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音乐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音乐教育;全面发展;兴趣
众所周知,长期受古典音乐的熏陶,孩子的性格、趣味、教养都会随之发生质的变化。现在的准妈妈懂得在怀孕期间对孩子实施胎教,如听莫扎特的音乐等,可在孩子出生以后却停止了这种行为。日本著名的教育家铃木镇一先生就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他认为:早学习就象小孩吃饭和讲话一样,将演奏乐器成为生活中很自然的一部分。通过他十多年对三四岁幼儿的指导,他认识到所谓的超常儿童是能够在7岁之前显示出来的。而那种让大家都羡慕不已的“超常儿童”的超常能力,只要指导有方,是大多数孩子都可以达到的。就象妈妈们在教初生的婴儿说话一样,总是会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重复,经过长时间的训练,孩子就可以简短地发音,音乐的教学也是可以这样的。综观历史上有名的音乐家,大多在幼儿时期接受到音乐熏陶,所以他们也会在很年轻的时候就显露出令人惊讶的才华,他们大抵从六七岁,早者三四岁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从十一二岁开始作曲的居多。当然,我们不能使每个人都成为音乐家,也没有这个必要。然而人生在世几十年,如果完全不懂音乐是绝对不幸福的。再者,音乐是声音的艺术,而幼儿主要是靠感官来接触世界,幼儿在小的时候起就注意人的声音和物体的响声,因为他(她)们的听觉比视觉要发达,接受音乐方面的教育并不是为了幼儿们在将来某个时期也许要使用音乐做准备,而是使他(她)们慢慢学会体验音乐的美,使他(她)获得一颗美好的心。这也就是早期音乐教育最独特的优势。
一、创设良好环境,让孩子“静听”
保持宽松自然的情绪,拥有独立安静的环境是十分重要的“倾听”环境。在每次倾听活动之前,首先要关注的是每个幼儿情绪状态,大致了解幼儿的情绪后,先请幼儿稍稍休息,可以用语言暗示他们:“闭上眼睛,什么也不去想,休息一会”,让他们保持基本情绪稳定,保持心平气和,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幼儿能有比较宽松的心境去倾听,然后,请幼儿一同整理活动空间,将室内空间尽量腾空,所有课桌椅移到走廊,并关上门窗,防止外来干扰,并提供人手一块小座垫,确保每个孩子都有一个相对比较独立的个人活动空间,此时教师可以这样说:“请小朋友找个宽敞的地方,用自己觉得坐的舒服的姿势,坐好”,其间,关注孩子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尽量避免相互影响,让幼儿保持平静的心态进行倾听活动。
二、激励幼儿主动、自信地参与活动
在以往的音乐活动中,总有一部分幼儿老当演员,一部分幼儿老当观众。那些天赋好的幼儿经常有机会表现,而那些条件较差的幼儿却因自卑而不敢表现。如果我们任其自然,这部分幼儿不仅失却了学习音乐知识技能的机会,还可能导致一定的心理缺损。我们应将音乐活动作为手段,让每个幼儿都能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活动之中,满足幼儿自我表现的需要。基于这一思考,我设计了小步递进的“阶梯”,提出合适的要求,尽可能使教育个别化,使每个幼儿都能按各自的步调发展。
三、根据幼儿实际情况创设问题情景
在欣赏音乐之前教师可先提出若干问题,这样可让幼儿在听音乐的过程中有事可做,避免幼儿分心。这些问题必须有价值,并有一定难度。记得有一次听到一位老师上的课,她给幼儿们听《野蜂飞舞》,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仔细听听乐曲中描写的是一个什么动物,并想象一下它在干什么?结果有个幼儿说出了这样的答案:“一只小兔在拼命逃,一只大灰狼在后面紧紧地追它”。当时老师表扬了这个幼儿:想象力真丰富。这个幼儿的音乐感觉很敏锐,虽然他的答案与乐曲原来的内容风马牛不相及,但我们可以发现他所说的故事是由他所体会到的紧张、急切的心情所致,“不停地追与逃”不正是乐曲连贯、急促地旋律特点吗?如果能由此进一步地提问:“小兔子在逃跑时心情是怎么样的?”就能立刻引发出幼儿的共鸣。
四、激发幼儿兴趣,进行趣味性的唱歌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首歌曲是否适合幼儿唱歌,我认为首先看它能否激起幼儿唱歌的兴趣和欲望。通过歌唱教学的探索实践活动,我发现培养幼儿对唱歌活动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要逐步引导幼儿从乐听—爱唱—会唱,才能唱好歌曲。唱歌活动组织的音乐教学语要形式多样,如活动前后师幼问好等常规,就可用音乐的形式来表现,我们会用唱歌的方式互相问好,有时让幼儿跳一段律动,有时突出音乐活动的特点,又可激发幼儿的兴趣。
幼儿天真可爱、活泼好动,没有较好的自控能力,所以运用动静交替,情景交融等各种形象生动的方法,让幼儿在动、听、看、辨、唱的趣味实践中体验: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如在给中班幼儿上音乐活动“走路”时,可用儿歌朗读和打击出象征小兔、小鹿、小鸭走路的节奏,让幼儿很快掌握了切分音的基本节奏。又如在“蚂蚁搬豆”这一活动中,可运用扮演角色的形式,来引发幼儿学习齐唱、分组唱的歌唱方法,让一个幼儿当扮演大蚂蚁,另一部分幼扮演小蚂蚁,配上道具“大豆”,幼儿很容易在感兴趣的氛围中学会此种歌唱方法。
五、适当运用肢体语言,激发幼儿情绪
篇2
关键词:美育 幼儿音乐教育 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8-
一、美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一)美育的重要性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是以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感受、鉴赏和表现、创造能力的教育活动,也是培养全面发展一代新人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它一般包括美感教育、美学知识教育和学科美育等几个方面。美感教育指运用美的规律,通过审美实践的训练,以强化人的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心理能力,健全人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敏锐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美学知识教育主要是开展美学原理等方面的教育,以提高人们的审美趣味和审美素养,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理想。学科美育主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把各学科教育中枯燥的理论化为美好的形象,把机械的死记硬背化为生动的想象,将教师单方面的灌输化为师生之间平等的相互交流。
审美教育是关于美、美感和艺术美的教育。审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要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观是人们对于美和丑的总的看法,它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审美观。无产阶级的审美观必须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指导下,总结人类审美活动的历史经验,批判的吸收美学史上的积极成果,才能逐渐形成。
由此可见,美育是运用美学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的美感教育。这种教育是尊重美育的本体功能的,即:丰富情感、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协调健康发展,最终达到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目的,是人的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更好的结合与升华的教育,因此,对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幼儿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幼儿音乐教育是通过音乐审美过程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施加影响的基本素质教育。但长期以来在重”技"轻"艺"、重"艺"轻"情"的影响下,幼儿音乐教育偏离了审美与快乐的核心主题。音乐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幼儿音乐教育的普及,是一种社会性的任务,我们要把它当作一件大事来抓,把它重视起来,目前对幼儿音乐教育重视的局面以基本打开,需要进一步严格管理。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音乐教育是其中之一,人们对音乐的需求也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时期都有与其相适应的音乐、文化、教育,也是音乐社会历史时期人们的文化需要都在发生变化而决定的,如:初秋时期的“高山流水”音乐;盛唐时期的“宫廷音乐”等。从现代社会看,民族音乐正在振兴,严肃音乐正在普及,高雅艺术正在被人们普遍认识,这说明我国人民的音乐文化素质正在不断发展和提高。我国的音乐教育起步较低,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音乐教育相比要晚几十年,所以我们从加强幼儿音乐教育抓起,把其当作一种不可忽视的大事来做,把耽误的时间抢回来,使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华夏人能够成为世界乐坛上的巨人,用事实向世界宣告,中国将来不但是个经济强国,也将是个艺术强国,加强幼儿音乐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培养四有新人的重要保障。
