
2.采用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性。初中数学探究式教学不但能够促进学生数学认知的发展,而且还能锻炼他们的数学能力,提高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作用。教师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然后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亲身参与问题的解决过程。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最终真正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过程中。
3.变式教学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变式教学是对课本中的知识点、知识结构以及思维方式等展开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的变化,来展现问题的本质,揭示不同内容之间的关联的教学方法。变式有多种形式,如“内容变式”“形式式”和“方法变式”等。这种教学方式可以使内容重组、一题多用等,学生们感到非常新鲜,调动了他们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并维持长久的兴趣和热情。通过变式教学,站在整体的层次上,分析与研究它们之间演变关系、内在联系。
例如:圆台侧面积公式为π(R+r)L,当r=0时,圆台变成了圆锥,即圆锥侧面积公式为πRL;当R=r时,圆台就变成为圆柱,圆柱的侧面积公式为2πRL。这样通过变式教学,站在整体的层次上,分析与研究圆台、圆锥、圆柱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轻松地掌握它们的演变关系。
二、开放式课堂倡导学生参与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开放式教学的进行就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好的体现其主体地位,所以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对于教学的进行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学生的参与,也需要一定的规划、分组,所以面对这些情况,教师就要认真对待,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基础、不同性格特点将学生进行合理分组,以便他们在开放式学习中能够得以充分的发挥。比如将性格相像的学生放在一组他们就能够有效的进行问题的讨论,而如果将不同性格的学生放在一个小组,那么就很难实现他们的协调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育学生树立集体观念和互助合作的意识,使每个人都能为集体目标的实现尽心尽力。不断向学生传授合作的基本技能,使他们学会既善于积极主动地表现自己的意见和见解,敢于说出不同的看法,又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相互启迪,并能够综合吸收各种不同的观点,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予以指导,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也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中,在以教师为主导的前提下,坚持学生是探究的主体,根据教材提供的学习材料,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的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品尝到自己发现的乐趣,才能激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创造欲。
只有达到这样的境地,才会真正实现学生的主动参与。同时也要确保其学生与教学活动的热情:变式教学是对数学中的定理和命题进行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情形、不同背景的变式,以暴露问题的本质特征,揭示不同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的一种教学设计方法。通过变式教学,使一题多用,多题重组,常给人以新鲜感,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其产生主动参与的动力,保持其参与教学过程的兴趣和热情。
三、开放性试题是实施开放式课堂的一个好途径
篇2
一、重视课本,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在教学中注重概念和原理的教学,不是单纯强调概念、原理的结论,而是狠抓对概念、定义的理解和定理的证明。例如,在教学“逆命题,逆定理”时,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定义,然后进行下面的练习:
1.说出“等腰三角形的底角相等”的逆命题。
2.“每个定理不一定都有逆定理,因为逆定理不一定正确”。这句话对吗?如果不对,应如何改正?
对于第1题的逆命题,一部分学生叙述为“底角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针对上述错误让学生讨论,教师引导,使学生明确错误的原因是不宜运用“底角”的概念,因为一般三角形中没有定义“底角”。第2题的问法,大家都知道是错误的,错在后半句“逆定理不一定正确”。通过讨论引导,第2题改正为“每个定理不一定都有逆定理,因为它的逆命题不一定正确”,从而强调在制作命题时要适当注意词句的选用。
学生经过思维活动,对概念有了较深的理解,基础知识掌握较好。
为了使学生牢固掌握概念和原理,在练习和作业中可布置公式推导、定理证明的题目,有时可在教学中运用一道习题复习有关概念、公式、法则、定理,以达到巩固概念、原理的目的。
三、热情帮助后进学生逐步提高数学成绩
数学成绩差的学生由于学习有困难,所以对数学有恐惧心理或畏难情绪,因此在教学中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信心和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处理教材、教法时要始终考虑这部分同学的实际,使他们能接受教材的基础知识教学。课堂教学中,多注意后进生的反应,在练习或思考议论中多关心他们,适当给予提示,启发他们动脑思考,不做陪客,使他们感到学有所得。居里夫人说过:“耐心是一切聪明才智的基础。”数学学习就需要有一种耐心,有一种迎着困难前进的坚强毅力。教学中,必须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耐心和毅力,帮助学生克服厌烦、急躁心理,在讲例题时,必须一丝不苟地一步步演示、板书,为学生作出榜样。后进生往往难以独立完成课外作业,所以在布置作业时增加些过渡性的问题,以减少习题的坡度,使他们经过思考能独立完成作业,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平时引导他们经常性复习,使知识经常再现,反复刺激大脑,增强记忆,减少遗忘;作业、试卷及时面批,给他们及时补上知识缺陷,巩固基础知识,逐步提高数学成绩。
