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区别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0: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机化学与有机化学的区别,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有机化学 常见考点 学习理念
随着知识的积累,学生学科素养及学科能力的日益提高,时光把我们送到了有机化学的大门口。面对截然不同于无机化学的新知识,很多同学感到茫然不知所措,其实大可不必害怕,我们应该想到的是:现在是同一起跑线,只要我努力,就会成功。当然真正地面对有机化学,是高二的选修,经过接触高一必修2上简单的有机知识,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相对来说,接受起来比较轻松。为了使学生更深层次地掌握有机化学,我们要合理设计教学,指导学生学习方法,使学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一、把握命题方向,紧抓高考命脉
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不仅最后的选做题中有一道有机推断题,在选择题中也会有一道有机题。从命题涉及的知识来看,烃类物质的命题热点主要表现于:①新情景题中取代反应、加成反应的应用;②几种烃类代表物的结构和性质;③有机物分子的空间结构分析;④利用燃烧规律对有机物的分子组成和结构式进行推断;⑤烃的命名原则、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和规律;⑥基本实验的拓展创新。烃的衍生物主要侧重于:①各类含氧官能团的名称和性质;②各种反应类型,如:取代、加成、消去和氧化反应;③卤代烃的性质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④典型有机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有机物结构的推断;⑤有机合成路线的设计。因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该紧抓这种命题的走向,有的放矢,让自己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在有机化学学习中建立和整合知识体系。
二、认清学习重点,做到有的放矢
学习有机化学,只有知道学习的重点是什么,才可能做到心中有数,将自己学习的重心放在需要突破的地方。在学习有机化学时,我们要把握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真理,认真领会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的关系,把握各类烃的代表物(甲烷、乙烯、乙炔、苯)的结构和制备方法;掌握各类物质官能团(双键、三键、苯环、醛基、羧基等)的性质;通过一种典型代表物的性质,掌握一类物质的性质,真正掌握各种官能团的性质。对于几种典型的有机化学反应类型,要掌握牢固,如银镜反应、酯化反应、醇和卤代烃的消去反应等,这些都是在有机合成中非常重要的化学反应,我们必须理解其实质,并能在学习过程中逐步掌握高聚物的生成途径和单体的推断,从反应实质上真正理解有机化学物的结构和性质。
三、加强知识对比,归纳总结规律
对知识进行对比学习,既能巩固理解,又能加强记忆,如学习同系物、同分异构体的概念时,可将五同(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种元素的不同微粒)进行对比学习;还可以对比各类烃代表物CH4、C2H4、C2H2的结构、性质、制法。又如在学习反应类型时,可将取代反应与加成反应对比,对醇的氧化反应和消去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水解反应、卤代烃的消去反应和醇的消去反应进行对比等。这样的对比学习,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便于学生形成知识体系。学习有机化学不仅要学会对比,还要注意在学习过程中总结规律,如有机物燃烧时的耗氧规律和体积变化规律、同分异构体的书写规律、确定高分子化合物单体的规律……总结各种规律,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对以后的解题大有帮助,既可节省解题时间,又可增强解题的准确性,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四、加强习题训练,形成运用技巧
学习有机化学,必须正确对待常见概念:明确基和根的区别;掌握官能团的概念;理解几种反应的实质是解题的关键。例如取代反应可用“上一下一”四个字概括,说明上去一个原子或原子团,同时下来一个原子或者原子团;加成反应可以用“断一加二”形容,指断开一个键,则加两个原子或者原子团。全面掌握了这些基本概念,并将其运用到解题中,可以节约解题时间,形成运用技巧,逐步形成和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
化学作为一门理科,因其知识点多、碎,而被人称为理科中的文科,因此需要记忆的东西很多。但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理科,必须重视实验技能的提高,掌握各类实验习题的解析方法,并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解题巩固基础知识。当然,做题不是说跳进题海,而是要有针对性地选题,按照高考命题重点、自己的薄弱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对应练习,在习题解析中回忆知识,巩固记忆,达到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在做题过程中要注意总结、归纳,对各类习题的解析方法形成系统性的认知。
学习的关键是兴趣的培养,我们在有机化学中会碰到很多有趣的事情:如:按无机化学规则叫化合反应的东西在这里改名为“加成反应”;从化学式来看,本来都是CmHn一种物质,偏偏说它是双胞胎或者多胞胎,还美其名曰“同分异构体”,所有的这一切都是我们以前所不曾认识的新奇的知识。感兴趣了吗?想探求有机化学的神秘吗?那让我们一起走进有机的殿堂,共同认识有机化学、学习有机化学、掌握有机化学吧。
参考文献:
[1]张秀锋.有机化学高考命题走向分析.天利38套红皮书,2011.04.21.
篇2
【关键词】理科平台课 基础化学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66-02
我国高校化学专业本科课程体系的基本框架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借鉴前苏联模式,以培养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构建了四大化学课程体系,实验依附于理论课程,实施专业教育。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于大学化学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这些挑战包括:(1)社会需要创新型的人才,需要在快速变革下的社会里具有应变能力和高度竞争力的人才,国内大学的教育模式发生了显著变化;(2)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使得教育培养的目标开始多元化,从培养专门化学人才向培养具有化学背景的高素质人才过渡;(3)学生的自主意识逐渐增强,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选择。学生已经拥有更多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甚至选择院系的自由。
此外,课程结构不尽合理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学科专业课程中,四大化学基础课比重大、学时多,内容重复严重,造成学时浪费,导致讲的内容用不上,要用的内容没有讲。同时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有交错重叠或衔接不紧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课程结构整体功能的发挥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在此情况下,国内一些实力较强的学校,纷纷开展教学改革,改变原有的本科教学思想和培养目标,在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培养方法方面开展探索,建设适合大理科模式人才培养的基础化学课程新体系。改革的出发点都是以“加强基础、淡化专业、因材施教、分流培养”为办学方针,充分利用本校学科齐全的优势和良好的教学资源,实践本科阶段低年级通识和基础教育、高年级宽口径专业教育相结合的培养模式,突出基础、能力、素质三要素的全面发展,为研究生教育输送高素质、创新型生源;同时也为社会提供适应能力强的本科毕业生。这其中做得比较好的有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而北京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理科平台课设置方案又最具有代表性。
一 课程体系概况
北京大学首先在元培计划实验班中开设了理科平台课,而南京大学与此相对应的是理科强化班。这两个实验班均是在低年级实行通识教育和大学基础教育,在高年级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一般是在第一学年设置大平台课程,学生在第一学年学习完毕后,在对自身特点、学校的学科状况、专业设置、培养目标以及其他情况有了进一步了解后,选择进一步学习的专业领域。第二学年按模块设置核心课程,学生可以选修数理类、化学生物类核心课程。从这一学年开始,无论是元培计划实验班还是理科强化班的学生,均开始按照各院系的教学计划进行选修课程的学习,但还归元培班或强化班管理。从第三学年开始,学生分流到各个院系,这一学年开设课程为各个专业的核心课程,第四学年为选修课程、科研训练课程和毕业论文阶段。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后课程体系建设的重心是第一学年的大平台课程。
二 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安排
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中的化学课程为普通化学原理,课程开设对象为化学、生物、环境、地矿类专业方向的学生(数学、物理、信息、力学与工程专业方向的学生学学化学)。对于修化学专业方向的学生,随后开设的主干课程有定量分析、仪器分析、无机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及相关实验等。从课程内容上来讲,他们所开设的平台课普通化学原理类似于传统授课方式中的无机化学(上),但在内容处理上又与传统的无机化学(上)有较大的区别。普通化学原理教材为一册,包含的内容主要有六部分:(1)物态(气体、液体、溶液);(2)化学热力学初步;(3)化学动力学初步;(4)溶液化学(四大平衡);(5)物质结构(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和配合物);
