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业科技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1: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绿色农业科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成的西农979小麦新品种,在高产与优质、冬性与早熟、多抗与广适结合方面有突破性进展,填补关中及黄淮麦区优质高产、冬性早熟小麦品种的空缺。是国家优质小麦主推品种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小麦主导品种,已成为陕西省小麦主栽品种和国家冬小麦第六大种植品种。
玉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成的“陕单609”具有综合性状优良、高产稳产,适应性广、耐密植、制种产量高等特点。在西推广465万亩,获经济效益2,45亿元。
油菜
利用自有专利技术选育成无微粉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212A及5个衍生系,育成油菜新品种10个,国审品种4个。“陕油8号”是我国黄淮流域审定的第一个双低油菜杂交种;“秦研211”具有高产、早熟、抗倒等特性,适宜长江下游推广种植。果业
果业
苹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育成了优质晚熟苹果新品种“瑞阳”“瑞雪”。“瑞阳”苹果,个大,肉细,酸甜适口;色泽艳丽,综合了“秦冠”和“富士”的诸多优良性状。“瑞雪”苹果,晚熟品种,果形端正、果面光洁,风味浓郁,综合性状优于传统黄色品种“金冠”和“王林”。
猕猴桃
猕猴桃是陕西的优势特色产业。至2015年,全省猕猴桃种植面积94万亩,产量12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猕猴桃集中产区。建立了猕猴桃资源圃和基因库,创制猕猴桃新种质7个,选育出“瑞玉” “脐红” “农大猕香”等猕猴桃新品种;开展了病虫害防控技术、商品花粉及授粉技术、优质高效安全生产技术等研究。
牛羊良种繁育
良种繁育方面创建良种牛羊胚胎规模化生产技术,推广良种牛羊胚胎71568枚,牛羊受体妊娠率分别达到50.03%和62%;创建奶牛性控胚胎生产技术,推广性控胚胎29704枚,性别鉴定准确率达到99.9%;创立牛羊体细胞高效克隆技术,克隆高产奶牛513头,创制乳腺炎非易感高产奶牛226头,牛羊体细胞克隆效率分别达到20.36%和38.2%;创立抗乳腺炎转基因育种技术,创制了抗乳腺炎奶牛和奶山羊育种材料5个;获授权发明专利10项。
农业科技园区
“十二五”期间,陕西建立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6家,覆盖了粮食作物、旱作农业、肉牛、果业、设施农业等产业。建立陕西省农业科技园21家。园区由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组成,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的重要示范平台。
农业产业技术联盟
“十二五”期间,陕西在农业产业领域组建了种业、核桃、茶叶、红枣、农机、苹果、猕猴桃、羊、马铃薯、饲料等11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为主导产业搭建了产学研一体的创新平台,加强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协作联合,加快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的步伐。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农业创新服务体系集政府、企业、专家、农户为一体,形成以大学为依托的“试验示范站推广模式”、以企业为主体的“大荔模式”、以政府为主导的“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
大荔模式
“大荔模式”以陕西荔民农资连锁有限公司为平台,采取县为单元、连锁经营、技企结合、密集覆盖、三级网络服务的农资农技双连锁、农资农副双流通的新型科技服务模式。这种模式的推广,逐步完善了陕西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促进了陕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快速转变。
科技特派员
科技特派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科技扶贫,近距离解决“三农”问题、是助推农村生产发展的生力军。“十二五”期间,全省选派1923名科技特派员进驻1923个农村经济合作组织,解决农民合作社缺技术的问题,培养了留得住、用得上的职业农民。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
农业科技专家大院建在田间地头,把专家、企业、农民、基地、市场等有效整合,形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是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十二五”期间,全省共建立省级农业科技专家大院112个,形成了“企业主导型”、“协会(合作社)依托型”、“示范带动型”、“多元化复合型”等多种发展模式。
篇2
科技局作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部门,通过几年的探索和实践,已初步形成了一个集示范引领、技术推广、信息服务、培训提高为一体的服务体系,对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业十大基地建设发挥了较好的作用。
(一)示范体系初步形成
针对市委、政府确定的农业十大基地建设目标任务,转变传统科技推广方式,加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的力度,增强农业科技的示范引领作用。在加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新品种引进和示范推广的同时,建设8个绿色(有机)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涉及水稻、设施蔬菜、高酸萍果、奶牛养殖、设施园艺等,重点在产品结构调整和种养技术上进行示范,不断提高示范引领作用和带动效应。一是增强示范功能。坚持在产品质量上做文章,在提高农业产出效益上下功夫。一方面,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和8个科技示范基地引进新品种,调整结构,发展绿色(有机)农产品;另一方面,采取基地企业乡镇农户或基地协会(合作社)科研院所农户的方式,高起点建设,实行订单种植,发展绿色(有机)产品。如,在马莲渠乡陈木闸村建设的500亩有机水稻科技示范基地,由科技局牵头组织,协调塞外香公司与乡镇、农民签订6元/公斤订单种植合同,使水稻种植效益提高一倍多;引进山东寿光星博蔬菜有限公司投资800多万元,在金积镇田桥村建设绿色设施蔬菜科技示范基地,为农户提前信息、产中技术、产后保护价收购的全程服务,带动设施蔬菜向绿色方向发展。二是因地制宜建设示范基地。根据各乡镇产业发展实际,按照乡、村(协会、企业)搭台唱戏、科技立项支持、农民自主建设的原则,建设各具特色的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如,针对板桥乡高酸萍果种植面积大,品种杂、管理粗放的实际,建设绿色高酸萍果科技示范基地建设,在高位嫁接、后续管理上进行示范,提高苹果产量、品质和整体经济效益。目前,除郭桥、古城以外,其他乡镇都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绿色农产品科技示范基地。三是实施标准化生产。按照绿色(有机)农产品种植要求,在优质粮食、设施瓜菜、设施园艺、高酸苹果、奶牛养殖等产业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生产的组装配套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和节约型农业,促使农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迈进。
(二)服务体系形式多样
