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重点知识点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图重点知识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制图重点知识点

篇1

一、培养学生对专业及制图课的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兴趣是一切动力的源泉,学生只有感兴趣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学习。调查发现,不少学生是受家长或同学的影响,被动地选报了所学专业,不了解本专业的意义和价值。可想而知,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何谈对专业和专业课的兴趣?失去兴趣,自然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如何调整这种状态呢?首先,应该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历史,重点分析本专业的现状、就业形势、展望一下未来,从而让学生对该专业有全面的了解,进而对学习产生强烈的兴趣。其次,一定要让学生知道,《机械制图》这门课的学习质量直接影响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及实训。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机械制图》这门课的特点入手,让学生明白:制图广泛运用于各行各业,是工程界的共同语言,掌握了它,也就增强了自己适应社会的能力,并且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形成严谨的工作作风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帮助自己更好地适应社会。

二、巧妙运用教具和电教手段,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

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是粉笔加黑板式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往往要书写大量的板书,画大量的图,重复劳动多,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下,往往无法与学生进行充分交流。因此应采用图物结合来进行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过程,通过这种方法可以充分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模型、示教板、挂图等教具能使学生更直观的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及各种事物之间联系,教师对这类教具的选用尤为重要。

为了更好的将同一内容往往要多次重复演示。教师可采用课件,幻灯片等多媒体教学这一辅助手段适时地穿插于教学之中,与模型、示教板相结合,就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不仅具有较强表现力,可以用来直接完成教学任务,还能调节课堂教学气氛,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使得视觉、听觉、角觉多种知觉系统协同参与学习,有助于知识获得的精确和完善性,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在《机械制图》中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把许多文字教材表达不清楚的内容,通过PPT或幻灯片进行微观和宏观、表态和动态相互转化,不仅能让学生了解整个教学,内容的连续过程,更突出表现教学对象的本质特征,把细致入微之处,关键转变点充分突现出来。同时对重点、难点可重复播放,加长停留时间、增强教学效果,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学生易接受,大大提高了短时记忆容量,促进长时记忆。此外利用预先设计的多媒体习题库可以让教师根据需要多举实例,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较多练习。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进行交互,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进行讨论分析,解决问题,同时,结合黑板作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如三视图的建立与投影规律,投影作图、剖视等都可自制多媒体习题课件应用于教学中。

三、根据教材科学施教,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机械制图》一向是许多学生畏惧的学科,不但需要学生记忆那些基本概念、投影规律,更需要有较好的空间想象能力。只有教师单一讲的沉闷课堂教学是学生最烦,最易疲倦,也是最缺乏思维、积极性的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效果也最差。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使教学在轻松、愉快活泼气氛中进行,让学生思想情绪和学习气氛互补、互相促进,使学生处于最佳心理状态。如在轴测图这章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易混淆的斜二等轴测图和正等轴测图各抒己见,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又能通过讨论使学生熟悉本章内容,进一步加深对知识的掌握,最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打好专业技能基础

篇2

关键词:制图教学;创新;兴趣;研究

现今的中职课堂,都极力的提倡创新性的教学,运用创新的方式,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同样也需要运用符合现代要求的教学方法,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运用有机的结合起来,很好的达到教学同步,运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手段,运用先进的方法,创新的方式来进行教学,这样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更高素质的人才。提倡创新性的制图教学,可以改变以往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运用更加灵活的方法,对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层面都能进行有效的培养和提高。一般的来讲,实施机械制图的创新教学,需要对其教学实质的内涵有细致的了解,整理好教学备案,运用“四段式”的教学方法,使教与学可以相互的作用、相互的影响,有机的联系起来,并且,还需对教学实例进行详细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不足和需要改进之处,不断的在教学中进行实践和观察,对教学方案不断的完善,这样,才能称为创新性的教学方法,才能在根本上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有效的提高。

一、创新教学的内涵和意义

实行创新式的教学,可以为学校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人才。机械制图这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比较强,需要综合的实践来进行全方位提高的课程,着重于学生看图、绘图的能力,对于空间结构和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有较大的帮助。在其传统的教学方法恰恰忽略了实践的意义,而是着重于理论和基础知识的提高,对学生的空间结构能力的培养不够到位,所以,需要有一套新的教学方法,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标准,全方位的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创新性的教学,应用于制图课程之中,将教和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现在的许多高等院校中,制图这门课程都提倡进行教学模式上的革新,运用符合新时代要求的方式来进行创新的教学。在教学中,除了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还需要对学生进行鼓励和引导,创建良好的课堂氛围,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潜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最大程度的发挥出来。下文根据对实际的操作方案进行全面的解析,并且引用教学中的实例加以说明,帮助更好的进行创新性的教学。

二、教案及教学实例分析

准备好相应的教案,是进行创新性教学的第一步,也是极为关键的一步。教案的准备,对教师的要求极高,需要教师对课程的内容有着深入详细的了解,同时懂得如何以易懂的语句,来讲授给学生,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其教案的准备就需要教师能够对画法和制图的方法非常的熟悉,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入许多实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对教材充分的吃透,同时还需要对最新的国标有着详细的掌握,总的来将,教师准备教案,对教师的要求较高。具体的来讲,需要在教学中将基础内容进行逐一分解,根据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的进行解决,最后,得出完善的教案。

