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经济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推进灾后恢复重建与经济社会发展,推动xx镇农村经济继续健康发展,进行了一些研究和探讨。
一、xx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
xx镇位于中江县南端,距镇城约40公里,属丘陵地区。全镇幅员面积70平方公里,辖22个村,2个居委会,278个村民小组,总人口43000余人,其中:农业人口近40000人,非农业人口3000余人。我镇农村经济受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整体素质不高、产业结构调整力度不够等因素制约,新时期xx镇所面临的农村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一)农业基础薄弱,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相对较差。由农村基础设施设施数量少、配套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损毁严重,部分地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灌溉用水未彻底解决。
(二)农村人口总体素质低下,发展意识不强。受地理条件、文化水平的限制,“小富则安”、“小进则满”、“等、靠、要”的惰性心态依然存在,缺乏开拓创新能力和敢闯、敢冒的精神,创新发展意识不强。接受科技能力差,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极低,基本上维持着传统农业的耕作和管理模式。农村实用人才缺乏,科技示范户和专业大户培育少,农民科技意识淡薄,接受新技术、新品种的能力弱。
(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农村教育水平已不能满足农民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突出表现在农村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和优秀教师,教师资源配置严重失衡。农村医疗卫生建设迟缓。农村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滞后,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卫生服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尚不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四)农村缺乏活力和动力,农民增收渠道不多。为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xx镇不断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助农增收的新方式、新举措、新思路,先后引导农民搞基地建设、科技示范、反季节蔬菜、特色水果、劳务开发等,也取得一定成效。
二、对加快xx镇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建议
(一)明确新形势下农村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省委九届六次全会确立的深化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为农村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镇提出了“保稳定、抓重建、强三农、壮支柱、促发展、创辉煌”的总体工作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揽“三农”工作,在“抓重建”和“强三农”上狠下功夫,紧紧围绕农业增产、增效和农民增收目标,抓住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国家富民安康工程、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机遇。使农村经济体制更加健全,综合效益明显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更加完备,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二)以深化农村改革为契机,加强农村发展基本制度建设。一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努力推进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创新,加快农业经营方式转变。积极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大力培育新型合作组织,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着力提高组织化程度,推动统一经营向发展农户联合与合作,形成多元化、多层次、多形式经营服务体系的方向转变。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按照产权明晰、用途管制、节约集约、严格管理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三是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加大对农村公益性建设项目的投入。拓宽农业投入来源渠道,整合投资项目和支农资金,加强资金使用、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以强化带动为助力,走现代化特色农业发展道路。按照“特色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力以及农畜产品商品化率,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一是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二是加快发展二、三产业。三是建立和完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和市场化程度。
(四)以恢复重建为纽带,加大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特别是汶川地震损毁基础设施恢复重建,进一步加大 投入力度,发动群众搞好农业生产设施重建,尽早恢复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不断改善生产条件,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二是加快农村交通通讯恢复重建。三是提高农村灾害预报、处置和自救能力。
篇2
一、我村发展现代农业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难以强化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
我村的农业生产受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产业化进程慢等因素的制约,其生产仍然没有跳出小规模、低水平、传统粗放经营的怪圈。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低,实际机播、机电灌溉率不高。
有这样有句话“要想富,造公路”,现在兴泰公路全线通车了,但是我们村的村级公路还很不发达,村西面跟南面的许多地方现在还是砖头路,有些地方甚至还有危桥,没有好的交通,就没有人来投资创业,农副产品就没有市场竞争力。
(二)农民素质低、适应性差,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目前,我村平均受教育年限7.9年,不足初中文化水平。而在农村劳动力非农化流动过程中,出现的农民人力资本的“逆向选择”现象:流出就业非农行业的基本是年富力强、受过较多教育的农村“精英”,留下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人力资本含量和劳动技能较低的儿童、妇女和老人,进一步从总体上降低了从事农业生产的留守农民素质。无疑,农民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力军其素质偏低,难以承担起发展现代农业的重任。
(三)落后的思想观念仍是农户走入市场的最大障碍。
我村的农民仍然沿续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习惯,思想观念保守,在寻求项目和资金投入上多希望政府给以扶助,“等、靠、要”思想往往相当的严重。相当的一部分村民固守以农为本的生存观念和温饱型目标,小富即安,脱贫致富的心理预期不高。受固有观念的制约,资源开发利用和经营模式停留在初级水平。
(四)经济发展中“短视心理”造成集体实力日渐削弱,对户营经济的扶持存在误区。这里的“短视心理”是指部分村干部群众中存在的重短期利益,轻长远利益,重个人利益,轻群众利益,享乐主义,摆官架子的不利倾向。由于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加之片面地看待户营经济的发展,多数村干部对集体经济发展抱的期望不大,导致近年我村集体经济实力处于缓慢的发展趋势。
