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规划原理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规划原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规划原理

篇1

关键词:美学原理;园林景观;规划设计;审美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05-0152-02

1 引言

园林景观若要实现真正的美学突破,首先应该与美学进行有机的结合。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作用非常明显,园林的设计既可以体现视觉上的美感,也可以体现听觉上的享受。所以对于园林景观的设计来说,是能够充分调动每一个感官,只有真正将其与美学原理进行结合,才能够更好实现园林景观设计的新突破。

2 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设计的关系

在当前的园林景观设计当中,美学原理的融入逐渐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首先美学原理中提到了许多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需要运用到的知识。如如何进行规划可以使得园林看起来更加的整齐,如何通过植物的搭配衬托出园林想要营造的整体效果以及如何通过园林的打造,实现整体意境的美感等,都是需要通过美学原理的融入来展现的。所以美学原理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将美学原理更好的融入其中才能体现出园林景观规划的高水准。

3 园林规划设计中的美学原理

3.1 对比衬托手段的运用

在园林规划设计中,最先体现出的美学原理就是对比和衬托。在园林景观当中提到的对比和衬托不仅仅体现在植物安排的颜色上,还可以体现在外观和形态的对比,通过这种既统一又有所差别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园林主要想突出的特点,主次关系可以更为一目了然。

3.2 组合美的呈现

组合美即是要求在一个园林景观当中,需要多种植物共同组成一幅具有美感的画面。如果只是单一的植物会显得单薄,若是有太多的植物也会显得繁杂而纷乱。所以需要进行科学合理的组合,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排列,以一种相对规则的状态呈现出一种组合的效果,这就是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体现。

3.3 意境美的体现

意境美是园林景观规划中追求的最高境界,体现在整体环境和氛围的打造。园林景观在设计完成之后,是供人进行欣赏的,所以需要相对的美感让人感觉到园林的意境美。这就要求在设计中,利用景物营造美感,利用氛围来烘托美感,需要园林设计充分的利用自身的真情实感,实现对景物以及园林的全身心情感投入,这样才能在设计的园林景观中,引起观赏者的共鸣。

4 美学原理在园林景观规划中的具体应用

4.1 对比衬托原理的运用

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当中,对比衬托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美学手段。通过对比和衬托,可以有效实现对园林景观当中景物配置的疏密程度、景物的色彩对比安排、园林空间当中整体的弯曲与笔直乃至景物的大小和明暗对比,通过这样的比较看出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重点和次要点,体现出主次关系。主要是体现景物背景和主体的关系,这样更容易激发人们对审美的一种情感。在园林景观规划中,对于景物、路面以及相关设计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要求的:广场最小坡度为0.3%,最大坡度平原地区为1%,丘陵和山区为3%。道路纵坡应控制在0.3%~6%之间,每隔50~80 m设收水口,实际上,园林景观局部区域内密度要更多些。按照这些严格的要求来进行对比设计,往往更能够符合人们对于审美的要求,视线中的景观疏密程度最为合适,也是园林景观设计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4.2 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组合美在园林景观规划和设计中的运用,主要就体现在通过多种植物,进行有机的排列,组成的一幅自然生态图。如园林景观设计中经常会用到框景、借景等手段来实现美感的体现,用这样的方法来对园林本身进行分割,营造出步移景异的效果。另外园林景观当中应实现借景,还可以借山水之景,将这些景观都借用到园林当中。甚至连一些声音都可以进行借用,如拙政园中,在进行园林景观打造的时候就巧妙地借用了清风和明月,为园林景观自身的情感体现就增添了一丝意蕴。

4.3 意境美在园林规划中的运用

在园林意境美的体现中,主要是通过对园林中整体美感的把握,实现了对园林整体环境的烘托。意境美的主要承担对象就是欣赏者,所以需要依据一些具体的原则,进行一些意境景观的打造。比如在一些座椅的建设上都是具有明确数据规定的:座凳高度一般38~40 cm,座面宽40~45 cm,单人座椅长60 cm,双人长120 cm。所以意境美的体现,首先也应该以欣赏者欣赏场所的打造做为基础。其次意境美的打造不能够只是局限于某一景物之上,要明确意境美不同于景物,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是是需要欣赏者用心来感受的。

如图1就是一处园林景观设计图,在图中对于基础景观的营造基本都可以体现出来,包括静态的道路植物和动态的水等等,同时在构图和设计上也能够不拘泥于传统的笔直构图方式,选择了半圆的规划,符合了人们对于美的要求。另外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供儿童玩耍的滑梯,也有供成人休息的座椅,所以该景观可以说满足了园林景观设计的大多数要求,也能够让人们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一种美和享受,意境美的营造就相对成功。

园林设计者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创新意识,以观赏者的角度来进行思维的创造。对于这种无形的、无限的而可以让观赏者尽情想象的内容,做为园林的设计者,都是要充分考虑到的。所以意境美的营造,首先就要考虑大众对于美的理解,只有迎合大众口味的景观设计,才能够体现出意境美在其中的展现。

5 结语

美学原理与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结合,已经成为未来景观设计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规律。美学原理的融入可以为园林景观设计提出更多可行性的建议,同时更加符合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与享受,符合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和日益提升的审美水准。所以利用美学原理做为园林景观规划设计的指导理论,可以推进我国园林设计行业的不断进步,为我国打造出更多的园林景观做出努力和贡献。

参考文献:

[1]孟宇轩.园林环境中光景观的应用与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2]肖笃宁,李晓文.试论景观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J].生态学杂志,1998(3):47~53.

[3]任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审美需要与美学追求[J].中国集体经济,2013(6):94~95.

篇2

一、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及发展概述

1.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概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随着近年来都市生活水平和城市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环境意识的增强而逐渐出现的集科技示范、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于一体,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结合的综合园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是由最初的农田发展到统一规划的集观光、休闲、娱乐、教育为一体的有组织的园区发展的高级形态。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将生态、休闲、科普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同时,生态型、科普型、休闲型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出现和存在,改变了传统农业仅专注于土地本身的大耕作农业的单一经营思想,客观的促进了旅游业和服务业的开发,有效的促进了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

2.国内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1)国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农业景观在城市园林中的应用由来已久,在欧洲关于伊甸园的神话描述中,便记录下了人们对于梦想与神秘的极乐世界的向往,而这个极乐世界是与外界分离的安全性很好的空间,里面种植了奇花异果。在古埃及和中世纪欧洲的古典主义花园里不仅种植着各式各样的花卉和蔬菜,而且还有枝头挂满果实的果树,以供贵族们观赏食用。在这一时期,园林中也相继出现了葡萄园、桔园、蔬菜园、稻田、药圃等或规则或不规则的园中园。在16世纪以后的二、三百年里“农业景观是漂亮的”这一思想逐渐盛行。到最近100年里,伴随教育和休闲活动的普及,对农业生产景观的欣赏逐渐为各阶层所接受。这样的理念,既景观可以同时具有观赏性和生产性,启迪了许多西方的景观设计。如今天的英国东茂林生态园利用各类果树为植物造景材料,大大丰富了园区景观,并为旅游者提供了果品观光、采摘等其它城市公园所不能开展的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益。

