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金融产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金融产业发展报告

篇1

首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的,释放出我国老龄产业日趋重要的清晰信号。到2050年,逾百万亿元的消费潜力,近36.8亿人次的老年人口就诊人次,7900万左右老年人口的养老需求……巨大的市场前景将会吸引巨量的资本进入。

《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是我国第一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蓝皮书从学者的独特视角,全面阐述了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原因,提出了未来中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八个战略着眼点,深度分析了四大老龄产业板块的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及对策等,对中国老龄产业的发展潜力进行了预测。

9月23日,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我国首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我国已经处于老龄社会初期,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释放了老龄产业发展空间,未来中国将成长为全球老龄产业市场潜力最大的国家。

将成全球老龄产业最大国

根据预测,2050年全世界老年人口将达到20.2亿,其中,中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8亿,几乎占全球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2014年至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的消费潜力将从4万亿元左右增长到106万亿元左右,占GDP的比例将从8%左右增长到33%左右。

当前,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政策环境良好,市场需求逐渐释放,市场供给不断扩大,社会力量参与老龄产业的热情日益高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老龄用品业市场日渐升温,老龄用品、辅具和保健品等需求旺盛;老龄服务业发展持续加速,以养老服务、健康服务为主的老龄服务业成为市场投资热点;老龄房地产业市场供给走旺,以房地产开发企业、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各路资本竞相投入。

报告同时指出,在看到大好形势的同时,也要看到中国老龄产业发展还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产业组织发育迟缓、产业政策不明晰等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政府职能转变和政府加大对老龄产业扶持的新形势下,老龄产业作为老龄社会条件下的基础性产业、支柱性产业和战略型产业,既是未来中国宏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发展老龄经济和应对人口老龄化严峻挑战的战略选择。

“要抓住老龄产业发展的机遇期,最大限度地创造老龄产业发展的有效刚性市场需求,加快出善重点领域的老龄产业政策,加速培育老龄产业组织,打造老龄服务网络,建立国家老龄产业核心技术研发基地等,促进老龄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说。

面临产业发展机遇期

老龄金融业、老龄用品业、老龄服务业和老龄房地产业,将是老龄产业的4个板块。报告指出,从2013年到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内部将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变化都是未来开发老龄产业的重要依据。

首先,老年人口高龄化日趋严峻,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将逐步增多,2020年达到2900万,2054年达到峰值1.18亿。为此,未来开发老龄产业的整体战略布局重点应逐步转向中高龄老年人口。

其次,空巢老人和无子女老人将越来越多。到2050年,临终无子女老年人将增加到7900万。“他们的老龄服务需求将变得异常强劲,并带动老龄用品业和老龄房地产业的发展。针对他们提供适销对路的产品和服务,将是一个较大的有待开发的市场。”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表示。

报告指出,老年人口的医疗卫生消费需求巨大。根据预测,中国老年人的慢性病患者将从目前的1.1亿例增长到2050年的3亿例,就诊人次将由当前的13.5亿人次增长到2050年的36.8亿人次,老年人口的医疗卫生消费占GDP的比重将在2050年达到5%以上。

这些数字的背后,是巨大的医疗卫生消费市场。同时,老年病医院及康复护理机构建设将成为医疗卫生事业新的增长点。目前,我国老年病医院及康复护理机构建设刚刚起步,到人口老龄化高峰期,无论是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器械配备、人员培训,都将产生巨大的产业。

报告同时指出,从未来老龄产业的发展走向看,国家开发老龄产业的战略着眼点主要表现在8个方面,如最大限度地创造老龄产业发展的有效刚性市场需求,加快出善重点领域的老龄产业政策,加速培育老龄产业组织,鼓励扶持现有金融机构业务向老龄金融领域延伸,鼓励兴办一批新的老龄金融专业机构等。

链接:老年人口内部将发生重要变化

中国首部老龄产业发展蓝皮书《中国老龄产业发展报告(2014)》指出,从2013年到2050年间,中国老年人口内部将发生重要变化,这些变化将是未来开发老龄产业的重要依据。

――老年人口城乡分布将发生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关系老龄产业开发的城乡布局。未来城市老年人口一直增长,而农村老年人口先增后减。仅仅从人口因素来看,开发老龄产业的战略重点在城镇,但开发农村老龄产业也不容忽视,到2050年,农村老年人仍然接近全国老年总人口的30%。

――老年人口省域分布将发生重要变化。这一变化关系老龄产业开发的省域布局。到2030年,黑龙江、吉林、辽宁、北京、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和重庆等10个省市,到2050年,吉林、上海、黑龙江、浙江、辽宁、天津、内蒙古等7个省市,是开发老龄产业的重点区域。

――老年人口性别结构将逐步失衡。2010年,男女两性老年人口大体相当,到2050年,女性老年人口比男性老年人口多出3000万。未来开发老龄产业应当逐步重视女性老年群体的需求。

篇2

根据国外研究报告表明,在游艇业上投资1美元,可引发6.5美元至10美元的乘数效应。国际游艇设施委员会(ICOMIA)披露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游艇年贸易额高达400亿美元,如果加上相关的维修、管理、娱乐等费用,全球每年的游艇产业收入超过500亿美元。由于前景广阔,游艇业也被誉为漂浮在黄金水道上的巨大商机。

与欧美游艇业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游艇业发展明显落后。但经过近十几年的开拓,游艇制造与销售、游艇会经营 (游艇停泊、托管及配套会所经营)、游艇展览、游艇租赁、游艇驾照培训、游艇维修维保、游艇码头管理培训等业务开始快速发展,游艇产业链条逐步形成并不断得到延伸,游艇产业的规模逐步增大。根据《2014年中国游艇报告》,2013年中国游艇产业整体规模达到41.5亿元,预计未来5年将保持不低于 30%的市场增长率,保守估计产业规模将超过150亿元。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加上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市场消费观念逐步形成,游艇产业的发展基础不断强化,为发展游艇金融业务提供了产业支撑。

1.游艇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政策环境

2009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发展邮轮游艇旅游,并把包括邮轮游艇在内的旅游装备制造业纳入国家鼓励类产业目录。海南、福建、上海、山东、广东等沿海省份随后出台了以支持邮轮游艇产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政策文件,三亚、厦门、深圳、中山、江门等地级市更是对游艇业的发展进行了详细规划。正是在政府的主导推动、大力协调下,游艇业克服了部分多头管理、行业法律法规滞后带来的审批程序不明确、效率低下的困难,近几年的发展极为迅速。

