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0: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化时代的教育

篇1

    1、教育环境的变革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在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的不断交叉中,衍生出许多新专业,如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目前,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数字化专业亦成为了热门。不过,就其归属而言,数字化艺术设计还是艺术学的分支。它虽然以计算机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术问题,但始终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题材、技巧、观念等方面深受传统艺术的影响。当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数量还不是很多,影响还不是很大时,数字化设计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之一,随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日益普及,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影像、体验时代,成为当下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DV、Flash、电子杂志、动画、网络游戏日益成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设计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正在以新产业主体的形象迅速涌入我们的视野,数字化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之一。

篇2

【关键词】数字化 大学语文

一、数字化时代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大学语文研究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局部领域的研究,如教学方法的锐意改革,教学手段的数字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说明大学语文研究正在逐步深入。目前有三个方面的问题较为突出:

(一)教学目的模糊化。这些年来,不仅仅是大学语文,包括中小学语文在内的整个语文学科均为社会诟病。出现这种状况,最根本的原因在于语文学科的教学目的模糊,如人文素养、审美素养的提高,创新精神的培养及工具性的强化都加诸其上;仅对“语文”的理解就很难统一,或曰“语言文字”,或曰“语言文化”,或曰“语言文学”,或曰“语言文章”。无论是长期研究语文的专家,还是扎根一线的教师都难明究竟。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千差万别,因此形成大学语文教学改革混乱的局面。

(二)教学内容娱乐化与教材编写的经典化。随着数字化时代到来,大学生作为时代急先锋对大学语文教学内容提出了新的要求。为适应这种变化,国内很多高校做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例如,湖北某高校大学语文讲周杰伦;北大教授孔庆东开设了“金庸武侠小说系列讲座”;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讲鲁迅不如讲张爱玲受欢迎。

(三)教学手段电子化。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标志是以电子高新科技为传播媒介,与当代城市娱乐文化、产业文化相结合,这为大学语文教学走向多媒体教学、网络数字化教学提供了可能。如今大学语文教学中,如果不使用多媒体教学就会被视为落伍,当前没有进行网上精品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共享的学校越来越少,似乎以信息技术与复制为手段的传播方式与大学语文教学有无结合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大学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多年的教学实践表明,现代传媒技术为大学语文教学与研究确实带来了很多实惠,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对动画、声音、图像等资料的重组,使教材内容变得生动、形象、直观,极大地增强了课堂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大了教学容量,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原因分析

传统与现代的矛盾。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是一把双刃剑,过度使用带来了很大弊端:视觉形象过于泛滥,课堂教学喧宾夺主,教学安排缺乏弹性。与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朗读相比,它又有与语文学科相悖的地方。语文学科主张情感的体验与交流,这种情感体验与交流不仅仅需要营造氛围,同样更需要教师以自己的情绪体验来感染学生,课堂上更需要师生之间的眼神言语交流,朗朗的读书声对于大学语文课堂而言几近绝迹,这是我国流传了几千年的最适合中国语言文化的学习方式,却被我们以多媒体朗读代替,体悟体验被视听觉刺激取代。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与人之间心灵的沟通,是人之精神的生长和充盈。”教师富有激情的话语、精心的板书设计、抑扬顿挫的朗读被现代化的冷冰冰的人机对话代替。过度依赖现代高科技手段,忽视人脑不可替代的创造力,将为我们塑造一代又一代只会复制的学生,思想和感悟是无法通过快捷手段来复制的。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高科技带来的数字化教学方式各有利弊,当前大学语文教育注重了与时代、与世界接轨,却忽视了自身传统教学资源的继承研究和开发利用。

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大学语文教学方法更多地来源于中学语文,目前大学语文教学中兴起的互动教学法就是数字化时代尊重学生个性特点的一种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教学方法从理论到实践基本都是从国外输入,从建构主义理论到本体论的主体间性,从探讨交流到互动生成,没有多少是我们自己本民族提出的理论和实践方法。自列强以武力打开我国大门,国人对本民族的东西就丧失了自信。20世纪90年代后,国人对外国理论外国文化的崇尚,说明在深层文化心理上我们依然对自己没有自信。一个国家的母语教育与研究沿用他国的理论与方法,甚至全盘照抄显然是民族缺乏自信的表现,是民族语言文化的悲哀。因此,大学语文教学研究在未来一个阶段应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中国传统的教育教学资源整合上,毕竟这些是经过两三千年实践总结的经验结晶,更适合国人的接受心理。

三、解决策略

数字化时代的大学语文研究虽然很有成效,但使其更快发展还需做根本上的改革。

(一)加强语文学科的整体性理论建构。这是当前大学语文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如果没有系统化的整体性理论建构,大学语文的改革将很难走远,继而影响到大学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当前大学语文局部研究红红火火地展开了,但在关涉整个学科的根本性问题上却还存在太多争议,没有统一思想认识,这从根本上阻碍了大学语文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加强中国传统语文教育资源研究。包括传统的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的研究利用,处理好继承传统与融合现代的关系,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有效融合,提升母语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母语教学研究的本土化。

(三)巧妙融合经典与非经典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的遴选既要避免盲目排斥非经典,又要防止出现唯经典是从、非经典一律打倒、固守传统经典的一边倒做法。两者兼顾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做到?比例如何把握?经典和非经典又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给学生?如果经典以可憎的面目出现,学生自然就会远离经典;如果过多选取大众流行文化,一味迎合学生口味、哗众取宠,可能使上课热热闹闹,下课脑中空空。这就需要巧妙融合经典与非经典的教学内容。

(四)注重教师教学能力的全面提高。教师不仅要具有渊博的知识,还需具备课堂协调能力、熟练的多媒体制作技术,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心理,明白其兴趣,并了解社会要求,紧扣时代脉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数字时代 动画专业 教育改革

动画产业是一个综合型的产业,它是艺术中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有人将它比喻为20世纪历史的奇迹,也有人将它比喻为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的艺术。动画产业将人们的生活展现的淋漓尽致,成为了当代非常知名的朝阳产业。因此,动画专业成为了艺术和科学相结合的综合类学科。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了数字时代,动画专业更加丰富多彩。

1我国动画专业的发展现状

当今社会,艺术很好的诠释了我们的生活现状。科技的迅猛发展,数字化的时代悄然的走进了我们的生活,给我国传统艺术带来了很大的冲击,传统艺术的展示形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为此,将传统艺术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在一起,形成了数字时代艺术。时代的快速发展,数字艺术越来越展现出重要性。数字艺术是利用计算机艺术为根本,展现出交互性和科技性的新艺术。

数字艺术包含的范围非常广泛,其中动画艺术是数字艺术中非常重要的一种表现方式。动画艺术已经越来越受到当代人的欢迎,被大众所认可。动画艺术能够展现出高度的娱乐性和观赏性,成为了新时代的标志。

动画行业是一个综合能力非常强的行业,它容纳了当今社会上所有知识特征,涉及到艺术、传媒、研究等多个领域,在文化界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改革开放后,很多知名的动画制作公司在我国发展,促进了我国大地上出现了很多广告公司和动画制作公司,推动了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动画相关的产业成为了时下非常热门的行业。在这种情况下,我国高校纷纷开设动画专业,满足动画产业的发展。根据专业数据显示,我国已经有70多所学校有动画专业,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培养动画专业的人才开辟了有力的资源。随着社会的进步,关于动画产业有着非常高的需求,动画产业将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社会的经济发展。

