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的经济情况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全球的经济情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全球的经济情况

篇1

关键词:峰会;经济;意义

中图分类号:F116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8-0000-01

承载了全球期待的二十国集团的第十一次峰会于中国杭州完美落幕。尽管会议只进行了短短的两天,但是却拥有着巨大的意义,令人鼓舞振奋。峰会的成功召开向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息,给诸多国家提出了诸多的措施,这些都对我们的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究竟杭州G20峰会的召开对我国产生了哪些重要的意义呢,下面我们通过以下几点进行逐个分析。

一、为中国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在峰会结束的时候,亚洲开发银行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庄健接受采访的时候激动的表示“峰会的成果出人意料,令人振奋”。峰会在进行之前,曾有好多人预料峰会不会取得很好的结果,但是会议的成功召开打破了这一预言。通过峰会的报导可以看出,参会的国家都有共同的意识以及积极的心态共同去面对全球的危机。

峰会后的结果迅速的被商业所吸收,在发展中迅速融入新鲜的血液,全球打起精神共同去应对全球的经济发展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带动作用。当峰会中列举的一系列措施如果能实施的话,对全球的经济发展必定能起到强大的作用可想而知中国从中肯定会收获颇多。

二、给中国的金融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峰会中就国际的金融体系改革达成了一致的共识。逐步进行落实必能够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强大的影响,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对比去年召开的华盛顿峰会,这次会议对于金融监管方面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措施,讲述的更加的详细,对中国日后的金融改革提出了更多参考性的举措。此次会议中除了强调金融监管外,对于金融改革也提出了很多方案,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构思。同时全球正在稳步的发展建立一个稳定的金融论坛,同时还会包括参会的二十个国家的所有成员。对于全球的金融发展,提出了更加现代化的改革使之更加适应全球化的发展,面对全球的挑战。对于与会的一些经济实力相对薄弱的国家,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增加其与会的话语权。

对于金融体系的改革并不能够一蹴而就,也是需要长时间的坚持以及慢慢的积累,相信我国能够更好的发展,在金融改革道路上走出一条适合中国的特色道路。

三、增高了我国的经济能力,对我国的出口经济提供更大动力

根据报导可知,G20峰会中各个国家达到了统一的共识,就是将为全球经济融资2500亿美元,用来支撑全球的经济发展。

这一举措有助于全球的经济复苏,其中对于我国的出口经济具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将加快中国的经济复苏。在2009年,世界的贸易额下降了9%,这是一次大幅度的下滑。对于中国而言,我国贵为世界的第三贸易大国,对外经济对我国的经济依存度超过了60%,全球经济的下滑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大的。

中国的出口经济在最近的几年里,订单在逐渐的减少,向外国出口的物品在逐步的减少,这对我国的出口企业发出了强大的危机信号,给企业的持续运转带来了极大的风险。而如融资2500亿美元用来支撑全球的贸易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出口贸易将给予很大的帮助与支持,因此说此次峰会这一点是十分肯定的,会给我国的出口贸易带来新的春天。

希望通过这次G20峰会使各国达成共识形成对国家经济之间的一个保护链,使国家的更好更快的改善,中国的出口贸易复苏也就指日可待了。

四、世界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G20峰会被寄予厚望

世界的经济长期的停滞不前,因此各个国家对于经济发展的决心都有所动摇。国际的金融危机距爆发已经有八年之久的时间了,但是经济并没有产生明显好转,由于旧的问题没有解决,新的问题又在不断的涌现,导致问题的堆积,对日后的处理带来了更大的难度。比如贸易、政治等多种问题冗杂在一起,各个国家都开始迷茫。对于经济的发展,我们知道推动力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国家的推动力不足导致经济的发展缓慢,没有寻求到新的发展点,中国经济以及世界经济都在这个过渡期中求生存。

这种发展情况下,各个国家之间的力量都难以聚合,政体之间偏差明显,对于经济发展所选择的态度都有着不同的意见,有的选择了相对保守的政策稳定中求发展,有的则选择大胆的去尝试,各个国家之间就难以达到一个共同的发展阶段。如何去寻找发展的新动力,这次会议上各国之间的目光统一都投向了中国,对于中国在经济方面的发展寄予了很高的厚望。

五、峰会主题,促进全球的经济发展

对于2016年的G20峰会中国把主题定位“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这一定义,透过这个主题不难发现,中国对于此次峰会所持的目的以及追求的目标就是中国要应对全球的经济发展,既能够满足当下的需要达到持续稳定的增长,又能够有长远的发展目标。下面对峰会的主题进行深入的剖析:

1.开创新的发展方式,推动改革的发展与进步、抓住新的发展机遇、稳步提升中国以及世界的经济水平。

2.完善全球的金融管理,对于新兴的国家以及实力较弱的国家要逐步提高各个国家的发言权,这样对全球经济水平的提高有个重要作用,同时增大了各国对于经济的抗风险能力。

3.增加全国的经济贸易投资和交易,使各个国家之间能够相互合作,互帮互助,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一个开放型的世界。

4.各个国家可以采取联动式的发展模式,落实每个阶段制定的目标,尽最大努力的消除贫困,实现各个国家的共同发展。

G20峰会抓住了当今世界各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指明了在日后的经济发展中经济所持的重要态度,确定了新的发展道路,中国将在此次会议的基础上稳步的发展,尽最大可能的追求高发展、高目标。

参考文献:

[1]戎蓉.创优经济发展环境,促进衡水经济快速发展[J].现代交际,2015(03).

[2]付文蓉.关于转变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2(13).

