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集体经济建设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推进集体经济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实践证明,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客观要求;是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支撑;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应对“谁来种地”问题的迫切需要。各级农业部门要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建设。
积极稳妥引导土地有序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搞现代农业要有适度规模,要适度规模必须有土地流转,而土地流转的前提是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国内外的实践充分证明。家庭经营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是当前各国农业经营的普遍形式。我国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要不断完善。
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必须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首先要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但是,现在一些地方仍然随意调整承包地,甚至违背农民意愿,违法收回农户承包地,引起农民上访。为此,要研究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具体实现形式,推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稳定土地承包关系。不仅不排斥土地流转,而且有利于土地流转。引导土地逐步向种田能手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是今后的发展方向,这一点应当明确。2012年底,全国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比例已达21.2%。优化了农村土地资源配置。但也有一些地方片面追求流转规模,定指标、下任务,甚至变相强迫命令,存在求大、求快的倾向。土地流转要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业人口市民化的步伐相适应;土地流转的主体是农户而不是干部,机制是市场导向而不是行政干预,目的是发展现代农业而不是搞非农产业;要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尊重农民意愿,政府主要搞好指导服务,绝不能包办代替,更不能强迫命令,这是土地流转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为此,要研究完善促进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土地流转市场和服务体系。
引导土地有序流转,方向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目前我国乡村户数2.68亿户,户均耕地不到7亩,这样的规模显然难有较高的效率。但土地规模经营还是要与人地关系相匹配。从我国资源禀赋和当前工农就业收益看。一年两熟地区户均耕种5~160亩,一年一熟地区户均耕种100~120亩,就有规模效益。当前和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小规模经营与适度规模经营将共同构成我国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的基础。
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根本,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紧迫任务。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农业分工分业不断深化,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量涌现,这些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从事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和社会化服务,能够优化集成利用各类先进生产要素,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目前,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还处于起步阶段,自身实力还不强、面临的问题还不少,要研究出台相关指导意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根据不同主体的特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行差别化扶持政策。当前重点是围绕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在农业补贴、资金奖补、项目建设、金融服务、农业保险及税务登记等方面加强扶持,不断提高其自身实力和发展活力。当然,切忌拔苗助长,人为“垒大户”。
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以农民为主体,绝不能排斥、忽视农民,不能排斥、忽视千家万户的承包经营农户。农民处于三农的核心地位,发展现代农业,培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既要解决农业问题,也要解决农民问题。如果只是实现了规模,解决了农业问题,而把众多农民排斥在外,将给维护公平、社会稳定带来严重隐患。我们鼓励工商企业进入农村、投资农业,但应着眼于服务、带动农民,与农民共同发展、共同富裕;而不是取代农民、兼并土地。工商企业应重点投资发展种苗、饲料,农产品收购、储藏、保鲜、加工、销售,以及种养业副产品和废弃物加工处理等农业产前产后业务,延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户特别是规模种养农户,实现合理分工、增值增效、共生共赢。对那些只“代替”不“带动”农民,甚至违反土地流转“三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规定的工商企业经营行为,应加以引导和规范。要研究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支撑,是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的重要内容。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蓬勃兴起,对社会化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目前,全国公益机构已达15.2万个。经营性专业服务组织超过100万个。实践证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上农业社会化服务,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核心路径。
公益机构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基础,这两年得到长足的发展: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机构基本建立,支撑保障和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但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农民的期盼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下一步,要在全覆盖、有保障上多下功夫,重点在那些具有较强公益性、外部性、基础性的领域,经营组织不愿干、干不了的领域积极发挥作用。
经营组织是农业社会化服务的生力军。相关资料显示,目前美国农业生产业增加值占农业GDP的比重已达到12.7%,而我国仅为2.3%,农业经营业还大有潜力可挖。下一步,要研究制定支持经营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竞争充分的原则,采取政府订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各类服务组织,在农产品保鲜、贮运、加工、销售环节,以及金融保险、信息服务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篇2
一、资本市场未发育,资金市场不活跃,社会中介市场不规范是我市现有投融资体系的基本特点
建市以来,受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的制约,广元市的投融资体系建设严重滞后,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功能不全。具体表现为:
(一)区域资本市场发育迟缓,直接融资渠道狭窄,风险投资机制缺失。我市至今没有一家真正意义上的风险投资机构,也没有一家为当地企业提供直接融资的中介机构,更没有一家通过股票市场融资的上市公司。生产经营企业及项目主体采取直接融资的方式寻求风险创业资本和长期技改资金融通的渠道十分狭窄,只能依靠创业者自筹、企业内部职工入股、民间借贷以及少量的国内、外开发银行贷款和国家专项投资资金勉强满足资本的需要,使融资风险高度集中于银行业。融资方式的单一,不仅限制了城乡新生企业的诞生与发展,同时,处于生长期的企业也受资本金率偏低的影响,严重制约了它们从资金市场融通再生产过程中所需流转资金的规模,迟滞了产业规模的扩张速度。
