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3: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畜牧业发展研究报告

篇1

关键词:生态畜牧业;西部草原畜牧业

中图分类号:S8-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1-0118-10

一、生态畜牧业理论和实践

中国现有264个牧区和半牧区县(旗),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四川、宁夏、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等12个省区,土地面积385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40%,大多处于西部边疆民族地区,生态、生产和社会文化功能极为重要,一直被认为是“草原畜牧业的重要生产基地、草原游牧文化的发祥地,维系我国生态安全的绿色屏障”。近十年来,我国“三牧问题”(牧区、牧业、牧民)也比较突出,表现为:草原生态持续退化,牧业成本不断增加,牧民生活水平明显下降,牧区贫富差距正在加剧。“三牧”已经引起了中央和国务院的高度重视,2010年10月12日,国务院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促进牧民增收,从2011年起,中央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34亿元,在内蒙古、新疆(含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云南8个主要草原牧区省(区),全面建立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加上一些人为因素[1],中国西部草原土壤沙化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可供牲畜食用的优良牧草比例减少[2]。草原生态退化直接影响到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畜牧业发展。如何既能保护好草原的生态又能提高西部草原上的牧民们生活条件是很多专家学者一直都在思考的问题。

国内的学者们普遍意识到对中国西部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3]。草原良好的生态环境除了有利于牧民们畜牧业的发展,同时也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规模沙尘暴的出现。但现实情况是对草原生态的保护并未做到实处。杨德亮指出,一些地方领导,误把资源优势当成产业优势,没有经过深思熟虑的招商引资使得牧区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产生了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这些开发不仅没有实质性的改善当地牧民的生活条件,反而加快了草场资源的退化和沙化。根据杨德亮的报告,青海省祁连县在政府大力招商引资和小煤矿整治政策背景下,2004年西部矿业公司正式收购兼并了祁连县多隆煤厂。与此同时,大规模的采金活动在20世纪 80年代初恢复, 80年代后期采金达到顶峰,过度采矿致使祁连县方圆十几公里散落着一堆堆的石头,遍布着一个个大坑,湿地迅速恶化为沙石滩,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型破坏[4]。学者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工矿产业采挖和开发是近20年来日益加剧草原破坏因素。草原牧区有着丰富的矿产资源,煤、铁、稀土、铜、铅、金、银等许多矿产储量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一些开发商追逐利润,纷纷到草原开矿产办公,当地政府为了尽快脱贫致富,‘肥水快流’,大、中、小型项目一起上, 还大搞招商引资,开发和掠夺资源。这些项目有许多是一哄而上,并没有经过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经济评估论证,因而带来许多生态环境灾难。工矿企业开发,首先要占用大量草场土地,其次工矿企业要严重污染环境,特别是污染牧区宝贵的水源,对大气污染也不可忽视,如氟化物污染可使牧草中毒,牲畜得氟牙病死亡,由于废水,废气的污染,土壤的酸碱度发生了变化,也影响了植被的演替,矿山大量剥离物和废渣推积也污染环境。工矿业开发要破坏草原植被,土地塌陷,水土流失等造成严重的植被破坏,有些根本无法恢复。”[5]

除了尽量减少对草原矿产的过度开发,为了避免对草原造成更大的破坏,学者杨德亮倡导实施“生态购买”,通过国家购买生态,把牧民实行地域性转移,进而减少人类干扰 ,减少放牧,从而实现植被、 地表水、 地下水等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与良性循环。他指出生态移民一方面既保护了自然生态草原的自我平衡,又有利于牧民改变生产模式,实现致富。但是,许多学者反对这种观点。杜发春以青海三江源为例指出,国家和地方政府实施了退牧还草及生态移民方案,要求牧民搬迁后对草场进行禁牧,使草场休养生息,自然恢复。但由于没有专门的草场管护人员和足够维护资金,导使禁牧草场超载无人监管,加之禁牧草场不是连片集中,而是呈镶嵌式分布,部分以草定畜的留居户跨区放牧、侵占草场现象也屡有发生, 并没有真正达到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目的。另外移出的牧户多以老年牧户、无畜/少畜户为主 , 分别占移民户总数48.5%和 68.3%,牲畜多的、中青年牧户普遍不愿移民,因此通过移民实现草地载畜量明显减少的目标很难实现。

在对一些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后,国内的一些学者对牧民实行迁徙,控制牲畜的做法持怀疑态度。生态移民的措施是基于“平衡理论”的假设,即生态系统是平衡的,系统的不平衡是由于牧民的牲畜过多和过度放牧引起的。但国外的一些学者比如Ellis和Swift提出了“非平衡理论”,认为草原生态系统并非是平衡的,简单的控制牲畜和将牧民迁移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草原的生态平衡。奥巴等总结了平衡与非平衡生态系统最根本的区别。(见表1)。学者王晓毅,张倩和荀丽丽在《非平衡、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一书中指出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两个理论“平衡理论”和“非平衡理论”,都有一定的局限性。“平衡理论”依靠一个固定统一的承载力,不适合多变的放牧系统,从而制约了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而“非平衡系统理论”强调放牧影响不是特别重要,对发展草原生态畜牧业的指导也有局限性。

国内一些学者根据“平衡理论”提出牧民定居是实现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使牧民定居下来既是牧区实现现代化的基本条件也是维护草原的很好措施[6]。但根据“非平衡理论”,使牧民定居并不能真正达到保护草原的目的,反而起到相反的作用。另外,牧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是游牧,逐水草而居,从人类学意义上讲,单方面的要求牧民们放弃自身传统的文化体系,是对人类文化多元性的一种变相压迫。因此如何既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游牧文化,又能实实在在地提高牧民的生活质量和维护草原的生态是一个新的挑战。

“资源环境经济理论”对如何发展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提供了参考性的理论框架。大卫·皮尔和科里·特纳在《Economic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一书中探讨了“资源环境经济理论”。根据大卫·皮尔和科里·特纳的定义,该理论强调科学地处理产业的发展与自然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要在人类经济发展的各个阶段,都立足于资源与环境的现状,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在首位,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颜景辰提出在传统畜牧业粗放、链短、低效的情况下,资源环境理论对我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进而论证了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可行性。生态畜牧业结合了市场目标,环境目标和社会目标,充分体现了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的衔接[7]。生态畜牧业是运用生态系统的生态原理、食物链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和物质共生原理, 采用系统工程方法, 吸收现代科学技术, 以发展畜牧业为主, 农、林、草、牧、副、渔因地制宜, 合理搭配, 以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统一的牧业产业体系, 是技术畜牧业的高级阶段。生态型畜牧业主要包括生态型动物养殖业、生态型畜产品加工业和废弃物的无污染处理业[8]。学者雷华和穆晓峰提出了生态畜牧业发展的四个类型:(1)资源配置型,进行畜牧业季节性生产。(2)多级利用型,在养殖技术中, 通过食物链循环, 实现物质能量多级利用, 以增加物质产品产出量。(3)综合利用型,利用塑料大棚配套生产技术。(4)系统调控型,依反刍家畜 (牛、羊) 瘤胃微生物酶之功效, 充分利用粗纤维饲料和非蛋白氮之生物学特性, 通过秸秆氨化、青贮、微贮等技术, 利用 3/4 的秸秆、糠、麸、饼、渣及牧草等光合产物, 饲喂反刍家畜[9]。

尽管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很大挑战,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理论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来根据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中国西部地区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生态畜牧业建设正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有利条件,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8〕34号),是一个指导青海省藏区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从国家层面提出了一整套针对藏区实际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主要任务、重大项目和支持政策,对于推进生态畜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从2008年起青海省开始在三江源区试点以合作社为载体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国家政府给予农牧民一定的补助, 支持和鼓励冬春草场人工饲料基地的建设、 对草原围栏、建立牲畜暖棚圈、 免疫注射等等,实现标准暖棚舍饲养畜、 人工饲草料种植储藏、 围栏草场划区轮牧、水电路条件配套四位一体的基础设施建设, 大体实现了人居有住房、草地有围栏、 牲畜有棚圈、冬春有贮草的目标 [10]。

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从2008年起青海省牧区7个县逐步实施开展生态畜牧业试点工作,以合作社为平台,努力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和发展模式。根据不同的生态条件、自然资源状况和劳动力素质,探索出以门源县苏吉滩乡苏吉湾村、天峻县新源镇梅陇村、河南县优干宁镇吉仁村为代表的以牲畜、草场作价入股,实行股份制经营为特点的模式;以共和县倒淌河镇哈乙亥村为代表的以分流牧业人口、草场合理流转、大户规模经营为特点的模式;以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治多县治渠乡同卡村为代表的以联户经营、分工协作、优化畜种畜群结构为特点的模式。

2010年青海省在总结试点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用3年时间,在牧区30个县的883个牧业行政村全面推进生态畜牧业建设,实现全覆盖。2010年5月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各试点地区根据省政府的部署,开始落实农牧厅下发的《关于开展生态畜牧业建设试点工作的意见》[11]。2011年7月青海省政府批复同意了《海南藏族自治州生态畜牧业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规划》,海南州的主要做法是率先探索和推广可持续发展集成技术,引领生态畜牧业的发展。

总而言之,生态畜牧业对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参考性,但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以下是一些学者们对中国西部畜牧业转型以及实施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可行性提出的观点。

二、草原游牧文明与畜牧业经济转型

中国西部牧区和生活在西部的牧民在一些影视媒体中被刻画出一幅贫穷落后和无知的印象。国家对西部的整体建设概念是“发展西部”,其中蕴含在背后的哲学理念中不免带有以人类的不断进步为前提的单向线性历史观,将传统的游牧文化视为是不适应时展趋势的。在如今中国大力市场化和经济化的整体时代背景下,从单纯的经济收入视角看,西部牧民的生活方式是不符合当代中国发展趋势的。然而,从深层次的哲学意义上讲,落后与否不能简单的从经济收入来衡量。在思考如何发展中国西部牧区的解读过程中应警惕“社会达尔文主义”,不能简单的将西部草原游牧文明安置在整个文化体系的底端。相反,应充分反思草原游牧文明对当地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和重要性。

西方社会科学家在20世纪20年代开始逐步反思西方的社会进化论哲学理念和社会达尔文主义,本土生态知识的价值日益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体现,并且得到主流学者的充分认可。学者王晓毅,张倩和荀丽丽综合了西方学者对本土生态知识不同的定义后,总结出:“本土生态知识是一套关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物种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的认识、实践与信仰的累积性的体系。它在人类适应性生存的过程中不断演化,在文化传播中代代相承。它是关于生物和其他环境现象的一种地方性知识,也是一种当地人的本土实践,更是一种凝结于人们关于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位置和人与自然互动关系的观念中的信仰。本土知识是长期存在于某一地区的知识总体,这种知识关系到传统的规范和社会价值,也关系到引导、组织和规范他们的生活方式并赋予其生活以意义的精神结构。”[12]他们进一步指出本土生态知识是一种知识-实践-信仰的复合体。从实践经验知识的层面上看,牧民们对他们祖祖辈辈所生活的草原环境里一系列关于生物、土地、自然景观等等都有着深刻的认知。这种知识结构的复杂性并不亚于教科书上科学家们所列出的知识结构,是历代牧民实践总结的实地知识,具有宝贵的实际科研价值,并不是一套落后的知识体系。当地的牧民们对长期生活的草原干旱气候,变化不定的雨量有着敏感的认知。并且他们会根据不同季节、养分质量,地形与海拔、方位、生态区域和植物群落、颜色、土壤性质、水质水量、距离营地的远近等要素对草原加以细致入微的分析。与之相应,牧民对草原植物也依照其生长周期,对牲畜的适口性、出芽早晚等因素有着详细的分类。对于长期生活在草原的牧民们,草原不是简单的被植被覆盖的土地,而是蕴藏着各种宝贵的自然知识,并且载畜量是一个持续变化的变量而不是一个恒定的绝对值。具体丰富的经验知识经过总结后,可以更好的帮助当地的牧民进行冬夏季草场的迁徙,对牲畜进行管理和适度调整。草原牧民们的生产习惯事实上非常吻合干旱和半干旱的草原生态的“不确定性”。

草原游牧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重要的文化价值,并不能用简单的经济效益去衡量。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内容,有部分学者认为当地草原牧民偏重于宗教观引导和自然规律性感悟及其传承,而缺乏理性。该项目研究报告同时指出对待宗教文化应需持尊重的态度。游牧生产方式是孕育藏传传统文化的土壤,藏传佛教某种程度上决定着藏族的风俗习惯和行为方式,是牧业社会的一个文化载体。从抽象层面讲,宗教是一种宇宙观,是当地牧民对本土生态知识体系中较为复杂和抽象的。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也指出宗教是一种本土知识体系。本土族群的文化内核通常体现在宗教仪式上。藏传佛教的教义认为自然是神圣的,将人与自然视为一个休戚相关的共同体。这种核心理念价值是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牧民们积极地参与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和保护当地生态环境,可以为牧民的畜牧生产和当地的生态系统和谐共存提供一个很好的文化价值体系。

另外,草原牧民群众有经营畜牧业的丰富经验,比如青海省的藏族和蒙古族牧民群众长期生活在环境艰苦的草原牧区 ,世代从事畜牧业生产,积累了一整套经营管理草原畜牧业的丰富经验 ,这些是中国发展畜牧业经济的主要实际操作知识。但一般来说牧民们对土地退化理解为不可避免的土地老化过程,或者认为只是暂时的可逆转的现象。因此牧民们可能缺乏必要的动机来重新认识草原,需要新的知识结构的补充。总体来说,牧民们缺少相应的文化科普知识,这对发展生态畜牧业不利。因此需当地政府应在结合当地草原文化和宗教文化的基础上对牧民们进行一些关于生态畜牧业知识结构和理论背景的科普宣传。政府如何对牧民们进行科普教育需要一个科学、 完整的培训方案,一些专家学者可以对此进行实证性的探讨研究。根据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青海省科技厅已在贵南草业公司建立起相应的培训技术服务体系,开展周边牧民实用技术培训,共培训果洛新村、同德县的2个移民村,贵南县的2个移民村的牧民480人次,牧民群众从事生态畜牧业的信心明显增强。

三、关于人工种草和围封草场的争议

青海、内蒙古、新疆三省区的牧区分别占本省区土地总面积的96%、66%和50%。甘肃、宁夏的牧区面积各占本省土地总面积的30%左右。西北牧区基本都地处陆地边疆,是大量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域。在广阔的草原上居住着蒙古、藏、哈萨克、柯尔克孜、塔吉克、裕固、鄂温克族等10多个少数民族。总体来说牧区资源虽然丰富,但自然条件较为复杂,干旱缺水,生态环境尤为脆弱。国家在大力发展牧区经济的过程中制定了一些实际操作的政策,然而一些学者对一些具体的政策的有效性提出了不同的参考性意见。根据已发表的文献资料,人工种草和围封草场的争议性较大。

