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经济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特点;形势
一、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分析
1、经济金融进入复苏和缓慢调整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持续进步,世界经济也处于逐步深化调整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成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美国经济复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工业生产水平恢复较为缓慢,产能利用率依旧较低,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失业率依旧较高。而欧元区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其复苏的力度十分有限。新兴市场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普遍遭受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2、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确
由于国际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全球股市产生了相应的分化。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然而其复苏是不平衡的。而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趋向明显分化发展。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持续居高发展,市场发展缺乏支撑,在短时期内依旧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支撑。然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新颁布的货币供应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向。而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然而受到通货膨胀压力,较多国家需要颁布货币紧缩政策。全球流动性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聚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通货膨胀管理的难度。货币升值压力增加,同时资产泡沫也有所增加。
3、经济再平衡难度较大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再平衡具有较大的难度。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处于长期的发展阶段,要缓解世界经济失衡现象,需要主要经济体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的推动以及调整。其关键以及核心在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超前消费以及透支消费结构体系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强制性调整,然而随着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要实现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4、宽松货币政策负溢出效益影响加大
主要经济体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欧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太高资产价格,从而帮助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家庭资产负债表,降低利率以刺激国内投资以及消费,压低汇率以及拉动出口,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负溢出效益。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利益竞争,提升了资产泡沫;另一方面,流动性泛滥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最后,若是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滞胀局面,则被迫进入加息通道,从而将逆转流动性过剩现象,充分暴露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最终对实体经济复苏产生影响,并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4、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对经济不平衡调整的冲击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受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发展影响。这种经济不平衡,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其根本的原因可归结于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以及追逐利益的结果,也是全球产业转移以及重新分工当中,国际资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廉价要素的结合发展。在全球化趋势无法逆转的背景下,资本、要素的不对称分布,难以扭转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同时,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之下,将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较快以及明确的成本优势,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进一步的强化。世界经济的在平衡发展需要调整各国的发展方式以及治理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展,实现推动消费并且逐步摆脱过度依靠投资以及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对经济利益的重要调整,需要大量的投入。若是不改变当前以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依旧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整发展阶段。
二、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形势
1、发达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为了有效应对债务危机而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使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为了有效推动经济的复苏发展,主要的发达国家将持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2、增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管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可了解到,持续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扩大是引发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资本流动利弊并存,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和管理,各国政府也应加速监督管理以及改革的发展进程,逐步完善金融框架体系,提高对资金流动性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
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较为严峻,宏观紧急面临调整。世界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旧不足,发到经济体的私人需求乏力,美国依旧面临失业率增加困扰,并且欧元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持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
要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则应抓住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机遇,首先,通过扩大内需,保证投资的合力增长,同时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尤其是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在推动城镇化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还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发展战略,培养我国商品以及服务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尤其是通过体制改革以及政策的配套发展,持续形成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 丁斗.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J]. 国际政治研究. 2010(02) .