(6)元素化学导论。
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减少了新概念比较少的四大平衡、溶液等部分内容,而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对理解化学原理更为重要且学生感到比较困难的原理部分,如热力学、动力学和结构化学等。虽然这其中也列出了元素化学部分,但其课时数较少,仅仅是对元素化学进行简单的概况介绍,更为详细的内容放在了化学学院开设的后学的课程无机化学中。这样的课程设计真正体现了普通化学原理作为理科平台课的作用,因为对于非化学专业学生来说,过多地学习元素化学的知识没有多大必要。
南京大学理科平台课中的化学课程为“化学原理”,从字面意思可以看出,它们与北京大学一样,都是着重化学原理的讲授,但课程开设对象更广,包括数学、物理、天文、化学、生物、地质、地理、大气等专业方向的学生。后续的模块课程包括有机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上)、谱学原理、物理化学实验(上)、仪器分析实验、生物化学为化生大类学生的必修课程。有机化学实验(下)和物理化学实验(下)为化学生物大类学生的选修课程。在通过大理科平台课程和化生模块课程后,专修化学方向的学生可以进一步修读材料与结构、结晶化学、高分子化学、高等无机化学和高等有机化学等化学专业核心课程以及其他化学类选修课程。交叉方向如生物物理方向等在通过平台课程后,根据需要可选修谱学原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实验中的部分课程。
从南京大学的课程设计来看,他们对原有的化学课程进行了充分的整合和充实。新设计的化学原理内容丰富,包括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化学分析部分)和物理化学三门课程的主要内容,分上、下两册出版,具体内容包括:(1)物态(气体、液体、固体);(2)溶液化学(四大平衡)及定量分析化学;(3)热力学基础(包含统计热力学简介);(4)化学动力学;(5)物质结构(原子、分子、晶体和配合物结构);(6)元素化学。
由于化学原理涵盖的内容很多,因此不再开设后续课程无机化学。这样设计的主要优点有:(1)从基础化学教学的总体要求出发,删减了原三门课程中的重复部分和陈旧内容,融入了近现代化学的思想、内容和发展成就,增加了新的涉及学科前沿的内容。(2)该课程及教材的特色是注重全面系统地介绍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使一年级学生对整个化学领域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从而为进一步深入学习化学及其相关的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3)大大缩减学时(从原先的240学时减至140学时),为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提供了时间保证。(4)配置有系列后续理论课程,如谱学原理、有机化学、生物化学、材料与结构等,构成了完整、全新的基础化学课程体系。
从两者的课程设计来看,南京大学的改革更彻底、更完善,课程体系中已经完全不见了无机化学和定量分析化学的踪影。这样的设计既有利也有弊,好处是大大缩减了学时,利于教授授课和学生自学,不利之处是这样的课程设计极大地增加了一年级学生的学习负担,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要求较高。
三 实施效果
由上不难看出,通过理科平台课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将具有知识面宽、创新意识强、对交叉、边缘学科的适应性好的特征。学生有深厚的数理和化生基础、独特的知识结构,能够在不同学科方向之间作选择。如物理方向的学生可以在化学领域,特别具有向理论化学、量子化学等方向发展的潜力,在物理领域内也特别适合在凝聚态物理的某些方向发展;化学方向的学生也可以在物理、材料、生物、环境等学科发展,成为能适应边缘学科和很快进入学科前沿的人才。这样的学生将来走上科研道路后,与其他学生相比也将有更为出色的成就。据统计,南京大学强化班的学生在研究生阶段普遍都有高水平高质量的于国内外科技期刊。
总之,南京大学强化班的课程设计同北京大学元培班的课程设计相比,向前迈的步子更大,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更宽。但这种模式的推行至少需要两个条件,一是学校的整体实力,二是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及智力水平,正因如此,这种理科平台课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短期内还不能在更多的学校内实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高等学校化学类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篇3
为了在大连海洋大学这样一个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的综合性大学中,使有机化学教学能够根据学科专业的不同而因材施教,多年来,教研组在有机化学平台课程设置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探讨。通过把握好有机化学课程的要求与课程校本化实施之间的关系,在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同时提高教学质量,将平台课程设计与专业培养目标有机融合,实施分层次教学。大连海洋大学的有机化学平台课面向全校12个本科专业,根据学校学生的具体专业情况、后续课程及对学生的培养要求,新的课程体系不再刻意追求有机化学课程本身的严密性和完整性,而是注重有机化学课程与各专业的结合与交叉,促使基础知识与新知识、新概念相融合,在全校同一课程中设置不同教学平台,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大纲、教学安排、考试试卷,很好地适应了不同专业对有机化学的教学要求。近年来,大学教育模式发生转变,高校专业设置逐渐变得针对性强,种类丰富,而各专业对基础课教学要求差别较大。因此,在有机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上,在满足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及时介绍学科研究的新进展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化学基础课与专业课的呼应,既服从各专业对化学基本内容的要求,还要服从各专业培养特色的追求。经过有机化学教研组对课程体系的深入研究,建立了理工化学类有机化学A课程体系(理论教学64学时)、理工非化学类有机化学B课程体系(理论教学40学时)、理学非化学类有机化学C课程体系(理论教学32学时)、农学非化学类有机化学D课程体系(理论教学24学时)4个学时数有差别的教学平台,针对各专业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需求,整体优化有机化学课程体系。
2知识体系模块化,内容层次多元化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教研组将有机化学课程内容整体分为4个模块。第一模块为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包括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平面及立体结构表示法等;第二模块为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包括分子结构、反应历程、电子效应等;第三模块为有机物的性质,根据有机物的特征官能团的分类方式将不同种类的有机物分别进行讲述;第四模块为拓展模块内容,主要包括生物有机物、有机波谱知识、天然产物化学等方面的拓展内容。在这4个模块中,第一模块是学习有机化学必备知识,因此所有开设有机化学课程的专业均应学习;第二模块某些内容如原子、分子轨道理论,一些专业的学生在前期课程,如无机化学中已经学过,因此可根据需要进行取舍;第三模块内容为有机化学课程的重点内容,约占总学时的一半左右,所涉及的有机物包括烃类(烷烃、烯烃、炔烃、脂环烃、芳香烃),含氧化合物(醇、酚、醚、醌、醛、酮、羧酸及其衍生物和取代酸),含氮硫磷等杂原子和杂环化合物等不同种类,原则上各专业均应学习这部分知识,但是根据专业的特点不同,学习的侧重点可以有所不同,如理科教学可以偏重强调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反应机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工科教学可以偏重于对有机化合物的认知和实际工业应用相关内容;第四模块中的一些内容对于相关专业,如食品、环境、海洋科学等专业会开设相应的专门课程,如生物化学、仪器分析、天然产物化学等,因此某些知识可以少讲或不讲,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学生的负担,又体现了平台课程的知识特色。对有机化学知识体系按模块进行内容的层次划分,对各模块的教学按专业培养要求进行调整,既满足了各专业对化学知识的需求,又体现了有机化学课程的知识特色,实现了平台课程服务人才培养的目标。
3完善评价制度,提高教学质量
有机化学平台课程的建设,归根究底是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真正做到让化学基础理论更好地为培养专业人才服务。那么如何界定有机化学平台课对于人才培养的优劣,则需要合理的评价制度来完成。评价制度不仅是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也是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有机化学课程的特点是基础理论知识点多,化合物种类纷繁,性质多变,既有相似又有区别。因此学生在学习时千头万绪,往往不能获得预期的成果,导致他们产生怠惰情绪,慢慢就会把学习热情消磨殆尽,在最终成绩评定中无法获得好成绩。针对上述情况,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是教师教学的重中之重。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比如,从生活实例出发,通过耳熟能详的事情让学生产生代入感,激发他们钻研的兴趣[2];在授课时,可以利用动画、立体模型等,使抽象的理论变为直观的形象,展示给学生,使他们更容易理解知识;适当增加课堂提问和设问,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集中度的同时,给出相应的成绩记录;制作章节习题库,选择知识点和题型覆盖全面且具有代表性的习题作为课后练习内容,全面测试学生对每个章节内容的掌握程度,及时查缺补漏。对于老师的教学效果,由学生进行网上评教,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使教师更好地端正教学态度,提高教学质量。对于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实质上也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教研组将有机化学课程成绩评定方法定为:总评成绩=平时成绩(30%)+期末成绩(70%),平时成绩包括课堂表现、课程笔记、作业三部分。课堂表现主要是出勤和课堂提问成绩,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和强化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笔记不是简单的抄袭,而是学生自己对于本门课程的一次深入的思考和总结,可以强化学生对课上知识点的记忆深度和学习效果;作业则通过单元教学结束后进行学习效果查验。平时成绩的考核加强了日常学习过程对学生的训练与培养,避免了学生将精力集中投放在期末阶段,因课程内容累积过多而放弃努力的不良后果。
