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语文习作教学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合作 方法 运用
《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指出:“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共同发展,促进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相长。”
有效地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手段之一,已经被教师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于课堂教学之中,促进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学习,体验到了合作教学带来的巨大收获。
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全能法宝,凡事不离“合作”,只注重形式上的热闹,忽视了对学生合作技能的训练与培养,抹杀了合作学习最突出的价值。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探索和尝试,就如何开展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提高课堂效率谈一点浅显的看法。
一、课前的准备工作是合作学习的前提
在实施合作学习前,教师必须做好认真的准备工作,否则就会使合作流于形式,整个课堂貌似热闹,实则杂闹无序,导致效率低下,这与合作学习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合作学习的准备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科学创建合作学习小组。由于每个学生的生理心理素质、个性特点、生活环境、能力特点等都存在着差异,他们在学习中有特定的优势和不足,而实施合作学习,分组恰当与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的效果与质量。因此,课前可按照合作学习倡导和强调的“异质”分组原则,依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性别等情况,进行合理搭配,把全班同学每4~6人分成一组,坐在前后两排座位上。这样就使每一小组内的学生便于互相学习、相互支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保证每一小组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进行公平竞争。创建合作学习小组既要努力做到组与组之间的平衡,又要兼顾组内同学彼此之间的可接受性,让学生有效地合作学习。
2.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技能。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学生不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一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人云亦云盲目随从,对小组内的意见根本无法提出真正意义上的赞成或反对。因此,要想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合作技能。第一,在小组分工学习时,要教给学生分工的方法,根据不同成员的能力,让他们承担不同难度的任务,保证任务的顺利完成;第二,在小组讨论、交流学习时,教给学生要尊重对方、理解对方,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第三,有不同意见,也要等对方说完,自己再补充或提出反对意见;第四,碰到分歧或困难,要心平气和,学会反思,建设性地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效地进行合作学习。
二、要营造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激发小组合作学习兴趣
要想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功效,教师必须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氛围,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合作学习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合作气氛要民主,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合作学习的课堂不再被教师“垄断”,学生有话可以说,有问题可以提,有不同意见可以发表和争论。作为政治教师,应学会弯下腰来和学生谈话,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课堂内营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愉悦的教学氛围,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热情的帮助环境和真诚的激励环境,让课堂成为学生的学堂。这样的环境,才能激发他们合作的兴趣,让他们毫无顾忌地充分表达自己的创意和情感。
2.明确合作学习的内容。在进行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设计好明确的内容、方向和范围,使每个学生尽可能地参与到合作学习活动中来。
篇2
【关键词】小学 语文 习作 情感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092-02
前言
在基础教育阶段强调“知识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的三维教学目标的指导下,对教师的职业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中就包括教师的课堂情感培养能力。小学语文教师的这种情绪调节与控制的外显行为研究能够优化课堂教学效果,营造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发现小学语文教师的成长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情感作为人们生活和工作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当这种情感作用于外部事物时,就会由衷地发出一种强烈的内心体验。语文课程作为小学教育阶段的主干课程,教师的喜与悲、热情与冷漠、神采飞扬与消极萎靡等等情感一旦渗透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就会对学生的认知氛围、心理动机、情意表现、个性等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到小学语文习作教学质量的优劣。鉴于此,本文从小学语文习作教学实践出发,针对教师的课堂情感调节进行了尝试和探索,从某种意义上打破了传统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管理霸权,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情感管理中的主体价值,构建以情感互动为目标的小学语文课堂教法设计体系。
1.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情感培养的评价指标
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感培养的教学效果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学生的情感反应来验证教师的课堂情感调节效果。对于学生的情感反应Spielberger和Starr教授对于学生的课堂情感反应主要包括好奇和焦虑两个维度,二者在性质和过程上是相反的两个部分,二者相互作用,互为补充,共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求知欲望。结合目前我国近年来教学改革中有关教师课堂教学情感研究的文献资料中,愉快与兴趣作为学习过程中的情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者之间也存在一种互为补充的关系。基于此,本研究把小学语文教师课堂情绪调节效果的评价指标界定为好奇、焦虑、愉快和兴趣四个维度。
