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产业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3: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光伏产业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甘蔗;问题;思考
中图分类号:S435.6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制糖产业一直是扶绥县的农业支柱产业,据悉,全县33万农业人口中就有30万从事甘蔗种植,农民种蔗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近80%,每年甘蔗对全县带来的财政收入占了半壁江山,可见甘蔗产业发展对扶绥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笔者对扶绥县的甘蔗种植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了一些问题,在下文中讨论并给出思考后的建议。
一、扶绥县甘蔗生产情况
扶绥县原属广西48个贫困县之一,依靠发展蔗糖生产于1996年宣告脱贫;05/06年榨季入厂原料蔗465.65万吨,第一次成为产蔗产糖全国第一县;2006年县财政收入4.6792亿元跻身广西经济发展十佳。
下面是扶绥县甘蔗产业的有关数据:
2005/2006年甘蔗种植面积68万亩,兑现农民种蔗款达13.5亿元。第一次跃居全国产蔗产糖地方第一名。
2006/2007年甘蔗种植面积90.7万亩,产糖量57.95万吨,共兑现农民甘蔗款12.96亿元。
2007/2008年甘蔗种植面积107万亩,全县入厂原料蔗639.2万吨,名列全国二甲。
2008/2009年榨季入厂原料蔗600多万吨。
2009/2010年榨季产糖62.3万吨。
2010/2011年甘蔗种植面积121.6万亩。
扶绥全县拥有两家大规模制糖企业,可谓名副其实的“甜乡”。但在近十年的跨越式发展中,一些问题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下面来讨论这些问题。
二、甘蔗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
2.1生产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扶绥县甘蔗种植是以单家独户分散式种植为主,户均种植面积4亩左右。由于甘蔗生产以蔗农分散经营为主体,规模小,集约化程度低,严重制约科学技术和现代化生产手段的推广应用,导致单产低,比较效益低,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慢,规模效益难以形成。
2.2优良新品种选育工作滞后,品种单一化严重。目前扶绥县的甘蔗当家品种已种植10年以上未更新。长时间推广单一品种,导致品种种性退化日趋严重,生产上普遍表现出抗寒性差、宿根年限缩短、病虫为害加剧、产量下降等问题。甘蔗品种单一化已严重威胁甘蔗生产安全。
2.3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发展不足。扶绥县蔗糖产品以原料出售为主,缺乏高附加值、技术含量高的下游产品,产业链短。近年陆续增加了精制糖、谷氨酸、生物质发电和肥料等新产业,但仍可在一些领域上寻求突破。以崇左为例,甘蔗种植面积和产量与扶绥相当,其辖区有5家糖厂。此外崇左还有纸业、酵母、酒业、生物质发电厂等相关产业,崇左还规划了“崇左市生物科技产业园”和“糖果资源加工区”。崇左在围绕蔗糖产业上,产业链已完全拉开,最大化地将蔗糖产业做大做强。扶绥县应在产业链上深化发展。
2.4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公共设施建设薄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水利灌溉设施薄弱。扶绥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常有日光暴晒,干旱。扶绥县的土壤也较为贫瘠,不具有很强的保水能力。加上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多数蔗区没有灌溉设施,平均有效灌溉面积低。这是导致甘蔗单产低的重要原因之一。二是道路建设不到位。目前甘蔗以小户种植为主,分散于农村或者偏远地区,农村道路崎岖不易走,运蔗车通常为大卡车,更加剧了行路艰难。蔗农通常花多上数倍的钱去请司机,又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蔗农的收入且不利于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2.5体制僵化,市场机制不规范。目前扶绥县的甘蔗价是由政府硬性规定的,且必须在合理兑付期内付清,保证糖厂在榨季有充足的原料蔗。甘蔗地区域划分,凭甘蔗票砍甘蔗,没有票私砍的不予进入糖厂。但因蔗票管理不善,收割季一票难求,又催生了蔗票不良买卖。且因甘蔗不许运到外地进行买卖,砍下但不能入糖厂的甘蔗大量堆放路边,不利于环境建设。体制僵化不仅损害蔗农利益,还打击了蔗农生产的积极性。
三、思考与建议
3.1加强引导走集约化、现代化生产经营的道路。为实现农业现代化,适度的规模化经营是十分必要的。扶绥县目前的农业发展形式还处于初级阶段。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专业户和种植大户集中连片承包开发,通过规模经营来提高种蔗效益,推动蔗糖生产的发展。进一步引导技术发展,做好农业机械化生产示范,在政策和资金上对机械化生产予以扶持。
3.2加强良种研发和推广。加强优良新品种选育、引进工作。依托现有的甘蔗科研机构,积极吸纳和利用国内外的科研力量和技术优势,加强甘蔗种质资源的引进创新和新品种选育。政府同时应加强良种种植示范,大力推广良种繁育,纠正单纯提高种植面积以提高产量的错误道路,提高单产。
3.3深化产业链,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政府应引导制糖企业推进精深加工和延长产业链,提高产品与产业附加值,进一步巩固和提升扶绥县作为全国产糖大县的地位。政府下一步可着力构建蔗渣造纸、糖蜜制酒精、糖蜜制酵母、滤泥生产生物有机肥等的循环经济体系。在这种产业链模式下,扶绥县还可发展更多的支柱产业,避免了单一的糖料生产拉动经济的尴尬局面。
3.4加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应加快建设水利灌溉设施和水源工程等,解决蔗区干旱和抗旱水源问题。整合国家和地方政府对糖料基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节水农业等项目扶持资金,集中资金资源,加强路、渠、涵管、排灌设施等田间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蔗区公路、灌溉设施和生产条件,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抗风险能力。
3.5建立有效的利益保障机制,实现双赢。糖厂与蔗农利益分配不均,是导致甘蔗生产滑坡,蔗糖业发展滞缓的重要原因。为稳定原料蔗的生产,对甘蔗实行保护价是必要的;但蔗价过高,影响糖厂利润过大,又会挫伤糖厂生产积极性。应当利用经济杠杆,制定合理的糖料收购价格政策,继续实行糖料收购政府指导价、良种蔗加价和蔗价与糖价联动二次结算的办法,进一步优化价格构成。使糖料价格既能体现蔗农利益的主体地位,又具有保护性和盈利性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陈耀丰.湛江地区蔗糖产业发展现状与趋势[J].广东农业科学,2010(07).
篇2
1月19日,国内光伏巨头之一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尚德”)终于对员工呼吁作出回应,称“受困产能过剩、欧盟双反等诸多不利因素,中国光伏产业整体遭遇困境,不能发放2012年年度绩效奖金。由于运营资金困难,将分期分批发放员工‘长年服务奖’。”
尚德的表态,是针对四天前尚德员工发表的《尚德员工的共同呼吁:开除CEO金纬》公开信的回应。员工们在信中列举了尚德CEO兼CFO金纬的三大罪状:一是独揽大权、用人唯亲,在各个要职均安插自己人,将公司创始人、前CEO施正荣逼入被董事会抛弃的境地;二是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裁员,导致公司动荡,影响了国内市场业务,还计划将无锡尚德破产,以保全上市公司尚德电力;三是他与政府、银行、供应商的交往中态度傲慢,致使与各方关系降至冰点等,员工们指责其应为公司业绩下滑负责。
金纬是在光伏产业陷入全面萧条、尚德市值缩水95%,并由于股价连续低于1美元面临退市的情况下临危受命,此前“在普华永道中国香港、美国事务所呆了十年”。一位尚德前管理层透露,上位后的金纬通过“裁员降薪、控制公司的成本开支、减少不必要的管理层级、劝退部分管理者等措施”保住了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中上市地位,却也因此动摇了施正荣的地位。
2012年8月,尚德在为缓解资金压力准备出售海外资产GSF基金的过程中,被指涉嫌欺诈,时任CEO施正荣难辞其咎,一个月后金纬挤下施正荣,成为尚德新任的CEO,后者担任公司董事长。
“国内企业创始人与经理人内斗的戏码已不新鲜。”有分析人士向本刊记者表示,“但光伏产业形势已相当严峻,公司内部又遭遇动荡,考验着作为职业经理人的金纬的能力。”
截至2012年年末,在美国和欧洲共同对中国光伏产品实施反倾销的惩罚性税收之后,在美上市的中国光伏公司总市值已跌去九成多,国内一大批中小光伏企业宣告倒闭或停产。在空前的行业危机中,尚德到2012年第三季度的负债35.82亿美元,资产负债率高达81.8%。今年3月,尚德还有一笔高达5.7亿美元的可转债到期。
内忧外患下,留给金纬的时间已经不多。
光伏今昔
2001年,国家推出旨在通过以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等新能源解决2100万偏远山区人口用电问题的“光明工程计划”,中国光伏产业就此迎来大发展时期。
从英利新能源集团的“多晶硅太阳能电池及应用系统示范工程”、尚德安装第一条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生产线,到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的通过和地方各级财政补贴等内外因作用下,我国光伏产业规模从零星几家公司快速发展到在2007年跃居为全球最大光伏电池制造基地。2012年,在美和国内沪深上市的光伏公司分别达到了10家和25家。
然而,盛极必衰是不变的真理,国内光伏产业“”式的发展打破了市场供求平衡。数据显示,当2011年全球光伏组件突破50GW时,全球光伏装机量只有大约25GW。与此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影响迟迟未消退,德国、意大利等光伏大户宣布减少或限制太阳能发展,这让以欧美为主要出口市场的中国光伏组件公司开始感到丝丝凉意。
资料显示,浙江40多家中小光伏企业在2011年倒闭,这是光伏企业大发展时期以来的首次倒闭潮。赛维、晶澳、中电光伏等多家在美上市企业在2011年第二季度出现亏损,尚德也未能幸免。
施正荣一方面将2011年全年出货量预期由此前的2.2GW下调至2GW,同时准备了1000万美元人员遣散费用。当时业界还盛传尚德有可能被收购或破产,但被尚德官方否认。虽然如此,尚德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股价也从高峰的近90美元跌至2美元。到2011年年底,尚德电力已从上年的2亿美元净利变成净亏10亿美元。
更为雪上加霜的是,美国开始制裁中国光伏企业。2011年10月,美国光伏企业Solar World要求对中国光伏企业展开“双反”(反补贴、反倾销)调查,11月正式立案件调查。2012年3月和5月,美国作出对中国光伏产品征2.9%至4.73%的反补贴税和31.14%至249.96%的初裁决定。
有业内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美国不是光伏产品出口地,此番裁决影响不大。”不过,尚德的股价仍从4美元跌至1.6美元。也就在这段时间内,职业经理人金纬加入尚德。
按照尚德员工在公开信中的说法,2011年3月,金纬面试时用一句“我还是有两把刷子的,我帮你把股价搞上去”说服了施正荣,接替张怡成为尚德新的CFO。
未曾料到,抱着解决问题的初衷却引发了另一起风波。
双方博弈
2012年8月,为缓解资金压力,尚德旗下在美上市公司尚德电力出售海外资产环球太阳能(GSF)基金。不料,审计公司在评估过程中却发现这项资产根本不存在。
根据尚德公告,GSF的下属公司SolarPugliaII在2010年5月从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获得5.5亿欧元贷款,用于位于意大利的太阳能电站建设项目。尚德电力为这笔贷款提供了担保。同时,为了保护上市公司股东的权益,尚德要求借款人方面拿出相当资产进行“反担保”,而GSF母公司GSFCapitalPteLtd把账面价值为5.6亿欧元的德国债券作为反担保资本。根据双方协议,一旦项目公司违约,尚德可自主出售和处理这笔5.6亿欧元的债券。
事件的爆发对尚德造成致命打击。第二天,美国一家投行分析人士就指出:“尚德资金链难以维持,破产重组是唯一出路。”施正荣由此成为国外资本市场和媒体讨伐的对象。一个月后,金纬替代创始人施正荣成为尚德新任CEO。
颇具玩味的是,主持审计GSF担保事件的正是金纬。因此,尚德员工在呼吁“开除CEO金纬”的公开信中称,是金纬给尚德造成了致命打击,因为“美国分析师借GSF事件扯出公司深陷债务危机的消息速度之快,攻击点之精准,对公司状况了解之全面,令人匪夷所思。”
掌管大权后,金纬改变了低调沉默的作风,“对战功赫赫的元老和辛苦无助的普通一线工人实施裁撤,同时安插亲信控制公司。”据悉,时任COO的Andrew Bebee、欧洲尚德总裁Jerry Stokes、美国尚德总裁John Lefebvre三位大将已全被裁撤,由朱敏、李中能分别掌管公司运营、信息安全两项核心资产。
此外,就在员工要求罢免金纬的第二天,一份由尚德前任和现任高层联合制作的调查报告迅速出炉,内容直指董事长施正荣涉嫌转移资产掏空尚德。
报告显示,辉煌硅科技投资(香港)和亚洲硅业(青海)有限公司先后在2006年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注册,这两家公司与尚德构成了一个贯穿产业链的上下游链条——由亚洲硅业生产多晶硅,再卖给辉煌硅业制成硅片,最后卖给尚德做电池片。但在财务状况极为不佳的情况下,尚德依然要以高价购买上述关联企业的材料。而香港辉煌的实际控制人正是施正荣。
上述资本界人士认为,尚德创始人团队和职业经理人之间的争斗已经公开化。
形势堪危
有观点认为,内外交困的尚德称得上中国爆发型企业的一个缩影。
在尚德撬开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当天——2005年12月14日,施正荣对友人说:“从此以后,我再也不会去挣一分钱,我就花钱。”
