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田土壤改良工程方案

篇1

关键词:矿业用地;复垦

中图分类号:F323.24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4月30日

矿业土地复垦是矿业用地的核心问题之一,矿业土地复垦直接影响到矿业的可持续发展和矿区土地合理利用。据统计,我国95%以上的能源,80%以上的工业原料,70%以上的农业生产资料都来自矿产资源。矿山开采已成为我国生产活动与经济增长的重要手段,随之出现的一批矿业城市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资源的支持。但是,伴随着工业时代的进程,这些城市部分出现了结构性衰落、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甚至有些工矿区已沦为弃置地。摸清矿业用地数量,进行矿业用地复垦不仅有利于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还可以改善矿区生态环境,而且对促进矿产资源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矿区土地复垦技术概述

矿区土地复垦主要涉及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土地复垦规划技术、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土地复垦生物技术。

1、土地复垦规划技术。土地复垦规划技术主要包括以复垦方向决策、工程措施选择为主的总体规划和主体工程设计、配套工程设计在内的工程设计。

2、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土地复垦工程技术主要包括以矸石充填复垦、粉煤灰充填复垦、其他充填复垦为主的充填复垦和以疏排降复垦、挖抬平复垦、梯田式复垦等为主的非充填复垦。

3、土地复垦生物技术。土地复垦工程技术主要包括土壤改良的生物技术、生态工程技术和快速植被恢复技术。

矿区复垦方式,依据所处的生态环境、土地破坏的方式和土地利用现状,一贯采用的复垦方法有两种:工程复垦和生物复垦。

1、工程复垦。工程复垦以工程技术手段为主,采空区主要采用回填、覆土等整理技术。针对排土场、废弃物压占地一般采用机械进行土地平整,调整和固定边坡等技术。在此基础上,将植被采用穴植、条植的技术进行土壤改良,植被一般依据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条件选择适宜的、速生的品种。

2、生物复垦。生物复垦是一种综合复垦技术,要依据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生态学、环境学、土壤学等相关专业相结合,共同作用的一种复垦方式,主要有:改良土壤、植物栽植、农林业发展等方案,这种技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还原系统平衡、恢复土地生产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具有很好的作用,已成为现在最为提倡的复垦技术和研究热点。

二、矿区主要土地复垦工程设计及施工工艺

1、表土剥离。矿区的复垦过程始于矿区土地利用。首先应将拟破坏或占用的土地表土进行剥离,剥离的表土用来快速恢复地力、满足植物生长的需求。所剥离的表土不仅包括耕地的耕作层,也包括园地、林地、草地的腐殖质层。表土剥离厚度一般根据原土层厚度、复垦土地利用方向及复垦土方需求量确定。对于位置集中、剥离厚度较大、便于机械操作的区域,可采用机械剥离。对于地形复杂,机械施工困难的区域采用人工剥离。对于剥离后表土一般放置于临时表土堆放场,需要做好临时防护、养护工作。一般表土剥离的施工工艺流程,如图1所示。(图1)

2、裂缝充填。裂缝充填主要是针对井工开采而言。由于矿区进行多层或分层开采,随着工作面的不断向前推进,地表会发生变形产生裂缝。对于轻度裂缝一般可就地进行平整。对于中、重度裂缝,应取回填物进行充填。在充填部位或削高垫低部位覆盖耕层土壤。对于尚未稳定的沉陷区域,充填后应略比周围田面高出5~10cm,待其稳定沉实后可与周围田面基本齐平;在充填裂缝距地表1.0m左右时,每隔0.3m左右分层应用木杠或夯石分层捣实,直至与地面平齐。裂缝充填施工工艺流程,如图2所示。(图2)

3、土地平整。土地平整主要针对露天矿的排土场、井工开采的裂缝区、沉陷区。主要指对排土场进行平整或消除开采造成的附加坡度以便于耕作及排水。对于低潜水位不产生积水的沉陷区域,可采用一般的方法进行简单的平整即可;对于丘陵区,地面沉陷形成高低不平且坡度较大的地貌时,可沿等高线修整为梯田。土地平整施工工艺流程,如图3所示。(图3)

4、田间道路。田间道路主要分为田间道和生产路两类。复垦区道路应满足复垦工程和耕作时的人行与农业运输要求。

田间道路应可通行大车和小型农用机动车,每平方公里布设约为3km。生产道路为田间耕作通行道路,每平方公里布置5km。对于原有道路产生破坏的,进行维修。田间道路施工工艺流程,如图4所示。(图4)

5、灌排设施。灌排设施主要包括水源设施(蓄水池、半地下式水窖等)、田间灌溉设施及排水设施。在一些干旱地区,进行复垦时必须充分考虑当地降水情况、水利设施状况及土壤的保水蓄水与抗旱能力,减少因旱灾影响当地农业生产的歉收及给人畜用水带来的困难,在适宜地区可以考虑修建集水设施。

田间灌溉设施,主要根据当地的灌溉情况,对开采造成破坏的灌溉渠道进行整修或重建,一般根据其控制灌溉面积计算渠道断面,确定渠道的规格。灌溉渠系一般均沿道路布置。

田间排水设施,主要为防止雨季道路两侧产生积水,对周围耕地产生影响,一般在道路两侧或一侧布设排水沟。主要根据汇水面积确定排水沟断面尺寸。灌溉渠道施工工艺流程,如图5所示。(图5)

排水沟施工工艺流程,如图6所示。(图6)

从复垦工程的紧迫性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表土剥离、裂缝充填工程需要及时进行。当矿山企业根据生产进度安排需要占用优质农用地时,必须及时地进行表土剥离,防止未剥离直接压占的情况,使珍贵的表土得以保存,为后期复垦提供条件。当资源开采产生裂缝时,需对裂缝进行及时的充填,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对于土地平整、田间道路、灌排设施、生物措施等工程可以待项目区稳沉后采取措施统一治理。

依据土地整理的经验,一般项目开工后,遵循以道路铺筑为先导,以土地平整为主线,以灌(排)渠施工为重点,配套设施及时跟上的原则。所以,考虑各工程自身特点,土地复垦工程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先后顺序:以裂缝充填为基础,以道路铺筑为先导,以土地平整为主线,在此基础上进行灌排设施布置、农田防护林网建设。

三、河北省矿区主要土地复垦生物措施

矿区土地复垦生物措施与土地复垦工程技术措施均为土地复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土地复垦工程技术可以直接产生经济效益;而采取土地复垦生物措施则可以间接创造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土地复垦方案中的生物措施主要包括:土壤改良、快速植被恢复、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等。

1、土壤改良。土壤改良主要指增施有机肥料,如沤肥、土杂肥、人畜粪尿等。增施有机肥有助于改良土壤结构及其理化性质,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在施肥时,可将有机肥料与化学改良剂、化肥等结合使用。但需注意肥料的交叉作用,避免混施造成肥效降低或失效。

种植绿肥牧草和作物也可用于土壤改良。新垦土地准备辟作农田时,可先种几年绿肥植物,改良土壤、培肥土地,然后再种植大田作物。可在一个轮作周期内进行草田轮作,适当安排种植一段时间牧草的种植改良土壤。或采用草田带状间作,即在坡地等高线方向,以适当间距划分若干等高条带,每隔1~3带农作物种植一带牧草,形成带状间作,牧草带能够拦截、吸收地面径流和拦泥挂淤,明显减少水土流失。

2、快速植被恢复。矿区土地复垦的直接目标是为矿区土地利用服务,因此应因地制宜尽快使矿区土地恢复到可利用的状态。在考虑矿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等因素的同时,考虑树种的适应能力、固氮能力、根系情况、生长速度、成活情况;选择树种或草种。一般应采用本土化树种或草种。

3、农田防护林网建设。农田防护林规划是农田规划和生产布局的组成部分。一般需确定防护林的类型、分布、林木覆盖率、占地比例等。

农田防护林工程一般可考虑在田间路与生产路的单侧或两侧、项目区周边处种植树木;也可在引水渠、排水沟两侧及沟底种植花草。这样既可以美化环境、防风固沙、防止水土流失,也可以调节农田小气候。林木栽植施工工艺流程,如图7所示。(图7)

篇2

关键词:商南 口粮田 建设

Abstract: through the analysis ShangNaXian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measures to improve th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was discussed, and the proposed, land leveling, perfect established water conservancy facilities and increase the land fertility and other measures to improve basic grain ration farmland quality, ensure stable grain production.