1.1好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当他们对于文化学习过程中的知识的认知存在不足的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内在的求知欲望,进而激发他们的内在唤醒水平和主动探究的情绪倾向。从这个方面理解,好奇应当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由于存在内在的认知冲突,而引起认知过程中的非衡性,于是,学生就会在好奇心理的驱动下,优化自身的认知结构,进而形成创造性思维。
1.2焦虑
焦虑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应当属于一种负面的情绪心理,含有对问题情境的恐惧和担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一旦产生对教学任务和目标的设置感觉不能实现和完成的时候,在某种意义上就会产生学习压力,这种压力如果过大就会产生一种厌学的心理倾向。据有关资料显示,中等的焦虑水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如果焦虑水平过低,则难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如果焦虑水平过高,则会产生对学习内容的恐慌和压抑。
1.3愉快
愉快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一种正面强化的学习心态,进而产生学习过程中的幸福感。愉快在情绪体验上应当说是个体对需要的满足和实现的体验。愉快学习情绪也存在高低之分,过低或过高的愉快情绪心理则会造成思维的抑制,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选择适宜的愉快阈值,才能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提高学习动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有保持较高水平层次的愉快水平才能获取一个良好的求知欲和创造欲水平。
1.4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作为一种正面情绪,能够引发学生探索和认识事物的心理倾向。只有保持较高的学习兴趣,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当中。兴趣表现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只有当个体的能力水平与教学活动的目标要求相匹配时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情绪体验。
2.小学语文习作课程情感培养的教学设计
在小学语文教师习作课堂情感调节教学模式设计系统中,通过发挥教师的情感动力性作用,强化学生的兴趣、愉快、好奇及焦虑等情感以达到对学生学习状态的积极影响和推动作用,以获取良好的教学效果为课堂情感调节目标。对于这一过程的实施,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教师特点、学生特点、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这些影响教师课堂情感的因素,在认真分析以上这些影响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教学情绪因素的基础上,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情感,促进学生知识技能学习和情感意志的发展,这也是教师在实施教学之前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案过程中必须思考的问题。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唤醒水平、认知评价和人格特征这三个方面的特点,采取灵活的教学策略来诱发学生的积极情绪和情感。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往往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来引起小学生的习作学习兴趣。然后,设定教学目标,来完成导入阶段的学习。教师根据单元、学期或学年教学目标的制定来引发小学生的主动探究意识,并指导答疑,使小学生产生适度的愉快、焦虑、成功感和好奇感,让小学生体验在语文习作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艰苦和乐趣。学生的情感反应主要包括生理反应、主观体验和行为表现三项指标,并且这些因素一直贯穿于整个小学语文习作课堂教学的各个阶段之中,培养学生形成好学、乐学的积极情感和健全的人格品质。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一课堂情感调节教学设计流程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学生的情感特点和学生的情感反应是一个系统的整体,三者之间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师生互动的过程。
3.小学语文习作课程中情感调节的具体方法和手段
小学语文习作教学中情绪调节的具体方法与手段的选择要根据小学生不同的情感表现实施,实施的方法与手段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语文习作课程内容、教学目标任务、学生的个体差异、灵活地对课堂教学的情感调节策略加以选择,让学生产生一种积极的学习情感,以此来调整他们的学习心态,产生对汉语文化知识的不懈追求。因为,在小学实际的语文习作教学中,引发学生的好奇、焦虑、愉快和兴趣情感的因素较多,所实施的教学方法与手段也较为多样,本研究只是根据研究的需要,结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材、教学内容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具体的课堂情绪调节的操作方法和手段(见表1)。
参考文献:
[1]冯忠良等.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孟昭兰.情绪心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7.
篇3
一、小学语文教学“沉浸化”的目标与途径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在肩负高效的旗帜下,我们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把握落实“双基”,小学语文教学“沉浸化”,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培养学生个性化的阅读,达到小学语文教学“沉浸化”的目标。
我们在实践中探索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途径,注重课堂教学的“沉浸化”,感悟有效性教学
1、听优质课 感受有效性
为了让大家充分感受到语文教学的“有效性”。一方面,我们把名师请进了课堂,我校邀请到了江苏省著名特级教师来校讲座。特级教师的幽默风趣的谈话,让我们感受到我们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处处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另一方面,抓住外出听课的机会让大家更多地感受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由于外出听课的机会有限,听课的老师回来后就利用博客发帖的形势带动大家跟帖共同学习,营造出一个个网上研讨的氛围。
2、教学实践 体验有效性
