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建模实践心得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学建模实践心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学建模实践心得

篇1

【关键词】 数学建模 创新意识 教育培养

着眼于目前我国数学建模在知识统筹中的位置,可以了解到,其已经被列入专业数学的学习范畴。文章着眼于当前社会对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准的要求,认真分析数学建模创新意识构建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教育环节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所以,文章主要针对创新意识的培养方法展开研究,期望可以对相关教育工作者形成一定启发和帮助。

一、培养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能力的方法

1、按部就班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1)培养学生形成建模思想。首先学生要形成端正的学习态度,正确认识学习的目的,避免数学学习的恐惧心理。基于此,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的原则,帮助学生形成数学学习的兴趣,同时,教师的教学注意采用启发式教学,例如可以适当将知识融入到情境教学法、趣味教学法、引导教学法等教学方法中,减少学生紧绷的学期压力,以轻松的情境帮助学生获得知识;2)逐渐教授简单的建模。建模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一致,都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则。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数学知识的基础,可以进一步开展建模的工作,逐渐引导学生建立一些简单的数学模型,学会一定的解题方法,形成一定的数学思维,为深入学习数学建模奠定基础;3)构建建模能力。虽然基础的数学模型已经能够解决大部分的实际应用需要,但是对于专业学习数学的人员而言以及科研人员而言,这是远远不够的。所以应该适当开展对比较复杂模型的学习,此外,尽量给学生提供实践应用的机会,让学生学以致用,在实践中自行摸索合理的学习手段,从而,深入的掌握相关能力。

2、分层次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首先,就程度相对较低的学生,采取针对性问题教 学,例如生活类问题。通过生活可以让学生产生兴趣,并有益于相 关内容的引导。而在这一阶段,需要注意的是保证知识的平滑、完 整,有效构建学生的基础知识,最终实现良好的基础教学; 其此,学 生在掌握一定基础后,应快速培养其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水平, 关系于较高难度问题的解决能力。虽然学生拥有了相对牢靠的基 础知识水平,却不意味其能够解决较高难度问题。所以,应当为其构建斯为基础。最后,进入到复杂模型的学习阶段。数学建模的 主要困难在于复杂性,为更有效解决数学问题,也必须采取这样的 形式进行。这也不免导致学生学习难度的增加。所以,复杂问题 的教学层次,较为有效的方式便是实践教学,让学生事件中认识到 问题发生、处理思路及解决过程的规律,由此有效的增加问题解决 能力。

二、 数学建模在教学中的意义

1、增加数学知识的实用性。数学虽然在学习过程中有些抽象。但是,其仍旧作为解决生 活问题的主力学科。所以,应当结合生活层面,对数学教学开展具 有一定深度的生活类教学活动。由此,提升学生对高等数学以及 数学建模的认识,从而降低学生在入门层面所存在的障碍。另外,教师也可以采取相对新颖的模式,从相对简单的层面入手,开拓教 学视野,充分挖掘学生的潜力,培养学生在生活问题解决层面的惯 性思维,逐渐构建学生良好的思考意识。更为重要的是,这样教学成果是双向的。

2、数学建模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具备数学建模能力的学生,通常能够独立处理复杂的数学问题。学生需要具备综合素质,才能够构建完善、有效的模型。其中包括:第一,创新力。创新能力是解决不断出现的新型问题最好的方式; 第二,构建创造性思维。遇到问题可以寻求传统的方式解决。不 过,更好的方式,便是根据问题而创造更加合理的解决办法。基于以上两点,可以发现在学生具备相关能力时,将能够以此解决更多 类型的问题。所以,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和意识,有着客观而现实 的作用。

3 在数学建模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建模的创新意识,主要分为两个放面: 一方面,加强学生 的知识深度,确保学生能够具有足够知识。缺乏知识的基础上,将 难以有效实现创新成果; 另一方面,应当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 养。尽可能保证学生在问题发挥、逻辑联想等层面有所建树,从而 有效的解决数学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现代教育体系中应加强对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 养,并着重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层面有所突破。从而保证学生 在解体过程、现实问题的处理等方面,能够实现较高的效率。

参 考 文 献

[1]姜启源.数学实验与数学建模[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 5) :613-617.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自主互动

近几年来,我国在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已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也层出不穷。但符合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既能被广大小学数学教师所接受,又可在实际教学中实施推行的常规性新模式,仍尚待创建。

一、建构常规新模式的必要性

二十一世纪,新技术已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的直接资源。科技知识创新速度越快,就越需要有创新人才。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在于教育。因此,学校教育就应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受到充分而全新的基础能力的训练。时代呼唤着一种“以知识为载体,能力为内容,创新为目的”新的课堂教学常规模式的创建。

二、创建常规新模式的现念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强调上课时要让学生“主动求知,主动练习”,“自奋其力,自致其知”。九年义务教育新大纲要求从小给学生打好数学的初步基础,发展思维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新模式的构建理念必须是从儿童的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出发,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探究过程中,形成自主学习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创造意识,形成运用知识的自学能力、应变能力、实践能力,从而具备适应未来发展的基本素质。

