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的核心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校教育的核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提升对课程开发意义的认识是做好课程资源建设的思想基础
一是我们认为课程是学校最重要的产品,也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课程关乎学生的教育权利、全面发展、个性彰显、潜能释放、学习兴趣等等,更体现学校的教育特色和核心竞争力。课程建设是学校教育中带有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它既是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内容的集中体现,也是贯彻教育方针的主要形式和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课程在很大程度上也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影响着学生的素质,已经成为学校办学综合实力和教育竞争力的重要体现。
二是我们认为课程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内容,课程也是学校教育活动的生存方式,课程文化更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工作。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现。课程改变,学校才会改变;课堂高效,教育才会高效;课堂优质,学生才会优秀;课堂创新,学生才会创造;课堂进步,教师才会成长。
三是我们认为课程的结构,决定学生的素质结构;课程实施的质量,决定教育的质量。衡量学校办学水平高低,要看学校课程建设的水平,要看学校培养的学生的素质。而学生的素质的发展,主要依赖于课程。学校教育给予学生最好的礼物,最好的教育,就是让每个孩子享受丰富的课程资源,在丰富多彩的课程活动中受到熏陶、浸润和滋养,获得生命成长。
四是我们认为学校文化是学校最优秀的隐性课程。学校应该是个文化场,文化是一面无形的旗帜。它是一种巨大的无声力量,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能以最深刻、最微妙的方式进入学生的心灵深处,并产生深远影响,给人以精神的熏陶、文化的浸润和品格的滋养,实现以文化人的教育功能。这种教育才是难忘的课程,刻骨铭心的教育。
五是我们认为学校设置课程的丰富性正在成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和学生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实施什么样的课程,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人本主义课程论的代表人物罗杰斯曾经这样批评,“过分地强调知识是现代教育的悲剧。”这一见解和主张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基础教育阶段,学校之间不应该比升学率,不应该比分数的高低,而应比课程开设的丰富性,课程开发的创造性,课程对学生的实用性。
二、建设校本教育特色的课程体系是学校教育教学的核心工作
篇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既符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又能进一步丰富甚至提升现代教育的精神,在很短的时间就迅速成为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普遍开展的教育活动。由于我国的心理学研究起步较晚,在理论上多借鉴西方比较成熟的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学校教育实际,林崇德教授认为:“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应当是‘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辅导是全员服务’的模式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在此模式下应建立分层次有重点的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按照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队伍:第一级队伍是广大中小学教师,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角度促进学生的发展;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家,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辅导(咨询);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矫治。其中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二、探索与实践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从微观角度,依据系统论观点,探讨心理健康教育与学科教学在师资、教材、教法层面的整合过程,具体到课堂教学的每个环节,力求可操作性和可检验性。
1.整合教师资源
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丰富关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知识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前提。加强教师对学生心理实际的了解。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特点,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辅导和帮助。但是目前教师对学生的一些心理和行为的了解还不够准确,只停留在表面水平。教师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了解程度不够,直接影响着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方法。
提高教师解决学生问题的策略水平。言语疏导和情感关爱等策略都是教师工作过程中经常采用的,具有生活化、具体化、常规化等特点。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还亟待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科教育并重,教师在提高教学技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技能的培养和提高。
2.挖掘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
建立多维、立体的学科教学目标。教师应从“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纬度设计教学目标,以实现学科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兼容性,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有机融入学科教学目标中。不同学科内容,应确定不同的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虽然各学科教材都蕴含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但因学科特点不同,各科教育内容有很大差别。如语文、思品、社会等科可以直接引用相关内容进行某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而数学科学等科则侧重于教学过程中创设师生合作,生生合作的氛围,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教学过程设计要明确“三条线”。教学过程是对教学目标的细化和落实,应体现出清晰的思路与层次。每一层次都应体现三条“线”,即知识线、教师引导线、学生活动线。教学过程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知识、智力、品德和人格,其内容是多层次多功能的。一切教学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活动、实践锻炼转化为学生内在的精神财富。
3.整合教学方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信息技术;整合
一、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辅助作用
多媒体技术是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而产生的,在不同领域都发挥着价值,对人们日常工作和生活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多媒体技术在引入小学语文教学不长的时间内,产生了良好的影响。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多媒体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易于接受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