许多特级教师成功的经验告诉我们:“我们要把每一节家常课当场公开课上,把每一节公开课当成家常课上。”教育理想的境界就是处处体现着教育的有效性。为了达到这样的理想境界,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得磨练。学校为每个青年教师的成长铺设了一个个平台,有精心准备的每周挂牌课和不定时的推门课,随堂课。挂牌课期初由教导处统一挂在网上,提前一周上报上课的详细情况,要求反复磨课,上出自己的最佳水平,由领导打分,上交教案存档,并在教研组博客上上传教案,听课老师利用课余时间网上研讨。除了,挂牌课人人上,青年教师还要轮流在教研组内上研讨课,并随时准备迎接领导和教研组长的随堂课,推门课。学校还有每月一次的专家指导课,为青年教师提供了更多,更快的成长机会。
3、结对成长 尝试有效性
针对1-2年的青年教师,我校组成了“师徒结对”的形式,在优秀的骨干教师带领下,每周互听,做好记录。新教师们虚心请教,不断学习,进步很快。
二、小学语文教学“沉浸化”的关键与策略
提高学困生的语文成绩,在提高语文教学成绩中显得至关重要。班级差生大致有三种情况:一种是虽然智力较差,但是学习态度较好;一种是学习态度差,但智力并不很差;一种是既学习态度差,智力因素又差的学生(这是地道的“双差生”),这三种情况的学生都有一个共同点:自学能力差,学习方法不当,大部分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因成绩低劣而丧失了学习信心,为了提高差生的语文成绩我指导学生采用五步学习法,即“读―听―说―再读―练”
第一步“读”,初读课文,读懂读通,记下不认识的字词、自己读不懂的问题,做好预习,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准备。
第二步“听”,听老师的讲授听同学的讲述,听清楚听明白。
第三步“说”,课上积极发言,说自己的理解和见解,说自己的体会和看法,说自己的疑难和疑问,跟老师和同学交流自己的思想观点,训练自己的口头表达能力。
第四步“再读”,新课讲授后,老师一定要给学生留出“再读”的时间,让学生回读课文,归纳所学,查找遗漏,完成课文相关练习,加深理解。
第五步“练”,即动手能力。将所学知识形成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完成课外拓展练习题目,以检测自己的知识水平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于那些学习特别不自觉的学生,采用了一本家校联系本,就是我每天把作业记录在本子上,然后由该生回家带给自己的父母,由父母督促完成作业后,在本子上签名。当然这一办法的实施,必须先和孩子的父母保持帮助孩子的一致态度。这一办法我用在了我班最顽劣的学生徐商龙的身上,效果很好。
三、小学语文教学“沉浸化”的反馈与体现
小学语文教学“沉浸化”的反馈体现在两个方面,那就是作业和考试。
1、抓好作业。
要求学生进行预习,也就是让他们作好精神上的准备。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学习也是一样。我们语文课上的预习最重要的一步工作就是读通课文。只有预习了,才能知道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哪些比较简单,自己已经比较好的掌握,哪些是自己不太明白的,这也正是这节课该重点听的地方。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是需要时间和悟性的,但课堂上时间有限,老师不能将课停下来用于学生对某一个知识的理解和消化。而学生上课都是比较情绪化的,一旦某个环节他听不懂,他就没有信心没有耐心再继续听下去了,长久下来,他必然失去兴趣,上课的效率自然降低。因此预习就显得很重要。其实所有的老师都要求学生在上课之前对本学科知识进行预习,但真正能作到的恐怕只是那些学习习惯非常好的学生,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课前要预习”这句话只是左耳进右耳出。所以我们低年级老师经常采用家长签名的手段来督促学生完成预习作业。
2、抓好考试。
考试前,及时提醒。(1)给孩子们提要求。讲答卷的要求,从一年级时,就给孩子们总结考试要做到字迹工整、仔细审题、认真答卷、反复检查、不准漏题,这20个字。阅读题怎么答,作文怎么审题,写句子要加标点。(2)设立奖励机制。考满分的同学可以得到大奖,成绩前5名可以得到奖品,成绩有明显进步的也可以得到奖励。(3)让孩子们给自己定目标,考多少分或超过谁?或考前几名?(4)考试前调动好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我经常跟孩子们讲,有好的精神状态,考试就成功了一半。考试当天的早上,我就关注孩子们的精神状态是否饱满,如发现谁精神不振作,一定要及时鼓励,让每个孩子都精力充沛地参加考试。
篇4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扩展阅读 教学思考
一、目前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常见的一个问题是,教师为了在规定时间内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通常会在准备教案时将文章的作者、时代背景及中心思想等一系列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构建出标准答案的框架,以此节省教学时间。这样的做法完全忽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一味地用标准答案限制学生的思维,不仅使学生丧失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养成依赖标准答案的坏习惯,更会让语文课堂陷入“死水”一般的境地,课堂气氛逐渐沉寂,不利于语文阅读教学活动的开展。
2.教学模式过于单一。
小学语文作为学生的启蒙课程,本应该做到“听、说、读、写”四个环节面面俱到,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然而,从实际情况看,大部分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只做到了“读”这一环节,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可能是这些教师对阅读概念理解有误区。阅读不仅要求学生把这篇文章读会、读通顺就可以,还要读懂,进而在读懂的基础上学到写作的技巧。在“读”这一环节,某些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只是请学生粗略地读一遍,对于语速、语调、情感的要求不是很到位,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产生消极的作用。
3.师生互动环节欠缺。
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学生是课堂的主人翁,只有当二者相辅相成时,课堂气氛才会达到一个“沸点”,同时课堂教学水平才会得到极大的提升。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这一点很难实现,师生互动环节的欠缺早已成为语文阅读教学的一大弊端。首先从教师角度而言,其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思维的意识,吝于和学生交流对于某个问题的看法;其次从学生角度而言,有些学生惧于教师的权威,不敢随意发问,或者因缺乏自信而畏缩不前。这些原因是师生交流缺失的症结,只有解开这一症结,才能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水平。
二、关于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的优化思考
1.确立学生主体地位,提高参与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首先要明确这样一个观点,那就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一切的教学内容都要以学生的学习需要为主。首先,教师在准备教案时,要了解学生当前的学习水平,根据个体间的差异,设定不同难度的问题,并尽量以开放性的答案为主,而不是用标准答案约束学生,解放学生的大脑,引导他们思考更深层次的问题。其次,在课堂提问环节,教师应该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不懂的问题要勇于发问,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增强学生的参与热情。学生主体地位的确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能够更好地维护课堂秩序,提高教学质量。
