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现状的分析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课程理念已逐步得到广大教师的认同,即课堂不是教师表演的场所,而是师生之间交往互动的场所。课堂上教师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机械重复的现象很少,老师由过去课堂上只注重训练转变为注重学生发展。教师开始注重情境的创设,还有意识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并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但是,在课堂教学中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1.课堂上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形成过程有待加强

课堂上教师虽然意识到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究过程的重要性,但实践中还不能完全开展学生自主学习,因为课堂时间有限,担心无法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所以教师学不会放手。例如教学多年的一些老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方式,课堂中没有给学生留下充足的时间,所以学生自主探索就沦为一种过程和形式,无法充分发挥它的价值。

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获取结论,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获得结论的同时,能力得到培养,素质得到提升。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形成的过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兴趣,而且使学生学得主动,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所以,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向学生展示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的学习从“模仿型”向“创造型”学习发展。

2.课堂教学中创设的教学情境效果一般

多媒体进入课堂,使得大部分教师认识到创设情境的重要性,但在实践教学中仍有问题出现,如情景与知识相关性很小,从中提炼不出数学问题,学生很难学到数学知识;再如问题单一,不能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等。

新课程实施要求课堂教学要重视构建问题情境,还原知识产生的过程,同时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欲望。强调通过设计活动让学生体验数学、感知数学、理解数学。一堂课的引入要在最短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就要吸引学生的兴趣,自然切入主题,水到渠成地引入新的课程内容。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片面理解新课程的问题情境,信息量多且繁杂,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冲淡了主题。

3.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还很薄弱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发展学生的自主合作、交流的意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只注意了形式,事倍功半。教师在课堂上采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

(1)分组要合理。一般遵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即各小组水平要相当,而小组内部成员间要好、中、差搭配好。(2)有足够的时间作保证。(3)合作交流应该以个人的思维为前提,并更多地提倡课后的合作交流。

二、针对课堂教学的问题提出若干对策

1.重塑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小组成员互相启发,取长补短。同时,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注意情感投入,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沟通。

2.课堂上为学生预留自主学习的时间

教学中经常遇到的另一种情况是讲授新内容时,提出问题之后学生感到陌生,不知从何下手;或是例题新颖,一下子找不到解题思路。出现这种情况,如果在学生无从下手时就直接把问题的解答告诉学生,或是提出一些近乎告诉答案的问题提示学生,都将挫伤学生的思考积极性。越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越要注意给学生留下思维的时间和空间。留下思维的时间是指答案不要过早给出,最好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自己想出答案。思维的空间是指设问的针对性和艺术性。

3.优先使用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

多媒体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辅助设备,正逐渐被老师所接受,在课堂上使用也越来越广泛。但我们在使用时应明白它只是一种教学的辅助设备,不能因为有了多媒体,就忽视了必要的黑板的作用。我们应当恰当地将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板书密切结合起来,对大量的教学资源和丰富的教学素材借助于信息技术展示出来,老师要将主要的思维过程在黑板上展示给学生,起到重要的示范作用。

总而言之,数学教学是一项综合性的创造性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但也不能忽视学生独立思考的作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以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目的。

参考文献:

[1]牛爽.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杨俊玲.对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J].宁夏教育科研,2013(2):59-60.

篇2

【关键词】初中数学 课堂提问 有效开展 粗浅思考

提问是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沟通交流、深入互动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推手”。教育实践学指出,有效提问,能够增强学生注意力、提高教学针对性、强化师生互动性、提升教学深刻性。在数学学科教学活动中,教师经常要根据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的概括和提炼,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思考活动更具针对性、探析活动更具目标性。新实施的初中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指出,要将提问这一教学手段,作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深入互动交流的“纽带”,作为教师深入教学、学生有序探知的“明灯”。这就对当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活动的开展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本人现从四个方面对当前提问活动开展进行简要论述。

一、提问要具有针对性,促进学生掌握要义

从心理学角度研析,可以发现,提问这一教学方式的实施目的,就是为了促进学习对象更加准确、更加全面的认知和掌握教材内容要义和丰富内涵。笔者发现,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中,不能根据教学重难点以及学生学习实际情况,设置出有的放矢的提问内容,忽视提问活动的针对性特点,出现“无为而问”的现象,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研析教材内容,全面掌握教材要义。因此,教师应在全面深入研析教材内容基础上,针对教学重点、学习难点以及学生认知“卡壳处”,针对性地设置提问内容,有意而问,促进学生有的放矢地开展研究、探析活动,提高对教材内涵要义的掌握程度。如在“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一节课教学中,教师课堂巡视发现初中生在探析“已知一个一元二次方程5x2+kx-6=0中的一个根是2,求它的另一个根及k的值”时产生疑惑,出现“卡壳”现象,教师采用提问手段,针对出现的问题,向学生提出“根据题意及要求,是否能判断出该问题解答时需要借助于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学生结合该节课教材内容,认识到:“由于已知了方程的一个根及方程的二次项系数和常数项,可以利用两根之积求出方程的另一个根,再由两根之和求出k的值”,此时,初中生恍然大悟,认识到探析过程中出现卡壳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未能正确掌握一元二次方程根与系数的关系”,从而在有效探析基础上,对该节课的教材要点认知更加深刻,掌握更加全面。

