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电子合同的法律特征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简述电子合同的法律特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国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引起了各个领域的利用革命创造了新的糊口工作模式。其中最为凸起的便是电子商务的运用。“全世界电子商务税收将从一九九七年的一0.六亿美元增添到二00一年的二三0亿美元”美国作为电子商务展开较早的国家在许多领域处于全世界领先水平电子商务涉及到了各个行业、各种商品以及各类服务,发展10分迅速。其次为西欧、日本以及加拿大等国。
我国的网络技术尽管起步较晚但其发展速度也是惊人的。一九九八年中国网络市场容量达一00亿元预计这类增长趋势仍将延续下去。二0一0年中国将构成三000亿元的信息服务市场。以网络经济为特征的新经济在中国迅速萌芽、发展势必逐渐成为主流经济。日前,证券公司、金融结算机构、民航定票中心、信誉卡发放等领域均已经胜利进入电子商务领域,并进行了大量的、可靠的交易所有这些已经形成了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同时也为进1步发展累积了经验。
所谓电子商务有广义以及狭义的两种解释。依据《联合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电子商务示范法》广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应用数据信息进行的商业流动,而数据信息是指由电子的、光学的或者其他相似方式所发生、传输并存储的信息。狭义的电子商务是指基于互联网这个平台实现商业交易电子化的行动。电子商务的首要角色由客户以及商家承当他们的联络枢纽由网上交易中介构成,而认证中心(CA)则负责交易的安全认证及监管,银行、金融机构负责资金流通。介入电子商务的主要角色是企业以及消费者。因而,在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网上交易形成了企业—企业、企业逐一消费者两种主要的商务模式。电子商务在其运行进程中1般都触及到5个直接瓜葛主体:客户、商户、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结算机构以及通讯机构。通讯机构提供Internet数据通讯服务。客户在能够进行电子商务消费前必需向结算机构申请用于网络支付的账户客户通过阅读商户网站肯定要购买的商品服务后填写电子订购表格并署上客户的账户信息,所有这些信息经加密后传输给电子商务认证机构。电子商务认证机构(CA)是为交易方验证的机构,认定电子商务流动中交易方的身份、资信保护交易流动的安全。电子商务户为进行网上经营必需在结算机构(1般是银行),有特种商业账户在认证机构获得从事电子商务的“身份证”。认证机构把客户传来的客户信息进行判断认证后如果判断确定则交易可以进行。否则向客户以及商户返回交易被谢绝的信息。交易被授权后,商户向认证机构提供电子发票,在商品、服务被交付给客户后客户以及商户向认证机构发送已经经签收的数字签名,结算机构收到电子商务认证机构发来的可以过户资金的信息后将客户账户中交易的资金划拨到商户账户上从而完成整个电子商务交易进程。可见,电子商务拥有如下特征:
一、技术性
电子商务的技术环境是以各种通信技术广泛的、无障碍的运用为基础的。与封锁型网络EDI相比开放性因特网上的商事交易流动所需要的技术手腕更高档,因此所提出的法律问题也繁杂患上多。在1般情况下电子商务经济犯法所钻研的问题大都集中于因特网环境下的商事交易流动。
二.广泛性
在因特网上展开商业贸易,条件必需是信息的广泛性。过去人们从电视广告报纸杂志广告获守信息都有必定局限。首先电视、报纸杂志广告都有制作周期还有制作人的干扰因素。而因特网的商业信息是与厂商的进销存信息系统直接联网的。厂商的各类商业信息都直接及时的反应了当时情况。而且只要联入因特网的厂商均可以向世界任何1个处所产品信息,没有人为因素的过滤、筛选的干扰。所以说因特网上的商业信息广泛。
三.国际性
Internet网是连接全世界的网络,拥有国际性特征。国际性是电子商务流动极其惹人注视的1大特征。“1网飞联5洲”不管是千山万水的地舆差距,仍是现实中的国与国之间的界线,在因特网上都变患上隐约起来,乃至感觉不到他的存在。应用网络技术高效力、低本钱地实现信息同享以及信息传输这类全世界网络信息1体化自身就是电子商务的基础所在。但是,法律却不是这样。至少到目前为止.法律的效率主要仍是来自于国家权利,现实中的法律是以地域疆界为基础构成的这就必然与完整超出国界的电子商务流动存在着必定的矛盾。电子商务请求实现信息的高效传输、畅通无阻,如果每一个国家都履行1套自己的规则那末必将大大阴碍电子商务的健康发展。固然电子商务的国际性特征也就使患上电子商务经济犯法的繁杂性更为凸起。
四.多元性
在网络长进行商务交易你既可以主动地发出信息、要约也能够被动地接受信息发出许诺。因而网上的交易行动是互动的。同时,在电子商务流动中介入交易进程的又其实不仅仅只有交易各方。咱们知道跟着社会的发展交易变患上愈来愈繁杂,参加交易的人愈来愈多,交易的规则也随之产生变化。最初是“1手交钱、1手交货”买卖双方的交易不需要第3人参加。那时的交易规则也比较简单主要就是调剂买卖双方的合同瓜葛。后来市场扩展,交易增多渐渐地就发生了人、经纪人等交易中介方,交易规则中也就相应地呈现了有关、经纪等内容。再日后票据、信誉卡的发生与使用又使银行、信誉卡公司也参与了交易,票据法、各种结算办法也就闪亮登场,加入到交易规则之中来。到了电子商务时期因为交易各方依赖于网络完成交易的全进程网络服务商、计算机软、硬件服务商就不可防止地加入到交易进程中来。
2、电于商务带来的问题及对于经济犯法的影啊
电子商务犹如其他新技术1样“正被新技术的创造者——人类自己日趋广泛地运用于社会糊口的各个领域,用以提高效力利便糊口,造福社会,也同时为那些因罪行需求所驱使,会不失时机地应用新技术成果去干危害社会勾当的人所应用。其表现为:
(1)扭转合同交易模式
在传统合同交易中,1般是面对于面的交易,而在电子商务流动中,合同交易模式产生了首要扭转主要表现在:
一、时空变化
交易者再也不直接面对于面地进行交易,交易再也不使用看患上见摸患上着的钞票以及纸张作为交易媒体以及记录载体而是将交易媒体以及记录载体融为1体通通采取电子数据信息来表达。这样1来已经往交易在数量、范围、距离以及速度上的限制就能够被轻而易举地突破从而极大地增进交易发生“爆炸式”的发展。
二、签名变化
现有的法律规则中对于传统的签名盖章已经经规制患上至关完美也可以知足经济实践中的请求,然而电子商务请求网络进行交易完整脱离了传统“笔纸式”的交易媒介这时候该怎样办呢?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知足了电子交易的需要,通过加密、解密等1系列技术创造出1种叫“数字签名‘’(digital signature)的做法。“数字签名”不是咱们想象中的签名,收到数字签名的人实际上不可能在纸上或者者电脑屏幕上切实地看到“张3”或者者“李4”这样的名字它只是1种经由加密的信息,用这组经由加密的信息来到达上述的请求即对于方确切是认证交易的对于象(即保证交易对于象的真实性),双方所传递的信 息是完全的、真正的。
数字签名是技术的产物它实际上其实不是1种真实的签名。它的真正作用体现在两方面:1是用电子媒介替纸质媒介:2是确认当事人的身份起到了签名或者盖章的作用。那末在技术解决了第1步的问题以后问题就转到了法律这1边——法律究竟能不能认可数字签名这样的技术产物呢?
