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服务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服务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服务发展报告

篇1

一、农村金融服务基本情况

截至2012年6末,全县农村信用社提供农业贷款***万元,其中农户贷款***万元,涉及农户***家,占贷款总额的***%。以上数据说明,农户贷款占比低,对三农经济的支持力度亟待加强。全县银行业金融各项贷款***万元,其中农业贷款万元,农业贷款占比***%。真正支持农村农户的贷款占比为***%。农村信用社服务品种单一,信贷服务缺乏创新,资产抵押登记收费过高,贷款方式有待简化,同时,农村信用社对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支持乏力。

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一)发展失调,整个金融服务体系没有真正建立

从现有农村现有中小金融机构发展情况来看,表现极不平衡。银行机构发展较为迅速,保险机构发展相对滞后,证券机构整体发展缓慢,典当机构、信托机构发展严重不足,融资担保体系建设不充分。为中低端客户服务的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力量薄弱,县域经济发展缺乏强有力的金融支持。这些机构失调的现状,成为三农经济大发展的束缚与阻碍。

(二)渠道狭窄,投融资体系没有培育起来

得到投融资体系的支持,是农村中小企业在市场上竞争壮大的基本金融需求。在开创多渠道投融资方式、引进与设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小额贷款机构与村镇银行、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规范与探索民间金融和互助融资、完善企业投融资体系等方面有所不足,融资难问题依然成为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而目前,农村现有中小金融机构没有很好体现投融资的调节作用。

(三)不讲信用,金融生态环境不理想

一些贷户欠贷不还,甚至有意思赖着不还。有的地方政府行政干预信用社放贷,造成不良贷款的潜在风险。社会失信惩戒机制不健全,金融债权诉讼存在执行难现象,金融司法环境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担保体系不完善,产权制度亟待完善,产权需进一步明晰;信用评级、信用奖惩、信用文化不够健全。

(四)自身限制,农村金融机构形不成良性发展

现阶段,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乡镇企业闲置资金有限,导致一部分农信社资本规模较小。同时,具有大额资金的存款客户或出于更好的合作关系,或出于更便利和全面的服务,偏向选择农业银行这样的大型银行,甚至是村镇银行等金融机构,客观上制约了农信社存款的增长。此外,农信社虽然已经大部分实现了省内异地存取和跨行服务,但暂时还无法做到全国范围的异地存取和跨行服务,这也成为很多客户放弃选择农信社服务的重要因素。

三、对策与建议

(一)抓住历史机遇,创新经营理念

目前,国家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改革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新的改革试点方案陆续出台,可以说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进行创新的宽松空间正在形成,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应抓住有利时机,尽快在经营环境和市场前景上创新整体经营理念,抢抓机遇,讲求成本,以效益最大化为目标,把金融创新提升到增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竞争力和生命力的重要地位。因此,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一定要创新经营理念,改进服务方式,完善服务功能,真正把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办成农民的银行,切实提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服务水平;一切从实际出发,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在帮助县域经济实现腾飞、增加社会效益的同时,管控好信贷风险,实现农村商业银行自身效益,达到社农双赢。在信贷支农上,要从支持传统农业向支持大农业转变,努力去发现、培育、开创新的支农平台;从支持传统农民向支持现代农民转变,合理引导农民现代化思想观念,摆脱传统劣习;从支持传统农村向支持新农村转变,不断更新观念,坚持与时俱进。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和农民现代化,大力推进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支农工作。

(二)拓宽融资渠道,完善投融资体系

首先,拓展银行融资产品。通过买卖贷款、信贷资产证券化等方式,加强信贷资产运作,调整信贷资产结构。其次,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探索建立股权交易市场,为企业搭建股权交易平台,促进股权流动、优化资源配置。扶持股权投资机构的设立和发展,引导产业资本及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投融资领域。第三、发挥保险资金融通功能。积极引导保险企业在强化管理和内部控制的基础上,加强宣传,培育市民保险意识,努力挖掘保险市场潜力,继续完善原有险种,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特别是以参与设立产业发展基金、投资入股等多种形式支持重点项目、高新技术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三)深化体制改革,建立产权制度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管理交由省级政府负责后,其产权关系应严格按照政企分开和谁出资、谁拥有的原则,实行一级法人管理,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同时,根据股权结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实际,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可按照合作制的原则,组建农村合作银行,有条件的地区可以进行股份制改造,成立农村商业银行,对暂不具备条件的地区,可以比照股份制的原则和做法,实行股份合作制;对股份制改造有困难而又适合搞合作制的,也可以进一步完善合作制。通过深化改革,使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真正成为自我约束、自我发展、自负盈亏、自担风险的独立的市场主体,发挥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生力军的作用和重要的参与者的发展定位。

篇2

内容摘要:近年来,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迅速发展,为中国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新的机遇。本文在总结国际离岸金融外包发展新趋势的基础上,分析了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在中国发展的现状与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词:离岸金融服务外包 ITO业务 BPO业务 KPO业务

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及其发展趋势

(一)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涵义

金融服务外包(financial outsourcing),是指金融机构在持续经营的基础上,利用外包商实施原来由自身进行的业务活动。按照2005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监管指引性文件《金融服务外包》(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中所给出的定义,外包商可以是发包集团外部的第三方机构,也可以是集团内部的附属机构。离岸金融服务外包(offshore financial outsourcing 或offshoring) 则是指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与为其提供服务的承接商来自不同国家,外包工作跨境完成。按照前述的定义,离岸外包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与海外不受本国监管的外包供应商签订协议进行的外包;另一种是跨国金融机构直接在海外建立自己的附属公司来提供外包服务,从而将利润留在集团内部。

金融服务外包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通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业务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发展中国家,于是近年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迅速发展起来。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三种形式:

信息技术外包(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 ,以下简称ITO):是指金融企业以长期合同的方式委托信息技术服务商提供部分或全部的信息技术服务,主要包括应用软件开发与服务、嵌入式软件开发与服务,以及其他相关的信息技术服务等。金融服务外包起初以ITO为发端,至今该业务在外包业务中仍占据重要地位。

业务流程外包(Business Processing Outsourcing ,以下简称BPO)是指金融企业将非核心业务流程和部分核心业务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主要包括呼叫中心、财务技术支持、消费者支持服务、人力资源管理等。BPO外包所关注的是支持金融机构内部的运作和客户的后端服务,通过进行业务流程的优化组合,提高整个业务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从而在更广泛的业务领域内提高利润水平。

知识处理外包(Knowledge Processing Outsourcing ,以下简称KPO)是指金融企业将知识密集的业务,或者那些需要高水准研究与分析、技术与决策技能的流程委托给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例如股票分析、市场研究、基金管理、风险评估、金融数据挖掘、债务重组等。与BPO外包不同,KPO外包位于价值链的更高端,需要具有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才能完成。

(二)国际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趋势

1.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规模增长迅速。根据德勤公司2007年针对离岸金融外包的调查,2001年仅有不到10%的大型金融机构采用离岸外包形式,而到了2006年,超过75%的大型金融机构进行了离岸外包。离岸外包的快速发展使得金融机构海外雇员的数量猛增,该报告认为从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间,每个金融机构的平均海外雇员数量增长了18倍,平均从150人增长至2700人,仅在2006年一年,在低劳动成本国家的雇员比例就翻了一番,从3%上升至6%。

2.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业务范围扩大,几乎涵盖了金融机构的所有业务领域。最初离岸金融外包集中于IT外包,近年来,离岸BPO业务也迅速增长,主要集中于业务处理、融资和人力资源管理,同时,高端的KPO离岸业务也在增长。德勤2007年的报告显示,近年来离岸金融外包的结构发生了显著的改变,在2003年,三分之二的离岸业务是与IT相关的,而到了2006年,超过80%的离岸业务覆盖了全面的业务。可以说,离岸金融外包起步于IT外包,成长壮大于BPO业务,而未来的发展趋势将是KPO业务。

