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全要素生产率 技术进步 技术效率 优势资源
一、绪论
由于新疆的生态环境比较脆弱,新疆的工业必须高度重视可持续发展。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经济可持续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是分析经济增长源泉的重要工具,也是政府制定可持续发展政策的重要依据,因此研究全要素生产率对新疆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生产率是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率,即生产过程中投入转变为实际产出的效率,它反映的是各种生产要素的有效利用程度。而全要素生产率能够将技术进步、资源的利用效率等各种无法直接度量的因素纳入实证分析,同时能够为划分粗放型经济增长与集约型经济增长提供依据,因此,本文重点研究新疆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
二、依托新疆优势资源的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一)指标与数据说明
1、决策单元的选取
因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先进的生产力,能够反映新疆资源的真实利用情况,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并从中选取17个行业,这17个行业都是与新疆的优势资源有密切联系的行业,由于数据的不可获取,我们剔除了新疆的旅游业。
受数据获得的限制,我们选取的行业有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17个。
2、投入产出指标的选取
计算全要素生产率需要的投入和产出指标,在选取上国内并没有统一的规定。结合数据的可获得性,并借鉴国内学者的指标选取标准,本文选用固定资产投资和各行业年平均从业人数作为投入指标;由于工业总产值与全要素生产率相匹配,本研究选择工业总产值作为产出指标,原始数据均取自《新疆统计年鉴》。
(二)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现状
对所选取的指标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2005—2010年间新疆分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平均生产总值由2005年的111.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262.22亿元,增幅达135.95%;固定资产投入均值由142.75亿元增长到326.98亿元,增幅达129.05%;行业从业人数均值由2.24万人增长到2.87万人,增幅达28.22%。可以看出,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快于资本与人力投入的增长速度,但是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只是略高于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说明新疆工业行业的经济增长仍然是靠高投入来拉动的,资源的利用效率仍然不高,只是略微有些进步。而资本投入的增长速度大大高于人力投入的增长速度,说明资本投入对工业的推动作用比较明显。
进一步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进行分析,2005—2010年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TFP变动值都在1以上,说明近几年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增长质量良好。其中2010年增长率最大,增幅为19.2%;2006年、2007年、2008年TFP不断攀高;2005—2010年间平均TFP增长率为9.3%,说明新疆17个行业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TFP增长率很高,拉动这些行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
(三)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分行业TFP变动及其分解
对各行业TFP值进行的测算发现,2005—2010年间各行业的TFP指数均大于1,说明17个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都得到了提高,行业的发展质量在不断的提高,新疆资源利用情况开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年均增长率最大的行业是非金属矿采选业,增长率为17.7%;年均增长率最小的行业是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率为0.5%。
为寻找TFP增长率发生差异的原因,我们对17个行业中TFP排名前三位和排名后三位的行业进行TFP的分解,结果如表1。
首先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由表1可以看出,这六个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相差不大,而技术效率指数相差较大,排名前三的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都大于1,排名后三位的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大于1,而技术效率指数小于1,因此,影响TFP年均增长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变化。在这种影响因素下,TFP排名第一的非金属矿采选业技术效率增长率为6%,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技术效率的增长率为-4.2%。
将技术效率指数进一步进行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可以看出,排名前三位的行业纯技术效率都大于1,规模效率依次降低,因此规模效率是拉低非金属矿采选业、饮料制造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排名后三位的行业技术效率指数均小于1,但影响技术效率的因素并不确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纯技术效率小于1,规模效率大于1,因此纯技术效率是影响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纯技术效率大于1,规模效率小于1,因此规模效率是影响技术效率的主要因素。并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是垄断性行业,开放程度相对低,因此竞争性不强也是该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相对较低的原因。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造成行业TFP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的差异,而造成行业技术效率的差异的因素并不确定,因此,应根据行业性质的不同,相应的提高其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通过提高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和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的纯技术效率,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规模效率来提高技术效率,从而促使全要素生产率的提高。
(四)各行业技术效率指数的进一步分解
将17个行业的全要素生产率的分解项:技术进步、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分解,结果如表2。
由表2可以看出,各行业的技术进步指数均大于1,说明各行业在2005—2010年间均存在技术进步,但是技术进步并不是造成行业TFP差异的主要原因;17个行业均存在技术进步,说明新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均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采用了先进的生产工艺,各行业技术进步的步伐是一致的,新技术在行业间得到了有效的传播,为新疆优势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
将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与技术效率指数,由前面的分析可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技术效率的变化。各行业的平均技术效率指数是1.012,技术效率总水平是提高的。17个行业中有7个行业的技术效率指数高于平均值,而技术效率有所下降的行业是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将技术效率分解为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纯技术效率指数的行业均值为1.015,说明纯技术效率水平得到了整体上的提高,只有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3个行业的纯技术效率水平有所下降;规模效率指数的行业均值为0.998,说明规模效率水平整体上有所下降。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共7个行业的规模效率水平有所下降。说明行业间技术效率的变化并不同步,造成技术效率下降的原因既与纯技术效率有关,也与规模效率有关,并按行业的不同有所区别。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通过对依托新疆优势资源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TFP的变动及其分解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所选行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发展质量在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年均增长率最大的行业为非金属矿采选业,年均增长率最小的行业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行业之间的差异主要是由技术效率的差异引起的。这说明虽然西部大开发以来,新疆引进了先进的技术与设备,但是企业没有将现有的技术与新疆的优势资源相结合,对技术的掌握及创新能力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第二,新疆较全国特有的优势资源是石油、天然气及农副产品,但是TFP排名靠前的行业并不是我们预先期望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煤炭开采业、纺织业和农副食品加工等行业。说明新疆优势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不高,新特的资源优势并没有发挥。
(二)政策建议
在能源开发战略的推动下,新疆把石油、天然气、煤炭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但是不能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应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因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及管理理念,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技术进步是推动全要素生产率的最重要的因素,因此,应积极引进外资,加强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利用技术的外溢作用发展本土经济;政府的R&D支出以及企业自主进行的技术创新对工业的技术水平有很大的影响,政府应制定一些针对企业技术创新的优惠政策,鼓励并引导企业增加自主创新的投入。
第二,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新疆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及电力风力资源,但是新疆对这些优势资源的深加工能力并没有增强。产品的深加工能够提高产品的经济附加值,并且随着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附加值的增长会越来越快。而新疆的产业往往只停留在第一代产品的加工层面上。企业应重视现代技术改造与传统技术结合,引进新技术和新设备,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在工业结构中的比重。
第三,建立以优势资源利用为核心的新疆产业集群。以新疆的纺织业为例,新疆虽然是我国的重点产棉区,而新疆的棉纺织加工能力仅占到全国的4.3%,新疆必须形成棉花良种繁育、种植、收购加工、棉纺为一体的产业化经营体系,形成完整的棉花产业链,有效利用地区优势资源,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①易丽. 我国工业增长的全要素生产率研究,CNKI数据库,2010
②新疆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2011
③安尼瓦尔.阿木提.新疆资源效率转换与技术创新.新疆大学出版社,2009
④邓峰.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项目“优势技术与新疆资源效率”(项目编号:06JJD850009)
篇2
关键词:矿物加工;毕业实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099-02
近年来随着矿业行业的升温,国家对矿业工程技术人员的需求日益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良好,多数学生毕业后可以进入大型工矿企业、科研所和事业单位工作,找到更好的工作发展平台。在矿业行业储备人才的重要时期,各大企业选聘人才的标准水平也逐渐提高:有扎实稳固的基础理论、宽阔的专业知识;有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独特的创新思维;有自我学习知识的能力。而毕业设计是大四教学过程的最后一个重要环节,是对本科生这四年来知识掌握程度、积累、创新和应用等方面的重要评估手段。在毕业设计的前期进行的毕业实习,是为毕业设计收集资料,理清思路,为设计工作做准备的一个重要环节,毕业实习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毕业设计质量的好坏。目前,辽宁科技大学矿业学院矿物加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已不仅仅是冶金行业,就业范围已拓宽到多个矿业类行业,如煤矿、有色金属矿、黄金、非金属矿等。因此,以往的矿物工程加工专业毕业实习内容及评定标准已不能适应当前社会形势的需要,为更好地培养应用型的矿物加工专业人才,毕业实习改革势在必行。
一、高校矿物工程专业毕业实习现状
为了解目前矿物加工专业毕业设计实践的现状及质量情况,本文作者查阅了本专业学生大量的毕业实习报告和毕业实习日记,并对其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作者主要选取了辽宁科技大学矿业学院选矿系2014届毕业实习文本进行分析研究,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本专业毕业实习的质量整体上出现了下滑趋势,现状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选题范围较窄,毕业实习资料陈旧、偏少,缺乏创新性。矿物加工专业涉及的行业企业比较多,有选煤厂、黑色金属选矿厂,还有有色金属选矿厂、黄金选矿厂,这些行业企业都有自己的自身特点,现场工艺流程、生产设备运行等方面差别很大。另外,随着社会发展,选矿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层出不穷,现场工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而以往毕业设计资料就明显跟不上实践需要。
2.学生毕业实习内容过多,工作量偏大,导致设计质量下降。毕业实习的主要目的就是搜集整理现场实际资料,为下一步要进行的毕业设计打好基础。矿物加工专业毕业实习内容主要包括:收集整理资料、实地现场考察、研究设计图纸,从资料综合、分析到流程论证,工作量大,时间长,但是毕业实习时间仅为2周。另外,由于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而第8学期恰好是学生求职择业和考研复习面试最紧张的阶段,学生必须花费很多的时间去求职面试,从而造成学生毕业实习时间仓促,部分学生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没有收集到足够的资料,给下一步的毕业设计带来了较大困难。
3.毕业实习的指导及答辩考核过程存在的问题。对于毕业实习的指导情况,通常是一位指导教师带领多位学生进行集中实习。这样做的好处是便于集中管理,减少不必要事件的发生。但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如果学生人数较多,指导教师不可能对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都能深入了解。另外,传统的考核方式是通过对学生实习期间学习态度、表现、实习报告撰写、答辩等进行笼统考核,进而评定出优、良、中、及格。由于实习深度不够,学生在答辩过程中只是简单笼统的介绍,完全没有针对性。老师们也只是提问一些简单的问题,如果提问有针对性的问题,则大部分学生不能回答。答辩稍好的学生是优秀,答辩一般的学生是良,稍差的是中,答辩最差的学生是及格,已连续多年没有答辩通不过的学生。这种考核方式缺乏针对性,学生的学习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没有充分体现出来。此外,很难控制部分学生抄袭、滥竽充数、蒙混过关的现象。
二、毕业实习的改革目标与探索
1.选题多样化,毕业实习与毕业设计相结合。毕业实习的选题应贯彻因材施教、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尽量选择相关单位进行毕业实习。比如,有些学生下一步要进行工程设计工作,那么就必须到选矿厂进行实习,也可以到一些设计院进行实际设计工作。而有些学生下一步要进行可选性研究,那就可以直接到研究所进行实习,也可以到选矿厂的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工作。还有一部分学生考取了研究生,那就可以让他直接参与到导师的课题之中,提前进入角色。通过真题真做,使学生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种方式能兼顾学生的特长和今后将要从事的工作,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划分,让其充分发挥特长,激发学习兴趣。尽可能让每位学生都能在学习实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并巧妙地引导利用,帮助学生实现“参与―成功―参与”的良性循环。
2.优化毕业实习内容,提高毕业实习质量。(1)合理压缩毕业实习内容,流程论证、资料综合等基础内容可放在毕业设计中,把业实习作为毕业设计的一个开端。毕业实习工作的重点就是收集整理完善资料,让学生尽可能多地熟悉现场、深入现场、了解现场,能够掌握现场存在的实际问题,借鉴现场的实际经验设计出更好的生产流程和生产工艺,最终拿出高质量的设计。同时,鉴于实习时间较短,可以适当安排学生在毕业设计过程中重返实习现场,带着问题二次实习,这样效果会更好。(2)合理调整毕业实习单位,加大实践教学环节投资。如条件允许,可建立10余个矿物加工现场实习基地,除选择黑色金属选矿厂实习外,再选取一些有色金属选矿厂,亦可选取选煤厂。但条件不允许,只可选黑色金属选矿厂时,尽可能的既选择单一磁铁矿选矿厂又选择复合铁矿选矿厂,如此一来,实习内容便有了区别。投资改善现场教育教学环境,加大毕业设计投资,重新修订毕业设计规范,建立矿物加工毕业设计CAD图库,逐渐建立矿物加工毕业设计资料库。毕业设计与实习结合,是需要长期经验积累的一项工作。
3.改革和完善^程监控和评价体系。(1)建立与完善实习过程中的监控。监控主要包括出勤制度、实习过程中学生质量考核制度、实习过程中进度检查等。指导教师为每个实习学生建立实习考核手册,定期进行质量检查,检查过程分为前、中、后三期,根据毕业实习不同阶段对检查的内容做出明确的规定。前期检查主要对选题、任务书等工作进行检查,为保证毕业设计的质量打下坚实的基础。中期检查资料收集、现场存在问题,针对问题的技改,了解毕业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并拟定出解决方案。后期主要督促实习学生查漏补缺,完善整个实习过程。(2)为客观有效地评价学生毕业实习的质量,必须坚持客观、严格、公正、统一的原则,建立全面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分标准。这个指标体系必须覆盖毕业实习的整个过程,包括每位学生的毕业实习态度、实习过程中的表现、全部实习文件质量、完成实习的质量、毕业实习答辩的效果,同时也包括指导老师在审阅与答辩过程中指出错误和改正态度等内容。完善实习过程中质量评价体系,毕业实习成绩分为三个部分,实习过程期间表现成绩占25%,实习日记和实习报告的撰写成绩占25%,毕业实习答辩成绩占50%。三部分多方面多角度细化打分,实习综合得分结果与指导老师评议相结合,确保实习评价的客观、公平、公正性。
三、结束语
经济社会的发展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有了进一步的要求。提高矿物工程加工专业的毕业实习质量,全面提升学生素质和能力水平,不仅是一个系统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矿物加工毕业实习的改革与探索是我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一项工作,今后,我院将抓住社会机遇,将毕业实习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化下去,为社会培养出更多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沈笑君.矿物加工专业毕业设计改革的探索[J].煤炭技术,2008,(4).
[2]范立南.工科类毕业设计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沈阳大学学报,2007,(04).
