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0: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的关系

篇1

[关键词]:定值保险合同,不定值保险合同,保险价值保险金额,足额保险,超额保险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实施至今已七年整,且《保险法》已经历了第一次修正(修订后的《保险法》将于2003年1月1日起施行),应该说学界及司法界等人士对保险法的理解比较透彻了。可是笔者在工作学习中发现,无论时学界还是司法界等,对保险法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还存在认识上的偏差。这从一些媒体对法院关于保险纠纷案件的判决的报道中就可以看出。如《车辆全额投保,保险公司咋不全赔》①之类的报道时常见诸报端。笔者不揣浅陋,想从一个简单的案例入手,对保险合同(保险法)中的几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以求教于大方。

1999年5月,河北省涿州市法院的一例一审判决震惊了国内保险业:车辆被毁,保险公司按保险金额赔偿。它打破了保险公司多年来养成的“常规”-按车辆实际价值赔偿。

案件基本事实:李先生的夏利车向平安保险公司投了保,双方约定保险价值为6万元,并且载明于合同中,保险金额也是6万元。1998年1月该车发生保险事故以致全损。由于对赔偿数额争执不下,李先生起诉保险公司。庭审中双方争议的焦点在于:车辆全损时,到底是按保险金额赔偿,还是按车辆出险时的实际价值赔偿?李先生认为保险公司按保险金额收费理应全额赔偿,保险公司则认为该车出险时的价值远 低于保险金额6万元,这是一个超额保险合同,因此按《保险法》的有关规定,应按出险时的实际价值进行赔偿。经权衡,法院认为,保险公司已按保险金额收取保费,如按实际价值赔偿,将有失公平,于是作出判决:按保险金额赔偿②。

事实上,该案如何判决,关键在于保险合同的定性,即该保险合同是定值保险合同还是不定值保险合同?若是定值保险合同,就应该判决保险公司按保险价值赔偿,而不问出险时车辆的实际价值;若是不定值保险合同,就应该判决保险公司按出险时车辆的实际价值赔偿,而不问保险金额多少(具体到本案来说)。第二个问题是本案中保险合同是足额保险还是超额保险?若是足额保险,则全部损失全部补偿,部分损失部分补偿;若是超额保险,则根据修订后的《保险法》第40条第2款(现行《保险法》第39条第2款;以下均以修订后的《保险法》为准) “超过的部分无效”的规定,保险公司按实际价值赔偿。第三个问题,要分析足额保险和超额保险,还必须明确什么是保险价值、什么是保险金额。下面笔者将对这三对基本概念进行分析。

一、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

(一)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的概念

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是相对而言的。定值保险合同和不定值保险合同的划分仅适用于财产保险合同,而不适用于人身保险合同,因为人身保险合同中没有什么保险价值。所谓定值保险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即已确定保险标的的价值,并将其载之于合同当中的保险合同。不定值保险合同是指双方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不预先确定保险标的保险价值,仅载明至保险事故发生后,再行估计其价值而确定其损失的保险合同。

定值保险合同成立后,一旦发生保险事故,双方在合同中约定的保险价值就应该成为保险人支付保险赔偿金数额的计算依据。如果保险事故造成保险标的的全部损失,则无论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如何,保险人均应支付合同所约定的保险金额的全部,不必对保险标的重新估价;如果保险标的仅遭受部分损失,那么只需要确定损失的比例,该比例与双方确定的保险价值的乘积,就是保险人应支付的保险赔偿金额,同样无须对保险标的实际价值进行估算③。

定值保险合同与不定值保险合同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订立合同时前者预先确定保险价值,而后者并不确定保险价值,仅约定保险金额,而将保险标的的价值留待保险事故发生时再估算。由此决定了在保险事故发生后、确定赔偿金额时,定值保险合同只须确定损失比例,而不定值保险合同,不但要确定损失比例,而且要确定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以实际价值作为保险赔偿金额的计算依据。

该案例中,当事人双方签订的是定值保险合同,在发生保险事故造成全损时,理应按照保险价值进行全额赔偿,而保险公司却是以不定值保险合同为前提计算保险赔偿金额的。

(二)定值保险合同的优点

和不定值保险合同相比,定值保险合同主要有两个优点:

1、减少理赔环节。我们知道,保险理赔是保险运作中的主要环节,它关系到被保险人的切身利益,理赔程序非常繁琐。它包括立案检验、审查单证、审核责任、核算损失、支付赔款、损余处理等一系列步骤。而定值保险合同可以减少理赔手续,因为保险价值事先已由双方确定,且载明于合同中,发生保险事故时无须再对保险标的的价值进行估价,当然就简化了手续。

2、便于赔偿金额的确定。赔偿金额关系到保险双方的切身利益,因此,往往时合同双方争议的焦点。本案就是如此。在签订定值保险合同的情况下,赔偿金额完全以事先确定的保险价值为计算依据,只须确定损失的比例而无须考虑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这样赔偿金额的确定便很简单方便。

定值保险合同有这些好处,是否所有财产保险合同都可适用?-

(三)定值保险合同的适用范围

定值保险合同多适用于某些保险标的的价值不易确定的财产保险合同,如古玩、字画、船舶等。在货物运输保险中,尤其是海上货物运输保险中,由于运输货物的价值在不同的时间、地点可能差别很大,为了避免出险时在计算保险标的的价值时发生争议,这些合同的当事人也往往采用定值保险的形式。

在定值保险合同中,保险价值由双方自愿确定,如果保险人对保险标的缺乏经验或专业知识,投保人即可能过高的确定保险标的的价值,谋取不正当利益。因此,为避免损失,保险人对订立定值保险合同多持谨慎态度,其适用范围受到一定限制。在美国,有些州的法律禁止订立定值保险合同。我国修订后的《保险法》第40条第1款间接规定了定值保险合同,但未明确规定其适用范围。鉴于实践中出现了不少类似纠纷,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在2000年2月颁布的《机动车辆保险条款》中明确规定:“本保险合同为不定值保险合同,……”

二、保险价值与保险金额

(一)保险价值和保险金额的概念

保险价值,又称保险价额,是指投保人与保险人订立合同时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享有的保险利益在经济上以货币计算的价值额,是确定保险金额的基础;或在保险事故发生造成损失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

保险价值,简单的说,就是保险标的的价值。从其本质上来说,保险价值是一个变量。从保险合同订立到保险事故发生这段时间内,由于市场供求的变化、科学技术的进步、固定资产的折旧等原因,保险标的的价值总是处在变化之中。正因为如此,投保人在投保时、保险人在理赔时就要确定保险价值。保险价值确定的三种方式也反映了保险标的价值的变化性:因为保险标的的价值在不断发生变化,所以投保时投保人和保险人就要约定保险价值并载明于合同当中,以避免日后估价的麻烦;在订立合同时没有确定保险价值的,则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按当时当地的市价确定保险价值,作为计算赔款的依据;法定保险价值仅适用于海上保险合同,海上保险的保险标的的价值更具有不确定性,由于时空跨度大,保险标的的价值在起运港、中间港和目的港很可能不一致,为避免保险事故发生时合同双方当事人对保险标的价值的争议,于是法律直接规定了保险价值的确定依据:以保险责任开始时保险标的的价值作为保险价值。

保险价值的时间定位:保险价值是投保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适用于定值保险合同),或者是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适用于不定值保险合同)。在海上保险合同中,若当事人事先未约定,则保险价值为保险责任开始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和保险费之和。

综上所述,尽管保险价值就是保险标的的价值,但保险价值仅仅是一定时空条件下的保险标的的价值。保险价值与保险标的价值的关系在于保险价值的确定是以一定时点的保险标的的价值为基础,无论是以约定法、市价法还是法定法确定的保险价值,都是如此。但是保险价值一旦确定下来就具有稳定性,而保险标的的价值却处在变动中。换句话说,保险价值是个定值,而保险标的的价值则是个变量。系争案件中保险价值为6万元,而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则远低于6万元。

保险金额,是指投保人对保险标的的实际投保金额,也是保险人承担赔偿责任的最高限额。定值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在全额保险的情况下,就等于保险价值。不定值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的确定有三种方法:1、由投保人根据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自行确定;2、由当事人双方根据保险标的的实际情况协商确定;3、按照投保人会计帐目最近的帐面价值确定。但无论那种方法,保险金额的确定都是以保险标的的价值为基础的④。

(二)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区别:

1、任何保险合同,无论是人身保险还是财产保险合同必有保险金额,但不一定都有保险价值。财产保险合同中,有的约定保险价值,有的没有约定保险价值。人身保险合同则根本就没有保险价值一说,因为人的生命、身体是不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2、保险合同订立时必须确定一个保险金额,但不一定确定保险价值,如不定值保险合同在订立时就无须 确定保险价值。

3、保险金额是保险人计收保险费的依据,而保险价值是保险人计算保险赔偿金额的依据。

4、保险金额是投保人的实际投保金额,也是保险人的最高赔偿限额;而保险价值则是保险合同订立时或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价值,是保险人赔偿的最高额。即使保险金额高于保险价值,保险人也只在保险价值范围内予以赔偿。