三、情势变化
法律1向比较注重交易的安全所以许多大陆法系国家的法律都规定合同必需采取书面情势。无非这样的请求有时显患上过于严厉且无益于增进交易。而在英美等国法律认为即使是口头的合同也拥有束缚力只要有其他证据证明,因而八0年代联合国贸易法委员会颁布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公约》就规定;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既可以采取书面情势也能够采取口头情势。法律对于合同情势的请求愈来愈宽松了。同时跟着技术的发展又呈现了新的情势,即电子的情势逐一这也恰是电子商务时期的交易情势如电子数据交流(EDI)国际金融中的电子资金划拨、电子票据清理等等,电子情势不同于口头情势也不同于传统的书面情势。
电子商务合同模式的变化其实质是对于法律行动的变革这类变革对于现行法律提出了诸多挑战,带来了许多法律问题。如法律问题之1是如何确保交易对于象以及交易内容的准确、真实:之2是如何保证交易安全阻挠网络系统上的犯法。第1个问题的解决可能触及到1些技术规则在法律上的确认。第2个问题更加严峻。1方面是由于采取高速传输的电子数据信息自身就带来1些安全上的隐患另外一方面是因为网络上电子交易的巨额财富的诱惑力远远超过使用钞票直接进行交易时候恐怕任何严厉的刑法都不能阻却网上的犯法。所有这些都必然对于合同欺骗犯法发生影响。主要表现在;
其1、诱惑力的增添。因为网上交易带有必定的虚拟性,在网络空间里,没有中心没有集权只要有1台计算机,不管什么时候、何地均可以上网交易。而且交易者常常是个人行为,缺少群体的束缚。加上,电子交易的巨额财富更是使人心动。所有这些都增添了合同欺骗犯法的诱惑力。
其2、欺骗情势的变化。首先、盗用商户电子商务身份证进行合同欺骗。行动人常常盗用合法商户的电子商务身份证冒充合法用户的“数字签名”假冒合法企业的名义,骗取被害人的财物。其次行动人没有实际实行能力,却以电子商务交易为幌子骗取被害人的财物后便不实行或者不按合同规定实行交货义务。第3、通过虚假认证从而完成电子合同交易,骗取被害人的财物。第4、通过捏造网上支付帐户骗过网上结算机构的检查完成与商户的交易骗取被害人的财物。
(2)信息管理不严
电子商务网络是1个巨大的开放性空间,任何人均可以将信息在网上自由寄存也能够很便捷地获守信息。网络进出以及信息提取的利便使网上信息量急剧膨帐并在良多处所呈现“卫生死角”终究致使信息污染。C·STOLL忧心忡忡地声称:“Internet是历史上存在的最接近真实的无政府主义的东西。”更加严重的是,在信息污染的同时因为缺少管理制约1些不法份子伺机扰乱电子商务经济秩序大肆从事网上经济犯法流动。主要表现有:
一.侵略商业信用、商品名誉的犯法
1些商家为了盘踞竞争上的优势,排斥竞争对于手不惜在网上大肆侵害别人商业信用、商品名誉的信息,给别人造成为了重大损失。
二.广告欺诈犯法
不少广告主、广告经营者、广告者为了获取非法利润视国家法律于不顾在网上应用广告对于商品以及服务作虚假宣扬诈骗消费者。
三.销售伪劣产品犯法
有的制造或者代别人销售假冒伪劣产品的单位或者个人应用互联网销售信息使不明真象消费者购买伪劣产品从而获取非法收入。
四.证券、期货犯法
1些背法犯法份子应用互联网编造并传布影响证券以及期货交易的虚假信息扰乱正常的证券、期货交易秩序,从中渔利。
五.知识产权犯法
1些背法犯法份子为了攫取非法利益未经着作权人许可,大肆在网上复制发行别人的文字作品、音乐、电影、电视、录相作品、计算机软件及其它作品发行别人享有专有出版权的图书等等。
六.商业秘密犯法
1些背法犯法份子为了攫取不正当利益或者为了排斥竞争对于手,在电子商务网上以盗取等不正当手腕获取权力人的商业秘密;在网上表露之前项手腕获取的权力人的商业秘密;背反规定或者者背反权力人有关守旧商业秘密的请求表露其所掌握的商业秘密等等。
(3)金融风险
电子商务的发展一样给社会经济管理层面带来了不少法律问题。跟着金融业的网上发展,金融也趋向电子化。网上银行的兴起,就给传统中央银行的管理带来了许多挑战,金融风险随之发生。比如如何确保支付系统的效力以及不乱性;如何束缚因特网上金融机构经营者的行动:怎么保持支付系统的完全统1性和应提供甚么样的在线清理系统;如何处理央行对于在因特网上的电子商务进行监管并与各国央行监管的调和与合作防止新的支付工具被用来洗钱或者将监管权扩大到外国公司,引发与外国的争端和如何对于待银行与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网上竞争等等。所有这些又必将引起相应金融犯法的产生主要有:
一、非法设置网上金融机构犯法
1些背法组织以及个人未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擅自在网上设立商业银行或者者其它金融机构。
二、贷款方面的犯法
行动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虚假的或者冒用的电子身份证明等方式骗取网上金融机构的贷款。
三、洗钱方面的犯法
行动人通过诈骗的法子,隐瞒犯法的背法所患上及其收益的性质以及来源,通过网上金融机构将犯法所患上转化为合法财产,或者通过转账等方式将资金汇往境外。
四、外汇方面犯法
1些公司、企业或者者其他单位背反国家规定擅自将外汇通过网上金融机构寄存在境外或者者通过网上金融机构将境内的外汇非法转移到境外。
(4)税收流失
跟着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电子支付手腕的不断完美,传统的商业动作在不远的将来有至关1部份将由互联网取代。在发达国家,电子商务所占的比例在飞速增长依照美国商业部的讲演,全美一九九九年四季度网上零售额为五三亿美金,而到二00四年美国网上零售总额将到达一八四0亿美金。在我国,一九九九年电子商务总交易额到达二亿元.比一九九八年增长了一倍以上据预测今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将到达八亿元,到二00二年将到达一00亿元。面对于这类发展趋势,传统的审计模式以及税收模式势必做出相应的调剂电子商务时期的税收问题日渐引发各国政府的注重,电子商务为各国的税收轨制提出了斩新而近切的课题。同时,在触及多 个国家的贸易中国际税收面临着史无前例的挑战。
传统的税收轨制是树立在税务登记查帐征收以及定额征收基础之上的。税务机关通过对于纳税人营业场所、经营品种、经营数量及经营行动等指标,并通过对于各种票证以及账簿的审核来肯定应交纳的税种以及税率。这类面对于面的操作模式在电子商务时期显然不能适应实际需要。电子商务的虚拟化、无形化、随便化、藏匿化给税收征带来了史无前例的难题。电子商务履行的是无纸化操作,各种销售根据都是以电子数据的情势存在税收征管监控失去了最直接的什物对于象。同时电子商务的快捷性、直接性、藏匿性、保密性等会使患上税收的控管手腕失灵,加上税收领域现代化征管技术的严重滞后都使依法治税变患上苍白无力。如果不采用措施必将会造成监管无力税款流失等被动局面。面对于电子商务,税收的大堤似乎已经是漏洞百出由此而滋长的1系列税收问题乃至有点让人措手不及。有人惊呼道:电子商务是二一世纪税收面临的最大的敌人!
