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必备基础知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机械制图必备基础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机械制图必备基础知识

篇1

【关键词】机械制图;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改革

1.引言

“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培养的是能在一线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生活中的技术型人才。机械制图是高校工科学校学生必须学习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工程图是工程界的语言,因此该课程主要旨在培养学生基本的作图能力、作图时所必须遵守的规则和创新思维的空间想象力,使得学生毕业后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能够读懂工程图,还必须能够绘制工程图。机械制图是学生后续学习专业课和做课程设计所必备基础知识,也是所有制图的基础。为了使学生更能适应以后的工作,灵活的运用自己的知识,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存在的弊端进行改正,提升教学课程的整体水平,将来更好地培B出更多的能够服务于一线的技术应用型人才。

2.机械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通常机械制图的课程安排在大一学习,学生没有进入企业参观和到学校实验室实习,基本没有机械方面的常识,影响了教学质量和效果。机械制图课的学时较少但包含的理论知识较强,课后需要大量的时间做习题,导致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积极性不高,很难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学生由高中老师保姆型的管理到大学自主管理的转变需要

3.机械制图教学内容的改革

计算机制图的改革。传统的作图方法主要是手工作图,而今天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电脑和作图软件的发展,使得作图效率有很大的提高,同时学生也具备良好的计算机基础,学校的软件和硬件设备也较好,因此在教学改革过程中加深对计算机作图的教学,在学生正确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选择一种比较通用的计算机作图软件(AutoCAD软件),利用上机教学,把基本的绘图和编辑命令传授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画零件图形,并布置一定的课后作业,及时督促学生完成,直至学生能熟练运用计算机来绘制机械图。

为了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入三维造型软件。通过上机学习,使得学生掌握基本的建模方法,提高对组合体的识读,并且通过课后大量典型机械零件模型实例的建模指导练习,培养学生三维建模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活力。

4.教学方式和手段的改革

在教学过程中合理安排实习工厂和实验室观摩,在课程中间安排学生到相关的企业实践教学基地下厂实习,期间教师与企业工程师合作把企业成熟项目的某一部分转化为教学案例和练习项目,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工程素质。在课程最后可以请企业工程师走进“教学课堂”,将企业最新技术及前沿发展带到学校使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对接,与校内教师的教学形成互补,使学生及时了解和掌握行业企业最新的技术和热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合理使用多媒体动画等辅助教学手段。使得传统教学方式与多媒体教学的优点有机结合,如PPT与板书挂图结合、三维动画与实物模型结合等。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应保留某些不可替代的传统教学模式,如徒手绘图能力的培养。徒手绘图由于具有快速、灵活、高效、受条件限制少等特点,在生产一线中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它也是学生进入企业后必备的一项技能,同时也是计算机绘图的基础和前期底稿。因此,机械制图教学中应加大徒手绘图的教学比重,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制图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的工程素养。

5.考核方式的改革

平时机械制图课程对学生的考核方式主要是最后的期末考试成绩,现在考核方法引入“过程评价”,将考核放在平时,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例。例如学生课程出勤、课堂与实习表现占10%,实习报告占20%,计算机制图作业占20%,手工绘图作业占20%,期末考核占30%,最终得到学期总评成绩,增加对学生的过程管理。

6.结束语

在当前高等教育不断改革背景下,对机械制图教学进行反思并探索改革显得尤为重要。这次教学改革主要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手段以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变革。目前机械制图不断压缩的课时量与社会对毕业生工程素质要求之间的矛盾、课堂教学内容和方式与学生对本课程的兴趣和热情之间的矛盾等使得课程的教改之路任重而道远。高校制图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和总结教学经验,努力使培养的学生在综合素质和能力上得到更大程度的锻炼和提高,最终毕业后才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技术应用型人才。通过本次的机械制图课程改革,对大多数的学生对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为了使得更多院校的学生取得良好的成绩,应当坚持课程教育的改革。

参考文献:

[1]郭永凤.《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文化与探索,2016,6.

[2]何恩义,王静.机械制图课程微课的功能分析[J].科技资讯,2016,1.

[3]孙鹏涛.机械制图多媒体动画教学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6,13.

篇2

关键词:机械制图 教学 课改

一、问题的提出

笔者从教二十多年,机械制图课上了一轮又一轮,然而现在,却越上越没有信心。以前上课,虽然班级学生多,但肯学的学生多,对机械制图感兴趣的学生多,上课虽然辛苦,但上课有劲头也有成就感。而现在,班级虽然学生少,但上课却颇感费力。究其原因,学生的学习动力较以前的学生明显不足,老师上课虽劳心劳力,但收效甚微。

出现这样的现象,生源素质下降是一个方面原因,但教材老化、教学方法陈旧也是重要的因素。学校中职机电类专业《机械制图》教材选用的是劳动版机械类通用教材。这个版本的《机械制图》教材虽然也在不断调整和改进,目前已是第五版,但不管怎么改都没有突破高校《机械制图》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仍是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进行教学。这样的教材和这样的教学方法很难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上课事倍功半也就不足为奇了。

要想改变目前教师上课辛苦,学生学习没有效果的状况,作为教师要有所作为。生源素质低是我们不能左右的,但我们可以从教材及教学方法上下功夫,为提高教学质量尽职尽责。

二、机械制图课程改革思路

对于中等职业学校机电类的学生而言,将来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识图、读图能力是必备的,而画图能力要求并不高。因此,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识图、读图训练是机械制图课的首要任务。传统的教学,教师都是通过教学画图来提高识图、读图能力,然而近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由于学生惰性较强,懒得动手画图,所以以画带识、以画带读的教学思路受到了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从调整教材体系入手,改变原有教材的编排结构及知识体系,使教材在教学过程中能更贴近生产实际,从而使教师在教学方法上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提高教学效果。

笔者对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思路是:将《机械制图》教材按三大部分编排,第一部分基础知识篇,第二部分识图、读图篇,第三部分应用提高篇。

在基础知识篇安排如下内容:基本作图及投影的基本概念,点、线、面及基本几何体的投影,三视图的基本概念。轴测图可以作为选学内容安排。

第二部分识图、读图篇的安排思路是:由一些常见的简单图形入手,就识图、读图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进行培训,从简单到复杂逐渐递增。开始的简单图形只强化三视图的识读,可以配合立体图来帮助学生理解三视图的形成和对应的投影关系。随着图形复杂程度的增加,读图内容也逐渐增加,包括向视图、斜视图、局部视图、剖视图、断面图以及一些常用零件的特殊表示方法等内容逐步地加入到读图中,学生通过读图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知识。