19世纪30年代欧洲已开始农业旅游,然而,这时观光农业并为被正式提出,仅是从属于旅游业的一个观光项目。20世纪中后期,旅游不再是对于农田景观的欣赏观看,代之相继出现了据有观光职能的观光农园,农业观光游逐渐成为其休闲生活的趋势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旅游度假需求的日益增大,观光农业园由单纯观光的性质向度假操作等功能扩展,目前一些国家又出现了观光农园经营的高级形式,即农场主将农园分片租给个人家庭或小团体,假日里让他们享用。如德国城市郊区设有“市民农园”,规模不大(一般2公顷,分成40-50个单元),出租给城市居民,具有多功能性,可从事家庭农艺,种菜,花卉,果树,达到生产乐趣,回归自然,休闲体验的需求。

1982年由欧洲15个国家共同在芬兰举行了以农场观光为主题的会议,探讨并交流了各国观光农业的发展问题,各个国家也在此基础上有了很大的不同程度的发展。

(2)国内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发展概述

在我国园林发展的初始阶段周朝的苑、囿中,便栽有大量的桃、梅、木瓜等农作物。《诗经.周南》中就有颂桃的诗句:“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生动地描述了桃花盛开,枝叶茂盛,硕果累累的美景。《周礼·地官司徒》记载:“场人,掌国之场圃,而树之果、珍异之物,以时敛而藏之。”郑玄注:“果,枣李之属。瓜瓠之属。珍异,蒲桃、枇杷之属。”这句话译成今文就是:“场人,掌管廓门内的场圃,种植瓜果、葡萄、批把等物,按时收敛贮藏。”如今,果品、蔬菜也同样运用在了当前城市园林景观中,如第五届深圳中国国际园林博览园“瓜果园”主要是采用奇异瓜果、蔬菜品种来营造具有丰富园林色彩的栽培景区,既有观赏价值,又有科普教育意义。入口有标志性景石,简洁、自然、环保,蜿蜒溪流贯穿果园,分外亲切、宁静,曲线优美、图案丰富的大理石园道指引着游客的观赏线路。为增加趣味性和观赏性,园内精心设计了许多特色园林小品,如框景瓜果竹架、竹亭、花架廊、园林木桥、竹门、园林竹架、木架亭等等。植物配置以实用、观赏的奇花异果为主体,采用岭南园林植物配置手法,使植物丰富的色彩、柔和多变的线条、优美的姿态及风韵有机结合起来。

我国的观光农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兴起的,首先在深圳开办了一家荔枝观光园,随后又开办了一家采摘园。目前一些大中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珠海、苏州等地已相继开展了观光休闲活动,并取得了一定效益,展示了观光农业的强大生命力。如北京的锦绣大地、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开发区、无锡马山观光农业园、扬州高冥寺观光农业园等,山东的枣庄万亩石榴园、平度大泽山葡萄基地、栖霞苹果基地、莱阳梨基地等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为城市旅游业增添了一道靓丽风景。

其中,在我国各大城市中,台湾和北京的观光农业发展最好。尤其是我国台湾观光农业的发展居世界领先地位,如今台湾观光农业经营状况为:1、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园区;46处(2001年计划设置);2、休闲农场;175处;3、观光农园:385处;4、教育农园:141处;5、市民农园:56处。 二、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理论基础

1.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依据

(1)景观生态学原理

景观生态学(Landscape Ecology)是研究在一个相当大的区域内,由许多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整体(即景观)的空间结构、相互作用、协调功能及动态变化的一门生态学新分支。如今,景观生态学的研究焦点放在了在较大的空间和时间尺度上生态系统的空间格局和生态过程。景观生态学的生命力也在于它直接涉足于城市景观、农业景观等人类景观课题。观光休闲农业园区作为农业景观发展的高级形态,伴随着人类活动的频繁,其自然植被斑块正逐渐的减少,人地矛盾突出。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需按照景观生态学的原理,

从功能、结构、景观三个方面确定园区规划发展目标,保护集中的农田斑块,因地制宜的增加绿色廊道的数量和质量,补偿景观的生态恢复功能。

(2) 景观美学原理

在西方文史中,景观(Landscape)一词最早可追溯到成书于公元前的旧约圣经,西伯文为“noff”,从词源上与“yafe”即美 (beautiful)有关,它是用来描写所罗门皇城耶路撒冷壮丽景色的(Naveh,1984)。因此这一最早的景观含意实际上是城市景象,人们最早注意到的景观是城市本身。但随着景观含义的不断延伸和发展,“景观的视野随后从城市扩展到乡村,使乡村也成为景观” (Cosgrove,1998,P70)。

人类向往自然,农业拥有最多的自然资源,所以农业是提供体验最适当的来源。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其本质上是一种人们对生活的美的享受和体验,是实施自然教育最理想的场地。在园区内的观花观果,感叹大地对于万物的抚育,向往着生态的、和谐的大自然环境,从而融入着人们的多层次的美学体验。

(3) 景观安全格局原理

景观中存在着一些关键性的局部、点及位置关系,构成某种潜在空间格局。这种格局被称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它们对维护和控制某种生态过程有着关键性的作用。农业景观安全格局,由农田保护地的面积、保护地的数目以及与保护地之间的关系等构成,并与人口和社会安全水平相对应,使农业生产过程得以维持在相应的安全水平上。在景观过程中,格局决定功能,要实现土地持续利用这一景观功能的稳定性,要求相应景观空间格局的维持与优化。景观稳定性越高,景观受外界干扰的抵抗能力越强,受干扰后的恢复能力也越强,越有利于维持景观格局,保障景观功能的稳定发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观光旅游者的介入、园林绿化树种及名特优新品种等异质性的引入有助于景观稳定性的维持。景观稳定性以景观格局的空间异质性来维系景观功能的稳定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土地持续利用的保护性与安全性目标,可采用反映景观异质性的景观多样性、景观破碎度、景观聚集度和景观分维数等指标来衡量。

2.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理念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建设用破与立的方式而非传统的农业生产建设,以城市---农田作为一个城市整体为出发点,强调了与城市生活的对话,形成了“可览、可游、可居”的环境景观,构筑出了“城市—郊区—乡间--田野”的空间休闲系统。景观规划设计充分以原有绿化树种、农作物为植物材料进行园林景观的营造,园林小品风格自然淳朴,田园气息浓厚;各景观功能区突出以人为本,同时又要和生产相结合。根据不同地块、不同树种、品种的观赏价值进行安排,使人们在休闲体验中领略到农耕文化及乡土民风的神奇魅力。

3.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原则

(1)生态的原则

旅游势必会带来大量的污染,园区自身的生产生活需要注意生态方面的要求,重视环境的治理,更不要对自身和周边产生不良的影响。景观规划的生态原则是创造园区恬静、适宜、自然的生产生活环境的基本原则,是提高园区景观环境质量的基本依据。

(2)经济性原则

开展旅游观光和进行园林的改造无非是为了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规划设计当中要把经济生产融合到园区建设中来。尤其对于各类采摘园来说,采摘的经济效益很高,规划设计要能够使采摘进行的更好,同时注重在非采摘季节吸引游人,更好的提高经济效益。

(3)参与性原则

亲身直接参与体验、自娱自乐已成为当前的旅游时尚。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空间广阔,内容丰富,极富有参与性特点。城市游客只有广泛参与到园区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更多层面的体验到农产品采摘及农村生活的情趣,才能使游客享受到原汁原味的乡村文化氛围。

(4)突出特色的原则

特色是旅游发展的生命之所在,愈有特色其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就会愈强,因而规划设计要与园区的实际相结合,明确资源特色,选准突破口,使整个园区的特色更加鲜明,使景观规划更直接地为旅游服务,为园区服务。