比如在“视图”这一段课程的教学中,需要将其内容细分为5个主要部分,即视图的概念和具体的分类是什么,绘制视图前具体的准备工作都有哪些,视图的类型为什么要这样划分,不同分类的视图各自具体运用于哪种情形,视图的具体绘制方法是怎么样的,根据这五大类,进行详细系统的分析,抓住其中的教学重点,突出课程中的难点,对课程的特征内容要凸显出来,加强课程的条理性和层次性,同时在教学中,还需要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如让学生多绘制视图,多多理解其中的要点,对各种不同类型的视图的投影方式和标注要有详细的了解,对视图的位置及其相应的配置关系,要理解透彻,对视图的应用范围要讲授清楚,明确视图的各种特征及规律,在课上课下要鼓励学生多动手进行绘制,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才能全方位的加强学生的能力。

通过对实际的教学案例的分析,可以得知教案的重要性和实际中的意义,同时,通过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加强,达到对学生进行全面提高的目的,也能使学生对所学课程的理解程度更加的透彻,进而使教学质量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大大增强。

在教案的设计中还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增加教案的吸引力和实用性,比如在讲解立体图的结构时,可以增加组合体的动态组合效果演示,增强学生的理解。

三、采用“四段式”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在机械制图的教学中,引入“四段式”的教学方法,即演示、讲解、练习、预习四个步骤,使教学内容能够循序渐进、有层次的进行,同时也使教学目的更加的明确,达到了创新性教学的要求,保证课堂教学能够正常稳定的进行,保持教与学的高度统一,对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极大的帮助。

首先对四段式教学的第一步,即演示,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正式开始讲授新课程之前,教师应当通过模型、教学模板、投影仪,来对新课程进行一段全方位的演示,能够使学生直观的了解到新课程的重点和要点,对即将学习的课程可以有更加进一步的了解,同时,通过模型等的演示作用,有助于加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结构能力。另外一个方面,教学演示打破了以往制图课程中枯燥乏味的讲授模式,通过全新教学手段的引入,能够大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们的高度注意,这样教师在课堂的讲授过程中,学生能够对具体的内容更有兴趣,分心的情况必将大大减少。例如,同样在“视图”这一段内容的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通过幻灯片将视图的绘制步骤立体化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同时还可以通过使学生们观察模型,慢慢的了解绘制视图中的关键点,更好的理解课堂的内容。

第二步,讲解,这一部分是教学中的重点,也使难点。在进行直观的演示之后,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习兴趣大大增强,如何很好的利用这一现状,对课程的内容进行很好的讲解,是教师们需要明确的一点。一般的来讲,讲解,要遵循深入浅出、突出重点和难点、循序渐进的原则,对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的内容,要较为简略的带过,对课程中的重点内容,要讲清楚、讲透彻、讲明白,力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够较为透彻的理解,并且还应通过投影仪等教学手段的运用,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理解课程内容。例如在学习平面投影这一节内容时,其中重点难点较多,往往是学生很难学习的一节内容,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很好的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将书中抽象的知识,运用通俗的语言讲解出来,同时还要照顾较弱的学生,耐心的帮助他们讲解知识点,对平面投影中的知识层面要有准确的把握,教学中突出重点,对简单的知识点,略为带过即可。

第三步,练习。在讲授完课程的基本内容之后,要及时的进行总结,对课程中的难点和重点进行浓缩,对突出的问题要进行小结,及时的帮助学生整理思维,使零散的知识点能够在学生的头脑中有机的串联起来,明确知识点其中的层次结构,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具体的实践操作当中。然后,要抓住课程的重难点,通过做习题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练习,让学生能够独立的完成,这一点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做习题,可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对所学知识进行当堂的巩固,同时,教师还能够及时有效的对教学质量进行检验,发现问题和不足之处,发现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然后进行辅导,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巩固将会大有帮助。例如在换面法的教学中,对基础知识要求较为严格,需要课堂上进行及时的巩固练习来加强提高,教师在讲授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就需要利用课堂上剩余的时间对学生进行一些练习,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内容。

最后一步,预习。在课堂的最后几分钟里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下一节课讲学习的内容进行预习,这一点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预习的重要性和意义是非常大的,学生通过对课程的预习,可以对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有较为明确的掌握,在之后的教师讲解中,对这一方面必将会有所侧重,同时,机械制图这门课程需要的不仅仅是学生的理论知识,还需要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通过有效的预习,学生先在课程学习之前进行简单的实践操作,能够在之后的学习过程中对具体的绘制图形的方法有着更为透彻的理解,课程内容的学习也会更加的扎实。

四、以学生的兴趣入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

现在中职生自主学习习惯差,单纯的理论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学生兴趣点,以兴趣驱动学生自主学习。在实际的教学探索中,制图的教学已经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整合了计算机绘图软件CAD。教师不但可以利用实体造型来分析视图,给予学生更多的帮助,学生也能通过计算机绘图建立对制图课的兴趣。在教学中对制图教学更加考虑了学生自己动手能力的培养,学生在做中学、老师在做中教,巩固学生对实体空间感的建立,掌握制图方法、认识各种图形结构。比如教学中,不仅老师提供现成的实物模型,而更多的是由学生自己完成模型的制作。在学习平面图形的时候,我们组织了平面图形的绘制和制作,可以完全由学生创作各种平面图形,看作自己完成的各种个性化的图形,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了成就感。在学到三视图的时候,我们开展了一个制作模型的比赛活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对三视图的认识效果非常好。学生对实践动手兴趣很高,很好的促进了教与学。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通过准备好完善的教案,“四段式”的教学方式的运用,综合的加强学生全方位的能力,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理解更为透彻,学习的积极性大大提高,还对实践操作能力的提升大有帮助。在制图的教学中,应当运用创新性的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高素质的人才做出努力。