[2]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 共克时艰推动经济复苏[J]. 中国统计. 2009(02) .
[3] 林新波,李小平. 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及其对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J]. 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9(02) .
篇2
关键词: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混凝土;裂缝修复
0 引言
混凝土隧洞、渡槽、地下工程等建筑物体型庞大,受其自身和周围介质温度、湿度变化的影响,以及基础和自身的约束作用,往往在不同部位产生很大的拉应力,极易产生裂缝。混凝土裂缝问题是影响工程结构质量和耐久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尤其是深层裂缝和贯穿性裂缝会影响工程安全,缩短工程寿命。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及相关技术是最重要混凝土结构防渗和裂缝自修复技术之一,迄今为止已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取得了广泛的应用。
1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历史和应用现状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于1942年由德国化学家劳伦斯杰逊(Lanritz Jensen)在解决水泥船渗漏水的实践中发明[1]。20世纪60年代在欧洲、北美、日本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使这一材料的工程应用不断扩大,形成了系列产品。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日本运用较多、唯一制订日本国家统一标准的无机防水材料,被称为是对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都有益处的防水材料。我国20世纪80年代初引进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已在地铁工程、地下室、水下建筑、大型场馆、隧洞、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等交通及工业与民用建筑中得到了成功的应用。
目前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产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品独特的防水机理、简易的施工方法和快速有效地解决渗漏问题的现实意义上,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性能争议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产品的渗透深度、应用范围等方面。
2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防水机理
目前对于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防水机理还没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中含有的活性化学物质在水的作用下,通过表层水对结构内部的侵蚀,被带入了结构表层内部孔缝中,与混凝土中的游离氧化钙交互作用生成不溶于水的硫铝酸钙(3CaO Al2O3 CaSO4 32H2O)渗透结晶物。结晶物在结构孔缝中吸水膨大,由疏致密,使混凝土结构表层向纵深逐渐形成一个致密的抗渗区域,大大提高了结构整体的抗渗能力。由于水泥的水化反应是一个不完全的反应过程,在不失水的状态下,多年以后反应仍在进行,而在后期的水化反应过程中同样能催化活性化学物质生成结晶,因此,一旦防水结构被水再次穿透,自然产生了自愈能力,也就是具备了多次抗渗能力[2]。
除了深入混凝土结构内部的渗透结晶外,涂层中由于水化空间和C-S-H凝胶的束缚,形成大量的凝胶状结晶,在涂层中起到密实抗渗的作用,随着时间的发展,结晶量也在递增,这时防水涂层和渗透结晶共同增强了结构整体的抗渗能力。
3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性能特点
(1)具有双重的防水性能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所产生的结晶体能深入到混凝土结构内部堵塞结构孔、缝,在结构层内部起到防水作用;同时,涂刷在混凝土结构基面上的涂层由于其微膨胀的性能,能起到补偿收缩的作用,能使施工后的结构基面同样具有很好的防裂、抗渗作用。
(2)具有较强的耐水压能力
能长期承受高强水压,在厚50mm、抗压强度为13.8MPa的混凝土试件上,涂刷两层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至少可承受1.2MPa的水头压力。
(4)具有自我修复能力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是无机防水材料,活性物质许多年以后再遇水时仍能够被激活、反应产生新的晶体,完成自我修复。
(5)提高混凝土耐久性
混凝土的化学侵蚀和钢筋侵蚀与水分和氯离子渗入分不开。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渗透结晶和自我修复能力使混凝土结构密实,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了化学物质、离子和水分的侵入,保护钢筋混凝土免受侵蚀,减缓、抑制碱骨料反应和碳化。同时,在水泥浆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处理过的混凝土结构还有效的防止了因冻融循环而造成的剥落、老化及其损害。
(6)对混凝土结构具有补强作用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施工后的混凝土,由于渗透结晶作用,针状近填充了混凝土的毛细孔隙,提高了混凝土的密实性。有关研究表明,一般能提高混凝土强度15%~20%。
(7)与基层混凝土粘结牢固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与其他防水涂料的一个不同之处是其渗透结晶后涂层与基层混凝土成为一体,形成整体防水和永久防水。
(8)环保
目前该类防水材料已经经过多个国家的相关部门检验为实际无毒级产品,因此可以安全应用于接触饮用水的混凝土结构等工程。
(9)施工方法简单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可用于混凝土结构的迎水面及背水面防水,特别是背水面防水中具有绝大部分防水材料都不能比拟的优越性能。
4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施工特点
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在施工中的基本要求包括[3~5]:
(1)施工环境要求
在雨中或预计涂层表干前下雨不能施工;环境湿度低于0℃不宜施工。
(2)混凝土基面处理
对砼结构表面有空洞、缝隙、蜂窝等现象要进行修补,特别是砂浆滴块要凿除,应清除基面的泥浆、浮块、油污等各类杂物方可进行施工,在涂刷施工时要充分保持湿润的基面才可进行涂刷,有时要边涂刷边喷雾,保持基面的润湿,但不能有明水。
(3)材料用量
根据不同的施工结构,用量为:1.0~2.0kg/,最小厚度不小于0.8mm。涂刷时按粉:水 = 3~3.5:1(质量比),涂抹时按粉:水 =3~3.5:1,一次调料不宜过多(调成后不准再加水及粉料,一次成型),30min内用完。
(4)施工
在较平整的基面上可用抹灰或橡塑板刮涂,必须涂抹均匀,用力平整,一次完成。
5 结语
对于混凝土结构防水层的裂缝预防、裂缝自愈合等,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具备了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具有提高混凝土本体体积稳定性和抗裂性的独特优势,达到“标本兼治”的防渗效果。
我国对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研究开发工作还远远落后于工程应用,对于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使用机理、作用特点还缺少大量的试验数据支持和理论分析;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的施工技术、施工质量及检测标准也有待进一步完善,以充分发挥该材料的性能优势。
参考文献
[1] 沈春林.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文志元,高小阳.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涂料在三板溪面板中的应用[J].贵州水力发电,2005,19(6):36~37.
[3] 牛建宏,李珊珊.浅谈水泥基渗透结晶型防水材料[J].云南水力发电,2006,22(5):72~73.
[4] 俞晓春.水泥基渗透结晶防水材料在地下室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6,32(18):167~168.
[5] 杨华全,李家正,林育强.基于渗透结晶院里的裂缝自修复技术在水工混凝土中的研究进展[C].工程结构裂缝诊治技术与工程实例,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7,314-318..