3.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运作模式发生改变。过去离岸外包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根据德勤2007年的报告,过去外包给第三方的比重超过一半。近年来,发包金融机构逐渐将BPO业务外包给集团海外自建的机构,而IT外包仍以外包给第三方为主。BPO业务更多地涉及金融机构的商业机密,金融机构担心将某些业务流程外包给第三方会丧失对服务的控制权,产生对第三方过度依赖,加大经营风险,因此,在海外自建机构承接BPO业务是更好的选择。

4.离岸金融服务外包的全球格局初步形成,竞争将越来越激烈。在全球离岸金融外包市场中,美国、欧盟和日本是主要的外包发包方,而印度是最大的承接方,据统计,由于具有劳动力成本和语言等方面的优势,印度承接了大约80%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但是近年来,印度的领先地位受到其他国家的严重挑战,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认识到离岸服务外包行业巨大的潜在市场规模,及其对经济健康发展的促进作用,利用自身优势竞相进入该领域,力争成为领先的离岸服务外包目的地。

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在中国的发展

(一)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的现状

近年来,在全球金融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中国正越来越受世人瞩目,由于在综合成本、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环境等方面具有的优势,中国被认为会成为继印度之后的全球第二大金融服务外包中心。

中国各级政府部门也出台鼓励措施,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产业。2006年,商务部开展服务外包“千百十工程”,即在“十一五”期间,全国要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育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的大中型服务外包企业,实现2010年服务外包出口额在2005年基础上翻两番。同时还出台了一系列税收、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优惠鼓励措施,确立了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20个城市为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各地也都在积极争取发展辖内的金融外包业务,建立专业服务园区,推出本地区的优惠政策。

经过各方努力,中国在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一些跨国金融机构以自建方式推进在华外包项目,根据德勤2007年的研究报告,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跨国金融机构在中国拥有后台处理中心。同时,中国也已经聚集了各路金融外包业巨头。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大多数是从传统的软件公司或系统集成商转型而来,越来越多的本土外包服务商已经获取了国际认证或资质,从而逐渐缩小了与国外竞争对手之间的差距,有能力参与大型离岸合同的竞争。

(二)当前中国承接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存在的问题

1.本土外包业务服务商的规模普遍较小。中国服务外包业的起步较晚,产业集中度低,缺乏与跨国金融机构规模相匹配的国内大型外包服务商,目前尚未出现服务外包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国内企业,与国外年收入上百亿美元的顶级服务商相比,差距甚大。

2.人才短缺成为制约离岸金融外包发展的瓶颈。外包服务业是人才密集型产业,其发展的关键取决于是否有充足的合适人才的供应。在全球服务外包市场体系中,印度尽管走在了前列,但人才的短缺成为制约其继续保持领头位置的重要因素。印度每年培养的大学毕业生数量不超过300万,远不足以维持其市场份额,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NASSCOM)预测,到2010年IT行业的劳动力短缺将达到50万人。在中国,尽管民众学习外语的热情很高,每年有四、五百万的大学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但适合离岸外包业务,同时具备专业外语水平与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仍然短缺,适合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的人才以及复合型高端管理人才更为缺乏。由于大学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差距,使得雇主承担了额外的培训成本。

3.所承接的离岸金融外包业务层次低。跨国金融机构在我国的离岸外包业务,不管是采用自建方式还是外包给国内第三方服务商的方式,大都以IT外包为主,位于价值链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很少,同时BPO业务的范围较窄,主要是呼叫中心业务。本土的外包服务商在BPO业务方面起步较晚,目前主要面向国内金融机构提供BPO外包业务。

中国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策略

发展离岸金融服务外包有利于提升中国国内产业结构,改善服务贸易逆差格局,特别是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尚未散去、贸易保护主义又有抬头迹象的背景下,大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业务,对于增加服务贸易出口收入、促进就业以及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通过完善政策,优化环境,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服务外包产业。

(一)政府方面

1.制定行业总体发展战略。各级政府部门应该扩大对外宣传,树立“中国外包”的品牌形象,改变外界对中国只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形象,把中国品牌打造成未来高端金融服务外包的目的地;对内应注重外包服务的结构升级,在制定各种优惠鼓励措施时,着力引导外包服务模式向更高端的BPO与KPO业务发展。同时,要制定长远的整体发展战略,避免各地区在发展过程中,不顾实际情况一哄而上,在招商引资过程中为了完成指标而恶性竞争,不断突破优惠政策底线。

2.制定相关法律,为金融服务外包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完善的法律可以保证外包市场健康有序地发展。要加快研究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流程涉及的新的知识产权关系,总结业内实践经验并借鉴相关国际经验,改进和完善知识产权立法,降低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交易成本。对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涉及新的业务合作形式和关系,包括合同标的、交付方式、产品质量、服务外包出现纠纷时的处理程序和机制等方面新内容,要密切跟踪,及时制订相应的规则,同时,继续做好优化商业环境的法制建设工作,加快完善与国际商业惯例相适应的法律规章建设。

3.建立完善而有效的外包监管制度。金融服务外包监管制度的构建应该遵循合法原则、风险控制原则、保护客户合法权益原则、有效监管原则。中国金融监管机构应充分认识到金融服务外包活动潜在的风险,立足于中国金融服务外包的实践,借鉴国外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经验,尽快推出金融服务外包监管的指引文件和规范架构的监管部门。

4.重视和加强服务外包的市场研究和数据统计工作。由于国际服务外包是新生事物,相关的市场研究和正规统计相对薄弱,目前有关研究数据主要来源于业内咨询公司研究估计,在一些概念和统计指标上,如ITO与BPO的界定方面不够清晰统一。政府统计部门、行业协会和学术界应加强相互合作,在研究国际服务外包概念和指标体系基础上开展常规统计,为市场研究以及政府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外包服务商方面

1.培养外包业务专门人才。大型外包服务商可以和高校或培训机构联手合作,根据对外包人才的具体需求,推出外包人才培养项目,使大量具有相关专业背景的通用人才成为可以迅速进入工作岗位的专门人才。此外,人事部门可以适时进行相应的外包人才资质考试和认证工作。

2.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对于外包服务商,要想在竞争中做大做强,关键是要了解客户需求,提高服务质量,降低客户风险。外包服务商应充分了解客户所面临的商业挑战,深入了解金融服务特有的业务流程,保证服务质量,同时确保客户数据和信息的安全,消除客户在数据安全与客户信息保密方面的顾虑。在承接外包业务之前,要签订尽量缜密的承接合同,明确服务内容和质量标准,对于承包业务的各种意外情形, 如遇到不可抗力无法完成承包事务、内部技术或者骨干人员的变动等影响承包合同履行时, 应设计必要的应急计划。

参考文献:

1.埃森哲公司和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服务外包市场研究――中国与全球,2008

2.The Joint Forum."Outsourcing in Financial Services".The 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2005

3.Georges Pujals.Offshore Outsourcing in the EU Financial Services Industry.OFCE.