第三部分应用提高篇。在机电类专业学生进行钳工、车工、数控的技能训练过程中,进一步加强图样的识读,同时,我们可以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的内容、公差配合的内容及加工工艺的内容穿插在其中,传授给学生。如在技能训练的过程中,涉及工件使用的材料时,可以将常用金属材料的牌号、常用热处理方法等告诉学生;在加工图样中出现尺寸公差、形状公差时,将形、位公差的概念,形、位公差的测量方法讲给学生。在钳工实习进行配合件制作训练时,将配合的概念介绍给学生;在车工技能训练及数控加工技能训练时,将加工工艺的内容介绍给学生。

根据我们的设想,按照这样一种教材编排方法,完全打破《机械制图》原有版本教材的体系。学生在学习制图知识的同时,还学习到了材料的知识,热处理的知识、极限配合与量具使用的知识、机械加工工艺的知识。对学生而言,学到的知识就是将来要用到的知识,从而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教师课堂教学的效果。

三、对机械制图课改的几点建议

第一,根据我们的设想,编辑新的校本教材。新教材的编辑不应是教师的个人行为,学校应组织人员,提供相关的条件及经费。

第二,机电专业教师要打破原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思路,要有较全面的机电专业的专业课功底和较丰富的生产实践经验。这样教师在上课过程中,才能将各类专业知识融合在一起并与生产实际相结合传授给学生。

第三,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要对学生灌输终身学习的理念。由于新教材的知识是不成系统的,很多关联知识和系统的知识还要靠学生今后不断学习和完善。

第四,专业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去探索和思考新形势下教育教学方法,不断推陈出新,才能从根本上改变目前上课费力不讨好的状况。

篇3

一、前言

机械制图是工科学生的专业基础课,是工程界的技术语言,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奠定基础,也经由后续课程对学生的机械制图知识进行丰富、绘图表达能力得以强化,同时也是学生今后从事设计、生产加工等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而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企业对于高素质综合型应用型制图人才的需求,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将机械制图课程改革,解决学生匮乏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机械图样的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已经成为机械制图课程改革的重要课题。经过我院几年的教育改革实践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强化,课题组从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的实践的角度,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创新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方式、完善实践环节,改变传统课程设置模式,运用新技术手段建立了针对应用型高等教育特点的教学体系。

二、现阶段机械制图课程存在的问题

虽然越来越多的企业选择三维实体建模,但是二维图仍然是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方式,一些复杂机件的内部结构如槽和斜孔,只能用二维图来表示。所以二维图在工程技术中的地位仍然不可取代。但是学生的三维与二维转换能力较弱,很多学生知道产品的三维图,但是无法想象出二维图。现阶段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挂图、实物模型等方法进行讲解,这种讲解方法起到的效果不明显,不能直观地体现出从三维到二维的转化,不利于学生三维空间思维的培养。

传统机械制图培养方案里机械制图课程知识与计算机绘图(主要为CAD)是分别在两个学期开设的,这样导致学生在学习CAD时已经将上学期学过的零件图、装配图、互换性等知识忘记,学习计算机绘图装配图、零件图的绘制时,这些内容要重新讲一遍,浪费时间。

企业对制图人才的需求主要是集测绘、识图、绘图(包括手工绘图和计算机绘图)于一体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学生不仅要会识图读图,还要学会测绘、手工绘图、用计算机绘图。传统机械制图培养方案中缺少实践环节的设计,使学生的机械制图知识死板僵硬,缺乏与实践的结合,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读图或者抄画图纸,而不会灵活应用各种测绘工具测出零件尺寸,再应用所学的制图知识独立绘制出零件图、装配图。

三、教学改革思路

1.将培养计划进行调整。将机械制图理论授课与计算机绘图授课时间进行调整,使机械制图理论课程与计算机绘图课程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这样教师可以把计算机绘图和理论知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熟练掌握绘图技能。对于理论知识中较难理解的三视图、组合体等,学生需要多做练习题增加理解,但是传统的手工绘图耗费时间长,如果在CAD中绘制三视图,大大缩短了绘制时间,在相同的时间内,学生可以绘制出更多的三视图,提高学习效率。对于装配图这一模块,学生可以自己在计算机软件上将绘制好的零件图进行装配,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各零件装配关系、装配顺序等内容。

在机械制图教学过程中尽量减少画法几何即点线面投影的教学学时,加大组合体、切割体和零件图与装配图的学时,将抽象化的画法几何糅合在形象化的三视图教学中,学生掌握得更牢固、理解更充分。另外,将机械制图与现代工厂紧密结合,比如传统的机械制图课程在讲授零件图时,脱离了企业的需要,导致学生学完制图后进入企业却看不懂图纸,针对这种情况,学院教师在零件图与装配图教学中,直接将工厂(如重汽集团、小鸭集团)中实际应用的典型零件图和简单的装配图用在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良好结合,让学生知道课本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差别,使学生掌握工厂中实际图纸是如何绘制的,学生在进入企业后,能尽快适应企业的各种标准,走入工作岗位,也提高了学生的竞争力。

2.将NX(UG)与机械制图理论知识有机结合。UG是一款常用的三维造型软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根据习题集或课本上的三视图用UG来进行三维造型。利用UG中的布尔运算、减及分割命令,可以将基本体叠加、挖切、综合形成组合体,在教学过程中,对于机械制图中较难理解的相贯线、截交线等内容,可以将造型过程和造型结果展示给学生看,让学生轻松理解其产生过程,使学习过程生动化、形象化,提高了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利用动态旋转命令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形体的形状、表面截交线,还可以给学生指出截交线和相贯线上的一些特殊点和一般点,并讲解画图过程,教学过程形象化、立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在装配图这一模块的学习中,还可以利用UG的装配功能,使学生看清楚各零件之间的装配关系,进而读懂装配图。迅速提高学生的识图和接受能力。

