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3:0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字经济人才培养方案

篇1

关键词:舟山群岛新区; 高职院校; 服务; 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8-154-002

在我国,多数的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依托于地方,地方经济的发展战略方向和资源特色往往决定了地方高职院校的特色和优势,同时高职院校也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责任。2011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标志着舟山的功能定位、产业结构将按照顶层设计转型升级。因此,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浙海职院)作为新区唯一的一所地方高职院校,按照相应的要求,主动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接轨,形成联动机制,培养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技能型人才,在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做了一些探索。为此本文从新区发展的要求入手,分别从新区人才需求、用人单位需求、产业发展需求三个角度,探究浙海职院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模式,以期为地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建设提供更多的参考。

一、从新区人才需求出发,优化专业设置

从人才培养的角度,地方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必须要与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相适应,以地方产业结构调整为指向,拓宽专业的适应性。《舟山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舟山市目前人才资源总量为16.7万人,到2015年,人才资源总量将会达到29.7万人,增长13万人,增幅为77.84%。人才缺口非常明显,需求量很大,尤其是船舶与海洋工程、大宗物资加工、港口服务、海洋旅游、海洋新兴产业、临港石化和现代渔业等重点发展产业,到2015年需培养和引进约11万人,到2020年需培养和引进约24万人,地方高职院校必须在专业设置上与地方需求紧密关联。

在办学特色上始终突出地方性、区域性,寻求特色化和差异化,形成了海上运输、船舶工程、港口物流、海洋旅游四大主专业群,其中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和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获省特色专业,顺应了海洋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撑。2013年,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功能定位要求,学院又申报了船舶检验新专业,开设了风能和数字媒体技术二个新专业方向。

在专业需求上,根据《浙江舟山群岛新区人才需求白皮书》,新区重点发展产业人才需求涉及120多个专业,近50个二级学科,其中在高职层次,需求量比较大的是港口机械应用技术、船舶检验、酒店管理、报关与国际货运等方面。要根据新区建设的人才需求,对接新区海洋工程和船舶产业、海洋旅游产业、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产业、现代海洋渔业等现代海洋产业基地,广泛社会调研与需求分析,做好学院专业发展规划,拓展新专业,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二、从用人单位需求出发,加强校企合作

地方高职院校要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必须扎实有效的推动校企合作,牢牢把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思路,构建“学院与企业、学院与政府、学院与名校”三方联动机制,建立“企、政、校”三位一体合作关系。

1.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院与企业联动机制,创新校企合作模式

高职院校、校企双方要根据双方的需求和自身的能力,利用各自的资源和优势,确定合作项目。高职院校要充分发挥优势资源,主动为企业提供员工培训、技术研发、订单培养等优质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共享人才资源、共建专业、共建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

一方面积极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企业调研、专题研讨、专家论证等形式,不断明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实践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了人才培养过程。如航海技术专业构建了校企联通、陆海贯通、学训互通、课证融通的“四通耦合”人才培养模式;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及专业群依托船舶行业,与舟山各大知名船舶企业形成了“与船同行,融学于做”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另一方面积极拓展合作教学项目。实行“一课双师”的校企合作共建课程,由各专业核心课程的主讲教师对接1名企业技术骨干;与企业开展“订单”合作教育,由校企双方共同选招学生,共同确定培养方案,企业岗位能力要求融入课程内容,设立企业奖学金激励学生,校企双方共同实施教学和考核,着力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新区行业企业需要和实用的人才。

2.扩大校企合作平台,构建学院与政府联动机制,深化校企合作层次

高职院校要通过科技指导员、渔农村暖促指导员、挂职锻炼等方式,充分了解和收集地方政府的发展规划,第一时间掌握政府部门在人才培养、科技研发、文化建设等领域的需求,通过对接交流来展示高职院校的办学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能力,提高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服务地方重要性的认识,达到良性互动。

3.拓展校企合作领域,构建学院与名校联动机制,丰富校企合作内涵

由于地方高职院校基本上都是由中专升格而来的,缺乏品牌效应,因此要善于“借力”,主动联合科院校借势创造品牌,借各校名牌优势,创学历教育品牌,满足用人单位需求。

学院要继续实施校企合作订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改革。通过校企合作,双方共同选招学生,共同确定培养方案等,实现企业招工与学校招生同步,企业职业标准与学校专业课程内容对等,企业生产过程与学校教学过程结合、企业职业培训与继续教育培养同步。

三、从产业发展需求出发,提高技能素质

地方高职院校的发展与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紧密联系,地方既是本地高职院校办学资源的重要依托,又是人才输送的重要市场。紧密联系新区产业发展,尤其是当第四代现代港口已经发展为以信息流、技术流、资金流与人才流汇聚的中心,这就要求我们对海运、港航物流人才的培养也应着眼于产业发展与时俱进的进行调整和优化。

1.形成复合型培养模式

新区要求培养的人才应该要具备基础理论知识、专业能力和动手能力,又要具备高尚道德品质的、多样化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同时在此基础上还应具备国际化的视野和创新创业精神。因此,浙海职院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新区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差距。