1.西部牧区人工种草的可行性

学者周海虹和陈玮都提出鼓励农牧民从事高效农业、养殖业、种植业等,进而提出鉴于西部地区的饲料生产能力差的实际情况,人工种草是解决畜草矛盾的根本措施之一,只有通过播种或补种优良牧草的办法来改良草原,并培养人工或半人工草场, 通过灌溉、施肥以及防止兽害和虫害等办法提高草原的生产能力。陈玮认为人工草场可大致提高产草能力8倍,在其他条件同样的情况下 ,草场的载畜能力也按同比例提高,每单位牲畜所需草场面积则按比例降低。王功民也指出通过试点建设初步形成的以贵南县塔秀乡子哈村为代表的依托退耕还草建植人工草地,发展种草养畜的生态畜牧业建设模式。2009年8月中旬青海省启动了“青海省种草养畜及有机畜牧业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的项目,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解决天然草原过度放牧的问题和传统生产方式落后的问题,进而提高畜牧业生产科技产量。该项目总经费1030万元,科技资助经费540万元。其中一个专题就是在适宜的地区建立主要依靠种植人工草地,加工草产品。项目拟在青海省的农牧交错处(同德、贵南等)和适宜种植人工饲草的地区,种植优质牧草,将牧草就地加工,力求种草。项目初步设计种植15万亩各类饲草料生产基地,加工牧草12.5万吨,可为22万个羊单位提供1年的饲草量,有效减轻项目区及周边地区300万亩天然草地放牧压力。截至2009年12月,共建成5.8万亩人工草地,相当于116万亩天然草地产草量,或7.7万个羊单位1年饲料量。120饲草资源置换模式在三江源地区建植优良人工草地可以为当地的牧民们提供丰富的饲料资源,尤其是在天然牧草极端缺乏的冬春季节为畜群提供饲草。

然而一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由于中国西部牧区的土壤条件较为脆弱,不宜过度开垦种植草场。学者刘红梅质疑了人工种植草场在西部牧区的可行性[13]。西部草原的土层较薄,土壤沙砾含量重,极易引起沙化,因此人工种草需要非常谨慎。在中国西部高原地区比如三江源地区,人工种草会导致土地沙化,种的草也会很快退化,因此绝不能仿照农业区大力发展舍饲畜牧业,这会导致原有的生态平衡遭到进一步的破坏。朱宗元也指出:“目前牧区草原的自然条件不允许大面积种草,也不允许大面积开荒。从长远来看,舍饲会对常年放牧的羊的羊毛和皮草质量造成影响。人工草场需要灌水,而草原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可开采的地下水中,动储量不多,因为草场均处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年降水量较少,河流少,流域面积也小。地下水资源为静储量,过度开采会导致水资源枯竭。”

2.围封草场的实效性

在国家实行生态移民的过程中,一些草原出于保护的目的,被人为的围封。但围封草场需要考虑到草原资源的合理利用。围封应根据草场的类型和退化的程度及草场的利用方式而异,封育可采用围栏封育与人工管护封育相结合的办法,而不是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并不是围封的越多就越好,也不是所有牧户把其承包的全部草场都围起来就能达到保护草场的目的。实施退耕还草和生态移民后,大量草场的管护问题也颇为棘手。由于被围封的草场缺乏监管,并未真正意义上达到了畜牧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一些自然科学家论证了事实上轻中度放牧对植被有促进作用。首先,在轻牧条件下,放牧吃掉植物的枯枝烂叶,使得植物在生长季节,尤其是后期仍能保持较旺盛的光合能力,维持自身消耗,促进植物在后期的生长[14]。其次,适中的周期性的放牧可以降低群落中优势种在竞争中的作用,为其他物种的发展创造潜在的生态位,从而增加草地植物群落的多样性。通过连续移走植物活组织和减少死亡物质的积累,牲畜发挥着刺激和保持新物质生产的功能,在轻中度放牧条件下,放牧植被比非放牧植被分配更多的资源给活的生物。相反,围封禁牧的草地由于没有有蹄类动物的生态互动,难以实现天然草地生态系统的进展演替。缺乏动物对草原的干预,草原土壤中的氮元素循环很难维系,也可能会进一步造成地方优良畜种的消失。

四、牧区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中国西北畜牧业历史悠久,目前西北牧区基本还保留着是游牧半游牧为主的生产方式,单纯经营畜产品原料的单一经济结构,加上草原的严重退化,当地牧民的社会经济状况较为滞后。学者韩俊指出:“牧区贫困与草原退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互为因果。草原退化是牧区贫困的重要原因,牧区贫困也促使牧民对草原进一步掠夺,更增进了草原退化,最终形成草原退化-牧区贫困-草原进一步退化-牧区进一步贫困的恶性循环。”草原畜牧业是牧民们赖以生存的经济发展基础,畜产品是牧民们收入的主要经济来源,牧区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历来高度重视牧区工作,在不同历史时期都对牧区工作作出重要决策和部署,并不断加大支持力度。但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诸多原因,牧区发展仍然面临不少特殊的困难和问题,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状况仍然没有根本改变,传统的畜牧业经济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浪潮下显得比较薄弱。一些学者分析了在中国西部牧区发展生态畜牧业的一些主要问题。

1.牧区畜群结构不合理

我国西部一些牧民以牲畜数量来显示富裕程度,部分牧民不愿出栏牲畜,把牲畜作为财富直到养死为止,老残畜比例过大,畜群结构不合理。然而发展畜牧业经济, 需要抓好畜牧品种的改良, 这既是发展牧区经济的前提,也是基础。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牧区的畜种结构和品种结构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西部青海的7个试点村共淘汰劣质公羊1000余只、公牛500余头,引进藏系种羊1916只、大通牦牛种公牛57头、半细毛种羊70只,使藏羊选育达到4万只、牦牛复壮达到2000头、半细毛羊改良数量达到2万只,从而使畜群畜种结构不断优化,生产性能进一步提高。根据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内容,为了促进牧区经济发展,制定了欧拉羊繁育、选育、饲养管理和生产性能测定。在海北州青海湖农场、刚察县哈尔盖镇察拉村和海晏县三角城西岔村中的76户示范户中开展羔羊育肥工作。共选调陶赛特,优质藏系种公羊36只,与当地1150只藏系羊杂交。在河南县试行了以生产欧拉羊种羊。欧拉型藏羊生产性能得以提高,项目区以欧拉型藏羊为主。然后,一些学者意识到畜群结构的改良存在一些问题,虽然短期内牧民的收入通过畜群结构的调整得以提高,但从长远地角度看,应尽量避免将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学者刘书润提出:“家畜改良的方向有很多问题,家养动物多年后自然退化,投入会越来越高,所以牧民养畜时,隔若干代就要让畜种和野牛、野马、大头羊再配种,是往野了改,不是往人工了改,而现在为了高产引进的是完全不适应当地的外来种。完全舍饲,不让羊掉膘,羊吃得太饱,羊绒会变粗。”

总体上来说,我国西部牧区还需继续强化牧区畜种改良和选育工作,国家和当地政府应积极配套资金,加大牦牛、藏羊、半细毛羊等品种种畜引进力度,切实扩大改良范围,加快畜种结构调整进程。但与此同时,需要注意畜群改良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牲畜往家畜方向改良。

2.西部牧区生产方式科技含量低

中国西部大部分牧区的畜牧方式科技含量很低,短期内很难真正实现畜牧业的现代化。用科技提高畜牧业的经济效益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但增加畜牧业产业化科技含量和提高劳动生产率需要引进大量的科技性畜牧人才,和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条件。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跨学科领域的合作,尤其是和畜牧工程专业的学者进行沟通,单纯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学者很难提出真正的解决办法。产品的附加值较低,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和资源优势,而非品牌和科技优势。

3.畜产品流通体系不健全,市场辐射面太小

由于西部地区较为偏远,牧区地域辽阔,居住分散,交通不便,流通渠道单一,导致牧区的产品未能很好的商品化和市场化。不少畜产品生产和销售脱节,市场体系建设滞后,缺少龙头企业。牧区与畜产品联系在一起的储藏、加工 、分级 、包装等环节很不健全,产品的附加值不高,这些都严重地制约了当地牧民收入的增加。因此一些学者提出了把优势畜牧业资源开发和市场需求结合起来的想法。牧民的商品意识和效益观念不强,惜售思想比较严重,认为发展畜牧业的目的不是面向市场销售,因此开拓西部地区畜产品市场的力度不够,西部牧区的畜产品不能及时的对外销售,导致商品化的经营无法有效地实现。

4.西部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滞后

滞后的信息系统和市场预测系统不能满足西部畜牧业生产的需要,不利于生态畜牧业的社会化和商品化生产。学者郭映义和才让吉指出,目前青海省还没有建立起有效的统筹协调管理机制,信息共享程度低,在信息分类分级、收集渠道和信息应用环境等方面还没有统一的标准体系。发展生态畜牧业需要健全的信息资源网络。总体来说,目前中国西部地区的信息资源缺乏有效整合,政府部门难以及时分析和甄别信息,不利于生态畜牧业的整体发展。学者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从信息提供量看,西部地区的牧民们缺少有针对性、实用性的,贴近实际、可操作的个性化的信息内容。当地牧民们主要是靠流动的商人获取市场销售信息。牧区所获得的大量信息是单向性的,缺乏牧民与商贩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因此这种单向方式的信息传播很难真正解决牧民出售畜产品的实际问题,进而影响了牧民的经济收入。

尽管当前互联网技术在信息传递过程中有着传统媒体不可取代的优势,但短时间内互联网的使用不可能在牧区普及。大量的牧民经济能力有限,无法购置个人电脑等高端电子类产品,加上大部分牧民对于操作电脑的知识几乎为零,因此互联网信息目前还不能很好的辅助于牧区的经济建设。总体上说中国西部地区的牧民们获得的信息时常是滞后于中国其他发达地区的,这影响了畜产品出卖的价格。达林太和郑易生指出,有关畜产品和生产资料的价格牧民们基本上是通过口头得知的。和机械维修、金融信贷、兽医服务相关的信息基本上来自当地的业务部门,天气预报主要来自于广播,牧民们很少从电视和互联网上获取信息。虽然做牧区信息沟通工作的部门很多,但无论是内容还是渠道做得都不是很全面。

5.基础建设滞后

发展生态畜牧业经济需要一定的基础性设施,但目前西部边疆地区的基础设施还有待改善。国家应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基础性建施投资,这是保证西部地区畜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一些地区进行了试点,比如青海7个试点村已建成了相对规模的牲畜暖棚和贮草棚,修建了牲畜免疫注射栏50处,打水井25眼,铺设人畜饮水管道27公里,建成牛羊集中育肥点2处,购置了压缩式青贮机1台、青贮袋 3000条。这些都极大地调动了牧民投入生态畜牧业建设的积极性,使试点村生产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防灾抗灾能力得到了增强,建设养畜水平得到了提高。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青海三江源地区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建成了一批事关地区经济发展全局和广大农牧民福祉的交通、电力、通讯、农牧、水利、生态、市政等基础设施项目。这对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一个积极作用,是生态经济发展的基础性建设保障。根据中国科学院的项目研究报告,2008年,三江源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12544公里,宁果公路、214国道,109国道等主干公路。此外,以‘五配套’(即包括每户80平方米定居房,120平方米牲畜暖棚,5-20亩饲草料基地,20平方米贮草棚以及草场围栏建设)为重点的草原基本建设和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但三江源地域辽阔,目前仍有123个行政村不通公路,部分行政村虽有简易通村公路,但路面条件非常差,只能实现季节性通车。在通讯设施方面,三江源的广大农村牧区,除主干公路沿线外,大部分尚没有通讯设施。在电力基础设施方面,三江源地区绝大部分地区没有国家电网覆盖,部分县城都只能依靠地方小水电实现季节性供电,广大牧区则主要依靠家用太阳能电池板部分满足照明和家用电器的用电需求。总之,基础设施条件差已成为当前制约三江源地区生态经济发展和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的重要因素。

五、畜牧业经济发展趋势和出路

1.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下的有机产业

总体上讲,中国西部地区的畜牧业生产大部分仍然处于传统畜牧阶段,生产效率低下,市场发育水平不高。在大力发展畜牧业经济的同时,政府不能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而应进行可持续生态发展。发展生态畜牧业因按照生产力发展水平、区域特点,发展不同的生产模式,而不能采取“一刀切”的发展模式。根据中国科学院2010年9月1号的项目研究报告,(1)草原生态畜牧业的发展模式应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2)生态畜牧业的发展应以资源循环利用为目标;(3)生态畜牧业发展应秉持现代绿色有机生态养畜经营方式,避免刺激性激素饲料,做到畜牧业生产过程中的低耗,高校转化和循环利用;(4) 生态畜牧业应大力发展无公害饲料基地建设及持续利用技术,充分利用畜牧业资源,气候资源、光能资源、绿色饲草料生产等资源,形成以饲草料基地建设、草产品加工、牲畜的舍饲育肥、粪便废水无公害及归田处理,太阳能利用、畜产品加工及销售的完整循环生产体系和产业链。

一些学者进一步提出了在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前提下建设有机产业区的想法。学者陈月辉指出,西部畜牧业生产的最大优势是没有严重的工业污染, 这有利于生态有机畜牧业的发展,对有机无污染动物食品进行产业化。这样既能达到保护草地生态环境的目的,又能较大幅度增加牧民的收入。有机产业要求草畜平衡生产、不使用人工合成产品、保持牲畜合理饲养、不破坏生态环境。依照当前世界有机食品的价格,与普通食品相比, 提高幅度在30%以上,在西部牧区发展有机畜牧业生产理论上可以使牧民达到小康收入水平。学者芦清水和赵志平提出一些可行的办法,比如收购三江源区牧民每天生产的鲜奶,利用奶制品加工企业,生产加工成高档婴儿奶粉或其他奶制品。同时还可以利用当地的优质牛羊毛和牲畜,发展劳动密集型的加工企业。青海省委农村牧区工作领导小组的报告认为,以生产欧拉羊种羊和有机畜产品为核心的河南县初步组建了有机畜产品生产,加工与出售,并且开展了有机肥生产研究,寄生虫和幼畜疾病控制技术研究。2009年出售的牛羊肉平均价格每公斤高于市场价格,使从事有机畜产品生产的牧户增收3.7万元,提高了牧民畜产品的附加值。

然而,在中国西部地区发展生态畜牧业有机产业的想法固然很好,但事实是生态畜牧业有机生产的基础性投资巨大,生产成本很高,国内有机食品的市场规模不大,虽然有机食品的销售价格很高,但考虑到高成本的投资和目前小规模的市场需求,牧民是否能在短期内实现收入增加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比如青海省兴海县河卡镇在青海省民委的支持下完成了有机畜牧业生产批发基地的国家级认证,但由于认证范围小, 年产出规模小, 没有龙头企业进行肉、奶初级产品加工生产, 并未能实现给牧民带来增收的目标。

另外,在发展有机畜牧食品生产的企业时,应注意到牧民和企业之间并未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契约关系。在生产成本上升,利润空间缩小或供过于求时,公司为了自身利益,往往通过随意降低收购价格或者提高收购标准等方式将利益损失直接转嫁给牧民。学者朱海从企业制度层面提出了组织‘牧民协会’的建议。‘牧民协会’是牧民自发组织的经济合作组织, 既代表牧民的利益与有关有机生产单位发生联系, 又可按照有机产业生产流程去组织有机产业生产。同时朱海还提出了在企业集团现有架构基础上建立有机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 设立董事会和经理部, 作为对外联系业务、对内安排工作的管理机构,另外公司下属层面包括有机产品加工机构、牧民协会、研发部门、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牧民协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减低牧民的生产风险,避免企业过度压榨牧民,从而改善牧民的整体经济收入状况。

