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艺艺术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美艺艺术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美艺艺术教育

篇1

开办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人的艺术审美意识和能力,可以提高其艺术鉴赏水平,促进其艺术文化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其智力的开发。而且,艺术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能够挖掘人们的创造力,挖掘人的潜能,从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通过艺术教育,人的艺术修养提高了,其认识世界的能力也就提高了,其情感也会更加丰富。而美术馆的艺术教育是一种视觉艺术教育,它是利用优秀的作品潜移默化的开展艺术教育,是一种形象化的非语言的教育方式,已经广泛为社会公众所接受。而政府也在不断推动艺术教育,这也推动了美术馆的发展。

2、美术馆如何发挥其艺术教育的功能

美术馆拥有大量的艺术作品,它向社会公众展示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开办视觉艺术教育的过程。在这种艺术教育中,观众感知作品传递出的艺术知识以及文化知识,从而不断提高人文修养,并逐步提高审美水平。相比美国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伦敦国家博物馆和法国的卢浮宫,我国美术馆的参观人数稀少,社会公众没有去美术馆参观的生活习惯,美术馆的艺术教育功能发挥有限。从我国人民的艺术修养角度来看,大部分人民群众的艺术修养偏低。很多人没有掌握基本的艺术知识,主动去美术馆中欣赏艺术作品的人少,且欣赏艺术作品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形势下,美术馆必须正确认识到其艺术教育的功能,努力进行艺术教育改革,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功能,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

2.1开办形式多样的艺术活动,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艺术兴趣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而艺术教育也要从小抓起。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开展艺术教育,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生活观,可以引导儿童、青少年追求真善美,走向光明,可以促进儿童、青少年德育教育水平的提高。因此,美术馆应积极为儿童、青少年开办各种艺术活动,吸引更多的儿童、青少年来参加,逐渐培养儿童、青少年的艺术兴趣。比如说:在展厅开展儿童美术课活动,引导儿童去欣赏美术作品,让儿童掌握更多的艺术基础知识。最后再让儿童自己动手画画,让儿童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创作中,从而逐步培养其美术兴趣。

2.2开办面向成人的主题丰富的艺术教育在为成人开展艺术教育时,可以形成不同的主题,举行不同形式的艺术欣赏活动,并且在时间上配合成人的休闲娱乐时间,吸引来更多的成人。比如说:在大型艺术展中招纳一批爱好艺术的志愿者讲解员,他们在艺术展中向社会公众讲解,缩短社会公众与艺术作品之间的距离,也提高了他们自身的艺术兴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2.3开展艺术讲座美术馆除了开展视觉艺术教育之外,还应积极主动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艺术教育活动,努力提高社会公众的艺术基础知识、艺术欣赏意识以及艺术审美能力。对于普通社会大众而言,他们习惯了中国画、油画、雕塑等,而当代艺术则是快速发展的,夸张的色彩画很多。普通大众很难欣赏前卫的色彩作品。所以说,开展艺术讲座,不断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是非常必要的。比如说:美术馆在开办艺术展时适当组织一定的艺术讲座教育活动,教会公众去欣赏艺术作品,从而不断提高公众的艺术修养。

3、结束语

篇2

[关键词]大学生;艺术教育;审美价值观

健康的审美情趣是构成大学生优秀综合素质的重要部分,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有效手段。当代大学生在社会文艺思潮和流行文化的冲击下,形成了特有的艺术审美倾向,我们应该通过艺术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审美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审美能力和全面素质。

一、重视艺术审美教育在高校教育中的作用

(一)美育的重要作用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高校实施全面素质教育工作中重要的一环,美育通过引导大学生了解和领悟艺术作品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理想,培养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陶冶高雅的情操,从而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形成高尚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

(二)艺术修养是美育的关键部分

良好的艺术修养对人格魅力的提升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我国杰出的科学家、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为世人所赞颂的不仅是他取得的崇高科学成就,还在于他淡泊名利、报效祖国的人格魅力。他超凡的人格魅力与他所具有的良好艺术修养不无关系,他学习音乐、绘画,并在这些方面都有较深的造诣。他曾在一次授奖仪式上说:“艺术里所包含的诗情画意和对人生的深刻的理解,使我丰富了对世界的认识,学会了艺术的广阔思维方法。”可见艺术教育能够以美怡情,以美启智。艺术美是美的典型形态,事实上,美学家们研究和探讨的领域大多是就艺术探讨审美问题。

二、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分析

(一)艺术审美生活化

在人们心目中,总是将艺术独立并凌驾于现实生活之上,崇尚高于生活、甚至脱离真实生活的虚幻、缥缈的艺术作品。而如今的时代,艺术越来越走近生活并融入其中,艺术形式上的高雅与通俗不被严格地区分,“艺术更加生活化,生活也更加艺术化”。如今大学生中最流行的舞蹈莫过于街舞了,这种源于美国黑人的街头舞蹈,肢体动作自由随意,同时学习者不需要任何专业基础,相比芭蕾舞、民族舞要通俗易懂得多,实践起来容易得多。小说及同名电视剧《奋斗》《北京爱情故事》《北京青年》等等,在大学生中颇受欢迎。究其原因,在于当今高度自由的时代,大学生面对升学、择业、择偶等选择时感到迷茫、不知所措。而这些影视作品中主人公都是和他们同龄同时代的普通人,反映的都是他们这代人最迫切最真实的境遇,在一定程度上为困惑中的青年指引了一个前进方向,树立了一个理想目标。艺术的现实指导性在无形中影响了大学生们的审美价值取向。

(二)艺术审美多元化

青年大学生思想活跃、接受能力强,信息爆炸的网络时代使他们所获得的艺术审美感受、审美价值不断趋于多元化,同时“审美疲劳”的产生改变了传统审美观念,带动了审美的多元化发展趋势。中性美、神曲、草根等社会文化现象几年前还不被大多数青年人所认同,被认为是媚俗低俗,如今大学生们已抱着宽容、接纳的态度,审视这些表面现象下隐藏的内涵与本质。近年来,选秀歌手、电视选秀节目在大学校园颇为流行,各具风格特点的歌手、演员在大学生群体中虽然拥有各自阵营,但大学生们大多有着求同存异的成熟态度,不诋毁、不盲从,自认为可以接纳更多样的美。艺术作品的内容、形式、风格、技巧本就千姿百态,青年大学生们在这些复杂、隐蔽、曲折的艺术作品中探索、回味,渐渐确立了自己与众不同的审美价值观。

