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3: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产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建议和策略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2-0262-02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w and new technology, the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popular, and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hot spots of social research. This combination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Development of the actual situation, focusing on analysis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studi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ing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finally put forward on speeding up the suggestions and strategi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Internet of things industry in Shandong Province.
Key words: shandong province; IOT; strategy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是利用底层传感设备、射频识别设备、全球定位系统、红外感应技术等,通过短距离无线网络、互联网等技术把现实物品和计算机网络结合起来,以实现远程控制,达到智能化管理的目的。物联网可以说是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物联网产业发展必将带动通信服务产业、嵌入式系统产业、电子信息产业、软件服务和外包产业等快速发展,对于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物联网知识体系庞大,涉及到的产业也较多,主要包括网络通信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嵌入式产业、智能计算等多技术领域产业。物联网技术主要应用于物流交通运输、农业精细化种植、城市智能化管理、工业精准控制、公共信息服务智能平台等多领域,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降低劳动成本。目前,全球各国也在纷纷制定物联网发展规划。早在2009年初,美国奥巴马总统就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总理在无锡提出了“感知中国”,紧接着日本、欧盟等国家也纷纷提出发展物联网产业,并做出具体规划。中国政府非常重视物联网产业发展,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逐步完善物联网技术标准”。山东省作为中国的经济大省也积极投于物联网产业发展,先后出台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立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联盟、山东省物联网协会、各地市物联网研究院,建立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示范工程项目等,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条件。
本文结合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实际情况,重点分析了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了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关于加快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建议和策略。
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1.1 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中国的长江三角洲(无锡、上海、苏州等地)、珠江三角洲(深圳、广州等地)等地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处于全国物联网行业领先水平,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结合山东省物联网协会调查数据分析如下:
1)物联网产业分布:山东省物联网产业分布不均匀,东部区域发展较快,以青岛、潍坊、威海等城市为例,分别在RFID、微电子、传感器等关键技术方面有所突破,在智能家居、智能物流、智能农业、智能工业、智慧城市等方面加快发展,进行了应用推广。潍坊市建立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潍坊市物联网研究院,依托高新技术,重点发展了物联网产业。青岛市依托青岛海尔集团、海信等大型企业强大力量带动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部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而西部地区(德州、聊城等地)相对来说物联网产业发展较为薄弱。
2)物联网销售和利润:整体来说,山东省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2013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1600多亿元,2014年,山东省物联网相关企业实现主业务营业收入达到2000亿元,比2013年增长20%,物联网产业销售和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3)物联网产品与服务:山东省物联网企业产品主要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其中自主研发产品主要RFID、条形码和网络通信技术为主,产品主要服务范围在物流仓储管理、工业监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等方面,智能终端制造业约占16%,利润较高的物联网产品主要集中在智慧城市、食品质量安全监管、智能电网等方面。
篇2
【摘要】作为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先行区、领头羊,江苏省近年来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客观上还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克服。协同创新思想及其应用,为江苏物联网的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了崭新思路。只有通过在省域领导模式、管理服务体制机制、产业组织运行方式、融资体系及创新平台等方面进一步发挥协同优势,才能实现江苏物联网产业更高水平的发展。
关键词 物联网产业;协同创新
【基金项目】2012 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012ZDIXM032):江苏物联网发展的协同创新研究。
【作者简介】贾华,南京理工大学紫金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信息化与信息产业;郭强,南京邮电大学讲师,硕士,研究方向:高校科技产业;张志华,南京邮电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产学研合作。
物联网作为信息产业领域未来竞争的制高点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力,已在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已将物联网产业列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江苏作为信息化强省,已将物联网产业作为提升江苏产业核心竞争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的战略选择。
一、江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江苏是我国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且发展相对集中的地区,在技术标准、市场应用、人才资源等方面拥有一定的先行优势。尤其是2010 年以来,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在创新资源集聚、产业集群发展等方面已具有明显优势,全省物联网产业创新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物联网产业链。
(一) 国内外发展环境优越,区域规模优势明显
放眼全球,当前全球物联网相关技术、标准、应用、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物联网核心技术持续发展,标准体系加快构建,产业体系处于建立和完善过程中。从世界各国发展来看,美国于2009年开始就大力实施“智慧的地球”战略,欧盟同年推出“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意在引领世界物联网发展。而在此前的2004年,亚洲的日本和韩国就率先制定了物联网国家战略计划,分别为泛在网“U- Japan” 战略和“U- Korea”战略,以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确保在全球的科技领先地位。
立足国内,根据新华社的《2012~2013年中国物联网发展年度报告》显示,当前我国物联网发展势头持续强劲。2012年以来,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呈现四大集聚区逐步成型、热点区域不断涌现的局面。产业区域分布上,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板块集聚发展的总体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居各区域首位。从市场应用角度来看,随着社会各个领域加快向智能化推进,众多行业对物联网的需求显著提升,智能卡技术、二维码识别、传感器等细分市场增长态势明显。作为全国各省域产业发展的排头兵,2013年江苏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1950 亿, 占全国总量的近40%,具体如图1 所示。由此可见,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形势良好,位处产业聚集区域的核心地带,区位优势不言而喻。
(二) 区内产业布局合理,要素集群效应显著
根据江苏省出台的《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纲要(2009~2012年)》规划部署,无锡被确定为物联网产业核心区,苏州、南京则处于物联网产业支撑区。目前,江苏以无锡为核心区,苏州、南京为“一体两翼”支撑区,无锡、南京、苏州和徐州四大集群板块的产业布局基本形成,区内产业规模占全省的比重超过80%,产业集聚发展态势明显,具体见表1。国务院《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2012~2020年)》已于2012年8月实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物联网领域已累计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20家;省内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9所高校和省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2所重点高校及中国科学院积极整合资源分别建立物联网研究开发机构;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以及国家广电总局等企业纷纷在江苏设立物联网技术实验室和推广中心等;在产品制造、软件开发、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等产业链相关环节,以国睿集团、南瑞集团、中兴软创等为代表的一批竞争力强、行业影响力大的骨干龙头企业脱颖而出。目前,全省开展物联网研究开发的机构接近百家,研发人员超万人,其中50%以上的研发机构、40%左右的研发人员集中在无锡。
(三) 发展模式初步呈现政府主导、政策引导的特点
正如其他新兴产业初期发展环境一样,需要政府主导、政府帮扶的“保胎”阶段,物联网发展也不例外。首先,在国家层面,从2011年4月以来,中央政府先后出台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等5部文件,从物联网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保障措施、资金扶持等方面全方位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给予支撑。其次,江苏省于2012年2月了《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15年,将江苏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物联网技术创新中心、产业基地和应用示范中心,使物联网产业尽快成为支撑江苏创新型经济发展的新兴产业”。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已经初步构建了一套政策支撑扶助体系网络,具体见表2。