尽管中国西部牧区构建生态畜牧业下的有机产业区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但同时这项工程的确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机会。毕于运认为,根据环境洁净程度,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6个县、玉树藏族自治州的6个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3个县和黄南藏族自治州的2个县, 都具备发展有机产业的良好条件,都可以组织有机产业生产。就目前青海各地区的条件,可选在青海省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县和泽库县, 果洛藏族自治州的久治、玛沁、达日、班玛利甘德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兴海、贵南和同德县, 共计10个县内予以发展生态畜牧业基础下的有机产业。李双元以梅陇个案为例, 对青海省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 认为青海草地生态畜牧业还处于组织化转型、产业化起步、生态化雏形的发展阶段。总体来说我国生态畜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操作上都亟需拓展和深化。

美国和欧洲的生态畜牧业下的有机产品生产系统相对较为成熟。比如美国农业发展局(USDA)早在1990年就制定了详细的畜牧业有机产品生产规则。对于有机牲畜有着严格的要求,根据美国农业发展局(USDA)的报告,有机牲畜必须在放牧季节是可以自由活动的,饲料必须是纯有机的,不含任何激素和抗生素,另外反刍类动物比如牛羊等,在正常畜牧期必须保证30%的干物质摄取(dry matter intake)是来自草原。欧美对于如何计算干物质摄取量有一套严格的科学计算系统,但这些中国目前的有机畜牧食品生产中并未给出具体的操作规定。相对于美国的有机畜牧产品的生产条件,中国西部条件较差。中国的有机食品生产系统可以参考北欧冰岛的研究。北欧学者Dyrmundsson指出冰岛的气候恶劣,天然草场由于气候的影响,并不能保证草原的牲畜有足够的天然有机食物摄取,市场上的有机饲料相对较少,成本太高,对冰岛的有机畜牧产业带来负面的影响。如何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保证牲畜有足够的有机食物摄取是一个值得跨领域专家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瑞典学者Lund提供了一个北欧有机畜牧业生产模式图(见表2),该模式图指出,除了在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外,生态畜牧业有机生产过程应是一个和谐的整体。畜牧产品的生产者应和消费者达成和谐的互动,并且在生产过程中,牧民能够感受到自身价值的存在。中国目前西部有机畜牧业的发展进程中,更多的是考虑市场化带来的直接经济价值和如何提高产量,而忽视了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对牧民自身幸福指数的关注。许多经验表明,能否让牧民主动地而不是被动的参与社会发展进程,能否在这个过程中尊重牧民的自主性,自愿性,多样性,创造性,关系到政策及其项目的实际效果。在发展目标上,生态畜牧业建设下的有机产业链是一个长期发展与不断完善的过程,需根据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确定不同的阶段性目标。

2.发展生态旅游业

在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生态畜牧业的同时,一些学者提出了“增值型”的生态观光旅游型畜牧业,在国家的支持下,地方牧区应大力建设观光型、生态型与市场型相结合的牧业生产基地,探索旅游型和观光型的畜牧业项目,从而提高参与项目的农牧民的收入。与此同时,政府需要警惕过度开发旅游业可能会给脆弱的西部生态造成破坏。

在生态环境允许的范围之内适度开发西部牧区的生态旅游资源。比如青海三江源区具有强大市场吸引力,旅游资源的开发不仅能带动当地建筑、金融、通信、娱乐饮食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给牧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提高三江源农牧民的生活水平。2009年来玉树、果洛两州的游客人数达到19.93万次,旅游总收入9898.75万元,同比增长40%以上。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开始凸显,不少牧民群众因此走上了致富道路。但鉴于极度脆弱的生态系统和难以再生的生态资源,三江源区核心区以及可可西里腹地仍为限制开放区。尽管三江源区生态旅游业发展势头较好,但仍处于起步阶段,2010年项目研究报告指出生态旅游资源开发面临诸多问题:(1) 基础设施薄弱。三江源区地理环境复杂,交通线路密度低,公路等级低,路况差,通信落后,加之旅游资源分布相对稀疏,旅游路线长,空间跨度大,可进入性差,存在着“一流资源,二流知名度,三流开发,四流交通,五流经营”等问题,严重制约着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2)环境制约性明显。受高原高海拔的自然环境气候影响,不仅旅游日期短,而且对游客的身体状况也有一定限制,影响了旅游业的发展。(3)缺乏与旅游业配套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产业链条不完整,难以形成产业优势。(4)市场化推进步伐缓慢,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旅游管理性人才短缺。

3.草原保护条例

草原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对草原的保护,草原是牧民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2011年11月了新修订的《基本草原保护条例》。按照《草原法》的规定,维护基本草原是内蒙古草原的核心部分,是内蒙古草原保护的红线。1983年内蒙古就颁布了《草原管理条例(试行)》。1984年成为正式条例,2004年进行了修订。针对草原乱开滥垦问题,1998年还颁布了《基本草牧场保护条例》。而《基本草原保护条例》则是为了更进一步强化基本草原的保护与管理,其保护力度较以往的条例要大得多。新修订的《基本草原保护条例》主要明确了基本草原的划定范围并加大了对草原的保护力度,更好地维护了农牧民利益。该条例的颁布实施为其他西部牧区的草原维护和畜牧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性意见。

综上所述,尽管在中国西部草原发展生态畜牧业面临很大挑战,还未形成成熟的系统理论框架和科技支持,但近年来根据中国畜牧业发展趋势, 发展生态畜牧业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生态畜牧业对中国西部草原畜牧业经济的转型具有参考性,但同时发展生态畜牧业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参考文献:

[1]芦清水,赵志平.应对草地退化的生态移民政策及牧户响应分析—基于黄河源区玛多县的牧户调查[J].地理研究,2009(1).

[2]陈 玮.青海畜牧业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及对策[J].青海民族研究,1993(1).

[3]青山虎,马宾祥.制约西部边疆地区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瓶颈及对策[J].北京农业,2011(15).

[4]杨德亮.牧区经济发展中的文化不适及社会环境问题——青海祁连畜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调研报告[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

[5]达林太,郑易生.牧区与市场:牧民经济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481-482.

[6]李燕琼,谢 华,范高林.促进西部草原畜牧业发展的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1(9).

[7]颜景辰.中国生态畜牧业发展战略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7.

[8]刘学剑.关于发展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农业环境与发展, 2001(1):15 -16.

[9]雷 华,穆晓峰.传统畜牧业向生态畜牧业转变是中国西部畜牧业发展的必然选择[J].世界农业,2006(8).

[10]严宝兴.关于发展青海生态畜牧业的思考[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3).

[11]王功民.青海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新路子[J].中国牧业通讯,2011(7).

[12]王晓毅,张 倩,荀丽丽.非平衡性、共有和地方性-草原管理的新思考[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0:275-276.

[13]刘红梅.三江源地区畜牧业发展方式抉择探究[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0(6).

[14]李永宏,陈佐忠,汪诗平,等.草原放牧系统持续管理试验研究[J].草地学报,1999(3):173-182.



Eco-husbandry: Trends of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in West China Prairies

DU Fa-chun1, CAO Qian2

(1.The Institute of Ethnology and Anthrop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100081, China;2. University of Helsinki, Finland)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view of related domestic and foreign literature on prairie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the study is to conclude that although great challenges exist in grassland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development in West China and no mature systematic theory or technology has been applied to the field,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will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area according to its development trend in recent years. Ecological animal husbandry could serve as a model to prairie animal husbandry economy transition in West China, though its development has a long way to go.

篇2

农牧区节水灌溉示范项目

可 行 性 研 究 报 告

**旗***苏木

XX年四月二十日

第一章 总 论

一、项目提要

(一)项目名称:**旗***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建设性质:扩建

(三)项目建设单位:**旗***苏木;负责人:千哈斯。

(四)项目申报单位:**旗***苏木人民政府,法人代表:林霞

(五)项目建设地点、内容、规模及期限:

1、项目建设地点:***苏木下辖的8个嘎查(阿日来嘎查、伊克乌素嘎查、明盖嘎查、乌兰浩舒嘎查、沙日浩舒嘎查、库伦、巴音什里嘎查、巴音乌珠嘎查)

2.建设内容:本项目设计在具有一定规模的家庭草库伦内实施,灌溉水源均为地下水,因此,建设内容主要包括:①水源工程建设②节水灌溉系统工程建设③农业技术配套④防护林体系建设

3.建设规模:本示范项目总控制面积为XX亩,可使40户农牧民受益。其中,打配机电井40眼,压防渗节水管道18000米,防护林带4.496万延长米,建设期一年。

(六)投资规模及构成:项目总投资107.34万元,节水灌溉直接工程费82.1万元(低压管道10.8万元,亩投资335元;喷灌4.3万元, 亩投资335元;);水源工程费48万元,防护林工程费6.64万元,动力工程费15.72万元,其它费用7.08万元。

(七)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159.54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资金40万元,政府配套40万元,农牧农自筹79.54万元。

(八)国民经济评价价指标显示: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17%>12%;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68>1;投资回收年限pt=4.XX年;经济净现值enpv=145.28万元。各项指标符合要求,经济效益较好,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切实可行。

(九)项目辐射范围及带动能力: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带动***苏木肉、奶牛养殖业的纵深发展,为确立的“四个一千”示范工程及我旗奶产业发展提供依据,为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提供有力的保障,并可带动全苏木饲料种植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种养殖业同步发展。同时可使以水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建设深入发展。

二、可行性研究的依据

(一)农业部《西部地区农业开发建设规划》

(二)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及参数》

(三)**旗《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

三、综合评价

(一)本项目建设对***苏木乃至**旗农牧区节水灌溉及饲草产业化经营具有积极的示范作用,对农牧业产业化有促进作用,推动畜牧业向规模化、科学化、集约化的方向发展,对于探索在生态建设的基础上发展优质高效畜牧业,从而展现经济、社会、生态三者效益的和谐统一,减轻草牧场压力,走可持续发展的种草养畜之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草业生产,没有草业的大建设,就不可能实现畜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靠天养畜已走到尽头。因此,按照“为养而种,为卖而养”的要求,将优良牧草种植和舍饲育肥有机结合起来,走以农促牧、以牧补农、农牧结合的路子,才能增草、增畜、增收。

三、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一套科学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含量,对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经营,辐射带动全苏木农牧民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项目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建设的背景

由于长期的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和草场不合理利用,***苏木草牧场沙化、退化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植被建设,农牧民经济增长趋缓。1998年以来,旗委、政府按照实现“绿色产业大旗,畜牧业经济强旗”的宏伟目标,大力发展水利事业,种植优良牧草,为建设畜牧业经济强旗奠定了坚强的后盾。新时期,党和国家把经济工作重点西移,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改善生态植被建设,改善基础条件,提高农牧民收入。***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区,实施节水灌溉,种植饲草料,特别是优良牧草的种植,具有生态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它是畜牧业经济的助推器,是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的背景和意义下,面对今后农牧业的发展趋向,我们提出建设***苏木饲草料种植基地节水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项目区农牧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项目实施区***苏木,是一个以牧业为主,农业为辅的苏木。目前,全苏木现有水浇地2.4万亩,牲畜25万头(只),发展模式化养殖户486户,年出栏牲畜5.5万头(只),发展养殖小区14个,养殖户110户,养殖奶牛1000头,今年计划新增奶牛1000头,肉牛3000头,小尾寒羊3000只。在畜牧业养殖规模日渐壮大的情况下,面对发展与市场,饲草节水基地建设迫在眉睫。

三、***水资源持续利用承载能力分析

牧区水利工程建设是以保护和恢复草原区生态环境为前提,以水资源和草原的可持续利用为准则,以解决人蓄饮水和发展人工饲草料基地灌溉为内容,遵循“水-草-畜”系统平衡协调原理,确定科学合理的区域性可持续载畜量,实现提高草原区农牧民生活水平的系统工程。根据***农牧区水资源条件和草地资源状况分为三个类型,因地制宜实施农牧区水利工程建设。

1、浅层水富集区(巴拉尔区)

该区地下水开采条件较好,灌溉成本低,以实施“水、草、林、料、机、多”六配套的家庭草库伦建设为主要内容,以牧区水利为中心的家庭草库伦建设使饲草料产量大幅度提高,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畜牧业生产已由过去的靠天养畜发展到舍饲和半舍饲的家庭畜牧业,减轻了对天然草场的压力,草原生态环境已向良性化方向发展,走上了以草定畜的生态型畜牧业经营之路。

2、承压水富集区

该区以实施人蓄饮水及抗旱水源工程为主,辅之与集雨窖工程建设,选择地下水资源较为丰富地区,科学合理规划,以水资源和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准则,集中墨守成规片开发灌溉饲草料。为节约宝贵的水资源,增加灌溉面积,节水灌溉技术措施要与开发同步进行实施。由于该地区地下水埋深一般50-100米,井深一般为100-300米,成井及配套费用一般为2-4万元,大部分地区没有电网,主要依靠柴油发电提水,所以提水成本较高,必须配套实施节水技术,适当发展饲草料灌溉面积。

3、水资源匮乏区

选择有开发条件的地区,组织牧民异地集中开发,***苏木已经实施了这项工程。这些地区的部分农牧户有了饲草料基地,为稳定发展畜牧业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保留异地开发牧户的草场承包权,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倡导这些农牧户有计划地对承包草场进行休牧,使这些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步恢复。

四、项目实施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历史上的***苏木,以“水草丰美、土地宜牧、沃野千里、牛羊成群”而著称。近年来,由于长期的传统畜牧业发展方式和草场不合理利用,***苏木草牧场沙化、退化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的发展和生态植被建设,农牧民经济增长趋缓。***苏木是一个以畜牧业为主,农牧结合区,实施节水灌溉,种植饲草料,具有生态和经济建设的双重效益,它是畜牧业经济的助推器,是经济建设的主导力量,在这样的背景和意义下,面对今后农牧业的发展趋向,我们提出建设***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2、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草业生产,没有草业的大建设,就不可能实现畜牧业的大发展。特别是近年来的实践已经证明,传统的靠天养畜已走到尽头。因此,按照“为养而种,为卖而养”的要求,将优良牧草种植和舍饲育肥有机结合起来,走以农促牧、以牧补农、农牧结合的路子,才能增草、增畜、增收。

3、通过项目的实施,建立一套科学管理体系,提高科技含量,对调整农牧业产业结构,实现集约化经营,辐射带动全苏木农牧民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章 建设条件

一、项目区概况

1、地理位置:***苏木位于**旗政府所在地30公里处,东邻昂素镇,南与敖勒召其镇相连,西毗布拉格苏木,北依鄂托克旗。总土地面积293万亩,其中可利用草场190万亩,主要由毛乌素沙地和鄂尔多斯梁地两大地貌构成,地形为起伏梁地和沙丘交错地带,地理坐标为东径107°21′— 107°53,北纬38°14′— 38°47′之间。

2、自然资源: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半干旱气候,干旱少雨、风大沙多,光照时间长,年均7.1℃,最高36℃,年均日照2800小时,年均降雨340mm,蒸发量2505mm,属鄂尔多斯闭流区,静水位5—10m,成井深40—200米,单井日涌水量40—60吨,土壤类型为棕钙土、草甸土和固定风沙土,土质肥沃,养份含量高。