4改革实验教学,培养绿色环保理念
篇4
关键词:;化学教育;发展
文章编号:1005-6629(2012)8-0069-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19世纪60年代起,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有一批当权者,为了对付来自运动和西方殖民者的两方面的威胁,同时也为了在与外国侵略者保持“和好”的条件下徐图自强、免遭沦亡,提出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口号,掀起了声势浩大的。的核心旨在求强求富,因此学习和掌握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就势在必行。而化学作为自然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相关知识的引进已刻不容缓。此间洋务派通过翻译书籍、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革新举措促进了中国近代化学对外国化学知识体系的引进,以及国内化学知识的传播,从而使中国近代化学教育在持续的三十多年里实现了自身的巨大发展。
1 化学书籍的翻译
1.1 化学书籍翻译概况
时期,由于迫切地需要引进西方先进的化学知识来为各种实际生产铺垫理论基础,洋务派越来越意识到翻译西书的重要性,强调“国家欲自强,以多译西书为本;学子欲自立,以多读西书为功”,因而在此背景下产生了大批优秀的翻译机构和翻译人才。在这方面做得最有成就的是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其于1867年附设翻译馆,组织中外科技人员“专择有裨制造之书,详细译出”。至光绪六年(1880年),完成刊刻而行于世的有98部,共计235册。完成翻译但未刊刻的还有45部,共计142册。未译全的还有13部。在翻译完成的143部中,除化学工艺外,有纯粹化学6部。所译之书大部分由徐寿、华蘅芳、英国人傅兰雅合作翻译而成,他们对中国近代翻译西方科技书籍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当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已有少数书局成立,从事翻译外国书籍的工作,其中也有不少为化学。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化学译书列于表1。
1.2 译书的内容简述
伴随着一系列化学译著的出版,使得19世纪60年代化学知识的引进与传播比较落后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变。这些译书为古老的中国带来了先进的西方化学知识,为近代的化学教育在中国的顺利开展和化工企业的创办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指导。如《化学鉴原》是我国第一本无机化学教材。它将近代无机化学的内容系统引人我国。书中介绍了化学的基本原理,如定比定律、倍比定律、物质不灭定律、道尔顿原子论等。详述了64种元素的存在、性质、用途及其重要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发现史等。该书还发表了我国第一张《中西名元素对照表》。另外,江南制造局所译出《化学鉴原续编》(无机化合物专论)、《化学鉴原补编》(有机化学)、《化学考质》(定性分析)、《化学求数》(定量分析)、《物体遇热改易记》(物理化学的初步知识)、《化学分原》(定性分析)6部化学专著。此6部化学专著和《化学鉴原》及《化学材料中西名目表》合集称《化学大成》。至此,已将西方近代化学各分支(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物理化学)的部分内容以及实验方法和仪器使用等知识系统、完整地引入我国。
到19世纪末,化学知识的引进已然超过了数学和物理。由于化学知识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以及化学化工的发展,当时很多乐于探索新知的人都非常重视化学。甚至有人认为“化学为诸学之根”。
2 化学人才的培养
随着的发展以及化学知识在中国的传播,以及洋务事业在中国的发展,化学人才的需求量与日俱增,期间培养化学人才的方式主要是在洋务派的新式学堂和留学活动中进行的。
2.1 新式学堂中的化学教育
洋务学堂是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次以后,清廷面对着日益尖锐的政治危机,不得不逼迫他们反思昔日的“天朝上国”何以在今天受到“蛮夷之邦”的诸多欺压。伴随着西方科技文化的不断地传播渗透,洋务派认识到,西学之长于中学之处就在于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西学中最核心的内容,也是西方国力强大的根本原因所在。于是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指导思想下,从1862年洋务派开办开始,到1895年创办江南陆师学堂为止,近40年间共创办新式学堂30所,包括7所外国语学堂和13个科学技术学堂以及10所军事学堂。这些新式学堂里面大都开设有化学、化工之类的相关课程,成为当时国内化学教育的前沿阵地,这其中对近代化学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有和上海格致书院。
2.1.1
化学课程在新式学堂里的开设正是体现了洋务派重视“西学”的态度,但是由于“中体西用”为当时的科技教育纲领以及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统一的学制和学校系统,化学课程在各个学堂里的师资力量、授课方式以及课程的所占的比重和年限安排都有所区别。中,化学课设置初期,内容都较为简单,考试内容一般也都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直至1876年同文馆订立了八年制课程,化学教育才逐步趋于正规化,化学专修班即所谓的“汉文化学”的设立正是同文馆化学教育逐步正规化的具体表现。不过客观地说,由于办学规模的限制(如1879年该班就只有13名学生)和当时国内化学知识水平的制约,同文馆的化学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专门的优秀化学人才数量却较为有限。但是同文馆的化学教育是开创性的,是我国近代官办化学教育之始,具有一种示范带头作用,推动了化学教育在清末的展开。
篇5
关键词:课程改革 课程模块 教学方法 中职药剂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8.061
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得不够紧密,降低了基础课的“附加量”,基础课缺少方向性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于中职药剂专业的《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教学有一些思考与尝试。
1 课程模块的整合
根据对历届毕业生的调查,学生反映比较突出的问题是部分基础课与专业课衔接得不够紧密,降低了基础课的“附加量”,基础课缺少方向性等。在课程改革的新形势下,对于中职药剂专业的《分析化学》与《药物分析》的教学有一些思考与尝试。
2 课程模块的整合
与无机化学和有机化学这样的化学基础课不同,《分析化学》是一门针对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在药学专业中,《分析化学》是药物分析的专业基础课,在强化学生动手能力和提高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药物分析》是中职药剂专业的一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能够按照国家的药品质全标准,掌握药物及其制剂的生产、使用及贮存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它要求学生既要具备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等基础知识,又要具备药物化学、药剂学等专业知识。尽管两课程各有不同的特点和教学要求,但联系多于区别,在目前的教学中,往往是把《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作为两门单独课程,在教学中可能会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2.1 《分析化学》过分注重化学知识的系统性,与《药物分析》衔接不紧凑
在《分析化学》的教学中,内容上注重知识的系统性讲授,而与《药物分析》中的知识点衔接不够紧密,从而导致学生在学习《药物分析》时,不能应用相应的有效的分析化学的方法。这样,《分析化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就失去了作为学习《药物分析》的基础课程的目的。
2.2 知识点过散、过深,中职药学专业学生较难适应
现有的《分析化学》教材中,知识点过散、知识含量过大、过深,对于以应用技术为主的药学中职生来说学起来很吃力,较难适应。
2.3 实验课比例相对较少,不利于培养技能
滴定分析操作和部分仪器分析操作在《分析化学》实验中都进行了相应安排,但是在《药物分析》中对某一类药物含量测定时,只是通过教材上的计算题进行书面计算,而缺少对整个过程的分析操作。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不符合中职生培养的方向。
根据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的认知顺序和心理发展顺序,针对中职生的化学基础和理解能力,进行了两门课程的整合,以“分析化学的基础知识在药物检验中的应用”为原则,以分析化学的各类方法(《分析化学》和《药物分析》两门课之间的“桥梁”为主线,结合专业特点,保留各种常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原理、基本操作、测定条件等知识,再选择一些简单的、典型的、学生较熟悉的药物为实例进行分析,既能体现分析基础,又能体现应用,激发促进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精心设计实验,加大考核力度。
首先是要强化学生的基本操作,然后增加与药物分析相关的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强的实训项目。在掌握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选择简单的、典型的、学生较熟悉的药物进行实例分析和测定,通过这些实训项目学生可以将所学的分析方法有效地应用在药物检验中,不但促进学生掌握分析方法,进而可以起到提高实用技能的作用。通过严格的考核,促进学生形成扎实的药物分析基本技能,为学生参加劳动部门所举行的技能考工打下良好的基础。
