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专业环境分析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计算机网络专业环境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计算机网络专业环境分析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计算机网络;考核方式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19-0070-02

计算机网络课程已成为计算机及相关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现在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基本上是由理论课程和实验环节两部分构成。在教学方式上基本采用课堂教学方式,以多媒体课件为主,适当使用一些板书。

一、存在的问题

目前,各高校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的实际教学工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课程涉及知识广泛、重点不明显;与网络发展的现状有较大的偏离;理论介绍和网络的实际使用出现脱节现象等。这些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只能由教师根据自己对网络的了解来进行取舍,而很多教师由于没有自己建网的实际经验,难以把握教学内容,难免会出现纸上谈兵的现象。

1.理论基础问题

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主要以TCP/IP参考模型为理论基础,虽然TCP/IP协议获得了广泛应用,同时也是目前Internet的理论基础,但该协议本身仅提供TCP/IP协议簇的相关应用,协议本身不是通用的。另外,该协议层次划分不合理,未能明确区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也不利于作为网络教学的理论基础。

2.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脱节

计算机网络技术发展迅速,但目前各院校计算机网络课程所选教材大同小异,都以理论为主,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无法适应当前日新月异的网络应用。授课教师知识更新不及时,在授课过程中,未能融合主流技术,讲授内容仅仅局限于书本,甚至讲授内容还是多年前的知识。目前计算机网络原理教学大纲要求学生掌握网络的基本原理,主要讨论OSI/RM 7层体系结构和TCP/IP体系结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核心是协议,包括协议的基本功能和内容,但协议间的联系、协议采用的方法、技术与应用等内容比较缺乏,学生的理解也就停留在各种协议的具体内容的记忆上。

3.教学模式不合理

学校教学内容主要针对OSI和TCP/IP的体系结构,特别是关于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的描述,是不易理解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从概念到概念”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既不适合讲授网络知识,又缺乏实践操作,不利于学生网络层次化知识体系的构建和对实际网络环境分析能力的提高。计算机网络是一门集理论性、系统性和实践性于一身的课程,需要软件和硬件的结合,需要理论和应用的结合,需要课堂和生活的结合,需要教学和市场的结合。目前的计算机网络课程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简单的以灌输方式传授知识,忽略了学生认知的主体地位,更忽略了学生课外的学习过程,不仅缺乏互动,难以激发学生热情;更磨灭了学生课后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4.实践教学薄弱

计算机网络作为一门应用学科,特别强调知识的应用性。但是,教师往往更注重计算机网络理论教学轻视实验教学,认为计算机网络的实践主要是验证性实践,实践课依附于理论教学,从而导致实验内容不系统、形式松散,甚至没有实践课,不能满足学生的就业需求。薄弱的实践教学使得学生对网络原理知识感到抽象和空洞,难以理解和掌握,教学效果不佳。[1]

上述情况造成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的认识仅仅局限于理论层面,而对身边无处不在的网络环境缺乏认识,更谈不上与课程教学的计算机网络相结合进行实际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二、改革方案

1.优化课程内容设置

调整优化计算机网络的授课内容,是计算机网络课程改革的核心,只有内容符合计算机网络的特点,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才能良好应用并达到预期效果。

我们通过计算机网络国家精品课程、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Urbana-Champaign,简称UIUC)以及济南大学的2011年秋季计算机网络课程内容对比分析,[2]如表所示:各高校的计算机网络原理课程内容近似,涵盖计算机五层体系结构、TCP/IP协议和网络管理、网络安全等知识。济南大学的计算机网络课程因为大部分是针对网络工程专业开设,这个专业学生在后续学年会陆续开设网络管理、网络操作系统、网络安全课程,因此在内容设置上没有覆盖此内容。但是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学生而言,后续没有对应课程,所以要调整课程内容,增加网络管理和网络安全的内容。而网络程序设计的内容也是济南大学欠缺的部分,国内各高校中西安交大课程中涵盖此内容。对比国内高校,国外高校非常重视网络程序设计。在此课程中,程序设计占最后课程评定分数的30%-35%,如下图所示。在美国同一所高校中,不同的老师讲授同一门课程时,评定分数的标准有差异,但是总体上分类相同,百分比略微有不同。对于计算机科学专业信息方向的学生而言,程序设计是未来工作的必备手段,因此应该增加网络程序设计的内容。

2.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结合计算机网络课程自身特点,经多年实践,笔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应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因材施教,达到教学目的。第一,丰富教学素材,多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既简单直观,又能提高课堂效率。第二,针对协议应用,引入案例教学法,通过帮助学生分析协议在案例当中的应用过程,能够形象化协议的概念和理论。第三,实行仿真环境实践教学。可以依靠网络设备仿真软件进行相关实验操作,并配合以具体案例,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能够加强学生对网络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第四,结合国外高校网络课程教学的先进经验,采用启发与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国外高校教授在上课时,会不断启发学生思考,并不断问学生对所讲内容是否有疑问,有疑问可以随时提出并给予解答。还在课程讲授过程中,要求学生看不同专题的文献,并在课上进行讨论。因此,我们也探讨启发式学习的课堂教学,希望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的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的教材为基础研究内容,以学生的周围环境和生活实际为参照,为学生提供质疑、探讨问题和表达他们想法的机会,使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并能利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形成综合运用的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网络技术应用的普及,社会对专业的计算机网络人才的需求日趋增加,作为计算机人才培养基地的大学,更应加强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创新,以适应社会需求。除了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的改革外,计算机网络实践教学环节的建设也是整个课程建设中尤为重要的部分,开设何种试验,如何开发试验将是学校下一步进行重点改革的内容。?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远程网络访问;VPN;DDNS;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8-0173-02

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可以让远程用户与局域网之间通过互联网建立起一个安全的通信管道。当远程的VPN客户端通过互联网连接到VPN服务器时,它们之间所传送的信息会被加密,因此能确保信息的安全性。VPN操作简单、方便,安装和运营成本都非常低,这些优势使之在企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计算机网络应用专业引进VPN是为了适应市场需要,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本文探索VPN实验教学的方法,无缝对接校内学习和企业技能要求。

VPN实验教学分析

VPN是利用开放的公用网络资源建立私有数据传输通道,将远程的分支机构、商业伙伴、移动办公人员连接起来,并且提供安全的端到端数据通信的一种广域网技术。它是在现有公用网络平台上构筑的不受地域限制而由企业统一策略控制和管理的网络。与普通企业网络不同的是,VPN基础平台采用公用数据网,与其他用户共享网络资源而不是独占。

(一)VPN关键技术

VPN使用隧道技术、加密解密技术、密钥管理技术、使用者与设备认证技术,保证了通信的安全性。客户机向VPN服务器发送请求,VPN服务器响应请求并向客户机发送身份咨询,客户机将加密的响应请求发送到VPN服务器,VPN服务器根据用户数据库检查该响应,若账户有效,VPN服务器将检查该用户是否具有远程访问权限,若该用户拥有远程访问的权限,VPN服务器就接收此连接。在身份验证过程中产生的客户机和服务器公有密钥将用于对数据进行加密。

VPN技术涉及计算机网络、网络安全、数学等多个学科。学生学好VPN技术将能增强对这些学科的理解,提高网络综合运用能力。

(二)局域网VPN实验环境分析

VPN实验是高职院校网络技术专业《Windows 网络服务》等课程的课程实验之一。目前,高职院校的网络技术专业都十分重视实践课程,实践课程的比例很多达到了50%甚至更高,贯彻了边学边练的方针。但笔者在与兄弟院校的专业教师交流时发现,目前在进行VPN实验教学时,所搭建的网络环境是基于局域网的,这种网络环境适合于VPN基础的学习,学生还需要进一步在互联网环境下实现VPN网络配置。

局域网VPN实验环境基本服务的搭建过程是:准备常用软件VMware、Windows 2003 Server、Windows XP,每个学生利用VMware虚拟软件在自己的电脑上安装两个虚拟操作系统,一个是Windows 2003服务器、一个是Windows XP客户机。在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上安装、配置VPN服务,并创建远程访问账号和策略。在XP客户端上配置VPN拨号,输入Windows Server 2003服务器局域网IP地址、用户名和密码,就可以拨号了。拨号成功后,将在状态栏里显示网络连接图标。

这种局域网VPN实验环境优点是搭建简单、成本低、学生能够掌握VPN配置步骤。但笔者认为这种网络环境有诸多问题。

一是与VPN技术实际应用环境不符。VPN是解决企业远程安全接入的技术,是在互联网环境下提供分支机构或个人安全访问的,所以必须在广域网环境下进行实验。在局域网环境下搭建VPN网络环境尽管配置简单,但学生不能感受到VPN提供的强大功能和便利的网络访问。

二是不便于学生对VPN测试和理解。在局域网环境下,学生配置VPN服务成功后是不便于测试和理解的。VPN客户端连接到VPN服务器时,服务器会分配一个内网IP地址。在局域网环境中,学生会认为在局域网里通过私有IP地址可以通信,不需要VPN再来分配一个私有IP地址,也不知道网络连接成功是哪个地址在起作用。VPN配置成功后只是通过客户端状态图标和服务器的连接参数进行判断,学生不好做VPN连接成功后的进一步操作。VPN服务测试需要多个用户长时间同时进行连接测试才能发现问题,而这种局域网环境不适合多用户同时测试。

三是不能提供真实的VPN服务。职业教育是要求工学结合的,要求学生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为企业服务,而这种局域网VPN环境与实际运行的网络环境有较大区别,学生在实际VPN操作时会感到束手无策。

搭建基于广域网的VPN实验环境,与实际网络环境无缝对接,同时又节省实验费用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基于广域网的VPN实验设计

在互联网上实现VPN网络服务,需要公网地址和在公网注册的域名。公网IP地址是非常紧缺的,学校不可能为每一个网络专业学生都申请公网IP地址,而在公网注册域名也需要较高的费用。因此,创建适合学生使用的公网域名方式,是搭建互联网VPN服务的关键。