(5)文化的原则

通常我们谈及农业,首先想到的是其生产功能,很少想到其中的文化内涵,以及由此而来的一些诗词歌赋。所有这些使人很容易忽视农业也是一种文化的体现,所以在园区的景观设计中应深入挖掘出其内在的文化资源,并加以开发利用,提升园区的文化品位,以实现景观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6)多样性原则

不论是观光旅游或是专题旅游,不论是团队旅游或是散客旅游,都要为旅游者提供多种自由选择的机会。园区景观规划的多样性原则既是要求在旅游产品开发、旅游线路、游览方式、时间选取、消费水平的确定上,必须有多种方案以供选择;更要求园区品种选择、景观资源配置突出丰富性、多样性的特点。 三、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设计思路和方法

同济大学吴人韦教授总结了以产业为中心,走经济规划之路、以土地为核心的土地利用规划、以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为核心的规划三种农业园区规划思路,并对三种规划思路和方法作了分析比较。在此本文作者结合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特点及游客休闲度假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即以观光休闲为中心的景观旅游规划思路。

1. 景观规划的核心

此种规划思路体现出了以提供农产品为第一性生产,兼顾保护与维持生态环境平衡以及作为一种重要的旅游观光资源的三层次功能。以观光休闲为核心,进行规划布局、功能分区,提升园区的景观环境质量。

2. 景观规划的程序和内容

(1)基础资料收集和分析

主要包括园区所在区域的农业发展状况;园区所在地的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日照、水文、降雨量、土壤条件、地形地貌、环境污染程度、不同地块的肥沃程度);交通条件(园区周边环境状况及旅游资源);社会人口现状;经济现状;已有的相关的规划成果;现场踏勘工作所获得的现状资料。

(2)目标定位

确定规划目标,以目标为导向进行规划;确定园区的性质与规模、主要功能与发展方向;并在景观规划过程中对目标作出讨论并进一步提炼。

(3)园区发展战略

在调查-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对园区自身的特点作出正确的评估后,提出园区发展战略;确定实现园区发展目标的途径;挖掘出提高农业观光休闲的市场潜力。

(4)园区产业布局

确定农业产业在园区中的基础地位,规划在围饶农作物良种繁育、生物高新技术、蔬菜与花卉、畜禽水产养殖、农产品加工等产业的同时,提高观光旅游、休闲渡假等第三产业在园区景观规划中的决定作用。园区产业布局必须符合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的要求。

(5)园区功能布局

园区功能布局要与产业布局结合,充分考虑游客观光休闲的要求,确定功能区,划定接待服务区、农产品示范区、观光采摘区、生产区范围;完成园区功能布局图。

(6)园区土地利用规划

合理确定园林绿地、建筑、道路、广场、农业生产用地等各项用地的布局,确定各项用地的大小与范围, 并绘制用地平衡表。对不同土地类型的各个地块做出适宜性评价,达到农业土地的最合理化利用,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7)景观系统规划设计

景观系统规划设计更强调对园区土地利用的叠加和综合,通过对物质环境的布局,设想出园区景观空间结构的变化和重要节点的景观意想。包括基础服务设施规划;游憩空间规划;植物景观配置规划;道路系统规划; 水电设施规划;

(8)解说系统规划设计

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内容包括软件部分(导游员、解说员、咨询服务等具有能动性的解说)和硬件部分(导游图、导游画册、牌示、录像带、幻灯片、语音解说、资料展示栏柜等多种表现形式)两部分,其中牌示是最主要的表达方式。完善解说系统规划设计,向旅游者进行科普教育,增加游客对悠久的农耕文化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的知识,如生态系统、农作物品种、文化景观、以及与其相关的人类活动的了解。

(9)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

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是景观系统规划设计的进一步细化,是对总体方案做的进一步修改和补充,并对重要景观节点进行详细设计。完成园路、广场、水池、树林、灌木丛、花卉、山石、园林小品等景观要素的平面布局图。在完成重要景观节点详细设计的基础上,着手进行施工设计。

(10)评价

结合园区原有现状分析,对景观规划设计的过程和实施作出评价。主要包括:规划设计方案的适用性评价、客源市场分析与预测、投资与风险评价、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经济效益分析与评价、社会效益分析与评价。

(11)管理

建立职能完善、灵活高效的管理机制,以保证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建立符合现代化企业制度要求的开发运营体制,可采取“公司+农户+经济合作组织”的经营管理模式。

(12)规划成果

规划成果在形式上包括:可行性研究报告;文本(含汇报演示文本)、图集;基础资料汇编;从内容上讲涵盖:园区社会及自然条件现状分析;园区发展战略与目标定位;项目建设指导思想及原则;园区空间布局;园区土地利用;园区功能分区及景观意向;园区环境保障机制;园区游憩系统布置;景观规划与设计的实施方案;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评价、组织与经营管理。 四、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规划建设与发展

1.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及意义

(1)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目标

近年来,北京市加强集生态示范、科普教育、赏花品果、采摘游乐、休闲度假、生产创收于一体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建设,成效显着,为都市农业、都市旅游业发展提供了可供参考的依据。以北京市观光采摘园为例,制定出台了北京市果树产业发展战略规划目标,提出了“八带百群千园”京郊观光采摘园布局的总体发展框架。 其中“八带”就是构筑京城的“树种优势产业带”,即苹果、梨、桃、葡萄、柿子、板栗、核桃、仁用杏。“百群”则是重点发展100个具有北京本土特色的果品群,建成100个高质量的名特优品种群。“千园”是建设1000个特色明显、品质优良,具有观赏、休闲、科普功能的公园式采摘园。

(2)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意义

据市场调查显示,有95%的北京市民希望到郊区旅游、观光和度假,近三分之一的市民愿意将双休日用于郊区旅游,其中有25%的市民有在外住宿的意愿。巨大的市场需求为发展民俗旅游和农业观光创造了发展空间。

2003年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达1942个,接待游客将近4000万人次。综合收入已经达到了27个亿。

2004年底,京郊各类农业观光园数量超过2000个,从事民俗旅游和观光农业的农民近10万人,观光农业年收入突破30亿元。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使北京市农业生产开发实现了由单一经营到多元化发展,由单纯的京郊农业生产转变为区域开发、成片发展,同时也为北京市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开拓了新的领域。如今,走出家门,放飞心情成了许多市民郊游的初衷,他们自驾车到郊区游山玩水、观光采摘、休闲度假。新型的旅游资源和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加速了旅游资源结构调整,提升了自然生态和景观环境的质量。

2.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类型

在以上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有针对的对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进行分类,可分为大规模景区型,休闲度假型,科研科普型,名特果品采摘园,田园风光型,景区依托型,农事体验型七大类型。

1)大规模景区型

一般规模面积较大,园区成片分布,赏花赏果的吸引力都比较大,容易形成大尺度的园林景观。大规模景区型可成片开发,形成区域发展的特色和优势,规划要求功能多样、旅游项目多样、景观优美、设施齐全、管理规范。如平谷的桃、大兴的梨、顺义的葡萄、房山的磨盘柿等。项目:平谷区10万亩桃花园景区;大兴区万亩梨园。

2)休闲度假型

具有良好的自然环境景观,例如山水相依,气候宜人、田园风光秀丽,并且距离北京市中心城区或者各个区县城区中心有一定的距离。项目: 朝阳区蟹岛绿色生态度假村

3)科研科普型

一般具有良好的科研基础优势和科技示范推广价值,种质资源丰富、科研力量比较雄厚和设备先进。其建设功能定位可发挥“一个带动、三种基地、一个中心”的作用:

①成为带动郊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开展产业化经营的示范园区;

②成为果品高新技术、新优品种研发、示范、推广的基地;

③成为提高果农经营管理水平的技术培训基地;

④成为观光、休闲和科普教育的基地;

⑤成为果品贮藏、销售、信息服务的中心。

项目:北京市农科院果林研究所;黄垡名梨大观园

4)名特果品采摘园

主栽树种以传统北京名果、特优新品种为主,开展传统名果的观光采摘旅游活动。

项目:门头沟区京白梨基地;密云县万亩鸭梨基地

5)田园风光型

它位于大都市的近郊区,其土地利用属性复杂,变化快,是城市扩张的首要空间,在城市的地域扩散中呈现出城市景观与乡村景观交错的特殊性,具有以农业生产为主的生产景观和粗放的土地利用景观以及特有的田园文化特征和田园生活方式。可以按照田园风光的类型来发展,即以果园特色、果品品质来吸引游客,又以现代景观设施、游憩设施来满足游客需要。

项目:四季青樱桃园;门头沟樱桃园;丰台区长辛店田园公园

6)景区依托型

这类一般毗邻北京市其它景区,依托景区的客源来开展旅游活动,它本身单独的吸引力不大,不必有太多的旅游服务设施及景观改造。这类园区与其它景区之间的旅游吸引产生互补,互相提供客源,协同发展。项目:昌平区日川果园;

7)农事体验型

利用田舍、果品以及傍依的田园风光,吸引众多城市游客,“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娱农家乐、购农家品”,丰富市民们民俗体验需求。项目;台湖第五生产队园区

3.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以大自然为舞台,以传统文化为内涵,以休闲、求知、观光、采摘为载体,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依托乡土树种和当地材料创造出简洁、质朴、美观的园林景观。(如表1)即使游览者获得身心健康,知识增益的同时,又能增强游客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成具有:自然性、独特性、文化性、参与性和持续性的现代化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建成景观特性

表1

特 性

社会性 提升园区及其周边的环境品质,满足人们娱乐、休闲的需求,把人们从繁忙的社会生活中解脱出来。

生态性 人工化环境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既满足人的活动需求,又增强园区开发的生态效益和可持续性。

通达性 交通方便,以周边风景名胜区为依托,即可望又可游。

科普性 普及农业科普文化知识,园区观光与科普知识教育相结合。

参与性 通过各种采摘及民俗活动的开展,加强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多样性 注重了环境多样性的保护和景观多样性的开发。

舒适性 以人的尺度为标准,创造美观、大方、舒适的环境景观。

文化性 挖掘传统农耕文化内涵,赋予观光农业园独特的文化品格。

整体性 保证各个农业观光园、园内景观要素及周边环境的协调性和完整性。

愉悦性 即以赏心悦目的园区景观感染人、愉悦人。

4.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景观旅游资源开发

北京市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的建设,不仅完善了各种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更配备了各种旅游配套设施,以满足游客的旅游观光休闲需要,丰富了都市居民休闲娱乐内容,其旅游资源开发项目与创意有:

2.1生态回归游:以园区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来满足久居城镇的居民渴望回归自然、融于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恬静和安详,放松疲惫的身心。目标市场:城市市民

2.2观光采摘游:因其独特的资源优势开展果品及其它农作物采摘,园林式的园区旖旎风光,开都市观光休闲活动之先河,让游客不采摘也丰收。目标市场:城镇居民

2.3休闲度假游:开发生产草坪,结合园区里的度假别墅,配备常见的运动设施。临水游憩区则能满足都市人的亲水、戏水的渴望。目标市场:白领阶层、外企员工、时尚青年

2.4民俗体验游:介入周围农庄,利用农村特色地域文化和民俗习惯,鼓励当地农民开设特色农家旅舍,“吃农家粗粮,干农家细活,享乡村陶然之乐”。目标市场:外国游客、城市家庭、中小学生

2.5会议考察游:适当利用园区办公会议室召开行业内小型会议,远期建设办公区外的会议度假园。目标市场:专家学者、各种大小型会议

2.6购物旅游: 吸引游客慕名而来,购买各种农产品,果的加工品、各种果木制品以及果树盆景。目标市场:水果爱好者、园艺爱好者。

2.7节庆文化游:开展多种节庆活动,例如:植树节、花卉观赏节、梨花会、风筝节等活动项目。目标市场:城市及周边居民、投资商、分销商

2.8苗圃观光游:利用乡村优美的生态环境,进行青少年林业生态教育,达到寓教于乐。目标市场:市民、青少年

2.9科普实习探索游:利用优质农业资源基地开展科技观光,以展示现代化的种植栽培技术、园艺,充分展示科学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目标市场:青年学生 五、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启示:

1、从城市化进程的角度

城市在快速的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快速的蔓延和扩张,这也就给了城市边缘区农田景观衍变一种不确定的空间限制条件,它们必须要迎合未来城市扩散对土地资源重新分配的需求。这就要求农业土地一方面在经济上有利可图并转向专门化,在成为都市居民的公共开放休闲空间使获得增值。另一方面,还要求自然环境保留“原始野性”的价值,因为它们不带有任何都市标记而受到推崇。农田应与城市的绿地系统相结合,成为城市景观的绿色基质。因此,我们认为城市化不简单是城市景向乡村的蔓延,城市的扩展、疏解大城市的机能以及提高田园城市公共生活的水平与质量应该在保持农田景观应有的规模和乡村风光特色前提下进行。

2、从旅游业发展的角度

目前我国已成为国际旅游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国内旅游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产品正从观光型向观光、度假、和专项旅游相结合的趋势发展。而观光旅游正与度假旅游、和专项旅游一起,成为21世纪我国旅游的3大亮点(周建明,2004)。也就是说,新的世纪,传统的静态休憩模式受到冲击,现代化参与性外出休闲模式将倍受现代都市人的认同和青睐,旅游活动形式从而向多元化、特色化和参与化逐步演变发展。

观光休闲农业园区规划建设中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融合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话,充分尊重和利用土地的自然环境,强化整个环境的融合与渗透,强调与城市生活的“对话”,有效发挥空间环境构成的再创造价值及人文价值。原有农田景观与农业旅游观光园建设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提高基地自身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对推动城市绿色产业结构调整,为人们提供高品味健身休闲场所,对富裕农民提高收入具有重要意义;是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型绿色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郭焕成、郑健雄主编,海峡两岸观光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第1版。

2、吴忆明、吕明伟编著,观光采摘园景观规划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3、吕明伟,园林艺术中的植物景观配置,山东绿化 2000,(2)31-32

4、吴人韦,杨建辉,农业园区规划思路与方法研究,城市规划汇刊,2004.1(53-56)

5、俞孔坚,生物保护的景观安全格局,生态学报,1999,19(1):8-15

6、Lv,Mingwei, Landscape Planning Of Metropolis Tourist Orchard ,(Key Note speec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Urban Agriculture、Agro_tourism and City Region Development. Beijing.China.