由此看来,由于经济基础和自然条件因素的存在,要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的步伐,缩小乡村致富的差距,就应该通过合理的规划,采取有效措施解决遏制我村农民致富缓慢的势头。
二、多管齐下全面推进
发展现代农业,繁济荣农村经,促进农民增收,是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整个经济社会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为此,必须以创新农业发展理念为前提,以提升农业装备水平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素质为根本,以推广科学技术为支撑,以增加投入为保障,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我村新农村建设步伐。
(一)用先进理念引领农业。
发展现代农业,首先要树立新理念。要树立用现代工业推动农业发展的理念。要用办工业的方法办农业,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区域化布局、市场化运作,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农业现代化。要树立按比较原则参与新一轮市场分工和合作的理念。要通过不断比较、调整、改进、提高,着力打造具有竞争力的名牌产品,培养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农民跟着产业走、产业跟着“龙头”走、“龙头”跟着市场走的良性发展轨道。要树立抓农业就是引导农民走向市场的理念。要通过解决农民待遇不公、信息不灵、市场把握不准等问题,引导农民进入市场,改变农民身份,促使农民从产品生产者转变为商品生产者。
(二)用现代装备带动农业。
改善农业设施装备,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明年我村公路交通条件会得到改善,我村已经得到上级部门的支持,进行土地整改,修建乡村公路和桥梁,国家明年对经过我村的国家v级航道鲁汀河进行休整。
我村要着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要实施沃土工程,以鼓励农民发展绿肥、秸秆还田和施用农家肥为突破口,加快农业综合开发步伐,切实提高耕地质量,前段时间我镇的秸秆还田现场会在我村召开,这不仅是对于我村前段时间秸秆禁烧工作的肯定,也是对我们下一阶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全面推进“六通、六有、六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存环境,带动现代农业发展。
(三)根据村的实际,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农业,实现农业的现代化,科技兴农,这样才能强村富民。
篇3
最近,根据省人大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关于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调研的通知》要求,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和市农业局组织了联合调研组,在市人大副主任彭群林带领下,先后到永修、瑞昌等七个县(市、区)深入到乡村对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情况进行了调研,通过听汇报,走访农民,召开座谈会的方式,了解到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听取了如何进一步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意见和要求,现报告如下:一、目前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现状
1、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设置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市各地把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当作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大力引导、扶持和服务下,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初步统计,全市现有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共有778个,参与人数达1.68万人。其中初中文化3200人,高中(中专)7260人,大专以上324人;年龄30岁以下820人,30-50岁10880人,50岁以上5100人;有初级职称的504人,中级职称32人,高级职称2人;党员占12,团员5。
这些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遍及农村经济发展的各个行业,一是从事优质粮、棉、油、果、桑、茶、中药材,花卉苗木笋用竹等种植类;二是从事核珍珠,特色鱼类、珍禽、鸡鸭、牛、羊、猪等养殖类;三是从事农副产品加工类;四是本地特色产品运销类。由于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已成为连接农业生产和市场营销的纽带,对于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村经济进步,农民收入的增加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运作方式
我市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顺应了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立于上世纪90年代初中期,它的成立为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据调查了解,全市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主要运作方式有三个方面(1)作为农民“自我联合、自我管理、自主经营、自我服务”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政的引导和扶持下,多数县、乡均建立了各种专业协会,协会基本做到“五有”即有场所、有牌子、有人员、有章程、有资金。协会充分发挥服务功能和示范作用,把农户的生产和农产品的营销紧密的连接起来,实行产、供、销一体化,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大大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2)龙头企业的带动使合作经济组织有了主心骨。修水县祥辉丝业作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直接把农民自发组织的千禧蚕桑基地列为本企业原料基地,与协会订立了产销合同,大大激发了农民种桑、养蚕的积极性,企业帮助农户解决生产中急需的资金,春季种桑的化肥、农药都由企业投入,更加密切了龙头企业 合作组织 农户的关系,该县4个缫丝企业,带动了5万户农户种植了9.3万亩蚕桑,使得蚕桑产业成为该县的支柱产业。(3)一部分农民大户,技术能手和营销能人领办,他们自发组织每人出资进行参股,生产和经营本地的土特产品,带动和促进了当地农民发展特色产品的热情,让农民从中增加了收入,得到实惠。
3、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取得的成效
实践证明,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基本手段,也是创新农村经营机制,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内在要求。其成效是:
(1)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为成员提供市场信息和生产技术服务,更好地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和产品特色,不断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如都昌县青虾合作社,成立于1998年初,现有团体社员5个,自然人社员110人,从单一青虾活鲜运销,发展到养殖,加工、运销、经营一体化的合作经济组织,20__年青虾养殖8万亩,年销售青虾3500吨,年产值达1.3亿元。又如九江县果业、苗木,蔬菜等流通协会20__年实现销售收入1.1亿元。
(2)能够通过参与产后的加工,营销等经营活动,延长农产品产业链条,使成员获得更多的农副产品增值利润,如九江县港口镇,农副产品流通协会根据市场需求,因势利导,积极组织龙虾加工,全镇去年龙虾加工户达400多户,通过龙虾加工,户均增收2800元。
(3)能够通过集体购销等交易环节上的联合,降低单位购销成本,减少交易费用,扩大产品市场份额,低成本地实现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如九江县各类协会已在西安、兰州、北京、广州、杭州等大中城市设立了20多个直销窗口或营销网点,销售收入5000多万元,安排专职销售人员30多名。