(三)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联系:

保险金额根据保险价值确定,并且一般不得超过保险价值。保险价值是保险赔偿金额的计算依据,而保险赔偿金额又不能超过保险金额。二者都影响到保险赔偿金额的确定。

从量上来说,保险价值≥保险金额≥保险赔偿金额。

我们明确了保险价值、保险金额的概念以及二者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分析另两个概念-足额保险和超额保险。

三、足额保险和超额保险

足额保险与超额保险的划分就是以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关系为标准进行的。

所谓足额保险,又称全额保险,就是保险金额等于保险价值的保险。超额保险,就是保险金额超过保险价值的保险。

修订后的《保险法》第40条第2款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的部分无效。”

定值保险合同,要么是足额保险合同,要么是不足额保险合同,在合同订立时就已确定。但它一般不存在超额保险的问题。一是因为《保险法》第40条第2款的规定,即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二是因为在发生保险事故时,保险人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为依据来计算保险赔偿金,投保人若超额投保,则除了多交保费外并没有得到更大的保险保障。从一个经济人的角度来说,投保人也不会超额投保。

不定值保险合同,在合同订立时可能是足额保险,但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未必是足额保险,它可能是足额保险,也可能是不足额保险,甚至可能是超额保险。这是因为在保险期限内,保险标的的价值在不断发生变化,而保险金额是固定的,二者之间总会存在差异。当然,在保险期限内,如果保险标的的价值明显增加或减少,为了获得充分的保险保障或为了避免超额保险,投保人和保险人可以及时协商变更保险合同的有关内容,使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相符。对此,《保险法》第38条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应当降低保险费,并按日计算退还相应的保险费:(一)……      (二)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⑤明显减少。”

在系争案件中,由于该车辆损失险合同是足额保险合同,且又是定值保险合同,即保险金额和保险价值都是固定的,因此在保险事故发生时,无论保险标的的价值怎样发生变化,该合同仍旧是一个足额保险合同。它并不因为出险时的保险标的的价值明显少于投保时的保险价值而变成了超额保险。

我们区分足额保险与超额保险的意义在于:在投保时,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的部分无效;在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金额若超过保险价值,则保险人只按实际损失进行赔偿。其目的在于避免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从保险赔偿中获得额外利益,从而避免道德危险的发生。

四、结语

通过对以上几对基本概念的分析,可以看出在该案例中投保人和保险人发生争执的原因在于双方对保险合同的一些基本概念不甚了解,特别是定值保险和不定值保险、足额保险和超额保险。投保人是有理说不清,只是本着朴素的公平意识,认为自己全额投保、保险人按保险金额收费,那么在发生全损时保险人自应按保险金额赔偿。在签订定值保险合同的情形下,投保人的这种想法无可厚非,但在不定值保险合同中,情况并非如此。保险人也形成了自己的思维定势:无论保险金额多少,在发生损失时一律按实际价值进行赔偿(这无疑也是一种道德风险)。在签订定值保险合同的情形下,保险人的这种想法是完全错误的。至于法院判决,其结果是正确的,与按照定值保险合同来判结果是一致的,可谓殊途同归。但其判决依据不是十分充分,难怪令“保险公司对判决大为不服”。

有感于此,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加大《保险法》的宣传力度,加强对保险公司业务人员的培训,加强法官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水平。

注释:

①《齐鲁晚报》2001年10月27日。

②《保险公司,少赔了我们钱》,杨宏芹 ,《金融法苑》总第40期。

③《保险法》,李玉泉著,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第一版第94页。

篇2

[关键词]高保低赔;重置成本法;保险金额

[DOI]10.13939/ki.zgsc.2015.02.104

1 车损险“高保低赔”的现状

一般消费者认为“保险公司按照新车购置价收取相应的保险费,但理赔时却按照标的车发生保险事故时的市场价格减去折旧后的金额赔偿,超过的部分是消费者白交、保险公司白拿的钱,认为保险公司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合理的。权利意识强的车主甚至会通过仲裁或诉讼的方式要求保险公司按照投保时的保险金额进行赔偿,由于当前的司法环境不完善,面对类似案件,仲裁员或法官倾向于保护弱者的利益,基本判保险人败诉,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舆论对该条款的合理性的质疑。

车损险中的“高保低赔”在整个车险理赔中是非常有限的,不是所有车主都面临“高保低赔”,车损险中的“高保低赔”仅仅是适用于标的车辆全损中的赔偿,而车辆全损案件仅占车险理赔案件的1%,现行条款未能兼顾所有车主利益。

2 财产损失评估的方法

2.1 实际现金价值法

实际现金价值法的基本定义是 “以目前的价格用新的材料重置遭到毁损的财产,扣除折旧以后所需要的货币量。”目前大多数保险公司按新车购置价确定保费,进行全损理赔时按车辆实际价值确定。“实际价值”就是指发生保险事故时的新车购置价减去折旧金额后的价格。其中,折旧金额=保险事故发生时的新车购置价×被保险机动车已使用月数×月折旧率。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现金价值是事故发生时同类商品的重置成本减去财产的折旧金额,同时保险赔偿金额也应根据保险标的之实际现金价值进行计算,用公式表述为:补偿额度=实际现金价值=重置成本-折旧。

2.2 约定价值法

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按照事先的约定价值进而确定保险标的损失的方法主要是存在于定值保险合同中。依《保险法》第55条第1款之规定,定值保险即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可以约定保险标的之保险价值,于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人依此为保险金给付的保险。依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关系,保险公司分为以下三种不同情形赔偿保险金。一是保险金额与约定的保险价值相等时,我们称之为足额保险。此时,保险公司按照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全额赔偿保险金。补偿额度=约定价值(保险价值)×损失比例。二是当保险金额小于约定价值时,此时为不足额保险。保险公司一般会按照保险金额与约定保险价值比例,进行赔偿保险金的支付。补偿额度=实际损失×保险金额/约定价值。三是当保险金额大于约定价值时,超额保险出现的可能性不大。即使超过约定价值,也应按照《保险法》第55条第3款进行处理,即超过的部分无效,保险公司应当按照合同的相关约定退还被保险人相应的保险费。

2.3 重置成本法

重置成本法是损失估算方法的赔偿,是对实际现金价值赔偿方法的完善。正是由于实际现金价值之损失估定的方法扣除了保险标的之折旧,所以被保险人按照实际现金价值方法得到补偿时仍然会遭受实际的损失,此部分损失即为折旧部分和额外的费用的支出。正是由于这个损失,基于公平原则,重置成本法应运而生。

重置成本是通过计算使用相同或类似的材料修复或重建受损标的物所需支出的成本决定的。虽然重置成本法允许不扣除折旧而进行补偿,但总补偿额要受到以同种材料和劳动力进行修复、重置所需成本的限制。重置成本保险之补偿额度用公式表述为:补偿额度=重置成本=实际现金价值+折旧。

3 车损险中“高保低赔”的适用困境

“高保低赔”的真实情况,当前的机动车辆商业保险产品的购买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足额投保,一种是不足额投保。对于足额投保,当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时,对于部分损失可以按照实际修理价格进行理赔。而对于不足额投保,发生部分损失按照比例投保,发生全损按照保险标的发生保险事故时的实际价值进行赔偿。消费者的困惑在于足额投保发生的全损和不足额投保发生的全损赔偿的金额是一样的,但是足额投保的保费明显高于不足额投保。这就是消费者对车损险“高保低赔”的不满所在。车损险属于不定值保险合同――保险标的实际价值由于折旧、市场价格起伏等原因不断变化;实际损失小于保险金额,仅赔偿实际损失;实际损失大于保险金额,以保险金额为赔偿限额。之所以“就低不就高”,主要是为了防止当前社会的道德风险,这也是国际上财产保险的通用原则。

事实上,尽管车辆全损的概率只占车险赔案的1%,但放到被保险人身上,就是100%的事情。在当前社会向市场化转型的过程中,不能为了多数人的利益,而牺牲小群体的权益。面对当前车险市场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对车险进行市场化改革,按照消费者对保险的需求进行合理的设计与完善,达到一个互利共赢的局面。

4 车损险中“高保低赔”问题的解决对策

为了防止保险合同中存在的道德风险,我国《保险法》第55条规定:“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的部分无效。”但是在现实中监管部门备案、行业协会推荐的车险基本条款里,这一表述则变为“保险金额不得超过新车购置价,超过部分无效”,将 《保险法》中“保险价值”这一强制性法律规定变通为“新车购置价”。这样一来就为保险公司“高保低赔”留下了发生的空间。

对于车辆发生全部损失,保险金额以投保时机动车的实际价值进行投保,当发生全损事故时可以按照发生保险事故时的实际价值进行赔偿。对于车辆部分损失,笔者建议按照投保时的新车购置价进行投保,新车购置价作为保险金额明显大于保险价值,对于这个问题有学者认为是保险公司对保险法规定的变通,笔者认为这种解释是不合理的,虽然保险法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损失补偿原则,但在车辆发生部分损失时,保险公司直接都以全新的价格进行理赔,背后的理论依据就是重置价格在保险领域的运用。