首先,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教师在教学中应当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习惯,通过多媒体课件加以引导,在教案的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教学难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教学计划,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这样在整合课件内容时就能“有的放矢”,体现出课件为教学服务的思想理论,让课件作为一种辅助作用发挥出其应用价值。
其次,要借助多媒体的便利性,在课堂中根据教学情况播放视频、图片甚至电子书,如教师在讲解《詹天佑》这一课程时,首先提出问题:火车是怎样通过“人字形”进行爬坡运动的?为什么这一运动方式减少了火车的功率损耗且降低了风险?詹天佑设计这种模式是基于怎样的原理进行的?带着学生的疑惑,为学生播放这一过程的视频,并结合自然学科中《斜面》的相关知识加以认识和理解,最终得出“利用斜面可以省力”的结论,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同时这一过程充满乐趣,即使不加以引导学生也能通过形象化理解和小组讨论而解决相关问题,极大地提升了学习效率。
二、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教师可以采取分层教学模式,这一方式是根据一个班级内不同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小组划分,小组内人员不要太多,四到六人即可,每个小组选出一名组长,带动组员进行课堂的讨论学习。小组之间应明确分工,不同组员解决不同的问题,然后在一起讨论研究,如果小组成员都无法解决可以与其他小组进行借鉴。通过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同时对于教师而言,教学计划也更容易制定,课堂中学生完全作为一个主体,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带动了语文学科的形象化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及价值,多媒体课件中的声、光、色、形都能给人以极大的视觉冲击,尤其是对于刚刚接触学校教育不久的小学生,他们对未知世界往往充满好奇,对未来的发展也处于一种懵懂期,因此,多媒体技术可以让学生展开思维,用主观意识进行抽象、分析以及对知识的概括,可以从基础阶段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显然呆板枯燥,且无法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自制的CAI光盘中选取适合教学内容的视频、图片、文字等信息,也可以将这些内容拷贝到学生电脑上,让幻灯片发挥出最大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合理的情景,运用情境教学法进行讲课,如在讲解《七擒孟获》文章时,可以结合多媒体播放《三国演义》中的相关视频,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思维更加生动形象地让学生体会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好多媒体技术,发挥出信息技术的价值,提前制定出相应的提纲和课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带着问题去思考,找出新旧知识的联系和不同。
三、优化教学设计
利用现有的软件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平台,也是发挥信息技术主体作用的一种方式,如《金山画王》就是本着培养小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而设计的,目前在很多小学中已经得到了广泛应用,这是一款专门为小学生定制的电脑多媒体绘画软件,学生可以根据语文课文中的合理情境,让学生构思并绘画,使学生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童趣、色彩斑斓的环境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课本中的语文知识,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文学习水平。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优化教学设计,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法顺应软件的教育方向,实践证明,小学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信息技术的使用必然会引起小学语文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教师在课件中应当设置学生能够理解且有兴趣学习的内容,且教学语言要适合学生的性格,亲切生动,避免拗口的理论。
总之,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在人类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对于小学语文来说可以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通俗易懂,同时,教学内容以不再是单纯的理论教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学生充满兴趣地进行学习,也让小学语文教学更添生机,希望相关部门加以重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不断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文献:
[1]张焕婷,《西方资产阶级教育论著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79年.
篇4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随着技术以及教学改革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在行进的探索路上,应如何发挥技术的教育价值?
一、加大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教研力度
教学改革的重要主体之一是从事课堂教学的教师。如果教师没有不断地自我更新和持续地主动发展,课堂教学的变革实践就很难持久地开展,甚至会停滞不前、半途而废。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推进,离不开教研活动这一教师生命成长的“土壤”。
1. 丰富教研形式,“身临其境”体验变革价值
近十年来,基于网络的“在线教研”打破地域、时间的限制,逐渐受到教师的青睐。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教研网站、微信公众平台渐渐改变着常规的教研活动,一些在线调查工具也让传统教研“互动”起来。如吴正宪教师团队开设的“小学数学教师专业研修网”,面向全国小学数学教师开展理论学习、课例观摩、评课交流等系列活动,集培训与教研于一体。基于信息技术的学科教研,让更多的教师感受到优质教研资源的共建与共享,以及体验到新型教研形式下个性化学习的乐趣,让这些教师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研融合的受益者。这种“身临其境”的变革,在潜移默化中促进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
2. 巧设教研内容,“知行合一”探索教学变革
据调查,影响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方式的主要因素集中在“技术应用”“教学资源”“教学模式”上,且不同学段、年龄、职务的教师的需求不同。因此,要面对不同的教师群体设计不同的教研主题,加强教研的针对性、实效性,让不同教师群体在不同程度或层面上参与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探索与实践。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深度融合的教研主题,既要重视实践案例,也要注重理论引领。因为,教学变革实践需要探究指向和行动设计中的理论渗透。实践让教师知其然,实践中蕴涵的理论则让教师知其所以然。理与实践相结合的主题教研,引领教师在“知行合一”中探索教学变革,并以常态化的教学实践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二、围绕核心素养明确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发展,无论技术如何应用于教育教学,其本质仍然是促进学生发展。我们将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称为“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并非独立存在,而是融入在各学科教学之中。每个学科都有着独特的育人价值,对发展核心素养有独特的贡献。数学素养是通过数学的学习建立起来的思想、方法,以及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质疑精神和创新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融合,应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根本目标,深入理解小学数学课程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数学学习。
正确把握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教育价值是合理应用技术的前提。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融合的方式不同,其教育价值也有所不同,结合教学实践探索,我们针对现阶段常见的融合方式,分析信息技术的教育价值(见下页表1)。