(二)资金市场资源配置失衡,信贷资金有效供给不足。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是我市资金市场的主要供给方。随着国家金融体制的改革,银行业金融机构实行商业化、集约化经营,国有商业银行信贷业务纷纷收缩到市城区,基于风险控制的要求,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对象主要集中于资本实力相对较强、风险系数相对较低的大、中型企业和国家、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而资本实力弱小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足够的信贷支持。专门为我市中小企业服务的地方金融机构又因错失组建良机而不复存在,广大的农村金融领域几乎由农村信用社独家支撑。而我市工商企业受资本、技术、管理水平的限制,大都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缺少规模以上企业和特色鲜明的产业集群,信贷资金承载力弱,导致银行信贷投放谨慎。近几年来,我市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差每年以两位数的增幅扩大。截止20__年7月,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32.85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98%,而各项存款余额为220.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了12.26%,存贷差已达到88.05亿元之多,全市资金市场呈现有效供给不足的局面。
(三)社会中介市场不规范,服务功能弱小。一是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建立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市场经济主体直接、间接融资的重要手段,但在我市由于缺乏充足的担保基金,目前仅建立了2家担保机构,而且担保基金数额小,远远不能满足融资双方的需要。二是评估、咨询机构运作不规范。一些中介机构缺乏职业道德和统一的认证标准,常常提供不实的评估结论,诱发诚信危机,使大多金融机构仍然延用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相结合的方式规避风险,既增大了企业融资难度又增大了融资成本。三是信息沟通渠道不畅。由于我市相关信息平台还处于初创阶段,且资源尚未实现共享,融资双方信息透明度不高,融资渠道不畅。
二、拓宽直接融资渠道,培育区域资本市场;营造金融生态环境,增强资金市场功能是加强我市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当务之急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金融资源竞争越来越成为制度的竞争。地方政府围绕投融资体系发展的政策会形成地方金融发展的亚政策环境,而适合市场化发展趋向的政策,将会带动本地投融资领域的繁荣,从而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入。加快我市投融资体系建设的目标就是要进行制度创新,化解实体经济融资要求、金融业自身发展和金融管理体制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区域经济和区域金融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结合我市实际,投融资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应以拓展多种直接融资渠道为切入点,充分借助全国资本市场平台,积极培育区域资本市场,为市场经济主体开展资本融通打下坚实的基础;增强资金市场综合服务功能,为市场经济主体做大做强创造必要的条件。在此基础上,促使不同规模与层次的企业与相应的融资方式结合,孵化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生企业,提升一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大、中型企业,催生一批具备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带动全市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一)加强领导,理顺关系,健全机制,为培育和推动区域投融资体系建设提供组织保障。投融资体系建设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政府应当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建立相应的领导机制和专门机构加以推动。由于投融资体系又主要与金融资源的配置紧密相关,因此可参照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经验,设立金融管理办公室,加强对投融资体系建设和金融工作的协调与管理。其主要职能应包括:研究制定全市地方金融发展规划;对地方性金融机构行使行政监管;负责对全市地方金融机构及与金融市场有关的中介机构的协调、指导和管理;综合协调涉及地方金融领域的重大问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积极拓展企业融资渠道,推动区域资本市场的形成;规划、协调、指导全市企业上市的前期改制、上市推荐等工作;指导地方性金融业、证券业、信托业和保险业等行业协会的自律管理;负责地方各类风险投资机构、担保机构、典当行、信托投资机构的引进和监管工作;指导和监管各类基金的设立和运行等。
(二)大力发展和利用资本市场,为中小企业搭建便捷、低成本的直接融资平台。一是加强研究,创造条件,整合
财政、科技、商务、经协等条块资源,改进服务,设立地方投资引导基金,鼓励创业。指导、帮助初创企业争取国内外风险投资基金,促进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的转化,使一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生企业能够破土成长。二是制定规划,做好企业上市融资的培育工作。积极争取省级有关部门指导我市中小企业和重点企业加强股份制改造,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加强上市辅导,同时积极向国家证券会推荐我市符合条件的企业利用成熟的资本市场开展直接融资,为增强企业实力创造条件。三是发展多种类型的地方非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满足地方经济主体的金融需求,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积极争取省级相关部门大力支持我市发展金融租赁机构、信托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尤其注重为创新企业服务的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开放地方债券市场和票据市场,以拓宽企业直接融资渠道。(三)培育和完善现代金融服务体系,提升金融机构功能。
将金融产业做强做大,实现地方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实现地方金融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前提。培育和完善地方现代金融服务体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让更多的外部金融机构落户本地,大力发展本地金融机构,实现金融业的量的增长。二是培植良好的经济和政策环境,使资金用在当地,并能产生效益,使金融业能够实现低风险的平稳成长,并取得良好的经营效益,实现质的提升。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通过有效手段引进国内投资银行、融资租赁、信托投资等法人机构来我市设立机构或开办业务;争取政策,适当组建具备新型服务功能的地方金融机构,并通过吸引社会资本,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组织机构,弥补金融机构门类缺失和融资渠道单一的缺陷;规范和完善信用担保市场,优化整合现有的担保机构,鼓励市内外各类资本进入广元的担保市场;积极引导和支持现有驻广金融机构开办金融租赁、公司债券、商业票据贴现等综合经营业务,繁荣区域金融市场。
篇3
关键词:集体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2)-02-0023-1
1 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现状
梨树县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和畜牧业大县,2011年全县粮食产量再创历新高,超过50亿斤,全县295个行政村,农业人口超过60万。2011年全县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为2573万元,其中:经营性收入118万元,占总收入的5%;发包及上交收入为175万元,占总收入的7%;补收入为1962万元,占总收入的76%;其他收入为318万元,占总收入的12%。集体经济总支出2249万元,其中:干部报酬支出为1045万元,占总支出的46%,(占补收入的53%);他各项支出为1204万元,占总支出的54%。无经营收入的村为244个,占总村数的83%。
2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村级经济组织的收入来源渠道狭窄
从当前我们统计掌握的情况看,村级收入的主要来源是财政转移支付的补助收入,只有极少数的村有一点发包收入和资产处置收入,靠近102线和四梨线,梨十线周边的村因为征占地有一部分土地补偿费收入,绝大部分的村也将集体的预留地随着二轮土地发包一次性包发到底,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支撑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和规模的扩大。
2.2 村级集体经济的各项支出不断上升
近三年来村级转移支付资金由过去的3.8万元,增加到6.8万元,增加的转移支付资金绝大部分增加到村干部报酬中去了,只有少量的资金用于弥补村级办公经费的不足。特别是近几年的村村通工程,需要村级配套的资金,基本上是空头,极个别通过处置预留地和林地等资产弥补一部分,大部分是空缺,形成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新的债务,扩大了村支出的范围和数额,直接影响到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正常运转。
2.3 村级集体资产难以盘活,债权不能得到有效清收
村级固定资产账面余额很大,但多数是有账无物或账面价值大,实际价值小,更多的是闲置无用的废旧资产。目前全县各项收款(即欠村级组织的债权)在全社会的大背景下,没有有效的政策和法规进行约束,特别是税改前尾欠的税费额度很大,很多农民认为听话的吃亏,挑皮捣蛋的占便宜,也是近年来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难操作,议不成的主要原因。
2.4 村级集体经济组织的负债沉重