Key words: ShangNa grain ration farml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F76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概况

商南县地处陕西省南部的商洛市东南部,秦岭东南麓,属长江水系的丹江中下游地区。总土地面积2315.61km2,占陕西省的1.1%.商洛市的1.9%,是商洛市面积最小的一个县。商南县地形以低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北到南呈高―低一次高之势。全县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性大陆季风气候.多年平均降雨量825.6mm,县内最大的河流丹江,从中穿过,将全县分隔为丹南和丹北两部分。全县辖16个乡镇,164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23.95万,其中农业人口14.39万,非农业人口9.56力。2010年全县完成千农业生产总值29.61亿元,财政总收入达2.3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981元,是国家扶贫重点县。

2商南县基本农田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1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难以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基本口粮田是退耕还林区群众生活的基础。加快建设高产稳产基本口粮田,对于巩固退耕还林(草)成果,促进后续产业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长久以来,因为商南县财政困难,使得粮田建设投入严重不足,发展不平衡,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总量不足,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构成潜在挑战。

2.2由于地域条件所限,使得商南县基本口粮田质量偏低,水利配套设施不全。根据调查,商南县退耕区现有基本口粮田18万亩中有9万多亩达不到前述基本农田标准,约占基本口粮田的50%。这些不达标的低标准基本口粮田,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在“四田”和灌溉面积中,达不到省上和国家标准的面积一般在40-60 %左右,比例非常大。需要通过改造提高、配套水利设施,使其成为高标准基本口粮田,达到稳产高产。

2.3土壤贫瘠,影响粮食产量的提高。商南县属于典型的土石山区,植被覆盖率较高,土壤有机物资源比较丰富。但山区耕地土层薄、坡度较大,主要耕作土壤为壤土、砂壤土和淤土,水力侵蚀严重,有些耕地已无土壤,只能在风化岩石母质上耕作。由于土壤胶粒贫乏,吸收性弱,保水保肥能力差,作物养料流失大,使得粮食单产低且不稳,经济效益差。所以提高土地质量是该县建设口粮田不可忽视的部分,要增加投入,对此面积有步骤,有计划完善、配套,提高其土地生产能力。

3建设目标、规模与工程布局

3.1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1)坚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把解决好退耕农户的长远生计问题作为重点,区别轻重缓急,优先解决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困难退耕农民的吃饭和增收等生活、生产问题,切实保证具备条件的退耕农户的基本口粮田建设,侧重安排生态保护重点地区建设项目,优先抓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工程的建设,由易到难、分步实施。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各地实际情况,围绕巩固退耕还林成果这一核心,在分析需求和建设可能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建设重点,以新修石坎梯田、河滩造地、土地平整、沟道川台化、田间水利配套设施为主。

(3)坚持建设、保护与管理的有机统一。实行“边建设、边保护”,“保护重于建设”,建一处、成一处、利用一处,巩固一处。

(4)坚持统筹兼顾、协调发展。规划要与新农村建设规划、农田建设规划、水土保持工程建设规划、小型水利工程规划等相衔接,在考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制定本规划。

(5)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群众意愿,规划项目尊重和体现退耕农民意愿,维护农民在退耕活动中的参与权和监督权,走国家支持和农民自我发展的道路,动员退耕户积极参与口粮田工程建设。

(6)坚持以新修为主,新修和加工提高并举。在完成新修规划任务的同时,必须重视完成投资少、效益高的各项原有低标准口粮田的加工提高任务,以提高耕地质量,提高农业生产综合能力,不断增加群众粮食和经济收入。

3.2建设任务

根据商发改发(2009)540号文,商南县2012年度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项规划基本口粮田建设总任务30500亩,其中新建基本口粮田面积5500亩,改造提高基本口粮田面积11500万亩,田间设施配套5000亩,土壤改良培肥地力8500亩。按照建设原则和任务,商南县2012年口粮田建设规划涉及7个乡镇49个行政村。通过口粮田建设,使项目区人均高标准基本农田由0.23亩提高到0.9亩;基本农田平均亩增产80公斤,人均产粮达到400公斤,增产效益显著。

3.3耕地利用优化方案

依据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合退耕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农村经济发展方向,本着以人为本,按照近村、近水、近路择优选择立地条件较好、土壤肥沃、交通方便的耕地优先建设基本口粮田,项目建设规划必须围绕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土地产出率、保证当地粮食安全为前提。

4工程设计

4.1新建基本口粮田

新建基本口粮田以实施坡改梯为主,即新修水平石坎梯田,进一步挖掘土地潜力,增加高标准基本农田面积。经调查,具备修水平石坎梯田条件的坡耕地,地面坡度大多在10°~15°之间。本次规划新修水平石坎梯田面积5500亩。坡改梯工程布置在各村小于25°的土质好,土层厚,光照条件足,距村庄较近、临近水源、交通便利,有利于耕种、便于收获的坡耕地上;同时还应考虑田幅较宽(不小于5米)、地块集中连片,按照沿等高线布设,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田面活土层不低于50cm厚的要求。梯田工程应按照《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技术规范 坡耕地治理技术》(GB/T16453.1―1996)进行设计。防洪标准采用10年一遇3~6小时最大降雨(采用10年一遇6小时最大降雨量46mm)。根据现状地形和梯田设计要求进行断面设计,确定出梯田田面宽度、田坎坡度,再确定出田坎高度、田面毛宽和净宽。

4.2改造完善基本口粮田

据调查统计,在全县现有基本口粮田中有20-40%达不到标准,主要是土地不平整、灌溉保证率低、水、肥流失严重、群众耕作不便,群众要求改造提高意愿强烈。依据实际情况,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土地平整。土地平整的目标就是要通过对立地条件较好、土层较厚、坡度较缓(8°―10°)的地块进行土地平整,使土地能够连接成片,达到田面基本平整,以满足农业生产、灌排和农田机械化作业的需要。

土地平整以规划田块为平整单位,采用散点法进行计算。计算过程如下:①在田块中取出田块中的最高点、最低点、次高点,次低点以及一切能代表不同高程的各个点hi②根据上述高程点求取田面平均高程为Ha。③上述高程中,大于Ha的是挖方,小于Ha的是填方,算出各点与Ha的差数为挖填的深度。

4.3田间配套设施

2009年度项目区7个乡镇49个行政村中,退耕农户赖以生存的基本农田面积为3.31万亩,其中包括高质量标准农田1.0万亩,待改造提高的低产基本农田2.31万亩,这些待改造提高的农田地力差、水利设施不健全、单产低、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为有效解决退耕还林缺粮户后续生计问题,切实保障退耕还林区粮食安全,作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一项战略举措,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提高粮食单产十分必要。当前,各级政府按照中央1号文件把“加强农业水利设施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国务院也出台了《关于规范和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投工投劳的有关政策的意见》等支农惠农政策,为口粮田项目中田间配套设施的顺利实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该年度项目区规划的田间配套设施工程所在地天然地表水资源丰富,可无坝引水,适宜自流灌溉,工程运行成本很低,且经济适用的U型渠道节水明显。

4.4土壤改良培肥

规划针对商南县基本口粮田的实际情况,按照群众意愿,地块选择在海拔低、距离村庄近、交通方便、地面坡度小(5°―8°)、土层薄、集中连片,易于灌溉、大多可自流灌溉,且是当地粮食生产的重要基地,采用加厚土层和农耕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增加土层厚度,达到保水、保肥的目的,使之高产稳产。 针对全县基本口粮田土壤的实际情况,土壤改良培肥地力以地块覆土为主,即在耕作土层厚度小于50cm的地块上覆土,使耕地土层厚度达到50cm以上。土质为壤土。在项目区推广先进农耕农艺措施,即旱地聚土垄作覆盖栽培技术,严把“聚土作垄、沟内培肥、立体利用及规范种植、垄沟互换、覆盖栽培”五关,达到改土、培肥、保墒、防蚀、抗灾、改制、增产于一体。在每年播种前及播种期间,采取各种有力措施,广泛宣传,组织发动群众,以施用有机肥为基础,以测土配方施肥为核心,大力推行秸杆还田,加大培肥力度,逐步提高土壤肥力。

