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

篇1

【案例主题】

教学内容:房龙的《〈宽容〉序言》

目标设计:①以个体阅读为经,以情感体验为纬,通过教师点评、学生质疑、小组讨论、班级交流等方式,促使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内蕴,体会先驱者、守旧老人、无知山民这三类人各自价值及其功过是非,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树立基本的评价尺度;②认识到对现实认识上的封闭、偏见、愚昧、守旧是悲剧发生的根本原因,让学生站在历史的高度,审视创新与守旧的对立与转化。

【实施背景】

①新课程要求我们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教学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②新课程要求语文教学回归到人文精神培养这一宗旨,启发学生用自己独特的富有个性的阅读来体验文本的真情,容许不同思想互存乃至交锋,引导学生用生命去体验真善美,张扬大写的“人”字。在课堂上,从而获得情感上的深化与升华。从理性的角度关怀人类发展的历史,认识历史现象背后的意义,从而得到思想的净化与提升。

【片段描述】

学生:(解读全文之后,再次朗读房龙的《〈宽容〉序言》一文。)

老师:同学们读了很有感情。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过去,也发生在现在,不过将来(我们希望)这样的事不再发生了。”作者这句话到底有什么深刻含义呢?我想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这里我先作一个发言:无知山谷中所发生的事情,在人类历史上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今天依然在发生,明天也许还会发生,历史最大的悲剧就在于悲剧的不断重演。同学们朗读课文后,对此有什么看法呢?

(整体感悟,激感。)

生一:我认为,先驱者走出山谷,这是一种勇敢的创举,为了发动更多的山民走出山谷,他又回来了。不幸的是他竟被守旧老人运用律法的权威以及那些无知的山民打死了。这是多么的可悲。但我们为这位先驱者的英勇壮举而敬佩而自豪。

师:说的多好啊。

生二:先驱者为了真理,为了理想,勇敢地走了。但他发出的反叛声音,演绎的悲壮故事,开创的开拓精神,却永存于我们心中。而那些僵死的律法,愚昧的山民,无知的山谷,守旧的老人,也将遗臭万年。

(小组讨论,班级交流。)

师:如果我们中的哪一位是守旧老人,哪一位是先驱者,哪一位是无知山民,那现在会产生什么想法呢?现在我们分小组,以这些不同的身份来讨论,同时准备好如何回答另一方的问题,并对另一方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甲小组(守旧老人身份)代表一:山民们,我很后悔。我囿于自己的无知与偏见,也为了维护山谷的秩序与尊严,鼓动山民杀死了走出山谷又回来带领其他人一同离开山谷的人。这是我的罪过,我错了,在此我表示深深的歉意和深深的忏悔。

乙小组(先驱者身份(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小组代表分别发言)

代表一:你们不要给予我这样高的荣誉,其实我是个悲剧人物。作为一个先驱者有这样的结局并奇怪,人类的历史就是要许多这样的人。当时你们都不会理解,只有后来的人才能理解。人类历史的发展就是要我们这样的人做铺路石,只有以我的死才能唤醒人们,使人们能勇敢地抛弃陈旧的思想,这是社会前进所付出的代价,我愿意做这样的人,并以此为荣。

甲小组代表二:先驱者的眼光敏锐,以至让人无法想象。他居然说,他的眼光看到了奇妙的景象,他居然怀疑圣书,怀疑祖先的智慧。你叫我怎能相信。我从自己的知识、眼见,以及圣书的记载是无法想象的。

丙小组(无知山民身份)代表一:我们的老祖宗从很早很早的时候就一直在山这边过着平静的生活,在圣书的指引下,在智慧老人的管理下,我们生活得很满足也很幸福。我们从来没有听说山那边有盛开的鲜花,有茂盛的森林,有奔腾的江河,有智慧的大厦,有甜蜜的生活。难怪我们听说以后,我们以为他们是在骗人,是在散布谣言,妖言惑众。他们也太大胆,居然怀疑圣书,对抗智慧老人,于是,我们拿起石头,砸死了他们。

丙小组代表二:作为山民代表之一,我认为,这一悲剧的发生应该归结为山谷的封闭与落后。山谷与外面的世界应该保持经常性的交流。封闭造成愚昧,愚昧形成偏见,偏见杀死先知。

师:(适时点评)对,人与人之间要交流,国家与国家之间要交流,地区与地区之间要交流,思想与思想之间要交流,文化与文化之间要交流。所以,我们国家提出的改革开放政策是深得人心,也是符合历史潮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

乙小组代表二:在人类历史上,曾经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先驱者,他们的结局虽然很不幸,但我们流芳百世。中国古代不是有商鞅变法,被五马分尸吗?西方近代也不是有布鲁诺否定地心说,在火柱上被活活烧死的事吗?