当今社会,有很多动画公司的工作人员都是美术专业毕业的,虽然他们在技术水平方面非常好,但是在思维创造和专业水平方面相对于动画专业的人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由于我国动画专业在各高校开设的时间比较短,其教育仍处在初级阶段。很多动画专业的学生毕业以后从事动画创作的人非常少,更多的学生选择从事动画工匠。随着计算机融入到动漫专业中,给动漫专业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培养艺术创造思维和技术过硬的综合型人才。因此,动画专业的教育需要遵循其发展规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完善其科学、合理的教学系统。

2动画专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面对国际的市场形势,动漫产业将成为未来文化行业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由于数字动画产业的人才非常稀缺,严重的制约了数字艺术的发展。因此,针对动画专业,设计出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2.1动画专业的理论研究内容需要丰富

动画的发展历程非常短,通过回顾历史,动画艺术和电影艺术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数字艺术开始在20世纪末期,国内对于动画专业的理论研究相对比较少,其内容非常匮乏。

2.2动画专业的课程不合理

我国很多高校设置的教学模式都是培养技术,针对这一模式,设置了计算机课程。在高校课程的设置不仅需要满足技能的培养,更要具有科学性和灵活性,展现出动画专业的特色,这样培养的人才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2.3动画专业的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很多院校中,从事动画专业的老师都不是动画专业的,而是研究传统艺术或者计算机出身的,也就是说,高校在教学过程中,老师很难传授给学生精准的理论知识,帮助学生提升艺术素质。由于动画专业教育缺乏成功的经验指导,使得很多院校在设计课程的过程中,只注重了器材和计算机软件的培养,对于理论知识存在着很大的欠缺。

2.4艺术创造能力偏弱

目前,我国动画专业教育主要注重技能的培训,使学生能够熟练的掌握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对于艺术创造思维方面很少专项的训练。由于缺乏必要的训练,导致很多作品没有吸引力,抄袭作品事件经常发生。动画作品是数字艺术作品的一部分,最核心的部分是创作艺术。在传统动画中,我们用笔来进行绘画,而数字动画也仅仅是将笔换成更加方面的工具,利用计算机软件。

3完善动画专业教育的措施

动画专业的教育核心是艺术创作,但是现在教育中,往往注重于技能的培训,忽视艺术创作。在教学过程中,将艺术语言灵活的应用到数字动画设计里,有助于提高学生理解动画专业知识,掌握相关技巧。

3.1完善师资队伍的力量

现在很多高校的动画专业老师都是计算机专业出身的,在很多方面需要提升。加强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在专业、实践和教学模式方面需要完善。老师不仅需要提升自身的能力,还需要对所讲授的课程给予充分的准备,拓展学生的知识背景,经常组织学生进行活动,进行研究和讨论,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2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学校可以开设有特色的工作室,为不同时期的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从而将自己打造成为专业的人才,能够应对市场的需求。

3.3和企业之间建立和谐的关系

学校和企业之间构建良好的关系,高校的学生可以到企业进行实习,参与到项目设计,在实践工作中,将知识融会贯通。在平时课程安排中,可以聘请专业的人才到学校为学生讲课,从而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

4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数字艺术时代的到来,动画专业教育迎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满足社会的发展,要将以动画为基本载体,将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弘扬中国传统的文化。以计算机为基础的数字艺术,动画专业将开创一片新的历史,促进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恰逢数字时代,不断完善教育改革,有效的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 教育 教师角色

数字化时代是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时代,它的蓬勃发展广泛影响到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数字化时代标志着人们生产、生活、学习、交往的方式发生了崭新的转变,与农耕时代、工业时代的不同凸显着数字化时代的开放性、科学性、虚拟性、兼容性和共享性的特点。数字化时代改变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同样也改变了教育环境。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教育活动,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人类活动中最主要的活动之一。教师是生活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的一个特殊群体,教师主要通过教书育人的方式扮演着在社会中的角色,通过教书育人实现教育的目的。

教师角色是处在教育系统中的教师所表现出来的由其特殊地位决定的符合社会对教师期望的一种行为模式。[1]不同时代背景下社会对教师的期望不同,教师角色受社会对教师期望的不同也会发生变化,数字化时代中教师的角色受社会对教师期望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理解和定位也层出不穷,如古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理解是教人以道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传道授业解惑者等等。近现代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描述是知识传播者、辛勤的园丁、学习者、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管理者等等。每种角色都体现着不同的思想和行为观念,由此可见教师在教育过程中的价值是举足轻重的,但传统时代背景下教师在教育中扮演的角色不再适应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要求,必须重新思考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的角色。

教师作为教育者。赫尔巴特提出“教育要以教师、课本、课堂为中心”被称之为传统教育,杜威在批判赫尔巴特传统教育三中心的基础上提出“教育要以学生、经验、活动为中心”被称为现代教育。教育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学生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以凸显。当今的数字化时代是知识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速度快,传播面广,信息量大。学习者可以通过多渠道获得学习资源,数字化时代提供了一种崭新的学习环境,新的学习环境提供了更多的学习资源,学习者通过网站、微博、微信等通讯工具获得学习资源,通过下载、转发和上传学习资源进行分享,按个人主观意愿获取所需要的知识。教师和学生作为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这种多渠道的形式获得新知。不可否认学生通过多渠道的形式获取学习资源、占有学习资源以及解决学习过程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不亚于老师,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中知识主要通过教师向学生传递的这种单项传递的局面,所以师生之间知识的单向传递应转变为师生之间知识的双向传递共促师生和谐发展。“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局面被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

教师作为学习者。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报告《学习―财富蕴含其中》指出:教育必须围绕“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合作”这四种基本能力进行重新设计和组织。这意味着学习者不仅要学会求知,而且要学会做事、生存和合作。终身学习的理念同样要求每一个人终身都要学习。

新知识不断涌现于当今的数字化社会中,教师传统的经验满足不了具有时代性和创新性特点的教师职业需要,教师仅仅通过简单的学习单纯的去完成自身工作的任务是远远不够的。数字化背景下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资源的无限性和人本身精力的有限性要求每一个学习者不仅要学习更要学会学习,更要求教师学会学习。学习者获取更多的学习资源是社会发展和时展的新要求,但在当今的数字化时代中,学生可以多渠道获取学习资源,教师在学习资源上所具有的权威和垄断地位相比较之前而言受到学生的挑战,教师应成为会获取学习资源并能将学习资源转化为知识的新型学习者。知识和从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资源获得的信息是有区别的,谢弗勒认为;新的事实、信息可以告诉学生,但不能由此认为学生认识了它们,因为“认识要求学生获得保证该信息真实性的权利。[2]学习者可以轻松获取新的事实和信息,获取的信息存在于物理世界、主观世界和概念世界中,但并不能获取知识,知识是物理信息与人相互作用在人脑中的反应,经过语言、文字、符号等形式的变换后所获得的产物。教师作为学习者,此角色决定着教师对于知识的获取、领会、加工、提取、迁移、强化、应用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应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高标准要求自我。