篇2

布莱恩・贝克认为,在欧美国家,银行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市场和金融力量的推动,使得银行业进行了一些重新的调整。“因为银行系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系统,它支撑着我们全球的金融系统,同时改变了我们银行的业务模式,它可以给亚洲的银行更多的机会,比欧美的一些国家机会更好一些,另外还一些科技公司,能够进入银行系统来提供一些金融科技服务,来填补一些传统银行没法做到的一些领域。”他说。

银行有很多功能,是一个小的金融系统,他们能够提供全球的支付系统,在传统的中亚银行体系下能够建造财富,得到传统的、全球的金融融资。银行也是一个金融工具,能够给不同的国家带来金融的机遇,对于新的进入者来说,其中市场广阔,给科技与金融的结合提供了可能。

有一些抱怨认为,金融机构入侵了他们所在的行业,制造了一些泡沫,由于一些不合适的借贷,给房地产与相关的行业造成了危险,资本的快速、大额流动,造成了全世界金融市场的混乱,有了一些资产不对应的情况,甚至在一些很高的层面上,造成了资本的不对等。

无论是传统的发展市场,还是新兴的市场,国家对金融最重要的一个措施,就是加强法规监管。“金融行业中,我们需要有更多的监管,因为金融市场的混乱,会对经济造成恶劣影响,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对金融的热情。”布莱恩・贝克分析称,“金融法规的监管,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的七八年里产生的。”另外低的利率,可能对经济造成波动。低利率和收益曲线的变低,可能会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巨大的障碍。

未来,全球的金融机构面临着新一轮的监管,所有的监管都是金融机构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会降低一些风险。监管措施得当,会有利于塑造良好的商业运行模式,甚至从根本上转变现在的金融机构运行的模式。另外全球金融体系的变革,会进一步促进银行整合,降低利率与资产负债。在很多情况下,一个国家的监管会超过国界,它能够监管国外的银行,或者是国外金融服务的提供者,因为这些跨国的金融机构提供者,在跨国进行服务时,会有跨国支付系统和清算系统,是跨国界进行的。

另外,一些投资银行的市场比例、产品,还有金融借贷的工作机会,将会减少,一些监管机构将减少规则,一些全球的银行,会增加其资产负债表中的债款比例。进行资产的重新监管,会使银行的规模减小,在很多国家,大银行会关闭他们的支行,减少当地的市场与就业机会,减少分支机构,也会使区域金融市场的流动性会降低,这也使得很多的金融不稳定性提高,另外它给非传统的金融提供者提高了新的工作机遇。

“围绕当前全球经济机构情况来看,金融市场的改革是向传统的央行集中。”他分析称,“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到现在,已经过了八年,但是我和我的同事都看到了现在的经济情况,进入一个新的常态。自从金融危机之后,有很多的财富产生了,但是自此形成的监管体系不仅仅是在金融,还有其它领域,这是一个很大的趋势。”很多国家希望全球的金融机构活力降低,但这样也会使得全球金融活跃度降低,就会在不久的将来,全球经济以比较低的速度前进。

谈到如何避免低的利率或者负面利率的影响时,布莱恩・贝克认为,“我们的金融市场,有一种特有的收益曲线,在证券和国债这一方面收益率是1.3%,全球平均的政府债券和混合债券的指数的收益率是70.8%,所以银行可以提高他们的收益率,但只有他们愿意才行。”

在2015年的时候,这一净资产的收益率是降低了,从4.3%降到了2%,自1990年降低了1/5。

但是这个降低并没有影响银行的利润率,其实很多银行大的银行,像美国的银行每股收益,就是增长的,其实得益于他们的这种多样性,产品的多样性和贷款产品的多样性,美国的银行贷款有很多都是可变的贷款,比如他们的信用卡贷款。如果不能够保证存款利率的话,这些银行也更加容易受利率的影响,因此对利率更加敏感。低利率对于欧洲的银行影响也是完全不一致的,有些银行的利率已经很低了,容易受到负利率的影响,情况更加的严重。其实对于银行的收入和营业额来讲,这种业务是靠利率来推动的,很多大的全球性银行,他们能够存在,能够生存下来,未来的就会变成规模更小的银行,会有银行保险和其他方面的业务。

篇3

关键词:建筑业;瓷砖消费量;发展现状

1 引言

自从2008年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后,到目前为止已经过去了四年。这四年以来,各种经济下滑论,甚至崩溃论的言论充斥着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在各国政府的不懈努力之下,全球的经济下滑的步伐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并且随着内需刺激力度的加大,全球的经济不断地呈现出积极的信号,作为反映全球经济晴雨表的建筑业,现在的状况如何呢?

根据Prometeia(意大利权威行业经济研究分析机构)和Confindustria(意大利工业联合会)在2011年1月联合的第25届世界瓷砖工业报告预测的数据表明,全球的瓷砖业正在稳步地复苏,尽管复苏的脚步很慢。全球的建筑业和瓷砖的状况类似,新兴市场的建筑业展现出来的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观,比发达国家的复苏状况要好很多。因此,笔者将分区域来具体分析各地的建筑业情况。

2 西欧地区

根据2010的财政报告显示,西欧在2010年取得了大约1.6%的GDP增长,作为整个西欧火车头的德国,在2010年GDP增长了3.4%,但是这一增长被西班牙的0.3%的负增长和希腊、爱尔兰的经济不景气所抵消。与此同时,英国GDP增长了1.7%、法国增长了1.6%、意大利增长了1.1%,这些国家的GDP增长带动了整个西欧经济的缓慢复苏。西欧整体的经济环境直接刺激了西欧建筑业的增长,根据经济报告的预测显示,西欧的建筑业在2010年和2011年持续下滑,分别下滑了3.7%和0.1%。预计会在2012年开始复苏(预计复苏0.9%)。但实际情况,德国的建筑业在2010年就取得了复苏,相比2009年增长了3.0%,相比之下,法国、西班牙和意大利还处于下滑状态。住宅用的房地产业也表现出了类似的情况,由于整个欧洲建筑业在2010年下滑2.7%,其中西班牙下滑了16.2%、意大利下滑12.0%。但是整个欧洲的建筑业有望在2011年复苏,其中西班牙、意大利预测到2012年才会开始复苏,而在2010年,德国和英国的建筑业已经开始了复苏。瓷砖的消费量,由于和建筑业紧密联系,在2010年西欧的瓷砖消费量下滑了4.4%,仅为743百万m2(2008年西欧瓷砖的消费量为958百万m2),西欧瓷砖的消费量预计在2012年会得到很好的复苏。西欧用于建筑业的投资情况见表1,西欧瓷砖消费量情况见表2。

3 中欧和东欧地区

和西欧相比,中欧和东欧无疑是欧洲经济的火车头,中欧和东欧在2010年GDP增长4.2%。与此同时,用于建筑业的投资在2010年同比增长2.3%,预计到2012年会增长6.8%,同时用于住宅用房地产业的投资会增长7.2%。