篇3
一、巧妙引入新课
良好的开头是成功教学的第一步。在课堂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该抓住导入新课的第一环节,一开始就把学生注意力吸引住。当老师的话语,像淙淙的小溪一样流进学生心田的时候,自然就会引起学生心弦的共振,激发起学习的欲望。要想达到如此效果就要在“巧”上下功夫。比如,在讲三角形全等这一内容时,自己课前准备一个三角形的纸片,把它剪成三块(其中一块包括三角形一条边和两个角),向学生展示并提出问题:假如三角形镜子摔成这样三块,大家想一下能否用其中的一块制造出一个和原来的镜子一模一样的镜子?用哪一块更合适?这样就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的讨论与思考,在不知不觉中进入了问题的思考,巧妙引入了新课。
二、创设生动有效的教学情境
1、利用故事、游戏创设情境。如在讲解“乘方”时,这样设置教学情境:将一个有趣的故事“棋盘上的学问”安排在新课前,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时,教师提出问题:“国王的国库里有这么多米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三三两两在讨论,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还有的睁着好奇的大眼睛在等待着教师的答案,这时教师抓住时机进行引导,等我们学了这一节的内容后,大家自然就明白“国王的国库里到底有没有这么多米了”,这样从教学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思维,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
2、利用悬念型问题创设情境。有效问题、悬念对调动学生的思维,启发积极性很有帮助。如在教学“求代数式的值”这一内容时,设置了一个猜猜你出生在几月的数学游戏情境。对学生提出:“将你的出生月份乘以5后加上11,再把结果乘以2减去22,将最后的结果告诉我,我会在1秒钟内说出你的出生的月份。”由于学生刚接触到代数式,并不知道其中的奥妙,对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引起了迫切想知道其中奥妙的欲望。对此学生提出了种种猜想,思维空前活跃,教师趁热打铁引出代数式“(5a+11)×2-22”化简得到10a时,学生恍然大悟,纷纷动手验证,并提出了其它代数式,使问题进一步拓展。这样的数学问题情境,以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形式出现,其趣味性不言而喻,更重要的是包含了丰富的问题性,具有较高的数学思维含量,能起到较好的引疑的作用。有效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发散数学思维。
三、课堂上渗透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
由于数学思想的存在,使得数学知识不是孤立的学术知识点,不能用刻板的套路解决各种不同的数学问题,只有充分理解掌握数学思想在各种问题上的运用,才能更有效地把知识运用得灵活。由此可见,要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就必须重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使得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更容易记忆数学知识,让学生领会特定的事物本质属性,借助于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理解可能遇到的其他类似问题,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认为,数学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简单地模仿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出来的。要让学生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应将数学思想和方法的训练视作教学内容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而且不能脱离内容形式去进行孤立地传授。在数学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己主动地去建构数学知识。初中数学教学的目的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发展学生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优良思维素质。这对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形成数学思想,掌握数学方法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四、提高学生自主性和教师教学有效性
篇4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1B-
0081-01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四个部分的内容分解安排到各个学段中,并通过“综合与实践”将各有关部分的内容进行整合和提升。“课题学习”是“综合与实践”的一种主要践行模式,它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阅读大量的数学文本信息、图像信息后,对信息进行有目的的筛选、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逐步发现和体验知识的产生及形成,提高思考力和判断力,以获取直接经验和培养实践能力。
有些教师对课题学习的价值认识不够,认为课题学习对中考、高考的作用不是很大,或者见效周期太长。还有些教师受旧教学观念、教学模式的影响,对课题学习的具体操作感到无从下手,或者下手不准,效果不佳。
课题学习是一种全新的课程学习。开展课题学习,对扩大学生的视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素质都起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在当前的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课题学习,让他们在课题学习中感受获取知识的快乐,从而进一步发展能力,增强数学学习的兴趣。那么如何发挥课题学习的作用呢?