在未来的车险市场改革中,为有效地解决“高保低赔”的突出问题,可以对车险费率的计算按照全损和部分损失分别计算保费,为消费者的保险需求设计完善的保险方案,促进现代保险的完善,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篇3

非也。在财产险和医疗费用保险中,由于其理赔遵照的是“补偿原则”,因此,即便多份投保、超额投保,也不能获得超过实际损失的赔偿金。

财产险不要重复投保

根据《保险法》规定,财产保险中,各保险公司的赔偿金额的总和不得超过保险价值。按照惯例,除当事人另有约定外,各保险公司按其保险金额与保险金额总和的比例,分别承担赔偿责任。

比如,王先生将其总价值10万元的家庭财产分别向A、B两家保险公司投保,A公司承保金额为8万元,B公司承保金额为12万元。王先生这笔家财发生全损,也就是10万元的损失,根据权利义务对等原则计算下来,则是A公司赔偿4万元,B公司赔偿6万元。这样下来,王先生实际上为他的重复保险多付了差不多一倍的保费,这些成本都是无用功。

在为同一标的多份投保时,切莫耍小聪明希望靠隐瞒重复投保的事实,而获得额外的收益,应当将重复保险的情况如实通知各保险公司。否则一旦被查出,将会被认为是恶意重复投保,虽然不能构成保险欺诈,但你的名字将会被列到保险同业公会的“黑名单”中,以后就麻烦了。

超额保险也“没用”

超额保险,顾名思义也就是指投保的保险金额大于保险标的物的实际价值,与重复保险最大的不同是,超额保险的合同只是同一份而非多份。

产生超额保险有两种原因,一是出于投保人的善意或恶意,造成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二是保险合同订立后,由于保险财产的市价下跌,以致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

一般来讲,如果是投保人出于恶意,企图为获得不正当利益而造成的超额保险,则合同无效;如果是非恶意的,仅超额部分无效,如果发生财产损失,保险人不赔偿超额部分,也不退还多收的保费。

保险财产市价下跌导致的超额保险,赔偿额同样要按保险事故发生时的实际价值计算,超过部分的保额无效,保费不退还。

医疗费保险也不会重复赔

而在人身保险中,保险金额的确定通常与价格关系不大,因为人们的生命、健康很难与金钱数额划上等号,所谓“生命无价”。也有例外。那就是医疗费用保险。

如果被保险人在多家保险公司投保医疗费用保险,出险后,各家保险公司均应在其保险额度内给付保险金。

若果真如此,势必就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被保险人因为拥有多家保险而更热衷于过度治疗,其住院时间愈长,医疗费花费愈多,意味着获利将愈多。事实上,也的确存在这种道德风险。而由于这种道德风险的逆选择效应,不仅会造成国家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也将对各商业保险公司及社保医疗构成巨大的亏损威胁,引发医疗保障市场的混乱。

为此,在我国,医疗费用保险参照财产保险的补偿原则,即保险金的赔偿不能超过被保险人实际支出的医疗费用。

也正是在这样的原理下,在各家保险公司的医疗费用保险(或者称为报销型、补偿型)条款中,均明确要求提供医疗费原始凭证作为获取医疗费赔偿的先决条件,复印件或其他收费凭证均不被受理。

这样一来,投保方即便在多家公司投保了该类保险,也只能按照次序去不同保险公司逐一理赔,最后获得赔偿金总额肯定不会超过自己的实际花费(以发票为准)。

篇4

所谓的“高保低赔”,其具体是指车主在为所购买的车辆向保险公司投保时,需要按照车辆新车购置价格进行投保;而投保车辆发生整车被盗或发生事故后造成全车损失时,保险公司只能按照车辆现行实际价值进行赔偿。

一、案例回放

案例一:8年前的2003年,北京车主X先生买了一辆轿车,但是随着使用年限的不断增长,X先生越来越觉得他的保险不对劲。原来X先生发现,他的汽车保险当中车损险和盗抢险保险金额差距越来越大。到了2010年,他的车损险保险金额被定为19万1千多元,而盗抢险保险金额仅为10万多元。一怒之下,X先生了保险公司。法院判决保险公司退回多收的保费。

但在X先生的保险到期后,在其选择另外一家保险公司投保时,这家保险公司同样是要求他按照新车购置价来投保。

案例二:浙江宁波的Y先生2001年花14万元买了一辆新车并连续9年在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市海曙区支公司进行了投保。从2001年开始直到2009年,8年时间,Y先生的车每年的保险费都是按新车购置价14万元全额计价缴付,其中车头部分是以新车价88920元作为保险金额。2009年,这辆车发生车损事故。宁波市价格认定中心对车辆损失作了评估,认定车头部分损失为36000多元。事故结案后,Y先生向保险公司索赔,但业务员却告知,车头部分要按折旧来计算赔款,只能赔20896.20元,这和实际修理费相差了近1.6万元。原来保险公司经计算得出,Y先生的车在出事故时车头部分实际价值只值20896.2元,所以根据保险条款中,车损事故赔偿不能超过车辆实际价值的规定,只能赔Y先生20896.2元。

Y先生觉得,他按照保险公司的要求连续八年按14万的新车价投保,其中车头部分连续八年按88920元投保,现在车头部分出了3万6的险却只给赔付2万多元。明显不合理,于是到了人民法院。

法院一审判决Y先生按实际修理费用理赔的主张败诉。周定海不服判决,提起上诉。但二审法院仍然判决周定海败诉。

判决书中明确写明:《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规定:保险金额①不得超过保险价值②,超过保险价值的部分无效。本案所涉及的车损保险条款中明确本保险合同为不定值保险合同。故该保险金额应按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确定,原按投保时按新车购置价确定的保险金额超过该实际价值部分无效。

这份判决说明,Y先生的车按88920元的新车价投的保,投保时其中真正有效的部分是20896.2。那么其中超过20896.2部分的68023.8元所谓的保险金额是无效的。

二、问题分析

我们知道,在我们投保时,都需要和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而保险条款都是保险公司事先拟定好的格式条款。按照各大保险公司的说法,“保险基本条款都是保监会颁布的,保监会批复保险基本条款的文件。”登录中国保监会官方网站,我们可以看到在批复文件后所还附有基本条款样本。”这些基本条款的原则与各保险公司的格式合同条款完全一致,其明确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按新车购置价确定保险金额;第二种是按投保时的实际价值确定保险金额;第三种是由投保人与保险人协商确定。“各家公司你根据你公司的实力和情况,你在当中你来选用ABC(三种条款中的一种),各家保险公司必须用。”然而在目前,对于机动车损失险的保险额计算方式,第一种方式是各个保险公司通用的做法。

而在保险合同的赔偿处理条款中又有这样的规定:“按新车购置价投保的机动车发生全车损失时,计算赔偿不得超过车辆的实际价值。车辆的实际价值按新车购置价每月折旧0.6%计算。发生部分损失时,按实际修复费用计算赔偿,但也不得超过事故发生时车辆的实际价值。”

按照常理,机动车辆在其使用过程在必然会有折旧,所以随着使用年限的增加,车辆的实际价值也会相应的降低,保险公司按照其实际价值赔偿也无可非议。但正如X先生所想不通的,“车损险会一直按照新车购置价计算保费,不会随年限折旧,而盗抢险则每年都会有一定比例的折旧。”同是一辆车,车损险和盗抢险却使用不同的计算方法。这就是保险公司所使用的方式:在收取保险费用的时候,按照新车购置价收取,也就是让车主投了超出有效范围的保险,一旦出险就说超出车辆实际价值的投保无效。而如果车主根本没有出险,或者出的险理赔金额根本没达到车辆实际价值,保险公司就把根本无效的保险金额所对应的保费白白装进了自己的口袋。这有悖保险法的诚实信用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并在合同中载明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投保人和保险人未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

根据这个规定,我们可以看出X先生的胜诉以及Y先生的败诉,法院的判决都是正确的,法院的判决都是遵守了法律的,因为民事诉讼就是你诉什么法院审什么。但法院地判决也非常清楚地说明了保险公司地做法错误地。保险公司通过制定格式条款,把“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换成了“未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这就出现了有利于保险公司的以“实际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的赔偿结果。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但是,《保险法》规定,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无效部分的保险费,而保险公司却一分钱也没有退还。保险公司在拟定格式条款是,通过玩文字游戏在欺诈投保人,这无论与《保险法》的规定还是其基本原则都是不符的。

三、解决方法

正如北京的X先生所困惑的:“既然法院判决超出车辆实际价值的保险金额无效,保险公司也接受判决,那么为什么履行完判决,这违法的条款还在执行呢?”所以,目前情况下X先生只能再次,保险公司要求追回被保险公司多收的保费。而Y先生的情况则比较棘手,对他以及像他这样的车主,退还其这些年所交的保险费或者在其出险时按其实际花费来进行理赔是相对公平的,但是无论是退还八年的保险费还是现在按其实际花费进行理赔,法院也不一定会支持其主张,这涉及诉讼时效以及财产险以填补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所受的财产损失的目的③。

但是我们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新车应该多交保费,旧车就应该少交保费。因为,随着车龄的增加,风险也会增加,而费率自然也应增加。“高保低赔”问题产生的原因,实质上是对一个不精确的定价方式,在条款中做了粗糙的和容易引起误读的规定造成的。因此,当务之急是,作为保险业监管机构的中国保监会应该停止使用原车辆保险中不合适合同条款。并且从保护广大投保人角度出发,完善车险报价系统并及时修改车辆保险条款及保险合同。同时,对于以往车辆保险进行全面检查梳理,予以纠正。

参考文献

1. 安建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修订)释义.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

2. 温世杨主编.保险法.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 王利明等编著.侵权行为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

4. 江朝国.保险法基础理论.台湾:瑞新图书公司,1990.

