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振兴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农村振兴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农村振兴方案

篇1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的通知》(*政发[2004]26号)精神,结合我镇实际,切实做好全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特制定《***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方案》如下:

一、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是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以户为单位参加,集体、个人、各级财政、定点医疗机构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新形势下党和国家着眼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解决“三农”问题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对推进农村卫生建设,降低农民患大病与重病的经济风险,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建设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工作原则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我国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为保障农民健康而建立的一项新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一定要结合***镇实际,严格把握政策,严格遵守工作原则。一是要坚持积极稳妥的原则,把试点工作的基础打牢,稳妥扎实的推进工作。二是要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注重解决好自身的突出矛盾和特殊问题,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搞好试点工作。三是坚持探索创新的原则,在筹资方式上,管理模式上,保障形式上,创造出新的试点经验。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的内容和时间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行以政府补助为主,参合人员缴费为辅的筹资方式,中央及各级政府对参合人员每年补助20元,参合人员以家庭为单位,每人每年交纳10元。按照***市的要求,各村在按户做好资金收缴和照片收取工作基础上作好登记表填报工作,然后将各项材料于12月13日前报到财政所和统计办。

在完成今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等相关材料收缴的基础上,从2005年1月1日起,在全镇范围内,对于参合人员开始实行门诊和住院医疗费用的报销。

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和实施

本次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各行政村和社区要按照“全镇统一领导、干部分工协作、落实分级负责、全员共同参与”的原则,认真做好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宣传动员和组织实施工作。

为了加强对此项工作的组织和领导,镇政府决定成立山城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实施。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卫生院,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和协调。

1、各村要召集好干部开好落实会,真正吃透这次医疗试点活动的实质。要把宣传单发放到各家各户,还要利用好村部的广播和墙体宣传。各村村书记分别是第一责任人,要在做好宣传发动工作的基础上,争取全村90%的参合率,并监督各工作人员在做好资金收缴的同时开好收据,做好登记,同时清晰填写登记表。为了办理合作医疗证的需要,合作医疗办公室要求参保人员每人准备2张一寸彩照,学龄前儿童可以不用。

2、财政所要搞好缴费相关知识的学习培训,搞好表格填写的培训。还要负责做好基层医疗资金的核实、登记工作,以及各项表格等基础材料的汇总。

3、民政办组织好贫困户相关政策的落实,保证五保户、特困户、在乡重点优抚对象的参合资金足额到位。还要同卫生部门做好贫困户的参合资金和统计数据的衔接工作。

4、镇卫生院首先要加强对医护工作者的教育培训,随时直接向患者宣传,还要通过在明显位置设立标识,丰富镇卫生院宣传板等群众易于了解的方式进行实地宣传,引导农民参与合作医疗。同时尽量方便地设立合作医疗办公室和服务咨询台。在搞好宣传工作的基础上,要做好从05年开始的合作医疗各项服务准备工作。

镇政府其他各有关部门,也要按照全市的统一部署,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对于工作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切实予以解决。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

附件:**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年***月***日 ***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领导小组

成员名单及办公室成员名单

(一)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主任:***

副主任:***

成员:***小陈老师工作室原创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日常工作的组织和协调,办公室设在卫生院。

(二)办公室成员名单

主任:***

副主任:***

成员:***

***镇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咨询电话:04*******

篇2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经济;经营管理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建设及发展的根基。“三农”问题直接影响民生,解决“三农”问题是我国市场经济建设的重点工作。目前,我国十分关注“三农”问题,将乡村振兴作为农村建设和发展的战略目标,通过强化经济经营管理,达到促进农村农业发展的效果。由于政策、环境及农村实际情况等因素的制约,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给提升经济水平造成很大困扰[1]。因此,要针对农村地区实际存在的经营管理问题,采取科学合理的对策,因地制宜促进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

1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重要性

1.1加快新农村建设

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主要针对“三农”问题提出政策方针,包括生产技术升级优化、生产模式调整以及农产品安全管理等。采取这些措施,可以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显著提升农村农业生产加工效率和质量,从而有效改善区域农民生活品质。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作为一项具体的措施,应在当地群众支持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实际情况,配合相应的政策和方针,制定科学合理的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和策略,围绕民生问题,显著提升农村经济建设水平[2]。1.2确保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不仅可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而且可以确保农村经济稳定、有序发展。在实际工作中,科学高效的经营管理模式,可以有效解决传统农村经济产业中存在的发展速度缓慢、市场混乱等问题,形成相对规范、合理的产业发展模式。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一方面可以对农村经济行为方式进行有效规范,另一方面可以大幅提升农民生产积极性,从而提升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

1.3有效缩小城乡差距

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城乡发展差距一直是制约经济水平提升的关键性问题之一,特别是当前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直接导致城乡经济差距进一步增大。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通过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可以对区域经济产业结构进行有效优化和调整,实现农村经济方面资源的合理、高效分配,让地区经济发展效率和质量大幅提升,最终达到缩小城乡差距的目的[4]。除此之外,当前我国积极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作,同样是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体现,不仅可以改善农村居民生活品质,也可为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1.4助推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

农村经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之一,受到高度重视。对于农村地区而言,由于区域条件的差异,各地经济产业结构存在本质的区别。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建设和发展,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强化经济经营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建设和发展指明方向,对地区经济产业资源进行整合和分配,实现生态效益和自然效益的增长,在促进经济建设的同时,有效解决农村经济建设中长期以来存在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真正意义上实现农村经济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2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现状

2.1缺乏健全完善的经营管理机制

受到经营管理机制方面的制约,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与发达国家之间存在很大差距,使得农村地区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质量、效率受到影响,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模式以小农经济为主,这种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当前农业规模化生产的需求,实行集体经济管理模式是大势所趋。农业生产过程很大程度受到自然因素的干扰,例如自然灾害、恶劣气候等造成农产品质量和产量大幅降低。针对上述问题,建立健全经济经营管理机制是关键。建立完善的经济经营管理机制能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和合理化,提升农产品加工生产质量,进而推动区域经济增长。

2.2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匮乏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涉及的内容和因素很多,只有综合考量才能提升经营管理水平,最终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目前,个别农村受到经济发展状况的影响,存在人才流失严重的问题。农村劳动力为了追求高质量生活,选择去大城市谋求发展,农村仅剩老人和小孩。这不仅使得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无法高效推广和运用,同时使得经营管理工作开展受到影响。

2.3监督管理不到位

缺乏高素质人才是农村地区监督管理不到位的直接原因,给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水平造成困扰。随着科技水平提升,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不断升级优化,但是由于监管工作不到位,资金管理存在风险,投入的资金难以落到实处,使高端技术和设备无法得到有效推广,限制了农业生产水平提升,阻碍了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除此之外,监管不到位也导致农村经营收入出现不确定的情况,农民收入普遍较低,生产积极性受到影响。一些经费没有纳入经济管理预算体系中,导致经营管理工作无法高效进行。

2.4基础设施建设有待提升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在实际工作中,地方政府缺乏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没有在资金和政策方面给予充足的支持。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不规范,很多道路是土质道路,交通运输受到影响,给区域经济建设水平提升造成不良影响。此外,信息化技术虽发展速度较快,但是在农村地区推广和运用不足,造成生产技术和设备自动化水平低、产品销售渠道单一等问题。