3.完善实践教学环节。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实践课程对学生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以及制图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现代企业对于制图人员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读图、识图,而是集测绘、识图、绘图于一体,因此实践课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我们将机械制图与测绘结合起来,设计了减速器拆装与测绘实践课,在实践课中学生独立进行减速器零件的拆装、测绘、装配、手工绘图与计算机绘图。在减速器的拆装、装配中,学生进一步理解各零件的装配关系。让学生运用各种测绘工具对减速器零件进行测绘,锻炼了学生的测绘能力和动手能力。让学生手绘减速器轴、齿轮的零件图,锻炼了学生的手工绘图的能力和三视图的绘制,让学生用计算机绘制出一张装配图,使学生熟练掌握装配图的绘制、视图的选择原则。通过减速器的拆装、测绘、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将机械制图与测绘结合起来,既锻炼了学生的测绘能力,又增加了学生的绘图能力,提高了学生制图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使学生能够更快地适应企业需要,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在学习过机械原理和机械设计后,设计了测绘周,利用稍微复杂的机构比如机床模型的拆装与测绘,充分利用测绘周的潜力,给同学实际生产图纸,让学生知道实际生产图纸与学校教学图纸的差别,将机械制图的课程与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糅合到一起,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消化、理解、综合应用。另外,也可以将工厂实际生产中的中等复杂程度的图纸拿给学生,让学生进行测绘标注。

4.改变教学方法。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这种教学方法僵硬老套,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教学改革要将学生置于主体地位,教师起一个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把握住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将生产中常用的典型零件作为教学案例,使学生更好地适应企业需求。例如在组合体实体建模教学活动中,让学生分成小组,选择几组企业中常用的典型零件作为题目。每个小组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零件,利用UG进行组合体实体建模,组合体的形式往往是叠加和切割,在建模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演示基本体的叠加、切割命令,观察相贯线和截交线的产生,加深对相贯和截交的理解。学生在三维组合体实体模型直接生成二维图,在生成二维图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选择几个不同的视角,然后判断处于哪个位置时生成的视图最适合视图选择原则,切图面布局合理。在整个实体建模教学中,教师只负责操作演示、指导学生绘制。整个过程都是由学生完成,提高了学生兴趣。组合体实体建模教学是将计算机绘图与机械制图立体投影结合到一起,在教学过程中,既熟练了学生的三维绘图能力,也使学生对组合体的投影理解更加深刻。

篇4

关键词: AutoCAD;工程制图;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35-8045-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应用计算机绘图已经成为工程技术人员的必备的一项基本技能。AutoCAD具有强大的绘图、编辑功能以及方便用户的二次开发功能,也具有相对成熟的三维造型功能。《工程制图》是研究绘制工程图样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一门技术基础课。《AutoCAD》与《工程制图》两门课程既有独立性,又有相互关联的内容,可以根据实用性和够用的原则,将《AutoCAD》与《工程制图》两门课程相关部分结合起来,这样既能够节省课时量,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1 AutoCAD》与《工程制图》的关系

AutoCAD(Auto Computer Aided Design)是Autodesk公司生产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可以绘制任意的二维和三维图形。与传统的手工绘图相比,AutoCAD绘图速度更快,精度更高,而且便于修改,现已经成为国际上广为流行的绘图工具。

《工程制图》是机械类和近机械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培养学生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的能力。它研究用投影法解决空间几何问题,在平面上表达空间物体,主要是教授学生正确的使用绘图工具、仪器画图,运用制图知识和绘图技巧来绘制图样的学习过程。

AutoCAD和工程制图的主要内容都是制图,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将AutoCAD看做是一种绘图工具,就像利用尺规画图一样利用AutoCAD作为绘图工具绘制出我们所需要的图样。在三维绘图方面,AutoCAD优势则更加明显,上课时我们可以利用AutoCAD绘制的三维图形来帮助同学进行读图。但是,AutoCAD并不能完全取代尺规作图,所以在授课的过程中,要注意适时、适度。

2 AutoCAD与工程制图相结合的教学

2.1教学方法概述

工程制图课程内容设置为:制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投影基础、几何体投影、组合体投影、机件的表达方式、标准件和常用件、零件图、装配图。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制图的基础知识与AutoCAD绘图环境设置相结合,将投影基础部分与AutoCAD二维绘图部分相结合,基本体和组合体以及机件的表达方式可通过AutoCAD三维绘图帮助学生进行识图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装配图部分教学则结合AutoCAD中块的功能, 把多个零件装配在一起形成装配图,同时,在AutoCAD中将装配图拆分零件图也变得更加方便。

2.2教学应用实例分析

1)在讲解“国家标准关于制图的基本规定”一节时,可是将AutoCAD绘图环境设置与制图国家标准结合起来进行讲授,讲课时先介绍国标关于制图的基本规定,如图纸的幅面和格式,比例的概念,字体的大小,尺寸的标注方法等内容,然后在AutoCAD中根据制图国标设置绘图环境,即设置单位,图形界限,图层,文字样式,尺寸样式来满足准确绘图的要求。

首先进行单位的设置,在AutoCAD中将图形单位长度类型设置为小数,精度为0.00,角度选择为十进制度数,精度为零。然后设置好图形界限,结合国标中对图纸幅面的要求,让学生练习设置A1、A2、A3、A3图纸,并打开图形界限检查功能。创建不同的图层,根据国标设置各个图层的颜色、线型、线宽,并且按照国标设置好文字样式,用来标注非图形信息,文字样式应采用长仿宋体,字宽和字高比为2/3,在“文字样式”对话框中,高度一般取默认值0。最后要按照国标设置尺寸标注样式,AutoCAD提供的ISO—25标注样式不符合我国国家标准,要对它进行必要的修改,完成相关设置后,还可以利用AutoCAD样板图的功能将设置好的绘图环境进行保存,以便以后绘图的时候使用。

将国标与AutoCAD环境设置结合起来讲授,既加深了学生对国家标注关于制图的基本规定有了更深的了解,又使学生能够熟练的应用AutoCAD软件进行绘图环境设置,提高了计算机绘图能力。

2)在讲解“零件图技术要求”一节时,将其中表面粗糙度部分与AutoCAD中图块的部分结合起来讲授,在介绍完表面粗糙度的概念,表面粗糙度的画法和意义后,AutoCAD中讲授表面粗糙度图块的绘制方法,首先按照国标绘制粗糙度符号,如图1所示,分别定义“粗糙度0—180°”,“粗糙度180—360°”的属性,如图2所示,创建块粗糙度0—180°”,“粗糙度180—360°”“不去除材料”,最后利用做好的图块完成图3所示粗糙度符号的标注。

这样的教学符合授课规律,使学生对表面粗糙度有深刻的印象和理解,同时也能够熟练的掌握AutoCAD图块的绘制方法,是一举两得的教学方法。

3 结论

将传统的工程制图教学与AutoCAD教学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极大丰富了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改变了工程制图的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让同学们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熟悉计算机绘图手段,达到技能培养的目的,从而适应社会的要求.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彭广士.关于《工程制图与AutoCAD》融合式教学的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13).