人才培养模式由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方法、评估体系等环节组成。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就要从这些环节的改革着手。首先,浙海职院要根据新区建设对人才的需求来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如“培养一批技术型、创新创业型、复合型等类型的人才”。其次,以科学性、层次性、合理性、创新性为基本原则,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这个核心,全方位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在课程内容上增加新区重点产业必备的专业知识、创新创业教学模块等。最后,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不能局限在教师讲、学生听的单向教学模式;要推进探究式教学、启发式教学,增加实践教学比例。此外,还需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合理设置评价指标,增加实践教学的指标比重。

2.构建立体式教育体系

新区对本地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目标是“积极打造‘人才特区’,加快区域性、特色性的海洋经济人才高地建设,充分发挥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新区建设明确了人才需求的类型和层次,并对本地的人才基地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立足全日制教育。浙海职院对内通过建立和完善“五年一贯制”、“3+2”等中高职一体化教育模式,加强与新区本地中职学校的合作,有计划的储备本地生源。对外积极争取并获得了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技术、国际邮轮乘务、港口物流设备与自动化控制等专业“三位一体”自主招生资格,扩大了本地生源招生数量。同时,学校确立了“以服务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为契机,加强校地、校企合作力度,以实习带动就业”为指导思想,与本地多家企业建立毕业生就业实习基地,以实习带动就业,为积极开拓毕业生就业门路,鼓励学生在本地实习就业,学院2013届毕业生在舟山就业实习学生比例高达51.6%,在舟山本地就业的学生数370名,约占毕业生总数的三分之一。

――做大在职继续教育。浙海职院要大力培养在职海洋技术技能人才,努力成为新区继续教育和文化传播中心。充分发挥学院和合作院校各类在职专科、本科、研究生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资源优势,大力开展在职海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与相关行业部门和企业密切合作,建立长期、稳定的人才培训基地,服务新农村建设,服务社区海洋文化建设。

――拓展海员素质培训。浙海职院是浙江省外派船员培训基地、浙江国际海员培养基地、舟山旅游人才培养基地等各类培训基地,积极完善服务社会机制,大力推进渔民转产转业,推进国际海员劳务输出。根据新区产业发展需要,学院还为舟山市旅游局、舟山市教育考试中心、舟山市检验检疫局等开展各类技能资格考试提供服务。学院要依托已取得国家海事局认可的25个培训项目,积极与海外航运企业、国际航运组织等合作,做好“舟山海员”国际品牌建设。

――做强国际交流培养。浙海职院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为新区培养国际化人才,学院应大力借鉴学校和乌克兰国立马克洛夫船舶制造大学联合招生成功经验,与国外相关高水平和职业院校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加大合作力度,引进优质教学资源,实施教师和学生交流,扎实推进国际化教育,积极培养国际视野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配合新区外资引进,开展外籍人士专业进修、业务提升、文化熏陶等培训,以满足新区国际化发展需要,提高学校职业教育国际能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浙江省教科规划2013年度研究课题《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背景下舟山高校提高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的对策研究》[编号SCG383]节选

参考文献:

[1]舟山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舟山市“十二五”人才资源发展规划[Z]2010

篇2

论文摘要:为提高高职毕业生的就业率,高职院校要在人才培养中大力推进工学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从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构建更适合就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在科技进步和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力资源的质量越来越受到政府和产业界的重视。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方向发展,是实施人才强国的切人点,是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桥梁和纽带。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国家培养并输送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应用型人才的重任。与传统精英模式的高等教育不同,就业导向已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主旋律。

我们认为,随着高等教育的大发展,给高职教育带来生机的同时,也凸现出许多问题,就业压力越来越沉重就是其主要表现之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扩大毕业生就业率,就必须使高职教育模式更贴近职场,服务市场,从而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

一、发展高职教育,突破就业的瓶颈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潘懋元教授曾指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困难很多,最大的困难是资金投入不足和毕业生就业困难,前一个困难较易解决,而就业问题较难解决,……”。教育部长周济2006年1月7日曾说,中国高等教育目前在学人数超过20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9%。我国高等教育已跨人了国际公认的大众化发展新阶段。

(一)大众化教育与大学生就业的关系

高校的持续扩招,既给高等学校和社会带来了发展机遇,同时又给社会和高校带了空前的压力,突出表现为日益严峻的毕业生就业形势。一位本科毕业生在参加了形形的招聘会并屡次碰壁后发出感慨:“我就像一只苍蝇叮在透明的玻璃上,前途一片光明,却找不到出口”。

高校是分类型的,毕业生也是分层次的。相对于国内一些知名的、重点的大学,地方院校的高职毕业生在就业时更是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往往被排除在招聘的门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使高校毕业生急剧增加,而就业岗位的增加速度远远低于毕业生的增加速度,造成了目前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困难。学校毕业生实际就业率自然逐年下降。