The Exploration of Mineral Processing Professional Graduation Practice Teaching Reform
CHEN Zhong-hang,DAI Shu-juan,WANG Qian-qian
(Institute of Mining,Liaon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Anshan,Liaoning 114051,China)
篇3
关键词: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影响因素分析
中图分类号:T-1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8256.2013.04.010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不仅取决于科技投入的总量,更为关键的是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因此效率评价也成为科技发展评价中的关键环节。足够的科技投入强度和合理的科技投入结构才能提高科技产出效率、增强地区创新能力,进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1,2]。根据《2011全国及各地区科技进步统计监测结果》,我省的科技进步综合指数排在第11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比上年的第9位下降了两个位次。山东省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目前科技投入强度不高,科技产出成果效率也偏低,相比经济发展水平,我省科技发展明显滞后,为了能够有效支撑起经济健康发展,我们有必要针对自身的薄弱环节集中力量进行改善,把科技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明确影响科技发展重要因素,在保持足够科技投入的同时,提高科技产出的效率,使科技因素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
因此本文针对性的从工业行业角度出发,首先采用DEA方法对分行业的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并通过回归分析方法对产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根据定量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以提高我省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效率,从而促进全省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
1 DEA评价模型的选取
DEA是著名运筹学家Charnes等提出来的一种效率评价方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管理科学、系统工程与决策分析、评价技术等领域中一种常用而且重要的分析工具和研究手段。DEA方法是以传统的工程效率概念和生产函数理论为基础来评价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不仅可以对决策单元的有效性作出度量,而且还能指出决策单元非有效的原因和程度,给有关部门提供管理信息[3]。从多目标规划的角度来看,该对偶规划把DEA有效与相应的生产可能集和生产前沿面联系起来,获得的结果表明:判断一个决策单元是否为DEA有效,本质上就是判断该决策单元是否落在生产可能集的生产前沿面上。
结合国内DEA研究的实际应用,本文选取使用较多的两个模型C2R模型和BC2模型。其中,C2R模型可以用来评价决策单元是否同时达到规模有效和技术有效,BC2模型则是用来评价决策单元的技术有效性。从生产理论看,第一个DEA模型—C2R模型对应的生产可能集满足平凡性、凸性、锥性、无效性和最小性假设,但在某些情况下,把生产可能集用凸锥来描述可能缺乏准确性[4]。因此,当在C2R模型中去掉锥形假设后就得到了另一个重要的DEA模型—BC2,应用该模型就可以评价部门间的相对技术有效性。
2 山东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
2.1 指标体系的构建
对我省工业企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进行评价,首先需要选择一套科学完备的指标体系。许治对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进行了评价,所选科技产出指标从技术进步为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效应进行衡量[5],姚平使用DEA方法对黑龙江省工业行业的资源配置进行评价[6],选择的指标体系涉及到固定资产、流动资产等资金配置的指标。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省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特点,根据根据科学性、完备性、可比性、目的性和指标可获取性的原则,选取尽可能能够反映科技投入产出之间关系的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7]。
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系统比较复杂,在评价指标的选取中,既要考虑到它的科研创新能力又要考虑到它的效益性。评价体系分为科技投入和科技产出两大部分,在科技投入指标中,包含经费投入指标和人力资源投入指标,其中R&D人员是由参加R&D项目人员的全时当量及应分摊在R&D项目的管理和直接服务人员的全时当量两部分相加计算而来,更能有效的衡量对人力资源的实际投入;经费投入指标方面,R&D经费内部支出,反映了对科技活动的实际支出;技术改造经费支出反映了工业企业引进吸收新技术和改造落后产能的力度;新产品研发投入反映了工业企业科技创新的能力。在科技产出指标中,专利申请量是体现工业企业研发能力的重要指标,新产品产值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则是了反映工业企业的产出效益以及投入增加所带来的产出成果。具体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指标说明
科技投入 R&D人员(人年) 反映工业企业对人力资源的投入
R&D经费内部支出(万元) 反映企业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力度
技术改造经费支出(万元)
新产品研发投入(万元)
科技产出 新产品产值(万元) 反映科技成果为企业带来的收益
新产品销售收入(万元)
专利申请量(件) 反映工业企业所拥有的研发能力
2.2 相对效率的测算
在对各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评价中,由于个别工业行业的数据缺失,整理后选定35个工业行业进行评价,其中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根据上述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应用DEA相对效率评价方法得到2010年各工业行业的DEA相对效率评价结果(表2):
表2 2010年山东省工业行业DEA分析结果
序号 工业行业 综合效率 纯技术效率 纯规模效率 规模效率
1 有色金属矿采选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2 烟草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3 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4 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5 家具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6 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7 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8 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9 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1 1 1 规模收益不变
10 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 0.865 1 0.865 规模收益递减
11 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848 1 0.848 规模收益递减
12 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 0.804 1 0.804 规模收益递减
13 化学纤维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769 0.828 0.929 规模收益递增
14 医药制造业 0.698 1 0.698 规模收益递减
15 造纸及纸制品业 0.651 1 0.651 规模收益递减
16 金属制品业 0.528 1 0.528 规模收益递减
17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烧加工业 0.505 1 0.505 规模收益递减
18 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制 0.491 1 0.491 规模收益递增
19 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 0.442 0.448 0.986 规模收益递增
20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0.4 1 0.4 规模收益递减
21 专用设备制造业 0.392 1 0.392 规模收益递减
22 农副产品加工业 0.38 0.719 0.529 规模收益递减
23 通用设备制造业 0.38 1 0.38 规模收益递减
24 饮料制造业 0.375 0.389 0.964 规模收益递减
25 食品制造业 0.356 0.762 0.467 规模收益递减
26 纺织业 0.346 1 0.346 规模收益递减
27 非金属矿采选业 0.325 1 0.325 规模收益递增
28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0.307 0.555 0.554 规模收益递减
29 塑料制品业 0.303 0.384 0.789 规模收益递增
30 橡胶制品业 0.295 0.712 0.414 规模收益递减
31 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 0.274 0.748 0.366 规模收益递减
32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0.236 0.554 0.427 规模收益递减
33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0.223 0.888 0.251 规模收益递减
34 黑色金属矿采选业 0.219 0.584 0.375 规模收益递增
35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0.159 0.168 0.949 规模收益递减
平均值 0.588 0.85 0.692
对山东省工业行业的DEA综合效率值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出各工业行业的综合效率分布呈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可以得到图1综合效率值频数分布图。30个工业行业的综合效率平均值为0.588,而标准差达到0.3。在总体工业行业中,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较高的行业很少,共有9个工业行业是DEA有效的,占总体的25.71%;弱DEA无效和严重DEA无效的工业行业26个,其中有18个是严重DEA无效,占总体的51.43%。这说明对于我省大多数工业行业来说,科技投入产出效率较低,各工业行业之间科技投入产出效率值差距较大,发展极不均衡,而且总体产出水平也不高。
3 山东省工业行业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工业的发展速度和效率一直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为了进一步完善工业行业科技投入资源的配置效率,提高科技产出的水平,有必要分析我省工业行业科技产出的影响因素,从而可以有针对性的完善科技资源的配置结构,促进科技的进一步发展。由于工业行业涉及得分范围较广,因此在具体分析时我们按照工业行业的分类标准,将其分为采掘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三大类。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量作为工业行业科技产出的代表性指标,选择合适的科技投入指标,通过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各投入指标对科技产出的影响。
3.1 采掘业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采掘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目前我国93%的能源、80%的工业原料、70%的农业生产资料来自于采掘业产品。采掘业是从自然界直接开采各种原料、燃料的工业部门,按照工业行业分类标准,主要包括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在影响因素分析时,我们分别选择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量来衡量产出指标,选择科技活动人员数、R&D经费、新产品开发投入等作为投入指标,建立两个投入产出模型。
模型1:选择Y(新产品销售收入)作为因变量,选择X1(科技活动人员数),X2(R&D经费支出),X3(新产品开发投入)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得到:
R?=0.961,F=89.415,sig=0.000
模型2:选择Y(专利申请量)为因变量,X1 (科技活动人员数),X2(R&D经费投入)为自变量,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得到:
R?=0.928,F=77.129,sig=0.000
从回归结果看,两个模型的拟合度都比较好,模型显著性水平也很高。在模型1中,只有X2(R&D经费支出)的t检验显著性水平较高。模型2中的两个自变量中X2(R&D经费支出)的t检验的显著性水平也非常高。结合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影响采掘业科技产出的因素中,R&D经费起着关键的作用。
3.2 制造业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
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区别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重要因素。制造业包括:产品制造、设计、原料采购、仓储运输、订单处理、批发经营、零售。在主要从事产品制造的企业中,为产品销售而进行的机械与设备的组装与安装活动,按其主要活动归类包括:农副产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纺织业、纺织服装、鞋、帽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造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的复印、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器机械及器材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工艺品及其他制造业。
选择Y1(新产品销售收入)和Y2(专利申请量)作为因变量,X1 (科技活动人员数)、X2(科技经费)、X3(R&D经费)、X4(新产品开发投入)作为自变量分别建立回归模型。得到
模型1:
R?=0.998,F=1203.343,sig=0.000
模型2:
R?=0.996,F=606.882,sig=0.000
从回归结果来看,两个模型拟合度(R?接近于1),拟合水平非常高,显著性水平很高。就单个模型的t检验来看,模型1中的自变量X2、X3、X4的t检验显著性水平较高,模型2中的自变量X1、X3的t检验通过显著性检验。结合回归方程可以看出,在对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因素中,科研经费、R&D经费和新产品开发投入的影响作用都非常显著,在对制造业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因素中,科技活动人员和R&D经费作用非常明显。
3.3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根据工业行业分类标准,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包括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由于关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指标数据很难获取,而且存在各年份统计口径的差异,本文就舍弃了对于本行业的定量分析。然而,众所周知,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与供应是与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息息相关的行业,这些行业为采掘业和制造业的生产提供物质基础和条件保障,它们也是国民经济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必须重视对电力、燃气和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科技支持,通过增加一定量的科技投入,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改善传统的生产方式,淘汰落后产能,合理利用资源,这样才能促进科技产出的水平,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
4 主要结论
通过对山东省DEA相对效率的分析,可以看出各工业行业之间科技投入产出相对效率值存在明显差别,相对效率值较大的行业应该作为今后重点发展的对象,相对效率值较小的工业部门要引起相关重视,寻找各种途径进行改善。在DEA评价结果中,除了少部分工业行业(占总体的25.71%)科技投入产出效率水平较高外,大部分工业行业产出效率水平较低(占总体的74.29%),总体来看,山东省工业行业的科技投入产出水平不高。近年来,我省经济发展迅速,第二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具有绝对优势,工业的发展水平对经济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因此工业结构是否合理对工业的发展影响极大。根据DEA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一些融合现代高科技技术的工业行业科技投入产出的效率非常高,像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等行业,因此可以考虑把这些具有优势的工业行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带动其它工业行业的发展。
在对工业行业的科技产出影响因素分析中,将工业行业分为三大类,采掘业、制造业和对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在以新产品销售收入和专利申请量来衡量的采掘业科技产出影响因素中,R&D经费起着关键作用。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出,它是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和经济转型的基础。在对制造业新产品销售收入的影响因素中,科研经费、R&D经费和新产品开发投入的影响作用都非常显著,在对制造业专利申请量的影响因素中,科技活动人员和R&D经费作用非常明显。对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它与人们的生活和工业生产息息相关,也应该通过增加一定的科技投入,引进新的生产技术,改良生产方式,提高生产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新运,于永信,王洪国.山东省科技投入需求分析和投入体系构建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1,(3).
[2] 李新运,任栋,李永.山东省政府引导企业科技投入的动态模拟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0,(4).
[3] Dyson,R.G.,Allen,R.,Camanho,A.S.,Podinovski,V.V.,Sarrico,C.S.&Shale,E.A.Pitfallsand and Protocols in DEA[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2001.
[4] 魏权龄.数据包络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8).
[5] 许治,师萍.基于DEA方法的我国科技投入相对效率评价[J].科学学研究,2005,(8).
[6] 姚平,梁静国.基于DEA的工业行业资源配置效果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3).