3乡村振兴背景下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的措施

3.1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

首先,尽可能地提升农村经济经营管理人员的薪资和待遇,规范绩效考核机制,最大程度调动人员工作积极性,达到留住人才的目的。经营管理主管部门要注重人才培养,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对人员开展定期有效的专业化培训。培训内容主要涉及现代化农业生产技术运用、管理机制以及相关政策体系等,有效提升经营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水平,为促进区域经济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其次,要加强高素质人才引进。地方政府应加强政策扶持,做好宣传工作,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和补助措施,吸引和留住人才,引导人才投入农村经济建设中。例如,可以提高“大学生村官”的福利待遇和工资标准等,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使其为推动乡村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

3.2实现农业生产稳定化

乡村振兴战略下开展农村经济经营管理工作,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遵循可持续发展的生产理念,确保农业生产稳定性。在实际开展经营管理工作时,要对农业生产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调整现有的农业生产模式,在技术和设备等方面加强投入,提升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让农业生产质量符合标准。应降低土地、水等资源的使用量,发挥节能环保的生产效果。现阶段,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是大势所趋,也是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关键所在。必须协调农业生产和产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发挥防止洪涝、干旱等灾害的效果,保护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稳定性,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3.3增加农民收入

乡村振兴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农民经济收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在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方式的过程中,要注重提升农民经济收入。首先,改善现有的生产模式,进一步提升农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结合先进技术和工艺,实现产品规模化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模式,扩大就业机会,避免农村地区人才流失,提升居民经济收入,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其次,在政策方面加强扶持和引导,鼓励外出人口投身于家乡建设。政府可以出台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降低税负,改善群众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水平显著提升。

3.4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地方政府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人才、资金及政策等方面加强扶持,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现状,为经济经营管理工作的高效开展奠定基础。对农村交通运输状况进行优化,改善交通条件,为地区居民安全出行和农产品销售提供保障,加大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区域经济建设和发展。此外,应强化农村网络信息化建设,实现网络全面覆盖,发展农村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带动居民致富。

篇3

以下是本次“三下乡”活动总结:

一、精心部署,全面策划

(一)灵活的活动方案:经队员们认真商榷,综合带队老师的指导意见,根据本院特色,结合当地实际,我队拟定详细的活动方案。同时保留灵活度,以便及时修改,从而有组织、有条理、有效率地指导我队各项前期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合理的项目分工:综合分析我队队员的自身特长与优势,我队实行项目管理,分项宣传组、通讯组和后勤组。在队长周密分工、责任到人的宏观调控下,队员们相互协助,充分发挥团队精神,携手完成各项准备工作。

(三)充足的活动材料:

2.宣传资料:辨别真假钞技巧宣传单,卫生科普宣传小册子200份,徐闻新农村建设成效回顾,医疗卫生健康小知识;

3.调研表格: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调查问卷200份;

4.支教方案:广东金融学院赴北插小学支教教案10份;

5.赠送物品:捐赠北插小学图书4大叠,慰问五保户金额4份;

二、宣扬和谐、形式多样

(一)阳光教义,知识路上齐共进

为期五天的义务支教活动,旨在把希望带给当地小学生,鼓励他们成长成才,努力学习,走出贫瘠的土地,摆脱精神的荒原,放飞梦想的翅膀,踏上大学校门之路。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力军。我队通过举办素质拓展培训的支教活动,努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实践育人、文化育人、服务育人”的教学理念,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带进农村、带进课堂、带到孩子们的头脑心灵里,让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引领新农村文明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

早在服务队赴徐闻出发前,队员们已在学院里通过借阅教材、查找资料、网络课件等方式拟定了素质拓展课程授课计划,撰写好教案,制作好教具。为了让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容深入浅出地渗透在课程当中。抵达北插村后,服务队主动与北插小学校长、老师联系沟通,了解小学基本情况,继续修改完善素质课程方案。在北插村委会与北插小学领导干部的大力支持和发动下,已经放暑假的小学生踊跃报名参加活动。为了加强对课程授课的管理,学院服务队将一百多名参与课程的小学生根据年龄层次分为两个班,并选出班长。同时,服务队也相应地将队员分组并制订好每天课程表。

激情义教微笑北插在校长和同学们的热烈欢迎下,开启了我们本次义教的征程。经过前期的充分准备,队员们都激情饱满地给同学们上课,教他们趣味语文,趣味数学,趣味英语,还有给他们上音乐课,形式既愉悦,又充实,笑声响遍整个校园。新奇的百科知识,更是让这群求知欲望强烈的孩子好奇不已,看着他们学习时努力且认真的态度,无不另所有的队员感动,看见他们微笑的样子,我们坚信孩子是祖国的未来,社会的栋梁,建设社会主义的新力军。

篇4

近年来,****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人大的监督和支持下,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经济社会平稳健康运行。现将工作实施情况及存在问题、建议报告如下:

一、各项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效

(一)农村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农村公路是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道路建设,以解决农民群众出行难为根本,以促进农村人流、物流、信息流,拉动农村生产、消费,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为目的,全面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建设。一是以服务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人民群众安全便捷出行为宗旨,把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改善农村交通基础设施条件和广大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的重要工程狠抓落实。农村交通道路建设有了较快发展。全镇已基本形成了乡、村互通的交通网络,通行能力不断增强。二是加大对上争取资金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和整体环境改造工程建设,加快完成“一事一议”村内道路建设、农村公路维修改造工程。截至2019年末全镇13个行政村屯通新建村路工程38公里,农村道路硬化32公里,升级改造工程22公里,有效解决群众出行难题,投资300万元,完成长春屯村、椽子沟村“美丽乡村”工程建设,村屯面貌得到极大改善。三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原则,健全镇、村两级农村道路管理养护机制,明确管护职责和任务,并配齐人员和必要的办公设备。拓宽培筑路肩,完善农村公路的桥涵、水沟、挡墙、边坡等配套基础设施,重要路段设立导向、警示等交通标识,保证行车安全。加强对超载超限车辆的治理,严禁在公路上挖沟通水,影响公路通行。加强农村道路绿化美化亮化建设,安装太阳能路灯700余盏,栽种绿化树4万余株,全面清理路域范围内的草堆、粪堆、垃圾堆和非公路标志,保持路面常年整洁、无杂物,共清理路边垃圾820余吨,出动2700多人次、车辆838台次,城乡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二)农村生态建设、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一是全面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思维,加强退耕还林宣传,完成春季造林10,149亩,迹地更新1,056亩。配合县林业部门整治林业用地种参种药违法行为,有效遏制毁林开荒种地、种药势头。实施封山育林和整治林业用地违法种参种药行为等重点工程建设。二是按照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镇政府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总河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各支流河长由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担任,副河长由各村书记、主任担任。编制了“一河(库)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目前,各河长巡河100余人次,清理河道30多公里,拆除沿河厕所5座,清运河道垃圾600余立方米,治理受养殖户污染河道500多米,处罚畜禽养殖污染1人。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基本杜绝向河道倾倒垃圾、违规占河、乱猜盗挖等问题,全镇河库生态系统显著改善。三是按照“千村美丽、万村整洁”的总要求,紧紧围绕“美丽乡村”建设重点,开展以“三清一改”、“八乱”治理为主要内容的村庄清洁治理行动。抓典型,示范带动促引领。因势利导,深入挖掘各村特点,精心培育示范样板,如:椽子沟村完成硬化进村主干道13公里,村内巷道10公里;完成改水率100%;改厕40户,新修排水沟渠10公里,村内环境焕然一新。抓联动,上下齐心促提升。推行每个班子成员都对自己所包的行政村环境整治工作负总责,驻村镇干部组成的工作组,指定村书记是本村环境整治第一责任人,每个建设点都推选5-7人组成村环境整治领导小组。目前全镇共投入20余万元,清理生活垃圾1000余吨,清理村内边沟30余公里,村容村貌得到进一步巩固提升。进一步强化了保洁员队伍建设。继续实行村级聘请,镇清洁办暗访打分等方式考核保洁员,做到垃圾日产日清,保洁员全天候上岗。强力推进农村“厕所革命”。目前我镇完成改厕300余户,2019年改室内水冲式厕所75户。同时我镇将加大户厕改造力度,逐步提高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努力实现2020年底无害化卫生户厕覆盖率目标。

