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色金属教育培训范文

时间:2024-01-08 17:4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有色金属教育培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有色金属教育培训

篇1

2012年11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与教育部联袂公布了《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中色协人字〔2012〕253号)。从产业转型升级的角度看,这是为了保证国家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实施,为实现我国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技能人才的有力保障;而从职业教育发展的角度看,这是新世纪以来国家教育行政系统与工业产业部门共同就职业教育联合出台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对各行各业加强职业教育的行业指导、企业参与都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来自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的宋凯主任是这个指导意见的主要起草者,他向我们介绍说:有色金属是指除了铁、锰、铬以外64种金属的统称,在统计上主要指铜、铝、铅、锌、镍、锡、锑、汞、镁、钛等十种常用有色金属。有色金属工业是我国重要的战略基础产业和科技先导型产业,也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在发展先进制造业和国防现代化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据统计,全国现有100多个产业中90%以上的部门需要使用有色金属产品,铜、铝、铅、锌等主要有色金属产量和消费量与国家GDP的线性相关系数超过0.9%。同时,有色金属也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使用水平成为国力的重要标志,在现代高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中,有色金属材料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我国已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大国,2012年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8078家,从业员工达350万人,有色金属工业总产量3438万吨,同比增长9.8%;规模以上有色金属工业企业销售收入3.9万亿元,同比增长35%;实现利润约1990亿元,同比增长53%,产销量均实现世界第一,占世界总量三分之一。但我国要建设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强国还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加强行业职业教育,促进产教结合、校企合作,培养大批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已成为有色金属工业科学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宋凯,1973年11月生,北京人,高级工程师,硕士学位。1998年毕业于俄罗斯波罗的海国立技术大学航天器控制专业,2000年毕业于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教育学专业。2001年回国参加工作,2003至2008年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培训中心担任培训处处长,2008年至今在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担任培训处、网络信息(招聘)处处长。他曾先后主持制定了《钢铁行业“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有色金属行业“十二五”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等重要文件,参与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职业教育法修订的实证研究”的有色金属行业子项目研究,并受教育部委托组织了“行业企业举办职业教育的现状、面临问题和政策建议”课题研究。本期专栏特邀这位长期从事职工培训与职教管理工作的行业专家,谈谈职业教育如何为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提供人才支撑的一些思路和设想。

2011年12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为推动有色金属工业转型升级,加快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步伐指明了方向。目前,我国是有色金属工业大国,要建设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强国还面临许多艰巨的任务:在资源上,要注重资源开发、回收和集约利用,提高资源控制力;在市场上,要提高行业集中度,培植大型跨国集团公司,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市场影响力;在科技上,要着力突破制约有色金属产业升级的核心技术,加强先进技术普及推广,大力培养人才,提高技术引导力;在文化上,要求企业注重内部凝聚,塑造良好形象,主动为国分忧,为民奉献,承担社会责任,增强文化感召力。

一、深刻认识发展行业职业教育对建设有色金属工业强国的重要意义

成为有色金属工业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工业化以来的历史证明,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成为经济强国和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人才培养是一个国家工业化成功的基础。职业教育在有色金属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有色金属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技能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色金属产业大军的重要力量,是有色金属行业“转方式”“谋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形势下,技能人才培养仍然是我国行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薄弱环节。有色金属行业只有把发展行业职业教育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培养一支规模宏大、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技能人才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

(二)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有效途径

当今世界有色金属强国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劳动者素质的竞争,这对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至关重要。主动适应行业发展,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发展潜力,实现自身价值,已经成为现代企业员工的普遍追求。发展职业教育可以促进员工全面发展、终身发展,是企业员工提高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有效途径。有色金属行业金属品种多,生产工艺复杂,装备种类多,必须特别重视发展职业教育,为行业技能人才提供更好的教育平台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国家现代职教体系的有力支撑

行业职业教育既是有色金属行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立“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新机制,是我国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迫切要求。加强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工作,引导和带动有色金属行业人才队伍建设,既能促进有色金属工业的科学发展,也能促进国家职业教育的大发展。

二、职业教育为有色金属行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目前,全国设有有色金属相关专业的中、高等职业院校共有300多所,初步形成了中等与高等职业教育衔接、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结合的职业教育发展格局。总的来看,有色金属行业职教事业有了长足发展,为近年来有色金属工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有所增强

从师资上看,设有有色金属专业的职业院校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80%以上,其中“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28%,各校还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骨干教师和专业教师的培养培训,鼓励教师考取行业技能资格证书,解决师资紧缺的问题;从设置的专业和学科上看,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基本形成了覆盖地、测、采、选、冶、加等生产流程的金属矿产地质与勘查技术、金属矿开采技术、矿山机电、矿物加工技术、选矿技术、冶金技术、光伏材料加工与应用技术、硅材料技术、材料成型与控制技术等50多个学科体系;从规模上看,一批以有色金属专业为主体的学校得以建设,如2011~2012年就新增了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甘肃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3家高职院校。

(二)校企合作机制得到初步建立

近几年,有色金属企业在各方面加大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力度,并已取得一定成效。中国铝业公司决定以山东铝业职业技术学院为基础成立紧密型职业教育集团,在建设资金、职工培训、学生就业等方面与企业密切合作,将职教集团打造成行业人才培养基地;湖南有色金属工业局筹措巨额资金建立湖南有色金属职业技术学院,专门设立了稀土冶炼、加工、重金属冶炼等有色金属特色专业;新疆有色金属集团为化解招工难问题,变招工为招生,积极探索现代学徒制;云南冶金集团积极增强文化感召力,与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开展文化育人,促使工业文化进校园;云南锡业集团公司将专业技术人员参与职业教育作为职称评审的优先条件,有力促进院校兼职教师工作;湖南株洲有色金属集团设专人专岗接待学生实习,将学生实习工作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济源职业技术学院、鹤壁职业技术学院分别成为有色金属铅锌和镁工业人才培养基地,大力开展企业职工培训。

(三)行业指导作用得到有效发挥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高度重视行业职业教育,2009年在中国职工教育与培训协会有色金属分会中成立了院校工作委员会,2010年按照教育部要求成立了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有色行指委),吸收行业特大型骨干企业和特色鲜明的职业院校作为成员单位。2011年秋,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又成立了行业职业教育领导小组,由陈全训会长担任组长,具体负责面向企业、职业院校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和有色行指委成立以来,积极发挥行业组织作用,连续两年组织了“职业教育与有色金属工业对话”活动,三届行业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参与“企业举办职业教育”“工业文化进校园”等多个课题研究,组织制定金属矿山类教学标准,组织开发了铝冶炼、铜冶炼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使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作用逐步得到发挥。

三、行业职业教育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行业职业教育要为实现有色金属工业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目标提供有力支撑,还面临着一些问题。

(一)行业职教机制须健全

行业组织和教育行政部门都肩负着三个重要任务: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提高职业教育运行机制的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形成多元办学格局。要完成这些任务,就要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新机制。行业职业教育运行机制脱胎于政府主管部门职能转变,采用政府指导下的开放型分权管理模式,其基础是依靠市场力量配置资源,其方式是以信息引导为手段,其特征是行业组织在运行机制中承担重要职能,在主管部门的间接引导下实现自律管理。目前有色金属行业职教的产教结合缺乏系统的机制保障,校企融合缺乏有效的合作平台,包括校企合作自律性制度、政府鼓励政策、行业标准与规范等很多问题现在都没有明确规定,校企合作难以步入正轨。

(二)行业职教能力须提高

近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工业快速发展,但行业技能人才存在层次结构不合理、专业结构失衡、年龄结构老化等问题。而职业教育作为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之一,其能力和水平还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突出表现为行业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转型升级;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脱节;师资队伍的数量、质量与结构还不能满足行业发展的要求;部分职业院校的实训实习条件还有待完善;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精神培养亟须加强。有色金属行业相关职业院校应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探索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核心,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条件装备水准和产业服务能力。

(三)行业职教环境须改善

一方面,部分企业对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轻技能的观念还未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影响着企业的识才、用才、育才制度;同时,部分企业对职业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还有很多企业将职业教育视为学校的事,与自己无关。另一方面,技能人才成长渠道仍不够畅通,尽管不少有色金属企业建立了工程技术人才、管理人才发展通道,但对于技能人才而言,身份界限并没有完全打破,工资待遇仍然偏低,工作环境比较艰苦;此外,部分有色金属企业招收、录用员工还没有按照劳动就业准入制度,从取得相应学历证书或获得相应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中录用,从而影响了行业职业教育的发展。

四、创新完善行业参与教产融合新机制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教育部联合制定的《关于提高职业教育支撑有色金属工业发展能力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了有色金属行业指导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旨在加快建立健全有色金属行业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推动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明确了有色金属行业、企业、院校在职业教育中的责任和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加强组织建设

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于2010年成立了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委员会,2011年又成立了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其下设办公室即挂靠在有色金属工业人才中心。这一领导小组的成立促进了行业组织对职业教育的指导作用,而有色行指委作为开展有色金属行业职教研究、指导、服务和质量监控的专家咨询组织,目前为止已根据生产流程与工艺设立了有色金属矿山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由来自企业、职业院校的52名委员组成,在今后的工作规划中还将组建有色金属冶炼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有色金属材料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为开展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提供支撑力量和工作平台。与此同时,要搭建行业指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桥梁和纽带,有色金属行业大型企业、研究院所应设立职业教育对接工作机构,规模以上的有色金属企事业单位应在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设立职业教育对接岗位,职业院校要建立有行业企业参加的办学咨询、专业设置评议和教学指导机构,并加强对接机构(岗位)的沟通协调。