(4)比较注重品牌效应,着力培养和打造优势产品。星子县温泉西瓜大打“绿欢”牌,并从农经网上销售信息,使得西瓜供不应求,去年西瓜销售收入达350万元,九江县将本地优质产品都进行了品牌注册,大大提升了该县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力。
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各级党政和有关部门的引导、扶持、服务下,近几年虽然有了较大的发展,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较,与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客观需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就全市县与县相比,发展也很不平衡。目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思想认识有着 一定程度的偏差。在一些县、乡、村和部门的领导至今仍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概念,性质认识不清,对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拓宽农民增收的重要作用缺乏紧迫感。总体上讲有“三多三少”:官办的多,民办的少;松散型的多,紧密型的少;规模小的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少。
2、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设立的地位不明。农村现阶段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组织性,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对该组织在社会的认同,法人登记依法经营、资金筹措,税赋减免等方面缺乏法律依据。造成该组织经营管理不规范,运行机制不健全。
3、专业合作组织技术力量单薄,人才缺乏。(会)社员来源仅是户与户之间交流,适应市场经济意识能力不强;懂技术、会管理、善协调及开拓性复合型人才缺乏,大多有着依赖性。
4、管理不够规范。大多没有章程,没有约束机制。就我市而言,还没有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鼓励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产业导向和扶持政策,工作中提要求多,具体可操作的硬办法少,以致各地发展的水平也是参差不齐。
三、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几点建议
农业面临着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抗风险能力弱,急需要政府引导和支持农民,通过联合,走进市场,为了促进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1、尽快立法,确立其法律地位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在家庭承包经营之后,适应农村改革和发展要求的一项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使其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需要尽快制定出台《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法》。在法律条文中要明确几点:(1)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性质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种农民互助合作经济性质的经济组织,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成立,其目的是从事经济活动;(2)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具有特殊的法人地位,对具备企业法人条件,开展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到工商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取得企业法人资格;具备社会团体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条件,不从事营利经营活动的专业协会,到民政部门进行登记,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或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履行相应的社会责任和义务。(3)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在注册、税赋、融资、科技、信息等方面给予其更多的优惠和支持。
2、实行分类指导,大力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是农民在自愿基础上建立的以对成员提供服务为宗旨,以生产经营活动为纽带,以销售加工环节的合作为重点,以维护成员利益,提高市场竞争力,增加成员收入为目的。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适时扶持处于萌芽状态的各类合作组织,使其发展壮大。一是鼓励农村能人牵头。主要是乡村干部、务工返乡青年和本土生意人。二是依靠龙头企业带动。龙头企业出于保证农产品质量、供货时间及时和数量大以及服务成本低等特点,与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立紧密产、加、销关系。三是支持农村推广机构领办,这类合作组织依托自身科技力量强,辐射作用大,但发展的关键是避免官办。在引导培育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时,必须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不动摇;一是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原则,农民加入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后,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不影响生产经营自和家庭承包所有权。二是坚持自主自愿原则,即“入社自愿、退社自愿”。三是对内服务原则,对内为农民提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组织化和市场竞争力。四是突出特色发挥优势原则,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要紧紧围绕本地优势和农产品品牌效应,极力将优势农产品推向国内外市场。
3、加强扶持,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我市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合作的规模小,层次还比较低,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指导和各方面的支持,为其迅速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加大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资金扶持力度。各级政府财政每年应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开办费,新产品、新技术推广以及优秀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奖励等。二是改善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服务。各级农村信用社及其他金融机构要加强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信贷支持,每年安排一定数量的农业信贷资金,解决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季节性、临时性所需的资金。三是让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享受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对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自产自销农业产品免征增值税,对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农业机耕,排灌、病虫害防治、植保、农牧业保险以及相关的技术培训业务,取得的收入免征营业税。四是以奖代补,鼓励兴办各种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对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合作经济组织,按贡献比例对其进行以奖代补。