一、通过课题学习,让学生自主探究新学的知识
数学教学不仅要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还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知识的来龙去脉要让学生弄清楚,使学生在对知识发生、发展的了解中形成基本的知识结构体系。对于某一专题的知识,教材中往往对其深度采取螺旋上升式的编排,而课题学习正好能填补其中的空缺。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七年级(上)第4章4.4制作长方体形状的包装纸盒,对这一课题传统的教法就是首先给学生介绍制作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识记,再通过一定数量的习题进行强化和巩固,学生学习时往往感到枯燥无味。我们可以换一种教法,让学生分成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各自设计方案,展现作品,并汇报各自的制作原理、设计思想,说明用到本节课的哪些知识点。学生动手实践,再结合课件的动态演示,能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所学的知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并具体感知长方体是由点、线、面、体构成的,使学生对平面与空间的学习进行有效的对接,得到一次从多维度思考问题的训练。
二、通过课题学习,提供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
学数学的目的是用数学。课题学习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了机会。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八年级(上)第14章14.4选择方案:某公司组织一批员工外出活动,预计交通费总支出不超过2300元,参加活动的员工有234人和6名部门领导,每辆汽车上至少有1名部门领导。春秋旅游公司给学校提供两种型号的车辆:A型车,载客量45人,租金400元;B型车,载客量30人,租金280元。1.该项活动中公司共需租用多少辆汽车?2.如何租用交通费用最省?
对于本课题,各学习小组经过积极思考,充分讨论,关注条件(包括隐性和显性条件),最终达成共识:租用的车辆不仅要满足每辆车都有部门领导即车辆总数不得超过6辆,而且需保证240人都有座位,即座位总数不得少于240个。综合这些考虑,可知需租用6辆汽车。其中尽可能少租A型车可节省租车费用。设租用x辆 A型车,则租车费用y=400x+280(6-x)。学生需考虑为使240人都有座位,x不能小于多少;为使租车费用不超过2300元,x不能超过多少;综合起来x的值应取多少。在考虑上述问题的基础上,可得出几种不同的租车方案,最后确定为节省费用应选哪个方案。学生经历了这样的探究过程,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三、通过课题学习,为学生的后继学习做好铺垫
如人教版初中数学教材九年级(上)第25章25.4键盘上字母的排列规律,这个课题让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的统计与概率的知识和方法,采用合作学习的形式,对英语教科书进行统计,计算各字母在书中出现的频率,并由频率估计这些字母出现的概率,然后从大到小地排列各字母出现的概率,在此基础上理解键盘上字母的位置安排,感受概率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这个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用样本估计总体的统计思想及概率思想,进一步体验概率在决策时的重要作用,为学生以后的高中学习做好铺垫。
篇5
关键词:新课程理念;初中数学;教学体会
中图分类号:G63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5-0053-02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了。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一理论一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在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学习是很好的学习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烦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烦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烦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他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地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其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今天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新教材中添设了探究性教学。在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通过专题性与综合性的研讨、探究过程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顺次连接四边形各边中点围成的是什么图形?什么情况下中点四边形会是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可给学生提供探索空间。教学中插入了“镶嵌”活动,要求学生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对镶嵌平面图形的研究和实践,了解正多边形在镶嵌中所起的作用,并运用多种平面图形进行镶嵌设计,培养学生在数学方面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这些探究性活动的添设,充分说明了教材的潜在功能和拓展性,也体现了教材内容上的科学性、思想性和实用性的统一。
篇6
关键词: 新课程理念 初中数学 教学体会
在新课程改革的指引下,初中数学教师要从根本上转变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上动脑筋、下功夫,让学生热爱数学、探索数学,进而主动地去钻研、去理解、去想象,使他们在浓厚的兴趣中认识新知,掌握技能。下面是我在教学中的一些体会:
一、尽量以实际问题为模型引入学习内容,以生活情境提出问题,以增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的特点是贴近生活,与实际联系密切。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发散学生的思维,吸引学生积极动脑,主动地参与学习,同时鼓励学生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推理、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概括、归纳等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新教材中已有的许多示例正是如此设计的,比如:在学习圆时,以“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引入,这是学生再熟悉不过的例子,把它与圆联系起来,得到一些圆的知识,再把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这符合事物的认知规律:实践―理论―实践。再如:在讲“两点之间,线段最短”时,可以让学生观察草坪四个角并提出怎样在两个角之间走出一条最近的路,这就无形之中引入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用实际问题引入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学习方式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对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培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课堂上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师生、生生互动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快乐