篇3

农田水利主要是灌溉和排水,兼及中小型河道整治,塘坝水库及圩垸建设,低产田水利土壤改良,农田水土保持、土地整治以及农牧供水等。由于各农业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千差万别,需要进行农业水利区划和相应的灌排系统规划。勘察工程是水利建设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是对整个工程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措施。农作物种植必须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作物对地质条件的要求比较严格,不同地区都有其事宜的农作物。通过前期勘察可以熟悉地区的生态地质情况,弄清农田区适合种植哪些品种的作物,帮助农民选择最佳物种以创造预期的收益[2]。水利工程勘察掌握地质条件之后,向施工单位反映农田区存在的地质问题,拟定水利建造方案时可避免地质造成的危害,特别是地质灾害引起的水利病害。勘察工程作为水利建设的一部分,其不仅是对原种植区实施系统性地勘探,更是为了指导水利项目作业,帮助施工人员控制好农田水利的施工质量,保证水工建筑物输水、排水等功能的正常发挥。例如,勘探工程收集了大量与农田建设相关的数据,提供给施工单位后编制出与农田区相配套的建造方案。经勘查数据分析,综合地指导了农田灌溉区设施的改造,方便了现场施工流程的有序进行。水资源是农田种植的必备条件,持续供应水资源有助于提高种植区作物的产量、质量,协调了周边农业用水地高效分配。勘察工程利用现代勘测科技,对农田各方面条件实施详细地勘察评估,以效益优先为原则提出可行的设计方案。例如,渠道是灌溉区输送水资源的关键设施,勘测工程对水利渠道的分布、线路、位置等都进行了详细地规划,正式运行后提高了水资源调度的效率,协调了农业用水的科学分配。

新型水利勘察系统的应用分析

由于水利工程结构的复杂性,施工单位必须要按照行业标准规定拟定施工计划,并且通过相关的勘察检验工作,引导现场作业按照规定的流程执行。传统水利勘察仅简单的安排人员操作,并未融入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而影响了水利勘察的成效。笔者认为,勘察单位要将先进科学技术应用于勘察系统,这样才能真实地反映出农田区的地质状况。新型勘察系统的具体流程:地质勘探系统由多种软硬件设施构成,其将信号接收器、发射器等设定在收发信息的两个端点,由用户执行拨号方式实现数据传输。不同勘探工程的操作目标不一样,各个企业需要收集的信息内容是不同的,收集实用信息是水利勘察系统处理的基本流程[3]。例如,勘察人员要结合现场测量所得的数据信息,利用计算机平台记录每一项数据的内容,保证了水工单位有足够的工程信息量。地质勘察系统偏向于图像格式信息的应用,使用地质图像反映出水利工程建设的实况。地质勘察系统应用阶段,要经过数字处理平台筛选、分类原始数据,农田水利信息筛分的各个内容是互相有联系的,而不同信息之间也要经过相应的转换,这是水利勘察作业的必经环节。地质勘探系统配备的计算机带有转换器,可以把数据转变为适合图像生成的信息,加快了水利勘察信息处理的运作流程。农业水资源开发中,前期勘探是对地质状况的综合考察,勘探系统收集到数据信息后要经过多道程序处理,才能制作成最清晰的水利信息内容。处理数据信息时,计算机编程人员应注重数字编码的调整,尽可能使最终生成的处理结果清晰度达到最高,使灌溉区种植活动有明确的参考指导。例如,勘测系统建立数字模型之后,将水利信息录入数字模型而展开分析,降低了人工分析引起的失误率。勘探系统对数据信息自动化处理之后,要对生成的工程信息进行检查核对,避免错误信息而误导了现场施工作业。农田水利勘探系统改变了过去地质信息获取的方式,由数字化勘测仪器连接数据中心,便能高效率地完成勘测作业。存储是数字勘探系统操作的最后一步,原始数据经处理后要存储在预定的数据库中,方便施工单位对水利信息的调动与分析,这是加快水利期勘察工程建设的实用对策。

基于勘测工程的水利施工管理

我国对于水利工程建设还需注重多方面的管理,以保证项目施工取得预期的成效。增加农业投入,继续兴修农田水利工程,逐步扩大灌溉面积,以适应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推广应用新技术,厉行节约用水,包括改进地面灌溉技术,发展低造价喷灌、滴灌,大力推广管道输水灌溉等,提高灌溉效率[4]。加强排水,重视盐碱地、沼泽地和冷浸田的改良以及除涝、治渍工作,促进农田水利进一步发展。

篇4

[关键词]中低产田 改造 可行性 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S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344-01

一、隰县的地理位置及资源优势

隰县位于晋西吕梁山南麓,临汾市西北,属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总耕地面积31.92万亩,农民人均耕地3.86亩,在耕地中:高产田0.6万亩,中产田6.7万亩,低产田24.62万亩,中低产田面积占总耕地面积的98.19%,严重制约着我县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隰县实施中低产田改造的必要性

改造中低产田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综合治理地力、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实施中低产田改造一是粮食安全生产的需要。二可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变“三跑田”为“三保田”。三可以促进旱作农业的发展。四可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提高土、肥、水、光和热等资源利用率。五可以促进生态农业发展,走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六可以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发挥地域优势,实行有机、无公害农业生产。在隰县实施中低产田改造工程,走生态农业可持续发展之路,推进县域经济发展,是惠民、稳农利国的一件大好事,势在必行。

三、隰县实施中低产田的可行性

(一)项目承担单位的基本情况

1、隰县农委现有专业技术人员67人,(中级专业技术职称22人,助理技术职称45人)技术力量雄厚,农学、土肥、植保等各类人才齐备。

2、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健全,县以农委为中心,省以农科院隰县试验站为依托,农民培训中心为桥梁,以乡农科站为纽带,以村农民技术员为骨干带头示范的农业科技服务网络。

3、隰县农委有完善的土壤化验室,可进行土壤有效成分常规化验工作。

4、多年来,隰县农委先后组织承担实施了省农业“双千”工程、省农业“九五”期间等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高效农业生态经济系统发展研究项目,积累了丰富的实施项目的工作经验。完全有能力承担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

(二)农田基础设施状况及耕地资源利用存在主要问题

一是隰县70%以上耕地是坡耕地,由于长时间雨水冲刷形成内高外低的地块,造成田面不平整,水土流失严重,造成土壤肥力下降;二是田面坡度2度左右的约占26.8%,田面坡度4-5度左右的约占73.2%;并且田埂年久失修,田埂破损严重。因此坡耕地整治与培肥模式实施是解决该区域农户温饱问题的迫切需求。

四、中低产田改造的技术方案分析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山西省中低产田改造规划》、《山西省新增10亿公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土肥水资源利用率为中心,以中低产田改造为重点,通过实施工程、农艺、生物、化学等多种综合配套措施,有效改善农田基础设施,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农田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为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地力基础。

(二)、设计原则

1、坚持因地制宜、规模实施的原则

针对耕地中存在的主要障碍因素,因地制宜采用适合当地的综合高效措施,集中连片实施,充分发挥项目实施的示范效果和规模效益。

2、工程、农艺、化学、耕作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在项目区铺设输水管道、里切外垫、整修地埂、修筑田间道路,大片实施秸秆还田和机械深耕,施用抗旱保水剂和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实现工程、农艺、措施相结合,促进资源有效利用、综合治理效能叠加,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3、坡耕地土壤综合治理与保护环境相结合的原则

在采用各种土壤综合治理技术措施过程中,要尽可能充分利用降水资源,努力提高自然降水资源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大幅度减少水分流失,充分提高土壤肥力。

(三)、中低产田改造的农艺措施

1、玉米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改善农田生态环境,发展持续农业,旱作农业的重大措施;是节本增效、发展质量效益型农业的重要环节;也是促进绿色食品发展的有效手段。秸秆还田可提高土壤养分含量,增加产量。

2、增施精制有机肥。增施精制有机肥可以显著改良土壤和提高产量。为农作物生长创造良好的土壤生态环境,达到培肥土壤、稳产高产、增产增收的目的。

3、测土配方施肥

通过采集土样,分析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缓效钾、有效锌等14项,同时使用化肥深施机进行化肥深施,提高化肥利用率。

五、项目建设目标

(一)、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目标

通过项目区实行管、路综合治理,项目区实现“管相连、旱能灌、林成网、路相通、生态良”的目标,使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产出率、科技贡献率全面提升。

(二)、土壤肥力、土、肥、水资源利用目标

项目区土、肥、水资源利用目标要实现“四个提高”。即:耕层厚度达到30厘米,土壤基础地力提高一个等级;化肥利用率提高3-5个百分点;水资源利用率提高10百分点;土壤肥料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提高10个百分点。

(三)、粮食生产能力目标

综合治理后的农田按种植粮食产出量确定生产力水平,使改造后的坡耕地,变为高标准的旱作农田(部分变为水浇地),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玉米产量旱地亩均增产60公斤,水浇田亩均增产150公斤。

(四)、生态环境目标

篇5

关键词 耕地质量;建设;保护;现状;对策;江苏连云港

中图分类号 S15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2-0289-0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确保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为此,连云港市各级农业部门把耕地质量建设作为发展优势农产品产业、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关键措施来抓,认真贯彻耕地保护与建设的相关政策法规,按照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建立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投入引导、规划指导等长效机制。通过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重大项目实施和先进技术推广,耕地质量得以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1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回顾