作者简介:闫晶,女,出生于84年2月,山西晋城人,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学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学

① 《保险法》第十八条第四款规定:保险金额是指保险人承担赔偿或者给付保险金责任的最高限额。

篇5

关键词:重复保险;立法宗旨;构成要件;赔偿规则

中图分类号:F8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6)03-0061-02

所谓重复保险,根据我国《保险法》第41条规定,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分别向两个以上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的保险。由于重复保险制度既关涉到保险合同极其重要的基本原则――损失补偿原则,又与公平合理地界定保险合同当事人的权利义务密切相关,对实践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所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重复保险的相关问题。

一、重复保险的立法宗旨

从法律上对重复保险加以规定,是现代各国保险立法的惯例,由此可见规范调整重复保险对保险良性运行的重要性。关于规范重复保险关系的立法宗旨,有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防止超额保险。虽然在我国的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投保超额保险,但是在实务中,由于各种主观或客观的原因使得超额保险不断出现。超额保险与保险制度“无损失无保险”的基本理念是格格不入的,重复保险的存在使得保险人增加了赔付的风险,也埋下了保险机制运作的不稳定因素。保险实务中,一些投保人为规避法律对超额保险效力的禁止性规定,放弃向同一保险人超额投保而变相地采用化整为零的方法向两个以上的保险人投保,从而达到超额保险的真实目的。基于此,法律对此类恶意重复保险的应对之策将是否定性的评价。

第二,避免不当得利。保险的目的在于消化危险于无形、分摊损失于大众,其基本理念应为填补损失,而非使人获利。投保人就同一危险分别与数个保险人订立数个保险合同,当保险事故发生时,倘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从数个保险人处皆能得到补偿,那么保险不仅填补了实际损失本身,还将使其获得额外的利益。如此,无异于鼓励投保人故意重复投保,甚至使保险金额之总和超过保险价值,以期获取非法利益。保险立法为使保险制度沿着既定的轨道运行,对重复保险加以有效控制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抑制道德风险。道德风险是指因为个人的不诚实、不正直或有不良企图而导致损失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此种道德风险如酝酿日久,必将产生负面效应,甚至使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将之付诸实践,其最终的结果无疑将使灾害横行,人人自危,保险制度本身亦会招致毁灭性的打击。保险所承保之危险虽不必均由于不可抗力所导致,但绝不可基于故意行为(因履行道德上的义务除外)而引发。因为保险旨在消灾,而非使灾害增多。如果任凭重复保险恣意妄为,那么,为获取不正当利益,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铤而走险”的情形就会成为常态,社会秩序为之紊乱。为控制道德危险,保障保险制度本身,有效调整重复保险关系,其意义重大。

二、重复保险的构成要件

在理论上,对重复保险的认定,以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是否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分为狭义论和广义论两种观点。狭义论认为,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就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两个以上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合同,而且数个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的总和超过保险标的价值的行为。在立法上以英国、德国、日本、韩国等为代表。我国的《海商法》对重复保险的规定依据的就是狭义的重复保险观点。广义论则认为,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数个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份保险合同的行为,均为重复保险,而各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金额总和是否超出保险标的的价值并不重要。我国《保险法》和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采取的都是较为模糊的广义重复保险的观点。从其他国家的立法来看,英国1906年《海上保险法》第32条所调整的重复保险关系也属于广义重复保险的范畴。

笔者认为,广义重复保险论不符合重复保险制度的立法宗旨。并非重复投保即可适用重复保险的规定,如果重复投保的保险金额总和并未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适用重复保险的规定,除了适用其中的有关各保险人的责任分摊方式的规定以外(且我国法律并不排除合同订立双方通过合同约定有关重复保险的分摊方法,只有在合同没有明确规定的情况下,才适用法律的规定),就毫无实践意义。因此,重复保险的构成除须具备《保险法》第41条所规定的要件外,还须各保险合同的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才能成为重复保险,才可按重复保险的立法规定予以处理。如果各个保险合同保险金额总和未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就没有引起道德风险的顾虑以及获取不法利益的可能性,也就没有必要在法律上对其加以限制。投保人向数个保险人投保,且其各个保险合同保险金额总和未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可以起到分散危险、增强安全保障的作用,恰好与保险的基本宗旨相一致。在此情况下,仅有重复保险的形式,而无重复保险的实质,在法律上其效力不受到影响,即所谓“重复保险”的各个保险合同均有效,除另有约定外,各保险人仅就其所承保的危险承担比例分担责任。因此,重复保险的构成应当具备“数个保险合同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这一要件,即重复保险的成立需具备下列要件:重复保险是同一投保人,对于同一保险标的,基于同一保险利益,就同一保险事故,与数个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合同,数个合同保险金额总和超过保险标的的价值的行为。

三、重复保险的适用范围

重复保险的适用范围,是指重复保险是否适用人身保险。这是重复保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目前,学术界有三种学说,即否定说、肯定说和部分肯定说。否定说认为,就重复保险而言,其所指“重复”,仅仅针对可估价的标的,有价值才存在保险重复的问题。而人身保险的保险标的(人的寿命和身体)既然是无法估价的,重复保险的问题当然也就不存在,因此重复保险为财产保险特有的现象,于人身保险全无可用的余地。肯定说认为,各种保险都可以适用重复保险。部分肯定说认为,重复保险在人身保险仅适用于健康保险、伤害保险及丧葬费用保险,以及信用保险、限额型医疗费用保险和限额型失能给付保险。上面三种学说中,笔者赞同肯定学说,即认为重复保险可以适用人身保险。因为:

第一,在人身保险中,虽无保险标的价值的概念,而且人的身体和寿命是不可估价的,但并不表明不适用重复保险。假设甲乙各出资20万元成立了一家合伙企业,为了避免合伙人的伤亡给企业带来的解散风险,甲以乙的身体或生命向A公司投保20万元,又向B公司投保10万元。保险事故发生后,甲不得获赔30万元,只能获得20万元的保险金,这20万元保险金由各重复保险人依比例分担。

第二,从重复保险的本意来看,投保人向A保险公司投保时的风险估计是假设“无其他保险”为条件。若投保人又有其他前保险,必影响危险估计,而其他前保险是否存在,应当属于投保人的告知义务。同时,投保人向B保险人重复保险时,会改变A保险公司的危险负担,若投保人没有告知A保险人的承保情形,必然影响到B保险人的危险估计。在人身保险中,尽管各保险人应就其约定承保的金额分别给付,但从“风险估计”的角度来观察,仍有适用的余地。

四、重复保险的通知义务

规定重复保险中投保人的通知义务的意义在于杜绝投保人恶意利用重复保险图谋不当得利。因而,各国保险立法均要求投保人将重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通过投保人的通知,使各保险人赔付的保险金,不得有超过保险价值的情况。这里的所谓通知的有关情况主要指保险人的名称及保险金额。

投保人违反通知义务,会产生什么法律后果,世界各国立法不一。根据投保人重复保险的动机,有善意和恶意两种。恶意的重复保险是欺诈行为,善意的重复保险是投保人的转移风险意识的加强。恶意重复保险时,投保人违反通知义务,应承担一定的法律后果。依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37条的规定:“投保人故意不为通知义务或意图不当得利而重复保险者,其契约无效。而投保人善意不为通知义务,除法律另有规定或保险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合同有效。各保险人按比例承担保险责任。”我国保险法对投保人的善意与恶意没有区分,实属遗憾,应当对投保人的“动机”进行区分,以维护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利益。

五、重复保险的赔偿规则

重复保险的立法依据在于贯彻保险法上的“补偿原则”,即存在重复保险情形下,各保险人支付的赔款总和不能超过被保险人的实际损失。因此,各国保险法对重复保险的赔偿规则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归结起来有三种规则:比例责任规则、限额责任规则和顺序责任规则。笔者在这里只讨论在恶意和善意的情况下的保险人的赔偿规则。恶意的重复保险,是保险欺诈行为,如果发生保险事故,各保险人不存在赔偿的问题。因为这类合同本身是无效的,没有发生法律效力,所以无适用上述规则的余地。如依《澳门商法典》第1002条第二款规定:“如被保险人恶意不做出通知,所有保险人均不承担支付赔款责任。”善意的重复保险,依我国《保险法》第41条规定,除合同另有规定外,各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全部价值,仅就其所保金额负比例分担责任,但赔偿总额不得超出保险标的可保价值。这里所指“除合同另有约定外”指“约定须就所保金额负全部责任”。显然,我国保险法是以比例责任规则确立各保险人的赔付额的。与其他国家所规定的顺序责任规则和限额责任规则相比,无论对投保人的利益保护,还是对保险人的责任承担的确定,比例责任规则更便于操作。笔者在此不予赘述。

参考文献:

[1]陈欣.保险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李玉泉.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3]覃有土.保险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篇6

客户张女士来到理财室,让笔者帮她看一份保单。她问笔者,为什么投保的时候交了6000元,现在只剩了2000多元?当初投保时,保险人说这种保险可以“一张保单保终生”,现在只剩下这么点钱,怎么能依靠它“保终生”呢?