教师作为指导者。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指导者”的角色,突破了传统教育中“知识传播者”这一角色的局限性,知识传播者的角色决定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点在于知识的传播,指导者的角色决定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重点在于在指导学生如何去获取知识这一层面提出了崭新的要求。学生是独立的个体并且是具有学习能力的自然人,作为指导者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诱发学生产生内部学习动机使之产生学习兴趣是基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是索然无味的、无趣的、不能持久的,并进而能导致学生厌学现象的发生。

孔子提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一教学思想为老师指导学生提供了强有力的方法保障。指导要在最关键最需要的阶段加以指导,全盘解答学生的问题,培养不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指导是指如何指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分享。

教师作为反思者。黑格尔说过“熟知的东西未必是真知”。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在教师本身看来异常的简单和熟知。因为熟知的的可能只是一些可以描绘、模拟的外部现象,而不是内部本质的规律性联系。[3]所以往往越是简单和熟知的内容越难以进行深度的理解和思考,难以深刻挖掘获取知识内容最本质的联系。不得不承认教学过程中存在着教学内容常年用、反复用的教学现象,教学方法也是陈旧的、没有变通的。数字化时代背景下教师要反思教学中习以为常的问题和潜在的问题自以为不是问题的问题。有没有照顾到学生学习能力差异性?有没有在总结问题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有没有进行系统的教学总结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艺术等等。对于自己熟知的知识和教学内容有没有作进一步的思考达到真知的程度从而更好的进行教学,诸此之类的问题都是值得教师进行反思的。

参考文献:

[1] 王俊明.近年来关于国内教师角色冲突的研究综述.教师教育研究[J].2005(5)

篇5

关键词: 数字化 大学教育 教学模式

数字化使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科教学,可促进教育教学发展。它的出现为大学教育的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使现代教育进入了信息化时代,促进了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通过这种有效的整合,以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同时它丰富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可以整体协调、和谐发展。数字化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在更有效地利用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冲击和挑战。笔者就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影响的一个侧面――大学教学模式的变革,进一步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育带来的变革与发展。

一、教学模式的相关研究

在探讨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带来的变革之前,首先要探讨教学模式的相关问题。

1.教学模式的发展变化

在教学论中最早对教学模式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美国。我国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最早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先后经历了“教学模式的介绍与引进”、“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三个阶段①。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我国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主要集中在:关注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教学模式;关注教师成长的教学模式;关注知识结构的教学模式;关注师生关系的教学模式;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其中关注现代技术应用的教学模式是由校园数字化的迅速发展催生的相关研究。

2.教学模式的概念与结构

(1)教学模式的概念。在国外,较有影响的教学模式的定义是由乔伊斯和威尔提出来的。他们认为,教学模式是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诸学科的长期教程)、设计教学教材、指导课堂或改进其他场合的教学的计划或类型。②

目前,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在我国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结构。它是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指导下建立的比较典型和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式。③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模式就是教学过程的模式,或是一种有关教学程序的策略体系、教学式样。即:根据客观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学指导思想而形成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循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及其实施方法的策略体系。④还有人认为,教学模式属于教学方法范畴,它是教学方法或是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⑤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构建的一种教与学活动的各要素之间稳定的关系和活动进程的结构形式,是建设教学环境和运用教学软件的重要依据。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促进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2)教学模式的结构。关于教学模式的概念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对教学模式结构的认识基本趋于一致。教学模式主要由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和评价等要素组成。教学模式的各要素之间既有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是教学模式得以建立的依据和基础,起着导向作用;教学目标是教学模式的核心,它制约着操作程序、师生组合、条件,同时也是教学评价的标准和尺度;操作程序是教学模式实施的环节和步骤;师生组合是教学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安排方式;条件是教学模式功能有效发挥的重要保证;评价是人们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的重要途径,是教学模式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通过教学评价如果没有达成,则促使调整操作程序、师生组合等,以便使教学模式进一步得以改造和完善。⑥

教学模式大致就是由这几个要素组成的。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共同发挥作用组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

二、数字化对大学教学模式的影响

随着现代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的更新速度明显加快,数字化的加速对大学教育的影响广泛而深远。它使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受到质疑,大学成为没有围墙的大学,人们在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接受大学教育。何谓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教育成为人们再度思考的话题。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最明显的影响就是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数字化对传统的教学思想(教学理论)带来影响。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传统的教学思想发生变革,大学的理念在更新,这使大学必须重视自身发展的同时关注社会发展、人的发展,加速了大学教学理论的发展,导致大学教学模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2.数字化增强了学生学习知识的主动性,拓宽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网络的发展使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数字化网络带来的便捷,在网络上获得更多的知识,而不再是仅限于从书籍中获取知识。尤其是对于独立思维意识较强的大学生而言,这种影响更加深远。因此,利用现代技术教学成为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也加大了对它的利用和推广,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动摇了传统的教师地位和职能。

教学模式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现代教育转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教师不再是权威的代表,网络的便捷性为每个人都带来新的知识,知识的更替周期越来越短。有时候,学生从网络上获得的知识甚至比课堂上从教师那里获得的更多。纯粹的课堂教学已经不再适合现代大学教学的需要。因此,教师必须首先完成自身知识的数字化,不断通过数字空间扩展自身的知识层面,在课堂传授知识的同时开展网络课堂,与学生建立互动交流的教学模式。

4.数字化优化了师生组合,有利于教学评价。

数字化网络时代构建了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课堂教学模式,能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参与性,使学生以参与者的身份进入学习角色,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效实现师生的最佳组合,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对教学效果的评价也具有极强的促进作用。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师生更多体现为互相沟通交流,在对话中达到教学相长的教学目标。在相对宽松的交流环境下,更容易了解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更利于实现教学评价。

5.数字化给大学的教与学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

在现代数字化时代,大学的校园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不再是过去的“教室、教材、黑板、粉笔”时代,而是向“教室、教材、黑板、粉笔”与“网络信息、数字屏幕、敲击键盘”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与现代教学模式相结合,发挥教学的最有效功能,教师与学生都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度,教与学相对变得更加轻松,更有可选择性。

6.数字化使大学教学效果的发挥达到了极致。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传授内容声、图、文并茂。一些复杂的图形、实际发生微观变化的过程、高度精密的计算过程等通过数字化准确无误地呈现出来,使得一些认知过程简单化、简约化,给教学过程带来一系列便利,使得教师教会学生如何熟练掌握数字化的各类软硬件设备成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教会学生熟练掌握的同时还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获取有效的知识,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对大学的教学模式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击。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不仅繁荣了数字化产业本身,而且给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大学作为数字化的发源地更应该率先从高等教育理念到教学模式等进行一系列的变革与创新,以适应数字化给大学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数字化使得社会分工和人员角色都在悄然发生变化,高校正在成为信息时代知识创新的核心,这就要求必须对大学的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大学的教学模式应该乘着数字化的东风大规模进行改革,使现代的大学教学更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

当然,数字化是一把双刃剑,给大学教育带来大好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教育带来了挑战。如何利用这一机遇对大学教师和学生是严峻的考验。正如台湾学者徐新逸教授指出:“信息科技是一个工具、一位助手,却不能取代教师的地位而成为教学的全部。”作为一个新生事物,数字化必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通过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的有效整合能够给学生、教师、学校带来一个新的教学模式和新的发展契机。顺应信息时代的变革,顺利实现教学模式的转变对大学教育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契机。

注释:

①③④⑤⑥⑦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12):52.