1.1 建立健全耕地质量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

1.1.1 建立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连云港市农委组织成立耕地质量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领导小组成员会议,建立健全耕地质量管理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会商、解决耕地质量方面的重大问题,并通过各种形式落实任务和责任,推动工作落实。

1.1.2 加大宣传引导力度,形成耕地质量建设的良好氛围。近年来,连云港市各级涉农部门切实加强领导,利用多种形式,宣传落实《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管理办法》《连云港市县区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等法律法规,形成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良好氛围。

1.2 积极开展耕地质量保护和建设工作

1.2.1 组织实施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按照江苏省农委开展耕地等级划分、中低产田类型调查等相关要求,及时组织召开全市耕地质量等级划分工作会议,组织有关专家深入调查,根据基础地力、耕作条件、基础设施、主要作物生产能力等开展耕地质量调查与评价,进行科学的等级划分,制定合理的耕地质量建设规划。

1.2.2 初步建立区域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根据连云港市不同农区生态环境、土壤类型、耕地制度等,选择最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分层次建立农作物土壤肥力、农田环境质量等耕地质量定位动态监测点20个,主要分布在水稻土、潮土、滨海盐土、砂姜黑土、棕壤5种耕作土壤上,基本覆盖连云港市主要土壤类型。在耕地质量监测中严格按照《江苏省耕地质量监测方案》要求,规范操作,严格试验、逐项分析,确保土壤肥力监测数据的准确可靠,为全市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提供可信的基础数据。并分年度撰写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报告,为连云港市基本农田保护、耕地质量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及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可信的基础资料。

1.2.3 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连云港市政府出台关于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的意见,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政策,体现了“取之于土,用之于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为农业部门切实履行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职能提供了有力保障。

1.2.4 整体推进测土配方施肥。自2005年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以来,全市按照“试点启动、区域调查、全面开展”的步骤,开展新一轮土壤普查与质量评价工作。根据调查结果,四县先后建立县域耕地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主要作物施肥指标体系,有效促进农业节本增效和粮食产量的增加,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截至2010年底,国家、省先后下拨项目资金1570万元。通过多种形式培训830多次。累计参加人数5.162万人次;发放施肥建议卡逾273.919万份;采集土壤样品38602个,植株样品5616个,检测土壤有机质、全氮等19个项目,累计分析化验大、中、微量元素等46.59万项次;在不同土壤类型、不同作物上开展“3414”等各类试验示范2568个;建设万亩示范区29个、干亩示范片136个、百亩示范方288个,发展示范大户1320多户。累计推广应用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53.75万hm2,研制并推广主体配方28个,推广专用配方肥29.64万t,应用面积47.04万hm2。氮肥利用率提高4.89%,磷肥利用率提高2.32%,钾肥利用率提高2.55%,减施肥料总量为82790.208t,累计节本增效14.8亿元。土壤肥力得到较大的提升,与1982年相比,连云港市土壤全氮含量上升0.211g/kg昏有机质含量上升927g/kg。

1.2.5 大力推广土肥新技术。根据不同土壤的主导障碍因素,按照灌溉改良型、盐碱耕地型、障碍层次型、瘠薄培肥型中低产田类型,采取农艺、生物、工程相结合的措施进行改造,不断提高中低产田肥力水平,实现中产变高产、低产变中产的目标,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先后实施“百日增肥”、“补钾工程”等重大项目,推广精确施肥、有机质提升、保护性耕作和秸秆还田,化肥深施等耕地质量保养综合技术,年推广秸秆腐熟还田1200hm2,微量元素叶面肥逾120t。促进耕地用养平衡,遏制农田土壤退化、地力下降趋势。

1.2.6 扩大有机肥推广应用范围。截至2010年底,累计推广商品有机肥8.4万t,在粮食蔬菜等经济作物上应用面积为4万hm2,节约纯N63.00kg/hm2,P2O524.30kg/hm2,K2O 29.25kg/hm2;粮食作物平均增产12.8%以上。蔬菜作物增产24.3%以上,平均增产增收1473元/hm2,累计增加效益5892万元。同时全市积极积造有机肥,年均积造优质有机肥600万t以上。

1.2.7 高点定位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连云港市农委以现代农业发展为目标,统筹规划,精心组织,集聚合力,整体推进,强化考核,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一是各项目标任务层层分解,步步落实;二是因地制宜,高点定位,按照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制定具体方案;三是将项目完成情况作为年终综合考评的重要依据;四是整合测土配方施肥、商品有机肥推广等项目资金集中连片建设,确保项目资金整合最优化、使用最大化、效用最高化;五是严格对照标准,确保项目实施一片、优质一片、成功一片,达到“项目建设集中连片、粮食为主经作示范、提高标准强本固基”的建设特色。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14万hm2,占全市耕地面积的36.24%。

2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存在的问题

2.1 科技服务能力无法满足耕地质置建设需耍

由于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善,导致耕地质量管理与技术推广服务功能不足,科技服务能力下降。主要表现:一是第二次土壤普查距今已有20年时间,由于土壤利用强度增加和外源物质的大量投入,使土壤质量变化剧烈,原有的土壤理化性状数据普遍过时。不能代表现今的土壤质量现状;二是全市耕地质量信息处理与管理系统尚未建立,不能满足对耕地质量宏观监管和分类指导的要求,难以做到对耕地质量进行预报预警和对耕地质量实行有效监管;三是耕地质量监测投入过低,监测点过少。连云港市耕地质量监测点仅有20个,与省农委按1:2:3比例要求的100个相差甚远,无法满足耕地监测的需要。

2.2 部分地区耕地重用轻养造成质量退化

一是补划与占用的基本农田质量不相当,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占用基本农田,而补划的基本农田及复垦的土地质量普遍不高,以劣补优、以次充好现象严重,综合等级落差在1-2个等级;二是西部丘陵岗地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水土流失较重;三是耕地土壤缓冲性能下降,造成部分耕地质量下降或隐性下降。由于长期实行少免耕制度,土壤物理性状普遍变差,耕层厚度日益变浅,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减少。耕层变浅,影响土壤耐旱、蓄水、降溃等抗逆性能,土传病害增多,土壤抗御自然灾害的缓冲性能明显下降,水资源和肥料利用率低,浪费严重,农本居高不下。四是土壤养分非均衡化。由于对农田的有机肥投入不足、重氮轻磷少钾的现象依然存在,中、微量元素入不敷出,导致耕地养分不平衡性增大,土壤保肥供肥能力下降。五是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和旅游业的发展,工业“三废”的排放及生活垃圾日益增多;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过量施肥、盲目用药的现象严重,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投入品在土壤中的积累也日益增多,有毒有害物质残留问题日趋突出,耕地土壤污染面积不断扩大。导致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恶化,土传病害和生理病害增多,不仅增加防病治虫的成本,也对土壤环境和农产品质量造成影响。据调查,受重金属、农药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的面积已达10%以上,接近警戒线面积的12%。

2.3 农业投入不足。制约高标准粮田建设进度

对耕地质量建设投入不足,仅靠少量项目资金难以维持,致使田间基础设施普遍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沟渠林田路不配套,灌溉排水效能低下,有的甚至完全丧失功能,难以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影响高标准粮田建设速度。截至2010年底,全市高标准农田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6.24%,低于全省39个百分点。特别是农业措施方面的投入过低,例如千亿斤粮食田间工程项目,投资标准仅为7500元/hm2,与高标准农田要求的投入18000元/hm2相差甚远。

2.4 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低限制土地贡献率

现代农业先进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必须以农机作业为手段,通过技术与装备的有效集成,最大限度地发挥技术的贡献潜能。目前,连云港市农业装备以小型机械为主,动力不足。配套水平低,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水平低,难以支撑农业科技贡献水平的不断提升,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新技术推广普及的发展需要。例如:积造施用有机肥仍以传统的人工措施为主,劳动生产率低;化肥施用也以撒施为主,缺乏深施器械,氮肥利用率长期徘徊在30%;缺少深耕机械,难以改善土壤通透性能和协调水、肥、气、热功能;缺少反转灭茬、粉碎秸秆等高效还田机械,造成秸秆焚烧现象屡禁不止,不仅污染环境,对交通安全和人民财产构成威胁,而且也浪费大量的有机肥资源。