2.丰富阅读教学模式,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时,教学任务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提高学生对语文阅读的兴趣成为教师攻克的难题之一,其中最重要的举措是改变以往单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实现多样化阅读,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首先,将“听、说、写”和“读”融到一起,教师从互联网上搜集范例,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听,从范例的语速、语调中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然后鼓励学生发言,说出文章的大意,再点名班上的某位学生诵读,获得更深层的感受,最后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另外,完善“读”这一环节,将“读”分为“略读”“范读”和“精读”,每一次的阅读都会给学生带来不同的情感体验,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3.加强师生互动交流,培养阅读习惯。
在语文阅读过程中,加强思想交流是相当重要的部分。从教师的角度说,其首先要有了解学生学习生活的意识,只有拥有这种想法,才能付诸行动;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尤其是提问环节,要特别注意学生的神情和动作,有些学生可能会因生性腼腆,遇到困惑也不会轻易地请教教师,这时教师应该主动走到学生中,承担起释疑解惑的责任;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发言,对于不解的地方大胆提出质疑,从而更深入地了解学生的思维,把握教学方向。从学生角度说,学生应该不惧权威,不惧权威的意思不等于不尊重,而是在尊重的基础上勇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不断完善和修正自我,教师应该对这种方式表示肯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三、结语
有关于小学语文扩展阅读教学的优化方式多种多样,只有采取最适合当前课堂教学的方式,才能打造出高效优质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小学语文;教学整合;优势
现代教育技术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成为一座架设在教师、学生和教材之间的不可替代的桥梁,而现代教育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更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体现教学的高效性提供了捷径。那么,小学语文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具备哪些突出的优势呢?笔者结合自己在万全区第二小学从事多年小学语文教学所积累的经验,就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与现代教育技术的整合策略所体现的优势谈几点认识。
一、深刻领会整合的意义
一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活动方式。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提供身临其境般的界面、形象直观的交互式学习环境,有利于师生进行平等会话、协作学习,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又能减轻师生负担。
二是有助于改变传统的信息呈现方式。由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为语文教学营造了形象生动逼真、知识表现多元化的情境,非常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三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多媒体网络就如同一座随时可以打开的图书馆,只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搜索能力,再加上教师的有效指导,就可以在网上找到所需要的信息。这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发现、自主探究,进行个性化学习。
四是有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众所周知,传统的教室和教学方式很难建构一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而多媒体技术却很方便地建设这样的理想学习环境。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被动接受的状态。
五是有助于改变教师的备课方式。教师的备课不再是传统的“写”教案,而是从多媒体网络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然后分类放入资源库中,在教学策略的层次上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以备上课使用。集体备课有可能是根据本周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各种信息的使用加以共同研究,达成共识。
二、发挥多媒体教学优势
毋庸置疑,课堂教学要完成认知目标,就需要解决好“突出重点”和“突破难点”这两个常规问题,但是,在传统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解决这两个问题的方法通常应用语言叙述、挂图展示、动手操作、板书解析、讲练结合等多种方式解决。然而,如果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进行有机的整合,便会使过去靠老师口如悬河地解说,手舞足蹈地比划,表格挂图加粉笔末飞舞的机械呈现等手段立刻相形见绌。例如《圆明园的毁灭》一课的教学,学生对课文所描绘的圆明园这一“园林瑰宝”、“建筑精华”难以理解,然而这两点却对突出全文中心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课文,我通过多媒体课件重现圆明园当年的绮丽景观。首先通过出示电子版圆明园全景平面图,让学生观察圆明园三园的大概方位及周围小园的分布;然后结合对“众星捧月”词语的理解,在远观图中分辨哪是“月”哪是“金碧辉煌”的殿堂、“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买卖街、山乡村野等景物进行了全方位展示,到此被称为“一切园林艺术的典范”的圆明园在学生心中有了大致的轮廓。课后,我又为同学们播放了电影《》片段,让学生体会如此辉煌壮丽的“万园之园”成为灰烬的悲痛和耻辱,使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并由此展开讨论:要不要重建圆明园?并说说自己的主张和理由,以此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进一步引导学生关心现实生活中的话题。
三、突出教学情境的创设
通过教学实践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就是应用多媒体开展课堂教学,必须合理适时。例如讲授《黄山奇石》一课,这篇课文即有抽象概括的描写,又有具体形象的描写,作者形象生动语言文字极具感染力地把祖国的黄山奇石描写得活灵活现、美不胜收,令人心驰神往。但是,对于我们地处张家口地区的小学生来讲,能够去过黄山的可谓少之又少,因此,缺少对黄山的直接感触,如果只是让孩子们通过阅读课文,就要求他们去理解黄山的奇美特色显然是不够的。于是,我就上网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的视频资料和文本内容,将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相结合制作成教学网页来再现黄山的美景。课堂上,学生们通过“视频点播”反复的观看黄山的怪石嶙峋、危峰突兀,在这种身临其境的状态下,他们的视觉、听觉受到强烈的冲击,再加上其他图片和文字的介绍,加深了对黄山的认识。接下来我又提出问题让大家讨论:“你们喜欢黄山吗?我们刚刚看到的、听到的课文都写得很具体,现在请同学们重新走进课文,在语言文字中和黄山再次亲密接触,感受黄山的奇美秀丽,学习作者的表达方式。”到此,本课的教学目的也就基本达到了。