(四) 产业发展处于全国第一方阵,具有比较优势
江苏是国内物联网产业起步较早和相对集中的地区,在各方面拥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如表3所示。一是在技术和标准方面,较早开展了核心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示范推广等工作,在国际国内相关标准制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市场应用方面,传感器、集成电路、智能计算、无线通信等方面产业基础较好,尤其是以资源集聚、技术创新、产业培育、应用示范为亮点的无锡物联网产业发展特色进一步凸显。三是科技研发平台和骨干企业呈现汇集效应,物联网软硬件、系统集成等环节拥有中电科技十四所、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邮电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南瑞集团、三宝科技、熊猫电子等一大批骨干企业,技术创新与市场应用推广能力较强。此外,江苏的科教资源优势、人才优势和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的经验优势均为产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核心技术在全球范围内缺乏优势
虽然相关企业和科研机构几乎已覆盖物联网的全产业链,但在物联网传感领域占据重要位置的芯片研发及应用,却一直是个“短腿”。长期以来,全世界CPU芯片被INTEL、AMD两家跨国公司垄断,系统芯片则被三星等公司垄断。目前,江苏乃至全国物联网产业中使用的芯片约八成来自进口,芯片至今依然是制约我国物联网加速发展的瓶颈。在物联网产业核心技术领域,以传感器技术、RFID超高频芯片设计技术、信息处理与决策分析技术等为代表的关键技术的整体实力与国外相比依然处于弱势。如国内传感器产业链上的单位已超过1500余家,然而较高档次的传感器产品几乎完全从国外进口,传感器技术水平比国外要落后15年左右。
(二) 产业应用面有待拓展
物联网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是被普遍看好的,有数据显示,发达国家的ICT (信息通信技术)产值已经占到了GDP的60%~70%,已呈现“天花板效应”。而中国是传统的工农业大国,2013 年ICT产值在GDP中的占比仅为17.6%。这个数据一方面体现我国与发达国家还存在很大的差距,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也说明我国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市场潜力巨大。然而,目前困扰行业的主要问题是成熟产品较少,产业规模基础薄弱。另外,全行业大量的产学研投入也存在着重技术、轻应用的现象。因此总体而言,短期内相当一部分物联网企业还处于市场摸索起步阶段,目前全产业还处于推广应用的初级阶段。
(三) 缺乏产业链龙头型企业
根据江苏省经信委2012年的《江苏省物联网重点企业及产品名录》显示,江苏省共有235 家企业列入名录,充分展示了物联网产业的整体水平、创新成果和综合实力。然而,作为产业发展龙头区域的无锡市,相对于2013年物联网产业链上拥有的794家企业,同期年度的核心总产值为900亿元,由此推算平均每家物联网企业平均年产值仅为一亿元左右。由此可见,全省物联网企业普遍规模偏小,缺乏大型龙头企业,产业群体中联动效应不足。客观上,正是由于应用领域缺乏大型规模化企业,以应用为牵引带动产业整体发展的思路难以发挥成效,对培育市场规模、构建完整产业链也产生了制约作用。
(四) 行业组织效用的整合不够
作为物联网产业发展环境中的几个关键组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行业组织、政府等五大要素均直接或间接对区域物联网产业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发挥行业组织的联合协作中,客观上存在着普遍对于技术、市场、知识的高度重视,而相对弱化对管理、协调作用的认识。因此,行业组织之间缺乏有效的“合力”机制,使得整体产业链发展受到制约。具体表现在:全省缺少一个统一的行业发展组织,仅仅各重点地级市独立成立了产业联盟,如南京市物联网产业联盟、“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无锡)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区域内“各自为战”的局面,极易产生重复投资、盲目跟风的现象。而且,也不利于全省“一盘棋”思想指导下的资源整合、统一配置的发展模式。
(五) 产业融资需求量大、渠道单一
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基础薄弱和产业的规模化优势特点决定了产业发展需要大量资金投入。随着物联网技术研发、标准研制、应用示范等方面的广泛展开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培育都直接依靠资金的支撑。为积极支持我国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中央财政从2011 年起设立了物联网发展专项资金。为进一步加快江苏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步伐,近年来江苏围绕重点区域开展了专项投资,无锡全市已建和在建的涉及物联网的投资基金有124个,基金总规模达370亿元。然而,这些资金来源相对单一,大都基于政府的投资,难掩“僧多粥少”、“杯水车薪”的现实局面。尤其是基于物联网发展资金长效投入的角度出发,拓展融资渠道也是大势所趋。
三、基于协同创新的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机制构建
党的十报告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求“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吸收再创造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为推进实施协同创新发展战略,教育部、财政部及时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以下简称“2011计划”),“2011计划”的核心就是推动实施协同创新战略。毋庸置疑,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也必须走企业、高校、研究机构及相关组织发挥各自的特殊优势整合互补性资源,实现各方协同发展,共同推进物联网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道路。
(一) 协同各地,创新省域统一领导模式
协同创新的重要特点是整体性,创新生态系统是各种要素的有机集合而不是简单相加,其存在的方式、目标、功能都表现出统一的整体性。随着江苏各地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深入推进,规模化、多元化、差异化的特点逐渐显现,这就需要在宏观层面上按照“一盘棋”的思路,加强组织领导。根据江苏的省情,可适时建立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由省政府主管领导担任召集人,统筹协调政策、资金、市场等各方面资源,研究解决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同时,配套设立省物联网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就江苏物联网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和论证,为联席会议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其实,物联网产业领域的“联席会议制度”已有先例,在国家层面上,2012年8月,国务院批准成立了由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牵头的“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并成立了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首次在产业中对物联网产业发展成立两个部际联系会议机制进行协调和推动。
(二) 协同各方,创新管理服务的体制机制
协同创新的另一重要特点是系统性。按照协同理论和系统论的基本观点,解决一个复杂大系统的协同问题,需要由属性不同的各个子系统发生相互作用和协作,经历从“旧结构至新结构”的演化过程,实现整体的创新目标。物联网产业系统的运行也应遵循这一思想。物联网发展涉及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产业链长,涵盖面广,而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明确各自的职责尤为关键。因此,区域政府要加强组织协调,一方面,建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工作推进机制和考核激励机制,用好优惠政策和扶持措施,并有针对性地给予重点支持。另一方面,开展应用示范,抓好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和关键技术在各领域的推广应用,同时组织实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努力增强发展后劲。此外,努力提高服务水平,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三) 协同关联组织,创新物联网产业组织运行方式
物联网产业发展应大力坚持市场化导向作为基本指导思想,以企业为主体,增强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因此,按照市场规模运行的必要举措就是要创建产业组织,凝聚要素,协调发展。虽然近年来江苏省内一些地市已先后成立了地市级产业组织,如南京市物联网产业联盟、无锡感知中国物联网联盟、苏州市物联网协会、徐州感知矿山物联网技术联盟等,但是目前尚无省域范围的物联网产业联盟组织。因此,适时组建江苏省物联网产业联盟,统筹协调各地市联盟成员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全省范围联盟成员共同参与市场开拓,对于推动区域物联网产业技术进步和规模化发展具有重大积极意义。
(四) 协同利益攸关方,创新多元化融资体系
客观来看,目前物联网产业属于初期发展阶段,大部分物联网企业还属于中小型规模,企业融资成为行业共同关注的焦点。要积极拓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一是充分发挥政府财政资金的扶持作用,积极争取各类国家专项基金资金支持,同时省市政府应科学规划设立专项资金,重点支持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重点应用示范项目、重大技术研发等;二是有序发展创业投资,鼓励设立物联网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引导国内外风险投资及社会资金投向物联网产业;三是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加大对物联网产业的信贷支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立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的银企关系;四是积极引导和扶持条件成熟的物联网企业上市、发行债券以及招商引资,多渠道吸引资本市场的资金。
(五) 协同科技资源,打造高端物联网创新平台
协同创新的本质就是各个创新主体要素内实现创新互惠知识的共享,资源优化配置,行动最优同步,从而实现共同目标。而协同创新的有效执行关键在于协同创新平台的搭建。由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目前尚处于早期的阶段,技术和业务模式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探索,产业的市场还需要有一个长期培育的过程。因此必须整合产业资源和研发力量,围绕关键核心方向,打造一批高端创新研发平台,为产业链的协调发展构建技术基础。在推进建立物联网协同创新平台方面,江苏已迈出实质性的一步。2009年9月,南京邮电大学率先在全国成立了以培养物联网急需人才为根本任务的物联网学院和以研究物联网核心技术和标准化问题为目标的物联网研究院。2013年,由南京邮电大学牵头,包括省内外9 所高校、5 家科研院所、6家骨干企业、3大电信运营商、2个地方物联网联盟、4个政府有关部门共29家单位共同参与的“物联网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作为全省首批省级“2011计划”的29个中心之一正式被批准立项建设,这一平台的建设将有力地推动江苏物联网协同创新的快速发展。下一步,江苏应继续以差别化打造多个高水平物联网创新平台,以这些重点平台为支撑,承接物联网领域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参与国家物联网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的研制,创建专利池,推动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参考文献
[1] 王玮.建立21 世纪无所不在的网络社会:浅谈日本U- Japan及韩国U- Korea战略[J].信息网络,2005,(7):1-8.
[2] 孙琳.江苏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J].中国科技信息,2013,(4):75-76.
[3] 樊哲高.政策给力江苏物联网发展步入快车道[N].中国电子报,2013-02-22.
[4] 段宝岩.实现协同创新的关键是体制机制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12,(20):15-16.
[5] 吴绍芬.协同创新与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J].高校教育管理,2012,(6):16-19.