3 耕地质量建设与保护的对策

3.1 建立耕地质量建设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耕地质量监管机制。加快制订耕地质量建设规划和具体管理措施,推进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制度化、法制化,完善耕地质量的责任追究制度、定期检查制度、质量跟踪制度、占补平衡质量验收制度和耕地质量建设奖惩制度等各项制度。各级农业部门相应成立耕地质量保护与建设的专项机构,确保农业部门职责履行到位。加强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从根本上改变对补充耕地质量建设不重视、质量管理不到位的状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项目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农业部门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指导意见,在项目验收时把补充耕地质量评定意见作为重要的验收依据。二是建立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机制。尽快研究落实土地出让金用于耕地质量建设的专项资金。三是建立耕地质量护养机制。贯彻“全面规划、合理利用、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综合治理、高效监管”的方针,强化耕地净化与地力培肥工作。根据不同的污染物源、不同的污染程度分别采取生物修复、植物修复和物理化学修复等措施,使其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要求标准,恢复和改善其优质、高产、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能力。依法严厉查办假肥料、假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确保农业用上“安全药”、“安全肥”;防止和减少工业点源、农业面源及生活垃圾、污水等对农田的污染;开展一系列耕地质量保护与改良方面的可行性研究,引进、推广先进施肥技术,引导农民合理施用肥料、农药、农膜等农业投入品,合理运筹施肥比例,科学配置肥料资源,全面提高科学施肥技术的到位率,提高肥料利用率,减轻农业面源污染。提高农产品品质,以达到节本增效、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目的。

3.2 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

结合连云港市实际,积极争取土地出让金中的部分资金用于地力监测,实现耕地质量保护“四个能力”的较大提高,即尽快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全面提高耕地质量保护科技服务能力、稳步提高基本农田粮食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基本农田抗灾减灾能力。进一步扩大市、县2级配套监测点规模,实行常年定位监测,确保省、市、县耕地质量监测点比例达到1:2:3,构建全市耕地质量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对全市耕地质量进行实时、动态、长效、有效监管目。动态掌握全市耕地质量变化趋势,实现对耕地质量变化的预警预报;建设市、县2级耕地质量监测预警区域站每个监测站含若干个监测点;建立县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县域范围内监测数据的处理、存储、传输及县级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更新;建立1个耕地质量长期定位综合监测站;改造市级土壤肥料化验室。更新和完善监测仪器设备。提高其对耕地土壤微量元素和环境质量指标的分析化验能力;建立市级耕地质量监测数据处理中心。负责市级范围内监测数据计算、存储、传输、汇总和区域耕地质量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更新。提高耕地质量预警预报能力,形成网络健全、层次分明、手段先进、功能齐备、管理规范、与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发展相适应的耕地质量监管体系。查清全市耕地质量状况,调查全市主要耕地污染的类型、程度、范围以及耕地质量退化的类型、面积和程度,对主要耕地质量分等定级和土宜性评价,为农业结构调整、优势产业的发展

以及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地土壤环境质量基础资料。

3.3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力度。建设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区

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耕地质量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进一步加强全市《耕地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耕地质量管理办法》的宣传、贯彻和落实力度,确保农业部门的职责履行到位,全面推进全市耕地质量管理工作向良性方向发展。通过进一步改善基本农田田间基础设施,推行节水灌溉措施,调节土壤水肥气热功能,示范区田块整理及灌溉设施符合“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进一步提高,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能力显著增强。示范区基本农田地力水平提高0.5-1.0个等级,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1个百分点以上,速效磷、速效钾含量达到标准粮田下限标准。粮食平均单产在现有基础上提高750-1500kg/hm2。建设障碍型耕地土壤改良工程示范基地。复垦型耕地土壤熟化工程示范基地,污染型耕地土壤修复工程示范基地,绿肥良种繁育基地,尽快出台有关秸秆还田鼓励政策,对完成秸秆还田指标的给予物质奖励,对焚烧秸秆的给予经济处罚,确保大量秸秆回归农田。

3.4 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

以粮食核心产区为重点。集中力量建设永久性的高标准农田。提高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达到“挡得住:灌得上、排得出、降得下、能控制、排灌分开”的要求,增强水网地区农田排涝降渍和旱作地区土壤的保墒能力,农田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0%,中等旱灾年份粮食减产风险在8%以下。全面实施“增、提、改、防”等综合措施,重点推广平衡施肥、保护性耕作等先进保养技术,用地养地相结合,提高耕地肥力水平;制定有机肥积造施用、秸秆还田、绿肥种植、精制有机肥推广、城肥下乡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和扶持政策。建设土壤改良、熟化、修复等示范基地,利用生物、物理、化学等措施,有针对性地对污染性土壤进行修复、对障碍性土壤进行改良、对脊薄土壤进行培肥。同时扩大水稻在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对低洼易涝地、低坡旱田和灌区末梢等区域。加大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逐步压缩旱作面积,扩大早改水实施面积,“十二五”期间全市旱改水面积2.67万hm2。

3.5 加大整建制推进力度,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

加大粮、蔬、果、茶等农业生产核心区为重点的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推广力度,实行整建制推进,并建立相应的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全面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贡献率。通过精确施肥参数采集体系、精确施肥高新技术试验示范体系、科学施肥指导体系三大体系建设,构建全市主要土壤养分丰缺指标和施肥指标体系。重点搞好全市肥料信息网络、施肥科技入户培训工程及新型农化服务联合体建设,加大新型肥料的推广力度,确保肥料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化学氮肥用量削减40%以上,以降低施肥成本,节约资源,减少施肥农业面源污染,保护农业生态环境。

篇6

一、项目建设地点、范围和内容

*县20*年度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计划治理面积2.15万亩,其中:节水示范基地1.65万亩,优质果品生产基地0.5万亩;计划总投资762万元,其中:市以上财政投资550.76万元,县财政配套67.44万元,单位及群众自筹资金143.8万元。

1、项目建设地点、范围

本年度项目区主要涉及赵庄、孙楼、大沙河、师寨、宋楼、范楼等六镇的部分行政村。赵庄项目片位于赵庄北部的夏王庄村,治理面积0.5万亩(包含县农业局实施的示范园0.1万亩);孙楼项目片位于孙楼西部的张庄、沙元2个行政村,治理面积0.45万亩(包含县实施的苗圃场);大沙河项目片位于大沙河果园的五分场,治理面积0.2万亩;师寨项目片位于师寨镇北部的李庄村,治理面积0.3万亩;范楼项目片位于范楼镇北部朱湾附近的瑞*公司生产示范基地,治理面积0.2万亩。以上五镇的治理任务均为节水示范基地。宋楼项目片位于宋楼镇西部的史大楼、宋楼2个行政村,治理任务为优质果品生产示范基地0.5万亩。

2、项目建设内容

⑴水利措施:计划总投资435.84万元,主要用于新建排灌站5座、大沟桥20座、中沟桥20座、小沟桥49座、过路涵13座、节制闸11座、渡槽6座、跌水224处,新打机电井10眼,衬砌防渗渠1177米,铺设地下输水暗管4400米,推广小管出流及半固定式喷灌面积2342亩,架设农电线路5080米,购置移动喷灌机29台等。

⑵农业措施:计划总投资216.76万元,主要用于修筑田间机耕砂石路10.98公里,改良土壤1.24万亩,新品种引进推广750亩,购置联合收割机和田园管理机12台,以及生物制剂和果品套袋技术的推广。

⑶林业措施:计划总投资73.17万元,主要用于营造农田防护林1000亩,建苗圃150亩。

⑷科技推广:计划总投资23.58万元,主要用于节水灌溉技术推广、新品引进示范和农民技术培训等。

二、项目实施的方法

按照国家及省、市对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实施管理的要求,我县今年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工程的实施仍实行招标采购和单位自营两种办法。

1、招标采购:主要是对土建工程、节水工程的招投标,以及有关物资设备的招标采购。

⑴土建工程的询价招标。该项工作主要由县组织进行。大、中沟以上建筑物、防渗渠、地下暗管,以及田间机耕砂石路主要由具有三级以上资质施工企业实施;小沟级及田间配套建筑物、机电井、农电线路等由镇级实施。

⑵节水工程的招标采购。该项目主要由市开发局组织招标采购,主要包括小管出流、半固定式喷灌、移动喷灌机等。

⑶物资的招标采购。该工作由市级组织实施,主要包括水泵、柴油机、农业机械等。如果市局不能进行,由县自行采购。

2、单位自营工程。项目工程主要由各项目镇和有关单位自主经营实施,主要包括土壤改良、新品种引进、苗圃建设等项目。

三、项目实施步骤及时间安排

1、八月份,根据市局年度计划批复精神及概(预)算审批情况,计划用1周时间对各个乡镇单项工程逐一定位并核算投资,为下步工程的实施打下基础。同时,根据核查情况对乡镇下达年度计划批复。

2、九月初做好县级土建工程询价招标文件的编制工作,并发售标书;9月25日左右进行开标、评标,选定施工单位。同时向市局上报节水灌溉项目实施方案,督促指导乡镇做好自营工程的实施工作。