在新课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的主体,是教学过程中学习任务的承担者,是认识的主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学习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和质疑探索的意识。为此,教师应充分利用数学本身具有的逻辑特点,运用直观性、过程性等教学原则唤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为学生提供形象直观的素材,引导学生观察,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交流。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读一读、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教学中还可以加入一些“你能行、你最好”等鼓励性的语句,增强学习兴趣,从而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肯定在合作中学习是好的方式。经过讨论后,教师一定要给出结论,否则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但是,讨论交流要用得恰当,对于那些难度较大,讨论要花费很长时间,最终又得不到定论的问题,就不宜进行讨论。
三、课堂上减少一些繁琐复杂的运算论证,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让学生在科学探究中体验快乐
新教材减少了老教材中那些繁琐复杂而又无实际意义的计算题,对一些复杂数字的计算要求用计算器完成,教学活动中注意避免那些不必要的、枯燥的繁琐运算与论证,对于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有益的。但是对计算器的使用应恰当,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计算器依赖而不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后果。其实,数学的美是“冷而严肃的美”,它不可能像看小品或做游戏一样让人很直观地感受到,而需要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让学生去理性地体验。然而,一旦学生有了感受数学美的能力,由此而产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将是稳定而持久的。比如在数系的统一、运算的统一、数与形的统一等内容中挖掘数学的“统一美”,在应用数学方法解决其它学科中的问题和联系实际问题时挖掘数学的“抽象美”,在逻辑推理、运算、“多一毫则长,少一毫则短”的数学讨论中挖掘数学的“严谨美”,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的教学中挖掘数学的“奇异美”。只要教师注重挖掘,数学美就无处不在;只要教师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感悟数学美的能力就会与日俱增。
四、注重开放性
每个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不同,社会经历不同,对同一问题的理解和把握也各不相同。基于这一认识,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练习时,从练习内容的选取到练习形式的呈现都尽可能让学生留有充分的思考余地。传统的练习设计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条件确定、答案唯一,这样的练习有很大的缺陷,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时间一久往往造成学生思维的定势,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显然不利。因此,我们在教学时,应设计一些开放性的练习,给学生提供较为广阔的创造空间,激发求异思维。
五、突出创新,重在探究
篇7
一、创设课堂氛围,激发学习兴趣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平淡无奇、呆板乏味的教学方法只会压抑学生的学习爱好。相反,轻松、和谐的教学气氛能使学生带着轻松的心情,积极地发掘自我,最大限度地获得知识,提升能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实践证实,当学生有强烈的学习欲望时,学习效果就会大大提高。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应探索多样的、有趣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我们可以用录音、录像、投影、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录像、动画、声音文件等,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信息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抽象的、枯燥的学习内容转化成形象的、有趣的、可视的、可听的动感内容,最大限度地吸引学生的无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爱好和热情,让学生在无形之中把视觉、听觉等调动起来,集中注重力,提高课堂效率。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生心动。
案例:在学习概率问题时,我创设了这样一个故事情景:请两名学生上台,一个扮演街头摆设骗局的甲,另一个扮演过客乙,其余学生做看客。甲为了招揽生意,向围观群众做宣传:“三枚硬币,同时掷下,如果同时正面朝下或朝上,你可获得10元,否则你给我5元,来试试,看看你的运气如何。”过路人乙听了后念叨:“同时朝上或朝下,我们可获得10元,输了我只给对方5元,嘿,有门!”这时下面学生有劝阻的,也有鼓励的,更有看热闹等着瞧的。结果一连投了五次,乙赢了一次,输了四次,吓得他不敢再玩下去了,他禁不住问:“同学们,这个游戏公平吗?”
有趣的情景使学生展开热烈的讨论,学生埋头计算,很快从概率的角度、认定这个游戏不公平,是骗人的把戏,也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样通过创设特定的情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创设问题,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指导人类的各个领域是数学的根本特性。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过程。在此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获得了能力。青少年的本性就是好奇好胜,教师应利用他们的这种心理特点,用“设疑”的方法去“吊”他们的学习“胃口”。“创设问题”无疑是一种最好的“钓”法。
所谓创设问题,就是把课堂教学相关的重点和难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来,让学生去思考。教师在创设这些问题时,要多动脑筋,尽量设得生动有趣,吸引学生,使学生一听到问题,就都想一试身手。创设问题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一)课堂首问,吸引注意力,导入课题。
实践表明,学生刚进入课堂时,由于各种原因,注意力比较分散,不易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此时教师有技巧性的课堂首问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教师应贴近生活,贴近实际,给学生创设了一个观察、联想、抽象、概括、数学化的过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这样的问题下,再注意给学生动手、动脑的空间和时间,学生一定会想学、乐学、主动学。例如,在教授垂径定理时,课前教师可提问:“你能求出赵州桥主桥拱的半径吗?”