以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物流为特征的电子商务动作已经经打破了传统的经营区域的概念,税收的管辖也变患上繁杂以及隐约不清以行政区域划分的税收管理机关还能不能适应答电子商务的管理P从哪一个层面切入来施行有效的管理?电子商务的国际化请求税收征管的国际化协作而传统的税制管理机构显然不具备这类功能。跟着电子商务的成熟以及完美其中的物流也极有可能从中分离出来而由专门的物流公司去经营,这类资金与物分离活动的情势给税收的监管更增加了难度。在这类情况下偷逃税犯法必将又会成为电子商务经济犯法的1个“热门”问题。
3、电于商务经济犯法的特色
一、主体特定性
电子商务经济犯法当属技术型犯法主体其与科技发展以及社会产业结构的变革是联络在1起的。首先从职业散布看网络行业内部技术型、管理型人员居多。因为电子商务系统通常拥有较好的安全性而且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及管理将进1步完美电子商务将会更为安全电子商务外部人员犯法的可能性相对于较小。而电子商务内部人员尤其是技术型以及管理型人员犯法的可能性则要大患上多。其次从春秋散布看以中青年占多数。他们1般都受过较高的文化教育拥有至关的电脑知识,而且对于新事物以及科技比较敏感。据统计美国计算机犯法者的春秋区段为一八⑷六岁,平均春秋二五岁。我国的计算机犯法者多在三五岁摆布平均春秋也是二五岁。再次从智商看电子商务经济犯法份子大多智商较高而且拥有精湛的计算机操作技巧。
二、危害严重性
应用电子商务网络进行的高科技经济犯法能量大影响规模广.酿成的后果无比严重。针对于大额交易流动、网上金融机构等施行的电子商务经济犯法其酿成的经济损失常常是传统犯法难以比拟的。而且电子商务经济犯法还拥有至关的隐秘性不容易被发现,更不容易被侦破。由于,电子商务系统触及到尖端科学知识没有至关程度的专业知识是难以掌握的。其贮存的数据以及信息,均以电信号代码情势存在行动人可以在任什么时候间、任何地点施行犯法,同时不留痕迹,不容易被人发现.不容易侦破。
三、证据缺少性
篇2
[关键词] “足够保护”标准;个人信息保护;影响
[中图分类号] F11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024(2007)04-0132-03
[作者简介] 向玉兰,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法律系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为经济法。(广东 佛山 528000)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个人信息不断被人误用或滥用,个人信息隐私面临前所未有的威胁。为了保护个人信息隐私,保障个人信息安全,不少国际组织和国家先后建立了个人信息保护制度。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现有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越来越表现出高度的趋同性。本文试图从欧盟《指令》的域外适用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立法产生的影响,说明保护标准的趋同性对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的借鉴作用,并提议建立国际个人信息保护体系。
一、OECD《隐私指南》和EU《数据保护指令》
(一)OECD《隐私指南》。1980年9月23日通过的《关于保护个人隐私和个人信息跨境流通指南》即OECD《隐私指南》是第一部比较全面地保护个人信息的多边立法,适用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的个人信息保护,保护因处理方法、信息特征或使用环境等原因而受到伤害的个人信息。《指南》要求各成员国采取适当的国内立法,鼓励和支持自律模式,采取合理措施帮助个人行使其权利,若信息控制者违反隐私政策,要保证能够启动救济和执行机制,提供充分的司法救济措施,确保个人信息主体不受歧视。
《隐私指南》第二部分第7-14条规定了个人信息境内流通的原则,同时确立了“自由流通和合法限制”的个人信息跨国流通原则。《隐私指南》虽然为各成员国提供了个人信息保护的一般原则和最低保护标准,但具体政策措施则由各成员国根据其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以及各国的国家利益和权利等确定。OECD《隐私指南》的颁布与实施引起了国际社会对个人信息隐私保护问题的普遍关注,推动了各国、各地区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
(二)EU《数据保护指令》。欧盟1995年通过、1998年生效的《关于个人数据处理与数据自由流通的保护指令》即《数据保护指令》承袭了OECD《隐私指南》中所确定的基本原则和标准,适用于任何个人信息(本文用“信息代替”《指令》中的“数据”data以统一全文的术语)处理,不受部门和使用环境的限制(公共安全和公共政策除外)。《指令》对信息控制者采取事前干预措施,并允许个人对其本人的个人信息行使事后控制权。信息控制者在处理信息之前必须履行一定义务,如将其身份或其人的身份和收集信息的目的告知信息主体;只能为特定目的收集和使用信息。但有些义务受一定例外情况的限制,如《指令》要求信息控制者在信息主体明确表示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处理个人信息,但在下列情况下,即使没有取得明确的同意,信息控制者也可以处理个人信息:(1)为了履行信息主体为当事人的合同需要;(2)为履行法律义务需要;(3)为保护信息主体的主要利益需要;(4)为了公共利益、或为了行使官方权力而必须对其披露的信息;(5)为了信息控制者或第三方的合法利益所需,除非该合法权益藐视了信息主体的基本权利和信息自由。很明显,《指令》第7条给信息控制者提供了许多灵活的操作,在大多数情况下,他们可依赖这些法律除外条款排除自己在未征得信息主体同意的情况下而处理信息的责任,因此,他们在收集非敏感性个人信息时尽量避免征得信息主体的同意。然而,《指令》特别要求,在个人信息因为直销目的而首次向第三者披露之前,必须告知信息主体,该主体有权反对披露或使用其个人信息。而且,对关乎信息主体重要利益的敏感信息,一般是禁止利用或处理的,或只能在用户通过查看表示其同意或通过定入选择表示其同意的情况下才能对其信息进行处理。敏感信息包括有关种族、民族、政见、或哲学信仰、工会会员资格、健康和性生活等方面的信息。
根据《指令》第16-17条赋予个人的事后控制权,个人对其自己的信息拥有永久的访问权,有权获得有关自己的信息副本并更正错误信息;有权了解其信息控制者的身份及其使用信息的方法,并有权阻止信息控制者将其收集到的个人信息用于非特定或非法目的。
该《指令》在很大程度上发展了OECD《隐私指南》中确定的有关保护个人信息和隐私的基本原则,试图消除个人信息在成员国之间跨国流通的障碍,同时保护在成员国之间和在成员国与第三国之间流通和传输的个人信息。该《指令》第1条明确要求成员国将个人隐私权、尤其是个人信息处理过程中的个人隐私权,作为自然人的基本权利加以保护。第25 条第1款规定,如果欧委会认定某第三国在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方面未能达到足够的保护水平,经欧盟成员国有效多数同意,欧盟委员会可以决定禁止一切个人信息向包括美国在内的该第三国传输。保护水平是否充分应当依照整个信息传递过程的情况来具体评判,综合考虑信息本身的特点、传递目的和期限、信息来源国和目的国、该第三国的执业规则和安全措施等。该指令的主要目的之一是,通过建立“充分保护”的认定标准,以保证在成员国和第三国对个人信息实行同等水平的保护。为了在保证个人信息在非成员国得到足够保护的前提下,促进个人信息向非成员国流动,欧盟委员会(EC)于2001年12月起草了一系列适合与非成员国之间的个人信息交换的标准合同条款。
二、欧盟《指令》对其他国家个人信息保护标准的影响
(一)美国分散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和欧美“安全港协议”
1.美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简述。美国没有普遍适用于私营部门的一般法律规定,私营部门处理个人信息的行为较少依赖政府干预,而更多依靠市场调控,通过行业自律模式保护个人信息。国会对强大的直销企业不予任何干预,虽然在市场压力的作用下,各公司或行业协会制订了大量的行业标准和内部政策,但这些自律式制度是自愿参加的,没有约束力,导致企业对个人信息可以任意进行编辑、比对、买卖、交换和分析等,个人信息隐私面临巨大威胁。