2006年,在多晶硅价格一路狂飙猛涨时,施正荣坚持与美国多晶硅企业MEMC签署了一份十年的供应合同。当多晶硅价格泡沫破裂,尚德又不得不花2亿美元解除合同,以减少损失。不过,施正荣又决定与一家韩国多晶硅企业签订新的长期合同,他认为“得多晶硅者得天下”。
施正荣错判了形势。目前,多晶硅价格已跌至20美元/公斤左右,无论是与美国签订的80美元/公斤还是和韩国的35美元/公斤,都大幅高于市场价格,这让尚德背负巨大成本压力。“长期无节制、无效果的混乱投资烧光了尚德的积蓄,最终导致目前的境地。”一位离职的管理者直言。
头脑发热的不止施正荣。随着尚德上市,看到商机的地方政府也一窝蜂踏足光伏产业,众多“太阳城”和“光伏产业园”应运而生。本刊记者掌握的资料显示,仅江苏一省就先后建设了常州、无锡、金坛、常熟、镇江、扬州、盐城、徐州、泰州、高邮、启东、苏州等光伏产业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300座城市提出大力发展光伏产业。”
另一方面,做大的尚德没能摆脱中国成长型企业中经常出现的资本怪圈。此前,后谷咖啡、相宜本草等诸多知名企业先后被爆出创始人与投资方闹僵,甚至决裂的消息。2012年,吴长江与阎炎对雷士照明的博弈,令创始人与投资方之争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篇3
一、太阳能光伏建筑简介
太阳能利用有两个重要途径,即光热和光电技术。前者如太阳能灶、太阳能热水器在中国更为大家所熟知;光电技术指的是光伏发电,是根据光生伏特效应原理,利用太阳能电池将太阳光能直接转化为电能。比较而言,光伏发电更高端,前景更好,在太阳能利用上将是主流。
20__年北京奥运会提出“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光伏发电开始融入奥运建筑。据悉,各体育场馆与运动员村等奥运建筑中将大范围采用太阳能等绿色能源利用技术。以国家游泳中心为例,采用国际最先进的光伏发电并网系统进行太阳能光电利用就是它的一大环保特点。
北京市大兴区一幢建筑面积为8000m2的生态建筑,被专家评议为“我国第一幢综合利用太阳能解决能源问题的建筑示范工程”。工程中“50千瓦大型屋顶光伏并网示范电站”是国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项目。
20__年深圳建成目前亚洲最大的并网太阳能光伏电站,该光伏电站总容量1兆瓦,年发电能力约为100万度。电站设计及安装与深圳综合展馆、花卉展馆等建筑融为一体,堪称国内绿色建筑的典范。
专家认为,这些建筑的设计和建成,将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国际上最先进的用能方式,并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能源利用的发展方向。
二、光伏与建筑一体化的趋势发展
光伏与建筑一体化(bipv)提出了“建筑物产生能源”的新概念,即通过建筑物,主要是屋顶和墙面与光伏发电集成起来,使建筑物自身利用绿色、环保的太阳能资源生产电力。
bipv系统可以划分为光伏屋顶结构和光伏墙结构两种形式。光伏与建筑的结合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建筑与光伏系统相结合;另外一种是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
建筑与光伏系统相结合。把封装好的的光伏组件安装在居民住宅或建筑物的屋顶上,再与逆变器、蓄电池、控制器、负载等装置组成一个发电系统。
建筑与光伏器件相结合。建筑与光伏的进一步结合是将光伏器件与建筑材料集成一体,用光伏组件代替屋顶、窗户和外墙,形成光伏与建筑材料集成产品,既可以当建材,又能利用绿色太阳能资源发电,可谓两全其美,而且可以降低bipv系统造价。
近年来,国外推行的光伏与建筑相结合,极大地推动了光伏并网系统的发展。在城镇建筑物上安装的光伏系统,通常采用与公共电网并网的形式。并网光伏系统不需要配备蓄电池,既节省投资,又不受蓄电池荷电状态的限制,可以充分利用光伏系统所发出的电力;光伏阵列一般安装在闲置的屋顶或外墙上,无需额外占用土地,这对于土地昂贵的城市建筑尤其重要;夏天是用电高峰的季节,也正好是日照量最大,光伏系统发电量最多时期,对电网可以起到调峰作用;光伏阵列吸收太阳能转化为电能,大大降低了室外综合温度,减少了墙体得热和室内空调冷负>!
联合国能源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bipv将成为21世纪城市建筑节能的市场热点,太阳能建筑业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新兴产业之一。各国一直在通过改进工艺、扩大规模、开拓市场等,大力降低光伏电池的制造成本和提高其发电效率。
三、政府的政策扶持是光伏建筑发展的基础
当今世界太阳能发电有80%是并网发电,而并网发电基本是在城市,也就是说,光伏与建筑一体化已经占整个世界太阳能发电最大比例。它的开发应用是目前世界上大规模利用光伏技术发电的一大热点,一些发达国家都在作为重点项目积极进行。
早在1993年,美国能源部出资2500万美元,和国立再生能源实验室合作,实施“pv:bonus”计划,发展与建筑相结合的光伏产品。
日本很重视光伏与建筑相结合的技术,上世纪90年代起,日本政府开始大力资助有关机构进行开发研究。同时,为解决光伏发电的并网输电,日本1992年颁布了新的净电计量法,要求电力部门以商品价格购买光伏电量,并实行强补贴政策等。目前,日本已是世界上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最广泛、最成功的国家。
德国是最早实施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国家,1990年首先开始实施“一千屋顶计划”,20__年通过新的可再生能源法,支持光伏发电,实行政府补贴和零利息贷款等优惠政策。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屋顶光伏系统安装在新慕尼黑贸易展览中心,德国的光伏发展应用在欧洲处于领先。
篇4
一、我国治理产能过剩的历史经验
长期以来,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刺激了许多行业的大规模投资扩张。统计显示,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投资出现过三次明显的加速增长期,分别出现在1993年、2003年和2009年。IMF《世界经济展望》的数据显示,2002年后,除少数年份外,我国投资率均超过最终消费率,2013年达到48.9%,比“金砖四国”中的印度、巴西分别高13.9和29.7个百分点,而发达国家投资率普遍在25%以内。持续的高强度投资必然造成产能增长超过需求消化能力,产能过剩也就在所难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经济一直饱受产能过剩的困扰。我国制造业在1992-2002年和2008-2009年期间出现了明显的产能过剩现象,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69.6%和75.8%。1998年至今,中国经济半数以上时间、许多重要行业的平均产能利用率大体在70%至75%,均处于产能严重过剩状态。IMF的研究报告甚至认为,中国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0%。除了传统产业,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比如光伏行业,短时期内投资过度,致使产能严重过剩。原国家发改委领导曾披露,2013年,多晶硅、光伏电池、风机的开工率分别是35%、57%、70%。
为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我国政府采取了诸如产业政策、环保政策、财政货币政策等多方面的应对措施。“铁本事件”成为当年压缩过剩产能的标志性事件。2005年1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把钢铁产能过剩作为调控的“靶心”。2006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从信贷、土地、建设、环保、安全等方面强化了管理,严格控制新上项目,重点调控行业的投资增速。2007年以后,几乎每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都把“解决产能过剩问题”列为下一年经济工作的重点。2009年9月,国家发改委等十部门联合宣布,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和风电设备等产能过剩行业,国家有关部门将原则上不再批准扩大产能的项目。
“十二五”以来,抑制产能过剩更是成为国家宏观部门调控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我国共下达19个工业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2013年10月,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以下称《指导意见》)指出,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重点,并提出了通过5年努力,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工作取得重要进展的目标。《指导意见》是“十二五”时期颁布的最重要的化解产能过剩的政策。时至今日,虽然“十二五”时期已经结束,但《指导意见》仍然处于执行的中期。为了继续有效化解产能过剩,需要对目前的产能过剩状况以及相关政策的执行效果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把握。
由于我国尚未正式披露最新的产能利用率数据,历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及此次颁布的钢铁与煤炭两个行业化解过剩产能意见均未对产能过剩的现状状况做出评估,所以只能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如发改委、工信部和统计局等部门)报告、新闻报道等渠道,获取零散的产能利用率数据,来进行对比分析。2013年10月的《指导意见》所用为2012年的数据,其后历经2013年、2014年、2015年。从搜集到的数据看,几个主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变化情况大致如下(见表1)。
由于缺乏足够的数据支撑,在此无法对《指导意见》所列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产能五个重点行业的产能过剩状况作出2015年与2013年的对比分析。但就数据相对翔实的钢铁行业看,2013年的产能利用率有所上升,但在2014年与2015年又下滑甚至低于2012年的水平。因此,单就钢铁行业看,2015年末的产能过剩状况很可能还略高于2012年末的水平。2016年2月,国务院首选选择钢铁行业再《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其它机构报告所披露的数据也从不同角度反映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状况。
1.中国欧盟商会:《中国的产能过剩:如何阻碍党的改革进程》
2016年2月,中国欧盟商会报告称,在研究了粗钢、电解铝、水泥、炼油、玻璃、纸和纸板、化工和造船八个产业后,看到其中前六个产业显示出工厂的开工率比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过后更低,由此也可推导出该六个行业的产能利用率情况。该报告称如果不能有效解决,产能过剩将会严重阻碍中国经济改革进程。中国欧盟商会发出警告,目前中国严重的产能过剩可能加剧贸易紧张,还可能令中国企业背上大量债务,导致工作岗位流失。央行去年12月份开展的研究也在江苏省发现了类似幅度的行业产能利用率下滑。
2.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201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
近几年,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陆续产能过剩的调查数据,在2013-2014年所调查的19个制造业行业大类,产能过剩的情况仍十分严重:在2013和2014年,这19个大类行业平均产能利用率分别为72.0%和72.2%,均低于75%。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还连续跟踪调查了企业家对产能过剩情况的看法。其最新的《2015・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得出的结论是,企业经营者认为,产能过剩问题更加突出,设备利用率仍在下降。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本行业产能过剩“非常严重”的企业经营者占16.1%,“比较严重”的占58.6%,两者合计比重比2014年上升了0.7个百分点,为近四年来的最高值。从2012年至2015年,选择“非常严重”项的企业经营者的比例呈现上升态势(见表2)。
调查还显示,从不同行业看,采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造纸、化工、化纤、非金属制品、钢铁、有色金属、金属制品、通用设备、汽车、电气机械、电子设备等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突出,产能过剩“比较严重”或“非常严重”的企业超过八成;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以及制造业中的仪器仪表等行业则相对较好,半数左右的企业经营者认为“基本不存在”产能过剩。
设备利用率也能反映产能过剩的严重程度。调查结果显示,认为2015年设备利用率在“75%及以下”的企业经营者占58.6%,“75~90%”的占29.9%,“90%以上”的占11.5%,企业总体平均设备利用率为67.8%,其中制造业企业的平均设备利用率为66.6%,比2014年的调查结果下降了4.4个百分点(见表3)。该结果也基本映证了上面中国欧盟商会的调查结论。
从上述数据看出,自2013年10月《指导意见》后两年多以来,产能过剩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有效治理,有些行业的产能过剩甚至还有所加剧,产能过剩状况依然十分严峻。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表示:“中国在过去十年并没有按照计划解决产能过剩问题,这使得情况更为恶化。”究其原因,治理产能过剩虽然是着眼于供给侧的,但产能过剩状况却与供给及需求两者均密切相关。