(一)DDNS的工作原理

篇3

(一)基本概念

一般而言,企业信息化,是指秉持先进的管理理念,运用先进的计算机网络技术整合企业现有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及时地为企业战术层、战略层、决策层等系统提供准确而有效的数据信息,以便对市场和需求做出迅速反应,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此定义上看,企业信息化的内涵应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其一,在目标上,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其二,在内容上,包括生产控制信息化系统、企业内部管理的信息化系统、电子商务系统等;其三,在所涉及的部门上,有企业的生产、经营、设计、制造、管理等职能部门;其四,在功能上,主要是进行信息的收集、传输、加工、存储、更新和维护;其五,在载体上,企业信息化是一个人机合一的系统,包括人、计算机网络硬件、系统平台、数据库平台、通用软件、应用软件、终端设备等。

(二)主要特征

企业信息化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它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辅助发展战略的高效性。

企业信息化的基础是企业的管理和运行模式,而不是计算机网络技术本身,计算机网络技术仅仅是企业信息化的实现手段。作为一项集成技术,企业建设信息化的关键点在于信息的集成和共享,即实现将关键准确的数据及时传输到相应的决策人,为企业的运作决策提供数据和高效服务。

2.实践运用的广泛性。

企业信息化广泛用勇于企业生产、管理和经营三个层面,在产品设计、工艺过程控制与零件加工、事务处理、供应链管理与辅助决策等领域都需要广泛开展计算机应用,实现设计自动化、生产自动化、办公自动化、决策辅助自动化以及电子商务等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

3.自身发展的动态性。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概念是发展的,它随着管理理念、实现手段等因素的发展而发展。企业信息化从初级、中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特征是从计算机单机应用、综合应用、网络应用的逐步提升;从基层班组级计算机联网、部门联网、企业联网、产业链联网的不断融合,具有连续不断可持续发展的特征。企业要结合自身的现状,确定阶段性的目标,分步推进信息化建设,不断吸纳信息化建设的最新成果,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咨询服务、方案设计、设备采购、网络建设、软件选型、应用培训、二次开发等,使信息资源有效地运用管理实践过程,提高信息技术利用率。

4.经济效益的潜在性。

在企业中推进信息化不同于以往对产品的技术改造。后者是通过对产品生产线的技术改造,提高质量,增加产量,效益容易显现;而前者则是应用信息技术对企业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广泛利用,从整体上提高企业生产能力和管理水平,其效益是多方面、巨大的而又是隐性的,很难以定量方式给以准确评估。当前,信息技术正由以前的注重单元技术和短期效益向注重整体、全局的信息化建设倾斜,企业信息化的作用更多地在企业发展战略等高层次显现。

二、对出版企业行业竞争力量分析

深入分析行业的竞争过程从而挖掘竞争压力的源泉和确定各个竞争力量的强大程度,是企业战略环境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出版企业面对着五种竞争力量的影响: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这五种竞争力量决定了出版企业内竞争的激烈程度,决定了企业最终的获利能力,决定了企业的盈利能力。

(一)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

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是指从事各类出版业务的主体之间的竞争。我国出版企业结构是计划经济的产物,按地区、部门、专业划分,各省、市、自治区都有规模上大体相当、业务类型大体一致的人民社、教育社、美术社、少儿社、科技社、文艺社等。由于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贸易壁垒森严,出版业内竞争尚处于无序状态:另一方面又因为规模、效益不相上下,竞争强度反而增加。

(二)潜在进入者

出版企业潜在进入者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国内社会资本的进入,二是跨国出版资本的抢滩。就国内社会资本而言,随着出版业的逐步开放,其势必会进入出版核心业务的竞争,一些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民营资本正虎视眈眈于出版企业的门槛。跨国出版公司也正以不同的方式进入我国出版业,其必将改变现有竞争结构,威胁到国内出版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替代产品或服务

电子光盘、EBO0K等多媒体出版物对纸介图书的替代,互联网等提供的网上阅读服务等等都形成了对出版业的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由于替代产品和服务都主要有高新技术支持,使得高新技术出版领域成了行业外资本参与出版的一大突破口。高新技术出版业务也是国外出版公习优势所在。在这一领域,技术优势很容易转化成市场优势,因而对替代产品和服务的威胁绝不容小视。

(四)供应商

出版企业的供应商是指处于产业上游的为出版提供纸张、印刷器材等初级原材料、设备的厂商。除此之外,从出版企业出版产品的特殊性来看,出版企业的供应商还包括为出版提供智力支持的作者队伍。在我国,造纸、印刷机械等行业开放程度较高,国际、国内市场供应充分,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大量的短缺,因而其对出版业讨价还价能力不高,形成的竞争压力不大。由于出版资源的独占性,根据选题的不同,作者的讨价还价能力也有所不同。

(五)购买者

出版企业产品主要是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等,其购买者主要是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的批发商和读者。由于大部分出版企业的利润来自于教材(含上教学征订目录的教学辅导读物),因而我国的出版企业一直较为忽略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随着教材利润的降低和国家对这部分的各项调控政策出台,读者对课本教材以外的一般书和多媒体出版物的选择越来越决定了出版企业的竞争实力。

总之,由于我国出版企业的特殊性和较高的进入壁垒,出版业规模集中度低,现有竞争相对缓和,竞争尚不充分,较高的行业盈利水平正刺激行业外资本的流入。随着我国加入WTO,全球化、信息化程度的加剧,出版企业面临着新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巨大威胁,社会资本和国外资本进入将导致业内竞争愈趋激烈。

三、信息化对出版企业竞竞争力量影响分析

信息化对我国出版企业的影响是深远的。中国没有承诺开放出版业,但民营资本以及国外资本和出版企业、机构可通过打入图书和音像制品的零售与批发市场、网上出版和电子图书,渗透中国出版业。中国加入WTO,预示着出版企业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下面从出版企业的五种竞争力量方面分析全球化、信息化对出版企业竞争力量的影响。

(一)对出版企业现有的竞争对手的影响

一些对政策和市场较为敏感的改革型出版社,将迅速发现新的机遇和挑战,改变现有的计划性较强的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市场为导向,改变经营形式。大型的图书出版集团和发行集团开始出现。在此消彼长或此长彼消的变化中,出版企业的竞争地位也在发生改变。同时,还将直接面临着民营资本和国外资本的竞争。信息化使得出版企业可以借助互联网通过网络出版等降低竞争成本,但也使得高新技术成为新的进入障碍。

(二)对潜在进入者的影响

中国加入WTO,根据无歧视待遇原则,国外出版企业将获得在中国与国内企业同等发展的机会。已经有一些国内民营资本或国外出版企业、机构通过打“球”进入出版业,更多的资本正在等待政策松动,它们就能成为出版业的正式成员参与竞争。从最新的新闻出版署出台政策,我国568家出版社正面临着全面改革,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除保留人民出版社为事业单位以外,其余5303家出版社将全部转制为企业来分析,这个时间已经不会太长。

(三)对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影响

全球化条件下,新技术会加速进入中国出版业,E—book和网上出版物等替代品会目新月异。除此之外,电视、电台的节目和消息等也会对出版产品产生一定的替代作用。有一种预测,未来书业的发展以网上出版和按需印刷为主,E-bO0k会更受欢迎,因而出版企业要重视高新技术在出版中的应用,及早进入新产品的开发。

(四)对供应商的影响

由于造纸、印刷机械等行业开发程度较高,所以全球化、信息化对为出版企业提供纸张、印刷器材等初级原材料、设备的厂商来说,影响不是很大。比较而言,由于对机器设备要求等方面原因,国外印刷企业将会对国内现有印刷企业造成较大的冲击。但对出版企业而言,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对于提供出版资源的作者而言,随着全球化的加剧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作者的市场意识加强了,并且已经产生或将产生更多的职业作者。越来越多的作者把自己看成是市场中的一员,更加了解读者,知道近期读者的阅读趋向,在学会研究读者的同时,还学会了研究出版、研究市场运作手段。作者的讨价还价的能力越来越强。

(五)对购买者的影响

由于我国承诺中国图书零售业将完全对外开放(已开放),图书批发市场也将放开,随着围外火的发行商的介入,依据其强大的分销能力,图书批发企业等中间商的讨价还价能力得到增强。另一方面,从最终购买者读者来看,加入WTO后,中国图书市场进一步开放,国外的市场运作手段登陆后,相信顾客队伍会扩大,大量的图书宣传、舒适的购书环境和周到的服务会吸引大批读者产生购书欲望。可以预见中国图书市场的对外开放,会发掘和开发更大的图书市场。

四、信息化条件下出版企业发展战略思考

(一)出版产业集团化战略

根据韦斯顿的协同效应理论即“2+2=5的命题”和科斯的市场机制失灵与交易费用方面的观点,结合我国出版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和需要,出版产业集团化战略是可行性较强的发展战略。具体操作应注意:1.出版集团应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这就要求是利用资本的力量和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去配置出版资源,辅之以行政手段,而不是简单依靠行政手段勉强撮合。简单“做大”,除了加大经营成本、造成规模不经济以外,很难起到它的积极作用。2.出版集团应打破出版行业的行政壁垒和市场分割。这就要求取消地方保护主义,建立跨地区、跨行业经营,形成统一市场的出版集团,否则将无法与凭借雄厚的资金、先进的技术建立全国性网络的国际出版机构对抗。3.出版集团应拓展融资渠道。出版业加速发展,吸纳资金是必由之路。目前,我国对新闻出版业的融资还仅限于国有资本,刚出台的除人民社外其他的出版社将改制为企业的政策表明已有松动,出版集团应抓住难得的机遇。

(二)出版产业升级战略

电子图书、网上书店、按需印刷、网络出版部是以新技术为基础迅速发展的新兴产物,特别是网络出版是同计算机网络发展和出版事业相结合的产物。网络出版将推动出版业的变革,开拓信息传递的渠道,改变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信息传播的效率。网络出版具有高度开放性和双向互动性,特别是主体的多元化,尤其是大型传媒、软件、互联网和娱乐集团的业务延伸,有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出版业的状态。目前,世界上各大出版集团部在以数宁技术、网络技术为依托,进行资源的重新配置、产业的换代升级,走跨媒体经营、传媒融合之路。

(三)文化积淀战略

出版产业是文化产业,它不仅是市场化、产业化的产物,而且也足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积累过程。面对WT0,迎接国际出版集团的挑战,我们的劣势是在产业层面上,而我们的优势却是在文化层面上。特有的语言、特有的文化氛围下的作者队伍和编辑队伍、特有的文化内涵和思维方式,都是我们独特的优势。只有充分发挥我国版业在文化层面上的优势,才能培育我们独特的真正的核心竞争力。