这种公、私部门适用不同标准的做法引发了许多问题。一方面,在就业、医疗、个人伤害保险、家庭理财、大部分交通、通信和娱乐服务等方面扮演着日益重要角色的私营部门在个人信息处理方面所受的法律约束却比公共部门少得多。另一方面,尽管私营部门利用自律模式保护个人信息隐私,但在这种自律模式下,隐私保护规则的制订、隐私认证标志的授予、个人投诉的受理等都是由私营协会负责,隐私保护主义者怀疑,个人是否能指望公司或由公司资助的私营协会来解决他们的隐私保护问题,所以他们主张立法干预。
2.欧美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冲突和“安全港协议”。欧盟境内的实践表明,个人信息隐私保护制度本身不是贸易的障碍,而这种保护制度的不够协调才产生潜在的壁垒,通过协调信息隐私保护制度可以确保欧盟境内的信息自由流动。同样,正是由于欧美之间的隐私保护法律制度不够协调才导致欧盟有可能阻止信息向美国传输,而欧盟是一个拥有巨大市场的强有力政治实体,对跨太平洋信息流通的潜在限制将关系到欧美贸易的前途,也关乎美国经济的发展。因此,欧盟《数据保护指令》被看作是欧盟成员国与美国公司之间未来跨太平洋商业交易的潜在威胁,主要担心这种法律规定引起的冲突可能扰乱和破坏欧盟与美国公司之间的跨境交易,甚至会遭到欧盟有关法律授权的权利机构的。为此,在欧盟《指令》颁布以后,美国官方作出了认真的反应,即在敦促美国企业加强其内部的隐私保护政策以避免与欧盟政策发生冲突的同时,努力与欧盟磋商,企图找出适当的解决方法。在信息隐私保护问题的谈判中,欧盟强大的市场力量为欧盟官员提供了相当重要的谈判筹码。欧盟市场对美国企业来说至关重要,欧盟是美国最大的贸易伙伴,美国的大部分外国投资都来自欧盟。在欧美贸易往来中,美国公司的业务运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信息的流通,包括供应商、顾客、顾问、销售商和其他服务提供商以及子母公司、合营企业和合伙公司等之间的信息和信息流通。所以,欧盟限制个人信息向第三国流通的要求对美国企业造成了巨大的潜在威胁。
为了消除这种潜在的威胁,美国商务部与欧盟委员会进行了长达数年的磋商,并于2000 年在布鲁塞尔就如何保护电子商务交易中的隐私权问题达成了安全港协议。安全港协议要求所有签字企业或组织在收集信息时或收集前将其收集的信息种类、使用目的等“清晰而明确”地通知信息主体,如果是敏感信息,则必须经信息主体明示同意方可收集。申请参加该协议的组织必须保证信息主体能够获取有关其个人的任何信息,并有机会更正、修改或删除不准确的信息。根据该协议,美国企业在与欧盟成员国的个人和企业进行网上交易时,首先要向欧盟“安全港”监管机构提出进行网络信息传输活动的申请,同时还要遵守由美国商务部和欧盟内部市场理事会共同制定的上述规则。
(二)欧盟《指令》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影响。欧盟《指令》所确立的“足够保护”标准不仅影响了美国,而且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香港、加拿大、日本等先后制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借鉴了欧盟《指令》所确立的原则来规定信息主体和信息收集者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如香港1996年12月生效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法令》所规定的六大原则、加拿大2004年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和电子文档法》(PIPEDA)所采用的十大原则等,都与《指令》所确定的原则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日本国家立法会于2003年5月23日颁布、2005年4月1日全面生效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也在多方面借鉴了欧盟《指令》的规定。该法是日本目前最完整的个人信息隐私保护立法,与欧盟《指令》一样,是一部综合性的个人信息保护法,适用于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保护“与活人有关的、可以用来辨别特定个人的信息”(第2条)。信息收集主体必须遵守“同意原则”、“目的特定原则”、“告知原则”、“安全保障原则”等(15-25条),信息主体有权要求个人信息控制者及时披露其个人信息或当企业违反其义务时须立即停止使用其个人信息(25-27条)。但该法的适用范围不如欧盟《指令》广,《指令》不但适用于欧盟境内的隐私保护,而且通过“足够保护”标准将其适用范围扩大到欧盟之外的国家和地区,对欧盟之外的企业和组织产生了重要影响,而在日本境外处理或使用个人信息的外国企业和组织不受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约束。因此,日本《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日本境外的公司企业等的影响没有欧盟《指令》大,不会与其他国家的法律规定产生冲突。该法的执行机制和美国的个人信息保护模式比较相似,即由各部门负责其所辖领域的个人信息保护问题,国家政府和地方公共实体有权根据法律精神或各地区特征制定和执行必要的措施以保障个人信息得到适当处理。可见,从立法模式和保护标准看,该法综合了欧盟和美国的做法。
三、欧盟《指令》和其他国家的立法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影响
作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欧盟、美国和日本等国家和地区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势必影响我国与这些国家(地区)之间的经贸合作。如果不制订符合国际社会要求的个人信息保护法,从长远看会损害我国经济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经济的发展。为此,制订完善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已成为当务之急。可喜的是,我国专家学者在认真研究欧盟、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实际,已于2005年初出台了《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国务院已经启动该法的立法程序。另外,为了满足外国合作者对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水平的要求,减少企业因个人信息保护不当可能造成的损失,全国重要的软件外包基地――大连 ,已于2006年4月1日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个人信息保护方面的行业标准――《大连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个人信息保护规范》,为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作为地方行业标准,其效力层次和适用范围非常有限,因此,政府应该加快立法进程,尽快出台能普遍适用的个人信息保护法。
四、结语
如前所述,欧盟《指令》通过“足够保护”要求将保护义务延伸到其他管辖区的信息收集者身上,从而更好地保护了信息主体的信息利益,促进个人信息的跨境流通,但欧盟的立法初衷似乎没有如愿实现,因为到目前为止,大多数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水平还没有达到欧盟的要求,只有加拿大、阿根廷、匈牙利和瑞士等极少数国家的个人信息保护制度得到了欧盟的认可,个人信息仍然面临在全球范围内被侵害的危险,在一国受保护的个人信息也许在其他国家却得不到保护。因此,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统一的个人信息保护体系,除在个人信息保护制度方面达成地区性和全球性共识外,可以通过签订各种国际多边或单边条约如“法律协作条约”、“法律承认和执行条约”、“司法判决相互承认条约”的方式建立强有力的合作网络,在控制和规范个人信息跨国流通方面建立跨国司法合作,并在信息交流、跨国调查、证据收集、判决执行等方面展开全面合作,这也是OECD《隐私指南》对其成员国的要求。除了国家之间的合作外,还可建立地区间合作,如亚太经济组织成员国可以与欧盟成员国合作,也可以与其它地区或经济组织合作,这样,协作网络就会不断扩大,为最终建立统一的个人信息国际法律保护框架奠定基础。但要想成功建立这一网络,首要问题是就个人信息保护的技术标准和保护原则达成国际协议,这样可以满足保护个人信息隐私和促进个人信息顺利流通的双重目的,增加消费者交易和清除不必要的信息流通障碍,从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自由贸易。
参考文献:
[1] OECD《隐私保护指南》第2条,,2006-08-10.