(二)大学生的精英情结与就业障碍

从整体上来看,大学生就业难只是难在局部行业和局部地区上,只要大学生能转变观念接受适当的薪资水平,愿意在各行业和地区间流动,大学生就业难就不是一个问题。当“精英情结”的“淡化”速度没有赶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普及速度时,社会价值取向单一,对白领文化的推崇和种种不合理的职业歧视现象便会出现。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形成了国家资源过度向精英阶层集中的现象。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凄书高”,什么“学而优则仕”等等,这些传统的儒家思想所编织出来的“精英情结”深深地束缚住了人们的观念。到了现在,“上大学=成功=社会精英”这样的单向思维便成了古时读书走仕途的现代翻版。本来人人读书上大学是一件好事,但是一旦形成上大学是成为社会精英的充分条件这样的认识时,人们的就业心态就会变得狭隘,而择业的自主性和多样化也就会大受限制。而中国家庭中根深蒂阎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光耀门楣”的观念,史是加重了千辛万苦闯过高考独木桥的大学生们“精英情结”的“泛化”。这种“泛化”的后果:一是造成了大学生普遍薪资期望过高,从而抑制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二是造成了局部地区和局部行业人才的过剩。因为大家都希望留在发达的大城市中,都只希望学金融、会计、计算机等热门专业,所以市场上也才会出现年薪数十万求一焊工或钳工而不得的现象。

(三)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大学生毕业生择业时不能只盯着“大机关、大城市”,不仅要有不一定有好工作的心理准备。而且要有不一定有工作的承受能力。囚为“受过教育者的失业”问题在很多发展国家甚至发达国家都存在。例如印度在20世纪50年代大学生毕业生只有20000人失业,而到1982年,这一数字达到142.6万人。大学生的失业率由50年代12%上升到80年代的20%。因此,大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念用一句话表示就是没有工作是正常的。没有好工作更是正常的。大学生在事业上要有自己创业,甚至为别人创造就业机会的志气。

二、以就业为导向,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

(一)以就业为导向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

社会需要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力量源泉。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二十年来,涌现出的一批优秀院校也表明:瞄准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制定适合本地区和相关行业发展的培养方案,毕业生就受欢迎,学校发展就快。实践证明,适合经济发展、就业率高的高等职业教育有着广阔的用武之地。

(二)以就业力导向是高职院校发展方向

科学定位是高等职业院校健康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确定以就业为导向的改革与发展思路,可以使高职院校的成长周期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尽快走出一条颇具地方特色的希望之路。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教学基本建设、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高职高专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贡献能力明显增强。

(三)以就业为导向是人民群众的强烈愿望

高等教育大众化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突出其技术特色。大众化时代的人才标准是多元的,只要培养的人才适应国家经济发展需要,同时,能满足个人发展需要,就是成功的高等职业教育。过硬的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加上爱岗敬业的精神,将使越来越多的高等职业教育毕业生得到社会的认可。

三、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就业

大学生就业难说明,高职学院不能只在自己原有的专业基础上培养人才,必须瞄准当今社会需求,寻求培养市场紧缺的人才。树立“市场需要什么、学校就培养什么”的新观念,高等职业技术学院要积极实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一)推动产学研结合,促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专业建设上。高职院校要调整专业结构、面向就业市场设置专业。同时。组织专家研制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及目录使用管理办法,为高等学校的专业建设提供服务,也为国家宏观管理提供依据。在培养机制上,加强学校教育与企业、行业的紧密结合,逐步推行“订单式”培养,南学校提供管理、场地和部分教师;企业提供需求、设备、技术、实习实训基地、兼职教师和就业机会。在培养内容上,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为主的素质教育,加强正确择业观的教育,加强创业教育。在资格认定上,加强与行业和劳动、人事部门的配合,大力推行职业资格汪书制度。

(二)推进学皋I与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高等教育法》规定:“专科教育的基本修业年限为二至三年”。但是,目前绝大多数学校的专业修业年限是三年。今后要根据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开展二年学制的试点。同时,加快推行教学管理制度改革,推行更加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三)改革教育体制和专业设置,增强办学活力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一要继承,二要创新。构建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汲取已有模式的合理成分,又要根据未来社会的发展要求和人才培养目标有所创新。当前,构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市场导向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市场导向性是高职教育的重要特征之一,这是南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的。社会对某一类人才的需求会囚时、囚地而变化,与一定的市场、职业、技术等条件有紧密的联系。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要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必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科学预测,未雨绸缪,适时、超前地开办有发展潜力的专业。

2、能力本位

我国传统的教育观中,评价学生水平的尺度长期以来是以对所学知识的继承度来衡量的,是一种唯知识的质量观。对于培养生产经营第一线和基层部门实际工作者的高等职业教育来说,这种教育质量观的导向是不正确的,必须予以改变。而代之以技术应用能力大小和劳动技能高低为主体的质量观是以能力为本位的教育理念的确立,是人才培养方面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综合意识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对学生实践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3、产学研结合