[2] 杨晓琪.《机械制图》与《CAD》一体化教学[J].职业,2011(29).

篇5

关键词:高职;模具制图;AutoCAD软件;教学方法;三维建模

模具制图是我院模具设计专业的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技术基础课,是学生形成专业技能与工程素质的基础,它直接影响模具设计、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后续课程的学习,同时,也是学生顺利就业与胜任工作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和模具制图这门课程的特点,运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将以教师为主的教学转化为以学生为主、以教师为辅,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将传授知识与提高学生绘图和读图、空间想象和分析的综合能力统一起来,大力推进课堂教学方法改革,使教学深入浅出,让学生易学易懂,是摆在高职院校制图课教师面前的重要课题。

模具制图教学的困境

模具制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较强的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力及绘图技能。针对学生在学习制图课时空间想象力、识图表达能力以及在完成作业时出现的种种问题,探讨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并采取有效的教改措施,是提高模具制图教学效果的当务之急。纵观近年来的教学实践,模具制图教学中仍存在以下问题:

仅注重课本理论知识的教学,实效性差目前,在学时少、内容多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仍然存在“填鸭式”现象,这种“一言堂”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了理论知识,但实际的测绘能力、读图能力、空间想象力未得到有效训练,与实际需要脱节。

教学内容多以静态表现,教学手段单调目前越来越多的教师采用计算机教学,但在教学中仅将计算机作为传统教学模式中黑板的替代品,未能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各项功能,特别是在实践性较强的模具制图教学中,未能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教学内容多以静态为主,无法表现丰富多彩的三维动态对象,使学生难以形成完整的空间概念。

学生绘图手段单一,与企业需求脱节过分强调手工绘图技巧,课程设计、模具测绘实训、课后练习等基本上靠手工练习完成,未能将模具制图与当今流行的三维软件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无法适应当前机械行业与企业的发展要求,降低了高职生的社会竞争力。

模具制图教学改革探索

努力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技能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应有一桶水。教师要想把制图课讲得生动形象,把抽象的理论变得直观,让枯燥的条文变得有趣,除了要有很好的口才和表达能力外,还应具有机械专业的相关知识,如机械制造基础、机械设计基础、极限与测量等,这些知识在制图中的零件结构、表面质量、加工方法、材料选取、技术要求、连接装配关系等方面都要用到。只有具备这些知识才能信手拈来生产中的典型例子,让制图与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死知识”与“活教学”之间的矛盾。作为教师还应关注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努力学习新技术,防止知识老化,以当代最先进的知识武装自己,不断调整不适应社会要求的落后的知识结构。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绘图已取代了手工绘图,制图课教师除了有较强的理论外,还应熟练地掌握和应用几种计算机绘图软件,以便采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对学生进行计算机绘图的训练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绘图技能与技巧。

创建校园多媒体环境下的虚拟实体模型库与图库,加强直观教学我院模具制图一般在一年级第一学期开设,高职新生没有经过实践锻炼,头脑中立体概念较少,空间想象力不够强,在教学上虽有挂图、教具、模型等辅助手段,但仍存在教学沟通与教学直观性的问题。因制图教学内容的空间性和抽象性,教学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教学模型,适宜采用直观形象教学法。而传统教学模型制作成本高,易损坏,不便携带,且不能随意修改,很难满足现代制图教学需要。为此教师可用UG三维数字化建模技术,结合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构建学校的模型库,有效解决上述问题(见图1)。模型库主要包括三维实体模型库、二维图库及动画模拟仿真库。因学生在画图或看图时,所犯的常见错误往往是有规律性的,教师可以把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的学生所犯的各种错误,归纳到错误图库中。同时,将做得好的学生作业归纳到优秀作品库,讲课时,适时调用错误图库和优秀作品库,一方面,引起大家重视,避免以后重蹈覆辙;另一方面,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制图的自信心。建立模型库至少有两个明显的好处。第一,模型库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模型库不但减轻了教师工作量,克服了实物模型教学的诸多不足,而且大幅度扩大了课堂的知识容量,有助于突破教学上的难点与重点,提高教学效率。比如,学生很难理解一个圆柱体与不同直径的圆柱体正交相贯后相贯线的变化趋势,此时从模型库中调出两个圆柱体正交相贯的模型,保持图中横放圆柱直径不变,然后用UG改变竖放圆柱直径,其直径分别取小于、等于、大于横放圆柱直径,重新建模(见图2),在UG动态演示下,使学生对相贯线的形状、位置及变化规律有非常直观生动的了解,这样也能大大降低该部分的讲授难度。第二,模型库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应是现代教育的宗旨。随着我院硬件条件的发展与制图课程教学资源的建设,当学生遇到一时难以理解或不会做的习题时,他们可以利用校内任意一网计算机下载相应的三维数字模型,帮助解决问题。这样就实现了优化教学资源,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为后续课程的开展奠定坚实的资源基础。 转贴于

有效整合模具制图与AutoCAD,提高教学效率与部分学校的机械制图与AutoCAD两门课程分开教学的情况不同,我院目前将模具制图与AutoCAD整合成《模具制图与AutoCAD》一门课程。在课程内容讲授过程中,对模具制图每章内容和AutoCAD每章内容进行相对应的有机融合,将两门课程内容进行穿插讲授。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丰富、充实课堂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不断了解新技术,激发学习兴趣,改变制图课枯燥、难学的现状,提高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两课程融合后其教学内容调整见表1。模具制图和AutoCAD作为我院模具专业的主要技术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通过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将模具制图和AutoCAD课程穿插讲授,一方面,有利于模具制图的教学,也为AutoCAD的教学提供了素材;另一方面,符合企业的需要,可实现培养目标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因为现代企业及工艺部门几乎都已采用计算机绘图。

改进考核方式,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模具制图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既有理论讲授,又有绘图实践。因此,仅靠一次期中(末)考试不能全面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应在注重过程考核与监控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综合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促进学生工程素质的全面提高。为此,首先,应将过程考核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使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内容应反映学生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以及分析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运用能力,而不仅仅是课堂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其次,采用口头答辩考核,以检查学生对知识点是否真正掌握,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核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再次,分层次考核,在模具制图与CAD融合的情况下,有重点地合理分配考核项目,培养学生的强项,弥补学生的短处,强化各层次学生的成就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后,就是评价考核作品。对操作型课程,最好的考核方式就是评价学生的作品,对优秀作品要展出,这种考核方式可大大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最后所看到的成绩就是平时成绩(考勤+作业)×10%+课堂学习成绩(练习+项目单元测试+提问)×50%+考试成绩(期中+期末)×40%,三方面加权的成绩,强调了评分公平、公正、公开原则,使成绩真正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模具制图是模具设计专业非常重要的一门技术基础课。如何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实际和模具制图课程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效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是本课程教师必须不断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杨东超,王玉坤,李学志.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探讨[J].工程图学学报,2007,(2):183-186.

