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要:新建本科院校处于专科教育向本科教育的转型期,本文从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入手,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提出加强交流学习、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加强信息化建设、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四项建设性思考建议。
新建本科院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并由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过渡的背景下应运而生,作为新生的本科教育,重要作用之一就是作为我国本科教育扩张的主要基地。在精英教育阶段,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相对单一性的,新建本科院校的崛起使区域高等教育布局结构更趋合理,实现人才结构更加多样化。①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的重要内容,新建本科院校升入本科院校以后,学籍管理内容和目标发生了新的变化,因此探索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思路,必将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制度的改进及新建本科院校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
1 新建本科院校的主要特征
新建本科是一个特定的高校群体概念,一般指自1998年以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通过独立升格或合并办学由教育部批准组建的地方性、应用型的普通本科院校。全国现有新建本科院校200多所,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②目前新建本科院校主要可以分为两类:一是原地方性师范院校升格而成,升入本科院校后以教师教育为主;二是由多个高职、专院校合并后组建的综合性新建本科院校;这些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院校、学科门类较多、是以教学型为主的一般院校。③
(1)新建本科院校培养层次较多,专科、本科、专升本、五年高职并存,并逐步向以本科教育为主转变。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是由多学科专科院校组建而成,所以其在相当一段时间还处于转型期,这类院校目前专科培养仍具有相当规模的阶段,并且培养层次呈现多样化。例如,我院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2005-2006年度在校生中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1.2, 2010-2011年度在校生本、专科学生的比例是1:8,2003年升入本科院校以后,虽然本、专科比值逐渐增大,但是从每一年度在校生培养层次比例分析,培养层次多样化一直是升本后的主要特点,因此,新建本科院校在多层培养模式下如何办好本科教育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并逐步转变到以本科教育为主的模式上。
(2)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的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更加突出过程的控制与管理。精英阶段的高校学生学习自主性较高,因此在校生学习控制和管理的问题并不突出,但是大众化的高等教育阶段,由于生源质量发生了变化,呈现多样性,加之,新建本科院校的的组建不久,对新建本科院校的定位和学生培养尚处于探索阶段,所以过程的控制和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加强对过程的控制与管理将是新建本科院校管理制度的一个新特点。④
2 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思考
学籍管理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务管理重要组成部分,基于以上新建本科院校的特征,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1)学籍管理的学生层次由原来专科层次为主变化为以本科层次为主兼有专科、专升本等多种形式;(2)学籍管理学生的规模逐年增加;(3)学籍管理制度应更加突出学习过程的控制与管理。
2.1 加强交流学习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一方面在于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实际的工作积累,另一方面主要是学籍管理前辈经验的传递,学籍管理工作中缺乏对内、对外的交流学习。学籍管理是高校教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学、教务其他管理岗位的工作存在密切的联系,由于新建本科院校教务、教学科室之间和科室内部工作业务有所分工,学籍管理工作人员除本人工作以外对其他教学科室、甚至是教务科内其他人员业务不甚了解导致科室之间、科内从事相互协的工作时比较盲目、被动。因此加强学籍管理与其他相关部门、科室之间的交流在学籍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这也是提高学籍管理效应的有效手段之一。
另外,新建本科院校特征决定了它与精英阶段的本科院校不同,因此,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不能沿袭升本前的管理模式,更不能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管理方法,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之间应该加强交流和研讨,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籍管理工作拓展、创新打下基础。
2.2 推进二级教学管理模式
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在校生人数逐年增大:例如西安文理学院2006-2011五个年度的在校生情况:2006-2007年度在校生7495人,共198个教学班,2010-2011年度在校生11810人,共计327个教学班,2011年度于2006年度相比在校生人数增加了4315人,教学班增加了129个,由于学籍管理业务与在校生密切相关,加之新建本科院校培养模式的多元化:正常四年本科、二年专升本、三年专科、五年高职;经过休学、退学、复学、军队专业、留级、处分后特殊处理、特殊培养的;赴美、赴泰、赴台对外交流的学生,学籍管理趋于复杂化,学籍管理集中于教务管理的模式不能适应目前的管理要求。因此,随着在校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务管理集中在教务处管理重心过高,根本无法做好教学的宏观调控工作,各系院的管理积极性也没法得到充分的发挥。为了提高教务管理质量,激发办学活力,建立以院系二级教务管理模式势在必行。
2.3 信息化建设
学籍管理工作事务性强,学籍管理工作中形成大量的数据,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各项学籍异动的办理依然是手工状态,学籍管理大多处于半信息化状态。学籍管理工作人员一方面要处理大量的手工业务,另一方面还要将处理业务进行归档整理,工作压力很大。目前虽然不少新建本科院校为了改进高校学籍管理手段,自行开发或与软件公司联手开发过一些教务管理系统,对学籍管理信息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积累了许多经验。但是,这些软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不少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兼容性较差,一般而言,高校学籍管理存在两个平台,即中国高等教育学生信息网学籍管理平台、各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但是在日常工作中两个平台兼容性较差,平台之间不能实现自动数据对接;其二,新建本科院校内部学籍管理平台功能不完善不能满足日常工作需要;其三,新建本科院校学籍数据不能与学院内部其他部门相关数据实现共享。
2.4 适度对学籍管理相关问题进行立项研究
学籍管理工作本身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大多时间处于繁重的事务处理中,习惯性的工作模式使得学籍管理工作人员在工作中做的很多,但工作中的思考、总结、创新较少。在面对新问题时要么照搬精英本科院校的做法,要么打时间和精力消耗战。一直以来,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的直接管辖部门及各新建本科院校之间缺乏学籍管理纵向和横向的立项研究较少,学籍管理工作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手工作业和繁重的事务处理中,所以适度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从新建本科院校的直接管理部门有组织的或新建本科院校之间自发的进行立项专项研究对新建本科院校学籍管理工作的促进将产生积极的意义。
注释
篇2
【关键词】独立学院;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方法改革;教学内容改革
随着高等院校的扩招,我院学生入学的总体素质有所下降,学生数学基础差.又由于经济应用数学的理论比较抽象难懂,再加上学生对经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学生不学、老师难教”的现象比较普遍,教学质量与效果很难得到保证.为了更好地发挥经济应用数学课程在高等教育中的功能,本文结合工作实际,从我院经济应用数学教学的现状,谈些粗浅的看法,并对经济应用数学的教学改革谈一些设想,旨在与同行商榷.
一、独立学院经管类专业学生经济应用数学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
1.传统的《经济应用数学》教材教学内容注重理论的严谨性,忽视实际应用,虽然现有的《经济应用数学》教材在数学内容上有所增删和调整,但基本框架仍是一般本科教材的压缩型,教学内容没有实际性的综合取舍,专业特色内容不多,理论性强,缺乏实际应用.概念纯粹是用数学语言描述,没有引入实际背景,学生难于理解,觉得抽象.应用问题脱离生活实际,与学生的知识背景、生活体验相差很远,不适合基础相对薄弱的独立学院学生使用.我们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陈旧的教学内容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不能很好地体现该课程的特色.