参考文献:

[1] 易斌.创新性的教学方式在制图教学中的应用[N].内江科技,2008,29(9)

篇3

新课标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究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自主的课堂,突显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案教学法的中心思想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多维互动的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自主、自控、组织等能力的培养。而学案式分组教学法,就是在学案教学法的基础上,采用分组的形式实施教学活动以及进行全面客观的活性评价。

二、课题提出

中职学生知识基础较为薄弱,自主自控能力不足。而机械制图这门学科的内容较抽象,绘图过程较复杂,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自主自控能力,很多问题在分组合作交流的基础上便迎刃而解。因此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在机械制图科目上显得尤为不适用。

另外中职学生普遍优点是思维活跃、动手和组织能力强、集体意识强、易接受正向激励。因此传统的终端考试评价制度也无法真实完整地体现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及综合素质。

基于以上对学生特点的分析以及机械制图学科对学生能力的要求,笔者提出并尝试实施了“基于‘活性评价’的学案分组教学法”,这种方法可以使基础薄弱、学习兴趣不足的学生得到智力、能力、意志、情感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并得到完整全面的评价结果。

三、课题研究

(一)学案教学法

学案是指教依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为学生“量身”编制的自主学习方案。它由学习目标、知识结构、认知方法和技能训练四个要素组成。学案上所承载的内容主要是“学什么”“怎样学”,其实质就是教师如何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使静态的学习过程动态化,具有“导读、导听、导思、导做”的作用。

学案教学实际就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实施方法一般是上课前教师先将设计打印好的“学案”发给学生,然后学生结合课本按照学案上的学习目标、问题探究、学法指导、重难点突破、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等环节,掌握知识、巩固所得。其操作内容主要表现为“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师点评、师生总结”。“导学学案”的编写应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①基础性――面向全体学生,让其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以知识为载体,明确为素质教育服务的目标;

②开放性――教学过程体现多维互动,教师不搞一言堂、灌输式。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主动发展;

③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是主动的。师生人格平等,自尊自爱,情感交流融为一体,展示个性特点;

④差异性――面向全体学生的个性。如课堂提问、习题设置等思维训练要体现针对性、层次性、梯度性。关注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提供表现成功的机会。

⑤生成性――树立生命的观念。教育即生活,有不可重复的智慧生成和不可重复的情感体验。

笔者编制的机械制图的学案分为五个部分:学习目标、重难点、学习过程、评估小结、作业预习。其中“学习过程”是课堂主要阶段,具体分为“复习旧知、自学互助、师生总结、例题精讲、固化练习”五个步骤。学生根据学案上提示的知识要点和步骤在分工合作中进行自主学习,在这过程中教师应处于 “主导”地位,即创设情境、明确任务、组织学习、适时点拨、合理评价、情感推动。

(二)“分组式”学案教学法

所谓“分组式”学案教学法,就是将传统的以个人为单位的学习方式改为将几个学生组合为一个学习小组,以小组为单位按照学案的要求和步骤进行分工合作学习的自主合作型教学方法。

学案教学法应用于中职学生的机械制图教学时,由于学生基础差异大,传统的个人自学方式会造成“优者更优、差者更差”的结果。分组式学案教学法可以创设团结有趣的课堂氛围,提高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通过小组内部的分工合作、互相督促以及组别之间的竞争,既实现知识技能的累积,同时也促进学生情商、团队精神的发展。

分组方法一般是根据班额大小,分成4―6组,按照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能力、性格特征等进行分组,尽量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优化组合,保证每个小组都有高、中、低三个能力层次的学生,这样才能保证合作学习的效果。

例如,在“叠加型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课题中采用“小组式”学案教学法,教师提醒各小组内首先进行合理的人员分工,明确各自的任务职责。例如组织能力好的同学负责组织、分工、监督,动手能力较好的同学负责堆砌模型分析叠加的位置关系,学习成绩较好的同学负责绘制主视图,学习能力较差的同学则可在其余几位同学的帮助下完成俯视图、左视图,最后小组成员一起检查三视图并讨论总结出叠加型三视图的绘制方法和步骤。

(三)活性评价的目的及内容

机械制图这门课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观察、分析、想象、动手、态度,以及小组合作中的团结协作、组织能力等。学习效果不仅应考查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还应考虑学生在自主学习、分组合作过程中能力的提高。而传统的笔记、月测、考试的综合评价方法单一片面,未能体现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能力和进步。因此我们针对机械制图的“分组式”学案教学提出使用“活性评价”的方法并进行了尝试。

“活性评价”是指用动态的质量观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活”在不仅看学习结果更要看学习过程,“活”在注重了学生的差异发展,“活”在将发展的眼光放在学生能力的培养,“活”在尊重学生的进步和提高上。

这门课我们制定了两张活性评价表:“小组学习过程活性评价”环节目标管理评价表和“学生学习过程活性评价”环节目标管理评价表,分别对小组表现和个人表现两方面进行评价。小组评价表一个星期总结一次,根据积分排名评选出优秀小组;学生个人评价表一个月总结一次,根据积分排名评选出优秀学生。每月及学期末对优秀小组和学生进行表彰和奖励。