充分利用学校、企业、科学研究机构的教育资源,使社会有关部门广泛参与。把以课堂传授间接知识为主的教育环境,与直接获取实际能力、经验为主的生产现场环境有机结合,可使学生在与社会的广泛交流中获取知识。这样,师生才有可能树立起真正的职业教育观,培养人才的社会认可度才可能提高,就业能力才可能增强。

(四)从知识、能力及素质构建高职人才培养观

构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观,就是为接受教育者构建什么样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并为高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1、知识结构的构建

要把知识结构的重心放在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上。加强基础是应对多变社会环境的一种重要策略。基础知识是本源性知识,抓住了事物的共性。可以举一反三。一个人只有在工作和生活中凭借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的基础和自学能力,不断扩展自己的知识面,优化、更新自己的知识,才可能适应社会。

知识综合化。综合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一种整合,使学科之间相互渗透,真正起到1+1>2的效果。在知识综合化方面,一是注意学科知识间的渗透与综合,二是注意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渗透与迁移。

2、能力的构建

高职学生的能力由四部分组成,即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造能力和职业能力。

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方面,提倡教师主导与学生自学并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学习者为中心,在教学中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实现从学会到会学的飞跃。

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偏重于活动,体现智力与能力的结合。培养运用知识的能力的关键,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真正发挥实践教学的功能。要针对专业特点、职业特点、技术特点、岗位特点开展实践活动,让学生用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指导实践,从实践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实现知识与能力的融合。

创造能力的培养。要培养高职学生的创造能力,重要的是开展主体性教育和个性教育,鼓励学生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敢于突破常规和定式。当务之急是改革教学方法,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求,把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放在首位;变教学中整齐划一为张扬个性,允许学生转系、转专业、选课;建立以能力考核为主、常规测试与技能测试相结合的制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科研实训基地建设,引进新设备、新机器、新技术,开放实验窒,营造创新氛围。

篇3

【关键词】经济时代 知识经济 管理创新

在全球二次大战之后,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得到了高速发展,使得全球经济发展呈现一种新的态势,经济结构从传统的物理空间逐渐向信息空间转移,新型经济发展形态对人们原有的生活工作带来较大的变革。尤其是20世纪末以来,随着美国实施的信息高速公路发展计划,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数字化状态,跨入了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型社会经济形态,全面改变了人们传统生活工作方式,并带来了人们观念的变革,知识经济管理就是基于这种经济时代背景下提出来的。

一、知识经济管理概述

(一)知识经济管理内涵

知识经济管理是指企业为了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实现企业经济生产效益,通过在组织内部构建具有开放性、信赖度的工作环境,对企业员工的心理特征、工作态度施加影响,进而影响其工作行为,实现员工共享合作工作关系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知识经济管理比之传统管理,更强调对企业员工内在需求的满足,企业员工不论其工作能力、工作贡献、工作职位的差别,都希望自己能够被认同为是具有思想具有价值的员工,希望企业能够尊重并重视自己的建议,希望企业能够真正将自己看作工作主体,而不是仅仅将自己看作一种活性资产、劳动力或管理客体。知识经济管理比之企业其他的生产要素,作为经济主体人,其具备的社会知识都是来自于自身的实践学习,因此在企业构建良好的工作氛围,需要不断创新企业员工的思想,需要不断更新企业员工的信息,构建企业员工相互信任的工作环境,实现员工思想,在企业发展中实现企业员工共同协力,实现企业信息共享。

(二)经济时代下的知识经济管理

美国曾对外宣称美国科学技术的进步给美国生产要素带来了超过80%的增长,人们对社会发展的认识都来自于对知识经济管理的重视。在传统社会中,社会企业经济增长主要是由于生产资源作用,最重要的生产资源仅仅包括企业机器设备、企业生产原材料、企业自然资源以及土地等,企业人力资源的作用在当时并没有被发现,尤其是人力资源中蕴含的知识经济作用。到现阶段,知识经济管理才被逐渐重视,科学技术才成为社会发展生产力。科学技术是蕴含在人力资源之内的,知识是科学技术的核心,因此,深度挖掘科学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知识的作用,促进企业人力资源的培育就成为目前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关注知识经济管理,尤其是社会市场中最基本的单位——企业。在工业经济时代背景下,科学管理学家泰罗和行为管理学家梅奥将企业员工仅仅看作是企业的生产资料劳动力,并没有深度挖掘企业员工蕴含的知识,而是社会中存在的“经济人”和“社会人”。在经济时代背景下,这种忽视知识经济管理作用的做法是错误的,尤其是面临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面临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企业只有正确认识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才能在社会中持续发展,实施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迫在眉睫。

二、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应用

(一)图书馆应用管理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管理对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了企业的市场核心竞争力。图书馆是人类搜集、保存、整理知识的机构,也为人们实施知识经济管理提供了便利,为了实现知识经济管理与社会的同步发展进步,需要考察在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在图书馆的应用管理。由于信息技术的进步,图书馆应用管理将呈现数字化图书馆的趋势,即将知识经济管理应用于数字化图书馆的构建,实现新阶段的发展。