②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1.

参考文献:

[1]郝志军,徐继存.教学模式研究20年:历程、问题与方向[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23):51-55.

[2]丁证霖,赵中建等编译.当代西方教学模式[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1.1.

[3]崔屹.信息技术对教学模式的影响[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7):71-72.

篇6

[关键词]数字化时代艺术设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4-0201-01

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是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形式。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推动了计算机动画、数字化艺术、数字娱乐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中外计算机科学家和艺术家以空前的热情进行着更高起点的计算机艺术创造,业界人士也高度关注着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的创造成果,因此出现了诸如数字动画、数字美术、数字电影等新的表现形式,以及网络化设计、协同设计、虚拟设计等新的设计方式,数字科技、艺术、设计的高度融合,催生了数字化艺术设计这一新兴的交叉边缘学科。

探索跨学科、跨专业整合培养“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创新型人才的策略,对于提高我国高校的整体综合实力,提高这一行业的发展水平,缩短与国外高校的差距,培养跨世纪的高科技创新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教育现状

从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相关学科方面来看,在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许多著名的高校都成立了从事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研究教育的基地,许多跨国公司更是投资于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有关的项目。麻省理工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多伦多大学、伊利诺伊大学等著名高校均设立了相关的学院或者系,开展相关的科研和人才培养,美国的好莱坞更是这一模式的体现。在国内,许多院校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美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等均成立了相关专业或者院系,北京大学软件学院成立了数字艺术设计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成立了数字媒体系、北京电影学院的动画学院等,培养数字媒体设计、网络媒体设计、动画设计等方面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策略

我们根据“数字化艺术与设计”学科特点制定了如下的学科构成体系以及研究内容。

1.对外交流与合作,拓宽培养渠道

“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学科成立以来,本学科已经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立了联合培养机制,实现两校合作培养,浙江大学授予学位的机制。目前,本学科正在联合培养的博士生有三名,毕业了一名。与香港理工大学设计学院、中科院计算所、西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所、浙江大学体育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浙江理工大学心理学实验室等建立了合作机制,利用多学科优势培养跨学科高级人才。

另外,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CAD与数字艺术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图像图形学会计算机动画与数字娱乐专业委员秘书处均设在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并于2004年10月主办召开了“首届智能CAD与数字娱乐学术会议”,在计算机技术、艺术设计、智能CAD等领域开展了相关的探讨。这两个专委会的设立,将会为本学科的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2004年浙江大学计算机学院现代工业设计研究所主办的“第五届国际计算机辅助工业设计与概念设计”学术会议设立了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专题,对这一领域的发展状况进行了探讨,并在大会上决定以后每届会议上均设立这一相关专题。

2.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理念

对于从事计算机技术研究又对艺术感兴趣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如计算机语言、人工智能、计算机图形学等,而对于艺术和设计却缺乏应有的深入了解。因此,需要培养学生掌握和了解一定的艺术和设计方面的内容,然后结合自身的知识结构,在“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研究内容(如图所示)中找到合适的研究方向,开展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技术、工具、手段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对于从事艺术和设计研究的学生而言,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内容”,如音乐、舞蹈、设计理论和设计手段等,但是他们缺乏对计算机技术和设计技术的掌握和深入了解。因此,需要他们结合计算机技术知识,实现“内容”研究的技术化,达到培养目标。

然而,怎样将上述二者他们有效地进行整合,形成独特的教育理念、价值取向、意识和文化氛围,需要在管理、教学、研究中进行有效、深入的探索,找到一条既满足学科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又能达到学校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几年的探索,目前这个学科点已经毕业了几位博士生和研究生,为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积累了一些经验。

3.跨学科创新性人才培养的机制

变革旧的教育管理制度和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制度体系。主要包括:招生、专业课程设置、考核制度、学位授予等方面。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缺乏创新活力,创新性人才培养滞后是制度失衡所致,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与制度安排有余并存。要从根本上解决目前创新人才培养不力的问题,必须从制度建设着手。

(1)专业课程设置

要鼓励学生利用学校的整体资源,选修与研究相关的课程,拓宽知识面和加深研究深度。课程设置是培养跨学科人才的重要体现。跨学科培养人才要求课程设置既要宽口径,又要具有深度。不仅适用多学科人才来选课,拓宽知识面,开展交叉研究,同时又要注重一定的理论深度,满足学生的研究能力。

(2)招生设置

在招生政策上,我们鼓励相关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文学艺术、工业设计、心理学、数学、管理学、机械工程等多学科的学生报考。同时,在入学考试试卷的设计上,我们针对不同的培养方式,设置了不同的试卷,以吸纳有利于发展本学科特色的人才。跨学科培养创新性研究人才,必须打破以往的招生政策,鼓励交叉、多学科人才来报考。

学生根据自己的培养计划来选修有关课程;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培养计划跨专业、跨学院选修相关课程。本学科已经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前沿、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技术及应用等学位专业课,计算机图形学与CAD方法、虚拟环境及应用、虚拟人技术及应用、数字文化与媒体网络、非语言艺术、感性设计与工程、网络化艺术与设计、模糊计算及应用、计算机动画、非真实感图形学等选修课。3.考核制度

跨学科培养人才不同于单一的考核方式,它必须是多向的。它包括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本学科点要求学生必须参加国内、国际学术交流活动,或者举行学术讲座,举办相关研究的学术报告,提高学术水平,增进各学科之间的交流。

在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领域,我们正在积极探索跨学校、跨实验室、跨学科实行导师组的形式。同一博士生实行以一名导师为主,同时配上一名或者两名相关领域,或者交叉领域的副导师,实现多通道培养研究生。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这一方法是可行的。考核是学科培养的一大重点问题。

三、结语

随着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的发展,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已经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与此同时,中国在这方面的高级人才却十分奇缺。中国正在努力打造新兴的行业――动漫、游戏制作。如北京、上海、长沙、武汉、成都、杭州等都在着力打造动画游戏基地,杭州市还也成功举办了首届中国国际动漫节。为了适应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学科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综合性人才更显得尤为重要。

*该文为辽宁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优化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途径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LZY15071)。

参考文献:

[1] 张英、董俊国:交叉学科是培养优秀研究生的摇篮[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1,2

[2] 罗仕、陈杭渝:跨学科、跨专业培养研究生的途径探讨[J].黑龙江高等教育,2002

[3] 孙守、潘云鹤:数字化时代艺术与设计研究进展[J].中国机械工程,2004,15

篇7

[关键词] 历史教学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教学能力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正在对人们的生产方式、工作方式、生活消费方式等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数字化时代对历史教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笔者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三个方面对历史教学改革进行探讨。

一、转变教学理念

进入数字化时代以来,历史知识的形成、传播、接受、传承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具体到历史教学而言,随着互联网的广泛运用,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的权威,学生在网络中获得大量的资讯,成为师生互动的资源。教师要很好地完成一节课,必须比过往做更多的准备,从素材的广泛收集,到教师对史料的思考都有更高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必须改变传统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完成从权威教学到民主教学,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理念的转变。