二、提问要具有互动性,便于师生双边交流

教学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两者之间的共同实践、交流、互动活动,提问作为教学活动方式之一,同样要具有互动特性,促进和推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深入互动交流。但部分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中,忽视提问互动特性,提出问题后就交由学生完成,自己做“甩手掌柜”,不能发挥指导引导作用,导致提问效果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要将提问活动作为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有效载体,在教师提问基础上,要围绕提问内容进行双边互动活动,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提问内容的解决活动。

三、提问要具有启示性,利于学生深刻探析

问题:如图所示,在RtABC中,AD是其斜边BC上的一个高,DEDF,并且DE和DF分别与AB、AC相交于点E和点F。

求证:AF:AD=BE:BD。

在上述问题讲解活动中,教师采用探究式教学策略,引导和指导学生开展问题探析解答活动。其解题过程如下:

教师设置探究问题任务:“找出问题条件中存在的等量关系”、“该问题涉及哪些数学知识内容?”“解答该问题的方法是什么?”

学生探析问题条件内容,认为:“主要考查直角三角形两锐角的关系,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和性质等运用”。

教师根据解题要求,提问:“要求证AF:AD=BE:BD,需要借助于什么数学知识内容,建立什么样的等量关系?”

学生合作探析认为:“欲想证明AF:AD=BE:BD,只要证明AFD∽BED即可,根据问题条件,可以借助两组对应角相等即可得两三角形相似这一定理”。

教师根据探析思路,提问:“要求证关于相似三角形方面的问题时,要采用什么方法解答?”

学生思考分析,合作讨论,指出:“正确灵活运用相似三角形性质以及判定定理”。

通过上述解题过程研析可知,教师在此案例教学中,借助于提问活动的启示、指导作用,围绕解决问题的思路、解答问题的方法等重点环节,通过设置具有启示性的提问内容,引导初中生深入思考和探析,在深入细致的思考研析过程中,获得其解题思路和方法策略,提高其解题技能。

由此可见,教师在提问手段的运用中,要摒弃传统的“为了提问而提问”的形式主义教学模式,应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认知实情,设置具有启发性、启示性、点拨性的提问内容,能够让学生根据教师“有为而问”,进行深入的思考和研析活动,提高其学习实践效能。

四、提问要具有循序性,推进教学深入开展

笔者发现,很多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提问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随意性较大的提问现象,提问的内容要求过高或过低,不能按照教学活动进程、学生认知发展规律,进行循序渐进、深入浅出的提问活动。因此,新课改下的初中数学教师在提问活动的实施进程中,要切实按照教材内容、教学进程、学习实际、课堂实情,设计循序渐进、逐步递进、贴近学情的提问内容,将全体学生都能够引入到思考、探析实践活动之中,并能与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同频共振,推动教与学之间双边活动的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篇3

场景一:一节的数学课上,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一会儿“畅游数学王国”,一会儿参加数学游戏,一会儿进行小组合作,一会儿组织讨论交流,整节课上活动形式多样,这边尚未尽兴,那边早已上场.课堂从头到尾轰轰烈烈,然而课后的能力测试表明,这堂课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并不理想.

场景二:一节数学课上,教师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研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只见小组内你说,我说,大家齐说,满目皆说者,独不见倾听之人;有的小组一个主角领衔操作,其他人作壁上观.

这些现象引发的深思,这样的课堂活动是有效的数学活动吗?数学活动是否就是操作,交流等这些外显的活动?我们该如何组织有效而真实的数学活动呢?

一、要让学生经历真实的数学活动

数学本身是特殊抽象或者能动建构的产物,它是一个动态的,易谬的建构过程.那么,如何预测学生的易谬之处进而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在学习过程中如何及时发现学生的谬误之处并作出调整?

1、充分的活动时间是产生真实数学活动的前提。

时间充分了,学生才有可能达到真正的互动,才有可能动得充分,想得明白,老师才有可能了解到活动的真实情况.我曾经上了一节“方程的意义”的观摩课.课堂上,我通过让学生将一组由生活事例中抽象出的式子进行分类,从而抽象出方程的意义.仅这两次分类的活动,就占了半节课的时间.正因为提供了足够的活动时间,学生在课堂上才能充分地交流,分类,比较,在真实的活动中理解了方程的意义.充裕的活动时间保证,成了评委总结时所提到的亮点之一。

2、明确的活动目标和步骤是促成真实数学活动的关键。

教师在学生操作前阐述具体的要求,在学生分组活动前明确活动的步骤,在学生讨论前讨论的问题弄清楚,这些都是产生真实数学活动的前提.比如,在“方程的意义”一节课的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对一组算式作充分地观察,提出是否可以选定一个统一的标准对算式进行分类,从而使学生的操作活动有了一个思考的方向,避免了活动的无序和盲目。