3、社会经济状况:***苏木下辖8个行政嘎查,34个牧业社,现有人口3399人,XX年地方财政收入80万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831元。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公益事业完善,各项服务体系健全。

4、项目关联产业发展现状

***苏木是一个典型的农牧结合区,XX年度水浇地面积达2.4万亩,各类灌溉井达600多眼,牲畜饲养量达到25万头(只),建立模式化养殖大户486户,年出栏牲畜5.5万头(只),今年计划新增奶牛养殖1000头,肉牛养殖3000头,养牛规模达到5000头;计划新增以小尾寒羊为主的肉羊养殖3000只,年用草量30240吨,为饲草料的生产、销售提供了基础和市场。

5、项目建设地点选择

根据项目区现有的牲畜及相关基地,为切实起到带到示范作用、减少投资,发挥更大的效益,项目建设地选择***苏木下辖的8个嘎查(阿日来嘎查、伊克乌素嘎查、明盖嘎查、乌兰浩舒嘎查、沙日浩舒嘎查、库伦、巴音什里嘎查、巴音乌珠嘎查)的40个户子,使该项目在为部分农牧民增加收入的同时,以点带面,为***苏木率先实现畜牧业强苏木打下良好基础。

二、项目实施的有利条件

1、政策环境: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对生态建设投资和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加大,**旗地方政府把以水为中心农田草牧场和种草养畜作为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来抓,出台、实施了“百万亩优良牧草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牛羊舍饲圈养模式化育肥工程”、“奶牛饲养工程”及农牧区节水示范项目等重点项目。以及配套的各项政策措施,为发展以水为中心的饲草料基地建设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发展氛围。

(二)资源优势:***苏木总土地面积293万亩,有水浇地2.4万亩,牲畜25万头(只),而且模式化养殖户和以水为中心的饲草料基地的建设呈现快速稳定增长势头。

(三)科技开发能力:***苏木现有农林牧科技人员30多名,掌握着不同种植优良牧草及饲料作物的栽培管理技术,近年来,经过种草养畜,生态建设等项目实施,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懂经营、会管理、经验丰富的农牧民“土专家”,为项目的实施、开发、建设提供了保障。

(四)基础条件:***苏木位居旗政府所在地近郊,路、电、讯、邮等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配套完善,网络健全,风雨无阻、四通八达。

三、主要障碍因素及解决方案

项目实施的主要制约因素是资金问题,通过争取上级投资项目资金,地方产业政策扶持,政府配套,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建设顺利进行。

第四章 市场分析与销售方案

一、市场分析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农牧民收入的增加,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膳食结构发生深刻变化,绿色产业、产品更趋于“热头”,奶、肉、蛋需求量猛增,导致饲草料紧俏,供不应求,尤以优良牧草为最,仅敖镇饲草料的需求缺口就达1000万公斤。全旗的饲草料的需求量6000万公斤。***苏木扩建的XX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仅能解决***所在地部分地区的奶、肉牛、肉羊养殖小区牲畜饲草料困难问题。因此,饲草料消费市场广阔,不愁消费问题。

二、产品销售方案

项目建设地发展低耗能、高效益的节水灌溉,以优质饲用玉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高能饲料等优质饲草料为主,用科学合理的方法管理,力争提高品质和单位面积的单产。本产品以满足供应***苏木奶肉牛、肉羊养殖小区为主,适当调剂向外出售,因此暂不考虑其他市场供求关系与销售。

第五章 项目建设方案

一、建设任务和规模

扩建XX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打配机电井40眼,压防渗节水管道18000米,购置喷灌10套(具体情况见附表)。

二、项目规模和布局

项目规模和布局:扩建XX亩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带动本地区养殖户走现代畜牧业之路,并以此为辐射源,推动周边地区以节水为中心的种草养畜业发展,走集约化经营之路,为在全旗率先实现畜牧业强苏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生产技术方案

项目当年建成,第二年受益,同时组织科技人员,深入基地,现场指导,并对种植基地工作人员就饲料玉米、青贮玉米、优良牧草种植栽培技术进行培训。

四、项目建设标准和具体建设内容

***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建设,打配机电井40眼,压防渗节水管道18000米,购置移动式喷灌10套,种植防护林8.992延长米,建设期一年(具体情况见附表)。

第六章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一、投资估算依据

1、项目投资主要是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配套设施建设部分。

2、投资估算中建筑工程造价按本地推算划额加费用确定,设备购置安装价格以前旗市场确定。

二、项目投资概算

**旗***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总投资159.54万元,共XX亩。平均单位面积投资797.7元/亩。其中:低压管道灌溉1500亩;喷灌500亩。节水灌溉直接工程费82.1万元(低压管道10.8万元,亩投资335元;喷灌4.3万元, 亩投资335元;);水源工程费48万元,防护林工程费6.64万元,动力工程费15.72万元,其它费用7.08万元。(详见总概算表)

三、投资估算

按建设内容划分,投资估算包括水源工程、灌溉工程、土建工程、动力配套工程、辅助工程。各项工程估算如下:

表1水源工程费计算表

序号

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元)

合价(元)

1

水源井

40

1XX

480000

合计

480000元

表2节水灌溉工程费计算表

序号

名称

面积

数量

单价

合价(元)

1

喷灌

500亩

10套

4300元/套

43000

2

管灌(管)

1500亩

18000米

6元/米(含接头)

108000

合计

151000元

表3动力配套工程计算表

序号

名称

功率

数量

单价(元)

合价(元)

1

柴油机

20马力

40

2180

87200

2

水泵

7.5千瓦

40

1750

70000

合计

157200

表4土建工程工程计算表

序号

名称

单价

数量

合价(元)

1

平地

300元/亩

XX亩

600000

2

耕地

15元/亩

XX亩

30000

3

整畦

20元/亩

XX亩

40000

合计

670000元

表5辅助 工程费计算表

序号

名称

行数

数量

单价(元)

合价(元)

1

防护林杨树

1行

30400株

1.6

48640

2

防护林沙棘

2行

59520株

0.3

17856

3

合计

66496元

表6总概算表

序号

工程或费用名称

设备费(元)

备注

灌溉工程

1

喷灌

43000

2

低压管灌

108000

合计

151000元(壹拾伍万壹仟元整)

其他建设工程

1

水源工程

480000

2

防护林

66496

3

动力设备

157200

4

土建工程

670000

合计

1373696元(壹佰叁拾柒万叁仟陆佰玖拾陆元整)

其他费用

70800

总计

1595496元(壹佰伍拾玖万伍仟肆佰玖拾陆元整)

三、资金来源与筹措

项目总投资159.54万元,其中,申请上级财政资金40万元,政府配套40万元,农牧民自筹万元79.54万元。

第七章 效益分析

一、财务评价

1、财务评价依据

依据国家计委、建设部《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和参数》以及国家现行的财税和价格,分析和计算项目的成本、费用效益等。

2、基本参数确定

①示范项目经济计算期为20年。

②工程当年建设次年发挥效益,年运行费与效益同步。

③社会折现率i s 取12%。

④固定资产形成率按85%,在进行经济评价时,投入价格按现行市场价格计算。

3、效益分析

产出物价的确定:产出物价按当地XX年价格计,根据鄂前旗当地调查统计的资料,饲料玉米的价格为0.96元/kg,青贮玉米的价格为0.14元/kg,紫花苜蓿的价格为0.8元/kg。林业效益按木材生长量增质1.0元/年 · 株,沙棘按0.2/年 · 株计。

4、效益计算

①节水效益:示范项目总面积XX亩,大水漫灌每年平均用水量400m 3 /亩,年总用水量80万m 3 ,采用节水灌溉年用水量240m 3 /亩,年总用水量48万m 3 ,年节约用水量32万m 3 ,水资源费按0.02/m 3 元计算,每年节约用水折合人民币6400元/年。

②作物增产效益:节水灌溉区种植作物主要为饲料玉米、青贮玉米、紫花苜蓿为主要作物,种植比例按2:2:1(也就是说每户种植饲料玉米20亩、青贮玉米20亩、紫花苜蓿10亩),总面积为饲料玉米800亩、青贮玉米800亩、紫花苜蓿400亩。产量调查及实施节水灌溉后的增产效益计算详见下表。

序号

品名

无灌溉时产量

节水灌溉后产量

每亩

增产

计划种植面积

总增

产量

单价

(元/kg)

增产值

(万元)

1

饲料玉米

200kg

600kg

400kg

800亩

3XX0kg

0.96

307200

2

青贮玉米

3000kg

6000kg

3000kg

800亩

2400000kg

0.14

336000

3

紫花苜蓿

300kg

1000kg

700kg

400亩

280000kg

0.8

224000

合 计

867200

③林业效益:防护林种植杨树30400株,按每株杨树年增值1.0元;沙棘59520株,每株年增值0.2元,总计林带每年增值42304元。

④节省劳动力费用:节省劳力也是节水灌溉的优点之一,灌溉项目每个灌溉单元采用节水灌溉可节省劳力1个,每个用工年工资按8000元计,40个灌溉单元共节省用工费32万元。

⑤年总效益:***苏木农牧区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建成后,不仅每年可节约水资源32万m 3 ,而且每年可新增直接经济效益145.28万元,间接经济效益36.87万元。

5、费用计算

①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包括建设项目达到预定规模时所需要的国家、集体和个人以各种方式投入的主体工程费用和相应配套工程的全部建设费用,总投资为159.54。

②年运行费用计算:包括每年所需的耕地、整畦、购种、肥料、农药、灌溉等费用。具体见表。

项目

品名

单价

数量

合计(元)

耕地

15元/亩

XX亩

30000

整畦

20元/亩

XX亩

40000

购种

饲料玉米

30元/亩

800亩

24000

青贮玉米

36元/亩

800亩

28800

紫花苜蓿

35元/亩

400亩

14000

农药肥料

饲料玉米

150元/亩

800亩

1XX0

青贮玉米

150元/亩

800亩

1XX0

紫花苜蓿

90元/亩

400亩

36000

节水灌溉

饲料玉米

56元/亩

800亩

44800

青贮玉米

56元/亩

800亩

44800

紫花苜蓿

112元/亩

400亩

44800

合 计

547200

②维修费:由于当地缺乏类似规模工程的实际资料,故参照《水利经济手册》,维修费率取标准按固定资产(固定资产形成率85%)的1.5%执行,计算得维修费2.03万元。

③年运行费(成本):节水灌溉项目每年运行费由燃料费、维修费、基本投入费用构成,合计:56.75万元。

④折旧计算:固定资产形成率按85%计算,159.54万元总投资形成固定资产值为135.609万元,经济计算期20年,按照直线计算法(不计残值),年折旧费为6.78万元。

二、经济评价

采用动态法对示范区进行经济净现值、经济内部收益率、经济效益费用比等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1、评价指标计算

n

经济净现值计算公式:

t=1

enpv= ∑ (b-c) t (1+i s ) -t

式中:enpv — 经济净现值 万元

i s 社会折现率 取12%

t — 经济计算期各年序号,t=1,2……20年

b t — 第t年的效益 万元

c t — 第t年的费用

n

经济内部收益率eirr计算:

t=1

enpv= ∑ (b-c) t (1+eirr) -t =0

经济效益费用比计算公式:

投资回收期按静态公式计算,即:

p t =总投资/(每年效益-每年费用)

2、经济评价

经济内容收益率eirr=17%>12%;经济效益费用比ebcr=1.68>1;投资回收年限pt=4.XX年;经济净现值enpv=145.28万元符合要求,经济效益较好,节水增效灌溉工程切实可行。

三、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1、我国目前的牧区经济发展面临两大制约因素:其一为水资源严重短缺,特别是北方地区。其二是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国土资源损失严重,特别是大面积的草原沙化、退化。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草原节水灌溉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根本途径。发展饲草料节水灌溉可以增加饲草的有效供给,减轻超载对天然牧场的压力,使一部分草场得以休养生息。实施节水灌溉,发展饲草料种植是由自然粗放型放牧逐步过渡到舍饲和半舍饲现代化畜牧业所必需的物质基础条件。只有具体充足的饲草料才能实现饲养管理科学化、生态经营集约化,加快畜群周转,提高牲畜的出栏率和商品率。所以此项目的有效开展,不仅有利于推行我苏木的畜牧业发展生产的发展,也有利于提我苏木群众的生活水平,对农牧区稳定、经济繁荣意义重大。

2、生产实践证明,水资源条件好的地区只有发展灌溉建设人工草地,实施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推行建设养畜、舍饲养畜和生态畜牧业发展模式,才能减轻牲畜超载过牧对天然草场的压力,遏制草场沙(退)化,恢复生态,保证农牧民收入和生活的稳定。

①扩大水浇地面积、保护了水资源

示范区节水灌溉系统每年可节约水资源32万m 3 。

②减轻天然草场压力、遏制沙化恢复生态

建设发展1亩饲草料地可以养5个绵羊单位,每个绵羊单位需要天然草场20亩,所以建1亩饲草料地可使100亩左右退化天然草场实现季节性休牧,从而得到休养生息。因此,建设发展节水增效灌溉工程是缓解畜草矛盾,遏制沙化恢复生态行之有效的措施。

③通过发展人工草的节水灌溉及防护林网配套建设,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冬春季节风蚀作用对垦后草原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发展节水型饲料地和人工草地灌溉,将大大提高草场生产力和牧草品质,增加饲草料的有效供给,大大缓解超载过牧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破坏,从根本上扭转草场沙化、退休、日趋严重的局面,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第八章 组织管理

一、项目实施计划

第一阶段(前期准备阶段):时间为2个月,从XX年4月1日开始到6月1日结束。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健全组织机构,确定项目区地点;二是制定实施方案,完成规划设计;三是筹措建设资金,完成项目其他前期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建设阶段):时间为6个月,从XX年5月2日开始到11月2日结束。这一阶段主要工作有三项。一是确定项目建设计划;二是按计划组织实施项目建设任务,并由苏木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对项目建设进行全过程监督,严把建设过程中工程质量关;三是对已完成的建设项目进行检查验收。

附:项目实施进度安排

序号

建设内容

XX年

4

5

6

7

8

9

10

11

12

1

完成科研报告及报批

2

项目勘测

设计

3

项目土建

工程

4

项目配套

工程

5

项目投资

6

项目验收

二、组织领导

1、此次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时间紧、任务重,操作难度大。为了如期完成项目建设内容,成立由***苏木政府苏木达任组长,分管农牧区工作的副苏木达任副组长,各嘎查包队干部与嘎查领导为成员的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领导小组。

2、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领导小组要根据有关文件和会议精神制定开发规划和实施计划,抓紧对项目的考察、论证和申报工作。

3、苏木节水灌溉示范工程暨饲草料基地项目领导小组要负责好项目实施管理和资金安排使用监督,管好用好建设资金,提高使用效益。建立严格、科学的资金项目审批程序,项目必须通过专家论证,资金实施专户、专项、专人管理;项目要严格履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和定期审计制,厉行节约、注重效益,严禁挤占、挪用建设资金。