2.游艇业具备了快速发展的经济基础

按照国际惯例,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时,游艇经济开始萌芽;达到5,000美元时,经济能力允许的消费群体会开始购买游艇;当人均GDP超过6,000美元后,游艇产业也会随之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14年,中国GDP达到636,463亿元,人均GDP达到7,485美元,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江苏、内蒙、广东、福建等8个省、直辖市人均GDP更是超过1万美元。沿海城市中,上海、天津、宁波、青岛、苏州、福州、厦门、深圳、广州、中山、珠海等均超过1万美元,海口、三亚人均GDP分别为7,418美元和8,933美元。从国外游艇业发展的规律来看,中国众多沿海城市已具备了发展游艇产业的经济基础。

二、游艇金融业务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游艇金融业务的现状

除了游艇基础设备设施项目贷款外,目前国内一些金融机构已开始推出游艇金融业务。中国银行山东省分行私人银行部推出了游艇金融综合服务,包括发放游艇按揭贷款、购买游艇保险等。新华信托股份有限公司2012年推出普天基金集合计划,募集了9.9亿元定向用于凤凰岛、皇地基岛和长峙岛谢家山地块的游艇俱乐部、游艇基础设施、游艇配套设施和游艇服务设施的开发建设。

2.游艇金融业务存在的问题

(1)金融机构主动拓展游艇金融业务的意愿不强

由于游艇产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产业规模和产业集聚效应仍有待增强,金融机构积极参与的利益驱动明显不足,加上国家或地方并未有相应的政策对金融机构支持游艇产业发展进行鼓励和引导,因此开拓游艇金融业务的金融机构较少,主动开拓的意愿也不强烈。

(2)游艇金融产品的研发力度不够,针对性的游艇金融产品较少

以游艇消费贷款为例。国外的流程大致如下:购买者购买时支付首笔款项后,由金融机构申请按揭贷款;金融机构对客户通过资信审核后,向游艇生产厂商或经销商支付余款;购买者将该游艇作为抵押品抵押给金融机构,同时把该金融机构作为游艇保险的受益人。但游艇按揭贷款在国内却遇到实际的困难。

三、发展游艇金融业务的建议意见

1.在游艇产业规划的大框架下,出台支持游艇产业发展的金融扶持方案

虽然众多沿海城市出台了支持游艇产业发展的政策文件,但主要围绕本地区游艇产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在规划、国土、海事、港务、海关、边检等方面提出扶持措施,甚少提及金融扶持游艇产业发展的方案。建议出台金融扶持方案,明确鼓励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游艇业务发展,并对积极响应的金融机构提供相应的激励,包括在本地区优先开拓相关业务、直接奖励等。

2.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1)加强与游艇制造企业的沟通,引进游艇融资追索权或游艇融资最终回购,促进游艇按揭贷款业务发展

考虑到金融机构在开展游艇按揭贷款业务时存在处置抵押品困难的实际情况,为打开局面,可引进游艇融资追索权或制造厂商最终回购概念。即银行与游艇制造厂商签订框架协议,明确银行对购买该制造厂商的游艇客户发放贷款,在游艇客户违约时,由制造厂商补足银行本息后,回购该游艇。这样既有利于促进游艇制造厂商或经销商销售游艇,亦可以解决银行较难处置抵押品的问题。

(2)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务

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对于降低门槛、促进游艇销售具有重要的意义。国内首家游艇制造上市公司太阳鸟拟在珠海市横琴新区设立珠海凤凰融资租赁有限公司,启动融资租赁业务。金融机构在这方面大有可为,可与游艇制造厂商或其联盟合作开拓该项业务。

除此之外,还可积极建立游艇产业投资基金,对游艇产业园区或综合性的游艇旅游项目进行投资。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上市,提高直接融资的比例,降低融资成本。积极引导和支持游艇企业运用短期融资券、商业票据等融资工具。

篇3

摘 要: 金融作为支持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在新能源产业的培育、发展与升级过程中具有核心的支持作用,但金融发展过程中不论政府还是市场在配置金融资源方面并不是万能的,均会出现“失灵”。分析新能源产业发展中金融资源配置的多重约束条件,丰富和发展金融体系支持新能源产业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 融资 金融发展 市场

目前有关新能源产业融资问题的研究,大部分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研究新能源产业不同阶段差别化的资本融通渠道。依据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新能源产业的演进依次历经培育、发展、升级等过程。处于培育期的新能源产业对资金需求较大,但是同时具有很高的风险性,一般金融机构对于其资金支持持谨慎态度,因此,其资金来源靠自有资金和政府帮助;发展期的新能源产业逐渐发展起来,对产业基金具有较强吸引力;成熟期的新能源产业已发展到了一定规模,受到金融机构的青睐,可以通过借贷资金,满足资金需求,也可以借助资本市场募集资金。

就目前来看,新能源产业还处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培育期向成长期过渡的阶段,形成了以银行为主导、金融市场为补充的格局,即以银行为主的政府主导间接融资渠道、以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渠道和风险投资为主新金融业态三大金融融资渠道,但不论从融资规模还是方向来看,新能源产业在融资需求中依然面临着多重束缚。

一、银行为主政府主导的间接融资,规模不够、有偏配置

以银行为主中介的间接融资是资金配置的主要方式,是新能源产业融资的重要渠道。银行在新能源产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中有着不可取代的作用,一方面,银行能够提供大量的信贷支持;另一方面,银行能发挥其网点优势,有效实现企业融资需求与社会资金投资需求的对接。但同时由于银行自身发展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面对新能源产业的技术研发以及产业化与商品化存在投资回收周期长、不确定性因素多以及技术风险突出等特点,且其拥有的知识产权和非专利技术都属于无形资产,难评估、难流转,很难作为有效的抵押担保物获得贷款,银行机构体系对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不足问题凸显。与此同时,由于银行体系与政府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银行间接方式投向战略性产业的资金,倾向于有政策扶植、生产规模较大和技术优势明显的大型企业,对于培育期阶段的中小企业而言,银行体系存在着投入规模不够与投资方向偏向的问题。