(二)发挥行业作用

行业协会对引领行业健康发展有着独到的作用,要对有色金属职业教育教学提供专员指导、咨询和服务,要充分发挥行业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为行业职业教育发展规划提供有力信息。要建立有效的行业人才需求预测机制,首先要加强有色金属行业内重点品类产业人才发展的统筹规划和分类,先围绕重点品类发展情况,定期开展技能人才需求调查,进行人才需求分析、预测和对策研究,并定期紧缺人才目录,使之系统化、信息化、常规化,并逐步扩展适用至整个有色金属行业的各个品类;及时有色金属行业机构调整、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国内外新技术、新产业动向,使学校及时了解掌握企业技能人才需求,调整招生计划,为制定有色金属行业人才培养规划提供有力支撑,使行业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与行业发展相适应。

2.为行业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制定标准。一要制定教学标准。制定行业相关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根据有色金属行业相关专业人才的能力要求和相关专业人才需求,明确教育教学应达到的具体要求,指导职业院校及时调整有色金属相关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制定教学质量评估体系。要积极研究建立有色金属行业人才培养质量评估体系,把行业规范和职业标准作为专业质量评价的重要依据,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意见作为质量评价的重要指标,规范、建设教育教学质量评价范围和标准体系,构建社会(学生家长)评价信息反馈途径和企业(用人单位)评价信息反馈途径。二要为行业制定就业准入标准,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认证与评价体系,要完善行业准入标准,促进专业化人才的培养。会同有关部门积极补充、完善有关专业、行业的职业资格种类和标准,严格制定特定专业的学识、技术和能力标准。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职业资格认证认可制度,提高有色金属行业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将职业资格与有色金属行业岗位要求挂钩,对于企业录用员工,属于行业就业准入控制的职业(工种),必须录用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属于一般职业(工种),应优先录用取得相应职业院校学历证书、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人员。职业院校要强化对学生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的培养,保证学生毕业后就具备职业所必需的学识和技能。

3.为行业人才培养规划提供支持。行业组织要根据国家产业、行业规划,进行调查分析研究,为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支持,协助制定培养人才特别是产业领军人才、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调动行业自律组织和经营机构的积极性,推动行业、企业、职业院校需求、资源的有效衔接,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大力推动有色金属行业人才国际交流工程、海外人才引进工程,积极主动参与国际人才竞争,着力培养具备国际化、专业化素质的行业技能人才和管理人才。

(三)提高职教质量

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要满足社会与地区经济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和职业岗位对技能知识的实际需要,要渗透现代产业体系中有代表性的高新技术和核心技能要素,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能力,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指导协调作用,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

1.调整优化职业院校学科专业设置。指导职业院校紧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加快培养企业急需专业、职业的紧缺型人才,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面向行业重点领域,及时调整学科专业建设,培养适应产业技术发展的高端技能人才。定期开设重点领域专门人才新技术、新知识的培训班,增强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以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化。

2.加强职业教育学科专业合理布局和规范。要加强学科专业布局调整,要根据学校自身条件和区域、行业、社会经济发展需要,选准专业方向,减少专业数量;要加强有特色高水平示范专业建设,围绕有色金属工业发展重点和方向,依托有色金属大型骨干企业和具有专业优势的职业院校,支持建设一批贴合产业需求、校企深度融合、就业前景良好、具有示范作用的专业,对小而散的专业要集中到少数职业院校,形成职业院校之间优势互补。

3.创新行业专业人才教育方式。一要积极搭建校企教育资源信息化共享平台,协调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教育机构共同搭建具有有色金属行业特色、校企互动的远程教育与培训平台,开发包括网络课程、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工作过程模拟软件、通用主题素材库、名师名课音像等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数字化信息资源。二要鼓励开设实时互动远程课堂,鼓励企业将生产过程、工作流程等信息实时传送到学校课堂,使学生获得及时有效的教学资源。企业技能人才也可以利用生产现场平台开展专业教学,优化整合职业院校的教育培训资源。三要倡导开展技能竞赛,严格规范行业职业院校学生技能竞赛,鼓励行业企业全面参与;根据行业关键岗位及其标准设置竞赛项目,设计比赛内容,组织比赛过程;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竞赛成果向教学资源转化,促进办学模式和课程教学改革。

(四)深化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能发挥学校和企业的各自优势实现“双赢”,是办好职业教育、保持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行业组织要充分发挥组织统筹协调作用,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

1.加强校企合作资源保障。一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改革专业师资培养评聘制度,在有色金属行业协会(学会)、企业和科研机构中遴选理论造诣较高的高技能人才和能工巧匠建立一批专家队伍,参与教师、企业职工的培训,鼓励其到职业院校担任兼职教师。二要在有条件的、技术先进的企业建立一批“全国有色金属职业教育专业教师实践基地”,组织行业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到企业进行专业实践和继续教育,开展产学研合作活动,并制定有色金属相关专业教师实践标准,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促进教师的知识技能水平与行业技术水平发展同步。三要遴选一批专业优势明显的职业院校建设企业职工培训基地,加强职工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和软件资源建设,对企业用工进行岗前、岗中、转岗的相关培训,实行长期培训和短期培训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传统与创新相结合的培训理念,促进企业员工积极参与到基地的专业系统培训中。四要探索建立有色金属行业职业教育发展基金,用于资助特困学生,奖励优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创新成果,为教育教学研究提供资金扶持;严格规范有色金属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统一规范教育和培训支出,对服务全行业职工教育和培训的共享项目,如职教集团、现代远程教育系统予以支持,实现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益最大化;积极协助行业职业院校解决经费问题,促动地方政府执行当地公办职业院校生均拨款标准,吸引更多的团体、个人和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办学,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民间资金,拓宽经费的来源渠道;同时地方政府要将公办有色金属职业院校债务纳入当地职业院校债务化解范围,院校自身也要通过多种渠道解决债务问题,如将长期贷款调整为中短期,使贷款结构更加趋于合理,确保自筹资金到位及时、全额,加强预算管理,降低行政成本。

2.完善学生实习实训协调机制。一要完善实习实训质量保障体系,完善在校生职业素养的培训认证标准,统一制定有色金属行业相关专业学生实习实训标准,保障学生实习实训岗位与专业相匹配,学生能力达到相应要求;加强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管理,落实跟班指导,组织好实习学生的岗前培训和安全教育,落实学生实习责任保险,确保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学习质量、人身安全,达到制度有保障、责任有落实、措施有执行;建立学生实习档案和跟踪反馈机制,将接受学生实习实训工作纳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范围,形成自律性行规。二要鼓励企业建立学生实习实训基地,建立规模化、集群化的学生实习实训基地,让更多的院校及学生参与其中。实训基地要与学校的专业设置和专业结构同步更新、分别建立。引导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根据有色金属行业的人才需求,实行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模式。积极引进优秀企业,举行实习实训现场招聘会,积极鼓励企业走进高校,讲解企业人才需求、选才标准,推进学生的顺利就业。三要鼓励开发推广基于真实生产过程的虚拟仿真实习实训系统,加大实训设备投入,职业院校新增经费应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满足学生进行仿真化、模拟化的现代技能要求,鼓励改造建立一批“理实一体化”教室,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基于企业运作平台的仿真模拟实训软件。四要鼓励学校搭建创业平台,实现实践教学与校园创业项目的对接,探索校园创业项目实训化,将校园变身为学生实训、创业的综合性大课堂,学校免费提供场地搭建创业平台,实现“就业有基础、创业有思路”,为学生实习实训提供更大的舞台。

篇2

关键词:产业园区;新疆阜康市;发展研究

一、章阜康产业园产业发展条件的SWOT分析

(一)阜康市区域概况。阜康市下辖3个街道办事处、4镇3乡,6个居民委员会和106个行政村。在阜康市境内,驻有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阜北农场(原建工师222团)、农六师六运湖农场和农六师土墩子农场3个兵团农场和10多家驻市单位。2011年阜康市域总人口16.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5万人。由汉族、回族、哈萨克族和维吾尔族等20多个民族组成。

近年来,阜康市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连续多年的同比增长速度较快。2012年,阜康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3.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04亿元,增长7%;第二产业增加值65.06亿元,增长22.8%,第三产业增加值20亿元,增长17%。

多年来,通过着力打造自治区级重化工业园区,园区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承载项目、承接产业的能力不断增强,被评为“自治区十佳工业园区”,基本上形成了一个煤焦化、煤化工、有色金属和贵金属产业为主的工业基地。

(二)阜康市产业园区区域概况。阜康产业园是2006年批准成立的自治区级工业园区,其南依天山、北靠准格尔盆地、东临准东煤田、西接甘泉堡经济技术开发区,规划管控区面积562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面积156平方公里,东西跨度70公里,分阜东、阜西两个片区进行开发建设。西片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单元以有色金属的冶炼及铁合金为代表的金属制品为主,依托单元内现有阜康冶炼厂、五鑫铜业等企业,重点发展电解铝、电解铜、铜冶炼等有色金属产业,同时延伸产业链发展合金制品。东片金属冶炼及深加工产业单元以电解铝为代表的有色金属产业为核心,依托天龙矿业、神火碳素制品、宝舜化工等企业,向上游发展碳素制品产业,向下游发展金属建材,利用煤焦油加工产生的下游产品与碳素生成结合。重点发展新型煤电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石油天然气开采及精深加工等产业,同时完善配套循环产业链。

二、阜康市产业园发展的优势

(一)区位优势。园区所在的阜康市位于天山北坡经济带的东段,是组成乌鲁木齐市经济圈的城市之一,处在乌昌经济区以煤电及煤化工工业为主的东部能源工业走廊核心。距首府乌鲁木齐57公里,距乌鲁木齐国际机场65公里,西与乌鲁木齐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比邻,东与准东煤电煤化工产业带相连,区位优势突出。