篇3
一、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物联网是指将物体通过多种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全面互联,可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其主要特征是,通过射频识别、传感器等方式获取物理世界的各种信息,结合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等网络进行信息的传送与交互,采用智能计算技术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从而提高对物质世界的感知能力,实现智能化的决策和控制。随着物联网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必将引发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物联网产业是国家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对于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迅速提升信息产业整体创新能力,促进创新型城市建设;二是加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三是强力带动其他特色新兴产业发展,促进经济全面发展;四是有利于改善民生,提高市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社会。各级各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推进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工作力度,不断扩大物联网研发应用范围,为建设繁华舒适、现代一流的省会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二、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充分发挥毗邻区位优势、省会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优势、雄厚的产业基础优势和科技资源优势,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服务民生为目标,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示范工程为牵引、社会参与为基础,采取需求拉动和技术推动的互动发展模式,努力把物联网产业培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二)发展目标。到年,物联网产业销售收入达到亿元以上,重点示范行业效果明显,重点示范区特色鲜明,城市民生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成为重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建设4个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培育个龙头带动企业,扶持个特色鲜明的创新型企业,推动个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三类应用示范工程。力争在物联网关键技术方面形成有效技术支撑,在通信设备、卫星导航、行业应用、物联网服务等领域形成产业规模。
三、重点任务
(一)规划整合物联网产业链
加快物联网产业布局规划,引导产学研金介积极参与,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联盟,促进RFID、传感器、二维条码、短距无线通信、IPV6、云计算等一批关键技术及自主创新产品的研发和成果产业化,形成物联网产业聚集效应。推进物联网产业链整合,集中精力打造从传感器、芯片、软件、终端、整机、网络到业务应用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
(二)加快建设物联网技术创新平台
1科技集团物联网研发中心。坚持“需求拉动、技术推动”原则,以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所、第所为核心,联合物联网相关企业、科研院所,建设国内一流水准的物联网产业研究机构。整合多方优势资源,加快网络与宽带接入、基础材料与芯片、传感器网络、无线通信、卫星导航、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积极参加标准制定,推进技术产业化以及重大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支撑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
2信息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依托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建设物联网应用工程中心,加强射频识别、物联网信息安全等领域的重大技术研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和集成创新,加快物联网应用技术发展。
3市物联网共性支撑技术研究中心。依托驻石高校,大力研发适用于物联网的可编程技术、测试技术、情境感知和环境建模技术等共性技术。加强现代信息通讯技术、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先进微电子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基础支撑技术的研究与应用。面向生产制造、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提供物联网应用解决方案、计算处理、信息交换、数据存储和资源互调共享等共性技术服务。
4市物联网软件及系统集成技术研究中心。依托软件产业基地和软件高新技术企业,针对多网融合需求,加大应用管理和服务软件,以及信息服务平台技术的开发力度;重点发展物联网信息安全软件、产品和专业化服务;重点发展物联网系统集成和运行维护服务,支持企业面向行业应用开展物联网技术服务,以推动物联网应用的快速发展。
(三)培育扶持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
加大政策、资源投入,重点培育与扶持具有整体设计与制造能力的企业以及将物质、能源和信息三大资源进行系统集成的企业,加大物联网关键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力度,使其发展成为物联网产业的龙头企业,进而带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
(四)积极推动物联网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现有产业基础,重点规划布局,以物联网产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吸引相关企业,加快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发挥核心带动作用。重点推动建设三个物联网产业基地,一是以中电科集团第所和所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元器件生产制造及系统集成基地;二是以软件园为依托,打造物联网产业软件开发基地;三是以东部产业新城和正定新区建设为契机,以行业应用为突破,打造华北地区物联网行业应用示范基地。
(五)组织实施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
1重点产业示范工程。以提高重点产业的资源利用率和运营效率为目标,将物联网技术逐步渗透融入到工业、农业、电力等重点产业运营管理的各个环节,加快两化融合,抓紧实施智能生产、运营、管理源等示范工程。
——生物医药产业。利用电子标签技术、温湿度传感器以及各类监控设备,开发和实施生物医药产业在生产、流通、库存、消费等环节的智能监管和安全溯源系统,实现对在产、在库、在途、在用、在售、在监管“六在环节”的可视全程追踪溯源。
——智能商贸流通。利用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激光扫描器等设备,开发和实施商贸流通产业在物品流转、库存管理、消防管理、停车诱导等方面的应用系统,打造智能商贸流通业综合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管理,提高运营效率,树立全新商贸流通品牌。
——智能物流。通过RFID技术在多式联运、大型物流园区、城市配送、冷链物流等方面的应用,探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物流环节的全流程管理;开发面向物流行业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开发适用于各种物流环境的特种电子标签、物流装备、读写器、中间件、管理系统等产品。
——智能旅游。结合旅游现状,将传感器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等物联网技术运用到旅游景点信息管理、商场酒店信息管理、智能导游、电子地图以及特色名优产品防伪等领域,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便捷安全的服务,优化商务旅游环境,进一步提升旅游形象。
2公共安全示范工程。围绕公共安全的监测、保护和预防,将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运用到生态环境监测、公共安防监控等领域。在无人维护、条件恶劣生态环境监测中,无需人工干预的条件下实现生态监测、数据存储与交互,提高生态监测实时性、可靠性。
——食品安全溯源。将物联网技术与食品生产企业原有的生产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相融合,开发涵盖生产、加工、存储和运输全过程的食品溯源系统,快速、自动、准确地采集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对食品生产、流通、消费的全程监控。
——城市水环境监控。运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对重点水源保护区域进行实时在线监测和动态跟踪保护,进一步减少和遏制水体污染事故发生。
——大气环境监控。将传感技术、无线通信技术与大气监测仪器设备相融合,实现对大气的连续监测和远程监控,及时掌握监测区域的气象状况,预警、预报重大大气污染事故,定点监测污染区域的发展态势。
——地下管网监控。将传感器(压力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气体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等相结合,实现对自来水、天然气等地下管网的在线实时监测,有效破解地下管网监测难题,及时、精确发现施工破坏、泄漏等不安全因素,提高地下管网运行的安全性,降低维护成本。
——公共安防监控。将智能传感设备、无线通信技术等运用到公共安防监控领域,在机场、学校、商场、重点商贸市场等公共场所以及突发事件中运用物联网技术与系统,实现实时监控监测、人员定位、智能分析判断、防火防盗防恶性事件等功能,提升公共安全监控系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保障城市安全。
3公共服务示范工程。围绕改善生活、方便百姓的目标,推动物联网技术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的多个领域。优先选择智能交通、智能社区、智能医疗保健等领域开展试点示范工程。
——智能交通。利用传感技术、电子结算技术以及各类监控设备、显示设备,开发和实施智能交通指挥系统、停车诱导系统、智能车库系统,打造智能交通信息平台,实现智能化采集、实时交互路况信息以及车辆管理信息,提高交通运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压力。加紧实施基于物联网的泛在交通智能感知和调度系统项目、道路停车自动收费项目、公交二维码系统,积极联合相关企业、研究单位,开发全面智能交通解决方案。
——智能社区。通过传感技术、射频识别技术、定位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互联网、电信网以及广播电视网相融合,整合运用到小区周界安防、车辆出入与停放管理以及社区医院、超市等领域,实现社区内不同服务体系之间的互联互通,打造便捷、舒适及安全的生活居住环境。
——智能医疗保健。推进物联网技术在电子病历、健康检测与实时监护等领域的运用,重点推进小区健康信息化平台建设,切实增强对特定人群生理特征的全天候监测和与医院的实时交互能力,不断提高远程医疗能力,提升医疗卫生系统的运行效率,减轻病人负担。
(六)突出带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加快物联网新技术推广应用、新产品产业化步伐,整合本地区现有资源,积极引进大公司、大集团,加大与的区域合作力度,促进成果在的应用推广。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组织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1成立物联网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挂帅,常务副市长为副组长,有关部门领导为成员,负责指导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工作,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产业发展,协调解决产业发展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
2成立物联网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覆盖技术、经济、公共管理等领域的国内外物联网知名专家,负责研究提出物联网产业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建议,研究论证有关前瞻性的技术应用问题,为物联网产业发展提供理论和智力支撑。
(二)拓宽资金来源,加大资金扶持
1设立市物联网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从市现代产业发展资金中设立万元物联网产业专项资金,重点支持物联网产业示范工程、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和公共服务平台项目建设。以专项资金为引导,吸引金融资本、产业资本和社会资本向物联网企业倾斜,资助物联网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技术改造、人才引进与培养等。
2积极争取国家专项资金支持。鼓励物联网企业积极申报或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申报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和重大产业技术开发项目、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项目、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中小企业专项资金及技术创新基金等各类国家专项,以及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和重大科技专项,对申报成功并获得国家、省专项资金的项目,给予的市级配套资金。
3鼓励企业上市融资。建立物联网领域拟上市企业库,积极帮助拟上市企业做好上市融资工作,切实推动物联网企业到国内主板、中小板、创业板上市融资;鼓励有条件企业积极到海外市场上市融资;推荐和协助有条件的物联网企业申请发行企业债券,募集发展资金。
(三)推进联盟合作,整合多方资源
筹建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由政府推动、核心企业牵头,组建由政府、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科研院所、网络运营商、中介组织以及产业用户等多方参与的物联网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通过联盟,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和资源整合作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产业化推进主体作用、科研院所的技术创新源头作用、应用部门的市场牵引作用,以及网络运营商的网络支撑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推动共性及关键技术研发、技术标准制定,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共同发展,提升物联网项目系统集成能力;通过联盟,加强与全国各地物联网产业联盟、协会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切实推进物联网技术产业化应用、技术标准体系完善与统一工作。
(四)突出政策扶持,优化发展环境
1适时出台扶持政策。启动物联网产业发展政策的研究制定,明确细化扶持重点、扶持资金和具体措施,扎实推进物联网产业有序发展。各县(市)、区依照全市物联网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本地产业发展实际,制定相应措施,积极帮助和指导本地物联网产业发展,确保规划的顺利推进和严格实施。
2营造良好政策环境。加大土地支持力度,在符合用地标准和要求的前提下,优先安排物联网工程项目用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奖励,充分调动和吸引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和创新性,保障物联网产业的高水平发展。
(五)培育高端人才,提升创新能力
加大物联网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养和引进物联网技术领军人才和高端人才,加强物联网产业专业人才培训,制定物联网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重点支持驻石高校建设物联网产业相关的专业和学科体系,使之能够培养引领物联网产业与技术升级的高素质人才,为加快物联网产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六)建立行业统计,提供咨询服务
篇4
关键词:物联网;EPC系统;产业链结构
中图分类号:F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1)34-0185-02
一、什么是物联网
什么是物联网,物联网又将如何改变人们的生活?目前已经有大量的论文、研究报告和新闻报道对其做出了各自的诠释,网络搜索得到的通俗定义如下:“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①
IBM在2008年,推出了物联网概念“智慧的地球”宏伟战略,通过50多个国家的企业和组织的合作,用1 200多项激动人心的案例向世界证明,智慧的系统可以成功应用于交通、制造、能源、城市建设等各个领域,“智慧的地球”愿景不但切实可行,而且前景广阔。经过实践,他也给我们提供了明确的数据以使我们能够切实清楚的认识到这项战略极大的社会效益,“交通:高峰流量下降 18%,碳排放下降 14%;电力:能耗降低 15%,电费下降 10%;医疗:诊断和运营效率提升 10%;供应链:成本下降 30%,库存下降 25%;零售:销售额提升 10%”。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将释放出极大的缩小成本的空间,并通过新兴的行业和服务为人们提供优质的生活和服务,地球的面貌将会为之一新。
二、物联网所涉及的产业――以EPC系统为例
《ITU Internet Report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报告中有这么一段描述,“物联网是一项技术革命,揭示了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未来,而他的发展有赖于一些重要领域的接连不断的技术创新,从无线传感器到纳米技术”,其中也包括了EPC(Electronic Product Code,即产品电子代码)系统的开发。
EPC系统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射频识别(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的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实物互联网,旨在提高现代物流、供应链管理水平,降低成本,被誉为是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现代物流信息管理新技术。EPC的概念,相当于在物联网上每一件产品建立了从生到死的档案,而EPC系统则是由EPC体系、射频设别体系以及信息网络体系三部分组成,最终目标是为每一产品建立全球的、开发的标识标准。
由此观之,整个物联网概念下,将会聚集一大批高新科技产业、国际组织以及国家,形成“物联网技术产业联盟”。自然其中也包括了EPC系统的技术联盟(见下页图1)。
1.实现EPC系统的产业,包括射频识别系统相关的电子通信设备制造业,与信息网络系统相关的计算机应用服务业以及系统集成产业等。目前,TI、Intel等美国集成电路厂商都在RFID领域投入巨资进行芯片开发,IBM、Microsoft在积极开发支持RFID应用的软件和系统。
2.就目前EPC系统的应用领域和产业来看,物流业、零售业、军事领域等领域的应用已经比较成熟,而且已经形成了从以身份识别、电子票证为主,向资产管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电子文档、图书馆、仓储物流等物品识别拓展的趋势。
3.而在与EPC标准的建设方面,美国、日本、印度、欧盟以及国际物品编码协会等国家和国际组织均已经部署了物联网相关技术体系、公共信息安全、标准体系建设、应用试点等项目的研究。
由图1可预知,电子通信产业作为整个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技术核心,在物联网从概念到市场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起步到商业化运作成形,电子通信产业的地位也是不可替代并且是决定着物联网产业发展步伐的关键产业。电子通信产业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基石。
三、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动机
按IBM主席Sam Palmisano于2008年11月6日在国际关系委员会上的演讲报告里所论述的,“Computational power is being put into things we wouldn’t recognize as computers.Indeed,almost anything―any person,any object,any process or any service,for any organization,large or small―can become digitally aware and networked.”