3、适时的评价指导是形成有效数学活动的保证。

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探究,交流等活动作出适时的,富有针对性的指导,引导学生积累科学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活动后的交流评价时,要充分展现学生活动的过程,而不是寻求一个活动的结果。

二、要重视内隐的数学活动过程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是建立在他们校内、校外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一般包括感知、理解、掌握三个环节。学生既在要操作、交流等外显的数学活动中获得对新知识的认识,也需要在内部的思维活动中对数学的意义进一步加以理解,通过分析、综合、抽象、概括,达到理性思维的提升。这些内外的活动过程互为因果,相辅相成,逐步深入。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慢慢地“感悟”。可以说,“悟”是学生真正理解数学知识的关性活动,但是“悟”并非外部活动,学生往往难以把握,因此,教学中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的培养,逐步提高学生的自悟能力。

1、重视反思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扣作、实验等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及时引导学生对操作的过程、结果及其中出现的现象进行反思,可以帮助他们将新知识在头脑中进一步完善、丰富和系统化,从而增强自悟的能力。比如,在“方程的意义”一节课上,由于学生所采用的分类标准不一样,产生了不同的分类结果,教师抓住时机引导学生反思: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从而引导学生悟出新知的特征,形成完善的认知结构。

2、加强比较方法的指导。

及时引导学生对新旧知识进行比较,可以帮助学生悟出新知中蕴藏的规律性的东西。既要注重新旧知识间纵向的比较,同类知识间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在思考的角度 、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作对比,从而使学生发现知识间的区别与联系,把握新知的特性。

篇4

关键词:初中信息技术 活动式课堂教学 教学模式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国家的重视,使各校信息技术设备得以更新配备。但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

1.教师放羊,学生无味。由于信息技术学科不是一门主科,不用参加升学考试,所以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上积极性不高,备课、上课马马虎虎,有的甚至放之任之,让学生自己在机房玩。加上有的知识点,学生在小学就已经学过了,上初中还在学,学生就没有学习兴趣了。

2.教学枯燥,两极分化。由于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不同,造成他们的信息技术水平也参差不齐。而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时,通常是搞“一个水平线”教学,并且只是“教师讲学生听”,结果是有的同学因已经掌握这些知识听得索然无味,而基础差的同学则可能根本就听不懂,这样一来,学生就更没有兴趣学习了。两极分化也会越来越严重。

3.考试评价制度不健全。对于传统学科,评价方式就是笔试。对于信息技术学科而言,更多的可能是要求掌握操作技能。考试评价制度不健全,也就无法促进教师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积极性。

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了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要求教学策略将发生变化: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这充分体现了教育应该以人为本的新理念,从而要求教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丰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参与,让学生在“做”中学。

基于上述认识,本文提倡开展活动式课堂教学的应用性研究,将活动的思想融入到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作为构建新的教育形式的突破点。

二、初中信息技术“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实践

活动之于教学的整合有两种形态:结合和融合(如图)。当活动与教学结合时,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活动与教学相结合关系,而当活动与教学融合时,活动的过程就是教学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

活动与教学的结合 活动与教学的融合

活动式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形式,将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融入生动有趣的活动中,与电脑绘画、电子作品制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巧妙结合,把知识、技能的训练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智力的开发及活动巧妙联系,符合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让课堂变得更为“生动、有趣”。我将活动式教学模式分为“自主探究”型活动教学模式、“多元整合”型活动教学模式、“主题创作”型活动教学模式、“游戏竞赛”型活动教学模式。

(一)“自主探究”型活动课堂:满足探索需求,重在自主学习

活动探究教学模式旨在让学生通过活动自主探索,以科学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在该模式中教师不能直接把构成教学目标的有关概念和认知策略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先确定活动主题、制定活动方案,然后学生开展探究活动,获得感性认识,并通过讨论,使得感性知识变成理性知识。

如我设计的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十九课《综合实践――做调查研究》的“自主探究”型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1】

学会调查研究

活动对象:七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通过小组合作开展一次问卷调查,恰当合理的运用Excel对问卷中的数据进行统计与分析,得出有价值的结论,并撰写调查研究报告,进一步提高数据处理与分析的能力,体验信息技术在日常学习与工作中的实际应用。

教学过程:

1.调查前的准备:成立调查小组;确定调查主题;制定调查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2.数据收集与处理:整理问卷;处理原始数据;制作统计图表。

3.撰写调查报告:结合统计表和图表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阐明观点,提出建议。

4.成果交流:交流(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中,应用“自主探究”型活动教学模式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活动必须包含本次课教学内容的重点或难点;

(2)活动的难易设计要考虑到学生水平的差异性,注意分层、分阶段,以期学生最后都能通过活动产生感性认识;

(3)学生在活动中碰到问题,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以期通过讨论,让学生自己总结出解决方法,获得理性知识达成教学目标。