在整个学前教育活动中,幼儿音乐教育对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发展幼儿的形象思维、培养幼儿的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以及增强幼儿的交际能力有着独特的作用,因此,在对幼儿的教育中,要合理运用音乐教育这一重要手段,对幼儿进行情感陶冶、兴趣培养、智力开发和品德教育,已达到提高幼儿综合素质的目的。具体说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促进幼儿的心理健康。儿童的心理教育问题在当代的幼儿教育工作中占有重要位置,并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对促进与保护幼儿的心理健康上有着独特的作用,幼儿音乐教育作为美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形式,对于提高幼儿整体的心理发展水平,使幼儿具有稳定与积极的情绪,坚定的意志和信心、良好的性格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独特的意义。第二、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在幼儿音乐教育过程中,幼儿能通过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有意识的调节自己的身体动作和活动与音乐相协调一致,并逐渐意识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在比较中产生简单的自我评价,在幼儿园的集体活动中,幼儿会逐渐产生探索行为的倾向,在探索中幼儿的自尊心得到发展,迫切要求表现自己,要求自主,从而促进幼儿自尊心和自信心的发展。第三、对幼儿的个性发展起到调节作用。音乐艺术有娱乐性的特点,这是吸引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活动中,促使幼儿性格活泼开朗,精神满足,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同时受到教育,从而对幼儿自身的个性发展起到调节作用。第四、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音乐活动包括感受、想象、理解、创造等思维阶段,他它对培养幼儿的创造意识具有独特的作用。
二、美育与幼儿音乐教育的关系
在幼儿音乐教育中,进行审美教育的途径很多,内容也很丰富。如:语文课中的文学作品欣赏;美术课对人与自然形象的艺术再现;政治、历史课中对社会真善美与假丑恶本质的揭示等,都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但是,在所有的美育内容中,音乐教育有着特殊的作用,对幼儿的身心、智力、毅力,创造力等方面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共同促进着幼儿的全面发展。
美育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幼儿在进行认识美、爱好美、和创造美的审美教育中,会把对美的事物的感受与大脑中储存的审美经验联系起来,产生审美判断,形成感受和感动的情感反应,从而沉浸在美感的享受中。这种美感常常是发自幼儿内心的,情不自禁的。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它是以音响信号为中介直接刺激审美主体的听觉感官,唤起审美主体的联想和幻想,是审美主体得到赏心怡神的美感享受,带来审美的愉悦,引起情感的共鸣。因此,音乐艺术的审美性使音乐教育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人的感觉器官中,视觉和听觉是被认为高级器官的,是审美教育的主要感官,在新生儿期听觉发展先于视觉,因此可以说音乐史最先进入儿童生活的一门艺术。它以其动听的声音、鲜明的节奏、生动的艺术形象和情绪特点唤起了儿童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升华。音乐艺术活动是幼儿最愿意参加的活动,音乐的声响对幼儿来说始终是最富有吸引力和外部刺激的,那些形象鲜明、生动欢快的音乐最能引起儿童的兴趣,各种富有美感的音乐活动形式,如:唱歌、舞蹈、欣赏、音乐游戏等能让幼儿体会音乐的美,进而去追求和向往这种美的境界。
苏联著名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音乐教育――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也就是说,音乐对于人,不仅是一种技能的掌握,而是一种人生品性的熏陶,是一种快乐与美的体验。在如何真正达到快乐与美的体验这一点上,美育起着特殊且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对于幼儿音乐教育,我们就更应该真正围绕美育的思想,丰富幼儿的精神生活,使幼儿真正感到快乐,从而促进幼儿感知、情感、想象等感性和理性的健康成长,最终达到全
面发展的真正目的。
三、加强美育及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建议
第一,加强最基本的音乐开发,即初级节奏和初级的音调启蒙。初级节奏就是在速度可快可慢的情况下,保持稳定均匀的拍子,初级的音调启蒙就是在无伴奏的前提下,唱准一个音,声调可高可低。几乎没一个幼儿能同时做到上述两个方面,而单纯训练这些,会让幼儿感到单调,同时也违背美育的宗旨,因此教师要运用多种方式,如:跟着钢琴用不同的调唱儿歌,用简单的打击乐为儿歌打节奏,律动教学等,使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学音乐。
第二,运用电教媒体。人类对于音乐的敏感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的,而电教媒体里所包含的声音、图像更能引起幼儿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儿童的注意力、记忆力,丰富他们的想象力,培养其创造力,从中使美育得到真正落实。
第三,遵循幼儿的兴趣与需要,充分考虑音乐课程内容与幼儿生活的密切联系。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奥尔夫认为“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本性”“儿童是音乐活动的源头,一切音乐活动均产生于儿童的内在需要”他这种一切从儿童特点出发的教育理念与实践,符合审美教育的要求,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第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是加强对幼儿音乐教育的极好手段。只靠宣传、重视、搞活动还不够,还要对幼儿开展第二课堂音乐活动,办幼儿音乐班,给幼儿上音乐课,这是加强对幼儿进行音乐教育的一个很好办法,同时,它也是启迪和提高幼儿智商的重要手段。(1)办班、上课是进一步发现挖掘和培养幼儿音乐人才的办法,同时也有助于选拔专业人才。更重要的是,要达到扫除音盲的目的,就拿我们这一代来说,会使五线谱的仅有0.1%左右,会使简谱的也只能有0.5%左右,据调查:有的孩子连最简单的下加一线为“都”都不知道。通过以上几例的社会抽样调查,足已证明,如果不进行第二课堂“音乐课”学习,不办音乐班,不就有一批音盲出现吗?社会在关注,家长在关注,加强幼儿音乐教育势在必行,迫在眉睫。(2)因地制宜,因材施教。我们办班,无论钢琴、声乐、还是舞蹈多要因人办班,因材施教,每期分三个班,“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其中,初级班是培养幼儿兴趣,开发智力;中级班主要为社会培养师资力量;高级班则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这样分三个班之后,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时间,更重要的是对他们的提高很有效。如:对幼儿要加强基础训练,培养他们的音乐兴趣,使他们能在音乐的天地里寻找乐园,对高级班的学生来说,要加强技巧训练,必要时请专家作指导等。
综上所述,在幼儿音乐教育中渗透美育尽管现阶段还存在很多不足,但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一定能做到,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最终促进幼儿身心以及德、智、等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云.大学美育课程.成都: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2]谢苗苗.音乐教育与幼儿审美能力培养探析.武汉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学报.2007(1).
[3]张懿彬.音乐教育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甘肃教育.2005(4).