坚持从典型带动、品种引进、技术推广、信息服务等方面着手,发展形式多样的服务体系,与农牧局形成了功能互补、各有侧重的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夯实科技推广网络。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为平台,建设科技“110”专家服务团和技术服务队伍,及时解决农户生产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去年以来,“110”共为农户提供电话咨询1600多次,现场技术服务1223次,各类涉农信息2100多条。以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培育示范典型和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目前,利通区科技特派员已发展到86人,其中,法人科技特派员13个。共引进新品种65个,示范推广新技术72项,培育科技示范户4500人,培训从事种植养殖业的农民近万人。创办合作经济组织、专业技术协会15个,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由科技特派员创办的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吸引农户参加的最少户数达30多,最多达470多,不仅有效地示范推广了先进适用技术,也提高了农户的生产效益。二是培育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针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研发能力不高的实际,帮助和支持企业与区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加大对农副产品系列产品研发的投入,延长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先后以科技项目扶持、牵线搭桥联合院所的方式,培育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目前已培育农字号龙头企业技术中心5家,今年再培育5家农字号企业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在清真牛羊肉精深加工、绿色奶产品开发、绿色设施蔬菜种植等方面开展科技攻关,不断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三是开展科技合作和对外交流。坚持把对外开展技术合作和交流作为解决人才不足的重点来抓,促使6家企业和外省区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新技术、开发新产品,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如,万胜生物公司与天津大学生命科学院开展技术合作,共同攻克谷氨酸生产工艺中的技术难题,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转化率、产酸率、提收率),增加了经济效益。国家农业园区管委会引进宁夏农科院等区内外25名专家驻点服务,组织实施无公害蔬菜生产关键技术等15个国家、自治区和市级科技项目,为市区及周边地区的设施农业、优质粮食、奶产业发展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四是建立健全农业信息技术服务体系。围绕建设农业科技信息网络体系及农业技术咨询服务系统,加强农业科技信息网络建设,构建网络化、数字化的农业科技信息平台。利用科技信息网平台,每年本地科技动态信息150余条、科学普及小常识近100条,在与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共建宁夏网络科技环境工程项目中,结合利通区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建立了清真牛羊肉产业数据资料35篇,向社会广泛推介,得到宁夏科技信息研究所的认可,被评为2008年全区科技信息网络建设一等奖。在市区98个行政村建立了三网合一的信息服务站,市区、乡镇、村三级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三年内,将各服务站的信息员过渡为信息科技特派员。今年选择20个示范点,发展30名信息科技特派员,探索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技物结合、自我发展的运作模式,为农户提供信息服务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村级信息服务站的作用。(三)培训体系逐步健全。总体看,利通区农民的种养技术水平还是比较高,但与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和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实际相比,其科技素质和生产方式还不完全适应,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时季节,因材施教,逐步健全培训体系,加强农民培训,不断提高科技素质。一是聘请专业技术人才,驻点服务和指导。从2007年开始,针对设施农业、高酸苹果等产业种植面积大幅增加,专业人才紧缺的实际,通过内引外联的方式,从区内外引进技术人才32名,其中市区从山东寿光聘请了7名专家和技术人员在5个乡(镇、区)驻点服务,共解决农户技术方面问题100多项,培训农民67场次、2400多人。二是集中培训。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和农民种养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技术问题,集中开展培训。去年,先后通过“科技入户”工程、“科技三下乡”、科技活动周、知识产权周等活动,共举办各类培训班1444期,培训农民12万人次,发放技术资料10万余份。今年,按照政府要求,对全市培训任务进行了责任分工,科技局将根据设施蔬菜、设施园艺、高酸萍果、有机水稻、富硒水稻、精品果等产业发展需要,对种植大户进行集中培训,培养本地乡土人才,共培训2200人次。三是通过科技特派员进行实地培训。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通过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并利用合作社、协会等组织形式,根据实际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实地培训,培养了一批农村实用人才。2008年全市科技特派员在创业基地开展培训380期,培训农民近1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
虽然科技服务体系在不断完善,但当前还存在着一些实际问题,影响和制约了农业科技服务工作。一是人才资源比较短缺。农产品加工企业从事应用技术研究开发的高技能、高层次人才不足,懂技术、会管理、能科研、善经营的综合性人才就更少。农业推广体系中公益性科技人才队伍青黄不接,人才紧缺、技术支撑能力弱,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要。二是农业科技投入不足。近年来,市财政不断加大对农业科技方面的投入,今年科技三项费由去年的150万增加到200万,但科技活动经费、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只有0.6%,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与农业发展的需要不相适应。三是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农产品企业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不高,表现在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弱、附加值低、产业链条短。如,利通区粮食加工企业10几家,但像塞外香这类具有超前发展意识的企业几乎没有。四是科特派创业层次不高。主要表现在创业基地项目规模不大,筹资能力不强,亮点不多,特别是建立利益共同体的比例还不适应科技创业的需要。
三、意见建议
解决好存在的问题,需要政府统筹协调,明确相关部门责任,解决好体制机制问题,推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推动作用,通过落实财税优惠政策、整合公共资源、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支持三个层面的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一是加强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的农业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其加强与区内外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加强以科技中介机构为支撑的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整合现有合作经济组织、协会、农技推广部门,形成整体联动、优势互补的技术创新力量。同时,大力发展农业创业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形成功能完善的创新服务体系。三是加强重点龙头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支持农产品重点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基地,运用先进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支持对尚未进入产业化开发和大面积应用的科技成果,进行区域试验与示范、中间试验或生产性实验,尽快形成组装配套技术,在生产中大面积推广应用,实现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二)健全三个体系,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产品市场竞争力