四、课题实施步骤

以下以机械制图中“叠加型组合体三视图的画法”为例阐述该课题的具体实施步骤。

(一)小组分配,进入角色

笔者所在学校的机械类班级一般人数在40-60人左右,人数较多,在空间允许的情况下,较适宜的分组方式是6人/组,分为8-10组左右。

在该教学模式实施初期,由教师根据学生学习能力差异进行平衡分组和角色设定,明确组员的任务及职责。实施中后期可在教师统筹下由学生自主分组。

(二)情景设计,下达任务

上课前先通过启发性、趣味性问题或情境类设计,告诉学生本节课各组需完成的任务以及最终的奖惩情况。让学生清楚这节课的目标,激起学习的动力和兴趣。

(三)分发学案,自主学习

学生根据“学案”按小组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在这一环节的设计步骤为:

1.复习知识,完成练习

2.自学互助

① 按学案提示制作模型,小组合作画出相应的三视图;

② 学习课本相应章节知识,小组讨论:结合实际操作归纳总结知识要点;

③ 小组竞赛与互查,展示成果。

3.点评、归纳

教对学习小组完成的任务成果进行点评打分。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发言,归纳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进行总结。

4.例题精讲

教师针对共同总结出来的重点知识,通过例题进行论证。

5.强化练习,促进能力提升

理解知识点后,学生需动手亲自论证,固化知识。这一步骤由小组成员根据自己学情选择练习题自主完成练习后,小组共同探究,教师给予适当点评。

(四)评估小结

学习完成后,教师分别对“学习小组”与“学生个人”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小组学习过程活性评价”环节目标管理评价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上课前是否做好准备(20分)、小组发言是否踊跃(20分)、小组是否遵守课堂纪律(20分)、小组合作是否和谐(20分)、小组课堂练习完成情况(20分),评分由小组成员和教师共同完成。按得分情况分为四个等级:A优(90分)、B良(80分)、C及格(70分)、D不及格(

“学生学习过程活性评价”环节目标管理评价表的评价内容主要包括:上课前准备工作(10分)、认真听讲(20分)、积极发言(20分)、遵守课堂纪律(20分)、认真做笔记(10分)、认真完成课堂练习及课后作业(20分),评分由学生个人、小组组长、教师共同完成。按得分情况分为四个等级:A优(90分)、B良(70分)、C及格(60分)、D不及格(

(五)作业预习

布置作业:课后作业习题和兴趣作业(兴趣题由学案给定)。提示下一步知识要点,要求学生课后预习。

篇4

(一)学生学习基础差、起点低。目前就读中职、技工类学校的学生大多是初中毕业或初中就辍学、成绩中下等的学生,中考成绩较差,没有和那些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一起就读理想高中的机会,他们选择技工学校,想学一技之长,掌握一门技术,从而在社会上有更好的发展。目前,在对我校中技学生基础知识的调查中发现有“两位小数的加减”、“平面坐标的计算”、“常用汉字的书写”、“简单、基本图形面积的计算”等基础知识,近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反映“好像学过”或“完全不懂”。学生这样的基础和起点给这一阶段专业知识教学带来很大的压力。

(二)缺乏对学习的兴趣、懒散、调皮、好动是这一类学生的共性。目前,我国各类学校教师都反映现在的学生越来越难教。认为现在的学生生活在这个高速发展、快速变化的时代,高科技、新技术、先进超前的思想观念对他们的影响远大于学校教育对他们的影响。假成熟、早熟现象很普遍,习惯把自己定位为已经成人、已经懂了(自以为是之列)。现实中经常可以听到他们这样的心声“老是学这个有什么用!我以后都不干这个”、“老师你啊,现在都不用人加工工件,都是机器”、“你当老师能赚多少钱?我去我爸厂里一个星期就可以买台iphone6”,他们的思想已经“假成熟”化,社会不良风气对他们的影响远大于教育对他们的影响。

(三)学生虽然基础差,但智商并不低,静下心学专业知识很难,很难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虽说这样年龄层次的学生学习基础很差,但是他们的智商并不低。集体式教学模式在这样的大班级里无法高效实施,特别是机械专业的纯男生班级,他们在这样的大环境里根本无法长时间投入到学习中,思维集中时间最多10分钟。等老师滔滔不绝地把课讲完,再问他们听懂了多少?诚实的学生便会回答:“我根本不知道你在讲什么。”因为当老师专注讲解知识点的时候他们已经没有听课学习状态了。