整合后的课程,理论与实验相结合,在实验中加深理论的理解,在操作中巩固实用技能,达到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
3 教学方法的改进
3.1 改变传统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以传授知识为任务,学生则以接受知识为目的,多采用“教师中心”的教学法,确实,传统的化学教学一般采用先讲授理论知识,再利用实验来验证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强调以教师讲授为主,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思维呆板单一,缺乏灵活变通,不能适应岗位需求。结合中职学生的学情,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做中学”,让学生尽可能直接面对实验器材,进行实地场景教学,这样使得教材上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化,学生易于理解,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从而可以很大地提高教学效果。如在讲氧化还原滴定法时,先从“双氧水的测定”这个实验入手,结合之前所讲滴定分析的相关知识来完成实验。然后对这个实验进行分析,比较与以前所学实验的共同点与不同点,从而进入氧化还原滴定的内容的学习。
3.2 运用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兴趣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情境:在讲授《药物分析》各论部分,多从生活中列举学生常用和熟悉的药物,如药学史上的三大经典药物:阿司匹林、青霉素、安定;在讲授青霉素的杂质检查时,联系生活中到医院注射青霉素时,为什么先做皮试,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青霉素的过敏原。如用化学方法区别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可以直接用实物分别进行鉴别实验,让学生很直观地看出两者现象上的差别。如在实验完成的评价方式上,可以采取两个同学一组,一位学生完成实验的同时,另外的同学作为考评员对实验同学进行打分评价,实验完成后,再对其实验过程的优点、不足之处进行点评反馈,同时也是在提醒自己在完成实验时需注意。
适宜的情境多跟实际问题的解决联系在一起,它有利于学生真切体会学习情境的意义,有利于知识的综合运用,有利于学习成果的巩固、提高和升华。
课程改革是职业教育新形势下的一项十分重要迫切的任务,对老师而言是一项新的挑战,传统的备教材、备学生的备课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教学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更新课程理念,转变教学方法,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实践教学能力,将课改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鲍群.高等职业教育药物分析专业课程改革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7,(476):34.
篇6
关键词:药学实验;教育改革;绿色化学
1药学与化学
药学是化学的衍生学科,而化学也是药学的基础与灵魂。药学高等教育离不开基础的化学教育,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物理化学这五大化学为药学的后续教学奠定了必要的理论和实验基础,因此众多医药高校无一例外都将它们作为药学基础主干课程。可以说,化学贯穿着药学生的学习和未来的职业生涯。药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实验教学,部分实验设计都直接来源于化学教育实验设计,对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科研思维、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作用。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化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在药学实验中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甚至因药学领域的特点而放大加剧,例如有机溶剂在药学实验中用量远大于普通化学实验,所造成的环境问题也更加严重。近年来化学的概念朝着环境友好的方向不断的发展,而药学似乎没能紧跟上步伐,因为观念滞后带来的问题日趋严重,追随时代潮流的药学教育改革刻不容缓。
2绿色化学
2.1绿色化学的定义
随着国家以及世界对人类生存环境问题的愈加重视,“绿色化学”概念的提出符合人类与环境友好共处的发展方向。绿色化学是环境友好的化学,是指在化学品的设计、开发、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利用化学原理来减少或消弭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有害的物质的使用和产生。其中心思想是把化学和化工生产的现有技术路线从“先污染、后治理”改变为“从源头上根除污染”,它与分析化学、有机合成、催化生物化学等学科都密不可分,身处当今国际化学研究的前沿[1]。绿色化学是对环境问题的重新审视,要求我们在获得新物质的过程中,不只是在化学反应末端控制废物的产生,而是要在化学过程中尽量减少产生废物,提高反应过程的原子经济性,充分利用每一个原子,使反应物分子中的原子全部转化为目标产物,从而实现对环境的治理由治标转变为治本[2]。
2.2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
美国的总统科技顾问P.T.Anastas博士和马萨诸塞大学的J.C.Waner教授通过大量的研究工作,提出了绿色化学的十二条原则。这些原则目前是获得世界公认的指导绿色化学发展的基本原则:(1)防止污染优于治理污染;(2)提高原子经济性;(3)尽量在化学合成中减少使用有毒原料和产生有毒物质;(4)设计安全的化学品;(5)使用无害无毒的助剂及溶剂;(6)合理使用和节省能源;(7)利用可再生资源来代替消耗性资源合成化学品;(8)尽量减少非必须的衍生步骤;(9)采用高选择性催化剂来代替化学计量助剂;(10)产物的易降解性;(11)发展分析方法,对污染物实施在线监测和控制;(12)减少易燃易爆物质的使用,最大程度地降低事故隐患[3]。
3绿色化学对药学实验教学的启示
实验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环境污染是不争的事实。但药学高等教育领域似乎视而不见、仍在按步就班的继续这种陋习,以及因观念滞后、改革不力而放任、加剧对环境不利影响的做法,与现实中大家对治理这些污染的认识仍然停留在“先污染、再治理”的落后思维一脉相承。虽然实验室所制造的单次污染量相对于工业污染来说不大,但是因为同一院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也有可能会重复同样的实验,若不加以控制,不容忽视的累积效应堆积在排放区附近必定会造成一定的排放污染[4]。因此,减少药学实验污染的工作刻不容缓、势在必行;药学实验教育改革也应顺应历史、与时俱进。本文将从绿色化学12原则中选取对药学实验教学改革有积极实际意义且急迫、可行的五条,并举出具体实例加以论述。
3.1防止污染优于治理污染
绿色化学摒弃了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的化学思维,倡导从源头上防止污染,这是其与传统化学的最主要区别。从这个意义出发,在实验教育之前,应该在理论课上向学生传达绿色化学精神,培养环保的理念。在保证教学质量的情况下,优化教学项目,慎重选择实验内容,遵循环境友好、低能耗、经济性等原则,重新设计污染更小、更环保的教学实验。同时,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注意。除了不合理的实验设计带来的污染外,有些污染往往来自人为的不恰当操作[5]。通常而言,学生对于实验室的基本规定并不熟悉,对三废(废气、废液、废渣)的处理十分草率。例如,将废液直接倒入下水道等行为比比皆是,从而导致的环境污染可谓是无妄之灾。这些情况都是可以通过提前教育得到改善的。在进入实验室之前,应督促学生预习,最好让学生手写纸面材料,以便学生能够熟悉实验流程,再对学生进行理论指导,规范实验操作,将绿色化学的概念贯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不仅能够提高实验效率,还能减少试剂损失。此外,要引导正确的三废处理方式。实验中制备的固体和液体产物可以用套用法,不能套用的固体进行统一回收;可以提纯再利用含有有机溶剂的液体,针对一些酸、碱度过高以及重金属离子的废水进行统一处理;废气用吸收装置回收,并且要在实验台上安装排风装置,这样能对防止污染作出一些裨益[6]。
3.2尽量在化学合成中减少使用有毒原料和产生有毒物质
有机化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合成,在药学中的合成概念更加广泛,合成实验也是实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化学家将绿色化学的12条原则定为评定合成路线、生产过程及化合物是否为绿色的规范。因此,绿色有机化学实验在原料、合成方法和制备过程的选择以及产物的生成等方面都应该尽量减小对环境的污染。要坚持选择无公害的原料、反应条件,尽量控制生成环境友好型产物,并且减少甚至“零排放”副产物,即实现全过程绿色化[7]。实验时,要在保障基本操作训练的前提下,尽可能地选择少用毒性和具有腐蚀性的原料的实验。
3.3使用无害无毒的助剂及溶剂
在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化学等课程中,使用有机溶剂提取天然药物中的有机成分是其他所有实验的基础。有机溶剂用量大、回收困难等特点注定了污染的存在。水作为另一种常见溶剂,提取效率较低,但环保无污染,且经济节约,符合绿色化学要求。在实验效率影响比较小的情况下,应该尽可能地以水为溶剂提取,避免有毒有害和挥发性有机溶剂的使用,尤其是卤代烃类溶剂。除了更换溶剂之外,现代科学的发展还给我们提供了另一种思路。随着化学实验技术和仪器的发展,应积极将微波辅助萃取、超声波提取等方法广泛应用到实验教学中去。此类方法提取效率高,所需溶剂少,而且能够让学生学习到化学发展新趋势[8]。有机化学实验课程中催化剂被广泛使用,在不影响实验效果的情况下,应尽量选择无毒、无害、无腐蚀性的催化剂代替强腐蚀性的催化剂。例如在酯化反应中使用超强固体酸代替浓硫酸、在阳离子沉淀实验中使用硫代乙酰胺替代有毒的硫化氢。
3.4合理使用和节省能源