1.新模式构建必须改变那种“你讲我听”、“你灌我受”的陈腐观念,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由“幕前”走到“幕后”,由“带着教材走向学生”转为“学生主动走向教材成为教学过程的实际参与者”。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必须最大限度的让学生参与到探求新知的活动中去,把“学和练”的时间留给学生,把“问”的权力交给学生,把“讲”的机会让给学生,把“议、评”的自由还给学生。只有这样,才能打破“教师中心”制,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2.新模式构建拟设的每个环节都必须是学生活动。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应该是活动,活动是联系主客体的桥梁,是认知发展的直接源泉。因此,每个环节都要使学生在活动中有参与学习的机会。小学数学教学新大纲中强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猜测等都是以学生为主的活动要求。教学中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充分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的参与,就能达到探求知识、发展能力、提高兴趣和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目的。

3.新模式的构建既要注重以学生为主体,又要考虑教师的引导和点化作用。教师这种引导点化,不仅贯穿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每个环节,还要贯穿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各个方面。它的作用主要是帮助学生明确想要学什么,帮助学生懂得怎样学、怎样问、怎样探求讨论,帮助学生发现所学知识的意义;组织、创建、维持某种滋养学习过程的意境、气氛及心理调节。师生之间应是一种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而不是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的关系。

三、新模式构建的基本框架

根据数学课堂教学的常规模式构建的革新理念,新模式构建的全称是“自主互动、五环节”数学课堂教学常规模式。所谓“自主互动”就是以创新精神、能力培养为主要实施目标,以学生自主学习、生生合作、师生合作为组织形式的教学实践活动;“五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结构,程序是:预习――质疑――讨论――调节――演练。

1.预习。预习是数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可在课前也可在课内,方法是以自读教材为主。主要任务是了解内容、掌握概念、记忆公式法则定理、理解例题等。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包括提问、分析、解决的能力,整理归纳、总结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理科学支配时间的能力和自我管理学习行为的能力。小学生由于所掌握的知识少,自学能力还不强,因此预习时教师必须精心设计预习提纲,或者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情境加以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有针对性地去看教材,克服盲目或流于形式的坏习惯,低年级教师更要扶着学生去预习。

2.质疑。质疑应该是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去探索问题提出独特见解的思维过程。因此,它是课堂教学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在预习时,肯定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教师就要考虑学习者的需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把预习中的疑点、难点提出来,并加以解决。模式安排质疑这一教学环节正是根据学生的认知需要而安排的,这是把“问”的权力还给学生的具体表现。教师要创造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质疑。对于好问、多问、深问、怪问、错问的学生,教师要持有正确的态度,予以保护,从而增强学生自信心。

3.讨论。谈论与预习、质疑紧密相连、是前两个环节的延伸。模式构建拟设讨论这个环节,正是区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根本所在。它充分体现学生参与教学过程、参与学习的原则,只有这种参与才是有效的参与,才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提高学生学习质量。讨论的方法是:依据老师整理归纳质疑环节中提出的问题。按先后顺序逐题讨论,较容易的问题全班讨论,较难的问题先小组讨论,再全班谈论。谈论的原则是:师生共同讨论,以学生为主,学生为先,学生能够解决不了的问题老师可给予引导点化,或用现代教育技术媒体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4.调节。调节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个调控环节。既有传统教育模式中对知识归纳小结的意义,又有对学生学习情绪和活动参与过程的调节作用。可以是教师调节,也可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目的是让学生对学习的知识获得整体的认识,以提高分析、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和探究知识的兴趣。

篇3

关键词:优质资源 资源共享 合作学习 信息技术课

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总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表现在:对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方法、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对于学生的学习方式,新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是资源共享,自主探究,分工合作地学习。一般而言,“合作学习是以学习小组为基本组织形式,系统利用教学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来促进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活动。”合作学习充分关注教学中的“人”的因素,摒弃了认为学习是个体活动的传统教学观念,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这与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十分吻合,但合作学习也存在一个难点:即学生的组织问题,如何搭配、如何指导相互协作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

一、教学实践

1、 确定主题

在对新课标的解读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要积极探索、应用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整合,从学生的日常学习出发,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在确定活动主题时,笔者选择了语文教学中“寻觅节日诗情”这一表达交流活动作为主题,要求学生搜集表现中国传统节日的诗词,以动画的形式展现出来,并配之以背景图象、音乐、诗词的朗诵、作者介绍等,制作出一个图文并茂,具有诗情画意的动画作品。

2、 资源下载

在学校建立的优质资源共享平台上下载与主题相关的教学实例,动画制作过程的课件。

3、 合作学习

根据大多数学生的爱好,选择了Flash作为动画的制作工具。但是制作一件Flash作品需要掌握的操作技术较多,如果全部都由教师来教,不但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且有些学生未必能全部学会。考虑到学生都有学习其它软件(如Word、PowerPoint)的经验,可以指导学生把已有的软件学习经验有效地迁移到新的软件学习中。所以笔者采取了只讲解动画制作各步骤的知识要点和操作技巧,由学生合作学习具体创作过程的教学方式,具体做法是:将学生按学习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组,给每个小组分配动画制作中的一项学习任务,先由各个小组内部合作学习如何操作,然后通过多媒体网络将自己学会的部分逐步教给其他组的同学。这样一来,不仅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由于要充当教师的角色,所以各组学生学起来都特别认真;更有不少学生利用课外时间,自学一些动画制作技术与技巧以便在教其他同学时能游刃有余,技高一筹。