中欧和东欧的经济在2008年持平,未实现增长,但是在2009年迅速下滑,其中东欧是整个欧洲在2010年唯一一个瓷砖消费量复苏增长的地区,在2010的总消费量达到了637.9百万m2,同比2009年增长3.4%,这种增长的势头预计会一直持续。到2012年,其瓷砖消费量预测将会达到734.4百万m2,同比2011年增长8.2%,比金融危机前的消费量还要高。

自金融风暴影响之后,2009年整个俄罗斯经济体遭受严重的打击,但是在2010年开始就出现复苏,其中2010年,GDP增长4.7%,用于建筑业的投资增长2.7%,预计到2012年会增长7.3%。在2010年整个俄罗斯的瓷砖消费量同比其他中欧和东欧国家都要高,在2011年同比增长8%,预计在2012年会同比增长10.2%。到2012年,整个的瓷砖消费量会回到2008年的192.9百万m2的高位上。

但是在巴尔干半岛地区整个情况就比较糟糕,自从2009年经济受到严重的重创之后,下滑的态势持续到2010年,在2010年同比下滑9.4%。其中住宅用房地产业同比下滑14.4%,直接导致了瓷砖的消费量从102.4百万m2下滑至92.4百万m2,下降了9.7%。中欧和东欧地区用于建筑业的投资情况见表3,中欧和东欧地区瓷砖消费量情况见表4。

4 北美地区

由于美国经济的强劲复苏,整个北美地区的GDP在2010年增长了2.8%,预计在以后这样的增长势头会继续保持。

相比之下,用于建筑业的投资由于受到整个房地产业的影响,这种影响在美国尤其严重,整个北美的建筑业在2010年下滑了4.0%,但是这种势态在2011年得到了好转,2011年北美地区的建筑业增长了0.2%,预计会在2012年强势反弹,增长3.7%。其中住宅用房地产业的表现稍好,在2010年仅仅下滑了0.6%,在2011年和2012年住宅用房地产业都会有所增长。

自从遭受2009年的重创之后,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在2010年持续下滑,其主要的原因是政府的税收政策的改变。其中住宅用房地产业看起来似乎不会在2011年复苏,原因是大量的未出售的房产,现在房屋建设水平达到了历史最低值,其中的房屋需求量也在下降。

从2008年到2009年,整个北美地区的瓷砖消费量急剧下降,在美国尤为突出,但是北美地区在2010年展现出了积极的复苏信号,2010年瓷砖消费量增长了3.0%,其中在美国增长了6.1%,总量达到了374百万m2,预计到2012年会回到2008年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北美地区用于建筑业的投资情况见表5,北美地区瓷砖消费量情况见表6。

篇4

表面上看,解释2009 年贸易盈余收缩的一个非常方便的备选理论是,2009年全球经济出现了此前几十年未见的剧烈收缩。这样的解释可能是部分正确的,但与其他时期的历史经验似乎缺乏一致性。观察全球OECD国家工业增长率的历史波动情况可以看到,2008年下半年以来全球经济的收缩非常猛烈,这一收缩似乎可以通过出口渠道对中国贸易盈余发挥很大的影响。

研究过去十余年全球经济增长与中国的贸易盈余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提醒我们,理解中国贸易盈余在2009年的收缩是一个迄今为止在大量讨论中没有引起充分注意、但是本身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题目。理清这一收缩过程的关键原因,对于我们理解未来几年经济和市场的基本趋势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

全球过剩产能向中国的出口

导致2009年贸易盈余下降

首先,我们将贸易盈余按照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进行分解。分解后,2009年贸易盈余的下降主要来自于中国在工业制品领域出现了非常大的贸易盈余收缩。由于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在2009年的大幅下跌,初级产品的顺差占比实际上是在改善的。那么,为什么2009年中国的制成品贸易盈余会出现这么大的收缩呢?我们提出的解释是:2009年全球主要的发达经济体由于需求的崩溃,出现了相当严重的产能过剩;全球的过剩产能被集中出口到中国市场,从而形成了中国进口上升和贸易盈余下降的局面。

首先,全球的过剩产能向中国出口这一局面之所以在2001年没有出现,原因也许是,当年全球的过剩产能可能主要集中在与IT 和半导体技术相关的领域,这与当时中国经济的需求结构并不匹配,从而很难向中国市场出口。

那么,在2009年这一出口实现的背后,可能有两个关键的原因:一是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后,中国经济开始越来越快速和更深刻地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二是2002年以后全球经济和中国经济的扩张都是建立在房地产市场繁荣和房地产市场泡沫化的基础上,这使得经济结构至少在增量意义上越来越趋同,因此当美国的房地产市场崩溃以后,在房地产及其相关领域的过剩产能就有可能大量地向中国市场出口,这类出口造成的压力就产生了中国贸易盈余非常大的收缩。

全球同步去产能化的影响

如果上述解释大体正确,那么由此可以形成以下几个推断:

第一,如果全球经济在2009年没有出现如此剧烈的收缩,中国贸易盈余的下降幅度将会小得多,中国经济2009年的增长率就会更高一些,也许不会低于10%。在这一意义上来讲,应该说中国内需增长在2009年是相当强劲的。

第二,如果我们认为中国经济基本面的健康程度和复苏进程会比全球其他经济体更快一些,那么2010年中国贸易盈余很可能会继续收缩,尽管收缩的幅度不会像2009年那么大,毕竟全球经济产能过剩的程度总体上来说处于缓解趋势中。笔者个人倾向性的看法是,2010年贸易盈余的规模在2009年的基础上继续下降20%应该是可以想象的。

第三,如果我们前述的解释是成立的,这将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去产能化过程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去产能化过程的一部分。这一基本事实在历史上的其他时期是没有出现过的。

换个角度来讲,中国经济这一轮的去产能化过程难度可能会更大。即使自身的产能过剩消除了,如果没有全球经济的强劲和可持续的恢复,那么全球大量的过剩产能仍然可以向中国出口。这进一步表明:

第一,中国与产能过剩相联系的系统性通货膨胀压力是全球通货膨胀压力波动过程的一部分。如果经济自身的去产能化导致了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这将很快地通过进口的扩大而得到熨平,从而使得中国的系统性通货膨胀起伏更紧密地成为全球通货膨胀起伏的一部分。