二、传统教学法教学效果分析

传统《制图》教学方法可能经常是以一些理论性名词解释、概念、实例分析作为主要教学线路。往往学生听与想的比较多,动手练的时间比较少。课后主动练习的时间比较多,一堂课下来要求他们全神贯注地“听”、“想”,课后独立认真地“做”。这样的要求对刚入校的技校生来讲非常难做到。传统教学方法很多,但这些方法都是基于学生在老师掌控之中引导式思考和学习。技工学校学生大多不善于思考,理论性较强的东西听不进去,不愿意费神、耗力气思考。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低下。案例:我校14机电1班的小张同学中考成绩123分,平时性格比较内向,在家长老师面前比较乖巧。由于学习成绩较差,父母唯一的希望就是他能学一技之长,以后能独立谋生。这个学生入班以来一直坐在最前面。上制图课时比较认真,基本都能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老师每次上课不到十分钟他就开始打瞌睡,到老师布置作业时才开始清醒,然后完成作业时总反映“老师这个我不会”。事后与他谈心问他为什么一上课就睡觉?他回答有两个原因:一是晚上玩手机睡觉比较晚;二是觉得老师讲理论的这些东西枯燥(容易犯困),举的例子不感兴趣。反正只要老师后面跟他讲讲练习里面的关键点就可以了,到时候抄抄作业完成任务就可以了。每堂课45分钟,从组织教学、课堂引入到讲授新课,再到课堂小结至少要占用大半节课时间(25分钟~30分钟),这段时间要求学生完全高度集中精神、认真思考,积极主动配合老师,这对技校学生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很多老师教完一堂课叫苦连天(这样的学生太难教了)。学生反映这个老师上课我不喜欢(他讲的我们都听不懂)。这样教师与学生对对方的评价都不好,最后教学效果很糟糕,学生没学懂、作业交不上来、交上来的作业胡乱做或者空白。

三、任务驱动法促发课堂生机

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一进入课堂就布置今天需要完成的练习(我们常说的“今天的主要任务”),让同学们先尝试着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难题,这个时候老师帮助解决难题。这样的课堂整个都是学生动手,老师协助解决问题。切忌没有出现的问题老师一定不要先告诉大家解题方法。避免学生听老师繁琐的知识点介绍,用到什么自己先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找不到老师再来点拨,这样学生完成作业的效率很高。以“正等轴测图的画法”这个知识点为例。

(一)传统以教师为主的讲授教学法。需逐步讲解介绍的知识有:①轴间角120°;②伸缩系数0.82;③简化系数1;④轴测图的基本性质;⑤教科书案例讲解。这些内容讲解下来,学生被整个教学知识点弄“昏了头”,走神、趴台睡觉现象在所难免。这样的学生再让他们回去完成作业,要么是缺交、要么是抄袭、要么是乱做后上交。

(二)任务式驱动教学法的特点。①提出问题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老师转化为好学的学生,学生不解决这个问题就没办法完成相应的课堂任务。引导他们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无形中完成学习任务。②掌握解决问题的办法后,及时应用并解决实际问题,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将理论知识转变成动手技能,同时完成任务(作业)。③无形中将“听”、“想”、“动”贯穿整个学习任务中。

(三)教学效果反馈。①课堂气氛活跃了起来。整堂课下来全体学生都在动手做练习,大大减少学生开小差现象。②作业完成效率高了,以前一个50多人的班级上交作业最多不超过40人,总有那么10几个人不主动交作业,当老师找他们询问原因的时候总会说“老师我不知道做啊”、“老师做哪里”。在课堂上做作业,存在的这些问题老师现场解答,避免学生不会。③以这样的模式上完课后询问大部分学生这样的教学模式是否接受,很多学生都说:“老师这样我觉得更简单了,也不会犯困了!”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制图主要教学方法得到了师生的一致认可,老师上课轻松了,学生上课不困了。

四、任务驱动法在《机械制图》教学中的实施条件

(一)学生要有必备的作图工具(避免要求他们练习时学生说“老师我没笔(工具)”的现象)

(二)首先立规矩,强迫完成作业。对于这批不爱做作业、对待学习无所谓的学生要培养他们不完成作业就不能做其他活动的习惯。

(三)引导性奖励政策。完成比较好的有物质奖励、表扬(加分)名誉性奖励、课后特别关心奖励。

(四)本课程考核方式必须坚持以“重过程,轻结果”的学习理念明确教学目的。

五、任务驱动法的利与弊

(一)任务驱动法优点

1.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学生学习状态和气氛比较好。2.抄作业现象减少了,所有学生在课堂上都动了起来,无形中完成作业。3.老师需教的重点知识都在学生练习过程中作为解决困难的方法无形中教给了学生。4.提高了整个课堂效率。

(二)任务驱动法的弊端

篇5

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农业机械化工程专业大二的少数民族学生,课程目的是使学生获得工程材料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材料的化学成分、组织结构、加工工艺与性能之间的关系,了解常用材料的应用范围和加工工艺。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学以致用,初步具备合理选用材料、正确确定加工方法、妥善安排加工工艺路线的能力。从而为新疆地区培养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业机械化工程相关技术人员。但通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实践发现,按照以往针对汉族学生教学的思路实施教学出现了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文化特点问题

民族生天性纯朴热情也很乐于与他人相处,由于受到环境和民族文化的影响,民族生的民族意识较强[3],在课程教学中的表现之一是民族生不喜欢跟汉族老师交流,自己的团体氛围较浓重。表现之二是对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地位等问题一般比较敏感。

1.2课程内容理解问题

由于民族学生本身的语言文化差异的限制,导致刚进入课程学习一段时间后,一些民族学生开始感觉自己理解不了课程内容,“三多一少”给学生带来的上课感受是内容头绪多,知识点多,内容重点多,大多民族学生抓不到知识之间的贯穿线[4];不能及时理解内容,记住知识要点,学期过半,学生普遍呈现浮躁状态。特别是一些较抽象的理论,更是吃不透,学习欲望明显减弱。