篇4
二、对园区现有项目结构的评价:调查中,多数人认为,园区现有的项目结构对周边群众的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园区的项目示范性很好,但是,群众由于技术、市场等原因无法效仿。园区项目的建设应考虑与群众利益相结合。
三、群众参与园区建设情况。
1、发展与园区相关的项目情况:在调查的三个村750户群众中,依托园区发展与园区相关的花卉,苗木、特色蔬菜等项目的有48户,这些户人均年收入均在1**元以上,高出普通户一倍多。如,崔营村群众陈书法,利用嫁接技术种植和培育海棠等盆景,结合植物造型技术,每年净收入4**元;闫庄村群众阎遂山,依托园区发展绿化苗木,每年净收入近5**万元;阎敏山依托园区发展草坪,每年净收入2**多元。
2、服务园区建设情况:调查中发现,周边三个村的群众,在参与园区建设,为园区项目户不定期做零工的人约占三个村劳动力总数的10%以上,尤以妇女为多。如,崔营村六组,全组有60户人家,232人,常年在园区干零活的有40多人,月均工资300元,单此一项,该组人均年增收近600元。
3、通过园区学习技术并发展家庭产业情况。通过近几年园区项目户的用工培训,周边三村有30%以上的人掌握一至几项农业先进技术。如闫庄村李金华等六位妇女,通过新天地公司组培中心用工培训,目前已成为组培方面的技术骨干,被新天地公司聘用后,月工资400元。再如,通过市林业局杏李育苗用工培训,崔营村有200多人掌握了嫁接育苗技术,部分人员利用这项技术繁育其它苗木,形成了家庭支柱产业。通过调查发现,有5%的人员通过在园区学习技术后发展起了自家的家庭支柱产业,大部分人员虽有技术但没有派上用场。
四、群众对园区发展的建议和期望。
群众盼望园区有大的发展,并有好的项目引导他们发展家庭产业。具体建议如下:
1、希望园区能发展与群众互动的项目,即由专业公司牵头,实行公司加农户的方法,带领农民一起发展项目。
2、希望园区各项目户与群众之间能信息互享,实行帮带活动,帮助农民与市场接轨,减少群众生产的盲目性。或由园区成立信息服务中心,指导农民发展项目的方向。
3、希望园区能引进一些适合群众在家中操作的小型项目,并能定期培训技术,统一回收产品。
4、希望园区能够发展好旅游业及餐饮服务业,特别是农家乐性质的服务业,让农民能够共同参与。
5、建议园区在公路边建一个花卉、苗木、种子、化肥、农药交易市场,以便更好的服务群众,服务客户。并设置醒目的广告标牌,让客户从路边过一趟就知道园区内有什么东西。
6、建议园区能从群众方面考虑,协调项目户提高一下地租。
五、园区发展与群众发展的思考
园区发展十年,虽然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自己的模式,但是也存在许多限制园区发展的因素。具体表现在:
1、土地问题:园区发展需要扩大面积,如果仍实行“租赁”形式,就形成了园区发展与农民争地的矛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就是让群众参与园区建设,象鄢陵、潢川等地一样,由政府引导,园区做示范,按照某一模式,让群众自愿发展,共同形成某一优势产业。
2、市场问题:园区发展至今,某些技术及产品在国内领先,但是就是形成不了市场,有些即使形成了市场,但市场范围很小,有一定的局限性。其原因就是缺乏跑全国市场的专业经纪人。因此,培养市场经济人非常重要。
篇5
关键词:农村经济管理;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1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有利于提高人们对于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本文从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两个方面总结了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希望更多人可以关注并支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
1.1提供制度保障与支持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对我国经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农业经济管理工作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保障,是农村经济发展的促进因素。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农村经济管理的强化可以使各区域因地制宜进行农村资源的充分利用,在构建农村经济发展规范制度的基础上避免农村经济发展的盲目性,在解决农村经济发展问题的基础上激发农村经济的发展潜力。
1.2提供理论指导与解决方案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发展被推上了历史节点,社会也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新机遇。科技与网络的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多的高效管理方法和手段,对农村经济管理者提出了新的管理水平与要求。加强农村经济管理可以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解决方案和发展方向的指导,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
2提升农村经济管理措施
提高农村经济管理水平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农村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才能更好地保证农村经济管理工作的效果,具体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2.1提高农民文化水平
农村主要是进行农业生产的阵地,发展农村经济要从农业生产入手。随着科技发展,一些先进农业生产机器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对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有重大的促进作用。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要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升农民的文化水平,使其能够快速接受先进机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重要性,在学会使用机器的基础上进行农业生产,以促进农村经济健康发展。
2.2制定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
农村经济管理对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科学的农村经济管理制度可以对农村经济发展指导和约束。管理制度在构建时要以农民认识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为基础,以促进农业生产结构转型,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源动力。科学管理制度可以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机器进行农产品的加工,以拓展农产品市场,在丰富产业链条的基础上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安全性与环保性,在保障农民利益的基础上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3加强管理工作中的细节
在农村经济管理过程中,细节决定成败。农村经济管理工作包括合作社建设、账务管理、集体资产管理等多方面工作,随着农村经济改革的推进,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越发复杂,管理人员及管理部门的责任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在国家不断强调农村经济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上,农村经济管理工作需要在国家政策指导下进行工作创新,要强化细节管理。经济管理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与农民进行接触,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在掌握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管理报告的撰写,以减轻农民负担。
篇6
关键词:农机监理;农村经济发展;作用