张女士带过来的保单是一份某保险公司的万能型终身寿险,附加重疾险。2008年投保,期交费用6000元。由于是一份“人情保单”,所以她只交了一期,从第二年开始就没再交费。最近打了保险公司的客服电话,查了查账户余额,让她吃惊的是,账户里只剩下了不到交费额的一半。看到张女士非常不解和生气的样子,笔者向她详细解释了缘由,她的情绪才有所缓和。

万能险有哪些特点

万能险是保单持有人在交纳一定量的首期保费后,可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在任何时候交纳任何数量的保费。只要保单的现金价值足以支付保单的相关费用,甚至可以不再交费。它除了和传统寿险一样给予被保险人生命保障外,还可让客户直接参与由保险公司为投保人建立的投资账户内资金的投资活动,将保单的价值与保险公司独立运作的投资账户资金业绩联系起来。投保人交纳的大部分保费用来购买由保险公司设立的投资账户单位,由投资专家负责账户内资金的投资决策,将投保人的资金投入到各种投资工具上。

这种保险之所以称为“万能”,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

保费交纳方式灵活

保险公司一般会对万能险每次交费的最高和最低限额做出规定,只要符合保单规定,投保人可以在任何时间不定额地交纳保费。不过,多数保险公司都规定投保人必须支付某一个最低金额的首期保费,这个保费必须足以涵盖第一次的费用和死亡成本。如果投保人暂时不想再交纳续期保费,必须保证万能保单的有效性,保单积存的现金价值必须足够支付以后各期的成本和费用。如果有富余的资金,也可以投入万能账户进行投资。

保险金额可任意调整

传统保单的保险金额是固定的,保险期间内不能改变,但万能险的保险金额则是不固定的。万能险会规定一个保额,投保人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投保人还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时向保险公司申请部分提取账户金额,但必须保留规定的最低金额,并需交纳一定的手续费用。

资金可灵活变现

投保人在任何时候,只要有财务需求,皆可依照个人需求计划领取保单账户价值。投保人可根据自己和家庭在不同时期的保障需求和理财目标,灵活调整保费交纳和保障额度。这也就是张女士的保险人所说的“一份保单保终生”的意思。当被保险人寿险需求大,可以多交保费,提高保险金额,当被保险人的寿险需求小,可以在保证保单有效的情况下,降低保险费,少交或不交保费。

万能险费用几何

这种保险的费用相对较高,其中一个主要的部分是初始费用,即投保人交纳的保费进入个人账户前所扣除的费用。如张女士所投的这份万能险合同规定,每年期交的基本保险费,即6000元的部分,其初始费用扣除比例为第1年50%,第2年25%,第3年15%,第4~5年每年10%,第6~10年每年5%,第11年及之后为每年1%。对于额外交纳的保费,其初始费用扣除比例为第1~10年初始费用为每年5%,第11年及之后每年2%,对于每笔追加保险费,初始费用扣除比例则为5%。也就是说,张女士第1年交纳的6000元中,有3000元被扣除了,只有3000元的部分进入个人账户,这也是到目前为止账户只剩下2000多元的主要原因。目前市场上有的万能险的初始费更高,有的甚至首期扣费比例高达70%。

除了初始费用外,万能险通常还收取以下费用。一是风险保障费,即保单风险保额的保障成本;二是保单管理费,即为了维持保险合同有效而向投保人收取的服务管理费;三是手续费,即保险公司在提供部分领取等服务时收取的相关管理费用;四是退保费用,即在保单中途退保或者部分领取时保险公司收取的用于弥补尚未摊销的保单成本费用。

现在退保是否合适

听完笔者解释后,张女士说,怪不得账户还剩这么点钱了,原来一开始就扣除了一半去。接着,她提出,这份保险现在只剩下2000多元,也不想再交,继续持有下去是不是没有什么意义?笔者认为退保不太合适。

虽然这份保险目前账户价值不多,但仍然有效。从这几年的扣费情况看,其账户价值还可以支付未来好几年的风险保障费,也就是说,这些账户价值可保证保单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有效,从而给自己一份有效保障。

尽管账户价值较小,但该保险合同规定:“本合同的保险金额是指基本保险金额与个人账户价值两者中较大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该份保险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其保险金额与账户价值并无直接关系,而是按规定的保额支付。只要保单有效,该份保险的保险金额为终身寿险保额12万元,提前支付重疾险金额5万元。如果退保还要交纳一定比例的退保费。从张女士目前的保险规划情况看,除了社保外,并没有其他保险,退保还要再重新投类似保险,保费亦不低。

适合哪些人买

万能险虽具有保险功能,但主要将其作为一种投资型保险,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购买。一般情况下,万能险主要适合以下人群。

有稳定持续的收入

万能险期限较长,且期交产品较多,没有稳定持续的收入将难以续保,一旦不能持续交费,而账户价值又不足以保证风险保障费的扣除,就会造成保单失效。

投保资金无固定用途

投保资金最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其他投资意向。万能险的费用较高,特别是前期扣费较多,进入个人账户的资金相对较少,增值较慢,一般需要几年后才能回本。虽然万能险资金账户有随时支取的功能,但若短期内进行资金支取,对保户而言存在损失。投保万能险要做好长期投资的准备。

篇7

保险方:_________保险公司:_________

投保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根据《经济合同法》规定:“财产保险合同,采用保险单或保险凭证的形式签订。”为履行财产保险合同,保险方和投保方都应明确如下合同的内容和双方的责任:

第一条 保险标的____________________

(财产保险标的,是指被保险的建筑物、生产设备、运输工具、运输货物等物质财富。投保方必须是这些被保险财产的所有人、经营人或与该财产有直接利益关系的人)。

第二条 座落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

(建筑物、生产设备的坐落地点,或运输工具及航程。)

第三条 保险金额____________________

(即保险方在发生保险事故时,负责补偿的最高金额。保险金额不应超过保险财产的价格。如果投保方故意提高被保险财产价格,保险合同无效。如果不是故意的,超过保险部分的保险金额必须减去。)

第四条 保险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险方只对保险合同规定的责任范围的保险事故负责,按规定承担补偿责任。投保方在保险事故发生后,因救护被保险财产所造成的损失或支出的费用,保险方应负责赔偿)。

第五条 除外责任____________________

(保险方遇有法律规定的保险事故时,可以免除补偿的责任。保险事故的发生是由于投保方的故意或过失;事故发生后超过规定的期限未通知保险方;投保方放弃对造成保险财产损失的第三者的追偿权;保险财产的损失已经得到补偿等,都可以使保险方免除赔偿损失的责任。)

第六条 补偿办法____________________

(被保险财产以全部价值投保的,当发生保险事故遭到全部损失时,保险方应偿付全部保险金额。被保险财产如以部分价值投保的,应根据损失情况按比例偿付。)

第七条 保险费交纳办法_________________

(保险费按照一定的比例从保险金额中计算出来。投保方应按规定的办法向保险方交纳保险费。

第八条 保险期限____________________

(只有在保险期限内发生保险事故,保险方才负赔偿责任。保险期限一般以一年为期,期满后,可续订;货物运输保险,一般是从货物起运时起,至运达目的地时止。)

第九条 投保方的义务__________________

1.投保方应按照合同规定的期限交付保险费,如不按期交纳保险费,保险方有权要求其交付保险费及利息或终止保险合同。保险方如果终止合同,投保方仍应交纳终止合同前欠交的保险费及利息。

2.投保方应当遵守国家有关部门制订的关于消防、安全、生产操作和劳动保护等有关规定,维护劳动者和保险财产的安全。保险方可以对被保险财产的安全情况进行检查,如发现不安全因素,应及时通知投保方加以消除,投保方应及时采取措施。否则,由此引起保险事故造成的损失,由投保方自己负责,保险方不负赔偿责任。

3.保险标的如果变更用途或者增加危险程度,投保方应及时通知保险方,在需要增加保险费时,应当按规定补交保险费。投保方如不履行此项义务,由此引起保险事故而造成的损失,保险方不负赔偿责任。

4.在发生保险事故后,投保方有责任采取必要措施,避免扩大损失,并将事故发生的情况及时通知保险方。如果投保方没有采取措施,保险方对因此而扩大的损失,有权拒绝赔偿。5.投保方如隐瞒被保险财产的真实情况,保险方有权解除合同或不负赔偿责任。