(二)课堂连问,引发头脑风暴,培养数学思维能力。
探求新知一般应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根据具体内容把问题层层推进,既可让学生独立思考,又可用讨论式,还可以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单独提问,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也使一节课波澜起伏,跌宕有致,“文似看山不喜平”。编的问题也应略高于课堂上讲授的内容,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生通过自己的能力解决了这个问题,领略到成功的欢愉,就会对自己的能力有了充分的信心。别林斯基说:“教学方法应该使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使他们发展积极的思维。”让学生自己去寻求问题的正确解答,这不仅对他们领会知识和掌握技巧有帮助,而且对他们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他们尝到成功的乐趣后,对学习的热爱就是很自然的事了。
(三)小结再问,整理知识方法和体会。
在课堂小结时,教师应改变教师总结,学生洗耳恭听的被动式教学。在课堂小结时我请学生思考两个问题:首先本节课你学了什么知识和方法?其次你觉得自己学得如何?我鼓励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自主小结和自主评价:或小组讨论,或个人上台发言,或互相补充,等等。我最后将知识补充完善,对学生的学习心得体会给以肯定和建议。
(四)课后思考,温故而知新,巩固提高。
布置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组成部分也不容忽视:恰当的作业不仅能起到理解、掌握和巩固课堂内容的作用,而且可以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内容埋下铺垫,引发新一轮的数学问题。课后思考问题一般难度应大一点,使学生通过自学能够解决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四、创设激情,激发学习兴趣
以激情激励学生学习,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情绪到情感、由情感到情操,三情立学;要善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由兴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三趣激学,切实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在教学中,教师要通过情绪感染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真挚情感,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学习的自觉性。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播放录象,动画,或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图片,让学生产生直接的感性认识。
举例: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我利用多媒体,在和谐的音乐下向学生展示了一幅幅对称的图片,有中国的古建筑,有中国的国粹京剧的脸谱,有美丽的蝴蝶,还有漂亮雪花……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1-0215-01
从新型试题上分析,与以往相比,新试题较侧重测量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及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减少了对学生解题的熟练程度的检查。另外许多测量题的解法空间有所拓宽,目的是要考查学生的思维广度。从学生解答情况分析,概括为"不授不会,新题不会"。就是说,题目所涉及的知识是教师没有在课堂上讲授的或讲授得不全面的,学生不会解答;题型新颖或问题方式不同于课本题目的,学生不会解答。究其原因是我们数学教师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方面的工作没有落到实处。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应通过新的思想和方法。把"教会学生"改为"教慧学生",使学生不仅会做题,更要会学习。以下就是本人在教学活动中的一点体会:
1.展示数学的趣味性
新教材章节的安排呈专题的形式,并增加了许多活动课内容,十分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新教材能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时,不单纯地依赖于模仿和记忆,而是着重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创造能力。
在新教材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可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锻炼自己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能力。实际教学过程中,多数学生很喜欢"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栏目。课堂上学生思维变得活跃,讨论交流时敢于发表观点,甚至争论激烈,不仅议明了当前的问题,思维还经常由一个知识点发散到多个知识点,知识间的相互关联也清晰明了。数学课堂不再是过去的教师"一言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导、辅助学生的活动,与学生合作探讨、研究问题,围绕学生组织教学,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通过"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等学习活动,可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挖掘学生的潜能,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过程中理解、掌握知识,并且学会学习。数学技能和思维方法得到锻炼,意志力得到培养、自信心不断发展、科学精神逐渐形成。
在教学中还可结合教材设计一些形式新颖、引人入胜、富有智力价值的数学游戏,它有利于培养数学意识和数学观念,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数学的理解。