[7] 刘玲利.中国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1998-2005[J]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8,(7).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utput Efficiency and Influence
Factor Analysis of Industrial Enterprise in Shandong Province
LI Xinyun SHI Jihui TANG Baoguo
(School of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nan 250014)
篇4
一是工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2%,增幅比去年同期回落1.5个百分点,比去年第四季度高1.3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长16.3%,增速同比回落3.8个百分点,轻工业增长16%,增速同比加快1.1个百分点。
二是产品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钢材品种结构继续优化。一季度板材产量增幅高于钢材平均增幅7.4个百分点,长材产量增幅低于钢材平均增幅7.1个百分点,板管比进一步提高。电解铝淘汰落后自焙槽生产工艺步伐加快,目前绝大部分60千安自焙电解槽已被淘汰,大约120万吨电解铝生产能力闲置。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占全部水泥产量比重超过36%,比去年底提高3个百分点。一批大型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进一步做大做强。
三是节能降耗出现良好势头。各地方和企业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大了节能降耗力度,一批重点企业主要能耗指标下降。一季度,鞍钢、首钢吨钢可比能耗比上年同期下降3.7%和12.1%,创历史最好水平;吨钢耗新水同比下降4.6%和33.8%,各主要生产线的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3%以上。1―2月,全国铝冶炼行业通过节能降耗,共节省资金1.4亿元。
四是固定资产投资结构有所改善。能源、交通等薄弱环节继续加强,煤炭开采及洗选业投资增长86.1%,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投资增长44%;铁路运输业投资增长4.2倍。一些盲目扩张行业投资增速明显减缓,水泥等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钢铁等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铝等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投资同比分别下降2.9%、1.4%和增长6%,而去年同期为增长117.5%、106.4%和89.2%。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工交行业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些老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同时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主要是:
1.固定资产投资反弹压力仍然存在。虽然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有所回落,但由于体制、机制和增长方式等深层次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许多地方增加投资、上项目的冲动还很强,造成投资膨胀的“土壤”并未剔除,一有条件则可能重新出现投资过快增长。
2.煤电油运供求形势依然偏紧。煤炭供应持续紧张。一方面,去年新增火电装机3500万千瓦,今年预计新增火电装机5300万千瓦,加上冶金、化工等行业新增生产能力较多,对煤炭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另一方面,山西、陕西、河南等重点产煤省加大了安全治理力度,部分煤矿将停产整顿,同时还要关闭取缔不符合安全生产要求的煤矿,这些措施的实施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国内煤炭的供给。电力供应依然偏紧。一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3.38%,比上年同期有所回落,拉限电的情况在有些地区还比较突出,预计夏季高峰期全国电力供应仍有一定缺口,尤其是华东、南方和华北三个地区矛盾可能更大一些。铁路运输持续紧张。一季度铁路日均装车创历史同期最高水平,达到10.35万车,同比增长7.5%,但请车满足率仍只有38%。
3.部分行业盈利水平下降。前几年盲目建设、低水平扩张的后果开始显现,一些企业产品积压增加较多,经济效益下滑。一季度,水泥行业实现利润由去年同期的31亿元转为亏损3.5亿元;电解铝行业的实际亏损面高达近80%,全行业已到了全面亏损的边缘。
4.工业品出口结构性矛盾突出。一些资源性、高耗能产品的过度出口,加剧了我国资源短缺、煤电油运紧张的矛盾。一季度,焦炭、钢坯、钢材出口量同比分别增长70%、9.7倍和2.2倍。电解铝出口在去年增长35.4%的基础上,今年一季度又同比增长23.4%。
篇5
一、支柱产业、特色产业确定的意义和发展潜力分析
科学选择和界定我市支柱产业的意义十分重大。它有利于准确把握市情,有利于突出工作重点,有利于发掘经济发展潜力和培植经济发展后劲,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是调整我市产业结构,壮大工业经济,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为了正确认识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地位,明确其发展方向,更好地贯彻实施市委五届九次会议和全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我们依据年全市第二次经济普查资料和年的工业财务数据资料,运用综合评价的方法,对我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进行量化分析和比较研究,供有关部门研究我市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发展和潜力时参考。
(一)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内涵及评价体系
1、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内涵
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比重,能对国民经济起支撑和带动作用的产业,一般是指支撑整个区域经济的关键产业部门,是该区域中产值或增加值最大、劳动就业人数最多、利润与税收最高的产业。通常也是固定资产投入和流动资金占用较多的产业。特色产业是围绕一个或者几个具有原材料、矿藏、初级产品进行全程加工、深加工、培育配置培养,形成的产业链,亦称特色产业链。
2、工业行业与产业的区别
工业行业与产业有所不同,本质的区别在于工业行业属于第二产业,它不包括与之配套的,为其进行服务的行业活动,而后者包含第一产业或第三产业的内容。只有将其合在一起,才称其为产业。以汽车为例,汽车工业不同于汽车产业,它只是工业企业生产活动,属于第二产业,不包括与汽车制造相关及为汽车制造服务的汽车租赁、信贷、保险、销售、维护与保养等属于第三产业的经营活动。只有将两者合在一处,才为汽车产业。同样,我市确定的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不仅包括工业行业的生产,还包括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服务和与之相配套的经营活动。
3、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评价体系及发展状况分析
按照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定义,通过计算和定量分析,我们将市委五届九次全委会提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占全市GDP的份额列表如下:
目前,国家尚没有选择和界定支柱产业的统一原则和量化标准。但支柱产业普遍具有以下特征:1、大规模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即GDP中占较大比重。2、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3、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生产成本不断下降。4、扩大就业。5、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6、节约能源和资源。
在以上特点中,最主要的一个指标是产业的增加值要占GDP的以上,可以叫支柱产业。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截止到年末,我市确定的能源和矿产冶金工业都超过了以上,尽管旅游产业占GDP的比重不超过,但由于该产业涉及交通、住宿、餐饮、娱乐、商业、通讯、地方特色工业、民族用品等诸多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所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将该产业列入“十二五”时期的支柱产业。林产品加工业占GDP的比重虽然超过了,达到了支柱产业的标准,但由于该产业在我市属于两头在外的行业,初级产品所占比重多,科技含量不高,受国外市场的影响大。从森林资源保护的层面看,随着国家主体功能区的划分,原料的持续供给能力差。所以,市委五届九次全会将该产业从目前的支柱产业列入未来的特色产业,是依据长山区的资源状况,综合国内外市场、科技含量、环境保护等各方面因素做出的选择。
从表中可以看出,按照统计对工业行业的划分标准,从规模指标的角度观察,我市资产、利润、税收和从业人员相对较大的工业行业分别是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林产品加工、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及黑色金属矿采选业(铁矿采选业)。如果依据工业增加值总量排序划分,以上四大行业的基本情况依次如下: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所占比重最大,工业增加值总量最大。目前有通化矿业集团、东圣焦化公司、曙光工贸公司和八宝煤业公司等骨干企业。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年,全市原煤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万吨,能力的利用率达到。年,全市户规模以上煤炭开采和洗选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人,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其次是木材加工业。目前有金隆木业、云龙木业、丽美坚、禄林木业、宝健木业等骨干企业。目前,全市复合地板的生产能力已达到万平方米;刨花板的生产能力达到万立方米;百叶窗的生产能力达到万立方米。年,全市户规模以上木材加工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2亿元,同比增长。在总产值中有是新产品产值,产业创新能力较强。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实现利润亿元,同比增长;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万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第三是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目前有浑江发电公司、热电公司、松江河发电厂和华生热力公司等骨干企业。年,全市户规模以上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规模工业资产总额的 ;实现利润万元,同比下降;实现税收亿元,同比增长,分别占规模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人,占规模工业企业的。
——第四是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目前全市有板石矿业公司、大栗子矿业公司和大通矿业等骨干企业。年,全市户规模以上黑色金属矿采选企业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其资产规模已达到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资产总额的;实现利润万元,同比下降;实现税收1.2亿元,同比下降,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和;从业人员达到人,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
(二)支柱产业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分析
综合反映支柱产业竞争力主要特征的指标有效益指标、资本运营指标、市场指标、技术指标。按照这些指标的划分,我们将市委五届九次全体会议中提到的产业竞争力状况列表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我市支柱产业具有以下特点:
1、工业支柱产业具有一定的规模,但资产运营效果不佳。
从规模看,在支柱产业中,仅能源和矿产冶金两大大支柱产业,年就实现增加值亿元,占全市GDP的;资产总额达到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从业人员万人,占全市规模工业的。这说明支柱产业总体存在较强的实力。但资产运营效果不佳,投资效益不高。能源和矿产冶金工业的总资产利润率只有,低于全市平均水平个百分点。电力生产和铁矿采选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年,全市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每百元资产实现利润仅元,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每百元资产实现利润为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能源工业和矿产冶金工业的资产负债率分别为和,超过全国标准值和个百分点。电力工业更是高达。从我市投资规模看,尽管投资总量迅速扩充,但投资效果系数低。-年,全市投资总额累计达到亿元,但投资效果系数只有。其中,工业利润的投资弹性系数只有。资产运营不佳的结果,不仅增加了企业的成本,还直接影响企业的产品价格,导致产品竞争力下降,所以表面上看,我市支柱产业具有较大的规模,但从资本运营过程看,仍然是高投入低产出。
2、工业支柱产业具有支撑带动作用,但产品缺乏竞争力。
根据工业快报资料显示,我市确定的工业支柱产业,年累计实现利润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实现税收亿元,占全市规模工业的比重高达,较好地发挥支柱产业的支撑作用,说明传统的支柱产业在我市具有一定的地位。但与全国先进水平相比,我市支柱产业的产品缺乏竞争力,主要表现在:劳动、资金密集型产品多,技术密集型产品少;品种老化型的传统产品多,品种新,具有现代产业特点的特色生态型产品少;内向型的产品多,外向型的产品少;耗能大的重工业产品多、高附加值的轻工业产品少;初级产品、“原”字牌产品多,有市场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少。年我市能源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矿产冶金行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仅为,大大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年,我市荣获吉林省著名商标的企业有户,被命名为中国驰名商标的只有“施慧达”和“地王”牌商标,在全国的市场份额中仍显得微不足到。由于我市工业的产业链普遍短小,大多数支柱产业的骨干企业要么生产上游产品,要么生产低成本、低价格的中低档产品,企业规模都不够大,产品附加值也不高,而且能源消耗大户所占比重大。从年我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单耗水平看,工业支柱产业万元增加值单耗高达吨标准煤,能源工业的单耗更是高达吨标准煤/万元,单耗水平明显高于全省和全国水平,节能降耗的任务非常艰巨。
3、具有较强技术优势的产业,受市场的制约严重。从反映技术指标的固定资产净值率看,以铜、铅、镁、金矿采选为主的有色金属矿采选业、以石膏、滑石为主的非金属矿采选业和以原煤、洗精煤为主的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都具有较强的技术优势,其固定资产净值率都超过了以上,以东圣焦化和曙光工贸等企业为代表的煤化工产品和炼焦业,固定资产净值率更是高达以上。但技术优势并非完全的市场优势,以洗精煤、焦炭和铁精粉为主的“围钢经济”受制于通钢,通钢生产量的好坏直接影响我市支柱产业的发展。由于受市场供求变化的影响较大。一旦市场变化,就变得被动起来。
4、支柱产业及其骨干企业产业链短小,发展后劲不强。一个国家(地方)的竞争优势来源于产业集群。产业集群发展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地方竞争力的强弱。而目前我市的工业支柱产业还停留在少数几个骨干企业的"单打独斗"上面,与骨干企业相配套的产业带根本没有形成,产业链条还十分短小,离产业群还很远。比如煤炭和铁矿是全市产值份额较大的产品,但这些企业间相互独立,上游产品所占比重高,价格优势不明显,企业也没有真正走向市场,市场订单还带有较强的行政色彩,企业的中间产品多,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的生产还没有很好的结合,本地产业链还没有成长起来,对中小企业的带动作用甚微。
产业优势是经济优势的核心,产业优势和竞争力的弱化也正是我市经济发展后劲不足的主要原因。从发展前景看,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发展后劲不强,煤炭工业受资源短缺的制约,很容易丧失已取得的市场份额。受市场的制约和资源型城市枯竭及关闭小煤窑等产业政策的影响,代表我市支柱产业的原煤、洗煤、焦炭、铁矿石和硅藻土的产量增长乏力。年,全市原煤产量万吨,与上年比仅增长%。在个行业构成的支柱产业中,有出货值的只有硅藻土行业,全部工业支柱产业的出货值也仅有,出口份额很小。这说明这两大工业支柱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还很弱。电力工业特别是火力发电受原煤生产的制约,发电量与利润成正相关,一旦宏观因素有变,包括限电因素的影响,效益下降的局面将很难避免。据调查,目前,我市原煤的保有储量为亿吨。建国年来,我市累计开采原煤近亿吨。年全市原煤消耗量超过万吨的工业企业有户,累计消耗原煤约万吨,仅浑江发电公司(包括浑江热电公司)去年就消耗原煤万吨,其中,省外购煤高达多万吨,通化矿业集团消耗原煤万吨。按目前原煤消耗的速度,如果没有新的煤田发现,本世纪中下叶我市的原煤将消耗贻尽,这又说明,按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观察,工业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有明显弱化的趋势。另一方面,目前代表我市生态工业发展方向的产业所占比例又较小。从上表中也可以看出,在特色产业中,年,全市特色产业增加值只有亿元,占全市GDP的比重只有,这还包括份额占GDP总量较大的木制品加工业。
因此,从以上分析中,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传统的支柱产业及技术含量低的产品仍然是工业供给的主体,但已没有显著的优势。工业在全省乃至全国的市场份额还显得微小,支柱产业竞争力的弱化已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充分考虑我市工业支柱产业的扩张性、增值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解决产业结构的低级化,增强我市支柱产业的竞争力是我市面临的主要任务。