从供给看,国内的现实情况是,每年都在压缩过剩产能,以钢铁行业为例,根据工信部公布的数据,2010年至2014年,我国累计完成淘汰落后炼铁产能12135万吨、炼钢产能9287万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公布的数据是:近三年淘汰落后炼钢炼铁产能9000多万吨、水泥2.3亿吨、平板玻璃7600多万重量箱、电解铝100多万吨。与此同时,虽然投资增幅已经下降,但仍然在上马新项目,新增产能甚至超过压缩产能,抵消了压缩产能的效果。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淘汰炼铁产能3000万吨左右,同时新增炼铁产能3000万吨,虽然较2013年下降36.2%,较2012年降幅过半,但新增炼铁产能与淘汰炼铁产能基本相当,当年全国实际炼铁总产能较上年基本未变。
从需求看,“十二五“”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持续放缓,从2011年的9.3%降至2015年的6.9%。经济下行造成总需求下降,致使在产能已经压缩的情况下,相对的产能过剩情况并未好转。以煤炭行业为例,在经济下行、能源结构转换与新能源消费增加的情况下,我国煤炭行业自2012年起步入寒冬,甚至出现了“量价齐跌”的惨烈景象。煤炭消费量在2014年“史无前例”的转为下降。2014年、2015年,煤炭消费量分别为28.12、27.52亿吨煤,分别下降2.9%、3.7%,煤炭企业出现全行业亏损。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到2015年末,全社会存煤已持续48个月超过3亿吨。但国内煤矿现有生产能力40亿吨左右,在建规模11亿吨,我国煤炭产能过剩问题十分突出。
二、未来化解产能过剩的策略选择
去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16年要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更是明确提出,着力化解过剩产能和降本增效。重点抓好钢铁、煤炭等困难行业去产能,坚持市场倒逼、企业主体、地方组织、中央支持,运用经济、法律、技术、环保、质量、安全等手段,严格控制新增产能,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有序退出过剩产能。
毫无疑问,产能过剩业已成为“十三五”时期经济转型升级、结构调整过程中必须攻克的难题。与以往几次产能过剩相比,目前产能过剩的驱动因仍然是经济增速下滑带来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需求,外部疲软的经济环境更是给产能过剩的现状“雪上加霜”。民生证券发表报告认为,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率不可能恢复以前两位数水平,加之产业结构调整,因此,本次产能过剩所需耗费的时间会更加漫长,相关行业业绩受去产能冲击到回升时间跨度相对更长。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上发达国家和地区(如欧洲、美国、日本)均经历过产能过剩阶段。上世纪80年代“亚洲四小龙”在出口导向型经济支撑下,一度投资率也较高在35%左右,致使90年代末遭受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时,货币危机迅速扩展到经济危机,其中产能过剩是重要因素,这方面韩国等尤甚。这些国家陆续花了20―30年的时间才慢慢化解掉过剩产能。更何况,我国的产能过剩还带有自身的体制性、政策性的原因,当然也有企业本身追求扩大规模的原因。因此,我国化解产能过剩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操之过急。更要从长计议。2013年10月的《指导意见》给出了5年的时间,今年2月颁布的化解钢铁与煤炭行业产能过剩的意见又提出了5年的时间。实际上把政策执行期限由原来的2018年延长至2020年。这也是考虑到化解产能过剩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此前的调查报告同样显示,71%的企业认为产能过剩“非常严重”或“比较严重”。超过一半的企业认为,要消化目前的过剩产能,至少需要3年以上的时间。从治理产能过剩的经验看,3―5年的时间仍然是不够的。
回顾治理产能过剩的历史,可以看出,产能过剩的发生是反反复复,屡次治理,又屡次反弹。产生产能过剩的原因一直基本相同,治疗对策也基本相近,而导致政策失效的原因也基本相同。例如,在我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因追求高增长而导致产能过剩这一重要原因一直没有明显变化。由于存在过度追求速度和投资偏好的体制机制动因,地方政府行为上必然要人为压低生产要素等投资品价格支撑投资高增长,无论是各地招商引资中的竞争性压价政策―土地、税收优惠,不计环境成本,还是要素价格市场化的迟滞,本质上都是政府过度干预资源配置产生的市场信号扭曲。中国欧盟商会主席伍德克也表示:“在回顾了2009年的研究报告之后,我们发现当时提出的建议在今天仍然有效。我们希望2016年的分析和建议可以推动中国的政策制定者采取实际行动。”因此,未来化解产能过剩要“以史为鉴”,充分借鉴前期的经验与教训,政策的制定必须既充分考虑现阶段的体制特点与经济环境,分析前期政策的得失,纠正政策执行中的失效,同时又前瞻未来,与体制改革的目标衔接,从而在执行中不断提升政策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1.不断提升调控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我国化解产能过剩一直以压缩产能、总量控制为主要手段。这种手段的不足在于仅从供给侧出发调节产能过剩,而产能过剩状况是由供需两个方面的状况决定的。目前每年的压缩产能任务都能够完成,但产能过剩状况依旧。从以往的经验看,有关部门对需求的预测与实际数据差异较大。以钢铁工业为例,按照国家有关部门对钢铁需求的预测,2005年我国粗钢需求量为1.4亿吨,而当年实际消费3.53亿吨;2010年粗钢需求量为3.2亿吨,而当年实际消费约为6亿吨。在有色金属和水泥等领域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这种调控目标与结果一再背离的现象,需要决策部门认真反思。要吸取“越控制总量,投资越踊跃,产能越过剩”的教训。要相信资本和市场的理性。未来要不断提升调控手段与政策的科学性和预见性。进一步建立精细化的调控指标体系,差异化不同性质过剩产能的调控方法。
一是建立产能利用率评估和预警制度,首先,提升宏观经济走势的预测水平,减少对微观经济的直接管制和干预,将现行企业统计、景气指数分析与产能利用率评价结合起来,逐步建立起统一的行业产能过剩评估指标体系和预警系统,让企业和投资者及时准确地了解行业产能及相关信息,理智决策进入或退出市场行为,商业银行据此控制信贷投向和规模,防止投资过度,规避金融风险;其次,改革“总量控制”的产业政策思路以及建立在此基础上的项目审批准入制度,最终改审批制为核准制,并且要以能源资源、环境保护和安全生产作为前置性条件,监管方式也应该从前置性审批,转变为事中和事后的过程监管,提高调控水平。
二是差异化不同性质过剩产能的调控方法,对于不同性质的产能过剩,需要分业施策、多管齐下。对技术落后产能的企业,依照国家法律和法规关停、淘汰,防止这类企业在市场出现短期需求趋旺、价格上涨时“死灰复燃”。对结构性缺陷导致的“低水平”过剩产能实行“有保有压”的调控措施,利用信贷、财税、价格等经济政策杠杆“扶优汰劣”,引导行业内部结构调整;对因购买力水平低、有效需求不足产生的相对性产能过剩和部分行业出现的阶段性产能过剩,加强规划引导,提高企业集中度,引导企业站术进步前沿、顺应产品更新换代趋势进行结构调整。
2.加大政策执法的力度和权威性
从以往政策执行的教训看,一些设计初衷良好的政策没有得到有效贯彻执行,或者被政策受力方化解,致使政策未能发挥应有的效果。例如,针对钢铁等领域出现的产能过剩现象,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对新上项目规定了很严格的技术、环保及规模等进入门槛。然而,一些地方根本无视国家产业政策,违规上马项目。调查显示,各地都有大批未经国家环评和审批而上马的钢铁、水泥、玻璃和电解铝项目。同时,一些地方进入工信部淘汰落后名单的企业产能,至今仍然在运行,没有被淘汰。一些企业为了扩张产能,擅自更改技术标准,降低了产品质量。更有一些企业以严重污染环境为代价,降低生产成本。这些现象的一再出现,已经严重削弱了产业政策和政府部门的权威性和公信力。原工信部部长李毅中曾经表示,政府部门在调控淘汰落后产能上力度还不够,措施不得力。
应该说,在目前的体制环境下,上述政策还是有“用武之地”的,但必须严格执法,加大监管的力度,不折不扣地执行各项政策法规,切不可姑息手软。一是建立巡视检查制度,由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组成检查组,定期巡视检查。这样才能发现那些违规未申报的新项目。二是强调行政问责制的使用。鉴于现阶段的产能过剩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权力干预市场运行所致,因而,行政力量造成的问题现阶段还只能用行政的办法来应对。在这方面,有些地方在治理污染上已经创造了很好的经验,一些地方政府提出“治河先治污,治污先治官,治官先治人”的铁腕治污措施,收到很好效果。与此相比,国内还鲜有官员因产能过剩问题受到处罚。因此,下一步要突出行政问责制的作用。当然,这只是现阶段不得已而为之的现实对策,而非长久之计。强化行政办法的弊病在于与体制改革的方向“背道而驰”,其执行效率肯定是“非优化”的,但目前环境下的确没有“最优策略”,而只能退而求其次,并承担相应的成本。从长期看,行政手段与市场调节两种工具的运用是一个此消彼长的关系,市场手段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发育过程。现行的体制环境决定了行政手段还不可缺少。
3.加快配套政策的改革速度
由于产能过剩的产生与我国经济环境与体制的复杂性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因此,产能过剩的治理也必须其它相关配套政策的支持。例如,由于资源要素市场改革滞后,能源、资源、土地等没有按照其稀缺程度和环境的代价来定价,直接刺激了大量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上马。因此,相应有针对性的改革政策很早就提出了。这些政策包括:一是改革资源性产品价格,理顺煤、电、油、气、水、矿等资源产品价格关系。二是深化资源性产品的税收机制改革。然而,由于相关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这些规划中的改革措施一直没有到位。三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重大改革要取得实质性进展,因此,要进一步深化相关领域的改革,来支持产能过剩的治理。
一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包括重塑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和改革地方官员的评价和升迁体系。伴随新预算法的实施,公众支出应该更加透明和更好地得到社会监督以避免地方政之间通过各种形式的补贴开展投资和经济增长方面的攀比。而加快地方政府官员评价和升迁体系的改革,则有助于消除地方政府对企业投资行为的过度干预。
二是完善财税支持政策。各级财政加大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支持力度,完善促进企业兼并重组的税收政策。对向境外转移过剩产能的企业,其出口设备及产品可按现行规定享受出口退税政策。修订完善资源综合利用财税优惠政策。
三是继续落实有保有控的金融政策。对整合过剩产能的企业,积极稳妥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大力发展各类机构投资,鼓励创新基金品种,开拓企业兼并重组融资渠道。加大企业“走出去”的贷款支持力度、适当简化审批程序,完善海外投资保险产品,研究完善“走出去”投融资服务体系,支持产能向境外转移。
四是完善和规范价格政策,深化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按照体现资源稀缺性和环境成本的原则,深化水、电、油、气、矿等资源价格改革。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能耗、电耗、水耗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产能,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
五是落实职工安置政策。据新华社报道,未来2至3年,若产能过剩最严重的行业减产30%,将造成裁员300万人。这些工业包括:钢铁、煤炭开采、水泥、造船业、炼铝和平板玻璃。各级政府要切实负起责任,将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中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纳入就业扶持政策体系。落实促进自主创业、鼓励企业吸纳就业和帮扶就业困难人员就业等各项政策,切实做好下岗失业人员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和转移,按规定落实好其社会保障待遇,依法妥善处理职工劳动关系。
4.大力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走出去”一直是中国企业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的重要途径,而利用“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则是近年国内产能过剩形势下所强调提出的策略。当前,推动我国企业加速“走出去”的重要机遇是“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我国经济与“一带一路”许多沿线国家具有互补性。这些尚处在工业化初期阶段,不少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能源、矿产等资源型行业,而我国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一些行业的制造工艺技术和主体装备已经到店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处于产业链的相对高点,有能力向这些国家提供各种产品与设备。资料显示,我国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电解铝等行业已经有大批符合能耗、质量、环保标准的过剩产能,可以考虑向国外转移部分产能。以钢铁为例,有关分析显示,如果我国每年有10%-15%的钢铁产品出口,国内钢产量就可基本实现平衡。因此,我国企业的策略应当是,第一,进一步加大钢铁产品等过剩产能的出口力度,政府通过出台税收政策鼓励企业提高产品国际竞争力,比如降低在能源紧张时期加征的15%电解铝出口关税等。第二,产能过剩的企业积极“走出去”。比如,我国铝企业可以到东南亚、俄罗斯、几内亚等资源能源富集的国家和地区进行生产,把电解铝这类耗能高、污染大的生产环节向海外转移。第三,积极应对众多国家针对我国企业实行的反倾销、反补贴政策。2014年以来,国内钢铁企业加快推进国际化战略,已经密集在境外投资了一批钢铁项目。