附: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成员表

机构职务

姓 名

现任职务

所在单位

组长

千哈斯

副苏木达

***苏木

成员

特古斯

嘎查长

乌兰浩舒嘎查

成员

孟克吉日嘎拉

嘎查长

阿日来嘎查

成员

达来

嘎查长

伊克乌素嘎查

成员

吉日嘎拉达来

嘎查长

库伦嘎查

成员

马呼格吉勒图

嘎查长

巴音什里嘎查

成员

阿拉塔

嘎查长

沙日浩舒嘎查

成员

谢宝成

嘎查长

巴音乌珠嘎查

成员

张利国

嘎查长

明盖嘎查

第九章

篇3

一、中职畜牧兽医类专业遇冷的原因

1. 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国是农业大国,也是靠农业起家,绝大多数人口还是农业人口,即便是从事工业生产和服务行业的人员也有相当大部分从事过农业生产,过去刀耕火种的生产经历已经给人们留下深刻的烙印:从事农业生产是相当辛苦的事,做农民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在人们的印象中,农民也是一个落后的群体,很多家长给孩子灌输的观念就是走出农村到大城市发展才有出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大量的学生选择了便于在城市就业的专业,如机械自动化、幼师、计算机等专业,制约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发展。

2. 我国畜牧行业发展落后,工作条件差,孩子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形成矛盾。我国的畜牧业相对落后,大多畜牧企业规模比较小,生产条件差,有的甚至没有任何自动化设备,完全靠人工喂料、清理粪便进行饲养管理,这就造成养殖场工作的脏、累,加上现在的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娇生惯养,本身就缺乏那种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遇到这样的工作唯恐避之不及,那里有什么热情。

3. 养殖场用人观念传统,薪资水平低。由于多数养殖场管理经验缺乏,条件差,又不愿意花高价招聘有技术的饲养员,造成具备较强技能和工作能力的人员不愿意到养殖场工作,致使养殖场只能低价雇佣一些年老体弱的人从事生产活动,久而久之形成养殖企业劳工素质差、工资水平低的普遍现象,长期无法打破,同时限制了新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加入。

4. 校方不重视,开设专业不积极。这主要体现在近几年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带动了计算机、外语、机械自动化等专业人才的大量需求,大量的学生更喜欢选择这些热门、容易就业的专业,适合城市发展的专业,而校方则喜欢投其所好,把大量精力放在这些专业科目的发展建设上,挤占了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资源和精力。

以上4个原因经过长期的相互作用和影响就造成畜牧兽医专业无生源或生源不足而无法开班的情况,进而限制了专业的发展。但是这恰恰表明畜牧兽医专业存在着巨大的发展空间。

二、我国畜牧兽医类专业发展的巨大空间

首先,我国幅员辽阔,农业资源丰富,人口众多,对畜产品的需求量巨大,因此必然需要大量的人员从事畜产品的生产,这是畜牧兽医专业发展的“钢性”需求。

其次,我国的养殖业管理水平正由粗放式向集约化方向过渡,在这个过程中将有大量的自动化设备被应用到养殖管理中,这就需要有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员工进行管理和操作,这些养殖企业即将向我们职业学校发出人才订单。

第三,迫切需要解决低薪低能的员工与提高养殖水平的矛盾,养殖场由于饲养员水平低而造成生产成绩低下的情况已经形成恶性循环,随着管理人员水平的提高,已经深刻认识到只有雇佣有技术、劳动能力强的员工,才能使生产成绩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从而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由于过去对畜牧人才的不重视,造成我国各层次畜牧人才都十分匮乏,呈现断档的形式,随着养殖场员工的更新换代,畜牧人才的缺口将逐步显现。

三、畜牧兽医类专业的教学研究

面对即将到来的畜牧兽医相关专业的培养需要,作为一线的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我们必须做好充分的教学准备,根据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和实践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

1. 理论教学方面,要根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设定教学的内容的层次。中等职业教育的教材基本上就是高等教育的精简版,有的没有专门的教材,甚至直接使用高等教育的教材,但其中很多内容已经超出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目的,中等职业教育应该更倾向于饲养管理的执行环境,而放松深层次理论的学习。作为中等职业教育,我们的学生年纪比较小、学习能力比较弱,就不能像对待高等职业教育那样,要求他们掌握那些比较高深的原理,领悟知识的来龙去脉,更多的是让他们领会生产的操作过程,只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能达到怎样的生产效果。以母猪的背膘厚度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的关系为例,中等职业教育中我们只需要要求学生知道母猪的背膘厚度会影响其生产性能和使用年限,如何用设备测量背膘厚度,具体的标准和数据去哪里查找就可以了,而不要求他们掌握为什么最适合的背膘厚度是这个数值。

2. 校企对接,让学生从劳动实践中提高技能,便于就业。职业教育的目标就是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所学专业的劳动,如果达不到这个标准,我们的职业教育就是失败的教育。针对畜牧兽医专业的特点,理论讲解的再多也只是纸上谈兵,必须让学生深入到养殖企业中去,亲眼去看,亲手去摸,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践,将书本上的知识刻进脑袋里,经过一段时间的劳动实践后,学生还会发现哪些东西书本上没有,哪些东西与书本上讲的有差异,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劳动技能。我们的学校必须与养殖企业搞好对接,一方面可以给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深刻地体会劳动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可以便于学生的就业,学生在养殖企业中实习,企业在题供实习机会的同时,也会感受都有劳动技能的劳动者能给企业创造更多价值,从而积极地招聘有技能的员工。

3.根据现代养殖业的发展状况,对教授的内容进行及时补充。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自动化设备被引进养殖企业,如自动降温设备、自动消毒设备、自动喂料设备、自动清粪设备等等,我们要根据掌握的最新情况对知识进行更新,教授学生最新的设备功能和使用方法,这样习得的知识才具有及时性和先进性。

将畜牧业相关法律法规列入学习内容。最近几年国家由于对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加大,颁发了多部关于养殖业的法律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动物源性饲料产品安全卫生管理办法》等。过去我们只重视养殖技能的教学,而这些法律法规也与养殖业的生产息息相关,只有懂法才能不违法,才算是合格的畜牧业人才。

将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方法和生产标准列入教学。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食品安全,尤其是畜产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很多的养殖企业也在生产达到国家标准的无公害、绿色或有机畜产品,这就对我们的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有好的饲养管理水平,还要懂得更高级别的畜产品生产流程,懂得在生产过程中哪些饲料和药物不可以使用,哪些是可以使用的。

篇4

市人民政府××年上半年工作总结和下半年工作安排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按照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确定的推动“一城两区”建设,带动“三业”发展的战略部署和人大、政协“两会”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较好的完成了上半年的各项工作任务,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继续保持持续稳定发展。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上半年,全市各项经济指标稳步增长。截止六月末,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一般预算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万元比上年同期相比增加增长。其中财政本级收入为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亿元,同比增长。银行各项存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长亿元。各项贷款余额亿元,比年初增加亿元。

二、主要工作运行情况

(一)围绕“一城两区”建设,大力开展了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工作。

上半年,我们积极而为,抢抓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机遇,围绕“一城两区”规划布局,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新途径。一是为了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争取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化了计经局的招商引资职能,在计经局设置了工业项目办、能源交通项目办、农业、生态经济、扶贫项目办、城乡建设项目办和社会事业项目办等五个副局级项目办公室,强化了项目策划和项目包装,以实现信息搜集、招商洽谈、项目论证、立项批复、资金争取和项目建设于一体。二是大力开展展会经济,组团参加了“中国十一届食博会”。我市参展商品有个系列、余种,盛大酒业有限公司、绿宝酱菜、九郊新立肉食加工厂、田野泉酿造有限公司、锦牛米业等企业进行了签约,实际签约销售额万元,签约金额占××市签约项目总额的。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对重点项目支持。在营城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项目得到国家资金支持基础上,我市又优选个项目,组织相关部门、相关企业赴京开展了大量协调工作。光大实业集团空心砖项目、天景食品集团绿色食品深加工项目已通过了国家计委验收,可望年内争取到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资金支持。跨海药业的中药现代化项目、天王药业项目、建邦汽车零部件项目以及金锣扩建项目等也已通过省、市计委评估并上报国家计委,有望进入国家第三批支持计划。

截止月末,全市共引进计划总投资万元以上项目个计划投资总额亿元,实际到位资金亿元。其中建成投产的个,完成投资亿元;续建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累计到位资金亿元;今年新建项目个,计划总投资亿元。今年上半年新建、续建项目实际到位资金亿元。

今年上半年新引进、在建、续建的重点项目主要有:市金锣肉制品有限公司肉类深加工项目。今年月,市政府与山东金锣集团签订了年屠宰、加工生猪万头、鸡万只的肉类食品深加工项目合同。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该工程已于月日开始土建施工,预计年末主体工程完工,计划明年月正式投产。投产后,年可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亿元,可创造就业岗位多个,安置当地职工多人。吉林天景万吨营养鲜玉米扩建项目。计划投资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亿元。项目建成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亿元、利税亿元。目前该项目土地已征完,近期将开工建设。××海波尔生物制药项目。项目总投资亿元。主要产品为重组人工干扰素注射液及丙型肝炎疫苗。达产后,可年创产值亿元,利税亿元。目前到位资金万元。工程已完成了主体车间的大部分土建工程,路桥及附属工程也全面展开。广泽乳业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已到位资金万元。卡伦、其塔木、纪家分别建设三处千头奶牛养殖场,基本建设已经完成。市市华达水泥厂扩建项目。该项目为华达水泥厂在营城异地扩建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达产后年可创产值亿元。项目已到位资金万元,完成了部分基础工程。新星建材项目。总投资万元,目前已到位资金万元。三个系列产品生产线已启动试生产,达产后年可实现产值万元、利税万元。英俊速冻食品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目前已全面开工建设。吉林省林业厅平地植参综合试验示范基地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已到位资金万元。目前已栽参公顷,该项目建成后将填补国内平地植参空白。××市胜利机械设备配套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已到位资金万元,征地已完成,建成投产后,年可实现产值万元、利税万元。万吨大米出口生产基地项目。项目总投资亿元,主要进行大米生产加工及出口,建成达产后预计年实现销售收入亿元、利税万元。目前厂房改造维修基本完成。营城矿业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项目包括市立井、吉林宏达胶囊厂、建新膨润土化工厂等个二级企业,今年计划实现产值亿元、利税万元。该项目已到位资金万元。万盒方便米饭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年生产方便米饭万盒,目前到位资金万元,现已全面开工建设。铁安预制件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现已到位资金万元。今年扩大投资万元,项目达产后,年实现产值万元、利税万元。跨海制药续建项目。项目计划总投资亿元,目前正在进行二期改造,到位资金万元,土建工程已基本完成。亚东钢续建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达产后,可年产万吨钢,创产值万元、利税万元。目前该项目已到位资金万元,计划年内建成投产。新港湾度假村续建项目。该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预计年实现营业额万元、利税万元。已到位资金万元,主楼已完工,正在进行室内高档装修。预计月份投入使用。林源实业续建项目。计划总投资万元,现已到位资金万元。市市货运场站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目前项目已全面开工,预计年末交付使用。华正祖代种猪扩繁项目。项目总投资万元,建成后年可饲养头父母代种猪,带动农户户。目前路、水、电及征地工作基本完成,七月中旬全面开工,年底投入使用。

在谈项目主要有:市万千瓦热电厂项目。今年我们从电厂对区域经济的拉动作用和电力、煤炭资源配置情况的角度向省市积极争取,得到省市领导高度重视和认可,并成立了由省领导任组长的市电厂前期工作领导小组。中国华能集团对市电厂项目给予了高度关注,前期派专家组来市市进行了实地考察,决定开发热电厂项目。同时根据龙家堡亿吨煤田储量,要进一步研究煤电联营的可行性。目前项目进展顺利,正在由东北电力设计院编制初期可行性研究报告,华能集团近期将与省政府签订开发合同。电厂项目计划投资亿元,年并网发电亿度,年实现产值亿元,利税亿元。“十一五”装机容量为万千瓦,“十二五”新增装机容量万千瓦,装机总容量达到万千瓦。

(二)围绕“四个一”工程建设,全面推进农村经济发展

深入贯彻中央号文件精神,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万公顷,预计粮食总产量可实现亿斤,比去年增加亿斤,达到历史最好水平。积极推广农业实用技术,促进粮食生产优质高效。重点推广了玉米大垄双行覆膜栽培、玉米螟综合防治、抗旱保水、测土施肥、种子磁化、机械节水播种等多项新技术。

实施“四个一”工程,强力突破畜牧业发展。以实施“四个一”工程(即:一户种一亩饲料地,一户建一个青黄贮饲料窖,一户确定一个饲养主业,一户纯收入一万元)为重点,促进畜牧业超常规发展。一是加强了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强化防疫工作。解决了队伍建设、防疫费收缴、防检疫工作机制等问题。今年初,在禽流感防治工作中,投入多万元购买了消毒药品和设备,实现了免疫接种、场舍消毒、监测监控、封闭饲养个百分百,把禽流感防治工作与富民强市结合起来、与畜牧事业改革结合起来、与支持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结合起来,实现了防治禽流感和畜牧业发展两手抓、两不误。二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共发放扶持畜牧业贷款达亿元,对养殖业予以资金支持。今年月份,××市启动了扶持养殖规模户和牧业小区贷款贴息政策,我市研究制定了具体实施办法,新增加投贷万元,对“两牛一鹅”实行贴息贷款扶持。到六月末,已建设“四个一”工程标准社个、饲养户多户。全市新建标准化牧业小区个,新建畜舍多万平方米。全市生猪发展到万头、存栏万头,同比分别增长、;黄牛发展到万头,存栏万头,同比分别增长、;鹅发展到万只,比去年增加万只,增长;奶牛存栏头,比去年增加头。各类规模饲养户达到万户,比去年增加户,增长。

围绕效益发展特色经济,系统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是重点实施芸豆基地、苗木基地、中药材果品基地、瓜菜基地、绿色大米基地、粘玉米基地等六大特色产业生产基地建设。全市芸豆生产面积达到万公顷、苗木花卉生产面积达到万公顷、中药材生产面积达到万亩、果品生产面积达到公顷、瓜菜生产面积达到万公顷,种植绿色水稻万公顷、粘玉米公顷、饲用玉米公顷。二是完善和加强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坚持实施“十、百、万”工程建设,重点进行了农业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今年新建种植业园区个,养殖业园区个。

实施退耕还林和“三北四期”工程,积极开展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工作。春季造林共完成公顷,其中退耕还林新造面积公顷,重造面积公顷;“三北四期”工程造林新造面积公顷,补造面积公顷;更新造林公顷。共植树万株。

篇5

一、上半年工作总结;

(一)强化抗灾救灾落实,积极应对自然灾害

1,元月份以来,我县遭受长期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全县因灾死亡生猪1006头,牛235头,羊1250只,禽8450只,倒塌畜禽栏圈143间、3000平方米,茶树1—2级冻害2万亩,3级以上冻害1万亩,柑桔绝收面积4千亩,轻微冻害1万亩,给我县畜特产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灾情发生后,我局一面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写科学救灾知识手册下发到基层养殖户,积极开展抗灾救灾工作;一面及时将灾情统计上报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共争取救灾资金76万元,并在第一时间将资金发放到各受灾户。

2,四川发生特大地震的消息后,局党委迅速在畜特系统发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向灾区人民献爱心”的倡议,共募集捐款17170元。