从整体角度分析,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进程中,农机监理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并且在近几年伴随着农业现代化与机械化的不断发展而得到完善。尤其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农机监理得到了创新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在十会议报告中,提出“要建设新农村,全面贯彻党的农村各项政策,让中央的惠民政策落实到实处,保证粮食安全与农村的稳定”,由此可以得知农村问题备受关注。农机监理是应用法制手段对农业机械进行管理,以此提高农业机械化监督与管理,尤其在调整产业结构以及商品生产中,能够真正满足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在全国各个地区中农业机械已经成为了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不仅实现了农业增产增收,并且还可以改变农业劳动力结构,可以发展多种经营,真正实现“两高一优农业”,在提高农村经济之余也实现三农工作的有序开展。
1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1)农机监理属于执法机构,需要严格按照国家以及相关地区的要求与标准,对农业机械的操作进行安全监督与管理,避免出现违章现象。可以说农机监理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而农机监理员则是农机安全生产的主要保护人员,只有将农机监理真正融入其中,发挥监督与管理的作用,才能保证农机工作安全且有序的进行,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
(2)在新时期,积极做好农业机械操作人员的管理与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农机监理可以在农业机械操作管理中进行监督与管理,指引农民对保养、田间作业等一系列知识有所了解,并且可以在农村中得到推广与应用,从而有效改善农村落后的局面。
(3)一般而言,农机监理机构的范围比较固定,因此农机监理人员需要与农业机械人员进行相处,相互沟通交流。除此之外,农机监理人员不仅要具备执法责任,还要为农业机械人员排忧解难,为其带来最真诚的服务。如此一来,在农机生产中,才可以真正发挥出农机监理的作用。
(4)众所周知,在农业发展中,自然灾害是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自然灾害会导致农业受到影响,形成减产现象。我国农机监理部门在农业生产遇到自然灾害的时候能够在短时间内通知相关的部门,并不断组织农民以及机手,实施抗灾救援活动,并且根据实际的发展情况制定抗灾服务小组以及维修小组,深入到田间地头解决农民所遇到的困难。
(5)农机监理还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监督、管理与协调作用,其内容包括了农技田间作业、跨区作业等。另外,为从根本上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高质量与效率,在降低成本、安全生产以及化解纠纷的同时,农机监理同样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为农民发展生产以及农村经济提供标准化发展,推动我国农业朝着可持续方向发展与进步。
2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策略
农机监理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策略:①要积极开展“文明监理”活动,其内容需要围绕农业以及农村经济,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水平。②需要做好驾驶员的牌证管理工作,需要实施年度审验,并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保障农机的高效、优质以及安全,以此能够更好的为农村服务。③要从根本出发,要坚持依法治机,做好农机的监督管理工作,还要对农机产品质量进行监督与管理,定期进行检测,打击伪劣的农机产品,不断净化农机市场,从而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推动农业机械化的健康发展与进步。④要将农机监理与农机相互结合,积极做好农机科技的推广工作,并且要积极制定有效的农机技术组装配套体系,实现农业经济从传统型转变为集约型。⑤需要不断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以及机具的应用率,要以农民、农业、农村作为基调,不断开展农机的社会化发展,保证在农业生产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中发挥出重要的作用。⑥需要指导农民群众了解农机安全生产教育,不断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包括提高驾驶人员的素养,做好农业机械的管理工作等。只有真正做到,才能实现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3结语
篇7
一、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关系的变量选择
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及相互关系是现实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之间的数量关系,结合西部地区农村经济的实际现状,用第一产业增加值与乡镇企业增加值的总合来计算农村增加值的估计值。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22.3∶41.5∶36.2调整到2005年的19.5∶44.4∶36.1。2000年西部地区第一产业增加值3706.78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4756.85亿元,农村增加值8463.63亿元,农村投资727.81亿元,农村消费3999.35亿元。农村投资与消费是必须关注的重要变量,[7]2000年西部地区农村人均增加值2522.60元,人均农村增加值1104.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32.31元,农村人均投资216.9元,农村人均消费1192.01元。2005年第一产业增加值4025.76亿元,乡镇企业增加值5054.48亿元,农村增加值9080.24亿元,农村投资868.65亿元,农村消费4407.82亿元。2005年西部地区农村人均增加值2977.06元,人均农村增加值1375.5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891.73元,农村人均投资285.23元,农村人均消费1496.61元。可以看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更多地来自于乡镇企业发展的推动。2006至2010年间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6.32%下降到13.25%,比重出现下降趋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587.56元提高到3815.58元,年均增长13.82%。研究发现,西部地区农村投资增长普遍低于农村消费增长,西部地区农村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差距逐步扩大,西部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差距开始逐渐拉大。对于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的水平,主要衡量农产品正规和准正规物流机构的农产品运销,并从物流来源和物流运行两个角度加以分析。从物流来源方面看,依据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可以选择物流供给指标、物流需求指标,本研究选取物流网络里程、货运周转量两个指标。从物流运行方面看,应当选择物流成效这一指标。然而,由于中国缺乏这一指标的官方统计数据,在实际分析中,本研究利用交通、仓储及通信业的总产值来构造物流产值指标的数据资料,[8]根据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带的物流业产值比较来衡量西部地区物流发展的程度。[9]西部地区物流总量的所有相关数据参见表1。 本研究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2年)、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业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国家统计局历年《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中国网)、《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中国物流年鉴》(中国物资出版社,2012)。
二、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相互关系的实证方法
本研究通过以下三个模型完成ADF检验:本研究以AIC和SC确定最优滞后期数。
三、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关系的数量特征