首先,从权威教学向民主教学转变。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历史教科书作为主要的教材,教师的任务就是将教科书的内容传输给学生。教师与学生就成了“一桶水”与“一碗水”的关系,体现出了传统教育最本质的特征:“灌输”与“被灌输”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很大程度上是被动的,教师是教学的主体。而在数字化时代,多媒体技术的广泛运用以及互联网的普及,网络课堂以及相关网站和论坛成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学生还可以直接在网上和教师探讨,以电子邮件或博客等形式充分阐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另外,通过搜索引擎,网络作为一个信息仓库,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思想、兴趣、爱好以及能力等去获取知识,学习由被动型转向主动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作用被消减。因此,教师首先在观念上应该调整角色认知,把自身定位为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从权威教学转向民主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历史学科“众说纷纭”的学科特点。

其次,从知识教育向文化教育转变。传统的历史教育中,学生的任务就是最大限度地从教师和书本上获得尽量多的历史知识点。传统历史教育常常切断历史具体知识和历史知识所蕴含的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从而使学生难以获得全面的发展。而在数字化时代,知识不再是教育的唯一目的,搜索引擎可以完成大量知识点的搜索和链接,教师不仅仅是知识传播者而且是文化的引导者。因此,教师应该从知识教育走向文化教育,以知识教育为基础,以文化熏陶为主旨,以学生为本,引导学生在学习历史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领会历史知识背后蕴含的人类的文化和精神。

二、改革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的途径和手段。可以说,教学方法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因此,在新的形势下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在当前实际的教学中,已经有一部分教师开始采用现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等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教学,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最大程度的再现历史的“真实”,给学生的感官和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激发他们的认知力和想象力。但是,我们也看到,由于一部分教师对多媒体技术的不了解或者滥用多媒体技术,比如,缺乏精选,添加大量的影像视频等,脱离了教学内容,反而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改革教学方法的路上并不是越新越好,而是要因材施教,注意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有机结合,同时辅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推行双语教学等。

首先,传统教学手段和现代教学手段的结合。在教学的开展过程中,应根据课程培养的知识、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要求,将现代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提高教学效果。面对着数字化时代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学生,一方面,教师要熟练掌握多媒体技术,创设学生无法考察的历史情境,再现历史现象,使抽象的知识以生动活泼的动感世界展现在学生面前。教师也可以借用多媒体技术的交互和反馈,通过在网络上建立的相关的信息资源库、相关链接、BBS 论坛等手段,引导学生在分析大量史料的基础上得出合理的结论。另一方面,教师要做到“因材施教”,针对历史学科的特征,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同时,注意历史知识的总体性以及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进入历史所蕴含的更为深刻的文化和精神层面,进行理性思考。总之,教师要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优良的传统教学态度及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出一整套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积极互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新型教学态度与方法。

其次,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在数字化时代,如果历史教学依旧采用“你讲我听”的教学模式,那么就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因此,应该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比如,探究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情景式认知教学等。探究式教学模式中可以将历史内容与一些现实问题、热点问题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讲授, 并用设问、质疑、问题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比如,针对大家关注的“曹操墓的发现”这个热点问题,引导学生通过问题了解三国时期的墓葬习俗,通过对史料的解读和辨析,发展学生的思考和探索能力。讨论式教学模式中可采用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还可以将课堂谈论延至网络之上继续讨论。当下,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比较强,思维活跃,在讨论中充分体现历史“众说纷纭”的特点,同时培养他们认知历史解读历史的能力。

最后,双语教学的推行。在数字化时代,全球化的趋势使得在历史教学中掌握国外学术研究现状,阅读外文原始史料成为一种必要。因此,推行并普及双语教学是必要的,特别是世界史的教学。目前,在国内历史教学中实施双语教学会有一定的难度,应该采取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逐渐过渡模式,不能急于求成;应该把专业外语这一课程作为先期课程开设之后进行部分双语教学,而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绝不是短期内能完成的。因此,这就需要在学科设置上进行课程调整,如开设《经典原著选读》等课程,并对教师进一步提出新的要求,在教学中坚持使用外语,使学生能够充分感受并进入语境的训练之中,从而全面提高阅读分析外文史料的能力,并能够用双语阐述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

伴随着数字化时代的不断发展,对老师的要求不断提高,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地提高现代教学能力,优化自身修养。

首先,教师要不断提高现代教学能力。要努力掌握运用数字化的仪器和手段,如熟练操作多媒体设备上课,熟练运用互联网技术了解、收集信息资源,增加教学信息量,从而提高驾驭现代教学工具的能力,避免沦为现代教学的奴隶。

其次,教师还要不断优化自身修养。作为一名历史学科的教师,应具备深厚渊博的文化素质,能够在教学中旁征博引、深入浅出。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学科前沿的不断延伸,教师已经无法靠原有的“底子”来维持教学工作的要求,教师职业要求教师“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只有一桶水”就远远不够了,教师应是一条流动的河水。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践能力,优化自身修养,掌握学科前途的发展,不断向学生教授新知识、新技能。

最后,教师要增强自己的职业责任感。没有对教师职业的高度责任心,没有对学生“负责一辈子”的出自内心的深深的爱,是不可能做到的。教师只有把自己的职业当事业来追求,才能静下心来教书,潜下心来育人,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光荣称号,这样的教师才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高质量的教师。教师应该热爱教育事业,充满激情地工作,让学生感受到生活是一种快乐,学习和探索是一种幸福。真正以教学为乐的教师,也是能使教材和教学活动变得妙趣横生的教师。无数学子成才的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师能唤醒某些学生对这一学科的喜爱。学生赞赏这些教师充沛的精力、高昂的热情、饱满的情绪、飞扬的神采,深深地被这些教师对教学工作浑然忘我的境界所感染,这种感染往往能影响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

四、结语

数字化时代引起了经济结构、社会就业、社会价值观念、生存环境、政府政策、文化教育、生活方式等一系列的深刻变革。为了满足社会对复合型高层次人才的需求,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高等院校的历史教学就陆续进行了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改革,并且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的成果。但同时,教改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及时发现和研究这些问题,并采取必要的措施,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新时期高校历史教学改革任重而道远。历史教学应顺应数字化时展的需求,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能力和自身的内在素质,保持学科知识的前沿性,努力把古老厚重的历史深入浅出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汲取历史的智慧,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达到历史教学的目的和目标。

参考文献:

[1]李虎.从知识教育到文化教育――论历史教育观的转变[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5).

[2]梁金喜.论教学改革与教师质量的关系[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5).

[3]李宁.再多媒体教学技术下的历史教育教学[J].南昌高专学报,2009,(1).