2.重塑教材观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根本,是老师教学的依据,只有把教材及教法研究好,才能大面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我对教材的看法是:尤如作文一样,这是一个纲要,丰富多彩的内容,还需要当老师的去描绘。我的做法是:一不把知识点进行孤立;二不把教材结构看得一成不变;三不把教材看成一些数学知识的堆砌;四不把教材看成是束缚学生与老师的绳索。面对这些我做过大胆的尝试。在讲一个知识点时,我向前找它的出处,向后找它的延伸,有时为了把一个新知识讲深.讲透,使学生意识到这一知识的重要性。我会把这一知识上朔到几百年.几千年的时代,会渗透到高中.大学高科技领域。会把教材的结构打乱。当然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培养能力,教学生学数学,关键是教会学生学会一种数学思想,并用这种数学的思想去伴随自己一生的生活和工作。至于第四"不"我是这样想和做的,在敢于挑战自我的同时,要敢于挑战教材,在师生之间要重新塑造出新的教材观。
3.让学生会学习
3.1 适当开设数学阅读课,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阅读课就是课堂内,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各自独立地进行学习。教师首先告诉学生阅读的范围,指导学生阅读的思想和方法,私下解答学生提出的疑难等;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分析、训练,弄清知识原理,学会例题,完成练习;课堂后段教师用适量的时间进行点评、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因此,数学阅读课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读书能力、学习能力,为他们主动地去学习、以及获取课外知识提供可能。
3.2 注重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数学中概念的建立、结论、公式、定理的总结过程,蕴藏着深刻的数学思维过程。进行这些知识生成过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数学的新教材也注重了知识的引入和生成过程的编写,这也正是为了培养新型人才的需要。因此我们应当改变那种害怕浪费课堂时间,片面追求提高学生方法运用能力的做法,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出利于学生参与认知的教学环节,把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的探索过程,结论的推导过程、公式定理的归纳过程等充分暴露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自己探索和发现的过程,成为认知的主体,增强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能力。
4.在知识的应用上力求方法正确,运用灵活
对于在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关键在于运用。方法的运用讲究正确与灵活。我在数学课中对知识的传授一致贯彻讨论、辨析、取证、定位的思想。每逢一个新知识,先让同学之间进行讨论,引导学生联系归纳知识进行评析,找证据,初步在头脑中对这一新知识有所理解有所悟,然后师生共同辨析,找证据,最后把新知识的位置给以确定。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这一新知识产生的前因后果。对新知识前因的探究过程,实质上也是一个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过程,无形之中就进行了方法教学。如公式的确立,运用不完全归纳法利用特例进行探索、猜想、归纳和定位确立共式的模型。学习代数式的计算联系数的计算来进行知识的迁移。但要指出其区别之处。至于在运用时,所谓灵活,就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问题,不同的问题,也可以从同一个角度去辨析,从中并联系实际生活去学数学。
5.切实因材施教,发挥潜能优势
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学生之间存在不同方面的差异,其实每一位学生都是可雕可琢的良木,初中生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有待教师的进一步挖掘与渗透。世界上不会存在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也不会存在完全一样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与其他人不同的思想与个性,就算有相似性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能够发现学生身上不同的潜能,通过因材施教的方式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学生的优势,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6.自主研发教具,锻炼各种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准确利用模型和教具进行数学教学能够将抽象、繁杂的知识形象简洁地表现出来,从而促进教学效率的提高。教师引导和鼓励学生开发制作教学工具,有利于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几何体和它们的展开模型、圆、函数图象等演示教具、概率实验工具、多边形教具等都是很好的教学实践工具。但现有的教学工具种类比较单一,大部分比较陈旧,教师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起研究、共同开发制作合适的教具,既能实现教学相长,丰富教学资源,又能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篇9
在新课改、新教材的要求下,如何搞好数学课堂教学,提高学生成绩开发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已成为教改的重要课题。通过我对新课程的教学和学习,结合我平常的教学工作,有了以下几点工作体会,谈谈个人的对数学课堂教学的体会。