第二,在全球的去产能化有较大进展之前,在非常广泛的领域内中国私人部门固定资产投资意愿的较大扩张是不太容易实现的。如果澳大利亚的煤炭有非常大的过剩,中国煤炭行业的价格和盈利能力都会始终受到很强的约束,这一约束会妨碍企业去扩张固定资产投资的愿望。

篇5

1、英国脱欧如何影响黄金:英国在欧洲、全球经济体中的影响力不容小视,其在欧洲、全球经贸往来中的作用十分重要,一旦英国“脱欧”,容易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对全球经济以及金融市场将造成较大影响。黄金的流通性、变现性及保值性较强,在经济、金融风险较大的情况下,将有大量避险资金涌入黄金市场,从而促使黄金价格上涨。

2、英国脱欧即意味着英国经济运行体制的重大突变,甚至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政治体制的运行,英国将不再享有欧盟成员国所享有的国际金融、贸易、服务等优惠政策、环境。即英国的国际经济、金融、服务准入门槛会因脱欧而提高。很多将伦敦视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国际机构可能也会陆续迁出伦敦,伦敦在全球的金融中心地位将不断降低。

(来源:文章屋网 )

篇6

金融海啸爆发至今,除中美等大国尚未加息外,已有不少国家和地区开始加息,这意味着加息的市场,经济景气趋好,不然,加哪门子的息啊?而中美属超大经济体,G2的经济体量超过全球的三分之一,在全球经济态势不太明朗之时,在加息方面比较慎重,也不足为奇了。尽管有人称,人民币如不及时加息,将酿成后年的大通胀。

这一轮的加息,是从澳大利亚开始的,迄今已有印度、巴西、加拿大、新西兰、马来西亚等国家先后加息,这反映了这些国家的经济趋好,至少没有再次探底之忧。因此,这些市场的股、汇市走势相对强势,也持续吸引了全球的资金。

一个加息周期的初段,对股市是有助涨效应的。据海外统计,近期率先加息的澳大利亚、印度、马来西亚等国家,其股市在加息后均全面上涨,澳、印在首度加息的三个月后,股市涨幅更有7%的收益。近期行情不佳的情况下,获得如此正收益,实属不易。

加息对股市影响的历史也值得注意。据海外统计,1984年以来,加息循环期间的美国标普500指数的表现,加息后6个月,平均指数上涨3.01%。2003至2008年,加息阶段的各国股市表现,几乎均呈上涨行情,印度股市上涨47.75%,澳大利亚、马来西亚等股市也有20%。

这给布局海外投资,提供了方向。凡能加息的经济体,虽然会增加资金成本,可能会对股市产生不利,但在低利率的年代,这只是“短空长多”。加息显示了经济基本面正在转强,体质相对良好。此外,相关货币还有升值预期,更有利于资金流入,也大大增加了股市上涨的动能。因此,加息的市场比未加息的市场更值得买入和期待。

既然加息是经济景气的一大指标,那么,判断经济会不会二次探底,或许可以看中美两大经济体何时加息。一般认为,美国在年内加息的可能性较小,首次加息可能在明年初。由于中国面临较大的本币升值压力,有一种看法认为,为防热钱进入,加息可能会晚于美国。近期的6月CPI轮比已有所下降,这给稍晚再加息提供了机会。

篇7

虽然的在战略上,我国企业参与全球化的竞争,必然会造就中国企业的崛起,但是,也应该看到一些不利于因素在制约着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发展。这些因素包括:

1、国内消费市场

消费与生产是统一的,近些日子的物价上涨,应该说有部分原因归结于中国消费者与生产者的脱节。我国人员薪资占GDP的比例可以看出,我国GDP增长的财富相当大一部分并没有转化为国内市场的消费力。这必须造成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不平衡。必然加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激烈程度,反而对企业的健康成长不利。这在我国诸多行业已经反映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不是微利、而是暴利才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毒瘤”。

2、资本市场

中国企业的发展,离不开中国资本市场的发育。中国的资本市场虽然对中国企业的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仍显得相对滞后。主要表现在没有形成适应企业发展资金需求的相对自由的资本市场;在股市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资金难以真正进入企业现金流之中;总体上直接融资比例偏小等问题。中国企业要在国际上建立参与竞争,就必须要有一个较完善的资本市场的支持。

3、软件因素

虽然在硬件我们能够快速跟上国际的步伐,但是在软件环境方面,我们仍然相差很远。在软件方面,至少有几个问题会加大我国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难度。首先是信用问题,当一个社会把“把说话不算数”当成是智谋时,他必将受到国际上通行规则的惩罚。其次是非市场化竞争方式,当非市场化的竞争方式渗透到市场经济的各个角落时,它的效率也会低得十分惊人。而我国企业生产效率的低下,有硬件技术方面的原因,但更多的却是软件方面的原因。

中国企业要参与国际化竞争,在全球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还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来看待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的策略。

首先,中国经济在全球中的如何定位的问题。

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工厂”吗?英国、美国都曾经是“世界工厂”,造就了其在全球强国的地位。但是,与我们现在所提的“世界工厂”不一样的是,英、美除了在制造方面外,还包括了技术、品牌、人才的全方位的领先。因此,要真正成为“世界工厂”,还是有相当长的路要走。因为,除了劳动力廉价外,我们实在找不出还多的竞争优势。而未来全球的竞争,更多的依靠人才质量,而不是人的数量和劳动力的低价。

中国以出口低价产品进入全球市场,从而取得贸易顺差和经济的增长,这种模式越来越受到了挑战,近日来的人民币升值、物价的上涨与这个背景是分不开的。所以,重新寻找和建立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竞争中的优势,就提上了议事日程。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总不能靠越来越低的劳动力成本来参与全球竞争吧!如果那样成立的话,那么这种发展是违背了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个目标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事实上,当各国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也是一种必然,包括美国、日本、韩国等都经历了这么一个过程。

第二,如何在平等劳动力价格的情况下,参与全球竞争,这是中国企业决策者需要思考的问题。

虽然短期内,中国劳动力的工资还不可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但是这种与国际薪资靠近的压力将会越来越大。不论是中国企业兼并国际公司,还是国际企业进入中国,同样在一个公司,面临同样的市场时,再因身份的差别而实行薪资的差别的话,无论是在道理上,还是现实中,将会越来越受到跳战。因此,从长远来讲,劳动力的低廉可以为中国初步繁荣奠定基础,但缺不可能为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崛起建立根本性的竞争优势。

第三、竞争优势来源于什么?