(二)强化政策资金兑现,驱动畜牧生产发展

1,全县共拿出218.5万元对畜牧大镇、大村、年出栏300头以上养猪大户和新型养殖模式进行了奖励,调动了广大养殖户的积极性,推动了全县畜牧生产的迅猛发展。截止目前,全县新发展“500”养猪户1户、“150”养猪户72户,已建成投产的有40户49栋栏圈,在建的有33户。新发展“12351”养羊户94户98栋栏圈。丘陵地区猪、牛、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循环圈(九集、清河、武镇、城关)和山区三个山羊标准化养殖示范带(肖小路线、薛坪至板桥线、305省道李庙长坪线)正在逐步形成。全县现有50头以上规模养猪户1471户,100头规模的242户,300头规模的135户,1000头规模的72户,3000头规模的29户,10000头规模的2户,规模养殖出栏量达到总出栏量的40%。在牛、羊、禽养殖上,全县现有5头以上养牛大户120户,10头以上的养牛大户36户,30只以上养羊大户327户,50头以上养羊大户210户,1000只以上肉禽养殖大户75户,现存笼500只以上的蛋禽养殖大户178户,规模养殖出栏(笼)量占全县出栏(笼)量的比例牛达到8%左右、羊达到15%左右、禽达到33%左右。

2,今年3月,开展了07年度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资金拨付(260万元)工作,并申报了08年度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改扩建项目(建设单位5个,国家投资260万)。

(三)强化责任目标考核,增强整体发展动力

1,按照《畜特局落实政府工作目标实施方案》和工作流程图,层层分解落实任务,建立倒计时提醒制度,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强化日常管理,加强动态监控,定期通报情况,建立每月由责任人汇报进度制度,推动政府目标工作的扎实有序开展。

2,积极配合县委、县政府抓好雨润集团祖代种猪场项目建设,现各项筹建工作正在有序进行,土地城建部门已确定项目土地面积163.5亩,并拿出了地形概况图供投资方设计建设图纸,投资方正式确定种猪场名称为“__鸿志养殖有限公司”,并顺利通过工商局核准、注册。目前该项目正在做可行性研究报告。

(四)强化部门服务到位,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1,疫病防控:一是抓好强制免疫。我局早准备、早动手,于2月22日组织各镇(区)畜特中心主任、防疫监督员在九集镇召开了春季防疫工作现场会,在全体防疫人员的共同努力下,于4月10日全面结束春季普防工作,并于4月17---18日高标准通过市局检查验收。本次春防共免疫牲猪48.7万头、牛4.95万头、羊6.65万只、禽271.4万羽,六种重大动物疫病免疫率、牲畜免疫耳标挂标率、免疫证填写率、出具检疫证率均达到100%,二是抓好疫情监测。坚持24小时值班和疫情举报核查制度,发现疫情及时按规定处理。三是抓好动物检疫。严把动物产地、运输、屠宰检疫关,确保动物及动物产品检疫率、上市动物产品持证率、病死畜禽和病害肉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

2,品种改良:一是积极组织引进优良品种。3月以来,县品改站先后组织引进回三元仔猪5000多头、良种母猪3000多头、纯种波尔山羊种公羊200多只。二

是建立健全牲畜人工授精网络。按照丘陵每个镇(区)设置3-5个站点,山区每镇设置1-3个站点的总体原则,已建成达到“五有”标准的生猪人工授精站点50个,牛冻配罐点16个。同时,结合我县正在实施的生猪良种补贴项目,组织技术人员对各个站点建设进行了检查验收,并按照年初承诺,每验收一个站点由县局无偿援助恒温冰箱和显微镜各一台。通过实施生猪良种补贴项目,1—6月全县优质三元猪出栏已占到总出栏量的75%。

3,科技培训、推广:我们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采取“部门搭台、企业唱戏”的办法,全面开展养殖技术培训。上半年共开展培训十五场次,培训养殖户一千多人。

(五)强化两项活动开展,促进队伍素质提高。

县委、县政府开展提高执行力建设和文明执法教育活动的文件下发后,县畜特局紧紧联系畜特工作实际,结合《20__年畜特工作要点》,科学制定了实施方案。并按照方案,及时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会,从开展“六查六看”入手,整顿机关作风;从提高执法队伍素质入手,推行文明执法;从加强政府目标管理入手,落实工作任务。局领导班子明确提出,以建立一支精干的畜牧兽医队伍为目的,以开展岗位职能演讲交流为手段,以机关内设科室负责人和二级单位领导班子成员为主体,深入开展“创一流工作业绩”为主题的演讲活动。促进了全体干部职工政治、业务和文化知识的学习提高,达到了“本职业务精通”、“全局工作熟悉”、“行业大事知晓”的效果,推动了全局各项工作的健康稳步发展。

二、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

(一)畜牧生产

1,上半年畜禽价格仍处于高位运行状态,养殖利润仍旧可观,1--6月,活猪平均价格为8元/斤,活鸡平均价格为7元/斤,规模养殖户饲养一头猪的利润为500元,育肥一头牛的利润为1000元,羊的利润为200元/只,鸡为7元/只。

2,畜禽存栏稳定增长,出栏量增长幅度大。截止六月,生猪存栏49.4万头,比去年同期的47.5万头增1.9万头,增长4%;牛存栏6.3万头,比去年同期的5.6万头增0.7万头,增长12.5%;羊存栏8.4万只,比去年同期的7.4万只增1万只,增长13.5%;禽存笼453.8万只,比去年同期的310.7万只增143.1万只,增长46.1%。

1--6月畜禽出栏万头、万只

猪出栏

牛出栏

羊出栏

禽出笼

原计划数

33.2

0.6

1.5

90

完成数

39.4

0.7

2.1

124

完成比例

118%

116%

140%

137%

3,母畜存栏量增加。现存栏母猪4.8万头,比去年同期3.3万头增加1.5万头,增长45.4%。全县从外地引进优良母山羊2600多只,引进育肥犊牛3800头。母畜数量的增加,为今年畜牧生产发展充实了基础,增添了后劲。

(二)特产生产

1,茶叶面积3万亩,其中采摘面积2.2万亩,春茶产量20.72万公斤,比去年同期30.03万公斤减产9.31万公斤,减31%。

2,桑蚕面积4万亩,春季养蚕9400万张,产茧42.3万公斤,蚕茧饲养量和蚕茧产量分别比去年同期(14400张、64.8万公斤)减5000张、22.5万公斤,减53.1%和50.7%。

3,水果面积4.6万亩,其中柑桔面积2.8万亩,根据受灾情况和目前生长情况,预计减产30%左右。

三、存在的问题

(一)受家庭主要劳力外出打工、仔猪成本增加、外地客商争抢猪源等因素影响,农村有部分散养猪户仍持观望态度,添栏不积极,发展速度跟不上。

(二)虽然全县大部分乡镇组建成立了养殖合作社、养殖协会,但苦于无前期资金投入,大都运转不畅,未发挥应有作用。

四、下半年工作安排

(一)继续全力支持雨润集团祖代种猪场项目建设,争取早日建成投产。

(二)结合《畜特局落实20__年政府工作目标实施方案》,针对畜牧生产中出现的问题逐一分析原因,找出解决办法,推动畜牧业持续稳定地发展。

(三)结合《__县20__年创建畜牧大县奖励办法》,紧抓政策机遇、市场机遇,进一步调动各地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加快畜牧大县的创建步伐。

(四)以开展提高执行力建设和文明执法专项活动为契机,完善管理制度,强化内部监管,提升单位效能,优化发展环境。

篇6

关键词:宁夏北部地区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 环境地质问题 防治对策

中图分类号:P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9(c)-0149-02

宁夏北部地区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气候地带,东、西、北三面为毛乌素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所围限。受自然条件和人类经济活动等因素影响,土地沙化与沙漠化较为突出。据有关资料[1~2],目前,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迁移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局部已逼近贺兰山西麓。因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形成具有分布面积广、治理难度大的特点而成为该地区最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之一,严重制约宁夏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发展。通过对该问题的认识,找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办法,对加快该地区社会经济的良性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

1.1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程度与分布范围

由于宁夏北部地区所处特殊的地理位置,因而在低缓丘陵及台地上,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现象普遍,尤以黄河以东陶乐东部,灵武、盐池县北部的毛乌素沙漠南缘和永宁县西北部腾格里沙漠南缘土地沙化与沙漠化最为严重,地表呈流动沙丘及沙带成片分布。其余地段呈流动沙丘及沙地、半固定沙丘、固定沙丘,石质荒漠相间分布。

结合地面调查并参照宁夏自治区水科所《应用遥感技术编制宁夏土壤侵蚀图研究报告》中风力侵蚀指标,依据地表风蚀形态特征,植被覆盖程度,将该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类型划分为潜在沙漠化土地,正在发展中的沙漠化土地、强烈发展沙漠化土地、严重沙漠化土地四类[3],见图1、表1。土地沙化与沙漠化(轻度以上)面积1143.6km2,占全区土地退化面积的24.0%,强烈发展及严重沙漠化土地面积776.6km2,占沙漠化面积的67.9%,中度沙漠化土地占土地沙漠化面积的32.1%。

1.2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发展进程

该地区经过多年的治沙工作,土地沙化的趋势有了明显的逆转,实现了治理速度大于沙化速度,如银川市以西平吉堡一带的平铺沙地经治理已转化为耕地及果园等。但根据2009年开展的第四次荒漠化与沙化调查工作表明: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处在一个“整体进一步好转、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仍潜在危机的阶段”。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加之治理过程中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该地区从总体上尚未扭转十分严峻的局面。

2 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成因

造成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因素有多种,主要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

2.1 气候原因

2.2 地形地貌

地形起伏对风力侵蚀影响,主要是对较大范围风力活动的影响。起伏大的山体能对风力起屏障作用,能分散风力或形成风口;平坦的地形有利于风力大范围活动。宁夏北部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区地貌主要是比较平坦的缓坡丘陵、戈壁,因而造成较大范围内风蚀强度大。

2.3 植被覆盖程度和地表岩土抗风蚀性

植被覆盖与沙化程度呈明显负相关关系。宁夏北部地区各类草原植被覆盖度均较低,且植被覆盖度由于季节和耕作的影响很不稳定,尤其在大风季节覆盖度几乎等于零。春季风沙多,秋季风沙小,均与大地植被覆盖度相一致。地表岩土多砂质和砂砾质土,抗风蚀能力弱,风力侵蚀强度也就大。

2.4 人为活动

不合理的人为活动是诱导和加速土地沙化、沙漠化的最直接、最重要原因。宁夏北部地区生态较脆弱,人们对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意识相对缺乏;贫困和缺乏收入来源又驱他们只好采取低投入、低产出的粗放式经营方式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利用(放牧、采集干草、打沙蒿、铲草皮和收集薪柴等)。另外,宁夏北部地区的采矿活动对土地的沙漠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3 土地沙漠化的危害

4 防治对策

该地区的土地沙化与沙漠化防止在地方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就。2009年开展的宁夏第四次荒漠化与沙化调查工作表明,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治理处在一个“整体进一步好转、局部地区土地荒漠化仍潜在危机的阶段。”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及人类活动加剧的大趋势下,该地区的土地沙漠化亦有加剧之势,持续开展防治工作,从根本上扼制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针对宁夏北部地区沙漠化发展地区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特点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其防治对策可分为社会化防治和技术性防治。

4.1 社会化防治

(1)加强法治宣传,依法防治。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沙治沙法》、《宁夏回族自治区防沙治沙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纠。通过全社会防沙治沙意识的增强,使土地沙漠化治理走上了法治化轨道。建立起法律、法规为依托、政府主导、科技支撑、工程拉动、政策扶持、经济互动、产业巩固、综合治理的防沙治沙运行机制。

(2)以灵活的政策将治理环境与脱贫致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控制人口增长,实施移民政策,调动群众治理环境积极性,进而提高群众治理环境意识,促进地质环境转为良性发展。

(3)对于贺兰山北部地区分布的矿区,从制度上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利用谁补偿、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加强矿山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恢复,治理措施是边生产边治理,减少矿山固体废料及粉尘排放。使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4.2 技术性防治

(1)对于沙漠区,强烈发展的沙漠化地区,以提高环境质量、改善人类生存与生产条件为目标,应采用禁牧迁人,提高环境质量,逐步恢复其自然生态。由于沙漠中的乔、灌木资源已大面积消失,现存稀疏的植被已无力抗衡,靠自然恢复生态难度较大,亦采用飞播种草等综合措施。

(2)对于严重发展的沙漠化地区以生物固沙为根本,以畜牧业为中心,加强高效草地建设,推行的退耕还林、还牧,舍饲圈养、生态移民等措施,建立生态经济型畜牧业;施实休牧、轮牧,同时,对条件相对较好的地段,应因地制宜地发展沙产业,辅以人工种草或固沙工程[6~7]。

(3)对于正在发展的沙漠化、潜在沙漠化地区以生物固沙为主,以节水为关键,推广节理灌溉,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保护、培植和合理利用沙地资源,加强草原建设,退耕还林,长远规划,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水利枢扭工程,进行扬水,发展林网带工程,减少风沙,提高植被成活率[6~7]。

5 结语

贺兰山北部地区东、西、北被毛乌苏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所包围,贺兰山横亘中央。这种特殊的地理条件决定了其环境处于不利位置。受西北季风、长期干旱少雨的气候影响,使得该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日益严重。笔者通过对贺兰山北部地区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环境地质问题的初步研究,简要分析了土地沙化与沙漠化的成因,提出了合理、经济而有效的防治对策,为振兴地方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参考文献

[1]宁夏地质工程勘察院.宁夏回族自治区1∶50万环境地质调查报告[R].2001.

[2]宁夏工程地质勘查院.宁夏回族自治区环境地质调查报告,2001.

[3]宁夏回族自治区水利科学研究所.应用遥感技术编制宁夏土壤侵蚀图研究报告,1994,2.

[4]中国自然资源丛书编委会.中国自然资源丛书—— 宁夏卷,1996.

[5]宁夏回族自治区统计局.宁夏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总第15期.