[2]石雪萍.《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教育与职业,2007,(9):150-151.

[3]李芳丽.“双元制”下《机械制图》课程的改革与探索[J].职业教育研究,2009,(6):81-82.

篇6

1.1课程体系开发理念与思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出发,以就业为导向,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整合,加强实践教学内容,以应用技能和基本素质培养为主线,构建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机电一体化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面向地方人才需求,服务现代制造行业(企业),培养适应生产、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完成机械加工、机床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组装与调试工作的能力;主要从事机械零部件简单设计、加工与工艺编制、机床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自动化生产线的安装、调试、操作与维修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课程的开发思路见图1。①通过企业调研,网上招聘调查及召开研讨会等方式了解当前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情况,确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工作岗位;②对机电专业的职业岗位及岗位所对应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分析;③结合机电企业、行业生产任务和学校已具备的教学条件,提炼典型工作任务;④根据典型的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即所学课程。围绕上述人才培养目标,根据机电技术领域和机电行业(企业)的工作任务的要求,参照机电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发符合机电职业岗位的学习领域,确定教学内容,合理选择工作任务,设计若干教学项目,将相关知识、技能、素质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职业成长规律,由易到难,由单一到复杂融于各教学项目,通过对各教学项目的学习,实现知识、技能、素质同步提高,培养学生相关专业技能。机电一体化专业工作岗位及主要工作任务如表1所示。

1.2课程体系设置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一门跨学科的综合性专业,因此专业课程设置必须是综合的,课程设置应与专业培养目标一致,以就业为主导,设置六门左右的的专业核心课程,使学生通过学习专业核心课程,能熟悉本专业的培养方向,形成有特点的机电专业课程体系,如表2所示。其中,一般专业课为学习专业核心课提供必须、够用的理论基础。专业核心课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实践技能课强化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比如通过《焊接与万用表组装实训》课程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焊接技能,又可以让学生熟悉电子产品制作与调试的过程。通过顶岗实习,帮助学生将知识、技能融会贯通,形成职业岗位能力。素质拓展课主要是拓宽学生的专业视野、为职业能力迁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专业课程改革

2.1教学内容的改革教学内容主要抓机电专业的特点,理论以够用为标准,少讲原理等枯燥的内容,加大实践教学环节课时,注重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并且使学生的实践操作更接近企业的实际操作标准。例如将《电气控制技术》、《电力拖动基础》与《传感器与检测技术》等课程整合为《单元电气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精讲常用的理论知识,以实践操作为主,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获得更多知识和能力。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课程进行整合为《机械制图及CAD》,让学生在手工绘图的同时,学会计算机辅助绘图,学生可以通过计算机绘图更好地验证所学理论知识的正确性。将《电工电子技术》拆分为《电工基础》和《单元电子电路分析与调试》,不但加大课程实践操作课时,而且增加了学生电子产品制作的内容,使理论和实践更加紧密的结合起来。

2.2教学方法的改革

2.2.1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方法《单元电气控制电路分析与制作》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基础的电气控制电路设计能力、电气接线能力与电气线路故障查找能力,此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方法来教学。例如: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老师先对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工作原理进行简单介绍,然后学生根据基本的“三相异步电动机全压起动单相运转控制电路”来设出“三相异步电动机正反转控制电路”,老师然后完善电路,学生根据设计出的电路现场实际接线,最后通过同组互检,没问题可以通电,检查三相异步电动机的转动方向变化情况。

2.2.2项目式教学方法[3]《械制图及CAD》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机械样图的绘制和识图能力,也是企业技术人员必备的一项技能。可以按照企业的工作过程,把课程内容拆分为几个项目,每个项目下可以有几个子项目———任务,主要项目见表3,项目由简单到复杂,知识点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易到难,项目的合理性决定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教学效果。

2.2.3讨论式教学方法为了配合机电专业课改革,学校为专业课改革建立专业化教室,专业化教室的布置与传统教室不同,采用六边形课桌,每6个人一组。老师讲述基本理论后,布置任务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推荐一名同学提交小组讨论结果,让全体同学再进行讨论,最后选定出优质的实施方案。

篇7

【关键词】机械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改革

前言

机械是最早的专业之一,由机械装备设计和机械制造工艺专业合并而成。该专业工程实践性较强,属于工科类,是以机械为主,光、机、电、气结合的综合性较强的一个专业[1,2 ]。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针对西部院校机械类专业实际情况及特点,本文讨论我院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并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1.培养目标及要求

1.1培养目标

机械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具备现代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基础理论知识与应用能力,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综合职业能力,能在工业生产第一线或中职、高职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机械制造领域内机电产品设计与开发、机械产品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经营销售、运行管理、生产管理、教育研究等方面的工作。

1.2培养要求

具有从事机械产品开发、设计、制造、控制及生产组织管理的基本能力,具体为:

(1)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础知识;

(2)系统掌握本专业领域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

(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制图、计算、实验、测试、文献检索、基本工艺操作等基本技能;

(4)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科技开发和组织管理能力;

(5)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和较强的自学能力与创新意识。

2.机械专业存在的问题

西部院校由于资源、师资、教学条件、办学经验等原因仍存在一些不足:

(1)课程设置顺序不合理,学生学习过程中发现一些课程的知识还未学,就已经开始学习后面的内容了,学生学起来比较吃力。故进行课程设置时应考虑课程间的关系,合理安排,让学生学习时有递进感,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和信心。

(2)学生掌握的能力与需要的能力不对接,学生感觉学了四年,什么都没学到,也有学生感觉,毕业出去后需要用到的知识没学,没用的却学了很多。这是因为,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分为不同学科、不同专业和课程。解决工程实际问题时,需要的是系统综合知识,学生只有运用系统的知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3]。