一是健全农业良种工程和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支撑体系。以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科技示范基地、农业园区、部分协会为基地,引进推广优质高产的蔬菜、园艺、水稻等新品种,研究建立良种繁育体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万胜、沙漠王子、夏进、红果、娃哈哈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主体,研究开发一批技术含量高、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食品和其他生物制品,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加工增值水平。二是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重点抓好动植物防治关键技术的研究应用,健全防疫与农产品安全信息网络,提高对重大病虫害和动植物疫情的检测预警、应急控制能力,保障农产品生产安全。推进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加快绿色(有机)产品开发和生产基地认证工作,提高绿色(有机)产品比重,修订和完善技术规程,形成适应国内市场需要、与国际接轨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三是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以农技推广部门为主体,以科技特派员创业为补充,以农业科技园区、合作经济组织、专业协会、种养大户为载体,示范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新品种和综合配套技术,引领农业、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普及。
篇3
>> 林业教育供给侧改革探讨 基于林业行政管理的林业供给侧改革探讨 产业政策与供给侧改革 林业经济供给侧改革的着力点 去杠杆的“供给侧改革”探讨 休闲农业供给侧改革探讨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产业转型升级视角下江西高职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讨 供给侧改革与产业结构优化 发声供给侧改革,筹谋纺织产业新格局 纺织服装产业信息化的供给侧改革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的产业选择 供给侧结构改革背景下内江蔗糖产业振兴 发展绿色建筑产业,给力供给侧改革 网络文学产业发展的供给侧改革研究 消费供给侧改革 拥抱供给侧改革 浅谈供给侧改革 直面供给侧改革 解读供给侧改革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6]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系统法学:法律精细化研究[EB/OL].(2014-11-08)[2016-11-02]..
[7]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8] 张国庆.减熵化理论及其应用[EB/OL].(2015-10-25)[2016-11-02]..
[9] 张国庆.企业减商化研究[EB/OL].(2016-06-15)[2016-11-02]..
[10] 张国庆.信诉互补:当下中国法治政府建设的关键[EB/OL].(2015-07-31)[2016-11-02]..
[11] 张国庆.降低生活成本加速全面小康目标实现[EB/OL].(2015-05-26)[2016-11-02]..
[12] 张国庆.保障劳动公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EB/OL].(2015-05-26)[2016-11-02]..
[13] 张国庆.基于生态论的企业劳动计量与管理[EB/OL].(2016-06-15)[2016-11-02]..
[14] 张国庆.复杂系统生态论方法及其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1):190-193.
[15] 张桢.潜山县松毛虫病调查分析及精细化预防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5(15):148-150.
[16] 张国庆.森林健康与林业有害生物管理[J].四川林业科技,2008,29(6):77-80.
[17] 张国庆.基于和谐论的企业和谐化[EB/OL].(2016-06-15)[2016-11-02]..
[18] 张国庆.基于系统健康理论的企业管理[EB/OL].(2016-06-15)[2016-11-02]..
[19] 周伟娟.基于公共管理理论的我国林业公平发展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3):192-194.
[20] 孙立,李俊清.林业是和谐社会公平的体现及其理论的完善[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4-6.
[21] 张国庆.基于复杂系统群分析理论的企业发展潜力研究[EB/OL].(2016-06-11)[2016-11-02]..
[22] 王灿国.基于发展学基本原理的我国林业生态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20):156-158.
[23] 王武斌.能流分析方法在营林中的应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56-157.
[24] 张韩林.从PDCS 理论探讨我国林业行政工程化管理[J].现代农业科技,2014(12):179-180.
[25] 张国庆.复杂系统的生命周期分析与企业的持续发展研究[EB/OL].(2016-06-10)[2016-11-02]..
[26] 华余兵.林业公平发展浅析[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5-176.
[27] 王艾.从减熵化角度探讨林业多元化发展策略[J].现代农业科技,2015(23):178-179.
[28] 王坤宇.基于减商化理论的我国林业产业发展对策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4(18):172-173.
[29] 张国庆.现代和谐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N].中国绿色时报,2008-05-20(004).
[30] 张国庆.完善法规 科学推进林业生物灾害防控[N].大众科技报,2008-05-20(B01).
[31] 詹克敏,张国庆.浅议生物入侵及林业外来有害生物的预防与管理[J].安徽林业,2004(2):36-37.
[32] 国庆.和谐城市融入文化、生态[J].绿色中国,2005(9):53-55.
[33] 张国庆.我国农用航空发展瓶颈与对策[J].中国民用航空,2011(4):33-35.
[34] 张国庆.节气与生物灾害防治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7-230.
[35] 张国庆.生态环理论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4-225.
[36] 张国庆.林业标准化原理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2(1):225-226.
[37] 张国庆.林产品溯源系统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1(22):226.
[38] 张国庆.系统法学与我国生态法制建设探讨[J].现代农业科技,2013(10):160-161.
[39] 张国庆.基于系统关键因子分析理论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关键期分析技术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4(19):201-203.
[40] 张国庆.试论复合生态系统与按需育林[J].安徽林业科技,2001(2):39-41.