篇8

[关键词] 数字化;农村医学;职业能力;校本教材

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是教育部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2010年修订)》中新增设的专业,同期卫生部也明确规定该专业毕业生可参加执业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取得资格后,必须到村卫生室和边远贫困地区乡镇卫生院执业。因此,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毕业生的特定工作岗位为农村基层的乡村医生。然而,自2010年教育部增设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以来,多数中职学校教学一直沿用三年制专科和本科教学的模式和课程体系,即学科型教学模式与课程体系。[1]对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充分暴露了课程体系模式老化、课程设置缺乏新意、课程内容偏离岗位、教材建设明显滞后等弊端。[2]一方面过于偏重理论知识,通常以逻辑讲述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模式不适应于技能型、服务型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较高的门槛和学习难度导致中职学生更难掌握相关技能,也易造成学习兴趣的缺失。当前已进入数字化时代,中职农村医学专业与之相匹配的高质量数字化教学资源有限,中职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难以驾驭课堂教学,教学效率低下。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绝大多数的研究是将视线集中在三年制专科及以上的学科教学改革上。而针对更加贴近基层、有更强实用性要求的农村医学专业,中职教学改革却缺乏有深度的探索。尤其是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行为导向课程体系改革的研究,是当前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教育体系改革中的空白,需要中职医学教育工作者进行更深入、及时的探索和研究。于是,在学校领导及各级部门支持和帮助下,我们成立了“中职农村医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相关研究探索”的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组。本课题由校企合作共同建设研究,参研人员由长期在教学一线进行课堂教学的教师和乡卫生院及村医务室的乡村医生组成。近些年教师们最焦虑的是当前“90后”的中职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其中重要原因是数字化时代没有与之相匹配的学生喜欢看的专业教材。教材是实现教与学的载体,是学生成才成功的路线图,在教育教学、人才培养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教材建设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学质量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3]

因此,一年多来,我们首先进行了数字化环境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共开发编写了《正常人体结构》和《遗传病与优生》两本校本教材,并于2014年9月投入使用,取得了初步成效。本文以农村医学专业医学基础课程《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的开发编写为例,阐述数字化环境下中职农村医学专业教材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一、研究措施和方法

1.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

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主要由学校教育教学相关领导、行业(医院)专家、教研部主任、教研室主任等组成。由于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为农村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的基层医生,行业专家除了邀请省、市级医院有高超医疗水平和一定教学经验的医疗专家外,还邀请了来自农村基层医疗一线的乡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医生,这样的专家团队既可保证教材内容的科学性和前沿性,更能体现针对职业岗位的适用性和必需性。该委员会主要承担教材建设的组织、领导和决策之责,具体督导并组织实施教材建设的开发编写工作。

2.成立校企合作的校本教材开发团队

本开发团队主要担任正常人体结构课程的教材开发编写工作,参与人员除本教研室全体教学人员外,还邀请了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的行业(医院)专家。在教材的开发编写过程中,由于企业人员的全程参与,从而能切实做到根据农村医生岗位工作任务,确定岗位职业能力,导出教学内容,并以此为切入点提炼教学大纲,指导教师针对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确定医学基础课程的知识需求等,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分析,从而更加准确地编写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真正意义上进行了校企合作,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的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的对接。

3.培训教材开发人员的信息素养

当前,多媒体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全球已经进入数字化时代。“90后”和“00后”的中职学生成长在数字化时代,可谓“数字化原居民”。数字化网络信息就像空气一样充满了校园里的每一个角落,中职学生每天从网络获取信息资源的速度和数量,远远超过了我们这些经历了数字化技术从无到有的“数字移民”。如果我们这些被称之为“数字移民”的中职教师没有较强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所开发编写的教材仍然沿用传统经典教材的思路和模式,那就是用前数字化时代的过时模式,来强制教育一种熟练掌握全新数字化模式的新生代,其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一本教材在保证其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的基础上,一定要具有时代特色,并具有创新性、适用性、启发性和灵活性,否则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对学生是缺乏吸引力的,不但浪费人力物力,还会被喜追求时尚、喜颠覆传统的中职学生所摒弃,直接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因此,中职教师要及时充电补习信息化技术知识,以提高信息素养。这样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基本素质、思维方式等才能与时代同行,教师才能编写出符合数字化时代要求的教材。

4.主要研究方法

本次研究主要采用调查问卷法、分析法、现场访谈法、专家座谈法、头脑风暴法等方法进行广泛调研。

以2010年9月江西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的农村医学专业《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教学大纲为蓝本,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对《正常人体结构》中的各知识点需求,设计“《正常人体结构》教学内容和要求”的调查问卷。对临床乡村医生,我校后续其他医学基础课程、临床专业课程教师,和农村医学专业进入临床实习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向乡村医生、教师和实习学生发放调查问卷各60份,请乡村医生按照他们所在科室的实际工作岗位所需知识技能,后续基础和专业课教师按照他们所授课程的知识技能,临床实习同学按照他们实习中所见的常见病、多发病所需的诊疗知识技能,分别对照正常人体结构知识点的需求,如实填写《正常人体结构》的教学内容提纲和要求。最后,对《正常人体结构》调查问卷中的知识点需求程度进行统计分析。同时,对当前中职学生认知能力及学生喜爱的教材编写体例形式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尽可能使我们的教材符合学习心理认知能力及适应学生的情趣需求,而不是让我们的学生来适应我们的教材。此外,我们还深入到农村基层卫生院,通过工作过程分析法、现场访谈法、专家座谈法、头脑风暴法等进行广泛调研,进一步掌握农村医生岗位工作过程所需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再进一步分析这门医学基础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实际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中职农村医学专业基于乡村医生岗位的行为导向教材建设工作,最终实现课程与岗位的对接,教材与技能的对接。

二、结果及分析

1.分析调研结果、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

从卫生部国家医学考试中心职业资格考试大纲中获悉,《正常人体结构》不是执业助理医师考试内容,因此,我校把本次调研结果以及本教材开发团队全体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一线专家的临床经验,作为本次编写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的主要依据。

新教学大纲中要求“掌握”部分的教学内容主要由三方面综合考虑生成:一是调研问卷教学要求中“掌握、熟悉”两项,选择人数之和超过总调查人数1/3以上的内容;二是某一课程教师回答教学要求中“掌握”人数超过一半的教学内容;三是本课程教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临床一线专家的临床经验“了解”部分的教学要求认定,主要是认为掌握和熟悉的总人数占调查总人数1/3以下的教学内容;其余部分为熟悉内容。而对极少数调查者认为要熟悉的“人体重要器官、系统的发生”的大部分内容,本大纲已删除,少部分内容已放置“人体胚胎学概要”中,因而新教学大纲中教学内容比原大纲精减了一章。新教学大纲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的比例分别为:13%、31.1%、55.9%,符合教学要求。新旧大纲教学要求中的“了解、熟悉、掌握”三部分教学内容的不相同比率达34.72%,此数据说明基于乡村医生特定岗位职能的课程内容设置,实现了专业课程内容与农村医生岗位需要的对接,教材也实现了与生活、岗位、学生的贴近。

教学标准中的教学目标设置,根据特定的学生对象和学制,制定特定的知识、能力和态度情感目标;教学任务分解、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及其解决方法上,体现基本理论知识、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实践技能,具有思想性、科学性、先进性、启发性和适应性。其教学效果要达到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并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获取信息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材编写适合职业教育活动新形式

教材主要是基于农村医生特定工作岗位的各项调查研究编写的,即以新编写的教学大纲和教学标准为指导,融合国家执业助理医师的标准,依据当前中职生的心智水平、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进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格式体例的编排。教材内容和体例上体现了“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且能适合项目教学法、问题导向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模拟教学法和角色扮演法等职业教育活动新形式,符合当前中职学生的学习需求。