第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件事很感兴趣的时候,他就会自觉主动地去探求研究,会不断学习,积极进取。如果学生在学习数学时有很大的兴趣,那么我们在教学时就会轻松很多,也会有事倍功半的效果。学生的学习动力来自学习兴趣。枯燥、无味的学习环境和教师的满堂灌的教法只会使学生更加的趣味索然,教师如何有意识地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是我们每一个教师注意的问题。强烈的好奇心,是引发兴趣的重要来源,它将紧紧抓住人的注意力,使其在迫不及待的情绪中去积极探索事情的前因后果及其内涵。因此,在数学教学之中,教师应巧设问题,诱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在讲解“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时,让学生对一些方程进行求解时,我只看一眼,就和学生谈到方程的解的情况,而学生却只有做过之后,才知道。学生就好奇了,他们想老师为什么没有做,就知道了方程解的情况,议论纷纷。这时候再讲一元二次方程根的判别式的作用,学生就有了极大的兴趣。在讲有的几何题目时,角平分线的性质、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学习后,可以不证明全等三角形就得到线段相等,同时再分情况讲解在不同的条件用不同的方法证明线段相等。讲“圆的有关性质”时先引入有关圆的实际例子,车轮为什么是圆的?如果是正方形会是怎么样?诱发他们好奇心讨论。以及有关“圆的切线”的性质学习后,解决有关问题也简单了。同时老师也要有一定的功底特别是在解题方面用不同的方法让学生佩服。
第二,在教师深刻领会教学思想的同时,还应当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首先向学生说明人具有巨大的自主的学习潜能,使他们相信自己的能力;其次,让学生明确自主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能使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能提高自己的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各种能力,只有学会学习,才能在将来竞争激烈的社会上求得生存。但学生的思想工作不是靠生硬的说教能左右的,还应该让学生在教学中去感受,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要求他们多动脑,敢想敢做。尽可能的去营造学习一种氛围,愿意积极地学习。
篇10
【关键词】 小组合作 教学体会 初中数学
数学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也就是说教学过程的本质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要渠道的交往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是“主导”,因为当教师在教学法过程中的主导地位确定起来,并发挥主导作用的时刻,学生这个“主体”就很容易被忽视而得不到真正体现,教师的作用应该是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起着组织引导、咨询和促进的作用,这就需要有一种更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淡化教师“领导者”的“主导”地位,使学生的主动性和主体性在小组内得以最大程度地发挥,从而为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交往互动奠定基础。
一、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创造小组合作的机会
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例如,讲“平行”一节教学中,我让学生在教室中寻找平行线,有很多学生都举手想回答,老师不能满足学生需要的时候,但又为了能满足每位学生都有发言机会的需要,那么可以让学生相互说说,畅所欲言,学生都兴高休烈地说出现实生活中的平行线如电梯、双杠、铁有轨等,气氛热烈而融洽,这样既激活了学生对日常生活经验的提炼概括,而且促进了数学学习与日常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教科书中也安排比较多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内容。
二、教师要给予小组一定的合作指导
1、对不清楚任务及操作程序的小组进行指导。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虽然合作前教师已经明确指出了合作的任务及操作程序,但在具体实施时可能有的小组仍然不够清楚,在操作程序上也会有些偏差,落实到个体上也可能不明确。这时,教师就要及时发现并提供必要的指导与帮助,以保障各小组的合作学习都能正常进行。
2、对合作交流中偏离主题或遇到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与帮助。由于小组合作学习是在宽松的氛围下展开的,小组成员的思维都非常活跃,难免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在细枝末节的问题上争执不休。此时,教师就要介入进行点拨,引导学生围绕主题进行研讨。有时遇到复杂的问题可能一时谁都没有想法,谁都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表现出暂时的沉默。此时,教师有必要介入进行恰到好处的点拨。这里需要注意,教师的“点拨”绝不能“越俎代庖”,不能代替学生做他们自己能做的事。要适可而止,还是要把更多的空间留给学生自己。
3、对已经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表扬与点拨。由于个别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得较顺利,所以首先完成任务。此时,教师绝不能对他们不闻不问。如果对他们置之不理,一方面会导致学生探究活动表层化,不求甚解;另一方面,在丧失组间竞争意识的同时会给合作学习的秩序产生影响。
三、强化独立思考的重要性
教师要注意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实际教学中经常出现这种现象:教师呈现问题情境后,不留给学生片刻思考时间,就立刻宣布:“下面开始小组合作交流。”这样,学生还没来得及思考问题情境,更谈不上自己的独立方案,容易造成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坐冷板凳,或者交流偏离方向、不着边际的现象,从而使合作交流流于形式,体现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合作交流是建立在学生个体合作需要基础上的。因此,合作交流前应留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思考时间。经过独立思考,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解决有了自己的见解,为后面的合作交流提供了“厚实”的物质基础,于是就有话可说,有助于把问题讨论深刻。合作学习的轨迹是:独立学习――生成问题――合作交流――获得结论或形成新的问题――独立思考――融入自我智慧库。独立学习和合作交流交互作用,使学习者的学习状态呈螺旋上升,合作学习是知识与经验共享、升华的高效手段。
四、开展科学合理的合作评价
- 上一篇: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教案
- 下一篇:绿色金融行业发展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