篇3

1 背景

校园生态规划,指在生态学原理的指导下,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通过对校园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设而形成符合主体生活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大学校园进行生态规划建设有利于大学城市化、开展生态教育、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国外很早就开始关注校园的环境质量,“花园式学校”“园林式学校”比比皆是。例如,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就被称为“山林中的乐园”,学校保留了大量农场和山地,善用野生动物栖息地进行农业科技实验研究,创造了很高的经济价值。

2 生态规划理论

生态规划的基本理论是生态平衡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生态适宜度理论。随着近年来生态理论和技术的发展,以景观生态学为指导的安全格局理论、生态足迹理论、生态系统健康等理论以及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开始出现,这些新理论和方法都将应用于今后的生态规划实践。

2.1生态敏感性分析

生态敏感性是指在不降低环境质量的前提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或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它是从否定与批判的角度来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用分析得出的数据指导现实的设计操作,实现对生态系统的保护。湖南大学的湘江学院山地环境复杂且尺度适宜,可对其进行生态敏感性分析,以了解具体地理情况。

2.2 GlS分析技术

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Information System,简称GIS),是用来收集、存储、提取、转换和显示空间数据的一系列计算机软件工具。它使用空间的、描述性的图表,来表达山脉、湖泊或道路等真实元素的特征,能模拟多维空间的实际效果。GIS提供了丰富的地形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本文利用空间分析中的代数运算、逻辑运算等方法得出湘江学院的生态敏感性结果。

3 湘江学院的生态校园景观规划设计研究

3.1项目概况

3.1.1场地周边生态资源 本项目位于伟人故里――湖南湘潭九华,东临湘江,与昭山风景区隔江相望,西临湘潭大学,南接湘潭市区,北连湖南省会长沙,距长沙市中心距离21 km。有沿江风光带经过,九华大道、滨江大道连接南北,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基地内丘陵起伏、湖塘密布、梯田跌级、民居散缀,面山临水,具有良好的原生态景观。

3.1.2开发与生态的平衡难题 开发建设是形成校园景观的前提,但要处理好与生态平衡的难题。首先,场地内遍布丘陵,如果将其开发为具有一定容积率的校园环境,势必会对山体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于是需要考虑如何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场地资源;其次,山上的雨洪系统原本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开发建设后系统遭到破坏,雨水无法通过地表迅速下渗而造成地面大量积水和排水管道压力陡增。怎样对这些雨水进行处理及利用、减小地表径流和排水压力、增加地下水补给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

3.2 GlS地形分析

3.2.1高程分析 项目基地丘陵起伏,空间景观变化丰富,原始地貌具有很高的景观可塑性。依形就势,可登高望远,或围谷蓄湖,也可设山间小路绵延漫步,或田边溪谷闭目养神,景观的营造存在丰富的可能性(图1)。

3.2.2坡向分析 坡向是斜坡方向的度量,坡向是以度为量纲的方向,常分为正北、东北、正东、东南、正南、西南、正西和西北八个方向。坡向直接影响了场地的光线、风向以及建筑的选址和景观品质。场地中山体坡向分布较平均,不同坡向的景观资源是否适宜开发还需进一步分析。

3.2.3坡度分析 坡度会影响土壤水份多少、矿物质流失程度、光照以及植物生长素的分布等。其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坡度越大,位于山坡上方的植物吸收到的水分相对下方的植物少,但有利于生根;而低洼处的植物则很可能遭受涝害。研究发现,坡度控制在15。以下将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发育。本项目中大多山体坡度为34°-89°,不适宜开发,坡度在15°以下的山体很少。

3.3生态敏感性评估与场地开发强度

3.3.1选取评价因子 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原则,根据不同因子中不同要素对生态敏感度的重要程度分别赋予不同的等级值(高敏感、较高敏感、中敏感、较低敏感、低敏感),为便于进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需将描述性的等级信息转换成生态敏感性指数,分别赋值9、7、5、3、1,以此建立等级评价体系(表1)。

3.3.2评价方法

1)单因子分析

采用GlS技术建立地形、土地类型、植被、水土流失、地质灾害、人工建设等六大因子的图形库和属性库,并进行单一因子敏感性评价。

2)叠加分析

使用专家打分法决定各单因子权重,对权重进行赋值、加和计算,最后将因子叠加,得到生态敏感性评价产生的综合分区图,用以表达生态敏感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差异(表2)。

3.3.3评价结果 基地生态敏感性分析结果如图2,绿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高的区域,是原生植被和大量未开发山体的主要区域,所占比例较小。红色区域为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多为已开发的建筑、广场和其它构筑物的分布地,所占比例较高。其余生态敏感度适中的区域为待开发绿地、建筑、裸地等。

为了使设计师对场地开发强度有直观的认识,本文根据生态敏感性结果将场地进一步分为适宜建设区(红色区域)、协调发展区(白色区域)以及控制开发区(绿色区域),如图3所示。下面根据三种区域分别讨论设计对策。

3.4设计对策

3.4.1控制开发区 控制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极高,应该尽量维持原地形、保护原生动植物、限制人为活动,可保留其原生态景观,使之成为具有一定科普教育意义的趣味场所。例如,本项目中的阡陌桑竹园便是从学生校园活动的需求出发,保留场地的肌理,形成生产性景观特色;又如风华并茂园(图4),由于山体已遭到建筑破坏,为了避免硬质景观受到二次伤害,便设计建立栈桥连接两座山脊,栈桥一路延伸直下。改造后的阡陌桑竹园为师生们提供了立体的户外交流、学习空间。

此外,对场地进行高程和生态敏感性分析之后,还应在高敏感度和较高区域中引入BMP(Best ManagementPractice)自然生态雨洪系统,用生态的手法营造景观,主要包括渗透控制、浅草沟、滞留塘、湿地、渗渠等技术措施(图5)。在技术条件有限的场地中,还可以利用丘陵的地形优势顺势引导,围湖蓄水。

3.4.2协调发展区域 协调发展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适中偏高,属于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易受人为干扰,不宜建设大型广场和铺装设施。对于因建设开发而山体已被破坏的区域,建议应使区域内建筑尽可能退让,无法退让时可采用如下两步进行处理:首先应遵循自然野趣之美进行生态化处理,特殊景观应结合景墙、坐凳小品等进行设计,使开发强度最小化;其次应引入生态边坡技术,既可以广泛使用植物护坡,即选用根系发达的乡土树种并借鉴花境的手法进行设计;也可结合使用不同材料护坡,例如,西方园林造景中使用砾石处理边坡、我国国内使用泥土填充的生态袋进行护坡等。在本案中主要体现为对师生宿舍楼、教学楼山体进行适度开发,采用架空、退让的建筑灰空间处理,在山谷、山脊或池塘交汇处布局若干大草坪、园艺天地等。

3.4.3适宜开发区域 适宜开发区域的生态敏感性较低,可作强度较大的开发利用,其发展策略为:优化用地结构、控制开发强度、引入环境评价制度,在开发过程中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本案中体现为,在结合已开发的建筑区域周边与生态敏感性较低的区域,布局广场、平台、路桥或其它景观。例如,学院最重要的门户景观――东侧礼仪性大门的轴线设计,它启用“勒・诺特尔”属性,利用透视变形的原理,设计了长达195 m的树阵风景林带。整齐的草坪和模纹花坛既强化了轴线,又可供广大师生张贴宣传横幅和展示作品,10根校训图腾柱位于风景林带东西两侧,烘托学术氛围。又如对图书馆核心区域――碧水汀兰园(图6)的设计,其水岸线注重呼应山体边坡形态,集中布局亲水活动空间,加强硬质景观的优化,且注意后期的维护管理和进一步开发控制。

篇4

关键词:城市园林;规范管理;实现路径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发生了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审美的转变。城市园林做为城市人民生活中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对于提升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以及使人民在劳累的工作中放松心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人口素质相对较低,在绿色规范化的城市园林管理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着我国城市园林的规范化治理的实现,因此,解决城市园林的管理规范化问题对于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以及审美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我国城市园林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管理者法制意识的缺乏