(二)“多元整合”型活动课堂:丰富课堂内涵,重在综合应用

多元整合型活动课堂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与实践性,不是单纯学科知识的运用和延伸,而是需要综合运用知识来认识、处理、解决问题;在方式上,根据教学内容,教师可以灵活选择或整合多种学科的方式。如,结合语文课的《斑羚飞渡》、科学课的《保护水资源》、校本教材中的《走进XX》等学科内容,抓住其共同及核心的教育思想,让学生进行电子报刊、电脑动画等形式的作品制作。通过情境的创设,情感的熏陶,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愿望。从学生的制作过程(积极地参与探索,相互合作)及表现形式(绘画、电脑动画、电子报刊等)可以看出他们环保意识的深入,对家乡山清水秀的喜爱,同时也延伸出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而这些也是单独一门学科所不能达到的。

下面的案例就是我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七课《设计版面》设计的“多元整合”型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2】

编电子报刊

活动对象:七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整合各科知识,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Word操作方法,将与主题有关的资料进行编辑,制作成电子报刊。掌握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加工的方法。

教学过程:

2、确定电子报的主题和刊名。

3、分配制作任务。

4、实施制作。

5、汇总美化。

类似这样的课堂不受学科知识体系的束缚,有效实现目标、内容、方式、结果等方面的整合,这里不仅需要学生有比较娴熟的信息技术操作水平、信息搜集处理水平,此外还需要与美术、语文等学科整合,对知识加以综合运用。不同的学生可以有不同层次的学习体现,可以获得不同的成功体验,从而激活各自的潜能。

(三)“主题创作”型活动课堂:激活个性潜能,重在个性展现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需要,作为已经有独立思想的初中生,学生更乐意自由想象、自由创作。如,展示“秋天”为主题的课堂教学,要求学生运用各种掌握的方法来表现秋天。使用工具:word、PowerPoint、flash、画图都可以,主题要鲜明。

下面的案例就是我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第八课《自选图形的应用》设计的“主题创作”型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3】

设计富有个性的Logo

活动对象:七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学生通过设计富有个性的logo,进一步加深与巩固自选图形的操作,从而提高合理搭配图形的能力。

教学过程:

1.选择自选图形。

2.设置自选图形。

3.在自选图形上添加文字。

4.设计富有个性的logo。

“主题创作”型活动课堂教学模式给学生提供了自主探索、主动获取知识、分析运用知识的机会,学生对活动进行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自我解答,变“要我做”为“我要做”,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者、探索者和成功者。

(四)“游戏竞赛”型活动课堂:关注竞争心理,重在体验快乐

学生在活动中边玩边学,学中有玩,玩中有学。“游戏竞赛”型活动课堂教学将所学的知识寓含于游戏中,是学生最喜欢的信息技术教学。比如,学习八年级上册 《信息技术》第一单元中“网络与生活”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完成知识建构后,设计“非洲大冒险”游戏,学生借助互联网进行游戏竞赛,藉此考察学生网上信息获取与加工的能力。再比如学习《文字校对》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校对要求和修改方法,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竞赛的方式,使学生对学习充满了热情。

下面的案例就是我根据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七年级下册《信息技术》第十七课《文字校对》设计的“游戏竞赛”型活动课堂教学模式:

【案例4】

火眼金睛找错误

活动对象:七年级学生。

活动目的:对文档进行拼写和语法错误检查,修改查出的拼写或语法错误。培养规范书写的良好习惯。

教学过程:

1.教师宣布游戏竞赛的规则。

2.教师讲解检查文档中的拼写和语法错误的方法。

3.进行竞赛。

4.宣布结果并颁奖。

“游戏竞赛”型活动课堂教学,既保持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热情,又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信息技术有关知识。学生在游戏中学习,不仅在学习中体验知识的魅力、成功的喜悦,而且令学生感觉到信息技术课堂是一个游戏的天地,学习的乐园。

三 、实践成效的分析

1.丰富了校园学习生活,提高了学校知名度

“活动课堂”的开展并延伸,大大丰富了学生的学习生活。通过“活动课堂”的教学实践研究,我校信息技术这门学科得以带动和形成,造就了一批优秀的信息技术教师,向周边学校辐射,为我校树立良好品牌,发挥较大作用。学校教师、家长、学生都意识到该门学科的重要性,也成为学校提高知名度的重要途径。可以这样说,在新安江第一初中,信息技术“活动课堂”这方土地,是最活跃、最吸引人的沃土。

2.增强了教师的课程改革意识,提升了专业素养

实践和研究初中信息技术“活动课堂”教学的过程,就是活化课程资源,增强教师课程开发意识、提升专业素养的过程。笔者在参加建德市信息技术(初中)优质课比赛中获二等奖。

通过实践和研究“活动课堂”教学,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关注,教学中重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面对课堂教学时常能融进自己的思考,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每堂课,设计出适合学生的活动。同时学生的精彩表现时时让老师感动,老师能主动去反思,突破教师以往单科课程的限制,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拓宽对课程的理解,提高课程的开发与实践能力。