篇3
摘要:文章概述了音乐教育对幼儿的重要影响,阐述了我国目前音乐教育所存在的问题,重点分析和说明了幼儿的生理成长特点以及针对这些特点采取的相应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丽和人道主义最美妙、精细的手段……”。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感的方式。用音乐愉悦生活,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集中注意﹑激发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像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能给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音乐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对幼儿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义深远的新型课题。“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任教内容和任教方法这两个方面:
一、任教内容方面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侧重于对幼儿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对幼儿的技能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育中需要突出如何让幼儿在潜在的美感中体会到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以及乐曲的整体结构。培养他们把美感辐射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去。使审美教育在循环反复中得以提高和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心理审美素质。例如:演奏《泉水叮咚响》时,一般来讲教师主要注重孩子如何去唱好这首歌曲,而没有依靠让孩子体会曲目的音调、节奏来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我则用一个水壶装上水放到教桌上,再用吸管吸上水,从很高的位置往水壶里滴水。同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去聆听水壶里发出的”叮咚”声,引导他们去想像这个声音发出时歌曲里面的环境,声音之间的和音符,然后再叫他们去模仿这个声音,去幻想在这个幽静的环境之下音乐所辐射出的内涵和潜在的微妙感觉……这样会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得体。
二、在教育方法方面
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模仿性成分太多﹑教具的陈旧﹑教材内容呆板等问题上。
1.模仿性成分太多。包括音乐题材,表演的动作,游戏的主体内容等。很多教师都是复制原有的音乐游戏,而且在教导的方法上都是按照原来的基本要求去实施和开展。比如按照教材里的所有内容原本的予以辅导或者大量模仿别人的教材,这样取得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2.教具的陈旧。教具就像教师手里的魔术棒。如果发挥的淋漓尽致则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具有生动、新颖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教具将对音乐教育的的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教材内容呆板。幼儿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如果教材内容呆板,孩子们会表现出的漠不关心的样子和淡然情绪。这种模式会削弱幼儿对音乐的探索性和创作性。因此,在教材的内容上下功夫也是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针对现在音乐教育的状况,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探索、实践和经验,大胆思考、改变教育思维与模式,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他们的启蒙思维。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的灵魂。那么,幼儿有什么样生理特点?我们又该如何针对幼儿的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这是开展幼儿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内容.根据幼儿的的生理特点和个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见解,综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剖析如下:
(一)以幼儿对新生事物具有“趣味性”的特点,采取“以趣引趣”的教育方法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幼儿从事活动的内在力量。因此,我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及动力。主要在体现于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化三个方面:
1.教材趣味化。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同时根据相关的题材加以改编,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如歌词“汽车”演变成“汽车,嘟嘟嘟”;“流水”演变成“流水,哗哗哗”又如歌曲《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旋律平行,节奏短促跳跃,表现小白兔跳的生活特点;小花猫走路静悄悄,“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渐减弱,表现小花猫的生活习性。这样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记、易学、易懂,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2.设计趣味化。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陌生的主题走向一个熟悉的、感知的、进程性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不仅让孩子感受音乐,而且让孩子表现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音乐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比如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时,我自己充当孩子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充当歌曲里的那个孩子,在唱歌的过程中我用双臂去和孩子们拥抱……把亲情和故事的情节化为一体,把这首歌曲设计成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根据故事的气氛引导孩子的表情,从而把教材设计得趣味化、条理化、结构化。
3.教法趣味化。“好奇”是幼儿的心里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与此同时他们也善于用”形象”的思维去对”好奇”的事物加以思考、想像、揣摩。我利用这两个特征抓住幼儿的心理把音乐题材的内容变得“好奇和形象”,充满艺术色彩。我把同样的题材“趣味”化之后变得引人入胜,新奇和形象﹑生动。幼儿便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我对这个方法体会尤为深刻。比如教孩子们做“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我用相应的乐器作背景,用道具比作猫和老鼠,再结合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内容,让孩子去想老鼠本来怕猫的,为什么猫老是被老鼠弄得晕头转向?让他们去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用自己的形象来融入到这个游戏中去,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把音乐游戏推向一个新的。
(二)以幼儿情感化为特点,采取“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
达尔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么利用音乐感受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呢?我得出的经验是由“情”转变成“爱”。只有用“情”去打动幼儿;以“爱”去温暖孩子;用强大的感染力去体贴他们;用微笑去抚慰他们,他们才会在“爱”的情感氛围下茁壮成长。
另外还应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情感、气质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在审美欣赏中的情感表现出感染力。另外教师对音乐也要有敏感性,具有善于发现、捕捉、审美的能力。教师加强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采用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形体训练《花儿笑》进行时,我让孩子意识到眼前就是一片花丛,然后再引导孩子们一起表现出惊奇、喜爱,然后想去闻花的香味,也想去摘美丽的花朵,又怕别人看见的表情。但又要让孩子们知道假如去摘花的话则是损坏自然的一种不良行为。让幼儿从心里变化中和老师一起去体会、寻找、去看、去闻、去摘然而又没有去摘等一系列动作化情感。同时在语言、体会、表现都恰到好处时结合题材,把情感融入到每一个细节的音乐活动中去,让幼儿在情感的底蕴中去领会每个动作的情感内涵。
还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让幼儿和音乐产生共鸣。如乐曲《欢乐的牧童》,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去体验牧童欢乐的心情与感受,还要让他们联想到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引导幼儿去体会和感受草原的美丽。描述时要有激情,形象的表现高兴的动态细节,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情感的表达会逐步的变得细腻、深刻。
(三)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又一特点,采取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
音乐艺术有娱乐的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音乐娱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体验生活。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之中受到教育。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四)幼儿具有潜在创造力的特点,采用“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教师是幼儿创造力的挖掘者。因此,我较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比如改变歌曲的格调。本来用小提琴演奏的曲目,我用钢琴来演奏。改变了原有的格调,再结合教具,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发掘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潜在思维和创造力。比如和孩子们做《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时,我把《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内容用简短的歌词和轻快、明亮的的歌调编写成一首儿歌。再用相应的教具来让孩子加入到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去,根据这个故事的构思引导他们去表演,使孩子们在轻松而快乐和充满稚气的童声环境中动动脑筋,开发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其次,也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让他们自己去唱,去演。这就需要教师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善于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鼓励和培养孩子们如何去创新。以”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针对幼儿的个性和优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