当然,通过“走出去”转移过剩产能有一个过程,还需要量力而行,还要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需求情况,而不能“急于求成”。就目前而言,“走出去”还不是治理过剩产能的最重要手段,但是这个方向必须坚持下去。展望“十三五”时期,我国企业将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能源在外、资源在外、市场在外的“三头在外”型产业,进而带动产品、设备和劳务输出,有效实现我国产能的向外投放。
5.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决定性作用
篇5
主题词:中小企业 倒闭 剖析 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1-209-02
2011年以来,发生在温州的中小企业主跑路现象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10月4日总理也专程到温州调查中小企业发展情况,并召开了中小企业座谈会。从这次企业主跑路的情况来看,政府部门、企业和社会各界普遍把引发这种现象的矛头指向了银行,认为企业主跑路是银行贷款难造成的,因此要大刀阔斧地进行金融体制改革。笔者认为,造成温州的企业主跑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企业主自身的原因、也有政府和银行等多方面的原因所致。现剖析如下:
一、企业主跑路的原因剖析
1.企业的原因。一是中小企业老板投资冲动强烈而导致盲目投资。很多企业过度融资、过度对外投资、过度对外部担保。项目的需求资金大大超过了预算,项目又不能按期取得回报,导致资金链断裂。温州人被冠以胆大,长期“抬会”的风俗,民间借贷风气尤为严重,到处举债投资。这种思维和投资的方式在经济快速增长的时期,创业成功率高,谁的胆子大,谁就能成功。而一旦进入经济转型期,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进入滞涨状态下,企业进入精细化经营,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和投资,需要长期管理改进来节约成本、提高技术含量。那种靠拍脑袋、靠大量借贷,没有任何风险评估机制下的赌徒式的投资必定遭遇重创。如某集团虽然2011年眼镜产值达到2.72亿元,但近年来的业务还包括太阳能、光伏、房地产等产业,曾投下五六亿元巨资,建起3个太阳能生产基地,但光伏发电成本回收缓慢,房地产业遭遇楼市调控后,巨大的投资规模将信泰推到了资金链断裂的边缘。二是中小企业实体经济空壳化。有些企业家丢掉专心做事的优点,对新兴技术不感兴趣,浮躁不堪,喜赚快钱。80年代温州人,长期兢兢业业对自己的领域进行专研开发,能潜下心来,在相对有技术含量的机械行业、电器行业、阀门行业都能获得比较高的成果。对技术对事业热爱超过赚钱的狂热。而现在,部分创业主体70后、80后温州人,都希望快速赚钱,快速发财,还要赚大钱,根本没有心情沉下心研究什么技术,对新材料、新技术、物联网等高新技术行业等均未涉及,只有少数温州企业坚持在专业的领域慢慢发展。更多人希望在传统行业、投机行业、奢侈品行业捞得第一桶金。因此一些企业虽然貌似还在经营主业,但随着利润空间的挤压,背地里却以主业为遮掩,把重心转而投向房地产、大宗资源和资本市场,炒煤矿、炒房、炒金、炒股、炒棉花、放高利贷等等,在这些炒作资金里面不全部都是温州人自己的钱,无本投资的现象普遍,三角债关系一旦资金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其他环节的资金马上出现“多米诺反应”。三是企业主道德风险引发的危机。温州的中小企业大都从家族作坊发展起来的,实行的是家族式的管理,企业的主要职务由家庭成员担任,经营决策权集中于企业主,由于历史原因,温州的一些中小企业主文化水平不高,而且家族式的企业管理,缺乏相对有力的监督力量,以致有些企业主有不良嗜好还难以制止。攀比风严重,把心思花在个人奢侈享受,赌徒心态严重。私有经济发达,老板数量众多,导致了温州攀比风盛行,一些企业老板没有把钱投入公司进行再生产和技术研发、改造,反而是举债去买多辆豪华轿车、买豪宅,奢侈消费,这种现象相当普遍。攀比风盛行之后,随之而来是奢侈浪费风盛行、赌博之风盛行,赌博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攀比的升级。因为真正不把钱当钱,就去赌博了。一些企业由于赌博造成公司资金困难,甚至卖掉公司的也不在少数,而赌博赢来的钱,多数都贡献给宝马、奔驰、保时捷的车行了。所以赌博是双输,无论赢和输,社会财富会迅速扔掉奢侈品消费中去,受益的只有国外的奢侈品厂家。如江南皮革董事长黄某由于参与大额赌博,欠下巨额赌资出逃,个别企业主为全家办理了移民,为自己跑路铺设准备条件。
2.政府的原因。这次的企业主跑路,很少听到有人说政府也是其中的一个因素,包括政府自身也没有认识到自己对企业跑路会产生影响,笔者认为从政府的层面来说:一是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大多数中小企业处于竞争性领域,利润较为微薄,同样的税费占各自利润的比例,大企业要明显低于中小企业。由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委员会企业委员会、妇女委员会与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联合的《2011年千户民营企业跟踪调查报告》显示,目前我国民营企业面临的主要困难,除了成本上升、企业融资难等老问题外,民营企业家还普遍反映企业税费负担较重。在这项调查中,对于当前民营企业的税收负担情况,有超过八成的民营企业家认为“很重”或“较重”。另外,对于“企业一年来向各级政府交纳国家规定以外的收费、集资、摊派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情况”这一问题的调查显示,选择“1%以上”的民营企业占23.6%。二是受投资环境因素制约。温州这几年土地价格非常昂贵,土地供应非常紧张。部分发展期企业、科技型企业资本积累到一定阶段后,急需土地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档次。因此纷纷外迁台州、福建、青田、松阳等政策性较宽松、厂房租赁价格相对便宜的地区,温州大量企业的外迁、大量的资金流入房地产和矿业,经济发展呈现出“离本土化、离制造化”的态势,导到产业空心化的趋势越发明显。据统计,170万温州人在全国地市级以上城市创办的商品交易市场达500余个,拥有40多万个营销网点;60万温州人在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业,设立境外企业500多家,创办市场15家。在外温州人一年的商品销售量,相当于19个“华夏第一市”义乌国际小商品市场年销售总额。230万闯荡世界的温州人,已经一年创造工业产值3000亿元以上,贸易销售额超过6650亿元,相当于一个温州GDP水平。而这些企业具有两头在外的特征,即生产经营在外、税收缴纳在外,而融资又在温州本地。这些企业占用了相当部分温州的贷款资金和民间资金,使资金服务中小企业的覆盖面有所影响。三是受国家宏观形势的影响。随着近几年CPI指数的不断攀升,企业经营成本不断提高,用工成本上涨,原材料上涨,厂房租赁成本上涨等,使部分企业经营较难。
3.金融机构的原因。一是对企业的贷款资金用途监控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有调查显示:温州的中小企业不是缺钱,而是企业主缺乏将钱用于生产经营、转型升级用途上。用几个数字说话:温州2010年的GDP为2925亿元,截止2011年6月末全市人民币贷款5671亿元,如加上大量的商业承兑汇票贴现、国内信用证议付、信托贷款等其他融资方式,温州企业的总体融资规模不下于7000亿元,融资是GDP的2倍多。虽然银行实行了“三办法一指引”,对银行的资金的第一手资金用途进行监控,但是对资金后手的用途缺乏有效的监督手段,使其资金仍然流向于股市、楼市等非实体经济。二是银行对优质的大企业存在“抢食”的现象。对大型企业各大银行重复“授信”,使信贷资金不断向大型企业倾斜。同时,中小企业往往大部分财务制度不健全、管理薄弱、信用等级偏低等瓶颈,银行认为贷款风险较高,贷款利率定价偏高,企业的负债和利息增大,企业负担不断加大。目前企业实际的融资成本已经达到15%~20%,而一个正常企业的回报率在10%左右。三是中小企业贷款存在担保难。中小企业要取得银行贷款,就要具有一定的抵押资产或相当实力的企业进行担保。但实际上,愿意为中小企业担保的不多,即使有些企业愿意担保,但符合银行条件的担保企业也为数不多。另一方面,目前抵押物仅限于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很多中小企业土地多为集体、国有划拨土地,无法落实有效抵押。专利权、排污权、商标权等由于“登记无门、交易无市”,未得到融资应用。
二、走出困境的对策探讨
中小企业的地位和作用不言而喻。正如总理所说:“中小企业在扩大就业、推动经济增长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的30多年来,温州对中国来说,是中国市场经济的前沿,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拓荒者,因此,通过这次危机后,要使温州中小企业走出困境,必须拿出“组合拳”,笔者希望温州要在这次危机中认真总结,化“危”为“机”,切实提升理念,要从把温州打造成中国民营经济的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高度去思考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以实体经济的发展来做强做大温州的当地经济,而不仅仅是把眼光盯在打造一个金融改革的试验区上。
1.企业要做强做优实体经济,努力促进转型升级。中小企业转型升级是企业发展,走出困境的必然之路。企业的转型发展就要从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推动增长转变为依靠科技创新、提高劳动者素质、经营管理创新推动增长上来。一是要引导企业做强做优主业。一个企业要真正成为永久牌的企业,必须先“强”后“大”,先“专业”再“多元”。企业的主业不强,就好像大楼的地基不牢,这种情况下再盲目搞“副业”、铺摊子,只会加速大楼的倒塌。因此要利用社会力量动员企业专心经营,静下心来,把主业做专、做精、做实,把企业做强、做大、做久,确保企业沿着科学的方向转型发展。在经济全球化、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前沿的温州,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的引领者、海洋经济发展的国家战略布局、强大的民间资本支撑、良好的创业氛围和特别能创业的温州人,加快推进企业的转型升级。二是要加快技术改造与创新。产业的转型是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其实质是产业创新,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这种创新与转变关键是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的转变。因此中小企业必须要加快技改步伐,实现从数量扩张到品质竞争与效益提高的转变。要把企业的竞争优势转到依靠技术进步与质量、服务上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档次。同时,要树立品牌意识,精品意识,主动与大企业建立协作关系,依托大企业和骨干企业拓展自身的市场,走出低层次竞争圈子。三是要集聚人才提高中小企业素质和管理水平。企业发展的关键是人才,要摒弃家庭式的管理模式,积极吸纳和引进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建立民主科学的运行监督机制,严防企业主道德风险,优化管理方式,夯实管理基础,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企业科学治理结构,提升企业转型升级的内生动力。
2.改进政府的服务职能,着力做大温州总部经济。政府要着力加大对中小企业帮扶力度,针对当前发展的情势,采取有效的措施优化服务,做大温州总部经济,全力帮扶企业发展。一是要为中小企业减负快跑。政府要不断完善税制结构,落实减税缓税的相关政策。暂停部分收费项目和降低收费标准,减少行政干预。加大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费用的加计抵扣政策实施力度。落实检验检测、产品鉴定、项目验收等相关费用的减免政策等。落实社会保险“五缓四减三补贴”政策,助推中小企业轻装上阵,拓宽中小企业的净利润空间,让这些留存利润更多的用于企业运营、转型升级,或者员工加薪方面。二是要加大对企业开拓市场的支持力度。利用行业龙头企业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加强服装、鞋业、汽配、合成革、汞阀等温州龙头行业内的资源整合,引导其进入龙头企业配套的营销网络,加快由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换。利用政府的力量,发挥在外温州商会和世界温州人营销网络优势,提高中小企业的市场营销占有率。三是要加强政府引导和强化服务。发挥招商选资的作用,全面跟踪科技创新动态,把好项目推荐给好中小企业,并做好配套服务。政府部门要建立几个相关产业领域的专业团队,对国内自主创新动态、国外技术领先者、国内外的潜在投资者,进行全方位的跟踪研究。并对这些高科技产业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技术前景和市场前景进行分析,助推传统企业转型发展,使政府成为市场制度的供给者,企业成为产品或服务的供给者。四是要引导民间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加快“民间财富管理中心”的组织形式、专业化程度、风险控制技术、监管管理、债务追索及激励约束机制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为中小企业广开融资渠道,盘活、规范民间资本,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使之成为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一条“阳关渠道”。