(3)课程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企业招聘人员反映,学生目前学习的知识比较陈旧,多数都已过时,希望学校跟上社会的需求,不断更新知识,开设一些实用性强的课程。

3.课程体系

3.1 课程设置框架

3.2 专业必修课程

(1)为了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计算、运算等能力,以为后续的机械设计、模具设计、机电一体化技术等课程服务,同时掌握一定的英语运用能力,开设了一些比修的基础课程,如数学、物理、力学、英语等。

(2)机械类开设的主要课程有机械制图、机械CAD、机械原理、机械设计、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工程材料及成形技术、数控机床与编程等。

① 机械制图:能够培养学生掌握相应的CAD绘图能力;提高学生的三维空间想象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机械设计、机械原理、互换性也测量技术、机械制造技术、冲压工艺与模具设计等)打下坚实基础。

② 机械原理:机械原理是从基础理论课到专业课之间的桥梁,在课程学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学习该课程,能使学生掌握机构运动学和机械动力学的基本理论,具备拟定机械运动方案、分析和设计机构的能力。

③ 机械设计:机械设计是机械专业的核心基础,也是学习机械制造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等课程前的必备知识。学好机械设计能为后续学习模具、机电产品设计奠定基础。

3.3 专业限选课程

机械专业分为两个方向:(1)模具制造工程方向,该方向主要开设机械制造技术基础、模具制造工艺和冲压工艺及模具设计等三门课程;(2)机械电子工程方向,该方向主要开设机械工程控制基础、机电传动控制和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三门课程。

3.4 实验及实践教学

为了巩固学生对理论课知识的理解和消化,针对机械应用型人才培养特点,除了对一些专业课开设课程实验外,还开设了系统的实践教学环节,如表1所示。

课程实验:目前开设的实验或建立的实验是只要有机械设计实验室、机械原理实验室、测量实验室、液气压实验室等,而模具实验室、机电一体化实验室等则还在筹划之中。

课后实训:目前机械专业开设的实训有车工实训、钳工实训、焊工实训、数控技术实训、电子线路实训、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模具设计课程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课程设计等。电火花成形、线切割、模具、铣削、铸造等方面的实训及实训中心则在完善和建设之中。

3.5 课外科技活动

课外科技活动是一个能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团队合作精神、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的重要教学环节。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学生相互讨论,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督促,共同进步。此外,在指导过程中,教师也能不断更新知识,提高自身能力。我院机械专业主要的课外科技活动主要体现在学生第二课堂、专业相关比赛、大学生创新设计制作大赛、科研活动等几个方面。

4.课程体系改革措施

根据上述讨论,与以往相比,机械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有了一定的进步,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针对上述的不足,现对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出一些改革措施。

4.1理论教学方面

(1)将冲压模具课程设置在模具制造工艺前讲授;

(2)模具制造工程方向增设注塑模课程;

(3)机电方向增设测试技术课程,机电方向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测试知识。

(4)将机械制造技术基础设置为专业必修课。机械制造基础是主要讲授车、铣、刨、磨、钻等常规的机械加工方法、加工刀具、加工设备等,是机械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基础知识,所以,机电和模具方向学生都应掌握。

(5)选择通俗易懂的教材,如高等教育应用型教材;

(6)课程设置跟上行业步伐,如增设先进制造技术、有限元原理、机械CAD/CAM/CAE等课程。

4.2实践教学方面

(1)加强实验室和实训中心建设;

(2)实践性强的课程增加相应的实验环节。

4.3其他方面

专业分方向时间从大二上学期延迟至大三下学期;从企业引进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展必要的实训课程;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技能。

5.结束语

我院机械类学生偏多,师资薄弱,教师队伍年轻化严重,经验不足,目前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教学工作,对于一些实践性较强的实训项目和深度、难度较大的专业改革或专业建设方面还无法开展。总之,我院机械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还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刘国昌.机械制造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初探[J].教育与职业,2005, 17: 65-67.

[2]刘迎春,宁立伟,邓奕等.应用型本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研究 [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04,14(3): 59-62.

[3]杜家熙.谈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改革[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09,37(4): 75-77.

基金项目:

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2013YB208);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201310605006)。

篇8

关键词:多手段教学;高职高专;《工程制图》

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9-0228-02

一、《工程制图》课程的认识

《工程制图》课程主要培养学生读解和绘制工程图样的技能,而工程图样被称为工程技术界的“语言”,绘制和阅读工程图样是工程技术人员必备的技能。《工程制图》是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一门工程类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性与操作性。

《工程制图》课程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通过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理论部分包括:制图基础知识和国家标准,正投影法和图解空间几何问题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实践环节部分包括:零件图和装配图的绘制和阅读,计算机绘图操作。课程的学习中需要学生的空间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以及动手能力,传统板书教学或纯多媒体教学都不能得到很好的效果。根据工程制图课程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应分章节灵活恰当的应用语言表达、图文板书、课件、教具演示、动画模拟、部件测绘等教学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工程制图教学体系如图1。

二、《工程制图》课程基于多手段教学模式的开发思路

基于多手段教学模式的工程制图教学是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确定手段方法,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学过程为载体,以学生最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教学结构是在分析各章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照教学内容与教学手段的相关性整体设计教学内容体系,实现整个教学体系得到最优教学手段。对于高职高专工程制图的教学,内容上坚持以“理论够用,重在实践”为原则。开发思路框图如图2。

三、基于多手段的教学

《工程制图》课程内容包括四部分,分别为:画法几何、制图基础、机械图和计算机绘图。每一部分甚至每一章节需要的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因而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不同。结合知识点的具体特点,适当对教学内容进行处理并选择较合适的教学方法。

1.画法几何部分。画法几何部分主要是学习和掌握用正投影法基本原理和方法,尤其是应用正投影法表达空间几何形体问题。正投影法理论性比较强,内容比较抽象,适用于课件动画演示。形象的视觉效果使得学生较容易理解抽象的原理。点线面的正投影法表达实际操作性相对较强,对于初学者来说理解比较慢,不易较快的进度,此部分适合于板书教学同时配合教具演示。此时为了提高学生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学习兴趣可以将制图软件AutoCAD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在枯燥的手工绘图之余练习绘图工具的点线面的表达。立体投影部分,尤其是截交线和相贯线是本课程的难点。这部分采用图文板书详尽讲解,并要求学生在课上演练。画法几何部分章节教学体系见表1(下页)。