篇4

关键词:翻转课堂计算机课程概念;设计;实施

一、翻转课堂概述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在课堂上讲授知识,学生被灌输,学生在学习当中一直扮演着被动的角色,学习兴趣不高。这些在课堂上别动接受的知识,印象并不深刻,由于没有做到完全的理解,所以课下再去做时就会出现不明白、不理解甚至完全忘记的情况。这种学习模式屡见不鲜,如果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予以变化,这样的问题就会越来越严重。而对于翻转课堂,顾名思义,就是将传统课堂的教学模式颠倒过来,该教学的新模式无论是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研究。翻转课堂(Flipped classroom),又称为颠倒课堂,就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了颠倒,针对课堂外的知识学习提供了在线的指导,将课后作业带入课堂完成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我看来,翻转课堂是将课堂上的时间结构进行了改变,把“教”与“学”时间比例进行了“翻转”。总体课堂时间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组成结构,课下的时间也没有发生变化,变化的是内容,将学生学习的决定权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而决定权正是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情况,使其学习方法自主化、学习态度积极化、学习途径多样化、学习内容个性化、学习时间灵活化、学习地点不限化等。

二、基于计算机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分析

计算机课程教学的目标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要求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相关了解,包括计算机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组成结构等;二是在了解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些计算机的软件,并能进行相关操作,熟练程度也有一定的要求,同时还需要掌握数值和编码的相互转换;三是运用计算机软件解决学习与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做到活学活用。

(二)学习者分析

传统的计算机授课模式固定,课堂活动基本没有,学生大多很难从枯燥的计算机学习中找到兴趣点,我以本校的学生作为调查的样本,通过课前的调查了解到学生对于基本网络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情况水平相差较大,能力也参差不齐;学生对于智能手机的应用操作熟练;学生对于自主、讨论学习和小组协作学习都比较感兴趣。

本课程实际操作性强而且需要相当扎实的理论基础,但是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时间有限,尽管学校配备有机房,但是课下时间较少、课下上网缴费等相关问题促使学生不能很好的长时间接触计算机,这样就使得该课程对大部分学生是比较陌生的。在这样的前提下,如果想要学生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就要在课程中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方法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

(三)计算机课程网络学习环境分析

为了更好的实施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我对本校三个班级的学生进行了初步调查,调查针对学生最喜欢的计算机学习方式和学生可以接受的网络环境进行展开,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如果选择合适的网络环境进行计算机学习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可以接受的,并且学生对小组的学习有着较高的期望。

(四)教学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和混合学习的方法,我们把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分类,课上的教学模式按照授课的内容进行设计。授课的内容大概分为三种类型:知识型课堂、能力型课堂和技能型课堂。

根据授课内容的分类,课堂上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也会有所改变。学习活动和学习策略的设计是课堂教学设计的关键,翻转课堂的混合式学习方式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所以在课程内容分类的同时,课堂形式也要根据学生学习的内容进而分类,这样才可以更好的完成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的,提高教学的质量。基于以上的分析,知识型课堂设计的教学方式有:知识竞赛、小组汇报、辩论赛。能力型课堂设计的教学方式有:辩论赛、期末分享、个人展示。技能型课堂设计的教学方式有:个人展示、头脑风暴、参观学习。每个学生展示完自己的研究成果后,其余的学生进行提问和评价,最后老师对整个课堂的学习进行点评。

学习方法的混合模式造就了课堂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生被设置在一个真实的问题环境中,明确了自己的任务之后,学生开始整理思路、搜索资源、积极探究、寻求帮助、求得结果、检验答案、分析总结,这所有的步骤都是有学生自己完成。合作学习适用于以知识型和能力型为教学内容的课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一定的小组任务,并且会有至少一次机会代表小组在班级做总结性的任务汇报。这样的方式可以加强学生合作、讨论、实践的能力,也可以在语言表达、沟通、交流等方面得到一定的锻炼。正因为学习方法的多样化,导致了学习活动也具备多样化的特点,知识竞赛、辩论赛、个人展示、小组汇报等活动在教学的设计中都可以展开。

三、基于计算机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实施

我们这里以知识型为内容的计算机课程为例,教学的内容主要包括计算机的文化,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以及计算思维。

(一)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教学大纲,制定本研究的该课学习目标:了解信息化与信息化社会、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计算思维的基本概念。

(二)学习内容

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发展、分代、分类和应用、计算机文化含义。能够在生活中寻找到信息化的实例;明确了解、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作用。

(三)活动设计―小组汇报

班级学生分为8个组,教师将信息化社会、信息素养、计算机的发展做简单引导,小组分别就计算机发展史、未来计算机、计算机思维等方面进行小组协作学习,完成汇报内容,提出设想与疑问。学生在课下通过自主学习完成个人任务,再通过小组讨论学习一起完成小组任务,课上,每组派一名学生作为代表将小组学习成果汇报给大家,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还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四)翻转课堂实施过程

1.第一个课时教学内容

课上,教师活动安排:播放5分钟视频引入信息化社会就信息化社会引申到信息素养,据实际例子说明何为信息素养引入计算机的发展做简单叙述 将本学期的课程学习安排详细的介绍安排任务,布置学生课下自学内容与小组任务。

学生活动安排:观看视频,了解信息化社会根据实际例子明白如何正确看待信息初步了解计算机的发展明确本学期该课程的学习方式与本节课课下要完成的自主学习任务和小组合作学习的任务。

课下(线上、线下),教师活动安排:建立班级QQ群加入到班级群与各小组的QQ讨论组中接收学生利用QQ邮件发来的个人作业(自我介绍)并作回信分析学生前测结果,了解学生基本情况设计下节课的系列学习任务卡集中各组组长总结的学生自学疑问 在网络平台与学生O2O交流。

学生活动安排:加入班级QQ群与小组QQ讨论组创建电子邮箱,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写自我介绍信发送给教师接收系列任务卡,完成自学内容,将电子版发送给教师小组固定集中讨论时间地点进行小组任务的集中习或者讨论 在线上O2O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准备下节课的小组汇报内容(确定汇报主题―制作 PPT―组织语言)。

2.第二个课时教学内容

课上,教师活动安排:播放(微软对未来计算机发展的一个预计)视频为学生开拓眼界组织学生开始进行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汇报就每组的计算机发展相关内容汇报做简单的点评组织其他组学生就汇报小组的内容进行交流、讨论总结学生课下的问题,并将没有涵盖的知识点做最后的介绍引导学生进行第二部分,计算机系统结构的硬件部分的自学任务。

学生活动安排:观看视频,进一步了解计算机相关发展情况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旧计算机发展系列问题做汇报,时长3分钟,PPT辅助其他学生就汇报内容进行讨论、交流,提出疑问或者解答问题,也可以叙述个人看法、结合自学内容阐述等。

课下(线上、线下),教师活动安排:收集学生上交的相关个人任务(电子版)并做修改与回复设计下节课的系列学习任务卡集中各组组长总结的学生自学疑问在网络平台与学生O2O交流。

学生活动安排:完成个人任务(计算机系统分类中硬件系统知识的个人学习报告,邮件中要包含硬件图片与文字),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教师等待回复对于自学计算机硬件内容相关知识提出疑问,上交给组长统计小组集中讨论小组任务(任务一: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欲购买一台计算机,应该如何配置,给出配置清单。(计算机配置表和价格,并简要说明理由;任务二:选择计算机硬件的四大部件之一,通过搜集资料,讨论其发展过程及发展趋势)在线上O2O与教师或者其他学生进行交流准备下节课的小组汇报内容(确定汇报主题―制 作PPT―组织语言)。

(五)观察评价

教师就学生发送的电子邮件(自我介绍)进行个性化回复,对每个小组的表现进行打分,对课堂观察量表提取数据分析。

(六)修订和完善

教师对任务卡的形式和内容进行完善,根据学生课上的活跃度对教学的方式与教学的内容进行修改。

参考文献:

[1]张金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程教育.2012(4)总第211期:46-51.

[2]曹育红.基于开放教育资源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明[J].成人教2014(01):72-75.

[3]张新明,何文涛.支持翻转课堂的网络教学系统模式探究明[J].现代教育2013(08):21―25.

[4]解筱杉,朱祖林.高校混合式教学质量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2(10):9-14 95.

[5]李宏敏.基于翻转课堂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开发――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D].广西师范学院,2013(06).

篇5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系部+公司+研究所”;产学研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8381(2013)02-0048-05

高等职业教育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之路[1]。在《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也指出要“实现校企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产学研有机结合”。《湖南省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基本要求(修订稿)》也要求学校所有专业实行校企合作,依托优势专业兴办或与企业合作开办相关生产性实训企业;学校自主或与企业合作开展应用技术研究、产品开发、技术推广与咨询。

“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可以多种多样,比如高职学院和企业联合开办订单班,联合进行科技攻关,进行职工技能培训,学生和教师到企业顶岗等。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就需要以一种载体的形式来体现,这个载体的体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成立以一所职业院校为核心的职业教育集团这样的松散联盟体、独立法人性质的公司,以科技研发为主的科技研发中心等。这些载体和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系部整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组合模式,如“系部+公司+研究所”的组合模式,研究和实践这种组合模式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一、 国内外研究现状

从国内外的总体研究情况来看,“产学研”结合运营有公司或研究所的情况在科研氛围较为浓厚的学校较为常见,尚未见有“系部+公司+研究所”的产学研模式理论的提出,并且尚无专门针对这一模式做出实践研究,但已经有较为相似的运作方式。

(一) 国外研究现状

德国的“双元制”、英国“三明治”教学、美国的合作教育及日本的产学研合作教育等,都展示了学校和行业、企业共同开发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的运行模式。日本采取教育与企业界携手合作的方式,产学结合,培养高级职业人才。企业界为高职教育募集资金,提供必要的财政资助,供学校进行科研项目的研究,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而学校则根据企业发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地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配讲师进行巡回指导,并接受企业界的科研委托项目,双方在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方面进行双向交流。