物联网,在技术层面上,将所有人,所有物体,所有服务,所有可以作为主体的Things联结起来以最大化地采集数字信息,再通过超级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在社会层面上,物联网,通过商业化运作,将信息分类提供技术人员、企业和行政主体,从而渗透进社会生产管理等人类社会活动的所有过程和网络,最大化地提升人类生活的品质;而在经济层面上,该网络由于能够激发出如此之多的信息量,等同于激发了潜力无限的社会需求和个人需求,围绕这样一种潜在需求,各类行为主体将采取各类行动,以求自身收益的最大化。
1.“物联网时代”的到来必然带来社会经济结构的巨大变革。能够将物与物、人与物、人与人的直接联系起来的网络技术,所带来的将又是一次信息的大爆发,这场大爆发必然带来信息表达和传达方式的变革,进而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纵观人类发展历史上已经发生的几次重要的信息革命,如语言的使用、文字的创造、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应用,已经一次又一次地助人类社会文明向前了跳跃了一大步,追溯到最近几次,如计算机应用的普及、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以及由此带来的信息革命,催生出了一大批以信息技术为主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进而压倒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资本密集型工业。
2.假若提取了足够的信息,便存在利用信息给自身创造便利的条件,也可以利用起来给他人创造便利的条件。此信息者,市场机会是也,受此便利者,自然是广大的用户了,而这恰恰形成了史无前例的需求。以电信产业的发展为例,电信产业具有网络外部性的特征――提供给用户的服务价值随着连接到网络的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规制和竞争保证网络的互联互通的情况下,用户量能够迅速适应技术进步,逐步扩大达到关键数量时,用户量将迅速趋于大规模网络均衡。
3.按照摩尔定律,每隔18―24个月,微电子产品单位产品的成本将会减少一半。随着网络承载容量的不断扩大,势必会大大降低信息传输成本。物联网系统内部产业,除了根据摩尔定律减少了成本导致边际成本曲线下移,还会出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不但深入所导致的边际成本线向下延伸这种现象,而在物联网系统应用领域,由于融合了新的智能管理技术,会降低了管理成本,进而提升了企业的市场势力。
4.随着物联网相关产业和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如电器制造业、公共运输业、城市交通与社会管理等各行业和部门都将从中受益,并得到进一步发展。可以这么说,广义上的物联网已经不是单指某项技术或者某一具体网络,而是意味着覆盖全球所有产业影响全球所有人的生活方式和质量的生态网络。物联网所涉及的产业之广,已经无以复加。
四、物联网和电子通信产业的未来
篇5
[关键词]互联网+文化产业 加快发展 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5-0273-01
“互联网+文化产业”是指运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推动文化产业技术进步、效率提升与模式变革的文化产业发展新形态。“互联网+文化产业”作为文化产业新兴业态必将成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引擎,也将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哈尔滨市“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基础
(一)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活动丰富
有地域文化,也有移民文化,有历史民俗文化,更有现代创意文化,包括金源、欧陆、冰雪、湿地、音乐、红色、边疆、民俗等文化,还有“国际冰雪节”、“中国-俄罗斯博览会”、“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等节会文化。
(二)文化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对经济的拉动日益明显
2008-2015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由92.84亿元增加到370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20%,高于同期GDP平均10%的增长速度。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全市GDP中的比重由2008年的3.3%上升到2015年的6.43%。从事文化产业的经营单位2.19万户,比2008年年均增长7%,从业人员21.35万人,增长8.9%,占全市就业人口的4.02%。预计2020年末,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7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从业人数占就业人口7%。
(三)文化与科技融合日趋深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迅猛,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物联网、云计算、多媒体技术等新兴文化业态进展迅速。现有60多所大专院校,年毕业生近12万人,设有文化、影视、动漫、传媒、设计、艺术等专业和互联网信息技术专业,培养了大批文化产业和互联网技术高端专业人才。
(四)产业集聚水平迅速提升,产业园区规模日益发展壮大
投资200亿元,推进冰雪大世界、黑龙江省动漫产业基地、松雷原创音乐剧基地、太阳岛景区、同源文化等5个国家级示范基地,及新媒体产业园区、伏尔加庄园、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区等19个省级示范园区基地。万达文化旅游城、波塞冬海洋公园、印刷出版文化科技产业园、同源“小笨熊”阅读视听互动平台等29个文化产业项目在建,现代文化艺术产业园、红博西城红场、会展四季公园相继落成。
三、发展思路与发展重点
(一)发展思路
发挥互联网对文化产业创新升级的平台作用,以文化与互联网融合创新为突破口,促进大数据、网络化和智能化服务文化产业,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更新思维观念,创新技术手段,做强龙头企业,打造特色品牌。以“政策引领、创新驱动、协同推进、开放共享”为着力点,促进文化产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推动文化产业创新驱动发展领域,打造文化强市。一是坚持政策引领,二是坚持创新驱动,三是坚持协同推进,四是坚持开放共享。
(二)发展重点
围绕我市具有产业基础、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的文化创意、新兴媒体、数字出版、网络视听、文化电商、演艺娱乐、广告会展、文化旅游、民俗工艺等重点业态,推进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文化产业领域融合创新,建设一批在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发展云计算、软件开发、新媒体、创意设计、动漫制作、广告策划、数字出版等互联网文化科技企业,培育融合度高、成长性好、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文化产业”集群。完善项目征集、推介、培育、实施、跟踪评估与动态管理机制。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将“互联网+文化产业”列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优先支持。到2020年,文化产业培育成为我市支柱产业。
四、对策建议
(一)完善顶层设计,强化政策引领
一是制定我市“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战略。出台《哈尔滨市促进“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制定总体规划,促进互联网与文化产业融合创新。二是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三是为互联网文化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政策宣传,增强全社会对“互联网+文化产业”的认知度,形成各方主动参与。四是加大政策扶持,对涉及投资、财税、金融、土地、价格、人才等优惠政策,按规定幅度的上限执行。
(二)拓宽融资渠道,创新融资模式
以文化产业引导资金为基础,联合骨干文化企业和投资机构等出资,设立“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对融合度高、成长性好、市场前景广阔、竞争力强的互联网文化企业重点扶持。发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信用保险保单融资增信等服务。建立“哈尔滨拟上市互联网文化企业资源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融资,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互联网+文化产业”领域。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实现创新驱动发展
将平房文化产业集聚区打造成“互联网+文化产业”基地。通过项目招商、园区招商、参会招商、活动招商等多元拓展招商路径,引进“互联网+文化企业”,重点引进规模大、投产快、效益佳、前景好的项目。支持出版集团、报业集团、演艺影视集团、文旅集团等一批具有竞争力和自主品牌的企业发展壮大;扶持新洋科技、同源文化、盛源文化等一批契合“互联网+文化产业”融合发展趋势、具有产业链整合的企业成为辐射带动作用强的文化企业。鼓励具有自主核心知识产权的文化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进入国际市场。
(四)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战略,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发挥高等院校众多的优势,培养造就高端文化人才,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建立骨干互联网文化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才的联办机制。根据产业发展需求,共建特色专业、共享研发平台,合作培养“互联网+文化产业”高层次实用人才。建立“互联网+文化产业”人才库,为产业发展做足人才储备。
(五)鼓励科技与文化跨界融合,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
一是实施文化电商培育行动。鼓励发展O2O和C2B等新型电商模式,支持文化企业加强与知名电商、门户网站、搜索引擎合作。设立“淘宝哈尔滨特色馆”。二是实施媒体融合发展行动。加快推进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促进报网融合、台网融合,加快发展新闻网站、移动客户端、手机网站、手机报等新应用新业态,培育现代髅讲业体系,抢占视听新媒体领域制高点。三是加快建设综合服务平台,为“互联网+文化产业”大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
参考文献
[1] 陈少峰.当前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的新趋势.[J].艺术百家,2015(04).