4、 合作制作

有了技能的储备和合理化的分组,各个小组的作品制作工作很快就有条不紊地开展起来:每个小组成员负责不同的工作,他们各有侧重但又不完全独立,在充分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找到最佳的创作方案;为了使学生的方案更具有可行性和独创性,在学生动手制作之前,先由每个小组的组长向老师介绍本组各个的方案,然后参考老师的意见、对比其它组的方案进行一定的改进。

5、 交流评价

将各组学生制作完成的作品,通过网络收集到教师机上,选择时间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评价,共同评选出各组中比较优秀的几件作品,然后再安排部分作品的作者现场演示制作过程,介绍制作思想、所用技巧等,进行直观的经验交流。通过学生作品的相互交流与评价,不但让学生欣赏到了同学中的优秀作品,还学到了不少宝贵的经验,进一步提高了制作水平。

二、教学体会

1、重视智力培养的多元化

合作学习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还体现了它在多元化培养学生智力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在合作学习的每一个阶段都渗透着多元智力的培养,我们在教学的组织中要注意到这些过程中的特点,关注学生的全面提高,而不仅仅停留在合作学习、提高技能这个层次上。

2、防止分组的扩大化

采用合作学习,分组时小组范围要小。如果小组的人数过多就会在合作过程中产生“离心力”,互相推诿前期任务,最后任务合成的时候也要相对较多的时间。而相反,小组的成员较少时,学生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重要性,这种主人翁的意识能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与合作的积极性。

3、消除学生中的“个人英雄主义”

在合作学习中,我们强调要让基础好的学生辅导基础差的学生实现共同提高,而且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在完成基础任务以后可以去完成那些有难度的工作。但在这个过程中常常会出现一个情况是:小组中个别成绩好的学生包揽了整个小组或小组中绝大部分工作,而一些基础不好的同学无所事事,有的甚至借机逃避学习的责任。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有效方式就是加强任务的设计和课堂的组织。

4、避免合作学习的“形式主义”

篇4

【关键词】新型教学模式小学数学教学实践

一、小学数学课堂中运用新型教学模式的意义

1.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新型教学模式的应用并不代表需要改变数学学科的教学基础,而是运用多媒体技术等工具辅助教学,改变传统呆板的教学氛围,营造开放式、游戏式的教学环境。这种开放的教学环境,更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力性,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局限,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讲解的知识,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空间,导致无法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新型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沟通交流关系,学生能够在课堂中直抒己见,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大大提高。

2.挖掘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维习惯

数学学科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数学知识,引导学生知道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也是素质教育下对于数学学科的基本要求。不同于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重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知识迁移,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新型教学模式下更多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习惯,由于学生发展存在个体差异性,因此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思维习惯,数学学科并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学知识和数学原理的讲解,更多的是从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而运用新型数学模式记性教学,学生不仅会加深自己对于数学学科的理解,养成自己的思维和思考习惯,而且能够通过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挖掘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二、新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1.开放式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与其他学科相比,数学学科具有极强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而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由于其抽象逻辑思维尚未建立,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生动,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开展教学,拉近学生与数学学科之间的距离,从而降低学生学习数学的抵触情绪,更好的让学生接受和理解数学知识。小学阶段是学生打好数学基础的关键阶段,部分数学教学和家长认为小学数学就是会认、会算各种数字,实际上这种想法过于片面。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数学的涵义和重要性,能够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同时教师可以借助小木棒、珠算器等工具,创设生活化的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明白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此外,开放式的教学环境还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平等良好和谐的沟通关系,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将自己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与教师交流,从而促进学生成长和进步。

2.游戏化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

小学生正处于好奇心比较强的阶段,这就导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难以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而数学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抽象性和逻辑性比较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感到乏味和厌倦。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游戏化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重点在于教学,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化特点和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开展游戏活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也能够让学生在游戏中有所收获。如在学习“奇数和偶数”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可以提前准备好一个黑盒子和一个白盒子以及许多玻璃球,并且在玻璃球上用马克笔写上数字。在开始“奇数和偶数”之前用“摸球游戏”导入,并且告诉学生游戏规则为从两个盒子里面各摸一个球,只要相加为偶数就可以获得奖励,学生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大大提高。经过游戏导入后,教师再提问“会不会出现摸出两个球是奇数的情况”,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教师再进行总结,加深学生的印象。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高效课堂 模式架构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6-0-01

理论性和系统性是信息技术教学的关键。按照教育心理学观点,单一的直线型教学,会见到芝麻丢了西瓜,往往会有遗忘,而螺旋式的教学结构,时间长了学生容易厌烦,教师要将两者结合起来,并且通过有效的组织形式进行教学。

1 先学后教,精讲点拨

1.1 列出提纲,自我搜索

信息技术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很强,需要通过逐步的记忆和结合来达到学习效果。此外信息技术比较零散,需要进行系统的整合。