篇3

一、引言

当前,小微金融服务已经得到了各银行的重视,并积极地做出了相应的拓展。近年来,在政府的鼓励之下,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和产品也做出了许多的创新,小微金融服务市场变得越来越活跃。

二、小微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巨大

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是中小企业、个体户以及农户。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为了避税,其财务报表大多不具有多少的可信度,银行难以对其经营状况作出评价,也就很难给其进行贷款。加之,银行负债经营,为保证自身不会受到多大损失,会要求客户作出抵押或者担保,而小微企业资产少,实力不足,找不到提供担保的企业也没有足够的抵押品。因此,小微金融的服务对象的自身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小微金融市场的发展。尽管服务对象存在这样的“先天不足”,但是,小微金融服务的市场需求依旧相当旺盛的,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2014年3月28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全国小微企业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共有1169.87万户小微企业,占企业总数的76.57%,个体工商户有4436.29万户[1]。由此可见,小微金融的潜在客户量之大。而且,由于农村的发展水平较为滞后,建立现代化农村和农业体系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和结果,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的经济发展以及农户的生活都得到不同程度地退提高,农村生产格局的打破为小微金融服务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农村金融服务的供给方面,农村金融机构门槛的下降趋势趋势不会发生太大的改变。另外,国家信息化、网络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转变,利用网络手段进行金融支付的方式能够极大地弥补农村基础设置不足的缺陷,农村小微金融贷款的发展空间巨大。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小微客户对金融的需求必将变得越来越强烈。

三、服务分化仍是小微金融服务机构的发展趋势

小微金融服务机构主要有银行、典当行、小额度贷款公司以及其他机构。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多措施并举着力缓解企业融资难成本高问题的指导意见》,银监会也引发了《关于完善和创新小微企业贷款服务 提高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水平的通知》,《指导意见》和《通知》规范了小微金融服务市场[2]。近年来,银行和利率市场化之间竞争的加剧,银行转型迫在眉睫,银行看中小微客户群的庞大,发展小微客户来分散风险,大批的中小银行投身于小微金融行业。小微企业较为依赖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小微客户之间建立合作关系,与其共同发展,能够银行带来绝大的长远利益。据2014版的《中国中小微企业金融服务发展报告》的研究表明,商业银行“降格”做小微金融给典当、担保、小额贷款等机构带来了竞争压力,纷纷作出了相应的变革。服务分化成为当前小微金融服务市场的主旋律。商业银行的客户结构逐渐下沉。例如,2012年兴业银行的小企业客户量增加了将近40%,同时为促进客户结构的下沉,还将建立配套的标准化、工厂作业化的业务体系。招商银行业做出相应的应变措施,将500万以下的小微贷款的管理转至各支行。而典当行业的结构分化也越来越明显,连锁化、以及品牌化成为典当行业的发展战略。民营担保公司在商业银行推陈出新的产品冲击之下,小微企业对其依赖性降低了,为了生存担保公司必将做出变革。在历经钢贸风波的洗礼之后,随着存货担保品管理行业的标准化和规划化,金融机构必将加强与仓储机构之间的合作关系。

四、网络金融是未来小微金融服务市场的潮流

随着网络的普及,小微金融服务市场也利用网络向金融服务进行了多层次的渗透,并改变着金融行业的传统经营观念,促使金融业务运营模式发生变革,目前,网络与金融机构已经实现了对接,使得金融行业的竞争从有形向无形转变,使得竞争逐渐趋于多元化。近几年,金融机构借鉴国外的P2P技术,利用网络技术构建了P2P网贷平台,开始了P2P网贷的中国化进程,国外一些著名的网贷公司带着国外的先进信用理念进军我国借贷市场,促进了我国P2P网贷的发展。据资料显示,2012年以来,P2P网贷平台从原来的几家发展到300多家以上,一些网贷平台的的贷款金额也达到了上亿元。第三方支付平台与支付清算系统的对接,使得支付系统得到发展,简化了支付流程。快捷的支付操作深受广大用户的欢迎,使得中小金融企业也能够参与到复杂的金融产品业务中去。另外,像阿里这样的网络购物平台也开始了信贷服务,阿里也将自己定位于一百万以下的小微金融,而支付宝拥有着数百万的注册用户,这些潜在的用户会使得网商贷款成为小微金融服务市场的一支异军。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是未来小微金融服务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正是在这样看似前景极好的背景下,京东、阿里等公司却远赴重洋到美国去上市,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们不得不正视小微金融服务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的小微金融服务机构存在着较大的风险管理盲区;不断涌现的P2P网贷、典当行等金融机构存在一定的问题,它们管理不够规范、资产质量不高;甚至有些金融机构打起了法律法规的擦边球,进行非法融资或者放高利贷等非法行为。因此,为促进微小金融服务市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政府必须加大监管力度,扫除金融机构的灰色地带。

篇4

一、我国移动金融发展现状

(一)移动金融服务优势凸显,移动支付业务保持快速增长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日益普及,4G网络全面覆盖,NFC通信技术逐步成熟,移动金融降低服务成本、随时随地提供便捷金融服务、不断提高客户黏性等优势凸显,触角已延伸至社会生产的每一个角落。据央行的《2016年第二季度支付体系运行总体情况》中数据显示,2016年第二季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共处理电子支付业务323.22亿笔,金额570.95万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业务61.37亿笔,金额29.32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8.46%和10.20%。移动支付占电子支付比例由2015年的13.15%提升至18.99%,继续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二)移动智能终端用户快速增长,移动金融服务需求巨大

移动智能终端,尤其是智能手机终端,作为移动金融服务的必要载体,它的普及率是促进移动金融服务发展的直接因素。据TalkingData《2015年移动互联网数据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末,我国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规模达12.8亿,较2014年增长20.75%。据CNNIC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占网民总数的92.4%,较2015年底提升2.3个百分点。网民手机上网使用率为92.5%,较2015年底提高2.4个百分点。仅通过手机上网的网民达1.73亿人,占比24.5%。手机在上网设备中占据主导地位。除传统游戏类、即时通信类应用外,用户对医疗、教育、民生缴费、金融理财等新兴领域的应用需求更为明显,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各类应用正在移动端迅速普及。

(三)移动金融规模不断扩张,移动支付尤为显著

移动金融凭借不受地域时空限制、兼容性好、操作便捷等突出优势,多方位满足了用户需求。其中,移动支付交易规模增长尤为显著。2016年天猫“双11”交易额1207亿元,其中,移动支付交易额990亿元,是2015年的1.6倍,占总交易额82%,比2015年提高约14个百分点。据艾瑞咨询研究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11.87万亿元,同比增长46.91%;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9.31万亿元,同比增长55.43%。无论是从交易规模还是增长速度上,移动金融业务已呈现出高增长态势,基于移动终端、以客户为中心的移动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服务模式的新趋势。

二、我国移动金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移动金融服务发展萃非烤,在为银行机构提供新的业务增长点及满足客户便捷性需求的同时,也在监管制度、风险管控等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移动金融相关监管制度有待完善

移动金融巨大的发展潜力使得商业银行、第三方支付机构、电信运营商等市场主体积极行动,利用自身运营优势和技术优势,加大创新力度,以抢占先机,但参差不齐的技术水平、信用体系等都给监管带来了一定的挑战。中国人民银行于2012年12月正式《中国金融移动支付技术标准》,但至今尚未形成明确的监管框架和体系,易出现监管盲区;目前,我国出台的适用于移动金融领域的监管制度主要有中国人民银行2005年10月的《电子支付指引(第一号)》、2010年6月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及2013年7月的《银行卡收单业务管理办法》等,但上述规定对办理移动金融业务的准入条件、业务标准等未作出具体规定,相关监管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用户对于移动金融服务安全性接受度有待提高

移动金融继承了互联网“分享、开放、互动”的特点,同时,也相继产生了新型的风险隐患。中国银联的《2015移动互联网支付安全调查报告》中指出,近90%的受访者认为手机支付必须具备一定的支付验证环节,表明安全性在绝大多数持卡人看来是手机支付的第一关注要素。而1/8的受访者在过去一年中遭遇过网络诈骗,比2014年上升6个百分点。其中,近50%的受访者通过社交账号被骗,其他诈骗手段还包括木马病毒、钓鱼网站、伪基站诈骗短信(仿冒10086等名义),风险形势更加严峻。因此,用户对移动金融服务安全性接受度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想要发展移动金融服务,就必须对从技术风险、软硬件环境、发展策略等方面进行安全有效地管控。