“活动课堂”教学的设计与实施也在无形中提升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这些都为我们后续的推广研究和深入研究打了良好的基础。

3.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增强了学生对学习的幸福体验

(1)“活动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主动学习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作品得到老师与同学的赞赏,希望自己在网上的作品得到同学的认同,为实现这一目标,促使学生学习之前准备上课的内容,家里有计算机的学生在家中准备上课要用到的资料。为此,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明显提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学习积极主动;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大大增强了;学生乐于准备收集学习资料,勤于整理添加自己作品文件夹的内容;喜欢在网上自己的作品发表自己的评论。

(2)“活动课堂”丰富了学生的自我体验,提升自我价值

活动课堂教学形式多样,可选择性强,可让学生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胜心,使他们主动探索,愉快体验,各尽其思,各展所能。活动的内容富有情趣性、挑战性、价值性,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做什么,怎么做,自完全掌握在学生手中。这样,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造舞台,彻底改变了学生被动学、机械学的局面。在活动的过程中,丰富了学生的自我体验。学生作品多次在杭州市、建德市获奖。

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信息技术学科不会成为他们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但会成为他们进行其他学习活动、从事某种工作、适应现代化生活的工具。活动课堂教学让学生懂得自主学习,把握自主存在的意义;让学生在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学会革新创造、学会与人合作,提升自我的生命价值。

四、实践研究的反思

信息技术“活动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中还面临一些问题,主要有:

1. 初中学生功课多,升学压力大,信息技术教学被边缘化,导致信息技术教师有想法没办法实践,有活动没办法开展,学生没有更多时间进行课外活动。

篇5

关键词:初中数学;动态生成式;教学;策略

数学学科是一门十分注重学生思维能力开发和发展的学科,特别是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数学思维还未具体形成,需要教师加以引导。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未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动态生成式教学是一种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统一、坚持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方式,对于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能发挥重要作用。

一、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原则与条件

动态生成式教学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以学定教”,相比于传统的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机械性,动态生成式教学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更为重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扮演的是引导者和组织者,灵活地安排课程内容,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合作交流、沟通讨论的时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让数学课堂处于一种动态生成的状态。动态生成课堂具有全面性、开放性、多元性等多种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坚持预设与生成相统一,也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的创设过程中,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研读,从而充分把握教材的内容价值,并且在结合学生具体学习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活动的创设。(2)坚持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初中数学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为目的,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考虑在内,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让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培养数学能力和思维。

二、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的实施策略

1.深入研究

在初中数学课堂中开展动态式生成教学首先需要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的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将教学内容更好地传达给学生,并在其中灌注新的理念,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也就是说,除了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入研究外,教师还应对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只有对学生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建立切实可信的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方案。

2.实物教学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由于很多知识点具有抽象性,学生在理解和学习时会有一定的难度,这时就可使用实物教学的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的知识点。例如,在学习多边形内角和这一课程内容时,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多边形的内角和公式,其中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在探索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如何将多边形转化为三角形。这时教师可运用事物模型给学生展示几何图形,在实物演示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得到更好的开发,从而对这一抽象问题产生比较具体的认识。

3.提升感悟

初中数学中的很多知识点都与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密切相关,并源自生活,因此,在进行初中数学教学时教师应将其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将初中数学教学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对生活场景展现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其意识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与实用性。例如,教师在教授勾股定理这一知识点时,可以先让学生对生活中常见物品的形状进行观察,然后就三角形这一特殊形状进行描述,最后引出勾股定理这一教学内容。这样实例列举的教学方式能很好地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印象。

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需要教师充分发挥其在课堂中的主导作用,并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在动态中发展完成。动态生成式课堂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关注学生的情感动态,在初中数学课堂中运用动态生成式教学方法能全面地提高教学质量,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孙卫.初中数学课堂动态生成式教学浅论[J].数理化学习,2015,15(06):35.

篇6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合作学习活动;开展实践

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既是新时期初中数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措施,也是提升初中数学教学效果和质量的重要方法。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强化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进行培养,能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合作学习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充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并且对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协作能力进行培养。首先,合作学习活动模式能够有效的刺激学生参与数学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合作学习模式,学生摆脱了传统教学模式下知识被动接受的情况,转而积极主动的参与知识探究和技能学习的过程中,有利于数学教学效果的提升。其次,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能够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进行培养,在合作学习模式下,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合作,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另外,合作学习模式下,还能够对学生的合作能力、团队协作精神以及问题分析能力进行培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为以后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策略和措施

1.科学确定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

科学确定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是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的首要步骤。初中数学教师要根据初中数学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科学的确定合作学习的教学内容,要为学生创设一个适合的、能够刺激学生挑战欲望的合作学习任务。一般情况下,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任务主要是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或者是学生提出的疑问等等,这些都是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主要任务。