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竞争中的竞争优势究竟来源于什么呢?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优势就是中国巨大的消费市场。而维持这个消费市场的平稳增长将是维持中国企业在全球崛起的根本。中国的企业必须立足于中国的市场,在中国市场上培育出一批强大的企业。从而成为进入全球市场的根本。这是最为现实的路径选择。比如,联想和华为所探险索的路,就可以为其它中国企业提供借鉴。

舍弃中国市场,而单方面靠低价产品进入全球市场,是舍本逐末的做法。当然,维持中国既有的,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也是有一定的必要,但不是根本的方法。

第四、与发达国家市场角逐

一个落后的人要进步,最快的方法就是接近优秀的人,而不是远离他。那么,中国企业要在全球建立品牌,真正实现产业升级和长期持续的发展。就应该参与到发达国家的品牌竞争之中去,以中国的品牌进入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这一点,是中国企业最大的软胁。事实上,我们的产品已经大量的进入这些国家,但是没有自己的品牌。不是说技术不高的产业就不能建立品牌。恰恰中国企业就是要从传统产业中建立自己的品牌优势。比如:家电、服装、中药等。

如果要为我国企业国际化经营一定要开个方子,我想提出以下几点:

1、大力发展资本密集性和技术密集型产业,而不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2、市场进一步集中化,淘汰落后的企业,实现真正的规模效益;

3、支持以中国本土内需市场为主要经济发展动力;

4、积极以自有品牌进入全球发达国家的市场;

5、企业经营技术人才在全球的自由招聘与流动;

篇8

国企特别是大型企业,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在很多领域都是排头兵。特别是加入WTO以来,国企进行了深刻变革,规模实力和竞争能力不断壮大,具备了成为世界一流企业的基础条件。2011年,国企累计实现营业总收入近36.8万亿元,实现利润总额近2.26万亿元;应交税费2.99万亿元,占全国总税收的31.3%。国有企业的重要性决不仅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多地表现为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和研发创新等诸多方面。

但也有少部分人斥之为国企垄断。事实上国有经济早已从很多竞争性行业退出了,如今很多行业里占主导地位的往往并不是民企就是外企。即使是在充分竞争的重化工类、原材料、制造类及服务业上,国企也是通过严格规范的经营管理制度,以及过硬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赢得了市场的认可。比较之下很多民企经营并不规范,其经营业绩的差异,谬之以“国进民退”实在是难以自圆其说。而且很多能源类资源类国企并不掌握定价权,垄断之辞难以成立。

事实上,国有企业不是中国独有之物。即使在西欧和北欧,其国企在国民经济中也占有很大比重。法国就是一个典型。它在西方国家中,国有企业最多,占国民经济比重最大。目前法国有100多家大中型国有企业,其中不乏达索、阿尔斯通、汤姆逊、雷诺等大名鼎鼎的公司。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外国的国有企业,中国市场又何曾向他们设限过?相反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国企屡屡遭受西方国家的贸易歧视,不管是购买铁矿还是兼并IT企业,都以“非市场经济”一否了之。

国企垄断在某种程度上是一个伪命题。从世界范围看,英国的工业总量曾占全球的45%,美国的工业总量曾占全球的53.4%,而“世界工厂”中国的工业占比从未超过全球的10%,差距甚远。所以,在一些关系国家安全和经济命脉的关键性行业中,提高行业集中度和扶持国有企业做大做强,是面对全球竞争的挑战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必要选择。换一个角度看,新一轮的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也为中国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国有企业必须当仁不让地充当顶梁柱和奠基石。

中国稀土行业协会的组建就是一个鲜活的例子。中国稀土储量仅占世界总储量1/3,却供应着全球稀土使用量的97%。但中国稀土的出口产品主要为稀土金属、氧化物、盐类和稀土铁合金等低端产品,硬把稀土卖成了“白菜价”。

目前中国的稀土储量正以惊人的速度下滑,而且稀土的乱挖滥采及其排放的废渣、废水、废气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必须承认,合法经营企业的产能只是一小部分,也受到了严格的环保监管限制,但对那些私挖滥采的小企业、小作坊却缺乏监管。2011年江西省稀土行业销售收入为329.2亿元,利润仅有65亿元,但仅赣州一市的治理污染费用估计就达380亿元。得,远远比不上失。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对稀土总量实施控制,美日欧却通过大量进口稀土低端产品以规避监管。恰恰是这些国家把持着稀土的深加工技术,也拥有很大的稀土储量,不出口不开采,反而向WTO中国限制稀土出口。所以国家组建稀土行业协会,力图集中资源组建大型企业。

篇9

一个我们原本很陌生的“猪流感病毒”突然间惊扰了世界,并以汹汹之态让流感传播警告级别从4级提高到5级。

从发病症状、传播方式、预防手段等方面来看,猪流感都和“非典”有很大的相似性,这又使我们敏感的神经想起当年“非典”对中国经济的冲击。我觉得经历了“非典”之后,中国已经建立了一系列的应对传染性疾病的措施,已经具有很强的应对能力,“猪流感病毒”在中国出现“群体性”爆发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中国不会爆发猪流感,并不意味着中国的经济可以不受其影响,可以置身事外。尽管我们很难预测未来猪流感在全球的后续演变,但就目前而言,猪流感的暴发对中国的出口会产生较大的冲击是不可质疑的。在当前没有预防猪流感药品的情况,各国采用隔离的方法也许会成为最有效的手段,而这一隔离措施必然会导致经济活动出现快速收缩。全球经济活动的收缩必然会影响我国的进出口。

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爆发猪流感疫情的墨西哥,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43万亿美元,人均收入达到10694美元,经济规模全球排行第13位,由此可以看出,如此庞大的经济体目前面临“瘫痪”困境,其经济活动大多将面临停止,短期内必然会对全球的经济产生冲击,这对刚刚步出金融危机经济复苏才刚有苗头的世界而言,无疑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与此同时由于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美国是墨西哥最大的进口和出口贸易伙伴国,两国之间经济、文化等交往最为密切。据世界贸发组织统计,2007年墨西哥49.6%的进口来源于美国,而其对美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82.2%。对美国而言,其第三大进口贸易伙伴国是墨西哥,15.7%的进口来源于墨西哥,同时,墨西哥是美国的第二大贸易出口伙伴国,美国的出口有21.4%是出口到墨西哥。墨西哥经济出问题必然会波及美国的经济。