篇7

关键词:引嫩扩建;北部引嫩总干渠;土壤水盐动态;防治土壤盐渍

1 研究区域地理位置

研究区位于黑龙江省的西部,即:齐齐哈尔市、绥化市、大庆市3个市全境,哈尔滨市的呼兰区、双城区、宾县、巴彦、阿城等区县。

引嫩扩建一、二期工程全部完成后,灌溉面积将分别达到230.7万亩与448.25万亩。根据国内外干旱半干旱盐渍化土壤区域发展灌溉都将能否防治土壤盐渍化作为灌溉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准,因此进行防治土壤盐渍化措施研究具有重要现实与深远意义。

2 土壤水盐动态研究

土壤水盐动态研究是改良盐渍土和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理论基础,也是水利工程设计与建设所需的重要参数以及生态环境保护、国土整治的主要依据。

2.1 土壤水盐动态研究点的布设

2.1.1 北部引嫩工程乌南总干渠研究点

分别在19km段(基本无盐渍土);58km段(小量盐渍土分布);萨分干段(盐渍土分布较多的渠段),以总干渠为中心,不同距离布设了土壤水盐动态研究点。研究点在1972年6-12月完成(北引未通水前完成的),在布设研究点时测了水位,取了土水样,进行室内PH、盐分的分析。

2.1.2 气象站研究点

为使气象要素进行分析成果之用,分别在林甸、安达、肇东等3个气象站观测场内布设了研究点,研究项目观测时间与北引3个渠段一致。

2.1.3 肇兰新河研究点

肇兰新河是在原旱河自然排水沟的基础上,于60年中期扩建而成的人工骨干排水河道。于90年代开始在青肯泡污水库南岸与肇兰新河的上游的四村、西山及肇兰新河中游肇东镇,下游(金山)各布设了三个土壤水盐动态研究井,井深、井距各研究点同相同,且均为黄土状亚粘土及潜水。

2.1.4 肇东尚家土壤改良试验区

试验区设在肇东镇9km尚家镇红明一队,是60年代新开的盐渍草原,土壤水盐动态研究点分别设在苏打盐土、盐化草甸土、碱化草甸土与草甸黑钙土等4处,从72年开始观测,经历了丰水年、平水年与枯水年3个时段,观测时间、水、土化验项目与北部引嫩3个渠段相同。

2.2 研究项目

2.2.1 地面水、地下水的化学分析。包括PH、总盐(水为矿化度),在布设研究井期间还进行了颗粒(质地)测定,个别年份还对10-20-30cm土壤有机质、N、P、K含量的分析。

2.2.2 研究频次:水质分析一般在每年的丰水期与枯水期各测一次,土壤在特殊年采取土样进行分析,由于土壤化学成分比较稳定测的次数较少。

2.3 研究结果与分析

2.3.1 北部引嫩乌南总干渠研究点成果

(1) 地面水质

北部引嫩工程的水源为讷河市拉哈镇附近的嫩江干流水,从1976年8月开始到2013年,累计总引水量约150亿立方米,通水前的1970年PH值7.37,总矿化度0.07g/L。1998年是区内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引进的嫩江水PH: 7.31、矿化度增加了0.02g/L。1999-2001年为区内特旱年,PH值7.22较通水前-0.15,总矿化度增加0.04g/L。2002-2005年PH均值较通水前-0.04,总矿化度增加0.02g/L。2006-2013年均值PH7.66,总矿化度0.0139g/L。阳离子总量1.16mg/L,Na++占阳离子总量的15.99%。

北引乌南总干渠19、58、萨分干3个渠段,1998年嫩江、松花江发生了特大洪水后1999至2001年发生特旱年,2003-2005年为平水年,3个渠段PH值7.40-7.58,总矿化度0.11-0.63g/L,较通水前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

北引工程的大庆与红旗泡两座水库,较引嫩江水蓄水之前PH值与总矿化度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PH减产0.08-0.22,矿化度减少0.08-0.50g/L 。

(2) 北引乌南总干渠土壤水盐动态水质

19km渠段:潜水位(地下水位):最高2.617m,最低水位4.078m,到1999年平均为2.3m。PH值略高于通水前,矿化度有6处高于通水前,PH值及离子含量及总硬度总碱度较通水前,减多增少。

58km渠段:左岸最高水位1.79-1.84m,最低水位为4.40-4.73m。右岸最高水位2.13m,最低水位为4.58m。PH与盐分:左岸较通水前增加的17项,减少的29项,即减多于增加。1999年特洪后增加的28项,减少的33项,即减少略小于增加。

萨分干渠段:北引通水前1973-1974年北引通水前最高潜水位1.30-2.3m,最低潜水位3.51-4.19m,变幅1.89-2.21m。北引通水后,南1号最高水位最高升高1.30m,最低水位升高0.24m,而距引水渠较高的点,潜水位与引水总干渠水位基本上无影响。

萨分干段:右岸较通水前增加18项,减少的14项;右岸较通水前增加18项,减少11项。通水后较通水前右岸增加54项,减少51项。左岸通水后较通水前增加42项,减少的35项,总之本渠段通水后较通水前有增加的趋势。

红旗泡水库:红旗泡水库是向大庆市工业生产与生活供水的水源地,从蓄供水1978年到2000年7月地面水PH值7.93,总矿化度0.294g/L,氟0.5mg/L,灌溉系数34.93。21世纪以来2002-2005年均值:PH值8.15,总矿化度0.24。分别较20世纪70年代增加0.22,总矿化度-0.09g/L,农田灌溉系数达到69.8,增加了34.87,为优质农田灌溉优质水源的1.94倍。

(3) 北引乌南总干不同渠段土壤PH与盐分

土壤PH及盐分研究,包括北引乌南总干渠19km、58km、萨分干3个渠段,取土深度由地表向下均为0-30cm,30-50cm,50-100cm,在72与73年通水前在布设研究井点时,在100cm以下到潜水位每100cm取层拢动土0.5kg,分析土壤的PH、总盐量CO32--、HCO3-、CL-、SO42-、与Ca2-、Mg2+、K+、Na+等项,在通水后多次进行土壤样的测定,结果如下:

0-1.0m以上土壤盐分与PH监测研究的结果:乌南总干19 km段1994年、1999年、2001年3个年度,通过9个项目研究成果统计,较通水前的1972年分别减少78%、100%、67%。尤其是1998年区内发生特大洪水后,研究的9个项目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少。58km段亦有减少的趋势,即增加的占44.4%、11.1%、22.2%。而减少的分别占56.0%、88.9%、77.9%。幅度不如19km段大,但萨分干段,明显增加的项目多,分别占研究项目的67%、78.0%、78.0%。

(4) 林甸、安达气象站PH与盐分

通过1994年、2001年、2005年与北引通水前比较,增加与减少变幅较小,说明即使在没有北引工程引水的影响,在自然状况下也并非一成不变。其中安达市气象站较1972年北引通水前增加的占44.5%,减少的占55.5%。林甸县气象站较1972年北引通水前增加占61.5%,减少的占38.5%。

2.3.2 肇兰新河研究点成果

肇兰新河研究点土壤水盐动态研究包括肇兰新河地下水、水质与尚家镇红明试验区结合土壤改良进行的土壤水盐动态的研究二部分。

(1) 肇兰新河工程区水盐动态

地下水位:青肯泡污水库南岸段3个研究井最高水位多出现在1月或雨季,平均为2.77m。变幅为2.58-2.89m;最低水位出现在12月,平均为3.83m,变幅在4.49-4.04m之间。

肇兰新河上、中、下游平均最高水位2.04m,变幅1.45-3.03m;最低水位平均3.60m,变幅在2.37-4.43m;最低水位平均3.60m,变幅在2.37-4.43m。

地下水水质:PH:平均为8.11,以中游肇东镇段最高为8.79,污水库岸地下水最低为7.80.。矿化度:平均为0.79g/L,上游最高为6.88g/L,下游金山段最低为0.79g/L。重碳酸根:重碳酸根平均904.7mg/L,中游最高为1103.2mg/L,下游最低为557.2mg/L。硫酸根:平均951.3mg/L,下游最低为39.8mg/L,上游最高达2501.5mg/L。钙离子:平均为88.1mg/L,中游最低为35.3mg/L,上游最高在这249.5mg/L。钠、钾离子:平均874.2mg/L,下游最低为62.7mg/L,上游最高达183.4mg/L。总碱度、总硬度:总碱度平均为45.78德国度,总硬度平均34.54德国度,总碱度下游为25.61德国度,中游为58.98德国度,总硬度上游为71.97德国度,中游为10.82德国度。灌溉系数:平均6.81。下游最高为17.45,中游最低则为1.36。

此外,距肇兰新河1-2km的四方山军马场和肇东镇水利局深井地下水为白垩承压水,PH略高于区内地下水质研究井。其他盐分含量碱度、硬度均低于区内各研究井。

(2) 肇东尚家试验区土壤水盐动态

从区内降雨量分析,历经丰、平、枯3个水文年,地下水的盐分(矿化度)以轻度盐化草甸土最低为0.737g/L,盐化碱化草甸土次之为0.831g/L;草甸苏打盐土最高为1.576g/L;水中PH值亦有类似的趋势,详见表1。

3 防治土壤盐渍化的措施

3.1 建立完善的排水工程体系

排水工程是防治土壤盐渍的关键,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干、支、斗与配套田间的工程,还有排水的出路。松嫩平原从60年代中期开始兴建了安肇新河、肇兰新河两条人工骨干排水河道以及乌双下游的东吐莫泄水工程,解决了封闭无出路的自然状态,为引嫩工程、发展灌溉、防治洪水土壤盐渍创造了环境条件,据黑龙江省大庆地区防洪工程管理处1993-2013年统计资料,安肇与肇兰新河二条骨干排水河道累计泄水量达54.03亿立方米,年平均泄水量 4.91亿立方米,泄水量最大的是1998年与2013年,分别年泄水量9.26与10.59亿立方米,土壤盐分与其它污染物亦随泄水排出区外,从而改善了地面水的环境质量与洪涝灾害,但也存在部分水渗入地下,提高了土壤潜水水位,改变了潜水的水质。

3.2 北部引嫩工程防治土壤盐渍措施

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在规划设计中把排水作为重要措施,除充分利用60年代中期开挖的安肇新河、肇兰新河打通排水出路之外,还在总体规划中确定了以排定灌的方针,布设了排灌配套灌排系统,形成排灌结合的新灌区。采取禁止旱、水田插花种植的措施。在工程设计上采取一系列防止地下水位升高的有效措施,如总干渠设计水位平地面、总干渠两侧设置防护排水林带,通过排水防止总干两侧地下水侧渗,抬高地下水位,重点渠段开挖截流沟,非通水期间渠道放空不留水,并布设土壤动态观测点,加强土壤水盐动态研究和综合试验等。通过以上技术措施,从北引1976年8月引嫩江水开始至2013年止,累计引水总量达150亿立方米,不但没有引起土壤次生盐碱化,而且由于加强排水,促进水体循环,改善了自然环境条件,促进了工农业生产的蓬勃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善。

3.3 将防治土壤盐渍列入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建设是防治土壤盐渍化的基础,在松嫩平原盐渍土区,要把防治土壤盐渍措施列入生态建设规划与建设之中,并提出实施规划的具体措施。

3.4 草原盐渍土壤改良措施

松嫩平原是畜牧业生产较发达的地区,但草原沙化、盐渍化、退化比较突出,轻度退化草原面积占14.9%,中度退化草场面积占11.9%,重度退化草原占9.8%,已影响畜牧业的发展,黑龙江省人大已制定该区禁牧措施,已起到明显的效果,应加强督促检查,并认真贯彻执行。

以县为单位选择有代表性的典型区的草场进行浅耙松土播种施肥与灌溉的示范试验,以提高牧草的品质与产量,为全区草场建设提供经验,促进全区畜牧业的发展。

3.5 在有水源的盐渍土区发展水稻种植

水稻是需水量大又是优质稳产高产作物,且有市场竞争优势。但种植水稻必须有完善的排水工程体系。并坚持节水排灌,在地下水资源丰富区要采取井渠结合即地面地下水联合运行,即利于水资源综合利用,减少水费的支出,防止土壤次生盐渍化的综合效益。

3.6 施用化学改良剂

施用化学改良剂是国内外用于改良盐渍土特别是苏打碱化土壤的普遍方法。松嫩平原已应用化学改良剂有硫酸钙,磷石膏、腐殖酸、磷酸三钠渣等化学改良等项研究,也取得较好的效果,但由于改良剂产量有限,且成本高,目前推广应用困难较大,今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经济收入的提高,将是苏打盐渍土的重要措施。

此外,建立科学的耕作制、输作制、大量施用农家有机肥,特别是利用秸杆资源还田等农业技术措施,对利用改良盐渍化土壤都是行之有效的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水利学会,水利部科技教育司.科技兴水工程文集[C].1993,8: 124-126.

[2]彭旭明,龙显助,刘加海,等.北部引嫩工程冲刷防淤与土壤盐渍防治措施[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3]韩贵清,周连仁.黑龙江盐渍良与利用[M].中国农业出版社,2011.

篇8

1、前言

目前,规模化养殖场的畜禽粪便正严重严重困扰和侵害着人类的生活环境,畜禽粪便中含有各种致病菌等直接给城市大气、水源及周围土壤带来不可抑制的污染,直接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利用畜禽粪便发酵生产沼气、沼渣是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规模化畜禽粪便综合治理道路之一。

本文以吉林春光集团牛粪发酵生产沼气综合利用工程为例,归纳总结粪便综合利用方案,以便与大家共同探讨。

吉林春光集团位于吉林市城区的西北沙河子乡春光村,在吉长高速公路引线南侧,占地35hm2,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依托,即农、工、商、贸、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链条式多元化产业集团。现有奶牛2000头、梅花鹿600头;牧场及饲料基地90 hm2;日产鲜奶26t(乳制品30t)。

2、综合利用方案

2.1 吉林春光集团主要污染源源强分析

吉林春光集团排放废水包括圈舍清洗废水、乳制品废水、生活污水,废水总排放量为31713.1m3/a,污染物cod、 nh3-n排放量分别为62.79t/a、0.437t/a,无处理措施,经集团内排水暗沟排入自然排水沟,然后排入吉长高速公路引线旁的下水管线,进入城市污水管线,最终排入松花江;春光集团采用干法清圈,奶牛粪便、梅花鹿粪便,采用自然堆放、自然烘干方式作为饲料基地、果园、蔬菜大棚的肥料,粪便排放量为13.15t/d。

2.3《吉林春光集团牛粪发酵生产沼气综合利用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综合利用方案

粪便(湿法清圈)本文由收集整理经格栅去处杂物和砂石,再经配料、搅拌、发酵制取沼气,沼渣液脱水后的沼渣与辅料、菌液制成有机肥,沼液回发酵塔。总投资1800.39万元(设计规模5000头奶牛),年产生物有机复合肥8600t;年产沼气144m3。

该方案存在的问题:(1)根据《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和《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技术规范》中有关规定,对于养殖场粪尿应先进行干清分离,然后对废水和尿液进行治理,干粪直接处理作肥料,可行性报告采用的设计方案时将干粪和尿液、废水混合处理后制沼气,与国家政策规定不一致;(2)可行性报告设计方案工艺不合理。对于沼渣液处理采用的回到发酵罐继续发酵,将会造成废水量持续增加恶性循环,既需要处理的水量不断增加设计处理效力最终无法适应不断增加的水量;(3)可行性报告中对原料的估算不合理。可行性报告对建设单位5000头牛产出的粪尿按300天设计,这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应按365天产出的粪尿计算。因此,设计中最终产出沼气量也不相符合。

2.4吉林春光集团粪便治理方案的确定

由于东北的气候特点,沼液如果做肥料,在冬季无法处置,并且做沼液肥需要160-213hm2农田、果园、鱼塘,而春光集团的饲料基地和果园面积为120hm2;因此对春光集团应采用能源环保型模式处理奶源基地产生的奶牛粪便,处理后沼渣液达标排放。

综上所述,春光集团可采用下列方案:圈舍冲洗污水+尿液→厌氧→好氧→混凝沉淀污水达标排放,厌氧产生的沼气作为集团生产、生活热源,废水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污泥制有机肥。该方案处理规模312t/d,总投资300万元。

2.5奶牛粪便综合利用方案清洁生产分析

2.5.1 原料

本项目为次级资源化生产过程,使用的原料为奶源基地产生的奶牛粪便,同时本项目建设符合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即在生态农业系统中各生产过程不是孤立的,而是通过物料流、能量流和信息流互相关联,一个生产过程的废物可以作为另一过程的原料加以利用。