(三)艺术审美感官化

审美过程分为“感性直观的美”和“精神升华的美”,前者简单、直接,后者持续、久远。高尚的艺术审美趣味不应只停留于感官愉悦的层次,而应追求精神的愉悦,以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净化人的心灵、振奋人的精神。正如德国哲学家、古典美学的奠定者康德说:“吾人一切知识始自感官进达悟性而终于理性,理性以外则无‘整理直观之质料而使之隶属于思维之最高统一’之更高能力矣。”而当代大学生因为学业、人际交往、就业的压力,更倾向于选择简单快乐的文娱活动,强调直观感受。通俗性的艺术形式直观易懂,容易让人赏心悦目,使心灵很快得到放松,如听流行音乐、唱卡拉ok、看通俗小说等等。而如果在课余再听上一场严肃的音乐会,或是欣赏一场京剧,可能无法缓解他们心理上的紧张和疲劳。对艺术审美的感性化导致了审美趣味的通俗化,使许多大学生只关注于艺术的形式,而不在乎其精神内涵和艺术灵魂。

(四)艺术审美非主流化

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的另一大倾向是以独特为美,强调非主流化。他们将主流等同于俗套,将非主流等同于时尚,他们求新求异,希望自己独一无二、与众不同。在服饰打扮、自我形象和文化品位的定位上,他们力求自我个性,在艺术实践与创作上,他们追求别具一格、另辟蹊径,如越来越多的原创校园歌曲、原创校园话剧等等,大学生们用自己的旋律和文字表现青年人的思想。但同时也有一些创作作品,刻意将作品表现得扑朔迷离、似懂非懂,认为看不懂的就是高雅,比如一些所谓的先锋话剧、实验话剧等。如果一味地摒弃传统、逃离主流并不可取,但果能将这种自我意识强烈的艺术审美观转化为在艺术实践上的创新意识却是值得鼓励的。

三、加强高校艺术教育,提升大学生艺术审美情趣

(一)呼吁建设健康的大众传媒环境

大众文化是大学生审美观形成的天然土壤,而媒介人好比是大学生审美观的塑造者。当代大学生通过网络、电视、电影、书刊杂志等各种媒介接触艺术作品,大众传媒所形成的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审美观具有极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一些媒体为博人眼球,不惜扭曲现实、追捧绯闻,将各种奇人轶事不论真假是非一律推上风口浪尖。造诣颇高的作家默默无闻,经典的艺术作品难得一见,取而代之的是空洞浮夸、内容低俗的快餐文化。大众传媒这些不负责任的做法,将导致大学生们接受“只有怪异、个性、突破传统才能得到关注”的错误思想,进而思想流俗,审美趣味低下,离真善美越来越远。因此,我们呼吁媒体各界以健康积极的主流文化艺术来引导和鼓舞年轻一代,以高质量、高品位的艺术作品占领文化市场。只有健康的传媒环境才能引领大学生们脱离低级庸俗的审美趣味,才能树立崇尚热爱生活、关注社会、格调高雅的审美理想,才能对优化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生态环境起到积极影响。

(二)循序渐进地提升大学生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主要由审美感知力、审美理解力和审美想象力组成,且这三方面的能力是由易到难、逐级上升形成的。我们应该遵循其中规律,针对每一阶段的特点选择有效的教育方式。审美感知力是艺术审美素养的基础,它主要通过对大量艺术作品的看、听、读来获得。高校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多引进优秀艺术作品,创造艺术赏析氛围,多引导学生们走进剧场、走进展览厅、走进音乐厅,将更多时间放在现实艺术作品中,多观察、多体验,积极体悟作品里蕴含的时代气息与思想情感,锻炼自己的艺术鉴赏能力。审美理解力的提高主要来源于深厚的文化修养,这不可能仅靠一些艺术赏析活动来提高。黑格尔认为:“艺术家创作所依靠的是生活的富裕而不是抽象的普泛观念的富裕,在艺术里不像在哲学里,创造的材料不是思想而是现实的外在的景象。”可见,大量的文学、历史、哲学知识和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作品背景、风格和象征意义。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引导大学生多多涉猎相关学科,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深入感知艺术作品蕴含的深意,达到悦心悦意的效果。审美想象力使审美过程更加完整,艺术欣赏的过程同时是美的再创造的过程。而艺术教育对培养和发展人的感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有着独特的作用。爱因斯坦酷爱艺术,还是一个演奏小提琴的高手,他曾坦言:“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我们应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并引导他们将这种理念和意识引入其本身的专业学科研究中。

(三)繁荣校园文化,弘扬正确的审美价值观

校园文化活动是高校艺术教育的有效载体,我们在指导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注重高尚的艺术氛围营造。大学校园尤其是工科院校需要校园文化活动来丰富文化生活,同时也需要优秀的校园文化活动来营造人文气氛,引起他们对人文知识的关注和兴趣。虽然学生自发组织的校园文化活动广受欢迎,如校园歌手大赛、文艺会演,常常是观众爆满、热情高涨,但这类活动娱乐性有余、艺术性不足。我们应该认清高校文化的地位,通过经典艺术、古典艺术和民族传统艺术等来营造高尚的艺术氛围,用高尚的文化教育大学生,引领大众社会文化。在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时,我们应该把握好俗与雅的适当比例和时机,自娱自乐不可多,高雅文化不可少。尤其在理工科院校,更加不能忽视这一方向的引导,不能以文娱活动替代艺术教育。2.强调健康内容与生动形式的统一。针对当代大学生艺术审美倾向功利性强、娱乐性强的特点,我们在开展艺术教育及其他素质教育活动时,应该十分强调活动形式与内容的统一。一味地哗众取宠是只有形式或者形式与内容不统一的表现,而一味强调内容、思想却忽视形式同样不可取。品德教育乏味、刻板,甚至演讲比赛、大合唱比赛也死气沉沉,这必然失去素质教育的意义。

(四)高度重视、狠抓落实,切实推进公共艺术课程建设

2006年,教育部办公厅了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明确指出了要在普通高校设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并且每个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中选修l门并通过考核。高校应高度重视艺术教育,落实政策,将公共艺术教育纳入培养计划,将一部分基础的艺术鉴赏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程,并辅以更多的艺术理论选修课程,以必修课程启发大学生学习艺术的兴趣,进而发挥自主学习能力,选修、自学更多美学、艺术和人文知识。高校要努力创造人力、财力、物力,健全机构和体制,以机制保障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的独立运行。各级教育部门要为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成效设立专门测评体系,以有效政策引导高校进一步加强艺术教育工作。

大学生艺术审美能力不可能仅靠几堂课、几本书就能提高,它涉及哲学、心理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也不是高校、中学或是家长某一方面能够独立完成的。它起始于最初的认知学习,却没有结业的时间,它来源于学校、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的共同作用,却在每一个个体身上形成各不相同的教育效果。在这里就高校艺术审美教育的若干方面进行讨论是希望引起更多方面的重视与更进一步的思考,为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提高做出努力。