3.银行要加大帮持力度,努力与企业共度时艰。一是要加大信贷资金支持力度。适当降低中小企业的融资门槛,设立专项的中小企业信贷资金,专职中小企业贷款服务机构,设置专项考核指标,确保中小企业贷款在全部贷款中的比重不断上升,中小企业贷款增速高于全部贷款增速。同时,要加大对中小企业行业的区域监测力度,突出对创业型、创新型、外向型、配套型、品牌型小企业的支持。配合温州市政府确定的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优化信贷投向,以信贷资金杠杆促进中小企业转型升级。二是要主动减轻企业财务负担。积极主动让利中小企业,向上争取专项信贷规模,下放利率风险定价权。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信贷政策要求,发展前景较好、信用较好但暂时有困难的企业降息让利。对经营困难但管理规范、主业突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的中小企业贷款利率,不上浮或少上浮,减轻企业财务负担,降低中小企业融资成本。三是要推进对中小企业信贷服务创新。深化抵押担保方式创新,满足不同层次客户的需要,与政府部门共同理顺动产、知识产权、商标权等抵押登记、管理问题,积极试办动产质押、应收账款、设备按揭、专利权抵押、商标权抵押、知识产权抵押等贷款,综合运用信用贷款、联保贷款、抵质押贷款多种担保方式的组合,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使银企双方共同获得利益和发展。四是要加强信贷资金的监控力度。进一步落实贷款新规。全面落实“三办法一指引”的有关要求,严格执行受托支付制度,落实贷后管理职责,加强贷后管理,严格监测信贷资金走向,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
参考文献:
1.田俊荣.国内中小企业普遍反映税费负担重,近半利润上缴.人民日报,2011.11.14
2.张学庆.拷问温州跑路老板.理财周刊,2011.11.1
3.朱剑红.报告显示超八成民营企业家认为税收负担很重.人民日报,2011.11.21
4.温州拉闸限电“一刀切”,企业面临生死抉择.浙江之声,2010.10.12
5.坚定不移地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升.今日浙江,2011
6.温州人力量大集结―写在内外温州人互动发展大会召开之际.温州日报,2010.2.21
篇6
尽管从上半年总体来看,我国进出口总值为19976.9亿美元,增长8.6%,外贸增速放缓并没有超出8%预期,但是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显著下降,上半年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只有0.9%,拉动GDP增长仅0.1个百分点。近期我国外贸增速呈现双负增长主要与下列因素有关。
外部市场萎缩抑制出口
2013年以来,欧盟尚没有走出债务危机的阴霾,经济衰退仍然在许多欧盟国家持续,如希腊已经连续6年陷入衰退,GDP一直呈现负增长。根据IMF的预测,2013年希腊GDP增长率将为-4.2%,总产出缩减10.6%,私人消费和公共消费分别下降5.6%和6.9%。失业率依然在两位数,并将攀升至27%。
希腊市场研究咨询公司FocusBari调查报告也显示,自2009年希腊爆发债务危机至今,约63.5%的希腊家庭月收入下降了30%,约30%的家庭月收入降幅超过50%。近期葡萄牙也因经济危机出现政治危机。6月27日,葡萄牙爆发了24小时全国,抗议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所采取的严厉的财政紧缩措施。为此,葡萄牙财长维托尔·加斯帕尔和该国外长博塔斯相继提出辞职。市场对政局波动反应剧烈。7月4日当天,葡萄牙股指暴跌5.3%,创下2010年4月以来最大跌幅。葡萄牙10年期国债收益率飙涨并突破8%。欧盟内部经济不振导致中欧贸易出现萎缩。上半年,中欧双边贸易总值为2592.1亿美元,同比下降3.1%。
美国情况要好于欧盟,经济正在复苏,但从上半年的情况看,经济复苏尚没有传导至居民消费领域。因此,中美贸易仅有小幅上升,上半年中美贸易总值为2440.1亿美元,同比增长5.6%。
日本自上个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裂后,经济一直处于长期通缩状态,而且其公共债务负担日益沉重,公共债务与国内生产总值比已高达230%,为发达经济体中最高。在出口方面,截至2013年2月,日本外贸已经连续8个月逆差。面对日益严峻的国内经济形势,日本政府采取了激进的刺激政策。4月份日元出现快速贬值,仅4月8日一天日元对人民币贬值的幅度就超过了5%。而且从2012年10月~2013年4月,日元对美元贬值约25%,对人民币贬值的幅度也与之相近。日本经济疲软、日元大幅贬值都不利于中国对日出口,故出现了上半年中日双边贸易总值仅为1469.2亿美元,同比下降9.3%的结果。
除此之外,新兴经济体普遍面临转型压力,经济增速也都面临下行的压力。基于上述情况,2013年6月世界银行在最新一期的《全球经济展望》中,已将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期由此前的2.4%下调到2.2%,其中发达国家的增速由1.3%降至1.2%,发展中国家的增速由5.5%降低到5.1%。
在全球经济疲软的情况下,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进出口状况都很不乐观。据中国海关数据显示,2013年除前4个月欧盟进出口增长了0.3%以外,前5个月,美国、日本、韩国、俄罗斯等市场进出口均呈同比下降态势。在此背景下,我国企业出口订单减少、出口增长下降,甚至短期内出现负增长也属必然。
成本上升增加出口难度
外部市场需求疲软,使进口商一方面压缩了进口量,另一方面对商品价格更加敏感。2013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欧元、日元都在快速升值。国际清算银行的数据显示,5月底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为116.3,较2012年底已经升值了5.6%。分币种看,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止到6月28号,人民币兑美元、欧元和日元汇率中间价分别较2012年底升值1.7%、3.3%和16.7%。
人民币持续升值,无疑压缩了企业的利润。为了规避汇率风险,出口企业都不敢接大单和长单。政府对2000家出口企业的月度调查结果显示,2013年以来,每个月都有45%以上的企业反映新增出口订单金额同比在下降。6月底的调查结果显示,有49.2%的企业反映新订单金额同比减少。这个数据较5月份扩大了1.9个百分点,已经是连续第二个月有企业反映订单下降的比例在扩大。
与此同时,虽然国内经济减速,但人工和原材料成本却普遍上升。从全国的情况看,上半年已经有多个省市区先后上调了最低工资标准。在上述接受政府月度调查的近2000家企业中,2013年以来,每个月都有7成左右的企业反映成本上涨的压力在加大,出口产品竞争优势逐渐在削弱和出口的难度加大。6月底的调查结果显示,仍然有70.5%和59.8%的企业反映劳动力、汇率成本在增加,这个数据与5月底调查的数据基本持平。
这就出现一方面企业生产与出口综合成本在持续上升,另一方面,进口方又不愿接受价格上涨的事实,结果导致订单减少、出口下降,一部分出口企业被迫停产,甚至破产。
贸易摩擦频发,加大开发新市场的难度
商务部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17年成为全球遭受贸易摩擦最多的国家。上半年,共有15个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发起39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20.9亿美元。其中,来自发达国家的有17起,较上年同期增长41.7%,涉案金额9.9亿美元,同时美国发起“337调查”10起,与上年持平;来自发展中国家的有22起,涉案金额11亿美元。
虽然总体涉案金额不大,但发达国家重点限制我国高端优势产业产品的进口。例如,5月份欧盟委员会宣布准备对中国无线电通讯设备及其组件进行双反调查,6月6日又宣布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11.8%的临时反倾销税。这都对中国相关产业升级与出口结构调整产生很大的负面影响。而在发展中国家中,印度、巴西、秘鲁、阿根廷等国与我国的贸易摩擦数量也有所上升,这增加了我国传统出口商品进入这些国家的难度。
除此之外,国外贸易限制措施也有从主要使用反倾销、反补贴、特殊保障措施等传统做法,向着更多的使用技术标准等技术壁垒措施转变的趋势。这将会导致中国出口企业应对贸易摩擦更加困难。
工业生产放缓,抑制原材料进口需求
从进口方面看,由于国内工业生产有所放缓,加上多个产业产能过剩,企业盈利能力下降,抑制了能源和部分原材料进口的增长。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前5个月,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9%,同比放缓了1.3个百分点,工业出货值增长5.2%,同比回落了2个百分点。
同时,全球经济疲软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行。这虽然有利于我国企业原燃料进口成本的下降,但从统计上看,也造成贸易数据的下降。例如,6月28日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指数为276.1,降到了上半年的最低点,较2月份的305.6高位下降了9.7%,而且进口商品价格已经连续15个月同比下降。进口量价齐降使上半年进口额出现同比下降的结果。
挤出外贸“水分”,使出口额回归真实
在政府公布的数据中,6月份内地对香港出口额同比下滑7%,与3月出口同比增长92%、4月同比增57%相比出现大幅“跳水”。这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打击外贸虚增的措施有直接关系。
2013年以来,国际环境相对2012年没有发生根本改变,但是我国一季度出口特别是对香港的出口却呈现出非正常的高速增长。这一现象不仅是由不法企业利用虚假出口骗取出口退税引起,还包括了热钱借道虚假贸易涌入的因素。在政府采取打击外贸虚增的措施以后,挤出了外贸的“水分”,使出口数据回归真实。可以说,6月份出口额适当降低也是打击虚假贸易成果的反映。
困境中提升出口竞争力
上半年我国外贸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出口萎缩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国民经济的增速。应该看到,短期内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的主要制约因素还难以消除,下半年外贸进出口仍然面临复杂多变的局面。但是从中长期看,我国出口竞争力还在,而且这种竞争力正在通过企业转变增长方式和调整出口结构,以及企业创新能力的培养逐渐得到提升。
篇7
关键词:电子商务;产业升级;动力模型;作用机理
0引言
电子商务是信息时代背景下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商务模式,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商业贸易活动融合发展的新型经济活动。近四年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从2012年8万亿元到2013年10万亿,再到2014年的16万亿和2015年的20.8亿,电子商务的持续高速发展,对生产、消费、流通、服务乃至人们的生活都产生了变革性影响,不仅为各类企业发展创造了更多的空间和机会,也在推进技术创新、促进劳动就业、带动产业转型、推动贸易全球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1]。
1产业升级的动因分析
产业升级即不断提高产业结构层次和产业发展水平,主要表现在产业的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质量的提高[2]。从产业发展的宏观角度来看,产业升级关注的是产业结构变化,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变化来反应社会整体产业升级的状况。产业升级即产业结构向第三产业倾斜以及全球价值链中产业地位的提升。从产业发展的微观角度来看,产业升级关注微观生产要素,通过技术进步、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产业的转型优化。产业升级即企业通过不断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生产高附加值产品,提升产品质量和竞争力[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一个具有时代特色的产业历史发展过程。影响产业升级的因素有:技术进步、社会需求结构调整、体制创新、政策变动、资源供给约束、世界经济发展环境、进出口贸易等。产业升级的动力正是来自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和内外各要素作用力的耦合,多种影响要素相互作用,使得生产要素系统重新组合,从而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推动力。
1.1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源动力
技术进步与创新一方面深刻地影响着传统产业部门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率,从而提升产品质量,刺激和创造新的需求来改变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和生产规模。改变其市场竞争状况和市场需求状况;信息产业对传统产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使得资源配置在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与较低的产业之间发生变动,加速产业结构的整合与重组,进而确立新的产业分工结构和产业关联结构。另一方面,信息技术进步与创新在更新原有生产工艺和产业技术的过程中,影响生产要素的投入配比,促进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专业化程度,从而引起产业系统内不同产业比重的调整和变动,使得资源配置在生产效率较高的产业和较低的产业间发生变动,加速传统产业结构的重组与整合,进而确立新的产业分工结构和产业关联结构。
1.2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动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
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产生最直接的拉动作用,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出发点和立足点。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动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直接拉动产业产品的不断更新换代,促进产业结构的演进升级,使产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消费者而言,电子商务商业模式的创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降低了商品流通成本,较高的商品性价比更易激发消费者的消费热情,因此增加了某个特定价格水平上的商品或服务的总需求;对于生产者而言,由于运营和销售成本的降低以及销售范围的扩大,使得企业更易具备进行大规模采购、扩大生产的前提条件,从而促进市场销售规模和消费者消费需求大幅增长。