2.经济应用数学作为经管类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和工具,更能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然而我院的学生并没认识到经济应用数学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广泛应用性,没有认识到学好经济应用数学是经济专业课程的基础,甚至认为学经济课程可以回避经济应用数学,认为经济应用数学没有必要,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不能体现该课程的地位和作用,直接影响了教学目标的实现.
3.现在我院的经济应用数学课时一再压缩,而教学内容没有进行科学的取舍,又没有相适应的教材配套,而是原重点本科教材的压缩型,造成经济应用数学教学中教学内容多,课时少的矛盾,导致教学环节不齐全,比如只有少量的习题课甚至没有.根本就没有数学实验课程,因而不能利用计算机这个学习数学的重要工具,也就不能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的任务落到实处,这与经济应用数学课程背道而驰.
二、 解决的办法
1.经济应用数学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取决于培养目标,我独立学院培养的是适应东莞地方经济的应用型人才,所以教材的内容应与一般本科院校的教材有较大区别,应有重大的综合取舍,而不是一般本科教材的压缩型,应以应用为目的,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首先,教学内容的改革应加强数学的应用,减少深奥的理论,缩减或调整一些对应用没有太大意义的内容.在理论知识上对学生的要求应是了解原理、掌握方法,会灵活应用.比如极限这章的教学内容,对极限概念我们只给出极限的描述性定义,严格的理论定义可以不要求.导数这章的教学内容应当围绕导数在经济中的应用来取舍教材,重点介绍边际产量、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利润和弹性等,像常用的速度问题、密度问题、电流强度问题、几何问题等可弱讲甚至不讲,导数计算主要围绕计算边际经济量所需的导数四则运算,复合函数求导进行,隐函数求导可弱讲,参变量函数求导可不讲,突出导数的运算能力和应用能力即可.再比如积分这章应围绕求经济总量而进行教学,主要在于运算能力,加强不定积分的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的教学,而各类特殊函数的积分可删去,定积分的几何应用可不作为重点,这部分的教学考核也应围绕经济应用来进行.要真正做到这点最好能编写相应的配套教材.其次,教学内容应注重传授现代数学思想,面向问题,以“解决问题”为目的,穿插数学思想和方法.
2.经济应用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教学方法上,首先,重点介绍数学思想和实用方法,不要求严格的理论证明,只要符合认识规律能为学生理解即可,基本理论必讲,可讲可不讲的数学理论不讲,繁杂抽象的理论要删除.重点培养学生知识、方法的应用.其次,讲授课程时应加强与实际的联系,避免一味地传授枯燥的理论知识,突现经济应用数学在经济应用方面的特点.比如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在介绍边际和弹性概念时可以提问:为什么边际利润为零时利润达到最大?解释:利润=收入-成本,要利润达到最大,则利润函数的导数必须等于零,而边际利润函数就是利润函数的导数,所以边际利润为零时利润最大.利用边际方法进行决策也是企业决策的重要方法.在介绍弹性时,除了讲弹性的计算公式外,应着重介绍弹性的经济作用,我们可以应用收入弹性与需求弹性的关系解释经济学中著名的丰收悖论——丰收通常会降低农民的收入.因为人们对大米、小麦等粮食的需求并不会因为价格低而大量增加,也不会因为价格高而大量减少,粮食的需求对于价格的变动反应迟钝,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农业的丰收提高了农产品的供给,进而引起价格的下降,但价格的下降不会使粮食的需求增加很多,结果农民的收入反而减少.最后,教师在讲授经济应用数学时,改变以往从讲解概念到证明定理再到例题习题求解的“注入式”教学方式,应与数学建模结合起来,提出问题的实际背景,突出数学建模方法的应用,并适当设计部分简化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分析归纳建立数学模型,利用计算机等工具进行分析求解,达到应用的目的,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应用数学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这门课程有兴趣,才能有信心学好这门课程.要培养学生学习经济应用数学的兴趣,首先,要上好第一堂课,介绍经济应用数学的重要性.其次,把讲授知识与引导学习结合起来.课堂上鼓励学生提问、讨论,让学生参与课堂,成为课堂的主体,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活跃课堂气氛.由于数学的抽象性与逻辑性,学生常常感到数学呆板枯燥.因此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对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重要.
4.解决考生考试的畏难情绪及对考试无所谓的态度
传统的经济应用数学课程考试方法单一,多为闭卷考试,考试结果都以分数显示,从而有的学生害怕畏惧考试,有的抱着无所谓的态度.因此也要适当的进行改革,一是考试的内容和目的,要体现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考知识,考能力,也要考素质;二是考试方法要多样化,除闭卷考试之外,还可以开卷考试、大作业等方式进行考核;三是考试的次数可以适当增加,加强平时的考核.让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不是在于考试.
三、结论
综上所述,对经济应用数学我们必须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必须有配套的教材,教学的考核要从实际出发.要做好以上工作,除了要求我们数学老师学习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还要得到学校教务部门及其他部门的支持.我院经济应用数学的改革,还存在不足,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参考文献】
[1]叶子祥.经济数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2(4).