(二)企业竞争力应用

企业竞争力的关键影响因素是知识,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知识,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可以有效降低企业创新的波动性,成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作用,提升企业产品服务的市场竞争力。企业竞争力和知识经济管理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四方面:企业核心竞争力具有知识属性、企业核心竞争力自身就是一种知识经济管理能力、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可以有效促进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知识经济管理以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发展为科学指导。

(三)企业管理应用

自2001年我国莲花软件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的以知识经济管理为主题的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的汇展,到联想公司、清华紫光公司、TCL公司等先后准备并实施知识经济管理,这些企业在管理方面应用知识经济管理,实现了企业知识库的建设、人力资源管理库的建设,实现了企业共享透明的企业文化建设,企业应用知识经济管理实现了经济资本的发展进步。在知识经济管理的需求下,企业逐渐形成在自己的知识经济管理方案,促进了企业管理的进步。

三、经济时代下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

知识经济管理与传统形态管理相比,最大的区别就在于知识经济管理的广泛应用推广并不是由物质资源、资本资源以及技术资源和生产规模所决定的,而是由目前信息技术的进步以及信息产业的聚集发展带来的信息积累发挥作用引起的,即知识作为一种重要的生产要素被应用于企业管理中,从最初的知识积累到竞争力的转化,到最后的效益的释放,是一个完整的应用过程。

(一)管理目标的发展

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管理的目标是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企业产量,提高企业收益;在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的目标就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知识作为企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使得企业从生产规模的扩张转变为生产质量的提升,主要依靠企业产品服务质量的强化,来满足企业消费者的真实需求,采用各种营销手段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通过企业售后服务的完善,以及企业市场营销的开展,在管理中实施知识经济管理,对信息进行识别、搜集、整合、共享,构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的平台,不断创新,获取企业利润。

(二)管理思想的发展

在经济时代背景下,实施知识经济管理需要依靠人力资源,只有高效的人力资源才能确保知识经济管理功效的发挥,可以说高效的人力资源是知识经济管理作用发挥的载体。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管理主要是对物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是以物为中心的,但是在知识经济管理中,企业管理主要是对人的管理,这种管理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因此,在管理思想方面需要进行转化,实现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改进,实现管理思想的逐步过渡。知识经济管理在管理思想方面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层次:第一,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改变企业管理思想,创新企业管理方式,变革企业管理职能,有利于知识经济管理功效的发挥;第二,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实施人本管理,充分发挥知识经济管理的功效,不仅可以为企业创收增益,还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的转化,发挥企业无形资产的作用,构建企业文化内涵。

(三)管理组织的发展

在传统经济形态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由于传统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的限制,而且企业高端技术以及决策权归属于企业少数人群,使得企业信息资源只能够按照从上而下的形式进行传递,形成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的垂直流动形式,呈现金字塔形态,主要是以精细化的分工管理为基础的,这种企业管理组织结构灵活性较差,信息传递共享性较差,企业在管理中一旦面临市场变动,就可能引发企业管理方式与企业管理目标的脱轨,生产管理目标无法实现。因此,在现阶段经济时代背景下,企业管理组织结构有了新的变化,随着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企业为了更好的实施管理,需要构建一个具有高效、灵活的管理组织结构,建设一支具有组织势能的工作团队,促使企业管理组织向精干化模式发展。

(四)科学化发展

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是指在知识经济管理中应用科学技术能够实现的目标和达到的水平。科学化发展的前提条件是应用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即将科学技术应用于知识经济管理,确保管理方法的有效性,保证管理手段的科学化。对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创新,运用科学软手段,强化科技硬手段,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指导下,对管理客体施加影响,以实现先进管理水平。首先推行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的领域是美国的大学行政部,采用高效的管理方法以及科学化的管理手段,为大学学术提供服务,强化了大学的竞争力。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逐渐被推广应用与其他领域,在美国已经成为一种发展应用趋势。在我国,实施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是一个理性的方式,通过在企业管理中构建量化和非量化的考核指标,对企业管理业务流程进行优化再造,建设企业管理数据系统,将知识经济管理科学化发展与企业管理融合发展。

(五)专业化发展

影响知识经济管理功效发挥的关键因素是人力资源,只有具备专业化的人力资源才能实现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人力资源专业化发展的具体表现如下:职业管理人的出现、针对管理阶层的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人才培养机制、学习型人才的培育等。现阶段,在企业实施知识经济管理,需要全体员工的支持,而知识经济管理的实施又需要员工对知识有一定的认知能力,需要综合性的人力资源。为了发挥人力资源的潜能,可以借助社会媒体形式对知识经济管理概念进行宣传教育,树立全民知识意识,还可以科学合理的手段,尽可能的降低企业成本,发挥知识经济管理最大的外在效益,还可以通过职业管理人的培训,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整合再造,人力素质得到了较高的提升,管理目标也得到了实现;另外,构建包括政府、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在内的虚拟组织,建设相应的文化,应用共同的价值观对人力资源施加影响,因此专业化发展趋势将是未来发展趋势之一。

四、结论

知识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思想,从其产生、兴起到发展就在社会各大领域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在我国,随着知识经济管理的应用渗透,在图书馆管理应用、企业竞争力应用以及企业管理应用中尤为明显,人们逐渐借助信息技术发挥知识经济管理的作用,尤其是在企业管理领域,知识经济管理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在经济时代背景下,知识经济管理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较大的变化,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相反,知识经济管理也给经济时代的发展带来了影响,促进了经济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文群.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经济视野,2013(23).