2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动力模型及解释
电子商务对传统产业的渗透发展,对产业的市场辐射范围、信息畅通性、产业集聚发展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催生出新的行业—电商服务业,从而调整了地区产业结构,优化了产业布局,有利于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4],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带来了技术进步与创新,二是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技术进步和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源动力,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动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因此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动力模型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发展的作用机理,即扩大市场辐射范围、解决信息不对称、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改变竞争形态以及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5];二是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内在动因,即技术进步与创新和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
3电子商务促进产业升级的作用机理
3.1突破时空限制,扩大市场辐射范围
互联网年度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购用户规模达4.13亿,其中移动端购物用户规模3.4亿,庞大的用户规模为电子商务的应用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7*24小时不间断的网络通信,让跨时区、跨地区、跨语言瞬时交易成为现实。无需人力守护,不受时间限制,随时随地交易成为电商最亮点的服务。电子商务对市场辐射范围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方面,伴随着电子商务购物理念的强化与普及,网络用户群体的日益扩大使得电商市场消费者群体越来越大,同时网络交易规模占社会总交易规模的比例也逐步扩大。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数据显示,中国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占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2014年为8.7%,2015年达11.4%。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传统产业经营者开始探索远程开拓市场,将市场辐射至全国乃至全球[6]。融合性电商平台的信息集聚功能,使得顾客群体特性突出,产品销售特性突显,从而驱动产业规模效率,同时电商平台的发展又反作用于产业的专业分工,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市场辐射范围的拓展。
3.2解决信息不对称,提升市场交易效率
传统产业行业内,由于企业规模、信息技术应用水平的不同,导致所掌握的关于市场、产品等方面的信息是不对称的,由此可能会导致整体市场产品质量不高的“柠檬问题”,进而影响到市场的平稳运作。电子商务具有互联网开放性的特点,使得生产者与生产者、生产者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联络更为自由方便,市场、产品信息更容易传递,从而有利于缓解买卖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造成的不利后果。在传统产业中,一件商品从生产到消费中间环节较多,消费者的需要难以反馈到生产环节,商品的改进与创新速度较慢,难以打造市场热销商品。电子商务的出现,拓宽了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沟通渠道,让生产者更容易采集到消费者的商品需要,从而通过对网络销售数据的分析比对,定位适销对路的产品。生产者还可以利用电子商务的信息实时共享特性,通过行业电子商务网站和收集行业最新市场动态等信息,也可以收集不同消费者群体的商品需求,有助于企业及时获得市场、行业等多方面的资料,为提升企业竞争力作参考。电商平台的商品搜索、参数对比等功能,大大降低了消费者货比三家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等,同时,消费者的售后反馈不仅能为其他消费者的选购提供参考,还可以让生产者了解自家商品的不足,从而不断改进产品和提升服务质量。
3.3优化产业链结构,加快产业创新发展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电子商务改造了传统产业并与传统产业加速融合,提升生产、流通和市场管理的效率,促进上下游企业间的供求关系,优化产业链结构,加快产业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促进企业信息化转型,用技术改进业务流程,用数据挖掘市场潜力。电子商务的普及促进了新技术的应用传播,而互联网的高度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加大技术投入力度,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重视用大数据分析引导企业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转型,提高传统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电商经济使得生产企业不得不紧跟电商行情,关注国内国外产业发展的趋势现状,进行产品的研发、设计、制造,不断优化调整产品生产方向与销售策略,逐渐形成由网络供应商、服务商、产品供应商以及消费者和社会环境共同构成的电商生态体系[7]。在政府、行业、企业、电商平台及消费者在内的全社会共同努力下,电商经济围绕产品产业链进一步优化了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供求关系,加快了产业创新发展,有利于形成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电子商务生态系统。
3.4加强分工协作,推进产业集群发展
集群化模式是集聚化模式的更高形态。集聚是物理上的简单汇聚,集群是逻辑上的群体整合,必须形成流程上的贯穿、环节上的配套、功能上的互补、体系上的完整和运作上的流畅。在传统的商业模式中,用户需求相对稳定,需求变化节奏慢,传统企业通常采用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提高商品生产效率。随着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结构优化的需求,电商与传统产业不断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强了企业间的前后向联系,在促进消费者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同时,促使企业为提高用户需求的响应能力而专注于企业优势的培养,使得生产环节分工更为精细,企业与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更加密切,也使得传统产业由过去的分散式生产向集聚式生产转变。电子商务集聚、集群发展的种种特性有利于地方产业链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需求促进政府以及企业在产业链经济中分工协作,逐步培育和完善交易平台、物流体系、监管机制等配套体系,形成完备的电子商务集群发展生态环境,推动产业的集群化发展,提高地方经济的核心竞争力。
3.5改变竞争形态,完善竞争性市场体系
电子商务为行业、企业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场潜力,以网络为媒介搭建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沟通桥梁,创造了全新的销售方式。网络信息的公开特性也使得电子商务市场的竞争更加公开,产业界、地区界、国界都变得更加模糊。企业不仅要面临同地区企业、同行企业的竞争,同样也要面临全国乃至全球的企业的竞争。从电子商务影响和改造传统经济的发展实践看,依托于信息技术的电子商务市场改变了竞争形态,解决了传统市场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传播手段不发达问题,降低了跨地区的交易成本,从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地方市场割据现象,推动形成全国及至全球竞争性开放市场体系的形成。
3.6增加社会就业,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
电子商务对社会就业的拉动作用,主要表现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拉动就业,二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拉动相关产业产出,间接拉动更多的人就业。随着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进程的推进,各地政府大力推进电子商务与地方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电子商务对产业链上下游行业的带动作用突显,由此衍生出来的就业需求也大幅增加,如客服、配送、运营、技术等岗位供不应求。尤其是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出现,改变了服务业原有的格局,扩大了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有的数据比例,同时也带来就业结构的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社会资源配置效率[8]。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电子商务服务企业直接从业人数据超过270万人,由电子商务间接带动的就业人数,已超过1835万人。
4结束语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对提升企业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行业数据分析应用能力,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从而也促进了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通过商业模式创新与科学技术发展融合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随着电子商务对全社会信息流、资金流、物流以及劳动就业的不断影响和渗透,电子商务引导和创造了新的消费需求,改变了企业的生产、销售与流通方式,从而带来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创新以及社会供需结构的变化,大大降低了经济运行成本,提高了经济运行效率,引导着传统产业朝着更优化更协调的产业方向发展,进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张国栋.电子商务发展对中国产业升级的影响[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9.
[2]刘聪.信息产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机理与实证研究[D].广州:广东省社会科学院,2015.
[3]丁晓强,葛秋颖.产业升级内涵及研究思路的文献综述[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66-70.
[4]冼康.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当代经济,2012,(15):42-44.
[5]桂学文.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的效果测度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1.
[6]万琳.电子商务对我国产业升级的影响及推动效果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08):81-83.
[7]刘晶仁,周小刚.基于GVC视角的创新驱动光伏产业升级路径及对策研究[J].科技广场,2015,(05):170-174.
篇8
【关键词】广东专业镇;发展;困局;突破
广东省专业镇经过10余年发展,其已成为全省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原动力和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至2010年,专业镇对全省(除深圳外)经济的贡献率已达35.5%;在佛山、潮州等专业镇经济发达的地区,专业镇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率甚至已超过75%。专业镇还是全省科技创新的高地。“十一五”期间,专业镇专利产出快速增长,专利申请量至2009年底已接近4万件,约占全省专利申请总量的三分之一。在下一个十年,专业镇如果能得到可持续发展,将为全省顺利实现未来十年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提供重要保证。毋庸讳言,现阶段全省专业镇的发展,还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问题,研究和分析这些困难和问题,努力破解其发展困局,促进其实现可持续性发展,显得十分紧迫。