四、突出学练结合的功能
篇6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教学效果 教学方法
语文是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小学语文教育可以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并改进教学方法,用科学先进的教学思想指导教学实践,切实增强小学语文教学效果。
一、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1、自主探究,放手质疑。只要教师给学生探索的权利和机会,每个学生都能在探索中显示自己的才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赖自己的学生,尽量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放手”并不是说撒手不管,教师应在此之前给出探究的“范围”,如教师在课前提出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写作顺序是什么?从中领悟到了什么?这样来使学生的自由探究有一定的目的性。在学生充分自探之后,采取汇报成果的方式谈自己的所获和所疑。教师对学生的汇报要快速反应,恰当处理,对于学生谈得不够深的问题要抓住契机主动出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对于学生个别性的问题,教师要经过整理制定出下一环节的学习任务,做到以学定教。
2、合作学习,突破难点。合作学习畅所欲言是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各抒己见,相互启发,使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教师也可适时的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去,展开师生、生生之间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体验的碰撞,力求让每个学生都在讨论中展示自我,得到锻炼,共同提高。
二、深入研究课本,把握教材的实质
新课程倡导开发和利用教学资源,深度解读教材,探究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钻研课本,明确教学目标,确立教学重点,挖掘训练的要素,选择符合教材和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教师需要吃透教材,了解编写的意图,明确教学目标,掌握教学重点,按照文本的主体,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教师要对教学内容理解透彻,重视语文课堂的高效性,尊重语文教学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重视语文的工具性,深入钻研课文,对课文进行通读,教育学生学会理解词语,学会结合生活理解课文,并逐渐扫除阅读的障碍,认真将课文朗读几遍,发现重点的语句,并做好记号,备课的时候写入教案中去,课堂上给予及时的指导。教师在阅读各种参考书的时候,应对文章的结构进行分析,做好标注,将段意写在空白的地方,将重点语句的含义写在旁边,在课堂上重点讲解。语文教师要重视对文本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掌握,重视撰写教案的过程,围绕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恰当选择好的讲课的方式,选择好的教学方法,运用好的教学策略,并选择好的教学标准。不同的教师,面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选择教学效果最好的方式,花费最少的教学时间和精力,重视科学高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发挥好教育的功能。
三、尊重每一位学生,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篇7
2.小班化教育背景下农村教师素质的问题与思考陈飞
3.珍视传统语文精华打造新课程高效课堂——改小学毕业语文试卷的感受张元国
4.优秀教师是这样炼成的刘沛华
5.善读书常反思勤写作——撬起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支点程国胜
6.论作文指导中教师的调控功能周玲
7.放飞——教育的终极目标涂如豹
8.语文课堂恰似一首歌王爱春
9.阅读教学预设的四大误区唐敏
10.读书,让我和孩子们共入童话世界周源,许东
11.让阅读走进灵魂深处——我与学生的共读之旅施筱芸
12.以读导学落实主体促进学生自主发展谢琴
1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张宏英
14.小学时代(教师) 怎样在阅读教学中发展学生的个性张春侠
15.让阅读教学与练笔和谐相生刘万松
16.课外阅读推荐指导的实效性探索方文照
17.促进说话能力发展的三部曲钟国琴
18.激发写作兴趣提高写作质量范雪飞
19.三年级作文教学的"引"与"导"黄宵玲
20.走出课堂学作文何道庆
21.常态作文课《桔子》的课堂实录与反思石庆兰
22.习作修改五法罗仁涛
23.低年级识字教学三种有效举措毛会
24.换一种方式让学生爱上识字俞瑾
25.优化课堂教学引导自主探究郁辉
26.引领自主质疑培养探究意识蔡国财
27.对探究式教学的几点思考——《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的应用》的教学反思陶红强
28.让语文学习走进生活祖秀娟
29.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周志洋
30.注重学法指导提高探究效率林晟
31.也谈过程性目标的落实——两节《质数与合数》教学对比的思考黄辉琳
32.有效的课堂评价评出学生的自信倪浴丹
33.从"五需要"入手评价一堂好课曲江薇
34.优化小学数学课堂即时评价的策略单国华
35.让作业评价成为点击学生心灵的鼠标蒋丽卿
36.意料之外也别样精彩——小学数学课堂中动态生成问题的处理程倬华
37.培养小学生篮球兴趣的实践与探索刘奇
38.新课程背景下的艺术特色创建的思考与实践蒋明
39.构建教学生态发掘学习潜能——以科学生态观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林文权
40.抓好『窗报文化提高儿童综合素养小学时代(教师) 吉红萍
41.针对小学生认知特点提升数学感知能力叶婷
42.从有效教学到有效学习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倪银萍
43.走出误区让情境创设成为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蔡东昶
44.对学校文化建设的几点看法朱樟清
45.留痕处处皆智慧——集体备课教案使用例谈叶为燕
46.以生为本,走在备课的路上邵敏
47.谈教师对公开课的本位追求孔巧英
48.二百米比赛的缺席张爱景
49.让感恩扎根于学生心灵——浅谈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感恩教育刘清清
50.桌上的那个水杯梁娟
51.我的习惯『三字经魏华
52.多方设疑——课堂因你而精彩——《螳螂捕蝉》一课教学谈陆华山
53.想像——解读文本的重要手段陈瑛
54.关于数学知识必须"螺旋上升"式编排的思考史荣和
55.打造灵动课堂收获无限精彩袁红菊
56.把握起点感悟算理鲁承良
57.听后就问学会倾听刘成权,彭瑶
58.小学生数感培养举隅涂长顺
59.小学时代(教师) 浅谈新课程理念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感陈元东
60.词义教学琐谈杨慧芸
61.优化数学练习设计的策略蒋志方
62.增加课堂练习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孙如勤
63.浅析定语从句的翻译王亚秋