篇3
一、会计信息系统中会计人员素质的重要性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逐渐演变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导力量。在市场瞬息万变的形势下, 会计信息系统的应用, 能为企业提供及时、会计毕业论文准确、有效和完整的财务信息, 从而增强决策有效性,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 进而不断提升企业在市场中的核心竞争力。与此同时, 会计信息系统也是一柄双刃剑, 其不当使用的负面作用不可小觑。企业到底要不要设立会计信息系统,使用何种会计信息系统, 如何使用会计信息系统, 如何控制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过程中的风险等等, 这一系列问题都涉及“人”的作用,“人”是影响会计信息系统实施能否成功的关键因素。
二、会计信息系统中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目前在我国, 既掌握扎实全面的会计专业知识, 又具备相关的计算机知识、财务软件的使用技术、保养和维护、管理等多方面的专业素质以及与其他技术人员有效沟通和合作的能力的复合型人才还非常缺乏。信息时代对新型会计人才的需求已不仅仅是会计专业知识本身,更是对会计人才信息技术的驾驭能力、创新意识、管理才能等方面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1、综合能力。会计专业人员不但要具备过硬的会计知识和全新的财务理念、开放性思维和宏观把握的相关领域观念, 领悟先进的管理思想, 还必须具备熟练的网络技术和对信息的迅速反应能力和控制能力。
2、合作能力。在时代高速发展的今天, 更加重视人际合作与信息交流。有效借助组织的团结和他人的帮助, 能更好地发挥自己的力量, 从而实现共赢。
3、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信息社会所需新型会计人才必需具备的重要的能力素质, 创新型会计人才要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实践探索勇气, 能够敏锐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三、本科会计信息系统教与学的启示会计学本科专业培养目标基本定位是: 具备管理、经济、法律和会计学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熟知国内外会计财务、审计、金融、证券、税务等业务惯例, 完成会计师基本训练, 能在中外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会计实务以及相关教学、科研工作, 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的用计算机分析和解决会计、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中具体业务能力的工商管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具体地说就是一种掌握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能应用计算机技术熟练解决财务、会计和审计问题的应用型人才。这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本科学生除了掌握专业知识外, 还必须掌握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计算机系统分析、设计方面的知识。与此相适应, 提出几点启示:
1、建设校内模拟实验室进行模拟操作。会计模拟实验, 就是将模拟对象模型化, 通过模拟其生产经营过程让学生在其中进行会计活动。实验的范围一般是从建账、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开始, 然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 这样能使学生独立完成整个会计循环, 从而掌握会计理论和熟悉会计操作技能。会计模拟实验主要是培养财会学生综合应用会计理论知识去分析、处理、解决会计实践问题的能力。
2、建立校外会计实训基地。实验室毕竟代替不了真正的会计信息统的工作环境, 要深入切实地了解体会会计信息系统, 实践是检验功夫的唯一标准。学生直接深入企事业单位进行实地操作, 不仅可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 实践实验室的模拟, 而且能够在具体的业务与环境中触类旁通, 发现问题,锻炼解决问题的能力。
3、建立手工模拟与计算机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比较。学生在熟习会计学原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相关会计知识的基础上, 先根据资料进行手工模拟, 建账、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 每月编制科目汇总表、登记账表、编制年末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然后再根据同样的经济业务, 以及手工编制的记账凭证进行上机操作, 将凭证输入计算机, 并自动生成报表, 可将自动生成的报表与手工报表相核对。既可检验手工操作的正确性,又可以形象地认识计会计信息系统的实质, 比较手工环境下与计算机环境下处理的异同。
4、正确处理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目前会计信息系统技能训练只通过一门课程来完成, 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学生只能学到一些基本原理和简单操作, 根本谈不上系统掌握和熟练操作。而会计信息系统涉及到的经济、管理、法律、会计、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知识又绝非一门课程所能够容纳。所以, 如何树立正确的意识, 合理安排会计信息系统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在学习中融会贯通, 在实践中举一反三, 是留给学生的最大的思考。
5、具有较强表达沟通协作能力。实际工作中往往需要互相合作, 这就要求我们不仅仅停留在书本, 而且要平衡自己多方面的发挥, 锻炼语言文字表达、人际沟通、知识再生、团结协作和社会活动的能力。从而成为一个学习性、适应性强的人才, 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总之, 会计信息系统光有精湛的计算机技术人员或者光有经验丰富的会计业务人员或者管理人员都是远远不够的, 而应该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因此,企业要真正做到充分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系统, 就要造就一大批既精通计算机信息技术, 又专于财务管理知识, 能够熟练地进行财务信息的加工和分析, 满足各方对财务信息需求的“会计—计算机—管理”型的复合型人才, 促进会计信息系统的顺利发展。
参考文献
1、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信息社会会计人才的培养模式》, 徐跃华,《中国农业会计》, 2007 年11 月。
篇4
关键词:工程管理 应用型 技能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已经历了近20年的发展,其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广泛认可。从专业范围、开办学校、招生人数、从业教师数量、专业文献资料收藏等各个方面来看,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工程管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要求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知识、较宽的知识面以及较强的实践能力。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大多数是到企业从事施工、管理等工作。
一、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内容
工程管理专业技能包括技术、经济、法律、管理以及通识技能。
1.技术技能
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首先要掌握一定的投影原理及制图与识图的基本知识,能熟练地使用AutoCAD进行工程制图,会绘制简单民用建筑的平、立、剖面图,能够进行简单的结构计算。其次,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各种工程测量仪器,能够掌握控制测量、施工测量、变形观测的野外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另外还要熟悉建筑材料的主要品种,能够进行建筑材料性能试验;并且掌握建筑结构知识与建筑施工技术,掌握现行的主要规范,能够制订切实可行的施工方案,能够完成现场的施工组织、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资料管理等任务。
2.经济技能
需要掌握工程经济所涉及的基础知识,进而掌握工程经济中的重要知识点,即可行性研究工作中的工程评价(含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社会评价、环境评价)及工程后评价。
3.法律技能
熟悉建筑法、合同法、招标投标法、土地管理法、城市规划法相关的经济法律法规,具有诉讼、仲裁的一般理论知识,能够就工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提出法律建议。
二、应用型本科工程管理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途径及方法
1.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诸因素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教学活动。为了加强学生的技能培养,应开展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把专业课程分为体验型、研究型、辩论型、案例型、咨询型、参与型、再现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放映录像、设置案例、题目辩论、课堂实践等多种形式,先让学生了解本课程对学生就业技能的要求,然后提出问题(训练型题目),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然后采用一定的方法、手段和工具来解决问题。
2.建设工程管理实验室
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已有实验室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和共享,突出重点,建设有特色的工程管理实验室。
3.加强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是高等学校整个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对理论教学的验证、补充和拓展,而且还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在工程管理专业教学体系中,实践性教学和工程实践应相互交叉、互相渗透,有机结合,这样使实践教学更体现工程特点,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4.建设课程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建设是将教学、科研、生产三者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与创新技能,可建设校内实习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例如,以百色学院东合校区为测区,建设工程管理专业《建筑工程测量》的校内实习基地。当前,我校澄碧校区将要开展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这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也是一个较好的机会。
5.提高教师的技能素质
从事工程管理专业教学的教师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层次属于高端科研层次,着力于工程建设前沿课题的研究;另一层次要求教师应具有大量的实践经验。两个层次的结构比例根据学校的定位不同而不同,对于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大学,应重视“双师型”(教师、执业工程师)教师的培养,“双师型”教师必须定期到企业中进行工程实践,以增强工程意识和工程经验,并能够把工程实践经验带到课堂中去,传授给学生。教师可以亲自了解社会需求以及课堂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差距,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开展专项技能训练。
三、结语
百色学院作为一所刚完成转型的地方院校,在工程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办学理念、办学经验等方面还处在积极的探索和试验阶段,这与百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因此,我校从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角度出发,研究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对策,改革传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尽量做到“量体裁衣”。
(基金项目:广州大学――百色学院合作科学研究项目(GBK2010005))
参考文献:
[1]高等学校工程管理专业指导委员会.工程管理专业(四年制)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2]徐业滨.对高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探索[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7):57~59.
[3]王进.基于信息化的工程管理专业实验室建设[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61~62.
[4]郭志涛.应用型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技能培养[J].中国冶金教育.2008.(3):152~156.