每个幼儿会因成长的环境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幼儿对音乐的领会和敏感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针对个性不同的幼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2.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它们的艺术潜能。而且不可以整齐划一。
3.积极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篇4
【关键词】音乐;音乐教育;幼儿生理特点;教育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乃是一种使人迷恋善良、美丽和人道主义最美妙、精细的手段……”。音乐是人类生活的反映,也是人们抒感的方式。用音乐愉悦生活,使人们获得高尚的情感。音乐有集中注意﹑激发思维﹑发展语言﹑丰富想像的作用,可以促进幼儿智慧发展;音乐有调节情绪的功能,能给幼儿美的享受,美的音乐能够使幼儿情绪高昂地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
音乐有其独特的特征,因此对幼儿具有十分重大的影响。“幼儿音乐教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意义深远的新型课题。“幼儿音乐教育”是对幼儿进行的音乐启蒙教育。它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内容和形式,培养和发展幼儿对音乐的兴趣。音乐教育不仅能培养和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和增强幼儿的审美能力,还能够使幼儿在音乐活动中通过感受﹑体验﹑表现“美”的内涵,从而使幼儿获得身心发展的“和谐之美”。幼儿只有学会认识音乐﹑驾驭音乐﹑学会寻找和体会音乐之“美”,才能进入音乐的天地并借助音乐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从而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成长。所以,幼儿音乐教育是幼儿能否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目前,我国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任教内容和任教方法这两个方面:
一、任教内容方面
在音乐教育中,教师一般都侧重于对幼儿技能的训练,忽视了对幼儿审美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师对幼儿的技能培训在教学实践中也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音乐教育中需要突出如何让幼儿在潜在的美感中体会到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以及乐曲的整体结构。培养他们把美感辐射到音乐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去。使审美教育在循环反复中得以提高和发展。从而提高幼儿的心理审美素质。例如:演奏《泉水叮咚响》时,一般来讲教师主要注重孩子如何去唱好这首歌曲,而没有依靠让孩子体会曲目的音调、节奏来吸引他们对音乐的浓厚兴趣。而我则用一个水壶装上水放到教桌上,再用吸管吸上水,从很高的位置往水壶里滴水。同时让孩子们闭上眼睛仔细去聆听水壶里发出的”叮咚”声,引导他们去想像这个声音发出时歌曲里面的环境,声音之间的和音符,然后再叫他们去模仿这个声音,去幻想在这个幽静的环境之下音乐所辐射出的内涵和潜在的微妙感觉……这样会使教育内容更丰富、得体。
二、在教育方法方面
在这方面主要体现在模仿性成分太多﹑教具的陈旧﹑教材内容呆板等问题上。
1.模仿性成分太多。包括音乐题材,表演的动作,游戏的主体内容等。很多教师都是复制原有的音乐游戏,而且在教导的方法上都是按照原来的基本要求去实施和开展。比如按照教材里的所有内容原本的予以辅导或者大量模仿别人的教材,这样取得的效果是不明显的。
2. 教具的陈旧。教具就像教师手里的魔术棒。如果发挥的淋漓尽致则效果事半功倍,反之则没有任何意义,而且容易使孩子产生抵触情绪。因此,选择具有生动、新颖对孩子具有吸引力的教具将对音乐教育的的工作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3. 教材内容呆板。幼儿对新鲜事物较感兴趣。如果教材内容呆板,孩子们会表现出的漠不关心的样子和淡然情绪。这种模式会削弱幼儿对音乐的探索性和创作性。因此,在教材的内容上下功夫也是幼儿音乐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针对现在音乐教育的状况,结合自己多年的幼儿音乐教育的一些探索、实践和经验,大胆思考、改变教育思维与模式,旨在通过音乐教育激发幼儿对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和健全他们的启蒙思维。让“音乐”成为儿童生活的灵魂。那么,幼儿有什么样生理特点?我们又该如何针对幼儿的生理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呢? 这是开展幼儿教育是否成功的核心内容.根据幼儿的的生理特点和个性,以及对幼儿教育的见解,综合自己的实践经验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剖析如下:
(一)以幼儿对新生事物具有“趣味性”的特点,采取“以趣引趣”的教育方法
兴趣是幼儿产生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幼儿从事活动的内在力量。因此,我用幽默的语言、生动的比喻使音乐活动充满情趣,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激情及动力。主要在体现于教材趣味化﹑设计趣味化﹑教法趣味化三个方面:
1. 教材趣味化。我在选择教材时,总是尽量选择从歌词到旋律,从体裁到形式,从结构到风格,都能贴近幼儿生活的教材。体现儿童情趣的教材,同时根据相关的题材加以改编,体现生动、活泼、趣味性。如歌词“汽车”演变成“汽车,嘟嘟嘟”;“流水”演变成“流水,哗哗哗”又如歌曲《走路》,小兔走路蹦蹦跳跳,“蹦蹦跳跳”的旋律平行,节奏短促跳跃,表现小白兔跳的生活特点;小花猫走路静悄悄,“静悄悄”旋律下行,渐渐减弱,表现小花猫的生活习性。这样就形象生动地描绘了这些动物的动作特征。比喻贴切、生动有趣。孩子易记、易学、易懂,适合幼儿的兴趣爱好。
2. 设计趣味化。音乐教育活动设计的好坏,往往决定了音乐教育的成败。因此我对每一个音乐教育活动都要根据教材对结构内容进行精心设计 。使之情节化、承上启下、自然过渡。这样就能使幼儿从一个陌生的主题走向一个熟悉的、感知的、进程性的意境。在这个意境中不仅让孩子感受音乐,而且让孩子表现对音乐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使音乐活动顺利有序的进行。通过老师的精心安排,使幼儿感到音乐活动的趣味性。比如教孩子唱《世上只有妈妈好》这首歌曲时,我自己充当孩子们的妈妈,让孩子们充当歌曲里的那个孩子,在唱歌的过程中我用双臂去和孩子们拥抱……把亲情和故事的情节化为一体,把这首歌曲设计成一个动人的故事。而且根据故事的气氛引导孩子的表情,从而把教材设计得趣味化、条理化、结构化。转贴于
3.教法趣味化。“好奇”是幼儿的心里特征。“形象”是幼儿的思维方式。幼儿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的心理,与此同时他们也善于用”形象”的思维去对”好奇”的事物加以思考、想像、揣摩。我利用这两个特征抓住幼儿的心理把音乐题材的内容变得“好奇和形象”,充满艺术色彩。我把同样的题材“趣味”化之后变得引人入胜,新奇和形象﹑生动。幼儿便于接受并积极参与到音乐活动中去。我对这个方法体会尤为深刻。比如教孩子们做“猫和老鼠”的音乐游戏。我用相应的乐器作背景,用道具比作猫和老鼠,再结合动画片《猫和老鼠》的内容,让孩子去想老鼠本来怕猫的,为什么猫老是被老鼠弄得晕头转向?让他们去模仿猫和老鼠的动作,用自己的形象来融入到这个游戏中去,利用他们”好奇”的心理把音乐游戏推向一个新的。
(二)以幼儿情感化为特点,采取“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
达尔克有句名言:“对音乐的理解,与其说是一种智力过程,不如说是情感过程”。因此对音乐教育的重点应该着眼于引导幼儿对音乐情感因素的体验。那么,怎么利用音乐感受达到情感交流,让幼儿轻松愉快地投入到音乐活动中去呢?我得出的经验是由“情”转变成“爱”。只有用“情”去打动幼儿;以“爱”去温暖孩子;用强大的感染力去体贴他们;用微笑去抚慰他们,他们才会在“爱”的情感氛围下茁壮成长。
另外还应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努力创造一种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以此来激发幼儿对音乐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师的情感、气质在教育过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教师要以自己在审美欣赏中的情感表现出感染力。另外教师对音乐也要有敏感性,具有善于发现、捕捉、审美的能力。教师加强与幼儿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采用以“情”动“情”的教育方法可以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形体训练《花儿笑》进行时,我让孩子意识到眼前就是一片花丛,然后再引导孩子们一起表现出惊奇、喜爱,然后想去闻花的香味,也想去摘美丽的花朵,又怕别人看见的表情。但又要让孩子们知道假如去摘花的话则是损坏自然的一种不良行为。让幼儿从心里变化中和老师一起去体会、寻找、去看、去闻、去摘然而又没有去摘等一系列动作化情感。同时在语言、体会、表现都恰到好处时结合题材,把情感融入到每一个细节的音乐活动中去,让幼儿在情感的底蕴中去领会每个动作的情感内涵。
还有就是要求教师在教育的同时让幼儿和音乐产生共鸣。如乐曲《欢乐的牧童》,教师不仅要引导幼儿去体验牧童欢乐的心情与感受,还要让他们联想到辽阔的草原,蓝蓝的天空,引导幼儿去体会和感受草原的美丽。描述时要有激情,形象的表现高兴的动态细节,让孩子说出内心的情感体验,情感的表达会逐步的变得细腻、深刻。
(三)寓教于乐是幼儿音乐教育的又一特点,采取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
音乐艺术有娱乐的特点,这是吸引幼儿积极参与音乐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利用音乐娱乐性的特点,引导幼儿在玩乐中学习、在快乐的气氛中体验生活。把音乐教育寓于愉快的音乐感受和音乐表现之中。引导幼儿在愉快的,富有艺术特点的教育活动之中受到教育。以“乐”为教的教育方法促使幼儿变得活泼、开朗,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四)幼儿具有潜在创造力的特点,采用“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
奥尔夫体系的核心观念之一就是在不断的创新中获得新的生命力。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培养幼儿在自我探索中获取知识,在自我探索中增强创造力。教师是幼儿创造力的挖掘者。因此,我较注意启迪幼儿的形象思维来创造表达歌曲的音乐形象。比如改变歌曲的格调。本来用小提琴演奏的曲目,我用钢琴来演奏。改变了原有的格调,再结合教具,采用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发掘音乐活动中幼儿的潜在思维和创造力。比如和孩子们做《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时,我把《乌鸦喝水》这个故事的内容用简短的歌词和轻快、明亮的的歌调编写成一首儿歌。再用相应的教具来让孩子加入到乌鸦喝水的音乐游戏活动中去,根据这个故事的构思引导他们去表演,使孩子们在轻松而快乐和充满稚气的童声环境中动动脑筋,开发潜在的智慧和创造力。其次,也根据这个故事的内容让孩子去发挥自己的想像力,让他们自己去唱,去演。这就需要教师去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善于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去发现,鼓励和培养孩子们如何去创新。以”以新带新”的教育方法促进幼儿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