篇3
英语是当今世界应用最为广泛的语言,是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官方[,!]语言。商务英语(businessEnglish),定义为人们在商务活动中对英语的使用。因此,商务英语是一种在贸易中必不可少的语言媒介,却又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还包括相关行业的商业知识,是贸易行为与语言技巧的融合。即不仅是两种文化的交流,也是一个以利益为目的的没有硝烟的战场。
建筑贸易最明显的特点项目大、投资多、工期长,不论是建设安装还是材料交易,都需要大量的人手,合作达成后双方共事时间长。这些特征导致商务英语作为一种沟通双方的基础媒介更加重要。建筑行业的商务活动种类繁多,包括技术引进、招商注资、劳务承包、专业承包、贷款融资等,这些领域无不需要对商务英语熟练、巧妙的使用,以达到预期的贸易目的。
种类的多样决定了商务英语应用的广泛。同各种行业一样,建筑类贸易活动中的商务英语有两种形式,即口头形式和书面形式。书面商务英语具有书面语言的共通特点,要求清晰、明确、简洁。而口头商务英语则更复杂一些。
1.1口语
谈判是国际商务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口语的适当运用则是谈判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
谈判是集政治、经济、技术、法律、语言、心理、社交等诸多学科在一起的工作。整个谈判过程是人类的一些基本需要得到充分体现,如情感的需要,获得尊重的需要,实现自我的需要,求知和理解的需要和美感的需要。
这些基本需要渗透谈判的每一个环节。而英语口头谈判则直接地反映这些基本需要所引起的作用(。王徽英,2002)首先,亲切热情的会面使整个谈判过程开始于一个良好的氛围。此时的自我介绍应该采用正式的形式,无须繁复,只客气地问好并简单地介绍一下个人情况即可。如:Howdoyoudo?Idon'tthinkwehavemetbefore,mynameisMartinAllison,andfromAmerica.(你好!我想我们以前没有见过面,我是MartinAllison,美国人。)若见面的是熟人,则可以简单打招呼后进行一些问候。建筑贸易行为以长期合作为主,亲切恰当的问候有助于拉近双方的关系,创建良好的合作关系。如:Howiseverything?(一切都好吗?)其次,商务谈判中有些话不得不说,却又让人难以接受,此时如何运用语言的技巧使对方更容易接受,并不破坏谈判的氛围就显得至关重要。如:Iagreewithmostofwhatyousaid.其暗含的意思是:TherearesomethinginwhatyousaidthatIcannotagreewith.Youshouldhaveputforwardthismovemuchearlier.言下之意则是批评:Youshouldnotchangetheprogramsolate(。王璐,2012)将两者之间的意见不统一之处用委婉的话说出来,更能让对方接受,维持友好的谈话氛围。建筑是一种艺术形式,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之一,建筑贸易不仅具有经济目的,也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过程。因此更应该注重语言的技巧,避免因风俗习惯等产生的误会和分歧。
1.2书面信函
商务英语电子信函是贸易交流中的主要途径之一
在国际贸易中,信函都具有法律依据,除沟通双方外,还能在贸易纠纷发生时解决问题。因此,商务英语信函中语言的明确十分重要。商务英语函电包括商洽函、询问函、答复函、请求函、告知函、联系函,在商务贸易中沟通双方。不同种类的信函有其正式的写作格式,有些专业,有些简洁,也有些庄重,应用于不同情况。
英语商务信函第一条写作原则,即互惠互利。除了语言的完整和礼貌,还要注重对方的感受,并且多用敬语。第二条原则,是内容清晰。尽量选择常用词,减少使用模棱两可的词汇,以免产生误解。修饰限定的词汇应该紧跟被修饰的词。第三条原则是语言简洁。避免重复和过长的短语,如“inaboutamonth”应使用“inaweek”。避免“thereis”、“thereare”这类短语,而改为积极的动词,如“therearemanypeoplewhoknowsthat”应改为“manypeopleknowsthat”按照这样的原则,句子结构也应该简洁,减少词组和从句,在不改变原意的前提下,使用简洁的结构,丢弃可有可无的表达。
1.3商务英语的专业特点国际贸易是一门特定的学科,建筑贸易作为其中一种,也有其特殊的专业知识要求。商务英语是专业英语的一种,它离不开基本英语语法、词语和结构,同时又具有特殊的专业性质。
英语中许多普通词汇运用在商务英语中就具有了其特殊含义,如offe(r提出,提供),在贸易中使用则是“报价”的意思;balanc(e本意为均衡,平均),则是“余额”、“结欠”之意。以及bidbond——押标金,billoflading——提单,accommodationnotes——通融票据,buyout——全面收购,customsduty——关税等,在建筑类贸易中会被经常使用的专业词汇。除了更多的了解它们的意思,还要懂得如何运用。在商务英语中,缩略语的使用十分普遍。如A/C—Accoun(t账号),A/P—AuthoritytoPurchas(e委托购买),FOB—freeonboar(d离岸价)等等。招投标书是建筑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这种正式文件及合同要求商务英语句子结构规范、体裁正式,用词精确、强调客观性。这将使用到大量的从句和被动语态。
例如:Shippingdetails,includingwhethertransshipmentsareallowed.Alsorecordedshouldbethelatestdateofshipmentandthenamesoftheportsofshipmentanddischarged.
装船细节:包括是否允许转运以及装船的最后日期和装船、卸货的港口名称。除了词汇和句子,在贸易沟通中,更应该注重特定的语言环境,了解商务英语中的特殊翻译,不仅显得专业性更强,也有助于理解合作方的意思。
例如:Pleaselosenotimeindeliveringgoods.(请不要损
失一点时间送货。)应翻译为:请立即送货。
Let'sgetthisturkeyontheroad.(让我们把这只火鸡弄到路上去。)应翻译为:让我们把这个不成功的生意弄到正轨上。
英语作为全球通用的商务语言,具有极强的多样性和易变性,结合本国和他国的文化差异,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信息和语义巧妙转换是商务英语翻译中不可或缺的步骤。
2.简述建筑行业贸易
WTO将建筑服务主要归类为两大部门,一是建设及相关的工程服务(ConstructionandRelatedEngineeringServices),二是建筑与工程设计服务(ArchitecturalandEngineeringServices),建设及相关的工程服务被单独列为一个服务部门,而建筑与工程设计服务则被列在商业服务(BusinessServices)部门内下属的专业服务(ProfessionalServices)分部门之中。
建设及相关的工程服务部门,具体又分为5个服务分项,它们是:
一般房屋建筑工程(Generalconstructionworkforbuildings)一般土木工程(Generalconstructionworkforcivilengineering)安装与装配工程(Installationandassemblywork)房屋装修装饰工程(Buildingcompletionandfinishingwork)其他(Other)而建筑与工程设计服务贸易分为4类,建筑设计服务(Architecturalservices),综合工程服务(Integratedengineeringservices),工程设计服务(EIservices),城市规划与景观设计服务(UrbanplanningandlandscapeArchitecturalservices)。
3.总结
贸易的最终目的是获得经济利益,为了达到这个目标,熟练运用商务英语的技巧很重要,将语言的作用在贸易谈判中发挥到最大,因此,商务英语的应用也是语言技巧的应用。在不同的谈判情景中,同样的话也会有不一样的效果,这是商务英语实用性的体现。贸易交流中商务英语的应用,应使语言规范、得体,并注重对方的文化背景,选择合适的口语技巧。在谈判过程中,则应避开双方的文化差异和因俗语、俚语运用不当而产生的误解,具体到句式、词汇,甚至口语的语调,使贸易活动顺利进行,达到预期目标——在建筑行业的贸易活动中,这一点显得尤为重要。更深入地了解商务英语的专业特性和使用技巧,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在贸易活动中学习和运用这一媒介。
参考文献:
[1]黄少梅.建筑业在我国加入WTO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J].广东水利水电,2006():85.
[2]马雪松.论商务英语特点[J].哈尔滨商业大学报,2005.
[3]王徽.英商务谈判中过英语口语的语言的技巧广东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2()
[4]王璐.商务英语谈判的技巧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12(1)。
[5]余兰.商务英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技巧[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11)
篇4
Abstract: This article describes the fact of overwork phenomenons that rise more than before in China, does simple anlysis of the origins that make overwork, then illustrates the damages caused by overwork is huge. Then it resumes the Two Factors Theory, puts forward that we shoud use dynamic and reasonable motivator factors and hygiene factors, and adpot more humanresource means to provent overwork phnomenons.