(二)资源优势。阜康市及周边地区丰富的资源储量为园区资源性产业提供发展保障,除了本市丰富的矿产资源外,可充分利用新疆其他地区及中亚地区资源。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在探明储量中居全国首位的有5种,居全国前十位的有41种,且中亚国家石油、天然气资源丰富,铁矿、铜、铝、铅、锌等有色金属储量大,与中国有很大的互补性,新疆具备建成中国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化工基地、煤电煤化工基地和有色、富铁矿等重要战略资源基地的条件,成为东部市场与西部资源最佳转换区域。

(三)交通优势。阜康市宏观交通格局的改善,为阜康产业园区利用中亚及新疆其他地区资源提供了坚实基础。通过便捷的交通网络,利用新疆北部阿勒泰地区及南疆地区的资源、通过霍尔果斯与阿拉山口进口中亚地区矿产资源成为园区发展的重要依托。同时随着兰新铁路扩容、哈密至将军庙铁路的建设,大宗产品外运至东部沿海消费地将更为便捷,有利于园区发展的大交通格局正在形成。

(四)产业基础优势。阜康产业园规划区域内,已有100余家企业入驻,即将入驻的大型企业也有10余家,涉及产业门类包括金属冶炼、金属深加工、煤电煤化工、建材等,为未来产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三、实施阜康产业园产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明确发展策略。(1)工艺领先。增加科研投入,鼓励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实行研究中心、社会研发机构、国际技术合作三结合,以核心产业的研发为主体,与科研机构保持密切的交流合作。政府予以鼓励。通过设立技术创新专项资金,扶持重点行业、重点领域、重点企业的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工作。(2)人才集聚。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争取国家的特殊政策支持。塑造科研队伍,通过各种形式引进和培养一批致力于产品研发的科研技术人才,建立起一支高素质的、人员层次和年龄结构合理的科研开发队伍,形成雄厚的技术贮备。加强教育培训,依托社会培训机构,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再学习,提高业务素质,使产业园员工的知识结构与行业发展相匹配。(3)金融支持。政府投资。政府提高财政科技投入的力度,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增强政府投入调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的能力,建立激励与约束机制。投资主体的多元性。充分调动政府、社会各界和个人的力量,实现各个方面的系统配合,由企业的单一投资积极发展为国家、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人的多元化投入。融资方式的多样性。积极支持和帮助产业园企业通过上市、发行债券、合资合作、融资租赁以及产权交易等方式融资。(4)服务创新。加快产业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公用技术平台、风险投资和融资、专业人才培训、技术交易市场建设,强化体制机制创新,率先形成与国际接轨的管理方式和创业环境。加快培育各种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要充分发挥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供求、生产能力、技术经济指标、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设备配置等方面的信息定期制度和行业预警制度,及时反映行业动向,帮助企业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引导企业健康发展。

(二)重视安全生产。(1)加强企业防火防爆技术和处理措施,提高企业自身的防控能力。煤化工是以煤为原料经化学加工使煤转化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燃料及化学品的过程。在有色金属冶炼生产过程中常伴随着火灾和爆炸,这些都决定了煤化工企业和金属冶炼企业危险因素的聚集性以及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有效控制可燃物、助燃物和点火源是防止火灾或爆炸事故发生的基本措施。在实际生产中,由于受生产条件的限制或某些不可控制因素的影响,应该按照有利于生产、保证安全的原则,从预防性措施、限制性措施和疏散性措施等几个方面综合制定防火防爆技术措施,以减少危害,降低损失。(2)建立安全治理制度,预防危险化学品伤害事故的发生。必须明确从业职员的安全职责,建立危险化学品贮存和使用安全治理制度,落实各项安全防范措施,以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主要安全措施有:①建立危化品的专贮库房,实行危险化学品分区、分类存放,避免性能互抵而产生燃烧、爆炸的有毒气体开释;②装卸、搬运盛酸容器、液化有毒有害气体高压容器、液态有害有毒化学品容器时,要谨慎操纵,防止酸溅出伤人和容器爆裂造成危险化学品泄漏,做好高压容器的日常检查、维护和定期校验工作,确保其安全可靠,要保证挥发性危险化学品的密封有效;③尽可能减少危险化学品在生产车间的贮存量,降低事故隐患。(3)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知识的普及和培训。对于所有从业人员,一是不断进行安全教育,提高安全警惕性,要依据现场作业安全管理规定加强现场的安全检查,杜绝现场违章违纪行为,保证现场作业的安全。二是加强职工安全培训,增强职工的安全意识。要聘请专家对人员进行安全技术培训,确保全体人员做到持证上岗,同时要加强职业卫生和劳动保护管理。三是提高职工的消防技能,增强职工的消防意识,建立一个良好的消防基础。四是搞好事故应急演练,把发生事故的隐患降到最低点。(4)完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提升政策执行力。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相关配套政策规定,建立健全适应新形势、新规定、新任务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定期总结分析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及时将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上升到规章制度层面,推进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建设。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各级、各部门及岗位人员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层层签订安全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业绩考核和责任追究。完善安全述职制度,集团公司每季度召开一次安全报告会,听取各子(分)公司安全工作汇报,协调解决重大安全生产问题。严格执行领导带班制度,对违反带班制度的单位和个人,按有关规定予以责任追究。

(三)加强招商推广。(1)以商招商。将已投资企业作为招商样板进行宣传,带动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投资,产生联动效应。通过优质服务形成良好的口碑,吸引新的投资者。利用媒体、网络对入驻投资商进行宣传,并在召开招商会议时,请已投资企业做推介演讲,增强客户信赖感,口碑宣传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已投资企业进行调研,了解其长期及近期发展规划及与投资方相关企业名单。根据调研结果,对企业名单进行分析和筛选,选出重点招商对象。通过网络、期刊以及招商部员工的人际关系等途径,对重点招商企业的现状、发展规划、投资动向和要求进行详细了解,制定相应招商方案。根据已掌握信息,对拟招商企业进行宣传,突出园区投资优势,并利用已投资企业作为投资环境的宣传,吸引相关企业入驻。建议将已入驻企业作为招商媒介,提供一定优惠政策,鼓励已投资企业招揽其他合作企业入园投资。(2)产业链招商。根据产业的发展需要,实行产业上、中、下游延伸式招商。利用产业优势,吸引组团式投入。充分利用全球网络和资源供应优势,实现完整的产业链各节点项目集中到园区布局,形成产业集聚。根据产业导向来确定招商主题,搜集行业龙头企业的发展规划及投资意向等相关信息。根据搜集结果,找出适合发展并有意向投资的行业龙头企业。派专门人员前往拟投资企业洽谈,同时了解其行业状况。向已入驻企业咨询相关产业信息及其上下游企业,根据所得信息对上下游企业进行招商,可通过直接联系招商信函、传真和网络及专程登门拜访的方式与拟投资者洽谈,洽谈过程中突出龙头企业地位,以此吸引相关企业入驻。(3)网络招商。建立相应的招商网站作为宣传阜康产业园的招商媒介。设立招商或中介机构,加快招商工作进展,提高招商效率,充分利用发达的全球网络。

在重点区域设立办事处。利用招商网把招商项目在网上,将项目推向全国、全世界;搜寻网上信息,浏览大集团、大企业的网页,意在发现商机,派人洽谈。加强与海外中资机构、国际咨询机构联系,结成招商的合作伙伴,并建立完整的招商网络。

参考文献:

篇3

为进一步全面实施科教兴聊、人才强市战略,经研究,决定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现就有关事项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高度重视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

近年来,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成就。目前我市处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建设生态型强市名城的关键时期,在“十二五”期间,将继续坚持“四市”方针,以建设“一五二”产业基地为重点,争先进位,全力推动跨越发展,把我市建设成为西部的新兴生态化工业城市、冀鲁豫交界地区的商贸物流中心城市、江北文化旅游和休闲度假目的地城市。这一战略目标的实现,迫切需要大批基础教育、有色金属、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车辆工程、化学化工、食品医药、能源电力、旅游管理、物流与物联网技术、节能环保等领域的应用型人才;迫切需要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大学是地处我市的唯一一所省属综合性大学。建校38年来,学校一直坚持植根,紧密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不断加大服务我市的工作力度,为推动我市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做出了巨大贡献。近年来,大学围绕我市应用型人才需求,制订了《大学服务行动计划》,全面实施大学服务“工程”,先后成立了汽车与交通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机械工程学院,增设了车辆工程、化学化工等20多个应用型本科专业,与我市联合成立了省教师教育基地、有色金属研究院、发展研究院、东阿阿胶研究院等多个校地合作平台,与抗体药物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成立了药学院,大力培养应用型人才,不断推进科研创新。

通过我市的大力支持,把大学建成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对于推动我市经济社会和基础教育的改革发展,加快应用型人才培养,促进“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提高认识,把支持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采取切实措施,分工合作,密切配合,主动做好支持大学名校建设工作。

二、强化措施,积极推进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

近年来,我市先后制定了《关于支持师范学院建成多科性或综合性大学的意见》、《关于支持驻聊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意见》、《关于支持大学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为大学提供了优越的发展环境。今后,我市将围绕大学名校建设工作,主要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做好省拨专项经费配套工作。为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我市支持大学的配套经费不低于省教育厅、财政厅给予大学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建设工程专项建设资金额度,其中拨付财政资金不低于省拨经费的50%,其余资金由市政府有关部门通过给予大学专项任务支持的方式落实。市政府有关部门要在大学教学改革、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教育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能力提升、重点企业产学研联合发展、工业园区研究基地建设、重大产业化项目申报等方面给予专项支持。

二是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投入3亿元,与大学共同建设大学初等教育学院,将其建设成为省内一流的职前培养、职后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培训基地。

三是建设实习、实训基地。投资2亿元,将位于大学规划中心地带的两企业搬迁,并建设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实习、实训基地。