(五)针对幼儿的个性和优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
每个幼儿会因成长的环境差异而产生不同的个性,不同个性的幼儿对音乐的领会和敏感程度是有差别的。因此,针对个性不同的幼儿采取”因人施教”和灵活运用”的方法也是很重要的。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在教学中发挥幼儿的积极主动性,使幼儿成为真正的主人。
2. 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它们的艺术潜能。而且不可以整齐划一。
3. 积极发挥教师的的指导作用,为幼儿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
篇5
作为一名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只有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这种热爱是发自内心的、真诚的、无暇的、纯洁的,是不掺任何杂质的热爱。有了这种热爱,才会有工作的动力,创新的激情,拓展的开阔,运用的灵活和孜孜不倦的求知与探索。为什么我们能在工作中不知疲倦,在课程改革创新中闪现新的灵感与亮点,正是因为这份热爱,给了我们无限的能量,让我们有了改革与创新的勇气与力量。既然我们要开展好幼儿音乐潜能开发工作,那么,这份热爱就成了我们必不可少的“武器”,成为我们战胜一切困难的“法宝”。成为开展好幼儿音乐潜能开发活动的基础条件。
二、掌握音乐潜能开发的基本理念,继承发扬,吸收融合
1.我们的音乐教育应该深入挖掘我们民族的音乐文化宝库,“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所以,要上好幼儿音乐潜能开发课程,就必须先从音乐教育理念上做到继承和发扬,吸收融合。如果我们连自己的文化和教育传统都不甚知晓,那么绝谈不上吸收和融合,我们要在资讯飞速发展的今天,从传统文化中找到“本”,从外来文化教育中找到“流”。这样才能为我们幼儿的音乐潜能开发教育工作,做好理念的铺垫。2.如果要做好幼儿的音乐潜能开发教育工作,就有必要了解国外的先进音乐教育体系和教学方法。二十世纪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达尔克罗兹、奥尔夫、柯达伊、科恩等。他们都立足于本国的音乐教育,实施了行之有效的音乐教育改革,并都走出了自己的国门,对世界的音乐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教师只有对这些先进的教育体系掌握与熟悉之后,才能够将这些好的、优秀的教学方法应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当中,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灵活运用教材教法,让活动变得有新意
1.上好幼儿音乐潜能开发课程的决定因素就是教师必须熟练掌握音乐潜能课程的教材教法,让音乐活动不再枯燥、单调,变得生动有新意。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就是要找到最适合幼儿的教学方法,运用生动灵活、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开展有趣的音乐活动,这样,幼儿不仅乐意上音乐课,而且更盼望有机会参加音乐活动。幼儿喜爱游戏,我们就把游戏带进活动,这样既可以活跃气氛,又可以调动幼儿的参与性,煅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知识。如在歌唱活动中,可以用“机器人”的游戏,“机器人,真叫棒,一按电钮(碰一下幼儿的鼻子)就会唱”。唱对了“一二三,拍拍手,×××,祝贺你”,若唱错了“拉拉手,我帮你”,然后教师和大家一起唱,这样,既拉近了师幼之间的距离,又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2.让活动变得有新意,我觉得创设情境就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在音乐活动中注重情境创设,让幼儿在情境中体验活动,感受音乐活动的乐趣,提高幼儿的积极性,从而便于教师更好地组织教学。如在组织《骄傲的小公鸡》音乐欣赏教学活动时,我就进行了如下的情境创设:用废旧的冰箱包装箱制作成公鸡和鸭子的家,让一部分幼儿站成两排,扮演大树,再将其他幼儿分组分别扮演公鸡、鸭子、黄莺、百灵鸟等动物,根据教师的提示和故事情境进行表演,让每一教幼儿参与其中。通过活动幼儿很快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事要虚心,不骄傲。”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幼儿可以随时向教师提出问题,教师让幼儿通过音乐情景故事表演,自己寻找答案。这样的活动创设,就会让音乐活动有新意,而且易于幼儿接受。
四、音乐潜能开发要面向全体幼儿
篇6
【关键词】戈登;李妲娜;刘沛;《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音乐出版;音乐翻译
《婴幼儿音乐学习的秘密》是美国音乐教育家与研究戈登(Gordon)教授的经典著作,共有1990、1997和2003版三种版本。本书译自最新版——2003版。书中强调了出生至五周岁是每个人音乐学习最重要的关键期,并陈述作者近三十年来有关引导幼儿音乐学习方面的洞察和研究。
有些读者对戈登可能并不熟悉,下面两段话能帮助我们认识并了解他。
该书作者埃德温·E·戈登(Edwin E.Gordon)是美国音乐教育领域著名的研究学者、教师、作家、编者,以及演讲家。他现任密歇根州立大学(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音乐教授。他曾执教于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 Carolina),也曾在位于费城(Philadephia)的坦普尔大学(Temple University,美国南部)任教。他还长年致力于卡尔·E·西肖尔(Carl E.Seashore)教授在音乐教育方面的相关研究。除了指导博士研究生之外,戈登博士还多年从事零岁至学龄前幼儿的音乐教学工作。通过广泛的研究,戈登教授在音乐才能、音乐听想的阶段与类型、音乐学习理论,以及节奏与律动等多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投身音乐教育事业之前,戈登教授曾在伊士曼音乐学院(Eastman School of Music)获得低音提琴表演的音乐学士和硕士学位,并在金·库鲁巴乐团(Gene Krupa Band)演奏过低音提琴。1958年,他在爱荷华大学(Iowa University)取得了音乐教育的博士(Ph.D.)学位。戈登教授和他的作品曾被美国国内和国际的诸多媒体报道过,比如《今日秀》(NBC Today Show)、《纽约时报》(The New York Times),《今日美国》(USA Today),以及众多欧洲、亚洲的刊物等。
在西方,戈登被看做是与我们熟悉的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和铃木等人齐名的音乐教育界大师之一。其音乐教学理论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是关于音乐能力倾向(Music Aptitude)的主张,他的研究及成果从20世纪下半叶至今,尚无人能够超越。戈登教授的所有著作都均由美国芝加哥GIA出版公司独家,迄今为止,大陆目前出版的著作有《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音乐游戏》;论文有《埃德温·戈登的教材之研究》、《埃德温·戈登音乐性向研究述评》、《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研究》等。
一、出版过程
谈到这本书的出版一定要提到两位关键人物——李妲娜教授和刘沛教授。李老师现任星海音乐学院研究生导师、客座教授,中国音乐家协会音教委员会常务付主任、中国奥尔夫音乐协会会长。李老师也是译者进入婴幼儿音乐教育领域的带路人,就是在1999年李老师在中央音乐学院的奥尔夫课上,译者第一次接触到了奥尔夫教学法,当时就觉得很好玩、很兴奋,“原来音乐还可以这样学!”时隔12年之后,笔者在策划“大艺术小玩家系列婴幼儿音乐教育丛书”之时,向李老师咨询有什么重要书目可以推荐的时候,李老师迅速地回答道:“戈登的《婴幼儿音乐学习的原理》啊,要知道,这本书可是讲‘原理’的,非常重要!现在我要求每个学生都要读它!”李老师告诉我,除了奥尔夫学会的两千多名会员,还有很多家长都在读这本书的台湾版(1997年),可惜都是复印件,但是无论是奥尔夫老师,还是家长,普遍反映书中的很多名词不好理解,不符合大陆地区读者的思维习惯,而此书又是研究婴幼儿音乐学习“原理”的极有用的书,值得反复阅读,所以强烈建议笔者一定要把最新版(2003版)引入大陆。
与此同时,译者在跟美国GIA联系版权期间,也就有关问题向刘沛老师(现任中国音乐学院教授,音乐心理学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咨询过,他也认为此书很有出版的必要,本来笔者是作为策划编辑约刘教授亲自承担该书的翻译工作的,刘老师很了解笔者的知识结构,热情推荐由笔者自己翻译,“翻译是一条最好的学习途径!”在他的鼓励下,才有了笔者身兼策划编辑与译者于一身的现状。刘老师还热心地就“Audiation”(本书的核心理论)的翻译与笔者进行了讨论,最后还是建议翻成“音乐听想”,然后在注释里或在“译者的话”里对这样翻译的理由做一个解释,以便于读者理解。
正是有了这两位音乐教育专家的推荐和热心帮助,才有了这本书的诞生。
二、关于书名翻译的说明
原书的书名是“A Music Learning Theory for Newborn and Young Children”,按字面意思应译为“婴幼儿音乐学习理伦”或者“婴幼儿音乐学习理论”,1997台湾版就是这样直译的,译者将“原理”改为“秘密”,理由有三:
第一,拉近与普通读者的距离,扩大读者面,使读者不致于一看到“原理”或“理论”二字顿感生僻,遗憾地与这本好书失之交臂;
第二,加强“神秘感”,引起读者的兴趣;
第三,人们都有了解秘密的好奇心,基于“音乐听想”理论(Audiation)和“音乐学习理论”(Theory of Music Learning)目前只有少数专业人士了解的现实情况,可以称之为“一个少为人知的秘密。”而这些理论研究又事关我们的下一代的音乐学习,“解密”还是很有必要的。
三、音乐听想理论及其实践成果
全书共分为10个部分,书中涵盖了戈登一生中几个最重要的理论研究——音乐能力(Music Aptitude)研究、音乐听想(Audiation)及预备音乐听想(Preparatory Auation)理论和音乐学习理论,以及儿童器乐学习等相关研究成果。
“Audiation”是埃德温·戈登音乐学习理论中最核心的概念。“Audiation”是戈登本人首创的一个词,该词的动词形式为Audiate,在其1976年的著作《音乐的学习顺序和模式》(Learning sequence and patterns in music)中,戈登将这一概念界定为“在思维意识中聆听和理解声音的能力,音乐的声音不再以物理声响的形式出现”。在戈登的另一本著作《音乐的学习顺序》(Learning sequences in music:Skill,content and patterns-a music learning theory)中,他详细介绍了Audiation这一概念。戈登把Audiation这个词定义为大脑在没有物理作用的情况下呈示音乐的能力,强调在大脑中对音乐的思考和理解。戈登通过他长期所从事的音乐能力测试和相关实验研究,形成了一套以培养音乐听想能力为核心的音乐学习理论,并研发了以音乐学习顺序为基础、适用于幼儿园至八年级使用的音乐教材——《即时投入》。戈登建立在音乐学习自身研究的基础上的音乐学习理论具有比较直接的应用价值,这套教材正是这一理论的实践成果。
本书的翻译工作得到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徐庆教授的大力协助,她对我的译文对照原书逐字逐句地进行把关,最大程度地保证了译文与原文主旨的契合度。另外,本书还得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编辑部主任徐冬女士和责任编辑支茵女士的大力支持,徐老师凭借多年编辑工作的丰富经验,对选题严格把关,对译文认真审读,对译文内容和封面装帧和提出来很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支茵系中央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她在文字润色和语言通顺上下了很大力气,在此笔者向以上三位女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总的说来,这是一本影响深远的音乐教育专著,本书在幼儿音乐发展与教学领域方面有相当大的贡献,并且是为人家长与老师所必备的重要参考资料。本书的出版犹如给国内婴幼儿音乐学习理论研究干旱的土地上下了一场及时雨,给盲目而迷惑的琴童家长一个适用于音乐学习领域的指南针和鉴定仪。笔者谨将该中译本献给天下所有的父母,包括幼教的所有音乐教育工作者。翻译尚有不完善之处,衷心恳请读者不吝批评!