作者:万婷 单位:华东理工大学

参考文献

[1]蒋国忠.审美艺术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篇3

使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真实生存环境作为艺术学习的起点,这样才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寻找到美,发现到闪光点。也就是说,艺术学习只有与日常生活连接,才能获取和扩展艺术想象和艺术创作的素材和灵感。让学生对环境和日常事物认真观察、聆听和反思,不断发现其中的变化,才能提高个人对美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感受。席勒说过,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绝大多数艺术都是人类情感的表达和丰富精神生活的展示,首先,要做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感受能力。审美取决于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美的属性和人的主观意识。老师要做的是通过各种手段(媒体、图片、实物)引导学生全面的欣赏作品,而不是单方面的给学生下个死定义,告诉学生什么是美的、什么的丑的。其次,要培养和发展学生对美的事物比较和想象的能力。通过对艺术作品的比较、想象和联想,加深他们的审美印象,在心灵中刻画出美好的感觉,创造更为丰富多彩的作品。最后,培养学生欣赏和判断能力。迦迪那曾今说过:“任何美的艺术品都不可能没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但真正的美却一定能够掩盖这些小小的瑕疵。”所以,好的欣赏能力将对我们未来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然而什么是欣赏呢?欣赏是人们以一种愉快的心情来赞美一件事物,从而领悟到其中的奥妙、其中的美。这种对美感的欣赏,可以是来自自然的,也可以是以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增加欣赏能力的同时,也是对我们自身审美判断能力的提高。如果说对美的感受和欣赏,是一种情绪体验,是形象思维相联系的;那么,审美判断,则是在情绪体验的基础上,由形象思维过程进入逻辑思维的过程,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活动。老师应该让学生们自行对艺术作品(无论是外在的,还是内的)在一起进行分析“对话”,让学生进行审美判断。把画中所提倡的美与其中隐喻的丑同时作为对象来感受、鉴别,并作出审美的、伦理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这样的教学无疑是生动的,使得的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获得了良好的审美判断能力。因此,教师和学生之间需要有相互尊重,互教互学,让学习的方式更为丰富;而家长则应该重视“聆听”,“听”是一种很好的认同的方式,当一位孩子对你诉说则表示他足够的信任着你,希望你在他未来的道路给予良好的建议。兴趣是天生的教师,各种不同的选择都会造成不同的教育结果。因此作为当代的教师除了把自己满腔的学习热情灌注给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们学的有兴趣学的快乐,这样才能有效地改变现有的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审美心理

学生的审美教育培养对他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种审美的培养是源自于学生在生活中对于审美趣味的积累。这就需要我们在艺术教育的工作中培养学生的一个普遍审美能力。每个人在心中都有一个固有的审美定式,你认为美的,他认为不一定美。那么这就需要我们对于艺术作品的一般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普遍审美。当然这也是在长期的培养当中形成的一种能力。但是当今的素质教育还需要学生们具备一定的表现力和创造力,我们在教育他们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同时,也需要考虑到他们对于自我开发的一种禀赋。艺术是源于一种情感的积累,那么所有的艺术作品都会含有自己的艺术联想,这同样是也我们在教育过程中需要重视的一个环节。我们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尽可能的展现出艺术教育诱人的“趣味”,要让学生在学习艺术的时候得到一种心理上的满足,那么他们才有可能会对艺术有一定的认识,形成一种愉悦的审美心理。要让学生们知道好的艺术作品可能让欣赏着得到满足,那么他们才会愿意主动去接受艺术所带来的乐趣。

三、结语

篇4

1工艺美术与其他卫生美术在健康教育中表现方法的异同

卫生美术是运用形象化的艺术语言,将深奥、枯燥的医学卫生知识转化为寓意、活泼的艺术画面。以匠心的构思、丰富鲜明的色彩,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来征服读者和观众,从而让群众自己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健能力,达到改变人们不良的卫生习惯,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的目的,促进社会的群体健康。在卫生美术创作中,目前多以卫生画刊为表现形式,其中又以卫生宣传画和卫生科普画占主导。

它们是卫生美术创作中的常用方法和工具,是运用美术进行健康教育的基本形式。工艺美术,指运用艺术手段对物体本质进行加工、制作,使物体产生特定形态、色泽等特殊效果,符合视觉美感的某种方法和技术。其显著特点表现为工艺与美术两者的渗透、融合,工艺与美术设计的结合。当今在环境设计、大型展览形象、广告设计等领域,都离不开工艺美术的参与。工艺美术的设计理念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在不断创新。健康教育中卫生美术的表现形式,除了要满足健康教育特定内容的共性要求外,工艺美术要尽量采取符合大众欣赏习惯和雅俗共赏的形体语言,把抽象的知识以优美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作品要既具备科学性、知识性,同时又具有艺术性,使观赏者在艺术的审美情趣中领受到卫生科学知识的启示和教益。

2工艺美术在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中有难以替代的作用

近几年来,苏州等地相继开展了健康教育园建设,展览内容深入浅出、吸引力强,有力地促进了健康教育的发展。在这其中,从图案设计到展板、灯光、色彩、动画、模型、雕塑等,工艺美术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它使健康教育内容从平面形式转变为立体形式,使人们视觉感触更加生动活泼,尤其是对生活用品、人体器官的仿真制作,使物品惟妙惟肖。其实,在健康教育工作中,大到展览馆布展,小到健康宣传小册页设计,都能运用到工艺美术。如装饰、陈设、宣传、健康产品的包装设计等,其色彩、图案、工艺都具有创造发挥的想象空间。把装饰、剪纸图案等工艺美术手法,运用到疾病宣传版面、宣传画上,可使画面变得传统文化浓郁,色彩丰富多彩。

篇5

关键词:构建和谐社会美术教育人的全面发展

美术是“造型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泛指含有美学意味和审美价值的活动及产物。绘画、建筑艺术、工艺美术、雕塑、设计等都可以列入美术的范畴。美术对我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想想生活中的每一样事物,从书包、铅笔盒、墙上的装饰品,到穿的衣服、住的房屋、看的书报,可以说美术无处不在。设想身边如果没有了美术,会是什么样?美术的独特功能,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和谐社会的内涵

我们构建的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是“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全面和谐的社会。在这些和谐关系中,人自身和谐是自然与社会和谐的产物,同时又是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前提。而和谐的人的个体,是人自身各个组成系统,如德、智、体、美,或生理、心理等之间关系的和谐,即人的身体健康、人格健全、情感健康、精神充实、身心协调。这种和谐是马克思说的“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其根本着眼点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这也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所在。因此,我们所要构建的社会是坚持以人为本、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的社会;是把公平和正义作为核心价值取向、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不仅需要社会结构的优化,更需要个体素质的提高。个体的发展程度标志着社会发展的程度,因为个体的存在状态总是反映着一定社会的存在状态。和谐的社会必然是以和谐的个体为基础。

二、关于人的全面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最基本的需求获得充分满足;是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品质及个性的充分、自由、和谐的发展;是综合素质获得全面的提高;是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状况。邓小平同志把人的全面发展与时代特征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提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同志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对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出要“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物质生活发展与思想精神生活发展的高度统一,是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统一,从而达到自我本质的全面实现、自我的自由生存和发展、自我与他人和谐一致的发展,使个人朝着有利于人类社会的方向发展。