四是支持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将大学西校区周边土地招拍挂收益1900万元,专项用于大学应用型特色学科的科技产业开发。

五是加大高端人才引进合作力度。将大学高端人才引进计划纳入我市高层次人才集聚计划和相关人才引进计划的范围,共同加大海外博士和学术领军人物的引进力度,共建创新团队,并根据情况享受我市高层次人才的有关政策待遇。

六是实施绿色食品进校园工程。加强校农联合,在东昌府区建立绿色食品供应基地,严把食品质量关,降低成本,切实保障师生饮食安全。

三、加强领导,切实保障大学建设省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名校工作顺利实施

篇4

汽车加油站是为各类机动车辆油箱充装汽油、柴油的场所,主要由埋地油罐区、加油区和站房三部分组成。在城市的建成区内的加油站多是二、三级加油站,多数建立在交通干道旁,存储量多为几十吨左右,存在一定的危险性。

根据GB50156-201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加油站分为三级,见表1。

2.储存油品的理化性质

加油站内储存的物料汽油和柴油属第3类危险化学品易燃液体,具有易蒸发、闪点低、引燃能小、易燃烧、易爆炸、易流淌扩散、易受热膨胀、易带电和易产生静电的特性。

2.1柴油: 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2.2汽油: 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极易燃烧爆炸。与氧化剂能发生强烈反应。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3.加油站存在的火灾危险性

大量事故案例表明,火灾爆炸事故是加油站多发事故,究其原因,主要是汽油和柴油本身固有的危险性以及设备设施不健全和安全管理不利造成的。

造成火灾必须是三个要素同时具备:可燃物、助燃物和引火源。加油站内易燃液体汽油、柴油的存在,注定了发生火灾爆炸事故的可能。加油站经营过程包括储存、卸车、加油、设备维修维护等过程。经营过程中从业人员操作不当、储罐、加油泵或管道泄漏、防静电接地装置或防雷设施不合格等因素,均可造成火灾、爆炸事故。总体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3.1防火间距方面

(1)建设之初未按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要求进行,使得建成后存在先天缺陷,站内部设施与站外的建、构筑物或站内设施之间的防火距离小于《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的要求;

(2)随意在站内增设临时设施,结果使得原本合格的距离变为不合格;

(3)城市建成区少部分加油站建造之初满足安全距离的要求,由于城市的建设发展和改造,站内设施与城市道路的距离小于规范的要求。

3.2工艺设备设施

(1)不严格按照现行技术标准和规定进行施工,偷工减料或使用劣质材料,埋下先天隐患。设备缺少专用安全附件,如储油罐没有设带有高液位报警功能的液位计,易发生储油罐超量灌装;油罐量油孔没有用有色金属铜或铝制成尺槽等。

(2)根据加油站的设备分析,易出现泄漏的设施有储油罐、输油管道、加油机、加油泵等。引起泄漏的主要原因有五个方面:a.设计失误;b.设备老化或损坏;c.管理不善;d.人员操作失误;e.输油管线断裂。腐蚀是储罐、管线发生泄漏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据腐蚀的作用机理不同,腐蚀分为化学性腐蚀、物理性腐蚀和电腐蚀三种。腐蚀的危害不但大大降低设备使用寿命,而且更重要的是它可使设备减薄、变脆,承受不了原设计压力而发生泄漏事故。

3.3电气设备设施

(1)汽油电阻率在1011~1015Ω.cm之间,在卸油、输送过程中很容易产生静电,静电积聚能产生火花。汽油蒸汽与空气形成的爆炸性混合物达到爆炸极限后,遇到火花易引起火灾爆炸。加油站产生静电积聚的主要原因有:a由于汽油在油罐和加油机之间流动而产生;b油罐车在卸油时,因液体分离或油品冲击罐壁造成喷溅,形成飞沫产生静电;c油体因液位升降摩擦罐壁产生静电;d罐底部有积水,底部进油方式会搅起沉降水,从而产生静电电位;e人体静电,即人在可燃性气体环境中,穿化纤衣物等产生静电。如果加油站在建站施工中缺少防雷、防静电装置(如:油罐、输油管线未接地,法兰、阀门的连接处未设跨接线,卸油场地未设施静电接地装置等),或有装置但是没有经过资质部门检验合格后再使用,则有可能产生静电火花,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2)加油站电气设备的规格型号按火灾爆炸危险场所划分确定,电气设备宜采用本质安全型,如果电气设备、照明、配电线路等不符合《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的要求,防爆电气选型、安装不符合标准,电气设备正常时不带电的金属部分未完全接地,接地线、零线、导线的截面不符合规定等,均有可能产生明火造成火灾爆炸事故。

3.4安全管理方面

(1)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工作人员违章操作

部分加油站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不健全,安全教育培训不到位,临时聘用的工作人员未经专业培训,业务素质较低,不了解防火、防爆、防雷、防静电等安全常识,操作人员违章操作,采用敞开式和喷溅式卸油。不密闭的卸油容易造成油品挥发,油气沿地面扩散,遇火源引起火灾;喷溅式卸油易产生静电发生火花,引起着火。

上班工作人员不穿防静电工作服和防静电胶底鞋。直接往塑料桶(瓶)内加油。汽油与塑料桶壁互相摩擦,产生静电。当积聚的电荷达到一定电压,就可能放电产生静电火花,引燃汽油或汽油与空气的混合气体,发生燃烧或爆炸。

动火检修作业时油罐及其装油设备未清理、置换或彻底清除其内的可燃物就检修动火,引发火灾爆炸事故。

(2)日常检查工作不到位

未按时对加油站进行安全检查,不能及时发现和整改事故隐患,极易导致燃烧或爆炸事故。

(3)现场监管不力

闲杂人员带火种进入加油站、车辆进站加油时不熄灭发动机、周边明火使用场所离加油站距离太近等,一旦遇到汽油泄漏就会造成火灾。无摩托车加油专区,用加油枪直接给摩托车加油。

4.应采取的安全对策措施

4.1控制加油站设施安全防火间距

加油站的建设必须严格建设项目“三同时”的要求,按照《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进行设计、施工,设计和施工单位必须具备相应资质。建成后必须经公安消防、防雷检测等部门审核、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对已存在的安全防火间距问题应进行整改或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以达到可接受程度。

4.2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

应当结合本单位的特点,按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安全标准化通用规范》(AQ3013-2008)要求,建立健全各种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尤其要完善岗位责任制、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培训制度等,并严格遵守执行。

4.3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素质

定期开展员工安全教育培训和消防演练,使其了解油品的基本理化性质和火灾产生的基本条件,熟练掌握消防器材的性能和使用方法,持证上岗。新上岗职工必须先培训后上岗,以熟悉和掌握各项规章操作规程和业务技能,杜绝违章操作。

4.4确保安全设施的完好有效

按照《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配置灭火器材,加强灭火器材日常管理和维护,建立灭火器材维护管理档案。防雷防静电等需经有关部门定期检测,建档管理。

4.5加强安全管理,开展经常性防火检查

严格现场管理,规范爆炸危险区域内禁止吸烟、拨打手机、等待加油的车辆必须熄火等行为,进入防火区车辆采取防火措施,严禁烟火,防止金属撞击,禁止穿着能产生静电火花的化纤织物工作服和带铁钉的鞋。按照《安全检查制度》经常检查电气设备、线路、静电导除、消防设施等是否符合要求,并及时消除存在问题。

总之,虽然加油站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但是只要在建设之初做好规划、设计、施工、验收等环节控制,建成运营后经营者不断提高安全意识,加强安全管理,加油站基本可以安全运行。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汽车加油加气站设计与施工规范》(GB50156-2012)

篇5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人才培养模式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是昆明理工大学成立较早的传统优势学科之一,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全国大型有色金属行业(云铜、云铝、洛铜、江铜等国有大中型企业),钢铁行业(宝钢、首钢、昆钢等大中型企业)共计培养本科生3000余人。作为学校首批进入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专业,通过对卓越工程师培养进行系统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一些思考与经验,为同类工科专业卓越计划的实施提供借鉴与示范作用。

一、卓越工程师的基本特征及要求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是当前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全面而深刻的重大改革,是全面落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优化教育结构,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等战略举措。其目标就是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层次包括工科的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个层次,按照从事工作的性质,培养现场工程师、设计开发工程师和研究型工程师等多种类型的工程师后备人才。

一般而言,本科卓越工程师应具备的素质和技术基本特征有:(1)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品质,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较好的人文科学素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和合作精神;(2)身心健康,掌握自我提升身体素质的基本技能和预防疾病的基本知识;(3)掌握扎实的工程基础知识和本专业的基本理论知识,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具有相关的自然科学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4)掌握一门以上外国语,能查阅和应用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的能力;(5)了解本专业领域技术标准,相关行业的政策、法律和法规;(6)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手段分析并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7)能够参与生产及运作系统的设计,并具有运行和维护能力;(8)具有进行产品开发和设计、技术改造与创新的初步能力;(9)具有信息获取和职业发展学习能力及应对危机与突发事件的初步能力;(10)具有一定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环境下的交流、竞争与合作的初步能力。

除此之外,工程师何谓卓越?还应表现在诸多方面,如需要一个健康的人文情怀,需要多学科的视野,需要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需要具备国际竞争力,需要团队协作能力。工程师培养何以卓越?作为未来卓越工程师的培养对象,学生应该具备主动学习能力、学科交叉能力、宏思维能力、协同能力以及跨文化学习交流能力等。卓越的工程师应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开阔的视野与熟练应用先进工具的能力品质。

二、卓越材料工程师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1.卓越材料工程师的培养目标与培养计划