篇7

【关键词】土地开发;复垦工作

一、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重要性

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是指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宜农未利用土地、废弃地等进行开垦,对田、水、路、林、村等实行综合整治,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的行为。

(一)土地整理是解决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问题的重要手段

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是目前我国实现现代化的一个薄弱环节。土地整理则是国家直接出资建设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整理不仅可以改变中低产田的面貌,还可以增加有效耕地面积,实现建设田成方、路成行、林成网、渠相连,旱能浇、涝能排,农田标准化、生产专业化、操作机械化和农艺规范化的现代化农业园区的目标。

(二)土地整理是脱贫致富的重要手段

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自实施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以来,已在半数以上的国家贫困重点县安排了项目,累计安排中央资金超过40亿元,对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对村、田、水、路、林的综合整治,可以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条件,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增加土地产值,从而达到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目标,最终实现农村全面发展。

(三)土地整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支撑

我国农村建设缺乏规划约束,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人口的增加,出现了村庄外延式扩张,侵占耕地,存在着不少“空心村”。进行村庄整理,使村庄向中心村集中,可以节约土地、调整出耕地,可以改善居住环境和条件,有利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和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利于农村社会的长期稳定和全面发展。

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

(一)部分村民对土地开发整理认识不够

农民普遍知道土地开发整理是政府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但他们对项目建设标准期望过高,期待土地整理能够解决他们目前生产与生活中的所有问题。由于土地整理项目本身投资有限,施工单位只能按设计施工,不可能满足项目区所有农民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部分村民以施工没有达到标准为由对施工单位产生不满情绪,导致工程建设过程中出现村民扰工,阻工现象。为此项目管理部门不得不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协调解决,增大了项目投资,拉长了项目建设工期.

(二)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生态环保意识差

土地开发整理工作是一项周期长且投资金额大的工程,一些地方,为了缩短工期,急于当年开荒、当年收益而不考虑当地的气候环境、水土环境,导致毁林地而重新开荒、破坏果园重新开发的奇怪现象,或者是只考虑到平整地块的方整、美观而忽略了河流、山地等原生态的规划,以至于随时间的推移使当地的环境逐步恶化,再一次耕地变荒地,其结果只能是短期受益,长期失利的不良局面。

(三)开发整理后的后续管理跟不上

土地开发整理的后续管理相当重要,后续管理跟不上,将前功尽弃。后续管理主要包括开发整理新增耕地的权属管理、后续管理资金、质量跟踪体系等。后续管理制度不完善造成有地无主、有主无钱,致使基础设施的维护和土壤地力培肥受到很大影响,有可能使耗巨资新增的耕地重新面临撂荒的隐患,造成开发――撂荒――开发的恶性循环。

二、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工作的现存问题的解决对策

(一)加强宣传,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

通过各种渠道广泛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知道我县耕地数量少、质量差、减少快、后备资源贫乏的实情,争取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理解,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施工单位的支持,提高农民群众对土地开发整理的参与性和自觉性,变“要他整”为“他要整”,“抢着整”。通过宣传,争取农民群众强有力的支持,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建设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加强基础建设,提高土地开发整理的整体水平

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的资源调查、评价和监测;开展土地开发整理领域的基础研究,建立和完善符合地方实际的土地开发整理标准体系;加快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实现管理网络化;加强土地开发整理实用技术的开发和推广,增加土地开发整理的科技含量;学习借鉴外地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健全专门机构,加强人才培养,全面提高土地开发整理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在规划设计中重视生态环境保护

1、减少混凝土材料的使用

输配水渠道防渗材料尽量

不用或少用混凝土,排水沟道不应该采用混凝土衬砌,对于沙性土质的排水沟,可采用混凝土网格护坡与网格中间种草,既可排除地下水,防止盐渍化,又可防止边坡坍塌,加固排水沟结构和防止水土流失,更重要的是为水生生物如青蛙、鱼、虾、泥鳅以及水土中的微生物等提供适宜的生活环境,同时也维持了沟渠水体的自净能力;田间道路也应尽量少用混凝土路面,尤其是不通农业机械的生产路,应该采用素土路面。

2、耕作层保护和土壤改良

在土地平整规划设计时,尽量采用局部平整方案,以减少对耕作层的破坏;针对不同的地形条件和耕作田块类型,选择合理的平整施工方案,并做好表土剥离和表土回填,以保证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从而保持农田地力;对于新增耕地,应采取物理、生物和化学措施,进行土壤改良,尽快提高耕地质量。

3、重视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

因地制宜地采取农田防护和生态保持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自然灾害的发生,防止耕地质量下降,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从而达到生态、社会、经济的良性循环。如沿道路、河沟植树种草,可以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农田小气候;在丘陵地区,合理修建截流沟,营建坡面防护林,沿田坎种植灌木、草皮,可以有效防治水土流失。如在规划设计中,尽量保留原有的零星坑塘、湿地以及河滩,减少沟渠硬化;通过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持措施,最终形成可持续利用的人工―自然复合生态系统。

(四)加强土地开发整理项目的后续管理

(1)加强权属管理。土地开发整理不仅涉及到土地的调整和权属的变更,牵涉到国家、集体和农户的利益。因此,土地开发整理必须在“尊重现实、照顾历史、有利生产、有利稳定”的原则下,做好土地重划工作,确保各土地权属主体利益。土地权属变更后,要及时进行变更登记。(2)加强土地用途管理。开展土地开发整理是针对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而提出的。但是,增加耕地并不是惟一目标,对于整理后土地的用途,应当坚持“以市场为中心,以效益为准绳”的原则,因地制宜地加以利用,要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提高投资效益,推进市场化进程。(3)积极开展新增耕地土壤评价工作。加大新增耕地质量管理,对项目实施实行后续跟踪监管,最大限度的发挥新增耕地效益;积极推行新增耕地土壤评价工作,严格按照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耕地“占补平衡”,对新增耕地质量不达标或抛荒、闲置新增耕地的,对照耕地保护和土地开发整理目标责任考核办法进行问责。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机械化联合整地 机具 研究 应用分析

中图分类号: S224.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50934003

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关键在耕地质量。机械化联合整地技术及机具的研究项目就是根据我国目前耕地的实际情况和农业生产的特点以及拖拉机保有量的实际提出的。

1 我国目前耕地质量的实际情况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干旱国家之一,旱区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2% ,旱作农业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50% 。近年来,由于我国长期采用平翻耕作,耕地形成了厚厚的犁底层,犁底层厚度可达8~15cm,总孔隙度比耕作层减少10%~20% ,严重阻碍了耕作层与下层土壤之间水、肥、气、热梯度的连续性,降低了土壤的抗灾能力。尤其是出现大降水、急降水时,降水不能迅速渗入,在地表形成径流,造成水土流失,土壤结构恶化,严重影响我国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

目前,我国耕地退化面积已占耕地总面积的40%以上,从耕地质量上看,耕地质量逐步退化。农业部的一份材料显示,东北黑土层厚度已由开垦初期的80~100 cm下降到20~30 cm,黑土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26.7g/kg,与30年前相比减少了12 g/kg,降幅高达31%;华北平原耕层厚度15~19cm,比适宜的22cm浅3~7cm。为此,农业部将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以地力培肥、土壤改良、养分平衡、质量修复为主要内容,以高标准农田工程为建设重点、解决耕地质量问题为实施重心,着力提升耕地内在质量,为粮食和农业生产夯实长远基础。

2 机械化联合整地技术及机具的研究

面对耕地恶化现象,各级政府和农民越来越重视耕作方式的改进了。如何在不翻转土壤的条件下完成疏松土壤、打破犁底层、加深耕作层,达到调节土壤的三项(固、液、气态)比,改善土壤结构,减少土壤侵蚀和提高蓄水保墒能力的课题被提到重要位置。

机械化联合整地技术及机具的研究项目是将耕整地作业中的几个项目联合起来进行田间整地作业,旨在保证耕层厚度,打破犁底层影响,减少机具作业次数、减轻机具对土壤的有害压实和破坏,缩短作业周期,节约人工,减少能耗,争取农时等。同时,在一定的气候条件下,还有利于保持土壤的水分和湿度,从而提高农作物产量。大功率拖拉机的普及为机械化联合整地技术及机具的研究创造了条件,使此项技术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2.1 前期准备工作