篇6
为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十一五”规划》,促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我委决定在信息和产业升级等领域建设若干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实验室。现通知如下:
一、建设重点
(一)信息
1、新一代移动通信测试验证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移动通信后续演进技术测试验证和标准制定,基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技术,建立相关试验和验证平台,以及规范的测试评价体系,为国内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提供开放测试环境,并开展国际合作,促进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标准研究制定,提高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推动我国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和产业发展。
2、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适应宽带化、多媒体化、IP化技术发展趋势,针对新一代移动通信系统关键技术,重点开展基于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后续演进技术的工程化研究、关键系统和部件的开发,促进产业化,提升我国移动通信产业持续发展和创新能力,满足新一代移动通信发展需要。
3、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构建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络关键技术,建立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技术研发、测试和试验平台,研究可运营、可控制、可管理的新型体系架构,以及地址管理和信用机制等,提高承载互联网业务能力和服务质量,积极参与相关标准的制定,促进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核心网技术的发展。
4、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下一代互联网互联设备关键技术,建立技术研发和测试平台,开展路由器、交换机等互联设备关键技术工程化研究,开发相关设备,开展设备仿真和测试验证,促进相关设备标准研究制定,推动下一代互联网产业发展,为我国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应用提供支撑。
5、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关键技术,建立可管理、可控制的下一代互联网接入系统技术研发和试验平台,研究并测试各种接入技术、协议和测试方法,开展网络仿真、测试验证和应用试验,开发关键芯片和设备,制定相关标准,促进我国下一代互联网的应用和发展。
6、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数字音频、视频编解码技术,建立研究开发和试验平台,开展基于自主知识产权的音频、视频编解码核心算法研究,建立完善的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标准体系,推动和促进行业应用,为我国数字音视频广播、多媒体通信、视听类消费电子、宽带网络等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7、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我国集成电路发展瓶颈之一封装技术,建立国家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技术研发平台,重点开展焊球阵列封装(BGA)、倒装芯片封装(FC),芯片尺寸封装(CSP)、系统级封装(SiP)等新型封装技术的工程化研究,提高我国集成电路封装技术整体水平,满足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需要。
8、光通信器件国家工程实验室
面向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全光网等重大应用,建立光通信器件研发和试验平台,开展高速光收/发模块、光电耦合器、光有源器件、光电交换器件,以及光无源器件和MEMS光电开关等关键和共性技术研发,推动光通信产业的发展,满足我国通信产业发展的需要。
9、光纤传感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面向大型土木工程、电力工程和石化工业等安全监测和信息采集的需求,建立重大工程安全监测光纤传感系统工程模拟和仿真、新型光纤传感网络技术研究与系统集成等研发平台,研发光纤传感敏感材料与微加工技术、关键光电器件以及工程应用技术,提高光纤传感技术的实用性、可靠性和稳定性,加快光纤传感技术的产业化进程。
10、TFT-LCD工艺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面向液晶显示(TFT-LCD)技术未来发展需要,建立我国液晶显示器件研究开发和技术创新平台,掌握高世代生产线的工艺技术,加强液晶电视屏的关键技术,如宽(广)视角、高分辨率、快速响应、高彩色饱和度等技术的研究,开展低温多晶硅液晶显示关键技术和核心工艺的试验研究,提升我国液晶显示技术创新能力,推动我国液晶显示器件产业的全面提升和跨越式发展。
11、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化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电子信息产品标准制定、测试验证和合格评定,建立相关试验和验证平台,以及规范的测试评价体系,为国内电子信息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提供开放测试环境,开展国内权威性的电子信息产品标准符合性认证测试,并拓展国际合作,促进电子信息产品标准研究制定,提高我国电子信息产业持续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12、信息内容安全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国家信息内容安全管理,以及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需求,建设内容安全技术研究、验证、仿真与测试平台,研究信息内容安全基础理论,开展海量信息处理、信息获取与特征提取、音视频和图像综合内容识别与过滤、网络内容挖掘、舆情预警及掌控等核心技术研究,以解决由多媒体、即时通讯、IPTV等新技术和3G、下一代互联网应用带来的信息内容安全问题,为国家信息内容安全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13、灾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国家重要信息系统灾备建设的技术需求,建设灾备技术和产品的研究、验证、仿真、测试平台,研究灾备技术标准体系,开展高效数据复制与恢复技术,数据变动监测、传输、更新与确认技术,副本数据一致性、数据传输可靠性和灾备平台异构性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以提高我国容灾备份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规范、促进我国灾备市场的健康发展,为建设我国自主可控的灾备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14、遥感卫星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
围绕促进卫星应用产业的有序、协调发展,建立我国遥感卫星应用共性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的试验验证平台,重点开发遥感卫星数据接收、处理等关键技术,研制自主高分辨率遥感卫星标准化系列产品,扩展信息加工和增值服务,推进制定统一的对地遥感观测数据标准,形成我国遥感卫星应用产业的完整技术支撑体系,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产业升级
1、难冶有色金属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我国有色金属的清洁生产的技术需求,建立难冶有色金属资源转化高效反应系统、冶金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与低排放系统、化工冶金产品高值化系统等研发、试验平台,主要开展清洁生产共性技术及相关反应、分离关键设备研制等,为冶金产业的节能减排和绿色化生产提业化技术支撑。
2、制浆造纸国家工程实验室
围绕缓解我国造纸工业资源贫乏和环境污染的压力,建立制浆造纸纤维原料处理、循环利用和清洁生产等共性技术的试验平台,重点开发纤维循环再生利用、非木材制浆造纸清洁生产、制浆造纸节水等关键技术及相关装备,研究制定相关的技术和产品标准,为推进我国造纸行业向清洁、高效和节能型方向发展提升技术支撑。
3、水泥节能环保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围绕缓解我国水泥工业生产的高能耗、高污染问题,建立水泥节能环保技术的研发、系统集成和工程化试验平台,重点开展水泥窑炉和粉磨节能、石灰石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泥生产工艺系统优化、污染物减排、过程智能化控制等关键技术装备的研发,推进制定相关技术标准,加快水泥工业的技术进步。
4、生物质发电成套设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我国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的需求,建立生物质发电技术研发和工程化验证条件,开展燃烧、热解等共性技术研究和燃烧气化设备、燃气发电设备等核心设备的研发,开发完整的生物质发电成套技术和装备,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适应我国国情的技术与装备,促进生物质发电产业的发展。
5、燃煤污染物减排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降低“煤烟型”大气污染危害的需要,建立燃煤污染物减排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和工程化试验平台,重点开展低氮氧化物燃烧,低投资、低成本、资源化烟气脱硫,高性能、低成本除尘,以及燃煤污染物一体化(或联合)脱除、监控等关键技术及装置的研发,建立燃煤污染物减排的管理和评价分析体系,为燃煤发电行业的清洁生产提供技术和装备支撑。
6、真空技术装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我国大规模集成电路、生物医药、高性能材料、重大科学装置等制备对先进真空装备的需要,建立超高真空、低噪声、低污染的洁净真空技术装备试验平台,开发洁净真空获得、洁净真空部件制备、洁净真空密封等关键共性技术,推进制定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加快突破重点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
7、多晶硅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制约我国高纯多晶硅的规模生产的瓶颈,建立改良西门子法提纯多晶硅技术实验平台,开发大规模、低单耗、高品质的高纯多晶硅的清洁生产工艺,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千吨级以上规模多晶硅生产技术,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多晶硅产业化和技术进步提供有力支撑。
8、塑料改性与加工国家工程实验室
针对我国汽车、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电子电器等行业对高性能塑料制品及部件的技术需求,建立改性塑料结构设计与制备加工、结构-性能-加工系统设计集成、塑料材料成型过程控制等研发平台,开展塑料流变和成型模拟技术、加工设备和成型设备的测试和制造技术、改性塑料粒料产品生产及成型过程的精确控制等研究,以促进塑料高性能化、低成本化。
9、超导材料制备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超导材料新产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发和工程化平台,开发低温超导材料、高温超导材料和超导磁体等的制备共性技术和设备,突破超导材料应用低温技术瓶颈,为发展我国自主的超导材料产业提供技术支持,促进相关高技术产业的发展。
10、碳纤维制备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高性能碳纤维制备工艺试验和工程化平台,开发系列牌号碳纤维原丝制备、氧化炭化、表面结构性能修饰和表征、聚合反应器、高温炭化炉等关键设备技术,研制纺丝油剂、碳纤维上浆剂等配套材料,形成碳纤维表征技术规范化,为高性能碳纤维产业化提供技术支撑。
11、碳纤维复合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