按照学校卓越计划工作方案的相关要求,专门制定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并已开始实施。同时制定了本科卓越材料工程师培养标准,并细化为知识、能力大纲,将培养标准落实到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活动中,由课程、工程设计、工程实践、企业实践以及各类课外活动所构成的教学环节将专业特征目标所列出知识、素质、能力要求以相互支持的方式进行统筹与整合,一体化地实现专业培养目标;通过行业企业调研,与企业一道制定了校内培养方案和企业培养方案,共同构建完整的培养方案,并聘请一定数量的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工程师及高级管理人员作为企业导师。

对本科卓越工程师采取“3+1”培养模式,即在校3年进行通识课程和专业课程学习,加强理论教学的工程特色,增加与生产实际结合的实践教学环节时间,加强设计类课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基础理论进行工程计算、工程设计的能力。企业学习和工程实践环节累计不少于1年。在企业学习阶段,依托若干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学习企业的先进技术和先进企业文化,深入开展工程实践活动,参与企业技术创新和工程开发,结合生产实际真刀真枪做毕业设计,强化学生工程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

在卓越材料工程师人才培养方案中,以培养学生具备在现代材料工程环境下生存和成长的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为主要目标,以“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能,多方向”为指导原则,构建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综合素质培养三位一体现代材料工程师卓越人才培养体系。培养计划中理论教学(不含专业实验课)155学分,单独安排的实践环节45分,其中企业学习、实习、实践、项目开发与研究、毕业设计占37学分,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要求以企业实际项目和参与企业实践产品开发环节为载体,在企业导师和校内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工程设计或毕业论文。

2.构建“工程应用型”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

结合云南省和西部地区有色矿业、机械、物流、烟草等工业发展对先进材料的需求,着力培养一大批综合素质优秀,工程素养好、创新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的能够支撑我国新材料技术创新与行业发展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在“大基础平台下的多特性模块教学”特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重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多方向”的“3+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吸引企业介入参与,建立与需求变化同步的人才培养信息反馈机制和教学改革措施随动机制,构建面向社会、针对行业和基于企业的“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特色专业课程体系,实现人才供需的优良对接。同时瞄准东南亚教育市场需求,使材料专业成为面向西部和东南亚的人才培养基地。

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才培养特色,注重人才培养的行业企业背景,强调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创新,重新审视培养目标与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对应关系。对重组后的专业课程《先进钢铁材料及其制备技术》《有色金属生产与生态环境》《贵金属材料学》《粉体材料及工程》《热处理原理及工艺》《材料成型新工艺》由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昆明钢铁控股有限公司、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云南锡业(铝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工程技术人员及具有较强工程实践背景的教师主讲。补充设置“环境保护意识”“工程师职业道德”等特色课程,并与企业联合共同开设“企业与工程管理”“企业法规”“企业文化”“国内外营销”等课程,涵盖经济、管理、法律等方面知识。

在教学特点上充分加强实践教学,突出教学内容的工程化特征,注重基础和前沿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和学科前沿技术的有机融合;注重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和工程实践的有机融合;注重内求和外需相结合,实现课程内容和社会需求的有机融合。倡导推行基于问题的探究式学习、基于案例的讨论式学习、基于项目的参与式学习等多种研究性学习方法,实现学生从注重“知识学习”向注重“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转变。

3.工程型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型师资队伍是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关键。为切实做好材料专业“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工作,在现有师资队伍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形式,采取有效建设措施,进一步提高专业师资队伍的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1)严格遴选“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专业任课教师,推动更多教学名师和具有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企业专家上讲台为卓越试点班授课。

(2)优先引进具有工程经历的高水平人才。加强从企业引进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工程实践经验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充实到学校工程专业师资队伍中,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工程实践能力和水平。

(3)企业兼职教师的选聘。根据卓越计划需要选聘在企业工作五年以上的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学校兼职教师,承担专业课程教学与企业学习、实践指导工作。

(4)注重教师梯队建设。具备在材料行业工作及科研经验的老教师要承担培养和帮助青年教师的责任。青年教师首先进入专业课程教学团队,参与课程的辅导、答疑,参与相关企业工程实践等。在加强校内工程教育培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教育基地功能,进一步完善教师训练项目、内容和方式,制订短期培训、长期挂职等相应制度,有计划地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企业轮训和挂职。鼓励具有博士学位的年青教师到企业博士后工作站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参与重大工程项目,提升工程能力和工程素养。

(5)拓展现有教师的国际视野。定期选拔和组织一批工程教育骨干教师到国外的高校及相关企业考察和培训,学习国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产学合作教育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和模式。

(6)进一步加强与企业的科技合作,通过承担或参与企业的科技开发和技术改造,提高教师发现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丰富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

总之,面临我国工程教育挑战,我们应积极倡导并践行“回归工程,接触工程、创新工程”的工程教育理念,进一步加强与工业界的紧密结合,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一步加强工程教育师资队伍特别是青年教师的工程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工程教育的评价体系与政策保障,进一步强化工程教育环境建设。要实施好“卓越计划”,行业企业参与是前提,强化实践能力是核心,注重标准引导是关键。当然“卓越计划”作为长期探索改革的目标,每一项任务都需要采取若干有力措施来推进工作,要充分估计工程教育改革面临的困难(如教育理念、教学资源、企业合作、师资条件、资金投入等),因此,卓越计划试点专业一定要做好统筹规划与顶层设计,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条件,推动工程教育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校工作方案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5):30-36.

篇6

关键词:景气监测;工资增长;分析

一、工资增长总体状况

1.工资平均增速低于GDP增速,波动幅度较大。从1999-2009年度数据看,近10年377户监测企业名义工资年平均增长12.65%,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年均增长10.83%,低于全省GDP实际增速2.05个百分点。除2002和2007两年工资实际增速分别高于GDP增速6.56和3.96个百分点,其他年份工资增速均低于GDP。从走势看(如下图),工资增长每3-4年一个增长周期,呈现明显的波浪式增长,波动幅度高于GDP波动幅度,近10年工资平均工资的标准差为15.5%,而实际GDP的标准差仅为6.6%。

2.分规模看,大型企业工资水平高于中、小企业,但2010年以来,中小企业增遮明显快于大型企业。从绝对量看,2009年和今年前5个月大型企业月平均工资分别为2701.8元和2825.1元,分别是中型企业的1.73倍和1.63倍,是小型企业1.81倍和1.62倍(如表1)。从年均增速看,2000年至2009年大中小企业工资年均增速分别为12.78%、11.29%和11‰大型企业分别高于中、小型企业1.49和1.78个百分点。今年前5个月看,小型和中型企业工资增速明显加快,分别比2009年平均水平增加251.8元和172.7元,而同期大型企业仅增加123.26元,小型和中型企业分别比2009年增长16,88%和11.05%,分别高于大型企业12.32和6.49个百分点。

3.分行业看,资源型企业工资水平较高,劳动密集型企业工资相对较低。一是从工资绝对水平看,前5个月,电气热、石油天然气开采、煤炭开采、石油炼焦4行业的月均工资最高,分别为3943.77元、3848.1元、3815.9元和3049.2元,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310.6元、1214.9元、1182.7元和416元;纺织、服装及纤维业、金属制品等行业工资水平偏低,月均工资分别为1388.9元、1349.5元、1438.9元和1469.2元,明显低于全省2633.2元的平均水平。二是从近10年平均增速看,电气热、机械设备制造、煤炭开采3行业增长较快,年均分别增长17,02%、16.59%和16.53%;金属制品、化学纤维制品、服装及纤维制品增速相对较低,年均分别增长3.6%、6.57%和6.81%,分别低于全省平均水平9、6.1和5.8个百分点。

二、工资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不断下降。对物价上涨压力较小,但小型企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快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导致企业盈利水平下降

1.工资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不断下降,用工成本上升对企业总成本影响较小。从监测企业工资费用支出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看。尽管工资增速连续10年保持2位数的增速,工资总额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从2000年的6.83%下降到2009年的4.63%,2010年前5个月继续下滑到4.05%。一方面,劳动力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相对较低,且呈现下降趋势,对产品总成本的影响减小。另一方面,当前无论是中间品市场还是最终消费品市场总体上均处于买方市场,同类替代品较多,总体判断,劳动力成本上升对物价上涨的压力较小,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主要通过企业自身消化,企业难以通过提高产品价格转嫁给下游企业和消费者。

从分行业的静态水平看,一是采选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资总额占工资占主营业务成本比重较高。二是石油炼焦、电气热行业工资占成本的比重较低,分别为1.1%和1.75%。

从分行业的占比变动看,监测的26个行业的工资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均呈下降趋势。一是采选业下降较快。2010年前5个月煤炭采选业、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工资占成本的比重,较2000年分别下降22.15、17.4和12.7个百分点;二是有色金属冶炼、印刷复制、仪器仪表三行业分别下降10.44、9.22和8.84个百分点。

2.全员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但小型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较低,工资上涨对企业盈利水平影响较大。从以人均工业产值表示的全员劳动生产率看,2000年至2009年377户监测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20.5%,高于工资年均增速7,85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主要得益于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资本投入增加。二是劳动者素质提高。2009年农民工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2.2%,较2006年提高7.7个百分点,呈逐年提高趋势。

分规模看,小型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低于大中型企业。近10年小型企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15.73%,低于大型和中型企业4.37和1.89个百分点。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快于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导致小型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增大。从监测数据看,前5个月,小型企业主营业务利润率5.83%,低于去年末0.43个百分点,分别较大型和中型低3.39和0.53个百分点。

三、相关政策建议

总体看来,企业工资稳步上涨,增幅低于GDP和全员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幅度,工资总额占主营业务成本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对物价上涨的压力和影响较小,但分规模看,今年以来小型企业工资增速明显快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滑。因此建议:

一是应密切关注工资上升对不同规模和类型企业的影响和冲击,引导企业加快技术革新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约束的影响。