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原因,多年来村在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综合开发、村两委换届、村村通工程、一事一议和新农村建设等超越自身实际能力的支出,产生大量的新生债务,债务的本金又在继续衍生新的利息债务,结果是事干了,欠了一大堆无力偿还的债务,给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村干部造成的困惑和烦恼是不言而喻的。
3 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途径和保障措施
曾经在国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农村集体经济,从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开始走到今天,走过了一条由强变弱,由弱变无,从辉煌走向低谷。原因是多方面,如何改变这一现状,是各级政府十分关切的事情,如何破解这一难题,短时期内很难找到能使村级集体经济迅速发展壮大的捷径和行之有效的办法,要改变目前的状况,我们认为,应从抓基础,抓本质,抓长远上做起,不能急躁,不能脱离农村的现实去研究和解决集体经济如何走出低谷,我们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做起。
3.1 着力提高村级两委班子的建设水平
说到底大到一个区域,小到一个村的经济发展离不开组织队伍建设和人才建设。村级两委班子的组织建设化程度和抓经济建设的能力,直接考验着一个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建议,一是适当延长两委班子的换届间隔时间,保持两委班子的相对稳定;二是尽快推进和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把大学生选派到两委班子中担任实职;三是有计划分阶段的实施村级主要领导实行财政供养,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抓组织建设。
3.2 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到今年为止,全省利用3年时间已经把村级转移支付资金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3万元。大的村已达到6.8万元。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方面的支出成本都在提高,转移支付资金中,干部报酬一项就占去60至70%,各项办公成本也在不断的提高。因此,目前转移支付资金虽然较过去有大幅度的增加,但原有的基础低,增加后的转移支付补贴仍然是低水平的,没有更多的可用资金投入到发展集体经济上面,所以,适当逐年的增加转移支付资金是十分必要和客观的。
3.3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支出
我们目前建设的标准化“三资”服务中心,无论是从制度保障,还是从业务管理上,已从根本上解决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问题,但是在资金使用上,还没有从实质上解决量入为出,有多大能力就办多少事的问题,有很多超越自身能力和实际的建设工程,形象工程,减少公益事业建设要求村级配套的比例和额度。
3.4 加大对村级债务的化解力度,减少村级债务的刚性利息支出
目前,村级债务严重困扰着各级干部,建议上级部门加快推进化解村级债务的进程和化解力度,使各级干部能够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抓经济建设。
3.5 积极探索发展村级经济的各种途径
篇4
一、存在的问题
(一)、村集体经济监管缺位。在目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得到有效的解决,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村集体经济监督不严,管理不善。在我村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管理层缺少专业的培训,在管理的专业化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同时,监管方式还是老方式、老方法,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监管频率低、次数少、不严格。监管缺位意味着村集体经济得不到科学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村集体经济的壮大。
(二)、村干部兼任合作社法人或成员导致职责难以区分。我村由于工作环境较差,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很难吸引到大量的优秀人才加入到农村经济建设中来,导致人才不够用,出现村干部兼任合作社法人情况。我村的合作社法人由村党总支书记华红林兼任,由于村党总支日常工作繁重,同时还要顾及自家的生产和生活,很难有精力用于发展集体经济上。同时,由于发展村集体经济是脱贫攻坚的部分工作,还要与集体经济的发展“两头兼顾”,职责难以区分。
(三)、合作社章程不够规范难以监管。制度建设的不完善,是阻碍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完善的制度可以有效的规范管理的科学性以及工作的规范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完善的制度,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也将受到阻碍。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章程不够完善,不够规范,合作社的作用得不到凸显。章程不够规范,合作社运行不按章程走,导致监管困难,村集体经济发展不明显。
二、改进措施及建议
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发展,有利于完善农村经营体制、有利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利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我村农业生产走向都市型农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针对我村农民专业合作社当前所面临的现状和问题,有以下几点思考和建议。
(一)、加强村集体经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监管。建议专业化的管理方式,健全化的监管方法,是村集体经济健康蓬勃发展的保障。村监会及村干部应加大对村集体经济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日常工作和取得成绩的监管力度,对发展的不足之处及时指出,并加以整改,促进我村经济全面发展。
篇5
2018年,xx街道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相关文件会议精神,在深入摸排,认真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按照 “扶贫到户,精准到人”的原则,切实瞄准扶贫对象,采取精准扶贫措施,不断提高精准扶贫工作实效,努力实现我镇扶贫工作目标,现将2018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街道位于县城所在地现辖x个村委,2015年总共识别贫困户x户x人,2016、2017年共脱贫退出户x户。未脱贫贫困户x户x人,其中兜底户x户x人,今年预计脱贫x户x人。
二、 脱贫攻坚上半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坚持谋划和落实并重
按照《xx县2018年脱贫攻坚‘春季攻势’行动实施方案》迅速启动“春季攻势”行动,提前谋划好全年工作,制定出台了《xx街道“春季攻势”实施方案》,要求各村制定了扶贫开发计划和贫困户的帮扶计划,细化任务分解,建立项目库,全面加强脱贫攻坚工作。
(二)八个一批精准扶贫政策落地生效
累计上报x名贫困户家庭学生需发放助学金,给一户贫困户发放小额贷款x万元,给全体贫困户免收合疗,劳务输出x人,特设扶贫开发公益岗位就业x人,入户培训剪纸爱好者x人,易地扶贫搬迁x户入住,产业扶持x户x万元。
(三)凝聚合力,完善基础资料
开了三次大型脱贫攻坚推进会,组织全体帮扶责任干部入户走访,对档案 内容数据逐次进行再核实,再梳理,做到每一户贫困户的档案与实际情况一致,坚决杜绝出现“数字脱贫”和“虚假脱贫”的现象。为推动全镇脱贫攻坚坚决战胜决胜提供有力保障。
(四)紧抓集体经济建设
我镇目前有三个村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xx的xx合作社是我街道的总社,街道所有贫困户入股参与就业分红,今年总社启动休闲采摘农业综合体项目,占地xx亩,总投资xx万。目前项目已评审,土地整合,前期规划已完成,基础水利工程正在进行。
(五)全面开展干部、农业培训
为了让全体扶贫干部熟用政策,依规依程的完成扶贫工作的各项任务,街道派出xx人参加市县的集中培训x期,同时组织街道全体干部培训学习x期。
为了使有劳作能力的贫困户很好的掌握农用实用技术,我街道邀请农工部畜牧局专业技术人员对我街道xx余名贫困户进行了种养殖技术培训,同时对xx名手工艺爱好者进行了剪纸和面花技能培训,支持贫困户就业创业。
(六)培育内生动力,开展民风建设。
我街道在扶贫工作中坚持“扶贫扶志、扶勤扶能”的原则,在政策、步骤、批次上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扶持,不搞“大锅饭”。对于有强烈脱贫愿望和具备一定劳动技能的贫困户,集中力量优先扶持,让这一部分贫困户先脱贫致富。对于无劳动能力、因残疾、因疾病致贫的,纳入兜底帮扶。对于有劳动能力,但好逸恶劳、坐等靠要、懒惰酗酒致贫的,进行耐心教育和引导。以此激发、激活贫困户依靠自己的头脑和双手,通过勤奋劳动,自我脱贫,走向富裕的内在动力和机制,从而最大限度调动贫困户的生产积极性,使贫困户把压力变为动力,把动力变为活力,带来了贫困户从精神状态、思想观念、劳动能力、生产方式到收入水平的一系列变化。
(七)坚持工作和作风齐抓并进。
深入开展扶贫领域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活动,全面排查、梳理存在的作风问题。紧盯工作落实、损害群众、党、政府形象、“”等问题,制定相关整改台账。严明工作纪律,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扫清障碍。
三、问题整改情况
坚持整改与推进并重原则,对照各级考核,检查,评估反馈的问题,逐条对照,建立台账,在全镇范围内抓整改。同时全面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形成修正推进再修正的良好工作循环。
四、下半年工作计划
(一)继续抓好扶贫开发“八个一批”专项扶贫工作,抢抓工作进度,改善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扶持发展产业扶贫,帮助他们尽快脱贫致富;