三、根据教学需要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
创新性的信息技术及相关教学应用的不断涌现,是当前教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现实存在,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们是否会在很大程度上被应用于学习与教学之中。有些教师不容易理解技术对学科教学会有哪些帮助,对他们而言,信息技术无处不在,但却还没有被很好地应用于学习和教学。在实践中,我们应以教学需求为导向,合理应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进行数学学习和交流。
1. 根据学生思维与学科特点选择合适的内容呈现形式
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对抽象概括的数学知识的不适应,是造成数学学习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教师若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按教学需要改变知识的呈现形式,将抽象的、静态的数学知识直观化、动态化,将难以准备的实物数字化,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例如,教学时可以利用动态效果展示算理与算法之间的对应关系,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直观、清晰,易于理解;可以让学生利用数字化学具进行长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用数字化“七巧板”拼图,将作品分享、交流。
数学知识的呈现并非越直观越好。因为数学的本质是抽象概括,是一种符号化的、简约的美,过度的直观与动态,会弱化学生想象能力与抽象思维的培养。
2. 利用网络工具设计在线练习,丰富学习评价方式
练习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获取反馈信息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学生进行自我监控、调整学习的关键途径。在传统的练习中,学生要等到教师批改完并发下去之后才能获得反馈信息,这就错过了练习发挥作用的最佳时期。利用信息技术编写的具有针对性的在线练习,能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及时反馈,便于师生及时了解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例如一些在线作业平台,或是在线调查工具等,都可以应用到网络环境下的课堂学习中。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小学数学在线评价工具逐步突破现有以知识技能为主的评价内容,向问题解决、数学思考和情感态度等评价内容方面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将作业“搬”到了网上,学生通过在线评价及时了解自己的作业情况,教师也能精准地了解全体学生的作业情况。
3. 用好现有技术资源重建课堂结构,创新教学方式
篇5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孝道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一、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教育
1、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对的每一个公民的严格要求。
2、孝道教育的内涵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受到国人的高度崇尚。孝道的具体涵义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赡养、尊敬、送终等。
3、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
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孝道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由对长辈的孝升华到对国家的忠诚,孝道使中华儿女心系祖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孝道能使家庭和谐幸福,家庭稳定就能使家庭成员将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由简单的孝敬父母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敬老,建设和谐社会。高职学生是国家宝贵的技术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主力军。当代高职学生通过秉持孝道精神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父母,正确对待集体与国家的关键,这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与未来的生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当代高职学生孝道情况与分析
1、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增强传统孝道教育,提倡“孝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但就教育效果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益与物质的驱使,对老人不尊重、不孝顺的问题比比皆是。公交上舒适坐着的年轻人与站立的老人;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等行为也常常见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逐渐缩小,独生子女增多,相对负担较重,空巢老人的增多等,都是导致中国社会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削弱的原因。当代高职学生尽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却在行动中表现的相对落后。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于践行孝道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不跟家里要钱,就是孝顺;有些学生认为专心读书不让父母担心学业,就是敬孝,这都说明学生虽然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这些意识仅仅停留在浅层面,情感交流也并不深入。有些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却羞于向父母表示感激;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对父母的关心显得不耐烦,这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不畅,最终导致出现隔阂,这种错误的认知与中国传统孝道是相背离的。
2、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目前部分家庭孝道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有些父母只是看重孩子学习成绩,重智育轻德育,有些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德育教育不做也罢。父母对子女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老人的关注,对上一代的态度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这种做法使得学生产生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心理趋向与价值观念。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学校的孝道教育明显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开设,孝道教育成为了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未能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忽视知情结合、德智同行。虽然目前各学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但却忽视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前提条件,不少学生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偏激心理。通过孝道教育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自爱精神,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整体孝道意识淡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不断变化,西方文化与价值观越来越多的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尤其是西方的亲子关系特点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孝道观念形成冲击,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淡薄。