参考文献:
[1]埃德温·戈登.论儿童音乐才能的发展基础[M].普凯元译.上海音乐出版社,1989.
[2]埃德温·戈登,温迪·瓦勒里欧等.音乐与游戏[M].Music Play,王甘,刘昊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篇7
关键词:幼儿 游戏化 音乐教育 改革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5(c)-0241-01
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是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音乐教育规律,借助游戏的手段,对幼儿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音乐知识技能培养、音乐天性引导和音乐艺术熏陶的过程。通过游戏化音乐教育的开展,能促进幼儿在身心、情感、智力、社会性等方面和谐、全面发展。因此,通过加强改革创新,有效实施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是幼儿教育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途径。
1 多样化模式:游戏化音乐教育与多重教学模式的整合
教学模式是依据教学思想和教学规律而形成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固的教学程序及其方法的策略体系,包括教学过程中诸要素的组合方式、教学程序及其相应的策略。[1]根据有关研究[2],游戏化音乐教育模式是由体验感悟模式、情感同构模式、抒情表现模式、支架学习模式、合作学习模式、探索创造模式等组成的多元化模式。其中,体验感悟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激趣―感悟兴发―表达外化;情感同构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感受体验―情感沟通―艺术创造;抒情表现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情感激发―引导创编―表达交流;支架学习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丰富体验―支架学习―探索发现;合作学习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个人体验―分组探究―集体交流―合作表现;探索创造模式的基本实施程序是:自由探索―引导探索―创造表现。
2 多元智能渗透:游戏化音乐教育与多元智能理论的整合
多元智能理论是美国当代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教育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来的,多元智能主要有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自我反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智能。音乐智能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智能之一,且每个人的音乐智能是多元的,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与劣势智能。音乐智能的发展离不开音乐教育,多元化智能理论则对幼儿音乐教育提出了多元渗透的要求。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中歌唱活动、打击乐器演奏、韵律活动、音乐欣赏活动等各个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可以促进幼儿音乐智能和其他智能和谐发展。
2.1 歌唱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歌唱教学是全面学习音乐的基础,歌唱活动直接与情感相关联,与心灵相沟通。歌唱活动的核心价值在于激发幼儿感受、表现歌曲的情趣,丰富他们的音乐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合唱、对唱、轮唱等歌唱表演形式能促进幼儿自我认知智能和人际交往智能,歌唱的歌词理解和表达能促进幼儿的自然观察智能和语言智能,歌唱节奏学习可以发展幼儿数理逻辑智能等。
2.2 打击乐器演奏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幼儿打击乐教学活动可以让幼儿体验节拍、节奏以及掌握使用各种乐器的技能,并学会手眼协调地进行演奏。打击乐教学不仅能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乐器演奏的一般知识和技能,发展节奏感,而且能培养幼儿基本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意识、创造能力、组织纪律性等等,并让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欢快、成功的体验。
2.3 韵律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韵律活动的教学是幼儿用身体来进行的一种游戏活动,也是幼儿运用身体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现的艺术造型活动。它在幼儿的音乐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主要通过语言或动作来发展幼儿的节奏感,以此帮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艺术的节奏美。在幼儿阶段,个体不但可以运用身体来感知看得见和摸得着的事物,而且也可以运用身体来感知音乐,所以,学会更好地使用身体动作来感知音乐的能力是幼儿音乐智能开发的必不可少的内容。[3]
2.4 音乐欣赏活动领域的多元智能渗透
音乐欣赏是指幼儿通过倾听音乐对作品进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鉴赏的一种审美活动。它是幼儿园音乐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幼儿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音乐作品,扩大其音乐视眼;通过欣赏音乐作品能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理解能力,丰富幼儿的音乐想象力,使幼儿养成良好的欣赏习惯和健康的审美态度。
3 多个实施环节:游戏化音乐教育与幼儿教学环节的结合
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变革主要包括教育活动目标、活动内容、活动过程、活动评价及环境创设等五个方面的改革实施工作,具体而言,要把握好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音乐性、趣味性、规则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实施:一是明确活动目标。幼儿游戏化音乐教育的活动目标要将教育目标与音乐游戏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要注重个性化教育,关注幼儿的个性差异,实行分层游戏;活动目标要制定一定的游戏规则,规则要清晰、明确,要考虑实际能力,以保障游戏活动有序、有效地进行。二是设计活动内容。要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与音乐教育规律,从幼儿易于理解的环境和事物中界定教学课程的题材,内容的安排要立题鲜明、新颖别致、简明易行、富有情趣。三是安排活动过程。活动中以游戏为切入点开展师生互动,在游戏中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师生共同参与,使幼儿快乐学习;同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根据他们对音乐的感受、理解和对游戏角色的认识,创造性地做游戏动作、扮演游戏角色,自由、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情感。四是创设活动环境。可以根据各班幼儿年龄段的特点设置音乐角,选择幼儿喜欢的音乐,将各种打击乐器等放在区角中,让幼儿能够自主地拿取,自由表现。五是进行活动评价。
参考文献
[1] 吴立岗.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活动[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1998:179.