篇5
【关键词】浅析;泰勒;科学管理
1.引言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家在20世纪初开始面对一个矛盾的社会现状:一方面,大型工业企业迅速崛起,市场商品需求量急剧增加;另一方面,受雇主和管理者出于自身利益及落后的经营管理方法的影响,使得工人劳动时间过长、强度过大而效率和工资却过低,导致雇主和工人之间的利益矛盾日益频繁和激烈[1]泰勒和一批工程师、企业家们开始对工厂、车间进行研究分析,通过实验的方法找出工厂经营效率低下的原因,并且提出了发挥工人潜质和提高工人生产率的方法,逐步形成了科学管理原理。
2.科学管理的基础
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开篇,泰勒阐述了科学管理的基础。笔者认为泰勒在开篇关于科学管理的基础的阐述,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部分来理解。
2.1管理的理论思想。泰勒认为,雇主和雇员的根本利益一致是科学管理的坚实基础,雇主财富最大化是建立在雇员财富最大化的基础之上的。基于以上,管理的首要目标应该是实现雇主和官员的财富同时最大,管理者和工人应该发掘每个人的潜能,进行培训和指导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同时创造出最大的劳动生产率。从管理实践来看,雇主和雇员的财富同时达到最大化是一种最理想的管理状态,此时不仅企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同时雇员的利益得到了保护,为现代管理学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现如今不少企业都意识到了满足雇员的需求和利益,实现雇员的“财富”最大化是实现企业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尽管现在关于雇员的“财富”有了更深的内涵,不仅仅是指金钱上的,更多的是包括交往,尊重和自我实现方面的需求,但是泰勒的管理哲学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2.2磨洋工。泰勒在文中列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磨洋工”现象,在当时的英国和美国工人参加板球比赛,他们会竭尽全力赢球,如果没有尽力夺取胜利还会被认为是“懦夫”,但是同样一群人在工厂里的表现恰恰相反,他们每天只完成正常水平三分之一或者一半的工作量,如果有人竭尽全力完成尽可能多的工作量,反而会遭到同事的排斥甚至辱骂,其所遭受到的伤害甚至要比得到“懦夫”的称号还要严重。可以看出“磨洋工”除了管理不善和缺乏科学的工作方法以外,工人们的认识问题属于主动的磨洋工。当时泰勒在工厂工作的时候发现了磨洋工的现象,尽管自己认为可以做得更好,但是迫于工友们的压力,也只能完成部分的工作量。其实,这一种现象是工厂里存在的“非正式组织”力量约束的,大家约定俗称一个工作量,尽管不合理,但是对组织内绝大多数人是有利的,如果有人在非正式组织内,并且不按组织的规则办事,私自提升工作量就会得到集体的排斥。这种“非正式组织”在后来的霍桑试验后形成理论并指导实践,其实,在泰勒的科学管理中已经有理论的雏形。
2.3管理者与工人。泰勒在涉及管理者与工人的关系时认识到一个企业的发展不仅要有优秀的管理人员和勤劳的工人更需要上下的合作,这是现代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同时也是行政管理部门借鉴的准则,为后来衍生出来的很多思想,例如民主,以人为本等等管理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科学管理的原理
3.1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科学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了作业研究原理和时间研究原理。泰勒把工人操作的动作分解成每个动作要素。然后再分析每个动作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去除那些不合理和不必要的动作要素,对留下了的合理成分进行整合、改进,最后形成了标准的作业方法。其次,管理者计算出每一个动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然后去除一些不可避免的时间损耗,形成了标准的作业时间,最后,一次确定为工人的劳动定额。
虽然这极大提高了工人的工作效率和企业的产出,但是也严格约束了工人,工人一定程度上失去了自由。但是不得不承认通过这些原理制定的规则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3.2科学管理的内容
3.2.1作业管理。科学的工作方法。泰勒把传统的仅凭经验的工作方法与科学管理的原则结合起来,找出了科学的工作方法将管理从经验上升到了科学并且指导了实践。科学的培训方法。泰勒认识到要最大限度的发挥工人的潜能,提高生产力,就要求每项工作都要挑选合适的人员来担任并且要挖掘合适人员的最大潜能,这就有可能达到最高效率。科学的激励方法。泰勒科学的研究和分析,制定相应的工作定额,工人是否完成定额成为衡量其工资水平的标准,以此形成了差别工资制度。激励制度的目的是克服“磨洋工”的现象,同时也调动工人的积极性,干的多的人拿的工资也多,这对资方和劳方都是有利的。有学者认为,是泰勒在历史上第一次把工人当作人来激励,而不是看作好像机器一样的工具;又是泰勒第一次在企业管理中开始关注人的因素对企业的影响,从而为以后的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泰勒的科学管理为“人性化管理”与“人本管理”开了先河。[2]
3.2.2组织管理。在管理实践中,为了完成管理任务,泰勒以科学的工作方法代替以往凭借经验的工作方法,将企业管理的计划职能和执行职能相分离,并且在管理的具体操作过程中进一步细化执行职能工长制,成为特勒科学管理思想中重要的组织管理内容。另外泰勒还提出面对繁琐的公司事宜,管理者应该只保留对一些例外事项或者重要决策的控制权,而一些日常而繁琐的事物应该授权给下属去完成。这就是著名的“例外原则”,该原则不仅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同时也很好地调动了下级管理者的积极性。这种原则至今在管理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我们知道泰勒对组织管理的贡献是巨大的,其关于组织管理的主要理论,现如今仍然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但是也有人认为泰勒制分工过细,工作枯燥乏味并且没有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笔者认为,泰勒在组织管理思想方面起到了旗帜性的作用,给管理学指明了方向,但是具体应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管理还要因时因地而有所调整,例如岗位轮换制等等。
4.结语
虽然说泰勒的科学管理是管理科学史上的一座丰碑,但是任何理论都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泰勒的科学管理并不是完美的,它也具有其历史局限性,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发展程度的制约。例如研究的范围比较小,内容比较窄,他的一系列管理方法都是针对生产现场的,而对于企业的其他活动,如供销、人事、财务等,基本上没有涉足。[3]我们在评价一个理论是否科学,就要看该理论运用到实际中,是否取得了效果,是否促进了企业的效率和效益,是否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是在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下最合适的理论。笔者认为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还有很多能够指导我们以后工作和学习的思想,需要我们结合实际情况的运用。
【参考文献】
[1]赵志刚,黄小葵.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评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8(01).