篇7

一、继续抓好重点行业领域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专项行动

1、认真组织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治理工作“回头看”。按照淄安监发〔2010〕30号文件的要求,督促区县局制定粉尘与高毒物品治理专项行动“回头看”工作方案,对存在粉尘与高毒物品危害的企业,总结经验,查缺补漏,认真贯彻“革、水、密、风、护、管、教、查”综合防尘和降尘,落实隐患整改措施,实行挂牌督办制度,跟踪隐患整改落实情况,督导企业做到整改措施、方案、时限、资金投入、责任人员“五落实”。对危害治理和防护设施改造达不到要求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或在规定时间内仍不能整改到位且有毒物质浓度超标的,一律停产整顿,达不到要求不得复产。

2、深入推进木质家具制造企业职业危害治理工作。召开全市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会议,部署家具企业按照总局《关于开展木质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的通知》要求,加强生产工艺和防毒、除尘设施技术改造,认真抓好喷漆、涂胶和晾漆等环节高毒物质危害及作业场所粉尘危害的治理。督促区县局制定家具制造企业高毒物质危害治理工作方案、停产整顿恢复生产验收标准,至3月底达不到要求的停产整顿,到9月底仍达不到要求的,一律提请区县人民政府予以关闭。

3、抓好矿山开采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我市矿山开采、矿石粉碎等企业粉尘危害严重。各区县要督促相关企业参照总局关于加强石英砂和石棉开采加工企业粉尘危害治理工作的要求,督促企业落实综合防尘和降尘措施的,加强生产工艺技术改造等各项治理措施,提升防护能力,减少和控制粉尘危害。

二、健全两支队伍,为职业健康工作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4、积极推动各区县职业健康监管队伍建设。推动各区县安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编办《关于职业卫生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精神,加强区县、镇办职业健康监管机构和队伍建设。已经独立设置职业健康科的区县局,要根据职责调整后新增职能,进一步配齐配强监管人员;尚未独立设置职业健康科的,要借此次职责调整的“东风”,争取独立设置内设机构,充实熟悉业务的人员,以适应职业健康监管工作面广、量大的需要。要利用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颁布的有利时机,加强职业健康执法队伍建设。要依照国家总局《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检查装备配备指导目录》,加强职业健康监管队伍装备建设,配备监管仪器、检测检验设备、个人防护用品、调查取证设备等,提高监管效能,增强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准确性和规范性

5、推动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建立职业健康管理员队伍。按照职业健康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和规范性文件要求,积极推动在非煤矿山、石油化工、冶金、有色、建材、陶瓷、机械、纺织、轻工等行业企业和职业危害重点行业(领域)的企业,设置或指定职业健康管理机构,配备专(兼)职职业健康管理人员,并纳入年终考核。规模以下企业由各区县局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推进。

三、突出三个重点,督促企业落实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

6、突出职业健康培训工作。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颁布实施后,通过开展《职业病防治法》“宣传周”、“安全生产月”等活动,加大职业健康宣传力度。聘请国家和省、市不同层面的领导和专家授课,突出抓好职业健康监管队伍业务能力建设。采取以会代训的形式,请国家总局有关领导授课,对全市安监系统职业健康监管人员进行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监管人员的责任意识、业务素质、履职能力和依法监管水平。通过请进来走出去、举办培训班等形式,年内对全市安监系统职业健康监管人员轮训一遍。制定年度培训计划,采取不同培训形式,强化用人单位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相关管理人员,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培训,提高用人单位管理层守法观念、管理水平和保障劳动者健康权益的意识。督促用人单位加强对劳动者上岗前和在岗期间职业健康知识培训,熟练掌握操作规程,正确使用防护设备和个人防护用品,增强职业危害防护意识和能力。

7、突出职业危害申报工作。按照属地、分级管理原则,指导市管企业建立完善职业危害申报备案制度,在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定期检测的基础上,认真填写《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表》,及时如实申报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区县局要参照市局做法,在去年申报的基础上,今年继续抓好区县企业的职业危害申报。纳入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一)的企业和职业危害重点行业(领域)企业,今年要全部完成职业危害申报。通过申报逐步摸清用人单位存在职业危害因素的现状与分布,为建立职业健康监管信息档案打好基础。要加强职业危害申报情况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执法,严肃查处拒不申报或申报虚假信息的企业,推动用人单位贯彻落实《作业场所职业危害申报管理办法》。同时,指导相关部门抓好分管企业的职业危害申报工作。

8、突出职业卫生许可和“三同时”监管工作。做好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颁发工作。国家总局《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实施办法》颁布后,要召开会议加强宣贯培训。在全面实施阶段,要督促指导各区县按照分级、属地管理原则,以安监部门的监管能力为原则,以危害严重的行业(领域)为重点,确定实施许可的发证范围,健全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申请、审查、发放等工作程序,切实把好源头监管关。做好职业卫生“三同时”监管工作。积极做好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交接工作,确保与卫生系统工作的连续性,认真做好受理项目的审查和验收,确保工作平稳延续。进一步规范建设项目备案、审核、审查和竣工验收工作,抓好职业卫生“三同时”的落实,有效控制职业危害产生的源头。

四、落实四项措施,全面推进职业健康监管工作

9、加强职业健康专项执法工作。加大职业健康监管执法力度,开展建设项目职业卫生“三同时”、职业卫生安全许可证颁发管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和定期检测,以及落实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和应急时的健康体检等职业健康监护情况的专项执法活动,严厉查处职业健康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企业自觉履行职业危害防治主体责任,贯彻执行国家一系列职业健康法律法规和标准。

10、选树标杆企业,规范职业健康管理工作。选树标杆企业,规范职业健康管理机构和队伍建设、制度建设、管理工作、教育培训、健康监护、防护用品、应急救援预案等,召开现场会,采取典型带动,在全市总结推广。各区县局也要在辖区内企业中培养选树职业健康标杆企业,以点带面,进一步提升职业健康监管水平。

11、突出重点行业(领域)企业分类监管。我市职业危害最严重的行业主要是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矿采选业、制造业、化工行业、建陶和建材行业、冶金行业、轻工行业、纺织业等,其粉尘和有毒有害物品较多,易引发职业病。根据行业分类,把重点行业(领域)企业职业健康监管纳入市安全生产综合监管系统,加强上传培训,通过综合监管平台实施分类监管,为监管和执法提供快速、及时、翔实的数据信息和决策参考。

12、健全完善职业健康工作联动机制。加强与卫生、人社、工会、发改、环保、经信、质监、住建、交通、国土、工商等部门协调配合。通过召开全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会议,对职业健康监管工作进行动员部署;相关部门做表态发言;为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全市职业健康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加强职业健康监管工作的相关文件,从组织领导、齐抓共管、联合执法、工作协调、联席会议、相互通报等方面,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管工作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进一步推动我市职业健康监管工作全面开展。

五、夯实五项基础,强化源头预防和过程监管

13、切实做好职业健康监督检查工作。按照专家查隐患、政府抓监管、部门抓督查、企业抓整改的要求,及时组织专家对市管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摸清具有独立法人的二级、三级单位状况,进一步强化监控措施,预防、控制和减少职业危害。组织区县交互检查、分片督查和专项检查等,加大职业健康监管和执法力度,严厉查处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促进企业自觉履行职业危害防治义务,保障劳动者生命安全和健康。

14、认真做好职业健康监护监管工作。按照《作业场所职业健康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和《职业健康监护技术规范》、《高毒物品作业岗位职业危害信息指南》等国家标准,组织开展健康监护情况的监督检查和专项执法,督促用人单位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制度,做好职工上岗前、在岗期间、离岗时和应急时的健康检查,建立健全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如实、无偿向劳动者提供。

15、督导企业建立职业危害检测监控制度。加强专项检查与监管、引导,抓好检测监控制度的落实,督促企业按照相关规定,指定专人负责对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因素进行日常监测,确保监测系统、设备处于正常运行状态,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聘请技术服务机构开展定期检测,检测结果存入职业健康档案并及时向劳动者公布。

篇8

[关键词] 中部地区 农村经济发展

一、中部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概况与特点

中部地区主要包括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安徽六省,总人口为3.7亿人,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8.1%,其中农村人口2.35亿人,占全国农村人口总数的31.08%;总的来看,与全国平均水平比,中部地区农村人口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也较低,就农业及农村经济而言,表现出如下特点:

1.农产品生产全面发展,农业比重仍然较大

中部地区是我国历来传统的粮食生产区和养殖业基地。广阔的耕地、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水资源以及适应的气候条件决定了中部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农牧水产区和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对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农业的发展一直呈稳定与持续增长态势。

2.自然资源丰富,发展潜力较大

除山西省外,中部其它五个省份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气候适宜,草山、草坡面积较厂。湖南的洞庭湖和江西的鄱阳湖,都是我国最大的淡水湖。同时,中部六省的矿产资源也十分丰富,有色金属、磷、硅灰石矿藏储量大,品位高,可为农村工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二、中部地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部地区在传统农业方面存在很大优势,但我们还应该看到中部六省在农业发展方而也存在着不少严重问题,以至于影响到整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1.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劳动者素质普遍较低

农民的思想观念较为落后,在客观上形成了与现代市场经济格格不入的小农意识、内陆意识,缺乏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创新意识。农业科技投入是衡量一个地区农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与东部发达地区比较,中部地区自身的农业科技供应能力和相关技术的消化能力显得极为薄弱。另外,中部虽然是全国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但由于信息化、服务化水平低,有关农业生产管理、技术、标准、市场经营等方面的信息获取困难,中部的农业在总体上却未能形成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品牌不多,具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很少。