师:(补充事例)是呀,我们中国当年提出计划生育,也曾被迫害致死。(小结)由此看来,人类历史就是在先驱者的鲜血铺就的道路上前进,没有流血的先驱者是不存在的。人类接受一个真理需要一个过程。无论后来人为先驱者的死怎样的捶胸顿足,悲剧总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我们要倡导宽容,屏弃偏见;倡导理性,宽容异己;倡导开放,抵制封闭。

(总结)房龙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诗歌的语言告诉我们历史上曾发生过的事实,倡导人们要宽容相待,摒弃偏见,让不同的思想都能够获得生存的权利。理解万岁,宽容无价。社会在先驱者的指引下迈向新的征程,历史赋予我们唤醒民众、走出封闭、脱离守旧的职责。

【案例反思】

一、本教学片段试图通过三个教学环节(一整体感悟,激感;二小组讨论,班级交流;三拓展思路,把握精髓。),诱导学生深入文本,启发他们交流讨论,深入思考,独立解读,最终形成带有个性的阅读体验。教学片段显现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以及

篇2

大家早上好!

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平湖已变得越来越美丽,马路上车辆川流不息的景象随处可见。然而由于有些人交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车水马龙的马路上演了一幕幕不可挽回的悲剧。道路交通安全事故依然是各种事故领域的“头号杀手”。而导致悲剧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欠缺安全防卫知识,自我保护能力差,因此对少年儿童进行安全教育的形势相当紧迫。为加强对中小学生的安全教育,1996年2月,国家教委、公安部等六部委联合发出通知,把每年3月最后一周的星期一定为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建立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制度,敦促安全教育工作的开展。

今天,3月29日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教育部将今年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主题定为“珍爱生命,安全第一”。为了更好地宣传安全知识,更好地珍视我们生命,在此,学校(来源: )向全体师生发出倡议:

1、我们要认真学习交通安全的法律法规,遵守交通规则,加强安全意识,树立交通安全文明公德;

2、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学会碰到突发事件,能冷静对待,学会自我保护;

3、珍惜生命,拥有健康的心理,从容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困难;

同学们,当灾难的发生对每个人来说,如果缺少应有的警惕,不懂起码的安全常识,那么,危险一旦降临,本可能逃离的厄运,却都会在意料之外、客观之中发生了。遵章守纪,就是尊重生命,尊重自我。当我们能做到这一切的时候,我们的社会便向文明的彼岸又靠近了一步。重视交通安全,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更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让我们携起手来呵护这文明之花,让我们远离伤痛,珍爱彼此的生命吧。

今天是第十五个全国中小学生安全教育日,我们希望这个日子能够再次唤醒同学们对安全的重视。大地苏醒,春风又绿。我们要把平安的种子撒播进自己的心田。当它发芽开花、长成参天大树,我们必将收获更多的祥和、幸福和安宁。

各位同学,下面把本周安全活动安排说一下:

篇3

课程实施有三种取向,一是得过且过取向;二是改编或适应取向;三是忠实或精确取向。第一种取向是避开问题,而不是指向目标。第二种取向意在重视课程实施者的变通运用。而第三种取向,则是实施者完全反映课程设计者的意图,不管适当与否,都依样画葫芦。从我国现阶段的各种事实来看,我们的高中语文课程实施遵循了第三种取向,即自2003年4月我国出台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以来,高中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言文教学也有相应变化。

为数不少的教师爱跟风,这就导致语文教育史上出现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的两极格局。2003年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文言文是“文”和“道”的统一。在这样的指挥棒下,铺天盖地的文章跳出来指责传统的文言文教学只关注“工具性”,即“文”,而忽视文言文的“人文性”,即“道”。大多数文章极力抨击传统文言文教学的腐朽,提出应该在课堂上缩短文言文字词句翻译的时间,更有甚者提倡完全不要这一环节的时间,而是放在课下学生自己完成。新一轮的文言文课堂教学高举人文性的旗帜,整堂课程都只在人文性的感悟教学。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将用之于白话文的阅读目标用之于文言文教学中

白话文是在以后提倡起来的,它广泛吸收西方的词汇资源、语法结构,在语言、文字、思想等多层面展开。因而,白话文的阅读目标在于重文理,注重文章的整体感知、感悟。采用白话文的阅读目标来展开文言文教学,就是要求老师和学生抛开文言文的中国特色,采用西方思维方式来教学,打破惯有思维,断章取义,统而概之来完成文言文教学。

总之,将白话文的阅读目标完全应用于文言文教学当中,实行文白混教,淡化了文言文和现代文的界限,是以现代文的思路统摄文言文,引导学生重文理而轻文字,使学生的学习零碎而不系统,肤浅而不扎实。