篇3
一、对监管者缺乏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分析
证券监管博弈模型的博弈双方是证券监管者和被监管者。从证券监管的实践来看,证券监管者是多元化的,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证券业协会或者证券交易商协会,还可以是证券交易所或者别的什么机构。不过几乎各国的证券监管都是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证券交易所共同完成。我国采取的也是这种模式: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及其派出机构代表政府进行强制性监管,证券交易所和证券业协会等自律性组织进行自主监管。至于被监管者,笼统的说就是整个证券市场,即证券市场的参与者以及他们在证券市场上的活动和行为。不过绝大多数国家都把证券监管的直接对象定位于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具体包括发行各种证券的筹资者(政府、企业)、投资各种证券的投资者(政府、企业、个人)、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服务的中介机构(证券公司、证券交易所、证券登记结算公司、证券托管公司、证券投资咨询公司、证券律师、会计师和评估师),以及为证券发行和证券投资提供各种融资、融券业务的机构和个人。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监管者是有成本的,即监管者的行政成本。为了实施监管,监管者需要设立监管部门来专门负责制定和实施有关条例和细则(如证券发行审核、证券稽查等),这一过程中自然需要耗费人力、物力以及监管人员进行知识更新所必需的时间和精力,并且监管越严格行政成本越高,为了分析方便,假设监管者只有两种纯策略选择,分别为低成本(low cost)的普通监管(监管成本为cl)和高成本(high cost)的严格监管(监管成本为ch.chcl) 。
实施证券监管对于被监管者也是有成本的,即被监管者的奉行成本。被监管者为了遵守或者符合有关监管规定不得不承担额外成本,如为按照规定保留记录而雇佣专人的费用、提供办公设施和材料的费用、聘请专门中介机构的费用等,只不过这种奉行成本以抵减收益的形式存在。在利益的驱使下,被监管者有可能为了增加收益(包括一非法收人)、降低成本(包括奉行成本)而进行违规操作。所以假设被监管者的纯策略选择是遵纪守法或违规操作。若遵纪守法则可稳定获得收益凡(已扣除了证券监管的奉行成本);若违规操作且未被查处,则可获得超额收益(违法所得或降低的奉行成本)r ( reward ),但若被查处则不但要没收非法所得,而且还会被处以罚款,此时的罚没总成本为p( punishment )。进一步假定,在被监管者出现违规行为的情况下,低成本的普通监管是查不出来的,而一旦监管部门采用高成本的严格监管,就一定能予以查处并处以罚款。
基于前述假设,考虑到证券市场上博弈双方得益信息的可获得性,建立证券市场上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并用矩阵形式示如表1。
利用划线法可以很容易地找出该博弈的纯策略纳什均衡: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被监管者进行违规操作。最终结果是:监管者虽然付出了一定的监管成本却毫无作用;一部分被监管者违规操作获得了超额收益但却使其它的证券参与者遭受损失。显然,这是一个低效率的组合,只会加重证券市场的不规范性,违背了实施证券监管的初衷。
二、对监管者实施监管的证券监管博弈
若我们对证券监管部门实施监管,那又会是个什么样子呢?这里让我们进一步假设,如果监管者通过严格监管查处了被监管者的违规行为,就会得到一定的鼓励b(bonus),这种鼓励既可以表现为物质奖励(比如来自违规者的罚款,用以增加办公经费),也可以表现为社会公众对其褒扬带来的精神鼓励,或者兼而有之;但是如果监管者为了节省成本(或偷懒)只进行了普通监管而导致被监管者的违规操作得以成功,则要对其施以一定的惩罚f(fine),这种惩罚可以是行政上的、法律上的或是经济上的。如此一来,上述博弈模型就发生了较大变化,新的博弈模型的得益矩阵如表2。
仍然利用划线法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当对监管者的监管力度较大、使得对其的鼓励与惩罚的量化绝对值之和大于监管者实施普通监管和严格监管的成本差时(即f+b>c-c}),该博弈不存在纯策略纳什均衡,从而避免了(普通监管,违规操作)这种低效率策略组合的出现。这种情形下,博弈双方都将在博弈中采取混合策略,即监管者和被监管者各自以一定的概率随机选择严格监管或是违规操作。让我们定义: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遨纤二几登三寻多笼罐熟:弓多雀诺态咬乏导铸泉录名室圣聆多石杀涟返络题透汉蛋定召砖罗亨恶璧三兮概率为r,进行普通监管的概率为(1-r);被监管者选择违规操作的概率为e,遵纪守法的概率为(1-e)。
给定e,监管者选择普通监管r=0和严格监管二1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小于(c‑-c,)/(f+b),监管者会选择普通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大于(c‑-c洲(f+b),则监管者选择严格监管;若被监管者违规的概率等于(c‑-c,)/(f+b),监管者就随机地选择普通监管或者是严格监管。
给定r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e=o和违规操作e=i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即,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小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违规;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大于r/(r+p),被监管者的最优选择为遵纪守法;若监管者进行严格监管的概率等于r/(r十p),被监管者则可能违规也可能遵纪守法。
因此,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是:r=r/ (r+p).e=(c,}c,)/(f+b)即,监管者以r/(r+p)的概率进行严格监管,被监管者以(c‑c,)/(f+b)的概率选择违规也可以解释为,市场上大量的被监管者中(c,}-c}/(f十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违规,(f+b-c‑+c,)/(f+b)比例的被监管者选择遵纪守法;监管者随机地对r/(r+p)比例的被监管者进行高成本的严格监管,而对剩余的被监管者则仅采取普通监管。
三、结论
篇4
【关键词】当前 世界经济形势 金融危机 分析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在现代高新科技的推动下已进入经济全球化的历史发展进程。世界经济已经从以前的单独发展逐渐演变成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一体化是指以发达国家为主导,以跨国公司为载体, 以世界市场形成为标志,使世界经济成为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不仅仅加快了各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进程,而且大大的的优化了全球范围内的资源配置,促进世界贸易的自由化发展,为世界的经济发展带来诸多机遇。然而美联储酝酿退出量化宽松政策,欧洲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没有消除,日本“安倍经济学”负面效应突出等发达国家的的经济政策风险,给世界经济前景带来诸多潜在的风险。