在我国的城市园林管理中,管理者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甚至不具备完整的法制意识。人们在对城市园林进行恶意破坏或者对其草坪进行踩踏时,管理者并没有意识到游客的哪些行为是违法的,而是在管理中凭借自身常识对其破坏者进行教育。甚至存在管理者自身管理行为不规范,在管理中凭借自身暴力行为执法,而不是通过法制约束游客,从而影响城市园林规范化管理的行进路程。

1.2管理法制的不健全

我国的法律制度还不够健全,尤其是对于城市园林绿化,法律上还没有形成健全的法制体系,因此规范化的依法治理的城市园林管理很难实现。管理法制的不健全很容易出现游客在违背公园治理时没有可靠的、可行的管理方法对其进行约束,而只能通过口头行为对其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种管理方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游客恶意破坏城市园林的恶意行为。法制体系的不健全也使懂法着很容易钻法律的空子,并对其进行恶意破坏。

1.3管理者不能按照既定程序进行园林管理

在园林管理中,管理者由于自身管理知识的匮乏,不能按照规定的法定程序对其进行规范化的园林管理,从而减少了城市园林实现规范化管理的可能性。管理者在对现代的城市园林管理中,只是在城市园林出现问题时解决当前的问题,而不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案对其进行适当的规范化的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受人的情感因素影响较大,而不是以规范的法律程序做为执法标准,从而不能实现规范化管理。

1.4管理者绿化意识的缺乏

管理者在对城市园林进行管理的过程中,由于管理者绿化意识的缺乏,在对园林设备进行检查时很可能自身就会违背园林管理条例,例如出现践踏草坪、折取树枝等不当行为。管理者带头违背园林管理条例,这样就很难在公众面前实现规范化的管理,并且自身行为的不当很容易引起孩童的效仿,从而不能实现规范化的园林绿化管理。

2.实现我国园林规范化管理的有效途径

2.1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

要想实现我国城市园林的规范化管理。首先,必须提高管理者自身管理水平,只有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得到相应的提升,才有可能实现现代化的规范管理。管理者自身知识结构对于规范化的园林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会在管理中合理运用现代化的管理知识,对园林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最后,管理者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才能在管理中对现代的城市园林进行相应的保护,从而实现现代化的园林规范管理。

2.2健全绿化管理体制

健全的管理体制在一方面会约束管理者的自身行为,使之按照既定的法制程序对城市园林进行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提升现代化的园林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健全的绿化管理体制也会对游客进行相应的约束,从而减少游客不适当行为的发生。一旦在现代园林出现管理问题时,管理者可以有参考依据,并按照相应的法制法规对违反者进行相应的惩罚或教育,从而减少个人情感的融入,实现真正的规范化的城市园林管理。

2.3对绿化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

为了保证城市园林绿化管理的有效进行,政府应设立相应的绿化管理监督体系,对现代园林进行有效的监督,从而借助外界约束力提升管理水平和管理规范化程度。监督体制在设立时要建立适当的奖惩机制,对于按照规范化的管理者给予一定的奖励,从而形成良好的鼓励规范化管理的氛围,同时,对于违背规范化管理者要实施一定的惩罚手段,从而使管理者认识到自身错误的重要性,并对其进行相应的教育,使之改进自身不当行为,从而做到规范化管理。另外,公民也是监督体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也是最有可能接触管理者的人,设立适当的举报机制可以让广大群众执行自己的权利,从而进一步约束管理者自身不当行为。

2.4打造特色绿化,实施程序管理

对于城市园林管理首要任务是实现规范化的管理,从而提升现代化的园林管理水平,其次,在打造城市绿化时,管理者要注重对园林的现代化建设,尤其是绿化建设。因为城市园林做为城市居民休息的场所,也是放松心情,修身养性的重要基地,更是吸引外来人员打造自身品牌的重要指标。因此,管理者要对现代的城市园林进行特色设计,在凸显自身城市特色时,融入身后的历史情怀,从而打造独具特色的、艺术文化深厚的城市园林。另外,在园林管理中,为了保障管理人员执法的公平公正,在园林管理中,管理者应严格按照既定的程序制度,对其进行程序化的管理,从而实现规范化的园林管理。

3小结

随着环保意识的普及,园林管理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当前我国城市园林管理中存在着管理者法治意识缺乏,绿化意识缺乏等问题。为提高城市园林管理水平。我们必须提升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健全绿化管理体制,对绿化管理进行有效的监督,打造特色绿化,实施程序管理。

作者:王丰妍 单位:烟台市园林管理处

参考文献:

篇5

一、主要问题

(一)基础设施老化。敬老院建设时没有征用耕种土地,造成入住人员无地耕种,造血功能不足。乡敬老院至今已运行7年之久,许多地板老化脱落、寝室、厕所、水管、门窗急需维修,40%老人的木床因地下潮湿腐烂不能正常使用,特别是消防报警设备经过多次维修,已经不能正常使用,给敬老院的安全管理带来了隐患。

(二)管理人员素质不高。敬老院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人员集中培训较少,导致敬老院管理制度不完善、管理措施单一,管理人员工作责任意识不强,出现了敬老院工作人员虚报集中供养人数,套取集中供养人员经费的情况,被省委第七巡视组发现,反馈问题要求整改。

(三)入住率较低。我乡五保老人总数是297人,在院集中供养的五保老人只有39人,入住率仅占13%。很多五保老人性格孤僻、自私,有一点劳动力的就不愿意入住敬老院,而完全丧失劳动能力和部分丧失自理能力的五保户又强烈要求入住,敬老院目前无力承担,矛盾重重,工作难度较大。

(四)运转经费保障不足。由于受非洲猪瘟的影响,猪肉、菜价上涨,五保供养人员补助偏低,无法满足日常生活需要,特别是集中供养人员中丧失劳动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的人员,请人护理费用很高,经费运转困难。同时由于入住率低,县级拨付管理人员费用多年没有提标,管理人员财政预算经费不足,不能满足人员工资和补助的正常发放,敬老院运行困难。

二、建议及对策

(一)加大资金投入,提升居住环境。积极争取上级民政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对敬老院设施设备老化急需维修的要及时筹措资金进行改造(特别是消防设施),配齐院民必须的居住条件和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院民的居住环境,提升五保老人的生活质量。同时在敬老院附近支持流转土地,供集中供养有劳动力的五保老人进行耕作,种植粮食和菜蔬,用于改善五保老人的生活条件,缓解资金不足的压力。

(二)强化人员培训,提升管理水平。加强管理人员的法纪教育,随时对敬老院管理人员进行谈话提醒,督促指导敬老院管理人员按照院内各项规章制度办事,加强院务、财务公开,严格按照《县敬老院管理办法》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资金和入住人员的监管,严禁出现虚报集中供养人数,套取特困人员资金的情况发生。同时组织敬老院管理人员外出参观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升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篇6

关键词:产权管理 企业发展 重大意义

产权管理是企业改革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战略性工作,反映了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对企业发展有着重大意义。

一、战略分析

公司为省国资委监管的省属企业,目前仍面临着十大压力,管理提升、结构转型是企业亟需开展的工作。公司始终遵循六个“凡是”的原则不断完善、健全管理体系,不断满足公司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寻求更好、更快的发展模式。根据公司具体情况,建立符合公司情况的短期及长期产权管理战略规划。