教师要将知识点进行梳理,通过列举提纲的方式进行展示,以问题的形式出现。这种方式就是让学生在阅读当中寻找解决方案,进行答案的自我搜索,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分辨能力与总结能力。自我搜索之后,重要的知识点是通过学生自己思考获得的,这样印象更加深刻,且能够进行自我辨别。

1.2 课堂提问,精讲点拨

信息技术教学的重点不是灌输,而是点拨。在列出提纲,先学后教的模式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情况自主安排学习,最终达到自己的最好水平。同时,当学生解决不了问题时,教师可让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然后先由别的学生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之后,再由教师做最后的总结和点评,这样有利于突出重点。

1.3 小组合作,自由讨论

信息技术的实践性大于理论性,理论在实践中进行感悟和分析。根据信息技术这个特点,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自主探索能力,促进他们自我探索与感悟分析。教师可以将知识内容大纲列举到黑板上,让学生在组内讨论分析,相互交流和改进。

1.4 互相提问,展开竞赛

按照小组的方式进行问题的讨论和解决,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小组之间互相提问,从提问中找出问题,互相比赛,看看谁的问题能把对方难倒,教师就给予哪个小组奖励。这样就可以使所有学生的注意力放在学习上,不断优化学习思路。

2 信息技术课堂有效策略的展开

2.1 提倡思维方式的个性化,自主创新式的学习

(1)学生的个性化,其实质就在于学生思维方式的个性化,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化能力的培养就是对学生思维方式个性化能力的培养。思维方式的正确性可以提高探究知识的效率,是决定探究成败的关键因素,更是对学生个性化能力培养的核心因素。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高度重视学生在探究知识中学习能力的个性化,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发展。

(2)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在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同时,也要关注学生的自我发展需求,引导学生在主动、探索、创新、个性化学习的旅途中享受学习的快乐。

2.2 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构建高效课堂

从培养学生的个性入手,以发现学习的乐趣、构建个性化的学习方式和提高信息技术能力为切入点,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为主要实践平台,开展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实践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实行自由宽松的开放式教学,在信息技术活动中进行特长培养,以此培养学生个性。

2.3 综合探究与评价,交流与合作

信息技术的综合探究课程之中,教师需要用多种方法去引导学生完成任务,从理论实践到归纳总结再到实践参与,都是很有用的方法。这类综合探究活动是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能够使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得到双向的提高,优化学生的认知体系。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与研究,最后再在课堂内进行结题交流和小结评价。

3 分析评价与自我认知

3.1 信息技术的合作互动学习

信息技术的小组活动充分体现在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按照“自主、探究、合作”的理念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关注学生课堂活动参与的广度、形式、时间及效果,将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之中,着重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放性思维,创新和合作精神。

此外,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知识迁移、应用和活化的过程。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尊重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特点,把学生的学习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在知识的构建过程中,在解决问题基本策略的形成过程中,要多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思考与表达,培养其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2 融入实践应用,提升自我能力

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归结到最后,就是“应用”二字。不管是直接的知识背诵,还是知识的贯通运用,都需要学生有一个“知识提取―甄别判断―选择方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要有牢固的知识基础,稳固的思考能力和合理的思维判断。

信息技术不是一项单纯的理论课程,而应该通过自我合作学习分析,去达到目的,特别是教师应该让出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去自主互动,最后达到将学生教育好的目的。

(镇江市京口区教育局教研室,江苏 镇江 212003)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创新模式 策略

传统的模式往往把学生当做学习的机器,教师在课堂上将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形成了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独立性和主动性,对学生的个性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教师在备课和进行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仅仅围绕创新教育这一课题,注意保护好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以及好奇心,鼓励和引导学生各持己见,注意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和灵活性,使学生能够在小学初级阶段的学习过程中健康持续发展。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模式特点

(一)教学目的的创新。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的知识积累为目的,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则需要坚持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机要,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动手实践力以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系统、有序和健康地成长。

(二)课程观的创新。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必须要积极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状态,从教材和教师的现状中寻求突破,将教材、学生和教师这三大主体作为基点,将教学环境和教学情境有机结合起来,逐渐形成新型的课堂教学系统,将课堂变成学生喜欢的灵活多变的一个过程,使教师和学生能够共同进行课堂教学中数学知识的发现和探究之旅,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队课程知识不断创新和探索。

(三)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自身的创新能力关系到学生学习的绩效和时效,主要包括创造性实践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两大部分,其中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能够使学生对课堂上所讲授的知识进行积极的求证,对于提出的问题能够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对知识进行延伸和拓展,而创造性的实践能力则是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所展现出的一种高级的技能素养,能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德育、智育、劳育的发展,也是学生身心能够健康发展的必要技能。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策略

(一)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小学生自身的发展规律,积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缩短教师和学生心理上的距离,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表现自如,真正表现出每个人的个性特征,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能够敢于创新和否定,根据心理学的研究,和谐、自由以及相对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容易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压抑、单向、灌输式的课堂教学氛围则很容易压制学生的个性,对于调动学生之间以及师生之间的互动性产生不利的影响,很难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懂得如何保护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帮助学生培养创新学习的方法和习惯,懂得应当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养成多思考和多动脑的习惯,逐渐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加强对教学体制的改革。教学体制就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施展的框架结构,要想使得教育事业得到长足的发展,促进教学活动更加有序的进行,首先就必须要教学体制进行改善,加强对政府管理部门的体制完善,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教育,逐渐提高管理人员自身对教育理论的先进管理理论的积累,使教育者能够高标准制定管理的制度,严格执行管理的各项任务,拓展数学知识的来源,增加数学教学的内容,积极开展新式的教学实验和教学活动,对教学工作经常性进行总结,落实好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