三、美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美术教育有利于人的健康发展

美术教育在诸多促进健康的行为中,以其独特的作用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通过发展美术教育,还可以引导人们开展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有利于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美术教育是智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且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和学校的智育工作;促进学生感知觉和观察力的发展;促进形象记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开发右脑智力潜能,促进左右脑均衡发展,使人心灵手巧;有效促进学校的智育工作。美术学习的操作性、娱乐性、情感性、审美性等特点,使教育活动具有一定的体育功能。其表现为:促进学生手、眼、脑协调发展;调剂学校紧张的学习生活,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配合体育活动的功能;促进人的健身活动。身体是人们一切活动的物资基础,也是知识和能力的载体。2.美术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力量

美术作为精神文化财富,是一种具有丰富精神内涵的社会活动,具有很强的政治功能,自古以来就是德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美术教育可以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品质,增强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对塑造和强化社会主流价值观和道德观有独特作用。美术作品是物化了的意识形态,其艺术形象承载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审美、价值观、人物观,也与社会的经济、政治、宗教、文化等密切相关,美术作品对这些信息的传达,实现了美术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美术教育是国家为实现我国教育的总目标,培养合格人才,在基础教育阶段开展的教育教学活动。美术教育为完成国家要求的德育目标,大量运用了美术自身的形象性、直观性、情感性的特点,使学生在美术学习中感受到美的形象与内容的统一,让美术学习与德育相渗透、相结合;潜移默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伦理道德教育功能;美术创作教学具有德育功能;提高美的识辨力,使学生积极向上。从而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手段。

3.美术教育提高人的社会适应性

现代社会人们工作节奏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与人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工作和生活中不确定因素也越来越多。这种状况容易造成人际关系紧张,人们往往容易产生嫉妒、敌意、不满、愤懑、颓丧等不良情绪。而美术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社会活动,是人们以一定的方式结合起来共同进行的,在美术教育中的人际关系和交往折射着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在共同的活动中,人们互相认识、互相了解,产生了情感。一场酣畅的美术作品展,往往将人从烦恼、紧张、压抑等不良情绪中解脱出来,是亲和、亲情、友情的纽带,是创造健康向上社会氛围的平台,在相互交往中缓解精神压力,实现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调节。美术还可以培养人们的情感,增进人们的情感交流,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友谊,增强团结。

四、美术教育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

人类对生活的需求,不仅停留在对衣食住行的满足上,而且扩展到整个人的全方位的需求上以及全面改善和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都市化的生活方式和紧张节奏、环境污染等对健康的危害,给社会、经济、文化带来重大影响。美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促进着生活质量的提高和信息的传播,可以推动旅游、商业、服装、食品、服务、宣传、出版等行业的繁荣,起到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作用。美术教育传播思想意识,影响生活舆论、道德风尚,服务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美术教育可以调节人际关系,促进人际间的和谐,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发挥社会调节功能;美术教育还具有奋起直追的时代精神,振奋民族精神,塑造出中华民族文明强健的形象。美术功能的多元化毋庸置疑,正成为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美术教育是社会进步与发展的内在要求。当今社会在发生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以人为本”标志着我国进入科学文明的社会,美术教育日益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具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袁宝林.美术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2]荣开明.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武汉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

篇6

一、教学内容与意义的差异性

​美术教育是人类重要文化教育活动最早的门类之一,没有美术教育就不可能有美术的延续和发展,因此,美术教育适应于人们延续美术文化、传播社会知识、表达内心情感、满足审美需求的愿望而产生,并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而渐趋成熟。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门类,美术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发展和完善了人的精神和身体,促进了人类文明程度的提高,同时其自身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发展和完善,并与人类及其社会形成了彼此互助,双向建构良好和谐的关系。美术教育与人类社会的价值关系主要表现在,一是可以作为造型活动的入门之径,有助于培养社会所需要的具有较高审美意识,具有一定造型能力和造型技能的生产劳动者;二是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整体教育环境中造就具有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发达心智的现代公民。艺术设计这一名称见于教育部1998年7月颁布实施的《普通高等学校专业目录》中,普通高等学校专业正式以“艺术设计”取代“工艺美术”这一提法的专业名称沿用了几十年[2]。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艺术设计教育这一专业名称至此真正的确立起来。艺术设计具有本体的多种特殊性,它不是一种纯艺术现象,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了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是一种艺术化的造物活动。与纯美术教育有严格意义上的不同。艺术设计在内涵上是从技术的、经济的、社会的、文化的角度出发,以功能效用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和工艺技术,运用一定的艺术手段,按照美的规律进行构想策划,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外在形态人机关系以及文化意味的实用物品。内容广泛涉及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个层面。它既包括功能性较强的实用品设计,也包括审美性较为突出的观赏品的设计制作;既包含以手工艺为媒介的传统型设计,又包含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现代造型设计[3]。艺术设计教育通过有关艺术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传授,通过艺术设计能力、设计意识的培养,通过艺术设计方法、设计技能的训练,培养具备创新素质与持续性发展潜力,能够胜任艺术设计、教学、研究、生产与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人才培养目标的差异性

在推进艺术设计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进一步强化现代教育的意识。社会进步,要求人才的素质全面提高;市场经济,要求人才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才有更高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高科技的兴起,要求人才具有多学科知识的综合基础和掌握现代技术的能力;加强与国际接轨,要求人才对世界文化有更深入了解和批判吸收的能力。艺术设计教育要为现代化社会服务,教育思想首先必须现代化。简言之,艺术设计教育在于为现代化社会培养高素质优秀的专业设计人才,促进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并在此基础上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完善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促进全社会健康、稳定、合理、秩序的发展。

三、教学课程和设置的差异性

中国的高等美术教育早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出现了,当时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就是以纯美术教育和实用美术教育发展起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改名为中央美术学院。主要的专业系科为:国画、油画、版画、连环画、年画、雕塑、实用美术等专业。基本上是以绘画、雕塑、实用美术为主。1956年11月由国务院批准由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实用美术系、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清华大学营建系等单位的专业教师及若干名海外归来的专家共同组成成立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2000年并入清华大学,变成现在的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至此中央美术学院的专业主要以绘画和雕塑的造型方向为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专业主要以实用美术和工艺美术的造物方向为主。这两所高等专业美术院校的教学模式在我国一直沿用几十年,并影响着全国各省的专业美术院校[4]。