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证明,产学研结合之路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条成功之路。产学研结合有利于企业、高职院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就高等职业院校而言,产学研结合的主要任务之一是以应用技术开发与转化为重点,发展校办产业,增强自我发展的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具有开办企业的独特优势,因此,应该鼓励高职院校在经营模式上走产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校办企业。校办企业的发展为高职院校的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供了平台,也为学校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 国内研究现状

湖南娄底职业技术学院为对接娄底3大产业——煤炭、农机制造、农业,学院搭建了华南娄职煤炭安全服务有限公司、湖南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猪产业湘中丘陵区区域试验站、现代油茶林繁殖基地等产学研平台,组织科研服务小分队进企业、进农村,现场开展科技服务。该学院与华南煤矿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出资200万元组建华南娄职煤矿安全服务有限公司,从事煤机研发生产、安全技术服务和技术人员培训,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与湖南湘丰农业装备有限公司共同出资500万元组建湖南湘丰娄职农业装备有限公司,生产联合收割机,年产值达到了1 000万元,为学院资源类和制造类专业学生开展顶岗实习和就业,教师开展技术研发实践锻炼提供了便利。该学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形成了“厂系所合一”(现代制造技术中心、机电工程系、机械研究所)的专业建设模式和运行机制。会计专业组建了娄底弘智商务咨询有限公司,计算机网络专业组建了天虹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按“专业+公司+师生员工”模式组建的产学研实体,正在成长为技能型人才培养和应用技术研究与推广的主要基地。

常州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弘扬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和津通集团合作成立了第一家产学研合作资本运作模式的公司——江苏津通弘扬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整合各自的资源,联手共建一座融招商、研发、生产、教学、实训和服务为一体的信息产业园区——常州信息产业园。常州信息技术职业学院资产经营公司投资参股股权比例高于企业,公司董事长由学校委派,学校具有企业发展经营管理的决策权。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与浙江省宁海县政府共建宁海产学研基地,校园内有标准化厂房,其中模具数控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示范性模具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双方与宁海县重点扶持的创新型模具企业——宁波华宝塑料模具有限公司采用股份制合作方式共建教育公司。其教育公司管理层成立教学改革指导委员会,下设联合研发中心、课程开发中心和教学指导中心。

从国内现有的企业形式的产学研载体运作模式情况来看,大多是从校企联合开展应用技术研究开始的,在技术研究的过程中由于技术产品需要以企业形式进行应用推广和技术服务而校企联合出资成立公司运营[2];如果高职学院需要全面进行对接则以产业园的形式居多。

二、 理论的提出

在企业与学校之间需要有以公司形式存在的实体,以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这个公司的主要任务就是为产学研服务,可以以股份制的形式,吸引企业、学院以及教师、企业员工参股。公司的业务定位可以有如下的内容:培训认证教育、应用技术推广、生产实习实训承接与管理等[3]。笔者认为公司的目标是要为专业建设中的产学研服务,建成“百年老店”,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与模式,在谋求基本生存利润的情况下服务于专业建设大局。研究所的业务定位是要从事应用技术的研发,相当于公司业务内容中应用技术推广的前期研究与实验工作内容,并可与校外的科研机构进行对接,从事与专业相关联的高等职业教育研究工作[3]。

“系部+公司+研究所”的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如图1所示。

系部建设团队的核心成员既是学院的教师,又是公司的员工,也是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如图2所示),这必须是一支素质较高、富有创新力的队伍,而且对组成人员有较高的要求——“上得讲台,进得生产线,钻得实验室”,也就是说在学校能教学,下到企业能上生产线工作或带领学生顶岗,到了研究所又能从事科研课题的研究。

三、 实证研究

我们以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为例,对“系部+公司+研究所”的产学研模式进行实证分析和研究。

(一) 内外环境分析

这里以2010年初这个时间点来分析内外部环境。此期间,物流业和物流职业教育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物流业被列为十大振兴产业之一参见国务院《关于印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通知》(国发[2009]8号)。 ,在《湖南省物流业振兴实施规划(2009—2011年)》中也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现代物流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物流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

从学院的总体内部形势来看,一是物流信息系的专业与产学研建设布局要适应学院的整体“大物流”办学与发展格局。学院从现代物流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出发设有物流管理系、物流工程系、物流信息系、物流经贸系和公共管理系,设有物流管理、物流工程技术、物流信息技术、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管理等16个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现代物流专业群。物流信息系设有物流信息教研室、计算机应用教研室、计算机网络教研室、电子商务教研室,其中计算机应用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招生情况不太理想,正面临被边缘化的危险。二是产学研硬件条件还比较薄弱,校办企业还没有,有待在产学研过程中进行孵化。三是物流信息系具备了良好的产学研基础,主要体现在订单培养已经开始,与本地知名企业湖南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开办了一期天骄班;科研工作取得了可喜的进展,在物流信息技术领域已呈积聚态势,教职工开展科研工作已逐步转向物流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复合领域研究;有的课题已取得重大进展,如湖南省“十一五”重点科技计划科技攻关课题“基于SOA-BPM组合架构的智能敏捷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研究”,该项目成果即将进入本土大型物流企业的生产线,成果也将成为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研发基础。四是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能打硬仗的科研团队。以专业带头人、教研室主任为骨干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课题的研发,积聚人心,团结协作,构成了科研工作核心团队。

但也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主要体现在:专业与产学研建设布局与学院“大物流”建设格局还不相称;企业合作数量相对较少,可以整合的外部资源不多;外向型师资还不足,部分教师甚至管理岗位人员投身产学研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二) 产学研布局

经过分析,设计出专业与产学研建设的布局方案,专业建设的布局如图3所示[4]。

对应学院的“大物流”格局,努力构建“大物信”格局,在专业建设中将系部的专业群融四流合一,以信息流为主。物流信息技术专业以订单班为龙头,首期与本土知名物流企业一力股份有限公司、天骄物流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培养人才,针对订单班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专门成立物流信息技术教研室负责建设工作;将计算机网络教研室更名为物流软件开发教研室,负责物流信息技术(软件开发方向)和计算机网络专业建设,整体偏向于网络软件开发和物流软件开发人才的培养;将计算机应用教研室更名为物流信息管理教研室,负责物流管理(信息管理方向)和计算机应用专业建设,整体偏向于物流信息管理和计算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电子商务专业人才培养体现了现代物流四流合一的特色,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

产学研建设的布局采用“系部+公司+研究所”的模式,如图4所示。

(三) 运营成效

1. 产学研模式情况。采取“系部+公司+研究所”的模式,先后孵化出了1个研究所和2家公司。2010年初创办了物流信息技术研究所,接着学院牵头与湖南省物流与采购联合会、湖南星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湖南省易普蓝科技有限公司等5个股东单位共同出资1 000万元注册成立了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有限公司,作为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运营载体,技术部分由学院师生负责,主要是为专业教师提供丰富的研究课题,为物流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场景,完成真实的工作任务,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目前,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已有门户网站、“物流E通”综合配载系统、GPSOne定位系统、“物流E通”手机、短消息平台、SOA集成平台等9个子系统开通运行,用户已达2万多户,并实现了与一些其他省市平台的对接。2010年10月,联合多家企业共同注册承办了一个企业实体——湖南湘物联物流咨询有限公司,至今已完成40多个物流咨询项目。孵化出的研究所和公司为学生的实习实训提供了良好的场所,为应用技术研究和推广提供了空间,使物流信息系在湖南省树立起了领先地位,与省内的许多大型物流企业初步形成了共生共长的合作关系,而且通过经济和事业双重激励,专业教师也有了动力。

2. 科研成果。近3年来,物流信息技术教学团队共承担了“十二五”省级重大科技专项1项(超高频RFID芯片研制与产业化,项目参与单位),“十一五”重点科技计划项目1项(基于SOA-BPM组合架构的智能敏捷的第三方物流管理信息技术研究),“十一五”和“十二五”省级科技计划项目10项,中国物流学会课题2项,工信部信息产业教指委教学研究项目1项,院级课题8项,企业横向课题8项,项目总经费达260万元,其中10%用于实习实训或培训。“中国电信物流信息技术研发与创新湖南基地”和“国家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云服务平台(湖南物流分中心)”就落户在学院,已研发出了诸多产品并付诸市场应用,比如物流E通手机。湖南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所有技术项目由学院总负责承建,已完成8个系统的研发任务。

在2010至2011年里,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与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以及湖南国科广电公司合作,参与了省级科技计划重大专项“超高频电子标签芯片研制与应用示范”课题的研究,学院主要负责应用示范研究。物流信息技术专业教学团队承担省级科技重大专项,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中首开先河,这也标志着物流信息技术专业在科研上的强势地位。

2010年3月至2011年12月与湖南省标准化研究院开展了“湖南信息技术标准研究与应用”项目,制定了“基于XML的仓单质押与代购业务的信息交换指南”,并在一力物流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生产性应用,为物流信息标准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9至2010年成功组织参与省经信委物流信息化培训班,专业教学团队中文振华教授、黄友森教授、肖智清教授、邓子云副教授分别在培训班上为省物流信息化工作者进行了培训,培训质量高,培训效果好,得到了国家工信部和省经信委领导的高度评价。此外还承接了数期社会各类物流信息化人才的培训,为企业培训物流信息化高级人才1 500多名。

先后为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国药控股湖南有限公司、星沙物流、金霞粮食物流、全洲药业集团有限公司、湾田集团等省内知名物流企业提供物流信息化咨询,为提高湖南省物流信息化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专业团队老师参与编写的《国家级新型工业化基地——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信息化建设调研报告》,受到国家工信部、省经信委和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领导的高度评价。

3. 发现的问题。实施过程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比如对专业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部分专业教师跟不上发展的节奏;部分专业教师生产、教学、科研三肩挑,负担非常重;学校是公办院校的体制,在与企业合作的过程中存在一些机制障碍,比如投资的问题。这些问题还有待在探索中得出解决的办法。

总之,“系部+公司+研究所”的产学研模式,对系部、公司、研究所的职责都做出了界定,在湖南现代物流职业技术学院物流信息系取得了良好的实证研究成效,但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值得继续改进和完善。这种产学研模式成果的总结和应用对高校的产学研运作具有重要的借鉴和推广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锁荣.对高职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若干思考[J].教育探索,2010(7):100101.