2.制图基础部分。制图基础部分主要是学习和掌握制图基础知识和国家标准。包括国家标准有关机械图样的各项规定;常用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平面图形的作图方法和步骤。此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准确并熟练掌握相关规定,内容枯燥,但重要性高。国家标准部分主要包括有关图纸幅面、比例、图线及尺寸标注等内容,主要适合挂图教学,形象具体,学生印象深刻。绘图工具和仪器的使用方法部分教学对保证绘图质量和提高绘图速度起着重要作用。此部分适合教具实物教学,现场对几种作图工具进行示范。平面图形作图部分设计到作图的方法和步骤内容,因为是学生首次接触,适合采用板书教学。制图基础部分教学系统见表2。

3.机械图部分。机械图部分主要包括机件表达方法、标准件常用件、零件图和装配图。此部分主要针对实体实际零部件,和工程实际结合较为紧密。机件常用表达部分包括了视图、剖视图、断面图和局部放大图及简化表达等内容。主要针对机件的形状和结构比较复杂时,三视图难于准确、完整、清闲表达。此处信息量大,结构复杂,适合用于教具和课件联合教学。标准件和常用件主要介绍螺纹、齿轮、键、轴承等常用零件的表达,此部分主要是国家标准规定的画法、代号和标记,适合于教具和图文板书教学。零件图是表达机器或部件组成基本单元的图样,主要表达零件结构、大小及技术要求。此部分零件实体适合应用教学模型教学,标注等内容适合于课件教学。装配图部分是表达机器或部件的图样,此部分综合应用了前述章节内容,适用于课件、教具模型和部件绘测教学。机械图部分教学体系见表3。

4.计算机绘图。计算机绘图部分主要介绍绘图软件AutoCAD的使用,通过绘图软件的学习实现学生高质量和快速绘图的目的。计算机绘图是研究用计算机绘制图形图像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就计算机绘图软件来说,现在AUTOCAD是微机中应用最广泛的设计与绘图软件。此部分教学建立在使用绘图软件的基础上,以绘图实践为主,注重计算机绘图能力及绘图技巧的培养。课程教学形式包括教学授课及演示、上机试验、课堂讨论、面授辅导等方式,此部分适合于上机联系辅导及授课演示教学。

四、调查分析

对200名工科专业学生进行实名调查,问卷结果如表4。

从调查的数据来看,学生喜欢的教学方式和本文理论基本吻合。数据中也出现的个别差异,比如在几个章节内容很多学生选择了动画模拟,这种现象和学生更容易接受动画效果有关,然而一些章节并不适合大量动画模拟教学。不过今后会在这一方面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并适当进行教学实验。

五、总结

高职高专的工程制图教学改革需要不断学习创新,不断适应教学对象,不断提高教学水平,以学生学习效果作为依据,通过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手段,使学生最大程度提高对工程制图课程的内容的掌握。坚持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相结合,理论指引教学,教学实践并促进理论。工程制图的多手段教学模式并不是十分完美,还学要大量教学实践进行检验和补充。通过长期实践积累完善,该教学改革必定能发挥出最大的能量。

参考文献:

[1]吴伟涛,胡建平.高职制图教学改革与探索[J].工程制图学报,2007,28(2):159-153.

[2]刘亦婷,赵静.针对设计专业的制图教学改革[J].新课程研究(高等教育),2011,(6):114-116.

[3]刘平.工程制图课程创新教育的改革与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7):91-92.

[4]陈鹏飞.对比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应用[J].职业教育研究,2008,(8):147-148.

[5]田子欣.秦冲项目教学法在《工程制图》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广西轻工业,2010,26(1):87-89.

篇9

一、演示导入,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知之者。要学生学好一门课,必须要使学生对这门课产生兴趣,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在开学的第一节课,我预先通过网络收集和自制一些CAD作品,配上音乐,以课件的形式,呈现给学生,使学生感受到CAD无穷的魅力,体会到CAD软件强大的功能,切实地感触到CAD作图比常规手工作图所具有的优越性,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由于学生已学习过《机械制图》这门课程,很多学生也是这门课程的学习困难生,因而他们马上出现我能否学好的焦虑。于是我就说CAD与机械制图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关联度不大,只要大家注意每堂课的积累,勤于练习,一定能作出上述的作品。进而消除学生的焦虑,树立学习信心,激发学习动机。

二、项目教学,任务驱动

AutoCAD中命令众多,内容也十分广泛,想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讲授整个AutoCAD命令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这就给有效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为了针对实际情况,以项目教学代替常规的知识教学,设计学生喜闻乐见的实例和项目,在项目教学中穿插讲解在实例中动用到的命令,同时发动学生进行举一反三,多思考,如何将学到的命令灵活的运用到其他项目中去。具体做法是在AutoCAD教学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好一系列机械工程图和其它如足球、太极、花卉图案等作为教学项目。根据项目难度的不同,教师可以按照由“易”到“难”的认识规律依次进行教学。在每一堂课中都将要面对一个具体的项目任务,从而使学生从一开始就对本次课的学习目标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明确学习相关知识的作用,然后再以项目为主,学习相关命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以学生为主体,以项目的实际训练为主导。学生在执行项目的过程中熟悉各个命令的操作,积累绘图的经验,最终达到灵活应用AutoCAD软件,提高实际绘图能力的目标。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分析项目案例,讲解需要注意的事项,并且在项目实施的过程中充当问题引导的组织者,引导学生在对问题的探讨过程中寻求项目的解决思路、方案和最终的解决办法。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完成AutoCAD的教学任务,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加强练习,重视反馈

AutoCAD是一门集知识与技能于一体,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除了课堂的练习外,还应重视课外的上机训练。由于CAD课程的特殊性,学生的训练必须建立在硬件(计算机)及软件(AutoCAD软件)的基础上,同时作业上交又不能象传统的作业上交,因而有些同学和老师就以此为借口,忽视课外作业的布置与练习、作业情况的反馈。笔者认为,CAD课程不仅要重视课内外的练习,更要加强课内外作业的及时反馈。首先,教师必须对每次的课堂练习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并要求当堂上交,可以通过网上邻居发送接收作业,对于不能当堂完成的同学,教师必须给予充分的关注,可以进行个别辅导;其次,学校必须创造条件,使学生有课外上机训练的时间和场所,因为大部分学生没有自备计算机及相应软件。学校可以采用中午、晚上实行机房开放,让学生自主上机。第三,作业可以让学生存放在U盘上上交或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教师的电子信箱。以此为载体,教师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以便针对性地开展教学。