(一)各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利用Eviews计量经济软件,[10]对中国西部12省市区农产品的各物流指标和农村经济增长指标进行单位根检验,以确定各时间序列的平稳性。各变量及其指标的相应对应关系如表2。通过检验可以看出,时间序列的FR和TZ原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大于该序列的检验值的临界值,说明FR和TZ时间序列都是平稳变量;而时间序列的RGDP、XF、WWL、HYZ、WLC原序列的ADF统计量都小于该序列的检验值的临界值,这说明RGDP、XF、WWL、HYZ、WLC时间序列均为非平稳变量。表3表明中国西部12省市区农产品的各物流指标和农村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为一阶非平稳序列,对非平稳变量采用差分算子进行检验。
(二)协整性检验从上述分析可看出,农村经济增加指标(GDP)与物流供给能力指标(物流网络里程)和物流成效指标(物流产值)都是单整的,呈现出非平稳特征。本文选取常用的Johansen检验方法对这些变量进行检验。表4协整性检验的结果表明存在协整关系。表5确定的是西部12省市区农村经济总产值与物流网络里程和物流产值的均衡向量,得出β=(1.000000,2.443309,-2.720113)。通过协整检验确定的上述三个变量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可以发现2005~2012年间,农村经济增加值GDP与物流网络里程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而农村经济增加值GDP与物流产值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这说明2005~2012年间,从总体上来看,物流产值对农村经济之间是正向作用关系,物流产值的上升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而物流网络里程的增加,在转轨时期,对农村经济总产值的增加显然是一个不利因素,这与我国政府主导的农产品运销活动效率低下也是密切相关的。根据时间序列的单位根检验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农村经济增加指标(GDP)与物流需求能力指标(货运周转量)和物流成效指标(物流产值)也都是单整的,呈现出非平稳特征。本文同样选取常用的Johansen检验方法对这些变量进行检验。表6协整性检验的结果表明,这三个变量之间并不存在协整关系,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之间不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三)格朗杰因果检验1.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总产值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表7表示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总产值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说明:物流网络里程和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与农村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物流产值的增长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原因。表8建立VAR模型,确定物流产值对农村经济总产值作用的符号关系。该模型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物流产值的增长是促进农村GDP增长的正向原因。2.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表9表示西部地区农民收入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表明:物流产值与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的增长是农民收人变化的主要原因。表10建立VAR模型,确定物流产值、物流网络里程的增长对农民收入作用的符号关系。该模型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物流网络里程的增加是农民收入增长的负向原因,而物流产值的增长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正向原因。表11建立VAR模型,确定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增加对农民收入变化的作用关系。该模型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增加是促进农民收入增长的正向原因;而物流网络里程的增加与表10的模型一致,仍然是农民收入增长的负向原因。3.西部地区农村投资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表12表示西部地区农村投资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说明:物流产值的增长是农村投资变化的原因;农村投资变化是物流网络里程增长的原因;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与农村投资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表13建立VAR模型,确定物流产值增加对农村投资作用的符号关系。该模型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物流产值增加对农村投资的增加是正向的促进作用,物流网络里程增长的原因是农村投资变化。4.西部地区农村消费与农产品物流相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表14表示西部地区农村消费与农产品物流关变量的格朗杰因果检验。检验结果说明: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的增长与农村消费增长量增加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物流产值的增长是农村消费增长量增加的原因,农村消费增长量比上一期的增加同样也是物流产值增长的原因。表15建立VAR模型,确定物流产值增加对农村消费作用的符号关系。该模型拟合效果并不是很理想,说明模型遗漏了其他重要相关变量。但是从模型中还是可以看出:两者之间的系数为正,说明在2005~2012年期间,物流产值的增长与农村消费增长量增加之间互为正向原因。
四、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关系的评价
(一)西部地区农产品正规物流未能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物流网络里程对农村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均有促进作用,农产品正规物流机构货运周转量只有利于农民收入增长。这一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说明了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符合帕特里克典的“供给领先”模式。[11]但依据本研究的实证结果,从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与农村经济制度变迁的角度看,西部地区农村居民的有效农产品物流来源仍然处于自我积累阶段;从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发展与整体物流和国民经济发展相互影响的角度看,西部地区农产品物流没有发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功能。
(二)西部地区农村经济未能促进农产品正规物流发展农村经济总产值与农民收入增长有利于提高农产品货运周转量水平。这一结果从表面上看,似乎说明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促进了农产品物流发展,符合帕特里克经典的“需求追随”模式。[12]但依据本研究的定义,从功能物流角度看,农产品货运周转量水平的提高并不必然代表农产品物流发展。不能转化为农村有效投资的农产品货运周转量增长,只能是功能异化的农产品物流发展,充其量只是农产品物流机构自身的发展,而非农村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农产品物流发展。
篇8
关键词:农村金融机构;农村经济;促进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7;F832.3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0-000-02
“服务三农”的政策我国实施已久,取得了喜人的成绩,在农村经济发展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不仅对我国农村金融体系进行了完善和优化,并且对“三农服务”政策予以支持。本文对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深入分析。