64.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可从『五趣入手钱华芳
65.浅议小学英语单词的教学倪建秀
66.浅谈小学英语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尹淑敏
67.农村英语课教学要把握『三点吴开霞
68.英语课堂良好倾听习惯的培养吴锡花hHTTp://
69.美术文化学习使美术教育回归生活的理论探索赵艳侠
70.多途径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顾胜花
71.对思想品德课的简单探讨宋永芳,何霞
72.信息技术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浅析吴玉
73.充分发挥实物教具在低年级数学课堂中的作用王鹏
74.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优化数学课堂教学许建美
75.虚实相生留白处皆成妙境蒋华伟,顾尧根
76.数学课堂创新能力培养四环节张士剑
77.数学课堂合作交流的四步骤付士红
78.谈小学数学中的创新教育小学时代(教师) 王涛
79.以人为本,关注生命的成长——浅谈和谐课堂中学生的需求问题邱玲
80.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周源
81.语文课中怎样合作学习才有效封亚娟
82."体验"使数学课堂更灵动宋建芝
83.追寻美丽的语文课堂李军
1.天空是蓝色的吗——浅谈美术教育中保护儿童想像力之重要性陆炀
2.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教学初探叶建伟
3.资源利用激活教材——『品德与社会教学实践与思考魏玉平
4.谈小学语文教师的合作需求吉根华
5.课堂,学生出错的地方王国东
6.让语文阅读教学情意浓浓马晓红
7.让朗读成为语文课堂的靓丽风景——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朗读范秀丽
8.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严晓卓
9.趣味识字之初探彭艳丹
10.识字教学趣当先行付梅霞
11.浅谈语文教学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尚敏
12.口语交际"以诚待人"怎么一个"说"字了得王雅静
13.一年级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几个细节王成勋
14.在操作中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俞苏军
15.语文课堂教学重在"实"陈述
16.巧于补拙精于练笔解自忠
17.让天使说自己的话——小学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说真话的两大根本理由徐雪明
18.绘画作文:孩子快乐成长的游戏崔赢丹
19.扎根生活秀出作文的精彩万秋
20.春意,就这样在作文课上荡漾万发荣
21.让积极的情感成为师生互动的催化剂陈丽
22.谁说孩子的习作不可以虚构张菊娣
23.如何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观察金云如
24.挖掘乡土风情撰写特色习作马如虎
25.对于作文教学的几点建议王小平
26.读写教学中学生想像能力的训练周国艳
27.小学时代(教师) 培养兴趣从平时做起刘志荣
28.巧用"怪"问题激活新思维余桂兰
29.引导两岁幼儿主动参与学习韦晶
30.数学学习兴趣培养三字法康贺军
31.如何写出不伤害学生的评语强亚兵
32.课改呼唤智慧的教育朱永利
篇8
一、提高学生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活动主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应试教育”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 语文教学是一门综合的艺术,“素质教育”已逐步成为时代的主旋律。小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农村小学的语文课,首先是要解决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问题。没有兴趣,就没有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就没有效果。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也说过:在学校里和生活里,工作的最重要的动机是自己支配自己的兴趣。对语文的兴趣、乐趣就是学习语文最强大的动力。
语文课堂上,教师不要为了应付考试而反复的讲,唯恐漏掉某个细节,这样搞“一言堂”,教师累,学生烦,久则生厌,兴趣从何而来?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我们要把课堂上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比如:分析文章题目、作家作品介绍、生字新词的理解、文言词句的翻译、寓言寓意的归纳总结等等,一律由学生自己完成,我们不要包办代替,或大组搞比赛,或小组讨论,在语文课堂上,可以安排查字典比赛活动,看谁读得好,比比谁总结的好,比比谁提得问题多等活动。这样,老师充分的发挥了其指导作用,同学们也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快乐,必将会带来令人惊喜的收获。
二、语文课教学方式要适当进行转变
传统的阅读课教学,是学生被动、单一接受的学习过程,是教师向学生灌输和填充的教学过程,把学生当做一个个可以装许多知识的瓶子,通过反复操练即可掌握技巧的人,而完全忽视和抹煞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主观能动性。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否则的话学生无法形成健康的个性,更不要说形成末来社会所必需的各种能力。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尝试采取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的方式,把全班学生分成多个小组,每个小组四个成员组成:一个成绩较好的学生,两个成绩一般的学生和一个成绩较差的学生,桌椅也跟着进行调整。在小组的合作学习中,积极地进行讨论,各抒已见,合作解决问题。教师也可以加入到他们的讨论中,并适当的点拔,引导他们所讨论的问题。当学生讨论结束后,可以让各小组派代表来向老师汇报自学的情况,鼓励他们大胆发表自已的意见和看法。并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适时进行指点、帮助。在讨论汇报中,还提出学习中不明白的问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因此我觉得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可运用多种教学方式来达到让学生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目的。
三、钻研教材、了解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
教材是学生学习、教师教学的依据,如何用好、用足教材,让学生喜欢教材、喜欢学习,是首先值得考虑的问题。在对教材、教参深入研究后我发现新教材更注重对学生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培养,对一些语文知识点要求不够清晰、明确。如,本册教材注意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通过各种方法理解词语的能力,注重学生对课文独特的感受。但对一些知识点在练习中虽有所反映,要求却不够明确,如标点符号的使用、比喻句、疑问句、反问句、设问句的了解、句式的训练等。有了对教材较为正确、清晰的了解后,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就能扬长避短、课内外互相补充,使教材更加完善。