建立高性能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研究开发和工程化平台,重点开发先进高效的自动化和低成本的成型技术、高性能树脂基体系列产品及预浸料制备技术及设备、复合材料结构件最佳化设计方法和整体化制造技术、复合材料结构件的质量保证和标准化体系及相应的性能表征、试验和评价技术,为我国高性能复合材料产业发展提高技术基础。
二、具体要求
(一)请相关主管部门按照《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52号)、《国家工程实验室管理办法(试行)》(国家发展改革委令54号)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令第43号)的要求,组织开展项目申请报告编制和申报工作。申请核定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应提出工程中心申请报告;申请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的,应直接编制资金申请报告。
(二)主管部门应协调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环保、土地、规划等相关建设条件,对申请报告及相关附件(如银行贷款承诺、自有资金证明、生产许可文件等)进行认真核实,并负责对其真实性予以确认。
(三)请主管部门在*年5月15日前,将审查合格的国家工程实验室建设项目资金申请报告和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申请报告一式三份报送我委。同时请提供电子文本和有关附件等材料。
篇7
【关键词】物联网 传感器 U-Korea 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1 物联网全球市场发展现状
1.1 全球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在2012年第三届中国国际物联网博览上,航天信息董事长于滨曾表示,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将保持接近25%的年增长率,到2015年市场规模将接近3 500亿美元。近来,美国市场研究公司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连”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仅在智能电网和机场防入侵系统方面的市场就有上千亿美元。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美元级的信息技术产业。
未来十年物联网将实现大规模的普及与发展。其中,微加速度计、压力传感器、微镜、气体传感器、微陀螺等器件已在汽车、手机、电子游戏、生物、传感网络等消费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大量成熟技术和产品为物联网的大规模应用奠定了基础。对于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而言,发展物联网应用被视为巩固综合国力,促生经济动力的重要手段。据思科最新报告称,未来10年,物联网的将带来一个价值14.4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思科预计,未来1/3的物联网市场机会在美国,30%在欧洲,而中国和日本将分别占据12%和5%。
1.2 中国物联网市场发展概况
从2009年以来,中国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在政策的培育下,物联网产业在近几年处于高速发展期,2010年我国物联网的总产值约1 900亿元;2011年的产业规模超过2 600亿元;2012年已经超过3 600亿元,年增速接近40%。赛迪顾问预测,2013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达到近5 000亿元,是2010年1 933亿元的2.59倍;至2015年,中国物联网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 500亿元;至十二五末,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30%;2017年将超过万亿元级。而未来3至5年物联网核心细分产业(如传感器等)将会维持35%以上的年复合增长率。
据“物联中国”网站报道,传感器产业已直接从中受益。2010年,我国传感器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实现销售收入440.27亿元。在物联网市场规模大幅增长的带动下,2015年中国传感器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 200亿元以上。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预测,从2010年至2015年之间中国传感器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31%。
2 主要发达国家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概况
目前世界各国的物联网基本都处于技术研究与试验阶段:美、欧、日、韩等都正投入巨资深入研究探索物联网,并启动了以物联网为基础的“智慧地球”、“物联网行动计划”、“U-Japan”、“U-Korea”等国家性区域战略规划。
2.1 美国
美国政府高度重视物联网的发展。2008年IBM提出“智慧地球”理念后,迅速得到了奥巴马政府的响应,《2009年美国恢复和再投资法案》提出要在电网、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加大政府投资力度带动物联网技术的研发应用,发展物联网已经成为美国推动经济复苏和重塑其国家竞争力的重点。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NIC)发表的《2025年对美国利益潜在影响的关键技术报告》中,把物联网列为六种关键技术之一。此间,国防部的“智能微尘”(Smart Dust)、国家科学基金会的“全球网络研究环境”(GENI)等项目也都把物联网作为提升美国创新能力的重要举措。与此同时,以思科、德州仪器(TI)、英特尔、高通、IBM、微软等企业为代表的产业界也在强化核心技术,抢占标准建设制高点,纷纷加大投入用于物联网软硬件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
在2013年开幕的CES展上,美国电信企业再次将物联网推向了。美国高通已于2013年1月7日推出物联网(IoE)开发平台,全面支持开发者在美国运营商AT&T的无线网络上进行相关应用的开发,双方预计,该物联网开发平台将在2013年二季度提供给开发者。与此同时,思科与AT&T合作,建立无线家庭安全控制面板。思科还获得“2012年度物联网行业突出贡献奖”的提名,2012年思科了一款物联网路由器ISR819,同时借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思科大力地推广了其物联网技术。
市场研究公司IDC预计,到2016年,仅在美国,为计算机和手机之外设备提供无线连接服务将为一些公司带来近10亿美元的收入。
2.2 欧盟
2009年6月,欧盟委员会递交了《欧盟物联网行动计划通告》,以确保欧洲在构建物联网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通告提出了14项物联网行动计划,了《欧盟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提出欧盟在2010年、2015年、2020年三个阶段物联网研发路线图,并提出物联网在航空航天、汽车、医药、能源等18个主要应用领域,以及识别、数据处理、物联网架构等12个方面需要突破的关键技术。目前,除了进行大规模的研发外,作为欧盟经济刺激计划的一部分,物联网技术已经在智能汽车、智能建筑等领域得到普遍应用。
2009年11月,欧盟委员会以政策文件的形式对外了物联网战略,提出要让欧洲在基于互联网的智能基础设施发展上领先全球。除了通过ICT研发计划投资4亿欧元、启动90多个研发项目提高网络智能化水平外,欧盟委员会还将于2011—2013年间每年新增2亿欧元以进一步加强研发力度,同时拿出3亿欧元专款,支持物联网相关公司合作短期项目建设。
为了加强政府对物联网的管理,消除物联网发展的障碍,欧盟制定了一系列物联网的管理规则,并建立了一个有效的分布式管理架构,使全球管理机构可以公开、公平、尽责地履行管理职能。为了完善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欧盟提出持续监测隐私和个人数据保护问题,修订相关立法,加强相关方对话等;执委会将针对个人可以随时断开联网环境开展技术、法律层面的辩论。此外,为了提高物联网的可信度、接受度及安全性,欧盟积极推广标准化,执委会将评估现有物联网相关标准并推动制定新的标准,确保物联网标准的制定是在各相关方的积极参与下,以一种开放、透明、协商一致的方式达成。
2.3 日本
日本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泛在网”战略的国家,2004年日本政府在两期“E-Japan”战略目标均提前完成的基础上,提出了“U-Japan”战略,其战略目标是实现无论何时、何地、何物、何人都可受益于计算机通信技术(ICT)的社会。物联网包含在泛在网的概念之中,并服务于U-Japan及后续的信息化战略。通过这些战略,日本开始推广物联网在电网、远程监测、智能家居、汽车联网和灾难应对等方面的应用。2009年3月,日本总务省(MIC)通过了面向未来三年的“数字日本创新计划”,物联网广泛应用于“泛在城镇”、“泛在绿色ICT”、“不撞车的下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等项目中。2009年7月,日本IT战略本部发表了《I-Japan战略2015》,作为U-Japan战略的后续战略,目标是“实现以国民为中心的数字安心、活力社会”,强化物联网在交通、医疗、教育、环境监测等领域的应用。
2012年全日本总计发展了317万多物联网用户(放号量),其中NTT DoCoMo现有超过150万物联网用户,主要分布在交通、监控、远程支付(包括自动贩卖机)、物流辅助、抄表等九个领域;KDDI虽然起步较晚,但一开始就追求高速大容量的物联网通信,通过推出可车载、小型、轻量、廉价的物联网通信服务,在交通、物流行业发展了超过100万用户;而Softbank因为最迟涉足物联网行业,目前仅25万多用户,大部分是数码相框等个人电子消费品,还有少量的电梯监控和自动贩卖机业务。
从日本物联网业务发展现状来看,最热门的业务无疑是自动贩卖机、交通运输管理、监控及电子钱包业务。日本通信行业对物联网发展寄予厚望,预计将来会在遥测、交通运输管理、电子支付、安全监控、数字标牌、数据备份等行业大力发展物联网,以此突破日本市场业已饱和的手机放号,从而带来新的巨大商机。
2.4 韩国
与日本类似,韩国也将物联网这一技术的发展纳入了信息产业的范畴。从1997年推动互联网普及的“Cyber-Korea 21”计划到2011年对RFID、云计算等技术发展的明确规划部署,14年来,韩国政府先后出台了多达8项的国家信息化建设计划,其中,“U-Korea”战略是推动物联网普及应用的主要策略。自2010年之后,韩国政府从订立综合型的战略计划转向重点扶持特定的物联网技术——致力于通过发展无线射频技术、云计算等,使其成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的新推动力。
2004年,韩国提出为期十年的U-Korea战略,目标是“在全球最优的泛在基础设施上,将韩国建设成全球第一个泛在社会”。2006年,韩国《U-IT839计划》提出要建设全国性宽带(BcN)和IPv6网络,建设泛在的传感器网(USN),打造强大的手机软件公司;把发展包括RFID/USN在内的8项业务和研发宽带数字家庭、网络等9方面的关键设备作为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为推动USN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并进行商业化,韩国在食品和药品管理、航空行李管理、军火管理、道路设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试点应用。
2009年,韩国通过了《基于IP的泛在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构建基本规划》,将传感器网确定为新增长动力,确立了到2012年“通过构建世界最先进的传感器网基础设施,打造未来广播通信融合领域超一流ICT强国”的目标,并确定了构建基础设施、应用、技术研发、营造可扩散环境等四大领域的12项课题。韩国通信委员会(KCC)决定促进“未来物体通信网络”建设,实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智能通信,由首尔市政府、济州岛特别自治省、春川市江原道三地组成试点联盟,建设物体通信基础设施。其中首尔市的建设重点是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业务,济州岛聚焦于建设基于无线通信技术的环境测量智能基础设施,春川市江原道则致力于打造智能化娱乐化城市。韩国已将物联网市场确定为新增增长动力,据估算至2013年底物联网产业规模将达50万亿韩元。
3 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现状
在标准方面,据工信部透露,我国传感网标准体系已形成初步框架,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提交的多项标准提案已被采纳。我国已成为国际传感网标准化的四大主导国(中国、美国、韩国、德国)之一,在制定国际标准中享有重要话语权。由中国提交的“物联网概述”标准草案,于2012年3月30日经国际电信联盟审议通过,成为了全球第一个物联网总体性标准。上海已经制定了国内第一个物联网应用地方标准,即首个轨道交通防恐系统。