在必须开展的实验项目中,尽可能设计串联实验。传统化学实验是在理论课开设的同时配合展开的。每个实验基本都是孤立、单独展开的,实验完成后,产物不能进行合理利用的话就会成为废弃物,如果处理过程只是简单抛弃,则会极大地危害环境。而串联实验是指通过恰当地调整实验教学计划,打破学科和实验间的界限,将同一学科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化学实验组合在一起,将前面实验的产物变成后面的实验原料,这种实验教学方法在检查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还提高了化合物的使用率,印证了绿色化学的观念。这增加了学科间的关联性,对培养学生的学科整体观和创新思维都是有所裨益的。例如,制备乙酸乙酯的实验完成后可以用其产物去制备乙酰乙酸乙酯[9]。而且每一个实验的产物以及纯度与下一个实验的进行都紧密相关,这使学生要认真对待实验,实验积极性得到了充分调动[10]。实验过程中很多学生因为没有形成节约的观念,在称量时操作不严谨,称量过后又忘记密封试剂,导致试剂浪费较多,这就需要在实验开始前说明,特别是在进行需要使用一些容易吸湿的药品的实验前老师要着重强调;量取有机试剂时,容易洒出较多试剂,这种情况下需要老师将大瓶试剂用小试剂瓶分装、小试剂瓶配置吸管以便于取用;在对照品和薄层展开剂的配制过程中,学生会配制过多造成浪费,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可以提前配好,或者学生合作配制展开剂;此外微型实验也是目前实验教学中节省能源的新思路,微型实验是指用微量的药品在微型的仪器中进行的实验方法与技术,通过少原料、少排放、少污染,体现绿色化学的理念。比如过去在试管中进行的化学现象验证实验改在点滴板上操作,使用试剂只需几滴,大大减少了试剂的用量,而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11]。
3.5尽量减少非必须的衍生步骤
绿色化学的要求之一是反应要具备“原子经济性”,也就是原料分子中到底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变成了产物。如果在反应中包含一些消除及降解等衍生步骤,则会由于生成与目标产物无关的分子,使得该反应的原子经济性变低。反应中的衍生步骤越少,原子的利用率越高,目标产物的产率越高,副产物或废物的排放量就越低[12],也利于做到环境友好。实验室合成对溴苯胺常用的方法是用锡-盐酸还原法,其合成过程以苯胺为初始原料,通过形成乙酰苯胺、对溴乙酰苯胺等中间体的过程,保护了芳胺上的氨基,减小了芳胺发生衍生反应的可能性,进而提高了对溴苯胺的产率,提高了反应的“原子经济性”。
篇7
关键词: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研读心得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3)02-0015-03
《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正文首句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这是“化学”概念定义的一种新表述。它与2001年版《全日制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原课标)的表述――“化学是自然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侧重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相比较,已有了较多的变化与差异;然而,它与2003年版《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的表述――“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相比较,则基本一致。围绕新课标定义“化学”概念的新表述,有许多值得我们深入探究、认知的问题。这是完整解读、深刻领悟新课标的应有之义。
一、“化学”概念定义的教育价值与教育实际
纵观我国中学化学课程历来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及教材、教科书,都有重视“化学”概念定义教育的传统。新课标也反映了化学课程的这种历史惯性。这是因为通过定义“化学”概念,不仅可以揭示化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基础、研究价值及学科地位等本质特征,以阐明化学课程的基本方向和基本任务;还可以揭示化学与物理学、生物学等其他基础的自然科学的本质区别,以探求适合化学特点的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
然而,在初中化学课程实施中,“化学”概念定义无论在教材还是在教学中都处于课程学习的起始阶段,学生此时对于化学的感性和理性认识还近乎于空白,教师很难给学生解说清楚“化学”的概念,学生很难真正明白“什么是化学”或“化学是什么”。这是“化学”概念定义的教育价值预期与教学实际长久纠结、矛盾且至今尚无法解决的问题。久而久之,很多教师对于“化学”概念定义的教学大多是浮光掠影,行色匆匆,故而对“化学”概念定义及其教学问题皆缺乏深入探讨、研究的兴趣和动力,对其中的许多问题都不甚了了。因此,当发现新课标的“化学”概念定义采用新表述时,顿感困惑与不解:“化学”概念定义难道能变来变去吗?新课标为何要采用“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它比原课标的表述好在哪里?其实,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在解读新课标中应该解决的。
二、“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多样性
概念是人们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意识,是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一种思维形式,是构成判断和推理的要素。因此,概念既是人们认知事物的总结,又是认知事物的工具。为了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运用概念,必须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加以规约,即运用简明的词语对概念的本质特征进行表述,从而形成概念定义。显然,概念所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是固有的、客观存在的,但是,概念定义表述所选用的词语及其所表达的、倾向的思维、意识却无法超越人们主观因素的影响。因此对于同一概念往往据其运用的环境条件、预期目标、价值取向等的差异,而采用不尽相同的词语进行表述。由此,产生了概念定义表述多样性的现象。
概念定义表述多样性现象在基础教育各门课程中都普遍地存在着。对于学生来说,许多概念的学习认识与理解运用不是毕其功于一役,而要随着课程的进展不断发展、不断深化,在更高水平、更复杂情景中理解、运用概念。此谓概念学习的发展性与阶段性,是基础教育课程中概念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像初中化学课程中的酸、碱、氧化、还原等一些基本概念,在课程进展的不同阶段会有不尽相同的概念定义,且一般是从感性定义(发生定义)向理性定义逐步发展、不断深化的。其目的是使认知概念的学习更加符合学生认知的发展规律,以促进学生更加有效地学习概念、理解概念和运用概念。否则,拔苗助长,欲速而不达。
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概念定义的表述问题不至于对学生学习课程产生直接影响,也没有发展性的设计。但是,这并不排除根据课程的基本理念、认知视野、价值追求的新变化和化学科学的新进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而对“化学”概念定义给予新表述。其实“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多样性早已是不争的事实,只是有些教师对此缺乏了解,未曾思索,故而对“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颇感突兀、困惑。为了更加确证“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多样性,现将我国中学化学课程指导性文件、教材和大学无机化学教材中若干有代表性的“化学”定义列于表1,作为佐证。
比较表1所列“化学”概念定义的不同表述,至少可以获得以下的重要信息:(1)在反映化学本质特征的前提下,“化学”概念定义可根据主观的价值追求与判断(甚至包括政治情势的影响)进行不尽相同的表述;(2)“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这里使用“性质”比“性能”似更准确,因“性能”的释义为“性质和功能”,而“功能”更准确地应归于“应用”范畴),是“化学”本质特征的核心,是“化学”概念定义各种表述中都不可或缺的、几乎恒定的词语;(3)新课标采用与2003年版高中课标“化学”概念定义趋于基本一致的表述,有助于消除二者过大的差异,为初、高中化学课程的顺畅衔接提供便利,更重要的是新课标的表述更有助于揭示化学科学的本质,更有助于学生理解“化学”概念。
三、“化学”概念定义新表述的解读
新课标对“化学”概念定义采用了有别于原课标的新表述(详见表1)。在学习、研究新课标中,我们很有必要探求“化学”概念定义舍弃原表述而采用新表述的缘由,解读新表述所蕴涵的新意。
(一) 新表述对化学的学科归属定位更加精准
新表述将化学归属于“基础自然科学”,有别于原表述的归属于“自然科学”。尽管二者的概念内涵相同,但概念外延有异。基础自然科学(简称基础科学)是“研究自然现象和物质运动基本规律的科学”[11],它只包含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地理学和天文学等六大一级学科;而自然科学则是“研究自然界各种物质和现象的科学”[12],它包括基础科学的一级学科及其二级、三级学科等(如,化学――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化学――有机化学――有机高分子化学,就是化学的一、二、三级学科)其概念外延更加宽泛。因此,将化学归属于“基础自然科学”而非“自然科学”不仅是用词上更加精准,更为重要的是突出了化学在自然科学中的基础性地位。
(二) 新表述对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更加明确
新表述中“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明确地表明了化学所研究物质的层次,而原课标的表述并未涉及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问题。在“化学”概念定义中明确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能更清晰地体现化学的本质特征、反映化学问题发展现状与趋势。研读表1资料还不难发现:从本世纪初开始,“化学”概念定义尽管仍有不尽相同的表述,但都不约而同地明确了化学研究物质的层次。这反映了化学科学自20世纪后期开始从宏观向微观研究发展的重要趋势(同时还有从定性向定量研究、从静态向动态研究的发展趋势)。当今,化学现象的解析、化学理论的创立、化学问题的解决、化学物质的创造等大都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进行的。这是现代化学区别于传统化学的重要标志。
(三) 新表述对化学研究对象、目标的描述更加简明