[2]潘连乡.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管理的发展趋势研究[J].企业经济,2013(02).

[3]邹玉艳.新时期知识经济管理初探[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9(24).

篇4

关键词 工程教育 物联网 学辅 专业认证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当今社会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所谓的生物人、经济人、理性人、文化人、社会人、复杂人、自我实现人等整体性的人性假设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的知识经济、信息时代、虚拟世界、智慧地球和网络社会的需要了。本文在“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的基础上,依据复杂系统理论、事理理论和现代信息技术,来思考工程管理专业教育的问题。从“智慧地球” 、“感知中国”到“智慧城市” 和“智慧人生”,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技术进一步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现代教育尤其是现代高等教育也已经成为人类永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则是经济全球一体化进程中的体现人才培养国际实质等效性重要标杆。物联网正改变着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的观念及方式方法,同样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也带来深刻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其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中的教学模式、学习方式、师资队伍等的影响。

1 工程教育的特征及专业认证的分析

1.1 教育的概念

1997年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ISCED)给出:教育是满足受教育者学习需要的各种有意识的、有组织的、持续的、学习、交流、系统的信息传递活动,包括一些国家中所谓的文化活动或培训。信息传递是指受教育者的品德养成、知识丰富、技能熟练等都是通过信息交流而进行的。建构学生各种知识、能力和技能相关的信息,可区分为“硬信息”、“软信息”和“巧信息”3种。所谓硬信息也可称之为“一次信息”或“原始信息”,其是指受教育者在外界环境中直接感受的、身临其境的各种客观实在的信息,如看到的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看演出、听音乐会等由人的感官直接接收的信息。所谓软信息也可称之为“二次信息”,其是指受教育者间接获得的外界客观实体的信息,如看书,听老师讲解,观看历史文物等。所谓巧信息也可称之为“控制信息”或“关键信息”,是指能控制其他信息的信息,如密码或指令,其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在人一生的学习过程中,大量接触到的是“软信息”或“二次信息”,吸取、转化、融合“二次信息”可以提高掌握知识或能力的效率。

1.2 “信息复杂全息人”假设

教育是由人参与的实践活动,人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意识是如何产生的?这至今仍是一个困难的问题。笔者曾提出:必须把“人”看作是一个由数十万亿个子系统、小系统、大系统组成的具有耗散结构性、信息性、全息性、量子化、具有自主意识和自适应性的开放复杂巨系统——一个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Giant Complex Adaptive Intelligent System,简写:GCAIS,简称:格赛思),简称“信息复杂全息人”。①笔者曾设想人的意识是产生于脑神经物质的量子行为和类似于科克(Koch)曲线的组织结构形变,即:对大脑而言,在有限的脑细胞(细胞核、染色体、细胞质、分子、亚分子等)系统中可以产生无限的“科克曲线”或“科克突出”——这些“科克突出”这是脑神经细胞微小变形——因外界刺激引起的或因与其他神经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每一“科克突出”就对应于一定的知识、信息、意识等,而一系列“科克突出”就相当于“意识流”。量子力学的波粒二象性,实际上,应该是“波粒三象性”——波动性、粒子性和信息性。对于大脑物质,其量子行为则是“四象性”的,即波动性、粒子性、信息性和意识性,称之为“波动粒子信息意识四象性”,简称:“波粒信意四象性”。这种“波粒信意四象性”应是在脑组织的微观和渺观范围内操作的。记忆力是脑思维细胞“科克突出”的“科克突出分形”。②因此,物质和精神统一于“波粒信意四象性”,所有人类都包含类似的大脑物质,也就会产生类似的意识和思维,这是人类之间可以进行沟通的基础。以此类推,一切具有大脑物质的动物都应有它们相应的意识。

1.3 工程的概念

中国语义的“工程”是一个宽泛的概念,如“化学工程”、“土木工程”、“人文社会工程”、“希望工程”、“阳光工程”、“文化走出去工程”等等,其实质是人类社会的有目的的系统的实践活动,工程涉及到人、财、物、事、信息等要素,而对于不同的学科再分别给出各自的工程内涵和外延。工程是这些物或事的函数,用公式表示为:

GC = F(物,事,人,财,信息,时间,空间)= F(W,S,R,C,XX,S,K)