1.3课堂教学问题

由于课时的限制,很多教学内容必须浓缩、简化甚至忽略不讲,教师把主要精力放在按规定学时把所有的教学内容灌输给学生,偏重课程知识、内容孤立传授,学生在课堂上基本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教学效率不高,直接表现为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老师的提出的问题不知如何解答,课堂实时互动减弱,整个课堂教学成了教师的“独角戏”。还有就是课程期末考试成绩普遍偏低。

1.4实验课设置问题

本课程授课对象正处于开始专业基础课的大二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和机械加工制造工艺的感性知识。由于课程学时的限制,学时不安排实验课环节,学生在课堂上接收的知识无法通过感性或直接的实践来巩固。直接导致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缺乏。

2课程教学探讨

上述问题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总结而得,针对民族生的特殊性,结合课程内容的特点,提出在针对民族生的机械工程教学过程中应从充分考虑文化特殊性,优化教学内容与结构,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与方法等方面入手,解决机械工程材料繁杂的课程内容给民族生带来的主观和客观问题,从而改善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新疆地区培养符合地域特色的农业机械技术人才,服务区域发展。

2.1充分考虑民族生的文化特殊性

民族生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对事情的看法与思考问题的方式及方法固然不同,如果按照平时对汉族生的教学方式,可能会有所出入。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充分尊重民族生的文化及其特性。在新疆敏感的大环境下,要时刻注意教学时的言行,及时跟他们交流,了解他们所想,积极去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同时要营造一个和谐的教学氛围,让他们觉得轻松、自在,比如可以在民族生过节之前,提前祝福他们;同时教师课下应多了解他们的文化历史,并积极赞扬他们的文化,积极跟民族学生沟通,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与课程学习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并及时解决。同时积极鼓励民族生参加民族团结的小活动,这样有助于跟他们拉近心理距离,从而有利于课堂教学的积极有效进行。

2.2优化课程教学内容

首先课程选择的教材为于永泗主编,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九版《机械工程材料》,该教材具有体系完整,结构合理,编写精炼,同时又与前沿信息接轨等优点,比较适合少学时的课程教学用教材。教材在内容编排上按以下方式较为合理:①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基础理论知识(第1至第5章);②各种常用的材料与应用(第6至第12章);③零部件的失效与选材(第13章)。按照性能-结构-凝固-加工工艺(塑性变形、热处理)-常用工程材料-选材的顺序进行教学讲解。由于课时少,不可能每章节的内容都讲授,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中,以机械工程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把握教学目的,压缩材料的组成和微观结构方面的内容;讨论金属塑性变形的、组织对性能的影响,结合最新科技应用,点到新型材料的应用领域,拓宽学生的视野。教材确定的重点基础知识为第1章材料的性能,第3章铁碳合金相图。继而重点讲解第4章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再结晶(冷加工部分)第5章钢的热处理(热加工部分),通过典型的例子与我国悠久的冶金技术历史相结合,与学生一起探讨关于金属冷加工与热处理的知识及工艺,让民族学生充分认识材料的微观组织是如何决定性能的,同时让他们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优秀的冶金技术及灿烂的文化。除此之外,重点讲解第6章工业用钢及第7章铸铁部分,这样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知道现今几种典型工业用钢的牌号及应用范围,铸铁的牌号及应用场合,最后讲解第13章零件的失效与选材,充分举例,让他们知道为什么汽车要报修保养,轮胎为什么会爆胎等,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例子去讲解课程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收集材料,特别是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有关工程材料的实例,即要求教师结合实际去备课,而不是单纯的课本内容。这样的优化,有利于学生掌握机械工程材料方面的基础知识,把握住重点知识,并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

2.3合理选择教学方式与方法

由于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知识点多,对部分章节进行教学内容优化后,如何快速压缩非重点内容,多媒体教学无疑是一种高效率的教学方式[5]。但本课程不同于《数学》课程的逻辑性,强调推理、证明;也不同于《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课程强调投影、空间几何知识。机械工程材料课程知识点繁杂,强调的是工程应用,如工程材料的晶体结构、成形过程、热处理、合金化及改性的过程,可以用Flash或swf动画可以实现平面或立体呈现[5~6]。对于与生产实践相关的内容,在授课过程中,可以借助工程实践的录像重点播放,课后还可以把多媒体课件、录像资料上传到课堂上,教师采用引导式教学,如讲到材料的特性时,让学生结合自己家里的具体实例进行现场教学与提问,结合现今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的巨大成果,让民族生了解神舟飞船与天宫一号材料特性,同时让他们充满民族自豪感,鼓励他们努力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同时结合如今的发达的网络资源,积极引导学生课后登录中国材料网、机械CAD论坛、模具论坛、热处理论坛等,学会网上学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而巩固基础知识,不断扩大知识面。

2.4实验课与教师科研结合,引导学生课后自主学习与提高

由于课时少,不安排实验课教学实为不妥,因此,正是由于课时少,更要安排必要的实验课教学[7],特别是针对民族生,必要的实验课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充分理解教材内容,更让他们直观了解机械工程材料的奥妙与精深,充分激起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还要及时把在研的课题项目融入到教学中去,通过布置课后实习作业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去查相关资料,独立或以小组的形式去解决相关的问题。例如在做棉花穴播器的课题时,就可以把穴播器的原理讲给学生听,新疆的学生对这个不陌生,但不知道是如何进行设计与选材的。因此,可以布置相关的选材问题让学生自己以小组的形式去完成,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知识,有助于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更训练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了培养高质量人才的目标。