(三)农村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改善。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优化便民服务窗口布局,根据各单位职能职责,对办事服务窗口进行合理调整布局,将经管土地确权办证、林业林权办证、村建、卫计等群众关注的共性业务单位调整到便民服务大厅一起办公,实施“一站式”服务,有效避免办事群众到处跑、多头问的现象。及时更新行政审批事项和办事指南,按照上级调整的行政审批事项,及时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监督;印发镇便民服务窗口办事指南,对审批事项、法律依据、所需资料、办理流程、办结时限、投诉电话等进行逐一明确,并按照能减则减、能省则省的要求进一步精简办事流程,对“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和工作不在状态、服务态度差、中梗阻、刁难办事群众等行为实行“零容忍”,发现一起,严肃处理一起,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四)农村水利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镇政府高度重视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河道疏浚整治规划,加大了政府投入,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投资3800万元,完成英额河上游河提防护工程建设;投资130万元完成11项农村自来水工程;投资150万元新建扶贫解困自来水井5眼;投资3.2万元,完成转湘湖水库输水洞维修工程;维修养护英额门村欢喜岭塘坝;完成长春屯村河道治理顺笼等水利改造工程。

根据县政府统一部署,按照全面落实河长制工作要求,镇政府制定了工作方案,确定了工作目标。总河长由党委书记、镇长担任,各支流河长由党委副书记、副镇长担任,副河长由各村书记、主任担任。编制了“一河(库)一策”治理及管理保护方案、设立了河长制公示牌。目前,各河长巡河100余人次,清理河道30多公里,拆除沿河厕所5座,清运河道垃圾600余立方米,治理受养殖户污染河道500多米,处罚畜禽养殖污染1人。河长制工作开展以来,我镇基本杜绝向河道倾倒垃圾、违规占河、乱猜盗挖等问题,通过突击整治和长效管理,全镇河道水质有了明显提高,引排功能有了明显提升,村庄环境有了明显改善。

(五)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明显改善。近年来,镇政府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生态农业、千亿斤粮食等项目,扎实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镇高标准农田规模不断扩大,为推进现代化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投入提供了基础性保障。完成了大林子和椽子沟两个村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完成转湘湖、大林子、长春屯、新民屯、英额门、孤山子、湾龙背、柳木桥8个村的千亿斤粮食项目。共治理河道修河堤13公里,砌防护墙8000延长米,修田间作业路20公里,修防渗渠5000延长米,改良土壤1万亩,配套各种喷灌200多台套,打抗旱井14眼。项目建成后,项目区内玉米产量每亩从750公斤提高到850公斤、龙胆草每亩产量从300公斤提高350公斤,农民人均增收500元以上,项目的实施,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目前,全镇有大型农机具120台套,中药材生产几乎实现了全程机械化,农业机械化程度处较高水平。

(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村集体经济发展明显增强。推动中药材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实现“文化+农业+旅游+康养+中医药”的深入融合。引导农业专业合作社发挥作用,提高组织化程度。全镇2019年调减玉米种植面积5500亩,新发展中药材16000亩,药材累计在地面积达到35000亩,年产各种药材8000多吨,实现产值1,5亿元,中药材一项人均收入达8500元。引进安徽亳州群康药业中药材深加工项目,新上切片、切段等加工生产设备,进一步拉伸中药材产业链条,扩大药农收入。继续加强壮大村集体经济项目建设,2018年我镇7个村按要求达到村集体经济纯收入5万元以上任务。椽子沟村龙盛公司不断丰富加工品种,2019年加工中药材130多吨,实现利润10万元;新民屯村继续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新引进肉牛120头,出售肉牛30头,现存栏90头,新建蔬菜大棚10座, 2019年新民屯村村集体分红收益达17.5万元,真正做到了村集体自力更生、自己自足。大林子、崔庄子村,围绕中药材主导产业,筹建中药材初加工厂,目前,两村已加工各类中药材100余吨。长春屯村新发展繁育牛项目,目前存栏10头。湾龙背村建设绒山羊养殖合作社。通过合作社+养殖户+农户方式发展绒山羊产业。英额门村建设1500㎡厂房,对外出租,年租金8万元,壮大村集体收入。大林子村等药材加工厂项目正在积极进行技术改造,提升中药材加工能力。孤山子村改建一处标准化养牛小区,规范粪污处理和改善青贮设施建设,繁育黄牛35头。大石沟村投资120万元建设3000㎡药材加工厂一座。丁家街村投资180万元,建设7000㎡药材加工厂一座。孤山子村成立肉牛养殖合作社,新发展肉牛35头。柳木桥村新建豆油坊,预计年生产豆油2万斤。2020年末力争全镇12个村完成壮大集体经济5万元目标任务。

为了进一步提高中药材品质,解决药农晾晒中药材难题,镇政府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建设药材初加工厂5家,有效解决中药材晾晒问题,中药材质量明显提升,龙胆草价格每公斤从30元增加到60元以上。2020年我们在原供销社院内建设药材市场,引入住中药材经销商户13家,每天销售额达到10万元,进一步促进了我镇中药材产品流通。

二、存在问题和困难

1、乡村道路建设标准不高。虽然我镇的道路通达率很高,但存在标准不高低,村与村之间的道路路面窄,路况差,村组公路多数为等外级公路,抗灾能力低,缺桥少涵的问题比较普遍。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仍然是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瓶颈,为新农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人流、物流发展等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

2、农田水利设施薄弱。一是我镇水利工程设施大部分修建时间长,主体工程设计标准低,水库抗灾减灾能力低。二是全镇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低,特别是山区因蓄水能力弱和排灌设施建设不完善,农业很大程度上仍然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极大地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三是因水利设施滞后,我镇的稳产农田不多,农业旱涝保收不稳定,产业结构调整难,农民经济增收困难。

3、社会民生事业基础设施建设任务重。一是农村文化设施、公益事业建设少,图书室、文化室建设不够完善等。二是全镇13个村委会中文化体育活动场地少,远远满足不了广大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需求。三是随着一些小学分校点的撤并,许多学生集中到村中心校,中心校的宿舍满足不了撤并后的需要,由于居住比较分散,校车数量不足。四是大部分农村卫生机构房屋因建筑面积、设施不达标需要改造,农村卫生机构缺乏基本医疗设备,难以开展好服务工作。

4、其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好多公益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存在重建轻养现象,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由于养护责任不落实,缺乏后续投入和维护管理,难于发挥其效益。

5、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结构不合理。一是近几年来,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增加很多,项目建设资金实行国家、省、市和县的分级配套政策,但前期拆迁站资金的投入量较大,基层财政压力较大,无力负担,严重影响了项目的顺利实施,致使建设进度慢,工程质量相对较差。二是农业建设项目由上级农业主管部门确定,部分村由于享受过小部分政策,不能再申报如农业综合开发、千亿斤粮食等项目,严重影响农业产业发展。