教材中的阅读课文,针对不同的教学目标、学习要求如何与学生的学习实际相一致,不至于挖得深、学得难,让学生觉得无话可说、无感可发。这又是另一个摆在面前的难题。我觉得这时教师就要对你的学生真正地有所了解,知道什么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的、什么是他们感兴趣的、怎样设计通过他们的思考、合作会有真正的提高。只有这样,在设计教学方案时教师才会有一个正确的教学预测,使教案更贴近学生、更合理。我想,这也是从学生的“学情”出发进行备课的一个方面吧。当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还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学习情况不断调整。
四、布置作业要注意和避免单调重复性作业
在许多语文老师布置作业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的向学生布置一些单一性的作业,往往课后练习题中随意抽一两道题就好,忽略了学年、学期、单元、课堂对知识和能力达标的一体性、一致性要求,忽略了一体性目标之下阶段性目标的实施和完成,忽略了学生作业布置的可持续发展性。简单重复性的作业成了学生的家常便饭。例如抄写、注音、生字、默写、选择题等,成了教师的最爱,而造句、仿句、对话、修辞应用、片段习作等布置的较少,概括后就会发现这类作业的特点:作业的量特别大,一般的就需要好几页,而且出错率低,教师好批改,易完成批改量。但缺点是很明显的:虽然学生和教师都省去了动脑筋,但是作业只注意了数量的完成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这样的作业布置无疑是低效率的同时也是枯燥的。
篇9
【关键词】解读文本,体悟情感,提高素养
一、从作者视角解读,体悟文本情感
文本是作者思想的寄托,承载着作者的喜怒哀乐、人生感悟,它与作者当时的写作背景、生活经历、思想情感息息相关。小学语文教师在解读文本时,首先要从作者的视角,考虑作者为什么写,作者通过文本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即追溯作者的创作意图或写作背景,因为文本解读中,不了解作者就无法把握“作者之思”和“文本之志”。
因此,我们在文本解读时必须关注作者的个人生平、历史背景、创作意图、当时的思想情感等,做到“知人论世”。同时还要学习作者其他相关作品,了解作者的作品风格及前人对其作品的评论等,这些都是我们打开文本大门的钥匙。只有这样,才能体悟文本的创作意图,体会作者当时的情感体验,更加全面、准确地理解文本的内涵,把握品读的重点内容,给文本的价值取向准确定位。如六年级上册《怀念母亲》一文,以回忆的形式,描写了作者季羡林对两位母亲──亲生母亲和祖国母亲怀有“同样崇高的敬意和同样真挚的爱慕”之情,充分表达了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恨、对祖国母亲不变的爱意。此文跳跃性比较大,头绪比较多,对阅历尚浅的六年级学生来说,在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及情感上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作者对亲生母亲“永久的悔”及祖国母亲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很难理解。
教学时,在学生充分读书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可相机介绍作家生平、写作背景、留德经历,并通过季老的散文《赋得永久的悔》、《寻梦》等互文学习,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视角进行解读,明白这是因为作者母亲早逝使少小离家的他今生无法膝前尽孝,这成为他“永久的悔”;去国离乡时亲老、妻少、子幼,本以为两年即可回国,却因为战乱被阻留异国他乡十一年,因此对生身母亲、对祖国母亲的怀念怎不是他异国十一年中内心深处炽烈的情感?这样学生就能深刻体悟作者的情感,更好地把握文本的内涵。
二、从儿童视角解读,遵循认知规律
小学语文教师面对的是6~12岁的儿童,儿童有自己的生活世界,有自己的思维语言,有自己的表达方式。从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就是教师设身处地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儿童的心灵去亲近文本,用儿童的眼睛去发现文本中属于儿童文化创造的那些特质。回归儿童的生活实践,回归儿童的思维取向,回归儿童的情感世界,紧紧把握住儿童的心理特点和成长规律,选择多元的切合儿童的方式,培育体现童年精神的儿童文化,竭力寻找适合儿童语文素养发展的内容与方式,从而更多地倾听儿童、尊重儿童、理解儿童、发展儿童。
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前在资源”,以学生的学情为起点,了解学生学习已有的基础,看看文本中哪些知识学生已经掌握,哪些内容经过学生自读也能掌握,对文本情感的把握能达到哪个程度,哪些又是学生不懂的,是需要教师精心点拨的,哪些是需要他们体会到的而学生恰恰无法达到的,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好文本解读的深浅,从而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以儿童的视角解读文本,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时站在儿童的体验世界里与文本对话,关注儿童的生活阅历,遵循儿童的认知水平,了解儿童的阅读心理,探究儿童阅读的好奇心,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去揣摩阅读文本,思考学生可能产生的独特体验或阅读障碍,以及他们在与文本接触中潜在的种种可能,寻找到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奋点、质疑点和难点,寻找课堂教学对话的切入口或共同关心的有意义的话题,并设计出与儿童的心理特点契合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
如人教版五年级课文《学会看病》,作者毕淑敏以一个妈妈的眼光和心情来写,文章充分展示了成人的内心世界,特别是母亲复杂矛盾的心情,五年级的学生能否领悟得到?这是作者担心的。怎样启发学生从儿子的角度设身处地地想,是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思考的问题。有教师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想象医院看病的情景:你看过病吗?你看病时是怎样看的,是一个人去看的吗?课文中的儿子又是怎样看病的,遇到了什么困难,怎样想的,是否理解母亲的想法?然后对照课文体会母亲,将文里文外穿插再现。这个教学设计从儿童视角出发,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生活阅历,不以成人的目光透视文本,而用儿童方式去解释、感悟,努力营造学生眼里的想象世界,充分发掘学生的想象力,找准学生想象力的切入口,从而引导学生透过字面之义“看”到蕴藏在其中的画面和形象,深入浅出地帮助学生在阅读文本中学会阅读,掌握了阅读的方法。
三、从教师视角解读,设计有效方案
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我们还应该从教师视角去解读文本。教师是阅读教学的对话者之一,也是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为了教学,我们应站在教师教学的角度与文本对话、与编者对话,在对话的基础上设计有效的教学方案。
首先我们要潜心会文,深入领会文本思想,深入理解文本内涵,深入把握文本特征,准确洞察作者写作的背景和寄托的主旨,把握文本的主要倾向,感受文本语言的魅力,对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
篇10
[关键词]提高;小学生;作文水平;探索实践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学生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对小学的作文教学,很多老师都为之头痛、困惑,对学生的视野窄、见识少、信息贫乏,所写起来的文章题材单一、内容空洞、语言贫乏。其实,在我们身边具有丰富的题材,都是我们教学的好素材。古语有云:“问渠哪里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想提高我们学生的作文水平,就必须有“源头活水来”。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如何提高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呢?笔者在日常教学工作中努力作了探索与实践,摸索出了以下几个途径。