3结束语

篇6

关键字:微课;翻转课堂;综合布线;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7)02-0076-04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为高校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活力。笔者将基于翻转课堂与微课理论,利用微课网络平台,对“综合布线”课程教学过程进行重构,探索出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教学模式。

一、翻转课堂及微课的概念

翻转课堂也称颠倒课堂,起源于美国,开始由两位高中化学教师为帮助缺席的学生补课而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演示文稿和讲课声音,并将视频上传到网络。后来,这两位老师让学生在家看教学视频,在课堂上完成作业,并为学习中遇到困难的学生进行讲解。这种教学模式受到了学生的广泛欢迎[1]。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教师课堂讲授、学生课后完成作业的教学模式,通过课前提供相关教学资源让学生自学完成课堂知识传授的任务,而利用课堂时间采用课堂学习活动(项目、活动主题)帮助学生实现知识内化,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及教师的主导性,开创了全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2]。

微课是针对某一个知识点,制成的一段长度几分钟的教学视频,具有时间短、内容精、教学目标明确且单一等特点。“微课”这一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老师提出的,并应用于中小学的课程改革中,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取得了瞩目的成绩。2012年开始,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组织举办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并已成功举办了两届,吸引了全国1400多所高校的18000多名一线教师的热情参与,极大地推动了微课在高校课程教学中的应用。在高校微课发展报告(2016年)中,将微课定义为“微小精致的新一代课程之细胞”。它适合微时代的移动学习、泛在学习、自主学习,更适合学生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按需选择学习、个性化学习和微型移动学习的需求,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3]。

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结合翻转课堂与微课教学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将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充分发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自主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与教学效果,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养成提供保障。

二、综合布线课程的情况

“综合布线”课程是江西财经职业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职业技能课,目的是培养学生进行网络综合布线工程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维护等专业技术能力,培养综合布线行业所需的一线高技能专业人才,作为核心课程特别注重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网络总体规划设计、综合布线的工程设计、综合布线的施工技术、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与验收、综合布线系统运行维护等。由此可见,“综合布线”课程实践性非常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是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核心。

目前在“综合布线”课程的实践教学过程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践教学条件不足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综合布线行业发展日新月异,新技术、新产品不断涌现,使得学校所建设的综合布线实训室难以与技术发展同步更新升级,加之综合布线实训平台与仪器设备本身价值不菲,学校经费有限,往往使得实训设备难以满足实训要求。

(二)实践教学时间有限

“综合布线”课程理论及实践的知识点众多,而课程一般都是只开设一个学期,每周4个课时,要完成教学任务,学时非常紧张。而高职学生学习基础不牢,自学能力较差,而实践教学中的知识点众多,教师随堂指导与监督的过程中无法面面俱到,难以保证所有学生的实践学习质量。

(三)实践设备仿真性有待提高

“综合布线”实训室中的实践设备虽然是根据综合布线工程的环境仿真设计开发的,但始终无法完全模拟出实际工程中的效果。而由于客^原因,学生无法前往工程现场实地参观与操作,这对于初次接触综合布线的学生,往往无法正确了解综合布线工程。

三、理论基础

通过对国内外先进教学理论的分析,结合基于翻转课堂的“综合布线”课程微课教学改革实际,梳理出相关的教学理论。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的知识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如人与人之间的协作、交流、利用必要的信息等等,通过意义的建构而获得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作为学生构建知识的促进者、协助者、引导者,学习环境应包含四个因素:学习内容情景、学生的协作、成果的交流和意义的构建。该理论认为“协作学习”和“情景”的构建意义重大[4]。学生在微课学习过程中,教师一方面通过视频展示工程的现实环境与情况并构建仿真的实训环境,为让学生置身于仿真的“工程”之中,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在实训过程中对学生的实训过程加以引导与纠正,协助他们解决遇到的问题,保障实训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掌握学习理论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以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习者对几乎所有的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中,我们通过微课网络教学平台所准备的微课视频,学生根据各自的学习情况自行决定观看的时间与次数,直至掌握所有教学内容,并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教师通过教学平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进度,并能对学生进行指导。

(三)泛在学习理论

泛在学习理论是指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刻获取所需的任何信息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学习。我们以微课为载体开展教学活动,学生可以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多次、反复观看教学微课视频,从而掌握所学知识。

四、实施过程

(一)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设计

根据对综合布线行业一线企业的调研,我们确定了以综合布线项目经理作为培养目标,企业希望学生具备良好的技术能力、团队意识和奉献精神,这些都需要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加以培养。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并结合综合布线工程的组织与施工过程,设置了5个学习情境,并在各学习情境下创设了工作任务,明确了教学目标,如图1所示。

(二)微课视频资源的制作

笔者以水平干线线缆敷设项目为例,进行微课视频的开发与制作工作。

1.制定拍摄脚本。“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脚本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拍摄环节的质量与速度,因此要在拍摄视频之前,应根据实训的要求与特点,制定拍摄脚本。脚本中应包含场景序号、视频内容、配音内容、字幕、时长等内容,如表1所示:

脚本的内容应尽量详细,特别是重难点部分应标明,并与拍摄小组商议拍摄的手法,并增加特写镜头。脚本写好后,应与拍摄小组进行沟通,从摄像与制作的角度对脚本提出建设性的修改意见,进一步完善脚本的内容。