三、意见建议及措施

1、加强协调指导整合各方力量发挥综合效应。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众多部门和人员的参与,为加强协调指导工作,我镇已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并组建项目建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极大地推进了我镇新农村建设的进程。此项工作更需要县直个部门对新农村建设加强重视,彼此间加强沟通和交流,各项资源形成合力。因此,在下步的工作中,建议必须加强协调指导,通过体制和机制的创新,管理办法的完善、奖惩措施的落实,去不断激励和调动部门的工作热情和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从而达到统筹安排各类基建项目、集中使用各种建设资金、提高投资使用效果、发挥综合效应的目的,使农民的生存条件和居住环境得到切实的改善。

2、进一步完善规划。农村基础设施大多具有小、分散的特点,而各地情况又千差万别,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认真做好各项规划,尤其是镇村建设规划就尤为重要。建设规划要把新农村建设放在首位。制定具体规划前应先征求人民群众的意见,尤其是村庄布点规划要经村民充分讨论,坚持群众自愿原则,按照规定条件和程序选点,并经公示无异议后上报。中心村庄布点规划要整村推进,相对集中,做到规划一个村,完善一个村。建议各部门要围绕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文化科技建设等,结合本部门实际,及早谋划生产发展、安全饮用水改造建设、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等规划。要加强规划管理,严格按规划建设,严防建设和整治的随意性。

篇5

为贯彻落实省、市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现场会议精神,加强生态建设,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有效激发和持续保持农村发展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结合全镇实际,特制定如下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xx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十字”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人为本,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统筹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域特色和人文风貌,协调推进;坚持以政府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尊重农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坚持实事求是、注重实效,实现动机与效果有机统一。

二、工作目标

以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为切入点,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为支撑,实现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和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的紧密结合,大力创新农村工作体制机制,努力使农村的环境有一个大的改观,农村产业有一个大的提升,农民自我发展的素质有一个大的提高,把我镇农村建设成为产业生态高效、环境优美宜居、生活文明健康的美好家园。使全镇农村两年内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五化”任务,同时三分之一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利用三至五年时间三分之二的村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到20xx年全市农村基本达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标准,率先实现生态文明乡村建设目标。

三、重点任务

(一)迅速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提升工程,营造优美宜居新环境。

按照“一年净化、两年城乡环卫一体化、五年全面实现‘五化’”的目标,通过集中整治提升,使村庄、镇区、镇域主干道路两侧、河道及两岸环境得到全面改善。村庄进村路和大街小巷卫生得到彻底整治,无“三堆”(柴草堆、粪堆、垃圾堆)、无乱搭乱建、乱贴乱画现象,无乱倒垃圾、乱堆乱放问题,村庄绿化整齐美观,为下一步建立农村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奠定坚实基础;镇区的卫生、绿化、设施管理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镇域主干道路两侧违章建设、各类料场、环境卫生、经营秩序等方面得到彻底整治,广告牌等宣传设施规范有序,无卫生死角,确保道路两侧无白色树挂、边沟漂浮物等垃圾杂物,无有碍观瞻的建筑物、构筑物,无外接棚舍及违章建筑,无乱堆乱放的物料和“三堆”。

(二)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建设标准,为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三)将转方式调结构作为重点任务来抓,大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

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是加快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建设生态文明乡村的关键和基础。要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认真落实市政府《关于农业主导产业调整振兴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升我镇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规模和产业层次。要把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深化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大任务,着力培育不同类型的农业龙头企业。发挥好中心面粉、胜大面粉、天红鸭业、汇通粮食、万亩苗木基地等典型带动作用,继续按照扩大规模、集群发展的思路,重点抓好大园区、大项目、规模化、品牌化建设,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重点产业和产业集群。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把将农民组织起来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工作来抓,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计划,力争用3—5年的时间,实现“一村一社”的发展目标。在此基础上,组织实施好示范社建设行动,着力培育一批实力强、覆盖面大、运行规范的高层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四)做好结合文章,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

以“三创三评三推进”活动统领生态环境建设全局,与正在开展的创先争优、新农村建设、两评一树、党务村务公开等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取得最大成绩。

一是形势教育与素质教育两措并举,培育新农民。以聘请专家授课、职能部门下村等为载体,做活农民政策培训和百姓科技户户通工程,普及时事政策、实用技术和卫生保健知识,崇尚科学;通过不断创新文化活动形式和机制,组织开展一系列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娱乐活动,使村级文化大院成为广大农民求知的课堂、求美的窗口、求乐的艺园、求富的良友;充分利用农村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服务点和图书室,组织党员群众在农闲或晚上学习科技文化知识,提高群众的科技致富能力;各村文艺队伍每年除参加县、镇组织的文艺汇演、体育比赛外,利用农闲时节巡回各村串演、交流,极大地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养成讲科学、讲卫生、讲文明的良好习惯和风气。二是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倡树新风尚。认真组织开展“和谐村庄”、“和谐家庭”、“十星级文明户”、“五好文明家庭”、“文明卫生户”、“好媳妇”、“好婆婆”、“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小康文明户”等群众性评选和争创活动,大张旗鼓地进行表彰奖励。各村成立道德协会、道德议事会,带领村民移风易俗,引领倡树和谐村风。三是深化平安村庄建设。要深化农村普法工作,创新乡村治理机制,及时预防和妥善化解农村社会矛盾,构筑完整的农村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为农村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四、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全镇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镇生态文明乡村建设活动的组织、指导、调度和督查工作。各办事处、村,镇直各部门、单位要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强化措施,狠抓落实,推进整治工作开展。

篇6

危机中蕴含着机遇

陕西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煤炭、石油、天然气、岩盐等大型矿藏富集一地。尤其是陕北地区的资源更是丰富,目前,陕北的延安地区已探明石油储量13.8亿吨,而榆林则更因其巨量的能源矿产资源而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

作为建设中的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地区已发现的矿产潜在价值超过46万亿元人民币,特别是煤、气、油、盐资源富集一地,组合配置好,国内外罕见,开发潜力巨大。从煤炭资源看,榆林全市的含煤面积几乎占其总土地面积的一半以上,探明储量则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86%,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12%。陕西能源产业在全国占据着极为重要的战略地位。

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随着金融危机的加剧,陕西实体经济不可避免的受到冲击,尽管能源产业处于产业链上游,受危机冲击的时间相对迟缓一些,但目前冲击已经显现。主要表现在:一是能源需求增幅下降,产品价格持续下跌。二是企业效益水平明显下降,部分企业出现较大亏损。如陕西煤业化工集团2008年原煤产量尽管突破了6000万吨,同比增长20%,但四季度销售收入和利润增幅却较前三季度大幅下降。三是能源企业投资能力和投资积极性下降,而因为石油价格的回落也使得一些买化工项目的成本和经济性有所降低,对项目建设带来较大负面影响。

从深层次看,影响能源产业健康发展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产业发展“一短三低”即产业链短,资源转化率低、综合利用率低、附加值低。供水、交通等基础配套建设比较滞后,以水定能、以运定产的局面未根本缓解。节能降耗和环境保护工作压力仍然很大。现行体制机制、价格体系也日益显现出其弊端来。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产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相互交织,能源产业健康发展受到严峻挑战。

能源产业在面临着严峻形势的同时,也存在着重大调整和发展机遇。一是,2008年总书记在视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时曾做出了“珍惜资源、深度转化”的重要指示,李源潮部长也对陕西能源产业提出了“百年发展”的战略要求,这些均为陕西能源产业的发展指明了发展方向。