式中,GC表示工程;F表示函数关系式;W表示物(物质、能量);S表示事(件);R表示人;C表示财力;XX表示信息;S表示时间;K表示空间。③

从工程要素所涉及的范围划分,其也可以分为5个层次,即渺观工程、微观工程、宏观工程、宇观工程和胀观工程。

1.4 工程教育是一个GCAIS

由于工程和教育内涵的复杂性,它们的整合不管是教育工程还是工程教育都应是涉及到人或者由人参与的实践活动,包括受教育者、教育者和管理服务者的人是工程教育的主体,因此属于高等教育体系子系统的工程教育也是一个“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GCAIS),其必然具有复杂巨系统的诸多基本特征,如整体的开放性、规模的巨型性、组分的异质性、结构的层次性、关系的非线性、行为的动态性、内外的不确定性、整体的涌现性、④信息性、自适应性和智能性,等等。

从总体上看,工程教育的功能除具有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4项基本功能之外,还应有塑造真诚心灵、维护社会和谐、创造优美人生、加强国际合作等职能。⑤

1.5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

2005年启动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导入了《华盛顿协议》认证标准的基本原则——“能力导向”(outcome-based)。美国ABET推出的EC2000认证标准强调培养学生工程教育的产出即学生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强调认证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毕业生必须具备数学、自然科学和工程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具备实验方案设计和数据分析的能力等的11种能力。⑥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规定了10种能力,如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具有文献与资料获取能力;懂得专业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⑦高炉教授认为:坚持能力为重,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教育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生存生活,学会做事做人,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学习与生存能力。其将培养学生能力分解为3个核心部分,即一是专业教育;二是理论教学、实践教学、自主研学;三是引导学生个性发展。而专业教育知识体系、学生发展体系和质量监控与管理体系都是围绕3个核心部分去综合展开的。⑧

我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的指标体系是模仿了美国ABET的EC2000标准的结构而设计的,其包括7个一级指标,即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和质量评价。陈道蓄教授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如何结合认证标准做好自评工作》报告中指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如下4方面的评价,一是目标导向的评价;二是合格性评价;三是同际实质等效;四是认证规范化。

师资队伍指标中的教师岗位结构如教学人员、科研人员、管理人员、实验室技术人员,其他等,这并不是依照学生能力的建构进行设计的,其而是作为一个教学实体的学校人员的结构。如果科研人员也从事教学工作,则应计算为教学或兼职教学人员;若科研人员不承担教学任务,则其不应计入影响学生能力的师资队伍之中。按照“教书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科研育人”的思路,教师承担的科研工作量应有适当的比例,反之亦然。

2 物联网的定义和本质

物联网(IoT)主要是通过信息实现物品到物品(Thing to Thing,T2T)、人到物品(Human to Thing,H2T)、人到人(Human to Human,H2H)人到事(Human to Shi,H2S)、物到事(Thing to Shi,T2S)、事到事(Shi to Shi, S2S)之间的互连或者综合集成的联系。

物联网的技术本质是依据互联网的识别、交互和自组织,并能对人、事、物进行智能化的沟通与控制的工具。物联网的哲学本质可认为是实体的虚拟化、数字化、信息化,通过信息沟通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形成具有自组织能力的自主网络。物联网的实体虚化模糊了物、动物、人、机器人、事(件)等概念,模糊了物质精神两元论的界线。

3 物联网对工程教育的影响

物联网除具有“物质世界数字(虚拟)化”、“人、物、事(件)互联化”、“教育资源信息化”、“数据处理智能化”的功能之外,⑨还有如下几方面的功能:第五,教育体系辅导化,学校弱化为辅导机构,从而学校主动的教育体系随着受教育者主体作用的提升而弱化为辅导体系。第六,个体成长发展“学辅”化,受教育者成了真正的学习主体,教育演化为学习者个体的学习成长,可称其为“学辅”,这是物联网对教育的最根本的冲击。第七,教学空间微型化,地球村和远程教育使得教学空间变小了,身在国内也能学到境外高校的公开教学课件或视频。第八,教学时间自主化,由于学习者真正成为了吸收信息的主人,其未必在限定的时间去听课,可以自由地利用其他时间如吃饭间隙或晚上去学习所需要的知识;同时学习可以在“泛在教育”的时空里进行。

3.1 对教学模式的影响

当前普通高校工程教育的“教学”,“教”是教师的主动的“教”,学生的“学”则是处于次要地位,学生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的学。物联网使得终身教育更容易实施,也就是说,学习者可以通过客观实体(世界)的自我信息表达来感知其环境的教育信息,也可以通过“软信息”(二次信息)去学习间接知识。

在以人为本的物联网时代,教与学的广泛性可称之为“泛在教学”和“泛在学习” (U—learning),即无处不在“教”和无处不在的“学”。对教师的“教”要实现泛在的教和幸福的教;对学生的“学”要落实泛在的学习和自由快乐的学习。教师的任务是告诉学生学习的重要性和为什么学习,大部分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提供各种辅导。教师的一切工作都是为学生主动的“学”服务的,教师“教”的效果如何就体现在对学生的辅导、引导、指导上面,“教学”就变成了“学辅”,因而,教学范式改变了。