一、转变教学观念,正确把握教学目标
小学作文教学应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从全局去掌握作文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深入理解各阶段的具体任务,牢牢抓住“从说到写,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这一小学作文教学的客观规律,建立起一个既与阅读有密切联系,又保持相对独立的科学的作文训练链条。同时,在总体目标任务下,系统地规划出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个单元训练点的目标,做到目标明确,内容具体,方法得当,统筹兼顾,重点突出,环环相扣,循序渐进。教师的教学思路变得清晰明确,有的放矢,每次带着具体目标与学生一道解决好一两个问题,突破一两个重难点,切实让学生次次有所得,循序渐进拾级而上,这样乐中学,学中得,既陶冶情趣,又锻炼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注重引导,激发学生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学写作文的小学生,培养他们写作文的兴趣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时,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使学生感到写作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充满快乐和自信。我是这样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的。
对于学生来说,酸甜苦辣皆有营养,喜怒哀乐都是文章。情动于中而形于外,学生自身独特的经历往往能够令他的作文也别具一格。我们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有目的地为学生设计各种生动有趣的实践活动和游戏,参与墙报、办展览、编报刊,进行调查、采访,开展环境保护,科普宣传、举办讲故事比赛、写字比赛、画画比赛、手工制作比赛、文娱表演活动、主题中队会、猜字游戏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相当放松,能够“想人之所未想,言人之所未言”,我们及时训练学生把动手操作的过程、特点记录下来,这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又活跃了学生的思维,学生自由习作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习作兴趣也会随之浓厚起来。
此外,为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我们还可以采用“玩中觅趣”、“画中寻趣”、“浓情引趣”等方法来加强引导,以提高学生习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学习观察,做好指导,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要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于一言一动之微,一沙一石之细,都不要轻易放过。大自然是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要让孩子们平日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摄取反映大自然特点的景和物,人和事,指导学生现场观察,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在他们的身边,常常有忙碌的身影,可让他们留心观察。例如,让学生回家跟妈妈做一件家务事,教师提示三方面的内容:①学做家务事的时间、地点、名称;②做这件事的经过、结果;③你学到了什么,妈妈的态度怎样?这种作文由于学生的参与和有意识地观察、记忆、思考,能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学生也有话可说可写。作文也会有真情实感,能实事求是,杜绝说空话,假话。
四、积累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学生阅读、学习课文不但要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培养语文能力。在诸多的语文 能力中,我觉得与写作联系最密切的,也是当前学生学语文最薄弱的能力,就是对各种文体语言的感受和把握的能力,即语感经验的获得。要把语感经验的获得作为阅读指导课的主要目标。
语感经验对于写作来说非常重要,它能把融于优秀范文之中的语言运用技巧谙熟于心,所以古人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经验,就是指这种日积月累的阅读功夫和潜移默化的写作功夫。语感经验首先要来自大量的阅读,没有阅读量的积累,就无法获得语感经验,就不可能提高写作能力。可是,现在很多学生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即使是教材上的选文,他们都没有读熟,只是勉强地跟着老师分析、讲解,这样的阅读指导就很难达到在写作上应用的实际效果。这也是当前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严重脱节的病根。
五、指导修改,集思广益,提高写作水平
“好的文章是写出来的,更是修改出来的”。文章修改让作者着眼全篇,从小处入手不断完善习作,并能不断积累写作经验,提高写作水平。为实现小学生习作修改达到预期目标,增强修改能力,需要教师精心指导、反复训练。
再说,传统的作文评价,教师是评价的主导者和权威者,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自由习作能力极为不利。《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写作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因此,自由习作的评价应该引导学生尽量去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带来干劲、增强信心。我们把作文批改与讲评的专利还给学生,在自改和互改等多种形式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以便于学生“我手写我心,我语表我情”,让每个学生都有自由展示语言、表达感受的机会,从中体验作文的乐趣。
课堂上的习作修改环节可采取个人、小组、集体或相互结合的方式。个人修改为主,修改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自己掌握修改方法,提高写作能力。然而小学阶段,许多学生表现出“当事者迷,旁观者清”的境况,开展小组、集体修改更能产生良好效果。小组修改让学生互相担任小老师,大作家角色,调动了修改热情,对修改的习作严格要求,圈圈点点并及时发表看法见解,效果颇佳。集体修有利于老师集中全面地指导。教师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选择几篇针对性的习作,带领大家一起修改。修改时各抒己见,集思广益,使全体学生都得到引导和启发。
总之,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以作文教学为中心安排一切语文教学活动,教师不但要肯钻肯教,还要把作文教得有滋有味,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使孩子真正地写好作文。此外,还要注意拓宽思路,激发兴趣,使学生也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让孩子们在作文这块广阔的空间自由地翱翔。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 上一篇:后勤服务人员培训方案
- 下一篇:小学教育教学工作总结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