关键词: 过劳;成因;危害;双因素;预防;管理措施
Key words: overwork;origins;damages;two factor;prevent;management measures
1 过劳现象日益普遍严重
过劳是近来一个经常见诸媒体的高发词,过劳从日本蔓延至欧美,在中国呈增长上升趋势。过劳的终极状态“过劳死”现象在中国越来越严重,1998年8月14日,上海市静安区第六粮油食品公司合同职工唐英才突然死在下班的路上,每天工作17个小时;2001年7月青岛啤酒集团公司总经理彭作义劳累过度而死亡;2001年胡可心38岁去世时,已是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助理。2006年5月28日晚,华为员工胡新宇因工作任务紧迫,持续加班近1个月,在广州中山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病逝,年仅25岁。2007年1月22日晚,36岁的清华大学电机与应用电子技术系讲师焦连伟突然发病,经医院抢救无效去世。2007年7月13日晚9时05分,沙坪坝区公安分局陈家桥派出所25岁的刑侦民警冉茂画,在连续工作4天,马不停蹄侦办3起案件后,因极度疲劳倒在工作岗位上救治无效不幸牺牲。诸如此类的消息不胜枚举,有报道说,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了日本和韩国。因而在党和政府提出和谐社会的今天,研究过劳预防过劳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都非常重大。
2 过劳成因分析
2002年1月17日,“过劳死”(Karoshi)一词在英语权威词典《牛津英语词典电子版》(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Online)正式登堂入室,以配合二十一世纪的需要和最新真实面貌。Karoshi源自日语“过劳死”。通常理解为,“过劳死”是因为工作时间长,劳动强度加重,心理压力大,存在精疲力竭的亚健康状态,由于积重难返,将突然引发身体潜在的疾病急性恶化,救治不及时而危及生命。
研究过劳的成因离不开中国的国情,中国正处于社会物质文明发展繁荣时期,各行各业欣欣向荣,在社会变革与激烈竞争中,各种竞争、利益冲突以及日新月异的新技术的应用带来了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及工作量上的质的变化,超常的工作压力、生活压力带来了身体紧张状态,个人及组织越来越高的要求带来的心理压力,人们的生活因不断快速增长的物质需求及就业形势带来的生活压力,以及员工所在组织为在变革浪潮中生存,直接或间接地地将企业的生存发展压力传导至员工,员工的身心都面临着适应和应对调整的新要求等等。
3 过劳或过劳死危害巨大
有关过劳造成过劳死诉讼请求、立法要求及是否将此纳入工伤体系的讨论此起彼伏,随着国家司法体系的介入,企业将承担的责任越来越重大。过劳会造成劳动效率低下,过劳会造成员工缺勤和医疗费支出,企业和个人都会有不会程度的经济损失。如果发生过劳死,不仅对员工个人和家庭是无法弥补的损失,对企业组织、社会同样是人力资源损失和经济损失,在复杂的司法鉴定过程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都要付出大量的时间、体力和金钱。这与以人为本,尊重生命以及和谐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相背离的。所以,我们要预防规避过劳现象的频繁发生。
4 双因素理论简介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的双因素理论,那些能带来积极态度、满意和激励作用的因素就叫做“激励因素”,即能满足个人自我实现需要的因素,包括:成就、赏识、挑战性的工作、增加的工作责任,以及成长和发展的机会。保健因素的满足对职工产生的效果类似于卫生保健对身体健康所起的作用。保健从人的环境中消除有害于健康的事物,它不能直接提高健康水平,但有预防疾病的效果;它不是治疗性的,而是预防性的。保健因素包括公司政策、管理措施、监督、人际关系、物质工作条件、工资、福利等。当这些因素恶化到人们认为可以接受的水平以下时,就会产生对工作的不满意。
但是,当人们认为这些因素很好时,它只是消除了不满意,并不会导致积极的态度,这就形成了某种既不是满意、又不是不满意的中性状态。
5 预防过劳企业的管理措施
社会文明发展到一个阶段,对人性及人的关爱变得越来越重要,所以我们在制订企业相关政策和战略中,积极发挥、做好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的杠杆作用,让企业健康、持续有活力地发展壮大。而且在企业在发展变革中,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也因做出相应的改变。在本文中,员工的过劳预防管理中,员工同时包括企业高层,近来频发的过劳死报道中有许多就是企业的高层,本文中把高层的过劳统一为员工过劳问题一并处理。基于双因素理论,本文提出以下管理措施以期在预防过劳上起到一定作用。
5.1 工作职责划分明确,避免角色混淆 人力资源部门在进行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制订岗位工作职责和绩效考评指标时,工作职责和要求划分要明确,避免员工出现角色模糊带来的压力,经历角色冲突的人会感到自己被互相的冲突的期望撕裂。同时,注意将绩效考核目标与员工能力匹配挂钩,避免员工承担额外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薪酬设计时,调整保健因素工资与激励因素奖金在收入中所占比例,在鼓励创新突破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工资、福利等保健因素,它们因随时代变化相应做出增长调整。
时代在变化,社会物质财富迅速增长,个人工资水平应有相匹配的发展速度,人们的焦虑很多来自对生活的没把握,现在住房、医疗、教育支出基本上是每个人每个家庭比较大的三项支出内容,所以提高工资水平、福利待遇等对缓解员工的焦虑和不安全感是大有裨益的。
5.2 绩效考评指标体系建立时,适当增加团队考核内容 通过过组织制度,正面建立成员交流、团队协作机制,工作的社会性既可以对独立的每个个体员工提供与人互助的机会,同时让个人在工作中有工作成长的分享、困难的分解机会,达到增进交流促进解压提高业绩的目的。研究表明,在团队中工作会增加人的动力和绩效。现在提倡建立学习型组织,改成团队的做法,是向学习型组织演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团队带来的潜在益处还包括:成员的努力增加、成员的个人满意度增加,不同能力及技能的整合、组织的灵活性的增加。交流是任何组织创造、维护及求得生存的基础。组织将人们聚到一起为了共同目标而奋斗,而交流正是将他们的日常工作串联起来的媒介。通过交流能够使员工更加明确自己的工作目标,能够分享知识,并且相互鼓励。如果交流低效率或没缺乏交流,对组织而言也不能够保证正常运转。在一项调查中数据显示,42%的被调查者认为缺乏交流和人际关系技巧是导致工作不力的最重要的因素。
5.3 积极指导员工学会时间管理,减少工作忙乱带来的心理压力 过分的忙乱会让人陷入精疲力竭的状态,可能忙得没有时间思考,可能失去工作与生活的平衡,感觉被耗尽、情感枯竭,无法应对工作和生活。
企业除严格依照《劳动法》要求对工作时间作出规定外,应对员工的时间管理水平进行督导和建议,让员工学会有效分配和利用时间,提高工作、生活的条理性,思路清晰心理状态就会好。
另外,在考勤管理中,要重视个别员工长时间加班工作的记录,超过要求时,考勤员应及时上报管理者,管理者及时干预中止,对这类员工进行工作指导,避免发生诸如昆明公交车司机杨关事件,杨关为完成公司硬任务、连续一个月每日工作十余小时而无法休息,终因体力不支晕倒在岗位上这种事故。
5.4 在建立员工手册的同时,建立一个生活指南手册,帮助员工建立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员工手册中涉及企业的规章制度及各项工作要求,是员工企业生存的工作指南。生活手册,可以将相关保健小知识以及生活必需小常识印制在上面,提高对员工的生活和健康关注度,引导员工关注健康,让员树立保护好自身,就是对家庭的爱护,就是为和谐社会做出了一份力所能及的贡献。
5.5 把员工健康管理纳入企业管理日程,形成常态化健康管理机制 身体是员工革命的本钱,关注员工身体健康,企业可以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员工健康管理。一是可以安排每年定期身体检查。研究表明,定期检查是防治疾病的重要措施,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和对“预防是最好的治疗”的认识。二是利用橱窗、企业内的报纸或宣传栏、企业网页等,传播积极向上、开朗美好的生活情趣。积极引导员工正确对待工作和生活,学会劳逸结合,学会调节生活,注意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甚至忙里偷闲听听音乐、唱歌跳舞、和家人朋友聊天小聚等都是解除疲劳,让紧张的神经得到松弛的有效方法,也是防止疲劳症的精神良药。三是可以通过工会组织开展相关健康知识讲座,让员工有机会接受来自组织的健康教育,认识到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提高员工个人生活能力。五是开展一些简单易举行的文体活动。利用集体活动倡导强身健体的重要性。
5.6 逐步引入心理帮助计划EAP,积极进行员工心理压力疏导
工作中有压力是正常的普遍现象。压力是指个人对刺激(它对个人有身体及心理上的要求,并在重要结果利害攸关时造成不确定性及个人控制的缺失)的生理及情感反应。适当水平的压力被称为良好压力(eustress),良好压力有助于激发人的活力和动力,但要注意控制压力带来的不利影响。
一方面企业可以和社会心理咨询机构建立联系,员工有心理倾诉需求时,有专业人员接待、接听,进行心理辅导减压。另一方面是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培训中除关注管理知识、工作技能等外,积极引入心理培训和辅导,帮助员工找到解压的正确渠道,提高员工解决心理压力的能力。在世界500强企业中至少有80%的企业为员工提供心理帮助计划(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ess),简称EAP。实验和事实证明,良好的心理教育和训练能增强员工的意志力、自信心、抗挫折能力和自控能力,还能提高其创新意识、贡献意识、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依据美国健康和人文服务部(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在1995年的资料,对EAP每投资一美元,将有5至7美元的回报。1994年marsh & mclennon公司对50家企业做过调查,在引进EAP之后,员工的缺勤率降低了21%,工作的事故率降低了17%,而生产率提高了14%。
6 本文存在的问题与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文基于双因素理论探讨相关预防过劳的管理措施,在理论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从企业管理的出发探讨了预防过劳的管理措施,本文并未涉及医学、法律及社会政府部门监管上的解决之道和预防措施的探讨。
参考文献
[1]Gary Jacobson,A Team Ultimatum Puts Kinmerly-Clark’s Mill Back on the Map Management Review,July 1989.