3.教材编写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

主要创新特点:①教材内容:在保证《正常人体结构》学科知识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先进性基础上,以新的教学大纲为依据,基于岗位职能,体现教材内容的适用性,使内容贴近岗位;另一颠覆传统的尝试是对部分内容进行重新整合,如,把传统教材中最后一章“人体胚胎发生发育概要”提前至第2章,从人体的起源开始,激起学生学习正常人体结构的兴趣。②学习目标:在表达上打破传统惯例,直接以考点提示形式提出,并在正文中加粗倾斜标注,更能让学生重点关注,同时可增强学生学习的直观性、趣味性和时尚性。③体例编排:符合当前数字化时代中职生的生理心理需求,在保证教材整体性和科学性的基础上,不走传统套路,增加或突出了病例、拓展链接,执业考试考点、知识要点等板块,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④内容表述:教材内容表述上大胆使用多媒体,以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从而适应学生学习。例如,把传统教材中大幅枯燥乏味的文字,编排成比较表格、流程图、关系结构图等。如,对心脏外形的描述,先归纳为“一尖一底二面三缘三沟”,再把其重点内容列成表格比较;对椎骨的一般形态描述,先归纳为“一体一弓七个突起”,然后对它们的主要特点用表格比较;主动脉分部及主要分支,用流程图形式表示。这种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方式,更符合初中毕业生的心智水平,使学生爱读想读。

4.教材使用已初显成效

创新型《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已由江西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我校2014级农村医学专业学生已投入使用,这种基于农村医生岗位工作能力及数字化环境下的创新型教材深受学生和教师的喜爱。学生尤其喜欢对教材中简明扼要、清楚易记、重点突出的多媒体化表述的内容,利用手机进行拍摄,随身携带,利用碎片化时间和他们喜爱的方式进行学习,以享受学习过程。2013级农村医学专业(75人)用传统教材进行授课,其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为67.50±0.23分,而2014级农村医学专业(72人)使用的是该创新校本教材,期中考试平均成绩为80.00±0.26,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

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司长葛道凯在谈他的四个职业教育梦想之“让学生享受学习过程”时说过:“职校的教学过程、课程设置、教材必须要改变,要让这些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他们所能适应的学习方法与职校的教材和教学方法相匹配。首先从教材建设做起,教材要图文并茂,通俗易懂……”因此,我们课题组审时度势,在基于农村医生岗位职业能力基础上,建设了数字化环境下的《正常人体结构》校本教材。实践证明,学生使用创新型数字化环境下校本教材可以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边艳芬,高旭.三年制临床医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01).

篇9

我们可以看到,在过去的十年中发生了什么革命性的变化,这就是平面设计领域中,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介入。作为一种新的设计工具,新技术的介入,使在20世纪80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大量依靠传统印刷方法生存的行业濒临崩溃。取而代之的,是对字体从设计、排版直至完稿变成了设计师自己独立完成的工作,他们不必受到任何外在因素的干扰,而可以自由地凭借自己的设计经验,按照自己的构思方法对文字做出合理的安排和布局。可以说,当时平面设计领域最重要的特征是电子计算机技术的介入,由此产生和建立了一种新的字体设计概念。对字体设计所带来的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功能已经越来越成为一种有效手段与发展趋势。作为这一具有时代意义的从设计工具到设计观念的新变化,设计教育工作者应责无旁贷地对在我国平面设计领域占有重要地位的字体设计教学提出新的探索和思考,这也是数字化时代的需求与使命。

二、字体设计的教授方法

当今高校的字体设计课程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需要与时俱进的根据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要进行创新和改革,课程设置应真正做到适应社会需求,使学生深入理解字体的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尽可能的以最合理而简洁的表现形式,达到最佳的传达和审美目的。在教学实践中合理运用多媒体技术,打开学生眼界,拓宽学生设计思维,培养学生的字体设计创新能力,改革传统、陈旧的字体设计教学理念和方法,构建一个适合数字化时代的字体设计教育模式,思考与探索一条有时代特色的字体设计教育之路。数字化时代下的字体设计强调信息传播和视觉审美为主要功能,将视觉元素的组合安排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使之成为具有个性和吸引力的视觉识别形象。教师在教授字体设计的学习方法时,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字体设计的教学安排。

1.首先要了解不同学生的设计基础及专业特色,提升不同的学生的基础能力,同时要加强学生想象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提高他们的创新意识。

2.字体设计是基础课而又在平面设计领域扮演着重要角色,教师应让学生通过大量的字体设计临摹和实践训练,使学生了解印刷字体的基本特点,掌握字体设计的方法步骤,对不同的字体形态有更多更深刻的理解。

3.依据字体设计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字体设计时,加强学生手绘设计与电脑设计的操作能力,使学生能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字体创新设计。

4.为适应数字化时代需求,针对汉字字体的书写特点,有选择地借鉴西方字体设计经验,特别是学习西方先进的字体设计理念和方法,探索和研发汉字新的字体设计与应用。

5.在字体设计地学习过程中,让学生多欣赏优秀地字体设计作品,对作品进行深刻剖析与点评,以加强学生对字体形式的审美与认知能力。字体设计的起源和发展为今天的字体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灵感;讲解字体设计的原则和实践需进行想象思维的训练,并对学生的想象思维进行培养;指导学生进行字体的组合编排设计,并掌握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各个领域的运用。以上这些内容都是教师在教授字体设计过程中,应该让学生掌握的设计要点。

三、字体设计的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习字体设计的过程中,围绕字体的设计主张进行有目的性的学习,通过教师的指导以及自主的学习意识,较好地掌握字体设计的要点,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文字,把信息直接有效地传达给受众。要想掌握良好地学习方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学习。

1.掌握理论知识是学习字体设计地基础。字体设计课程要求学生了解字体分类、特性、研究不同地字体在结构、笔画的书写规则等方面的相关知识。

2.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学生对字体设计理论知识进行深化并检验其真理性,其中包括对成功字体设计案例的探究以及实践应用操作,以提高自己的字体设计水平。

篇10

每个三级指标都以“认识”“了解”“掌握”“应用”等目标描述的方式明确教师应该达到的学习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如“4-2了解教与学的基本理论观点(如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建构主义等),以及最新进展(如情境认知、活动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等)”,不但明确描述了教师要掌握一些教与学的基本理论,更是用列举的方式提供了更为详细的指引。4.该指南充分考虑到了高校教师“教学与科研并重”的基本特征。由于该指南是针对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而制定的,而高校教师相对中小学教师有其特有的工作、学习特征。因此,该指南在一级指标中提出了“科研”,较明确地体现了其针对高校教师的指向性。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T-2008)的特征分析美国国家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NETS-T-2008)是对NETS-T-2000版本的更新与升级。NETS-T-2008共包含6个一级指标、23个二级指标。NETS-T-2008突出了“创新与变革”的主题,主要特征体现在:1.强调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理念。该标准的第二项一级指标“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中明确提出,教师要通过设计、实施与评价促使NETS-S-2007标准中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的发展。这是该标准“以学生为中心”的突出表现。其他各项指标也都明确指出,教师要通过提升自己的数字化学习能力、公民意识等,为学生提供榜样和示范作用。2.该标准强调教师利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开展协作、交流活动的能力,如“能够与学生、同事及其他人在面对面和虚拟学习环境中合作学习”“能够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与其他文化背景的同事和学生进行交流合作”。3.该标准中提出“对版权、知识产权和资料来源的尊重”“运用信息技术的礼仪和社会交往的责任感”,并为学生树立榜样。这些内容反映了在面对从“读时代”的Web1.0向“写时代”的Web2.0的变迁过程中,任何人都可以资源带来的网络道德意识与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学生的学习方式走向Web2.0时代,因此,需要通过提升教师的道德意识及社会责任感来影响学生。4.该标准突出了全球意识与全球共同体的理念。如“能够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发展自身的文化理解力和全球意识”“能够参与区域性和全球化的学习共同体以探究技术的创造性应用”等,这表明该标准充分吸取了Web2.0的全球协作的理念。