一、当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概况
(一)发达国家及组织的经济特点分析
(1)美国的经济特点分析。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它的经济影响着全球的经济形势,与世界经济息息相关,下面就美国经济的当前形势进行分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它就像多米诺骨牌效应的第一张,使世界金融市场产生了剧烈的动荡。由于美国的金融风波在全球迅速发展,使得英国、德国、日本、欧盟等西方发达国家和组织纷纷向银行投入大量的资金以挽救本国的金融银行系统,使其受到的损失尽可能的减到最低。为了减少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美国正在制定退出量化宽松政策的结构框架,主要内容有:让金融机构持有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和美国国债相关证券自然到期,并脱离其资产负债表;在更长的一段时间内出售抵押贷款支持证券;充分运用其他金融手段,例如允许银行将存款长时间放置美联储;对超额银行准备金支付利息;通过逆回购协议来稳定利率。美国政府希望通过这个政策可以使经济复苏增长速度进一步加快,大众失业率有所降低,货币政策逐步回归常态。
(2)欧洲的经济特点分析。世界上可以与美国经济体系抗衡的经济体系并不多,欧盟就是其中一个。在欧洲,加入欧元区的国家一共有17个,但是这17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国家间的贫富差距太大,这就使得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使用同一种货币就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2009年爆发的欧元危机影响持续深化。去年,欧元区的低收入国家希腊为了减少和高收入国家的收入差距,不惜向欧盟总部借债,不受约束的大量支出,为本国民众争取较高的收入水平和发展机遇。在这期间,虽然希腊民众的工资上涨速度飞快,但是其消费入不敷出,使得国家经济经常处于赤字状态,从而令全国陷入债务危机,由于无法按时还清向欧盟的贷款,希腊也就无法继续借贷,使得国内银行没有资金可供民众消费,国内一度民怨沸腾。欧元区统一货币的本意是使得各个国家平等发展,逐步减小收入差距,但是出现了事与愿违的情况,不仅没有减小这种差距,反而使得差距进一步扩大。
(3)日本的经济特点分析。当前,由于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日本国内经济也随着出现了一些问题,但经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有了缓和的迹象。但尽管在短期内,安倍政府的货币宽松政策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作用,但从宏观方向看,经济结构、人口老龄化以及高额的公共债务已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主要绊脚石;从微观方向来看,民众消费税上调、企业间的国际竞争力下降以及海外市场的快速发展,已经严重制约了国内的经济发展。
安倍政府提出的经济学主要是指预先创造通货膨胀现象,当消费者预期察觉日本物价要上涨时,对于一些本来要买的商品,就会尽快的去购买,因而积极的带动消费及投资,进而扭转日本长年消费与投资极度低迷的状况。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安倍经济学”正在制造更大的金融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消费税上调将使经济增速减缓、导致国内物价上涨;日元汇率贬值,导致进口成本上升。而且,“安倍经济学”从实施以来,日本国内的国民储蓄率不断下降,企业固定投资增速出现疲软态势,这些现象都可能导致日本经济的进一步恶化。
(二)新兴经济体的经济特点
虽然新一轮的经济危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受到的影响尤为严重。但是在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呈现负增长的同时,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和组织的经济增长势头稳定,实现了稳步发展,这些国家和组织就被称为新兴经济体系。世界主要的新兴经济体系包括中国、印度和东盟等。
(1)中国的经济特点。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而且这几年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日渐提升,无论是从经济,人口,还是从科技,军事来说,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国。国外的经济学家们也肯定了中国经济在全球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从改革开放至今,中国的经济一直在飞速发展着,从过去的贫穷国家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中国的经济在全球中有着重要的平衡作用。这几年,中国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同时,继续保持经济的宏观发展。当前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是需求衰退周期逐渐转换为供给调整周期,并正由高速增长逐渐由中高速增长转变。关于增速放缓的原因,有以下几点: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主要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以及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而不仅仅是数量的增长,所以,增速放缓是必然的事;成本要素水平明显提高。由于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持续上涨,而且国家对于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大加强,使得企业生产成本大幅度增加,所以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市场需求不足。国内生产过剩,需求不足的现象在某些方面已经凸显出来,消费市场停滞不前,出口需求也有所减少,所以消费市场的萎缩也是导致经济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2)印度的经济特点。虽然印度的经济形势目前呈现一种疲软的态势,但是由于印度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向世界发出维持巩固宏观经济的决心。并且积极的设立内阁投资委员会、对一些拖延已久的项目进行重新协商、通过网上拍卖应收款项为中小企业提供自由资本和低利率的贷款,这些措施会大大提升印度的投资潜力,继而促进经济快速发展,高回报的金融产品有可能阻止印度储蓄水平下滑,从而尽可能降低这一轮经济危机对印度的影响。
二、针对当前世界经济形势提出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与美国的经济贸易