(三)移动金融服务区域发展不均衡

农村地区居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移动金融意识淡薄,受传统消费模式影响,对新兴的移动金融服务认同和接受度有限,同时,由于农村地区经济相对落后、交通不便,金融机构网点较少,移动通信等配套设施不完善,居民对移动金融的了解也较少。据CNNIC第三十八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6.9%,规模为1.91亿;城镇网民占比73.1%,规模为5.19亿。农村互联网普及率保持稳定,截至2016年6月为31.7%。但是,城镇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超过农村地区35.6个百分点,城乡差距仍然较大,“不会上网”和“不愿上网”仍是农村人口上网的主要障碍。这就导致了移动金融服务在农村地区的普及率低,推广明显不足。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立法监管,完善移动金融管理相关制度

首先,建议国家从移动金融整体产业链的角度,以立法的形式明确各监管主体的监管职能,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行业规范,细化准入标准、监管政策和业务规范,出台行业相关配套政策及技术标准等,建立一整套完善、合理的监管体系;其次,商业银行等参与主体应不断完善移动金融业务流程,制定相关应急预案,加强安全防范体制建设,规避业务风险;再次,针对移动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要在技术选用、行业标准、开发流程、人员管控、验收测试等方面制定严格的管理办法,实现全方位业务监管和风险管控。

(二)依靠新型技术手段,提高移动金融服务安全可靠性

一是推动移动金融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及管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确保账户介质及其持有人的一致性,应用代码混淆、加密算法等技术手段,保证用户信息安全存储,构建“联网通用、安全可信”的移动金融发展环境;二是运用高强度、多因素的身份识别和交易认证方式,采用手机安全单元、智能密码钥匙等基于安全芯片的电子设备作为技术保护措施,保障用户账务易、重要信息变更等高风险操作的安全;三是研究分析移动金融交易欺诈风险案例特征,对移动金融服务依赖的网络环境定期进行评估检验和仿黑客模拟攻击,加强安全策略的制定,理顺风险管控流程环节,不断提高反欺诈识别能力和网络平台的安全性,堵截风险交易、堵塞安全漏洞。

篇5

关键词:价值链 金融服务外包 企业竞争力

引言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金融服务业中的外包业务在实践中迅猛发展。金融服务外包正日益成为国际服务业转折的重点,欧美等金融服务业务较为发达的地区均倾向于将金融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转移至更专业、成本更低的金融服务外包公司,以提升金融企业的竞争力(杨琳、王佳佳,2008)。

根据2009年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研究中心及中国国际促进会的中国外包服务发展报告研究显示,在2009年全世界服务外包的转移方主要是欧美发达国家和日本等国家,它们约占全世界服务外包转移的96%,而服务外包的承接方则以中国、印度、新西兰以及俄罗斯等为主。2009年美国约占世界金融外包服务市场份额的60%以上,日本与欧洲占30%以上,中国的金融服务外包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但是,随着国家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以及对于服务业的不断重视,金融服务外包市场必将迎来迅速发展阶段。因此有必要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角度对于金融服务外包进行研究。

在关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方面,研究者们认为,外包是衍生于价值链理论的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近二十年来,学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从其内涵、动因、决策风险管理等不同方面进行研究。但是,从研究的内容来看,由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链与制造企业价值链之间的差异,研究者们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价值链的详细分析不多,因此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分析的不够细致,也体现不出价值链理论的基础作用。基于此,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进行分析。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一)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

外包的概念最初由Gary Hamel 与C.K.Prcharad于1990年提出,他们在研究中认为外包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Michael等认为外包是指企业或其他组织将以前从事的(或将来要从事的)业务转移给外部供应商。而具体到金融服务外包,国际金融业权威机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是“受监管实体(金融机构)持续地利用外包服务商来完成以前由自身承担的业务活动”。外包服务商主要是企业集团内的实体或企业集团外的实体企业。同时,外包可以是将某项业务(或业务的一部分)从受监管实体转交给服务商操作,或由服务商进一步转移给某一服务商,本文的研究遵循次界定。

根据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接着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与金融服务业务流程进行如下分析。从研究对象的视角来看,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对象包括:金融机构:是金融服务外包的需求方;外包服务商(也叫外包商、服务商、服务提供商等),指承担外包业务的实体,是金融服务外包业务的承担方;监管当局:主要指金融机构业务的监管部门(由于金融业务的特殊性,需要相应的监管部门);客户:金融服务的需求方。从金融服务的业务流程来看,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主要包括:金融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阶段消费阶段反馈阶段。

(二)基于价值链理论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

在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业务流程的基础上,基于价值链理论,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进行分析。由于外包理论衍生于价值链理论,而价值链理论主要针对制造企业,在应用到金融服务业务中时,由于其特殊性也发生了一系列变化。由于金融服务业务分不同类别,其业务流程也有所不同,因此,本文仅仅对基本的金融服务业务流程作分析,根据价值链理论,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如图1所示。

(三)理论框架

根据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界定、研究对象及内涵的分析,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根据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内涵可以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可以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四类。那么,其与企业竞争力之间的关系就从这四个分类来进行研究,具体研究框架如图2所示。

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一)金融服务外包基本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外包的基本活动分为可外包的基本活动和不宜外包的基本活动。从金融服务包含的基本活动来看,产品开发与设计、营销、交互决策、消费阶段和反馈阶段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共同构成金融业务流程(胡峰,2004)。这些基本活动如何才能区分哪些适合外包,哪些不适合外包呢?根据相关研究,在基本活动中,可以将金融机构并不擅长,而且将技术性、操作性较强的金融业务外包出去,而将金融机构本身擅长的,体现知识含量与未来金融业务发展方向的基本活动保留在金融机构中。同时,在对于金融服务的基本活动外包决策中,以金融机构为对象来看,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外包获得的收益或价值要大于金融机构自身运作所产生的价值,此时的金融服务外包才是有意义的,才能够对于企业的竞争力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从两个方面提出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与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命题1: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知识型、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命题2: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二)金融服务外包辅助活动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分析

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分为可外包的辅助活动和不宜外包的辅助活动。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包括物流服务、融资服务、结算服务、保险服务和风险管理等。由于辅助活动是金融服务基本活动顺利运行的重要保证,因此,其对于企业竞争力的影响也极为重要。在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外包决策时,与基本活动类似,其主要也是从辅助活动的基本特征和其外包获得的价值两个角度来进行决策。同样地,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的辅助活动越不适宜外包,而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获得的价值越大,其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基于此,提出命题3和命题4。

命题3: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知识性、技术性越强,标准性越低,其金融服务的辅助活动外包越能够提升企业竞争力。

命题4: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所获得的价值大于其自身运作的价值,金融服务辅助活动外包越能促进企业竞争力。

(三)基于价值链的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应用

基于价值链视角,可以根据金融服务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的特征和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两个原则来对金融服务外包进行决策。

从金融服务基本活动的特征来看,产品设计与开发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营销阶段与消费阶段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经营活动,交互决策阶段和反馈阶段与产品设计开发类似(王铁雁等,2012),因此,可以根据这些特征来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辅助活动的特征来看,物流、保险、风险管理等活动属于知识含量低、技术性低和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融资和结算服务属于知识含量高、技术性高和不可标准化的辅助活动,也可根据其特征进行外包决策。

从金融服务外包的价值来看,无论是基本活动还是辅助活动,假如其外包所获得的价值无论是成本减少还是收益增加,或者交付时间减少、服务质量提升等,均大于其自身运营所取得的价值,并且并非金融机构所关注的核心业务,则可以进行外包,否则不适宜进行外包,具体的决策过程可用表1来表示。