——支柱产业左右着我市工业形势,但我们也应看到,我市的支柱产业竞争优势不明显。我们只有适合市情、适应市场,发展新兴产业,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尽快实行经济转型,壮大培育特色产业,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新兴产业才是现实的选择。
——支柱产业内部结构相似水平“高”,结构转换速度还很“慢”。突出地表现在:工业结构中加工程度较低,采掘和原料工业等资源型工业所占比重较高。在类型上,结构初级化明显,高度化不足,呈较强的资源偏重型结构特征。结构相似程度高,还表现在工业支柱产业中的企业规模小,效益低,实力弱,且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经济增长的内在质量不高。产业结构调整慢,突出表现在工业支柱产业结构转换的速度慢。转换速度慢不仅制约着工业结构的高度化,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质量和后劲。支柱产业转换速度慢的另一方面,则表现为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成长和发展不足。
二、做大做强市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对策与建议
为了不断扩大我市支柱产业和生态产业的生存空间,特提出如下建议:
1、发挥长的生态优势,抓住特色产业发展不放松。
在我市确定的特色产业中,矿泉水、医药和木制品都有较强的发展潜力,总体上看,虽然其综合实力和水准不高,但其强大的资源优势和超强的产业关联度是我市持续发展的资本,只要有超前的政策取向和优惠的政策,特色产业在技术和市场开拓方面才会有较大的突破。
按生态工业发展的要求,在具体操作上,林产工业要保证现有生产能力充分达产的情况下,不断调整产品的更新换代,同时,要在做强全市复合地板和人造板生产基地建设方面下功夫,并向高档家具、办公用品、新型装饰和装潢材料等产业链延伸。在特色农产品开发方面,一要侧重开发具有我市生态特点的新产品,如以山葡萄、五味子、人参等为原料的清、混、浓缩汁以及植物蛋白饮料;二是要侧重开发生产市场需求的营养滋补类产品,如运动员及适合某种特定需要的保健类饮品,各种低度酒、滋补酒、人参啤酒等;三是生产具有长品牌和特点的各种农产品。如反季节山野菜、长野猪,冷水鱼、林蛙油、绿色无公害食品等,要重点开发生产一些系列产品,如人参饮料系列、人参化妆品系列、山果、蓝莓系列、保健营养饮料系列、矿泉水饮料系列、山菜、真菌食品系列等。
2、改变投资结构,适当发展新兴产业。我市虽然属于新兴的工业城市,但具有现展水平的新兴工业很少,对此我们要根据生态工业的发展要求,调整工业投资结构。首先要控制“夕阳”工业的投资,要限制我市原材料紧缺的行业再扩大建设规模,要在增加品种、改善质量、节能降耗、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提高工艺技术、装备水平方面做文章,切实改变高消耗、低产出的粗放式生产模式。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角度考虑,我市不宜过度发展高耗能、低效益的企业,应立足长的特色,侧重发展生态效益型工业。要将有限的资金向绿色食品、饮料、医药和人参等占用资金少、见效快的轻工业倾斜。
3、重塑医药工业。医药工业具有投资少、见效快、耗能少、投资回收快的优点。在培育壮大医药产业方面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依托我市丰富的中药材资源,加大研发和技术创新力度,建设中药现代化基地,通过引进消化等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医药。要扶持天风制药、修正医药等一批重点企业,不断壮大我市医药产业的实力。二是要在建设抚松万良人参市场的同时,异地改建长山货市场,适时组建长中医药批发市场,壮大我市医药产业的规模。
篇6
关键词:智能电网电力供需分析 电价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一、智能电网理念
近年来,面对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和能源格局的变化,大们开始重新审视电网的功能定位,对未来电网的发展模式进行了积极思考和探索。总体看,智能电网是将先进的传感量测技术、信息通信技术、分析决策技术和自动控制技术与能源电力技术以及电网基础设施高度集成而形成的新型现代化电网,但不同国家根据自己不同国情、不同企业根据自身的实践,提出了对未来智能电网的不同构想和发展重点。
二、智能电网的特征
传统电网是一个刚性系统,电网的智能化程度较低。首先,电网动态柔性及重组性较差。传统电网中电源的接入与退出缺乏弹性,不能满足用户即插即用的需求;不能根据需要传输不同电能量,不能有效利用分布式发电等电源。其次,自愈及自恢复能力较弱。传统电网自愈及自恢复能力完全依赖于物理冗余,不能有效整合各级控制系统的资源,不能根据电网和用户需求构建一个构建实时、可配置和可重组的系统。第三,传统电网中信息传递是缓慢和单向的。用户各方不能获取电力市场的有效信息,也不能根据用户信息进行差别化的服务,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第四,传统电网各环节、各部分缺乏有机统一的联系。系统内部缺乏信息收集和传输渠道,缺乏信息共享,存在多个信息孤岛,相互割裂和鼓励的各类自动化系统不能构成实时的有机统一整体。
三、2013年1一5月电力供需分析
1、电力消费情况
全社会用电增长缓慢,增速回落。2013年1-5月,全国全社会用电量16 303亿kW・h,同比增长4.9% ,增速同比回落0.9个百分点。用电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有:①经济增长缓慢,回升动能不足;②2013年2,3月份气温较常年偏高,采暖负荷没有充分释放;③ 2012年卜半年开始实施阶梯电价以及2013年1月底全面取消家电下乡补贴等因素导致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大幅回落。此外,平闰年大数差异、中央“八项规定”等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力消费的增长。
第一、第二产业用电增速上升,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卜降1-5月,三次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分别增长1.1 % }4.7 % }9.1%和2.8%其中,第一、第二产业用电增速同比分别上升4.6和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和居民生活用电增速分别卜降3.3和11.4个百分点。
工业用电增速有所上升,轻工业用电增速上升幅度高于重工业1-5月,工业用电同比增长4.6% ,增速同比上升0.9个百分点。其中,轻、重工业用电分别增长5.1%}4.5%,增速同比分别上升1.9和0.7个百分点轻、重工业用电结构为16.4:83.6,与2012年同期相比变化不大。
四大高耗能行业用电总体增速保持回升。1-5月,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简称化工行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简称建材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简称黑色行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简称有色行业)等四大高耗能行业合计用电量同比增长4.6% ,增速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其中,黑色行业用电量增长4.2% ,增速大幅上升8.8个百分点;建材行业用电增长2.5% ,增速上升3.9个百分点;化工行业增长4.6% ,增速卜降2.6个百分点;有色行业用电增长6.7% ,增速略为回升0.2个百分点西北、东北用电加速增长,其他区域用电增速均有所回落分区域看(木文的区域按电网曰径划分),1-5月,西北用电同比增长12.4% ,增速同比上升3.4个百分点;东北增长4.1%,增速上升1.3个百分点;华北、华东、华中及南方分别4.8%4.0%2.8%4.8%增速分别下降1.4、0.8、2.2和21个百分点。
2、电力供需形势
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局部地区在部分时段电力供需偏紧1-5月,工业经济增长乏力,
电力需求增长明显放缓,同时由于水电出力和电煤供应状况较好,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分区域看,华北、华东、华中和南方电力供需平衡,西北、东北电力供应富余。分月来看,1月份,受机组非计划停运、天然气供应不足、冰灾、线路检修等因素影响,江苏、浙江、四川、藏中电网以及河北南网在部分时段出现电力供应偏紧;2,3月份,全国各地区电力供需平衡,无省级电网采取有序用电措施;4,5月份,只有电网受线路检修等原因出现电力供需偏紧,其余地区电力供需平衡。
四、梯度峰谷分时电价联合优化
1、电价分类
(1)单一制电价
单一制电价的构成就是按长期边际成本法计算发电企业的社会平均电价,以此为基点允许企业在一定的范围内浮动,也就是电度电价。终端用户消费多少电度数就相应的付出多少电价,其中不包括居民用电和临时用电。对于装接容量超过100千瓦的用户,另外执行功率因数调整电费,主要城镇居民生活电价、商业照明电价、其它照明电价、非工业、普通工业电价、农业生产电价、贫困县农业排管电价等。单一制电价是我国实行的最早的电价政策,虽然便于负荷管理,用户容易理解电价政策,但是由于没有充分的考虑到电能成本的构成,常常造成电企业的亏损情况发生,因此单一制电价缺乏科学性。
(2)两部制电价
两部制电价与单一制电价相比更加合理,它主要由容量电价和电量电价组成,对于发电厂所提供的电能质量来支付其电价,对网内不同机组容量成本进行加权平均,从而确定其平均容量电价。两部制电价能够反映供求关系和差异电源的区别,考虑国家的政策出发,执行响应的电价,由于两部制电价能够为发电企业带来较好的经济效益,为电网储备足够的备用的容量,可以提高电网运行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所以得到广大投资者的好评;但这种电价的制定引起很多争议,由于将主要考虑了发电成本,鼓励投资商进行大量投资,有些故意加大投资成本,管理不善等造成电价各不相同,缺乏科学的管理。
(3)论质电价
论质电价是指根据电能的不同质量对应不同电价,具体又分为多品种供电和有限服务供电两类
a.多品种供电
多品种供电就是电力企业根据不同用户的用电要求提供多种品质的电能,供用户进行选择,它是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出现的。由于电力工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于电能质量的要求也逐渐发生变化,电力部门根据用户需求提供可靠性较高的电力服务,常采用的措施有提高感应电动机运行效率的高频供电技术、能够多项供电的直流供电技术、根据配电电压变化的供电技术等措施,提供可靠性要求更高的服务;它是市场发展的必然产物,高品质、高可靠性的供电对应高的电价,同样用户可以购买其他品质的电力。
b.优先服务电价
优先服务电价就是对于有特殊要求的用户采用优先服务,为其提供相应的可靠电力服务,与可停电电价不同,优先服务电价不是由电业部门统一制定,而是同对于有要求的用户协商确定的,终端用户根据自己的用电要求选择电力公司提供的可靠性电力服务,具有更多的自由行和选择性,从而能够在供电公司中产生竞争,电力公司由于为用户提供优先服务,所以可以取消部分备用电源,有效的减少了投资费用,优先服务电价与用户签订的是长期合同,这样可以避免电价变化而带来的收益支出风险,
而且可以在电力交易期货和现货市场上进行交易,符合市场发展规律。
(4)季节性电价
季节电价与分时电价类似,它是将一年中的不同阶级划分为用电高峰、平段和低谷季节时段,根据不同的季节制定不同的电价,它可以与分时电价一起使用,其特点与分时电价相似。
(5)实时电价
实时电价是指根据负荷情况实时向用户传递电价变化信息,能够有效的反映成本与时间的变化,使用更加灵活,主要受发电成本、输电因子等因素的影响,其消峰填谷效果更加明显,但由于其对于硬件、软件、政策、经济水平等要求较高实施起来有一定的难度,目前美国己有些公司将实时电价列入了自己的电价表中,由用户选择是否使用。
2、梯度峰谷分时电价联合优化模型
峰谷分时电价能够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但须全部负荷共同参与。由于没有考虑不同用户间的差异,影响了居民的用电舒适度。梯度电价考虑了不同用户间的差异,可满足用户基本用电不受影响,缓解能源危机,但削峰填谷作用小,且总体用电量会有所下降,不能同时保证发电侧、供电侧和用户侧的利益。梯度峰谷分时电价以缓解电力系统压力、保证居民基本用电、节约社会和电力资源为目的,兼顾发电、供电和用户的利益,将峰谷分时电价与阶梯电价结合起来,在第二与第三梯度内对负荷实行分时电价,第一梯度内负荷电价保持不变,据此构建联合优化设计模型,并通过仿真算例证明了联合优化模型的正确性以及梯度峰谷分时电价的可行性。
3、算例分析
(1)原始数据
本模型以某地区用电的口负荷为例,其负荷曲线和数据如表1和图1所示。
表1某地区的电网日负荷数据
图1某地区的电网日负荷曲线
(2)电价及时段划分
梯度电量按月用电量划分为三个档次,第一梯度0~180 kWh,第二梯度181 ~270kWh,第三梯度271以上,电价为第一梯度0.5元//kWh,第二梯度0.57元//kWh,第三梯度0.8元//kWh
时段划分:峰时,8:00~12:00,17:00~21:00;平时,12:00~17:00, 21:00~24:00;其余时间为谷段。
电价划分为:第二梯度负荷,售电电价,峰段0.63元//kWh,平段0.57元//kWh,谷段0.4元//kWh,上网电价,峰段0.35元//kWh,平段0.3元//kWh,谷段0.21元//kWh;第三梯度负荷:售电电价,峰段0.8元//kWh,平段0.65元//kWh,谷段0.5元/kWh,上网电价,峰段0.4元//kWh,平段0.35元//kWh,谷段0.25元//kWh;未实施梯度峰谷分时电价前的售电电价为0.52元//kWh,上网电价为0.32元//kWh。
4、仿真结果
(1)每梯度负荷所占总负荷的比例不同,其仿真结果将有所不同,假设第一梯度负荷占总负荷比例为60%,第二梯度负荷占总负荷比例为30%,第三梯度负荷占总负荷比例为10%,其仿真后的负荷曲线变化及与原日负荷曲线的对比如图2所示。
一优化前;---优化后
图2某一梯度负荷比例下实施峰谷分时电价
图3调整梯度负荷比例实施峰谷分时电价前后负荷变化曲线
由图2可知,实施梯度峰谷分时电价后的最大峰段负荷为14000kW,峰谷差为8000kW,未实施梯度峰谷分时电价前的最大峰负荷为14800kW,峰谷差为8500kW,相比之下最大峰负荷减少了800kW,峰谷差减少了500kW;用户的总支出由之前的138949元变为140009元,与未实施梯度峰谷电价相比略有增加,但整体用户的用电舒适度得到了提高;售电侧利润由58786元增加到58866元,略有增加;发电侧利润由32065元增加到34663元。
(2)若第一梯度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为50%,第二梯度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为35%,第三梯度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为15%,其仿真后的负荷曲线变化如图3所示。
由图3可知,调整后的峰时最大负荷为13800kW,峰谷差为6400kW,与未实施梯度峰谷分时电价相比最大峰负荷减少了1000kW,峰谷差减少了1600kW,用户支出由之前的138949元变为138032元,售电侧利润由之前的58974元变为58786元,发电侧利润由32065元变为33125元;由此可见梯度峰谷分时电价模型平摊了发电侧、售电侧及用户侧的利益。当第二梯度与第三梯度比列有所增加时,调峰效果会变得越来越好,切能够更好的平摊发电侧、售电侧和用户侧三者的利益,但为了保证居民的基本用电,应当保持一定的第一梯度负荷比例。
结语: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以及用电习惯的改变,不同梯度负荷的比例将会有所调整,故对于负荷的预测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另外区分梯度用户、管理同梯度下的用户、合理的划分时段及电价应根据当地的具体水平来定,保证其在合理的实用范围内,兼顾用户、发电商、供电商的利益,使社会资源合理分配。梯度峰谷分时电价的实施还应有相配套的硬件设施的引用,如智能电表的引用,告知用户是否达到了参与梯度峰时电价的条件。
参考文献:
[1]陆祖良.电能表计量现状和问题讨论[J].中国计量,2009,(1).
[2]刘冀春,陈伯朗,刘敏.浅谈电能质量与节能[J].四川电力技术,2008,(6).
篇7
默默崛起
据长期从事物流金融服务的专家、湖南星沙物流投资有限公司营销副总经理王跃文介绍:“早在一百多年前,物流金融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就已获得广泛的发展。现在依然是该地区中小型企业融资的一种主要方式。占据了美国金融市场三分之一的业务份额。我国的仓储质押融资业务最初起源于广东、江苏、浙江一带,主要分布在生产制造企业、物贸业密集的地区。当时从事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还是商业银行,如深圳发展银行和广东发展银行。”
国内物流金融业务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非常迅速。据悉。现在我国主要商业银行都或多或少地开展了物流金融业务。而国内首家成立贸易融资部的深发展的物流金融业务已占据其资产业务的一半以上。
尽管业务规模不断扩大,但物流金融的概念在国内还没有统一。通常与物流和企业融资相关的金融服务被宽泛地称为物流金融。其表述形式还有库存商品融资、仓单质押、物资银行、物流银行、融通仓、货权融资等。物流金融一般包括三个主体:融资企业、银行和物流公司。其中,融资企业以货权质押的方式获取贷款,向银行支付贷款利息,向物流企业支付监管费用;银行向融资企业提供资金,并收取利息作为收益;物流公司提供融资企业质押物的监管服务和仓储管理服务。并获得相关收益(参见图1)。
物流金融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创新,传统的物流结算金融、物流仓单金融和物流授信金融三类主要产品又派生出许多个性化的模式。同时,物流金融不断向核心客户企业的上下游延伸,形成高端的供应链金融。
供应链金融改变了过去银行对单一企业的授信模式,银行围绕某“1”家核心企业,从其原材料采购到生产出最终产品,到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这一供应链链条,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为链条上的“N”个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参见图2)。
目前,能提供物流金融服务的物流公司除了中储、中外运、中远、中铁现代物流、广东南储等大型企业之外,许多有一定实力的物流企业如速传物流。厦门建发等都在积极开拓物流金融业务。广东南储副总裁李文杰认为,鉴于近年来国内物流金融业务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国家不断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力度,未来5~10年仍是国内物流金融业务发展的黄金时期。
运作模式
仓单质押是目前国内物流金融业务的主要运作模式。中储作为仓单质押业务的先行者,通过大量实践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据中储常务副总经理姜超峰介绍,中储仓单质押业务的监管合作银行包括中信、光大、广发、招行、深发展、建行、商行、工行、农行、华夏、交行等十余家银行,全年质押监管项目约600个,业务范围覆盖北京、上海、天津、湖北、江苏、辽宁、河南、广东、山东、黑龙江、吉林、四川等省市。中储质押监管的年授信额度在100亿元以上;2008年质押监管收入已经占中储总收入的10%以上。中储开展的仓单质押业务模式非常丰富。主要分为静态质押(固定期限的仓单质押)、动态质押(也叫作循环质押、滚动质押)、多库质押等。以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为此中储获得了“仓单质押模式大全”之称。
下面我们通过深发展与中储成功合作为B公司融资的案例,了解物流金融业务的具体运作流程。
B公司为钢材经销商。专门从事各种钢材的国内贸易,其上游供货商主要为国内知名大中型钢厂,下游销售对象多为国内军工企业。B公司以下游客户的稳定需求作支撑,购销渠道畅通,销售收入呈逐年增长趋势。