篇4
中国主要农产品尤其是有比较优势的水果、水产品、蔬菜产量曾在世界保持着领先地位,但由于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人口的制约以及农业生产规模太小,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科技信息、品种、质量、市场的滞后等影响,入世后将受到国外农产品的强力冲击。因此,为改变现实和迎对挑战,我们应尽快提出农业科技方面的应对措施,以解决我国农业入世出现的诸多问题。
中国农业只有依靠科技进步才能减少与国际农业的差距。加强农业科技进步首先要从观念上改变。制度上创新,从政策、管理上适应世贸组织规则的要求,设计符合中国国情的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在推动国家农业科技进步中,除国家、省、地方农业科技院所挑大梁外,还需积极引进国际国内农业科技专家相结合的民间农业科研机构参与(最近台湾农业企业优立集团在昆山国家农业开发区投资2万亩土地,发起国内外农业专家组建农业科技研究所,这是一种新的机制)。利用粮食以外的畜牧水产品和包括苹果、梨在内水果的国际市场潜力,大力发展小杂粮(花生、芝麻、油料)、中草药和农副产品深加工技术;加强政府对农业科技服务、资金倾斜;加强各种农业科技机构的科学研究、病虫害防治培训、科技推广与咨询;加强对产业协会的组织、支持、补贴的力度。为调整农业生态环境,将“绿箱”政策用足用活,加强农业科技化、工业化、企业化、高效化和对农业保健食(药)品的科技示范和优先审批。其措施、建议如下:
1.农业科技需要重点培育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果蔬、水产品新品种,特别需加强在生物育种转基因克隆、快繁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2.加强农业科技信息化网络建设。随着农业信息产品、生态、高效的农业技术在网上,利用以上新技术在农业科技中的应用水平,建设人才多元化队伍,形成多样化的推广体系。
3.精准农业技术,建设和种形式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协会、创立品牌,规范品种,防治病早害,加工外销一条龙。
4.加强深加工农副产品技术的开发与利用。特别要加强农副产品超微细加工技术和产品的设备、技术开发与营销。
5.大力发展无公害与环境相容的农业科技,保证绿色、无公害与环境相容的动植物保护药品和重大病害防治技术的创新、研制、开发与应用。
6.加强绿色农业科技对农产品、水果、水产品、蔬菜、保鲜技术的研究,使之达到延时、延地、常年供应贮运、拉开上市差距、操作方便、增产增收。
7.实行节水农业,包括基因抗旱、抗寒、抗盐碱、抗风沙的研究、开发与应用。
篇5
一是农业科技创新的目标明确。上饶市委市政府认识到,农业始终是上饶市最具潜力的产业,为了实现“打造国家粮仓,建成优质农产品加工供应基地”的目标,就一定要有效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引领和支撑作用。为此,上饶市以农业科技作为兴农、强农的重要手段,有效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形成了本地资源和外地资源相结合、产业资源和科研教育资源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二是发展方略贴近实际。上饶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中,充分考虑各区县资源分布的基本特征,挖掘比较优势,构建了适应上饶区域发展条件的“一县一支柱,一乡一特色,一村一精品”的互补性产业生态环境模式,使资源的配置符合“有序、节约、高效、绿色、低碳”的原则。
三是农业科技创新应用推广体系完善。上饶市统筹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和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在启动的15个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中,已经建成了6个省级农业科技园和2个省级鄱阳湖生态农业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和产业园区,有效吸引了大量技术、人才、项目、资金等要素资源,使农业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转化获得成功。
四是特色龙头企业引领作用明显。上饶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龙头企业遍布城乡。他们在上饶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业科技创新中,发挥了显著的引领作用。
五是创新农业科技管理制度。上饶市的各级政府始终把农业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优先支持的位置,建立了农业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引导鼓励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加投入,形成了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农业科技投入运行机制。在农业科技创新管理方面,形成了各级领导上下互动、职能部门横向联动、区域和学科之间联合攻关的共同管理模式。
综合衡量,上饶市区县资源条件的分布其实并不均衡,有些优势仅仅是比较优势。作为农业大市,其耕地仅占土地资源的31.4%。但是,上饶市能够把这种比较优势,有效地转化成独具特色的发展优势、市场竞争优势。仅此一点,上饶市的发展经验就值得系统总结。
篇6
1.印度农业基本概要
印度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农业人口占全国总人口65%,农业在GDP中占18.5%,农产品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11.2%。
印度幅员辽阔,土壤肥沃,气候良好,雨量充沛,具有农业发展的良好自然条件。全国土地面积29731.9万公顷,其中,可耕地面积16175万公顷,人均可耕地面积0.14公顷。
印度农业发展很快,许多重要农产品的产量都已达到世界前列,奶产量达到9100万吨,居世界第一;大米和小麦产量分别达到8800万吨和7200万吨,均居世界第二;其他如水果、蔬菜、茶叶、甘蔗、棉花、水产品、羊毛、羊肉、蛋类等产量也都居世界前4位。
2.四次科技革命助推印度农业发展
印度农业之所以发展这样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了关键作用。其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是四次农业领域的科技革命。
“绿色革命”通过大面积推广优良品种,增加使用化肥、农药、灌溉系统和农业机械,使印度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实现粮食自给,粮食产量由50年代初期的5000万吨提高到目前的2亿吨,粮食实现出口;“白色革命”通过建立奶业生产、加工和销售紧密联结的产业体系,推动技术研究和推广,使印度成为世界第一产奶大国;“蓝色革命”通过加强对海洋的研究和开发,加大技术和人才引进,增加对海洋渔业和淡水养殖的投入,使水产品出口实现了平均每年26%的增长,并迅速跻身世界十大渔业国;“黄色革命”通过研究推广园艺作物新品种,以及先进的栽培、储藏保鲜、加工和运输技术,使印度成为世界最大的水果生产国和仅次于中国的第二大蔬菜生产国。目前,印度政府又启动了以提高农业总体效益为主要目标的“第二次绿色革命”,农业科技仍是其核心和关键。
3.印度农业科技体制的组织框架与运行机制
印度农业科技进步主要归功于比较完善的农业科技体制和有效的运行机制。
印度的农业科技体制大体包括中央政府机构、邦政府机构以及其他机构和组织三个部分。
在中央一级,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ICAR)是全国性的农业科研协调机构,实行社团理事会管理机制。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下设48个国家级农业研究院(所)、30个国家级农业研究中心、5个综合性国家农业研究局、12个科研项目指导委员会、77个全印协作研究项目和网络及551个农业科技中心(KVK)。
在邦一级,农业科技包括邦农业大学和邦农业厅两个系统。印度每个邦至少有一所农业大学,目前,全国共有41所邦高等农业院校。邦农业大学主要承担所在邦农业教育和研究的任务,同时也承担一定的农业技术推广职能。按照印度《宪法》,农业是邦管事务,农业技术推广主要由各邦农业厅负责。
除此之外,其他一些公共部门、私人部门和非政府组织也广泛参与农业科技发展,例如科技部、生物技术部等政府机构和私人企业等。另外,目前遍布全国各种类型的农业合作社也是向农民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要力量。
印度农业科技体制运行机制的最大特点是中央和地方各种研究、教育和推广机构既有明确分工,又有紧密合作,运行效率较高。