[2]Terry C.McCune,”The Change Makers,”Management Review,May,1999.
[3]罗财喜.“过劳死的概念及法律特征”.消费导刊,2008-10-8.
[4]张贯一,任慧军.组织行为学.武汉理工大学,2006.
篇5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OTC市场;做市商;市场监管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转型和资源配置模式的改变,推动了我国经济近30年的高速增长,但是,随着目前国内经济发展中的矛盾积累,如何确立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探索新的经济增长模式,是我国走出目前经济发展困境的根本选择。OTC场外交易市场不仅是构成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而且是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战略环节。回顾我国OTC市场二十多年的发展历程,场外交易已经成为我国资本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OTC金融衍生品市场特点简述
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主要有以下特征:
1. 没有集中固定的交易场所。OTC衍生品交易市场是由企业、证券公司、投资公司以及普通投资者相互交易形成的,其产品交易没有规定必须在交易所内进行,OTC市场是一个分散的无形市场。
2. 组织方式为做市商制度。当前证券市场的交易制度主要是做市商制度、竞价制度和混合制度,竞价制度主要在交易所内进行,而做市商制度则主要用于OTC市场。做市商制度是指在证券市场上由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的证券经营法人,在其意愿的基准上不断向交易者报出某些特定证券的买入和卖出价,并在其所报价位上接受机构投资者或其他交易商的买卖要求,保证及时成交的证券交易方式,其中做市商通过买卖差价来赚取利润。
3. 定价以协商为主。考虑到OTC市场产品的多样化和非标准化,一般来说,产品的交易价格、到期日、资产数额等可以直接由交易双方按照一对一的形式直接商定。
4. 双边结算模式。场内交易实行集中清算,交易得到确认之后,清算机构成为所有合约持有者的对手。而OTC市场与之有很大的差异,其交易采取双边交易的模式,由交易双方自行安排资金、证券,实行双边清算。
二、 建设我国券商OTC金融衍生品市场体系
OTC衍生品市场体系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中属于较基础层次,可以为需要资金支持的非上市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有针对性的、低门槛的、灵活多样的和高时效性的融资转让服务等,本节主要从券商角度出发,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一个多层次、多角度的OTC市场体系。
1. 机构间市场平台建设蓝图。机构间OTC市场平台应该是一个以交易转让为核心功能的报价平台,并辅助以平台登记准入、市场信息披露、清算交收等功能,希望未来将机构间OTC市场建设成为具有登记准入、交易转让、信息披露和清算交收四大功能集于一体的平台体系,真正实现券商间交易、券商间信息、产品以及客户的共享和统一托管,并作为交易对手方直接交易。
券商间之所以形成这样的OTC市场平台,是可以整合某个产品生命周期的全流程环节,包括挂牌、发行、登记、转让、交收、信息披露等。同时,券商OTC基于自身的一体化建设,可以为不同产品配置灵活的交易机制和结算模式,提高了交易效率。现阶段,券商柜台产品主要面对自身客户发行,并且已经支持在自身客户间进行转让。但是,券商自建OTC平台也面临着许多难题:第一,客户范围较小,所有产品的参与者只能是某券商的自身客户,这样,不同体量的客户群也就决定着券商柜台产品的规模和活跃度。第二,券商自建OTC需要较大的资金成本支持,需要有强大的业务技术储备,同时日后的持续经济效益也必须超过开发成本,券商才会有动力开发建设OTC平台。这种情况将会导致市场中的中小券商在参与交易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由于资金有限,业务链条相对简单,客户规模相对较小,因此开发成本相对较高,且投入产出比相对较低。第三,目前OTC交易模式是投资者通过券商专用通道参与各类交易,投资者必须首先成为券商的客户,才可以参与交易。对于一些机构投资者,不能直接参与平台产品的交易,而是要借用或租用券商通道才可以,参与的方式比较单一。OTC平台不能根据投资者的结构设计不同的参与模式,就无法形成多层次、多结构的市场体系。
面对券商OTC平台的优势和劣势,市场有必要建立统一的机构间体系,为市场提供更广泛的参与平台与多样化的功能服务。
(1)要建立统一的登记接入平台。参考银行间市场的模式,满足各主体的实际交易需求。满足条件的机构投资者可以直接接入平台作为独立主体参与交易,中小投资者通过券商通道接入平台进行交易,根据投资者不同类型构建多层次的市场参与者结构。
(2)要建立灵活的交易转让平台。券商柜台产品的特点是灵活性较强,参与人数相对公募产品较少,交易机制较复杂,且参与者主要是自身的客户。因此,建立灵活的产品交易转让平台是机构间平台的核心价值。券商可以根据产品特点决定哪些产品在自身OTC平台发行,哪些产品在机构间市场发行,便于实现产品设计的最大效用。已签署代销协议的券商,可以将产品在券商间相互挂牌,实现产品的互通互挂,也可以实现彼此客户通过该平台对同一产品进行交易转让,即实现产品的跨券商交易,极大地提高了产品的流动性和市场价值,同时为中小券商客户提供了参与柜台产品交易的方式,为中小券商节约了开发OTC平台的成本,提高了市场服务能力。
(3)要建立有效的信息交互平台。券商OTC的产品特点是私募化、个性化,仅有签署产品代销协议的券商,其客户才可以参与该产品的相关交易过程。因此在信息披露方面,每一个产品由于自身结构的不同,可能披露的信息要素也不尽相同。同时,不同的产品信息可能仅向指定券商或机构进行披露,而非全市场披露。因此,信息披露的定向是机构间市场必须承担的功能。由于私募性产品风险一般较高,且非公开市场公开操作,因此建立有效的信息交互平台,让参与交易的投资者及时了解有效的产品信息是非常有必要的。并且,通过记录各投资者的交易情况,可以建立系统的信用记录库,不仅可以为其交易对手方提供其信用情况,从而影响产品议价情况,而且也可以作为中国资本市场信用体系的一部分,提供重要的数据资源。
(4)要建立公允的清算交收平台。券商作为自建OTC平台的所有者,在清算交收方面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若进行跨券商交易,在清算交收的时候,不同券商OTC平台无法很好地对交易对手方的份额或资金进行前端监控,进而无法确定交易风险;二是跨券商交易的清算交收平台是非统一平台,即投资者资金托管在各自的券商OTC柜台上,因此在清算时,若不是DVP模式,会产生结算风险,且客户资金跨券商托管的时候,也会存在券商公信力的问题。因此,机构间平台作为非盈利的自律组织,为市场参与各主体提供第三方公允的清算交收平台,即作为每一个投资者的集中交易对手方,提供多样化的清算交收模式,这也是机构间交易平台可以真正实现跨券商交易转让的基础和前提。
2. 市场价格交易模式探索。OTC市场交易模式主要包括买卖报价交易、协议报价交易和做市商交易三种模式。
买卖报价交易模式是指符合本平台交易条件的投资者在场外交易平台上买卖报价信息,其他符合条件的投资者只能根据此报价信息申报成交。申报一旦发出即可确认成交,成交信息在电子交易平台上,买卖双方以确定价格进行交易的模式;协议报价交易模式是指投资者与交易对手方在达成买卖协议后,通知证券公司在本平台上完成指向易的模式;做市商模式是指做市商由证券公司担任。做市商具有连续双向报价义务,其盈利模式为买卖价差。
目前,在我国证券市场中,主要采取的还是集中竞价制度。这种制度能够提高市场的透明度,而且在处理小额业务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因为价格由竞价形成,如果存在买卖指令不平衡或大额的买卖指令,由于交易信息对于投资者而言是共享的,这样容易出现因为投资者的“羊群效应”而引发市场的波动。
当然,做市商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不论是证券市场,还是具体的OTC金融衍生品市场,都不宜实施单一的做市商制度,而应该采取做市商制度和竞价制度相结合的混合交易机制。混合制度能够融合竞价制度与做市商制度的双重优势,既能发挥竞价制度交易成本低、交易公平公正的优点,又能够发挥做市商制度提高市场流动性的特点,使得市场效率提高。