从表1中可以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与结果进行呈现,当然,表1中仅仅是根据一般的金融业务特征及外包价值进行的简单推断,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金融服务业特征及外包价值等均存在较大变数,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分析。

结论

目前,国内外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还没有较为成熟的理论,本文从金融服务外包的内涵与界定入手,基于价值链理论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分类,并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与企业竞争力之间关系的命题。最后,根据特征与价值两个原则提出了金融服务外包的决策过程。本研究是从价值链视角对于金融服务外包的理论研究,对于金融服务外包决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当然,由于本研究仅属于理论分析,还需要在未来通过案例或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

参考文献:

1.杨琳,王佳佳.金融服务外包:国际趋势与中国选择[M].人民出版社,2008

2.中国服务外包研究中心,中国国际投资促进会,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编.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吴国春,高长春.金融服务外包研究综述[J].国际商务研究,2009(5)

4.Gary Hamel,C.K. Prahalad. 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 [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0,68(3)

5.王铁山,郭根龙,冯宗宪.金融服务外包的发展趋势与承接策略[J].国际经济合作,2007(8)

6.魏欣,李文龙译.金融服务外包[[J].中国金融,2005(13)

7.Outsourcing in Forum.2005:Financial Services[J].Basel Committee On Banking Supervision. The Joint Forum,2005

8.杨勇,李晓明,郭文娜.产业链理论在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的运用[J].北方经济,2006(10)

9.胡峰.银行业信息技术资源外包策略探讨[J].金融与保险,2004(10)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主导产业培育年、项目比学赶超年、工作绩效提升年”活动精神为指导,立足本系统和实际,进一步提升工作绩效、创新工作机制、强化服务理念,推动我市“4+X”等主导产业的重点培育,助力我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结构转型,有力支持市实体经济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一十百千”工程为载体,通过“2012金融暖企行动”的开展,整体了解企业经营情况,帮扶企业缓解经营困难,促进企业成长和转型升级,提高金融服务金融服务水平,促进银企共赢局面。

三、工作措施

(一)召开一次投融资推介会。本着促进经济金融的良性互动、有效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协助企业与市内外金融机构项目对接的宗旨,由金融服务中心牵头举办第八届投融资推介会,投融资推介会活动期间举办一场投融资报告会,专题介绍分析国际国内经济金融形势,并做好投融资推介会后续资金到位率进度跟踪等工作。

(二)举办十场金融知识宣传讲座。一是人行市支行和金融服务中心利用资源优势,定期或不定期的邀请金融领域的专家、学者,对当前经济金融形势、热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讲解。二是其他各金融单位利用系统内师资力量和理财骨干,侧重于在业务实践中发现的问题、金融注意事项、金融产品和公众关心议题等举办知识讲座。

(三)实施“百名银行高管经理进企帮扶”行动。一是金融服务中心牵头,组织各市外金融机构,重点邀请金融高管走访大溪滩工业园区、莲华山工业园区等园区的特色产业企业,深入企业实际了解企业的生产经营、产品特色和竞争力等情况,提高信贷支持能力和扩大惠及范围。二是各金融单位成立银行高管经理进企帮扶队伍,明确带队领导,深入企业调研,掌握行业发展趋势和企业经营动态,有选择帮扶一批重点企业和小微企业。三是建立金融单位与企业的挂联制度。按照开户行或者贷款行挂联对应企业,有助于及时、持续掌握企业信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银企紧密度。

各单位要根据走访计划,每季走访企业不少于30%。9月底前全部完成走访活动,并填报走访信息表。另外,走访的人员名单、图片资料要及时报送,注重收集资料。

四、工作要求

(一)明确思路。遵从“分步骤、讲时效、找问题、谋共赢”的方针,按阶段、分步骤,合理安排时间,有序推进。在活动中找出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本着解决实际问题的原则及时改进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二)加强领导。一是由人民银行市支行牵头组织全市各银行、金融服务中心、中小企业担保中心、小额贷款公司等金融单位共同参与本次活动。二是成立金融系统“2012金融暖企行动”活动领导小组,由人行市支行行长任组长,其他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为成员。三是建立活动联络员制度,各金融机构指定专人负责活动的信息联络和工作协调。

(三)积极配合。各部门、各单位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主动参与、相互协作、相互配合。一是金融服务中心继续充分利用好金融服务110平台(金融服务电话、金融电子信箱),为企业和个人提供金融问题咨询、金融权益保护等服务。二是外汇管理局市支局发挥专业优势,为企业和个人在结售汇和结算等方面提供咨询和服务。

(四)总结提高。重视“2012金融暖企行动”活动的成效评估。一是各参加“2012金融暖企行动”的金融单位应汇总活动中收集的企业信息,定期向领导小组报送工作开展情况。领导小组对所开展的各项工作进行跟踪,同各金融单位对各项工作的自查相结合,有序推进,提升效果。二是对全年的金融暖企行动进行评价考核,总结先进经验,及时推广;归纳、分析活动中发现的问题,在下一年度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五、时间安排

(一)准备阶段:(1-2月)

1.制定活动方案,部署活动宣传等各项工作。

2.人行市支行组织各金融单位成立活动领导小组。

(二)开展阶段:(3-10月)

1.举行“2012金融暖企行动”活动启动仪式暨“‘百名金融高管进企业’和‘走千家访万户’”活动启动仪式。

2.牵头举办投融资推介会,举办专题投融资报告会。

3.借助人民银行“行是论坛”、“指点”平台举行十场金融知识讲座。

4.以第二季度为重点,各金融单位要在开发区和重点乡镇适时举办融资洽谈会、对接会。

5.领导小组分阶段跟踪活动进展情况、督促活动落实。

(三)总结阶段:(11-12月)

篇7

正在不断边缘化的农民工受教育程度基本为初中以下。从事的行业以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为主。主要集中于建筑市场、装修市场、加工市场、制造市场、采掘及环卫市场、家政市场、餐饮市场等,工作苦重,但是报酬却很低,工资总体水平较低,大部分人的月工资收入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水平。就业岗位不稳定,流动性强。

二、农民工金融服务意义与现状

农民进城务工,是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亿万农民进入城市就业,不仅缓解了农村就业压力,也为城市发展和方便城市居民生活做出了重要贡献。党和国家把农民增收作为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全国范围内城市务工就业环境的逐步改善,进城就业已经成为近年来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努力探索为进城务工和经商的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是金融部门应该考虑的问题。

虽然我国金融业的规模和服务水平有了巨大的进步和提高,但是在为进城务工和经商农民提供金融服务方面,还一直停留在比较初级的阶段。对很多进城农民来说,银行仅仅是存取款的机构,使用过存、取款业务的农民工占多数,近两年顶多是多了一项汇兑业务。与当地居民相比,外来农民工享受的金融服务品种要少得多。随着银行卡使用的增多,银行卡服务已成为倍受农民工欢迎的服务品种。

随着进城务工和经商农民人数的不断增多,以及国家对“三农”工作的重视,这种金融服务空白和需求的矛盾日渐突出,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三、农民工金融服务的完善

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观察进城务工和经商农民,虽然他们的人均金融资产相对较低,但是1亿多人的金融资产存量总额应当说是相当壮观的。随着他们队伍的不断壮大和收入水平的持续提高,继续忽视这一庞大的人群,对我国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损失。鉴于农民工金融服务存在极大的缺失,无论是社会,还是金融机构,还是农民工自身都要重视这一问题,并尽量完善和改进农民工金融服务。