(三)加强对小学数学教师师资队伍的建设。教师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指路人,也是教育教育改革的执行者和参与者,教师个人的素质能够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成果,也关系到教学事业改革的发展走向,在我国,小学教师的素质较低,无论是专业水平还是政治觉悟等方面都不太乐观,严重制约了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推进,对教育教学理念的贯彻和传播产生了不良的影响,要想使教育教育工作不断完善和推进,就必须从小学数学的基础性工作着手对小学教师积极开展再教育工作,系统地对小学教师实行升级,确保小学教师在专业知识和思想觉悟等方面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正确评价学生的创新行为。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当中,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和个性特征都会存在明显的差异,教师必须要做到因材施教,充分尊重学生所存在的个性差异,认真挖掘学生的个性优势,在学生取得一定的成绩时及时对其做出正确的评价,通过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给予学生创新行为以充分激励,使学生能够创新学习的信心,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创却造性和积极性。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具备很强的创造力和求知欲,因此,教师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要引导和鼓励学生,对学生的创新行为积极给予正确评价,避免单纯靠分数的好坏来评价学生的行为,尊重学生的学习思路,充分珍惜学生在创造性思维中的一些合理因素。

参考文献:

篇7

“研究性学习”是新课程计划中所增加的必修课,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一部分内容,旨在促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是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新的创意与进步。“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的新的学习方式,它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教学角度出发,对日常生活、生产和其他学科的问题及某些数学问题(包括教学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最后形成实验(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等形式的成果。研究性学习特别注重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与实践活动的参与,其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人才全面发展。一个好的研究性学习方案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合理的研究目标、有意义的研究内容、科学的研究方法。

数学建模属于一门应用数学,学习这门课要求我们学会如何将实际问题经过分析、简化转化为一个数学问题,然后用适当的数学方法去解决。数学建模是一种数学思考方法,是运用数学的语言和方法,通过抽象、简化建立能近似刻画并“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强有力的数学手段。为了使描述更具科学性、逻辑性、客观性和可重复性,人们采用一种普遍认为比较严格的语言来描述各种现象,这种语言就是数学,而使用数学语言描述的事物就称为数学模型。

一、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数学建模”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研究性

“数学建模”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研究,我们以“数学建模”为载体对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要求学生对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进行数学建模研究,这是我们教改的大胆探究,是为了探求提高课堂效率的新路子,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具有较大的研究价值。

2.开放性

“数学建模”包罗万象,涉及方方面面,如太空探索、微观世界、生物工程及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无不涉及数学建模。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课题,具有很强的开放性。

3.趣味性

趣味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数学建模”得到的结果,有许多都是与生活中的习惯思维相悖的。例如,一艘正在被飞机攻击的军舰,应当进行怎样的操作才能逃过劫难?按习惯思维,是左转弯或右转弯或后退,根本不会想到会是加速前进,有很强的趣味性。二是一个个课题都是实际生活中提炼出的数学问题,解决问题后,可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研究兴趣。

4.可行性

对中学生而言,进行“数学建模”的研究性学习,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操作能力,是他们在中学阶段就能获得科学研究的亲身体验,而不是要他们得到什么有价值的成果。因此,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提炼出数学问题,利用中小学所学知识进行建模求解,有较强的可行性。

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以“数学建模”为载体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具体实施办法

1.准备阶段

(1)“数学建模”的概况介绍

利用学校开设的第二课堂时间,给学生介绍相关数学建模的知识,以实际的例子说明数学的趣味性和实用性及巨大的开发价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改变学生对传统数学教育所形成的“枯燥、乏味、无用”的偏见,使学生重新对数学产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从而主动地参与学习,为将要开展的“数学建模”研究性学习做好动员准备。

(2)“数学建模”理论学习

为学生讲解“数学建模”的理论,介绍研究方法、一般步骤和过程,讲授部分中学课本以外的、“数学建模”过程中又比较常用的背景知识,如统计、线性规划等,为学生做好“数学建模”的理论准备。

(3)选择研究课题

选择研究课题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给部分课题供学生参考;二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提出课题。

(4)审题

教师将所有课题汇集在一起,以三个原则:课题必须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课题的研究方向必须明确,不能含糊不清;课题必须具有可行性,既能够在学生独立或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审题,课题不能过大、过难、过深,必须符合中学生的实际。

(5)分组

将审好的研究课题分给学生,最好是多个人组成一组(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2.研究阶段

(1)建模分析

学生首先对自己的课题进行分析,写出研究提纲,指导教师再对学生提出参考意见(需要参阅的相关资料、研究过程中应当注意的关键步骤),然后让学生独立调查、统计、分析,获取相关信息。