篇6
关键词:标准 标准化 质量 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标准
一、标准、标准化
(一)标准、标准化定义
我们把标准定义: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取最佳秩序,对活动或其结果规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导则或特性的文件,称为标准。该文件经协商一致制定并经一个公认机构的批准。标准应以科学、技术和经验的综合成果为基础,以促进最佳社会效益为目的。标准化则是:为在一定的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实际的或潜在的问题制定共同的和重复使用的规则的活动,称为标准化。它包括制定、及实施标准的过程。标准化的重要意义是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
(二)标准化的基本特性
标准化的基本特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抽象性;2.技术性;3.经济性;4.连续性,亦称继承性;5.约束性;6.政策性。
(三)标准化的基本原理、作用
标准化的基本原理通常是指统一原理、简化原理、协调原理和最优化原理。下面分别作一介绍:统一原理就是为了保证事物发展所必须的秩序和效率,对事物的形成、功能或其他特性,确定适合于一定时期和一定条件的一致规范,并是这种一致规范与被取代的对象在功能上达到等效。
(四)标准化体系的实质和目的
认识我国的标准化体系还需要不断的完善,并在不断的学习中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国家标准委成立之后,我们从改革开放和中国经济加快进入世界一体化的新视角来审视中国的标准和标准化事业。 通过制定、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是标准化的实质。“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则是标准化的目的。
(五)标准化管理
标准化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实施标准化管理,为企业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设定了不同的工作内容,设定了共同的工作目标,它使企业各项工作目标更加清晰、分工更加明确,它能增强企业员工的责任感,也能团结各级管理人员和员工统一协调合作,更会提高生产效率,改善企业形象、提升实际管理能力。
二、质量管理
(一)质量管理概述。什么是质量管理?简而言之,实现产品的适用性就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任务。质量管理是在质量方面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的活动。在质量方面的指挥和控制活动,通常包括制定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以及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证和质量改进。
质量管理学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管理学科,伴随着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和实践,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逐步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质量管理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二)质量战略。质量经营战略,是指以顾客为导向、有可持续竞争优势、重视知识资产经营的战略。今天,可以说企业的经营环境已经进入质量经营时代,企业的质量经营战略至关重要。
(三)质量组织。20世纪50年代,伴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复苏,各国(地区)相继设立或成立了政府及民间的质量组织和机构。目前全球的约有质量组织和机构400余家。中国质协成立20多年来,相继与近40家建立了对流关系。世界三大质量组织:美国质量学会(ASQ)、欧洲质量组织、日本科学技术连盟。
(四)质量改进及质量改进组织。质量管理活动可划为两个类型。一类是维持现有的质量,其方法是质量控制。另一类是改进目前的质量,其方法是主动采取措施,使质量在原有的基础上有突破性的提高,即质量改进。
质量改进是企业跨部门人员参加的突破性改进;由企业各部门内部人员对现有过程进行渐进的持续改进活动。
质量改进是一个过程,要按照一定的规则进行,否则会影响改进的成效,甚至会徒劳无功。质量改进的组织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从整体的角度为改进项目调动资源,这是管理层,即质量管理委员会。二是为了具体地开展工作项目,这是实施层,即质量改进团队或称质量改进小组。
三、如何加速推进我国质量管理标准化建设
企业标准化是企业组织现代化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企业组织生产、经营、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同时,企业标准化管理同企业的计划管理、技术管理、生产管理和质量管理等一样,是企业管理系统不可缺少的一项管理职能。它既服务于其它各管理系统,同时又是其他各管理系统行使职能的基础和依据。全面质量管理是通过质量体系文件化的建立,对生产过程实施控制,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产品或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广第主编.质量管理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50;
[2](美)J.M.朱兰.质量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1986. 30~40;78~89
篇7
一、经济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主要标志
(一)收集要完整、准确
一切单位保管的经济科技档案,能反映出本单位技术活动的基本历史面貌,经济科技档案完整、准确就能保证本单位生产、建设和科研等技术活动的正常运行。为保证经济科技档案的完整、准确,必须从经济科技文件材料的形成和积累做起,把需要归档的收集齐全,核对准确,达到完整归档。
(二)整理要科学、系统
经济科技档案整理的科学、系统就是指经济科技档案的分类系统化,符合档案学的基本原理,符合学科的分类规律,保持经济科技档案的内在联系,反映本单位工作特点,使经济科技档案便于管理,便于利用。
(三)保管要安全、条理
保管安全是指通过科学的管理,必要的设施,做好防火、防盗,避免人为的破坏因素。同时采用档案科学保护技术,防止自然破坏,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寿命”。重点保护价值大的重要经济科技档案,建立健全档案保管制度,把安全责任制落实到个人。条理是指经济科技档案保管存放有科学规律,便于调卷、回卷、检查、核对,并要保持档案、档案库房、档案设备的整洁、美观,以及保持二个优美的环境和良好的秩序。
(四)统计要简便、准确
对档案数量的统计(归档数、移出数、销毁数、实存数等)和保管期、密级的统计应简便、迅速,对档案利用情况的统计(利用效果、查阅量、采用率、借用人次等)应全面、及时,并根据不同利用者的要求,提供准确的数据,并对统计的数字与成果进行分析研究,从中找出规律,不断改进和提高统计工作的质量。为保证统计精确性,需建立统计制度,编制必要的、切实可行的检索工具,包括登记簿、统计簿、登记表、记录簿和利用效果登记簿等。
(五)鉴定要制度化、标准化
制度化就是要配备专人,定期进行档案的鉴定工作,对失效档案文件必须严格履行销毁审批制度;标准化就是必须根据国家制定的经济科技档案管理标准,鉴别经济科技档案的保存价值,把有效档案和无效档案分开。
(六)服务要迅速、有效
利用者查阅经济科技档案时,无论从什么角度查找(按项目、专业、阶段等),都能迅速而准确地查到其所需的经济科技档案。
(七)设备要先进、配置合理
“广、快、精、准”是信息化社会人们对经济科技档案信息需求的特点,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还必须借助于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手段,即运用计算机技术、远程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实现经济科技档案的现代化管理,实现档案信息保存无纸化、档案信息传递网络化和档案检索的自动化。
二、经济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主要措施
(一)必须有一支过硬的科技档案干部队伍,这是实现经济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主导因素