6.投保方发现被保险的财产有危险情况,不及时采取措施消除,因而发生事故并造成损失,由自己负责,保险方不负赔偿责任。

第十条 保险方的赔偿责任________________

1.对于保险事故造成的保险标的损失,在合同规定的保险金额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

2.被保险财产的损失,应由第三人负责赔偿的,如果投保方向保险方提出要求,保险方可以按照合同规定先予赔偿,但投保方必须将追偿权转让给保险方,并协助保险方向第三者追偿。

3.投保方为了避免和减少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而进行的施救、保护、整理、诉讼所支出的合理费用,以及为了确定保险责任范围内的损失所支出的对受损标的检验、估价、出售的合理费用,按照合同规定,由保险方负责偿付,但最

最高以保险金额为限。

4.投保方要求保险方赔偿时,应当提供损失清单和施救等费用清单,以及必要的帐同、单据和证明。保险方收到投保方要求赔偿的凭证后,根据合同的规定,核定应否赔偿:在与投保方达成有关赔偿金额的协议后,应在十天内偿付。保险方如不及时偿付,则应承担违约责任,自确定赔偿金额之日起十日后,开始按中国人民银行当时对企业短期贷款利率支付违约金。

第十一条 保险合同一经成立,保险方不得在保险有效期内终止合同。如果按法律或者保险合同的协议,保险方提前终止保险合同时,应将按日计算的未到期的保险费,退还投保方。除非保险合同另有规定,投保方中途不能要求终止合同,也不能要求退还保险费。

保险方:_____(章)投保方:_____(章)

代表人:_____(签字) 代表人:_____(签字)

开户银行:_____开户银行:_____

帐号:_____帐号:_____ ___年___月___日

附一 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家庭财产盗窃险投保单

被保险人:_____

篇8

论文关键词 合同法 保险合同 重大误解 显失公平

一、前言:问题的提出

保险历来被认为是防灾减损、分担风险,从而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其在经济上和社会上的功能皆不可忽视。保险功能的实现则有赖于通过保险合同确定当事人间的保险权利义务关系。

我国的保险合同法即确立保险合同基本原则与制度、调整保险合同当事权利义务关系的一系列规范。通说认为,在我国没有民法典的情形下,合同法实际取代了债法总论的功能,将本应规定在债法总论中的制度,规定在合同法总论之中豍。据此,保险法与合同法形成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一般认为,“特别法优先于一般法”、“特别法未作规定时适用一般法规定”的规则,本文将从上述认识出发,讨论《合同法》第54条在保险合同领域中的具体适用问题。

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了合同的可变更、可撤销制度,而保险法对此并未作出具体规定。那么,当出现《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三种情形时,是否可以在保险合同领域适用《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合同变更、撤销制度?

二、司法实务见解:两个相关判例的态度

关于保险合同领域是否可以适用《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是存在一定争议的。有人坚持保险法与合同法是特别法与一般法的关系,主张该条规定在保险合同领域的适用;也有人强调保险法具有自身显著特点,对合同法条款适用于保险合同领域持有谨慎、怀疑乃至排斥的态度。对此,我国司法审判人员结合审判实际,已在司法实践中作出了自己的探索和回应,下面就来分析两个相关的判例:

(一)判例一:因重大误解而判令变更被保险人

2006年11月,邹某为李某名下车辆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投保时邹某提供了车辆的行驶证,但未向保险公司明确表明被保险人是谁。故保险公司在保险单中记载被保险人为邹某,其也并未注意到。2007年5月,李某驾驶保险车辆发生保险事故并向保险公司申请理赔,但保险公司拒赔,故李某诉至法院。庭审中,保险公司认为保险单记载的被保险人为邹某而非李某,李某非本案适格原告。对此情况,邹某认为是保险公司及自己在投保过程中产生的重大误解,并申请参加诉讼,请求判令保险公司将被保险人变更为李某。

法院在审理此案时,作出如下分析:《合同法》第54条第1款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邹某投保时,具有与保险公司成立保险合同关系,使车辆在发生保险事故时能够依据保险合同获得保障的意思表示,保险公司出具保险单亦具有对邹某成立保险合同之要约予以承诺之意思表示。邹某诉称,其在投保时仅向保险公司提交了车辆行驶证,并未特别说明被保险人,且认为保险公司会按行驶证记载的内容出具保险单。保险公司也无证据证明邹某投保时有将其自己作为被保险人进行投保的明确意思表示。故保险公司将邹某作为被保险人出具保险单,属于双方就被保险人问题存在重大误解。此外,保险公司亦无证据证明被保险人约定为李某会导致保险公司承担的风险增加,即被保险人的变更并未改变双方当事人订立保险合同的基础情势,且李某是保险车辆的所有人,对保险车辆具有保险利益。法院支持了邹某要求变更被保险人为李某的诉讼请求,且变更效力应当溯及至合同成立之时。

(二)判例二:因显失公平而判令变更保险金额

A公司为其初次登记于2003年的车辆向保险公司进行投保。保险公司按新车购置价211200元核定车辆损失险的保险金额,并向A公司收取1751.71元的保险费。同时核定全车盗抢险的保险金额为100953.60元。A公司认为保险公司对车辆损失险保险金额的核定属于高保低赔的情形,故保险公司应退还多收取的保险费1000元并偿付利息损失。

一审法院判决变更车辆损失险的保险金额为100953.60元,并认为此变更的效力仅溯及至变更时,仅需退还剩余保险期间保险费。对此判决,A公司不服,认为保险公司对旧车按新车购置价来计算和收取过高保费,对己而言属“重大误解”和“显失公平”,而一审法院未考虑这些因素而认定保险金额超过该车辆实际价值为有效是错误的,故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在判决中认为A公司无证据证明按新车购置价交纳车辆损失险的保费基于错误认识,故否定了A公司有关“重大误解”的主张。但二审法院认为保险公司按照新车购置价确定车辆损失险的保险金额,并依此收取保险费,却在保险条款中规定“保险车辆发生全部损失,如果保险金额高于出险当时的实际价值,按出险当时的实际价值计算赔偿”有失公允,“显失公平”之上诉理由成立。二审法院将车辆损失险的保险金额变更为100953.60元,并判令保险公司退还多收取的保险费890.38元并偿付利息损失。

上述两个判例均毫无例外地肯定了《合同法》第54条在保险合同领域中的适用可能,且判例中均选择了变更合同而非撤销。或许上述情况还存在着其他的解决路径,但上述法院的做法也是值得肯定的。当然,在司法实践肯定《合同法》第54条适用于保险合同领域的情形下,我们仍需要从理论上讨论适用的具体情形以及在各情形下所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三、理论探讨:《合同法》第54条在保险合同中适用的情形与问题

《合同法》第54条规定了三种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情形,本文以即从这三种情形出发,深入讨论在保险合同领域这三种情形下分别需要注意和解决的问题:

(一)重大误解

1.“重大误解”的认定

笔者认为,首先应当明确合同已然成立的事实,否则也就不存在所谓合同变更或撤销的问题。其次,需要明确何谓《合同法》第54条中的“重大误解”,而非导致合同不成立的重大误解,勿将二者混为一谈。以下几种类型的误解便可以导致合同不成立豐:(1)对合同性质的认识错误。(2)对合同标的同一性的认识错误。(3)关于标的是否存在的认识错误。本文将着重论述在《合同法》54条中的所约定的“重大误解”下所订立的保险合同的效力问题。

2.保险合同中可能出现的“重大误解”的类型

对于保险合同中可能出现并将导致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重大误解”归纳起来,包括:(1)对保险合同内容发生重大误解。包括对保险合同的性质发生误解、对保险险种、险别、保险期间等重要事项发生误解以及对合同重要条款发生误解这三种情况。(2)对保险标的物发生重大误解。包括对保险标的物的性质、质量、价值、数量等的误解。(3)对保险合同当事人发生重大误解。如上文中的判例一即是对被保险人发生重大误解的情形。

以上列举的重大误解情形可能并不能完全涵盖保险合同司法实践中可能会出现的所有情况。此外,对以上列举情形以及还可能出现的其他情形也并不是说就一定认定为属于将导致合同可变更或可撤销的重大误解,在实践中,需要综合重大误解的构成要件、个案具体情况以及合理平衡当事人间权利义务关系的理念谨慎处理。

(二)显失公平、欺诈

1.显失公平

由于订立保险合同作为一项商事活动,双方在法律上的地位是平等的,特别是在保险人履行了对保险条款特别是免责条款的提示说明义务后,投保人、被保险人也认可该条款,且保险条款在经过提示说明后,已经达到正常人可以理解并得以注意的目的。那么,在此情况下,法院将作出双方当事人订立合同时不存在显失公平情形的判断。

2.欺诈

欺诈,即当事人一方通过捏造虚假情况或歪曲、掩盖真实情况,使对方当事人陷于错误判断,并据此作出违背其真实意思之意思表示的故意行为。无论是保险合同中的投保人被保险人一方,还是保险人一方,若满足欺诈的情形而订立保险合同的,在保险法自身框架难以解决的前提下,应当可以适用《合同法》第54条,即赋予受欺诈方以合同的变更或撤销的权利。