(2)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

学生通过自己所获得的信息,建立课题的数学模型,并且要求自己的模型得出结果。过程中遇到一些困难,由指导老师提供帮助。

(3)结果论证,写出研究报告

建模的结果是否符合实际,需要进行结果检验。如果相差甚远,则重新建立模型并求解模型。论证后由学生写出研究报告。

3.评价阶段

篇8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实践性;策略

当前初中阶段各学科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正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其中数学科目也不例外。面对与时俱进的新课改理念,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法受到了很大冲击。因为新课改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彻底摒弃填鸭式教学模式,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实施与新课改理念一脉相承的实践性教学模式,创设温馨和谐的教学情境,不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见数学新课改理念完全符合学生思维发展的需要,如果教师能深刻理解新课改思想,实施创新式的教学法,不但能令学生掌握扎实的数学知识,更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现笔者将从实践角度针对初中数学教学模式展开相关探究。

一、推行创新教学法

传统初中数学教学注重概念的分析和讲解,教师往往在课堂上按照常规思路针对某一知识点分析得非常到位、详细,最终学生在教师详实的讲解下能按照既定的思路解决相关数学问题。[1]89-90但这种教学法却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长此以往容易让学生形成定势思维,不利于培养其创新能力。而新课改理念强调:初中数学教学重点是突破学生的定势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和举一反三的能力。其实从客观角度而言,新课改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完全符合时代要求的,因为当今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日新月异的社会,各行各业的竞争都尤为激烈,那么何种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获得优势呢?笔者认为只有创新式的人才才能获得社会的首肯,才能在激烈的争中脱颖而出。[2]45-46因此,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观念是与时俱进的,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既然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那么教师在教学方式上也应彻底摒弃因循守旧的教学法,实施创新教学策略。具体可如下操作: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合作交流的情境,以此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数学潜能,最大限度培养其创新思维,并让其深刻理解到任何一项数学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不是课本强加于他们的。譬如在教学“多边形内角和”这一内容时,我首先通过提问的方式和学生共同复习了三角形内角和的知识,之后我又继续提问:现在我们能不能利用已有的三角形知识来解决多边形的内角和问题呢?学生在我的启发下经过讨论可以得出以下两个结论:第一、运用合适的方法将多边形转化成三角形;第二、可以采用添线的方法来分隔多边形,让其变成很多个三角形。对此,我又继续对学生提出了四个问题:(1)大家知道分割多边形都有哪些具体的方法呢(从多边形内的任何一点出发连结各顶点、从一个顶点出发连结对角线、从一条边上任何一点出发连结不相邻的顶点等)?(2)从一个顶点出发连结对角线能够有多少条?由此可见一个多边形一共会有多少条对角线呢?(3)大家能根据对角线的条数确定图形是几边形吗?(4)同学们还能得出其它的结论吗?提出上述问题后,我则让全班同学分组进行讨论,而学生经过思考探究后,可得出很多解决多边形内角和的方法,并且还进一步探讨了多边形对角线的相关知识。如此教学法不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

二、实施提问激趣法

传统的初中数学教学法过于注重讲授,却不注重启发和引导。而新课标理念则强调应通过提问的方法去激发学生兴趣。[3]101-102而从教育学角度而言,在课堂上教师要学生保持最佳的状态,只有通过提问的方式才能达到目的。因此,教师的提问对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有着积极意义的,它不但能调动学生的情绪,更能培养其思维能力,让学生因情感的力量而生趣,从而调动其主观能动性。譬如在给学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我则精心选取了一道题目,通过趣味式的提问让学生对初中数学形成了良好的印象。题目如下:鸡和兔子在同一个笼子中,有头一百个,有脚二百四十只,那么这个笼子中一共有多少只鸡和兔子?对这一题目很多学生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的学生用心算,有的学生用笔算,议论不断,但是始终没有一个学生能得出问题的答案,而且他们的思路也越来越混乱。那么学生为什么思维会如此混乱呢?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鸡的脚只有两只,而兔子的脚有四只,倘若鸡和兔子的脚一样,那问题就解决了。于是这时我突然对全班同学笑着说:“请所有的‘兔子’(像人一样站立起来)都起立,并提起前面的两只脚。”同学们听后都笑开了怀,大家都睁大了眼睛。这时我神秘兮兮的说:“现在同学们可以发现兔子的脚和鸡的脚在数量上完全一样了。上面有一百个头,那么下面会有多少只脚呢?”学生马上能回答出来:“脚的数量是头的数量的两倍,也就是有两百只脚。”此时我继续追问学生:“那么现在脚的数量和原来相比少了多少只呢?”学生马上能计算出来比原来少了四十只脚。“那么这四十只脚到哪儿去了呢?”全班同学都笑嘻嘻的回答:“被兔子提起来了。”此时我又悠闲地询问学生:“那么笼子里究竟有多少只兔子和鸡呢?”全班同学异口同声的答道:“二十只兔子,八十只鸡。”这些趣味式的提问有效激发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大力提倡教改的今天,广大初中数学教师一定要摒弃陈腐落后的教学观念,根据新课改理念,从实践角度实施与时俱进的教学模式,方能获得事半功倍之教学效果。