三、高职学生孝道教育的策略
1、加强高职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
首先需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儿女对父母有不可推卸的敬养责任。《孝经》曾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这说明孝敬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人背负的重大责任。每个人都是社会组成的分子,只有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社会才能发展。其次需培养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之恩无法衡量,学生不但要感谢父母的辛苦付出,更要感恩于父母的舐犊情深,再从更深层次反思自己反馈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学校也可以针对部分学生的情感淡漠,加强孝道文化教育,通过宣传使其体会父母的不易,培养感恩的意识。最后需培养高职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已经不单单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面对全体老人。
2、丰富校园孝道文化建设
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离不开孝道校园文化的创设。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抓住校园文化这块教育资源,加强孝道文化的正面宣传,一方面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作用,加大孝道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通过BBS、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推送典型人物事迹,形成舆论氛围。更可以设立孝道规定,开设孝道课程,合理设计孝道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行孝的重要性。
3、鼓励开展孝道社会实践活动
孝道不能靠教,而是靠熏陶,正所谓“上行下效”。鼓励学校社团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尊老敬老活动。通过主题团会日、社团活动日、重阳节等时期,举行行走进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感恩父母,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发一条短信、打一个电话、写一封家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知行合一,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行孝”,进一步把认知付诸于行动,内化为自身孝道品质。
4、将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实行量化考核,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孝道品质的评估。这种方法促使他们不仅具有社会公德,更具有家庭美德。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学生的责任心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倡导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5、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
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必须坚持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为辅助,家庭为基础的形式,促使三方面产生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孝道教育模式。这种形式突出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校园孝道教育制度,倡导学生学习孝道。通过社会辅助功能,使学生在社会氛围中践行孝道,感受熏陶。最终发挥家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孝敬父母,构建家庭孝道教育的核心。
孝道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源泉,更是核心价值观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一、营造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
人们常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更是学生探索、创新的力量源泉,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教学中重要的手段。我们都知道,课堂教学中有压力的、紧张的气氛,就容易使学生失去运用思考的灵活性,学生的应变机敏性就要降低。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在发展中是不成熟的,不能把教学要求提得过高,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应促进探究、置疑和好奇心,应建立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兴趣是激发人们创新的直接动力,所以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感兴趣,才能引发其求知的欲望。课堂教学是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倾听别人发言,善于陈述自己的想法,敢于修正他人的观点,用于接收他人的意见的良好品质。可以说,积极宽松的课堂教学气氛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沃土。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引人入胜的教学手段,还必须同体育的时代性相结合,组织学生观看奥运会、世界杯、CBA、NBA等等,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强烈的认识兴趣和对所学技术、技能的好奇心,从而为其创新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改革体育教学模式,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教者发令,学者强应,身顺心违”,这种教学模式存在着教学目标单一,组织教学形式僵化,忽视学法,个体差异,能力培养,学生处于被动状态等不足,与当前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因此我们在体育课堂教学中要改进教学方法,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在篮球教学比赛中,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把所学的动作进行创新,编排出多种新颖而巧妙的配合和技术动作,一改过去学生按照教师或教材编定的组合方式进行练习的状况,学生进行评价,教师充分鼓励,提出建议。这样的教学方法无疑会促进学生创新精神的发展。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必须激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讲究方法的灵活性。如果教学总是从确定的前提出发,经过确定的过程,得出确定的结论,造成学生思维的直线性,不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妨碍了学生思维品质的优化。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尽量少讲,使教学内容保持一定的思维价值,推动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掌握创新的方法。
(一)教会学生自编游戏的方法
学生需要游戏活动,渴望掌握更多的游戏方法。根据教材,师生一起学习《自编体育游戏》一文,重点要求学生掌握活动方法的构思过程:参加人数一达到目的一活动形式一胜负规则一场地、器材、时间一裁判安排,然后训练“在篮球场,用海绵球自编最喜欢的游戏”。经过思考、构思、选择等理性活动,学生创编了地滚海绵球、投远比赛、击中目标、手球比赛、足球比赛、投篮比赛,等等。
(二)优化组合一种创新活动可能派生出另一创新活动来,创新和创新之间可能有一种技术技能互补的关系。更大范围来讲,一项活动创新可能导致另一项活动创新。教师教会学生各种技能技术,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程度选择组合。例如,花样跳绳、花样毽拍、木棒+海绵球=棒球等。
三、全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因材施教,分层教学在教学中应将学生按性别、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的不同,实行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得到切实的提高,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某一区域得到成功。这样素质好的、能力强的学生增加距离,提高要求,充分锻炼:体质稍差的学生缩短距离,降低要求,使他们也能与素质好的学生一起完成练习,充分发挥和挖掘学生的个性潜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主性,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体育课才是名副其实的现代体育课。