建设项目是物流链中关键一环,实现了各生产过程从原料、中间产物、废物到产品的物质循环,达到资源、能源、投资的最优利用。符合农业部《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建设规划》的相关内容,以禽畜粪便的污染治理为主要目的,以畜禽粪便的厌氧消化为主要技术环节,以粪便的资源化综合利用为效益保障,集环保、能源、资源再利用为一体,将农、林、牧、副各业有机地组合在生态农业的良性循环体系之中,是一项处于大农业中下游的系统工程。

2.5.2 能源

现状春光集团冬季采暖及奶制品生产线用热均使用燃煤锅炉,为污染型能源,建设项目投入运行后,采用沼气作为供热能源,为清洁型能源。

2.5.3 污染物产生情况

畜禽粪便在利用过程中主要是通过以下途径流失而产生污染:①粪便在清理过程中,随冲洗水直接流失;②畜禽粪在贮存和堆放过程中,在室外被雨水冲刷淋失;③也有极少数的将畜禽场建在河边,畜禽粪便直接排入到河流中。资料表明畜禽粪水进入水体率达50%,粪便的流失率也达5%-9%。

根据春光集团现状奶源基地存档奶牛2000头,粪便及尿液产生量为1600t/a,如果粪便的流失率按7%计,则有2212t/a粪便流失,81.84t/acod、69.05t/abod5进入环境中。

而本项目的建设则可实现奶牛粪便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循环利用,从而使粪便对环境的污染降至最低。

综上所述,本项目的建设可解决春光集团奶牛基地粪便污染问题,实现了奶牛粪便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体现了循环经济“3r”原则;本项目符合《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2001-2005年)》规划目标及农业部关于《大中型畜禽养殖场能源环境工程建设规划》的相关要求,从生产过程来看,符合生态农业的模式。

2.5.4 实现清洁生产的措施与建议

根据国内畜禽养殖业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运行情况来看,主要存在下列问题:

①沼气工程建设成本较高,畜牧业效益不高且不稳定,因此仅靠业主自行投资很困难。

②沼气工程运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管理制度和管理技术人员。

因此要实现本项目的清洁生产需要有下列保证措施:

①政府制定优惠政策,推广沼气工程;

②加强沼气工程技术的研究,降低成本;

③加强技术培训,推行持证上岗。

篇9

Abstract: Ningxia Polytechnic as a national demonstrative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it made active exploration and reform in the aspects of higher vocational training target, major setup, curriculum system and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resources, teaching process, admissions system, evaluation mechanism, teacher training, industry guidance, and collectivize school-running joint etc., and explored the way and method of the joint of medium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practice.

关键词: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实践中探索;中高职衔接

Key words: Ningxia Polytechnic;exploration in the practice;the joint of medium and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303-02

0 引言

2013年4月12日,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教育部教学改革创新工作视频会议”作了《全面推进中高职教育衔接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讲话,她指出:下一阶段教育改革创新的主要任务是寻找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突破口,那就是中高职衔接。鲁昕强调,中高职衔接是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需要,重在系统地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有助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高职衔接工作要以制度、体制、机制、学制和招生制度改革为基础,以课程体系构建为重点,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

宁夏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形成以农业和畜牧业为特征的传统产业结构。宁夏地区需要应用性专门人才的行业主要是:农业、水利、林业、能源、信息产业、交通、通讯、旅游等。需要的专业主要是:畜牧兽医、生物应用技术、市场营销、电子应用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财会、商务英语、旅游服务、能源化工、农业经营管理、机电一体化技术等。根据宁夏应用型人才需求的现状,宁夏应用性人才主要是通过中、高等职业院校来培养。宁夏职业技术学院是隶属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高职院校,办学类型涉及高等职业教育、中等职业教育、远程开放教育,在多年办学中,学校一直致力于几类教育的协调发展,特别是在中职和高职教育衔接贯通、协调发展方面,不断探索实践,积累了经验。

1 探索中高职贯通人才培养模式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采用中、高职“3+2”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指的是本校中职(宁夏农业学校)与专业对口的高职(宁夏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办学,学生两次入学,分阶段学习。前两年在中等职业学校接受中等职业教育,列入中等职校的招生计划,后三年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列入普通高校的招生计划。学生在中等职业学校学习两年后,由本校高等职业院校进行毕业或结业性质的考试,成绩合格者,不再参加高考,直接进入高等职业院校继续学习并参加一年或半年的顶岗实习,完成教学计划规定的全部课程后,经考试成绩合格者,获得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文凭。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与宁夏农业学校在服务面向和专业设置上,农牧类专业和装备制造类专业相交,而且也是各自发展的重点,学校对他们的培养目标定位是:紧跟宁夏产业发展需求,中职教育以培养面向农业、工业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一线的技能操作型人才,高职教育强调以培养面向农业工业企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使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上既有其层次上的差别,又能体现其协调发展一致性,以此来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职业教育人才的需求。

学院目前有机电一体化技术、物流管理、设施农业生产技术、生物制药技术、畜牧兽医、园林技术六个专业和中职打通培养,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过程中,由分管校长召集相关专业中职和高职任课教师,邀请行业企业,共同完成培养方案制定,既分阶段又相互衔接,各取所需,节约了教学资源,保证了培养质量。

2 构建中高职一体化的课程体系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体化办学的实践中,培育了一批在自治区起引领示范作用的专业。在中高职协调发展过程中,构建以岗位、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根据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要求,系统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由浅入深:中职课程重基础,强应用,让学生初步建立职业概念;高职课程重实践,强创新,鼓励学生在真实或模拟的工作场景中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实践性。中高职协调发展,专业有效衔接起关键作用。我们首先规范中、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依据当地的实际岗位需求,通过对当地各农村产业进行广泛的市场调查,与当地经济发展导向相结合,研究制订了设施农业技术、畜牧兽医、农产品保鲜加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等九个专业学科,23个专业,形成了以畜牧兽医、设施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保鲜加工3个自治区骨干专业为核心,以农业机械使用与维护、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农业经济管理、园林技术、观光农业经营等10个骨干专业为重点的专业建设格局。

在课程和教学内容的衔接上,中职的专业教师和行业企业技术人才全程参与中、高职衔接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共同探讨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就业岗位和在中、高职两个阶段应具备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构建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内容,制定相互衔接的课程标准,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顺序和实施路线,既要避免中、高职课程内容的重复,又要拓宽和加深课程内容,真正实现课程内容衔接的连续性、逻辑性和整合性。文化基础课程注意中、高职层次知识点的有机融合,以适应其渐进性学习和终身教育的需要,中职阶段注重基础素质教育;高职阶段注重学生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全面培养,提高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推行模块教学模式、应用案例教学、模拟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将职业规范、职业道德融入课程中,把职业资格培训内容纳入课程建设中,实现了中高职教育资源共享。

3 打造中高职一体化师资队伍

根据培养计划的要求,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将中高职教师进行合理配备,中高职教师互兼互聘,中高职领导良性流动,强化了干部的管理能力和实践经验,提高了办学层次。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提高中高职教师的业务水平,引进一批高学历的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完善教师培训、进修制度,加强中高职教师培训力度,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知识能力结构和学历结构;制定教师进修培养条例,鼓励教师通过进修、自学等获取相关专业的职业资格技术等级证书,在培训中,把提高实践教学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上;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要求中高职教师熟悉并参与企业的技术、组织和管理工作,学习生产第一线的新技术、新方法。

共建兼职教师资源库,使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能工巧匠、工程技术人员为中高职教育共享。借助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共享资源库建设项目,学校对已有的职业教育网络资源平台进行整合,把职业培训、技能鉴定、中职教学资源、高职教学资源进行按类整合,依托校园网络平台实现资源共享。

4 创建宁夏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职教集团是一种由多个成员主体自愿结盟、资源共享、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组织方式,它以专业和行业为纽带,以国家骨干示范职业院校为核心,以相关职业院校为成员,联合行业、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相关组织,推进校企合作、城乡合作、区域合作与校校合作。职教集团化办学是职业教育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种创新形式。如何优化资源配置使有限的教师资源发挥最大效能,在教师培养上调动社会各界尤其是企业的积极性,一直是职业教育师资培养的核心问题,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是针对这一问题行之有效的解决方式。资源共享是集团化办学的主要特征,基于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的管理与指导,使学校和企业都成为办学主体,以互惠共赢为原则,以各自承担相应责任为基础,建立起结构性的伙伴关系,集团内教师资源的无障碍共享成为可能,校企之间、校校之间、中高职之间师资的互补和有计划流动成为必须。

为促进宁夏职业教育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加速构建高标准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开放办学和多元办学,宁夏职业技术学院组建了“宁夏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中高职和行业、企业共同参与,职教集团的组建是实施职教体制创新、依托行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实现了中高职学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形成了高水平技能型人才培养链。在职教集团下,中高职与企业、行业共同统筹规划中高职教育办学方向,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课程设置,重点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特色专业,采取“订单式”培养模式,实现高水平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阶梯式培养,提高毕业生“双证书”通过率和“双师型”教师达标率,在推进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实现规模和联动发展中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在“宁夏农业职业教育集团”的引领指导下,学院与23家宁夏农业龙头企业和其余百家企业签订联合办学协议,“十一五”期间订单培养学生2117名,驻场教学、开办“晓鸣禽业班”、“金河乳业班”等冠名班,形成校企合作的创新亮点。

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在中高职教育协调发展中做了一些实践探索,但是与新形势下社会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还不适应,特别是增加贯通培养专业数量、招生规模还很有限,招生的形式相对单一,还没能够在宁夏推广。宁夏职业技术学院将继续实践,在推动宁夏中高职协调发展过程中,积极与政府主管部门沟通协商、与行业企业密切合作,共同推进职业教育环境改变,形成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之间和谐发展。高职院校要明确现代职业教育的内涵,更新人才观念,转变发展方向,健全办学机制,创新培养模式,要在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中发挥探路者的作用,从而使中高职教育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寿斌.中高职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J].福建教育(职成版),2012(02):12-14.

[2]中高职衔接专题研究报告[R].中国高职高专网,2007(07).

[3]邵天行.中、高等职业教育衔接的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J].河南职业技师院学报,2009(03).

[4]黄鑫,金盛.关于国内中高职衔接研究之述评[J].职教论坛,2011(08):38-41.

[5]教育部.200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N].中国教育报,2007(07).

篇10

垃圾处理渐成投资新宠

据中国环境保护产业协会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委员会资料显示,目前中国城市垃圾处理中填埋法处理的垃圾占70.0%,堆肥占20.0%,焚化占5.0%,其他(包括露天堆放、回收利用)占5.0%。引进先进技术,借鉴欧洲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更加有效的垃圾处理途径已成为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

数据显示,2007-2009年环保行业创投与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共发生投资案例19起,其中投向垃圾处理业的有12起,所占比例达到63.0%。其中2009年有关垃圾处理的企业频频获得投资,案例数量较前两年有大幅增长。

细数案例,我们发现嘉博文在3年之内两度融资,获得多家风投青睐。继2007年1月获高盛、康地及上海光明的首轮2117.00万美元投资之后,又于2009年11月,获得青云创投(旗下中国环境基金III)1170.00万美元注资。

嘉博文是一家高科技环保及生态农业公司,利用微生物技术处理有机废弃物,并将产出的微生物再生产品应用于清洁畜牧业及有机种植业,实现资源的循环再利用。经过几年积累,嘉博文在业内取得领先地位,并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指定的唯一奥运村垃圾处理服务商。

另外,中德垃圾技术公司也非常值得关注。2007年6月,Och-ziff和深圳创新投投资中德垃圾技术。同年7月6日,它成功登陆法兰克福主板市场。注册成立于汉堡的中德垃圾技术股份公司,以其子公司丰泉环保为运营主体,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中小型垃圾焚烧技术开发商和设备制造商。通过在德国设立控股公司,实现中国企业在德国证券市场融资零的突破,同时吸引国际先进的环保科技,推动了我国环保技术的进步。

资料显示,德国约四分之一的垃圾以焚化的方式被处理,而在中国这一比例不足5.0%,差距显而易见。这里说的垃圾焚化不同于传统焚烧,利用先进技术及设备,可以有效控制二恶英等污染物的排放。通过焚烧垃圾产生的热量可用于发电及供暖,产生的蒸汽可以供工业企业使用(像制鞋业、印染业),热水可用作居民取暖或者桑拿、按摩等。虽然先期投资较大,但市场前景十分可观,据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全国每年因为垃圾造成的损失高达300亿元,而将这些垃圾综合利用可以创造2500亿元的直接经济效益。因此,垃圾发电受到了政府及社会资本的广泛关注。2010年3月11日,兰州市政府与“中德垃圾技术”签订了合作协议,计划在兰州市秦王川建设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及环保装备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约50亿元。可见,在大力推进低碳环保的今天,垃圾发电得到了国家的重点扶持,政策税收优惠、政策电价优惠和垃圾处理补偿费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将会促进这一行业更快发展。

快递业的并购之道

2009年冬天快递业的“涨价风波”和2010年初民营快递企业DDS(深圳东道物流公司)的轰然倒闭,让市场不得不重新思量中国快递业的未来。运用并购手段推动快递业整合重组将成为快递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中国快递业发展现状

通常快递业所运输的货物重量更轻、体积更小,在时间上比物流业要求更高,是介于物流业和传统邮政业之间相对独立的新兴行业。

国际快递业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美国,中国第一家快递企业成立于1979年。1980年,中国邮政开办全球邮政特快专递业务(EMS),随后国际快递巨头也纷纷通过合资、委托等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随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邮政企业已经无法满足外贸行业对报关材料、样品等快速传递的需求,民营快递企业因此迅速崛起。1993年,顺丰速运和申通快递分别在珠三角、长三角成立,1994年初,宅急送在北京成立。2005年12月,中国按照WTO协议全面对外资开放物流及快递业。2007年9月,《快递服务》邮政行业标准为快递业提供了规范服务行业标准。2008年7月,《快递市场管理办法》正式实施。2009年10月1日,《快递业务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和新修改的《邮政法》同步实施,首次在法律上明确了快递企业的地位,并提出了快递业的准入门槛。

我国快递业经过30多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个规模庞大的产业。2008年,我国登记备案的快递企业达到5,000余家,全行业从业人员23.1万人。2009年全国规模以上快递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18.6亿件,同比增长22.8%;业务收入累计完成479亿元,同比增长17.3%。全年同城、异地、国际及港澳台快递业务收入分别占全部快递收入的7.3%、55.7%和31.7%;业务量分别占全部快递业务量的23.5%、70.4%和6.1%。(见图)

按照快递企业性质及规模,可以将我国快递业企业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外资快递企业,包括联邦快递(FEDEX)、敦豪(DHL)、天地快运(TNT)、联合包裹(UPS)等,外资快递企业具有丰富的经验、雄厚的资金以及发达的全球网络。第二类是国有快递企业,包括中国邮政(EMS)、民航快递(CAE)、中铁快运(CRE)等,国有快递企业依靠其背景优势和完善的国内网络而在国内快递市场处于领先地位。第三类是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包括顺丰速运、宅急送、申通快递等,大型民营快递企业在局部市场站稳脚跟后,已逐步向全国扩张。第四类是小型民营快递企业,这类企业规模小、经营灵活但管理比较混乱,其主要经营特定区域的同城快递和省内快递业务。

快递业并购动因

新《邮政法》出台之前,我国快递业在法律上处于真空状态,1986年的《邮政法》使快递企业长期背负“黑快递”之名。而随着快递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及新《邮政法》的实施,快递业并购整合条件逐渐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