作者简介:甘小军(1969-),男(汉族),湖南衡南人,湖南衡南六中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1]潘俭;初中数学课程的现状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5年:89-90

篇9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大学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数学作为重要的基础课程,其课堂教学模式必须不断创新,以符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整体要求。本文就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和创新课堂教学模式的一点建议。

一、创新课堂教学的内涵与要求

课堂教学是大学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传授,是一种单向的知识传递的过程。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将前人的思想和知识“复制”到学生的大脑中,由于缺乏过程反馈,这种教学模式十分刻板、单一、枯燥。而知识在传输过程中,没有经过细致加工,反复推敲,导致知识仍然处于未激活状态,知识的应用性和实践特征并未很好凸显出来。因此,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并无深刻的、内涵独特的创新意义可言。亟待对大学课堂的教学进行改进和创新。创新大学课堂教育的宗旨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其本质和核心是培养人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要求有: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活动应该围绕学生展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协作者;学生和教师平等地互动、对话、交流、合作使课堂成为开放的、有生机的、活泼的知识碰撞的场所;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知识,教材不是知识的唯一来源渠道。总之,要通过授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安排及教学环节的设计,激发和促进学生创造行为的教育理论与方法,使学生具有善于探索的独立人格,标新立异、打破陈规的批判精神,不拘陈见、富于变通的灵活态度等等。数学教学是思维活动的教学,目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数学方法的传授和应用,但忽视了数学思想和思维的训练。事实上,数学思想与数学方法相互联系、密不可分。只有全面掌握数学思想,才能真正领会数学的本质、掌握数学的真谛,才能使学生不仅能够成功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增强创新意识、树立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因此,就创新数学教学来说,尤其应该注重学生数学思想的训练。

二、大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及问题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和近年来教学理念的变革,大学课堂教学正努力从传统教学模式过渡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上来。然而,由于在中小学阶段大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对老师的依赖性和对知识的被动性,加之大学教师对课堂教育的重视不够,导致这个转变的过程十分艰难和长远。对于稍显枯燥的数学知识的教学来说,尤为如此。传统教育中的很多弊端仍然顽固地存在,而且直接阻碍着创新教育的发展。问题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1.“注入式”教学模式难以激发学生兴趣。“注入式”教学中,教师完全成为主导,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教师讲授什么,学生学习什么。学生终日忙于听课、领会、解题,甚至对于一些文科的学生来说,领会环节都变成了死记硬背公式、定理等,因为教师只要求学生会计算、记住“现成的东西”。这无疑鼓励了惰性学习,扼杀了创新思考,学生学习完课程,对数学知识的发现过程毫无所知,形不成数学思想,头脑中堆砌的只是一大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定理。这种教学模式早已是怨声载道,也不符合我们国家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理念和要求,但在目前的大学数学教学中仍然普遍存在。在美国等其他发达国家,课堂教学方法多种多样。同一课程、同一教师,不同的内容会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讲授式、问题式、讨论式、情景式等,学生很容易参与到与老师的互动中,因此,课堂教学是一种轻松活泼、互动交流的过程。

2.陈旧的教材难以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获取。在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数学科学的发展也日趋完善。然而,现在普遍使用的大学数学的教材却远远没有跟上时展的步伐,可以说,学生学到的大多是上世纪甚至更古老的数学知识。虽然那些可能都是经典的数学理论,然而数学学科的前沿不能被忽视。事实上,这点可以通过课外学习资料进行补充。然而我们的课外学习多是布置习题和作业,着重于对解题和应试的一种训练,而不是对兴趣的培养和新知识的补充。而在国外,除了教材外,还有许多课外资料可供学生参考和学习,并且在课程网站上信息齐全,学生可以自主进行学习。

3.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的导向难以保证课堂质量。科研直接关系高校的排名和地位,因此各高校都将科研项目和论文的多寡作为考核教师业绩的主要标准,这就导致了教师将科研工作置于重中之重,同时忽视了教学工作。近年来,大学教师对教学工作的热情和工作责任心普遍下降,备课不认真,讲课缺乏热情,不去改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较少与学生的交流和接触等现象普遍存在。这均不利于课堂教学的质量和大学人才培养的质量。在中国的高校普遍可见的是对教师申报项目的培训和指导,而国外多是对教师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培训,许多高校的教务处成立了教学优化中心或教学辅助办公室,其职能就是推介教育理论,推广教学方法,培训教育技术,定期开出讲座或培训项目等。

三、创新课堂教育模式的措施

1.“合作式”教学模式提高学生主体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故应该成为课堂的主体。现在的大学教育中,学生仅仅作为课堂的听众,对于一些学生不感兴趣或者不重要的课程来说,有的时候学生甚至连参与者都不是,仅仅为了满足修学分的需要,这对教师、教室等教育资源都是一种浪费,对于学生的学习时间和学费来说,同样不公平。而导致这种现状的原因教师和学生均有责任。前者没有合理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并积极思考,没有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热情和兴趣,没有创新设计教学过程以提高课堂的开发程度等。对于学生来说,被动的态度和封闭的心态导致合作和参与很难进行,有的时候教师给予学生参与的机会,往往由于学生的不配合而不得不取消或者草草收场。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学生应该改变观念,改变从小学中学以来的填鸭式教育的惯性,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主动参与,主动交流,甚至要求教师多进行互动,进而真正训练自己的思维能力。而对于教师来说,主要任务是营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人在精神放松、心情比较愉快的情况下,思维也变得异常活跃。 然而我们的课堂多是紧张的,教师在讲台上是一种权威,而在紧张的状态下学习,思想凝固了,创造性也凝固了。因此,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宽松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造成一种学生情绪高昂,愿意探索的意境,最大限度为学生创造施展才华的机会。