二、资本市场为主的直接融资,监管不规范,风险较大

新能源产业融资的资本市场主要有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包括主板、中小企业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多层次资本市场构架。资本市场在创新机制和推动新能源产业发展当中具有重要作用:筹集急需的发展基金,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优化治理机构,助推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提供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促进创业资金良性循环,强化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配置、价格发现和资本约束机制,资本市场功能的放大能有效地满足新能源产业的投资需求,多层次的证劵市场的上市条件由低到高正好满足了新能源产业不同阶段的融资需求。对于成熟期的企业,可通过在资本市场上发行企业债券或股票等方式获得资金。但从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情况来看,资本市场融资规模占整个金融市场融资总规模的比例仍然较低。由于新能源产业发展充满不确定性,企业很难通过主板市场进行融资和再融资, 且由于我国存在的非上市股权交易市场,大多数属于各地政府设立的产权交易所的辅助业务,监管不规范,没有规模优势和专业化优势,大多交易清淡,融资功能不强,风险较大。

三、风险投资为主的新金融业态,发展不成熟,有限支持

新金融业态是指相对于传统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或者债券与股票市场而言,为弥补传统金融服务不足而日益兴起的新金融机构、准金融机构或某类金融子市场或创新金融服务工具、模式与标准等。新金融业态主要包括,私募股权投资、风险投资、产业发展基金等,其中风险资本投资是最主要的一种。

但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风险资本投资对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支持作用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大多数风险投资并没有在产业的初创期进入产业,而是选择在成长期的后期进入,主要因为在成长期,企业的产品已进入市场,信息透明度进一步提高,其潜力逐步凸显,技术风险大幅下降,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已转移到管理风险和规模化形成的资金需求缺口风险,这样使得处于大部分成长期的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及时的贷款支持,且资金获取渠道较为有限。

总而言之,在新能源产业融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金融资源的作用,让市场力量有效引导金融资源向处于发展初期阶段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配置,特别是让现阶段科技型中小企业主体能够有效竞争国民经济储蓄流和其他金融资源,满足其有效需求。

参考文献:

[1]张卓,张源,胡挺:《基于业态演进的新能源产业的金融支持与优化路径》,《武汉金融》,2012第6期.

[2]杨志蓉:《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综述》,《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第9期.

[3]龚晓菊:《刍议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财政金融支持系统之构建》,《现代经济》,2009年第3期.

[4]Rioja F.K, VALEV N.T,《Finance and the Sources of Growth at Various Stag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Behavioral Studies》, 2004(2).

[5]张中华,朱新蓉,唐文进:《2013中国金融发展报告》,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

[6]陈柳钦.《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问题研究》,《当代经济管理》,2008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篇4

六优诞生的背景

最近两三年,香港的经济重拾正轨,市民对经济前景的忧虑一扫而空,经济结构转型的讨论于焉再度搁置。但年前金融危机使香港尝遍金融动荡之苦,香港人终于意识到金融业的高利润、高风险特性,冀拓展多元产业,巩固经济根本,结构转型的讨论就此重回台面。在这背景下,六优产业于焉出炉。

六优产业是特首曾荫权在2009年度施政报告的重点内容,六优是指教育、医疗、创新科技、检测认证、环保及文化创意六项具发展优势的产业。六项产业最初由政府特设的经济机遇委员会提出,然后列入施政报告之内。骤眼观之,就可看到当局希望朝知识型经济发展,拓展产业链最高端的部分。在全球朝高增值产业迈进的大潮下,六优的发展大方向无人质疑,而且六优亦符合香港经济结构调整的趋向,理应得到市民商界普遍认同。在施政报告内,政府也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扶助六优踏上正轨,例如放宽土地供应,预留土地予医疗及教育项目拓展。在寸金尺土的香港,此项政策解决了产业发展的根本问题,对产业起步极为有效。尽管如此,坊间却普遍对六优存有质疑,反应比预期差。

造成这种落差的原因,到底是什么呢?

未明了的产业身份

六优最为专家诟病的是产业性质不够清晰,创新科技及文化创意的定义不明。另一方面,政府又未有将相关产业现时的统计数据公诸于众,市民商界不能就此作出深入探讨,遑论参与其中拓展。

除却产业定义不清外,产业的性质亦有不少争论。资本主义理论的一位奠基者,经济学家熊彼得的《经济发展理论》第一章开宗明义即说,“一件事实绝不会单纯只是或纯粹是经济的;其它的──并且常常是更重要的层面也往往存在”。政府正是忽略了熊彼得的忠告。比如医疗及教育不止是经济政策,同时具有社会性,属福利政策之一。医疗是保障市民基本健康的必要福利,教育则是提升市民知识水平,增加竞争力的政策工具,两者俱属市民的基本权利。政府推动产业发展,虽可引来外资,带来商机,但亦有可能带来更多竞争者,如吸引更多外地流入的学生与本地学生争夺大学学位,令本地学生利益受损;另一方面,引入私人公司,虽能扩大服务数量,亦可能推高服务价格,增加市民负担。如福利政策不作出相应调整,市民自然大力反对。尤其是香港的中产阶级,一方面须缴纳税款,一方面在享受更佳医疗及教育服务时,又得自行付费,加重负担。在推动六优时,政府如未能厘清产业性质,令公众信服产业与福利不是此消彼长的零和游戏,拓展六优势必困难重重。

高端城市的盲点

篇5

2009年12月23日,央行网站了《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关于进一步做好金融服务支持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和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指导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意见》对调整信贷结构、有保有压进行了明晰,在禁止对严重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放贷的同时,加大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

对产能过剩行业再出重拳

此次《意见》出台,明确在信贷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对过剩产能行业进行更为严厉的调控:“禁止对国家已明确为严重产能过剩的产业中的企业和项目盲目发放贷款”,“禁止产能过剩行业通过新发企业债、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可转换债、股票或增资扩股等方式融资”,相比4个月前,调控政策再度升级。

在短短4个月内,中央对产能过剩行业频出调控重手,折射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严重现状:截至2008年底,中国粗钢产能达到6.6亿吨,而国内需求不到5亿吨;水泥产能18.7亿吨,国内需求只有14亿~15亿吨。据工信部的《2009年夏季工业经济运行报告》显示,水泥产能已过剩3亿吨。同时,也显示出中国政府刺激经济的宏观政策取向由“总量政策”向“结构性政策”方向转变的决心。