科学管理十分强调人的作用,所以,经济科技档案的科学管理,必须有一定数量懂科学技术的科技人才,必须努力学习和研究档案管理知识,以档案学理论为指导,结合本单位工作性质和专业特点,不断总结经验,提高自身的素质和档案专业技术水平。要培养经济科技档案专业队伍的应变能力,以适应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对经济科技档案工作的影响。另外,还要创造条件提高经济科技档案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地位,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保证经济科技档案干部队伍充满活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档案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建立健全经济科技档案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是实现经济科技档案科学管理的重要保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健全的规章制度,才能使经济科技档案工作有章可循,才能保障经济科技档案的管理工作按照统一的规范协调一致的发展。建立健全一套合理的经济科技档案工作规章制度,是一项原则性、科学性、系统性较强的工作,它也是经济科技档案科学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其内容应包括收集、整理、保管、统计、鉴定、利用等,其中收集、整理和利用应视为是经济科技档案管理制度的重点。在执行制度过程中,还应注意积累经验,以便修改、完善,保证科技档案工作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篇8
关键词:继续教育;管理;原理
继续教育的目的是通过继续教育活动,达到培养人才的结果,是社会对继续教育所要造就的人才质量规格的总体设想或规定。继续教育的目的一旦确定,它对继续教育实践活动具有指导、调节、评估等功能。
继续教育的使命,是把那些已经接受过普通教育的人员,培养成为能够直接地或是尽快地成为某些特定阶层、特定部门系统、特定领域急需的专门人才。为了完成这一使命,必须首先确定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即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确定出合理可行的培养规划,这不仅是人才培养的首要环节,也是检验继续教育教学活动质量、效应和效益的主要指标之一。
继续教育工作的开展应该是以严肃认真的态度,事实求是的精神和科学严谨的作风按照教学规律和严格的教学程序进行运作。继续教育的管理工作同其他一切管理工作一样都应遵循一定的基本原理。笔者谨对关于继续教育管理基本原理的相关问题发表浅见。
继续教育管理大致有以下几个基本要素:
管理手段――职能机构、政策法规、管理人员
管理对象――教职员工、学生、资金、财产、时间、信息
根据上述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延伸到以下几个基本关系来认识:
一、系统原理
系统是指具有一定功能的,若干个相互作用要素组成的有机的统一体。
系统按其本身特性对各个要素产生一定的作用,这些要素各自具有独立的作用,又互相联系和制约,一个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其他要素,也影响到整个系统。
系统思想和概念是人类在对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系统思想对许多伟大的科学实践和创新活动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由系统思想进一步发展到系统工程。
系统工程是一大类组织管理技术,它将整个系统经过科学规划和有效设计,以定性和定量方法进行优化处理,使系统能够进入良好的运行状态,从而达到既定目标。在管理技术中属于较有成效的一种。
继续教育管理可以被看成是一个系统,它有一个统一的功能目的,就是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从事继续教育管理工作,也需要运用系统工程这个行之有效的管理技术。有许多成功地运用系统工程的实例:载人航天就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七大系统,仅就飞船而言就有13个分系统。涉及航空、船舶、兵器、机械、电子、化工、交通、冶金、纺织、建筑等领域及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部队的几百个科研机构和三千多家企业、单位,“神舟五号”“神舟六号”“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和返回,系统工程的运用对于这样大型科技项目的成功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同样,系统原理也是继续教育管理的精髓所在。在继续教育管理中要正确地贯彻系统原理,需要抓住以下三个环节:
(一)目的性
一个系统通常只有一个主要目的,在我国的教育体系有高等教育系统、初等教育系统、幼儿教育系统、职业教育系统、继续教育系统,如果各教育部门的功能目的明确,目标分工清晰,就可能避免因为重复教育而发生对教育资源的浪费。
(二)全局性
局部与全局历来是有着复杂关系和交叉效应,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并不总是一致,所以在任何情况下顾全大局都是至关重要的。制定学校的办学规划要首先了解本校专业学科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其次,必须了解本专业学科的功能目的在整个学科领域中的地位,此外,必须明确实现这些功能目的的时间序列,一方面有远、中、近的培养目标,据此来进行课程科目设置,又有教学资源、教学投入的具体安排,构成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规划一定要从全局到局部统筹安排,在管理的其余环节上也是如此,必须在考虑到尽可能多的因素之下统揽全局。
(三)层次性
系统之间运动效果往往取决于系统的层次性。同层次之间横向的功能联系,应由系统之间全权解决,如果同层次之间横向联系发生不协调时,就要提交上一系统决断。这里的层次,可以是部门、途径、方法、评估等。在继续教育管理中,对于所接受的重大办学项目,只要交代清楚培养目标和要求,创造必要的办学条件,至于教师和管理者怎样组织教学,怎样发挥才智,科学管理,灵活施教则不应受到上级系统的插手干扰。整个系统管理有效与否取决于各层次目的功能是否明确,各横向层次是否协调。
二、综合原理
综合原理就是在整体规划的前提下,分与和的有效结合。有了整体规划这一前提,“分”不再是盲目混乱,“合”也不再是原始无序的整体。
现代教育的学科发展明显地具有高度分化又高度综合的特征。在世界的科学探索初期,划分成专门学科学校开展研究,的确是一大进步,因为分科有利于人们对个别领域研究的深入。而现代科学的发展总是提醒着我们:必须加强各学科之间的协同与渗透,否则很难取得重大突破。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综合化,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渗透日益增多,乃至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之间的交叉、融通也日益显著,任何一个重大科研成果,往往需要有多种专业力量和合理智力结构来综合创造。
在我国过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集中力量按部门、按行业、按产品发展经济,也按照各自部门和行业的需要自己办学校、管理学校、培养和分配专门人才。大批院校的单科性或行业性强、通用性差。造成学生专业面变窄,毕业生后适应性差,后劲不足。学校之间由于单科性、行业性的垄断,学科结构不合理,影响学术气氛的创建与学术水平的提高,也浪费了国家有限的教育资源,不仅不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束缚了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的高等教育已经开始与国际并轨,借鉴国外先进的教育管理经验,理顺各方面的关系,通过共建、调整、合作、合并,正在逐步建立新的教育管理体制和基本合理的布局结构。尤其是一些专业齐全、配置合理的综合性大学,具有开展综合性课题研究、开拓新领域的优势,一些大学在科研上“大兵团,多兵种”的协同优势正在突显,甚至超过了科研部门。“十五”其间西安交通大学的新一代高性能离心式透平压缩机设计、制造及调控技术的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张立同教授主持完成的“耐高温长寿命抗氧化陶瓷基复合材料”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这些成果与综合性大学系科之间相互的支持和相互的渗透有着必然的关系。
三、信息原理
信息资源在继续教育管理过程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代信息网络的建立是管理手段现代化的标志,继续教育管理的现代化即是实现继续教育管理数据、信息交换的数字化和网络化,目前主要是利用信息技术发展远程教育。可以把系统本身看成是一个由输入、处理、输出和反馈四个环节组成的信息系统,继续教育管理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信息传送是否灵敏、准确和有效。对于继续教育管理者来说,应该具有强烈的信息意识,有利用信息做出分析和预测的能力。包括了解国内外继续教育的发展趋势,了解社会及产业部门对继续教育的需求。
信息的反馈在管理过程中显得尤其重要,实际上反馈是信息运动的重要环节之一。反馈在控制论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所谓反馈就是在控制系统中输出信息的同时,把信息产生作用的结果返送回来,并根据作用结果对信息输出进行调整起到控制的作用,以达到预定的目的。反馈在原因和结果之间起到传递的作用。
当今世界互联网是信息传递的主要载体,建立学与教之间的互动,保证了继续教育的教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核心地位;继续教育人才培养结构与市场需求的互动,保证了继续教育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位置;通过对国家工业化、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农村产业化、城镇化、剩余劳动力转移等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的观测,建立人才培养的信息网络,人才培养区域预警机制,人才流动测量统计体系,及时优化人才培养方向和专业结构,为继续教育赢得良好的社会信誉和效益。