新表述对化学研究对象、目标的描述为“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而原课标的表述则为“它(指化学)侧重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以及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显而易见,新表述的科学性、概括性和逻辑性都更胜一筹。其中,新表述中隐蔽了“规律”一词,这是因为化学作为一门科学,其研究“规律”已不言而喻地含蕴其中,毋庸赘言;新表述中使用“应用”一词的含义非常丰富,既包含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执果索因、依因导果都是“应用”,更包含从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去研究物质转化的规律和调控手段;新表述中强调“其(指化学)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是对化学科学、化学研究本质特征的鲜明突显,是对化学课程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科学素养的明确引导,是对化学课程核心价值观的精辟概括。
新课标的“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与高中课标的“其特征是研究分子和创造分子”都是对化学本质特征及研究目标极为精炼的表述。二者虽有视角上的宏观、微观之别,但无实质性差异。因为,由原子组成的“分子”(应作广义理解)是组成化学物质并能保持该物质全部化学性质的微观基本单元(或称微粒)。因此,研究和创造“物质”的实质就是研究和创造“分子”。值得注意的是,“物质”是一个内涵非常宽泛的概念,其在“化学”概念定义中是指化学物质(不含场物质),包括自然界存在的和人工合成的天然物质(分子),还包括通过人工合成而创造的自然界不存在的物质(分子)。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水平,新课标表述化学特征采用“物质”要比“分子”更易被初中生所接受。这是新课标对“化学”概念定义表述的创新。
结语
新课标采用“化学”概念定义的新表述,反映了对化学(现代化学)的新认识,对化学课程教育的新要求,体现了初中化学课程标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新追求。对于“化学”概念定义的教学应切实从学生实际出发,将其贯穿、渗透于初中化学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充分发挥其提升教师教育水平、促进学生学好化学与提高科学素养的作用。新课标中还有许多新表述、新提法、新措施、新思想,需要我们深入地研究、领会并创造性地实践,以更加高效地实现化学课程目标与价值。
参考文献:
[1]戴安邦,尹敬执,严志弦,张青莲.无机化学教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58.
[2]中小学通用教材化学编写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初中课本・化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78.
[3]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教育委员会.全日制中学 化学教学大纲[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初级中学课本・化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5]人民教育出版社化学室.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化学(全一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北京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无机化学(上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 化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9]宋天佑,程 鹏,王杏乔,徐家宁.无机化学(第二版)上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 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篇8
接受调查的桂林市一线临床药师认为临床药学生应符合以下几方面的要求:责任心强,以“病人为中心”开展临床药学工作;必备的药学和医学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清晰的临床工作思维和较强的临床药物应用技能;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自主学习能强,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信息和新技能。这些要求反应出临床药学具有实践性强的工作性质。根据临床药师主要为患者提供药学服务的特点,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应以培养应用型和技能型临床药学专业人才为定位。同时,做为地方高等医学院校,虽没有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但我校办学多年来已积累了多方面的医疗教学资源,所以我校应扬长避短,将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同时加强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以提高学生的竞争力。一线临床药师与有关教研人员应一起确定临床药学培养的具体要求,完善临床药学方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使临床药学教育活动指向临床现实需求,实现高等教育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宗旨。
2.立足实际,借鉴先进经验,优化课程体系
(1)围绕培养目标,进行课时调整
我校的课程设置反应出临床药学教育已经慢慢由化学教育模式向生物医学-化学模式转变,生物医学的比例比传统的药学教育有所上升。但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中,生物医学和药学课程的设置比例差别比较大。对我校临床药学方向的学生就课程设置进行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有67%的同学认为这样的比例让他们在后续的临床课程中感到吃力。此外,有80%的同学认为本专业缺乏医药融合的课程,有68.2%的人认为学校应该开设医学伦理课和人际沟通等人文课程。
对问卷作出应答的一线临床药师对我校临床药学专业方向的主干课程大体上表示认同,但超过50%的被调查者认为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胚胎学在临床实践中很少用到,应减少课时比重。另外,有超过70%的被调查者认为临床药学概论、临床药物治疗学、药物经济学、药物不良反应、案例分析、药学信息检索这些课程是临床药学的特色课程,应加大课时比重。此外,89%的临床药师认为医学伦理学、沟通技巧等人文课程很重要。
我校临床药学方向培养的是应用型人才,故课程选择方面应紧紧围绕这一培养目标进行。以学科发展和临床实际需求为导向,我校应在课程选择方面做出一些适当的调整。如减少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学时比重,有针对性地增加病理生理学、诊断学等医学课程的比重,压缩公共课程的学时,增设临床药学特色课程如案例教学、药物不良反应等等,增加医药融合的课程,如内科及药物治疗学。此外,应适当增设人文素质课、医学伦理学、医患关系与人际沟通等人才课程。
(2)合理重组课程
根据学科的性质和内在联系,把相关性的课程编制成一个系统、紧密的知识模块。国外许多医学院校已在这样的课程改革中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英国London大学每个学期只设一门大课程,依次是医药科学原理、药学的科学基础、治疗学的药剂学与药理学方法,药物开发、细胞与分子生物学、实践课程、药学实践。这些大课程将几门相关性强的课程有机组合,综合性很强。我校可以参考这种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强化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3.制定一个详细的药学实践方案
药学实践是临床药学专业教育的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是学生学以致用、整合知识的重要阶段,是培养学生临床药学实践技能的关键时期。然而,我国临床药学教育仍在探索阶段,却要求学生在短暂有限的药学实践时间里,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应用结合并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并具备基本的临床药学实践技能。药学实践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我校临床药学方向人才培养目标是否实现,而一个合理可行、详细周密的药学实践方案时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保证。通过了解卫生部有关医疗机构临床药学工作的要求,参考先进的药学实践经验,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对我校临床药学实践方案的制定做出以下几点建议
(1)药学实践的目标和具体要求
我校药学实践时间有限,包括医院主要科室轮回实习10周,后专题实习10周。明确药学实践的目标和重点才能充分利用时间,收获最好的实践效果。根据临床实际需求和实习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学生在该阶段应掌握的专业技能和具体要求。此外,还应建立严格完善的考核方法,严格按照这些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核。
(2)药学实践的时间安排
我校的临床药学本科教育采用“4+1”模式,前四年以理论知识学习为主,最后一年参加临床实习。这样的安排容易让学生对以前学过的知识掌握得不够牢固且容易遗忘,而到了最后一年又难以迅速适应临床工作。通过调查可知,我校80%的本专业在校生希望学校能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到医院见习,可以是每周一次或每学期集中见习2~3周。故我校可以参考美国药学实践的“早期见习+后期强化”的模式,在各学期间渐进安排实践课。
(3)药学实践基地的选择
临床药学方向的学生未来的工作岗位主要是临床,选择合适的药学实践基本直接关系到其将来是否能很快进入角色,开展临床药学有关工作。因此在学生参与临床实习前,学校应遴选出合符要求的实习医院。通过多方面了解信息,个人认为有临床药学实践基地应满足以下要求:同意接受临床药学实习生,临床药学开展工作至少包括参与医师正常查房和参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有至少1-2名临床药学实践经验达2年以上的临床药师。此外,可以把我校临床药学和临床医学的实践基地有机结合。