二、关于产权管理的几点认识

产权管理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产权管理主要包括产权登记、资产评估、产权流转、国有股权管理等基础性工作和重点环节。广义的产权管理主要包括产权形成、产权运营、产权流转的全过程。

三、企业建立产权管理体系的必要性

产权管理工作作为国企改革发展的基础性、枢纽性、战略性工作,直接决定着发展战略能否科学可行,改革机制过程能否规范有序。通过产权管理工作的开展,旨在达到提升公司战略能力、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创新管理理念、统一企业文化。

四、产权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

1.制度建设

2.机构设置

3.人员配置和业务培训

4.信息化建设

5.监督检查和考核评价

五、产权管理的具体做法

1.加强制度建设,规章制度体系(制度、规定及办法),制定统一的产权管理规章制度,建立并完善产权管理体系,夯实产权管理基础。

通过了解公司具体情况,制定产权管理的制度,因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必须依据合理优化的流程,只有规范了制度,才能依据相应的管理制度进行有条不紊的工作,并且将该制度融入生产经营的流程中,保证产权管理工作与公司经营活动的同步性。

2.整合内部职能,成立产权管理专职机构。

3.配备高素质人员,做好业务培训工作,优化产权管理队伍结构。

产权管理是企业经营管理活动的一项专业化管理活动,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责任重大,对相关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高,需进行定期的学习培训工作。

(1)新员工入职产权管理教育培训

(2)定期产权管理知识宣传

(3)根据特定的员工的特定需要进行培训

4.积极开展资产评估,做好产权登记管理,为结构调整提供支撑;积极开展资产评估,体现资产公允价值。

产权登记工作是加强产权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加强产权管理的重要手段。开展产权登记工作可以了解国有资本的分布状况和结构,有利于明确各方主体职责、权利和义务,规范国有资产流转,有效防止国有支持流失等。做好产权登记管理,对企业在树立产权观念、强化产权意识、理顺产权关系、加强产权管理、建立健全现代产权制度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资产评估工作是一项政策性、专业性较强的工作,涉及面广,在企业改制、资产重组、合资合作、对外投资、产权交易等经济行为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为企业决策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是资产管理的关键环节。

5.推进信息化建设,打造产权管理信息平台,使产权管理信息检查得到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打造信息化管理平台有助于实现科学管理,使得产权管理制度化、制度执行程序化,程序操作信息化、系统运作规范化,根据公司本身的具体情况和管理需要,大力推进产权管理信息化建设,稳扎稳打,着力打造公司产权管理信息平台。

6.加大监督检查、考核评价力度,不定期的进行监督检查。

制定相应的监管制度,在监管方式上不断创新,实现公司内部各单位、产权管理各环节全覆盖的监督管理。对每一环节做到事前指导预防、事中督促、事后检查,将各项产权管理制度和要求落到实处。并更进一步的探索企业产权管理制度的有效方式。

六、公司产权管理规划的必要条件

1.必须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必须有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只有内部决策层的高度重视和强力支持才是做好产权管理工作的根本。

2.必须遵循“依法合规、市场机制”的工作理念。“依法合规、市场机制”是产权管理工作的基本理念。其中“依法合规”是产权管理工作健康发展的前提,是对管理者自身的一种保护,也是对国有资产的一种保护。要做到就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企业章程,不断建立健全各项产权管理制度,形成完善、严密、可操作的制度体系,做到事事有章可循,严格按照制度法规的要求办事,规范操作、监管流程和审核标准,这样产权管理工作才会在法律法规的保障下健康发展,在规章制度规范下实现规范管理。

3.必须坚持“制度化、程序化、信息化、规范化”的工作方法。把握制度化作为做好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基础,把程序化作为做好产权管理的基本保障,把信息化作为做好产权管理工作的重要手段,把规范化作为做好产权管理的内在要求,形成分工科学、权责明确、信息透明、运作高效、监管有力的产权管理体系。

4、必须始终遵循“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查、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事监督”的原则。

七、产权管理工作的预期成效

公司通过实施产权管理工作,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和国家政策法规的导向,可进一步丰富产权配置方式、加大产权配置效果。按照市场规律,把握国资特色,创新企业管理方法,可进一步用好、用活产权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多种市场。并通过产权市场盘活现有存量资产,加快资源整合,抓住适当机遇,推动产权有序流转。产权管理工作可以为公司后续进行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强化管理和保证增长提供智力支持,进一步增强公司资本运作能力,保障平稳较快发展,为公司的大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摘要:在现阶段我国的国土资源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违法用地

占地等违法行为,对我国今后的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对此,我国

国土资源部应加大执法力度,对此类问题严格查处,保障我国国土

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管理。为了使我国的国土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就

要制定相关的国土资源规划,并进行管理。此外,要加强对我国国

土资源管理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从而能够确保国土资源管理工作

的顺利进行。

关键词:国土资源 管理

前言:在我国的农村地区,土地违法使用现象非常严重,对此,

我们要进行严肃处理,对于违法建筑予以拆除。在对矿产资源的管

理工作中,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具体问题,我国的相关部门要根据

具体情况采取合理的方法和措施,有效保证我国矿产资源的合理规

划与利用。本文对我国土地的规范管理、加强国土资源的规划以及

做好国土资源工作人员的培训和做好矿产资源管理工作等方面,进

行了详细的阐述和分析。

1.规范土地管理

土地违法的总体形势依然严峻,我国违法用地比例及问责比例还

较高,违法占地现象依然突出。特别是一些县市的城郊结合部,不

篇8

关键词: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不断地改革和创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口径相对较宽,就业层面相对较广,在就业方面占有一定的优势,因此很多学校开设了这样的课程。但是,从目前来看,很多地方还存在不足,需要进行改进。

一、培养目标明确化

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上侧重于培养具备地理知识、环境知识、规划知识、科学管理知识等在内的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所包含的全部学科知识,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这些方面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事实上,这样普遍性的教学目标使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各门专业上都不占有优势,都只是略有涉足而已。比如说,地理知识不如地理专业的学生,对资源和环境的评价能力不如资源环境专业的学生,计算机更是不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同时,由于我国大学扩招,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也在陆续进行扩招导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多,供大于求。故此,专业能力不强和学生人数过多导致学生在就业的时候面临尴尬的境地。

因此,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要明确化,将目标设定为培养具备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知识的,并且具备相应技能的,会应用计算机的,具有一定专业能力的学生。这种有重点的综合能力培养才符合当今社会的要求,符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

二、重新审视学科特点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动态性、创新性这几个特点,这是与其他学科所不同的,因此,要注重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独特性的审视。

(一)综合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具有综合性是指其学科基础和学科结构具有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实质上是结合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为一体,协调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综合性的特点。同时,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学科背景上也具有综合性。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涉及地理学、农学、测绘学、环境科学、林学、建筑学等各个学科领域,在可设课程上也基本上将这些学科容纳进取,体现了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综合性的特点。

(二)社会性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成为世界发展的关注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可借鉴性。同时,在城乡规划方面也具有可行性和指导意义。因此说,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在资源环境和城乡规划管理方面具有指导意义。

(三)动态性

资源的使用和城乡规划已经成为我国关注的重点,而且随着经济的发展,资源和城乡规划也在变化,并非一成不变,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就是适应了这种动态性,顺应了经济发展的要求。

(四)创新性

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为了适应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生态环境变化而出现的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一门不断变化的学科,因此学科本身也必须不断创新,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