虽然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不小的影响,但是美国的强国地位仍然没有改变,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中的话语权仍有重要的地位。国际石油、黄金、粮食等交易仍然以美元为单位。这次的金融危机虽然使得美元贬值,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但是奥巴马政府提出的经济对策可以有效的阻止经济增速的负增长。美国作为世界上的大国,有能力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到那时候,世界经济就有可能走出低迷的态势。
(二)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交流
当今的世界经济贸易呈现多元一体化的趋势,要想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稳定发展,就要联合各方力量,加强区域间的经济合作。在国际贸易中,除世界经济贸易组织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外, 各区域间的经济合作也充满了机遇和挑战。加强欧盟、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贸易协定,强化南南合作、南北合作间的交流等,对建立全球的经济一体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三)加强人民币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府提出的量化宽松政策以及政府债务规模的不断扩大都极大动摇了美元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而唯一可以与之抗衡的就是欧元,但是欧元区也陷入了债务危机而自顾不暇。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系之一,正好可以借助这个机会扩大实行人民币互换的范围,进一步促进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从而提高人民币在国际货币中的地位。
篇5
受伊拉克战事的冲击,加上世界经济面临的新问题以及金融市场出现的新变化,预计世界经济将呈现以下五个新特点。
一、伊拉克战事对世界经济增长有负面影响。据最新数据显示,伊拉克战事可能给世界航空运输业造成100亿美元以上的损失,世界商业空运史上可能出现空前严重的危机,而全球旅游业将受到萎缩恐慌的冲击,一些产业,尤其是北美和欧洲汽车销售出现大幅度下降。显然,伊位克战事对世界经济的复苏,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破坏性影响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首席经济顾问穆萨认为,全球消费者信心受挫、商业投资萎缩,将使世界经济增长遭受O.25个百分点的损失,这意味着今年全球经济总损失将达3750亿美元。穆萨预期今年全球经济增长为3%,低于前两年的平均水平。 二、战争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大于对实际经济的影响。战争对人们心理的影响要大于对实际经济的影响,而且对心理的影响是扩散的,难以在短期内消除,其影响力持续的时间要远远长于战争的持续时间,并会进一步延缓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加大世界经济复苏的难度。因此,考虑到心理因素的问题,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无疑比开战前要暗淡。
三、战争对国际金融市场的影响远远超过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向来是非常敏感的。由于经济预期对国际金融市场影响很大,预计伊拉克战事将影响国际资本的流动。由于美国经济基本面仍优于欧元区经济,欧洲资金将会流向美国,美元与欧元的比价将从最近的欧元强美元弱转变为美元强欧元弱,尤其是美欧利率差异的缩小或持平,将会使国际投资者恢复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信心,国际资本将会延续流入美国的趋势,美元稳定强势将会继续显现。
四、战争促使世界主要经济筹码的性质与作用发生变化。上次海湾战争的筹码是石油,这场战争又加上了美元。现在,全球金融市场价格的竞争、跳动,都紧紧围绕石油与美元(包括美元资产)两大筹码进行争夺较量。预计战后,随着美国对伊拉克或中东石油的控制加强,石油与美元的地位、作用将会发生超出市场预期的转变。石油与美元在短期或中期主导世界经济增长的趋势与国际金融市场走向的作用将更加突出,并更加集中于美国的控制之下,成为而且强化了美国这个超级大国的政治筹码。
五、战争使应对地缘政治风险的政策压力上升。伊拉克战事使全球的宏观经济政策调整进入了更为艰难的不确定状态。各国在扩大内需、应对全球普遍性的通货紧缩局面之外,又增加了地缘政治风险等新的内容,从而影响各国政府对整体经济的把握与控制力。而地缘政治风险的上升,进一步加重了全球原有的经济周期问题,导致投资、消费信心的进一步下降。同时,地缘政治风险还引致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以及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波动。各国财政、货币政策制定的重心已经从单纯刺激经济增长,转向控制战争对经济造成的损害,以及保持国内金融市场的稳定。(摘自2003年4月18日《上海证券报》)
篇6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国际经济冲突;国际经济法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社会国际经济的必然发展趋势,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趋势逐渐加强的社会背景下,各国要想在国际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就必然会采取一定的措施获取国际上的经济资源,国际经济冲突也自然无法避免。但是各国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为了维护世界经济环境的和谐稳定,仍然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进行国际经济冲突规避治理,最大限度地降低冲突损失,促使国际经济获得更好的发展,也带动本国经济的进步。
一、经济全球化面临的国际冲突分析
1、经济全球化的理念
经济全球化主要指世界相关超越国界的经济活动,借助于对外贸易、技术转移、相互联系和资本流动等方式而形成的全球性有机经济体。经济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最为重要的特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趋势。具体来说,经济全球化包含着经济领域贸易、金融、投资等方面的全球化,即通过相应的经济活动促使生产要素和生活要求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最佳的配置。经济全球化形势下,各个国家为了获得相应的生产生活要素进行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国际经济冲突产生。