(二)创设优美的课堂环境优美的课堂环境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造性人才的需要,因此教师在设计一堂课时,要适当从美学的角度考虑。如场地是否整洁:器材是否有序:队形是否均衡:教师是否大方等。教师要贯彻教学审美化的原则做到语言美、教法美、动作示范美、形体美等,创造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条件。
篇7
关键词:高等教育;课堂教学;学习能力;创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48-02
课堂教学是教育的主要形式,担负传授知识,及培养学生各方面能力和个性才能发展的重要任务。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的形式是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课堂教学的各项活动都是围绕教师教材和教学大纲而展开的,而不是围绕学生而展开的,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只能是被动的接受,而非主动的思考。高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最后阶段,同时也是实现学生学有所长,学有所用,为学生进入工作和社会后发挥作用,做好准备的阶段。因此在高等教育阶段的课堂教学中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主动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将为学生工作后快速适应社会角色,进入工作状态起到关键性作用。坚持教育创新,以人为本,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高效学习能力的高层次生物工程领域人才是教育的核心。在理工科的课堂教学中怎样培养大学本科生的创新能力和高效学习能力呢?笔者通过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下面将多年来的经验做一总结,供广大师生参考,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高效学习能力的培养是课堂教学的主导
现代教育理论都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仅要千方百计地带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悟懂知识掌握技能,更重要的是在教师的启发下使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方法。启而得法则诱之有效,激发起学生主动思索,通过学习收获知识,进而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是衡量高等教育成败的关键,也是培养高效学习能力的核心。任何一门学科的形成都是人类数千年对于自然发现和探索的结晶。在教授一门新课程的绪论时,不必依照课本顺序,讲述学科的发展历史,目前的研究进展和目标,而是本着对某些现象的发现、对大量现象的归纳,提出问题,寻找规律,最终解决问题的思路教授,通过强化这样的逻辑顺序,使学生形成一个普遍的学习和研究的思维方法,从而引导学生去主动探究问题,自主寻找答案,使学生进入主动思考的高效学习状态,如同我们的先人说过的“与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此,在课堂中教师要带领学生一道去寻找和分析、研究和探索,获得规律,通过跟随科学探索过程,使学生进入主动探索的学习状态。随后采取分组讨论发言的形式,鼓励学生从多角度、不同领域和各种方式来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师尽可能多地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和情境,激发学生主动积极思考自主学习。引入的方法可采用类比联想、问题悬念、以旧引新等方法,这些方法以最能激发学生主动探索,产生强烈求知欲为原则。
二、创新意识是课堂教学的主线
创新意识是人类进步的灵魂,创新人才是社会发展的基石。因此创新意识的培养是实现创新人才教育的核心。引导学生将上一环节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整理、归纳,然后展开学生讨论,教师引导,学生和教师一起来总结。在对引入的问题进行讨论时注意对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应尽可能的鼓励学生思考各种方法,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向、多角度、不同途径和各种方式来寻求解决方案,不拘一格,更不限定只有唯一的答案,鼓励学生寻找,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大胆创新开拓思路,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精神;其次,对学生们提出的各种方案进行可行性的讨论,教师就不同解决方案多提出问题,进行对比,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的看法,教师不应轻易表态,不能墨守成规,评判答错,而是引领学生结合已学过的知识和技术,从每个方案中挖掘其创建性的闪光点,并综合分析,获得最佳的方法。对那些有创新的学生要及时肯定,表扬他们求异创新的精神。最后,归纳出新的方案,与现有方法进行比较,突出新的方法中的创新之处,树立敢于挑战既定观点,勇于开拓的理念,强化了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重要性。通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领和启发培养了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在对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实现了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能力培养是课堂教学的指导
在课堂中教师通过简要的知识教授或课上导读提纲,提出实际生产过程的具体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对问题解决方案进行讨论,将学生变为课堂教学参与的主体,使学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锻炼主动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教师则是通过引出问题、指引方向、推进讨论、共同总结来组织教学活动。尤其在专业课的教学中与生产实践结合的非常紧密,许多细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生产的极好机会,也是启发和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绝好领域。如我们都知道现代的照相机是德国人发明的,他们在光学镜头的研制领域是世界第一,但目前日本人在德国照相机的基础上创新了全自动“傻瓜机”,将民用相机市场全部占领,点点滴滴的细节的创新带动整体的飞跃。从而鼓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在知识的每一步细节中思考,如何能更好的解决问题,获得新的办法有新的突破。使学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基础知识,消化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各组学生在进行讨论制定方案时,教师要积极巡回辅导,经常走到参与能力较差,基础知识薄弱或思维不活跃的学生身边,耐心地辅导,适时的引导和肯定,给他们以极大的鼓舞,获得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的乐趣,不要集体讲课,不要打断学生的思路。在课堂教学中形成在教师的指导下每个人都积极参与,人人求创新的教学气氛,最终达到每个学生都能投身其中——主动思考——获得结果的良性循环,使每个学生学有所得。
四、如何在课堂反馈体现创新能力