2.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学习氛围

集体合作是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重要基础,而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则是集体合作的重要前提,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合作学习氛围是初中数学合作学习的重要措施。良好的课堂合作学习氛围主要是指学生与学生之间能够构建良好学习关系和学习环境,具有民主、协作、轻松愉快的特点。教师可以在一些细节上优化课堂合作学习氛围,例如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辅助教学,让学生共同参与到数学难题的解决过程中,或者是在教室的醒目位置张贴合作学习的标语或者是相关小故事。总之,初中数学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锻炼机会,肯定学生的表现,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欲望。

3.合理的确定数学合作学习小组

合作学习小组划分是初中数学合作学习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确定学习小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首先,要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掌握,包括学生的兴趣特点,数学基础能力和知识架构等,这样能够在学习小组分配的过程提供有力的参考。其次,科学确定合作学习小组的人数,一般情况下,学习小组人数以3到5人为最佳,并且要对小组内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和相关基础进行合理的搭配,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优势。

4.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

教师在初中数学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者和引导者角色,对学生的合作交流学习进行科学的指导。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对学习难点和相关的理论知识进行熟悉,对存在疑问的地方和学习困难的地方进行标记,为小组讨论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要对学生的合作交流方向进行实时的控制,让学生的合作交流活动紧紧围绕数学教学的重难点和自身存在疑惑的地方。最后,教师还要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做好总结和归纳,对学生的合作交流表现进行点评,再次强调教学内容,提升合作学习教学质量和效果。

三、结语

合作学习教学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能够有效提高数学教学质量和效果,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科学的开展合作学习活动,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刘雪峰.合作学习在初中数学课堂中的实践及思考[J].考试周刊,2011(77):75-76.

篇7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分析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师生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数学课程改革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改革的主要方面,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总之,教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功能,就要做到以学生为本,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达到此目的,就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师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交流。

一、创建问题情境,开展互动教学的前提

创建初中数学互动教学的关键是体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是在对具体问题开展讨论与协商的情况下展开的。创建问题情境,需要从初中数学的教材内容、学生实际学习水平,创建能让广大学生产生足够的学习兴趣,能主动参加到数学教师组织的整个学习过程中,解决并提出问题的数学学习情境。初中数学知识源自生产生活,

因此,教师创建数学问题情境,需要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出发,按照学生掌握知识水平的差异,创建有一定梯度的问题,来不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创建的数学问题,可以由教师与学生一同创建,也可以从日常生活出发来设置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创建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问题,将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潜能。比如,教师在讲解“直线、线段、射线”方面的问题时,可以从课桌、墙线等出发,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意义。

二、营造和谐课堂气氛,开展互动教学的重要条件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为了全面体现互动教学的效果,需要教师创建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积极去思考问题,让学生敢于发表个人见解,让学生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与此同时,在开展初中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充分借助多媒体教学设备,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将处于静态的数学问题变成动态的画面,激发学生去尝试在从静态到动态变化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变化。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性教学主要特点是开放、平等、民主。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好角色互换,让学生放下心中的压力,敢于到讲台上承担起教师这一角色,教师在台下倾听学生的见解,这样做不仅能进一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还能满足学生勇于自我表现的心理,全面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还需要教师、学生的理念的转变,让学生成为数学课堂的主人,提升数学互动效果。从这里可以看出,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创建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开创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师在促进每一名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教学过程中,做到全员性,真正让每一名学生的数学学习素养得到不同程度的提升。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教师和学生采用平等的身份出现,这就能营造好的氛围,让教师成为引导者,学生成为互动教学主体,彼此之间展开互动讨论,这样就能提升数学课堂教学效果。

三、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是课堂互动的重要环节

在初中数学互动教学过程中,有时候会出现学生能将题目做出来,但是不知道该如何去用文字来阐发其意义,这时候,教师可以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与提示,教师起到促进者、帮助者的作用,但不能直接代替学生去回答,也不能打断学生给予批评。特别是有的学生不敢阐发其见解,出现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怕说错,这时候教师要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让学生明白说错,并不是错事,不会有不好的后果。对那些不善于进行表达的学生,教师要善于鼓励学生让学生去讲出来,不是去过分追求对与错,这样就不会打击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

因此,当学生在阐发意见时,可以允许学生出现错误,但是不要一出现错误就批评,要想办法让学生讲出其亮点,这样就能让学生克服畏难情绪讲出来。比如,在讲述“电话计费”的问题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说出自己的想法,虽然表述不完整,但是也要进行必要的纠正,这样就能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动静结合,是课堂互动教学的重要途径

要让初中数学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引导作用,需要学生去进行中自主思考,全面分享成功的乐趣。所以,在开展数学互动教学过程中,教师发挥其引导者的作用,全面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这样好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敢于发表个人见解。然而,在互动的整个过程中,假如让学生去进行自我发挥,太关注“动”的话,表面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习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假如过分关注课堂秩序,过分关注“静”的话,学生就会成为“哑巴”,不去进行自己思考,这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大大下降,彼此间情感不能实现很好交流,很难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得学习氛围过于死板,学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因此,在开展互动教学的过程中,数学教师要让课堂变得动静结合,做到张弛有度,给学生有足够的时间、空间去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

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可以总结为“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方法,获得基本的教学活动经验”。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采用数学互动教学模式,不仅能有力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能,还能达到进一步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提升数学教学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兰英.数学课堂师生对话分析的内容框架构建[J].全球教育展望,2013(5).