但是,我国保险法第16条规定了保险人在投保人故意或重大过失不履行如实告知义务并足以影响保险人决定是否同意承保或者提高保险费率情形下的合同解除权。从法条文本上来看,这与《合同法》第54条规定是存在交叉竞合关系的。那么讨论《合同法》第54条在保险合同领域中的适用,就必须讨论此问题。

(三)《合同法》第54条与《保险法》第16条的竞合关系及其处理

1.两则条款竞合关系简述

《保险法》第16条规定了投保人的如实告知义务以及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法律后果,在故意违反如实告知义务的情形,则有可能构成《合同法》第54条的欺诈,此外违反如实告知义务也可能符合《合同法》第54条规定的重大误解甚至显失公平的要件。因此,保险法第16条与《合同法》第54条的规定存在竞合关系,是客观事实。但这种竞合关系并非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而是两者构成要件有同有异,存在交集,符合其中一者的构成要件只是可能也符合另一者的构成要件,而并非当然或一定符合。

2.本文的态度

首先,上文已经明确《合同法》第54条与《保险法》第16条构成存在竞合关系,而非简单的一般法与普通法的关系。那么,对于各自独立而无交叉的部分应并行适用。

其次,对于两则法条所规定之制度发生交集的部分情形,应采折衷说的做法,即区分告知义务人有无恶意。这种做法是一种坚持原则并兼顾利益权衡的结果:第一,它坚持恶意不受保护的法律原则;第二,它符合保险法中最大诚信原则的考量;第三,它满足对保险这一风险共同体共同利益的充分考虑;第四,它也兼顾了对告知义务人的利益保护及对保险权利义务关系安定秩序的考虑。

篇9

关键词:房产保险 土地使用权价值 保险利益

保险标的物保险 价值的确定是保险业务中的重要内容。不同种类的保险,其标的物价值确顶定放阿飞是不同的。由于房地产的特殊性,房产保险中保险价值的确定,在理论上存在一个极具探讨性的议题。在保险实践中,保险公司对房产保险采用以标的物购置(或重置)价值为基础,按一定的保险费率标准向投保人收取保险费,已然是行业惯例与约定标准,几十年而不易。本文试图论证这一似乎公认的原则正是在理论上存在重大的误区,既违法反《保险法》相关规定,也侵害了投保人的利益,需要纠谬。

一、房地产价值的构成

在我们看来,之所以在房产保险上产生误区,实际上源于对房产与房地产概念的误读与混淆。物理上,房屋是不能独立存在的,土地却是可以单独存在的。由于两者的密切关联,实践上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将两者捆绑,有时候甚至重合。应该明白,房产与地产是有联系有区别的概念。如果建立这样的认知,那么对于房产的保险利益就容易分别了。根据《宪法》《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规定,我国实行国家、集体所有的土地所有制度,禁止一切形式的土地买卖。土地使用权交易就是为了因应法律要求而采取的可行方式。除了农村集体房产完整拥有土地使用权与房产所有权,其他企业、个人,包括国有企业都不拥有都土地所有权。也就是说,只能对房产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进行处分,这种处分是不涉及土地所有权的。房产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是两个并行的财产权利,只是由于管理方便起见,将两者归并。两者的法律关系也不一样。土地使用权受《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管辖;房产受《物权法》、《建筑法》、《房屋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管辖。因此,在法律关系上很明显的区隔的。 房产所有权人虽然支付了土地出让金,该土地产生让金价值也同时包括在房产的价值之上,但是他不拥有土地所有权,这是一种不完整的所有权。是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所决定的。

理解土地使用权与房屋产权是并行的两个权利主体这一点对讨论主题很重要。很明显,无论自建或购买房产的,其价值是由两部分构成,即土地使用权价值,直接转让或分摊,与建筑物即房产的价值。为了叙述方便,我们举例,某人从某房地产开发公司购入价值100万元的房屋,其100万元价值并非单指上盖建筑物的价值,而是由土地使用权50万元与上盖建筑物50万元组成。

有时候,同样结构的房屋,因所处的位置不同,其市场价格往往有巨大的落差,而房屋的建造费用不会有多大的差距,说明价格差距的原因在于土地使用关权价值的差异。房屋在经济学上属于不可贸易商品,即不能通过套利活动使得两地的价格趋于均衡。因此房地产及时在同一城市的不同地段,价值也是有巨大的差异。在金融业务的抵押贷款中,抵押物的价值可以是它的全部价值为基础,但是在保险业务中,保险标的物虽然是同一建筑物,而保险价值却不能以房产价值的全部来计算。因为土地使用权价值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属于管理范畴,而权利作为保险标的是值得商榷的。

二、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应该具有保险利益

在《物权法》里土地使用权被称作建设用地使用权。建设用地使用权有没有保险利益,是一个值得讨论的问题。《保险法》第十二条规定:“保险利益是指投保人或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的法律上承认的利益。”根据这一规定,表面上理解,建设用地使用权从法律上似乎应该具有保险利益。不过我们仔细研读该条文,并运用专业立场与专业背景,从保险学原理出发,就能发现这一条规定是很不完整、不全面、狭隘的,存在着明显的专业上的瑕疵,因为它所包含的对于保险利益概念仅仅停留在法律权利的层面,完全忽视且不提保险学意义的保险利益。法律条文规定当然局有它一定的法理上的基本依据,法理依据就是它要规范的主体的学理基础。但是从保险专业基础出发,对保险利益应从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一是法律上的权利主张,即权利人拥有对权利的占有和支配权;二是保险行为能够产生经济上的利益。即投保人能够因为发生保险事故获得一定的经济上的利益。显而易见此规定没有顾及经济上的利益而导致模糊与局限。

在保险学原理中,保险利益特指可保利益,不仅仅指投保人具有标的物法定的利益,同时还包括投保人的投保行为能够使得投保人与保险标的物之间因这一投保行为而产生一种经济上的利益关系,即投保人若因保险标的物的风险而遭受损失,以及因为保险标的物没有遭受风险而获得收益。人们之所以投保财产,是因为在保险标的物未来可能遭受一定的不可预估风险而使标的物灭失或价值较大程度减少时获得相应的资金上的救济。如果投保人知道自己的财产在发生风险时,保险公司无论如何不必也不会理赔时,他也无论如何不会进行投保的。因为投保行为对他来说是没有任何经济意义的,因此不存在保险利益。对保险利益概念的准确理解,是问题的核心。

通常情况下,建设用地使用权灭失存在以下的三种情况:使用年期届满和政府土地征收及自主转让。这些情况是可以提前预知的,不存在任何意外风险,并且除年期届满以外,都能得到相应的经济补偿。保险的意义是对意外风险而言,没有意外风险发生,保险事业也不会存在,当然应该把以上情况排除在保险之外。另外因房地产市场的调整产生商业上价格下跌,使建设用地使用权价值减少而这却不在商业保险责任范围之内。

从土地所有权属性来讲,建设用地使用权是土地所有权的衍生物,是一种从属权利,不能离开他的主体单独成为保险标的。《保险法》规定土地、矿山因没有保险利益而不能是保险标的物,毫无疑问,依附于其所有权之上的权利也当然的不应当具有保险利益。

总之,不管从保险利益的角度还是建设用地使用权灭失和遭受风险情形的角度来分析,建设用地使用权都不应该具有保险学意义上的保险利益。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一种权利不会发生意外风险,而市场因素导致其权利价值减少也不在保险责任之内。故此将一个不会发生意外风险的事物硬作为保险标的物,捆绑在保险价值中违背了保险学基本理论。

另外一个支持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具有保险利益的理由,体现在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中。根据我国商业企业与工业企业的《会计准则》,建设用地使用权计入无形资产。对于有形资产来讲,权利自可以作为保险标的,如应收账款等。但是对于无形资产来讲,是不能成为保险标的的。无形资产附着在相应有形资产之上,有形资产灭失,无形资产亦归于消灭。各国的保险实践中是没有无形资产保险的事例的。其原因在于无形资产的价值不是受它本身决定的,而且其风险损失程度不能有效评估。没有一家保险公司愿意承受这类风险。

三、房产保险理赔

由于房产保险中,对保险价值的认定存在着有利于保险公司的情况,使得房产保险损失理赔与保险理论存在一个明显的矛盾。《保险法》第五十五条规定:“投保人和保险人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并在合同中载明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约定的保险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投保人和保险人未约定保险标的的保险价值的,保险标的发生损失时,以保险事故发生时保险标的的实际价值为赔偿计算标准。保险金额不得超过保险价值。超过保险价值的,超过部分无效,保险人应当退还相应的保险费。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的,除合同另有约定外,保险人按照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承担赔偿保险金的责任。”我们一套市场价值100万元的房产为例来说明问题。因为100万元的价值中包含了50万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价值,其上盖建筑物价值部分是50万元。投保人若以100万元作为保险标的进行投保,他在房产发生风险以后所能得到的最大赔偿金只能是上盖建筑物部分,而不包括减少一定属于权部分。投保人若认为建设用地使用权不会发生意外而不必投保,选择50万元作为保险价值,即最大可能风险损失范围投保,保险公司就获得一种有利于己的优势解释,它可以认定保险金额低于保险价值,发生风险时只要赔付一半,承担50%的责任。如果投保以100万元作为保险标的,发生事故时,又可援引法条以损失超过保险价值为由拒赔50万元以外的部分。