篇6
一、城沟村基本概况
城沟村辖区总面积53平方公里,距县城小市4公里。山林面积6.5万亩,耕地面积3200亩,农户858户,总人口2970人,共计9个村民组。2010年,全村实现社会总产值1.7亿元,农民人均收入5900元。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该村经济发展状况在全县来看属中等水平,发展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农民思想观念落后。一些农民对政策不了解,看问题的角度不够长远,只注重眼前利益。如:今年城沟村为农民免费安装自来水,由于地形因素,地下管道需从农户的农田地下经过,施工结束后就恢复其原貌。这本身是一项惠及村民的工程,但是一些农户关注的却不是自来水为其带来的方便,而是管道会不会造成土地减产,后由村干部和农业技术部门人员反复讲解引导,才保证自来水普及工程顺利推进。
二是土地制度不科学。城沟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1.1亩,基本上是以人口作为分配土地权利的依据,是一种行政性的“均田制”分配方式。这种分配方式造成土地规模过小,地块零碎,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竞争优势,无力抵御市场风险。
三是农业生产水平较低。目前城沟村农业生产仍以人工作业
为主,从播种到秋收,耗费较多的人力,许多外出务工的农民在这个季节不得不放弃工作回家务农。实际上,该村农民的务工收入是全年收入的主要来源,但所从事的工作多以体力劳动为主,技能型农民相对较少。
四是惠农效应不明显。近年来,国家在粮食提价、粮食直补、农业保险等方面出台了许多政策,确实让农民得到了很多实惠。但生产资料的价格上涨过快在一定程度上冲抵了惠农政策,保障农民增收的难度越来越大。
三、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村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制约全镇农村经济发展的共性问题。解决问题、加快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要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研究拟定各项政策措施。
一是加强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加大对农民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农民了解国家相关惠农政策,着力转变农民循规蹈矩、小富即安的思想观念,培养农民敢闯敢拼、积极创业的勇气和信心。同时,充分利用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阳光工程培训”等载体,不断提升农民素质,大力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技能型农民。
二是探索土地经营流转新形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在把握好国家相关土地政策的基础上,遵照自愿有偿的原则,努力实现土地使用权流转市场化,促进土地利用的规模化经营。如:上堡和下堡两村,在征得村民同意的基础上,调整出300亩土地,作为土地有偿转让的试点,建起280栋反季节温室蔬菜和水果园区,目前该园区已有10个蔬菜品种通过国家无公害蔬菜认证,每个棚室年产蔬菜1万余公斤,每年获利近2万元。
三是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因地制宜,发展高效农业是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形式。要充分利用小市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鼓励、引导、支持农民发展中药材、干坚果、水产养殖、特种畜禽养殖等特色农业产业。如:城沟村有山林6.5万亩,是一个林业资源十分丰富的村,对其进行结构优化,大力发展人工林、经济林和效益林就是一种很好的形式。
篇7
一、总体情况
以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脱贫攻坚系列重要讲话为指导,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要求,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自力更生、开发扶贫”的方针,创新脱贫攻坚思路,以村年度“户脱贫、村出列”为目标,调动全院力量,实施脱贫攻坚“规划到户、责任到人”工作责任制,坚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标杆,精准施策、精准发力,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产业和就业的能力。
医院结对的花石乡村总面积25.6平方公里(38300亩),耕地面积2024亩,山场面积为28300亩。全村辖37个居民组,946户,3690人,其中移民有190户,551人。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291户,998人,贫困发生率为28%,安排扶贫干部68名,其中我院有44名医务人员参与结对帮扶,通过精准帮扶、精准施策,2016年脱贫18户63人,2017年脱贫31户105人,2018年脱贫86户199人,2019年脱贫户为23户,31人,预计2020年实现贫困户全面脱贫。
二、具体做法
(一)强化组织领导,落实包保责任
医院始终将脱贫攻坚作为压倒一切的中心工作来抓,坚持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并设置专门的办公室,专人负责日常工作。为加强医院整村帮扶工作的领导,确保各项帮扶措施有效落实,成立了由院党委书记任组长,分管院长任副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强化医院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对照包保单位、帮扶干部职责要求层层传导,压实责任。
2019年,为继续推动村脱贫攻坚工作有序开展,医院根据村实际情况,总结工作经验,再次制定了详实可行的年度工作计划,合理规划年度帮扶目标,细化帮扶措施,并积极与花石乡政府以及村两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加强协调配合,院领导多次到村召开协调会,听取产业推进情况,积极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确保实现年度脱贫和村出列目标任务。
按照帮扶工作职责要求,医院充分结合单位实际和村脱贫攻坚工作需求,继续扎实做好本年度结对帮扶工作,并根据干部工作实际,及时对扶贫队员进行合理调整,同时报相关单位备案并同步修改大数据平台结对数据。结合每月目标任务,相继开展并完成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和精准脱贫工作。帮扶干部结合日常帮扶工作对帮扶措施、走访记录、帮扶成效等在扶贫手册中进行了完整记录,并按季度准确核算收支,和更新大数据平台数据工作。
(二)精心组织,全面推进帮扶工作有序进行
年初,医院扶贫工作领导组根据县委、县政府脱贫攻坚工作的总体要求,召集全院干部职工召开了脱贫攻坚工作部署会,会议要求大家拔高认识、沉下身子,全力以赴完成脱贫攻坚各项工作任务。同时根据全县脱贫攻坚年度工作要点和每月重点工作任务,每月均邀请村驻村工作队来院开展1次月度工作培训,及时进行安排、部署脱贫攻坚工作,截至今年12月底,共组织召开专题培训会议和推进会各9场,及时安排、传达脱贫攻坚各项任务要求,分析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反馈落实结果等,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
(一)推进村集体经济建设。在村原有集体茶园、茶厂和民宿旅游的集体经济基础上,积极帮助联系技术和资金支持,合新屋茶厂的建成和民宿旅游项目,推动村旅游开发,扩大集体经济建设规模,实现了村今年集体经济收入78.6万元。
(二)帮助完成周转性住房建设。根据村贫困人口住房保障需要,医院在上年度给予8万元的基础上,再次从业务经费中安排了10万元资金的经济支持,帮助完成贫困户周转性住房建设任务,目前周转房已全部建成,13户无房、危房贫困户已全部搬迁入住。
(三)落实各项到户政策。继续上年度医院制定的脱贫攻坚工作相关规定,扎实开展干部走访工作,每月安排帮扶干部至少到户1次,全年不少于12次的走访,结合各户实际需求,将现行的就业、产业、教育、医疗、易地搬迁、金融、光伏等各项到户政策宣传到位、落实到位,由于今年生猪疫情严重,为将贫困户损失将至最低,医院帮扶干部及时告知贫困户提前进行宰杀并帮销售卖,帮助联系就业门路等。截至今年9月底,村贫困户各项帮扶措施均得到全面落实,各项补贴、奖励资金全部分发到户。
(四)大力开展医疗脱贫。结合上年度工作经验,在切实为全县贫困人口做好医疗服务工作,扎实开展“351”、“180”健康脱贫医疗保障政策和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慢性病申报工作,实施农村贫困人口“先诊疗、后付费”工作的同时,继续针对村贫困人口施行免除来院住院治疗的门槛费(起付线)和特困优抚。
医院还结合党建、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文明创建、志愿者服务等活动,到村开展医疗服务和社会扶贫、六净一规范活动,着力改善村贫困群众生活和健康状况。
(四)开展帮销农产品工作。全院44名帮扶干部全部与贫困户签订了帮消协议,积极帮助贫困户推销种养殖产品7万余元,有效树立了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的信心。
(五)全力做好选派干部驻村扶贫工作。
医院2018年选派的高光远同志驻村开展工作以来,院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前往慰问,帮助解决工作、生活实际困难,在选派待遇上给予有力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使他们能全身心的投入到驻村帮扶工作当中,驻村工作得到了乡村两级的充分认可。
(六)社会扶贫。
今年,医院主动与村对接项目,采取直接认领和积极向上级医疗卫生单位争取援助形式扎实开展了本年度社会扶贫工作。
1.医院直接到村认领项目,捐资10万元;
2.在继续联系军医大学为村小朋友实施先天性外耳缺失手术;
3.9月20日,争取到县中医院到村开展社会扶贫工作,并捐资1万元;
4.10月16日,争取到医药集团向镇卫生院捐赠了总价值10万元医疗设备;
5.10月23日,向村贫困儿童捐赠总价值20.36万元的服装;
6.今年2月份、7月份两次到村开展义诊活动,捐赠药品总价值1万元。
本年度累计争取资金或折合资金以及干部帮销,共计63万元。
(七)核查整改迎接评审