篇8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育教学;有效性

一、课堂有效教学的概念及其内涵

课堂有效教学, 就是指主要是从教师与学生所从事的教学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方面来考察,即教育主体遵循教育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 从而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数学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恰当的教学方式,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的投人,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旨在提高中学生创新精神和理性思维水平,增强教学效果,它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体现。

二、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因素

1.班级学习机会差异悬殊

初中的课堂教学是满足大多数同学的学习需要,不是精英教育。虽然不能满足所有人的需求,但是满足大部分同学的学习要求,这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依据。虽然在一节课堂上,每位同学所听讲的时间一样,但是达到的效果却差别很大,造成只有一部分学生掌握了知识,而没有照顾到多数同学,这种学习机会差异的悬殊成为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一系列的连续学习中,初始学习中微弱的实用时间差异可能导致后续学习实用时间差异的扩大。

2.课堂教学密度的影响

课堂教学时间少似乎是很多老师的抱怨,将课堂教学的不理想归结于教学时间不够长。然而,没有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却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一个重要因素,也就是课堂教学密度直接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些片面强调提高特殊教学密度,忽视数学课堂理解、巩固和数学新旧知识综合贯通的教学环节,从而使学生因数学新知识掌握不牢而影响后续学习,造成教学效率下降。

三、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及方法

1.提倡探究式学习

数学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极强的概括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一个题型可以有很多种提法,而类似的提防却又可能是完全不相同的问题,所以题海战术是非常不可取的,只有让同学们彻底理解了问题的实质,才能达到举一反三的目标,而探究式学习在此具有极大功效。在九年级代数讲授二次函数Y=ax2+bx+c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问题时,可以通过如下所述的方式,指导学生发现问题,探讨问题,深入地分析问题,在研究中学识长进。给出三个二次函数:y=x2-x-6 y=x2-2x+1 y=x2-x+2让学生分别求它们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坐标。引导学生思考现象,同样都是二次函数,有的有两个交点,有的有一个交点,而有的却没有交点,让学生讨论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进而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二次函数的图像与X轴的交点个数跟什么有关?引出这堂课的教学主题和重点内容。

2.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现代教学研究指出,自主学习意识能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进而提高教学有效性。根据这一理论,在现代初中数学教学中,数学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根据数学教学需求以及可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目的,初中数学教师应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通过理论实际化、理论应用化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的理解数学教学内容,以此为基础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的最终目的。

四、结语

总之,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也是每位老师的应有追求。因为,课堂教学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特别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离开学生的教学和离开生活的教学都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们应认真研究学情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树立正确的学生观,重视数学在生活过程中的应用,并积极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从而慢慢提高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由此一来,方可进一步促进学生自身的全面发展,使数学教学达到一个最佳境界。

参考文献:

[1]成继红.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调查与思考.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9):15

篇9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6-0076-02

在国内现阶段的初中教育中,数学是基础的教学科目之一,也是展现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关键课程。由于受到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及方法的影响和限制,国内初中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并不是十分理想,所以,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必须加强相关策略的研究,从而实现教学有效性的稳步提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一、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必要性

在初中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善于将各种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手段、方法进行有机结合,在实现课堂教学效率不断提高的前提下,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新的教育环境和背景下,在进行初中数学的教学评价时,不但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而且要从教学效率、质量等方面出发,综合分析其有效性。作为一种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初中数学与很多课程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客观地促进了教学目标的转变,更加符合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基本需求。因此,在现阶段的初中数学教学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重要的,必须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二、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扭转现阶段普遍存在的各种弊端和问题,必须采取多种策略相结合的方式,以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在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工作中,笔者总结了以下提高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1.合理创设教学情境。在初中数学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注重教学情景的合理创设,其中“问题情境”是最为重要的。由于初中数学的教学内容较为枯燥、乏味,学生在课堂中容易出现思想不集中、精神涣散、注意力不强等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改善这种状况,必将严重阻碍教学有效性的提高。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提出,并且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或独立思考的方式,进行问题的分析与解答,在活跃课堂教学氛围的同时,也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另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注意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结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与老师、同学进行沟通和交流,并且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细致观察,查找到最为有效的学习方法,进而促进学习成绩的不断提高。

2.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中的知识传授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也是不容忽视的。在每节课的课前复习中,教师要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和整理,并且对各种例题做到基本的了解,从而在强化学生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有效推进了课堂教学工作的有序进行,对于提高初中数学教学有效性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会产生较多的疑问,当学生向教师发出疑问时,教师不要直接给出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和结果,而是要从分析问题的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解题思路,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出正确的答案。由此可见,在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中,教师必须要注重细节问题,特别是在部分知识点的分析、观察、解读、记忆中,学生的自学能力提升了,必将带动教学有效性的全面提高。