农业科研工作主要由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下设的国家级农业研究机构和邦一级的农业大学承担。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通过设立全印协作研究项目和网络等,集中研究资源和力量对重大项目进行联合攻关,并对全国的农业研究机构提供材料、技术和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
印度的农业高等教育主要由农业大学承担,但国家级农业研究机构中也有4个研究所已经获得大学资格,可以招收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在农业技术推广方面,邦农业厅发挥着主导作用。但是,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和邦农业大学也都通过自身设立面向基层的推广机构和项目,开展技术推广和农民培训。其中,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依托国家级农业研究机构、非政府组织和邦农业大学建立的551个农业科技中心在印度农业技术推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印度对从事农业研究和推广的科研机构实行政府全额拨款,经费主要来源于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财政预算。农业科技投入90%来自政府投入,私营部门只占10%左右。政府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GDP的比例为0.6%左右。中央政府的投资主要由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管理和分配。各邦农业大学的科研、教育和推广费用主要由邦政府负责,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还支持其所需经费20%~30%。
从农业科技经费使用主体看,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所属机构使用的农业研究和推广经费占全国总数的37%,邦农业大学占51%,其他公共和私营机构占12%。
从农业科技经费的用途看,印度全国农业研究和推广经费的21%是用于基础性和战略性研究,主要由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所属的研究机构实施;53%的经费是用于应用性研究,由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所属的研究机构、邦农业大学、全印研究协作项目等实施;20%的经费是用于农业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主要由邦农业大学实施;其余的6%是用于生产第一线与推广有关的科技活动,主要由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所属的研究机构、邦农业大学实施,其中包括分布于各地的农业科技中心。
4.印度农业科技体制的主要经验
4.1实行农业科技的统筹管理和协调 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作为全国农业科技的协调管理机构,实行的是社团理事会管理机制,其最高权利机构――理事大会的成员包括畜牧与渔业部长及各部高级官员、议会代表等。这样就使各部门的力量得到整合,各方面的意见得到集中反映。此外,农业研究理事会通过对邦农业大学提供经费支持,实现了对全国农业研究和推广工作的统一协调。
4.2明确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印度的农业研究、教育和推广机构都是由中央政府和邦政府设立的,属于公益性机构,并享受政府全额拨款,包括其人员工资和工作经费,这样就确立了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政府的稳定投入,基本保证了农业科技体系的正常运行。
4.3注重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的紧密结合 印度非常重视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三者的结合。印度农业研究理事会除了通过其下设的国家级研究机构开展农业研究之外,还承担着支持和指导各邦农业大学的任务,并建立了一套从科研到推广的完整体系,向农村转移其研究成果。各邦农业大学既是农业高等教育机构,也是地方主要农业研究机构,同时还承担技术推广的职能。
4.4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农业科研任务 印度对中央和地方的农业科研有着明确的分工。国家级农业研究机构主要是满足国家的农业研究需要,突出的是基础性、战略性和全局性的研究。邦农业大学的研究项目主要是针对各邦的实际需要,以解决当地生产面临的实际问题为主的具有地域生产特点的应用性研究。
4.5重视和鼓励私营部门的参与 在印度的农业科研和推广中,私营部门的参与越来越多。一些涉农企业投资农业生产资料产品和技术的研发,为了销售产品,也对农民开展一些技术培训和咨询服务。对此,印度政府采取了积极鼓励和扶持的政策。目前,在化肥、农药、种子、机械等研发和推广领域,私营部门的作用日益突出。
5.对加强和完善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的启示
目前,中国正在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认真研究和借鉴印度的经验,对正确把握改革方向、妥善处理改革中遇到的一些重大问题,实现我国农业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5.1明确农业科技机构的公益性质,发挥政府在农业科技发展中的主导地位 中国与印度一样,都是发展中的农业大国,而且农户经营规模小、农业效益低,主要靠盈利性机构进行农业研究和推广是不现实的。因此,必须明确中国农业科技机构的公益性质,并通过各级政府的财政投入,支持这些机构的发展。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私营部门和盈利性机构在农业科技中的作用都会受到客观现实条件的严重制约,难以取得支配地位。把现有的科研和推广机构从公益性事业单位转变为科技企业,或实行企业化管理,只能导致其萎缩和消亡,从而动摇中国农业科技发展的基础。
5.2打破部门分散多头管理格局,实现国家对农业科技的统筹管理和协调 中国现行体制下,农业科研、教育和推广机构分属多个部门管理,任务和资金分头下达,相互重叠,形不成合力,造成人才和资金的严重浪费,弊端很多。因此,有必要借鉴印度设立农业研究理事会的做法,成立国家级农业科技领导小组,由国务院分管农业的领导任组长,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领导和社会其他有关方面的代表为成员,统一领导和协调全国的农业科技事业。
篇7
——月子鸡和月子蛋产品双双通过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
近年来,小岔乡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紧紧围绕“一达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目标,把产业发展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把培育特色产业作为发展产业的主攻方向。2015年,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实际,充分利用土地肥沃、牧草面积广、人口密度小等优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合力思生物科技(宁夏)有限公司,并与彭阳县益斌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全乡发展月子蛋鸡养殖。2018年12月,月子鸡和月子蛋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A级产品,于2019年7月,荣获中国第十二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金奖。
一、招商引资,月子鸡“飞”入小岔
乡党委、政府立足良好的生态条件和得天独厚的养殖业优势,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发展养殖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好的月子鸡,引进了山东合力思科技公司。公司负责人张朝阳实地考察后,商定了合作事项进行,为使月子项目顺利“飞”入小岔,2015年11月,山东公司决定成立合力思生物科技(宁夏)有限公司。2016年3月,《小岔乡政府与合力思生物科技(宁夏)有限公司就月子蛋鸡养殖项目的合作合同》正式签订,由合力思生物科技(宁夏)有限公司负责提供鸡苗、养殖管理技术及配套的饲料、疫情管理用品支持、互联网同步视频监控系统及电商平台线上运行接洽、产品回收、宰杀、冰鲜贮存、物流配送、营销等,最大程度减轻养殖农户的经济负担,最大限度的避免农户投资风险。同年6月,月子鸡苗从山东乘坐飞机到达养殖户手中,月子鸡项目顺利落户小岔,当年养殖45户65000多只。
二、政策支持,月子鸡“飞”进农户