医院根据村各项督查、暗访工作需要,均及时安排人力全力配合开展好迎检工作。
1、根据本年度督查暗访反馈的问题及时部署、及时整改。
2、11月中旬,为确保村年度顺利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医院精心组织安排年度扶贫工作自查工作,全面梳理年度结对帮扶工作,查漏补缺。
3、12月初,通过第三方评估验收,本年度脱贫户23户31,其中医院结对帮扶的有18户22人全部顺利通过验收,全村贫困发生率降至0.23%。
篇8
一、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现实必要性
1、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党在农村的一项基本政策。党和国家一直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特别是在党的十六大上,再一次明确指出发展农村经济要“增强集体经济实力”,这充分说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我们党在农村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政策。
2、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巩固农村基层组织的重要物质基础。当前,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使得以村党支部为核心作用的基层政权不能够有效发挥出来,凝聚力、号召力大大削弱。只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才能进一步夯实党在农村执政的物质基础,巩固基层组织的核心地位,增强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
3、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确保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农村。加快农村实现小康,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要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在当前国家财力有限,农牧民收入偏低的情况下,只有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增强集体经济实力,才能有效地对农村修路、农田改造、村镇建设、卫生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增强农村自身加快发展的造血能力,不断改善农牧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加快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二、村组集体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对老**镇村组集体经济情况的调查看,农村集体经济的实力是较薄弱的。这个镇在1983年实行时,就把集体的牲畜、农具等作价分给了农民,集体经济的发展,基本上是从零开始的。在这期间,各行政村虽然办过企业或经济合作社从事工、商业活动,但因种种原因,现均已停产倒闭。5个行政村、51个村民小组目前都没有企业,集体的收入主要就是靠机动地发包收入,再无其它的收入来源。从被调查的5个行政村、51个组的统计资料显示,截止2004年年底,各村委会的集体总资产为226.3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112.39万元,流动资产113.78万元,而流动资产中货币资金仅有4.92万元,其余为债权109.26万元。另外,债务达126.44万元。具体地看,5个行政村有30%的村资产总额不足50万元,60%的村集体流动资产不足20万元,80%的村集体积累资金不足10万元,60%的村债务大于债权,60%的村集体年总收入不足5万元。
51个村民小组集体资产总计1532.19万元。其中固定资产达1283.92万元,但这其中农民集资打井的资金就占1247.11万元,真正属于51个村民小组的固定资产仅有30余万元,而流动资金中的货币资金仅45.07万元,70%的村民小组帐面无一分现金,作为集体积累资金的公益金,公积金帐面上虽有86.35万元,实际并无现金可支配。各村民小组的收入仅仅靠的是机动地的转发包收入。具体到每个组来看,集体流动资金不足万元的组占68%,集体年纯收入不足万元的和收不抵债的组占63%。从全县情况看,也是集体经济薄弱,发展很不平衡,大部分村组集体经济收入只能维持正常业务开支和少量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有的集体经济严重亏空,村财收不抵支,个别地方“空壳村”现象仍然存在,这些情况严重地制约着农村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社会和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三、村组集体经济薄弱的原因
据调查,制约村组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1、70%的村组干部存有“畏难情绪”,等、靠、要思想严重,缺乏开拓进取,迎难而上的精神。总体来讲,村组干部报酬低、待遇较差,大部分村组干部都是辛苦一年,报酬还拿不到手,只有挂在帐上,这对村组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是有影响的;另外,村组干部的整体素质还不高,年龄结构老化现象依然比较严重,5个行政村中,书记、主任平均年龄超过45岁的村有3个,年龄在50岁以上的书记有3个,占60%。村组干部中初中、小学文化水平的比重偏高,达89%,不少人对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等懂得不多,对于发展村组集体经济只讲客观条件差,主观上努力不够,导致集体经济逐年薄弱。
2、干部主要精力还没有集中到发展集体经济上。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村组干部的精力平均分配情况为:10%的精力用于抓集体经济,70%的精力用于落实上级下达的任务和自己的主管工作,15%的精力用于家庭劳动,5%的精力用于应酬及其它事项。绝大部分村干部反映当前农村工作难开展,就**县而言,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地处偏远,经济不发达,村组兴办企业困难,增加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太少。
3、农民对集体经济不关心。村组干部普遍反映,目前农民对集体经济的主人翁意识淡薄,对发展集体经济不关心、不支持。他们认为村、组集体经济与他们的个人利益关系不直接,经营没有决策权,管理没有监督权,借口减轻农民负担,就什么都不愿交。因此,当前教育农民,给农民讲政策、讲法规,对农民进行集体主义教育任务迫在眉睫,在下乡驻村工作中要加大对农民政策法规的宣传教育力度。
4、村级经营管理体制不健全。一是集体资产管理混乱,体制下放期间,由于没有处理好“统”和“分”的关系,把应由集体统一经营的项目分散到农户去经营,又没有很好加以管理,造成集体果园、山地等资产分光、流失。山区乡镇尤为突出,大部分山地无偿被村民占用,又没有收取任何山地开发使用费、管理费,没有签订任何承包合同,使村集体失去产业基地,村财几乎是空白。二是缺乏使农村集体资产在运营中保值增值的有效管理机制。原有的一些发展和壮大集体经济的优惠政策,在经济改革过程中,已逐步被取消,仅有的个别优惠政策也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农村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而失去吸引力,原来的一些村、组所办企业也都早巳倒闭。对现有的集体资产也存在管理不严,造成集体资产缺乏与浪费,更谈不上集体资产在运营中保值增值。总觉无条件,也无能力兴办什么合适的企业,集体经济收入的来源只有提留的收取和机动地的发包(留有机动的的村、组),集体经济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5、村组经济发展的路子不多。部分村组领导班子素质差,没有一个好的支部带头人,没有制定切实可行的集体经济发展规划,或只规划没有具体实施案。但主要的原因在于村组干部集体经济观念不强,公仆意见识淡薄,缺乏开拓进取精神,缺乏发展经济的思路和管理经济的能力,不能找准一条发展路子。目前,发展集体经济难、完成上级计划难、农村五好建设难、处理民事纠纷难成了农村基层干部普遍反映的“四难干”。
四、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几点对策建议
1、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立“有人办事,有能人办事”的人才保证机制,在强班子、优化环境上出新招。一要改革选人用人办法。不断调整和优化领导班子结构,尤其是选配好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切实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好,热心为群众办好事,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优秀人才选进基层领导班子。在村组干部的选拔上要开阔视野,拓宽渠道,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新机制,实行“三推一审一选”(群众推荐、党员推荐,组织推荐,党委审查,党员大会选举)和“两票制”(群众投信任票,党员投选举票)的办法,选拔有能力、有威信、德才兼备的党员任村党支部书记。同时,还应尝试打破“限定村内选人,因定本村任职”的框子,通过竞聘、招考、下派等多种形式推进村党支部书记的异地任职,并且逐步实行职业化管理。二要加大后备干部队伍的选拔培养力度,实行跟踪培养,培养成熟就要及时大胆启用。要建立“把能人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能人,把能人中的党员培养成村干部”的选人用人机制。一是“要把能人吸收到党内来”。积极做好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工作,特别把那些年纪轻、有文化、懂经营管理的返乡知识青年、退伍军人、乡村企负责人和致富能手纳入视野,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高的村级后备干部队伍;二是“把党员培养成能人”。充分利用党校、党员电化教育、“科技之冬”等多种培训形式,积极组织党员学政策、学理论、学法律、学科技、学市场,提高他们的致富本领,使一部分党员成为村务管理的行家里手,成为党员中的能人;三是“把党员中的能人培养成村干部。要把党员中的能人确定为后备干部,并建立健全后备干部队伍档案,通过“党员设岗定责活动”和“双带”工程活动,为后备干部提供锻炼的机会,使其充分发挥作用,尽快成熟,逐步走上领导岗位。三要研究制定配套政策,激发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在解决干部工资、福利、养老等生活保障上下功夫,对在经济建设和发展上有突出贡献的优秀党支部书记,解决相应的政治待遇。改革村干部的工资制度,要探索税费改革后如何结合工龄、村人口规模、学历、农民增收以及双目标责任状落实情况发放村干部工资。配强领导班子。解决好“无人管事”的问题是解决“无钱办事”问题的前提,要求村组今后在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上下功夫,重点抓住两点:一是从思想观念上教育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强化发展意识和市场竞争意识,对那些集体经济“空壳村”,要增强支部的危机感和紧迫感;二是要把扶贫和整顿经济薄弱的村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任务,层层明确职责。