一、当前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现状
1.农村金融总量现状
金融总量指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条件下金融发展所能容纳的金融资产的总数,一般来讲金融总量的内容包括金融机构总的投资总量、居民的储蓄能力、以及金融机构的存货总量等。它反应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农村金融总量体现在农村存款、农村贷款、农村金融机构的存差和农村居民储蓄存款等指标上。自1990年之后,金融资产总量呈现逐年上升趋势,农村经济发展较为稳健。在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农民收入日益增多,农村金融各项衡量指标稳步上升,这种发展态势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趋向基本相同。
2.农村金融机构现状
我国正规的农村金融机构共有六种组织形式,分别为:农业发展银行,农业银行及其它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以及其他农村合作金融机构,邮政储蓄机构。就分布情况来看,国有商业银行和农业发展银行主要分布在城市区域内,偶有设置在农村地区,也是比较富庶的地区,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多设置在县以下的区域内。在农村金融机构的六种组成部分中,农村信息用社占有较大的比例,是农村金融市场的中坚力量;其余的金融机构虽都是为农业服务,但侧重点有所不同,农业银行侧重于工商业的资金投入,邮政储蓄只具有存款功能,不能给农户发放借款,开放服务的局限性,大幅减弱了邮政储蓄对农村经济的支持。
3.农村金融政策现状
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对推动农村金融的相关政策,给农村金融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对农村金融政策进行总结,具体可分为以下三个时期。第一阶段(1978-1993年),这一时期的主要政策目标是构建更多的新金融机构,恢复原有的旧金融机构,使农村金融市场呈现多元化态势,并刺激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第二阶段(1994-1996),明确了农村金融的改革目标和改革思路,并提出了要建立一个金融体系,该体系能够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及时、有效服务;第三阶段(1997-至今),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同时,也开始重视对金融风险的控制,进一步保障农民权益。
二、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经济中发挥的作用
1.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是国家银行金融机构的一个分支,在向农民提供金融方面各类服务的同是地,还能够将农民手中闲置的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其他的农业生产投资上。可以说,农村金融机构是农民手中资金与农业投资之间的纽带,经由农村金融机构连接后,农村经济得以实现循环发展,同时推进农村经济向城市化的方向发展,实现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平滑过渡。投身于农业的农民应对自己的资源进行有效管理,使资源变为具有价值、且不断增值的资产。当前,农村生产经营业务不断拓展,其中农村金融机构起到了十分关键的作用,农村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使各地区、各产业之间的经济往来更为密切,资金供给更为平衡,从而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2.农村金融机构的信贷作用
农村信用社有效地缓解了我国农村资金十分短缺的问题,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农村扩大再生产及农户积极创业的积极性。农村金融机构为农村农户办理贷款带来了便利,为新农村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农村信用合作社为农民提供的小额贷款服务,给农民扩大农业产业规模,或是自主创业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农村信用合作社对贷款的要求不是很严格,并且办理流程简便,使农民自主创业的渴望成为了现实。但农村信用合作社在风险管理上存在些许不足,近些年,我国对信贷制度进行了不断完善,农村信贷管理的相关政策也陆续出台,但落实情况不尽理想,信贷管理的方法和模式还需进一步优化。
3.农村金融机构的减少民间贷款作用
在农村民间贷款现象较为普遍,在农民需要用钱时,民间贷款往往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方案,但民间贷款危害巨大,其存在较大风险,不但扰乱社会秩序,制造更多的社会矛盾,并且阻碍金融体系建设。农村金融机构能够有效解决农民资金问题,但却非农民的第一选择,理由在于:一是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不尽完善,未向农户主推小额贷款业务;二是农民的收入普遍较低,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利率超出农民的承担能力;三是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时,需要农民以物抵押,但对于农民来说,通常除了几亩田地之外再无长物,所以农民通常不采取向农村金融机构贷款的方式解决资金问题,转而向民间贷款寻求资金帮助。对于上述问题,金融机构对贷款服务做了适度调整,农民在贷款前,农村金融机构会对农民经济情况进行深入了解,并对其进行信用评级,在一定金额、一定时限内,取消以物抵押的规定,在农民通过信贷审核后立即放款;在利率方面,根据农民投资产业的生产周期,确定不同的借款期限,在利率上给予农民最大的优惠。经过上述措施,农村金融机构小额贷款业务对民间贷款起到了一定遏制作用。
4.农村金融机构的稳定经济作用
农村金融机构与农村经济发展休戚相关,农村金融机构通过为农民创业、农业发展提供各项金融服务,为农村经济提供资金上的支持,使农村经济由内向型转变为外放型,由单向经济转变为循环经济,稳定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农村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为农民,农村金融机构向农民发放贷款后,还会对资金的使用进行一定监督,在农民遇到经济上的相关问题时,也可向农村金融机构咨询,享受农村金融机构的配套服务。农村金融金融机构的监督并非管理约束,而是为农民的投资安全提供一定保障,为农村经济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5.农村金融机构的促进建设作用
在为农村农民提供贷款业务,满足农民自主创业资金需求的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还对农村基础设计建设给予了资金支持。农村金融机构的有关人员会深入到农村,对当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情况进行了解,如果发现某地由于资金问题导致基础设计建设无法开始或无法继续建设,农村金融机构就会调配资金,对建设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在资金到位后,农村金融机构还要做好跟踪确认工作。一是对建设工程的开展进度进行确认,二是对投入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确认。比如,水利工程建设需要耗费大量资金,一些农村地区没有资金兴建水利工程,农村金融机构的相关人员了解到农民用水困难后,便对当地的水利建设进行拨款,如此一来,不但解决了农民用水的难题,而且改善了农民耕作环境,可谓一举多得。
6.农村金融机构的推行政策作用
前,我国出台了一系列服务农村的政策,在这些利好政策的推动下,农村经济呈现一派欣欣向荣之景。与此同时,金融机构也为金融政策的推行作出了贡献,具体如下:首先,农村金融机构促进“三查”制度推行,信贷人员在发放贷款时要作到:贷款前详加调查、贷款前时严加审查、贷款后细致追踪。在每次办理贷款业务时,都要将“三查”制度贯彻到底,对贷款的风险进行预估,如果此项贷款存在风险较大,则应出具书面风险报告,为存款用户的资金安全提供保障,进一步推进农村金融机构健康发展;其次,农村金融机构促进责任追究制度推行。为了降低信贷业务的风险,农村金融机构对责任追究制度进行严格执行,对信贷过程中所有参与者的责任进行追究,对主责任人的行为进行约束,避免由于个别工作人员个人因素导致农民无法贷款。
篇9
农村信用合作社(简称农信社,下同)是由农民入股组成,实行入股社员民主管理,主要为入股社员服务的合作金融组织,是经中国人民银行依法批准设立的合法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中国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同时,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