对这一招商引资与脱贫攻坚“嫁接”的致富项目,乡党委、政府以实施农村“两个带头人”工程为抓手,采取组织推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提高产量;企业拉动,立足资源,面向市场,特色引领;“能人”带动,帮带结合,扩面提质,共同致富的“一推一拉一带”发展模式。并将月子鸡补贴纳入脱贫富民产业补贴范围,积极与县农牧局对接写入全县产业发展规划,补贴资金从最初的4.5元/只提高到了6元/只,减轻了广大养殖户养殖月子鸡的成本负担。对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建档立卡户联系创业贷款、扶贫小额信贷、农业贴息贷款等进行资金支持。同时,为更好的抓住本地市场,实现月子鸡苗在本地孵化,2016年11月,乡政府引进彭阳县益斌园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力发展月子鸡产业,由该公司负责鸡苗孵化、饲料配送、产品收购等,为小岔乡及全县月子鸡养殖上了“双保险”。在政策的扶持和企业有力的保障下,小岔乡月子鸡养殖连续三年稳定在85000只以上,覆盖全乡常住户60%以上,500只以上规模养殖户85户,户均收入12000元以上,带动周边乡镇及全县养殖月子鸡达到200000只。
篇8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04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
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从2004年至2010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2.2.2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各培训单位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有效性,注重带头性。教学中需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二是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四是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五是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2.2.3充实农技培训师资队伍
在现有富阳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不断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讲师团。要认真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2.2.4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基础,抓紧建立富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以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龙头、各业务站为骨干、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网络。要增加投入,加强对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要扩大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实习基地。
2.2.5有计划地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
市农广校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招生,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2.2.6加强宣传教育
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培训创业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篇9
一是充分发挥产学研推一体化优势。充分发挥省内农业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众多的研发优势,狠抓农业科技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再创新,进一步完善产业与科技相互支撑、经济与技术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生产促科研、科研带生产的良性循环。集团公司根据农业技术工作的总体要求,在总部设立农业科技处(农业处),负责全垦区各项农业科技工作的管理和实施。同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各农场都建有农科所、植保站、兽医站、土肥站、农机站等农业专业服务机构,配备专职技术人员,为垦区实现农业技术创新提供体系支撑。以南京农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省农业科学院为技术依托,垦区5个重点农业科研院所(站)、18个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支撑,构建辐射全垦区的科技研发网络。与中科院土壤所合作的院士工作站也正在积极筹划之中。二是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江苏垦区现有农业专业技术人员2270人,其中,高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65人,中级职称专业技术人员350人,中高级职称农业技术人员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8%左右,农业技术人员占农业职工总数的13.5%。近几年来,每年从农业院校招聘大学本科、硕士生到农场就业,形成了人才队伍的梯次配置。三是注重高端实用人才引进。垦区特别注重培养和引进顶尖专业人才、领军人物和落地人才,培育高水平的企业家队伍、科技人才队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力争在分子育种、生物灾害综合防治、循环农业及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形成一批可以落地生根、直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科研成果。
以农业科技创新为核心,构建现代化农业科技推广应用体系
充分发挥垦区规模化、集约化和组织化优势,搭建新技术、新成果创新的推广应用平台,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围绕生产需要和产业发展,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力度。集团公司专门设立科技项目专项经费,支持下属各单位开展技术创新。“十一五”以来,垦区累计实施了400多项科技试验,部分课题项目研究创新水平填补国内空白,多项研究成果达到国内先进和省内领先水平。通过农业“高产增效、节本安全”为目标的科技创新活动,形成了稻、麦、棉、植保、土肥、农机、养殖等十项农业技术体系,在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引进、改进、创新,农业实用技术的引进、组装、集成和生产中关键技术的改进等方面不断提档升级,对垦区农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农业产业化发展得到较好提升,农业综合产出逐年提高,主要作物单产均高于江苏省平均水平。同时,通过组织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引进并开发了一批填补垦区生产空白的农林牧渔新品种。近年来,垦区通过试验示范引进近100个稻、麦、棉、花卉、果林、水产、畜禽等农业新品种,引进新农药,消化吸收新技术50多项,累计推广辐射面积达500多万亩,自主培育并通过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达29个,合作开发新品种达15个,有22项农机技改和创新发明获得国家专利。