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过程中,经过几代美术教育家和国家主管部门的不懈努力,改革创新发展,逐步形成了具有规模化、系统化、专业化的高等美术教育体系。首先突破了沿用了几十年的学年制,改为具有合理学习模式的学分制。相对专业美术院校而言,所有课程分为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和公共选修课。必修课中包括时政课、文化课、体育课、艺术史论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其中专业基础课包括:素描、色彩、速写、构成、创作等。专业课是根据专业方向设置而定,专业美术院校开设的专业方向为:国画人物、国画山水、国画花鸟、油画、壁画、版画、雕塑、水彩、美术学、实验美术等。专业选修课包括各专业方向的表现技法、表现风格、专业理论等课程。专业美术教育的课程设置,总体表明美术教育选择了某种价值取向,并主动探索适合这种价值取向的教学模式,不同的价值取向、性格兴趣及认识的差异,形成了中国美术教育多元化的教育体系。表现在美术教育中,注重美的观念和知识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美的情操和感受美的能力。美术教育是一种智力活动教育,通过美术教育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美术教育又是一种技术的训练,通过动手的实地操作活动,培养学生一定的观察描摹和制作能力,以适应未来广泛的求职需要。美术活动最重要的是塑造美的造型,给人以美的感受。美术活动既遵循逻辑思维,更重视反常的、逆向的和发散思维。最适合发挥想象和思维的自由性。因此,美术教育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和求新意识,并通过这种创造意识在社会各阶层的实施,更好地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

我国艺术设计教育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最初就是从西方和日本引入艺术设计教育理论、教学模式和设计观念开始的。毋庸置疑,我国近现代高校艺术设计教育的产生发展,和近几十年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和国门的打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到西方及日本教育理论及教学实践的影响。西方和日本的各种不同的设计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不断传入我国。确实,这些都给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带来了方向和推动作用。当时的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等是走在教育改革的前沿。如广州美术学院艺术设计学科建设中的“构成教学”,80年代初对中国艺术设计教学产生极大的影响。当时该校邀请了“香港设计家暨设计教育家代表团”来该校的工艺美术系访问、讲学、开展览会、研讨会。其间,由来自香港理工学院的设计师专家带来了有关设计基础教材和著作,如《平面构成》、《色彩构成》、《立体构成》、《设计运动一百年》等一批教材和参考资料。为此使中国的艺术设计教育界在对外封闭几十年后,对西方150年来的工业设计及设计教育的发展才有初步接触,这使得习惯了以写生变化为代表的基础图案教学的中国年轻一代设计师和教师大开眼界。在最近的20年中,三大构成课程被当作设计教学的典范立即运用到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教学中,构成教学课程一直作为艺术院校的艺术设计基础课程。发展到现在,艺术设计教育事业发展经历了“工艺美术教育到艺术设计教育”的历史沿革。工艺美术教育是以工艺美术行业的技艺传统、生产工艺、创作设计传统,发展成为一条教育主线,而艺术设计教育将是以现代工业生产与传统工艺美术生产中设计活动的艺术内涵、科学内涵与文化内涵的实现为主线。或者说,是以人的创造力的培养为主线。

然而,艺术设计教育与美术教育在课程设置上有功能和性质的差异。经过国家教育主管单位和众多高等艺术院校的艺术家、教育家、理论家多年探索实践和辛勤劳动,艺术设计课程结构更加专业化、规范化、合理化,使建国以来工艺美术教育领域一直严格执行的学年制改为学分制,对传统的工艺美术教学是一个重大的突破。首先是把全部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两大类。必修课包括:时政课、公共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专业实践课、设计史论课、文化课、体育课。其中公共专业基础课程包括:素描、色彩基础、平面构成、立体构成、色彩构成、材料构成、设计表达、写生、摄影、电脑辅助设计等。专业设计课根据专业方向设置来决定。专业设置一般为:产品造型设计、环境艺术设计、视觉艺术设计、染织艺术设计、服装艺术设计、陶瓷艺术设计、装饰艺术设计、展示艺术设计、媒体与影视艺术设计等,专业实践课根据各专业要求到实际设计场所、设计公司、企业或生产厂家,结合不同专业进行实践教学。纵观每个专业的特色成果,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环境和使用物品紧密联系在一起。选修课包括:美术类的绘画基础、理工科类专业基础知识、艺术概论、设计评价与作品鉴赏等。艺术设计课程设置,在各专业设计课的内容和任务方面、各专业基础课设置与要求方面、加强设计基础理论教学方面有着具体的要求。首先在专业基础课和绘画基础课的关系上,由于艺术设计专业与美术专业有本质的区别,因而绘画基础课应根据设计专业特点需要进行开设,不能等同于美术绘画专业的教学内容和训练方法。其次是专业设计课和社会需求、生产实践的关系上,根据适用、价廉、美观的设计原则,综合运用新材料、新加工工艺和形式美的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最后加强艺术设计基础理论培养,在设计概论、设计美学、设计史、人体工程、材料学、工艺学、营销学、设计管理等方面加强教学研究。因此,艺术设计课程设置正是顺应了时展和社会需求的新特点,同时体现了专业教学与素质培养的综合特征。艺术设计课程还将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而继续进行优化课程结构、探索新型课程的尝试。在物质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上,更加体现实用与审美的意义。

四、教学方法的差异化

我国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与美术教育教学方法在社会实践应用上有本质的差异化。课程设置长期以来一直由公共必修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设计课、艺术设计理论课、专业实习课、毕业设计课等几方面组成,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按部就班地依次进步。在教学中大量采用单科独进式的课程编排顺序,各门课程往往相对独立,学生大多都不清楚不理解学习目的,而被动的接受教育,等到课程结束后才明确学习目的。因此学生平时只能凭兴趣被动接受课程内容很难掌握各设计课程之间的关系;各门课程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只是把各课程内容简单的叠加,忽视各方面知识的综合积累。现阶段国家教育部门和艺术设计院校经过大量调研摸底,并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实施了新的切合实际的教学模式,确定了解决问题的方式。其中由课堂教学向实训室、工作室、实验室教学转化;由单科独进向多课题并行教学转化;由讲授式向启发、咨询式教学转化;简化课程设置;课程选题注重兴趣性、参与性、研讨性、实践性鼓励学生个性、创造性的发挥;重视对学生作业成果的讲评和总结。此外,还对学生课外研修与设计实践作了具体的规定,要求根据教学进程,对学生布置一定数量的课外必读资料,提高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和专业教育机构举办的有关大奖赛、展览、演讲、交流等设计实践活动,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提高学生设计的实践能力。

在结合社会教学实践内容中,近年来艺术设计教育探讨最多、成果最丰富的应当属课程设计案例教学方式。案例教学方式就是通过全面剖析设计典型案例,从设计选题、调查、定位、到设计实务、生产、销售、使用等全过程的分析,使学生对各环节以及做好每一环节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专业素质有一个整体的印象,然后在严格选定的典型课题之上,让学生主动地选择相关课程,最后完成课题的教学模式。此种教学方法大大充实了课堂的实操教学内容,调动了学生设计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通过对设计实例的讲解、分析、讨论,让学生了解设计的全过程以及设计思维的内容和方法,这样,有利于学生从课堂中获取系统、全面、实用的知识。有利于拓展课堂教学功能与优化教学内容结构,有助于把握课程教学思维导向,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及参与性,最终使学生获取充实有用的知识。