课堂及时反馈是在学生以小组形式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全体同学对各个小组形成的方案进行深入讨论,最终达成一致意见,获得一个最有效办法。形成方案的讨论过程要求教师鼓励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虑,大胆质疑,提出不同的见解。因此在讨论中发现某些方案即便是错误,看上去根本不可行,甚至有些可笑的想法,也不要进行好坏的评判,教师只引导学生对所以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质疑,并再次讨论,提出问题的关键或细节,使学生的讨论顺利进行。其次,在每位学生的发言中迅速找到其与众不同的新观点,并加以肯定和鼓励,不断激励学生深入探究,挖掘出新的创见。将传授知识同启迪创新思维结合起来。通过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讨论的过程中使学生联系运用知识,获得新知识,在相互的争论不断的碰撞中产生新的创见,自然而然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把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适应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也有多种多样如:讨论式教学法、提问式教学法、观摩教学法等等。总之,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改革,是推进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主要渠道,最终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目的,也是高校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党的十适应当代中国社会发展需要,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指明了方向,在国家层面上提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上提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上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次价值观相互联系。高职院校大学生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思想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需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现状与困境
高校是培养学生成长的重要地方,为此在高校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极为重要。但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上存在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以外向型发展经济为主,长期的经济发展使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综合国力增强,这些给社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和机遇。但同时也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出现了一系列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方面的问题。
从目前大学生的思想现状来看,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和价值取向的主流是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但是不可否认,有些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的历练,部分学生出现信仰危机、价值迷失、心态失衡、道德滑坡等价值观偏离的现象。
(二)教育存在的内部缺陷
1.教育载体途径方面缺乏整体规划。高校的教育载体途径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大多高校都是采用课堂授课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没有重视价值观教育的载体,学生从课堂上了解到的知识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单纯的用课本和课堂作为教育载体远远没有达到教育部的要求,目前,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普遍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这种简单的听讲式学习方法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方式单一,学习兴趣不高,学习能力弱。
2.学生解决实际困难的方法单一。学生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度不够,缺乏践行的方法,难以在日常生活中有效的运用核心价值观指导自身的行为。
(三)高职院校大学生自身主体性价值观追求存在缺失
1.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度不高。在“挤独木桥上大学”的社会现状中,我国大多数的父母过于重视对孩子其他方面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对核心的价值观的培养,家庭教育对核心价值观的缺乏会影响了大学生学价值观的动力。
2.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度不高。高校的政治教育主要是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来进行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但大学生接受这方面知识能力较弱,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在课堂上很少有学生听讲,另外,教师课件及教学内容方式比较单一,大多数学生也只是敷衍老师,把课堂时间用作娱乐。
二、改善教育现状与困境的策略思考
(一)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环境育人的作用
一个稳定发展、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的社会环境,是为了更好的营造一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外在?l件。多媒体技术和网络平台的应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起到关键性作用,为整个社会营造一个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良好的氛围,更多的为当代大学生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一个学习的外部条件。国家高度重视外国价值观的流入是为了全面经济的发展,要吸收外国有益的价值观,提高大学生对分辨价值观方法的能力。
(二)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性作用
1.拓宽教育途径,探究教育渠道。采用单一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满足不了现在大学生的需求,所以要探究教育渠道,以满足学生自身需求为前提,寻找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途径。高职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大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度,比如各班班级内部召开价值观主题班会,辩论赛,小品表演,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的传播,各系辅导员给学生开展价值观的知识竞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让学生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观念,才能深入到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思想的内在需求。
2.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加强教育队伍建设,就要加强教师队伍的整体素养水平和师资力量,结合社会与本校的实际情况,找到合适的研究教育方法,教育者要更新自己的教育模式;提高专职教师的个人素养,课堂教学的专业化,多样化,专职辅导员的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加大学工部和分管学生工作部门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加大校园文化的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篇9
这是个大题目,我想从小角度说起。我特别喜欢早晨到学校门口,看看他们是怎样迎接学生的。当看到值日的老师和同学一起向每一位走进学校的同学发自内心地问好时,我也就发自内心地感动,这是多么美好的开始呀!如果每天都这样开始,是不是美好的情感在积累,良好的习惯在养成?当我看到值日同学向进校的老师问好时,有的老师旁若无人地向前走,我的心就一凉,也许这位老师不是故意的,可能还会抱怨没有时间进行礼仪教育呢,但他放过了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我还特别喜欢走进教室看学生们的眼神,阳光的还是暗淡的;充满希望的还是茫然的。这些都折射出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文化,甚至胜过校长的介绍。
我特别不喜欢被邀请去参加这样的开学典礼:张书记、李区长等都到场,但都讲一些不可能打动学生的套话,看到台下学生游离的眼神,我就痛苦万分,在操场上多坐会儿事小,如果学生们认为学校的盛大仪式和他们的思想、情感没有什么关系,那就是大事了。我也不喜欢到学校调研,学校找一个学生给你介绍学校,这本来很好,但学生给你介绍的是老师写好的词,学生被要求一字不落地背出来,你问他问题,他很茫然,学生失去了本真,你就感到难受。学校开展的每一个活动、采取的每一项措施都要想到给学生什么了,对学生的长远有什么影响。如果这样想了,积极做了,才是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我们可以进一步看学生在学校每一天的日程,上课时间最长,还有课间十分钟和课间操、午餐、课后活动、打扫卫生等,其中有没有德育?比如午餐可以进行很多教育,有节约粮食教育、关爱和帮助同学教育、遵守秩序教育等等,当然要讲究方法。这些,我们的教育是否关注和把握住了?