四、协作互助,合理竞争

有效的竞争,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尤其是群体之间的竞争,更能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互帮互助的精神。同时,通过群体之间的竞争,产生群体的合力,直至达到互助学习的目的。教师可以尝试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不同程度的同学组成。每组同学上机时座位集中,组内好差同学相邻结成对子,便于训练时进行互相帮助。每次课堂练习时,要求每个小组比赛作业当堂完成。由于事先座位安排及结成学习对子,加上组内的竞争,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了学生的共同发展。

五、走走停停,指点迷津,分类指导,共同成长

“走走停停”指教学不能片面追求教学进度,在备课、课堂教学、作业等方面都需考虑中职学生基础差、底子薄的特点,反复打磨,不厌其烦,通过各种教学手段,反复练习,不断寻找新的“突破点”,力求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指点迷津”即针对学生在反复打磨中经常存在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重点讲解,有启发性的难点讲深、讲透,加强对学生理解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点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类指导、共同成长”即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努力提高学生整体素质,既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又能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篇10

[关键词]能力递进 对口衔接 控制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34-0104-02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及经济的全球化,产业结构不断发生变化,人才结构与内涵要求也随之发生改变,企业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职业教育就是要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结构调整和社会发展要求,构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充分稳定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培养高端技能型技术人才。实施中高职衔接教育,促进职业教育协调发展,构建科学、完善的现代职业教育“立交桥”体系。这是职业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全面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迫切需要,也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任务。

1 梳理定位、确立层次明确的培养目标

随着现代化工业精细化生产与管理趋势的全面发展,企业对不同层次岗位类型的人才越来越有不同的定位和要求。一般企业把中职毕业生定位为操作通用设备的一般技术应用型人才,把高职毕业生定位为操作高端设备和进行现场技术管理的高技能复合型人才。就知识结构要求而言,随着岗位技术先进程度和复杂程度的提高,所需知识也从经验性向科学性发展。对中职学生的要求是能做,对高职学生的要求是会做。分析不同级别的国家职业标准也可以看出,从初级工到中级工、再到高级工,不仅需要积累经验、不断提高设备操作熟练程度和难度,而且需要不断扩大知识面、增加技术应用理论分析能力。明确了企业发展与职业岗位要求,就明确了层次定位、明确了培养目标的层级关系。

在中职阶段,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掌握数控技术职业岗位群必备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和操作技能。在高职阶段,要使学生了解现代加工制造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掌握系统的机械制造工艺知识,能够独立制定零部件的生产计划、实施生产并完成检验;能够进行设备的日常维护与维修;培养沟通能力和团队工作意识。

2 建立技能对接、阶梯式发展的课程体系

根据企业对人才使用层次上的不同需求,以及学生年龄智力发展的结构特点,我们在深入剖析中高职学生核心课程核心能力的进阶式关系的基础上,对各自独立的中专4年制教学方案和高职3年制教学方案进行了解构与重构,形成了“技能对接,能力递进”的符合装备制造类专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见表2、表3。

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强调学生在中职阶段核心课程的学习中,主要完成技能操作的训练和掌握;在高职阶段核心课程的学习中,要在工艺知识、加工管理、三维CAD/CAM软件操作与应用等方面得到全面的提高。在工程相关知识的掌握上,中职生重点要求能正确识读工程图和工艺文件、能正确执行相关工艺文件和数控加工,并对加工产品进行测量、检验;高职学生则不光能正确识读工程图,还要求能运用CAD软件正确绘制工程图,制定相应的工艺文件,并对加工产品质量加以分析和改进。这样重新构建的课程体系也解决了以往因为有相当数量的课程在中高职重复设置,导致中职学生学习倦怠情况出现等问题

在高职阶段的课程体系设置上,新的课程体系为数控技术专业设计了两个专业方向,即数控加工方向和数控维修方向。整体上,在专业基础平台课中加大了理论学习内容,机械设计基础和机械设备控制技术的设置使学生从单件加工视野提升到了能具备一定的技术研究开发能力。数控加工方向培养学生取得三级职业资格证书,这满足了企业对高技能数控加工人才的需求。数控维修方向则是培养有一定分析能力的设备维护维修人才,这满足了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企业强化这方面人才培养的需要。

3 把握对口关键点 确定课程衔接内容

核心课程是使学生具备本专业所需核心岗位能力的课程。中高职衔接对口的关键点,就是核心课程应成对应递接体系,应能使技能水平要实现中级技能到高级技能的层次性提高。在课程上,以中职阶段《机械制图与零件测绘》与高职阶段《机械制图》课程为例,中高职学生的起点不同,教学重点也不同。中职阶段侧重培养基本应用能力,即在车间现场能独立看懂零件图纸。而高职阶段则不仅要求能徒手绘制零件草图,而且能绘制装配图,在知识和相关技能上相对中职生都有相应的提高,见表4。

在技能培养上,以中职阶段《数控铣床加工零件》与高职阶段《复杂组件制作》为例,对应于工程实践中不同加工要求,在机械加工中随着零件的复杂、精密程度的提高,其加工手段、加工工艺的要求也随之提高。在技能培养过程中,针对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对中级(四级)、高级(三级)不同阶段操作水平明确的不同要求进行培训内容设计。中职阶段的《数控铣床加工零件》要培养学生手工编程、以及加工单个零件的能力,高职阶段的《复杂组件制作》要培养学生在综合应用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对有装配精度要求的机件进行加工和装配的能力。它们应用于机械加工不同的工艺层面。

4 建立标准 实现衔接有效控制

由于3+2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与一般5年一贯制培养方案不同,是在不同学校分段实施。分析以往的中高职衔接实践案例可以看出,简单的协议式对口衔接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部分学生会产生上了保险的感觉,教学容易产生倦怠现象。为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为最终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目标,就要明确制定转段测试标准。应从基本要求、综合德育评价要求、考核成绩要求、面试等各个方面提出具体要求。如在基本要求中要明确提出学习上中职阶段的课程要全部合格、要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考取本专业中级职业资格证书不少于1项、原则上通过英语口语(初级)考试等;综合德育评价上明确综合德育评价不合格的学生不能进入高职阶段学习等。明确有不超过10%的淘汰率。

我们在新一轮中高职衔接工作中,结合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现状,在对衔接模式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在技术层面提出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接续专业的衔接解决方案。构建了“技能对接、能力递进”的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进行专业体系衔接的基本模式。希望这对促进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模式构成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 张家寰.中高职衔接课程结构一体化设计[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