2.农业生产方式相对落后

中部地区虽然在粮食生产及农副产品生产上具有较大优势,但是生产方式仍停留在过去的传统耕作方式上,同时也由于地理条件上的限制,没有形成集约化的生产方式,劳动效率降低,再加上天气因素等影响,造成农业生产规模经济上不去,农业产量不稳定;农产品加上仍停留在初级阶段,附加值较低;由于人多地少,农业生产满足不了农民生活需要,农村中大量剩余劳动力脱离土地,纷纷去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打工,留在家中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老弱病残”,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3.产业结构不合理,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不强

多数县域内的经济结构中,农业所占比重还较大,二、三产业发展步子慢,层次低,规模小,缺乏大的优势产业和大企业的带动。在这种情况下,乡镇企业发展水平不高,经济实力不强,乡镇企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发展农村经济的作用根本就没有显示出来。

三、解决中部崛起中的农业发展问题的策略

1.坚持科学发展观,以观念促发展

建设新农村任重道远,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正确把握原则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要防止偏离中心。新农村建设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就是要切实以农村的经济工作为重点,紧密围绕经济发展这一中心统筹安排和完成其他各项任务。要坚持科学发展。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理清发展思路。把人的需要、利益、权益作为发展的出发点,从片面强调增加财富为主转向以保障人的需要为主。。

2.发展现代农业,强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首先,应加大对粮食生产、农业综合开发的支持力度。从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角度注重粮食生产区的重要性。在保障基本农田动态平衡的基础上,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完善现行的土地使用制度,集中连片、规模经营,建成国家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支持粮食生产县(农场)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建设,打造粮食核心区,提高优质粮食单产水平和商品率。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制度。其次,应加快食品加工等农业产业化经营。用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转变现行的农业生产结构,多渠道地把粮食转化成适销对路的高附加值产品,推行“畜牧转化”和“加工转化”,提高农业生产附加值。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支持力度,落实对内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林产品加工业所得暂免征收企业所得税政策。

3.积极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

农村工业化、城镇化是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中部六省要真正解决“三农”问题,就必须大力实施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战略。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要以工业化为主导,走工业强农、工业强县、工业强乡之路,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要依据当地优势,面向市场,突出特色。同时,要引导农村工业向城镇、工业园区集中,发挥集聚效应。发展农村工业要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同步进行,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发展农村工业要坚持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品质量,增强出口创汇能力,营造发展的新优势。

4.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人口素质

推进中部六省农业与农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高度重视科技教育的发展。要在六省城乡基本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基础上,加快普及高中义务教育;要整合农业教育资源,建立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满足农村各项事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和农民掌握多种职业技能的要求;要在农村加快普及市场经济知识,重视培育农民的市场意识和商业精神,特别是加强诚信教育;围绕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科技需要,进行科研攻关,引进、推厂先进的科技成果,健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农村科技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刘 勇:中部崛起的主要任务和对策[J].中州学刊,2004(3)

篇9

关键词:非煤矿山;井下作业;安全生产;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TU714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安全生产状况是生产力水平、社会文明程度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伴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职工伤亡事故往往要经过逐步增加,发展到高峰,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期,然后逐步下降的过程。目前,我国部分沿海地区的职工伤亡事故已经出现逐步下降的良好趋势,其成效来之不易。其经验和做法,是经历伤亡事故频发,矿业秩序混乱之后的正确选择。前车之辙,后车之鉴。对于目前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应认真总结、借鉴沿海地区的经验,积极采取切实可行的安全对策和措施,少走弯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一、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形势

1、事故情况

目前,我国非煤矿山领域的安全生产状况严峻,主要表现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呈上升趋势;事故大多发生在集体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事故集中发生在有色金属、非金属矿山行业;事故多发地区比较集中,主要在广西、浙江、云南、广东、辽宁、河南6个省区。

2、事故原因分析

大量的中小型非煤矿山企业无证开采、非法经营,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根本不具备基本的安全生产条件;有些企业尤其是私营、个体企业,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忽视安全投人,加之大量矿山从业人员未经过上岗前的安全培训,冒险蛮干;安全生产法规建设跟不上新形势发展需要,现有安全法规对大量涌现的非公有制企业显得软弱无力。

二、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基本条件

依法设立的非煤矿山企业应具备下列基本安全生产条件:

矿山建设工程安全设施按照批准的设计施工并验收合格;矿山地面及井下供配电系统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爆破器材管理符合民用爆炸物品的管理规定,储存仓库应符合国家有关安全技术规程的要求并有严格的保管、发放、领用、清退登记制度;有特殊要求的设备、器材、保护用品和安全检测仪器符合国家或行业安全标准,矿山提升运输设备、装置及设施符合有关规定;矿山有完整的技术资料,包括地质图,矿山总布置图,矿井井上、井下对照图,矿井、巷道、采场布置图,通风系统图,防排水系统图,避灾线路图。

具备适应安全工作需要的管理机构和胜任工作的安全管理人员,有健全的安全生产责任制,并按规定发给职工劳动保护用品,职工按规定穿戴劳动保护用品和使用安全工具;按规定对职工进行安全教育培训,其中矿长、安全管理人员和特种作业人员经培训合格后持证上岗。

矿山有合理的地面、井下防水排水系统,有防止地表水泻人井下和露天采场的措施;有独立的通风系统,风量、风质和风速满足井下作业场所的需要;露天矿山的阶段高度、平台宽度和边坡角满足作业安全和边坡稳定的需要。

每个矿井至少有两个独立的能行人的直达地面的安全出口,每个生产水平和各采区至少有两个能行人的安全出口,并与直达地面的出口相通;矿山井巷布置留有足够保障井上和井下安全的矿柱和岩柱;井巷支护和采场顶板管理能保证作业安全,穿过断层破碎带的主要巷道有可靠的支护措施。

三、非煤矿山安全管理

矿山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必须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逐步实现安全管理科学化、标准化;在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生产建设工作的同时,必须计划、布置、检查、总结、评比安全工作。

安全生产责任制,应建立、健全安全卫生机构和通风防尘专业队伍或专职安全人员,并落实各级安全生产责任;安全资质条件。矿长必须经过安全培训和考核,具备安全专业知识,具有领导安全生产和处理矿山事故的能力。安全工作人员和通风、防尘专业人员必须具备专业知识和矿山实际工作经验。

安全教育。应对职工认真做好安全生产和劳动保护教育,普及安全知识和安全法规知识,进行技术和业务培训。

特种作业人员,要害岗位、重要设备和设施的作业人员,都必须经过专门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核合格取得操作资格证书或执照后,方准上岗。人员培训、考核、发证、复审工作,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安全、卫生工程技术措施和规划。企业及其主管部门在编制年度生产建设计划和长远发展规划的同时,必须编制安全、卫生工程技术措施和规划,并按国家规定提取和使用安全技术措施专项费用。该费用必须全部用于改善矿山安全生产条件,不得挪作他用。

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必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岗位责任制及岗位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执行值班制和交接班制。应建立、健全安全活动日制度,认真执行安全大检查制度。矿山企业主管部门对其所属矿山每年应至少检查一次,矿每季至少检查一次,坑口(车间)每月至少检查一次。检查时,应有分管安全工作的领导参加。对检查出的事故隐患和尘毒危害问题,应责成有关部门限期解决。

劳动保护用品管理。必须按规定向职工发放劳动保护用品,职工必须按规定穿戴和使用劳动保护用品与用具。

事故抢救及处理。应建立由专职或兼职人员组成的救护和医疗急救组织,配备必要的装备、器材和药物;每年应对职工进行自救互救训练。发生伤亡或其他重大事故时,矿长或其人必须立即到现场指挥组织抢救,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对伤亡事故,必须按规定如实上报劳动行政主管部门和管理矿山企业的主管部门。事故发生后,必须及时调查分析.查清事故原因,并提出防止同类事故发生的措施。

井下防火、防爆,有自然发火可能性的矿井,其主要运输巷道是否布置在岩层或者不易自然发火的矿层内,是否采用了预防性灌浆或者其他有效的预防自然发火的措施;矿井是否有防灭火设施和器材,是否符合国家有关消防的规定;有矿尘爆炸可能性的矿井,是否采用了防爆电器设备,是否采取了防尘和隔爆措施。

提升运输设备、装置及设施,钢丝绳、连接装置、提升容器以及保险链是否有足够的安全系数;提升容器与井壁、罐道梁之问及2个提升容器之问是否有足够的问隙;提升绞车和提升容器是否有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电机车、架线、轨道的选型是否能满足安全的要求;运送人员的机械设备是否有可靠的安全保护装置;提升运输设备是否有灵敏可靠的信号装置;钢丝绳、安全保护装置是否定期检查、更换。

加强安全教育,提高矿山全员安全意识、规程意识和法律意识。所谓全员意识,就是从矿长、坑长、班组长到安全技术人员;从党委、党支部到党小组;从人事、教育、技术、劳资、基建、财务、卫生到行政各部门;从工会和团组织的各级领导直到每一个工人都应具有安全意识,即生产必须安全,安全促进生产。安全必须规程化,安全管理必须制度化,矿山必须全面贯彻国家最近颁布的“安全生产法”。通过法律的强制性、规程的约束性和安全意识到主动性做好非煤矿山的安全生产工作。

加强井下采场和巷道地压的日常管理,尤其是回采期问的地压管理。要坚持合理的开采顺序,自始至终要做到自上而下,自上盘而下盘,自一翼向另一翼的开采顺序。在矿石、围岩破碎不稳固的情况下,可以按“三强”的原则组织生产,提高回采强度。因为在大的地压来临之前,有一段相对稳定的时问,用“三强”的办法,把采场的切割、落矿和出矿工作抢在这段时问内完成,就可以避免大的地压威胁,避免或减少采场的坍塌等事故的发生。所谓“三强”,即强掘、强采和强出,是指集中力量,强化一个采场或一个分问的掘进、落矿和出矿工作,达到快

结束语

针对当前非煤矿山事故频发,安全生产形势趋于严峻的问题,要以党的十会议重要精神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立足防范,依法整治,强化监管,标本兼治,