二是国家着力将陕北建成我国大型煤炭示范基地,神华集团、华电集团、中煤能源集团等一批国家大型企业集团纷纷跟进,国家战略层面上对陕西能源产业支持的力度明显加大。

三是国家出台了增加投资、扩大内需等多项金融、财税、投资政策,制订和实施能源振兴规划,将对能源产业发展带来多重利好。

四是随着国际能源价格回落和能源贸易环境的改善,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可以更多地从国际市场获得所需的能源,对西部地区能源供应的依赖性将有所降低,有利于陕西在发展高附加值的能源转化产业方面争取国家支持。

五是能源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有利于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推动重大项目建设和产业升级。

六是2008年出台的《关于促进榆林跨越发展的若干意见》也进一步明确提出做大做强能源化工产业的目标和措施,将对今后的发展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

延伸能源产业链

陕西省省长袁纯清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2009年陕西将加快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建成红柳林煤矿等15个项目;进一步延长能源化工产业链,争取神华陶氏煤化工和兖矿100万吨煤制油等项目开工建设,力争将煤及煤化工等5个集群建成国内一流的产业集群;以加快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为重点,做大做强煤炭、电力、油气和化工四大产业。

陕西省发改委能源处处长赵志也向记者表示,未来几年,陕西能源产业将按照“抓开发、促发展、保增长”的要求,围绕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煤油化工基地建设、民生工程和农村新能源、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淘汰落后差能、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科技进步以及能源安全保障等方面,实施七大类246个重点建设项目,总投资约8500亿元,为能源产业的健康发展增强后劲。

在刚刚公布的《陕西省能源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到2011年,能源产业实现产值6000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更加凸显。

在能源消费上,陕西一次能源消费总领规划目标分别为7100万吨、7600万吨和813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7%。而在能源生产上则是力争到201 1年,煤炭3.3亿吨,原油3100万吨,天然气241亿立方米,电力装机3600万千瓦。另外,在技术上则要在2011年实现新的突破。尤其是在民生问题上,陕西还进一步推进其“气化陕西”工程,力争在全省11个市(区)、107个县(市、区)及10%的重点镇全面实现气化,市级以上城市气化率达到70%,县(区)级以上城市气化率达到40%,重点乡镇气化率平均达到30%,总气化人口达到1100万人。

在农村则基本解决全省10户以上居住相对集中的无电人口的用电问题,农村电网行政村低压改造面提高到95%,40个以上县实现新农村电气化改造。

赵志表示,此次能源产业规划的一个重点就是加快转化,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带动就业。

在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上,主要围绕大型煤炭生产基地、大型油气生产基地、大型煤电基地、重要电网工程、大型炼化基地、油气储运设施、供水配套设施建设、煤炭运输通道的建设等方面展开。

民生工程上则继续推进“气化陕西”工程。在农村能源方面则积极推进技术成熟、享受国家优惠政策的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工程,试点开发农村户用秸秆气化炉、秸秆集中气化工程,选择有条件的乡、村开展秸秆成型燃料试点。大力推广和普及太阳能应用,因地制宜发展太阳灶,推进边远山区、棚栽集中地区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站,建设新农村太阳能光伏发电示范村。

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西安石油大学教授曾昭宁分析认为,进行产业升级,形成产业群,实施支柱产业振兴战略,是现阶段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而这也符合陕西的资源环境。

能源产业谋求转型

作为能源大省,在未来的几年内,陕西将继续发挥煤,气、油等各种资源配置条件好的优势,建成国家大型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有机化工、精细化工、高新技术和深加工协调发展的大型化学工业基地,以实现能源大省的最终转型。

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宝国在年前指出,金融危机使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和,一直绷得很紧的煤、电、油、运矛盾得到很大缓解,为能源行业“休养生息”,进而也为我们解决一些深层次矛盾提供了重要机遇期。

陕西今后经济增长的亮点在于陕北能源化工的发展,煤化工又是能源化工的重头戏。如何让这个新开发的矿区不走渭北矿区的老路却是个难题。

篇7

《追求卓越》案例专著问世

访“村官”基地

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再创辉煌的新起点 中国合成橡胶工业化五十周年庆典在长化隆重举行

理论视点

基础教育创新之路 天津市宝坻中专学校教育改革纪实

摩登时代(上)1911~1920

目标成本控制

名词解释

中小企业加强战略管理的重要性及路径

发挥科技传媒传播作用 服务新农村建设

关于如何振兴“老字号”的思考

和谐社会需要完善失信惩戒制度

浅析金融危机的成因与启示——以日本、东南亚和美次贷危机为例

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变迁机理与产权特征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唯物辩证法

领导者的风格、行为和技能

我国企业绩效管理现状研究

销售团队建设和绩效管理

由“汶川”地震看我国城市灾害管理

有效性是管理最高准则

管理新闻

中国企业亟须破解十大管理难题

ERP必须基于企业流程管理

量子理论即将掀起管理风暴

创新来自流程的薄弱环节

管理是百年老矿生产力——对抚顺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尹亮的管理访研

探索西部现代企业管理新模式——访重庆长寿化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徐亚平

探索办好新型高职院校之路——眉山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王元珑访谈录

大庆精神是企业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对大庆石油管理局昆仑集团副总经理王飞访谈录

新国企运动的领导学——林左鸣国企管理思想研究

《外圆内方的管理艺术》连载(6) 关于“性善”与“性恶”人性理论在企业管理中的辨证思考

《岗责提升绩效》图漫版连载

新环境下物业管理企业营销对策探析

跨国并购企业文化整合的策略选择

企业战略与人力资源管理——基于核心竞争力的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信息不对称理论下企业债券的市场效应

中国乳制品行业战略:五力模型分析

网络时代中小型企业的营销变化

中小企业如何规避HRO的“雷区”

中国管理国际化前景无限

本期中国10大管理新闻

重塑国企改革新谋略——对重庆长寿化工有限公司徐亚平董事长的管理访谈

本刊召开赛车理论专题研讨会

我国科技计划管理概况

政府职能转变与私营经济发展

公共人力资源管理激励研究

加快我国中部地区农业发展战略

关于加强国有资本管理问题的思考

切实履行公共财政职责 促进新农村建设

国有企业人才流失加剧问题分析和建议

浅议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融合

民营酒店业的人力资源管理

浅谈中小企业品牌战略管理

武汉老字号餐饮业整合营销方案探究

我国新会计准则的历史性进步与积极作用

关于会计信息真实性的思考

我国高技术产业风险投资分析

篇8

安徽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基本情况

安徽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培养输送人才、项目支持和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几方面:

培养输送人才

一是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安徽省高校紧密围绕全省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是围绕“861”行动计划,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积极调整高校的专业结构,有针对性地培养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目前,省属高校理、工、农、医、管理学类的硕士点数所占比例已达67.5%,本科专业点数所占的比例达66.1%;制造、材料、环保、旅游等与安徽省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类专业点比例已达到全部专业点数的70%。

二是积极选派干部到县乡村挂职锻炼。近五年来,安徽省高校系统经省委组织部、省扶贫办和团省委共选派了30余名处级干部到县(区)担任副县长或科技副县长。在省委组织部组织的3批下派到乡镇和村的干部中,高校系统共有68名同志担任乡镇副书记、副镇长和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