五、结语

高等美术教育与艺术设计教育的差异性区别,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它们的分水岭主要是功能的区别,美术是一种纯精神产品的创造活动,而艺术设计是精神与物质结合的产品创作活动。两者就是解决“造型”与“造物”的根本问题。美术教育是在审美观念与态度上走在艺术造型的前沿,也正是艺术造型这一力量,才使人们对普通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艺术设计的造物活动也正是有意而为的。艺术设计的造物活动包涵艺术性和美术观念,除此之外艺术设计还需要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来完成物质材料性结构体系。当然艺术设计产品不是纯艺术品,但也不是科学发明和纯技术产品,这两个边缘交叉点正在造成艺术设计独立作用的区域。正如著名艺术家张道一先生分析道:“如果说,人类的造物活动是基于生活的需要,从而带有明确的目的性,这是很对的。问题在于,须进一步认识‘需要’的含义。吃饭用碗(钵),陶罐可以盛水。这是原始人已经知道并在造物活动中已经解决了的。可是为什么在当时生活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人们连温饱都无法保证,何以花费那么大精力去在陶器上描绘花纹,或是取来卵石、兽牙、蚌壳进行穿孔,串联起来挂在颈上以为装饰呢?看来,除了实用之外还有审美的意义。”[6]美术教育是通过绘画、雕塑在内的一切视觉艺术的审美观念和技能培养,传授对不同事物进行美的塑造,使之成为具有审美意识和审美价值,是培养造型能力和造型技能的造型活动;而艺术设计教育具有明确商业目的性,创造实用性与艺术性融合的产品,是学科专业内容设计创作与技能的教育;传授的是以使用功能与宜人性为目的,利用物质材料和加工技术,按照审美规律,使之转化为具有特定使用功能、符合人们使用、文化品位较高的实用物资产品。

篇7

关键词:传统工艺美术;现代美术设计;教育;影响

我国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工艺美术的发展也是源远流长,作为世界美术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以其浓厚的民族特征和鲜明的地域特性,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广泛的影响力,而这一切都深深地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虽然岁月的变迁和审美情趣的流转,掩盖了传统工艺美术的部分辉煌,但是其仍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事业有着深刻的影响。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发展需以现实为中心,以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为基础,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美术,结合现代新兴元素,使传统与现代相融合,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以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目的,完善和发展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为国家、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当今社会需求的现代美术设计人才。

1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的区别与联系

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正是由于这些区别和联系,才使现代美术设计可以从传统工艺美术中吸取精华,以填补自身不足,从而获得长足的进步与发展。

1.1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的区别

经过了五千年的流转,中国传统工艺美术的意蕴和内涵,更多地表现在巧夺天工的技巧、多样的外形、丰富的审美和极为厚重的历史积淀,而现代美术设计更多的是现代审美意象的一种传统延续。就制作方法而言,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大多是通过劳动人民运用纯手工的方式进行制作的,制作者的个人喜好以及审美水平决定了作品的走向;而现代美术设计更多的是一种工厂式的流水线生产,可重复性较高,形式更为统一。就目的而言,传统的工艺美术作品强调的是一种审美愉悦和内心情感的外在表现,并将思想融入其中,是人民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而现代美术设计是以在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的前提之下,以进一步推进社会发展为目的,所以更注重的是其实用性,是以工厂能够批量化生产为前提进行的设计。而在作为装饰品时,由于现代美术设计的特征使多数设计人员更多的是寻求一种夸张的艺术美感来吸引观者的眼球,让大部分的消费者都难以接受;而传统工艺美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既有一定的观赏价值,又使广大人民易于并乐于接受。

1.2传统工艺美术和现代美术设计的联系

不论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美术设计,其作品均会带有此时代和地域所包含的文化特质、信念以及精神内涵,都是在一定的时代思潮下发展和完成的,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社会风向和精神需求。所以,以前瞻性的眼光看,现代美术设计随着时间的变迁,其中的精华也定然会成为传统工艺美术的一部分。同样,以历史性的眼光看,现代美术设计实际上也是传统工艺美术的一种现代化的外在表现形式,二者具有密切的关联。虽然现代美术设计的概念最开始是在西方艺术界出现的,更多的表现和蕴含着西方世界的精神文化。可是现代美术设计的概念传至我国后,在传统工艺美术审美的影响下,现代美术设计在我国得到了突破性的发展,使其具有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也正是这样,我国的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也逐渐为世人再次熟知。在传统工艺美术中,也出现过大量兼具装饰性与实用性的作品,其中最为出名的便是东汉时期的天文学家张衡发明的地动仪了,其不仅有测定地震之功效,而且八龙八蟾蜍的形象也深入人心、广为流传。这是传统工艺美术作品对实用性以及美学两者的自然联结,对于现代美术设计注重实用性的潮流,非常具有启发性,也更加符合现代社会的人们对美术设计作品的要求以及精神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工艺美术,同时更加适宜地享受现代美术设计带来的便捷,传统工艺美术应当在如今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更多地与现代美术设计相联系,以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1]

2传统工艺美术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当今时代,全球化的浪潮席卷世界,互联网使人类的联系更加紧密,各个国家在吸收其他国家优秀科技、文化的同时,也在坚定不移地保护着自己国家的优秀文化。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作为一名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人员,更应当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大力发扬我国传统工艺美术,在教育中以其为核心,结合现代科技元素、时尚潮流以及时代精神,将其重新提炼和创新,让传统工艺美术在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中发光发热,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传统工艺美术。

2.1传统工艺美术思想文化的影响

中华民族传统工艺美学的思想文化是在中华悠久历史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不同时期的思想文化和当时的民族形态以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有着深厚的关系,其思想会渗透到民族的骨子里,形成特别的民族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两家的思想教育深入人心,大多数的文学以及艺术作品均体现了二者的审美思想,从情怀、意蕴等各方面,均注重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些思想也符合现代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社会观,让人与社会、自然结合起来,让自然的生机通过艺术作品进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2传统工艺美术造型的影响

传统工艺美术造型多种多样,不同的形式均有各自代表的含义,也为现代美术设计提供了大量可用的材料,不论是单一字符还是复杂图像都被运用在现代美术设计中,即使是工厂化的生产,也出现了很多蕴含古典元素的产品。例如,传统工艺技术中的木雕造型被现代美术设计所吸收,多运用在背景墙以及玄关等处,让家居体现出深厚的古典艺术气息。除此之外,在现代美术工艺设计中被使用较多的则是符号性的传统造型,在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上,传统工艺美术中的符号意象被使用得淋漓尽致,通过各种各样的徽标展示了奥运会中多种多样的体育项目,不仅向人们简单明了地表现出了项目种类和特性,更展示出了中华传统工艺美术文化的神秘感。所以,在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中也应当注重传统造型所发挥出的难以想象的吸引力。