(4)药学实践内容和具体实施步骤
根据当地的临床药学发展现状及实习医院的临床药学服务开展情况,围绕药学实践目标与具体要求,安排相适应的药学实践内容,确定具体的实施步骤。实习单位可与临床实践机构合作,借鉴临床药师培训机构的先进经验,重新设置临床实践课程。特别是在论文撰写阶段,应与药学本科的论文要求有所区别。在临床指导老师的引导下进行。为了让学生毕业论文撰写更顺利,可在学生完成实践后,邀请院内、外的学术带头人就论文撰写的有关问题进行系统培训。
4.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进行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我校临床药学各课程几乎采用课堂授课的授课形式,而美国高等教育普遍开设PBL讨论课,由学生掌握主动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锻炼学生独立创新能力。虽然在传统教育模式影响下,我校临床药学教育全面展开PBL教学的条件尚不成熟,但老师可以适当选择一些专题,以问题为核心,开展小组课题讨论,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此外,对我校临床药学学生就教学内容的调查表明课堂上的教学内容与临床药学需求脱节比较严重,大部分老师仍按照传统大药学教育的主要内容进行授课。对此,有关老师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将理论知识渗透到临床实际中去,既讲基础,也讲科研前沿的最新话题,更要讲临床中的应用。
(2)实验教学改革
我校临床药学教育的实验课程设置,仍沿袭传统药学教育的实验设置方式,即开设理论课的同时开设实验课。在问卷中有78%的同学认为在进行综合性较高的实验操作时,或者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大部分还没讲到的知识时,感到无所适从,理论与实践的无关联和知识学习的断续性强使他们丧失了学习的兴趣。日本药学教育的实践课多在三年级统一、系统、集中开设的方式不适合我国药学教育情况,但受其优实验教学化组合的思想的启发,进行实验教学内容优化组合、教学组织形式优化组合、教学方法优化组合等方面的改革,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验教学,其最终目的均是培养应用型的临床药学人才,故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都要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同时,师生应加强彼此的交流沟通,共同促进临床药学教学的发展。
篇9
【关键词】中职升本 化学与社会 人文科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9C-0056-02
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广西教育厅从2013年起在部分本科院校开展对口自主招收全区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试点工作,桂林航天工业学院从2014年起招收中职学校毕业生。但中职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薄弱、学习动机不强、学习习惯不科学等问题。衔接好中职与本科教学,加强基础科学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成为了“中职升本”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为“中职升本”学生开设化学与社会课程,不仅能增长其基础科学知识,也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满足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层次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一、“中职升本”学生学习现状
(一)学生基础薄弱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对口招收的中职毕业生专业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机械设计制造、汽车服务工程四个理工科专业。对2014年首批“中职升本”学生调查发现,由于在中职教育过程中,侧重的是学生技能培养,大多数学生没有系统化地学习高中数理化等相关基础课程,没有形成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未能很好地适应普通大学课程的培养方案、教学方式与方法。为此,针对“中职升本”培养计划,需新增设基础英语、数学、物理、语文、化学等相关基础学科,促使“中职升本”学生顺利完成由中职学生向大学生的过渡,弥补高中相关文化基础课的缺失,更好地与大学课程内容衔接。
(二)学习动机不强
大多数“中职升本”学生从小学到初中阶段,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学习缺乏兴趣与信心,之后选择中职学校学习一门技能。虽然他们通过自身能力,经过中职“特别高考”,进入大学本科继续深造,但是和同年级普通本科学生相比仍有差距。在相同环境下,学生跟不上本科教学进度,学习动机不强。
(三)学习习惯不科学
由于中职学校重技能考查,轻理论教学,学生在理论学习过程中比较散漫,没有养成良好的预习、复习的习惯,导致学生对相关原理现象、概念理解模糊,没有形成系统认识。在大学基础科学学习过程中,对理论课程接收能力比较弱,大部分学生采取突击硬背的方式通过理论考试,对于所学专业原理并不理解。
二、开展化学人文科学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基本职能是育人和促进社会发展,通过品德的培养、知识的传授来实现人的各方面的发展。人文文化是“为人之本”,科学文化是人对客观实际及其规律的认识,人文主要为科学导向,科学主要为人文奠基,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两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有利于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爱因斯坦指出,用专业知识教育人是不够的。通过专业教育,他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要使学生对价值有所理解并且产生热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
化学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是研究物质分子的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规律的科学,是一门与其他学科紧密联系的学科,是各个应用性学科的基础。它深入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满足社会的需要。但是随着化学技术的发展,各类环境污染、化学武器、食品安全、药品质量、等问题制约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如何运用好化学这把双刃剑,树立“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今后教育培养工作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对于“中职升本”的学生,教育的首要任务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使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全面地介绍化学学科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的同时,开展人文科学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中职升本”学生。其次,从人文教育角度构建基础知识,贴近生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也是提升学生学习热情、适应“中职升本”学生的需要。
三、化学人文科学教育开展路径与对策
化学与社会课程紧扣“化学与社会”主题,结合“中职升本”学生特点,对人文科学教育进行探索,丰富学生知识结构。
(一)精选教程,构建人文科学教育
市面上关于大学化学基础学科的教程内容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基本化学知识为主线,涉及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四大领域,基本涵盖化学学科的基础理论;另一类是以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化学问题为主线,围绕社会、政治、经济、道德等方面建立对化学原理的理解,创造性地将人文知识和科学知识结合在一起,如中国化学会和美国化学会共同推介的“Chemistry in Context:Applying Chemistry to Society”(化学与社会)一书。
针对“中职升本”学生基础薄弱、知识结构不完备等特点,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采用难度适中的教材,精编教学内容,合理组织教学。本着“教育生活化”的理念,笔者选择了化学与社会(蔡萍编)一书。该书共10章,从知识性和实用性阐述了化学的发展史以及在能源、环境、生命、材料、医药、日常生活等方面的作用,并在书中贯穿化学基本原理、思考题以及趣味阅读,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进行教学。
篇10
关键词:物理化学教学;药学专业;兴趣培养;设计性实验
文章编号:ISSN2095-6711/Z01-2016-04-0201
物理化学是高等院校药学院药学、药剂学、制药工程等专业的重要的基础课,该课程是药学院学生学习专业课,如天然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及临床药学的化学理论基础。在另外一方面,物理化学是四大基础化学的灵魂,其理论化学的特点,决定了物理化学在化学学科的指导地位。通过物理化学学习不仅可以使已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知识系统化,更为药学专业课的学习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物理化学在普通化学基础课和药学相关专业课之间起着桥梁的作用。与化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不同,药学专业物理化学的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相应的物理化学基础知识,更要让学生领悟其在药学方面的应用,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然而,由于物理化学知识抽象、枯燥,再加上概念复杂,理论逻辑性强、公式多,公式使用有特定条件,导致教学双方都感到难度大,成了一门老师普遍感觉“难教”、学生们公认“难学”的学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学既要面对教学学时不断的缩减,又要应对教学内容不断增加,要想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教学任务,就必须提高单位教学质量,这是当今所有课程都不能回避的问题。如何把物理化学这门理论性强,内容枯燥抽象的课程在药学专业传授好,让学生不但领悟物理化学真谛,而且能熟练运用物理化学的知识来解决今后药学学习研究实际问题,是药学院物理化学老师的重要职责。笔者多年来一直承担药学院物理化学,根据多年教学经验,认为对于药学院物理化学教学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手进行。