2、制约国际经济的因素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社会背景下,对已经出现全球化趋势的经济加以干涉是导致国际经济冲突的必要因素。在各个国家政府部门的“有力参与”下,对相关经济施加相应的控制措施主要是通过制定合理的经济政策和法规来实现的,并且这些政策法规在保护本国经济的同时,也必然会对其他国家经济的双赢产生特定的干扰效果,从一定意义上看不利于经济全球化经济的发展。首先,政府采取一定措施控制国内经济的主要目的就是应对国外经济对国内经济产生的干扰,保护国内经济免受国外经济的冲击。其次,政府管辖和非管辖冲突主要是一种对国外经济加以控制的法律模式,在政府和法律的双重限制下,对国内经济的自由化发展倾向加以扼杀。最后,经济领域的自由和限制一直存在于国际经济冲突中,对冲突的顺利解决造成一定障碍。因此,基于“国际间经济放宽和国家上加以控制”的原则,必须进行适当的经济改革,推进国际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各个国家共同营造良好的国际经济环境。
3、国际经济冲突
(1)管辖冲突。管辖冲突主要指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对相同的国际经济交往主体进行同时掌握和控制所导致的经济冲突,这一经济冲突的主要特点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国家同时享有对这一经济交往主体的主要控制权力,因此这种冲突在这本质上反映了一种权力行使方面的矛盾。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由于国际间存在着频繁的经济交往,管辖冲突也较为常见,是国际经济法所研究的范畴,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
(2)非管辖冲突。非管辖冲突与管辖冲突相对,具体指一个国家对国际上相关经济交往主体以及主体的各项经济行为行使独占性的管辖权力,并且在行使这一权力的过程中与其他国家产生利益层面的冲突。非管辖冲突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一个国家对相关经济主体的管辖行为是否与国际经济法或者国际经济义务相冲突是非管辖冲突的重点研究内容,非管辖冲突的存在不仅会导致国家间的相互限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国际经济法律关系,不利于世界经济的和谐健康发展。
二、政府控制引发国际经济冲突的缘由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政府经济控制所导致的管辖和非管辖冲突在一定程度上都对国际间正常发展的经济、法律秩序造成了相应的冲击。受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层面自由主义经济思想的影响,国家在经济管理过程中加强了对自由主义经济的控制,极大地限制了自由主义经济的发展。虽然在国际相对自由的经济环境中采取一定的法律措施能够维护本国的经济,但是各国为了本国利益所制定的经济法律一般都以牺牲他国利益的方式来实现,与国际经济的整体发展态势相违背。此外,随着凯恩斯经济理论对世界经济管理的影响力逐渐削弱,货币主义逐渐成为新的社会潮流,主张政府部门放松对经济的控制,让经济在自由市场中稳步成长。从根本上进行分析,由政府控制所引发的国际冲突主要受到各个国家经济权益的驱动,并且相关研究案例表明,在行使国际经济法的过程中,经济原则实质上是各个国家维护其自身利益的借口。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利益全球化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经济全球化反映的是经济市场、经营模式等的全球化发展趋势,因此不能促使国际社会出现相应的非国家化发展倾向。为了稳定国际经济而设立的经济组织和相关条款并不会导致任何一个国家丧失一定的合法权力,反而能够对世界经济贸易的协调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要想规避由政府控制引发的国际经济冲突,就应该尊重国际社会相关经济组织所制定的各项条款,为维护国际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一定的贡献。
篇7
世界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在:
1、 在生产资本方面,国际投资增长,带来了资本国际化。
2、 在商品资本方面,贸易国际化,贸易成为国际交往中最活跃的环节和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比生产的增长速度高得多,它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的一个基本特征。
3、 在货币资本方面,金融国际化,国际金融交易大大超过世界生产和商品交易。
篇8
近期,2012年新一轮的世界500强企业排行榜出炉。自1994年以来,美国《财富》杂志每年公布的世界500强经济指标,反映了世界经济版图的变化。因为,它不仅反映了各国大企业的发展规模和经营业绩,是企业用来判断自身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指标,也体现了国家之间经济实力的对比。
透过数据的对比,可以解读世界经济的增长点。对500强发展规律的认识,更是模拟中国企业自身前景的一种途径。500强的十年变迁
不难发现,今年各国上榜企业的数量和国家的经济实力排名有着惊人的相似。上榜企业数量最多的六个国家,同时也是在GDP世界排名中最靠前的六个国家:美国132家,中国79家,日本68家,德国32家,法国32家,英国27家,韩国13家。
今年的世界500强中,中国的上榜企业比去年增加了10家。中国内地企业的数量达到69家,首次超过了日本的68家。事实上,这是中国上榜企业数量连续第9年增加。而仅仅在一年多前,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从纵向看,十年以来的世界500强中,除中国异军突起外,长期是美日欧三大板块称雄。在某种意义上,中国增加的企业是从美日欧三家的蛋糕里切分出来的。
在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中,美国、日本、欧盟三强之和为434席,占了500强企业数量的86.8%,主导着世界经济的基本格局,其余席位则相对比较分散。
十年前,美国有197家公司上榜,其上榜企业的收入占到了当时500强企业总收入的42%。虽然目前美国仍然拥有数量最多的入围企业,但在过去十年里,美国上榜企业数量减少的幅度在各国中也居首位,这标志着其全球影响力持续下降。情况相似的还有日本。在1995年世界前100强企业中,日本企业几乎占一半(41家),2001年则减少到22家,现在基本被挤出了前10强。不过日本在高新技术制造业方面仍然占有绝对优势,在前50强中占5家,美国则有4家,德国3家,韩国1家。
笼罩在债务危机的阴影之下,欧洲入围企业数量也有所减少,但英、法、德三强实力明显高于其他各国,其企业数量之和长期保持在100家以上,占500强中欧盟企业数量80%左右,可见这些国家企业和经济的稳定性。
对于中国而言,只要今年经济能达到如政府预期的7.5%的增长目标,那么明年中国上榜企业的数量肯定会继续增加。悬念在于,以这样的增加速度,中国什么时候能超过美国,成为拥有世界500强企业最多的国家。
中国企业的老套路与新特点
从行业来看,2012年世界500强的企业,集中在金融、能源与高技术性制造业。但在我国入围的79家企业中,仍然主要集中在电力、银行、钢铁、能源、工程建筑、电信、汽车等传统领域,基本上都属于资金密集型和自然垄断、行政垄断性较高行业。
相比之下,技术型、创新型的电子类、IT类企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小。其中电子类仅有4家,计算机类仅3家,而这其中中国台湾地区又分别占据了两家,这进一步凸显了我国大陆地区技术类和创新类企业的差距和不足。