2.丰富教学资料,优化教学过程。教学资料是学生吸取知识的载体,除了教材提供的信息外,教师应该给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甚至一些数学家的小故事,发现某个定理的场景,推论得出的过程等。以此激发学生对单一、枯燥的数学定理和公式的兴趣,进而寻找其中的数学思想。与此同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善于解剖知识,任何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都需要经过引入、形成、巩固、深化四个基本环节。教师应该重视“引入”这一环节,多花时间引导学生对概念的内涵、外延做些必要性的探索,而不是简单地、过早地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这样有利于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进而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3.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素质直接决定课堂教学的质量,这不仅指专业素质或者业务素质,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的道德品质。前者在高校教师面试入职过程都会进行严格的筛选和淘汰,而我国目前状态下,高校教师都具有较高的学历和业务能力。但是后者很难进行考核,甚至在考核中被忽视。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其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尊重、对教学工作的责任心等在其工作中都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在当今的大学这样的教师越来越稀缺,更多的教师将自己的精力投入到科研中,而忽视了教学。当然前文也提到,这与整个教育系统的考核体系密切相关。高校的三大职能“人才培养”“科研研究”“社会服务”排在首位的毫无疑问是人才培养,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因此,有关部门应该通过制度的倾斜和引导,让高校和教师更加关注教学工作,为社会培养更多创新性强、实践能力强人才。

参考文献:

[1]董耘,南密西西比大学课堂教学及其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12,(7).

[2]孙玉秋,陈圣滔,小议大学数学教学与创新人才培养[J].大学数学,2004,(4).

篇10

关键词:中职学校 数控专业 理实身心一体化教学

课 题:本文系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北省教育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中职“理实身心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探索》(课题主持人:李文柱,课题编号:150802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最近,在一次设计、准备充分的中职数控专业一体化教学课观摩过程中,在学生动手完成的关键环节,相当一部分学生竟然无动于衷,不动手、不动脑。这引发了笔者的思考:要实现数控专业理实身心一体化教学,学生与教师齐心协力最重要。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师要先被学生喜欢,他所传授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所接受。

一、教师言传身教的力量

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身正为师,学高为范。”教师在学生面前的一言一行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所以,在为人处世方面,教师也要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

二、教师要有过硬的专业功底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先要准备一桶水,甚至要成为一眼泉。如今,互联网飞速发展,中职学生获取知识、学到技能越来越方便,知识、技能面越来越广,这对中职教师无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所以,中职教师的知识和技能更要向纵深发展,不断充实自己。一个知识渊博、技能娴熟的教师,才会让学生真正发自内心地敬佩。面对相同的学生,一个教学基本功扎实、备课充分的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师生互动良好;而如果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学内容准备不充分,就难以掌控教学过程。

三、教师要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教师只有和学生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才能在一体化教学中与学生更好地融合。有的教师在充分了解学生喜好的基础上,用感性的语言与学生沟通,在轻松的氛围中引导学生,给予学生正能量。学生很喜欢这样的教师,这样的教师和学生真的像朋友般相处,理实身心一体化教学的顺畅进行自然不是问题。专业教学要围绕学生的兴趣、喜好来设计,原本枯燥的教学内容也会让学生耳目一新。数控专业的车间实习是专业课程的核心,但是通常情况下,一上课时间就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的零件加工课程让学生觉得十分乏味,提不起兴趣。研究发现,中职学生正处在一个自我意识高、个性张扬的年龄,教把加工任务调整为加工一个个人头像或者刻有自己名字的零件,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被调动了起来。很多学生主动和教师探讨加工工艺、编程方法等原来不认真对待的问题。在这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下,一体化教学的开展就会顺畅很多。

四、教师要给予学生温暖的怀抱

教师的阅历比学生丰富,在学生遇到学习之外的困惑时,教师有能力也有必要伸出援助之手,让学生感受到来自教师的温暖。笔者学校的学生大多住宿,十多天才能回一次家,很多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过独立的生活,在各个方面都可能遇到困难。如果学生既不能及时向父母求助,从同学、朋友那里也很难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那么就很容易走错路,尤其是在处理与异性的情感方面。作为教师,我们要帮助学生走出心灵的阴霾,使他们快乐地学习、愉快地生活。

经过以上几个方面的改进,师生之间的距离明显拉近了。在一体化教学课堂上,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更主动、参与的人数更多了;学生深层次、全方面地思考问题,积极与教师、同学探讨,甚至自己做简易的教学用具、设计实验等。但是,中职数控专业理实身心一体化教学依然存在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要为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而努力。

参考文献:

[1]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课题组.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策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张广龙,韩庆艳.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提升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