四、动态原理
管理过程实质上都是在运动、变化中进行调节与控制的,面对继续教育管理的多变性、复杂性,必须加以有效的动态管理。
(一)继续教育的开展不仅与教学投入有关,而且与教学水平和管理水平、创新能力、开拓能力等有直接关系。在教育规划或教学计划的大前提下保持执行中一定的机动性与灵活性,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地做出调整,有利于发挥教职人员的主观积极性。
(二)对管理过程中可能发生的问题设计出多种解决的办法,进行有可能的调节校正,以保证在预定的周期内实现继续教育教学目的,并且让教学资源的耗费尽可能地实现其价值。
(三)继续教育管理在办学方向上应该有明确分工与协作。首先继续教育任务具有多方向性;其次继续教育任务本身也随着客观条件而不断地变化。把方向任务规定得过死会使继续教育失去一些发展的机会,某些边缘学科的教学问题可能会面临这类情况:有人不做而有人没有资格做,使某些学科的教学总是呈现无人去做的空白状态。在我国的现实条件下,及时了解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地做出调整才有利于继续教育的发展不断地步入新台阶。
(四)继续教育管理中,对教师和管理人员的管理重心是注意保持教职人员智力水平和智力结构上的动态优化,各类各级教师保持合适的比例,注意年龄、志趣、气质、性格与思想方法上保持协调,使人才适当地流动,使教师和管理人员从整体上保持最佳状态。当然好的思想工作方法是必不可少的。
总之动态原理要求继续教育管理应保持其充分的适应性,并留有可调节的余地,以应变客观世界各种可能的变化。
五、效益原理
效益原理是指继续教育管理中要注意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同时也要兼顾经济效益,既要注意社会经济对继续教育的要求,又要注意继续教育对社会的促进作用,把教育的前缘性与经济上的合理化尽可能统一起来。
继续教育管理中效益原理的特点是由继续教育的本身属性所决定。
如果从体系建立上来讨论,继续教育的研究也是大体上沿着两条道路脉络发展:一是以建立体系、构建体系为重点的理论研究;二是以继续教育改革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为重点的应用研究。继续教育研究的前期,对于理论与实践结合情况的研究使人们认识到:理论只有与实践不脱节,体系建设才可以走向成熟,这是因为理论研究只有为现实服务,才会有其生命力;而只有在应用研究中发展理论,才能使继续教育体系建设的更加完善。
六、动力原理
继续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人才,显然,人才的培养与培养人才的人有着直接的关系。所以继续教育管理的要素是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是继续教育发展的最大动力,主要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对于创造性的工作予以鼓励
继续教育管理工作具有艰苦性与复杂性的特点,目前这种艰苦性与复杂性重点表现在对继续教育生源的开发和对新学科、新专业的开拓。必须保证有与之相应的物质条件和对管理人员的奖励,但是也必须看到精神动力的作用,人们有时会在精神动力作用下舍弃物质利益乃至生命,这也是创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功能所在,这里的精神动力包括信仰(理想、爱国主义)、荣誉(称号、奖状)及对思想问题的解决等。因此思想政治工作贯穿着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全过程。从事思想政治工作必须要有基本思想修养,而且还要具有教育科学知识头脑。要做思想工作,更要研究教育与教学规律。这是因为教学人员的基本实践是教学工作,他们的思想活动与教学实践活动紧密联系。
(二)继续教育管理必须发扬民主精神,健全民主制度
继续教育管理是以抓人的素质为其关键。教育发展观主要的基本内涵就是“以人为本”。实现科学管理的基本准则是尊重客观事物和客观规律。
在继续教育管理上,民主精神的发扬主要体现在活跃的教学与学术气氛,坚持学术自由,坚持在学术面前人人平等,在民主的环境和气氛中鼓励不同学术见解展开平等讨论,以推动思考,启发智慧,促进认识的飞跃。这也是调动教师与学生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健全民主管理和决策咨询机构,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管理的作用,对于运行机制上的矛盾,要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处理。
(三)信息是推动继续教育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资源
篇9
在研究我国现代工程管理理论框架时,只有从工程环境入手,对工程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才能在现代工程管理理论研究中发现其实质及精华所在。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由时间、地点等环境因素决定的。此外,理论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指导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推动理论不断向前发展。“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而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思想世界的东西归根到底是通过头脑从现实世界中得来的,基本原则从实际存在的事物中得来,尽管它们可能会以极度抽象的形式出现,可能会在表面上掩盖它们起源于外部世界的事实”。工程管理实践和工程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同样遵循这些原则,不同的工程环境会产生不同的工程管理实践,相应地,就会形成不同的工程管理理论。而工程管理理论也只有放回到具体的工程环境之中接受工程实践的检验,才能知道其正确与否。一旦工程环境发生改变,人们对工程及工程环境的认识即工程管理理论就必然随之发生改变。因此,环境起点论认为,构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工程环境,它具备高度的综合性,包含了工程管理实践的全部范畴,并且孕育着工程管理理论要素的全部“胚胎”。我们只有从工程环境入手,对其进行充分认识,才能在揭示工程管理发展过程的全部要素和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构建一套内容完整、结构科学、概念统一、逻辑严密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
工程管理理论体系框架模型
在明确工程管理理论范畴与基本原理的基础上[1],本文构建了中国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框架模型。该模型将工程管理理论分为两大类:本体理论和外延理论。单点虚线框内为本体理论,双点虚线框内为外延理论。本体理论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则、基本原理等基础理论及由此衍生的核心理论和应用理论。核心理论部分是工程管理本质的精髓所在。工程管理实践是一切工程管理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研究与建设离不开特定环境下典型工程管理案例的归纳分析。案例归纳与分析成果为理论体系研究提供了基本素材,是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前提和保障。外延理论是指导和推动工程管理事业的支撑体系,是工程管理理论体系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程管理基础理论是指在该科学理论体系中起基础性作用并具有稳定性、根本性、普遍性特点的理论原理,主要包括哲学、工程学、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系统学。这些基础理论对整个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及发展起支撑和指导作用,其内涵及与工程管理的关系在文献[1]中已作论述。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包括工程伦理学、工程经济学、工程组织学,它们不只是传统的狭义的概念,而是基于工程管理理论基础发展起来的指导工程管理各应用理论形成与发展的广义范畴。(1)工程伦理学。工程伦理学作为工程管理理论体系的核心理论或基本理论,是研究工程中人的地位和作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相关学科,是指导工程管理的基本思想。将工程伦理学涵盖的所有内容进行融合,归纳为以下7个方面:工程人文论、工程社会论、工程(自然)环境论、工程价值论、工程创新论、工程本质(过程)论、工程信息论。(2)工程经济学。广义的工程经济学是对工程技术问题进行经济分析的系统理论与方法。工程经济学研究各种工程技术政策、技术方案、技术措施的经济效果评价问题,寻求技术与经济的最佳结合点。工程经济学的范围包括工程项目方案投资建设和更新的评价、比选的判据指标;会计核算方法、税收和通货膨胀等对工程项目方案经济分析的影响;成本(费用)估算、公共项目的经济分析、不确定性和风险分析,以及价值工程、资金来源与融资等。(3)工程组织学。组织是有相对明确的边界、规范的秩序(规则)、权威层级(等级)、沟通系统以及成员协调系统(程序)的集合体。这一集合体具有一定的连续性,存在于环境之中,从事的活动往往与多个目标相关,并对组织成员、组织本身以及社会产生相应的影响和结果。组织理论的发展经过了传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行为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以及系统科学管理时期的组织理论、公共组织理论。工程组织学研究工程活动中的组织管理方式、原则和规律。广义的工程组织学内容包括:工程组织结构及其运行规律、主体和团队行为管理、工程组织文化、组织模式演变等。