由于B公司与钢厂采取的贸易结算方式一般为提前预付货款的方式,预付账期在3~4个月,由此形成了大量预付账款,约占公司流动资产的40%以上。随着业务不断发展,B公司急需通过融资缓解资金压力。获得扩大贸易规模的机会。但是,作为一家中小型钢材贸易公司,B公司无法提供固定资产用于抵押,也无法提供实力更强、符合银行要求的第三方担保,因此无法获得银行的授信支持。
基于客户背景、业务特点以及融资需求,深圳发展银行为B公司提供了以下物流金融解决方案。
深圳发展银行通过考察B公司整体经营状况,并依据其与上游钢厂的关系和交易细节。以B公司向上游钢铁生产厂支付的预付账款项下采购的钢材为质押物,给予B公司5000万元授信额度。向该公司提供短期贷款,专项用于B公司向上游钢厂采购一次性支付预付款项,解决了B公司的流动资金短缺压力。以B公司与钢厂Y的交易为例,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1)B公司与Y钢厂签订购销合同;
(2)B公司向深发展交存一定比例的保证金:
(3)深发展为B公司提供授信,向钢厂支付货款;
(4)Y钢厂根据三方协议的要求,在约定的时间内将合同对应的货物发送到深发展指定的中储仓库进行监管,在运输单据上将深发展作为收货人;
(5)B公司与深发展签订质押合同,将中储仓库内的货物质押给深发展;
(6)B公司向深发展补交保证金赎货;
(7)深发展通知中储仓库放行,中储监管仓库为客户办理提货。
以上方案也可同样推广至有色金属、电子、能源、家电、煤炭、造纸等行业,为处于行业下游渠道分销商的该类企业解决了融资难题。
在上述案例中,中储作为质押监管服务和仓储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主要加强了以下几方面的管理:(1)按《合同法》规定记录存货人(融资企业)的名称或者姓名和住所,仓储物的品种、数量、质量、包装、件数和标记。仓储物的损耗标准、储存场所、储存期间、仓储费,仓储货物保险情况、填发人、填发地点和填发时间等内容,并形成固定格式。同时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2)在完成入库商品验收、确认合格后才签发仓单给货主。(3)质押仓单明确要求货主(融资企业)背书记载质押事项,背书后的仓单作为重要权证归档管理。
由于传统的仓储业务利润微薄,作为附加增值业务的仓单质押为传统仓储企业注入了活力。例如,广东南储成立仅仅10年,通过首创质押物异地监管的方式,在仓储融资业务领域迅速崛起,年质押监管的货物达到160亿元。该公司副总裁李文杰介绍说:“对融资企业来说,将存货置放于指定仓库并获得贷款,确实解决了企业的资金问题。但是,这给企业
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增加了生产成本。因此,我们提出新的解决方案:把企业自有的仓库视为公共仓,第三方监管机构进驻企业仓库进行监管。在不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的前提下让企业获得银行贷款。”这一业务模式在2002年推出之后,深受融资企业的欢迎,引发国内很多仓储公司纷纷效仿。
监管难点
由于物流金融在国内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无论是相关政策法规还是操作规范等都亟待健全完善。例如,国外先进国家的仓单基本是标准化仓单,可以直接在银行质押;而我国的质押仓单多为非标准仓单,加上企业诚信体系不健全,使物流金融在实际运作中依然存在许多难点。
第一,质物的实际价值低于评估价值,已成为物流金融的重要风险点。一些融资企业为获得更多融资,便设法将质物的价值抬高。而物流仓储企业为争取业务,也会迎合这种做法;还有一些物流企业由于技术、经验等方面的原因,对某项监管货物的价值判定不准,或不能科学预测其价格变动趋势,以致高估其价值。
第二,以伪造、编造的仓单质押,甚至有融资企业串通物流企业有关人员出具无实物的仓单或入库凭证向银行骗贷。这实际上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对银行也好、对物流企业也好,这都是不能回避的话题。
第三,以存在权属有争议的财产作质押。质押的商品因质押人未能在规定期限内付清货款等原因,买卖双方形成争议。质押人虽还持有质押品,但并不实际拥有此财产。
第四,重复抵押造成信用放大的风险。信用放大在局部地区或一定层面上造成需求失真,与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有偏差。比如一家钢铁企业的总资产为200亿元。其中固定资产180亿。以此向银行抵押得到120亿,用这笔钱买到的货物再拿去质押贷款,假设能得到80亿,这样,180亿可以贷到200亿,资产负债率超过50%。由于乘数效应。结果可能放大更多倍。
第五,质押物变质等原因造成的业务风险。
化解风险
在物流金融业务中,风险控制是所有银行与物流企业的必修课。对银行而言,仓单质押的风险主要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情况下借款人的故意隐瞒或欺骗:对于融资企业而言,它的风险主要体现在作为合作方的物流企业的业务能力不高等方面。为此,在避免操作风险时。不同参与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从银行的角度看。首先要考察物流企业的资信风险。以深发展的经验。重点考察物流企业的经营能力和信用状况。
银行所给付的监管费对物流企业来说很有诱惑力,但并不是每一家物流企业都能成为银行指定的监管企业,因为银行对物流企业的审核是非常严格的。以深发展为例,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对物流企业进行等级划分。分类管理。马黎民介绍说:“我们对物流企业进行A、B、C、D类别划分,区别对待。例如,中远物流、中外运、中储、中铁现代物流都是我们A类企业中的代表,毫无疑问,这些企业的实力强大,财物状况好,赔付能力也比较强。而那些区域性的物流企业则被划归C类企业,其业务仅仅局限于当地。”
其次,银行要对质押物的种类也有一定限制。要选择适用广泛、易于处置、容易变现、价格涨跌幅度不大、质量稳定的品种,如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煤炭、汽车、石油、塑料、粮食、棉花、棉纱、纸制品等。据了解,在审核质押物上,每家银行都编有相应的产品目录。通常只有目录上标注的产品,银行才会针对性地进行授信,而非目录标注的产品则得不到贷款。马黎民指出:“不是所有的商品都能进入我们的目录,只有那些价格波动较小、价格透明、容易变现、价值高、多用途的商品才符合我们的要求,特别是像钢材、铁矿石这样的原材料,因为它们是最上游的产品,有广泛的用途,但是如果这些钢材用来制成产成品,比如说电梯,因为电梯并不是多用途的商品,因此我们会对钢材进行质押,但决不会对电梯进行质押。”另外,要选择来源合法的货物,走私货物有被罚没的风险。
从物流企业的角度看,第一,要完善仓单管理体系。虽然我国《合同法》中规定了仓单上必须记载的内容,但目前使用的仓单还是由各企业自己设计的,形式很不统一,因此要对仓单进行科学的管理,如,使用固定的格式。按规定方式印刷;派专人对仓单进行管理,严防操作失误和内部人员作案。以保证仓单的真实性、惟一性和有效性。
第二,完善质押物的监督管理体系。物流仓储企业在开展仓单质押业务时,一般要与银行签订《不可撤销的协助行使质押权保证书》,对质押物的保管负责,丢失或损坏由仓库承担责任。因此。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履行对银行的承诺,仓储企业要加强对质押物的监管,保证仓单与质押物货单一致,手续完备,货物完好无损。姜超峰以中储的实际案例告诉记者:“某借款单位用1000吨的冷钢板做抵押向银行贷款,我们受银行委托监管货物并按照程序开出单据。但是,在接收货物的时候,吊车司机、地面工作人员敏锐地发现货物重量与冷钢板的质量不符。工作人员随即开箱检查,发现箱里装的竟全是水泥块。这是一起典型的恶意骗取贷款事件,因为我们发现及时,避免了损失。经过此事,我们系统内部进一步规范了合同文本及现场操作规程。”
篇8
关键词西部地区;能源矿业;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中图分类号X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3)10-0017-07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3.10.003
西部地区地质构造条件复杂,在地质历史上,是多个板块碰撞汇聚之处,拥有大部分我国著名的造山带和内陆盆地,成矿条件极其优越,能源及矿产资源分布相对集中,优势突出,资源蕴藏量非常丰富,品种齐全,资源远景好。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能源及矿业开发已经成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对其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对自然资源开发的加速,矿产资源和能源开发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地质环境及生态环境恶化问题日益突出,对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益明显。
1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发展迅速
目前我国已发现的171种矿产在西部地区均有发现,有探明储量的矿种达132种,其中能源矿产8种,金属矿产52种,非金属矿产69种,水气矿产3种。西部地区45种主要矿产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高达44.97万亿元,占全国总量的50.85%;一些稀有金属的储量位居全国乃至世界的前列。特别是我国紧缺性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铜、镍、磷、钾盐等,在西部表现出明显富集的特点[1]。目前,西部地区矿业和能源开发已经成为西部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已探明储量的矿产资源大多数都已得到了开发利用,天然气、铬铁矿、钛矿、锌矿、镍矿、钴矿、银矿、铂族矿、稀土矿、钾盐、玻璃硅质原料、石棉等已开发利用储量占全国已开发利用总储量的比重大于50%,形成了较大的生产能力,已建成从能源、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到化工非金属以及建材等多种矿产品的生产体系,成为我国重要的矿产品生产基地。除煤炭等少数几个矿种外,西部仍有不少大型、超大型矿区和具有较好资源潜力的地区尚未开发利用,特别是西南三江地区、青藏高原地区和大西北高原盆地及山区,油、气(天然气和煤成气)、富铜、镍、钾盐、铂族元素、银、铀、盐湖硼矿、稀有矿产、优质煤炭资源等矿产资源仍具有很大的潜力。例如:青藏铁路沿线、雅鲁藏布江成矿带,班公错―怒江地区估算铜资源量近200万t,具有大型、超大型矿床远景规模;新疆阿尔金地区的钨锡矿带发现工业价值矿体11条,有可能成为继南岭钨锡矿带之后我国又一个钨锡资源勘查开发基地[2]。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已处于西部地区经济及社会发展总体布局中的基础和支柱性地位,一大批西部矿业城市依托矿产资源的开发而崛起,对地方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西部地区自然环境脆弱
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处在全国第一和第二级阶梯上,平均海拔在1 000 m以上,气候条件差异显著,恶劣多变的自然条件导致西部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承载力相对低下。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西部地区生态系统呈现出由结构性破坏到功能性紊乱演变的发展态势。
沈镭等:中国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3年第10期2.1矿山自然环境恶劣
西部地区地貌类型多样,矿山自然环境恶劣。作为全国最重要的水源生成和大气动源之所,西部地区是整个国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生态环境屏障。然而,在地形地貌、大气环流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西南山高坡陡、水土流失严重,西北干旱少雨、人类生存环境极其恶劣[3]。因此,任何过量和不合理的资源开发活动都会突破地区生态环境的均衡阈值,引发难以预计的生态环境灾难,其后果甚至威胁到整个社会的正常活动。
2.2人为活动导致矿山环境恶化
由于西部远离我国经济重心,自然条件恶劣,交通基础设施差以及矿产勘查开发投入不足等一系列因素的制约,西部地区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利用程度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经济优势。目前,西部能源及矿产资源总体开发利用程度低,利用水平不高,许多矿产资源储量因地质勘察程度低而尚难利用,矿山企业普遍存在着设备简陋、经营粗放、破坏和浪费资源及污染环境等严重问题。主要矿产的采选回收率一般只有30%-50%,不仅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而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0%-20%。矿产品的加工程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此外,人为活动导致矿山环境恶化。矿山开采占用并破坏了大量土地,破坏的土地主要有露天采矿场、排土场、尾矿场、塌陷区及其他矿山地质灾害破坏的土地。由于缺乏环境意识,技术水平低下,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矿产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已从局部扩展至整体,将严重地阻碍西部大开发目标的实现,成为急待解决的问题。
3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西部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被开发利用后为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矿业开发的同时,也对环境造成了破坏,严重影响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矿业开发引起的环境问题主要有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水资源污染与短缺、矿区大气污染、噪声污染和矿山地质灾害等几个方面。
3.1土壤污染与土地破坏
西部地区土壤污染形势严峻, 原因首先在于该地区是中国能源供应的主要后备基地和接续地,矿产储量煤、陆地石油和天然气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30%、25%。石油、有色金属、煤炭等矿业企业众多,这些矿产能源是西部地区的骨干企业和主要税源。但矿产企业的建设不仅严重破坏环境,而且其生产过程表现的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特点很容易造成土壤的污染,大量小厂矿的乱采乱挖,也增加了许多新的污染源。据资料显示,云南、广西、四川、贵州等重金属主产区,很多矿区周围都已经形成了日渐扩散的重金属污染土地。被重金属污染的土地让农作物无法食用,当地人的生活陷入困境[4]。如甘肃省金昌市既是甘肃省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又是全国镍工业生产基地。作为在传统农业区基础上建立的新兴资源型城市,工业区与住宅区间无隔离带,尾矿库和选冶工业区建在上风向,长期的冶炼活动,加上沙尘暴、土地荒漠化、酸雨和水土流失等影响,导致建成区20 hm2的土壤受到污染,占建成区面积的74%,存在着较高的环境风险。此外,因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破坏面积不断扩展。能源和矿业开发破坏植被、景观,露天开采由于其作业方式的需要,必须直接剥离大面积的表土层及其上生长的大量植被,使得水土流失加剧,这也是陕北近年来新增加的一项生态环境灾害。目前,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104.7万km2,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80%以上,水土流失率达15.15%[5],使西部脆弱的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3.2水资源污染与短缺
水体污染和水资源短缺是西部地区存在两个最严重的水环境问题,西北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淡水资源相当匮乏,岷江、渭河等河流污染也相当严重。目前,因采矿产生的废水和废液的排放总量占全国工业废水量的10%上,处理率仅为4.23%,水资源污染严重,水质恶化明显。由于采矿、选矿活动,使地表水或地下水含酸性、含重金属和有毒元素。矿山污水危及矿区周围河道、土壤,甚至破坏整个水系,影响生活用水、工农业用水,并且有毒物质的排放给人类健康带来了潜在威胁。由于大量排放有害矿井水以及选矿厂排放的含有重金属离子和化学药剂的废水,对土地和水系造成直接的污染,不仅使土壤性质变差,而且危及农作物,影响人畜健康。此外,由于采矿过度抽取地下水,加剧了水资源短缺,使地下水水位下降,大部分城市和地区地下水水位连续下降,有些地方形成了不同规模的地下水漏斗,包头、西安、库尔勒等城市的地下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榆林地区由于煤炭开采的影响,导致地下水位显著降低,延长了地下潜水与地表水交换的路径,减少了地下潜水向地表的供应量和向河道的补给量,全市湖泊也由开发前的869个减少到现在的79个[6]。
3.3矿区大气污染
矿山企业,特别是露天开采矿山,大气污染甚为严重,开采以及矿井下的穿、爆破以及矿石、废石的装载、运输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废石场废石的氧化和自然释放出大量有害气体,废石风化形成的细粒物质和粉尘等,特别是干旱炎热的地区,在大风的作用下产生尘暴现象,造成区域环境的大气污染,对矿工的健康和附近居民的生活环境造成严重的危害。在含硫量较高的矿区,煤矸石山燃烧周期长达数年,产生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和烟尘,给矿区大气造成长期的严重污染,是矿区大气污染的主要污染源之一。在井工矿开采中,矿井瓦斯的利用率仅占15%-20%,大多直接排放到大气中,对矿区大气造成了污染。近年来因西部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靠资源型产业尤其是能源重化工业的拉动,造成单位GDP能耗高,“三废”和碳排放强度大。据统计,2008年,西部万元GDP能耗高达202 t标准煤,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36%。酸雨在西部地区城市中相当严重,将近2/3城市的空气质量不能达到二级标准,小矿土法采炼也加重了酸雨危害。云、贵、川三省土法炼磺,年排放二氧化硫和硫化氢达26万t,堆积含硫废渣2 000多万t,整个炼磺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超过国家标准5-50倍,形成酸雨PH值3-4,造成大片耕地寸草不生[6]。
3.4噪声污染
采矿业是一个高噪声污染的行业之一,其噪声污染相当严重。无论是井工开采,还是露天开采,都要利用大量的机器设备进行穿孔、爆破、采掘、运输,井工开采还有提升、通风、排水、压气等生产环节。随着我国矿业的现代化,机械化程度越来越高,各种频率不同的声强噪声,对矿山职工的危害最直接,不仅污染了工作环境,而且影响了职工的身心健康,降低了劳动生产率,给矿山的生产造成了较大影响。
3.5诱发各种地质灾害
西部地区自然地理、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类型多,发生频度高,危害严重。在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中,由于采矿而诱发的各类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也相当突出。国土资源部大范围专项调查结果表明,我国矿山环境形势严峻。煤矸石容易诱发泥石流,甚至产生爆炸的危险。采矿活动引发的地面塌陷、地裂缝等地质灾害问题突出、毁损土地资源严重[7]。矿产开发活动也造成了地下水均衡系统破坏,加剧了矿区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由于对自然环境的各种破坏,使得西部矿业和能源开发的环境成本高、代价大。