如何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是我国农业目前必须面对的一个课题,

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及保障粮食安全必须跨越的一道坎。 地力就是粮食增产潜力,耕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所在。但是,由于我国传统农业的过度耕作,加剧了耕地的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恶化,且这种趋势仍在不断恶化。耕地破坏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严重危害着农业的稳产高产,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近年来,为了保护和提高耕地质量,我国对耕地质量建设的投入不断加大。农业部门广泛推广应用秸秆还田腐熟、绿肥种植、土壤改良地力培肥等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一种新型耕作技术被逐步推广,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深松整地,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有助于提高耕地质量。经过努力修复,保护性耕作的耕地含水率普遍能够提高2%~8%。

通过多年的调研,认识到制约中国耕地质量的3大突出问题是:东北黑土层变薄、华北耕层变浅、西北耕地盐渍化,并且这3个问题日益突出。为解决土壤耕层变薄问题,辽阳市农机技术推广中心通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联合整地技术和自己的研究成果,提出了深松、粉土、灭茬、旋耕、起垄和镇压的联合作业模式。保证机具一次作业完成全部整地工作,减少了机具进地次数,提高了机具的作业效率,实现了保墒抢农时,节本增效和节能减排的目的。组织多名从事农业机械研究的骨干力量先后对东北三省、北京、山东等地进行详细调查。走访多家科研单位,听取了有关领导部门、科研部门、农民的意见,同时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机具的大量资料并吸取同类机具的优点,经过反复论证,并多次听取专家和主管部门的意见,在执行有关国家标准的前提下,制定了技术方案,并生产了样机,在实际生产中随时发现问题随时修改设计,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经过将近一年的紧张工作,完成了样机图纸的设计。

2.2 研究设计过程

为把这项工作开展好,坚持从实际出发,多次到各地了解情况,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根据用户实际需要,考虑目前农村动力情况,在充分酝酿的基础上,经过几轮的方案论证和对比分析总结,初步确定了机械化联合整地机具的设计方案。机具简图和作业图片见图1。

经过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确定了机具的总体设计方案。总体方案确定以后,项目组成员加班加点,严格按照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进行设计和图样绘制。在绘制图样的过程中,借鉴开发农机具的经验,进行多次关键部件的试验和考核,同时尽量采用了通用件,合理地考虑了加工和装配工艺,尽量降低机具的生产成本,便于广大农户接受。借鉴以往成果如图2。

2.3 样机试制

图样完成以后,通过几轮的校对修改和标准化审核后,及时投入到样机试制中及试制。在样机试制过程中,研发人员坚守生产一线进行检查指导,并在改进加工及装配工艺上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整个试制过程设计人员进行全程现场跟踪指导,做到发现问题,及时修改解决,确保样机试制质量并按期完成试制任务。

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到机械化联合整地技术及机具的研究与应用的特点和各部分的工作内容,力求结构简单实用,确保农艺要求。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针对每一部件做好详细的观察记录,做了大量具体而有成效的工作,为机具的修改和完善打下基础。

2013年8月完成第1代样机的试制,通过调试和对有关部件的进一步改进,于9月中旬进行了试验。针对试验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改和完善。实验表明,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试验效果较好。试验过程中发现固定架强度不够、悬挂点偏后等问题,并及时进行了加强和修改,从而使样机结构趋于了合理,机具可以无故障地正常作业。于2014年4月进行了高强度整地试验和正式作业。并按照试验大纲要求测试了相应的实验数据,各项指标达到设计要求。经过近两年的试验作业和强化作业,对机具进行了两次加强处理,使机具能够较好地适应各种土壤作业。从样机设计和试制的结果来看,样机整体结构设计紧凑,动力配备合理,生产率较高;从样机试验及其作业效果来看,能够很好地满足农户及农艺要求,受到用户的好评。

3 机械化联合整地技术应用分析

篇9

关键词 农业废弃物;处置;资源化利用;现状;展望

中图分类号 X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0-0209-01

农业废弃物是指农业生产和再生产链中资源投入与标的产出在物质和能量上的差额,是资源利用过程中产生的物质和能量流失份额。农林废弃物是农业和林业生产与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副产品,数量巨大,具有可再生、再生周期短、生物降解、环境友好等优点,是重要的生物质资源[1]。随着农村经济不断发展,农作物产量提高、畜禽养殖量增加、农产品加工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不断展开,农业废弃物总量和种类呈上升趋势,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农村青壮年劳力的流失和劳动力成本的增加,土地流转已大势所趋,对于可用作燃料和肥料的农业废弃物利用率越来越低,导致农业废弃物随意遗弃的现象日趋严重。

1 农业废弃物的主要特点及处置现状

我国农业废弃物主要由4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养殖业废弃物、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和农业加工业废弃物[2]。养殖业废弃物包括畜禽粪便和栏圈垫物等;种植业废弃物包括农田、食用菌种植及果园残留物,如作物的秸秆、菇渣、蔬菜的残体或果树的枝条、落叶、果实外壳等种植业废弃物;农村生活垃圾包括农村居民生活废弃物,如人粪尿和生活垃圾等;农业加工业废弃物包括农副产品加工后的剩余物,例如稻壳、麦麸、玉米芯、锯末、秸秆、树皮、果壳、蔗渣、畜禽粪便、菇渣、酒糟渣、中药渣等,来源于动植物,主要是由碳、氢、氧、氮、硫等元素组成。

目前,我国每年畜禽粪便产生量约25亿t,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排放量逾20亿t,而浙江省畜禽规模养殖巨大,仅生猪饲养量就高达3 150万头,占肉类(畜禽)总量的76%,且规模化饲养量达70%以上,估计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量高达3 500万t左右,仅浙江省每年农业生产中植物性废弃物总量约1 000万t,仅瓜果蔬菜的设施栽培面积已近13.33万hm2,产生植株残体逾500万t;作为浙江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的食用菌年产约70万t,每年约有50万t食用菌生产废弃物,其中丽水地区食用菌产业产生的菌菇渣约25万t;农产品加工废弃物更是量大面广,各地均有分布。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食用菌栽培菇渣及农产品加工等农业废弃物产生量大且比较集中,其中富含有机物和多种矿质元素,而氮、磷、钾等植物需求的养分较高,并具有一定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这些有机废弃物利用率不到30%。浙江省农林废弃物数量多、利用方式简单、利用效率低,农林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传统生产模式的稻油秸秆,由于二茬种植间隔时间短、还田效果差、劳动力成本高等原因,废弃物往往被丢弃在田边河岸或烧掉,近年来蔬菜残体产生量大而集中,既没有专门的场地堆放和处置,又没有简便易行的处理方法,一些农业园区周边田间地埂及河道堆积如山、焚烧非常普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和环境污染,农林加工废弃物的随意堆放,更易造成病原菌和蚊蝇害虫的滋生繁殖,增加农村生产及生活环境中病原菌和害虫的数量,对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污染周边空气、水体和土壤,导致农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如何有效地充分利用这类庞大的自然资源是值得思考和研究的问题。

2 农业废弃物研究、处置及利用技术

2.1 作为生物质能源材料

农业废弃物作为生物质能源的一部分,其开发和利用已经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是能源研究和环境领域的新热点。农业废弃物多数为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及其衍生物,与化石能源如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相比,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可再生性,其来源于动植物,可以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进行再生,与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都属于可再生能源;二是通过合理的利用、科学的规划可以实现其可持续性;三是作为农业大国,生物质种类多样、分布广泛、资源丰富;四是利用方式多样性,目前农林废弃物的利用主要是采用热转化、生物转化等方法,将其转化为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含氧燃料以替代化石燃料;将木质废弃物经高压,压缩成棒状、颗粒状的质地坚硬的成型物,该成型燃料可以用作锅炉、家庭取暖等;还可以通过直接气化,将其转变为电能进行利用。因此,农业废弃物再利用不仅具有可行性也具有必要性。大力提倡农业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节约化石能源,缓解能源供给矛盾,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也是保护环境实现环境友好社会的需求。

2.2 农业废弃物通过堆肥化处置回归到农业再利用

2.2.1 畜禽养殖废弃物堆肥化处置生产有机肥及其专用肥。基于农产品安全生产对有机肥的巨大需求、高蛋白饲料源短缺等现实情况,结合畜禽养殖排泄物的特点和特性,通过猪、鸡粪繁殖蝇蛆养殖生物脱水处理工艺、牛粪添加吸水的农林废弃物纤维素类辅料,高温好氧发酵堆肥化处理及有机肥产业化方式,快速使这些废弃物腐熟、稳定,经干燥、粉碎等工艺获得优质的蝇蛆生物蛋白和商品有机肥料(符合NY525-2012),在作物施肥、土壤改良及耕地地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提高和中低产田改造中发挥积极作用,并进一步开发多种功能有机肥、多种作物复合专用肥等产品。