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受到更多政策倾斜

《意见》在禁止对严重产能过剩项目盲目放贷的同时,明确提出要加大对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金融支持。可以预见,未来战略性新兴产业将受到更多政策倾斜。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创新经济发展模式、加快新兴产业发展是2010年经济工作的重大任务和主攻方向。现阶段是我国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关键时期,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我国经济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新兴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从根本上决定了我国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和总体竞争能力。显而易见,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提高推动科学发展的能力,科技将会成为引领未来经济发展最重要的牵引力。

战略性新兴产业蕴含巨大的长期投资潜力

篇6

日前,本刊记者从中关村管委会了解到,由中关村上市公司协会组织编写的《2012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正式,《报告》显示,中关村上市公司2012年的总市值达13554亿元,资产总额达17130亿元。

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关村上市公司在中国资本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报告》体现出中关村上市公司群体多个方面的突出特点。首先,中关村的上市企业具备规模大、市值高、资产轻等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其次,中关村企业拥有增长迅猛的强大投资能力。另外,《报告》针对上市企业群体做出的行业分析排名,充分显示出中关村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了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布局。

获境内外资本市场双重青睐

据了解,中关村上市公司是指依据中关村科技园企业登记注册管理办法,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注册,在全球任一资本市场挂牌上市的公司。这其中,不仅包括在上海、深圳、中国香港的上市公司,还包括在美国、新加坡、英国等地资本市场上市的公司。

《2012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竞争力报告》收录了中关村有财报数据可查的198家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从资本市场分布情况来看,中关村上市公司涵盖境内、境外多个主要资本市场。

198家上市公司中,有133家在境内上市,其中37家在“上交所”上市,96家在“深交所”上市;65家在境外上市,其中25家在纳斯达克上市,17家在“纽交所”上市,19家在“港交所”上市,3家在“新加坡主板”上市,1家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成为中国少有的能够充分获得中国资本市场和国际资本市场双重青睐的地区。

《报告》显示,中关村上市公司2012年的总市值达13554亿元,同比下降1.9%。其中,境内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8012亿元,约占总量的59%,同比增长6.6%;境外上市公司总市值约为5542亿元,约占总量的41%,同比下降12.1%。从市值情况来看,中关村上市公司总市值巨大,在国内资本市场乃至国际资本市场都有着重要地位。值得关注的一点是,2012年中关村境外上市公司的总市值出现了比较大的下降,主要缘于9家国外上市公司在2012年退市。

众所周知,中关村拥有联想、百度、中铁等巨型企业,这些企业市值巨大,对中关村的发展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中关村一些新兴产业领域的企业在2012年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市值增加明显,为中关村奠定了多元化发展的基础。

从市值排名情况看,排名前20位的中关村上市公司市值均突破了140亿元,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3家,境外上市公司7家。同时,中关村上市公司中,市值100亿元以上的有30家,市值30亿元以上的达到了100家,占比超过半数。此外,对比2011年数据可以看到,康得新、碧水源、东方园林、中工国际、中科三环、大北农、双鹭药业等企业发展迅速,排名跃入前20强。

作为自主创新的主体,中关村上市公司拥有雄厚的实力,在中国资本市场以及国际资本市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投资是关键要素。2012年,中关村上市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约为3144亿元,比2011年增长约8.7%,这表明中关村上市公司拥有3100亿现金及等价物可以用于直接投资,投资潜力巨大。

2012年,中关村境内上市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约2201亿元,占70%,增长幅度约为5.9%,境外上市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约944亿元,占30%,增长幅度约15.8%。从现金情况来看,中关村上市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拥有量大,而且境外上市公司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增长速度高于境内公司。

从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排名来看,排名前20的企业拥有的现金及等价物规模均接近30亿元,其中,中国中铁、联想集团等5家公司现金及等价物均突破百亿元,总量充裕。

中关村上市公司不仅本身具备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强劲的投资能力,而且也能借助各种优势资源吸引战略投资。中关村上市公司的自有资金,配合商业银行等金融服务机构的支持,可形成上万亿规模的投资能力。同时,地域优势、国际影响力,以及多元化的资本运作平台为吸引国际战略投资奠定了基础。中关村上市公司在地区投资方面的影响力不可小觑。此外,中关村上市公司拥有科技创新项目,具有项目选择的优势,它们的投资能够直接推动中关村的科技创新。

半数上市企业收入超10亿

《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关村198家上市公司的总资产达到17130亿元,同比增长率高达19.4%。

从资产与市值的比值来看,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的总资产约为109.42万亿元,总市值约为22.74万亿元,资产与市值的比值约为5。而中关村上市公司,总资产约为1.71万亿元,总市值约为1.36万亿元,其比值约为1。《报告》分析指出,同中国上市公司的总体情况相比,中关村上市公司具有轻资产、重技术的特点。

中关村上市公司的资产规模巨大,从资产排名前20的中关村上市公司来看,其资产规模均在100亿元以上,保障了企业发展的稳定性。

资产排名前20的中关村上市公司,其中境内上市公司12家,境外上市公司8家,除了中国中铁、蓝星新材等大型国企外,大型互联网以及IT企业如百度、搜狐等,资产负债率都在较低的30%—60%区间内。由此可见,中关村上市企业轻资产、重技术的同时,也具有资产稳定,资产负债率适宜,债务安全,风险低的特点。

2012年,中关村198家上市公司的总收入约为13145亿元,同比增长14.3%;上市公司毛利润2243亿元,毛利率17.1%,净利润598亿元,净利率约4.5%。

从中关村上市公司2012年的收入排名来看,排前20的企业收入总量都比较大,其中中国中铁和联想集团总收入突破千亿元,且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100家,超过半数。此外,中关村上市公司收入排名比较稳定,与2011年相比,只有3家企业新进入前20,其余17家企业名次变化很小。

从盈利能力分析,中关村的上市公司总体盈利能力较强。负债率低,包袱小,保持着良好的发展趋势。同时,中关村的上市公司中互联网和高新科技企业众多,蕴藏着巨大的盈利潜力。

《报告》研究表明,中关村上市公司目前已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中关村上市公司多达87%的企业实现了盈利。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获得的较强盈利能力,将为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进一步加快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全面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

当前,中关村上市公司群体在中关村创新平台的“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工程”的指引下,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已经初步形成完整的布局,形成了“641”产业发展格局:即,移动互联网、节能环保、下一代互联网、生物医药、轨道交通、卫星及应用六大优势产业引领发展;新材料、装备制造、新能源、新能源汽车四大潜力产业跨越发展;现代服务业追赶式发展。