三是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专门人才。安徽省积极探索实践面向农村的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新模式,为新农村建设培养输送专门人才,主要包括:开展农科专业单独招生试点工作,定向培养乡村致富带头人;面向基层、面向农村,尤其是卫生技术人员比较紧缺的贫困县、山区县,定向招生,为乡镇卫生院培养卫生技术人员;广泛开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培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实用型技术人才。鼓励支持安徽农业大学在科技开发大别山和服务地方经济实践中形成的“大别山道路”,充分发挥该校作为安徽省高级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基地和农业发展战略研究基地的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更多的科技和人才支撑。

项目支持

一是加强产学研项目合作,推进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安徽省高校通过委托研究、合作研究、技术转让、技术转让加销售提成、合资入股、与企业共建工程中心等形式,在促进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形成特色,有力地服务了地方经济建设,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05年以来,省教育厅、各高校已先后与有关市县共同组织举办了5次大规模的产学研合作活动,共签订合作项目680多项,双方投入研发经费近2.6亿元。合肥工业大学坚持“把论文写在产品上、研究做在工程中、成果转化在企业里”的办学理念,围绕“以服务‘861’行动计划为核心,开展科技创新,构筑发展平台”这一主题,在加工制造业基地、原材料产业基地、化工产业基地、能源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防洪保安工程和通达工程、信息工程、生态工程等方面进行科技创新和平台建设,探索实践产学研结合、推进安徽省经济社会创新发展的路子,取得明显成效;安徽大学与宁国中鼎公司共建橡胶技术与材料研发中心,合作开发了纳米橡胶与汽车关键零部件,已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引导项目,年销售总收入达到3亿元;安徽农业大学积极参与“小麦高产攻关行动”,研发并推广小麦新品种,为安徽小麦单产、总产双超历史最高记录做出了贡献;安徽工业大学以自有液压技术创办马鞍山惊天液压锤有限公司,其液压锤产品在国内占据了30%以上的市场。值得肯定的是,安徽省高校还拥有科技型企业50多家,绝大部分经营情况良好,2007年度总收入已超过12亿元。

二是依托项目有力助推新农村建设。安徽省高校积极开展联系帮扶长丰县新农村建设“千村百镇示范工程”活动,组织有关开展专业技能培训,探索适合当地特点的经济开发项目。一些高校帮助一些县(市、区)制定了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等。在服务“三农”、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涌现了一批心系农村、无私奉献的典型,安徽大学教授、全国“十大扶贫状元”、“魔芋大王”何家庆就是典型代表。

安徽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些高校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视程度不够

安徽省高校中有不少人认为搞基础研究和才是做学问,轻视应用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看不起向合作,看不起产品开发和工艺创新,更看不起科技成果在县乡一级的推广工作。一些大学仍然偏向于追求纯粹的学术价值,论文导向过重,缺乏服务社会的现实责任。习惯于自我封闭在“象牙塔”内,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的动力不足,能力匮乏。

科研经费和科技成果转化经费相对不足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安徽省高校科研经费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由于受财力限制,与全国相比,安徽省高校科技投入的总量偏小,强度不足,结构不尽合理。2005年,79所省属高校科技研究与发展经费累计支出还不到7000万元,全省高校教师人均年科技经费不足3000元,仅占学校经费总支出的2%;从各种渠道获得的纵向科技经费不足9000万元,仅为中国科技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两所学校纵向经费的34%。由于科研经费短缺,特别是由于严重缺乏科技成果在产业化前期的“种子”资金,致使安徽省高校相当一部分拥有市场价值的科技成果不能得到及时转化。

二是融资渠道不畅。由于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转,缺乏强烈融资理念、市场意识和丰富的融资实践,因此,安徽省高校一直难以充分有效地利用各种金融手段融资,成果转化和创业主体还主要依赖中小企业,科研成果转化可供利用的资本市场相对单一、风险投资市场发展滞后等问题突出。据统计,安徽省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企业个数少,融资规模小,各类投资公司不到20亿元,融资能力不足50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融资服务还不到15亿元,融资能力十分有限。尤其是目前,大多数高校负债运营,进一步加剧了高校科研和成果转化的融资渠道“阻塞”,导致高校和企业对科研成果转化项目“不愿投”、“不敢投”或“无钱投”。

协调机制不够健全

高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是一个系统工程,最关键的问题是要把握市场需求动态,把人力、智力和项目供应方的高校与作为需求方的地方政府、企业紧密联系起来。这方面,安徽省高校和地方政府、企业间还存在问题,尤其是各级政府在高校和地方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在产学研合作中的主导作用没有切实发挥,高校和地方政府之间紧密合作的机制不够健全,地方政府特别是县乡政府、企业与高校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尚没有形成主动对接、互通有无、共谋发展的良性格局。

科技成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效能不高

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比较低的表现主要有:

散――产学研合作渠道不畅,各行其是。当前安徽省科技投入管理与调控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机制。科技投入管理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缺乏统筹,往往造成重复立项与支持不足矛盾、项目研究开发与成果应用分离,分散。

少――直接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开发类科技成果偏少。现行高校绩效评估机制容易使教职工急功近利、心浮气躁,乐于做理论文章,忽视研究成果的转化,科研成果往往是“只见论文不见效益”,使科研成果往往“束之高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直接推动作用较小。

低――应用开发类科技成果占高校全部成果的比例以及转化率低。安徽省每年高校发表的科技论文数量超过1.5万篇以上,三大检索系统收录的也超过4200篇,每年在研项目达7000余项,但是高校每年获得的专利总数却不足450项,被转化的科技成果每年不到500项,离发达国家80%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相差很大。

小――就地转化的科研成果产业规模多数较小。从各校签订的科技成果转让合同个体来看,多为单一项目的开发研究,合同期短,合同金额达到百万元量级的很少,大多数合同集中在1万~5万和10万~20万的数量级上。

失――一些开发前景较好的项目流向经济发达地区,形成“墙里开花墙外香”的局面。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流向省外的达到70%~80%之多。鼓励高校师生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不够健全

一是高校现行管理、人事和激励机制不利于引导师生基层创业。就科研工作而言,安徽省高校科研体系和社会相对脱离、自我封闭,科研成果的发表以及教师职称的评定都是在高校内部系统进行,一旦评奖和职称评定结束,许多科研成果便完成使命,因此,大多数科研人员把评奖和评职称作为科研首要目标,而不是主要用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鼓励师生基层创业政策的可操作性不强。近些年,安徽省已经出台了一些鼓励师生到基层创业政策,成效显著。但一些政策仍然存在缺乏实施细则、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导致一些师生虽然拥有一些科技成果,也有自主创业的渴望,但由于对现有政策的“含金量”把握不透,患得患失,畏缩不前;一些教师担心下乡支农后自己的待遇不能得到保障,反而影响自己的职称评聘和教学科研工作;一些下县乡挂职的教职工由于组织关心不够或一些政策待遇没有兑现,有“到村镇有成就感,到家里有愧疚感,到学校有失落感,到单位有不适感”的想法;一些选调到县乡工作的优秀大学生,由于编制、资金等问题,没有得到充分的干事舞台和平台,影响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的小额贷款,也存在审批严格、担保门槛较高的问题。

进一步推进安徽省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对策建议

创新完善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建议由省教育厅牵头,省发改委、省农委、省经委、省人事厅、省财政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参加,建立联系会议制度,协调解决高校服务经济社会的人力、智力、财力、项目等重大问题,不断提高科技创新的自主率、科技创新的品牌率、科技成果的转化率、科技成果的本土率和科技难题的破解率。