[2] 张鹏飞,俞位增.政校企合作共建“教育公司”初探[J].职教通讯,2010(10):117118.

[3] 邓子云,米志强,翦象慧.高职专业建设产学研模式之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10(5):6163.

[4] 邓子云,谢英辉,米志强,翦象慧.解决系部专业与产学研布局问题的“三步法”及其案例分析[J].中国电力教育,2011(1):6566.

The Innovative Practice ofthe Industry-School-Institute Mode of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DENG Zi-yun, MI Zhi-qiang, YANG Xiao-feng, JIAN Xiang-hui

(Depatrment of Logistic Information, Hun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of Modern Logistics, Changsha 410131, China)

篇6

    一、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实践性特点

    国际贸易课程是一门具有涉外活动特点的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专门研究国际间商品交换的具体过程,如交易的询盘、发盘、还盘和接受过程,贸易合同的签订过程,申请开立信用证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贸易术语的使用,贸易合同的签订以及合同的履行,违约的处理等各个环节,如交易磋商、租船、投保、报关、报验等等内容,可见这门课程所包含的所有内容在都有具体的操作环节。

    二、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实现实践性教学的具体途径

    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对国际贸易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创新教学模式和内容,使教学手段和方法更加规范化、现代化、多元化,广泛吸收先进的教学经验,使国际贸易课程教学内容与形式能与时俱进,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真正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更多地突出实践教学的特色。根据本课程的特点,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方面,国际贸易课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是非常有效的教学手段。

    三、实施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方式方法

    (一)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环境分析为了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顺利从事国际贸易工作,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工作必须具有开放的心态和全球的视野,具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和宽厚的学科基础,具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出色的交流能力,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课程教学方法陈旧,教学中还存在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难以完全适应当今经济全球化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要求。

    1.建立供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网络教学实训室在实训室教学中,教师可以对全部学生电脑进行控制,通过形象的步骤教学法进行教学,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可以随时根据学生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进度,同时学生可以在教师的许可下连接到互联网络,实现对学校网络资源的充分利用。

    2.完善由问题、实例认知工具、会话与协作工具等组成的国际贸易资源库建造开放式教育网络,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结合学科特点,创建信息技术与国际贸易课程整合的应用平台。开设模拟教学平台可以使学生能够在模拟仿真的国际贸易专业实践活动中,亲身体会国际商品货物进出易的全过程。

    (二)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

    1.通过开设国际贸易课程专题学习网站加强理论教学利用网络资源丰富国际贸易领域最新进展与热点问题及有关信息,保持教学内容与时展同步,就有必要建设一个具有动态、虚拟功能的网络站点,充分利用课堂上传授的理论知识优势,如开设专题学习专栏,专题内容主要包含国际贸易理论精髓,还要反映国际贸易方面最新的动态和变化,从而探讨国际贸易体系的发展趋势,开设相应的专题课程体系,配备丰富的国际贸易实例,如贸易术语、贸易壁垒等等,使学生能够把课堂中学过的理论知识真正与实践结合起来。

    2.利用国际贸易仿真模拟教学平台展开实验教学活动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平台是借助于计算机网络技术,提供完全仿真的国际商业贸易环境的软件系统。模拟教学平台改善了以往比较薄弱的专业实验教学环境,改变了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国际贸易模拟教学平台实验教学活动,在具体说明实验目的、要求和主要内容的情况下,针对学生安排了三个角色:出口商、进口商和供应商,进口地银行和出口地银行可由指导教师扮演也可安排学生扮演。根据课程时间和内容安排,可将学生的角色进行轮换,每个学生分别要扮演三个角色。教师以平等的姿态参与和引导学生的实验教学活动,使教学过程由传统的传承型转变为探究型,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的,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3.教师要善于运用网络等资源,采用案例教学法把国际贸易实务的理论知识融合到案例中讲授,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的重点与难点,还可以结合实际情况不断增加新的案例,让学生的知识、技能跟上实践的发展。这种结合案例进行教学的方法进行的课堂教学可以使学生思维一直处于积极状态,活跃课堂气氛,加深学习的印象与兴趣,教学效果要比传统的“满堂灌”式教学法要好。另外,对于某些不方便现场考察的知识,如通关过程、国际商务谈判过程等内容,可以通过网上下载的图片或光盘等手段传送给学生。通过以上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应用,大大缩短了从学校“校门”到国际贸易“行门”的空间和时间距离,学生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从而取得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通过模拟教学平台的实验教学,使学生能够亲身经历商品交易的全过程,增长实践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使学习过国际贸易课程的毕业生走出校门后,能够及早胜任实际工作的需要。

    四、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特点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国际贸易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更加理想的教学环境。

    (一)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激发学生对国际贸易课程的学习兴趣在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学习平台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进行练习,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二)信息技术提供外部刺激的多样性有利于对国际贸易知识的获取与保持多样的外部刺激对于学生关于国际贸易知识的获取、理解和保持,都是非常必要的。

篇7

(1)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以培养学生的职业基本能力和关键能力为基本原则。职业基本能力主要指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包括德、智、体、美等方面的基本素养和社会交际能力;计算机技术知识、现代管理理论、数据库的存储、操作和维护技能,软件开发和维护等专业能力;编程思想、项目开发思想等方法能力的培养。关键能力(综合职业能力)是指劳动者独立学习、获取新知识新技能、处理信息、解决问题、改革创新等能力。

(2)遵循高职学生的学习规律,对专业知识学习内容按照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进行分解,构建阶梯式课程体系。对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进行综合系统的分析和分解,按照知识的难易程度,分解成几个阶梯,每个阶梯课程的知识点紧密配合,相互统一。前一个阶梯的知识在后一个阶梯中得以继续巩固,后一个阶梯的学习是对前一个阶梯的扩展、升级。

(3)采用项目教学方法,将各个阶梯的课程知识和项目结合,将每个阶梯的课程知识与技能综合应用到项目里。学习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的项目教学法,设计每个阶梯的阶梯项目课程,阶梯项目课程将综合应用本阶梯的各课程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使本阶梯课程的知识得以巩固,技能得以提升。在最后一个学期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毕业项目,将大学期间的所有课程知识和技能进行综合应用,使学生通过毕业项目与企业的工作过程接轨。

2以项目为导向的阶梯式课程体系结构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程体系结构的总体设置思路是以学年为阶梯,以项目为导向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的课程体系。每一学年的课程包含公共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专业课程和项目实践课程,整个课程体系的设置围绕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关键能力进行。课程体系的总体设计(见图1)。

(1)公共基础课程设置是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从业素质、培养学生作为公民的服务意识为目的,公共选修课设置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职业选修课程为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其他专业提供桥梁,为学生了解最新的行业技术和行业动态提供帮助。公共基础课程主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课程、文化课程、自然科学课程为主,主要包括大学生心理健康、体育、英语、计算机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历史文化、公益劳动等课程;公共选修课程主要包括文化、艺术、音乐、体育、新科技介绍等方面的课程。课程设置的目的一是培养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使学生逐步了解社会对公民、企业对员工的基本的要求,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逐步培养学生的基本公民素质和从业素养。二是使熟悉常用的学习、办公工具,为专业课程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提升做好准备。

(2)专业课程和职业选修课程。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技术、软件开发技术、开发语言、网页美工、网页制作和网络技术等方面,在课程的学年设置过程中,充分考虑高职学生基础差,接受能力弱的特点,将这几个方面课程的知识点,按照难易程度和课程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等级划分,共划分成五个等级,每学年的每个学期为一个等级,构建阶梯式的专业课程体系结构,一学年作为一个阶梯。第一学年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基础、编程语言和软件开发工具基础应用、软件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等课程。第一学年的专业学习内容作为整个专业学习的第一阶梯,主要了解数据库的基本知识和掌握数据库的基本的操作,掌握基本的软件开发技术和一门编程语言的基本的语法和应用,能使用软件开发工具进行简单的编程。第一阶梯的专业课程设置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初级的编程思想,是学生掌握编程工具和编程语言的初级应用,能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简单的软件项目开发。第二学年的专业课程主要包括数据库高级、编程语言高级和软件开发工具的高级应用、网页美工等课程,第二学年的课程学习作为专业学习的第二阶梯,学习的内容是对第一阶梯学习内容的扩展和学习难度的升级。第二阶梯的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逐步掌握一种开发工具和一门开发语言,具有数据库开发和软件开发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较为复杂的软件开发项目。第三学年的专业课程以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为主,课程内容主要包括对第二阶梯的数据库课程、开发语言、开发技术课程的进一步扩展和升级,除此之外开始第二门难度更大的开发语言课程。其目的是使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进一步提升,同时第二门难度较大的语言课程是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开发能力的基础上开设,可以采取以自学为主的授课方式,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能力、独立计划能力等关键能力。职业选修课程开设的主要目的一是引导学生不断关注本专业的新技术、新知识、新动态,培养学生以发展的心态学习本专业。二是让学生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其他专业的专业知识,以此扩展学生的职业范围,为学生寻找职业兴趣提供平台。三是通过职业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独立思考等关键能力。职业选修课的课程授课模式要以开放式学习为主,职业选修课程要根据IT行业的发展动态适时调整。

(3)学期项目课程。学期项目课程有专门项目教师开设,学期项目课程的内容将学期的专业课程的知识点融合在一起。在学期第一周,项目教师设置项目题目和概述要解决的问题。接下来学期项目课程老师制定的学期项目任务完成计划,每周根据计划指导学生确立项目任务,并逐步完成一个个的项目任务。学期项目课程的任务进程与本学期的各专业课程的进程紧密配合,并起到项目驱动的作用。第一学年的学期项目选择简单的、学生易于实现的小项目,以培养学生的编程思想和软件开发信心为主要目的。第二学年的学期项目的复杂度和难度要适度增加,逐步培养学生软件开发的职业能力。第三学年的学期项目的复杂度和难度在第二学年的基础上再上一个阶梯。每个项目可能需要综合应用到以前学过的所有知识和技能。