加大对外合作研发力度,转化科技成果,推广创新技术。集团公司与省农委、省农科院、南农大、扬州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组织专家到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解决生产遇到的技术难题。大华种业加大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和大型种业企业合作的力度,通过优势互补,开展协作育种,先后与江苏省农科院、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镇江农科院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以促进龙头企业与基地发展有机联合为目标,加快绿色有机生产技术的集成、示范和推广。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程度,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体系、监管体系、检测体系和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垦区100万亩耕地全部进入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生产领域,已有81.3万亩农田获得绿色食品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其中:农业部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区8个,农业部肉禽养殖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1个,农业部水产类健康养殖示范农场3个,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示范农场1个,农业部农垦现代农业示范区3个,农业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联系点农场1个,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15个,国家级出口蔬菜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2个,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6个,规模化养殖小区128个。苏垦米业被农业部安排为首批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实施单位,弶港农场的西瓜、东辛农场东米公司的肉禽列入全国农垦质量追溯试点。
篇10
关键词: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经验
中图分类号:F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1)10-2146-03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ed Country’s Typical Experience and Inspi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HUANG Xiao-juan,LI Guo-jie,WANG Yan,WANG Hua-sheng
(Shen 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Shenyang 110161,China)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re primary productive forces, and a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needs the support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of developed country had achieved an extraordinary recor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upport were summarized by analyzing the typical experience of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egislation,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extension system, farmer training and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 organizations. Some useful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social in China should be adopt to provide strong scientific surpport, such as sounding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ies and statute system, perfecting technology promotion service system as well as developmenting rural education and farmer cooperative orgnizations.
Key words: developed country; development of society; technology support; experience
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正日益成为推动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的支撑,借鉴发达国家科技支撑农村社会发展的先进经验。有利于弥补不足,让我们少走弯路,增强农村社会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
1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典型经验
1.1政府牵头,为农村发展提供立法和政策支持
政府通过政策和立法为农村科技服务推广提供保障。美国早在19世纪60年代就制定了《莫里尔赠地法》和《哈奇试验站法》,为美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先决条件,后来颁布的《合作推广法》又将合作推广体系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来;日本依照1948年颁布的《农业改良助长法》、《农业协同组合法》,1961年颁布的《农业基本法》和1999年颁布的《新农业基本法》相继建立和完善了农业科技推广和普及体系,从而在法律、制度和组织上为农村开发、农民教育与生活指导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普及奠定了基础[1];英国的农业技术推广立法规定在全国设立必要的推广机构,并明确规定了其任务、职能权限以及编制构成。
1.2各具特色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1.2.1美国――以大学为中心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美国实行以大学为基础,政府从宏观上把握农业科技的发展方向,同时整合社会资源,形成了“教育―科研―推广”三位一体的模式。美国农业教育、科研和推广三者结合的“纽带”在州立大学农学院,各州立大学农学院均设有农业科技推广中心,它是美国农技推广工作的中级管理机构。此外,还设有农业试验站,主要对本地农业生产课题进行研究,解答农民生产应用中的问题。
1.2.2日本――以政府与农业协会双轨并行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一是政府所属的各级农业推广组织,另一个是农业协同组合组织(即日本农协),两个系统均由国家和地方县共同出资建立,各自独立而又彼此联系[2]。政府体系自上而下又分为四级:农林水产省农蚕园艺局普及部、地方农政局、各级农业改良主务课、农业改良所。日本农协协组织庞大,其推广活动包括农业技术指导和农家生活指导两个方面,这两项工作由各农协中的“营农指导员”和“生活指导员”分别负责。
1.2.3以色列――以政府农业部门为主体的农业科技推广模式这类推广体系由国家投资建立,以行政管理部门推动为主导,同研究与教育部门联合实施。推广体系隶属于政府农业部门,农业部下属的推广局和推广站负责管理和实施全国的农业科技推广工作。在机构设置上,主要是按照自然区划设置并实行垂直管理,经费基本上由国家财政支付。以色列政府每年的农业科研专项经费有上亿美元,占农业产值的3%。
1.3重视农业科技人才的培养
1.3.1加拿大――最具特色的绿色证书培训加拿大农业职业培训制度中,历史最悠久、最具特色、成效最显著的当属阿尔伯塔省(简称“阿省”)的绿色证书培训项目。该项目始于1970年,其培训工作由省农业厅绿色证书培训管理办公室主管,设有专门机构和3个专职人员代表省政府进行“绿证”培训管理。对参加培训的个人是免费的,培训者大多为富有管理和实践技能的农场主或熟练技术工人。其培训的经费主要来源于阿省的财政预算和教育部门转拨的高中学生绿色证书培训经费。
1.3.2英国――系统化的农民技术教育与培训英国农民教育由农渔食品部农业培训局负责,辅以大批由社会、团体和个人兴办的业余农业学校及短训班,如农工夜校、农民夜校、农技训练班、农业青年培训学校等。目前基本形成了以高、中、初三个教育层次相互衔接,学位证、毕业证、技术证等各种教育目标相互配合,正规教育与业余培训相互结合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可以适应不同层次人员的需要。担任培训任务的教员与辅导员除了邀请农业学院的教师和研究、咨询部门的科技人员外,还聘请有在农业第一线工作的、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任教。为保证培训质量与效率,政府建立了严格的奖励与考核制度,学员经考核合格后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1987年,英国还设立了“国家培训奖”,以奖励在技术培训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单位[3]。