由于两国之间关系紧密,猪流感不可避免的也传染至美国,目前美国的纽约州和加州都宣布进入紧急状态,流感的肆虐,不可避免也会造成美国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出现收缩。作为全球最大的经济体,“它打喷嚏,全球就有可能感冒”。况且当前猪流感已经传播到欧洲和亚洲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也导致这些经济体的经济活动出现收缩。

发达经济体在此敏感时期再次受到冲击,其影响不可低估,原因:其一,当前美国通过“定量放松”已逐步摆脱再次爆发金融危机的风险,尽管近期消费者信心指数和股市由于“定量放松”出现上升,但经济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经济能否尽快复苏,目前已经进入敏感期,对经济回升的信心并不稳定,此时,出现猪流感肆虐导致经济活动收缩,无疑会再次对经济回升的信心造成打击,而在经济出现起伏波动较大的时候,信心的恢复对经济的回升影响较大;其二,由于猪流感的传播导致经济活动的收缩,这会使本已处于衰退期的经济体加速出现衰退,导致经济数据的偏离,这不利于决策当局和各经济体的参与体把握经济运行进行决策;其三,在没有预防药品的情况下,采用隔离是最为有效的预防措施,这很容易导致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

尽管目前我国没有猪流感传染的迹象,但对我国外贸的影响却不可小视,首先,目前受猪流感影响最大的两大经济体――墨西哥和美国,都是我国的重要贸易伙伴国。美国是我国第一大出口伙伴国,2007年依据世界贸发组织的统计,其中美国44.6%的进口来源于中国。不考虑香港的转口贸易,09年1-3月份对美国的出口占我国总出口比重的18.5%。墨西哥目前是我国对拉美地区最大的出口贸易伙伴国,其中墨西哥25.8%的进口来源中国;其次,其他出现疫情的发达经济体,其经济活动的收缩,也会对我国的出口产生影响。

篇10

关键词:跨国公司,知识管理

20世纪末全球化的趋势已不可阻挡,新世纪跨国公司都把如何更好地全球化作为自己的经营战略。在全球化过程中,知识管理显得越来越为重要,以前跨国公司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往往只是按其本国需求而设计,然后到世界市场去销售,到现在跨国公司的产品和服务却是全球知识管理的结果。比如,一个IT企业提供的最新计算机产品其设计是在美国硅谷进行的,芯片是在韩国生产的,软件是在印度设计的,整机组装是在中国大陆进行的,营销活动则是在香港进行的。对于跨国公司而言,在世界各地建立一套生产、分销和销售的有效网络并不能构筑其竞争优势。只有通过识别、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从而设计出符合全球市场的产品和服务,这才是跨国公司竞争优势之所在。换句话说,就是通过向世界学习来创新。

一、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西方较早的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理论。垄断优势理论由美国学者海默(StephenH.Hymer)于1960年提出,其中心观点为垄断优势是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根本原因。企业的垄断优势分为两类:一是包括生产技术、管理技能、营销能力等所有无形资产在内的知识资产优势;二是企业凭借规模巨大而产生的规模经济优势。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弗农(RaymondVernon)于1966年提出,他主要从产品和技术垄断的角度分析了产生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必须为占领国外市场而进行对外直接投资。产品生命周期可分为三个阶段:创新阶段、成熟阶段和标准化阶段。在产品创新阶段,应首先在像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小进行,因为在开发新产品、采用新技术以及国内市场容量上这些国家都具有优势地位,在产品成熟阶段,随着国外仿制品的出现,创新企业就应到海外设立子公司。西欧经济、技术水平和消费需求与美国比较相似,而生产成本低于美国,所以美国的企业首先投资于西欧。在产品的标准化阶段,创新企业的垄断优势逐渐消失,生产的相对优势已转移到生产成本较低和劳动密集型经济模式的国家和地区,一般为发展中国家。

从上述两理论,我们可以看出知识管理模式为单向的知识输出,即跨国公司带着其在母国市场上获得的技术诀窍、管理技能以及生产的产品和服务,在东道国市场上进行制造、销售来充分利用这些经验。这样一方面跨国公司可以获得全球规模经济,另一方面由于母国市场和东道国市场间技术诀窍和管理知识间存在的差异跨国公司可以进行套利活动。跨国公司在进行跨国经营时既可以为其他的跨国公司顾客提供服务,又可以利用其能运用全球资源的能力对当地的竞争者施加压力。其知识管理模式可以用图1概括如下:

图1传统跨国经营理论中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以往跨国经营理论存在的某些局限性,英国经济学家邓宁(JohnH.Dunning)在综合了各位学者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其核心是强调跨国公司从事国际生产要同时受到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的影响,对外直接投资是这三项优势整合的结果:所有权优势是指一国企业拥有或能够获得的国外企业所没有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包括对无形资产的独占和企业经济规模两方面所产生的优势,或泛指任何能够不断带来未来收益的东西。内部化优势是指企业有能力将所有权优势在企业内部配置、转让和有效利用。区位优势是东道国具有的,指跨国公司在选择对外直接投资的地点和国别时,必须充分考虑东道国的生产要素优势。这种优势不仅包括东道国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地理位置,而且包括东道国的政治经济制度、市场规模、基础设施、外贸和税收政策等,跨国公司总是把资金投向那些具有区位优势的国家和地区。

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沦对于前面提到的垄断优势理论和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有一定的改进,即除了强调跨国公司拥有的垄断知识优势的转移,也强调利用东道国市场的知识和资源。跨国公司将生产制造及其他低价值的活动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获得成本优势,而将高附加值的活动,如研究与开发、生产设计、营销、战略、融资等活动留在国内。从知识管理的角度,仍然只是一种稍加改良的单向知识输出模式,即在知识输出的过程中要和当地的知识和资源结合起来,适应当地化的需要。

这种单向阶梯性的以输出为主的知识管理模式在跨国公司中屡见不鲜。全球运动服饰的巨人耐克公司就是这样的例子。它的总部位于美国俄勒冈的彼凡尔顿(Beaverdon),是研究与开发、产品设计、品牌管理、质量控制系统、财务和其它相关职能的神经中枢。它在一些低成本区位的国家如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泰国以契约的方式建立了稳定的生产网络,并在这些亚洲国家建立了质量控制和采购网络。同时它还在全球重要的市场建立了营销中心。其他跨国公司如西门子、宝洁、通用汽车等也是如此发展壮大的。