2.3传统工艺美术技艺的影响

中国传统工艺美术中,不仅最后的作品要有美感,制作过程的技巧也应当具有美感。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在工业经济浪潮的拍打下,人们往往追求结果的最终表现和利益,而忽视了中间过程,甚至为了省时省力而尽可能减少了中间技艺环节,也饿正因为这样,传统工艺美术的技巧似乎在现代社会中被逐渐忽视。可是实际上并非如此,因为任何工艺技术都是一步一步发展而来的,如果不从技艺的源头去重视、去学习、去开发,那么也难有真正符合人们需求的好作品。在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中,必须正视这一点,仔细研究传统工艺美术技巧所能带给我们的启示,通过教育,让学习者努力开发和创新传统工艺技巧。

3结语

传统美术工艺对现代美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是方方面面的,也正是这些影响,才能让我们在全球化的时代中保持中华民族的特性与个性,向世界宣扬中华传统文化,而这也是中国现代美术设计教育不可推托的任务。

参考文献:

篇8

有人说:“我犹豫而又轻松,我的悲伤是晴朗的。”这说明审美情感具有复杂性和情调性。由此可见,在音乐教育中,不能忽视情感的独特作用。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还明确要求“珍惜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还应尽量选择一些适合以游戏形式开展的音乐,以调动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积极性。在音乐活动中教师可以看着孩子的眼睛讲话和示范——语言、体态、脸部表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作品的蕴涵。同时还可以用表情、动作以及音乐或游戏中的规则去调整幼儿的心理状态,如在打击乐活动“咿呀咿呀呦”的教学目标中,要幼儿掌握|XX||XX|和|XXX|的节奏。为了能让幼儿比较容易区分与接受这两种节奏,教师可以把这两个节奏形象地设计成农场的情景。在引导幼儿学习这两种节奏时,运用故事的方法,在故事情景中训练幼儿的节奏技能和反应能力。设计王老先生的农场里有一些小动物(小朋友轻轻“走”过去,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X|做“走”的动作),农场里的小动物给小朋友打招呼,(教师根据音乐节奏|XXX|做拍手的动作),咦,这边还有其他小动物和我们打招呼呢,你也给他们拍拍手吧……在整个活动中,孩子们始终沉浸在故事情节中,在情景游戏的表演中通过“走”和“拍手”的动作,在这个一体化运动中孩子们将其思想感情和形式完美地融合在一起来区分|XX||XX|和|XXX|这两种节奏,在感受音乐的同时体验到无穷的乐趣。

二发展幼儿的审美创造性

儿童的艺术是童年生命的律动,是儿童内在精神生活的外部表达,审美教育是以无拘无束、轻松自由的方式进行的,游戏是儿童的内部精神自然地转化为外部表现的活动,所以游戏是儿童艺术创造活动的重要形式。以造型设计、音乐舞蹈、音乐游戏等反映出他们对周围生活美的理解和感受。音乐是表现艺术和表情艺术的统一,必须重视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在音乐的演练过程中教师既要启发幼儿根据对音乐的感受来表演动作,同时又要引导帮助幼儿用他们自己的动作表达音乐感受,实现内在的认识构思活动和外在表现活动的统一,这对于发展幼儿在音乐舞蹈方面的创造性有重要的意义。如教师引导幼儿欣赏曲子《春天》,然后让幼儿用语言表达出自己对音乐的感受,接着要求幼儿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有的孩子用小蜜蜂、小蝴蝶表示轻快飞舞的样子,有的孩子表演小白兔一蹦一跳的样子,音乐使幼儿情绪反应更加灵敏了。音乐的节奏和速度也可以通过动作反映出来,即用身体动作创造性地把音乐再现出来。音乐游戏中,幼儿在教师启发下能完整地感受音乐的艺术形象,并根据乐曲的内容,自己设计动作个性情绪进行表演,从而发展创造力。

三结论

篇9

关键词:工艺美术教育;现代设计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224-02

一、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的成立

广州美术学院前身为湖北武昌的中南美术专科学校,1953年国家进行全国性的院校调整时,武汉的中南文艺学院、广西艺专美术系和华南文艺学院合并成为中南美术专科学校。成立之初中南美专只有绘画系,雕塑系和图案组。到1955年,中央国务院筹划成立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把中南美专的图案组连老师学生一起调往了北京。1958年中南美专迁址广州,改名为广州美术学院,设有中国画系、油画系、雕塑系。

为了响应国家工艺美术品的外汇需求,广东省省委重新筹划,基于广州临近港澳的地理位置,以及诸多的传统工艺资源,例如牙雕、玉雕、广彩、广绣等,提倡发展工艺美术专业。于是广州美术学院成立了工艺美术系,同时也增加了版画系。同年秋季工艺美术系陶瓷专业和染织专业开始招生,第二年工艺美术系增设了装潢专业。

建系初时情况相当艰难,师资和设备都稀缺,学生们对工艺美术系的前景并不看好,都倾向做画家,当艺术家,工艺美术系招生十分困难。而此时的工艺美术系的课程设置并无多少工艺内容,当时的装潢专业是五年制,有将近四年的课程内容都是在学习画画,这时的工艺美术其实就是绘画专业的变种。

师资稀缺的情况后来逐步得以改善,中央工艺美院调来一些老师,像金景山、赵漪心、白崇智等;广州美术学院别的系也调入了几位教授绘画基础的老师;另外工艺美术系也有自己培养的优秀学生如刘露薇,尹定邦等留校任教。随着对市场和教学的认识逐步清晰,新上任的年轻老师们开始了解到设计教学改革势在必行。但是时期整个教学体制都受到了冲击,直至1978年,广州美术学院才恢复建制。环境稳定后,教学改革开始实行。

二、工艺美术教育改革的历史性和必然性

(一)西方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的传入

包豪斯1933年因为政治原因关闭后,其影响力随着诸多大师的移民而转移至美国,几十年后才经由日本和香港传入中国。曾经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郑可先生是少有的直接接触过包豪斯的中国人。他出生于广州,在1927年留学法国,1931年在法国参观了德国包豪斯学校设计展,后来还成为我国最早介绍包豪斯思想的艺术家。

郑可对于包豪斯在中国的传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广州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成立之时,时任系主任的高永坚便是郑可先生的学生。高永坚老师受郑可先生的影响,对包豪斯的现代设计教学方式从接触开始便抱以欢迎、接受的态度,这观念也影响了他的学生,也影响着广州美术学院的设计教育。

(二)改革开放的影响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我国进入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始从计划经济模式向市场经济模式转型。而市场经济模式的引入、鼓励外商投资和来华合作的政策、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都刺激着广东省的经济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对广告设计、包装设计、室内设计和工业设计的人才需求逐日剧增,设计学科的重要性也日渐显露出来。