假定有人将价值100万元的房产进行投保,在保险起见发生了完全损失,我们来分析一下理赔结果。房产保险的赔付标准是其重置价值进行的。保险作为金融行业,发生损失时,是必须进行现金赔付的,不存在食物置换。若投保金额超过重置价值的,超过部分不赔付,而保险金额小于重置价值的则以保险金额赔付,这是保险行业特性所决定的。100万元的房产,在出险时的市场价值只有80万元,赔付金额只能是80万元。现在假定发生全损事件,保险公司便要以房产的重置价值进行赔偿。再假定类似地段房地产价格也是100万元,于是保险公司赔付了100万元,使投保人得以重新购买相应的房产。似乎保险公司是按保险价值进行理赔的。不过《保险法》第五十九条又规定:“保险事故发生后,保险人已经支付了全部保险金额,并且保险金额相等于保险价值的,受损保险标的的全部权利归于保险人”,也就是说,投保人名义上得到100万元,利益没有受损,但是此时原有房产的并未灭失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因之归于保险公司,这部分的价值并没有相应减少,保险公司名义赔付额100万元,同时获得价值50万元的建设用地使用权,实际赔付仍只有50万元。由此观之,保险公司在房产保险中,以50万元的最大赔付责任,却向投保人以100万为保险价值收取保险费可能构成一种商业欺诈。因为投保人因此多支付给了保险公司一笔保险费,且并没有相应增加任何保险责任范围。

综上所述,因为建设用地使用权是一种无形资产,在保险业界的房产保险中将不具有保险利益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也作为保险标的物是不合理的,应予修正。

参考文献:

[1]张东风.借鉴美国家主保险 浅谈我国家庭财产保险的发展途径[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1998,(6)

[2]刘平.保险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3]曹建元.房产保险[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

[4]成欣荣.西方房地产保险业务概述[J].中外房地产导报,1998,(1)

[5]宁河.美国房地产保险[J].中国房地信息,1996,(12)

[6]陈铨亚。中国本土商业银行的截面——宁波钱庄[M].Z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篇10

【关键词】企业;财产保险;保险责任

随着全民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财产保险的概念也越来越多的为人所接受,其中企业财产保险是比较特殊的。对于怎样正确看待并认识到财产保险在企业正常的运营管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在正确的时机发挥其作用以降低企业的财产损失,这对于目前很多参保的企业来说还并不是件手到擒来的事情,也就是说,企业财产保险责任对于很多参与其中的单位来说还比较生疏。

1 企业财产风险的分类

1.1 企业财产面临的自然风险:所谓自然风险,指的是自然灾害给企业财产带来的不可预见的损害威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火灾、爆炸、暴雨、洪水、台风等灾害。

1.2 企业财产面临的社会风险:在现代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来自公司内部和社会方方面面的因素都会对企业财产带来威胁,诸如盗窃、人为的恶意破坏等外来因素,再比如公司内部相关工作人员挪用公款等违法行为给公司带来的直接损失,员工在工作岗位甚至大规模的举行罢工等违规行为。以上列举的风险形式都是企业不可控制的,其不确定性相当明显,而不管哪一种,一旦发生对企业的正常经营和发展都存在很大的影响。

1.3 企业财产面临的经济风险:企业所面临的经济风险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比如相关岗位工作人员对公司设备的使用及保养不当,日常管理混乱等给企业带来的风险损失,另一方面企业外部的经济风险也是屡见不鲜,企业相关债务人由于经济原因而不能按合约履行债务偿还,这些也都会给企业财产造成一定的损失。

2 企业财产保险的索赔

在企业参保的整个流程中,作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认定的协议,保险合同是保障企业利益的法律依据。但是在目前财产险的索赔处理过程中,因为保险合同中所标明的保险项目以及对于相关内容的表达不规范、不完整等问题产生歧义的情况不在少数,也就是说,保险合同所界定的保险责任并不能最大程度的起到明确作用。在这样的现状之下,企业和保险公司双方由于索赔分歧导致最后不得不走法律诉讼途径的现象也是经常发生。除此以外,出于各种原因和目的,企业对于参保险种和相关条款的理解错误而导致不当运用而产生风险,在这个前提下索赔失败而出现分歧的状况也逐渐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一般来说,由于保险责任理解而导致的索赔分歧有以下几种:

2.1 保单对相关保险项目的表述不规范:一般情况下,企业所投保的财产保险所包含的保险标的分为实体资产、表外资产和涉外资产三种,实体资产指有实物形态的资产,比如建筑、机械设备、生产原料、商品等。国内财产险保单所描述的保险项目一般按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项目表述,其标书形式为――固定资产、存货和在建工程。而表外资产指没有实物体现的财产形式,表述形式为――代保管财产、已摊付账外财产。而涉外财产险保单则一般直接按实物类别名称表述,比如房屋建筑、装置家具、设备、仓储物等,但在实际承保操作中也可以按照具体财产的名称来表述。但需要注意的是,所有表述都必须规范、清晰,不能含糊不清,令人费解,否则索赔时容易产生歧义。而企业在投保过程中对于这些往往并没有认真阅读并充分理解,保险公司方面有时候也存在一定的解释不当,导致本身存在歧义的保单为保险双方日后的责任界定和索赔埋下隐患。

2.2 承保环节上对于保险金额确定存在书面依据的缺乏,由此导致索赔过程中无法确认保险标的以及比例赔付的依据。一般来说,保险金额是投保人对保险标的所承担的经济补偿的最高限额,这也是保险费计算的依据所在。而在实际情况中,企业财产保险的保险金额计算方式比较多也比较灵活,比如固定资产的保险金额可按账面原值或者账面原值加成数来确定,也可按重置价值或其他方式确定,如评估价值、估价等方式确定。而存货的保险金额则可以由被保险人按最近一年中任意月份的账面余额来确定,或者让投保人自己确定。不过虽然对于固定资产和存货保险金额的确定方式种类很多,但是比例赔偿方式是赔偿时一致采用的,也就是出险时标的的保险金额必须与保险价值相比,并按保险金额与保险价值的比例进行赔付。但无论采用什么方式,保险金额的确定都要有书面依据。比如按照账面投保,就需要注明所采用的资产负债表的时间;估价投保,应附投保资产的明细清单。总的来说,就是要做到有帐可查、有据可依。不然出险后难以确认保险标的和进行比例赔付。

2.3 对于特别约定(补充项目)的描述不明确以至于索赔出现难度:一般情况下,一份保单都会有特别约定这一项,这主要是基于格式化的保险合同不能涵盖实际情况中的所有内容,以此来作为补充,或是对相关保险内容进行深入的说明解释。比如对分期付款缴费方式与时间的约定、保险项目和保额组成的说明,其他双方共同认定的事项等,这些都事关双方权利义务,所以在内容表达方面应该保证措辞解释的一致,清楚无误,不能有半点含糊。否则,索赔时双方就会因对特别约定内容理解的不一致而产生分歧,导致索赔工作的被动。

3 关于企业财产保险责任的建议

3.1 企业在相关财产保险的管理方面需要有具体的管理程序。而所谓管理程序指的是设立专门的保险管理组织,围绕此进行相关的保险规划并提出保险购买方式,同时在企业财产遭受损失时确定保险索赔流程,在索赔出现争议的情况下积极做好协调解决工作。此外,在日常工作中做好保险培训和工作总结等。

3.2 在相关保险的管理方面,其工作所属部门需要明确,也就是说要建立相对独立的保险管理机构,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至少要由专人负责相关工作。而对于部分由已经设立了独立风险管理部门的企业来说,保险管理的相关工作可以交给风险管理部负责,风险评估和保险管理在工作内容的从属关系方面由此得以明确。

3.3 保险政策需要统一,需要当依据公司自身的实际经营情况以及管理条件,在风险评估结果的基础上,就高风险的业务提出相应的企业保险管理规划,通过这一系列的分析和评估来统一采购相关保险。

3.4 注意保险后的集中补偿政策的建立,对于企业统一规定保险的所有单位而言,当意外事故发生并导致损失之后,如果经由保险公司赔偿后仍不足以恢复正常生产经营,可以从公司建立的保险赔偿基金中获得差额补偿。

4 结语

总的来说,企业财产保险所涵盖的内容很多,而其责任认定和管理往往触及企业运营管理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具体的管理工作上,要保证统一部署,多方面工作的协调配合,只有这样才能让企业财产保险利益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在企业财产保险责任方面,对相关条款充分理解是必要的,同时也要分析清楚相关责任认定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避免分歧的出现。

参考文献:

[1]兰虹.保险学基础[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小平.保险原理与实务[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孔建国.论我国企业财产保险的发展[J] .保险研究,2000 (9)

[4]蒋正华.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报告[M]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