2、加强现有集体资产的管理,杜绝集体资产的流失,保证现有集体资产能够发挥作用。首先通过清查村、组集体经济的各种资产,摸清集体资产的存量、结构、分布和运营效益情况,做到帐实、帐款相符。其次,通过依法对村组集体组织的各种资产界定所有权,理顺产权关系,维护集体的合法权益。第三,通过对村、组集体经济组织的各种资产进行重新核定,确定集体资产的价值总额。第四,通过建立健全集体资产的各种规章制度,加强集体资产的管理和监督,逐步建立起产权明晰,权责明确,民主监督,科学管理的集体资产经营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确保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在对集体资产清理完成以后,应加强对欠款的回收工作,特别是要加强对农民的权利、义务观及集体主义教育。第五,建立健全财会工作和管理制度,村财务开支实行三审制度(即社长审签,民主理财小组审查,村委会审核,村主任核签);财务管理实行“村有乡服务”制度,即:村会计业务由乡农经站提供服务,村上不设会计,村出纳由村委会推荐,乡农经站考核聘任。积极研究探索化解村组债务的途径和办法,减轻债务负担,实现节支增收。
3、加大清欠力度:盘活现有集体资产,使有限的资金更好地得到使用。可以利用收回的欠款作为资本,进行投资。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可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搞养殖业。以行政村为单位进行投资,同时向个人吸收股金,兴办股份制养殖场,搞牛羊育肥及繁殖;聘请有能力、懂技术的人进行管理,杜绝过去政企不分,多头管理的现象,年终按股分红;二是在集体机动地上做文章,招标发包是一种形式,另外也可集体统一管理,想办法吸引外资搞综合开发,但必须由专人负责,签订责任状,制定奖励办法,并交纳一定的风险抵押金。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集体留足机动地,是增加集体经济收入,不断壮大集体经济的—种有效途径。然而现实情况是,部分村、组在二轮土地承包时却没有留下机动地,既使留下机动地的村、组由于给新增人口分地,机动地也在逐年减少,这样下去,再过几年集体就连一分机动地都没有了。因此,我们建议能否按中央精神“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原则,对新增人口不再分地,所留机动地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同时,由于农副产品价格上升,加之国家狠抓粮食安全工作,土地升温,应继续规范二轮土地承包合同,积极解决遗留问题,对承包的机动地应公开招标,切实管好用好。
4、寻找新的增长点,多渠道发展村、组集体经济。一是要立足本地的资源优势,通过资源开发增收。要积极组织开发利用集体所有的荒山、荒地、荒滩、草场、水面等资源,搞好配套设施建设,实行招标承包,增加集体收入。二是发挥区位优势,经营集体土地和物业,靠近城镇和交通沿线的村庄要统一规划,通过建设仓储设施、集贸市场、经营门面等从事二三产业,实行土地和物业租赁经营,增加收入。三是挖掘潜力,因地制宜地大力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运输、旅游服务业等,进一步拓宽集体经济发展的路子,培育农村更多的经济增长点,搞活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四是企业强村。结合小城镇、村民新居建设,因地制宜兴办新的集体经济发展项目,积极稳妥地发展以农牧产品加工为重点的村办企业,并加强管理和经营,壮大集体经济。五是抓项目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差是制约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要利用项目建设进行农田水利、生态环境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大力进行农业综合开发。六是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农村合作基金会以及各种行业协会、服务站等服务组织,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事业,开展有偿服务,建立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网络。发挥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优势,组织农村劳务输出,通过为劳动者服务创收。
篇9
[关键词] 建水县临安镇 失地农民、出路问题 探索与思考
[中图分类号] F32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1-0016-02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的加速,临安镇对农村土地征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农民丧失土地的现象日益突出。如何解决被征用土地农民的出路问题,对于巩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和完善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值得我们认真探索和思考。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用地的矛盾,如何解决好失地农民的生活、就业等现实问题,已成为各级党委、政府急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笔者认为,各级政府应当积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出台相关政策,以保证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基本情况
临安镇地处建水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处位置交通便利,四通八达,地理位置十分优越。目前,社会稳定,投资便利,社会和谐。镇域内辖19个村委会,农业人口96240人。近年来,由于城市建设、工业发展、高速公路建设、泛亚铁路建设以及工业大道建设等大项目的推进,农民的土地被大面积征用。临安镇涉及到城郊、韩家、永善、红庙、陈官、中所等11个村委会,涉及农户8164户,28999人,占全镇农业人口的30.2%,其中: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3亩的失地农民2068户,9932人;完全失地(绝地)农民2784户,8245人;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3亩的部分被征地农民3312户,10822人。
1.失地农民劳动力状况
全镇失地农民的18177人中,16周岁以下的3725人;16周岁至60周岁的11580人;60周岁以上的2872人。
2.失地农民就业状况
通过各级各部门的劳动技能培训、积极引导,解决失地农民再就业6000余人,还有一万多人没有就业岗位。
3.失地农民生活状况
失地农民生活大概呈现四个一的现状,有四分之一的失地农民利用土地补偿款发展商贸、加工、个体经营等经济活动,生活比较富裕;有四分之一的失地农民由于土地补偿款少,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经营活动,生活相对富裕;有四分之一的失地农民由于文化水平较低,无经营技能,只能靠打临工,生活水平一般;有四分之一的失地农民由于身体原因(残疾、生病等),年老无劳动能力,生活水平较差。
4.失地农民保障状况
现有社会保障制度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农村低保,较单一,农民难以接受和认可。全镇失地农民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人数1884人(目前领取养老金的仅有49人);享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332人(人均每月70元);村组预留用地状况:从2002年至今我镇韩家、城郊、永善三个村委会的村组预留用地共有近500亩,但成功开发的只有100亩。
二、失去土地农民的现状及因失地而带来的社会问题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对土地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农村集体土地将被征用,使农民占有的土地越来越少。加之我国现行的征地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被征地农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务农无地、上班无岗、低保无份”的“三无农民”越来越多,失去土地的农民将会不断地大量出现,这些人的生活问题,子女就业问题,养老问题等等,都是客观存在的。如若处理不当将会引发很多社会热点难点问题。
一是农民失地导致的无业或待工人员较多,直接影响生活质量和前景。失地农民就业大多是一些没有劳动技能、劳动报酬低的行业,以绿化、环境卫生、治安等行业为多。有些村民是由开发单位安排就业,一般从事保安、环卫等简单劳动,有些因单位不景气等原因而失业。这些失地又失业的农民一般文化素质较低,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较差。而失地补偿又无法满足失地农民失业后的养老、医疗保障等等现实问题,这些情况都影响了他们对失地后生活前景的期望并形成对农村城市化进程的排斥。