三、三大构成的引入和发展

“三大构成”设计基础教学课程在中国的兴起是由广州美术学院开始,广美在构成教学来讲相当于中国革命的延安,全国第一批构成教师大部分都是在广美获得培训。

早年引入“三大构成”时,广州美院是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然后慢慢有了自己的发展,将其拓展得更为系统。70年代末时从香港引入的王无邪的《平面构成原理》等书,相对来说较为简单纯粹,就是以“三种主要形态线材、面材、体材来构成一个东西,就好像数学的加减乘除”,但是在大量的练习过程中并不体现目的性。而时任系主任的尹定邦先生在广州美术学院引入“三大构成”的初期便将其定位为设计教学的基础课程,在对从香港引入的教材进行编排的过程中有了新的发展,应梦燕和陈钦两位老师在对构成材料进行进一步的整理和编排过程中,一直秉承着这一点,将构成作为“设计思维的教学”,并为其增添了许多新内容,这种观念一直延续至今,成为构成在广州美院发展的主要方向。

构成作为设计基础的教学在广州美院逐步发展完善,包括构成史、方法论、构成基本原理和构成造型的传达方法的学习,经过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广州美院的构成教学经过十几年的积累发展得如火如荼时,在90年代初的鼎盛时期甚至还招过两届“构成学”的本科生,但由于专业内容与就业方向的矛盾使这一计划最终停止,而这两届却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学生,其中有几位后来成为广美的骨干教学力量。

广州美术学院设计系为了更好的发展构成,还曾选送教师赴日学习,陈小清老师就两度作为客座研究员赴日学习,回国后将日本新的光构成和动构成带了回来。赵健老师也在1993年赴日本文教大学任客座研究员,回来后带来了日本设计教育中产品、空间、平面的各个方面的设计理论。

1998年日本基础造型学会的年会在广州美术学院举行,这个学会是由日本、韩国、中国各地的艺术家、设计师,大学中担任构成教学与基础课程的教师、硕士研究生组成的学术团体。同年广州美院的“构成学”被列为广东省重点课程。

篇10

关键词:学前教育;美术教学;版画艺术;运用实践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的教育重心已经逐步实现了向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目标上的转移。由此,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也就面临着改革的巨大压力,版画创作教学要想顺应时代的发展趋势要求,也就必须在教学的具体方法手段上进行改革。版画创作作为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课程内容,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各项美术基本功底以及相应的后续课程的开设,也对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的激发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实现版画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运用,已经成为当前学前教育活动中的首要任务。

一、学前教育运用版画艺术的教学可行性

1、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美术版画创作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与其他绘画艺术形式相比,完成一幅版画需要熟练掌握对多种不同土质材料相关的知识,以及对呈现出的效果的想象构造能力。因此,在真正地实践操作中,就必须要先学会对相关材料的合理运用,接着才是对相关土质材料的灵活转变与设计完善,这样的一系列流程也就是对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过程。

版画创作虽然不需要严格的艺术创作训练,但其每一个简单的步骤之间都有着紧密的联系作用,对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有着加强的要求。从一开始的草拟,到最后的印刷完成都需要事前详细的安排和创作过程中的按部就班,任何一个环节的失误都可能直接导致整体的失败。而版画艺术是一种融合多种创作技巧于一体的造型艺术,不仅需要灵活的动手能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作力。

2、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充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形成学生的共同体验,调动起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处于学前教育中的学生而言,对其思维限制的影响因素十分少,形象力也处于比较丰富的时期。因此,使用创新思维来进行学前美术教学对学生的创新能力会有很大地帮助。创新能力是人类进步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属于一种存在于人思维发展中的积极因素,在不断求新、求变中实现对原有事物的超越,从而创作出全新的情感体验。

学前版画教育就具有较强的设计性、综合性,还可以实现学生在创作实践过程中对艺术的再认识和再创作,提升其创新能力。因此,在版画课程的设计中,要加强对学生主动性和开放性的培养,激励学生创作中的个性化表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来进行版画创作,也就是所谓的"众人拾柴火焰高",通过学生之间创作思想的交流与沟通,共同完成对版画设计的任务。不仅实现了对学生艺术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还增强了学生的创作参与感,促进了创作的主观能动性。

3、有利于学前教育课程的开发

相比较其他的美术创作形式,版画创作的工艺和材料要求都比较简单,一般只需要铅笔、调色盒、笔洗、吹塑纸等等。而且,在实际的版画创作过程中,学生只需要遵循相关的步骤,积极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主观创造性,便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具有个人情感色彩的艺术作品。虽然,版画艺术的形成需要经历画、刻、印等多个独立的步骤,但最终的完善却又需要这些步骤的相互统一,所以这些步骤之间又形成了密不可分的关联意义。在现阶段院校的日常教学中融入版画的创作教学,不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一种扩充、丰富,也是对学生艺术潜力以及未来发展能力的一种有效开发。在提升教学质量的同时,也可以满足学生和家长对教学的需求。

二、版画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版画创作并不是一种直接的绘画艺术,而是一种由间接的印制产生的艺术。将绘画艺术中的外延意义运用到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也是一种对学前教育版画艺术发展的有效推动。除此之外,版画创作还需要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以及综合艺术技能的发挥,这就对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仅以版画创作对学生发展的这两点积极影响来看,其在学前教育中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将会呈现出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因此,转变版画教育中的一些教学方法和手段,对提升版画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应用有着十分积极地作用。

1、强化学生版画创作的基本技能。

对学生基础技能的强化是学前教育版画艺术得以开展的基础。对于那些刚刚入学的低年级的学生,基础技能的培训主要就集中在水粉画与纸版画上,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遵循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手段进行。学校在此类课程的安排中,就可以依据学生和家长的喜好选择,增设一些版画创作的兴趣班。而水粉版画教学又是学前美术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注重对学生的美术文化以及相关历史知识的讲授,也同样要强化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在版画创作活动中,重视对学生版画创作基本技巧的知识传授。

2、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每个学生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在学习中都会尤其独特的个性,因此,学前教育的教师在美术教学中尤其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积极引导学生的版画创作情感的真实体验,尊重生活实际,融情于作品之中。还可以通过举办一些相应的优秀版画展览来营造一个良好的校园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对版画创作的重视。而针对学生创新思维和想象能力的提升训练,教师可以从版画的教材选择上着手,提倡学生的自主探索和自主设计,以生活为依托,进行个性化的真实创作。

3、凸显学生的操作与体验

在学前教育中凸显美术版画创作的运用,是对学生素质培养的一种重视,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学生对版画创作的操作体验感主要是通过滚油墨、放板、擦手、上纸、摹印等步骤的亲身实践,与此同时也提升了学生对版画创作的热情。因而在学前教育的美术教学中,教师要把握好自身所处的角色,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他们版画创作的动手能力,以建议者和鼓励者的身份来对学生的创作进行指导,不涉及两极化的评价,以尊重学生的创作和情感体验为主,从而不断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三、结语

版画创作是中国传统美术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所有的美感也都全部体现在一道道刻画的印痕之中。将版画创作融入进学前美术教学中,一方面对学前教育的顺利开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也能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动手能力。因此,在形成学生学前版画的教育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基础技能的培养,结合实际生活经验,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对传统美术教学中学生操作能力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体验的缺失进行有效地弥补,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况锐.浅析版画艺术在学前教育美术教学中的拓展[J].美术教育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