与此同时,发达国家的500强企业拥有更多的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很多处于高度竞争行业。相比之下,我国进入世界500强的企业多为国有企业或国有控股企业。其中42家是国务院国资委监管的中央直属企业。这些企业在运行模式、管理体制机制、资源整合、经营方式等多方面无不显现出与世界大企业不同的“中国特色”。
此外,中国企业也呈现出一些新特点。其中之一,便是上升势头强劲:在去年首度跻身世界500强后,中建材今年的排名比去年上升了120位;此外,中航油和华润集团均上升了113位;中海油从162位提升到101位;联想集团第三次入选,并凭借2011财年296亿美元的营收,大幅跃升至第370名。而中国银行业排名的集体大幅提升也颇为值得注意。
在民营企业中,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山东魏桥创业集团首次进入世界500强。上榜的其他中国民营企业如江苏沙钢集团、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也引人注目。
除了资源类行业和国有大银行等一些带有垄断色彩的企业进入世界财富最高殿堂之外,汽车、金属等行业的稳步发展也是一大特点。但与日、美来自制药、软件、计算机等技术密集型、创新型企业相比,确实是“大而不强”。
尤其在世界500强名单公布当日,由于受CPI数据影响,上证综指出现2.37%的跌幅,而一些领军企业比大盘跌得更凶。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分别下跌2.74%和4.61%,工行股价下跌2.81%。最离奇的是首次上榜的招商银行,全天以超过4亿元的资金流出量,名列投资者抛售榜榜首。
500强与世界趋势
尽管世界经济仍然危机重重,但今年世界500强表现依然出色。其总收入达29.5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13%,总利润达1.6万亿美元,比上年增长了7%,入围门槛也相应提高了25亿美元,达220亿美元。这凸显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
从纵向看,世界500强在各行业的分布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方面,传统行业中的炼油、建筑建材、化学、工农业设备制造的企业数量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医疗卫生行业和信息行业、金融证券行业的企业数量增长迅速,平均排名也不断提升。
与信息产业技术相关的企业入围500强较晚,但却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其排名上升幅度及速度令人惊叹。此外,人类对生活质量的关注同样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新的增长机遇,生物技术行业成为继信息业之后的又一个经济增长热点。
篇9
【关键词】经济发展 世界经济 影响
我国经济的增长是当今世界经济的增长的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提高,其中制造业的发展显得十分的突出。随着改革开放的实施,我国的经济加强了与世界经济的联系,特别是在对外资的大量引进上,这也使得我国成为了全球第三大的外资进行直接投资的流入的国家。另外,近几年,很多的热钱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涌入到了我国的金融市场,涌入的这些资金也使得我国在外汇储备上的数量实现了很大的增长,这也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全球经济大国的地位
(一)我国所显示出来的全球性制造大国实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我国制造业在1990年的增加值只有1170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综合的2.6%;到2001年时,我国的制造业的增加值则达到了2.3亿美元,占全球制造业的20.7%,并成为了世界第一的制造业的大国。另外,世界银行的数据计算结果指出,对GDP的增长贡献率来说,我国制造业在1980年到2010年期间,贡献率平均达到了32.1%。目前,我国在制造产品产量的种类业同样居世界第一,种类达到了220多种,这也使得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的全球地位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显示,从1990到2000年,我国制造业的出口占全球的比重从1.8%提高到了4.7%。
(二)我国在全球投资大国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就我国吸收外商的直接投资的情况来看,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还不到100亿美元。而后在2012年,我国所吸引到的外商投资的金额已经超过了1000亿美元,这一数字也占了全球跨境的直接投资金额的8.9%,排名世界第二。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吸引到的外商的直接投资的存量已经达到了8320亿美元,占到了全球的3.7%,排名世界第六。2013,全球的直接投资下降,我国继续保持了5.3%的外商投资的增长率,同时1176亿美元的外商实际投资还创造了历史的新高,这也进一步巩固了我国作为发展我国家当中的最大的投资东道国的地位。
在外商直接投资快速增长的同时,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也实现了快速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我国企业选择了向国外扩大市场和投资规模。在2003到2012之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金额从23亿增长到了842亿,占全球的比重也从不到1%提高到了6.1%,并排名世界第三。截止到2012年年底,我国对外的直接投资的存量高达5319.4亿美元,占到了全球比重的2.2%,排名世界第十三位。在2013年,我国企业越来越多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去实现新的突破,相应的投资规模达到了902亿美元,这也使得我国在全球跨境的直接投资中的地位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三)我国正式跻身于全球金融大国行列
本币在全球的影响力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积极的去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在区域双边和多边的货币互换,本币的跨境贸易的结算等众多方面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2013年,人民币也首次超过了港元和瑞典克朗成为了全球十大交易的最频繁的货币之一,排名第七,每日平均的人民币交易额达到了全球交易的总量的2.2%。
另外,在跨境贸易的支付当中,人民币所占的份额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2009年七月,我国启动了跨境贸易中人民币的结算试点,自启动以来,用人民币来作为国际贸易中的支付方式的结算业务也获得了持续的增长。2011年的同比增长率就高达394%,实际的结算金额达到了2.5万亿元,这一数据也相当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在当年的总额的10.5%。随后,2012也继续保持着41%的增长率和2.94万亿的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这一金额还创造了跨境人民币的结算额的新高,相当于2012年贸易额的12%。