在技术领域,早在1999年,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研究,分别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我国的技术研发水平目前处于世界前列,并拥有多项专利。2009年10月24日,在第四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上,西安优势微电子公司宣布:中国的第一颗物联网的中国芯——“唐芯一号”芯片研制成功,中国已经攻克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唐芯一号”芯片是一颗2.4G超低功耗射频可编程片上系统PSoC,可以满足各种条件下无线传感网、无线个域网、有源RFID等物联网应用的特殊需要,为我国的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自2009年8月总理提出“感知中国”以来,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五大新兴战略性产业之一,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央和地方政府对物联网行业在资金和政策上均给予了大量的支持。2011年底工信部制定了《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重点培养物联网产业10个聚集区和100个骨干企业,实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汇集和产业资源整合。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正式公布《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物联网在经济社会重要领域的规模示范应用,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初步形成物联网产业体系,明显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此次政策将有相关财税、金融、投资等政策配合。行业内纷纷预期,我国的物联网产业将进入新一轮的提速发展阶段。
在国家高层的推动下,各级地方政府部门也扬鞭奋起,北京等28省市开始制定物联网产业的规划政策,努力打造无线城市、发展物联网示范工程、培育物联网产业、攻坚物联网核心技术、举办物联网主题展会,积极抢占物联网发展的制高点。产业分布上,国内物联网产业已初步形成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以及中西部地区等四大区域集聚发展的总体产业空间格局。其中,长三角地区产业规模位列四大区域之首。
在应用发展方面,目前占据中国物联网市场主要份额的应用领域为智能工业、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医疗、智能农业和智能环保。其中智能工业占比最大,为20.0%。中国移动物联网基地自建成以来,投资金额已达到10亿元。其主要用于云端产品的开发,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教育、金融、市政管理、城市安防等领域。不仅如此,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都已将物联网业务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均申请了物联网专用号段。
4 结束语
当前全球各主要经济体都在积极的推动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以期在未来的智能化建设中占据高地。中国物联网产业不是在技术成熟条件下催生的,也不是在强大应用拉动下水到渠成地发展起来的,而是在全球主要国家的物联网产业迅速发展的背景下“跟进”的结果。
中国作为发展物联网产业的积极响应者,有自己独特的驱动因素与阻碍因素,有自己独有的产业特点,并已经形成一定的细分市场。但在我国物联网发展的过程中,在进行物联网关键技术攻关、创新物联网应用模式、建设自身的标准和规范、打造中国物联网自身核心能力的同时,仍需注重引进和吸收国外物联网技术发展和社会应用的先进经验,注重与国外厂商合作。只有不断地引进、学习、消化、吸收,才能逐渐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物联网产业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 井志强,李文龙. 物联网与移动核心网融合的网络架构研究[J]. 移动通信, 2013(1).
[2] 蒲竹君. 基于物联网的家庭智能控制系统[J]. 移动通信, 2012(17).
[3] 王滨,李方正,李志国. 基于TD-SCDMA与物联网融合的研究[J]. 移动通信, 2011(19).
篇8
关键词:老龄化 互联网+ 智慧健康养老 产业运营模式
一、发展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必要性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 表明,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成为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智能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指出老年群体的服务需求呈现新的特点:精神文化服务需求逐渐提升;对健康康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凸显;对服务便捷性的要求不断提高。传统养老无法满足新的需求,不足之处逐渐显现。2015年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新型的互联网智慧健康养老产业,智慧养老成为大势所趋。
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运营模式探究――“互联网+物联网+养老产业”
我国修订后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家庭养老重新定位,将“老年人养老主要依靠家庭”修改为“老年人养老以居家为基础”。本文旨在通过对以政府为主导,以互联网为凭借,以社区为依托,以保险和医疗体系为辅助的智慧健康养老模式的探索,实现老人“安养―乐活―善终”的生活目标。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内主体包括: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政府机构、企业(养老服务企业、智能终端制造企业与第三方投资企业)和社区养老服务站,图1为我们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结构的设想。
本文提出的智慧健康养老产业运营模式如下:
(一)政府机构+第三方企业+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
第三方企业借助政府提供的政策与场地支持,投入资金为社区养老服务站提供基础设施、工作人员及运营经费。我们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支持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发展;同时,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受众市场,投资企业不仅可以提高企业口碑,而且随着智慧健康养老产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自身资本也会得到良性循环。
(二)老人/子女+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养老服务企业+社区养老服务站
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的业务受理子系统与平台进行信息对接,根据需求为老人提供相应上门服务。目前养老服务企业主要提供专业医疗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和普通的家政服务。养老服务企业在招聘工作人员时,要严格审核其职业资格,并进行系统的培训,保证专业素养和服务质量。社区养老服务站通过对老人和子女的回访,监督服务质量,形成良好的竞争淘汰机制。
(三)老人+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医疗机构+保险公司(针对健康险险种)
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通过对老人身体健康状况的实时监测,建立并管理老人的健康档案。首先,平台与当地医疗机构建立健康档案共享机制,当老人就诊时,医护人员可根据其健康档案对老人的病情有一定了解,及时开展急救措施。医疗机构提供的电子病历也应在平台上共享,确保档案的实时更新。其次,平台应与保险公司建立有限度的信息共享机制,保险公司可利用大数据对老人的健康状况进行科学评估,设计出适合的保险产品,降低出险率。再次,医疗机构与保险公司也需建立有限的信息共享机制,医疗机构向保险公司提供参险老人的电子病历,保险公司报销医疗费用。平台、医疗机构、保险公司三者之间建立的信息共享机制,不仅让老人/子女不必东奔西走,还简化偿保手续,保证偿保的及时性。
(四)老人/子女+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智能终端制造商
基于老人/子女提出的服务需求,平台向智能终端制造企业提出功能需求,企业据此设计出智能终端产品提供给老人,让老人享受智能化和多元化的服务。例如作为老人普遍需要的一键呼救功能,老人/子女可向平台提出服务诉求,平台管理人员进行公开招标,中标企业制造一键呼叫终端满足老人的需求。随着服务需求的不断提出,老人由养老产业中服务的被动接收方变为主动提出方。
三、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产业结构内主体缺乏参与积极性
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在发展初期,盈利模式尚不完善。因此,产业结构内主体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影响产业链扩张与持续发展。
(二)老龄智能家居配套设施不完善
老龄智能家居的配套设施不完善,往往“不好装”、“装了不会用”、“用也用不久”。智能家居的智能硬件、智能软件、智能服务没有与老年人的居住环境衔接配套,成为常态化的一部分。
(三)信息共享机制带来的信息安全隐患
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中的信息共享机制带来潜在的信息安全隐患。其一,养老服务企业、医疗机构和保险公司可能将老人信息用于商业用途;其二,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完善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威胁老人信息安全。
(四)跨界融合人才匮乏
产业内传统主体如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缺少既具备良好的行业内专业技能又通晓互联网思维的跨界融合人才,人才的匮乏势必会阻碍产业的创新发展。
四、关于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一)运用PPP模式,将社会资本引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
2015年9月,财政部公布第二批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示范项目206个,其中养老项目10个。PPP的发展,缓解财政资金压力,提升养老服务质量,社会资本也可以通过参与示范项目扩大知名度、把握先机、抢占市场。
(二)完善老龄智能家居的配套设施
政府加强老龄智能家居的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智能家居的普及,并配备专业人员指导老人使用,使其成为老人的“健康管家”,并且对智能家居的使用情况进行实时追踪,根据反馈意见提高服务水平。
(三)建立完善的信息安全监督管理机制
政府加强信息安全立法工作,建立行业网络安全态势季度研判、互联网新技术新业务安全风险监测通报等机制,形成安全监管合力,保证居家养老信息化平台的高效、安全运作,强有力地保障老人的隐私安全。
(四)大力培养跨界融合人才
社区养老服务站和养老服务企业要对工作人员进行资质审核与相关培训,使其具备互联网知识与医疗护理技能,在为老人提供服务时,及时发现老人的潜在健康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
智慧健康老产业不仅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更是解决我国养老问题的一把钥匙,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医、老有所为”开辟崭新的路径,探究其完善的运营模式是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张守营.智能养老成趋势 制度、标准缺失待破题[N].中国经济导报,2015―11―28
[2]潘峰,宋峰.互联网+社区养老:智能养老新思维[J].学习与实践,2015(9)
[3]阮晓东.智能居家养老,走出概念适应社会[J].新经济导刊,2014 (12)
[4]王刚.民政部《关于开展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通知》[J]. 物联网技术,2014(7)
[5]丁建定.居家养老服务:认识误区、理性原则及完善对策[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3(2)
篇9