NETS-T-2008与NETG•THE指标项的对比分析

NETG•THE共有三级指标,NETS-T-2008只有两级指标。因此,要进行NETG•THE与NETS-T-2008的指标项对比,首先选取NETG•THE的一级、二级指标与NETS-T-2008进行对等分析。根据NETG•THE与NETS-T-2008能力维度的相似性和对等关系,本文将NETG•THE与NETS-T-2008的对应内容做了排列与对比,1.意识与责任(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G•THE中的基础部分“意识与责任”中的“意识”,在NETS-T-2008中基本没有体现。这是由于美国的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对于NETS-T-2008而言,我们假设每一位教师已经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及其对教学的变革作用。”而“意识与责任”中的“责任”部分,在NETS-T-2008中更加强化,强调了知识产权、责任感及全球意识。“运用数字化时代的交流和协作工具促进全球意识”体现了Web2.0的全球化协作的特点。全球的学生、教师都可以借助Wiki、SNS等社会性软件针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展开全球协作。(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启示一:NETS-T-2008中并没有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开展自我发展的意识部分,这是由美国教育的高度信息化所决定的。教师、学生、管理人员已经将信息技术作为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一部分。从信息生态的角度来看,是已达到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生态融合期,其所关注的焦点是如何利用技术促进教师及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我国,经过近年来高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教师对教育技术的认识与态度也有所提升。这一点在近年来我国研究人员开展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调查中有所体现。如针对江苏省20多所高校教师开展的调查研究显示,50.7%的教师认为教育技术对教学活动的开展非常重要,46.1%的教师认为比较重要[4]。这说明我国大部分高校教师具备了应用教育技术的意识,但离将其从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去除还有很长的距离。因此,在本文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意识”部分仍然需要保留,但可对NETG•THE中该维度的三级指标做适当的整合。启示二:NETS-T-2008中对“提倡和教授安全、合法和符合道德,规范地使用数字化信息技术”“提升自身在数字化时代运用信息技术的礼仪和社会交往的责任感”的强调更符合Web2.0环境中的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在Web2.0环境中,人人都可以成为教育资源的者[5],学生也可以通过教育信息及资源变为教育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学生的这种角色转变,使得其在发挥个体主动性的过程中出现传播失范的现象[6]。因此,在本文建构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要着重强调教师促进学生在利用社会性软件信息时的道德意识与责任感。启示三: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中要突出全球协作的特征,将教师本身的全球协作意识及促进学生的全球化发展纳入指标体系中。2.知识与技能(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S-T-2008中并没有明确提出教师需要掌握的知识与技能,而是强调教师“运用其学科知识,通过教学、学习和技术增强自身在面对面和虚拟学习环境中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创意与创新能力的经验”。因此,知识与技能只是教师促进学生学习的因素之一,不能过于强化知识与技能在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结构中的比重。(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NETG•THE列出了教师需要掌握的多种知识与技能,覆盖了教师教学、工作中可能用到的多种知识与技能。然而,该维度中提及的教育技术基本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工具等大量的内容,对于高校的学科教师而言会成为教学任务外的额外负担。对于高校学科教师而言,真正重要的是这些教育技术理论、教学设计模式、信息技术工具方法什么时候用、怎么用的问题。如,在对高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进行评价时,教师准确描述某种教育技术基本理论远不如他知道在什么条件下应用该理论重要。因此,本文进行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建构时,酌情弱化知识与技能部分的指标项,强调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工具,特别是Web2.0工具解决教学、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3.教学设计、实施与评价(1)指标项对比分析:NETG•THE中的“设计与实施”“教学评价”两部分对应于NETS-T-2008中的“设计、开发数字化时代的学习经验与评估工具”。将设计、实施与评价三部分连贯起来,较符合教学实践的习惯,更具有可操作性。NETS-T-2008更强调学生个性化,如“为学生定制个性化的学习活动,以适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风格、学习策略和不同层次的数字化工具与资源的使用水平”,充分体现了人本主义的精神。(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启示一:由于设计、实施、评价三者的逻辑连贯性,本文参照NETS-T-2008的做法,将NETG•THE中的“设计与实施”与“教学评价”整合为一个一级指标。同时,在借鉴NETS-T-2008,在“能够设计并实施有效的教学活动”中突出强调为学生个性化服务的思想,增加教师根据学生学习风格、数字化工具使用水平设计教学活动的能力。这也符合Web2.0时代个性化的核心特征。启示二:Web2.0环境中,学生的学习过程具有很强的参与性、互动性,教师要“能够开发技术化的学习环境,能够使他们自主设定学习目标、管理学习和评估学习过程,最终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启示三:具有“可读可写”特性的Web2.0可以用来记录学习全过程,其中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创作内容、资源的链接、文档、图片、声音及视频,还有其他人对这些内容的评论[7]。因此,基于Web2.0的教学环境中,教师要具备对Web2.0工具中记录的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过程性评价的能力,并以过程性评价的反馈促进教学。因此,可以在“能够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合理的评价、反思与调整”的三级指标中突出对Web2.0环境中记录的学习过程进行评价。4.科研与创新(1)指标项对比分析:“科研与创新”部分着重强调高校教师使用数字化资源与技术提升科研的能力,这一点在NETS-T-2008中“树立数字化时代学习与工作的典范”维度中有所体现,如“能够有效运用现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以支持自身的研究和学习”。(2)对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评价指标项的启示NETG•THE将科研与创新作为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的一个维度,充分体现了高校教师的科研特征。高校教师投入工作,一方面是维持巩固生活、满足社会尊重的需要,一方面是追求自我实现的目标,期盼工作能促进自我成长和发展[8]。科研只是高校教师数字化学习与工作的内容之一。因此,本文将该维度扩充为“科研、创新与自我发展”,将高校教师的科研部分作为其二级指标。5.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参与专业发展、提升领导力”是NETS-T-2008有的内容,在NETG•THE中基本没有体现,强调的是教师提升领导力、为社会服务。这一点,在我国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养中暂未涉及。但其中的“能够参与区域性和全球化的学习共同体以探究技术的创造性应用,进而促进学生学习”及“能够定期评价和反思当前的研究和专业实践,从而有效地使用已有的和新兴的数字化工具和资源支持学生的学习”可以纳入我国的NETG•THE中,作为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个人发展的指标项。

建构基于Web2.0的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评价指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