通过198家中关村上市企业在各大产业的分布格局可以看出,在公司数量分布上,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企业数量最多,共计46家,约占总量四分之一;中关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移动互联网、IT服务业合计68家,占比近三分之一;现代服务业、生物和制药产业、新材料、轨道交通和航空航天卫星产业也发展迅速,新兴高科技产业群潜力十足。

从各产业市值占中关村上市公司市值总量来看,移动互联网和高端设备制造产业的市值占比最大,它们的市值合起来占到总市值的一半。但是,与这两个产业相比,移动互联网产业企业的平均市值更高。现代服务业以及生物和医药产业的市值占比也比较可观,且增速较为显著。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新兴高科技产业市值占比相对较小,表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移动互联网领域,中关村上市企业32家,市值达3825亿元,同比略有下降。市值排名前20的企业,其市值均超过17亿元,搜索引擎企业百度一家独大,遥遥领先。以移动数据、网络安全服务、门户网站、视频社交网站等作为主营业务的移动互联网新兴企业排名也较为靠前。

属于IT服务业的中关村上市企业共计36家,总市值达1298亿元,同比下降约14.3%。作为中关村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IT服务业总体市值并不高。

在高端设备制造业,中关村上市企业共计46家,总市值达2799亿元,同比下降6.5%。联想集团遥遥领先,其他生产电子显示设备、环保印刷器材、航天电子信息通讯设备、高端医疗设备的企业市值也都较高,从而可以看出中关村核心制造业正逐步向高精尖产业发展。

在现代服务业中,共计有28家上市企业,总市值共计1505亿元,同比增长27.4%。市值过百亿元企业4家,排名前20企业市值均过10亿元,以新东方教育为首的教育培训行业4家,占比最多。金融服务、营销传媒、城市景观设计、地产、印刷等行业发展态势均不错,中关村现代服务业正逐步形成综合发展的格局。

在生物医药产业,中关村上市企业总共有17家,总市值约达1113亿元,同比增长20.6%,在中关村各行业增长率中位居前列。

在节能环保产业,中关村上市企业共12家,总市值约675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5%,在中关村上市企业各行业中增长率居首。12家企业市值均过20亿元,其中在膜生物技术、污水处理技术方面领先的碧水源市值最高,约达222亿元。

从中关村未来产业发展趋势和方向上看,2012年中关村上市企业在节能环保产业和生物制药产业总市值增长最为迅猛,增长率分别高达35.0%和20.6%。可以预见,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政策的进一步扶植下,节能环保和生物制药无疑将在中关村未来的产业布局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从移动互联网、IT服务业及高端制造业领域向着环境保护、现代农业、生物制药等领域快速拓展。中关村上市公司已经形成了对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全面布局。中关村的上市公司,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几乎所有行业都有涉及,已成为推动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全力支持企业利用资本市场

近年来,中关村管委会致力于鼓励和帮助示范区企业到海外融资,促进企业实现国际化发展。

目前,中关村管委会已分别和纽交所、纳斯达克、港交所和德意志交易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这四大全球领先的交易所与中关村管委会牵手后,将为投资者、金融机构和中关村企业提供进入世界金融市场的便捷渠道。

中关村拥有高新技术企业近2万家,每年新创办企业4000多家。高科技高成长的“瞪羚企业”3000多家,留学人员累计创办企业6000多家,总收入过亿元的企业1900家,德勤“中国大陆高科技高成长企业50强”和清科“中国大陆最具投资价值企业50强”中,三分之一左右来自中关村。

企业创新创业活跃,金融服务需求持续增加。近年来,中关村高度重视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在聚集金融服务资源、完善技术和资本对接的机制、政策创新先行先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效。2012年8月,国家发改委等9个国家部委与北京市政府联合《关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的意见》(京政发〔2012〕23号),进一步确立了中关村在全国科技金融体系中的战略地位。

中关村积极推动企业利用全球资本市场做强做大,目前,中关村拥有224家上市公司,其中境内145家,境外79家,是我国上市公司最集聚的区域,在境内创业板上市的中关村企业62家,占全国的七分之一,形成了创业板中的“中关村板块”。资本市场的示范效应,极大地提升了中关村的投资价值,进而带动了中关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蓬勃发展。

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之下,碧水源从5个人起步,现在领跑环保产业;小米公司从7人创业团队出发,成立仅3年,今年销售收入预计突破250亿元,创造了移动互联网产业的神话……获益于中关村“有人才有技术有资金”的环境,中关村移动互联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由中关村企业共同支撑起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为国家创新驱动战略探路前行。

篇7

摘 要:随着2009年重庆文化产业“六大基地十大项目” 建设持续推进,重庆市已构建起一系列的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依托平台全力发展重庆文化产业,促使重庆建设城乡统筹发展的文化强市、长江上游地区的文化中心。但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不难发现融资成为了困扰重庆文化产业顺利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为有效解决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难一问题,构建了"六位一体"的重庆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体系,全力推进重庆文化产业的发展。

关键词:重庆文化产业融资现状方式

在当今世界,文化产业在综合国力竞争中已越来越重要。一个国家的发展和振兴,不仅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还需要有强大的文化产业。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们的经济行为和社会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中国,文化产业由于“轻资产重创意”的产业特性,以智力型的虚拟资产作为担保抵押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除了有实力上市的企业外,多数文化企业的发展受制于融资瓶颈。

一、 重庆文化产业发展融资发展状况

文化企业大多具有以无形资产为主的资产结构轻型化特点,核心资产主要是知识产权、版权和收费权,缺少土地、厂房等能作抵押的不动产。 尤其重庆市文化企业大多属于中小型企业,据调查,85%的企业存在资金短缺,其中47%左右的企业资金严重短缺。融资难主要表现在获取银行贷款难,融资渠道单一,大部分企业资金来源除自有资金外,主要依靠极不规范的民间借款或内部集资。此外,尽管重庆的文化企业有文化产业专项资金的扶持,也组建了文化担保公司,但是由于专项资金仍面临僧多粥少的尴尬局面,更多的中小企业难以获益 。不解决融资这一难题,就很难谈重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据初步统计,仅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十大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就需要投入资金 365亿元,推进和实施这些项目不可能还是仅仅依靠传统的银行贷款方式。 重庆市文化企业应立足于打造和建立直接为文化产业发展服务的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金融资本和文化产业有效对接,以市场化、专业化的金融服务平台的支持,突破和解决长期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