二是健全信息沟通和合作机制。高校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运行机制应是一个高校自主办学、社会参与、市场调节和政府宏观调控有机结合的机制。高校、政府和企业应积极作出努力,建立供求信息畅通的良性机制,努力使更多的创新资源在安徽聚集,更多的创新技术在安徽交易,更多的创新成果在安徽转化。高校要改变观念,立足安徽省县乡经济社会发展,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增大应用研究项目比例,调整评价标准和奖励机制,做好与有关县市、企业对接工作。应充分发挥政府在促进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省级政府要注意优化环境,出台政策,形成有利于高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导向,同时引导鼓励县乡政府、企业主动与高校对接。各级地方政府和企业要主动与高校对接,建立长效合作机制,提出需求,提供条件,积极依托高校解决难题。

加大财政和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对于有明确市场前景、高技术内涵、对安徽产业有巨大示范带动作用的科技成果,政府应主动介入投资。建议以国家“大飞机模式”设立政府大型科技成果投资专项基金,列入年度预算,并按照发展需要每年适度增加,主要用于安徽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而开展组织协调、调查研究、考察论证、学术交流、服务平台建设等工作。建议专门设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专项研究基金”,鼓励高校开展新农村建设中重大理论、实践和共性问题的研究。同时,高校自身也应将校内原有的“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校长青年科学基金”、“大学生创业基金”等科研基金,划出专门比例,资助应用项目研究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二是积极拓展融资渠道。除了一般的项目融资、国内商业银行信贷外,帮助高校利用政府贴息的办法吸引金融资本来改造或扩建高校基础设施,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教育融资――发行教育国债、教育彩票,成立教育银行建立发展资本基金、获得国际银行组织贷款、吸收社会资金。建议出台相关优惠经济政策,为走出校园创业的高校师生在税收、土地租金、“孵化”启动资金、贷款利率等方面予以配套支持;建立多元化的产学研合作投资融资渠道,激活社会资金,促进高校更多科技成果走向县乡,生根开花结果;积极促进风险投资市场发展,建立地方政府、企业和金融机构等共担的风险投资机制,解决社会资金“不愿投”、“不敢投”、“无钱投”的问题,为高校科技成果落户企业提供资金和风险保障。建立科技成果担保融资制度,由政府主导,设立专门科技成果担保公司,允许科技人员以自有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评估作价后向担保公司质押贷款。

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要继续推进以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为主要目标的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在加大对中国科技大学已有3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建设力度的同时,按照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布局,根据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及新兴学科建设的需要,选择2~3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力争用5年左右的时间有1~2个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行列。进一步抓好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以省级重点学科、博士(硕士)学位点为主要依托,将相关科技资源进行整合、重组,新建设30千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

二是要大力加强以行业共性技术、产品开发和技术转移为主要目标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通过采取高校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的方式,首批遴选20个左右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财政应继续加大投入,力争“十一五”期间有1~3个中心进入国家研究中心建设行列。

三是要加强以公共服务和科技资源共享为主要目标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抓住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机遇,以信息化带

动教育、科研工作现代化,并以此为基础搭建教育科研公共服务平台。具体包括:高水平的计算机网络服务平台,高性能计算服务平台,以科技成果信息、科技期刊信息、图书馆和博物馆为主体的数字化科研信息资源平台,开放的公共实验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

强化项目带动功能

通过设置重大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围绕安徽省自主创新实践,打造学术团队,实施科技攻关,力争攻克一批对创新型安徽建设有重大支撑的关键、共性和“瓶颈”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围绕新农村建设,在小麦增产计划等的基础上,新上茶业振兴行动、玉米振兴行动、新农村民生科技促进行动等计划,促进高校厘清角色定位,在这些重大项目中有所作为;围绕安徽省正在实施的民生工程,鼓励高校依托专题项目,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积极开展决策咨询服务和科技中介服务,帮助政府出台相应政策,解决具体问题;围绕文化强省建设,引导高校深入参与徽文化的保护、挖掘和开发利用工作,参与安徽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和文化产业发展,在促进安徽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发挥不可替代作用;针对安徽省农村环境污染防治、公共突发事件、政府行政管理改革等热点难点问题,设置项目,委托高校深入研究,提供解决方案等等。

加强人才培养和输送力度

一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厚口径、宽基础、强能力、高素质”原则,积极进行教学改革和实践创新,努力培养各类实用管理和技术人才。一方面,高校要主动承办政府和企业举办的培训班,让不同领域的学员走进学校,接受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市县要主动与高校联合,联手打造人才培训和科技成果推广基地,使课堂进企业,进城镇、进农村,让教师走出去、下基层。以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工程”为重点,结合“劳动力转移阳光培训工程”、“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一村一品”等工程的实施,高校与市县乡镇合作,不断拓宽新型农民培训途径,为我省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二是加大人才输送力度。继续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利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6000人,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进一步加大选派科技人员(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要同等重视)到县、乡挂职力度,为更多的渴求直接在我省经济社会中建功立业的师生创造条件,为更多的德才兼备的师生服务基层农村提供渠道和保障。

篇9

2012年下半年,市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出台,镇在组设立了危旧土坯房改造示范点,力图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促发展,逐步改善落后面貌,提高村民生活水平。

该示范点共涉及组土坯房改造住户43户221人,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标准、统一施工、统一验收”的要求,以拆旧建新、连片建设、整治美化及完善社区服务为主,规划改造危旧房住户43户,拆除危旧住房面积4000平方米,猪牛栏、旧厕等1200平方米;规划新建32户,总占地面积2687平方米,总建筑面积6515平方米。同时将投入资金60余万元完成道路硬化,供水管道、排水管道铺设等多项公共设施建设。

在抓点的工作中,镇村及县政法委“三送”干部创新举措,做到“四个到位”、坚持“两个优先”,确保示范点建设稳步推进。

1、做到“四个到位”

一是调查摸底到位。镇村及“三送”干部深入该组进行调查摸底,召开群众大会,了解了组的经济社会状况及村民生活水平。针对调查发现的情况,提出了经济适用的建设方案。

二是政策宣传到位。把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政策宣传到位,组织群众认真学习《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若干意见》和《镇2012年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精神,把相关政策宣传到位,并与新农村建设的优惠政策有机整合,使广大群众了解政策、吃透精神。

三是干部责任落实到位。实行“三级”联包责任制,即“三送”、镇村干部、理事会成员责任包干到户,并要求干部按时到岗到位,严格按照工作方案要求上户做工作,从拆房、规划到建设一包到底,直到验收为止。

四是理事会作用发挥到位。通过群众民主选举产生理事会,再由理事会宣传政策,主持工作,化解矛盾,群众信得过,愿意听,加快了拆旧建新速度。

2、坚持“两个优先”

一是优先帮扶“五类人员”。在危旧土坯房建设中,优先满足革命烈士遗孀、“两红”人员子女、低保户、五保户、贫困残疾人等五类人员的建房需求,通过建设解困房、优先供应砖、水泥等建材的措施,切实帮扶“五类人员”进行危房改造。

篇10

省农委主任任克军,副主任于文波、吴晓光,驻委纪检组长、监察专员王峻岩,副主任刘丰艳、柳涛,副巡视员郭俊英、吴国良,主任助理孙邦群,白城市副市长包维国,九市(州)农委、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主要领导出席会议。省农委各机关处(室)及直属事业单位领导参加会议。省农委副主任于文波主持会议,并传达了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会议精神。九市(州)农委和长白山管委会环资局主要领导分别在会上作了工作汇报。省农委主任任克军在会上作重要讲话。