2.将课程标准中的“人文性”、“综合性”极端应用

越来越多的教案表明,现代的文言文教学以凸显“人文性”和“综合性”为主,认为只要做到了“人文性”的感悟,“综合性”的概括,这堂文言文教学就是好的。而“人文性”的综合感悟,又以学生为主。这样的氛围下,我们的语文老师把严谨的教学活动变成了散乱的、不系统的、没有指导的所谓“学生主体”活动。老师主要让学生学会感悟,至于怎么感悟,没有明确的说明,也没有办法说明,这样的感悟,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老师只有把大家说的都总结起来,最后,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导致学生学习散漫凌乱,对知识没有一个系统的吸收,甚至严重的还可能导致学生学的知识完全是错误的。

二、文言文教学与评价的脱节

课程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目标评价,由于我国国情的原因,我们多采用目标评价,而目标评价又以高考评价为主。

然而,通过对2003-2011年以来的高考语文试题(全国卷)分析发现,课改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与高考评价存在脱节的现象。2003年高考语文试题文言文部分共20分,其中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占分14分,内容分析占分6分。2004年文言文部分共20分,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占分14分,内容分析占分6分。2005-2011年文言文部分共19分,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占分13分,内容分析占分6分。

在全国卷的文言文考试当中,我们发现高考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实词、虚词和句子翻译的把握,即对文言文“工具性”的掌握和运用,这与当下我们提倡的所谓摒弃工具教学,走向人文圣殿的文言文教学是脱节的。也正是由于如此,越来越多的老师迷惑不解,我们既不能走以前“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真经”,又不能走人文体悟的圣殿,我们的文言文教学到底该何去何从?老师们的迷惑是有道理的,我们现在的文言文教学有不完善的地方,而文言文的评价也存在着一些问题。这样,实施和评价的不同步,会导致文言文教学的进一步衰竭。那么,要解决两者的脱节问题,就应当实现二者的和谐统一,做到教学有目的,评价有反馈的双向统一。

三、文言文教学与评价的和谐统一

1.文言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其实2003年的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文言文的教学目标就是让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这一目标告诉我们,文言文的“工具性”教学依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不能因为课改前这一方面的教学出现滥觞而对其全盘否定,然后在全盘否定的基础上又全盘肯定“人文性”教学,把两者极端化,造成“人文性”教学的滥觞,其危害是可想而知的。通过调查我们可以发现,现在的高考学生在文言文这一部分的得分并不高,这不能不说是两极化的后果。

将工具性和人文性结合,我们可以借鉴容理诚老师执教《劝学》的案例,正确运用白话文教文言文,这里,我们强调的是用白话文而不是用白话文的教学目标来教学文言文。容老师以文章的第三段为例,通过“听答”、“听写”两种方式让学生把白话文翻译成文言文,并且理解文言文单音节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再抽取典型的文言句式加以归纳,让学生掌握此段文言文的一般规律。然后,是“训练与测试”,容老师将自己根据《史记》改编翻译的一个白话文故事让学生参考学过的《劝学》第三段翻译成文言文。在翻译过程中,学生精神高度集中,全情投入到学习中去,有的忙于查找工具书,有的在互相交流,容老师则在旁边适时的加以指导。整个课堂既安静又忙碌、既和谐又高效,既是“工具性”的课又是“人文性”的课,既有学生的主体又有老师的主导,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即培养学生使用有关工具书及查找、筛选资料、分析综合资料的能力,又使他们能够独立自主地解决阅读中的问题。学生不仅能熟悉教材中的文章内容,更能读懂教材外的浅易的文言文的内容。

2.高考语文文言文阅读题的命题建议:加大主观题比例

为什么同样是语段阅读题,文言文阅读却要遵从所谓的“标准化”让选择题独占鳌头,而现代文阅读题却只有一两道的选择题。难道说我国古代的文本过于艰深导致学生无法用现代汉语阐释?还是命题者在命题过程中忽视了文言文能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供给养?由于对于古代作品的评价未必做到千人一面,那么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简答题的优势明显要高于选择题。学生对于文章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主观题来抒发感想,而阅卷者完全可以采用与现代文阅读简答题相同的批改方式来评判。

高考文言文必须体现文言文教与学的特点,试卷应该重视主观性试题。让学生在考卷中能够发表见解,提出个性化意见,培养学生积极创造的思考能力。只有这样,文言文教学和考试才能真正培养、检测学生的真实的文言文水平和能力,也才能符合新课程标准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的要求。语文素养不仅仅是语言的积累、识字写字、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等一些工具性的能力,还应该包括思想品德、审美鉴赏、知识拓展、情感价值观等人文性的能力。若想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从加强文言文的语感教学和语感评价方面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