我们再回到大题目上。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中小学教育,关键是融入,融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具体来说,应该融入各门课程、社会实践、校园文化以及班主任工作、学校日常管理等具体环节。
一、融入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主渠道,要把各门课程蕴涵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资源充分开发出来,把各门课程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育人功能充分地发挥出来,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教育。
一是教师对待所教学科的态度,传达的是对工作的态度、对事业的态度、对科学的态度。二是对待不同学生的态度,传达的是对人的尊重、对人的情感、对教育的情感。三是教学内容本身,德育课要在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生活中讲清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引导学生学习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的关系,逐步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语文课要以文字、文学的魅力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引导学生感受思想精神的崇高境界和高尚情操。历史课要通过历史事件和人物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引导学生逐步树立唯物史观。理科课程要揭示科学发展规律和人类对客观物质世界的认识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音体美课要通过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技巧,让学生接受美的陶冶和健康的教育。地方和学校也要结合实际,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地方课程、校本课程。这就要求所有教师既具有学识魅力又具有人格魅力,深入把握本课程的知识体系,深刻认识本课程的内在规律,融会贯通、深入浅出,讲课要具有启发性和感染力。教育部门和学校评价一堂课不只是看知识、技能传授得如何,还要看是不是挖掘了育人资源,实现了育人功能。
二、融入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生动形式,是中小学生体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重要途径。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要求学校开展的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国情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改革开放教育、国防教育、民族精神教育、时代精神教育、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可以也应该在不同类型的社会资源中进行,还要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不断增强社会责任感,坚定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增进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印证、升华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内化为价值选择。
开展社会实践,要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种力量,实现中央8号文件描绘的全党全社会共同实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局面。要政策推动,着力解决限制中小学社会实践的安全、经费、时间、场所等薄弱环节,整体推动,为学校开展社会实践创造条件。要营造氛围,在全社会倡导凡是社会公共资源都有责任和义务为中小学教育服务的理念。要建立机制,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主管机构,制订具有各行业特色、可供中小学上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标准和实践课程实施方案,并建立一批示范基地,挖掘学科和社会两个德育资源,用社会实践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串联起来。这就要求各个部门和行业都应从服务社会、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的战略高度,积极配合教育部门开发具有各行业特色、可供中小学上实践课的社会实践基地,满足广大中小学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需求。这就要求教育部门要在党委政府的统筹下,指导中小学在社会实践基地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保证社会实践活动时间,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保障。
三、融入校园文化
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广大中小学生的重要载体。中小学要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建设优良校风、教风、学风为核心,以优化、美化校园环境为重点,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文化引领下的校园文化氛围。
开展校风、教风、学风建设,要在规范办学行为、继承优良传统的基础上,遴选和集成社会的先进文化,弘扬主旋律,大力营造优于社会环境的独特氛围,使教育和引导体现在细微之处,体现在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关怀、相互关心之中,体现在班级、团队组织的温暖和鼓励之中,体现在高年级同学对低年级同学的爱护和帮助之中。
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吸引力强、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利用好重大节庆日、纪念日和传统节日,利用入学毕业、入队离队、入团、成人仪式等有特殊意义的日子,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强化课后科技、艺术、体育、娱乐活动,广泛组织多种类型的兴趣小组和学生社团活动,每学年都应组织体育运动会和各种形式的艺术节、科技节及读书、读报、演讲等活动,积极推广优秀少儿歌曲,开展多种形式的歌曲演唱活动。
加强校园绿化、美化和人文环境建设,把校园建成育人的特殊场所,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营造德育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使校园内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一角一景都体现教育的引导和熏陶。当前要特别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发优质校园网络资源,大力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引导学生遵守国家法律、遵守网络道德,增强对网络不良信息的抵抗能力。要高度重视各种流行文化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及时发现、研究中小学生的文化热点,积极引导、有效抵制不良文化。这就要求中小学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把校风、教风、学风建设作为基础性的重要工作,肯在校园人文环境上花时间和精力,让指向明确、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育人氛围全方位地围绕学生。要求教育部门把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情况纳入学校考核范畴,作为检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四、融入学校管理工作
学校管理工作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要求,既要注重主题教育活动,更要注重日常教育教学行为。德育与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一件事,要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抓德育时一定要考虑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是怎么体现的,抓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时一定要考虑对学生的品德培育起了什么作用,把德育与学校生活、与师生日常行为紧密结合起来。