3.2 对学习方式的影响

学习是指任何行为、信息、知识、理解力、态度、价值观或技能方面的长进。物联网时代的云计算、海计算以及云海计算相适应的“云服务”,人们对知识信息的获取不再受到空间、时间、体能、知识、讯息等差异的限制,完全可以按需获取、分享知识、资讯。学生的“学”变成真正意义上的“自主的学”,学什么专业,选哪些课程,选哪位老师的视频,全部由学生自主选取。什么时候学什么课程,学到什么程度,做哪些实验,在哪个地方学习都由学生决定。随着“虚拟教室”、“智慧实验室”、“无线网络”、“数字城市”、 “智慧城市”、“智慧地球”逐步落实,青少年时期的集中式的学习可能延伸为终身学习。物联网使得学习的方式、手段、时空、内容等都会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对学习效果的评价方式和手段也会相应地改变。

3.3 对师资队伍的影响

余寿文教授认为:“大学者,非大楼之谓也,乃大师育才之谓也。”⑩“学生是教师主要的直接的服务对象,教学,包括研究型的教学是教师服务于学生的主要形式。”豘教师在教学过程的作用只是“二次信息”的表达,学生通过老师大多也都是只能获得间接的知识,而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物联网将使得这种间接传达成为可有可无的状态。多媒体技术或3D视频教学课件有可能取代表达能力较差教师的教学功能。因此,这些通过信息传递而完成教师工作量或承担教学任务的实体可定义为“虚拟教师”。物联网可令“虚拟教师”队伍的数量快速增长,而其功能将不断增强。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师资指标”应作相应的变动或调整。

以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分析如下:参与高校各种职能的全体人员可分为以下9类,一是专职在编人员,省编办下达的编制是1149名。二是专职非编人员,全校有近百名。三是外聘兼职人员,其中兼职教师共有886名。四是退休返聘人员,全校有十几人。以上4种可称其为“显性教职工”或“显性职工”。五是劳务外包职工,全校约800名。六是校企合作和职教集团的连锁协同单位及聘用专家。七是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聘用的指导师傅。此3种人员可称其为“恢色教职工”或“恢色职工”。以上7种可称为“实体教职工”或“实体职工”。八是与学校和学生直接发生联系的其他人员,如送快递的邮政人员、送快餐的物流人员、电讯人员等。这可称其为“隐性教职工”或“隐性职工”。九是与学校和学生非直接接触而产生影响的实体(或信息源),如QQ群、BBS站、微博、微信,教学用的录音录像资源等,它们对学生起到了教职工的影响作用。其可被称为“虚拟教职工”或“虚拟职工”。电视教学或录像教育中教师就可看作是“虚拟教师”。因此,可定义“虚拟教师”为:占具一定的工作岗位、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能提供某些知识或信息、消耗一定的资源、为教育事业产生一定的效益的虚拟体、实体或信息集合体。美国于1994年制成了世界第一具“男性虚拟人”,美国已经制造了有物理性能的第二代和有生理功能的第三代“虚拟人”。我国2003年第一军医大学构建了首例“女性虚拟人”。无人机实际上就是一个“虚拟军事战斗人员”。

4 结论

工程教育是一个“巨复杂自适应智能系统”,其具有复杂巨系统的多种特性。通过信息沟通人、物、事(件)的物联网将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体系的内涵产生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虚拟教室、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师、虚拟校园等都将成为现实。

基金项目:此文受广东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规划2012年度研究项目(2012JK091)、2013年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13G33)、2012年广东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GJB125095),广东省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3年度重点课题项目(GDXLHZD014)和2013年广东轻院教改课题(JG201365)的资助

注释

① 张天波.现代职教体系协同现代产业体系的机理探析——以广东省为例[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12.14(5):81-84.

② 张天波.高职教育层次论视域下现代职教体系的建构分析[C].Kevin Bo.第三届教学管理与课程建设学术年会.Hong Kong: E R P press,2012:28-33.

③ 张天波.物联网视域下管理工程创新的思考[C].王淑云,高光锐,任俊义.2012中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报告.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12:181-186.

④ 张天波.终身教育维度下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结构和层次分析[J].职业技术教育,2011.32(22):31-35.

⑤ Tianbo ZHANG, Qiuhong LI.Analysis and Exploration of Management Innovation of the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Guangdong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as an Example [C]//Zhou Bing.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Chongqing:Springer,2012:37-42.

⑥ 朱伟东,张振刚.美国ABET工程教育专业质量认证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09(12):54-56.

⑦ 陈文松.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及其对高等工程教育的影响[J].高教论坛,2011(7):29-32.

⑧ 高炉.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如何结合认证标准做好自评工作.高等理工教育网[EB/OL].[2013-03-13](2011-03-29).http:///?action=read_article&articleid=455&siteid=0.

⑨ 张天波.整合校内实训资源的机理分析与实践——以构建文科中心为例[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2.31(7):44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