一、全省专业镇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全省专业镇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尽管有了很好的基础和一些得天独厚的条件,但现在的发展不是规模的简单扩张和某些管理细节的完善与调整,而是用参与国际竞争的标准与要求来谈发展,具体来讲,就是由制造转向创造,要由以加工生产转向技术研究,新产品、新工艺开发,品牌建立,市场营销渠道开拓全方位的经营,企业要实现这一根本性转变,就会受到很多不利因素的制约。这些因素大致分为企业内部和外部两部分,属于外部的不利因素有:不断增大的原材料、土地、人力以及能源等资源短缺的压力,市场饱和与产业生命周期的压力,国内区域和产业政策调整带来的压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国际贸易新壁垒的压力,国内通货膨胀的压力,劳动力成本和综合成本急剧上升的压力等。属于企业自身的不利因素:资金、技术、人才仍然存在很大缺口,创新能力较弱,企业对于自己在集群中的位置不清晰,分工和专业化程度不高,价值链链条过短,优秀的集群文化还没有形成,不愿意在创新方面进行过多投入,品牌意识不强,品牌建设没有找到正确的路径,政产学研结合方面找不到合理的方法,参与创新联盟建立的积极性不高等。
二、专业镇企业需要继续突破的方面
1.企业首先要弄清楚自身所属行业是否为国家和广东省在下一阶段要重点发展的产业,清醒的进行发展定位。按照广东省下一个五年经济发展规划,首先是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突破高端新型电子信息、电动等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等产业,大力培育太阳能光伏、生物医药、风电、新材料、节能环保、航空航天、海洋等产业。其次是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重点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汽车、石化、钢铁、船舶、铁路机车和动车组、海洋工程装备、航空制造、核电装备、环保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同时提升家用电器、纺织服装、食品、建材、造纸、有色金属及制品等优势传统产业。第三是注重发展制造业以外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发展前景非常好的服务业及创意产业,如发展品牌农业、特色农业、效益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现代种业以及物流配送、商务会展、信息服务、工业设计、外包服务、文化创意等生产服务业和旅游业。专业镇企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要正确瞄准大方向,正确的将自己融入到符合省内经济发展要求和已经纳入全省经济发展规划的产业之中,并力争做大做强,减少选择产业而带来的成本。如果企业对所属产业重新选择和定位不准、错误,不仅影响企业自己,还会导致同处某个专业镇中整个产业链的失败。
2.继续探讨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的有效途径,尽快缩短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差距,极力增强企业竞争实力。在这方面,佛山陶瓷、西樵纺织、陈村花卉、潮州枫溪日用陶瓷等采取的联合研发技术的做法已经取得显著成效。其它如企业单个自主研发,将研发机构设在广州或深圳,生产地则在本地区,委托研发机构研发等方式,都各有自己的优势。专业镇企业则应因企制宜,灵活采取单个或组合形式进行,但不可因为种种困难而不进行研发,不能靠原先的落后技术和工艺维持生产,或是靠继续恶意仿冒其它企业的技术和专利过日子。
3.加强集群内企业间的合作。在专业镇创新技术服务机构和政府科技管理服务部门的协调下,加强企业在技术开发上的联合行动,做到负担共担,技术共享;在区域品牌建设、环境建设、技术和专利保护、人才吸引与培训、开拓国际市场、信息分享等方面建立利益分享机制或联盟,形成良性竞争与合作,避免恶性竞争和自相残杀,使镇内企业和产业链中企业获得尽可能多的正的外部效应。
4.积极推动专业镇区域品牌建设和建设自有品牌。一项有关广州和东莞企业的调查表明:将新品牌塑造作为升级战略取向的内资企业只有5%,外资为18%,国内企业对品牌的态度由此可见一斑。国际市场竞争的实践证明,没有品牌的企业,不可能成为市场竞争最后的胜利者。重视品牌建设,是专业镇企业必须要坚持不懈做好的事情。首先是要主动推动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服务平台等在这方面的引领和整合作用,积极参与区域品牌策划、宣传,并用一流的产品质量维护和支撑品牌,分担必要的建设成本,自觉参与区域品牌的整合传播。在条件允许时,积极进行自有品牌的设计、建设、宣传和维护,以品牌建设为抓手将本企业打造成知名企业,并从这一根本途径提高自身市场竞争力,包括形成能根据竞争环境变化而整合、构建、重新配置内部和外部资源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动态能力。
5.走出国门,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可借鉴温州等地企业的经验,积极走出国门,通过兼并、收购,连锁经营、合资建厂,购买土地等方法,将生产或销售扩展到国外,与国外强力企业进行竞争,促进自身的成长。
6.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企业要积极主动与政府有关部门、大学与科研机构紧密合作,借用政府有关部门和有科研实力的单位所提供的资源,开展明确目的的技术研究与转化活动,快速提升企业原有产品的技术含量,促进老产品的更新换代,开发、生产技术含量高的新产品,同时提高企业的市场营销水平和内部管理水平,为企业的转型升级提供直接的技术支持。
7.强化自身的创新主体地位。珠三角地区企业要从引进创新人才、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更多技术信息、开展重要的新技术、新产品研究与开发等方面,比以前投入更多的资源,能在创新方面变被动为主动,变配角为主角,变象征性投入为重点投入,变浅尝辄止为深入持久开展。要使研发机构、研发人员、研发资金和发明专利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使企业形成真正的创新实力,同时加快创新的步伐,使自身向成长型、创造型、科技型转变,并有可能成为拥有自主品牌、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和领军企业。粤东、西、北地区的企业也要加强自主创新意识,主动争取到更多的扶持政策,采取合理的方式努力获得创新所需要的资源要素,实行创新式滚动发展。
8.加强技术标准建设。在政府部门的支持下,企业要进一步高度重视技术标准的建设与运用、宣传,建立自主创新标准化工程平台,积极协助进行产业标准制订工作,积极开展和参与各类产品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以加大产业集群企业整体在国际市场竞争中的质量话语权。
9.积极、合理借用企业外部资源,加强企业间的合作。专业镇内企业要努力克服以往单打独斗、孤立封闭的发展方式,要由“单一”的专业镇创新资源转向“创新联盟”的整合与提升,形成优势互补,或强强资源联合利用的格局,获取资源优势组合利用的互补效应和规模效应。
10.正确选择转型升级路径。对于全省大部分地区专业镇企业来讲,由于前20年主要是采取“三来一补”,前店后厂,即主要是接单生产,因此,制造技术已达到较高水平,但也形成了只重生产,不重销售,不在品牌建立、原创性设计、核心技术研发、渠道管理等方面下工夫,不愿多投入资本的后遗症了。现在要转型升级,所要采取的办法是一味的进行引入新产品或新技术,淘汰或转移落后产能,还是要由只重生产转到既重生产,也重技术开发、品牌建设和产品销售以及通过兼并重组来达到目的方面来,这是企业要认真探讨和研究的重要决策问题。每个企业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选择。一般来讲,如果可以通过自我研发新技术和开发高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则可以采取“凤凰涅涅”式方式获得新生,否则,可以采取兼并重组、战略联盟、企业集团式办法来完成这一过程。如珠三角专业镇企业可以成为总部企业或研发、经营中心,生产基地可以放在省内东西两翼和粤北地区,也可以与这三个地区的其他企业采取产权联结的方式进行分工合作。
三、专业镇当地政府所要继续发挥好的功能
1.解决政府服务缺位问题和服务质量不高问题。迄今为止,不少专业镇仍然严重存在政府主管部门服务缺位的问题。如没有专门的科技管理机构;已有技术创新平台,没能很有效的发挥其服务功能,缺乏有效性;有的镇还没有真正的科技及综合平台,只有一些相关的机构行事;对镇区内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基层管理部门对于专业镇企业在技术、专利和品牌上的种种侵权行为往往视而不见,采取听之任之的态度,导致抄袭、模拟、仿制之风长期盛行,严重挫伤了企业主技术创新的积极性,其结果是镇内企业在数量上增加了,但其技术创新能力和整体经营水平却并没有提高;政府科技管理部门在宏观上缺乏协调和统筹,没有有机整合市,区、镇和企业等各层次科研的能力,导致各科研主体立项重复和实力分散并存,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和发挥协同效应,等等。事实表明,专业镇企业在技术创新项目确立、筛选、立项、经费投入、产品开发、市场推广、知识产权保护等诸多方面均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督导的,地方政府应该积极主动的发挥好在这些方面的作用,使专业镇企业能得到良好的服务、指导、引领和督促,从而能实现快速、健康、有序的发展。
2.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理念,制定长远的专业镇企业发展计划,引进和培育新型主导产业,将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作为专业镇经济的增长点。经历全球金融危机后的美国、俄国、欧盟正在忙于推出新创新计划。例如欧盟在2010年6月提出了《欧盟2020:一个智能型、可持续、共享式增长战略》,就将基于科技和创新的经济增长、绿色高效增长以及高就业率增长,作为未来十年经济科技发展的几大优先任务。广东省内各级政府也应该规划本省以科技和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长远谋略,并体现在对专业镇发展支持的具体行动之中。一是注重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的新型产业,如创意产业等。二是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三是继续重视专业镇中产业链的拓深和完善,使专业镇特色产业产业链继续突破行政区划,实现跨区域、国际化的研发、生产、销售链条运作。四是支持和培养一批新的在国内、省内起领军作用的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要具备技术型领军人物、核心技术和研发团队,更要对各类人才的发展提供平台,给予技术人才终极人文关怀,真正实行“以人为本”,营造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和优秀的企业文化,使科技人才在这里能施展才华,愿意、乐意在这里工作,甚至找形成很强的归宿感。五是要特别注重制造业以外的其他行业的快速发展,努力探索一条适合本省其他产业集群发展的道路。
3.应该实行一镇一策的产业转型升级,将专业镇工作真正作为加快转变经济方式的实际战略举措,落实省委提出的注重基础、分类指导的原则以及实现三个面向,突出三个重点的专业镇工作方针,要真正做到面向专业镇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建设多元化的专业镇公共创新服务平台;面向创新能力强的专业镇,重点强化创新平台服务以及支撑特色产业竞争力与自主创新能力双提升的能力;面向专业镇经济,重点突破镇域局限,推进专特色产业跨区域的配套和延伸,推进创新资源与创新服务跨区域的整合和共享。政府还要充分注意不同地区的专业镇企业水平与条件的差异,注重提供不同的政策支持;另外,对于农业、林业、渔业、养殖业、花卉及中草药种植等,也要采取相应切合实际的支持措施,甚至更要加大力度,不可将它们置于专业镇产业的配角位置。
4.实行本省不同区域中有关联产业和企业的整合,打破小地域限制,实行特色产业链升级与产业合理布局,淡化专业镇的镇域色彩,在更大的范围内整合资源,形成更大的合力,并使政府公共创新平台获得更大的规模效应。
5.继续加大对专业镇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开发与研究的投入,既要支持有良好发展前景,又具有一定实力的特大型企业和知名企业,更要大力支持那些急需用高科技进行改造升级的民营企业,对他们实行雪中送炭的支持,使他们能更多更好更快的开发和研究出新技术、新产品。
6.继续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并充分发挥其引领、服务作用。要注重以企业需求选准平台切入点,加强原有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以产学研结合来不断拓深平台服务的技术源泉和增强服务实力,以各级政府与企业联动以加快平台的发展和及时发挥平台的作用。
7.继续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采取更多更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保护企业的知识产权,减少技术与专利原创性企业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创新的积极性。
8.继续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加强主体科研机构建设,支持重点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行业联合组建政产学研创新联盟,建设更多的政产学研合作创新平台和示范基地。联系省内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公共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成果孵化器和中试基地建设,到专业镇选课题,找项目,推进他们与专业镇企业的紧密合作。
9.落实和完善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优惠政策,支持创新型骨干企业组建研究开发机构,用政策鼓励大型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成立专业镇技术创新基金管理机构,降低专业镇企业贷款难度,引导企业合法、有序的进行民间借贷,以缓和资金缺乏的问题。加大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力度,以增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的抗风险能力。