任克军主任首先全面总结了全省农业农村工作所取得的成绩。他说:年初以来,全省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全省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农业科学发展主题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主线,紧紧围绕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县域财力增强和农村和谐稳定的目标,突出发展五大主导产业,重点抓好十大产业系列,强基础、调结构、保供给、促增收、惠民生、建制度,加快推进“五大一强”建设,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农业部门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奠定了坚实基础。

粮食生产形势喜人。全省农作物播种面积8697.6万亩,比上年增加323.1万亩;园艺特产业加快发展。围绕棚膜蔬菜、人参、林蛙、食用菌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园艺特产品精深加工。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已开工建设棚室3.1万亩,占全年建设任务的60%以上;畜牧业持续健康发展。预计到6月末,全省猪、牛、羊、禽发展到1680.7万头、587.5万头、407.4万只和2.4亿只,同比增长8.4%、2.4%、5.5%和3.2%。肉、蛋、奶总产量达到108.4万吨、25.5万吨和21.9万吨,同比增长7.1%、3.3%和5.1%;农产品加工业运行平稳。上半年,全省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1650亿元,同比增长21.3%;农民收入稳步增加。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6227元,同比增长24.7%,比全国同期水平(3706元)高出2521元,增幅比全国同期水平(20.4%)高出4.3个百分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结合全国增产千亿斤商品粮规划的实施,进一步争取国家支持,协调地方资金配套,加快推进百亿斤商品粮工程建设。农业六项工程和两个示范区共落实资金17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资打假工作继续加强。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新完成14项地方标准的审定工作,筹建吉林省农业行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专业委员会11个,加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县)示范推广工作;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全面推动全省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工作和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农业保险工作任务全面落实,农垦系统经营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得以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省级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补助项目已批复完毕,万名村干部培训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对今年包保责任进行分工。强化宣传工作,营造新农村建设良好氛围;县域经济加快发展。上半年,县域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280亿元,同比增长18%;自身建设进一步加强。狠抓学习型机关建设、先进性建设、作风建设、勤政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全省农业系统党的建设、民主法制建设和干部队伍建设得到明显加强。

在谈到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形势时,任克军主任指出,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不少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同时也面临许多困难和不确定因素,形势不容乐观,任务更加繁重。

一是复杂的宏观环境对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压力加大。二是气候异常对农业生产造成危害的压力加大。三是农业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的压力加大。四是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压力加大。五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压力加大。六是融资难贷款难的压力加大。

在谈到下半年农业农村经济重点工作安排时,任克军主任强调,下半年全省农业农村经济工作,要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紧紧围绕“科学发展,努力让城乡居民生活得更加美好”这个主题,牢牢抓住“发展”和“民生”两个关键,统筹推进“三化”,实施“三动”战略的部署和要求,按照年初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安排,在抓统筹、抓重点、抓薄弱、抓落实上狠下功夫,确保高质量高标准完成全年的各项目标任务。

一要千方百计抓好粮食生产。继续推进粮食增产工程和项目建设,落实增产措施和责任,确保粮食和农业获得好收成,力争全年粮食生产实现600亿斤的历史最好水平。一是抓好田间管理。以争积温促早熟为中心,采取有效的田间管理措施,适时应用促生长发育和促早熟的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促进作物早生快发,确保安全成熟。二是抓好病虫害监测和防治。三是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工作。四是注意灾害性天气预防。

二要加快发展园艺特产业。力争全年园艺特产业实现产值830亿元,增长19%以上。一是深入实施百万亩棚膜蔬菜工程。搞好组织发动和督促检查,确保完成新建棚室5万亩任务目标。突出抓好棚膜蔬菜园区和省级标准园建设,实施集中连片开发,提高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水平。二是加快实施人参振兴工程。推进人参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建设,完善人参产业标准化体系,制定“长白山人参”品牌产品标准,做好长春农博会、东北亚博览会、全国农交会、韩国及海南“长白山人参”品牌推介活动等筹备工作。三是启动“特产之乡”评选认定活动。突出蔬菜、人参、食用菌、鹿、林蛙等重点项目,率先在蔬菜产业进行试点。

三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力争农产品加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增长18%以上。一是推进项目建设。以年初确定的182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项目建设为重点,帮助加工企业用足用活用好各项扶持政策,推进项目的顺利实施。二是积极搞好与省外重点龙头企业对接活动。三是认真抓好政策落实。重点落实好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把握投放重点,有效破解制约龙头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强化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引领性的大型强势龙头企业。

四要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以最坚决的态度和最有力的措施,严格准入、严格监管、严格执法,确保群众吃上安全放心食品。一是开展好专项整治。围绕蔬菜农药残留超标专项整治,组织开展督导检查,及时发现问题,确保取得实效。二是推进标准化工作。完善充实省级农业标准化体系,加快省级地方标准的审定工作,抓好世行项目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启动工作。三是全面完成年度监测抽检工作。重点抓好例行监测、秋菜抽检,筹建常态化监测点,在全省开展重点、优势农产品质量常态化监测工作。四是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舆情监控工作。

五要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一是组织召开全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分析我省种业发展面临的形势,全面部署推进我省现代农作物种业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二是研究制定我省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加大对种业发展的支持力度。三是编制全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分作物、分区域、分阶段提出发展目标、方向和重点,明确和落实好今后10年推进全省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任务和措施。四是制定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推进方案,成立推进工作协调组,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责任分工和完成时限,负责研究解决重大问题,组织拟定重大政策措施。

六要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一是全面完成农村义务教育剩余债务化解工作。做好各地化债方案的审核批复,加强调度、督导和检查验收,确保各地足额落实偿债资金,按时完成化债任务,为国家验收做好各项准备。二是加大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工作推动力度。研究制定具体的工作意见和考核办法,确保工作健康有序开展。三是进一步做好九台市农村金融体制改革试验区试点的协调和跟踪工作,争取尽快获批。四是做好化解乡村垫交税费债务基础工作,组织各地对2008年审计锁定的乡村公益性债务重新进行清理分类,为明年开展此项工作打好基础。

七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搞好规划布局。完善28个县(市)镇村体系规划和1000个示范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指导各个村按照生产、生活、商贸、休闲等功能分区,规范建设节约土地、设施配套、座落有序的农民新区。二是提升示范村建设标准。每个县(市、区)集中打造3~5个样板村,每个市(州)集中培育2~3个标准较高、相对集中的样板区。三是办好农村民生实事。抓好农村道路、安全饮水、泥草房改造、社区服务中心、户用沼气池、电力设施、村屯美化、合作医疗、最低保障、文化设施、义务教育、养老保险、扶贫开发等十三件民生实事。四是加大工作推动力度。进一步落实省市县三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新农村建设领导工作责任制,继续落实好省市县三级千名领导干部、千个部门单位、千户企业帮扶责任制,建立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工作督查调度、衔接落实和检查考评,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八要切实抓好自身建设。坚持以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在庆祝建党9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针,以建功“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为主题,狠抓“五个建设、提高五种能力”,即狠抓学习型机关建设、先进性建设、作风建设、勤政廉政建设和制度建设,着力提高落实能力、监管能力、执法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全面加强全省各级农业部门的自身建设,提高指导新形势下农业农村经济科学发展的能力和水平,为“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开好局、起好步奠定坚实基础,凝聚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