4西部能源及矿业开发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建议从经济格局和区域发展来看,西部地区已成为我国21世纪能源和矿产原材料资源的接替地,但矿业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对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也与日俱增,已成为制约西部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亟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保障西部地区能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4.1大力发展绿色矿业和能源开发
4.1.1设立严格的绿色矿业和能源开发目标
把生态和环境保护放在与矿业和能源开发同等重要的位置来考虑,通过开发前的区域环境容量或承载力评价及矿山环境扰动量评价,建立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和技术标准,制定绿色矿业和能源规划,实现环境扰动最小化和生态再造最优化。
4.1.2大力推行绿色矿业开发
在西部区位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吸引投资建立一定数量的拥有丰富的资源、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成熟条件的矿产资源开发示范区、能源矿产循环产业园。注重资源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互统一,实施低碳运行发展模式,实施矿山循环经济模式,在矿产勘查矿山开采选矿冶炼深加工消费回收排放的反馈式流程中,减少对矿产资源的消耗,把矿产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8]。同时选取合适的国际合作模式,在国际合作中做到互惠双赢,具体见图1。
4.1.3积极开发绿色新能源
西部地区拥有得天独厚的新能源资源优势和先天开发条件,太阳能、风能储量丰富,如内蒙古的太阳能可开发量达20亿kW・h,风能储量居全国首位,可开发量达8.9亿kW・h,技术可开发量约占中国陆地风能一半以上,是国家确定的“风电三峡”基地,风电并网装机容量已占到中国的1/3左右,其中部的辉腾希勒草原是世界上最大的风电场,并且电力送出距离短,综合成本低,充分开发出来,将对我国综合开发低碳能源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9]。实施绿色能源战略要求快速推动已经日益成熟的太阳能和风力发电技术的发展,减少西部地区对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耗。加快生物能源开发步伐,大面积种植沙生植物资源,投产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形成大规模不占用粮田的“绿色油田”。通过绿化和利用沙漠产生效益,从而使西部沙漠生态新能源经济成为发展新型低碳经济的模式。
4.2加强能源及矿产管理与污染控制
4.2.1保持政策的一致性
在制定面向西部地区的统一能源及矿产资源政策时,应避免各项政策之间的矛盾,并加强针对性,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虑,统筹重点能源基地的综合规划,在国家重要能源和矿产资源基地,统筹考虑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约束。
4.2.2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体系
建立健全矿产资源开发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体系,急需以法律的形式,将资源有偿利用和生态补偿范围、对象、方式、补偿标准等确定下来。具体到实践层面,首先,在已有法律条款的基础上,紧密结合矿区环境的特点,建立符合西部地区实际情况的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和技术标准体系。其次,以法律的手段明确和规范矿产资源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4.2.3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落实各级政府责任
建立协同机制,加大对现有矿山企业的监督管理力度,监督矿山企业依法履行环境保护、土地复垦等义务。首先,应当建立矿山环境破坏监测、报告和监管制度,对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规定,造成地质破坏和环境污染的,要依法查处,责令其限期整改、达标,逾期不能达标的实行限产或者关闭。其次,进行生态执法体制改革,努力消除现阶段条块分割与部门职能交叉的弊端,实行垂直管理,以减少地方保护主义对生态执法的干预,彻底解决执法力度不够、监控力度偏软的问题。
4.2.4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实行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
做到保护性补偿和开发性补偿分开,规范生态补偿标准。矿产资源生态补偿,应建立政府、地方区域和行业多层次的补偿体系,实行政府主导、市场推进的多样化生态补偿方式,提高补偿的政策系统性和协调性。基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两个导致环境问题的基本原因,对被破坏的生态环境进行补偿,对污染的环境进行治理,必须从政府与市场两个方面同时实施。鉴于西部地区环境效益具有公益性和惠及全国的特点,中央政府和各级政府在对西部地区的生态补偿中要发挥主导作用,如制定生态补偿政策、提供补偿资金、加强对生态补偿政策的监督管理等。做到“点上开发,面上保护,合理开发,综合利用”,使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3设立严格的绿色门槛
4.3.1通过市场准入制度设立严格的绿色门槛
提高能源及矿产开发利用的技术门槛、综合利用门槛,整顿和规范重点地区、重点矿种、重点问题,综合采用法律、经济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全面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保证金制度,建立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和措施,制定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方案,严格实施矿山土地复垦制度,逐步扩大实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的覆盖面,确保新建和生产矿山地质环境得到及时全面的恢复和治理。从矿业生命周期角度,从地质勘查、矿业开采、矿产品加工到矿山闭坑等全过程,都必须采取严格的环境影响评价(EIA)、战略环境评价(SEA)和社会影响评价(SIA)等制度,如图2。
图2矿业生命周期中的环境管理
Fig.2Environment management of mining life cycle
4.3.2继续整合小矿(SSM)
自1998年以来,中国政府一直试图整合和关闭SSM。从2005年底开始,中央政府发起了整合各地区小规模煤矿的战略政策。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最近了发展大型煤炭企业的指导方针,其中包括鼓励大型煤炭企业合并和重组小煤矿发展的政策。根据这一整合战略部署,中国将会采取实质性措施来遏制通过合并煤炭生产出现的供大于求的压力,预计到2015年所有的小型煤矿将会消失。
4.4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沿海地区的区域融合
4.4.1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周边区域一体化发展
2007年,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各资源型城市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培育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如在陕北与内蒙古沿线地区,培育发展替代产业。此外,还需积极开展产业转移。近年来,国家为了支持西部陆续出台了资源税等系列优惠政策。由资源税增加投资,由土地和减税政策吸引企业,在系列政策的共同作用和引导之下,相关产业向西部转移将在政府主导和企业自发共同作用下展开。在中西部地区承接转移的产业中,地方政府应有选择地进行转移,避免过剩产业的转移以及产业转移后可能引发的一系列负面影响。
4.4.2加强西部资源型城市与沿海地区的融合
实现大宗能源就地转化利用,改变化石能源的长途外输格局。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东部沿海地区资金相对充足,技术水平高,但土地、劳动力、能源等要素供给趋紧,资源环境约束矛盾日益突出,而广大的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发展空间较大。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需要东部地区在资金和技术上的大力支持,西部拥有的丰富的资源,如水电、油气、稀土等均是东部短缺却又利用最多的资源。把东中部先进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引入西部,与西部地区得天独厚的资源、政策等优势形成互补,例如把西部的政策优势和东部的人才优势结合起来,可让东部人才到对口的教育单位、政府部门和大中型企业挂职及工作,从而使东中西部之间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良性互动发展。
4.4.3减少资源开发的负外部性,破除“资源诅咒”,实现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
为此,必须明晰资源产权,尽量培养当地劳动力,吸纳本地产业工人,通过加大教育投入、基础设施以及科技创新,减轻人力资本、物质资本的挤出效应,克服“荷兰病”,从而提升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内在活力(如图3)。
4.5提高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利益相关者的参与能力
借鉴国际上“责任矿产开发倡议(Responsible Mining Development Initative, RMDI)”,加强企业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具体包括:①在进行矿产开发协议谈判之前,就采矿工艺以及可能的收益、风险、机遇和责任等方面,广泛开展公共教育宣传;②企业必须关于其运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影响的研究结果,这些研究应与当地政府、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合作;③政府应该采取措施吸引制造业和服务业资本进入采矿业领域;④采用“地方政府开发论坛”的模式,为当地的利益相关方围绕地方局部问题进行磋商,提供广泛和民主的公共沟通管道。通过地籍管理程序,扩大地质数据和矿业权许可证的透明度;⑤推广国际上广泛实行的采掘行业透明度倡议(Extractive Industry Transparency Initiative, EITI),并在西部地区各个省市区以下层面进行责任分解;⑥帮助培训当地政府人员,提高构建共同监管的技术能力;⑦建立起基于社区的有效申诉机制,加强能源及矿业开发协议条款落实的监督能力。
力拓矿业集团(Riot Tinto)在澳大利亚北部领地的采矿是一个很好的案例,其做法是高薪雇用当地居民共同保护环境,加大针对当地特色的就业培训,实行采矿收益分成,加强政府与地方、企业与地方之间的沟通与协商。在老挝Sepon和Phu Bia的两个重大项目中,公司让政府工作人员在其技术实验室和各部门进行轮换实习,以培养他们的管理能力,并确保国家现有的和未来的矿产开采能够符合监管要求,这些培训都是矿业公司免费为地方政府提供。在巴布亚新几内亚,通过地方政府开发论坛,当地受影响的社区能够参与到大型新建能源资源项目的收益方案的范围和性质的讨论中来。法律规定任何能源资源开发项目必须有社区的参与,参与程序由一个委员会统一管理,该委员会由相关的国家政府部长主持。这些论坛主要用于制定社会对项目的接纳条款,或者“社会经营许可”。这些做法也表明:让社区参与能源及矿产开发协议的制定,直接涵盖广泛的利益相关群体,是一个有效的参照模式。
4.6协调统筹资源税费和地方发展基金
4.6.1明确资源税的调节作用,健全利益分配机制
资源税作为调节经济的杠杆,可引导社会投资向节能型能源产品生产转移,提高资源开采效率和利用效率,对中国未来的经济发展结构的调节作用非同小可。明确资源税就是具有将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外部效应内在化作用的一个楔子,首先有利于促进国有资源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加强国家对自然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经营者乱占滥采资源,减少资源的损失和浪费;其次有利于经营者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最大限度合理、有效、节约地开发利用国有资源;其三有利于合理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差异而形成的资源级差收入,促使企业在同一起跑线上公平竞争;再者有利于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分配关系,资源税的合理分配,可为地方政府恢复生态、治理环境解决资金不足的问题;最后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增加财政收入,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实现双赢。
4.6.2设立绿色发展基金
近年来在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这三大社会责任关注的重点领域中,关注环境问题的绿色投资已经成为社会责任投资领域的重要方向,绿色投资发展势头良好。绿色产业的发展以及利润创造将是绿色投资财富增长的根本。根据清洁技术集团(Cleantech Group)的最新研究报告,2010年全球三大清洁能源领域――生物燃料、风能发电和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收入为1 881亿美元。而相比十年前,这三个产业的收入还不到100亿美元,十年增长了20倍。[31]我国云南省也设立了绿色环境发展基金会(简称绿色基金会),以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为主要工作方向。当前海外绿色投资基金的发展蓬勃,绿色投资基金的形式层出不穷,除了在数量和规模方面发展迅速,其形式也开始多样化。
4.6.3设立地方或社区综合开发基金
“保护生态环境、共创美好家园”,离不开地方或社区的参与。由于多元化的地域、民族、资源及文化差异,西部地区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区域或社区。设立地方或社区综合开发基金可探索解决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构建生态和谐、文明、可持续发展的新型社区,宣传自然资源保护和管理的文化知识,增强社区居民环保理念,按照社区实际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帮助社区发展替代生计,在自然保护区及其他矿区周边探索生态补偿的新途径,并参与和支持新能源推广。
4.7加强能源及矿业开发全过程的第三方独立监管
在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过程中必须实行有效透明的监管,而委托第三方监管是国际上非常成功的经验,首先有助于明确地方和企业生态保护的责任,落实责任方和监管方;其次可加强监管技术创新、人才培训、装备配备和政策倾斜;再者可增强综合执法,司法、公安介入,以保证政策效果。同时,对西部地区能源及矿产资源开发的监管,还必须采取差别化策略,即对新上项目、在建项目和已建项目区别对待,主要做法包括:对于新上项目,严格审批(探、采、选、冶、矿山闭坑等规划),环境保证金;对于在营项目,着重绿色绩效考核;对于历史项目,严格执行污染矿区环境修复。
总之,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西部能源及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但同时必须处理好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的关系,发展绿色矿业、建设绿色矿山,既是立足西部地区、提高能源资源保障能力的现实选择,也是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两型”社会的必然要求,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谷树忠,耿海青,姚予龙.国家能源、矿产资源安全的功能区划与西部地区定位[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5):410-419. [Gu Shuzhong, Geng Haiqing, Yao Yulong. The Compartmentalization of Functional Areas for National Recourses Security an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West China [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2, 21(5):410-419.]
[2]张秀萍,马玲群,柯曼基. 我国西部地区矿产资源的现状、问题与对策探析[J]. 北方经济 2010(1):37-39. [Zhang Xiuping, Ma Lingqun, Ke Manji. Current Situation, Issue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West China Mineral Resources [J]. Northern Economy, 2010(1): 37-39.]
[3]高丽,沈镭.矿产资源开发的区域影响[J].资源与产业,2012,14(6):88-92. [Gao Li, Shen Lei. Regional Effects of the Exploitation of Mineral Resources [J]. Reource & Industry, 2012, 14(6):88-92.]
[4]瞿方业. 土地污染源于权力主导的发展模式〔EB/OL〕. (2011-02-23). http://.cn/system/2011/02/23/011890618.shtml. [Qu Fangye. Land Pollution Sources in the Powerled Development Model 〔EB/OL〕. (2011-02-23). http://.cn/system/2011/02/23/011890618.shtml.]
[5]张雷.21世纪中国西部矿产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1,11 (3):36-41. [Zhang Lei. An Issue on the Strategic Development of Mining Industry in West China[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1, 11(3):36-41.]
[6]武芳梅.“资源的诅咒”与经济发展――基于山西省的典型分析[J]. 经济问题,2007(10):24-28.[Wu Fangmei. ‘Resource Curse’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Analysis of Shanxi Province [J].On Economic Problems, 2007(10):24-28.]
[7]茅于轼,盛洪.煤炭的真实成本[M]. 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8:24.[Mao Yushen, Shen Hong. The Real Cost of Coal [M].Beijing, Coal Industry Press, 2008:24.]