2.现场拍摄与录制。首先准备好拍摄的环境,如实训平台、工具、拍摄设备、人员、灯光、采音设备等等;其次,与拍摄小组根据脚本进行交底,确定各场景的拍摄位置、角度需达到的效果等;最后,分场景进行视频的拍摄工作。本项目拍摄的是实训环节,所以就选择在实训室进行拍摄,在拍摄器材的选择上,可以使用家用DV或者带高清摄像功能的手机。因为参与拍摄过程并非专业人员,加之摄像设备的使用不见得熟练,所以最好在正式拍摄之前进行一次彩排。在正式拍摄时,采集的素材应比脚本中的计划时长多一些,以方便后期的加工剪辑。

对于理论知识的讲解部分,可采用录屏软件Camtasia Studio及PPT进行录制,该软件具有强大的屏幕录制功能,简单易上手,能轻松完成PPT课件及同步讲解的录制工作。

3.后期剪辑制作。拍摄好的视频素材需经过剪辑加工,这里使用会声会影作为编辑工具。会声会影是加拿大corel公司制作的一款功能强大的视频编辑软件,具有图像抓取和编修功能,操作简单,适合个人使用。根据脚本的要求,首先按照场景的顺序与时长,对拍摄的视频资料进行编排剪辑,再根据实训要点在相应的时间点添加字幕说明,如果再拍摄时没有进行声音采集的话,还应进行解说文件的录制与添加,最后可增加视频片头或背景音乐对微课视频做进一步的美化与完善。

(三)基于微课的教学实施

在开展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将其分为课前、课中、课后三部分,如图2所示:

1.课前。通过网络平台制作好的微课视频,同时制作学习任务单。在课前2-3天将相关微课视频上传至微课学习平台上,每位同学使用自己的账号登录并进行学习,教师可通过学习平台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与状态,并通过预习问题测试模块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在开展微课教学前,教师应准备好包含微教案、微课件、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微反思等教学资料(如图3)。学习任务单包括学习指南、学习任务、相关资源、困惑与建议等内容,其中,学习任务的问题设计是关键。在“水平干线线缆敷设”微课中,笔者设计了两个问题,一是在水平干中线缆敷设的方式,二是各敷设方式中所要注意的技术要点。通过问题导向,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重点知识,并提高学生课前学习的效果。

2.课中。课堂上,改变过去先理论后实践,以老师讲授、演示为主的教学方式,代之以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答疑解惑。课堂上,学生根据课前微课学习的情况,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对问题进行解答,对操作要领进行讲解与演示,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分组实训,由于学生已经通过微课视频的学习了解了实训操作的要领,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监督实训操作过程,指正操作要领,必要时对关键操作进行示范演示。

在本微课中,学生主要对两种敷设方式使用的场合、穿线器的使用、为何需进行线缆保护等环节存在疑问。这就需要教师进行讲解,特别是在穿线器的使用规范中,还要进行现场操作,并详细介绍各步骤的操作要领。从穿线器的作用,线缆与穿线器的绑扎,拉线的力度、方向等环节可边演示边讲解,让学生对这些操作要点要直观的了解。在分组实训环节,先让各小组进行讨论,确定采用何种敷设方案。然后先让一部分小组先进行实训,另一部分小组在一旁观看并指出他们错误或不规范的操作,通过学生互评,提高实训的质量。

3.课后。完成课堂教学后,为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设置拓展任务,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学习。这里结合“综合布线”课程的课程设计――某大楼的综合布线工程设计方案进行拓展,在完成微课学习后,让学生通过学习的内容及教师所提供的参考资料,开展设计方案中水平干线子系统的设计,完成相关的设计文档,使得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水平干线线缆敷设相关知识的理解。

(四)评价

微课教学的评价采用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课前环节,教师通过微课网络平台,查看与回答学生的提问,初步掌握各学生的自学情况;课中环节,学生开展分组实训操作,教师通过实训情况评判各学生的实训质量,同时,组内同学开展互评,对实训情况进行总结;课后环节,教师通过各位同学所提交的设计方案掌握其学习效果。通过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改革与实践,“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近年来,先后在江西省大学生技能竞赛网络工程赛中获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

五、实践之后的反思

通过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实施,“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对知识点的掌握均有很大进步,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对教师、学生、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一)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在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中,教师从传统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知识与技能内化的引导者。这就对教师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能够熟练掌握所教授的知识点及技能点,还要能及时解决实训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包括学生的实训操作规范、实训设备的故障等)。此外,教师还需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微课教学视频的拍摄于制作,回答学生在课前和课后阶段所提出的问题,这对教师的精力也是很大的考验。

(二)对学生的要求提高

对学生而言,从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转变为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这对学习能力与主动性本就不高的高职学生而言是巨大的挑战。这就需要从学生学习兴趣的引导、优良学风的养成等多方面入手,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积极性。

(三)对教学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模式拓展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对教学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对教师课余时间的教学准备及答疑互动进行管理,既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也是对教师劳动的尊重。

总之,基于翻转课堂的微课教学有利于提高“综合布线”课程的教学质量,但如何保持教学效果形成长效机制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张跃国,张渝江.透视“翻转课堂”[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3):9-10.

[2]何文涛,张新明.基于微课程的电子课本内容整合及其教育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8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