二是失地农民因为生活困难,今后将会以靠出租房屋为主来维持生计。时间长了违章建筑就会增多,将使原来的居住环境变得十分拥挤,原来的规划设施和格局也被打破,导致水、电、气等基础设施使用过度,设施老化而无法改造,防火通道被堵塞、占用,一旦发生火灾无法扑救。由于排水设施被占用,污水横流,是流行性传染病的重要根源。由于出租房屋,流动人口在角落里大量聚集,有的地区流动人口的比例大大超过当地居民,打架斗殴等不良的社会治安现象将会随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当地治安。而一旦加大治理力度,将影响其收入来源,就会出现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事件。
三是农民思想不稳定,影响社会团结发展。农民们眼看着繁华的城市和现代化工厂建立在自己曾经耕种的土地上,自己却不能享受,甚至连到城市和工厂工作的机会都没有,因此有的人就会心理不顺,思想不通,再加上闲得没事做,有的人法制观念变弱,社会责任感减轻,容易发生社会治安问题,对城乡社区的稳定造成不利。
三、镇政府解决失地农民出路问题的实践
针对失地农民生活困难的现实问题,镇党委、政府积极探索,采取了一些措施。一是加大宣传,积极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二是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再就业指导,利用团委、妇联、农推、兽医等技能培训和信贷资金扶持,但是只解决了200多名失地农民的创业和再就业;三是大胆尝试,推动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革,为更好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在征用土地时,按比例预留了一部分土地作为村组集体经济开发用地。但是由于村组集体经济薄弱,无力开发经营,村组集体预留用地还出现卖光、分光、吃光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镇党委、政府出台预留用地管理办法和“三资”管理办法等制度。在管好的同时,大胆尝试,2008年6月率先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城郊村委会第二十三村民小组推行了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成立了股份合作社,212人成为股东;2011年10月,临安镇第二家股份合作社在韩家村委会第一村民小组挂牌成立,739人成为股东;2011年12月,临安镇的第三家股份合作社在城郊村委会第十二村民小组成立,554人成为股东。近三年来,城郊村委会第二十三村民小组的股民每年人均分红3000多元,每户达10000多元,对每一个农村家庭来说,股份合作社一年近万元的分红已能维持最为基本的社会生活费用开支。村民享受到股份制改革所带来的切身经济利益,集体经济得到了不断壮大,群众得到了利益,这种模式将在条件成熟的村组加快推进速度。
四、对解决失地农民出路的几点思考和建议
失地农民拿到土地补偿款如同国有企业职工买断工龄一样,实质都是失业,然而工人能享受再就业的各种优惠政策,而失地农民却没有。因此,为使农民失地不失业,失地不失去幸福生活,更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生活保障和再就业,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从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增强对失地农民问题的认识。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构建和谐社会是减少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的最佳途径;城乡协调发展是保证政治社会稳定、促进我国顺利渡过转型期的关键所在。因失地导致上访的事件中,大约有80%的上访是有道理的,也就是说,许多上访,是由于某些方面的工作失误或法律法规不健全造成的。这就要求要多了解民众诉求,并采取切实措施予以解决,即使由于各种原因一时解决不了的,也要对群众讲清楚,取得群众谅解。
二是要严格被征用土地的使用用途。宪法规定: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土地实行征收或征用并给予补偿。征地是为了国家建设所需,是城市化建设所需,广大群众是拥护和支持的,作为本土农民是应当服从政府的规划和决策的,在这一点上是毫无疑问的。调查中反映强烈的就是,被征用土地的用途不能改变。不能征用时是一种用途,而征用后又改为其他之用,导致土地价格的不同,出现价格反差,群众就难以接受。
三是要形成定期检查土地使用情况制度。根据各级有关土地使用管理的规定,应由组织、纪委、审计、国土、农业等相关部门对征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补偿费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专项检查,并形成制度,做到一年1-3次。对拖欠、截留、挪用征地补偿费,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要及时给予纠正,并且要使整个征地工作透明化,公开化,这样就可以防止暗箱操作、分配不当也不公的问题,这样,农民因土地问题而上访的事件也会减少些。
四是多渠道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我国由于长期实行的城乡隔离政策和二元社会结构导致居住在农村的居民通常文化素质、知识技能相对较低,在城市中能从事的一般都是低声望、低技术劳动和低社会参与的职业,社会地位低下,在竞争中自然处于被动地位,农村居民在城市中可能从事的职业难以支持他们在城市长期居住。因此,除了劳动部门要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失地农民的工作技能以外,应根据实际,多渠道地安置被征地农民的生产生活,具体的安置途径可以是:(1)货币安置:如由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将征(购)地费中农民个人应得的所有款额在规定的时间内一次性支付给农民个人,用于本人在社会上发挥专长,自谋职业。(2)地价款入股安置:如将征用(购)的地价款入股,由被征(购)地者参与用地者为生产经营,作为股东参与经营,享受经营利润并承担风险。(3)社会保险安置:如经农民本人申请,土地行政主管部门可将征地费中的农民个人应得的所有款额一次性付给保险公司,由保险公司按有关规定办理医疗保险和养老保险等有关险种。(4)留地安置:在保留有集体经济组织的地区,可在被征用土地中按照规划用途预留一定比例的土地确定给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事开发经营,发展生产。但如何用好这预留的土地,怎样从事开发和经营,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办法,真正把它管好和用好,让失去土地的农民们从中得到一定的利益。
五是积极扶持乡镇(村办、民办)企业。临安镇现有乡镇企业100多户,共吸纳近1万人就业。实践证明,乡镇企业是农民非农就业的一条重要出路,是大容量吸纳劳动密集型就业的重要载体。乡镇企业曾为农民就业立过汗马功劳,有关资料显示:最多的时候吸纳了1.3-1.4亿农民就业。近年来遇到了一些困难,未能进一步大量吸收农民就业,甚至还排斥就业,但这并不等于乡镇企业不能再吸纳农民就业。我国乡镇企业与世界一些国家的确认标准相比,它的实际人数规模相对偏高,资产、资本和经营额规模相对偏低,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这类企业就业投资较低,就业制度灵活,对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要求不高,具有吸纳农村劳动力的巨大优势,只要注意引导乡镇企业推进结构调整、技术进步和体制创新,鼓励多种形式、多种所有制的发展,就能努力扩大乡镇企业就业的容量。有关资料显示,乡镇企业每一个百分点,可增加150万人就业。因此,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是推动少地、无地农民就业的主要途径。政府各种政策都应该采取积极措施扶持乡镇企业的发展,给予乡镇企业一定的经济地位。
六是完善村组预留用地手续及周边“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临安镇村组集体预留用地近500亩,成功开发利用的却只有100亩,主要原因预留用地周边的“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未能得到完善,建议及时完善村组预留用地手续和实施预留用地周边的“三通一平”等基础设施建设,以提高村组预留用地的开发利用率。在调查中发现,失地农民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村组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有扎实干事、出于公心的村组干部,有强大的集体经济做后盾,只有这样的村组集体经济才能承担起众多的公共社会服务职能,才能维持日益增长的村组公益福利事业。因此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探索和创新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新模式。
首先,要管好用活村组集体资金,发挥资金效益的最大化,杜绝将集体资金一分了之的做法,要在管好、盘活、用好集体资金上下功夫,使有限的资金在壮大集体经济上发挥推动作用。其次,盘活用好现有的固定资产,使其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对村组集体资产要进行清产核资登记,建立村组集体资产管理台帐,自己能经营的资产要经营好,自己不能经营管理的资产要向社会公开招租,收取租金用于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和解决失地农民生活保障。第三,管好开发利用好村组集体预留用地。集体预留用地性质是集体所有,是用来开发经营,使其发挥更大的经济效益;而不属于个人所有,可以私自进行买卖。要合理利用好这部分村组集体预留用地,结合地块的区位优势,统一规划,合理布局,认真分析,找准发展项目,积极筹措建设资金,争取金融部门给予土地担保贷款等多种方式融资,发展配套城市发展的各种功能设施,逐步让农民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比如建设一批功能区分的商场和市场;利用国家公租房政策,建设公租房向社会出租,不仅有了经济效益,还为政府承担了一些社会责任;以及房地产开发等多种方式,保证了集体土地、资产不流失,并且保值增值,让村民一次性投资,永久性受益,真正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
参考文献
[1]政府在社会保障中的责任[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2(5):64-67-李绍光.