篇9
论文关键词 流动人口 防控对策 刑事犯罪
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的飞速发展,我国完成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正在经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在此进程中,流动人口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也在不断地加剧着城市环境和资源的负担,挑战着社会管理机制与社会服务体系,这其中就包括日益严重的流动人口犯罪问题。
2013年9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的相关情况。报告指出,2012年我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36亿人,新生代流动人口已成为目前流动人口的主体。与上一代相比,新生代流动人口更为年轻,并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其进入城市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温饱,而是对未来发展有更多新的期待。此外,近年来流动育龄妇女的数量和比重也在逐年增加。据国家卫生计生委推算,2012年流动已婚育龄妇女占全国已婚育龄妇女总数量的近1/4。
从上述报告中我们不难分析出:一是流动人口的总数正在增加,这意味着其对现存社会管理的挑战将逐年加大。二是流动人口的代际更替已经出现,新的流动人口构成必然带有新的特点。三是新生代的流动人口在温饱基础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可能的犯罪行为也将不再满足于传统物欲的、侵犯财产的类型,而将会向更高层次转变。四是新生代流动人口更趋于年轻化,其犯罪行为中暴力犯罪的比重也有可能相对应的增加。五是已婚育龄妇女的流动比例更大,这将给社会服务特别是对产妇医疗、儿童教育等方面的保障体系造成新的压力,解决不当将会为城市治安带来新的隐患。综上所述,在新的流动人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研究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成因及提出相对应的完善和解决办法。
一、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
(一)从传统的侵财型犯罪向其他类型犯罪扩展
流动人口大多是以致富赚钱为目的而流入城市的,故而在流动人口犯罪中,以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犯罪占了绝大多数。很多流动人口没有稳定的收入、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保障。故当其犯罪时,触犯的罪名多为我国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类犯罪,各地数据统计表明尤其以盗窃、抢劫、诈骗居多。
《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指出,新生代流动人口正逐步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其侵犯财产类犯罪的手段和方式也必然随之发生变化。美国刑法学家萨瑟兰创立了“白领犯罪”这一概念,他指出:“白领犯罪大体上可定义为体面的有社会地位的人在其职业活动中实施的犯罪行为。”新生代流动人口区别于传统的流动人口,已不再局限于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其犯罪特点也不再局限于仅仅是为了解决温饱的物欲型犯罪,而是更趋于追求多元化的经济利益。故而其触犯的罪名也正在不断渗入我国刑法分则第三章的经济类犯罪,第八章的个别罪名如行贿罪等等。
(二)暴力性及低龄化
流动人口以青壮年男性为主体,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在每天繁重的体力劳动中不断强化身体机能。例如在我国的西部大开发计划中,提供给流动人口的岗位基本局限于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流动人口中很大一部分人以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开采,煤矿、有色金属及黑色金属的开采,金属冶炼,市政建设和道路建设等工作或者与此相关的配套服务为主。这使得此类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状态下的流动人口在实施犯罪行为时常常更倾向于使用暴力。新生代的流动人口更为年轻,这意味着流动人口犯罪的暴力性将更为突出。不仅如此,目前流动人口中不乏未成年人,这些流动未成年人失去家庭的沟通与监护,更兼身心尚未完全发展成熟,因此极易受到不良文化的诱导,从而进入犯罪分子的行列。
(三)地缘性
流动人口犯罪的另一特征表现为以地缘关系为纽带而容易形成犯罪团伙。在城市流动人口实施的犯罪中,团伙犯罪的数量远超过单独作案。大量的流动人口来自农村,带有浓厚的乡亲观念,更兼城乡文化冲突使其具有好抱团、排外的心理特征,很容易拉帮结派、结成一致对外且较为稳定的组织团伙,甚至出现师傅带徒弟,传授犯罪技巧与经验的现象。这种以地缘为基础的团伙在实施犯罪时大多体现为有预谋、有分工甚至互相包庇掩护,犯罪组织也日趋严密,更有甚者发展为带有黑社会性质的团伙。
由于法律知识的宣传普及和法律观念的深入人心,在新生代的流动人口犯罪中,传统的亲缘性特征正在逐步弱化。具体体现为犯罪流动人口日常较少与亲戚交往,更不愿意让其参与到自己的犯罪中来。如相关调查显示,厦门市在押的犯罪流动人口中,家人对其犯罪行为不知情的占61.7%,劝其自首的占26.3%,包庇窝藏和协助其潜逃的仅占1.6%。
二、流动人口犯罪的形成原因探究
流动人口犯罪是我国在目前特定的发展阶段中出现的问题,是城市流动人口这一特定群体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的结果。引发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十分复杂,除流动人口自身的经济因素外,文化价值观念及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也同样起着不容或缺的作用。
(一)经济原因
1.目标与现实的冲突
追求经济利益是造成人口流动的最主要原因,同样也是引发流动人口犯罪的主要原因。大量的农业剩余人口怀着“淘金梦”进驻城市,却由于缺乏专业劳动技能,处于失业状态进而不能满足基本的生存需求。追求经济利益的目标与生存现实之间的巨大冲突,使部分流动人口走上了犯罪的道路。《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3》指出,新生代的流动人口在温饱之余对城市新生活充满更多期待。这使得梦想与现实的反差尤为突出,也就导致经济原因引发流动人口犯罪的现象更加明显。
2.“相对剥夺感”理论
相对剥夺感理论(Relative Deprivation Feeling Theory)是由美国社会学家斯托夫(Stouffer)提出来的。“相对剥夺感”是指个人将自身处境与其参照的人进行比较,如果发现自己的处境处于劣势,就会产生自己受到了剥夺的感觉。城市居民拥有比流动人口更稳定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社会保障,这些都极易引起相对剥夺感的产生。相对剥夺比绝对剥夺更容易诱发犯罪行为的发生。因为,对实施犯罪来说,可以见到和接近物质财富,要比完全缺乏物质财富或者没有机会把它弄到手的情况更富有刺激性。豐流动人口是城市经济财富的创造者,却不是这些财富的享有者,长期在这种失衡的心理状态影响下,就容易错误地将犯罪行为视为“夺回自己财富的行为”。
(二)社会原因
1.法律体系的滞后
目前我国关于管理流动人口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暂住证申领办法》、《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暂行规定》等规范性文件,大都强调流动人口的义务,疏于规定其权利。表现出的是对城市流动人口的防范,侧重于治安管理和打击整治,不关心其需求,更没有针对流动人口的服务。随着我国民主法治进程的不断推进,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也在渐渐觉醒,生活在一个缺乏认同感及归属感的城市,履行了义务承担了责任却不享有相应的权利,极易产生对抗情绪,进而引发犯罪。
2.社会控制力的相对弱化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中建立的针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控制机制已无法应对现今流动人口的数量膨胀,而城市新的社会控制机制尚未形成,这势必造成城市对流动人口的社会控制力相对弱化。
即便是现有的社会控制体系也没能在实际工作中发挥出应有的效用:大部分城市并未对这庞杂的工作予以相应的重视,只将其交由基层派出所负责;还有部分城市在流动人口的管理上缺乏明晰的工作制度,实际操作混乱不堪。这些都为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的滋生提供了温床。
(三)文化原因
1.价值观冲突
长期生活在一种稳定环境下的群体会在群体内形成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因此城市群体价值观与农村群体价值观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冲突。因为劳动力过剩,流动人口屈于弱势地位,仅靠勤劳节俭很难满足生活需要,因而更容易受到金钱至上等消极观念的影响,这为流动人口从事盗窃、抢劫、组织或强迫、贩毒等高危犯罪行为提供了精神支持。
2.匿名效应
某些犯罪行为的实施者如果不成为流动人口,可能终生都不会犯罪,这是因为熟人社会有着强大的道德制约力量。流动人口离开了原本固定的社会交际网络,进入了陌生的环境,新的社会交际网络尚未形成或者尚不稳定,就会出现一种无人知晓其身份的“匿名状态”,以“隐形人”的身份生活在城市之中。这种状态会极大地削弱道德对其行为的约束力,进而引起犯罪。随着流动人口迁入城市的时间增长,陌生人社会又会逐渐地转变为熟人社会,这种匿名效应也会慢慢地淡化甚至消失。
三、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
我国目前针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管理更多倾向于防范,但从多年的司法实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人口流动的增长是由于我国飞速的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因此流动人口犯罪是绝对不可能避免的,单纯的严刑峻法并不能解决一切问题,对流动人口犯罪的预防应当着力于“疏导”。
(一)重视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
近些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一些针对流动人口的法规或规章,为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进行了一系列积极的探索。流动人口的社会保障问题集中在养老保险、公共卫生及医疗服务等方面,因此扩大医疗保险的覆盖,统筹全国范围内的养老保险将是完善流动人口社会保障工作的重中之重。
新的《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提到新生代的流动人口中已婚育龄妇女的比例正在增加,这一现象不仅增加了医疗服务保障的压力,更为城市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问题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降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的辍学率,保障流动人口子女的受教育权应当被提上日程。减轻流动人口在社会保障方面的后顾之忧,增强流动人口的城市融入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预防流动人口的犯罪问题。
(二)建立针对流动人口的教育及培训
一般来说,个体对违法犯罪的认知度越高,法律的威慑作用就越强,法律也就越能遏制个体的违法犯罪意图。因此,对流动人口开展包括《刑法》、《治安管理处罚法》在内的的普法教育,有利于规制和防范流动人口的违法犯罪行为;而对其开展《劳动法》、《合同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学习,则能提高流动人口的法律意识,让其明确自身的权利义务,合理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以合法的渠道解决纠纷。
其次应当对流动人口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就业率。必要时也可在企业中对新上岗的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给予一定程度上的帮助,比如分配师父在工作实践中进行具体指导,从而消除因工作和生活环境改变带来的不适应,减少城市治安的不稳定因素。
篇10
俄罗斯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国家,其巨大的潜在市场越来越成为世界各国,特别是西方各国、跨国企业关注和争夺的对象。俄罗斯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十分丰富,工业基础和科技力量雄厚,教育水平和国民素质较高,与我国的资源秉赋和产业结构形成互补性的格局。因此,发展与俄罗斯的贸易关系,对我国国民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俄罗斯经济转轨后对外贸易的发展走势
俄罗斯从1991年到2001年对外贸易发展表现为“两下两上”的曲折发展进程,发展走势呈“W”型。具体数据见表1。
表11991年~2002年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动态(单位:亿美元)
注:贸易额包括个体贸易。此表转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第33页。
从表1不难发现,10多年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趋势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一)锐减期(1991~1992年)
苏联1991年全面解体,1992年俄罗斯开始实行激进的经济转轨,生产大幅度下降,通货膨胀严重,外贸额锐减。1991年和1992年外贸总额与上年同比分别减少了33.5%和20.7%,进出口额的锐减是国内经济危机的重要信号,是经济转轨后国有外贸机构机制失灵而私营外贸机构尚未得到发育的必然结果。
(二)回暖期(1993~1997年)
从1993年开始,俄罗斯生产的降幅减小,通货膨胀速度减缓,一些适应市场经济的部门开始形成并发展起来。到1997年,经济止跌趋升,国内生产总值首次出现增长,商业部门比较活跃,金融市场比较稳定。在这样的宏观经济背景下,从1993年起,对外贸易总额比上年增长8.6%,1994年接近锐减期开始的1991年,1997年达到1619.39亿美元,超过了1991年锐减前的水平,提升到外贸总额的最高点。
(三)危机期(1998~1999年)
1998年是俄罗斯对外贸易急剧转折的一年,1998年和1999年俄罗斯外贸总额分别比上年下降了17.6%和13.3%。这两年俄罗斯对外贸易的下降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1998年“8.17”卢布大幅度贬值出现金融危机,国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锐减,企业投资能力下降,进口大幅度减少(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7月俄进口增长6%,危机发生后的9~12月俄进口下降56%);二是美国、欧盟等国家对俄发起92起反倾销案,使俄每年因此蒙受损失约15~20亿美元。三是1998年国际市场行情低迷使出口额大幅度下降,当年俄出口商品价格平均下跌17.6%,出口收入损失约150亿美元。(四)复苏期(2000年~至今)
2000年普京总统执政,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刺激宏观经济增长,着力打击外贸走私集团,使俄罗斯较快地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2000年以来,对外贸易逐年复苏,2000年和2001年的外贸总额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9.7%和4.85%。俄罗斯外贸复苏的原因有以下三点,一是国际市场行情对俄出口十分有利;二是生产领域特别是进口替代型企业的生产增长幅度较大,抑制了进口贸易,顺差大增。2000年和2001年的外贸顺差分别为610亿美元和496亿美元,2002年头5个月外贸顺差仍保持在186亿美元的水平上。三是1998年金融危机后卢布贬值,使俄出口商品价格至今仍有竞争力。二、俄罗斯进出口商品结构与贸易伙伴的分布
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以能源产品和资源型原料产品为主,能源产品大约占出口商品总额的40%以上,尤其是石油产品,其受国际市场价格影响甚大,一旦国际油价升高,俄罗斯的出口形势就好;一旦油价下降,出口额必然减少。再者,金属、宝石及其制品占出口商品的1/4,俄罗斯的出口商品以初级产品为主,体现了它鲜明的特征。其具体商品结构参见表2。
表2俄罗斯出口商品结构(%)
注:上表中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9页,数据不含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进口商品以机器设备、运输工具、食品和农业原料为主,其相加几乎占到进口商品总额的60%以上,说明多年来俄罗斯工业缺乏技术的更新改造,工业设备严重老化。另外,农业产品依然短缺,农副产品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每年不得不动用外汇,大量进口食品。俄罗斯进口商品的结构见表3。
表3俄罗斯进口商品结构(%)
注:上表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71页,数据不含独联体国家。
俄罗斯是横跨欧亚的大国,由于历史形成的经济区域分工和经济地理的特点,俄罗斯的经济重心一直在欧洲。俄罗斯分为12个经济区,其中加里宁格勒州游离俄罗斯大陆处于西欧,其产业密集的经济区域位于北方经济区、西北经济区、中央经济区、伏尔加——维亚特卡经济区、中央黑土经济区、伏尔加河流域经济区、北高加索经济区和乌拉尔经济区;位于中部和东部的西西伯利亚经济区、东西伯利亚经济区和远东经济区地域占全国国土面积的75%,但人口仅占全国人口的22%,地广人稀,经济落后于欧洲地区。这种经济状况决定了俄罗斯对外贸易的重点在欧洲,与欧盟、独联体国家和中东欧国家的外贸比重占到80%以上,与亚太经合组织国家的外贸比重还不到20%。
俄罗斯对外贸易伙伴的区域分布,欧盟居首位,约占俄贸易额的34%,其后依次为独联体国家、亚太经合组织国家、中东欧国家,它们大约分别占俄贸易额的19~22%、17%和13%。详见表4。
表41997年~1999年俄罗斯对外贸易伙伴的构成(%)
注:上表数据不含个体贸易。此表引自《今日俄罗斯市场》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出版,第31页。