随着世界全球化的发展,跨国公司也在不断改进这种模式,并将这种模式发展到了极致。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学会了根据当地市场的差异调整产品、服务和管理系统,同时他们依然寻求保持全球一体化战略和运作的优势。“从全球着眼,从当地着手”这句口号正是最好的说明。然而无论这种模式有何改进,隐藏其中的一个逻辑是:全球化意味着用母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优势去征服世界,然而这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显得过时,“向世界学习”成为全球竞争的主旋律。

二、知识经济时代跨国公司知识管理新模式

1996年,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首次正式提出了知识经济的概念,这一新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广泛的欢迎和认同。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们都认识到知识对经济发展和人类进步所起的巨大作用。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工业经济社会里的战略资源是资本,而在知识经济则是知识和信息。知识经济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并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提出了挑战,一种新的全球知识管理模式呼之欲出。

(一)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模式的挑战

1.知识经济大大改变了全球竞争的环境(1)竞争优势的来源是建立在知识的识别、整合和创新基础上,而不是其它。美国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曾经说过:“在现代经济中,知识正成为真正的资本与首要的财富”。这个说法毫不夸张。在工业经济时代,企业的竞争优势在于规模经济和以此为基础的成本降低。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通过知识的积聚和创新来实现。代表美国新经济的微软公司、甲骨文公司等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超过了通用汽车、福特等老牌跨国公司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值。因此,知识是长远的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唯一源泉。知道如何利用其知识优势的个人和组织将增大其产品在整个产出中的份额。(2)企业全球化经营所需要的知识来源不再偏于一隅,而是分布在世界各地。过去,跨国公司开展跨国经营时多半是将国内市场的生产、销售管理经验带到东道国的经营活动中去,并适当根据当地的情况加以修正。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世界真正成为一个全球化的市场,若还是依赖跨国公司总部的做法已不能满足企业全球化经营的需要。其中最明显的迹象是企业间的技术联盟和合作的日益增多以及许多跨国公司将研发机构设置在靠近顾客的市场。(3)通信技术的发展和运输成本的大大降低便利了商品、资本和信息的自由流动。美国管理学家钱德勒在《看得见的手》一书中谈到铁路和电报的出现是促成工业革命发生的重要因素,同样现代运输业和通讯业的发展也是促成世界经济由工业经济转向知识经济的革命要素。空中运输、电信和计算机的成本自1950年以来已大幅度下降,以计算机和电信业为例,成本的大幅度下降以及像电视会议和电子邮件技术的广泛应用已经使得对范围广泛的经营活动的协调不仅更加可行,而且更加可靠和效率更高。运输成本由于集装箱的发明也大大降低了。这一切都使得商品、资本和信息在世界范围的自由流动更为方便、快捷和廉价,从而为跨国公司在世界范围内进行知识管理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2.知识经济对传统跨国经营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挑战(1)全球的生产和销售网络并不能构成全球经营的竞争优势。一个有效的全球生产、分销和销售的网络是建立全球竞争优势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全球化经营不能确保其有全球竞争优势。90年代初,百事可乐公司制定了一个将其国际软饮料收入增加两倍多的雄心勃勃的目标——从1990年的15亿美元增加到1995年的50亿美元。为实现这一目标,百事可乐公司发起了勇敢的冲锋。到90年代中期,该公司的经营遍及全球广大地区。不过这种全球扩张并没有转变为增长和赢利。实际上,到了1997年,百事可乐公司已经从诸如南非这样的一些主要市场上撤出,摆在面前的是国际饮料经营近10亿美元的亏损。此外,大部分产业中的主要竞争者都已知晓如何进行全球化经营,更有许多进行数字革命的公司已经在使用互联网迅速地为全世界提供标准化的产品和服务。(2)单一国内市场的需求不再是许多产业的主导力量。过去,跨国公司都是根据本国市场的需求来开发产品和服务,并将此产品和服务销售到世界各地。特别是美国市场由于其消费能力高、国内市场容量大往往成为新产品和服务的诞生地。但这决不意味着美国市场的需求就可以完全代表世界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许?嘁际谐〉男枨蟪鱿衷谝恍绻揪绲谋咴凳谐1热缍砸贫缁暗男滦枨蟾嗟爻鱿衷谥泄庋姆⒄怪泄摇H绻绻静荒鼙染赫允指玫厥侗鹫庑稚⒌暮投嘣氖谐⌒枨螅⑶依闷淙蛑豆芾淼牧α浚蚪嵩诰赫邪鼙薄?3)跨国公司仅利用从母国市场上建立起来的垄断知识和诀窍已不能在全球竞争中取胜。基于母国市场上建立的垄断知识和技术诀窍不再能保证跨国公司在全球竞争中胜出,因为可以令跨国公司超越竞争对手的技能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具有专长的专家手中。今天的获胜者必须能够懂得识别和获取分散在世界范围内的新技术、能力和技术诀窍,并将它们整合,从而创造出世界一流的产品和服务。(4)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复杂的和棘手的,因此为知识管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由于有价值的知识通常是细微的、复杂的和棘手的,这意味着它们可能深深地隐藏在远距离和不熟悉的环境当中,无疑为知识的识别、整理和积聚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比如了解总部设在世界另一端的顾客企业的内部运转,或者弄清楚先进计算机模拟技术和机器人在药品开发中的应用就是这样的例子。先进的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或许能为复杂知识的传递和互动提供便利,然而这并不能保证对复杂知识的理解。企业需要新的组织结构和运作过程来获取、解码、编码和整合利用这些复杂知识,并将其有效地传递给能有效应用这些知识的人。

(二)新的知识管理模式

由于传统跨国经营模式中的知识管理模式的局限性,因此需要一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这种新的知识管理模式主要是从全球化的角度进行知识管理,而不是从母国出发。该管理模式分为三个阶段,如图2所示:

图2知识经济时代跨国经营的知识管理模式

虽然大部分的跨国公司还沉醉于过去的成功,已有不少企业正在运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取得了惊人的经营绩效。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就是一例。该公司是1987年由意大利的SGS微电子公司和法国的汤姆逊半导体合并而成的。在半导体业务上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大大落后于同在欧洲的其他牛导体公司,比如德国的西门子、荷兰的飞利浦公司,而日许多专家认为欧洲的半导体业务是没有前途的,因为欧洲的企业已在芯片竞争中丧失了优势,当时领先的竞争者是美国、日本及环太平洋的一些国家。对于欧洲的半导体生产商还不利的条件是其主要顾客市场并不在欧洲,而且半导体核心技术的发源地和制造专家遍布在美国的加利福利亚、日本的东京以及中国台北。然而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证明了怀疑者的担心是多余的,到2000年其销售额达到78亿美元,净利润超过14亿美元,公司股票市值也超过了500亿美元。之所以取得如此不俗的经营业绩,可以说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的知识管理模式密切相关。

当许多竞争对手将注意力集中在为专用设备设计和生产专门的电子元件,这些电子元件将被集成在一块电路板上用来执行一个特殊的命令,比如硬盘驱动控制(HDD),这往往需要多达十块芯片和100多个电子元件才能解决问题。但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却能从全球知识管理的角度来思考这个问题,综合了美国加利福利亚的圣何塞、日本东京、芬兰的赫尔辛基对主要顾客的调查结果,由位于法国的格勒诺布尔、意大利米兰、印度诺达(Noida)、新加坡、美国德克萨斯州等地技术专家组成的开发团队共同攻克了这个难题,提出了创新的解决方案,即仅用三块芯片组取代了过去复杂的电路板才能进行硬盘驱动控制的问题,这样帮助顾客节省了空间和成本,产品一经推出就立刻受到好评。1996年第一次销售HDD芯片就创造了5000万美元的市场记录,并从美国公司那里夺取了27%的市场份额,大大超过了从前的竞争对手。对于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来说,不仅把它的业务从起初的几百万美元销售额扩展到现在的几百亿美元,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全球知识的管理建立了竞争对手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

(三)新的知识管理模式的优势

1.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是真正的全球化战略全球化战略不只是指在世界市场上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而且同时还要建设并维护跨国界的基础设施,并使一个企业的所有职能,包括研究与开发、采购、生产、后勤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以及金融财务国际化。所有这一切最终都是为了向全世界的顾客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使用新的知识管理模式可以帮助企业在所有的市场上参与竞争,因为它们不断地在全世界寻找任何可能的市场并从全球的角度来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即使是它们尚未涉足的领域也显示出潜在的优势和威胁。

20世纪90年代诺基亚公司通过开展全球知识管理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全球著名的移动电话公司,超过了美国的摩托罗拉公司,要知道美国是移动电话技术的发明国,而摩托罗拉公司也是最早大规模生产移动电话的公司之一。诺基亚公司80年代只是芬兰一家进行多元化经营的企业,1992年才决定专注于移动通信领域。对于诺基亚而言,移动电话和蜂窝网络业务并非产生于芬兰然后向国外出口,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外生产和销售,这就意味着要在全球同步发展。诺基亚必须要向美国学习先进的技术和全球营销技巧,向日本学习掌握顾客对电子产品的需求心理,比如小型化和数据应用,同样它也要向东南亚国家学习低成本制造的管理技巧。芬兰的管理层被派遣到世界的关键区域,构成了整个公司知识共享的网络。正是通过对全球知识网络的有效管理,所以,诺基亚总是能从全球的角度考虑市场的需求,从GSM的发展到最早提出“把互联网装进每一个人的口袋里”到“移动电子商务”,诺基亚的概念和行为总是领先于竞争对手一步。摩托罗拉公司因为将其创新思路局限于美国,丧失了向数字移动电话和GSM标准转向的先机,从而被诺基亚抛在了后面。

2.新的知识管理模式有助于跨国公司重构核心竞争力(1)全球知识管理是企业创造差异化战略和独特优势的新途径。现在太多企业的战略是雷同的,真正在产品绩效、服务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的突破来自于不同地理环境发展出的技术和能力的结合,其中有些可能还是来自于别的产业。通过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脱离原有地理界限和企业视野的局限性,最早发现顾客的新需求,找到技术创新的来源,从而生产出全球一流的产品和服务。此外,能够识别和整合来自多个地方的知识和技能是非常困难和成本高昂的,只有少数具有前瞻性眼光的公司才做得到。尽管其投入要比在一地开展经营要大得多,其回报当然也是惊人的。我们前面谈到的SGS-汤姆逊微电子集团和诺基亚公司就是很好的证明。(2)全球知识管理可以帮助企业开启全球顾客的潜在需求。许多新的顾客需求或者对已有产品的新用途可能都出现在母国市场以外的地方。企业除了在满足这些特殊地方需求时获取利润,更为可观的是将这些特殊的需求引用到全球的顾客市场中,从而创造更大的市场和利润空间。(3)全球知识管理也意味着具备迅速开展全球新业务的能力。一个企业能接近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了解母国其他市场的变化,这就说明企业具备了迅速开展国际化经营的能力。通过整合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知识和技能,企业能很快从全球的研究、开发和经营中获取收益。

三、中国企业的全球知识管理

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又向全球化迈进了一步。对于任何一个国家来说,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既打开了通向世界之门,又迎来了全球的竞争对手。然而只有融人世界经济的洪流,才有可能取得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因为世界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相互依赖。知识经济同样也是我们不可回避的现实,在世界银行2001年10月31号的最新报告《中国与知识经济:把握21世纪》正是对这一问题的探索。针对中国的现实条件,世界银行对中国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提出了包括利用全球知识的六项建议。这充分说明由于全球化的发展,知识可以在全球自由地流动,我们必须把握这个契机,提高我们的技术水平和竞争能力。

1.转变思维方式,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对于中国大部分企业来说,通常的思维逻辑是希望以中国的市场获取别人的技术转让,而主动利用全球知识似乎是不可能的。这主要是我们的企业大都没有走出国门,对世界市场完全缺乏了解和认识。事实上运输和通信技术的进步、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已使了解信息的成本大大降低,而且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很多企业具备了“走出去”的实力和能力,只是视野的局限和思维方式的智障阻碍企业跨出这重要的一步。因此,转变思路,拓宽视野,真正站在全球化的高度来对待企业的知识和经营,就可以将全球知识为我所用,转变成企业的知识和能力,从而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