篇8
幼儿时期是人的各项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是人身心发展的第一关键期,尤其是幼儿,刚刚开始接触正规的集体教育,是人生起步的阶段。在这个时期,他们接受的音乐,直接影响到以后的参与音乐活动的能力,音乐的感受力和音乐的审美能力。在刚刚到幼儿园跟小朋友们接触的时候,我发现孩子们并不喜欢课本上的歌曲和一些基本的音乐知识,而他们的意识里,更多的是在电视上面学到的流行歌曲,流行音乐的充斥,幼儿几乎生活在一个流行音乐的氛围中,很难接触也很少有机会接触到优秀的、民族的、高雅的音乐。美好的音乐不能直接作用于幼儿的成长,故幼儿难以获得健康的、美的熏陶。由于幼儿存在着某些生理性的音乐素质差异(嗓音条件、动作的协调性、柔韧性等),所以,在幼儿园中一些“能歌善舞”的孩子往往为教师所重视,表演节目的时候也是有选择性的选择一些对音乐理解能力强、节奏感好的小朋友。大多数“平平常常”的孩子却被忽视了。家长对音乐的理解能力不同,音乐教育意识普遍不强,除了一些高学历的家长对孩子有这方面的培养,大部分的家庭生活中缺乏音乐艺术氛围。在望子成龙心切的驱使下,有些家长为孩子购置了钢琴、电子琴等昂贵的乐器,对幼儿进行了不恰当的定向、拔高培养,让孩子以牺牲其他素质发展为代价来提高音乐技能,压抑了孩子的个性,扼杀了孩子丰富多彩的兴趣爱好。
二、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
对于我们新加入幼儿教育行业的音乐老师来说,改变这种现状是刻不容缓的。首先从幼儿音乐感受能力的培养入手。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也是一门审美的学科,音乐教师是一个美的使者,音乐课堂则是一个传播美的场所。人类音乐实践活动的基本核心就是感受,以感受为主的学习方法,是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我们老师在上课的时候,就要善于利用一些图画、可视得画面来诱导学生。使抽象的音乐变成有声有色、有形有性的画面。例如在教授《摇篮曲》这首歌曲的时,我让小朋友们把自己想象成爸爸妈妈,怀里拍着宝宝,静静地聆听,放飞梦想的翅膀,角色互换。显然,这个过程就是一个感受音乐的过程。这样,学生就成为一个感受音乐的主题,在教师的诱发下充分感受到了音乐的美,音乐的审美能力也在逐步提高。
三、在幼儿园和家庭创造和谐的音乐环境
幼儿的音乐教育环境,包括园内环境和家庭环境。
(1)园内环境。通过和园内的音乐老师的讨论和决定,在园内我们注意创造一种美好的音乐氛围,使幼儿自然而然、潜移默化的接受音乐的洗礼。这种氛围是多方位的,可听、可见、可感、可想,对幼儿的身心起到一种熏陶、浸染的作用。形成用音乐管理幼儿日常生活的教育特色,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中的任何时候,都是教师对幼儿教育的好时机。我们园的艺术班设计了幼儿一日生活音乐化活动,及科学的选择一些中外经典童谣、名曲,中国民族民间音乐和民族乐器乐曲的欣赏,在幼儿入园、游戏、午餐、散步、午睡、起床、离园等活动环节。
(2)家庭环境。幼儿的一半时间是在家中与父母一起度过的。在开家长会的时候,我们就与家长讨论如何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音乐氛围,为使幼儿在园的教育得到延续,我们帮助家长选择一些适合幼儿特点、幼儿喜爱的乐曲让幼儿在家中倾听,并给他们布置作业,让他们向父母表达自己对乐曲的感受、理解,请父母做一些情况的记录,在与我们老师交流,以此来营造一个美而甜蜜的音乐氛围。
四、正确的音乐教育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
为促进幼儿素质的全面发展,我们全园各班都开展音乐教育的研究,希望通过实践,能使幼儿的素质得到均衡和谐的发展。一些从我园毕业的幼儿进入小学以后,开朗、活泼、愿意接受新事物,不怕受挫,克服困难的能力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且乐于助人,组织能力强,集体荣誉感强,在班里具有一定的感召力等等。
1.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情绪情感
音乐能使人产生美感,受到美德教育、爱的教育,因而感到生活的乐趣。幼儿年龄小,思维具体形象,生活经验和知识范围有限,我们要用音乐艺术的语言和富有感情的动作、表情让幼儿从听、想、说、唱、动等方面去感受音乐,领悟音乐。例如在欣赏歌曲《拔萝卜》时,小班幼儿一听到这段音乐,就随着鲜明的节奏前后左右摆动身体,就连拍手也拍的重重的。这说明幼儿能根据乐曲的性质而表现相应的情绪。在老师布置的场景中,小朋友争着扮演角色上台去“拔萝卜”,嘴里还喊着:“要人多一点大萝卜才能拔下来。”整个活动幼儿性质浓厚,在音乐的感染下,情绪高涨,也理解了团结起来力量大的道理。中、大班幼儿感受音乐的准确度更高,他们会根据不同性质的乐曲产生相同的情绪反映;还能将感受教准确的描述出来,从而产生相应的情感。
2.音乐教育发展了幼儿的智能
篇9
【关键词】“和”文化 儿童早期 音乐教育
“和”作为中国音乐美学的一个基本范畴,有“中和”“和谐”“中和美”等意。“和”作为中国音乐思想的一个文化母体概念,由之生发出的基本音乐思想反映了国人对人际和谐、社会和谐、宇宙和谐的理想。①“和”文化视野下,音乐教育活动应体现为音乐教育目标的和谐、环境的和谐、内容的和谐。
脑科学的发展和婴儿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为儿童早期教育发展提供了生理和心理方面的依据。美国音乐教育家戈登教授认为,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是实施基础音乐教育之基础,儿童音乐能力的培养及音乐思维的形成与发展得益于在儿童年龄的关键期给予孩子正确的音乐教育。音乐才能不是天生的,后天的教育及环境的影响至关重要,给予儿童的早期音乐教育应是适宜的、和谐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儿童全面和谐的发展。
如何开展适宜的、促进儿童健康和谐发展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作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引起了从事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教师、研究人员、家长等的关注(本文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主要特指:社会教育机构中对0至3岁婴幼儿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的集体音乐教育活动)。笔者立足于“和”文化背景,力求探讨儿童早期音乐教育中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目标的和谐――音乐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相“和”
“音乐教育对于婴幼儿全面、和谐、健康的发展具有独特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良好有效的音乐教育将丰富婴幼儿的生活,带给其一个快乐的童年,优雅的趣味、高尚的品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无与伦比的智慧!音乐教育将为婴幼儿一生的幸福快乐奠定极其重要的基础。”③充分阐述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对儿童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了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最终目标应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个体。儿童早期音乐教育首先是一种以音乐为手段的人的素质教育,在此基础上让儿童学习一定的音乐知识和技能,让儿童在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享受快乐,获得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要处理好情感、认知、技能3个具体目标之间的关系,实现音乐教育与儿童全面发展相“和”。
二、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的和谐――音乐教育环境与儿童个体发展相“和”
“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④所以创设和谐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将直接关系到婴幼儿个体的发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环境的和谐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的和谐。
(一)物质环境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以声音、色彩为关键要素的环境创设上要注意以下两点:
1.色彩和谐
4个月左右的婴儿已经表现出对色彩的喜好,比较喜欢红、橙、黄等暖色,不喜欢蓝色、紫色等冷色。所以在创设活动环境,装饰教室墙壁、划分活动区域、选择玩教具色彩时,首先要注意色彩协调、温馨,色彩对比度不能跳跃过大,尤其不要出现黑色等冷色,最好选用淡粉色、淡绿色、淡黄色等色彩。
2.音响和谐
音响的和谐体现在:播放音乐的音响器材材质要优良,音乐作品制作音效要精良,播放的音乐作品风格要丰富;教师组织活动时语音要柔和、亲切,语调有变化,抑扬顿挫,切记声音不宜过大过响、尖利刺耳,否则将会影响听力,发展不完备的婴幼儿听力,对婴幼儿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二)精神环境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的精神环境主要是指,在开展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时的人际关系及相应的心理氛围。具体体现在教师与婴幼儿、婴幼儿与婴幼儿、教师与家长间的相互作用、交往方式等方面,它直接影响着婴幼儿的情感、交往行为和个性发展。创设和谐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精神环境的核心是建立和谐、融洽、健康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
1.教师与婴幼儿关系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做到真心喜欢每一个参与活动的婴幼儿,尊重、支持、接受每一个婴幼儿的行为;组织活动中要做到教态自然、姿势优雅、有亲和力,尽量采用适宜的身体语言动作,如微笑、点头、注视、肯定性手势等表示对婴幼儿的关心、接纳、、鼓励,使每一个婴幼儿在愉悦的环境中受到尊重与鼓励。
2.婴幼儿与婴幼儿关系的和谐
早教活动参与课程的班额成员要相对固定,变化不要太大。婴幼儿有一个适应周围环境的过程,每次参与活动的是固定熟悉的人,将给婴幼儿一个心理的安全感。在活动环节设计和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婴幼儿学会观察、学会合作与互助,学会与同伴进行交流。让婴幼儿学会关心帮助他人的行为方式,如学会玩具的共享、习惯说礼貌用语等,让集体充满相互关心、友爱互助的和谐精神环境。
3.教师与家长关系的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活动大多采用亲子活动的方式,家长与婴幼儿一起参与活动,家长的配合尤其重要。在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将自己的教学意图准确传递给家长;在活动后,教师要注意与家长沟通交流儿童早期音乐教育方面的问题。教师只有与家长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才能有效地完成对婴幼儿的早期音乐教育。
三、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课程内容的和谐――音乐教育内容与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相“和”