篇10
关键词:建筑单位;工程管理;思维模式分析
建筑单位在进行工程管理的过程中,涉及到多项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除了这些,还必须了解很多的先进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构造。相对于全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工作经验,先进的思维模式和思想构造显得更为重要。打个比方来说,在建筑单位工程管理中,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就像是主要躯干,而思维模式和思想结构就是更深层次的精神层面。这两部分是互相扶持、互相依存的关系,本文结合前人从工程管理中总结的经验教训对建筑单位工程管理中的多种思维模式进行分析、阐述,希望能为以后的管理工作提供有效的工作指导,为高质量、高效率的工程管理奠定基础。
一、工程进行中实际管理的理工科思维模式
(一)根据工程进行中实际遇到的问题寻求最适合建筑单位管理的思维模式
很多建筑单位在经过了多年的发展、经营后得到了结论:在工程项目管理过程中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工程管理相关技术人员要具有相当专业的技术知识,以及多年积累下来的丰富的工作经验。但是,需要建筑单位工程管理层人员注意的是,在实际的工程管理过程中仅有专业技术知识和工作经验是远远达不到管理要求的,还需要有与它们相对应的具有科学性的工程管理思维模式和思想构造。因为在建筑单位工对于工程的管理过程,不仅仅是针对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具体工程施工活动,还有针对看不见、摸不着的人际关系、经济关系等全方面的管理。所以身为建筑单位工程管理层的中层管理人员既需要有专业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还要具有科学的管理思维模式和管理思维结构。如果只懂专业技术知识和实践经验,不懂科学管理思维模式和思维结构,这样的工程管理就是单纯意义上的为了工程管理而管理,为技术而管理,为工作而管理,根本谈不上工程管理的优秀标准。
那么建筑单位在工程项目的管理中要怎样建立一个优秀的适合每个建筑单位的思想思维模式和思想构造呢?在目前的工程管理中,尤其是进入真正施工阶段的工程管理,会遇到很多问题,几乎涵盖理建筑行业中的技术知识。而遇到的这些问题几乎每个都具有其特殊性,处理时都很具体并且相对的独立。如果将建筑工程看成一个系统的话,它下面包含很多子目录,当子目录的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工程管理就不再是单纯的工程管理了,处理起来就会发生这样那样棘手的问题。这时候,对于中层管理人员来说,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构建工程管理的理工科思维模式,做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处理方案。
(二)工程管理的理工科思维模式内涵
理工科的思维模式顾名思义有两方面的的意义:首先是”理”字,它是介于理论构架和知识系统的范围,是从事物的本身状态去对它的基本原理有个认知;其次是“工”字,是指实际动手,通过“理”字的理论基础解决遇到的问题,实际动手操作。举例来说,工程管理中有一台设备工作时遇到了问题,严重影响到了正常施工,要立即处理问题。遵从理工科的思维模式,第一步就是了解分析设备的功能和各项指标、参数。从理论上分析它的问题,在把设备“理”字搞明白后,进行第二步,拿出一套关于解决设备问题的“工”字方案。
理工科的工程管理思维模式是针对问题首先进行分析,就分析结果再进行处理。分析问题需要深入了解存在的问题得到多组数据,将所得到的数据统计后再用一目了然的图、表等有效形式表现出来。分析、统计后做出的处理方案必须经过全方位的考虑,必须具有足够的实际可行性。从这个角度就可以看出建筑工程中的理工科思维模式其主要的特点就是思维过程和管理者的个人特点基本上没有关系。但就工程问题本身而言,这种思维方式确实是解决问题最具体的、最快捷的方法。
(三)建筑单位工程管理中理工科思维模式实行的意义
理工科思维模式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在问题一出现,就能立即发现问题的根本原因,能帮助中层管理人员用最少的时间解决最大的问题。不只这样,在处理问题时,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尽快明确解决问题的方向,避免延误时间以致耽误工程,延误工期。
建筑工程是一项具体而又复杂的工作,其中的管理工作更是繁重而又精细。运用理工科管理思维能对遇到的问题理性的进行深入分析,再统计得到数据,从深层次解决问题,不流于表面,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分析和统计数据的过程也是管理人员理工科思维能力的一种锻炼和提高的过程。因为这个运用理工科思维模式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对其基本原理进行深层次分析,就是弄清楚其本质 ,这就需要动用之前工作中积累的工作经验,然后再遇到的新问题上实施或者举一反三的实施,这样既“温了故”又“知了新”,并且工作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锻炼。在经过多次这样的过程之后,养成了运用理工科思维模式来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管理人员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将会大大提高。虽然,我们不否认工程管理中理工科思维模式的巨大作用,但是它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接下来就谈谈另外一种与理工科思维互补的统筹管理哲学思维模式。
二、建筑单位工程统筹管理中的哲学思维模式
(一)建筑工程需要哲学思维模式的原因
对于建筑工程管理中遇到的问题,管理者的惯性思维会让他们习惯性的从理性的工程角度考虑问题,往往忽视了其他方面的重要问题。例如,就工程管理的本质而言,它包含了工程立项、可行性调查、设计图纸、实施施工、竣工验收、工程移交等一系列活动,这整个工程周期可能会持续几个月甚至几年,这其中遇到的问题复杂性、多元性可想而知,而仅仅用理工科的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样一个近似于系统的工程周期,要求管理人员从根本上提高核心管理能力,必须对这个系统进行精密的哲学思维分析。
建筑工程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解决问题和处理矛盾的过程,有地产商和上级单位之间的矛盾,有施工方和地产商之间的矛盾,有施工单位和施工人员之间的矛盾,有短期效益和长效利益之间的矛盾,有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之间的矛盾等等。这时候,解决这些矛盾就不能只运用理工科的思维模式了,要采用同样科学的哲学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就是十分重要的了。要从哲学思维的角度来认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同时也要了解主要矛盾、次要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只有充分的认识到矛盾的特性,才能理顺矛盾的根本,解决再发生矛盾的循环逻辑关系。只有从根本上意识到矛盾的特性,才能抓住影响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的关键,了解不同工期所需要解决的不同问题,才能处理好各种突发状况,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和相关工作。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无论工程大小与否,都是社会发展和进步的产物,是不同分工的人们一起努力合作的结晶,是各种产品和各种科学技术的一个集中体现。所以说建筑工程管理既需要管理技术、管理人才,还需要切实的管理资源。
(二)建筑单位工程管理中哲学性思维模式分析起到的作用
和理工科思维模式不一样,哲学性思维模式虽然也是从研究事物的基本原理开始,但是它会考虑事物的全部过程,注重研究事物本质。上文说到工程管理是一个非常庞大和复杂的工作,圆满完成这个工作要涉及的专业知识是非常广泛的。如果不进行精密的哲学性思维模式思考会大大影响到工程的各项指标和进度。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哲学性思考要求工程管理人员要对工程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要进行对立统一的分析、统计,仔细观察前提条件不变,矛盾的变化或者前提条件改变,矛盾的变化,在静止中求发展,在动态中求进步。管理人员不合理运用哲学性思维模式分析工程问题,其管理理念就会固定在一个模式上,难以在瞬息万变的信息中抓住机会。
建筑单位工程管理中除了技术上的问题之外,还有许多单位与单位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例如工程款问题,内行管理外行,外行管理内行等等,利用理工科的思维模式是很难解决问题的,只有利用哲学性思维模式来解决问题。从工程技术角度自然是外行尊重内行,而从工程管理角度自然是内行为主。但是这两种关系往往难以调和,就需要工程管理人员合理运用哲学性思维模式来解决了。
- 上一篇:市场调研工作前景
- 下一篇:小学教育教学常规工作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