然而,混合制度的引入对于做市商来讲,也未必是一件好事。在新的制度下,做市商可能很难再像原来一样从市场中获利。因为在这种机制下做市商几乎丧失了大部分的“特权”,集中竞争的报价模式下,投资人一旦报出比做市商更低的价格就会瓜分掉做市商原本的利润。因此,未来我国一旦实施做市商制度,可能需要对券商等中间商进行一定程度的补偿。
三、 建设我国券商OTC市场监管体系的建议
1. 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建议。鉴于我国场外市场法律制度的现状,有必要对包括《证券法》在内的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对其市场地位以及法律性质、功能定位、基本制度和监管体系等作出明确规定。
(1)要完善做市商监管制度。前文所述,做市商是目前国际OTC市场运行的重要特征之一。虽然目前我国是以券商制度为主,但这毕竟是过渡性的,最终会被做市商制度所取代。因此,建议在法律法规方面应该加入对做市商制度的叙述,加入“场外交易市场”、“做市商”等相关概念和界定,为制定相关规则提供法律依据。比如,描述做市商的资格审查、批准;规范做市商的权利和义务以及对做市商的监管措施等方面。尤其在监管方面,对做市商的监管方式应采取自律监管的方式。在监管主体上,证监会和证券业协会是必不可少的。除此之外,可以成立做市商协会作为监管主体的补充。这是因为每个做市商都应是做市商协会的会员,做市商协会对每个做市商的情况、行为和做市的流程都比较了解。所以,做市商协会应当成为监管主体之一。其职责可以被定位为协助政府监管和实现行业自律和对做市商的规范管理。最后,明确协会自律的权力,扩大其自律管理的范围,可以建立专门的场外市场自律性组织,与协会共同管理相关事务等。
(2)对产品的标准化要制定专门的规范。上述提及产品标准化的统一可以有效进行风险管理。OTC产品应该是具有证券的共同属性,但具体的产品规范合同应该根据产品的多样化程度、交易额度等设立专门的规范,这样也有利于监管部门的监控。另外,还要加入对市场参与者的信用评估法规体系,由于OTC产品的多样化特性,因此对市场参与者进行必要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是对市场有效监督的前提。我国可以参照英国分类门槛制度,制定并完善相关客户适当性评估制度,根据客户的业务经营性质、衍生产品交易经验等评估其成熟度,据此对客户进行分类,并至少每年复核一次机构客户分类的合理性,进行相应的动态管理。
2. 明确做市商制度,严格审核做市资格。选择资质较好、实力雄厚和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担任做市商,是我国场外市场健康和有效运行的基础。世界上不管是发达资本市场,还是新兴市场,都对做市商的资格有严格的要求,主要包括普通券商对成为做市商的申请、退出或是如何重新再次成为做市商,以及由相关监管部门的认定等,并且这些资格的要求都是动态的。
借鉴国外的经验,做市商资格审核主要分为准入资格审核和持续资格审核。准入资格审核主要指以券商为考察对象,具体考察内容可以包括该券商本年度的证监会评级、资本水平、从业人员资格等。满足基础条件的券商通过相关的监管机构进行再次审核,并由机构给出该券商的综合评分,进行排序,最后向社会公众进行信息披露。
而持续资格审核目的主要是规范交易行为,动态持续地对做市商的做市资格提出要求。监管机构可以根据设立相关的考核标准,如做市商报价系统、做市股票交易量等来考察做市商在一段期间内的表现,然后给出该做市商的综合评分,并进行市场排名,并通过指定渠道向社会工作披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入末尾淘汰机制,即为无法履行做市义务的做市商提供退出渠道。退出机制不仅能给做市商施加一定的压力,保持做市经营的活力,还能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培育出优秀的做市商队伍。
3. 突出市场层级管理,强化对做市商监督。从发达市场的经验看,无论美国、日本都形成了一系列对做市商的管理措施和手段,包括准入条件、报价原则、信息披露、成交回报等都有着严密的监控。监管组织往往采取交易所监管和行业自律,监管路径往往采取实时监管和事后检查等手段。
考虑到我国目前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可以把市场的参与人分为两种类别:市场交易商和市场客户,由此设立专门的机构分别对交易商和客户进行监督,监督的具体内容可以包括资金流动性、保证金制度、信用评级等方面,并且更要突出对交易商的监管,可以再将交易商进行细化分类,在借鉴国外做市商制度的经验前提下,在交易商的部分范围内发展做市商制度的业务实践,而其他交易商可以继续开展自营业务,并随着市场机制的成熟和自身的发展,逐步全面开展做市商业务。
4. 明确市场信用风险,突出做市商义务。OTC市场产品本质上仍是金融衍生品,同样是基于某种契约的远期协议。这种远期协议正常运行的基础是双方的信用,即市场上拥有信息的交易一方应该诚实向另一方提供及时、准确的交易信息,降低市场的信用风险。市场交易中,交易商内部拥有良好的人力资源、产品交易的价格信息、产品风险的度量技术,是市场交易的主动方,在交易中比市场上的投资客户具有一定的优势。我国在市场监督体系中应该考虑和明确市场上的交易商对产品交易或是产品风险的及时披露,突出交易商的义务,因为只有市场投资客户在了解产品的风险之后,才会作出相对正确的决策,共同保证市场的健康运行。
做市商的义务目的在于提供市场的流动性,同时维持资本市场的稳定。因此做市商的主要义务包括双向报价义务、价差限制义务、连续报价义务、信息披露义务以及交易记录保存义务。这里主要突出的做市商义务是信息披露义务和交易记录保存义务。信息披露义务是指做市商有义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及时向社会公众披露相关的投资信息,包括价格、成交量、市场占有额、价差等,并还要定期公布相关的研究分析报告,保证市场的公开和透明;交易记录保存义务是指做市商必须对交易具体内容进行记录,并且向相关机构进行报告,配合相关监管部门的随时检查。
参考文献:
1. 阿尔弗雷德·施泰因赫尔.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与监管.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03.
2. 唐铁强.国际OTC 金融衍生品的最新发展及其启示.新金融,2006,(3).
3. 包香明.统筹发展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中国投资,2011,(3).
4. 陈晶晶.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制度研究.吉林大学硕士论文,2009.
5. 陈雪萍.场外交易衍生产品风险的法律规制.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12,(7).
6. 程琛. 美国商业银行场外衍生品交易风险及监管改革.南京财经大学硕士论文,2012.
7. 金永军,扬迁,刘斌.做市商制度最新的演变趋势及启示.证券市场导报,2010,(10).
8. 彭新幸.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监管制度研究.中国政法大学硕士论文,2010.
9. 吴林祥.我国证券市场引入做市商制度的思考.证券市场导报,2005,(1).
10. 熊玉莲.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交易商监管:路径选择与制度完善.上海经济研究,2012,(12).
11. 熊玉莲.美国场外金融衍生品规则演变及监管改革.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11,(2).
12. Das S1 Swap Financing: Interest Rate and Currency Swap, LTFX, FRAs, Caps, Floors and Coll- ars: Structures, Pricing, Applications and Mar- kets.London: IFR Publishing,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