二、农信社在涉农业务中遇到的困难
从农信社的性质及业务经营范围中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其所有业务基本上都是围绕着“三农”项目开展的,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来说,农信社在其中的作用绝对不容小觑。但是在对各地农信社的实际业务进行梳理之后发现,农信社的业务拓展与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之间也出现了一些供需不平衡的情况。
一方面,农信社的涉农贷款出现“放贷难”情况。按照国家对金融机构的相关规定来说,涉农信贷业务应该是由农发行、农信社、和农行共同完成,而且由于农信社的网点分布要远比其它两个银行类金融机构辐射面广,因此理论上来说农信社的涉农信贷业务应该是最好的。但是在对一些基层农信社的信贷业务进行整理之后发现,极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抵触农信社的信贷业务情况。
另一方面,规模化农村经济发展出现“贷款难”情况。根据已公布的资料信息显示,全国农信社农业贷款余额达6966亿元,占全部金融机构农业贷款总额的83.8%。单纯的看这个数字比例是很高的,但是与之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互结合之后就发现,各地农信社的实际涉农放贷明显的趋于萎缩状态,在内蒙古、宁夏等地的农信社贷款审批流程往往要超过180个工作日以上,这样就严重影响了农信社的信贷业务效率。
三、农信社涉农业务困难的成因
从表象上看,上述的困难完全是一种悖论,但是从根源上来分析的话就清楚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尴尬局面是有具体原因的:
其一,提高了贷款追责力度导致农信社“惜贷”。不良贷款的出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信社的正常业务经营,而且还对区域性经济环境秩序的平稳造成了干扰,因此相关部门加强对贷款的追责是完全有必要的。相比起商业金融机构动辄单笔几千万上亿元的贷款资金进行风险评估或者监督的力度来说,农信社需要面对的往往是众多农户单笔几万元的小额贷款,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贷款的监管难度,导致了个别信贷员根本不开放这类型的业务,加重了农村经济体中的小微企业发展资金缺口困难。
其二,农信社信贷产品单一不能满足实际信贷需求。信贷员对于贷款的立项审批是根据农信社的信贷产品来设置的,由于信贷产品的相关要求与农民的实际贷款需求存在着不对等的情况,因此即便是所有的资质完全符合贷款要求,但是由于程序不对,信贷员也根本不能签发贷款许可。
其三,基层信贷员对客户信息了解不全面。与城市经济发展结构明显不同的是,农村经济结构的发展阶梯式效应极为明显,一旦相关业务的市场前景乐观,其后期追加的投资总量很有可能远超于初期投资。由于基层信贷员在工作中过度关注初期信贷业务而忽视了这种优质资源客户的可持续性发展,再加上同行业金融机构的及时跟进之后,导致了诸多原本由农信社扶持起来带来优质资源客户在后续的合作中并没有选择农信社继续开展信贷业务。
其四,地方政府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这种情况虽然极为鲜见,但是一旦发生之后所造成的后果却是十分严重的,在河北、吉林等地都爆出地方政府处于扶持其它经济实体发展的目的,套用、挪用农信社的专项涉农贷款,导致了农民出现实际信贷需求的时候,农信社已经没有资金进行放贷了。
四、解决农信社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困境的措施
虽然农信社在支持农村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比较突出,但是归纳起来无外乎是内因和外因两个层面的因素,加以梳理,针对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之后,农信社在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仍然是不容小觑的。
首先,将信贷员的责权利进行量化。信贷员提高了对贷款的审核力度进而规避不良贷款的出现,出发点是好的,但是过于严苛的形式影响了正常的信贷业务就得不偿失了。尝试开展第三方评估机构对农民信贷需求的风险评估,让信贷员根据风险评估报告来审定实际信贷业务,就将信贷员的责权利完全进行了量化处理,这样一是提升了信贷员的工作效率,二是通过独立调查机构的工作,客观真实的反映了一些实际信贷情况,三是最大程度上降低了不良信贷业务的发生。
其次,积极拓展农信社信贷产品的渠道与业务范围。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已经完全发生了变化,农村经济实体利用互联网渠道开展电子商务甚至对外贸易业务也已经逐步的趋于常态化。在这个基础上,对于资金的需求已经不再是存与贷那么简单了。作为农信社来说,要根据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实际情况,分步骤的将信贷产品的渠道与业务范围拓展开来。
针对初期投资的涉农项目。信贷员要根据实际信贷需求来引导农民结合农信社的相关业务来确定贷款总量,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信贷员还可以根据项目运作的实际情况来向上级机构提出专项贷款的申请,进而最大化的满足农村经济实体基础性发展的需求。
对于已经步入正轨的农村经济实体,农信社的客户服务人员要及时的了解和掌握资金往来情况,对于企业的发展规划要明确的掌握关键时间节点,将相关信息反馈给信贷员之后,有利于信贷员了解和掌握优质客户资源的深度贷款需求。
对于目前发展存在困难的实体,农信社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扶持力度。有些农村经济实体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困难属于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针对这种情况农信社要在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的情况下,适度对其信贷需求做出一些倾斜性的扶持,这样就有助于企业摆脱困境,从而也为农信社拓展了一个潜在的优质资源客户。不过对于因为投资决策而导致经营困难的非实体性涉农项目,农信社还是要加强贷款资金的风险评估,有必要的话可以启动贷款风险预警机制,从而有效的避免不良贷款的形成。
最对于农户的小微贷款,农信社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简化审批流程。农村经济的发展并不完全依仗于规模经济,农户的小微信贷需求虽然在单量上并不大,但是由于农户的基础较大,其发展形成规模之后对于农村经济也能形成一定的促进。结合这些实际情况,农信社要着力从简化审批流程上入手,为农户节省出更多的时间来投入实际的生产。
最后,省级农信社要加强对规模化信贷资金的审批。无论是出于加强高对信贷资金风险管理的角度,还是出于提升农信社行政垂直管理的角度,省级农信社要对形成规模的信贷资金加强审批,除了相关的资质信息要完成备案申报之外,对于资金使用情况要结合定期巡检与不定期抽检一起来完成。从而有效的规避地方政府对农信社业务可能造成的干扰。需要强调的是,对于涉农专项扶持资金,省级农信社要全面落实专人管理、专项审批的原则,对于其间出现的问题必须加强追责。
篇10
一、农业科技档案归档范围及要求
1.农业科技档案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真实记录,是从事农业科技研究、生产、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据。科学合理的归档范围是科技档案齐全完整的重要保证,是整个科技档案管理工作的基础。凡是在科研活动中直接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科研文件材料均属于归档范围。包括:研究报告、项目建议书、科研课题经费申请及批件、计划任务书、协议书、合同书、试验方案、设计方案、实施方案。实验过程中的重要原始记录,田间调查、综合分析报告。计算文件,检验文件,设计文件、图样,工艺流程,专利申请,重要的国内外来往文件,课题阶段总结、中期评估报告、年度进展及执行情况报告。科技成果申请表、鉴定证书、科技成果奖励与审批文件,获奖凭证(奖励证书及奖状、奖杯、奖牌,专利文件及证书)。科技转让合同、协议书,新品种销售转让协议及批复,成果推广应用中形成的技术文件及工作总结,国内外同行评价及用户反馈意见及技术成果宣传报告等文件材料。2.农业科研文件材料的质量直接关系到科技档案的质量,对归档的科研文件材料的要求,一是,课题主持人要分阶段进行科研文件材料的收集、积累,以便在研究工作结束后,确保科技档案材料能够及时整理、立卷归档,并对所交科技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负责。二是,要求原件归档,且文件制作材料必须易于长期保存。书写工具应选择蓝黑水或碳素墨水,不能用圆珠笔、铅笔来记录归档材料。三是,确定合理的归档时间,对研究周期长的课题按阶段归档,采取每年一次将当年形成材料归档的办法,研究周期短的课题在任务结束时及时归档。
二、提高科技档案的质量,创新服务方式,为农村经济发展助力
- 上一篇:关于医院发展的调研报告
- 下一篇:农村金融市场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