1.4农民合作组织发挥重大作用
1.4.1日本农业协同组合――成功的产业化模式日本农协既是日本规模最大、群众基础最广泛的合作经济组织,又是由农民依法成立的,以相互协助、共同提高生活水平为目的的群众性组织。日本农协分为基层(市町村)、地方(都道府县)和中央(全国)三级组织。农协的工作包括:提供农业生产的信息、农业生产资料和技术指导,统一销售农产品,提供农村金融服务,从事农村医疗保险、文教和各项社会福利事业。在整个产业化链条中,农户并不直接面对市场,而是由农户组成的农协面对市场,形成了一种“公司+农协+农户”的产业化模式[4]。农协还非常重视农民教育和农业科学技术的普及与人才培养,建有完整的农业教育体系,国家设有农协中央学院,各地方设有40多所农协大学及各种研修中心,这也是日本农协发展迅速的重要原因之一。
1.4.2韩国农协――国民的生命库韩国农协成立于1961年,它是由农民出资建立的、代表农民利益的合作经济组织。农协分为中央农协和基层农协两级。省(道)市一级不设农协,只设中央农协的派出机构。基层农协以县(郡)乡(邑)农协为主,但并非每郡、每邑1个,而是由8~15个邑组成1个基层农协[5]。韩国农协有四大职能:①教育普及与农业技术推广。为成员农户提供教育培训与支持服务是该国《农协法》规定的农协责任与义务。②建立购销渠道,开拓国内外市场。农协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农业流通活动,包括集中、储存、包装以及各种产品的加工,致力于降低成本和增加产品的附加值。③从事信贷、保险业务,向农民提供资金(主要由农协银行承担)。④充当代言人。一是与政府对话的代言人,二是与社会对话的代言人,三是与国际市场对话的代言人。
2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的特点分析
2.1政府是农村社会发展的强大后盾
政府通过农业立法、政策制定、提供低息贷款、兴建农业基础设施、支持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及开拓市场等措施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服务,由此直接或间接地对农业科技的应用进行宏观调控,引导农业向产业化、科技化发展。为农业科技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同时也为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等。
2.2拥有健全和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拥有健全和高效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是发达国家农业的共有特征之一。其推广体系均具有以下特点:建立了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推广组织;组建了高素质的推广队伍;有着多样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方式;拥有现代化的推广手段;有稳定的推广保障,包括法律保障和经费保障。
2.3构建了运行良好的的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从各国发展农民教育的经验来看,主要体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实施“全民教育”,大力提高了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通过立法和政策保证了农民教育的发展;政府提供农民教育的经费支持;农村职业教育灵活高效;非正规农村教育促进了社区发展。
2.4建立健全了农民合作组织
依靠农民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科技更好地为农村社会发展服务的关键,而农民主体力量的发挥则要依赖于完备的农民合作组织。农民合作组织既是先进科学技术进入农业、农村,先进知识进入农民头脑的有效载体,同时也是农民权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通过合作组织保护自己在农产品交易中的权益。
3发达国家农村社会发展科技支撑特点的启示
3.1健全农业科技政策法律法规体系
首先,应制定综合性的科技体制改革方面的政策法规。建立布局合理的科学研究体系、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成果转化体系、精干高效的科技人才体系、协调有力的科技管理体系和鼓励创新的科技运行体系和相关政策法规[6]。其次,建立健全与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相关的政策体系。如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基金,用于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的资助或贷款贴息;鼓励涉农企业、科技成果持有者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将科技成果带到田间地头实现转化;培育和扶持成果转化的中介机构等。第三,应加大奖励力度,完善科技奖励体系,提高奖励的透明度、权威性、社会影响力和号召力。最后,要制定措施来保障农业科技政策法规的执行效果。
3.2完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应大力推进农业科技信息网络的建设工程。通过设立专门的电视广播频道、网站、服务热线等各类信息渠道,因时因地因需地常年向农民提供公益性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完善并深化农村科技人员培训工程。各级政府要多层次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把提高农技人员的素质作为农业科技推广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时加强基层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工作,为他们提供进修培训、外出考察等学习机会。第三,实施农村科技特派员工程。即从政府农业部门、农业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选派一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搭配,组建科技支农队伍,分期分批下派到亟需科技支持的农村去支农,以“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农户”的技术推广方式,通过专业技术人员入户面授、现场讲解、示范指导、集中培训等形式,让农民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先进的种养实用技术。
3.3发展农民教育
发展农民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科技支撑作用的基本出发点。应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包括技能培训及科技知识培训等。向村民传授先进的养殖、种植技术,从而培养出种植、养殖大户。重视农村的文化建设,让农民们认识到科技对农业生产的强大推动作用。
3.4发展农民合作组织
我国农民数量庞大,但都相对独立,大多力量薄弱,因此需要通过发展建立农业合作组织来提高农民的主体地位。首先,从立法上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的保护。明确农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使其发展更规范,以此来理顺农业合作组织与政府间的关系。其次,政府应对农业合作组织提供政策支持。适当减免农业合作组织的部分税收,对新的合作组织提供一定财政补贴。同时,国家还应设立专项基金,对合作组织的发展、科技普及、低息贷款等给予相应支持。再次,加强对农业合作组织的管理。设立专门的部门来协调农业合作组织之间的关系,引导其朝着为农民服务的方向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水山.韩国新村运动及启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6.51.
[2] 刘志民,郭霞,倪浩.国外农村科技服务的组织框架与政策法规探析[J].科技与经济,2005,18(4):33-36,64.
[3] 邓志军.美国农业技术与职业教育的特色[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26):59-61.
[4] 林梅.国外农业科技推广模式的分析和借鉴[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2009(1):65-69.
[5] 丁国杰,朱允荣.欧盟三国农民教育与培训的经验及其借鉴[J].世界农业,2008(4):51-53.
- 上一篇:如何进行全面深化改革
- 下一篇:世界经济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