1.加强对农民工的教育和培训,大力发展面向农民工的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为农民工教育培训提供相应的资金贷款。相关金融机构要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职业教育培训特点的贷款管理办法,对农民工和农村适龄青年在就业有保障、国家认证的教育培训机构接受一年以上职业教育培训的,可采取由教育培训机构统一“承贷承还”i的办法,向参加职业教育培训的农民工或农村适龄青年提供商业性助学贷款服务。人民银行各分支机构也应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金融机构对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参加正规职业教育发放助学贷款。让农民工既有在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生存、生产的技能,更促进农民工素质的全面提高。

2、加大金融宣传的力度。农民工对金融服务名义需求很多,但有效需求不足。就农民工个体而言使用金融服务的机会并不多,并且农民工自身的金融素质不高,加上金融服务宣传少,农民工对金融知识缺乏较全面的了解,金融知识匮乏。针对这一现状,金融机构应该积极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手机短信等媒介,广泛深入地进行金融业务知识宣传,引导农民工了解和掌握银行卡服务的作用、操作规则及安全常识,提高农民工对银行卡的认知度,培养农民的用卡习惯,开展面对农民工金融知识宣传。如可在每年春节前后,利用农民工返乡过年之际,在车站、码头和县城集镇等地悬挂横幅,设置业务咨询台,向返乡和外出务工人员进行银行卡及汇兑业务知识宣传,指导农民工正确、安全使用银行卡,普及汇款办理业务知识。同时还应该在各机构开辟农民务工借记卡办理专柜,安排专业人员指导业务办理、讲授使用知识、安全常识。当然农民工自身也要解放思想,自觉增强金融意识,多学习一些金融知识。从自身做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工金融知识匮乏的问题。

3.建立完善的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在县域各乡镇网点已逐渐撤销,农民工在县乡用卡消费十分有限。虽然农信社参加了商业银行的电子特约汇兑系统,但各地农信社的参与程度参差不齐,而且跨省服务无法实现。因此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现有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基础上,统筹调整网点布局,消除农村信用社或邮政储蓄网点在农村乡镇分布的“盲区”,建立以农村信用社和邮政储蓄网点为依托的全国范围内的网络平台、功能完善的综合业务系统和通存通兑业务。在农信社和邮政储蓄已经实现城乡联网、通存通兑的前提下,有计划有步骤地安装自动柜员机,方便外出打工族和农民存取款。这样一来,农民工和其家人用款均可在本地和异地直接直取,既方便了农民工用钱,也增加了双方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量,有利于提升农村金融服务能力。

4.不断改善农民工金融环境,积极为农民工提供高层次、全方位的金融服务。结合各地实际,展开金融产品创新,为农民工量身定做开发出特色信贷产品。

(1)为农民工提供小额信贷业务。由于农民工流动性强、资信难以考察、收入不稳定,金融资产微薄,迫于生计,成千上万的农民工几乎大都外出打工时是空空的行囊,他们只能维持简单的生活循环即温饱状态,因此造成金融机构信贷服务真空现状。鉴于上述情况,建议农民工输入地金融机构可以适度推出2000元以下小额贷款,用以解决农民工在输出地因生活需要或家乡急需而暂时无法兑付工资所造成的困难,为了防止信贷风险,农民工小额贷款可以由农民工用工单位做担保,或在辖区建立农民工贷款风险担保基金由担保基金做保,由输入地的金融机构提供一年内的短期小额贷款,这样即保证了农民工的合法的金融服务要求,也增加了输入地金融机构的收入来源。同时由农民工输出地提供小额信贷支持,切实解决农民工的安家费、路费以及缴纳务工保证金等资金需要。解决留守人员资金需求,为输出农民工做好后盾。

(2)大量开办工资业务,以减少农民工的现金持有量。加强银行账户管理,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和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相关工作。不断改进和完善银行农民工工资的业务管理。对劳动保障部门按照有关规定指定设立工资保证金专户或要求在指定账户中预留工资保证金的,要积极予以配合。对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的企事业单位,要配合有关部门研究具体惩戒措施,并按规定及时将相关信用信息录入中国人民银行的企业征信系统。这样,既保证了农民工的资金安全,又减少了现金流量和柜台压力,提高了服务质量。

(3)除为外出务工农民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和便捷的信贷支持外,还需为外出农民家庭寻找致富门路,提供科技信息、理财等方面的服务,积极向广大外出打工人员提供收益率较高的人民币和外汇理财服务产品,加强外汇管理和政策宣传,为出国务工农民提供优质外汇服务,全面提升外出打工族金融服务档次。

5.加强风险管理,在农民工群体中构建信任机制。组织人力深入务工农民家中调查了解,将外出打工人员的基本信息、信贷信息和个人信息状况等信息纳入个人信用信息基本数据的归集范围,为提高外出打工族金融服务层次奠定基础。充分发挥个人征信系统信息在警示和防止违法事件中的惩戒作用。对恶意拖欠贷款的农民工,按规定将其拖欠贷款信息作为非银行信用信息及时录入到个人征信系统。通过及时披露不良信息,教育引导农民工诚实守信,重视自身的信用记录。积极开展征信宣传,发挥征信系统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障作用。要加大对农民工的宣传教育力度、广度和深度。通过改善农户观念来引导民间金融的发展,加强宣传和典型示范。同时要增加违约成本,必要时可以加以法律约束。加大失信者违约的成本,或者辅助于法律措施,直接加大对违约者的经济惩罚力度。巨大的违约成本必将减少交易双方的违约动机,进而降低金融机构在向农民工提供金融服务时面临的金融风险。

6.允许邮政储蓄机构按照一定标准发放贷款。邮政储蓄在农村有很多邮政储蓄网点,截至去年年底,邮政储蓄网点超过37000个,其中2/3以上网点分布在县及县以下农村地区,是中国营业网点最多的金融机构。ii以前作为农村金融市场另外一支力量的邮政储蓄是只存不贷。邮政储蓄虽然吸收了很多农村存款,但没有贷款功能,吸收农村资金并没有用于农村。调整有关政策,建立资金回流机制,允许邮政储蓄机构发放贷款,成为真正的邮政银行。使庞大的邮储存量资金更多地回归到农村,用于农民工贷款需求。

7.进一步拓宽信贷服务领域,完善担保机制,改进服务方式。抵押物缺乏加上非生产性的借贷使获取贷款的概率减小。建立农民工贷款担保机制,如农民工贷款风险担保基金。分散、转移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贷款的风险和损失。在农民工确实无法偿还贷款时,向提供贷款的金融机构进行经济补偿,保障农村信用合作社等金融机构的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霆、邓焕民,《中国农村金融制度创新论——基于三农视角的分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1月1日版。

[2]·尤努斯,《我的乌托邦》,转引自《商界·中国商业评论》,2006年12月22日。

[3]张余文,《中国农村内容发展问题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年5月1日版。

[4]何一汉,“浅谈在农民工群体中构建信任机制的重要性”,《引进与咨询》,2006年第10期。

[5]王曙光,《农村金融与新农村建设》,华夏出版社,2006年8月版。

[6]曹和平,《中国农户储蓄行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1日版。

[7]杨如彦,《中国金融工具创新报告》,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年4月版。

[8]陈东风、高葵,“对深化农民工金融服务问题的思考”,《武汉金融》,2006年第10期。

[9]中国人民银行,《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和加强对农民工金融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银发〔2006〕287号。

篇8

摘 要 当前,金融服务业已成为先进服务行业中独特的一个版块,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我国的经济资源优化配置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我国的金融服务业还存在着许多根本性的问题,如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国内金融服务业相关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缺失、金融服务业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滞后、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等。针对如是问题,当前我国应该采取保持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健全经济法制体系和金融监管体系,大力培养金融人才,使我国金融服务业不断走向成熟。