没有实物抵押,是我市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瓶颈问题。目前,为解决该问题,重庆文化担保公司创新性开发了以版权、播映权、著作权等知识产权作为质押物来帮助中小文化企业融资,该模式也开全国先河。针对可抵押的资产不在重庆的企业,重庆文化担保公司则开创了“委托买卖+公证”新模式。该模式让企业把他市的资产委托给重庆市担保机构进行公证买卖,使企业达到担保条件。

随着融资平台的的搭建,2011年9月,重庆市国有文化资产经营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与国家开发银行重庆分行深度合作,成功完成5年期14 亿元中期票据的注册,并于近期成功发行首期6亿元。随着文化产业的加速发展和“十二五” 重大项目建设的推进,文化企业对资金需求越来越旺盛。但在当前银根紧缩的环境下,低成本、大规模地实现14亿元的融资十分不易。

二、多渠道融资,突破资金缺乏瓶颈

为有效的解决重庆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构建了一个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服务体系,主要通过进行六个方面的平台建设和探索,包括融资担保平台、公益基金平台、产权交易平台、票据流贷平台、投资基金平台和财务公司平台,着力构建起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的"六位一体"的重庆文化产业金融服务平台体系,为重庆文化产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融资担保平台

2010年4月,重庆文化产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成立,首期注册资金1亿元,主要承担对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信用担保服务,通过开展中小文化企业筹资与信贷的担保,解决中小文化企业发展中的融资难问题。通过这一文化产业融资担保平台的搭建、放大、吸收更多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挥担保资金杠杆作用,优化文化资源与资产,促进重庆市文化产业大发展。

(二)公益基金平台

2009年8月,由重庆市政府出资400万元成立的重庆宣传文化发展基金会完成登记,为市委宣传部主管的公益性组织,主要功能一是通过开展广泛地各种公募资金活动,具体资助并扶持各类优秀文化艺术项目,有效引导和努力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求;二是通过公平、公开、公正、规范的基金会运作,把社会上有意资助文化发展的分散资金和资源集中整合起来,有效地投入到文化发展中去,在为促进重庆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贡献的同时,有效地帮助资助者实现支持文化发展的良好愿望;三是通过对原创性、创新性、 实验性文化项目的资助和支持,有力地促进重庆市文化团体和文化新人的成长,吸引更多优秀原创的文化项目向重庆汇集。

(三)产权交易平台

文化产权交易所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与金融结合的产物。在重庆市成立西部文化产权交易中心,主要以文化产权、文化版权等交易为核心,结合重庆打造西部金融中心的势头,整合孵化、登记、展示、推介、交易、经纪、信息等在内的各类服务要素,提供高质量的文化产权交易服务、产权信息服务、投行融资服务、增值服务等相关的服务模式。

(四)票据流贷平台

重庆市大部分文化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文化企业知识产权和品牌价值这些无形资产,难以评估,导致抵押担保品缺乏,融资难度大。对这些文化企业来说,首先要解决的是流动资金问题。对于银行等金融机构来说,出于风险、成本和收益等因素考虑,向中小文化企业、小文化项目贷款困难。因此,要解决以上的问题,票据流贷平台的搭建必不可少。

通过票据流贷平台的专业运作,一方面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银行的贷款风险,使得有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意愿,但又止步于风险的银行有了一个有效的介入文化产业的途径;另一方面,使得难以获得银行贷款或直接从资本市场融资的中小文化企业有了新的融资渠道,能有效缓解中小文化企业、小文化项目的短期资金需求。

(五) 投资基金平台

目前,我国对产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基金审批严格,但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势必会有更多的基金投入到文化产业。由重庆市文资公司牵头成立国有或国有绝对控股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采用商业化运作模式,交由专业机构操作,主要投向出版发行、广电网络、影视制作、动漫等文化产业领域,立足培养文化产业的骨干企业和新兴文化企业,推动重庆文化产业的跨地区发展和跨行业融合,实现重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六)财务公司平台

成立财务公司是文化产业市场发展的必然之路,不仅能提高重庆市国有文化系统的整体融资能力,还能够通过提供成员单位的存款、贷款、结算、担保等金融服务,盘活成员单位内部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并且通过财务公司还能更有效地进行国有文化资产的监管,同时提出更好的财务管理方面的建议。

三、结 语

近几年,在全球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重庆文化产业的迅速发展,虽然有亮眼的成绩,规模也逐渐扩大。但随着“十二五”规划的进行,十大重点项目的推进,资金的需求会是个无底洞。仅仅靠现有的国家政策、融资平台,也只能暂时缓解一时的资金需求,并不能完全的解决融资难的这个问题。因此,利用重庆的文化资本,不单单盯着国内的融资模式,融资方向向外延伸,继续挖掘吸收更有力的海外新兴融资模式,与国内本土的模式概念相结合。此外,在政策的不断调整完善,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实施多元化多层次的发展战略的配合下,相信“融资难”将不再是重庆文化产业发展的绊脚石。

参考文献:

[1]刘庆渝、陈扬等主编.《2011年重庆文化产业发展报告》.2011.

[2]舒巧.《重庆文化产业统计分析报告 》.2009.

[3]陈天培.《我国文化产业投融资存在的问题及基本对策》.2007.12.

篇8

7月22日,《规划》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社会各界纷纷给予好评,并对其推动产业发展的巨大作用寄予厚望。尽管目前《规划》的具体内容尚未公布,但其内容框架与政策方向已经确定无疑。7月23日,《传媒》专访曾参与《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的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齐勇锋,对《规划》出台的背景、意义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态势进行了深入解读,并对《规划》的配套政策提出了建议。

背景:文化产业崛起的历史必然

《传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于7月22日获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这是继纺织、轻工等规划之后的第十一个产业振兴规划,也是建国60年来首个全国性的文化产业专项发展规划。作为《规划》前期研究报告的主要执笔人,您认为是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份规划的出台?