(4)毕业项目。第三学年的毕业项目课程由专门老师和企业人员共同参与,为学生选择能够投入使用的开发项目,项目的开发过程与真实的软件开发工作过程完全一致。在整个项目的开发过程中,所有的工作过程由学生个人或者是学生组成的小组完成,老师在毕业项目课程中仅担当专业咨询、精神支持和示范专业思考模式和最后进行项目鉴定的角色。毕业项目课程重点培养学生的沟通、合作等方面的基本能力和独立思考、独立计划、独立学习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做好准备。

3以项目为导向的阶梯式课程体系实施的注意事项

(1)每学年的各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学期项目课程要紧密融合,密切配合。学期项目的项目任务设置要将各专业课程的知识点和能力要求紧密融合到一起,学期每门专业课程的进程要与学期项目的项目任务计划保持一致,否则将导致项目课程开展不下去,从而导致专业课程的学习失去项目驱动。

篇8

1.1、VR技术的特征

虚拟现实技术有沉浸感、交互性、想象力等3大基本特征。一个典型的VR系统,主要由专业图形处理软件、硬件系统(包括VR和VR软件,数据库)、输入和输出设备等部件组成。交互性是指通过输入和输出设备的用户,在虚拟环境中对象的范围是可操作的以及与自然环境的反馈程度,它的用户和虚拟环境之间接近虚拟环境中的交互方式是自然可取的。身临其境的参与感,也被称为是虚拟现实技术最重要的特征点,用户利用交互设备和自己的知觉系统,接触到虚拟现实环境中的真实程度。园林景观设计中VR技术的运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虚拟现实技术正在改变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许多方面。一方面,为创造景观虚拟现实技术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段:另一方面,它使景观规划设计方法和观念发生改变。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实现网络虚拟化,让更多的市民通过网络可以看到和听到设计师的作品,理解设计意图,参与景观规划设计。

1.2、园林景观设计中VR技术的关键技术

支持图形建模的软件工具有很多,由于3DSMAX对VRML有较好的支持功能,因此对园林景观设计师而言,3DSMAX是较为合适的建模软件。它不仅支持VRML程序的输出,同时还可以在VRML程序中通过选择摄像机在三维场景中进行导航设置,在场景中指定活动控件和感应器,丰富实时浏览的内容。所以,对于熟悉3DSMAX的园林设计师来说,VRML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景观设计中视景建模是虚拟现实的基础,也是园林设计的关键,要使参与者有沉浸感,必须创建真实的虚拟世界。园林场景的建立主要由AutoCAD和3DSMAX来完成,场景平面图在AutoCAD中处理完后导入3DSMAX中,进行园林模型的构建,然后将这些元素进行整合,整合后的地形模型上再加入如建筑物、小品、植物等充实虚拟环境,最后得到设计者理想的园林场景。三维图形的生成技术较为成熟,目前关键是如何实现实时生成设计中虚拟场景数据量较大的问题,典型的大规模场景,难以达到实时制的技术要求。为此,需要配置高性能计算机,为达到实时目的,至少要在保证图形质量和复杂程度的前提下提高刷新频率,这是影响该技术发展的瓶颈问题。设计师在园林设计方案过程中,需要有功能强大的交互技术作为支持,方便实时更换移动场景中的要素模型,以便于审视和比较设计方案的合理性;VR技术是交互、系统集成、管理模型识别和合成技术等多个技术的综合运用,如何将这些技术合理地运用,最大化地展示设计作品的功能理念是园林景观设计应用VR技术的关键。

2、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VR技术的意义

2.1、VR技术使景观设计意图直观呈现

园林景观设计要求设计师对空间形象思维要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既要考虑公众的要求,又要满足场景功能需要,同时达到与周边环境的相互协调,所以设计过程是一系列的创新过程。如何将规划、设计、施工、维护等工作合理地结合起来,即对项目施工前后所要呈现的效果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方案和思路。VR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可减轻设计人员的劳动强度、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准确性和工程质量要求。通常情况下,设计者会通过沙盘、三维效果图、漫游动画等方式展示设计效果,供决策者、设计者、工程人员以及公众理解和感受。以上的传统展示方式都各有其不同的优缺点,但有一个缺点是共同的,即不能以人的视点深入其中,得到全方位的观察设计效果,而运用VR技术则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使用VR技术后,决策者、设计者、工程人员以及公众可从任意角度,实时互动真实地看到设计效果,身临其境地掌握周围环境和理解设计师的设计意图,这是传统手段所不能达到的。

2.2、VR技术辅助激发设计师创作灵感

园林景观设计中,公众有时无法亲临项目现场进行实地考察,可以采用VR技术进行场地环境分析评判,并通过网络平台进入到虚拟项目的场地内部,全面了解项目的周边环境,包括气候条件、地质条件、交通状况、人流分布、水系分布、土壤条件、植物资源等现状特征。在方案设计阶段,设计者需要将一些景观节点定位定量地表达出来,包括植物配置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局部效果图。采用VR技术使设计者能够进入虚拟的环境空间内,直接摆放、移动、组合各种园林植物、小品,反复调整植物种类位置数量,综合对比不同植物组合的景观效果和空间形态,较大程度弥补了传统平面设计中对植物空间与环境无法进行综合感知的缺陷,进一步激发设计师的创作灵感。在该阶段,可采用VR技术对植物种植模式和植物空间组合进行高度仿真,模拟植物的栽植位置、植株大小及材料种类,最终完成植物种植总平面体现高程和剖面的竖向组合图、植物与各种景观要素搭配立面图等,其间反复调整植株数量和树木株行距获取最佳的生态效益和景观效果,可以直观地展示出植物群落的景观特征和空间形态。

2.3、园林景观设计中运用VR技术是必然趋势

园林景观中常用的设计要素,如植物、地形、水体等都是不规则的形体,用计算机的模型表示会非常复杂。例如,一棵树有成千上万片树叶,做成模型后需要用到的面数量庞大,这对于普通民用计算机来说,实现流畅的VR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VR技术在园林造景中的应用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当前,计算机的运行速度不能满足完全建模情况下园林景观的虚拟现实,那么只能使用贴图(MAP)的方式来模拟其中的植物。使用一张处理好的树木照片,就能在VR中用一个面来表现一棵树,虽然在真实度方面会有一定的损失,但相对于完全建模所需的上百万个面来说,这样操作能减少工作强度。随着季节的变化,四季中同一地点的植物也会有完全不同的景观效果,所以,如何编写基于VR技术的程序,体现出植物景观的时效性,也就成为VR技术应用发展的方向。将植物群落四季交替的数据信息输入VR的场景数据库中,当公众需要观察不同季节植物景观特征时,实时改变场景信息即可。从20世纪80年代提出VR技术应用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创新理念,到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与传统风景园林设计思维相比,VR技术突破了传统维度限制的虚拟风景园林,应该是一种相对全面的设计表达系统。未来应用VR技术辅助园林景观设计是发展的必然趋势,现代科技能够将风景园林的物质功能与信息功能分别赋以不同的载体,使一些风景园林的存在形式发生质的飞跃。

3、讨论

篇9

关键词:技校青年教师;职业生涯;成长设计

由于社会的发展与转型,政府部门对技工教育的重视,近年来,我国技工院校的规模迅速扩大,有大量的年青教师补充进来。这些补充进来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大学生或留校任教的学生,他们具有观念新、知识面宽、可塑性强等优点,为学校注入了新鲜血液,带来了勃勃生机。他们积极投身于教学和管理实践,学习兴趣浓厚,工作热情高涨,富有探索和钻研精神,是我国技工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但是,由于其年龄、心理和经历特点,职业理想的不成熟性,对未来期望的不确定性,以及在当今严峻的就业与生存竞争压力下所产生的职业发展方向和目标定位上的盲从与茫然,影响了他们进入职业发展初始期应有的良好心理状况的形成。如果不及时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的成长就会出现方向上的偏差;由于多种原因,目前技工院校基本上还没有建立起青年教师的职业生涯设计体系,青年教师的成长仍处于一个自然适应的松散状态。如何加强青年教师的成长设计,已经成为我们技工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的紧迫任务和重要课题。

一.职业生涯与职业生涯设计的概念

职业生涯,又称职业发展。人的一生中,也许终生从事一种职业,也许转换多种职业,不论怎样,一旦开始进入职业角色,个人的职业生涯就开始了。所谓职业生涯,简单地说,说是指一个人首次参加工作的一生中所有工作活动工作经历按年度顺序串接组成的整个过程。职业生涯是一种复杂的现象,由行为和态度两方面组成,因此,也有研究者把职业生涯定义为:以心理开发、智力开发、技能开发、伦理开发等人的潜能开发为基础,以工作内容的确定和变化、工作业绩的评价、工资待遇、职称职务的变动为标志,以满足需求为目标的工作经历和内心体验的经历。

职业生涯设计又称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计划,是指个人发展与组织发展结合,对决定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和测定,确定一个人的事业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事业目标的职业,编制相应的工作、教育和培训的行动计划,对每一步骤的时间、顺序和方向作出合理的安排。职业生涯设计其实质就是追求最佳职业生涯的过程。

二.青年教师成长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一)迷失自我,职业理想不坚定

在从事技工教育工作的多年实践中,我们会发现,青年教师都有着这样的心路历程:他们初为人师对技工教育充满着新奇感,期望能在这一职业领域出类拔萃,使自己成长为一名合格的甚至是优秀的技工教师。但是,要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面对新的工作任务和生活环境,会遇到一系列的新问题,这难免会带来压力,一时难于适应。对技工教育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认识不足,往往抱有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目标定位比较高,对未来的预期过于美好。由于种种原因, 近年来技工院校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使教育难度与强度成倍增加。当出现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自身能力与职业要求的差距,在工作、生活中遇到困难时就很容易产生挫折感,继而心灰意冷,出现气馁与悲观情绪。在没有升学压力的背景下,在没有相关教师(导师)指导帮助下,在没有评定职称和继续教育(学历提升等)的及时正确引导下,很多青年教师容易偏离方向,迷失自我,工作平庸消沉,得过且过。三五年后,青年教师看到原来的同学或同事在职称、行政级别、物质财富等方面小有成就,产生悲观失落感,怀疑当初自己做技工教师的职业选择。