综合治理。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城市文化;城市经济;资源型城市;转型;大学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2-0-02

一、大学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

(一)大学促进城市文化的发展

大学是一座城市文化中最先进的部分,是最具有创新意识的群体。大学作为人才的集聚地,吸纳人才、知识、信息。同时为城市文化输入高素质人才,高层次文明的基因。

大学精神在城市文化发展中起着示范和引领作用,培育市民精神,建设高素质市民文化。大学文化建设能激发创新意识,发展创新思维,开发创新潜能,为城市建设提供丰富的创新元素。大学文化所塑造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及由此所迸发出来的创造力是城市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有了这些精神,城市才有生气,才能灵动,才能持续不断地得到发展。大学文化体现人类文化成果的意向和进步状态,因此大学文化对城市文化有推动作用。

以南开大学为例,说明大学对城市文化的引领、辐射和提升作用

创建于1919年的南开大学,不论是私立时还是国立时,不论是战火中还是“学府北辰”里,她始终秉承“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的校训,弘扬“爱国、敬业、创新、乐群”的光荣传统,坚持“求精求强、注重特色”的办学理念,培养了一批批杰出人才,增强创新精神,引领天津文化的发展。确立了天津文化名城的地位。

南开大学推动塑造天津精神。“爱国诚信、务实创新、开放包容”是天津精神的最好概括,反映了天津精神的主要内容,而南开大学的校训和光荣传统是现代南开精神的精髓。这正是天津精神的中心体现。

南开大学作为天津市文化资源的开发、整合、传播的中心,整合天津历史文化、人力、科技、教育培训等资源。承担着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要任务,做到了发展城市文化、培育市民理念、提高市民素质、升华城市形象、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塑造天津城市精神,推进城市文明进程。

(二)大学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大学高素质的人力资源,促进了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大学逐渐从传统的职能发展成为科技成果转让、孵化、企业咨询和培训等多方面功能的统一体,并推动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如美国的硅谷、英国的剑桥科技园、北京的中关村,都是依托大学建立起来的,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以斯坦福大学为主发展起来的“硅谷”为例,说明大学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

1920年斯坦福大学还只是一所乡村大学,二战结束后,有一定规模的斯坦福大学为满足财务需求,同时为给毕业生提供就业机会,将闲置的土地出租给从事高科技产业公司,允许其作为办公用地。这就是斯坦福工业园区雏形。60年代中期后,融科学、技术、生产为一体的微电子工业高速发展而逐步形成“硅谷”。由于斯坦福大学发展成了全美名列前茅的大学。她的崛起为硅谷微电子工业创造了条件,硅谷成为世界最先进人才和最尖端技术的聚集地,可以说,硅谷是当时美国经济的助推器。硅谷取得的这些骄人业绩,都离不开斯坦福大学这个孵化器。

所以说,大学本身对城市经济的发展有高度的促进作用。大学的文化产业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城市经济的增长反过来使城市对大学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大学生产和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研究开发的新技术成果及部分实现转化的活动,无疑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催化作用。大学发展与城市经济发展是一个互相促进的良性发展。

(三)大学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大学的核心是高等教育,是传播知识、培养人才、科技创新的基地。城市与大学走到一起,相互促进,合作共荣,大学的集聚、辐射、互动效应,可以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本和科技资源的支撑,并且能够发挥文化引领作用。城市对大学有更多的资金投入促进大学的发展。这样的互动互利使大学与所在城市共同繁荣发展。

以英国牛津大学为例说明大学与城市互动的发展

牛津市原来是英格兰的一个小镇,由于牛津大学在此成立而发展起来的。建校于1167年的牛津大学,现已发展成39个学院,拥有104个独立的图书馆,牛津大学的博物馆和收藏品是世界闻名的,为全球的学者提供了重要的资源,每年到牛津大学的参观者达100万多人。此项也促进牛津市旅游业的发展。同时牛津大学聚集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促使高科技企业迅速发展。牛津大学与牛津市无分明界限,为密不可分一个融体,她们相伴、互动、互利、共荣已经有八百多年的历史。牛津大学成为世界顶级大学,牛津市也成为泰晤士河谷地区的主要城市,乃至成为世界现代化城市。

由此看来,大学在城市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城市的发展必须注重大学的发展。

二、资源型城市转型离不开大学的发展

资源型城市是依托资源的开发而兴建或者发展起来的一种特殊类型的城市,其主导产业是围绕资源开发并向社会提供矿产品及其初加工品等资源型产品。它具有城市一切基本功能。

资源型城市一般要经历开发建设――繁荣――鼎盛――衰退――转型――振兴或消亡的过程。因此,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一)国外大学的发展促使资源型城市成功转型的案例

以德国鲁尔工业区和美国休斯顿市为例,说明资源型城市转型离不开大学的发展

鲁尔是德国采矿业和重工业基地,是德国的一个工业区,也是一个资源型城市的合体。70年代后,随着煤炭、钢铁等传统工业的衰退,鲁尔区面临着结构性危机。还好鲁尔注重文教发展,这里原来没有一所大学。1961年,北威州州议会决定在波鸿建立第一所大学,定名为波鸿鲁尔大学。经过四十年的发展,鲁尔区产生了更多的大学(多特蒙德大学、艾森大学等),而且波鸿鲁尔大学也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由于大学的发展,带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推进原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了经济发展。鲁尔工业区经过多年的改造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果。目前,鲁尔工业区已经从德国的煤炭及钢铁制造中心逐步变成了一个以煤炭和钢铁为基础,以高新技术产业为龙头,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新经济区。

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休斯顿是因石油开采而兴起的城市,70年代的“世界能源之都”,80年代的经济衰退,失业率一度高达10%。但是休斯顿没有出现“鬼城”现象,因为休斯顿产业结构调整早,也与休斯顿注重教育密不可分的。休斯敦完善了良好的教育体系。使38所大学应运而起,迅速壮大,在校学生23万余人。最大的大学是休斯敦大学,最有名的是莱斯大学,被誉为南方的哈佛。众多大学中,石油大学推动了石油、石化科研的开发,带动了为石油开采、化工的发展和加工业服务的机械、水泥、电力、钢铁、造纸、粮食、交通运输等多种产业的发展。医学院和医科大学使医疗业和生物技术业得以迅速发展。电子学院和工程学院促使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约翰逊宇航中心。130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一个稳定的产业基座。由于大学的发展和联邦政府支持,只短短二十多年,休斯顿就从石油化工产业为主的资源枯竭型城市,成功转型为具备现代化综合产业体系的城市。休斯敦是美国第四大城市,也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

(二)中国资源型城市现状

据中国矿业联合会研究员胡魁统计,全国现有矿业城镇426座,其中地级市79座,地级区盟7座;县级市100座,市属县级区25座,县城179座,建制镇36座。其中,处于成长期的84座,鼎盛期的291座,衰退期的51座。而国家发改委确定我国共有煤炭、有色金属、石油、森工等各类资源型城市118座,其中煤炭城市63座、有色金属城市12座、黑色冶金城市8座、石油城市9座。森工城市21座、其他城市5座,占全国城市总数的18%,涉及总人口1.54亿。国家发改委于2008年3月17日确定了国家首批资源枯竭城市12座。2009年3月,国务院确定了第二批32个资源枯竭城市。共44个城市,占总数的37.3%。我国资源型城市也面临着如何寻找新出路的问题。

以大庆市为例,说明我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离不开大学的发展

大庆位于黑龙江省西部,是一座以石油资源的开发而兴建的城市,有中国第一、亚洲第三、世界第十的大油田。五十多年,累计为国家贡献原油20亿吨,累计为国家上缴利税1.7万亿。目前,大庆油田已过了鼎盛期,产量逐年递减。大庆已经开始准备这座资源型城市的转型。

大庆首先考虑的是大学的发展。90年代,大庆没有一所大学,2000年,大庆由安达、密山分别迁入东北石油大学(原大庆石油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之后又与哈尔滨医科大学达成协议,建设哈尔滨医科大学大庆分院,而后东北林业大学研究生学院又入驻大庆。2010年,黑龙江科技大学大庆分院、大庆惠普学院又挂牌成立,之后黑龙江旅游学院大庆分院又再次签约。此时大庆大学城已形成规模。大学城内除了大学还有很多其他文化设施,博物馆、书苑、歌剧院分布于此。大学城内目前还在建影视城、动漫基地、市规划馆等一系列吸纳高端人才的基地,此外黑龙江第一家的服务外包园已经渐渐成为黑龙江省经济支柱之一,国家级高新区内已经形成“依托大学发展企业”的良性循环模式。

目前,大庆拥有八所国家高等院校,汇集高素质人才,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调整了城市产业结构。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了这座城市的迅速崛起。

大庆现在是一座以石油、石化为基础,以高科技产业为龙头,以旅游、物流、信息、金融、农产品深加工等为辅助的多种行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她是中国北方一颗璀璨的明珠,被誉为“绿色油化之都,天然百湖之城,北国温泉之乡”。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等殊荣。荣获联合国迪拜改善居住环境范例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是中国唯一同时获得这两项奖项的城市。

综上所述,资源型城市转型不可急功近利,更要注重大学的发展,培养良好的文化氛围,弘扬城市文化、加强文化创新、提升城市文化的竞争力。发挥文化产业在优化产业结构中的重要作用,并抓好城市文化与城市经济的结合,使资源型城市稳健转型、健康发展,这样资源型城市才能永续辉煌。

参考文献:

[1]赵日刚.大学要成为城市创新的“动力源”.2010.

[2]肖岳峰.大学城对区域经济发展影响的评价模型探讨.2008.

[3]何党生.论文化因素在城市经济中的作用.2007.

[4]宋旭光.加强文化建设 促进城市发展.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