10.继续采取多种吸引人才的政策。专业镇企业的转型升级,说到底,还是靠人才。省内各级政府在人才政策方面已做了大量的有效探索,取得很多的经验。但不少地区还是说得多,真正管用的政策比较少,人才仍然缺乏。主要在吸引人才的一些关键方面没有进行突破,如子女就地上学问题,家属工作问题,福利待遇偏低问题等等。没有一流的人才队伍,专业镇可持续发展就不可能顺利实现。
11.推进专业镇集群文化的建设和提升。集群文化包括很丰富的内容,如政府服务部门一流的态度和效率,良好的政企关系,企业内部和谐的人际关系与规范、公平的管理制度,镇域内良好的居住和生活环境,企业间良好的合作关系等,这些对于镇内企业健康发展,以及企业中员工对于企业和工作环境与地区的热爱都非常重要。而集群文化建设单靠一个企业努力是很不够的,政府要运用各种策略主动加以引领和推动。
12.进一步进行城市功能区划,促进专业集群的规范性发展。政府要更多的对本区域进行经济发展功能的规划,使企业建设在空间上更合理和方便,并更容易形成近距离的产业链条,使基础设施能惠及更多的企业并产生积聚效应,节约资源和运行成本,最后还能以其聚集性品牌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企业入住和加盟。
13.分类指导,做好东、西两翼、粤北地区专业镇企业进行快速发展或转型升级工作。欠发达地区与珠三角地区的专业镇在宏观环境和发展经营条件等方面是存在很大差异的,所以,省级政府部门要统筹协调,注重对欠发达地区专业镇的资源与政策的倾斜,在服务上要更加注重内容的全面性,具体性和实效性,如具体进行产学研结合牵线搭桥工作,组织技术部门、大学、研究院所等到镇中企业培训,传授技术,提供企业投资决策咨询,帮助申报科研课题,联合开展农、林、种植和养殖等方面的项目研究,帮助进行产品市场营销策划等。
政府在支持专业镇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过程中,既要在以上方面付出巨大努力,同时也要注意不可越俎代庖,不能将企业自己或由市场来解决的问题都包揽起来,要分条件和阶段,适时适度的给予扶持,待条件成熟后,要放手让企业和市场来解决问题,但现在是珠三角地区专业镇企业发展过程中艰难转型阶段和欠发达地区专业镇企业成长性阶段,所以,现在应该是扶持、服务为主,同时也要注重协调、引导和督促。
参考文献
[1]符文颖,李询.企业创新与产业升级――珠三角洲(广州、东莞)电子企业问卷调查报告[J].南方经济.2010(1)
[2]王先庆.东莞企业升级的路径和对策[J].广东经济.2011(2)
[3]陈瑾.国际产业集群升级的实践启示[J].企业经济.2010(12)
[4]吴传清.区域产业集群品牌理论研究进展[J].学习与实践.2009(2)
[5]吴荣体.阳江五金剪刀当前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科技和产业.2008(9)
[6]曹静宇.产业集群发展的认识[J].赤峰学院学报.2008(6)
[7]何静.专业化服务与市场化运作――中山市专业镇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工作[J].2006(9)
篇9
页岩气开发牵动世界能源格局;太阳能电池转化率再攀新高;国家点火装置研究目标转向研究核武器。
田学科 (《科技日报》驻美国记者)8月,美国对页岩气的开采已占天然气开采总量的约四分之一,据称到2035年这一比例将提高到约50%。而到2015年美国将超越俄罗斯成为全球最大天然气生产国。有外媒评论,美国的页岩气成功开发极有可能成为全球页岩油气开发的“引擎”,驱动能源产业出现一场革命。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将聚合物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化效率由2011年的8.6%提高到10.6%,新电池含有能吸收可见光和红外线的两层光伏薄膜,可用于建筑物墙壁和窗户;佛罗里达大学尝试对石墨烯材料掺杂三氟甲基磺酰胺,处理后的石墨烯太阳能电池能量转化率高达8.6%,创造了全新的转换纪录;国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利用纳米技术制成了转换效率可达18.2%的黑硅太阳能电池,首次证明借助纳米结构的半导体也能制成性能良好低成本的太阳能电池;莱斯大学利用纳米粒子可直接将太阳能转换成蒸汽,甚至可从冰水产生蒸汽,并拥有24%的综合能效;而使用新概念设计出的一种由砷化镓制成的太阳能电池模型,已取得了高达28.3%的转化效率;用钨丝制造的设备可直接利用阳光的热能发电,其光电转化效率高达37%,性能优于目前最好的硅基太阳能电池。
科学家利用光以波的形式流过金属表面并与金属相互作用原理,设计出一种新焊接技术,依据表面等离子体光子学采用一束简单的光将纳米线焊接在一起,有望促成新式电子设备和太阳能设备的出现;麻省理工学院找到一种可降低硅厚度的新途径,在保持电池高效的基础上最高变薄90%,从而降低薄膜太阳能电池的制造成本。
3月,由国家点火装置所发射出的激光在经过最后一个聚焦透镜后达到2.03兆焦,成为世界上首个2兆焦能量的紫外激光,即使在经过光学损耗后,其射于靶室正中心的激光也高达1.875兆焦,成为目前最亮的“人造太阳”。而12月,国家点火装置扭转研究方向,焦点由“能源”变为了“核武器”。众多物理学家情感和理智都难以接受而对这一决议大加批评,认为政府考虑轻率,对核聚变能源的探索将使美国在新一轮科技竞争中站稳脚跟,更有可能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而现在却选择了保持自己威慑力的武器库。
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等机构首次演示了利用热管冷却小型核反应堆,借助平顶裂变实验产生了24瓦电力,并驱动了内华达国家安全网站设备的斯特林引擎,总花费不到100万美元。这次成功演示证明,可靠的小型核反应堆有望被用作新型太空飞行动力系统。
能源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开发出用于电解水的催化剂,采用相对廉价的材料解决了从清洁水中获取氢气的问题,研发的镍钼氮化物催化剂为纳米片状结构,开启了新的有效氢催化模式;萨瓦那河国家实验室利用含三氢化铝的轻型材料制成了小型储氢容器,该材料具有极高的储氢能力,还具有较低的质量和有利的放电状态。实验证明其氢释放率适合为小型商用燃料电池提供动力,为未来大规模制造便携式发电系统铺平了道路,在军用和商用领域都可能得到应用;罗彻斯特大学将一种纳米晶体与廉价的镍催化剂结合,改进了一种光照制氢系统,稳定性强、能持续生产氢气且成本低廉。
为解决核废料存储问题,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晶体化合物“圣母大学硼酸钍-1(NDTB-1)”,能安全地吸收核废料中放射性离子。一旦这些放射性粒子被捕捉到,其可以与同样大小的、带电荷更多的材料相交换,将核废料回收再利用,这为核废料“变身”清洁燃料扫清了障碍。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利用一种对人类无害的病毒,开发出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的技术。其利用特别设计的病毒涂在电极上,用手指轻敲邮票大小的电极,病毒即会将敲击的力量转换成电流。新技术首次向个人发电机、在纳米器件中使用驱动器及基于滤过性毒菌的电子设备迈出富有前景的一步;佐治亚理工学院开发出一种透明的柔性摩擦发电机,这种微型发电机能“感觉”到一根羽毛飘落下来产生的压力,能将散步这类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用来制造自供电的触摸屏,在电子产品、环境监测以及医疗设备制造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莱斯大学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几乎可以喷涂在任何物体表面上的锂离子电池。这种可充电电池组成的喷漆,每一层都代表着传统电池的组件;伦斯勒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将世界上最薄的材料石墨烯制成一张纸,用激光或照相机闪光灯的闪光震击,将其弄成“千疮百孔”状,致使该片材内部结构间隔扩大,以允许更多的电解质“润湿”及锂离子电池中的锂离子获得高速率通道的性能。这种石墨烯阳极材料比如今锂离子电池中惯用的石墨阳极充电或放电速度快10倍,甚至在超过1000个充电/放电周期后仍能成功运行。
英 国
政府仍支持核电;公布碳捕获与储存项目(CCS)计划路线图;推出《英国生物能源战略》。
刘海英 (《科技日报》驻英国记者)自2011年3月日本大地震引发福岛核电站事故后,英国关于核能的争论久久不歇,直至2011年10月福岛核事故最终调查报告表明核能对于英国来说是安全亦是不可或缺的。此后,英国政府开始鼓励核能领域的研究,新建核电站项目再次步入视野。虽然在2月底,时为世界上最老的现役核电站――英国奥尔德伯里核电站正式退役,但其后英国Horizon核电项目的国际招标表明了英国对核电的支持态度。
4月,英国在首个CCS路线图中提出,投入10亿英镑启动新一轮的CCS招标计划;投资1.25亿英镑资助CCS技术研发,其中包括投入1300万英镑建立英国CCS研究中心。
4月下旬,英国政府在第三届清洁能源部长级会议期间推出《英国生物能源战略》,并在10月出资200万英镑鼓励企业进行生物能源技术研发。
除继续加强海上风能的建设投入外,英国开始关注潮汐能的利用。1月,政府宣布英国西南部为英国第一个海洋能源区,立志将此地区建成利用海洋可再生能源的典范;4月,能源与气候变化部启动海洋能源阵列示范项目,出资2000万英镑支持两个潮汐能商业化前的示范项目。
7月,研究人员利用X射线技术,从纳米水平研究了氧化钙基材料的碳捕获和水合过程,有望带来一种可大规模使用且经济高效的碳捕获和存储方法;9月,研究人员借助一种名为罗尔斯通氏菌的细菌,将废弃食用油作为原料生产可降解塑料,这一技术工业化生产后可大大减少环境污染;11月,包括英国科学家在内的一国际研究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可在150摄氏度这个相对较低温度下直接将甲醇转化为氢,且产生很少的一氧化碳,这一催化剂可能成为制备用于手机等设备的小型、高效燃料电池的关键。
俄罗斯
研制acetam的火箭发动机新燃料;启动“北极浮动大学”科研考察活动;投资发展便携式移动电源项目。
张浩 (《科技日报》驻俄罗斯记者)2月,俄罗斯动力机械科研生产联合体创新中心对外表示,研制出一种称为acetam的火箭发动机新燃料。这种燃料能显著提高火箭的动力载荷效率和经济性,使用该燃料的运载火箭能将运往地球同步轨道的负载量提高近30%,同时增强高超音速宇宙飞行器的发射动力。使用新燃料的火箭发动机将逐渐取代煤油―氧发动机,发射成本每年可节约数十亿卢布。
8月,由俄地理学会组织的“北极浮动大学”科研考察活动正式启动。考察队前往法兰士约瑟夫地群岛进行生态环境考察,对两个岛屿展开环境清理,同时为俄罗斯水文气象和环境监测局收集重要数据,以便气象学家们对近期冬季天气作出最高准确性的预测。该考察活动得到了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赞赏,普京提议地理学会每年都组织浮动大学的北极科研考察活动。
9月,俄罗斯国家纳米技术公司决定向一家美国企业拥有的便携式移动电源项目投资2500万美元,以发展燃料电池技术。这种移动电源使用的燃料为储存在小盒中的液体丁烷,借助于化学反应可以通过USB接口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MP3播放器等电子产品充电。与锂电池相比,这种基于燃料电池技术的便携式移动电源更为高效可靠。
10月,俄罗斯按照合同完成了对“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首次供货,即提供环向场线圈所用的超导线。ITER装置是一个能产生核聚变反应的超导托克马克实验装置,被视为是人类解决未来能源问题的希望。超导线构成的环向超导磁体是ITER实验堆装置的关键部件之一。
法 国
用钴合成两种可替代铂催化剂的新材料;第二代生物燃料生产技术取得突破。
李钊 (《科技日报》驻法国记者)10月,原子能委员会、国家科研中心等机构研究人员成功合成两种可在中性环境下工作的钴催化剂,其中一种由钴纳米粒子组成,它具有两种不同形态,可分别对生成氢气和产生氧气的反应起催化作用。该催化剂可在两种形态间相互转换,成为不含贵金属的可转换催化剂。这种使用钴合成两种可以替代铂催化剂的新材料,使氢能源制取低成本化成为可能。
9月13日,法国生物技术公司Deinove宣布,成功分离出一种称作“奇球菌”的菌株,能在不需要酶、酵母或抗生素等添加剂的情况下,直接将复杂的生物原料分解成单糖并转化成乙醇。这种可用来生产第二代生物乙醇的细菌菌株,能简化生产过程并降低生产成本。
德 国
组建“可再生能源平台”;大力发展海上风场;LED/OLED技术发展迅速;推进国家电动汽车平台,扩建电动汽车加氢站。
李山(《科技日报》驻德国记者)4月,联邦环境部(BMU)组建了由“能源转型”政策实施过程中相关方共同参与的“可再生能源平台”。目前,德国由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已占总电力供给的20%,而2020年的目标是35%。
德国风电装机总量接近3万兆瓦,已经成为德国最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其中,自2001年11月以来,德国共批准建设28座海上风电园,目前还有84座待批,而到2030年的目标是海上风电园装机容量达2500万千瓦。
不莱梅大学开发出一种智能控制系统,可以使风力发电设备更好地适应多变的风力强度,降低故障率。此外,德国还在进行高温超导(THS)输电试验,计划在埃森市中心两座变电站之间铺设世界最长(1公里)的高温超导输电电路。
欧司朗公司(OSRAM)制造出高性能蓝白光LED原型硅芯片,首次成功利用硅晶圆基板取代蓝宝石基板制作LED芯片;研究人员还研发出了新型超高亮度LED食品均匀照明技术以及可模拟风过云移、光线变幻的自然状态的特殊房顶光源;巴斯夫公司与飞利浦公司合作将透明有机发光二极管和太阳能电池技术用到汽车车顶照明中,使其既可作车辆透视天窗,又能利用太阳能进行充电;德国雷根斯堡大学在纯有机分子的基础上,利用成本低得多的材料研发出了“单线态收获”的新电致发光方法。
通过国家电动汽车平台(NPE)的稳步推进,重点加强电池的研究和开发。相关创新包括德国人工智能研究中心研发的模块化智能电动汽车,以及弗劳恩霍协会研发的,可在45分钟内将常用的电动汽车电池充电至80%,并可集成到电动车上的三段式充电装置;德国开始扩建电动汽车加氢站,将从现有的14座扩建到50座。从而初步形成网络化覆盖,能够为全国多达5万辆的氢燃料电池汽车提供加氢服务。
最大的生物炼油示范厂投入运行,利用生物技术实现了秸秆粉碎到植物纤维酶分解到糖发酵的完整转换过程,年产1000吨乙醇,且碳排放呈中性。
研究人员开发出水体细菌和微生物快速检测新技术,可直接在现场使用,一个小时内即可检测确定水体内细菌和微生物含量;在开发二氧化碳微生物转化技术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从褐煤发电厂烟道中筛选出29种能高效转化温室气体并具有良好成长性的微生物。
日 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