为推动集成电路设计业更快发展,进一步加大产品创新力度、加强芯片与系统整机、应用之间的合作,突出物联网在集成电路设计未来发展中的核心作用,本届年会特选址在物联网发展核心城市――无锡市举办。无锡是我国微电子产业的发源地,2008年成为继上海之后的全国第二个微电子高技术产业基地。2009年,无锡的IC产能、制造技术全国排名第一,IC晶圆制造业销售收入145亿元,占江苏省91 %,占全国42%;无锡的IC封装测试处于全国第三,技术水平和单体规模全国第一,IC封测业销售收入89亿元,占江苏省的38%,占全国的18%。无锡目前拥有集成电路设计企业100余家, 2009年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5.33亿元,全国排名第四,仅次于北京、深圳、上海之后。2009年8月7日,总理在视察无锡时提出“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建立中国的感知中国中心”这一重要指示。随后的2009年11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同意支持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本届年会选择在国内物联网基础条件最完善、技术能力最先进、相关专业人才最集聚的城市――无锡召开,充分发挥了无锡雄厚的IC设计基础和物联网发展主导地位的巨大优势,必定进一步推动物联网与集成电路设计产业间的合作发展,将成为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发展的重要转折点,具有重大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本届年会以“加大产业整合,培育国产品牌,推动产业更好更快发展”为主题,突出集成电路设计与物联网的共赢发展,强调产品自主创新和精品意识,倡导行业上下游合作和国内外合作,促进新时期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集成电路产业链的互动。
会议分高峰论坛、专题研讨、产品展示三个部分,来自全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近50家顶尖IC(集成电路)企业展示了各自最新的产品与技术,在大会第一天的高峰论坛上,新思、Cadence、明导、台积电、ARM、芯原、华润上华、华润矽科、展讯、锐迪科等知名企业的高层代表围绕产业现状、机遇与挑战、调整与创新、合作与共赢等相关议题,和与会代表分享了各自的观点。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科技部、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江苏省与其他省市有关领导;无锡市有关产业管理部门领导及市(县)、区经信局领导、重点园区负责人;“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总体专家组及高端通用芯片实施专家组成员;国内外有关专家;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代表;国内外物联网和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及IP服务厂商、EDA(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厂商、Foundry(代工)厂商、封装测试厂商、系统厂商、风险投资公司和有关媒体代表等共700多人参加了会议。
大会第二天以分会场的形式举办了八场专题论坛,包括物联网与IC设计、华润上华与您共同成长、IC设计与EDA软件、TSMC开放创新平台、IP与IC设计、FOUNDRY与工艺技术、IC设计与设计服务、IC设计与封装测试,精彩内容使得会场座无虚席,让参会代表受益匪浅。特别是其中的物联网与IC设计分论坛,已深度涉足物联网领域的无锡IC设计企业代表,用生动的亲身体会向参会代表描绘出IC设计产业借助物联网实现突破发展的美好前景和宏伟蓝图。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常务副理事长魏少军教授为大会做了题为“抓住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推动设计产业更上一层楼”的主旨报告。他指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离不开集成电路,也为集成电路创造了全新的发展空间。集成电路责无旁贷地要担负起支撑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发展模式转变的重任。显然,在这个全新的领域,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要用创新的思维去积极探索和实践新的商业模式,走出一条新路。
针对产业现状以及发展趋势,魏少军副理事长为集成电路设计企业提出了几点建议:一要苦练内功,提升核心能力;二要加强与工艺的结合;三要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四要走出国门,努力开拓新市场;五要加大整合和重组力度。
“创造是制造的源泉,制造是创造的延伸,而集成电路设计是产品创新的源头”,在提到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未来发展时,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集成电路设计分会理事长王芹生女士表示,“我们必须实施大品牌战略,建设从创造到制造的完整产业链,用创新迎接集成电路产业的未来。“以人为本”是未来集成电路市场的发展趋势,也是将我国建成集成电路产业强国的强大驱动力。我们相信在“以人为本”的不断创新中,在不久的将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能尽快实现”。
“物联网-IC设计发展的新机遇”,无锡市信息化和无线电管理局局长张克平以国内最专业、最权威的角度解读了物联网与IC设计产业共赢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并表示:“无锡将要举全市之力,汇全国之智,聚全球之才,全方位推进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作为推动物联网产业发展的重要切入点,IC设计产业的爆发式增长已大势所趋,要切实把握住这一重大机遇,为我国物联网和IC设计产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篇10
关键词:车联网产业;发展;瓶颈;应对策略
DOI:10.16640/ki.37-1222/t.2017.09.13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行各业的信息化和智能化越来越凸显,而汽车行业作为交通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产业低碳化、信息化发展变化十分有必要。换句话说,车联网产业建设对于我国发展至关重要,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与社会发展都有不可预估的价值。
1 车联网产业的战略意义
(1)车联网产业有效的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车联网产业是我国构建和谐汽车社会的重要条件,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来说,车联网产业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车联网产业有效的带动了新兴产业的发展,车联网产业受到了社会的更多重视,并且能够为车联网产业发展带来新的机遇。我国总理先生在2015年的政府报告之中提出了“互联网+”计划,有效的推动了汽车产业的改革,有效的促进我国的交通、信息产业的发展,实现经济建设与物质文明的共同创建,是当下非常明显的集中发展形式。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
(2)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我国的车联网产业建设随着经济、科技的进一步发展逐渐走向一个全新的发展高度,这十分有利于我国汽车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市场之中,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形势十分严重,2014年我国的汽车产业连续十二个月的市场份额均出现下滑,因此需要进行转型升级。以互联网作为依托,我国的汽车行业的自主品牌无疑成为新的卖点。
(3)车联网产业产业有效的解决了汽车社会问题。我国汽车交易金额逐年上涨,成为了主要的汽车购买国之一。加上随着人民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使得汽车产品的需求呈现出上升的趋势。车联网产业之中因为加强环保和节能等技术的开发,使得我国的尾气排放减少了约百分之三十,有效的缓解了我国交通堵塞现象。
2 我国车联网产业发展的现状
(1)车联网行业缺乏国家顶层设计和规划。我国目前对车联网的重视不足,对车联网的了解程度不深,不了解车联网对汽车产业的升级转型意义。因为国家对个人的需求关注有限,因此出台的政策少,支持力度不大。车联网产业的建设工作整体性与协调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升建设的效率。然而不统一的政府信息管理,致使我国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整合[1]。各个部门经常会独立的运作,没有进行协调与沟通,信息无法及时共享,使得各个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对方运作的情况,导致车联网产业的建设存在随意性与无序性,进而影响了车联网产业的建设我国的很多的汽车信息,致使信息出现孤岛现象,无法及时的进行协调和沟通。
(2)车联网行业缺乏法律法规以及验证体系。车联网产业的建设工程量比较大,对于建设人员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但事实上,很多建设人员综合素质依然没有完全满足时代要求。尤其是建设人员创新理念缺乏与管理思想落后,缺乏扎实的理论基础,所掌握知识不够新颖,严重降低了工作效率。在车联网产业建设的工作中,一些人员经常会利用法律漏洞做一些违法事件,同样会影响了车联网产业的建设[3]。此外,车联网产业的建设社会影响比较深远与投资大,若专业人们没有掌握技术,无法熟练的操作,就无法保证工作的效率。
(3)缺乏核心技术。车联网产业建设科技含量低,缺乏有力的技术支持,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车联网产业的发展。尽管目前我们生活的时代其科技水平很高,但是因为科学技术不能普及广泛,无法有效利用先进的技术,面对车联网产业建设过程中的很多难题不能有效解决。
3 应对策略
(1)国家需要支持。车联网是因为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而提出的概念,国外目前并无车联网的相关的描述。根据我国车联网产业的定义,车联网主要是以车内网、车载移动互联网和车际网作为基础,以通信协议和数据交互作为准则,于车-X进行信息交Q和无线通讯,实现交通的智能化、动态化管理。车联网的服务内容主要包括有:安全服务、节能服务、信息服务、交通服务、保障服务,因此车联网的服务范围不断扩大,潜在价值巨大。因此国家的支持能够有效的促进行业的发展,在车联网行业之中需要加强跨领域、跨品牌的合作。因此需要国家需要带动其他行业参与其中,统一车联网的法规和标准,并建立起规范化的测试和验证体系,建立起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加强数据和信息的交流,在战略高度之上加强新能源和汽车行业的结合。
(2)加强车联网技术的研发。车联网技术的发展需要从应用的对象进行切入,主要包括有车内网技术、车载互联网技术和车际网技术。但是从体系结构进行切入,主要包括有四个方面,一是,感知执行层;二是,协同计算控制层;三是,接入与传控层;四是,应用层。因此,我国车行的研究重点应该注重于车际网技术的研发。
(3)尝试车联网商业模式。我国在2009年起就进行了全球车联网产品的普及和推广,很多的国内外汽车企业均推出了自己的服务品牌,因此形成不同的商业模式。但是,在国内和国外并未真正的形成大规模的车联网商业模式,最早应用车联网技术的ONSTAR在我国所占的市场也仅为百分之四十[2]。虽然技术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但是我国本土企业与国外企业的车联网均处在起始阶段,两者之间的差距并不大,这为我国的车联网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
4 结语
车联网产业作为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有效促成部分,与人民群众生活环境的质量息息相关,因此,必须将车联网产业的保护及车联网产业的重要性落实,积极开展多方面的宣传工作。车联网产业的发展方向是我国实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有效途径,也与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直接联系,因此产业经营者要加强对管理工作,不断推动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贵群,张欣.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面临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J].工业技术经济,2014,11(02):75-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