在学生管理中,要以育人为本,面向学生制订的制度、采取的管理措施,都必须与培养目标相一致。要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尊重学生人格,肯定学生的进步,杜绝只以分数对学生进行排名,以任何形式把中小学用“好”与“差”区分开来。在教职员工管理中,要引导全体教职员工一切以学生健康成长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施教育,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而不能仅从便于管理的角度采用不当的方式方法。要针对当前教师队伍的思想状况、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水平,加强教师培训和师德建设,提高育人水平,使教师成为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在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中,要一切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为目的,特别要建立中小学家长委员会参与学校管理,发挥家长的积极作用,促进家校合作,优化育人环境。这就要求教育部门和中小学切实抓好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并形成制度和机制。加强教师特别是班主任队伍建设,为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提供保障。要把德育开展情况作为评价学校和考核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奖励和表彰德育工作做得好的学校和教师。这就要求各地努力形成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三结合”的教育网络。
五、融入班主任工作
我们再回到文章一开始的小角度,前面讲了学生一天的日程,我们再看看每一学期的工作细节,学校要特别注重挖掘开学第一次讲话、安排座位、制定班规、推选干部、布置教室、班团队会、集体外出活动、评选先进、填写学生成长手册、与任课教师沟通、开家长会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再看看每一次接送一个班的工作细节,要特别注重挖掘第一次与学生见面、记住每一个学生名字、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形成班级的舆论氛围、入队入团、离别赠言等班主任常规工作中的育人因素,结合具体的教育场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还要抓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倾听他们的心声、关注他们的烦恼、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要重视和关心独生子女教育问题、单亲家庭子女教育问题、中小学生网络依赖问题,特别对学习有困难、品行有缺点的中小学生要给予更多的爱护和帮助。
篇10
关键词:英语学科教学信息技术有效性整合
一、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有效性整合的研究价值
现代信息技术运用于教学中具有灵活、便捷等特点,是被众多教师所认可的教学方式。我国小学的文化教育课程一直以语文和数学为主,将英语作为考试科目的发展时间并不长。因而,在教学方式上和教学理论上存在很多不合理的地方。研究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性整合有助于改善小学英语教学现状,优化教学模式。本课题针对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如何有效性整合的方式,使信息技术更好地为英语教学服务,处理好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注重实效;针对信息技术与教师教学方式如何有效性整合,使教师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做到服务与指导相结合,教师“教不越位”,学生“学习到位”;针对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英语学科方面的素养与综合的信息技术素养。本课题的设立强调整合的“有效性”,在评价上,不是以用了信息技术,用多少或用多长时间的信息技术为标准,而是以“是否有效”为唯一准绳。将信息技术与小学英语教学内容有机整合,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英语课堂“动”起来。
二、研究概况及主要工作内容
(一)研究原则
为了全面达成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遵循以下总体原则。
1.活动性原则。
人类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同时,也在认识改造着自己。学生的素质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生成和表现的。只有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活动,才能使学生素质得以发展。因此,在课题研究的全部过程中,教师要努力创造条件,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广泛参与,在各种英语活动中学知识、长才干、受教育、促发展。
2.信认原则。
“人与人之间存在差距,但差距不是很大,人人都可以成功。”是现代教育学的重要观点,本文的研究建立在此项理论的基础之上,将全体学生作为教育对象,依据学生不同的学习能力、思想意识等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方法,使人人都有所进步,做到为了一切学生。
(二)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和学生参与性较强,因此主要采取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在课题实施阶段,对小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分析调查结果,掌握现存的问题,寻找可行的策略途径。
2.教育实验法。
实验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在所教班级进行实验,得到第一手数据资料,并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3.案例分析法。
对英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课例进行具体分析,探索出两者整合的行之有效的途径和方法。
4.文献法。
通过查阅有关的资料和文献,解决实际研究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三、课题的实验效果与分析
(一)构建了“2233”英语教学模式
1.教育的本质不是“塑造人”,而是让人能够自主成长。经过实践的验证与修改完善,我校及时构建了“2233”英语教学模式,这是教育发展与改革的一个有益探索,也是新课标条件下师生角色观转变的具体体现。经过一年多的学习、探索与实践研究,本课题在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比较喜人的成果。目前,信息技术引领下的《基于高效课堂的“2233”英语教学模式》已深入我校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我校英语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并在全县范围内逐步推广使用。
2.模式特征。该模式的最为突出的特点就在于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重要工具,并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该教学模式下,教师通过合理使用信息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融入到“学”的意境之中,自己去获得知识、解决问题,这一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它善于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从学习中给学生带来快乐,同步实现教学发展与快乐成长。该教学模式的结构如下图所示:前置学习集体交流教师点拨小组交流
(二)提升了学生学习兴趣、学习方式和思维方式的优化
“2233”教学模式的实施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发展。在研究中,我们以单词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为例,利用观察、问卷、统计等方法作过简易的检测,从测试结果体现出。
1.在新型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习惯有了增强。课堂有意注意率整一节课40分钟里面都比较高(最低为80%)。
2.小学英语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促进了学生数字化学习,发展学生主体性、创造性和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开辟广阔的学习渠道,掌握强大的学习武器。
(三)全面提升教师素养与能力
1.2233教学模式中的任何环节都有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参与,因此,对教师自身的素养和能力非常考究,通过实施2233教学模式,大部分教师均能够熟练地操作计算机系统,并且其中还不发计算机技术的佼佼者,其制作的课件等独具匠心,对学生很是有吸引力。
2.从实践效果上来看,2233教学模式的实施是与我校教学现状相符合的,能够针对解决我校目前出现的英语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度低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