关键词 金融服务 发展 金融现状

一、发展金融服务业的原因

金融服务业包括保险、再保险、证券、外汇、资产管理、期货期权以及有关的辅金融服务,是先进服务行业中独立和独特的一块,在市场经济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金融部门可以为借贷双方提供中介服务,为各市场主体分散和管理风险提供市场环境和条件,同时,也是各种社会资源的货币形式进行优化配置的重要领域。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不断蔓延、扩散并严重危及世界经济增长的背景下,我国经济也受到了重创,其中,我国金融服务业不发达所导致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是本质性的原因所在,大力发展中国金融服务业、提高或内资源配置效率才能使金融乃至整个经济圈活起来。

二、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特征及竞争力分析

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总体特征是高速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的竞争力在30年的改革开放中迅速增强。在与其他行业的竞争力比较中,有关资料显示,如果对服务个行业门类的法人单位数、年末实收资本、从业人员、营业收入、单位实收资本、单位从业人员、单位收入7个指标进行综合排名,金融服务业的规模评分位居第三;对服务业各行业门类的人均营业收入、人均资本、资金周转率和相对劳动生产率4个指标进行综合排名,金融服务业的综合评分列第一。可见,金融服务业在与其他行业的比较中是具有相当竞争力的。但同国外健全的金融服务体系相比,我国金融服务业还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三、中国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就总体而言,我国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完善,监管能力和水平还有待提高。

具体而言,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中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1.我国金融服务业总体水平不高

由于起步较晚,以及外来干涉、国家变革等原因,我国金融服务业的总体发展水平不高,其内部行业结构及区域发展不均衡。截至2003年,我国金融服务业所占GDP比重为4.14%,还不及某些发达国家金融服务业在GDP所占比重的一半,由于投入不够,我国金融服务业在体制、技术、服务质量、监管等方面与发达国家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我国金融服务业发展持续低速度,使得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支持乏力。

金融服务业内部,银行业居于绝对主导地位,而其他相关行业的比重相对偏低;金融服务业的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尤其是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发展严重滞后,不能适应和满足新农村建设、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需要。

2.国内金融服务业相关人才资源、劳动力资源缺失

在金融服务行业人才管理的问题上,一方面,为降低人力资源成本及行业开支,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为员工支付的报酬低于国内许多较高收益行业的水平,在同行业的比较中也大大低于许多发达国家的水平。另一方面,较低的职工薪酬和人力资本投入使得内资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的收益率差别越来越大,导致大量人才资源向外资金融机构流动,加剧金融人才及劳动力资源的缺失。

3.我国金融服务业监管机制和内部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的法律在金融方面的监管力度还很低下,我国金融立法比较滞后,专业法律层次低,法规操作性较差,实践过程中还常存在不能严格执行的问题。监管方面我国主要依赖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的“三会”机制,而在社会监管方面还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4.我国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

我国的商业银行海外业务开展程度很低,除中国银行以外,其他银行的海外业务拓展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外资银行在综合化的经营模式下,通过大规模的并购和重组已将其分支遍布到全球。国内银行的业务开展主要以传统的存贷业务为主,而国外银行已将业务重点放在金融衍生工具上,常常通过金融创新获取利润和规避风险。

四、提高我国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总体上看,我国金融服务业应该坚持保护与发展并重的发展策略,在充分利用WTO的有利契机的同时,借鉴其他国家的发展经验,提高国内金融服务业竞争力,充分发挥其优化资源配置的作用,提高金融服务业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

1.保持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

正确判断宏观经济形势,制定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并维持政策的连续性对国民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正处于金融危机过后的复苏阶段,应该坚持稳定的金融政策,从而实现其稳定而持续的发展。

2.健全金融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体系

自1995年以来我国以立法形式确立了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的地位,商业银行体制和保险体制等重要体制,形成了我国金融体制的基本法律框架,但是目前我国金融服务领域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留下了很大的投机空间,不利于金融服务业的稳定发展,必须加快改进步伐。

3.加强金融监管

首先,要求建立有效地外部监管机制和严格的内部控制机制,建立金融机构风险预警系统和风险特别报告制度,建立科学的金融业内竞争规则。其次,要加强金融监管的内外部协调,建立健全银行、证券、保险监管机构之间,以及同中央银行、财政部门的协调机制,加强金融监管机构与所在地政府的政策协助,提高金融监管水平。

4.大力培养金融人才

金融服务业专业人才的培养不应该仅局限在单纯技术和操作层面,更应该注重新一代创新 型、复合型、国际化通用人才的培养,形成以高、中级专业人员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金融人才的培养途径主要有:大力发展金融教育事业,初步建立多层次的金融教育体系,加快培养金融专业人士;加强金融从业人员培训,根据世界经济、金融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实际需要,建立培训体系,丰富培训内容;积极引进境外金融人才,从归国留学生和境外金融机构中聘请经验丰富、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人才,充实到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企业;加强金融领域的国际合作,聘请外国金融专家来华讲学或举办研讨会,选派中高级金融管理和技术人员到境外学习和工作;改革金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努力创造有利于发现和培养人才,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展的良好环境。

总之,发展金融服务业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具有重大意义。如今我国的金融服务业尚不成熟,对总体水平不高、金融人才缺乏、金融服务机制和管理体制落后、金融机构对外合作能力低下等问题,应该以宏观调控、完善金融法律体系、加强金融监管、大力培养金融人才等策略解决,保护和发展我国金融服务业。

参考文献:

[1]夏慧.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思考.经济沙龙.2005(18).

[2]秦月星.关于中国发展金融服务业的思考.技术经济.2009(2).

[3]姚德文.金融服务业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探析.金融视点.2008(7).

[4]何德旭,王朝阳.金融服务业若干理论与现实问题分析.上海金融.2003(12).

[5]李静波,孙励.论金融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的保障作用.湘潮.2009(7).

[6]曾凯.我国金融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海南金融.2009(2).

[7]庞维红.促进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对策.金融广角.2008(10).

[8]解睿.我国金融服务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金融管理.2008(8).

篇9

农村金融金融服务

一、当前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据相关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4年末,包含本外币在内的涉农贷款余额共计23.6万亿元,占各项贷款比重28.1%,同比增长13%,按可比口径较全年各项贷款增速高0.7个百分点。按照可比口径,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涉农贷款累计增长285.9%,七年间年均增速为21.7%,为支持粮食生产“十一连增”和农民纯收入增长“十一连快”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整体上看,我国农村金融服务与过去相比有了很大的进步。单从我国农村贷款量上来看,与每年同时期相比就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范围比较广,金融机构覆盖了全国农村区域的90%,高于世界水平的40%。我国贷款的农民占所有农民的30%,也远远高于其它国家。金融服务的种类多种多样,但是我国农村的金融服务产品类型单一,长期停留在存款和贷款业务上,在保险、投资等方面的发展十分不受重视。目前随着新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在原有业务的基础上,还增设了很多其他的产品业务,可以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拓展更多的经济来源。

二、当前我国农村金融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农村金融产品单一

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产品并不是多种多样的,而是十分单一的,这与许多城市的金融服务产品相比有很大的差别。目前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提供的服务都是金融类型的,例如存款、贷款业务等,这种产品的单一化与经济发展的落后有很大关系。从目前来看,现有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还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农业发展的需求。

2、无存款比率较高

大环境的影响下,城乡收入差距非常明显,相对于城市而言农存家庭并没有过多的积蓄和存款。从每年的数据资料中可以反应出农村家庭有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存的占比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相关报告指出,在2013年中在农村家庭有活期存款账户仅占41.1%,和前年相比并没有发生太多的变化,有定期存款的家庭所占的比例更低,仅仅只有12%,和前年相比甚至下降了1个百分点。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在农村家庭中有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比例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3、缺乏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

总体上看,我国政策性金融在广度和深度上还较为欠缺,商业性金融层次不够丰富,合作金融还需在规范中探索有效发展的途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数量不足,竞争仍不够充分,影响了农村金融服务供给。除中小金融机构发展不足外,农村地区投资环境、信用环境、公共基础服务设施等尚不完善,政策性担保机制不健全,也制约了金融资源向农村有效配置。