一、注重课程与日常生活药学专业知识相结合,使课程“生活化”“药物化”,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物理化学内容特点决定了其在“教”与“学”难度的客观存在,作为教师应该从源头上阻止学生因为内容抽象枯燥使学生产生厌学的心理。为此教师教学必须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喜欢并且学好这门课程。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介绍物理化学与药学的相关性,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可以提前将物理化学知识“融合”到药学专业课中去,为学生药学学习研究打下一个良好的理论基础。绪论是教材的开道引路者和灵魂,是进行教学的开场白。绪论教学将会给学生带来先入为主的影响,开场白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效果。在绪论课中,我们有意识的多列举出一些利用物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相关性,以及物理化学知识解决的与药学问题的实例。例如,热力学原理根本上否定“永动机”的可能性,当然也不可能存在“水变油”的伟大发明,继而展示一个利用热力学原理来分析化学药物合成路线可行性的具体实例。在相平衡章节中,介绍爱斯基摩人从海水中取冰得淡水,西安交通大学老师无意中帮助刘招华通过结晶得超纯药物,从而理解相平衡的重要性和趣味性。在化学反应速率介绍中说明衰变与药品保质关系。日常生活电化学,手机充电指示的是什么,浓度和电池电动势关系,能斯特方程怎么联系浓度和电势。界面现象,提问学生日常生活中水在荷叶玻璃上不同行为,介绍荷花自洁效应,展示现在药瓶疏水处理,以及输油输水管道变革。介绍胶体分散系统在药剂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使学生了解到通过减小粒径达到提高药物的溶解速度及溶解度可能性与现实性,让学生认识通过把药物制成微囊或微球等微粒分散体系,可以达到延长药物在体内的作用时间,减少剂量,降低毒副作用的效果。进一步展示利用物理化学的知识指导药物剂型的制备和改良,让学生真正意识到物理化学作为基础课程,与他们药学专业课有着盘根错节的联系,自然就会有更大的的意愿和动力来主动学习。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抓住物理化学作为理论化学的特点,有意识的联系无机、有机、分析的知识。如电导滴定可以和无机中酸碱滴定区别联系,讲解蒸汽压与压强关系时,可以引申出减压蒸馏,水蒸气蒸馏,能斯特方程对应分析中电分析知识,实验室中pH计的使用。这样可以深入浅出,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思考讨论,达到巩固已学知识,掌握新知识的目的。
二、传统教学与多媒体相结合,教学手段“多样化”“灵活化”
多媒体课件具有传递视听信息量大以及化静为动的特点,可以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利用多媒体的可以把原本枯燥并且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生动直观的表现出来,增强学生理解并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多媒体也为教师节省板书绘图的时间,加快了知识点的讲授速度,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创造条件。物理化学很多知识很抽象,难以理解,如可逆过程,相平衡移动等内容。利用PowerPoint和Flash制成生动的动画,不仅可以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更让一些抽象模糊或需学生想象的内容现象变得形象生动,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创造出最佳的学习环境和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由于药学特点,我们不能过分贪大贪多,我们必须精简理论推导,在课件内容及制作的力求创新,突出药学专业特点,注重药学知识的介绍,使授课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同时,我们指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把教师获得知识和信息的渠道与学生共享,给学生提供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和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形成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教学中过渡依靠多媒体会出现学生不思考或来不及思考的情况,特别对物理化学这种非常抽象的课程,很多知识逻辑性强,如果一味强调多媒体,一带而过,学生很多问题根本来不及思考,只会被动的接收,对公式原理不能有自己的理解,甚至相关知识讲解如同过眼烟云,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学生没有积极参与思考的物理化学教学必将是失败的物理化学教学。依据我们的经验传统教学手段不能丢弃。多媒体教学一定要结合实际,不能是教学的全部,否则可能适得其反。所以传统提问式教学不能省略,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分析问题不能被快餐式多媒体完全代替,板书的功能不能矮化。教学中需有计划的安排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这都是多媒体教学不能替代的。为此教师必须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安排教学方式,使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三、理论实践相结合,挖掘学生新潜力,培养学生动脑动手能力
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主要途径,是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培训基地。不言而喻,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科研思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主动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是实验课教学的重要目标。我们在不改变教学内容的前提下,改变教学模式,把传统实验改造成设计性研究性实验。让学生根据实验题目自己查文献,并写出相应的实验方案,为此学生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吃透文献和课堂理论知识。在老师检查修改批准方案后,学生才能进行实验操作,并严格依据实验结果撰写实验报告,完成相应的实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加强实验过程的监控,做到及时发现解决问题,认真检查每个学生实验完成的情况,并且通过原始记录的确认达到杜绝抄袭实验报告的目的。通过卓有成效的实践,学生端正了对实验课的态度,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学生在实验操作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使学生真正参与科学问题,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及解决和分析实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这门课程产生切身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兴趣,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
四、考试成绩与平时成绩相结合,平时考核方式多样化
依据学校规定,平时30%,考试卷面70%。学生平时的努力是考试的基础和保证,为此我们非常注重平时成绩,把平时成绩分为作业,课堂提问,课堂测验、专题讨论多个部分,有目的的激发学生竞争意识,认知对待每次作业、提问和讨论。期末考试命题题型多样化,内容上结合物理化学发展的实际,减少死记硬背的知识,强调知识的运用,不仅考核公式概念的基本运用,更要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实际自然现象的能力,真正做到活学活用。
五、结束语
物理化学是药学专业一门重要也是比较难学的专业基础课,为了让药学院的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物理化学的知识,必须完善教学模式和方法,以兴趣为切入点,联系专业,联系其他学科,深入浅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方法上要注重开放式、研讨式和探索式,只有这样,教师与学生才能在教学互动过程中融为一体,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方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豫峰,游文玮,周春琼.药学专业物理化学教学中应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基础医学教育版,2009
[2]马岚,成日青,陈建平.药学专业物理化学课程的一些教学探索[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4
[3]王亚君,栾加双.绪论教学在大学授课过程中的重要性探讨[J].新课程研究,2008
[4]苑娟,褚意新,刘洋.多媒体在大学物理化学教学中的恰当应用[J].价值工程,2013
[5]赵志刚,任春梅,金丹.药学相关专业物理化学教学方法探索[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
[6]赵艳茹,赵建勋,温亚丽.多媒体在物理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
[7]候小娟,彭瑞华,吴英华.药学专科物理化学教学改革探索[J].医学教育探索,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