多元智能理论创立者加德纳教授曾说过:“在个体可能具有的所有天赋中,音乐天赋是最早出现的。”大量儿童之所以表现出音乐能力欠缺,不是因为他们天生不具备这种音乐能力,而是由于他们在最容易接受音乐教育的年龄,缺少了耳朵、心灵的训练,从而缺失了天生的音乐能力。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主要体现在倾听、歌曲演唱、韵律活动、乐器演奏能力等方面。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内容大多包括倾听训练、歌唱训练、韵律活动、乐器演奏训练等,每项内容的选择要与婴幼儿音乐能力发展特点和谐一致。
(一)倾听训练的内容与婴幼儿听觉能力发展相和谐
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课程首先应该培养婴幼儿敏锐的音乐听觉能力,倾听训练是儿童早期音乐教育训练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婴幼儿的音乐听辨能力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给予婴幼儿的音乐听觉训练也应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首先引导婴幼儿聆听生活环境中的声响,如听辨人声(妈妈爸爸的声音)、关注小婴儿自己发出的咿咿呀呀声;其次寻找周围环境的声音(如厨房、寝室、客厅、教室等发出的声音)、分辨动物的叫声等;最后进行声音记忆训练:如对对比度较大的乐器声音的辨别记忆等,从而逐渐提升婴幼儿对声音的辨别能力,既促进了婴幼儿音乐听觉能力的发展,又丰富了婴幼儿的听觉经验,促进其认知能力的发展。
(二)歌曲演唱的内容与婴幼儿歌唱能力发展相和谐
通过歌曲的演唱,可以培养婴幼儿良好的歌唱能力和音调感。在选择演唱的歌曲时要注意:选择歌词要与婴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相和谐:歌词要有许多重复词汇和短语;尽可能多地选择即使婴幼儿不会唱但也能和其所胜任的活动联系起来的歌曲(如每次活动前的问候歌、姓名游戏、歌唱游戏、问答与呼应歌曲等),便于婴幼儿理解和跟随演唱。
选择曲调要与婴幼儿的音域发展和节奏理解能力发展相和谐:曲调一般由四分、八分音符构成,节奏简单;旋律音区在中声区,音程跳度不大且音域不宽的歌曲。
选择歌曲的风格应丰富一些,既有活泼欢快的又有安静优美的,既有中国传统的又有国外古典优美的,便于婴幼儿接受不同风格歌曲的熏陶,感受歌曲的美。按照歌词、曲调和风格的要求选择适宜婴幼儿演唱的歌曲,可以加强婴幼儿对短旋律的体验和歌词的理解,丰富婴幼儿的词汇、增强语感,丰富内心情感,提升言语表达能力。
(三)韵律活动的内容与婴幼儿身体随乐能力发展相和谐
婴幼儿是通过动作来感知世界的。韵律活动可以训练婴幼儿的随乐能力,促使自己的身体动作与音乐节奏协调一致。3岁前的婴幼儿非常喜欢跟随家长和老师一边哼唱一边做一些简单的游戏性动作,如点头、扭胯、蹦跳等。对年龄较小的婴幼儿可以以被动运动的方式让婴幼儿参与律动,如颠弹、拍打、触摸等,对年龄稍大一点的婴幼儿则可以创造条件,让婴幼儿主动参与律动,如拍手、点头、敲击乐器等。所以0至3岁婴幼儿韵律活动选择内容要根据不同年龄、月龄的婴幼儿来进行选择,韵律活动内容要与婴幼儿身体随乐能力相和谐,增强婴幼儿的本体感,体验身体活动带来的快乐体验。
(四)乐器演奏内容与婴幼儿演奏能力相和谐
音乐是符号的艺术,通过乐器的演奏可以训练儿童的“乐器演奏”能力和音乐表现创造能力。但0至3岁婴幼儿的“乐器演奏”与成人的乐器演奏不同,更多地倾向于“玩奏”,如乐器音色的探索、乐器演奏开始与结束的练习、简单乐器的亲子合乐而奏等。教师与家长不能以成人的标准来要求幼儿的“演奏”,不能纠结于节奏、拍点是否精准,应鼓励幼儿参与活动中,体会到乐器“演奏”的快乐。
总之,在选择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内容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婴幼儿个体生理、心理发展特点以及幼儿音乐能力的发展特点,做到音乐教育内容与幼儿情感、认知、技能发展相和谐。
综上所述,“和”文化视野下的儿童早期音乐教育即是确定适宜婴幼儿特点的情感、认知、技能的目标,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选择和谐的教育内容,引导婴幼儿在和谐的早期音乐教育活动中学习,获得婴幼儿个体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
(注:本文为成都师范学院人文社科重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S13SA03)
注释:
①夏滟洲.对作为审美范畴“和”的研究――兼及先秦音乐思想史研究方略思考[Z].中国音乐学网,2009-4.
②朱经白.发挥社会音乐教育功能――促进少儿素质全面提高[J].人民音乐,1997(9).
③王懿颖.学前儿童音乐教育[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本科 音乐 互动教学策略
1.学前教育本科专业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学前教育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幼儿教育的师资队伍,该专业的音乐教育与高师的音乐教育和普通高校的音乐教育,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一方面,我国幼儿音乐教育得到很大的发展,课程改革的力度越来越大,幼儿音乐教育的发展对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学前教育本科学生入学前并未经过专门的音乐水平测试,音乐素质参差不齐,音乐基础薄弱,同时目前大部分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音乐教育沿用原有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体系,教学模式较单一,多为灌输式教学,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
如何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学生的音乐素质,使学生能胜任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是学前教育本科专业音乐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互动教学策略的概念
教学策略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而在教学活动中清晰认识的基础上对教学活动进行调节和一系列执行过程”①,它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方法、措施的总和。
教学过程是一个教与学互动的过程,互动是教学过程的核心,这种互动为学生主体性发展提供了有效途径和良好的心理环境。
互动教学策略是指教师通过充分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增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良好学习情感态度,以达到提高教学效果。
3.适用于学前教育本科专业的三种音乐互动教学策略
3.1游戏互动策略
游戏互动策略是指在音乐互动教学中,教师为促进专业技能的掌握,可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各种游戏活动进行教学,通过游戏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以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气氛。
音乐学习是一种欢快的、愉悦的审美体验活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都应让学习者体验到音乐的美感和体验的快乐。例如:在《音乐欣赏》②中对“音色”是这样介绍的:“在音乐的表现上,音色是指一种表现工具(指人声、乐器)区别于另一表现工具的色彩特质。”对于这样较为抽象的概念,教师可以通过游戏互动的策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首先,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倾听发现身边的音响(说话声、汽车声、雨声等),接着让学生从最熟悉的事务开始探索对音色的感知,如身体的动作就可以发出的各种不同的声音(捻指、拍手等),最后教师以此为基础创编声势活动,用游戏的方式形象地使学生感知“音色”。
3.2情境创设策略
情境创设策略是指利用各种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堂教学环境来吸引学生注意力和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以使其在上课之初就形成良好的互动教学的氛围。教师运用诗意化的语言、优美的音乐等各种手段,多角度创设出生动真实的情境和美的氛围,激发学生的美感和积极的情感,提高学生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
常用的情境创设手段有:设置疑点创设情境、利用表演创设情境、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创设情境。如:进行“中国民歌欣赏”教学时,教师可事先提出问题:什么是民歌、你会唱几首民歌吗?布置学生课前通过多渠道(互联网、书籍、报刊、传播媒体、音像资料等)收集有关中国民歌的资料,在课堂上请学生任选各种形式(演唱、文稿设计、网页、课件制作等)来展示作业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又如:在音乐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考虑学生的审美经验、生活经验,可以以大学生活的点滴为题材、或是以各类节日(教师节、母亲节等)为主题,以歌唱、演奏、游戏、律动、欣赏、表演、歌舞、情景表演、创作练习等形式,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兴趣。
3.3 合作学习策略
合作学习策略,是指在音乐互动教学中,师生与生生之间通过互助与合作方式从事学习活动的方法。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间在学习上的相互帮助,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使音乐教学民主化。
分组是实施合作学习策略的主要形式。教师要结合不同的教学内容或课型,并根据学生的能力、音乐水平等进行调配。有时在某一特定主题或活动中,还可根据学生各自不同的兴趣,组建兴趣小组。如学生在《声乐》课上学唱了《故乡的亲人》后,教师可布置学生课后自由组合,分成若干小组,自行进行小组唱的编排,等第二节课时进行表演,并调动学生对表演的情况进行互评和自评。
小组人数要根据内容决定,一般来说,《音乐欣赏》、《乐理与视唱》的分组以5至8人为宜,《幼儿歌曲弹唱》的训练以2至4人为宜。
4.结语
互动教学策略的实施,可以激发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音乐的前提条件,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改变学习观念,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利于推动学生音乐创造力的发展,实现对幼儿音乐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为今后从事幼儿音乐教育工作打下扎实基础。
由于影响教学过程的因素复杂多变,所形成的教学策略不是唯一的,不同教学策略的运用也可能并存或交叉结合,但无论哪一种策略,都应该最大限度地服务于音乐教学的实际需要。
参考文献:
- 上一篇:艺术学概论艺术的特征
- 下一篇:电话销售沟通技巧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