2.2.2 农林生物质废物堆肥化生产土壤改良剂、育苗及栽培基质。将山核桃壳、锯末、枯枝落叶、菇渣、药渣等农林废弃材料经过机械粉碎处理,并进一步经堆肥化发酵腐熟和消毒处理,这些废弃材料经发酵腐熟后,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质,富含有机物、氮、磷、钾及多种矿质元素,并且具有良好的持水、透气和吸附能力,可以改善黏性土壤的团粒结构,使土壤疏松,增强土壤的通透性、透水性和持水能力,利用其吸附作用可以减少养分的流失,作为优良的土壤改良剂;不同农林废弃物腐熟稳定化后按照一定的配比配制成不同配方的育苗及栽培基质,可在原有草炭营养基质配方基础上替代草炭等不可再生资源50%~100%,降低了成本,在多种瓜果、蔬菜及花卉苗木上应用表现良好,是今后城市道路绿化、边坡绿化、市民阳台绿化及屋顶绿化的优质土壤替代品。

2.3 农林废弃物在环保废水、废气处理中的应用

农林生物质废弃物(如花生壳粉、木屑、椰壳、甘蔗渣、玉米芯、树皮、茶叶等)分子结构多样,分子内活性基团选择性大(如壳聚糖、木质素纤维等),易于采用不同的改性工艺来制备结构多样、针对不同废水、废气的吸附剂,吸附废水、废气中的染料、重金属、颗粒及有毒、有害物质等,农业废弃物具有来源丰富、可再生、无毒性、成本低、可生物降解、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环境友好,使用后的生物吸附材料排放到环境前,不用做进一步的处理,可以在吸附操作后进行焚烧而不造成环境污染[3],是环境保护中一类经济实用、来源广阔、可再生的优选材料。

2.4 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开发利用

生物炭在土壤固碳、土壤污染控制与修复中的双重作用成为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4]。利用农林废弃物进行生物炭开发利用是当前国际农业土壤固碳、废弃物环境治理、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应对气候变化的绿色低碳农业核心国际竞争技术。该技术是研究开发各类农林废弃生物质炭化技术并推动生物炭产业化,可有效缓解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碳排放增加、环境污染加剧和温室气体排放增加等一系列现实生态环境问题。《国家中长期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已将农林生物质综合利用技术列入优先发展的研究领域之一。《浙江省农业生物技术科技专题方案》(2011—2015年)指出,农业废料和能源植物等成为产业创新的焦点,生物工程技术成为主导的技术创新路径。以生物质炭化技术及生物炭高效生产及系列生物炭产品开发应用为抓手,生物炭具有多孔性、巨大表面积及羧基基团,因而具有较大的离子交换量(CEC),具有较强持水能力及更高的养分保持能力,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能改变土壤的生物质种类、生物活性,提供肥料利用率,必将促进土壤固碳减排,提高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 农业废弃物利用的发展前景及展望

近10年来,各级政府对农业废弃物处理利用技术的研究和投入逐年增加,但集中处置的基础设施和技术规范还远没有到位,不仅使大量农业固体废弃物可再利用资源白白的浪费掉,而且还造成了农村环境污染,加大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压力,更不能适应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废弃物日益增多与处理技术滞后的矛盾,已经成为制约农村生态建设的瓶颈因素之一。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开展农林废弃物的再利用,不仅可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量,减轻农林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促进农村生态环境改善,还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有助于解决环境问题和“三农”问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的的可持续发展,对建设“美丽中国”具有积极的社会和经济意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发展潜力巨大、发展前景美好,必将成为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4 参考文献

[1] 田赟,王海燕,孙向阳,等.农林废弃物环保型基质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通报,2012,42(2):497-502.

[2] 陶思源.关于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化问题的思考[J].理论界,2013(5):28-30.

篇10

关键词:土地整理;生态环境;问题与对策;探究

现阶段,我国的土地整理只是单纯的追求增加耕地的数量,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导致土地被开发整理后质量较差,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不利影响,甚至会对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严重后果。所以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才能真正把土地整理的目标实现。

一、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建设的意义

1、利于土地整理综合效益的提高

在土地整理中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对提高土地整理的综合效益非常有利。历史表明,如果不重视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付出的代价是极其惨重的。因为土地整理是一种综合性活动,涉及到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不合理的开发建设,产生的社会后果会很严重。

2、利于保持区域的生态平衡

在土地整理中,要建设大量的工程,就会使动植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使生物的栖息地减少,会使生物的多样性受到影响,进而打破区域内的生态平衡,因此,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加大生态环境建设,就能有效的改变这一局面。

3、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土地整理的开展,目的就是改善人们的生活和生产环境,积极开展土地整理过程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

二、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

1、资金投入不足

据相关调查显示,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大部分资金都投入到道路、沟渠的建设中,用于生态环境建设的资金不仅所占比例较小,而且仅是用于防护林的建设,对区域内自然、人文景观的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等等方面的投入更是微乎其微,缺乏充足的资金投入会严重阻碍生态环境的建设。

2、土地整理对植被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人们只追求耕地数量、质量的提高,因此不断地对荒地进行开发,大面积的进行土地平整行为,表面看起来使土地的垦殖率快速上升,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生态环境的不重视,忽略了在这一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使得理论研究滞后,缺少具体的实施措施,造成在土地整理的实际工作中,区域内的各种原生、次生的自然植被不断退化,数量急剧下降,甚至一些人工的植被面积也在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单一的农作物。因为改变了区域内的地形地貌,占据了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不利于他们的生殖繁衍,使生物的多样性遭到破坏,进而影响了该区域的生态平衡,另外,在土地整理中过分强调道路、沟渠的顺直、硬化,不仅降低了景观的观赏性,也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日益简化,生物种群越来越单调,致使病虫害的发生的频率加快,强度增加。理论落后对土地整理项目的生态效益的评价比较粗略、不具体,特别是一些大型项目建设,也缺乏可行性分析。

3、水土流失严重

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平整,使土地原有的生态条件得到改变,虽然新的生态系统逐渐建立起来,但是耕地面积的不合理扩大,干扰并打破了长期以来自然形成的生态平衡,使得生态系统变得更加脆弱,降低了生态系统的缓冲性,使原有的生态系统不堪一击,造成了新的水土流失,所以,在土地整理中,对土地资源应该进行严格的评价,选择适宜的对象用以开发,采取妥善的措施,尽最大的可能使水土流失的面积减少。

三、改善土地整理中生态环境的对策

1、加大投资力度,为环境建设提供强大的经济基础

土地整理的资金投入量非常大,而利润回收的周期又很长,所以现阶段,要想方设法拓展资金渠道,保证资金来源多元化,比如调动社会资金参加土地整理生态环境的建设,引入市场机制,形成土地整理良性的投融资机制,走出一条稳定多元的社会化和产业化土地整理融资道路。

2、采取多种措施保持生态环境

为了使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经济发展取得良性循环,应该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保护生态环境。首先从全局的角度制定好规划,区域内原来有的湿地、水坑池塘等尽可保留;尽可能保持沟渠原来多变的断面形状;减少硬化,为生物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同时加强农田防护措施,形成人工和自然相结合的生态系统。其次,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水土流失的防治。如在道路、河流的周围植树种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另外,开展好土壤改良工作。在土地平整的过程中,采用局部平整方案,能够对耕作层减少破坏;表土剥离后及时回填,使熟土在上,生土在下,使农田出产能力不会降低;采取物理、化学等措施,使新增耕地的土壤得到改良,提高土地质量。在土地整理的过程中重视对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研究,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模型,分阶段评价,使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降到最低,做到土地整理的生产条件与生态环境同步建设,保证土地整理项目向生态友好方向发展,从而实现保护土地生态系统的目的

3、合理制定土地整理的对象,加强土地整理后续管理

在土地整理过程中,应对土地整理的对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包括利用率较低的耕地和其中各类废弃地等等。在土地整理中,对每一个对象都应有针对性。如湿地是一种自然景观,所以不能大规模的开发湿地,既保护了湿地,也保护了生物的多样性;把对山坡荒地的整理作为重点,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另外,在土地整理的后续管理中尽量减少农药的使用;推广节水灌溉,提高水、肥利用的效率;推广新品种,控制污染,建立起有利于生态保护的耕作制度,大力推广绿色农业。

四、结束语

在土地整理中,不能为了增加耕地面积,忽视生态环境的效益;也不能只局限于局部地区土地资源的利用,忽视整个区域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土地整理应当保证土地整理在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也获得最大的生态效益。

作者:吴萌 单位:陕西省土地工程建设集团

参考文献:

[1]李岩,欧名豪,赵庚星.土地整理的区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研究[J].生态环境学报.20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