俄罗斯主要的贸易伙伴分布于五大洲的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欧洲主要的贸易伙伴有英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波兰、捷克、斯洛伐克、芬兰、法国、瑞士、瑞典;在亚洲主要有印度、塞浦路斯、中国,土耳其、日本,在北美洲主要有美国,在非洲和大洋洲外贸总额很小。
俄罗斯与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额参见表5和表6。
表5俄罗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3~364页。
表6俄罗斯1995年~2001年向主要贸
易伙伴的进口贸易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5~366页。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具有传统的贸易关系。由于地缘优势和既往产业链的连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依然保持着比较密切的外贸关系,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大体相当于其进出口总额的10%左右。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贸易参见表7。
表71995年~2001年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进出口额(单位:百万美元)
注:上表数据为实际发生额。此表引自《2002年俄罗斯数字快报》367页。
三、俄罗斯外贸体制与现行政策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为了建立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在组建新的对外经济贸易管理机构的同时,颁布了一系列法律和法令,对本国的对外贸易体制进行改革。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废除国家垄断制,建立对外贸易自由化体制,在经营方式、支付手段以及管理制度方面逐步同国际通行的制度接轨。俄罗斯外贸体制改革经历了十分坎坷的过程,在关税手段和非关税手段上也几度调整,即使是当前的外贸体制也仍处在变动之中,俄罗斯在维护自身外贸利益与争取早日入世之间进行着艰难的选择。俄罗斯外贸体制与现行政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废除外贸国家垄断制,推行对外贸易自由化
俄罗斯改革的首批法令就是废除对外贸易国家垄断制,用市场调节的方法代替行政调节的方法,实现对外贸易自由化。
1991年,俄罗斯政府颁布了关于在俄联邦境内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的法令,取消国家过去规定的企业参加对外经济活动的各种限制和禁令,“允许在俄罗斯境内登记的一切企业及其联合公司,不分其所有制形式,可不经专门登记开展对外经济活动。”俄开始从国家高度垄断的外贸体制,向对外贸易自由化转变,这是一个重大的转折。这项改革的宗旨是:建立一种调节机制,一方面应最大限度地促进俄罗斯国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符合当前国际贸易惯例,实现俄罗斯经济与世界经济一体化。
这项改革的具体做法是:首先,将从事外经贸的企业实行私有化,推行股份制,组建和发展集团公司。除军火出口公司和一些专营战略性原料的进出口公司的控股权均由国家掌握外,这些大公司将自主经营,独立核算,逐步与经贸部脱钩,朝着集金融、生产、外贸功能为一体的跨部门集团公司的方向发展。其次,国家不设置障碍,企业和经济组织可以自由地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自由地进入国际市场,寻找合作伙伴。最后,逐步形成符合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节对外贸易做法的完整体系,运用国家宏观调控措施,注意发挥关税、利率、汇率等经济调节手段的作用,减少行政干预。
规范关税和非关税制度。受传统经济体制影响,原苏联的关税制度单一,税制税目自成体系,进出口关税不分档次,关税对调节进出口贸易发展的作用不大。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改革和规范关税制度,努力向国际通行的制度靠拢。
(二)进口管理政策
1.进口关税
1992年初,俄罗斯对一些进口商品规定了很高的税率。但是,由于国内经济状况恶化,不得不下调一些商品的关税。同时,对不同类型国家规范了实行区别待遇的关税。同俄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基础税率(15~50%);同俄没有最惠国待遇关系的国家实行普通税率(30~100%);同俄有贸易协议的发展中国家实行优惠税率(7.5~25%)。中国属于这一类国家。俄从1993年2月1日开征增值税和消费税。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国家的收入。从1993年8月1日起,俄实施新的海关税法,新税法的颁布和实施标志着俄海关制度已开始同国际通行的方法接轨。1994年3月15日起,俄大幅度提高进口商品的税率,这次调高税率是为了保护本国同类商品在市场中的地位,免遭外国商品的冲击,具有很强的贸易保护主义色彩。为调节本国经济的发展,从1996年5月起,俄又提高了平均进口关税的税率,由原来的12.5~14%提高到14~15.5%。同时,还采取了一些非关税调节的行政手段,加强对进口商品的管理,如严格进口安全检验制度,自1997年1月1日起要求所有进口商品必须使用俄文标签等。
2000年4月1日起,俄开始实行新的进口关税税率表(正式名称为《俄罗斯联邦海关税则》)。对80种商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其中上调的30种,下调的45种,另外5种商品在从价税不变的情况下规定了从量税。根据2000年11月27日第886号俄罗斯政府决定,对上述新税率表进行部分修改,自2001年1月1日起,对3500项商品实行新进口税率。当前俄进口税率除零税率外,分为5%、10%、15%和20%等4档。对汽车、白糖、酒精、酒类制品、烟草制品等特别敏感商品仍实行25%和30%的进口税率。
2.增值税
自1993年2月1日起,俄开始对进口商品征收增值税。针对不同的进口国别,俄实行以下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对独联体国家的商品免征增值税;对非独联体国家的商品计征增值税。
目前俄实行两种增值税率:粮食、基本食品、原糖、野生果实、浆果、核桃、用于科技目的或生产饲料或制作药品的鱼粉、鱼和海产品、儿童用品等进口商品的增值税率是10%;其他商品的增值税率是20%。
根据有关法律,进口商须两次支付增值税:首先是在办理商品进关手续时,要按商品的海关申报价值、进口关税和消费税的合计金额计征增值税;之后,在俄联邦境内加工和销售进口商品过程中的新增价值部分也要缴纳增值税。
3.消费税
俄对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始自1993年2月1日。目前仅对酒类、香烟、汽油、首饰和小轿车等五大类进口商品征收消费税。
无论自独联体国家还是自非独联体国家进口上述商品时,均缴纳消费税。
消费税率与关税税率一样,可以按从价(按商品海关申报价值的一定百分比)、从量(每一计量单位商品应缴纳多少欧洲货币单位)或复合(将这两种方法结合起来)的办法征收。
与增值税不同,进口商只需一次支付消费税,即在办理商品过关手续时支付。在此之后,缴纳过消费税的商品在俄境内销售时,无需再次缴纳消费税。
4.非税收调节措施
俄罗斯对部分进口商品实行许可证管理。迄今为止,商品进口到俄罗斯一直不受配额限制,许可证管理也只针对有限的商品。需接受许可证管理的进口商品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保护植物的化学产品、工业废料和译密码设备;第二类是需按俄总统和政府规定的特殊程序进口的商品、技术和科技信息,包括武器弹药、核材料、贵金属、宝石、麻醉剂、镇定剂、可用于制造武器装备的个别原材料和设备等。
但按照保护国内市场的需要,俄逐步增加进口许可证管理的商品种类:自1997年1月1日起,开始对食用酒精和伏特加酒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8年5月1日起,开始对彩电整机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自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对烟草及其工业代用品的进口实行许可证管理。
(三)出口管理政策
1.出口关税
在调整出口税方面,由于出口秩序混乱,俄罗斯经历了一个从上调到下调的过程。1991年在向市场
经济过渡初期,俄在出现大量原材料低价甚至倾销价竞相出口问题后,不得不实行出口专营并上调出口税,这样,战略性原材料出口的混乱局面得到抑制。1992年11月俄开始实行新的出口关税税则,新出口关税税则的趋势是,适应贸易自由化政策的要求,较大幅度地调低出口商品的税率,并且减少征税商品的种类。出口商品的税率从原来5~70%下调到3~25%。征税商品种类由1992年的53个大类减少到1993年的29个大类。特别是机电产品开始减征、免征基础税。1994年俄再次调低商品出口税,并决定今后商品出口关税将受到两种限制,其一是数量限制,只有少数商品征收出口关税,其中包括某些矿产原料、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属、化工产品、林产品、粮食、航空装备、武器和军用材料等。由于无法精确计算这些商品的国内生产费用,所以,俄征收这些商品关税是依据出口效益而定。其二是时间限制,根据俄联邦《海关税》的规定,出口关税征收到1996年1月1日为止。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在国家财政日益恶化的压力下,为寻求新的资金来源,弥补国家预算亏空,1999年初以来,俄政府颁布命令,开始对部分主要出口创汇产品征收临时出口关税,需缴纳出口税的商品清单中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等能源产品;有色金属、木材、皮革料、大豆、油菜籽、葵花籽、某些食品等。
2.增值税
根据出口地域的不同,俄实行两种增值税征收办法:
一是对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免征增值税。1996年这一优惠范围又进一步扩大,凡与向非独联体国家出口商品相关的运输、装卸和换装等服务业务也予以免缴增值税。
二是对向独联体国家出口的商品则按全额税率(20%)征收增值税。增值税先由买方支付,再由出口商负责上缴国家财政。
1996年底~1997年上半年,国家加强了对享受增值税优惠的出口商品的监督管理,规定出口商必须向税务监察部门提供由海关出具的书面证明,证明货物确系运往非独联体国家。
3.消费税
根据贸易方式、商品品种和出口地区的不同,对消费税应税商品规定如下计征办法:
一是通过易货合同的出口,需缴纳消费税。
二是向非独联体国家的出口(石油和天然气除外),免征消费税。
三是向未加入独联体的原苏联加盟共和国(主要指波罗的海三国)的出口,如以非自由兑换货币结算,免征消费税。
四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出口,均需缴纳消费税。
石油、天然气的出口消费税率由俄联邦政府的专项决议加以确定。根据不同产地的矿业地质条件和经济地理条件,国家对不同的石油开采企业规定了不同的消费税率。
4.非税收调节措施
一是对某些商品实行出口配额和许可证管理。
目前俄对以下两类商品的出口实行配额和许可证管理。第一类主要指那些按照国际协议的规定应主动限制出口数量的商品,如纺织类半成品和成品、个别黑色金属制品、碳化硅等。第二类是某些特殊商品,包括野生动植物、药物原料、译密码设备、武器、核材料及其装置、贵金属及宝石、矿物学及古生物学的收藏资料、半宝石及其制品、麻醉剂、镇定剂等。
在实践中,出口配额的分配主要是通过招标或拍卖进行。配额如有富余,亦可通过实际出口业务加以分配。出口许可证由俄经贸部驻地方特派员办事处负责发放。
二是对出口商品进行海关估价。
为了防止出口商低报出口价格、海外结余利润,自1996年12月起,俄规定对出口商品实行海关估价。确定海关价格的基础是合同成交价,即出口商品买方实际支付或应该支付的费用,此外还应包括由买方承担的、但未包含在合同成交价内的费用,如中介费、费、包装费、知识产权对象使用费等。
三是对加工服务贸易的出口进行管理。
近年来,加工服务贸易(外国商人购买俄产原料后,不将其运出俄境,而是与俄企业签订加工合同,委托其对所购原料进行加工)在俄境内得到较大发展。针对这种情况,俄海关专门做出以下规定:卖给外国公司的俄产原料不受海关监管;海关机构不参与上述原料及其中间加工产品在俄关境内的转运;获得的最终加工产品可按照一般出口制度(包括配额和许可证规则)运出俄联邦关境。
四是加强对出口收汇的监督。
1993年10月,俄建立了计算机外汇监控系统,自1994年1月1日起,开始对出口商的出口收汇情况进行全面监督和检查。该系统的运行方式是:计算中心与俄全国各地经营外贸结算业务的商业银行建立起计算机联网关系,商业银行将出口商每一笔出口业务的最后收汇情况传给计算中心,中心将其与计算机中储存的该笔业务所签合同的总金额、商品品种和数量、支付条件等进行核对,以确认出口商有无隐匿外汇收入的行为。1998年8月俄爆发严重的金融危机后,为防止资本大量外流,俄对出口贸易的支付方式进行了严格限制,规定只有在出示已收到100%预付款证明或已开立出口商品海关价值全额信用证后,出口商品方可出境。
(四)限制易货贸易,积极与国际贸易体制接轨,不断扩大现汇贸易方式
易货贸易是苏联在经互会范围内长期实行的基本对外贸易形式。这种贸易形式的特点是,实行计划协作和非现汇支付结算。供货价格由双方议定,一般都大大低于世界市场的平均价格。易货贸易能够调节余缺,并能弥补外汇短缺,对发展双边贸易关系曾起过积极的作用。自俄罗斯提出向市场经济过渡的方针后,开始实行限制易货贸易的政策。俄认为,易货贸易对俄具有不等价交换的性质,俄在这种贸易中吃了大亏。俄罗斯从1992年下半年起便开始限制易货贸易协定的实施,主要措施有:第一,不断提高易货贸易商品的出口税率。易货贸易商品的出口税原来就高于基础税率15%,1992年9月又上调15%。1993年1月起再次上调,使其税率高于基础税率50%。第二,对易货贸易实施监督和登记制度,以保证进口和出口商品的等值。第三,在易货贸易中不断提高支付硬通货的比重。对于一些被认为是对方必需的商品,则要求完全支付硬通货。易货贸易在俄罗斯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国际通行的现汇贸易方式正在不断扩大。
四、俄罗斯入世进程与外贸发展趋势
展望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未来,不难看出,俄罗斯正在积极适应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另外,俄罗斯努力推进加入世贸组织,将对本国的对外贸易发展产生十分重大的影响。
俄罗斯独立之后,很快成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成员国;1994年加入欧共体一般特惠体系;1996年加入欧洲委员会;1997年加入巴黎俱乐部和伦敦俱乐部;1998年11月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正式成员国。从1994年开始,俄罗斯提出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申请,1996年开始入世谈判,至今已和50多个世贸组织成员国进行了关于入世的双边会谈。普京就任总统后,多次明确表示入世的愿望,俄罗斯积极推动入世进程有其深刻的背景原因。
苏联曾是世界第六贸易大国,但俄罗斯独立后退居第二十五位,仅为原苏联贸易额的40%。由一流强国沦为二流乃至三流的国家。普京执政后,俄罗斯由大乱趋于大治,重振大国雄风成为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目标。俄罗斯的外贸自2000年才恢复为正增长,2001年突破1500亿美元,而我国已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大体推算俄罗斯GDP的增长1/3是由外贸拉动的。俄罗斯政府清楚地认识到,入世对俄带来的好处是多方面的:可以扩大俄产品出口的数量与品种,有利于引进外资;有助于消除国际市场对俄出口产品的歧视性限制;总之,入世之后,俄罗斯可以通过扩大外贸出口进一步振兴国内经济。
但是俄罗斯入世的谈判中存在许多难点:一是西方国家对一系列工业产品的俄进口关税提出“零关税”要求,如化工产品、钢铁、药品、纸、家具、医疗设备等;对一些工业品的关税,要求大幅度降低。如对汽车,美国要求俄将汽车进口税由25%降为10~15%,俄方则以30%为起点,经过7年降至15~17%。二是关于农产品补贴问题,三是关于服务贸易问题,四是关于法律制度问题,以上问题的解决并非朝夕之功,俄罗斯入世谈判将经历一个十分坎坷的过程。
尽管俄罗斯入世问题的利弊得失在国内引进巨大的争论,但俄罗斯积极推进入世进程的方向始终没有改变。俄罗斯政府将在以下领域进行艰难的选择。
一是在工业领域,寻找开放市场与不损害国内生产者效率和竞争力的最佳结合点。合理地确定每一种工业品的进口关税,在5~7年的过渡期内逐渐开放市场,使这些产品的关税从较高的水平降至世贸组织成员国可以接受的水平。
二是部分开放服务贸易领域,对外国资本进入服务贸易领域的时间和规模保留一定的限制。俄罗斯银行、保险、证券业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竞争,投资环境差。俄即使入世后,投资环境也不可能立即得到改善,外国金融等服务贸易机构进入的时间将会延缓,这将为俄服务贸易领域提供一个适应的“时间差”。
三是保护农业,俄政府提出对农业的补贴额定为每年162亿美元,这只是为将来入世后预设的标准,现在就俄的财政状况而言根本谈不上对农业的补贴。如2001年的补贴还不到10亿美元。再者,一般认为遥远的运输距离对俄可起到保护作用,如把国外农产品运到俄罗斯的纵深腹地,成本将增加10%。因此俄方普遍认为,农业实际上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关键问题不在于提供关税保护和补贴,而在于经营机制的改革。
四是与谈判最强硬的对手欧盟周旋。对俄罗斯来说,入世谈判最强硬最难缠的对手是欧盟。欧盟市场约占俄进口额的40%与出口额的38%,在俄吸收的全部外资中有一半来自西欧。因此,欧盟的态度对俄入世无疑至关重要。欧盟一方面表示欢迎俄入世,同时又向WTO施压,让其制止俄对他们的倾销活动。俄一方面要认真对待欧盟,巧妙周旋讨价还价,另一方面也不得不做出某些让步,以寻求突破,与欧盟谈判的成功将会使俄入世进程越过最大的障碍。
鉴于上述分析,俄罗斯未来的外贸发展将有以下几个趋势:
一是进一步降低关税。在关税政策方面,1996年俄罗斯试图完全取消出口关税,但1998年以后又对一些商品重新开征进口税,到2000年继续对石油等产品征收出口调节税。从1996年起,俄开始逐步进行关税减让,2000年俄进行关税改革。从2001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新税率。目前,发达国家的有效关税税率已降到5%以下,发展中国家已降到10%以下,俄方的平均关税现为14~12%左右,未来的趋势,在国民经济回升的前提下,将继续降至10%左右,并有可能降至10%以下。
二是逐步调整出口产品结构。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国家外汇收入比过去更加依赖石油原材料的出口,这不仅使俄经济形势越来越取决于这些出口产品的国际市场行情,而且国际社会的反倾销斗争使这种出口结构遇到前所未有的困难。普京主政以来,反复强调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刺激制造业发展和促进出口,根据俄原有的经济结构,扶持军工企业,大力发展军火出口,是其产业政策的重要举措。普京还强调,大力发展信息产业,发展军工综合体,通过复兴军工产业带动信息产业的发展,俄具有巨大的科技潜力和较高的劳动者素质。预计未来的俄罗斯将逐步调整原油制品和原材料出口占主导的出口产品结构,逐渐形成原材料产品与军工产品、科技产品并重的出口格局。
- 上一篇:机械制图标准的基本规定
- 下一篇:高中语文文言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