三、发展方向审视

近年来,开设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许多高校乐于模仿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及其他对本专业研究比较深的学府,但是,这些学校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方向的定位未必就适合本校本专业的发展,刻意模仿会导致发展中遇到障碍。在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上要注重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可持续发展。首先,要结合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师资队伍,专业的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师资队伍。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才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发展方向调整的保障。同时,要根据学校所处的地理位置特点做出相应的转变,比如说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更容易对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方向进行调整。

四、改革课程体系

从目前来看,我国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主要由专业必修、专业选修、公共必修、公共选修、实习课组成,每一部分都有着固定的学科,比如说公共课大多包括语文、数学、外语、政治、法律、计算机、军事理论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也要改革课程体系,建立更为科学和更切合实际的课程体系,以配合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发展目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

五、教材改革

教材作为师生交流的媒介,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对教材的改革方向关系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自身的发展。对教材的改革主要结合以下几点完成:第一,确立核心课程。在编排教材的时候要选择有权威的机构,在核心课程定位上要结合实际性和科学性,确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和核心教材。第二,将创新、探索、科学、实践等融合到教材中,使教材具有可行性和成熟性。教材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后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所用,服务于社会。第三,教材编排要具有综合性。在编排教材的时候,不能由一个单一的部门进行,要体现综合性。

在继承优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定会为社会培养更多有用的人才,为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使本专业获得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吴云清,池莉.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创新主体化模式的思考[J].地理教育,2006(6):73-74.

篇9

(国函〔2000〕1号)

北京市人民政府:

你市《关于报送〈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年至2010年)〉的请示》(京政文〔1999〕58号)收悉。现批复如下:

一、原则同意修订后的《北京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

》(以下简称《规划》)。

二、北京是我们伟大社会主义祖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也是人多地少的特大城市,各类用地矛盾突出。为此,必须始终坚持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这一基本国策,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环境治理与耕地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坚持土地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和优化配置;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前提下,积极创造条件,进一步加强土地整理、复垦,适度开发土地后备资源,保障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土地资源的管理,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总量,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到2010年,全市耕地减少量不得超过23940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不得超过21940公顷,生态退耕减少耕地2000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和开发补充耕地量不得少于24290公顷;确保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44270公顷,实现市域内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达到299330公顷,占全市现有耕地面积的87%;中心城(包括主城区和10个外围组团)城市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610平方公里以内。

四、按照《规划》要求,根据不同区域特点,进一步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分类指导和调控。市区和近郊区,要充分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严格控制城市建设用地,切实保护耕地,加强对城市绿地和肉禽蛋菜等农副产品生产基地的保护和建设;

远郊平原地区,要严格控制各项建设占用耕地,加强农田基本建设,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和复垦,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和生态农业;远郊山区,要强化对基本农田的保护,严格控制非农业建设用地,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和生态环境建设,充分利用草地资源,合理调整农用地结构和布局,加强对风景名胜、古迹和水源地的保护。

五、在《规划》指导下。尽快完成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并将《规划》确定的各项指标逐级分解落实,确保县、乡两级规划的编制质量。在编制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前,不得审批建设用地,更不得未批先用土地。

六、切实做好《规划》实施工作。《规划》是北京市土地利用和管理的依据,具有法定效力。城乡建设、土地开发等各项土地利用活动都必须符合《规划》的要求。制定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审核城镇建设用地规模,预审建设项目用地,审批农用地转用和建设项目用地,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编制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都必须依据《规划》。

北京市人民政府要根据本批复精神,认真组织落实《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和措施,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国土资源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的指导、监督和检查工作。

篇10

[关键词] 新医改;档案管理;规范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1. 112

[中图分类号] G271;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1- 0193- 01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就是对医院的各种数据和资料进行管理和整理的工作,其中主要包括了医院建设发展的各种数据和医院进行医疗活动的各种文件和数据等方面的档案,其中还包括了医疗纠纷、引进资料、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医疗学术的研究活动等方面的内容。对于医院的这些各方面的资源和数据,对医院的发展以及医疗技术的进步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需要对医院的档案进行规范化的管理。

1 医院档案管理的现状

1.1 缺乏对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

在医院各方面的管理工作中,档案管理一直属于不被重视的类型。对医院的档案进行管理的内容主要有管理考核和综合性的管理活动着两方面的内容,但是很多医院的相关的人员始终认识不到医院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常常把医院的档案管理工作当作是可有可无的。因为医院的管理人员对档案管理的消极态度,导致了在对档案管理进行工作人员的安排上十分的消极和不够全面。医院在引进人才的时候很少进行专业档案管理人才的引进,同时也不能够积极的对现有的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的培训。医院的管理人员对于档案管理的不够重视始终是档案管理不能够规范化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1.2 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不够专业

档案管理不是一个简单的资料收集和整理的工作,它也需要工作人员具有足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的技能支持。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的医院进行档案管理的工作人员在档案管理中的业务水平比较差,有很多的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并不是出身与档案管理的专业,只是在进行职业的选择的时候被调剂到进行医院档案管理的这个工作中来,他们往往在工作之前乃至在工作之后都没有进行过专业的档案管理知识的培训,所以他们进行档案管理工作的专业程度上有所欠缺。很多的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除了缺少专业的档案管理的技能,不能够专业和规范的对档案进行管理之外,还缺少足够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的法制观念。在进行档案管理 的工作中需要依据相关部门制定的《档案法》的规定进行档案管理,但是目前我国医院的很多档案管理人员缺少依法归档的意识,在进行档案管理的时候常常不能够科学和系统的进行工作,导致在档案信息的收集方面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2 新医改背景下加强档案管理规范化的对策

2.1 对医院行政档案资料的管理工作的规范化

首先,应该建立起一个专业的档案管理的部门,并且要能够为档案管理分配专业的设备、人员和办公的场所等等。在进行档案管理的过程中,要能够在统一的管理下进行档案的管理工作。档案管理部门能够在医院的其他部门的工作提供各种资料和数据,同时还能够为相关的管理人员在进行医院的管理活动中提供相关参考资料和依据,能够极大的提高医院各个部门的工作效率。其次,应该加强对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的培养,提高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水平。在我国的医院档案管理方面最严重的问题就是缺少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这个问题是制约我国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的因素。通过提高医院档案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的技能和职业素养,能够不断的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提高医院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程度。

2.2 加强对医院科研档案资料管理的规范化

作为关系到医院的医疗水平和医疗技术是否能够提高的资料,医院的科研活动的资料是医院进行档案管理的一个重点。在对医院的科研资料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注意两方面的内容:①加强对科研资料进行全面的收集、归纳和整理,及时的对整理好的科研资料进行编目和分类等工作,并且要对已经分类的资料进行安全的保存,并且要适时的对保存的资料进行再管理,防止出现遗漏的内容。②要能够对整理好的科研资料进行再开发的活动。对科研的资料进行再开发是一项对医院和社会医疗水平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的工作,所以医院的档案管理人员要能够利用保存好的科研资料帮助医院相关部门进行在开发的工作,把医院档案管理的作用充分的发挥才出来。

2.3 加强对医院病例资料管理的规范化

在医院的管理中有一项需要进行着重管理的工作,那就是医院的病例资料的管理。随着医患矛盾的日益增多,为了辅助医院解决医患矛盾,档案管理部门应该加强对病例资料管理的规范化。要建立为病例档案建立一个资料库,保证病例资料的完整;①对病例资料的查阅设置严格的限制,保证病人的隐私:②及时的对病人的病例进行归档和整理,防止工作堆集,造成不必要的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