(二)缺乏荣誉感与使命感

由于现代技工教育对教师能力素质的要求,专业的快节奏调整对教师的适应性要求,技工学生的文化技能和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相对欠缺等原因,增大了教师的工作难度,也加大了教师的负担,导致青年教师对技工职业产生畏惧心理。如果学校的约束和激励机制又比较乏力,就会使青年教师在职业发展上感到动力不足、“压力山大”,在职业定位上“身在曹营心在汉”,不愿刻苦钻研,不肯精益求精,不能吃苦耐劳,失去了应有的从事技工教育的事业抱负。

上述现象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不仅会给青年教师个人的成长带来制约,而且更不利于学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年青新教师之所以容易出现上述情况,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没有制定出明确的发展目标,不知道自己要做成什么模样、应该做什么、怎么去做,所以青年教师在上岗之初就应该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设计。通过设计,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克服在职业生涯发展中的盲目性,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竞争的能力和成功的机会。

三.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步骤

根据美国著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加里·德斯勒在其代表作《人力资源管理》中将职业生涯划分的五个阶段来看,技校年青教师的年龄恰属其中的确立阶段,这一阶段是大多数人职业生涯的核心部分。人们通常希望在这一阶段的早期找到合适的职业,并随之全力以赴地投入到有助于自己在此职业中取得永久发展的各项活动中。因此,如能在这一阶段的早期确定了教师职业是适合自己的,从而定下较为坚实的职业目标,并制定较为明确的职业计划以确定自己的晋升潜力、工作调整的必要性以及为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的学习活动等,将对自己事业的成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刚刚步入技工院校工作的青年教师而言,在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后,可以按以下步骤来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蓝图。

(一)内外因素分析

进行准确的内外因素评价是青年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基础,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即认识自我和环境分析。

(1)认识自我

通过考核、咨询,使青年教师了解自己的知识结构与能力水平、专业特长与兴趣爱好、人脉资源与成长环境因素;通过个体心理、个性特征价值观、情商、智商、情景模拟等方面的测试了解自己的气质、性格、价值观等方面的内容。只有通过自我分析,才能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只有认识了自己,才能扬长避短,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抉择。因此,实事求是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是制定职业生涯设计的前提。

(2)环境分析

每一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环境之中,离开了这个环境,便无法生存与成长。所谓“时势造英雄”,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作用。所以青年教师在制定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时,要分析环境条件的特点,环境的发展变化情况,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自己在这个环境中的地位,环境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以及环境对自己有利与不利和条件等等。只有对这些环境因素充分了解了,才能在复杂的环境中趋利避害,使职业生涯规划具有实际意义。环境分析主要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青年教师要把学校的办学前景、院系专业发展情况、生源素质等方面作为环境因素,分析其中可能对自己成长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正确调整自己以适应学校和社会的发展需要。

(二)确定职业生涯路线

对青年教师而言,在选定从事技校教师这一职业后,为实现职业目标和职业理想还须考虑向哪一路径发展。虽然同为技校教师这一职业,但也有不同的岗位、不同的发展方向。是走专业技术路线向业务方面发展,走行政管理路线向行政方面发展,还是两条路线同时进行?如果走专业技术路线,是走文化理论系列还是实训系列?发展路线不同,对人各方面条件的要求也就不同,这一点不能忽视。

青年教师可以针对下面三个问题询问自己:(1)希望往哪条路线发展?主要根据个人的价值观、理想、成就动机和兴趣等主观因素,分析自己的人生目标,以便确定自己的目标取向。(2)适合往哪条路线发展?主要考虑自己的智能、技能、情商、性格、特长等客观因素,分析自己与他人的优劣势,确定自己的能力取向。(3)可以往哪条路线发展?主要考虑自身所处的内外环境因素等,分析挑战与机会,确定自己的机会取向。三个取向确定后,进行综合分析,确定自己的职业生涯路线。

社会上比较流传的典型职业生涯路线图是一个“V”型图。一般刚毕业的技校青年教师处于V型图的起点。当然还可能出现S型(螺旋型)、W型(起伏型)等型态。

(三)设定职业生涯目标

职业生涯目标的设定,是职业生涯规划的核心。明确的目标会激励出想象力、热忱、自力更生、全力以赴精神,激发自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全都是成功的必备条件。通常目标按时间可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长期目标和人生目标。短期目标一般为一至二年,又可分日目标、周目标、月目标、年目标。中期目标一般为三至五年。长期目标一般为五至十年。从内容分,职业生涯目标又可分为岗位目标,成就目标和经济目标。职业生涯目标设计,应从一生的发展写起,然后分别订出十年计划、五年、三年、一年计划,以及订出一月、一周、一日的计划。计划订好之后,再从一日、一周、一月计划执行下去,直至实现你的一年目标,三年目标、五年、十年目标。青年教师应以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为依据,制定出切实可行、明确具体、与学校目标协调一致的个人职业生涯目标。高低目标的制定要恰到好处,长短配合恰当,并且要与生活目标结合考虑。比如,短期目标可以是一年内成为合格的技校教师,取得初级职称;三至五年内逐渐发展成为业务扎实、有一定科研水平的骨干教师,学历、学位方面提高一个档次,参加各种形式的教师竞赛获得相应的名次,取得中级职称和“双师“型教师;然后再经过五至十年的实践和提高,成为学科或专业带头人,取得高级职称;进而成专家型的知名教师等等。

(四)制定行动措施

总理说:“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 我们这里的行动,是指落实目标的具体措施,比如采取什么措施来开发自己的潜能、如何提高教学水平、科研能力等等,都要有具体的计划与明确的措施,并且这些计划要特别具体,以便于定期检查和落实。职业生涯设计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立即行动。积极的行动首先要当机立断,雷厉风行;第二,要克服困难和阻力,持之以恒;第三,要瞄准目标,有效行动;第四,要灵活机动,迂回前进。要实现“每个今天,都要比昨天前进一步”。

(五)适时务者为俊杰

俗话说:“计划赶不上变化快。”影响职业生涯设计的因素很多,有的可以预测,有的难以预料。因此,要使职业生涯设计行之有效,还需要经常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设计进行评估与修订。修订的内容包括:路线的选择,目标的修正,措施与计划的变更等等。成功的职业生涯设计需要时时审视内外环境的变化,并且调整自己的前进步伐,适时务者为俊杰。

一年之计在于春,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良好的职业生涯设计是青年教师健康、快速成长的重要保证。青年教师踏上工作岗位,走好第一步是关键。所以作为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对青年教师个人职业生涯设计进行积极组织和引导,使每一个年青教师在上岗之初就能根据自身特点建立清晰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发展道路,提高工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针对性,促进青年教师的个人职业生涯目标的胜利实现。为打造“名师、名专业、名校”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实现学校的长远发展目标。

参考文献

[1]刘翔平.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开明出版社,2012.10

[2]加里·德斯勒(美).人力资源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2012.12

[3]王蔚雯.浅谈高校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09.1

篇10

论文摘要:简要论述了知识服务的必要性及开展知识服务的必要条件,提出了开展知识服务的主要对策:建立支持知识服务的管理机制、知识导航、参考咨询服务、推送服务、个性化定制服务、专题服务与定题服务。

引言

    知识经济的显著特征在于知识成为生产力的关键要素,在于产品和服务的日益信息化、知识化。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及竞争力更主要体现在其知识含量,而不是所需的知识信息资源数量。从表征来看,知识经济条件下的竞争是知识和知识创新能力的竞争,但更深刻的原因是社会机构核心能力的知识含量和不断发展这种核心能力和知识含量的竞争。传统信息服务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组织、检索与传递上,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有效知识含量少,难以适应知识经济发展和知识创新的需求,难以有效地融入用户知识应用和知识核心过程。因此,必须重视对知识信息的吸取、整合、集成、创新,将信息服务融入用户问题的解决和环境分析之中,从而提供能够有效支持知识创新的服务。

    在现代信息环境下,信息资源分布的不均衡和信息获取环境得到了极大地改善,信息检索与传递走向非中介化、非专业化和非智力化,传统信息服务在用户活动中的影响逐渐淡化,用户关注的是如何浦获和析取解决问题的知识内容,并将这些知识内容创新、集成为相应的解决方案,进而将这些知识固化新的产品、服务和管理机制中。为此,需要直接融入用户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并针对具体问题和个性化环境,更加直接地帮助用户解决问题。

    信息是知识的载体,信息的价值决定于知识的价值,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实质上是开发和利用包含在信息中的知识,信息服务的最终目的也就是帮助用户获得其所需要的某种知识。因此,图书馆要开展着眼于知识价值而非信息本身的数量的服务。衡量其服务水平的高低,不是以服务所提供的信息数量的多寡,而是以其所提供信息的知识含量高低为依据。知识服务是图书倩报工作的生长点,是发展知识经济和提高知识创新水平的有效途径。随着信息技术和信息环境的改变,信息服务将逐步走向更深层次的服务—知识服务。

2知识服务的条件

    知识服务是文献信息服务的深化,以知识服务为导向的文献建设、文献加工和文献传递,应当以知识存储、重组和配送为目的。在以计算机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已成为知识服务的工具。信息技术不仅加快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和增加了获取信息的广度,同时也使种类信息有序化程度增高;信息技术不仅打破了信息交流的时空界限制,而且使交流形式更为生动、直观,激发了人们的创新意识,为知识服务提供了便利和有效的途径。

  2.1知识存储知识服务的前提,要求丰富、大量的知识存储作为保障。在过去,知识存储一般通过文献数量的增加来实现,而文献的丰富性又通常体现了知识的丰富性,但现代知识产品的激增和现实资金的限制,使全体图书馆都不可能只凭文献数量的增长来进行知识存储,而且,知识服务要求增加的是知识存量而不是文献数量。知识在文献中的交叉、重复是大量的,而这种交叉重复并不能从根本上影响图书馆的知识存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注意收集网上知识资源,增加知识存量。网上可提供全文信息,也可提供检索书目,包括图书、期刊、照片、手稿、音乐、电影等多种类型。熟悉网络资源,寻找最便捷的知识获取方式,增加知识存量,及时为用户提供知识服务,是新时期图书情报人员的首要任务。图书馆存储的知识应该更加系统有序、便于利用。知识服务要求有序化应从文献单元深化到知识单元,实现知识重组,在信息资源的加工过程中,尽可能详尽地揭示出其中的知识内容,并建立完备科学的检索系统。