齐勇锋:文化产业之所以被突出地提出来,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对文化产业发展产生了强烈的拉动作用。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1000〜3000美元是文化消费活跃、消费结构提升的阶段,3000美元以上是文化消费大幅度跃升、物质消费比重逐步下降的阶段。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达3266.8美元,如果汇率保持基本稳定,按年均经济增长8%计算,预计2010年我国人均GDP可达约4000美元,2020年将突破8000美元,提前进入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我国经济快速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消费水平的大幅提升,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十五”以来我们就强调经济结构调整,但是调整的步伐一直比较缓慢。从我国国情来看,一方面自然资源匮乏,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继续实行以资源消耗为特征的粗放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另一方面我国作为拥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文化资源特别丰富,举世罕见,发展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和优越条件极为明显。从经济结构来看,我国传统产业尤其是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所占比重很大,节能减耗任务艰巨。而文化产业不仅具有消耗物质资源少、环境污染小、附加值高的突出特点,是典型的现代绿色产业,而且与旅游、体育、电信和制造业日益融合发展,具有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因此,依托我国历史文化资源的比较优势,发挥文化产业作为绿色产业的特点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可以为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增添新的动力。

三是打造国家软实力的需要。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世界各国之间的利益关系越来越密切,促使国际竞争日益向以经济、科技和文化力量为重心的综合国力和软实力方面转移。文化产业具有很强的传播力、渗透力和影响力,是增强国家软实力的主要支撑性产业。

四是抵御金融危机的需要。金融危机导致我国实体经济严重下滑,但对文化产业影响较小,电影、演出、动漫游戏、互联网(主要是电子商务)等领域甚至逆市上扬。因此面对金融危机的挑战,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在扩大内需、拉动就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中的比较优势和积极作用,是当前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任务。

五是文化产业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化产业是当今世界公认的朝阳产业,去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和教科文组织的《创意经济报告》显示,近年来世界创意产业年均增速达8.7%左右,大大高于3%〜5%的世界经济平均增长水平。我国近几年来文化产业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实现增加值5129亿元,占GDP的2.45%,2005、2006年分别保持了18%和17%的年增长率,高于GDP增速约6〜8个百分点,发展前景广阔,潜力巨大。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投入不足,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基础依然薄弱,总量较小、市场主体弱小,条块分割、产业集中度和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支持手段落后,文化经营人才缺乏,投融资支持体系严重滞后等问题亟待解决。近几年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具有“体制性松绑”和政策推动的效应,文化产业发展的总体水平与我国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仍存在着明显的落差。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今年初有关部门开始研究和起草这一规划,并在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出台后适时推出,以借助金融危机这一有利契机实现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

《传媒》:《规划》获得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后,立刻引发了媒体热议,业内外人士纷纷对给予好评,认为《规划》出台对文化产业发展意义重大。您如何看待《规划》对包括传媒业在内的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齐勇锋:《规划》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开始真正把文化产业当成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这是《规划》的重大意义所在。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规划》提出的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上,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是真正把文化当作一个产业来办,也真正体现了文化产业的特点。

以《规划》为起点,我相信文化产业超常规发展的机遇期已经到来。我们可以回溯一下,从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的概念以来,到“十六大”提出文化体制改革的目标和任务,期间出台《“十一五”时期国家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再到“十七大”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特别是“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发展文化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经过这一系列过程,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一个良好的起步。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真正把文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一个重要的产业部门来推动,可以说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的条件已经具备。可以预计,未来10年,文化产业的发展速度会进一步加快,真正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超过5%以上,从长远看可以占到10%以上。

解读:《规划》引发产业发展新态势

《传媒》:正如您所言,《规划》将文化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那么在这一新形势下,文化产业发展将会呈现哪些新亮点、新态势?如何抓住这一机遇创新发展思路?

齐勇锋:概括起来有八个方面。一是创新成为引领产业发展的动力。《规划》明确提出“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并把“文化创意”作为发展重点,这意味着我们将创新摆在更突出的位置,使之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要靠创新提高文化资源转化能力,靠创新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重点产业”,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实现超常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业发展道路。《规划》中还特别提到要大力培养文化产业人才。创新靠什么?靠人才,必须加快改革,释放人的发展活力。

二是将进一步开放文化市场。近几年来,我国文化市场在很多方面已经开放,但就社会资本的期望值而言,市场开放度仍然不够,尤其是传媒业,在社会资本已经事实上广泛进入的出版、报刊、广播电视领域,政策上仍然存在诸多限制。《规划》称,要降低准入门槛,积极吸收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政策允许的文化产业领域,参与国有文化企业股份制改造,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这就意味着我们将一改过去主要靠国有资本投入来发展文化产业的局面,换句话说就是要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真正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办,尊重经济规律,用市场的手段去发展文化产业,让全社会参与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创新,实现国有资本、民营资本和外资(允许进入文化产业的部分)几方力量的充分融合发展。所以规划实施后,文化市场将会进一步有序开放。我预计今后在这方面会有新的突破,特别是科技类、财经类、时尚类、教辅类等非新闻类的报纸、网络媒体、广电媒体会逐步向民营资本和外资开放。

三是今后几年将出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的,一批跨媒体、跨行业、跨地域甚至跨国界,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混合经济结构的大型文化产业集团将脱颖而出,成为我国文化市场上的战略投资者和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航母。从而打破我国文化市场“条块分割”的老大难问题,解决市场主体弱小,产业链不完整、资源碎片化、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等问题,为我国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是移动多媒体、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数字化出版等新兴文化业态迎来大发展的契机。纵观我国文化产业可以发现,我们传统文化产业与国际水平存在不小的差距,但在新兴文化产业方面我们与发达国家几乎处于同一起跑线上。而且我国文化市场规模巨大,潜力无限,拥有全球最大的手机消费市场,手机拥有量、网民数量世界第一,有足够的消费空间支撑新兴业态跨跃式发展。因此,以新兴业态发展推动文化产业升级换代,进而带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是今后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我国文化产业实现与国际接轨,最终赶超发达国家的重要途径。

五是文化产业投融资特别是上市融资将出现新的。有人认为文化产业是我国最后一个暴利行业。这一说法不见得准确,但文化产业的良好前景的确不断吸引着民营资本和产业资本的眼球。随着投资准入门槛的逐步降低,一个新的文化投融资必将来临,并且与资本市场紧密结合,从而利用资本市场的投融资平台和结构调整功能,推动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和结构优化。

六是文化娱乐消费将成为新的市场热点。《规划》特别提到要扩大文化消费,这不仅是应对金融危机的需要,也是扩大内需的内在要求。当前我国内需外需严重不均衡,特别是在外需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必须大力扩大内需。拉动内需要形成新的消费热点。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作为人的精神消费,有其审美偏好的特点,需要舆论引导。另一方面要加大投入,以供给创造需求,创新文化产品和服务,提高产品的数量和质量。今年春节前后,电影市场的火暴已初步显现文化消费热点的曙光。