3.选择有效的教学方式。随着现代教育理论的日趋完善,各种教学方式已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并且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从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注重任务驱动教学法、主体教学法、探究式教学法、分层次教学法等先进教学方式的联合应用,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针对于部分初中数学课堂较为混乱无章的现象,笔者建议教师采用任务驱动法进行教学,即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和目标,将所要讲授的知识点和内容划分为若干个部分,通过各项任务的有序完成,使学生在分析与讨论中寻求到最佳的解题思路,并且有效带动了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4.加强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在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创新发展与应用中,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的应用逐渐增多。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逐渐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认识到应用多媒体技术的重要性,并且在提高自身多媒体技术素养和应用技巧的基础上,积极进行多媒体课件的开发与制作,从而在教学活动的实际应用中更好的活跃课堂气氛。对于很多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初中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中的影音、文字、图像等功能,将其转化为形象的知识点,学生也更利于通过这种方式进行学习。另外,在初中数学的多媒体教学中,虽然实现了课件代替板书、电脑代替人脑,但是教师在课堂中的引导作用仍然是十分重要的。教师一定要将多媒体课件与生动的讲解有机的结合起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进而才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这对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具有积极的作用。

总之,在新时期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广大教师必须认识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意义,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积极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模式、方法,实现教学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促进课堂效率和质量的稳步提升,最终实现预期的教学工作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世明.浅谈提高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策略[J].教育探索与实践,2011,(1).

[2]王庆贵,李思琳.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研究[J].数理化学习:初中教师版,2011,(3).

篇10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2【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4-2377(2016)11-0124-02

前言:

初中数学的学习对于很多初中生都具有一定难度,在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众多无法理解的知识,而这些不被学生所理解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还会不断积累。极易使学生逐渐丧失对数学学习的兴趣。针对这一问题,教师应采取有效对策,利用学生感兴趣的方法展开教学,以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实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1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的意义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学校愈发注重学生学习兴趣、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培养。而在初中数学课堂实施有效性教学,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在数学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同时,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有重要作用,十分符合现阶段素质教育要求,对初中数学教学目标以及初中素质教育目标的实现有重要意义。

2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2.1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1]。想要增强初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性,教师首先应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进行培养。课前的兴趣引导十分重要,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正式开讲前可以设置一段新奇有趣的导语,以激发学生兴趣。例如在学习相似三角形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首先为学生设置导语:“同学们一定听说过古埃及的金字塔吧?但是同学们知道金字塔的高度怎么测量吗?不要着急,等我们学完这一课,同学们就能轻松的计算出金字塔的高度了。”通过这一导语的设置,学生立即被教师激发起对金字塔高度的探索欲望,能够更加认真的投入到教学活动当中。同时,初中生活泼好动,对游戏十分感兴趣,为培养学生数学兴趣,教师也可以在教学中设计一些小游戏,使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实现对数学知识的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方程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拿出一本日历,邀请学生进行“你说我猜”的游戏,请学生在日历上随意挑选出同一竖列的三个日期,相加成和,并将所得的和告知教师,由教师来猜出这三个日期。在游戏中,学生会发现每一次教师都能够猜对,随即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理和学习兴趣,这时,教师再引领学生探究日历中数字排列的关系和方程相关知识时,学生便能够积极主动的进行学习,大大增强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外,现阶段的初中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得到了广泛运用,教师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提升教学的趣味性。例如在学习函数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屏幕上为学生展现不同函数的图像以及图像的变换,将枯燥难懂的理论知识具体化、生动化,更便于学生理解,实现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升。

2.2创设趣味教学情境:新课标要求教师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紧密相连的教学情景[2]。通过情景的创设,使学生基于现有的经验和知识,更好的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以增强初中课堂教学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同类项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相连接,为学生创设教学情境,“有一天你的家人给了你十块钱,让你用这些钱去买三块钱一袋的盐和四块钱一瓶的醋,假设老师是售货员,买东西时你会怎样说?”学生们很容易便会回答出“我想买两袋盐一瓶醋”,这时,教师再询问学生为什么不回答“我想买一袋盐,再来一袋盐和一瓶醋”,从而使学生了解归类的重要性,理解同类项的定义和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再例如在学习完圆锥面的展开图后,教师可以设置灯罩卖场的情景,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动手实践,设计并制作圆台式的灯罩,由教师和两名同学充当买家,评选出最精美的灯罩,使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动手实践,更深入的理解、体会、运用所学知识,以增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

2.3小组合作学习: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之一[3]。因此,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有效学习。例如在学习立体图形和平面图形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绘画平面图形并将其制作成立体图形,了解立体图形的特性,并共享成果,了解到一种立体图形能够由多种不同的平面图形制作而成,使学生在合作中体会数学学习的乐趣,同时实现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进一步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结论:

有效的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成绩、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通过培养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创设趣味教学情景、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等方式,提升教学有效性,从而达到增强学生学习效果、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数学成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平.关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分析[J].民营科技,2013,3(3):141-142

[2]张伍言.试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策略[J].基础教育研究,2013,5(5):3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