四、农村金融的供给垄断比较严重

农业银行几乎将乡镇当地企业的资金贷款垄断,农村信用社几乎将农业的信贷垄断。虽然农村金融的垄断在很大程度上带来了很多的效益,但是也导致一系列的问题,在物竞天择的法则下,单方面的垄断肯定会造成竞争力的不足,使服务质量急剧的下降,同时也损害了农户们以及企业的利率,在某种程度上间接的造成了他们的损失。

三、改善农村金融服务的措施

一是支持小型金融机构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发展。根据目前农村金融的现状,加强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规范和改造,使农村金融业发展的方向多元化,结构丰富化,提供一些更为人性且合理的金融服务,使得当地的企业和农民能够享受到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提高村镇银行在农村的覆盖面,积极探索新型农村发展的有效途径,稳妥开展农民合作社内部资金互助试点。提高农村信用社资本实力和治理水平,牢牢支持立足县域、服务“三农”的定位。

二是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的分布密度。在调查中表明,影响农村金融机构服务质量的主要原因是城市金融机构的发展状况,在比较发达的城市金融服务业发展的比较快,连同当地乡镇的经济水平也比较高,农村金融服务发展十分有效。相对经济水平发展比较慢的城市,其金融服务发展也是十分缓慢的。所以对于金融服务行业来说,城市的发展是会带动农村的发展,只有城市发展水平提高了农村发展水平自然上去了。

三对农村信用社进行不断深化的改革,以便加强其合作金融功能。对农业经营者以及农产品加工制造等企业加大支持力度,为农村的信贷拓宽其道路,同时加大力度开发农村信用社的中间业务,提高盈利水平。对农村信用社进行合理化的股份制改造。只有不断加强农村信用社之间的金融合作,才能够使农村金融体系更加的完善。同时,完善涉农贷款统计制度,优化涉农贷款结构。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提高保费财政补贴标准,健全农业保险大灾风险分散机制,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对保险分散农业风险的积极作用。

四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加大对农村金融服务机构的投资。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健全适合农户和小企业特点的信用征集和评价体系,营造良好的农村信用环境。为此,应加大人力资源的投入,提高农村企业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以及专业知识,农村建设应该在当地农民中进行选择,然后在重点培养其专业素质;加大工作人员的数量,因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企业的发展数量也在不断增加。

四、结语

对照新常态下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趋势,农村金融服务改革创新的任务仍然艰巨。下一阶段仍要坚持政策支持和可持续、市场化发展有机结合的基本取向,紧紧围绕加快农业现代化和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主动适应农村实际、农业特点和农民需求,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和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为抓手,全面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和鼓励创新,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的合力,建立健全多层次、多样化、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体系,以可负担成本实现“三农”融资可得性的全面提升。

篇10

李小加表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与香港的发展密不可分;尽管目前人民币投资产品一不能赚钱,二缺乏规模,但只有搭建好成熟的金融基建平台,才能受惠于国家资本大规模输出;具体表现在人民币定价的大宗商品交易和人民币外汇衍生市场。

港交所去年底完成收购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全面进军国际商品交易。李小加认为,金属交易由美元转向离岸人民币交易,将引发大量资本从内地输出。收购LME后,香港已初步掌握了全球有色金属的定价权,下一步会瞄准铁矿石、焦煤等内地急需的黑色金属交易。

他说:“内地天然资源的实际需求,会刺激新一轮的人民币走出去,一个庞大的人民币大宗商品市场,将为香港金融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多元发展机遇。”按照李小加的设想,香港将建设一个覆盖股票、债券、大宗商品、外汇衍生工具的全方位金融中心,以充分把握十后国家加速开放资本项目所带来的商机。

另一方面,国家不断深化汇率市场改革,由此带动的衍生品交易可填补香港缺乏外汇产品的历史。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预测,人民币兑美元的年化波动区间,在2015年将从目前的2%显著扩大至5%,相关对冲产品的交易规模将因此扩大五倍,大部分集中于香港等离岸市场。

内地经济起飞注入动力

“内地经济起飞带来的机遇,不断为本港金融业的增长注入动力。”香港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日前表示,香港一直抓住内地经济起飞的机遇发展金融业。

金融业是香港经济的四个支柱产业之一,占本地生产总值大约16%。在过去十年间,香港金融业每年平均增长7.4%,高于3.9%的整体经济增幅,成为香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为了深化内地与香港在金融服务上的互惠互动关系,中央政府在《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强调支持香港发展成为离岸人民币业务中心和国际资产管理中心。而香港凭自身独特的国际地位和一国两制的优势,已经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离岸人民币业务枢纽,协助国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在过去数年,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不论是存款、贸易结算,还是发债融资的业务量,都迅速增长。其中,香港人民币存款和存款证余额,合共接近7000多亿元人民币,成为最大的离岸人民币资金池。

不断提高软实力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陈德霖曾表示,香港要保持其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和优势,在与其他国际金融中心的竞争中获胜,应不断提高软实力,增加竞争力。

陈德霖称,一座金融中心需要经过各种激烈的竞争,才能晋升为国际金融中心。在衡量世界主要金融中心的指标当中,基础设施和科技等硬件设施固然是重要方面,但软实力才是令一座城市在众多国际金融中心当中脱颖而出的决定性因素。

他提出,香港需要在能力、控制力和文化三方面提高软实力。在能力方面,香港金融业从业者应不断了解市场发展新动向和金融创新产品知识,从而为客户提供更专业的建议和服务;在控制力方面,金融企业要进行合理管理,通过稳健的经营以防范可能出现的金融系统安全风险;在文化方面,金融机构应创建正确的文化和道德标准,保护客户的正当权益。

陈德霖在金管局官网撰文指出,2012年,即使香港的人民币存款规模没有像过去那样快速增长,但香港的人民币存款已不再是静态资金池,而是通过自由市场机制,支撑着大量不同种类的人民币金融中介活动。

陈德霖在文中用一组数据展现了2012年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发展取得的成绩:2012年底,客户存款和银行发行的存款证的总余额达7202亿元人民币,比年初的6616亿元人民币增加9%;全年经香港的银行处理的人民币贸易结算交易达到2.63万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增加37%;人民币点心债券市场也持续活跃,2012年发行量达到1122亿元人民币,而未偿还点心债券的余额为2372亿元人民币,较2011年底上升62%;银行人民币贷款的增长更为明显,由2012年初的308亿元人民币,至年底增加157%达790亿元人民币。

陈德霖认为,目前,香港已成为全球离岸人民币业务的枢纽。香港离岸人民币清算平台的参加行达到204家,当中181家是海外银行的分支机构或者是内地银行的海外分支。随着人民币跨境使用和离岸市场各类金融活动日益增加,香港人民币清算平台所处理的交易,由2010年平均每天50亿元人民币的交易金额大幅上升,当中一成是进出内地的跨境交易,九成是离岸市场的交易。这也显示由香港平台支持的离岸人民币金融活动日趋频繁。

在政策层面,陈德霖希望连接在岸与离岸市场的资金往来桥梁,能够变得越来越宽。这包括进一步理顺相关政策安排,让现在用美元能做的跨境交易也可以用人民币进行,然后再按照资本项目开放的步伐,为人民币资金的跨境双向流动提供更多的便利。

香港汇丰银行环球资本市场亚太区副主管陈绍宗表示,虽然目前有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参与离岸人民币结算业务,但香港优势明显,将继续保持离岸人民币结算中心的领先地位。

世界经济论坛去年11月公布《2012年金融发展报告》显示,香港连续两年成为世界最顶级金融中心,中国内地排名23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