[2]关于失地农民出路的思考 北京农业 2010年第22期.
篇10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国土资源;国土资源管理
土地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源泉,是人类最基本的生资料,是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植被,水文,基础地质以及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组成的土地生态经济系统,目前,我国人口人世间多,人均土地占有量低,人地矛盾突出,另外,由于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退化,土地利用率不高,后备土地资源不足,耕地资源过度损耗等系列问题,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十分必要。
1 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内存涵义
加拿大举行的“21世纪土地可持续利用“学术研讨会上,进一步明确了土地可持续利用的涵义,即A、土地利用方式有利于保持土地的生产力(生产性)。B、有利于降低生产风险,提高土地产出的稳定性(安全性);C、防止土壤和水质的退化,从质和量两方面保证后代在土壤和水质方面的公平享受性(保护性)。D、土地利用在经济上的可行性。E、社会的可接受性。土地的可持续利用一方面要使土地资源得到充分与高效的利用;另一方面又要使土地的开发利用与土地的合理保护和科学整治结合起来,实现土地利用与社会,经济,生态系统之间的协调发展。
2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在长期的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土地资源利用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最突出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建设用地使用不合理。农村宅基地建设中闲置土地是十分严重,当前农村宅基地建设中之所以闲置土地严重是有多方面原因的。(1)建新不拆旧,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在作怪。不少农民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宅基地私有观念强,片面认为老祖宗留下的宅基地,别人动不得,有二间破房子,栽几棵树占着土地不让别人用,有的一处宅基地面积达一、二千平方米之多也不退出。(2)规划滞后,部门配合力度不够,导致外延扩张过度,土地利用率低。(3)各级领导对农村居民点用地工作重视程度不够,因农村居民点用地管理不能产生明显的经济效益,再加上资金投入匮乏,工作难度大,产生社会效益的周期又长,任期内难以取得显著政绩,疏于管理一般也不会产生大的社会问题,所以往往很难引起领导的重视。(4)未批先占,非法买卖宅基地问题比较突出。一些农民法制观念淡薄,不经批准擅自占地建房,有的甚至在承包地耕地上建住宅。(5)动态巡查工作跟不上,土地管理宣传执法工作薄弱,执法力度不足。农民建房等村镇建设时间短且面广量大,如果巡查不及时,容易形成违法事实,依法拆除,容易造成群众经济损失,影响社会稳定。
2.2 土地征收工作矛盾突出。(1)征地补偿问题。土地征收是政府强制性取得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有偿的形式,此种转移是一种行政行为,而不是一种市场行为,集体土地一理被征收为国有土地则无法再弈为集体土地,此时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表现为一种不完全的所有权,与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处于不平等的地位。因此,集体土地被征收过程也就是其处分权被剥夺的过程。(2)征地补偿分配和管理问题。征地补偿款因为通过行政渠道被层层截留,结果农民作为集体土地的直接使用者和经营者,在补偿中往往处于劣势,一般仅仅得到土地上附着物及青苗补偿费,掌握在集体经济组织手中的那部分补偿费,也往往被少数村干部侵吞,加之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很不健全,大多数农民未被纳入社会保障之列,被征地农民往往会“因征地而失地,因失地而致贫”。
2.3 政府主导的违法用地情况严重。多年来,土地违法案件屡查不止甚至愈演愈烈,特别是政府违法。据统计,各级地方政府主导下的违法用地约占60%以上,有的开发区政府为求发展,置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于不顾,在用地手续尚未批准之前默许企业违法用地,以租代征,拖欠征地补偿款,大量侵占良田,侵犯农民利益,造成失地农民生产,生活无着落不断上访,造成了严重的社会不公和不稳定,也损害了政府形象。
2.4 地籍管理基础工作落后。地籍管理工作任务重,技术性强,但领导部门一般将建设用地管理工作列位重点职责,一直没有把地籍管理这项工作提到应有的高度,再加上管理人员更换频繁,也大我没有经过专业学习与训练,导致地籍管理基础薄弱,土地家底,尤其是城镇地籍资料欠缺,导致旧城区建设用地流转难以有效监督,甚至出现失控。
2.5 水地流失严重。我国水地流失的严重程度依次为西北,黄土高原,长江流域的丘陵山区,北方土石山区和东北黑土区。我国由于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不仅导致土地资源退化和生态环境的破坏,人民生活贫困,甚至威胁到群众的生活和生存条件,而且导致河道淤塞,湖泊缩小,造成严重洪涝灾害发生,直接威胁到国民经济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2.6 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现象严重。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各种建设用地的不断增加是必然的,首先,城市无限制外延扩展,盲目开发建设占用大量耕地,其次,各种开发区,工业园区大量圈地,盲目发展,造成大量耕地浪费,三是农村居民点建设混乱,用地超标严重。四是乡镇企业和公路沿线乱建路边店占用了大量的耕地。
3 加强与改善土利用管理措施研究
土地利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谓任重道远,需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解决,在现阶段,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3.1 促进建设用地集约利用。要挖潜盘活存量的城市用地,首先,应结合正在进行的城镇地籍调查,摸清城区建设用地家底,建立存量土地信息库,将所有建设用地权属,所处位置,利用状况,适宜功能登记。整合村庄,科学规划,促使村镇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要做好发展用地规划工作,综合考虑到各种不同使用功能建设用地的科学合理分布以及当地的实际,尽量做到二者不出现大的矛盾,要抓好发展用地规划成果的实施,使其真正发挥引导,规范控制的作用。
3.2 合理分配土地征地补偿,确保专救专。通过土地登记,保护农户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征地过程中显化承包经营权补偿价格。财政,审计,国土,监察等部门对补偿费的拨付,发放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指导。村财务实施财务公开,大额补偿费的使用需经三分之二以上的村民同意,引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将土地补偿费用于发展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生产建设,结合枣庄地区特,兴建土特产品加工企业等乡村企业,为失地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3.3 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随着工业用地招拍挂的展开,招拍挂出让逐渐成为我市土地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在今后的管理工作中,应严格执行国家规定,建立土地市场信息制度做到公开土地出让计划,公开土地出让信息,公开竞价,公开出让结果,同时将违法用地情况进行公告,尤其是违法的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信息公布后,可使百姓很便捷地获得房地产开发项目用地是否合法等信息,防止买了违法开发的住房,这也加大了开发商违法开发的风险。出让成交结果,违法用地信息,土寺登记发证,基准地价等信息可随时公开查询,实现资源共享,减少公众的信息获取成本,有助于提高土地管理工作的透明度,接受社会公众和媒体的监督。
3.4 完善管理体制,严格依法行政。要坚持依法办事,把国土资源工作纳入法制轨道,抓紧推进《土地管理法》和《矿产资源法》修改论证工作,组织起草《土地征用和征收条例》,《农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条例》和〈不动产登记法〉,严格执行已经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配合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深入推进省以下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强化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加强自上而下的执法监督。
参考文献
[1]蔡运龙,土地管理如何贯彻科学发展观[J],中国土地,2005。
- 上一篇:初中语文课教案
- 下一篇:机械制图基础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