  2.2知识挖掘通过文献寻找其中的知识,只能得到固化、凝结了的显性知识;通过搜索引擎得到的因特网上的资源也只是数量庞大的表征性的知识资源,因此,必须深入挖掘,组成新的有用的知识提供给用户。知识挖掘利用计算机的特殊功能已逐步实现了网上信息的自动抽词、自动索引、自动摘录、自动分类、自动检索、自动翻译,进入了深度开发网上信息资源的智能化阶段。知识疙掘包括以下方面:a.采用智能化手段挖掘蕴藏于大量显性信息中的隐性知识。如通过全文文献的智能化类聚,得到专业细化、专向课题的知识;从期刊和博硕士论文的引文数据库中,得到学科相关的知识、成果评价的知识和核心期刊的知识等。b.从全文数据库中提炼出能够明确表达一个知识内容的知识元,形成相互印证、相互关联的“网络化知识元数据库’,并与各种数据库的全文进行链接,构成内容广泛的知识网络,为用户提供最方便的知识获取途径。。.面向特定类型的机构和群体,针对其具体用途,系统地采集机构中各种人群需要各种层次范围的知识信息,开发个性化知识库,并集成为更大的专业知识仓库。

  2.3知识组织知识组织是对知识进行整序和提供,既处理大量的现有知识,又能相对降低存贮知识的物理载体文献的盲目增长以免知识过于分散化。所以提供文献、评价科学文献和系统表述以生产新的便于利用和获取的有序化知识单元的处理系统即是知识组织。图书馆知识组织的目标是将处于无序状态的特定知识楠报,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使之成为有序状态的过程,其目的是使知识从无序变为有序,以便于知识的提供、利用和有效传递。对知识进行的任何组织都必须建立在知识单元—概念的基础上,知识是用知识单元及许多词语取句子的可能组合来表达的。

    知识组织的途径包括:a将时空相近的知识绒知识单元进行组织,实现知识归类和某一学科研究成果的对比研究,可以提高知识的使用效率。b.将时间序列上相近、空间跨度较大的知识进行组织,实现某阶段不同知识成果间的交叉、渗透,有利于新知识的产生。。.将时间序列上跨度较大空间上相近的知识进行组织,可以得出某一学科的发展脉络,预测其发展趋势,找出某一事物发展的因素。d将时间和空间上差异都较大的知识进行重组,可以极大限度地发挥各知识单元的杂交优势,有利于各学科的交叉融合,促进新学科的产生。印刷型文献主要以分类组织法和效用组织方法,网络知识资源的组织主要通过信息专业人员编制主题指南和计算机专业人员设计出检索软件对网页进行自动搜索、加工和组织。

  2.4知识配送知识服务强调用户主动交流知识与思想,变知识备查为知识配送,为知识创新提供条件,促进知识由资源向资本转化。知识配送具体可由智能知识服务系统来实现。智能知识服务系统使用计算机网络为传输媒介,面向广大网络用户提供知识级的服务。它以交互友好的界面,有针对性地向用户提供联机的信息检索、咨询及定题服务、信息的订阅推送服务等各项服务,以智能的知识过施和知识提取为基础。通过智能的过滤系统将根据用户的知识需求,从知识库中过滤出用户需要的知识,通过智能知识提取系统根据知识抽取规则从知识库抽取出知识,使之成为结构化信息,并将其提交给最终用户。

3开展知识服务的措施

  3.1建立支持知识服务的常理机制田于知识服务呈现出明显的专业化、目标化、个性化、集成化及动态化的特色,知识服务机制对组织结构的现实影响,正在管理个体、管理团队及管理组织的各个层面上产生。首先,建立动态知识服务团队。知识服务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较高.需要多方面人员形成团队才能开展知识服务。知识服务团队以特定任务为导向,以各学科专家为成员,并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以知识创新为目的;它要求及时提供最新的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要求有效开发、监控和匹配知识管理与服务的市场需要,并要求根据任务中心的转移和更替进行知识管理与服务团队成员的实时重组和调配。其次,创建知识服务需要的组织机构。对机构进行重组,使内部市场更加明朗,管理层级更加扁平,信息交流更加及时,资源整合更有针对性,组织内部协调更加有效,对外界的回应更加灵敏,管理成本更加经济。形成一种有效发挥全体管理成员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多样化组织结柯模式,并根据自身性质和任务、知识服务具体要求及管理环境的变化,建立多样化的知识服务团队。最后,强化适应知识服务要求的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中,必须形成团队与团队之间、成员与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关心、相互巷重的管理氛围,同时在承担不同管理职责、实施不同管理对策的成员与成员群体之间,建立交流管理知识、共享管理成果的运作机理和相应的联接机制,从而使知识服务团队在知识共建和共享基础上体现公平竞争。必须要有明确的、完备的组织设计与再设计的思路.在组织结构上具有充分的灵活性和弹性,在管理环境发生变化时能够继续发挥其功能和作用。

  3.2知识导航网络时代用户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无法用宝贵的时间从极其浩繁的信息资源中搜寻有用信息。因此,知识服务人员要根据每一次服务的知识实际需求情况,创造性地动态地搜集、选择、分析、利用各种知识,创适性地设计、组织、安排和协调有关服务工作,建立相应的服务机制。积极帮助用户查找各个服务器在网上的地址.并通过该地址去访问服务器提供的知识信息。目前,搜索因特网信息资源的手段是利用一种“网络机器人.的软件在因特网上漫游,并且把他们存于本站点上,然后进行加工、组织和提供服务。尽管有世界上著名的、评价较高的搜索引擎进行搜集、分类、归纳、介绍,但由于分类的广泛,不能满足用户较专业的查询需要,需要经过专业人员根据本专业的特点和用户的需求,按照某种体系结构将分散的大呈原始信息进行科学整理和组织,编制专题性的、研究性的导航库,为用户提供其需求的知识单元。

    导航库应包括:a一批反映该学科专业的国内外信息资源的url(uniform resource locator)o b一批原始信息,包括访问频率较高的原始信息资源的镜像、自建的信息资源等。。一套方便组织和用户查询的支持技术(检索软件)。网络信息资源导航库的基本服务标准:内容全、导航数据全、导航明确、较好的链接功能和友好的用户界面、导航系统的良好维护。美国国家信息标准组织(national information standard organization)、数字图书馆联盟(digital library federation)、全国文摘与信息服务联合会(nationalfederation of abstracting and information services),学术出版协会(society for scholarly publishing)于1999年2月召开联合工作会议,提出无缝与无痛互联(seamless and painless interconnectivity),联接应该指向内容( content)而不是格式(format)嚷结构( super-structure)o国内一批学术性图书馆也为用户提供了精彩的网络资源导航。

  3.3参考咨询服务图书倩报部门的知识服务,主要体现在咨询服务上。包括基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实体收藏和收藏相结合)的参考咨询服务和基于图书馆文献资源收藏以外的其它资源(如事业网络资源、读者资源、场地资源、图书馆专业人员资源及图书馆品牌等无形资产)的综合咨询服务。图书馆参考咨询服务可分为结柯化的参考咨询服务模式、专业化咨询团队模式和律师模式等三种形态。参考咨询服务是图书馆高层次服务业务的主体,而综合咨询服务是它的延伸和拓展。

    借助先进的it技术平台进行参考咨询服务是具有创新形态的知识服务。中国科学院建设规划的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工程中,其参考咨询服务系统将通过网络建立分布式的参考服务系统模块,嵌入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各类门户网站,直接面向用户桌面提供个性化的参考源和问题解答。

  3.4推送服务网上主动信息服务系统是以‘推.( push)技术为基础的。推送服务是服务器根据事先规定的设置文件,主动从网上搜寻信息,通过筛选、分类、排序,按照用户的特点要求主动向用户推送知识信息,是基于internet /intranet网络环境的一个高度专门化、智能化的网络专题信息服务系统。知识信息推送服务包括:a,自动拉出。它有一组可供用户群经常查看的web页,并可保存起来供以后阅读,用户可通过电子邮件接收这些资料。6.频道式推送。这是面向特定学科专业用户群进行的针对性很强的知识信息服务形式,频道为一个定期更新、定期通知的w e6站点,频道推送使得用户像选择电视频道那样来接收获取由网站自动发送的最新专业和学科知识信息。。.自动推送。它根据自身的刷新时间信息,用户群可以预定推送信息服务。 d.邮件式推送。用电子邮件方式主动将所推送的信息提供给用户群。e.网贞推送。在一个特定的网贞内推送信息给用户群。f专用式推送。采用专门的信息发送和接收软件将信息推送至专门的用户群,如机密的点对点通信。

    推送服务将经过.筛选’续‘过滚’的高质最的信息主动直接推送至用户桌面.改变了用户找信息的被动服务模式.提高了信息服务的知识含最,受到用户的青睐。

  3. 5个性化定制服务个性化定制(personalized customiza-lion)技术是按用户要求定制特殊用户界面的技术。如美国华盛顿大学、北卡州立大学和康纳尔大学图书馆开发的my library,my gateway等个性化定制服务系统。

    my library由两部分组成:my links和my updates。用户油过id和口令认证登录自己的my  library,根据需要可以进入mylinks绒my u冈ales的界面。

    my links是为用户个人搜索和组织数字化资源的一种工具。用户利用my links可以方便地搜索、组织和维护图书馆网站提供的资源以及万维网上各种资源的链接:将个人所需要的资源组织在自己专门的my links中。用户可以在my links中创建不同的文件夹.将不同的数字化资源在链接不同的文件夹中,并可以对文件夹中的资源进行命名、添加和删除等操作;如果资源的url发生变化.也可以进行编辑.用户在下次登录时,就可进入自己定制的个性化界面。

    my updates是将图书馆新到的资源及时角知用户的一种工具。利用my updates,用户将需要定制其它需要输入my up-dates,系统就会定期检索图书馆联机目录中的新到资源,如发现有符合用户要求的新的资源.即自动发送电子邮件通知用户.用户就可将这些资源组织到自己的my u冈ates中。

    利用my library系统原理和方法,在进行个性化信息定制服务时,利用一个学科内的用户往往有类似的信息需求的特点.由学科馆员和专业用户相结合,提出需定制的资源,提供团体信息定制服务。这种个性化定制服务是知识服务的重要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