二、我国经济的发展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一)我国的经济发展对世界实体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世界银行的相关统计计算显示,我国GDP的年均增长的速度从1980到2012间达到了10%,这一期间我国对世界GDP的增长贡献率达到了13.4%。同期,全球经济的年均增长速度是3.2%,其中0.42个百分点是来自于我国经济的增加所做出的贡献。特别是在过去的30多年间,我国的经济增长量所占到的全球增长量的比率逐渐的上升。这一指标从1980-1990年期间的3.8%,在1990-2000的十年时间里提高到了9.2%,并在2000-2010年期间达到了20.9%。随后,这一指标继续上升,并在2010-2012年期间上升到了25.2%。
我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这些变化中包含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我国的经济增长在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的情况下,在带动全球的经济走向复苏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第二,虽然我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在逐步的回落,但是由于经济的规模在持续扩大等方面的影响,我国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率继续地保持着上升的势头;第三,我国在对全球经济的增长贡献率上取得了明显的上升,并且超越了美国,成为了世界第一。另外,我国的经济增长也逐步地改变了全球经济中的“南北”格局,促使了全球经济的重心的“东移”。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在很大程度上的提高了发展我国家的经济地位。
篇10
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并不是近期现象。世界经济危机非常典型地反映了这两个分离。早在20世纪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均衡变得越来越严重,相关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均衡表现在于经济金融领域的数量和规模明显高于的实体经济的数量和规模,金融资产比真正的经济资产高得多,因此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位置上发生了上下颠倒,金融经济发展是从以前的补助作用取代实体经济,变成了经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并逐渐从现实的经济运营分离出来,独自运行。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的重要标识在于金融资产的比例,金融交易的金融资产的比例系数,等。这些指标的上升预示着分离的金融和实体经济变得明显。
伴随美国金融危机影响的扩张,分离的金融经济和实体经济在世界上出现一些新的特点。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些发达经济危机的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很不平衡,这一现象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共同特点。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不均衡,主要有两个方面:第一,大型收购行为中出现的大量的金融巨头高度集中,导致经济问题。这种高度的集中在很大程度上对金融企业会造成不利影响经济的发展,由于金融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集中,纵使他们获得高薪追求机会,金融机构内部会出现严重的道德风险,而且已经扩大经营破产的风险将会降低,即使有倒闭的风险,政府也会因其巨大的崩溃会对整体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而给予帮助,因此,这些大的金融公司不会选择降低风险的措施,甚至会使用一些严重影响自身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方法。其次,由于金融经济大大超过了实体经济,导致经济的金融部门发生多重大型交易的经济活动,实体经济受到的压力愈发增大,使得的经济和金融交易出现纯投机的几率增加,金融经济全全摒弃了了实体经济,脱离现实经济正常化,与造成了整个经济恶化的走向有必然的联系。
二、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相分离的主要根源及其防范
随着数量,大小,位置,经济和金融各个方面越来越大的差距,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分离逐渐形成,这种倾向的延长度直接奠定了两者分离对整个社会经济带来负面影响。深入解析金融经济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的重要原因对预防两分离造成的社会经济的破坏具有重大的意义。总的来说,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分离的有以下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金融资产的比例增加,风险扩大。在经济金融发展的谈话中,实体经济的发展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在实践上,或在真正的贡献,实体经济都比金融经济更根本,金融经济必须出现在实体经济后,并且是实体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另一方面,在任何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中的实体经济都是金融经济发展的现实背景和经济支持。因此,金融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是基于实体经济的繁荣和发展的。但在世界上,由于实体经济需要外汇交易,这离不开金融经济的支持,因此金融经济在全球金融交易起到一个重要的中介作用。一旦金融经济出现,各种风险将会增加。金融交易的增长会比实体经济更快,从而提高金融资产的比例,这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机遇,更是经济发展的挑战,主要表现为经济和金融过度集中的、社会的和经济的损失。
其次,技术和制度因素也是导致金融经济与实体经济分离的重要原因。在技术方面,技术的发展和世界经济会为各种国家创新的全球化和国际化带来深刻影响。因此,经济和金融的种类也日益增多,经济和金融的发展速度大大提高,金融交易越来越大,金融资产的比例也是相应的增加。在制度方面,短期投机的金融交易,非理性的行为,各种各样的行为层出不穷,必须要受到国家政府的政策支持以及管束。
- 上一篇:绿色农业科技
- 下一篇:医疗保障基金相关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