七是包括少数民族地区在内的区域文化产业将形成亮点纷呈的多元化发展模式。我认为在区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我们不必再遵循过去经济发展的梯度模式,即先发展东部再发展中部最后发展西部。现在各方面条件与改革开放初期不同,我们已经实现了全方位开放,“东部率先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的区域发展格局已经形成,加之发展文化产业主要靠制度创新,所以应该解放思想,实行“东中西多点并举”的发展方针,每个地区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探索适合区域特色的发展模式。在这方面,湖南娱乐业、云南旅游业的良好发展态势应该对我们有所启示。

八是我国文化产业进入国际市场的步伐将大大加快,国际化水平明显提高。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创造了条件,我们要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抓住当前国外一些传媒集团陷入困境、资产价格大幅缩水的有利时机,有选择地收购兼并美国好莱坞等有关电影、动漫资产和策划创意、制作发行人才以及全球营销网络,以尽快提高我国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

落实:亟待具体配套政策

《传媒》:国内文化产业目前处于高速增长的前夜,市场空间和市场潜力巨大。目前,《规划》虽然还只是原则性的框架,但已经让业界看到了积极的信号,也更加期待之后的细则在文化产业的开放尺度、投资空间等方面做出更积极的安排。对此您有什么建议?

齐勇锋:将文化产业提升到现代服务业的核心产业和国家战略性产业的高度予以重点扶持,我认为第一,要加大投资力度,建议将文化产业纳入国家五年规划和国家综合经济部门的年度投资计划。为应对当前的金融危机,建议配套政策中从国家拉动内需的总投资4万亿元中拿出1%的份额,即不少于400亿元给予重点扶持,在3年内重点投向以下文化产业领域:有利于拉动文化消费需求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和文化节庆活动、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的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国有文化产业集团、文化基础设施和文化产业公共平台建设,以及有利于增加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的重点文化贸易项目和公共平台建设。要把国家投入和社会资本投入结合起来,以国家投入作为引导性资金,带动社会资本进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提高文化产业的市场化水平和资源配置效率;要把文化体制改革、提高市场集中度和扩大市场准入结合起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激发活力;要把满足人民文化消费需求与满足其他产业部门的生产需求结合起来,推动国民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竞争力;要把应对金融危机的短期措施和长远规划结合起来,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第二,实行灵活多样的扩大文化消费需求政策。如发放“文化消费券”,由消费者自主选择文化消费的品种和服务;支持和推动大型会展和文化节庆活动。对于拉动内需作用明显的大型会展、文化节庆,政府给予部分资助和奖励。

第三,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的公共平台。建议规划和实施“影剧院倍增计划”,3年内使我国电影院、剧场的数量增加一倍,电影银幕数量从4000个增加到8000个,规划和实施“小剧场扶持计划”,在中心城市建设10000个小剧场;通过兼并、合资、合作、加盟、委托经营等方式,建立覆盖全国的演出院线,面向市场配置演出资源,指导文艺创作、生产和演出。

第四,加强文化内容建设,提高文化科技水平。建议整合文化系统相关资源,组建文化节目(数字)制作公司,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规划和实施“国家数字内容产业发展计划”,将有关数字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分散的数字内容项目加以整合,统一规格,推广使用,提高文化科技水平。

第五,调整、改造和提升文化产业园区、示范区,促其健康发展。建议制定《国家文化产业园区管理办法》,在全国规划设立20―30个具有产业示范作用的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改造、整顿并提升原有文化产业集聚园、创意产业园、传媒基地和动漫基地等,将其建设成为产业集聚度高,具有制度创新、示范和孵化功能的新型文化产业园区;比照国家建设高科技园区的政策和管理办法,对入园企业给予同等政策优惠,形成文化产业孵化、创新、示范基地,发挥内容创作、产品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化试验和市场推广的积极作用。

第六,完善优惠扶持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建议比照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优惠政策,制定《文化(创意)企业认定管理办法》,严格界定文化(创意)企业,经认定无论是国有还是民营文化(创意)企业,享受与高新技术企业一样的各类税收、财政补贴、融资、土地等政策优惠、扶持政策和奖励政策,以鼓励文化创新,支持文化产业健康发展。对娱乐业消费税(20%)偏高的问题,建议减按5%征收。为鼓励和支持文化创业、拉动就业,建议进一步降低文化企业注册登记门槛。

第七,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具备条件的地区建立出版产业园区,开展民营出版企业通过整合资源、股份制改造和集中发放书号的试点,推动民营出版企业与国有出版社之间的融合发展。

第八,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抓住创业板已经设立的机会,在3年内规划和推动100家左右具备条件的的各类文化创意企业、传媒企业上市融资,实现文化产业快速发展。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框架内容

指导思想:振兴文化产业,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坚持以体制改革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增强文化产业发展活力,提升文化创新能力;坚持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发展与吸收世界优秀文化相结合,走中国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道路;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加快推进重大工程项目,扩大产业规模,增强文化产业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篇9

一、突出优势产业,明确发展定位

一是要结合“十三五”发展规划,突出优势产业的培育和壮大,精心编制高新技术产业和重点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明确发展目标和重点,详细制定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二是要有选择性的确定产业主攻方向,均衡用力,避免全面开花。三是注重示范带动作用,每年要组织实施一批高新技术研发、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重点项目,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支持具有带动示范作用的产业发展,避免“撒胡椒面”现象,确保最大限度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强化宣传引导,重树高企地位

一是要组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宣传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政策,提升企业届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认识,引导企业走高新技术发展道路。二是通过开办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培训班等形式,邀请专家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工作的培训力度,供企业学习借鉴,使企业懂得申报要点和复审程序,避免企业盲目申报。三是税务部门要进一步扭转思想,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重点发展的产业,也是西部重点鼓励类发展产业,因此要简化享受优惠政策的审批手续,取消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代替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改为只要是高新技术企业就可以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促进西部发展特别是促进西部企业转型发展的政策效应才会更加明显。

三、盘活优化存量,引进培育增量

一是要通过招商引进一批。围绕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知名企业,重点引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西部发展,打好军民融合、科技城等金字招牌,转移嫁接科技含量高、投资强度大、市场前景好的产业。二是通过培育壮大一批。遴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具有发展前景好的科技型企业,通过政策、项目、资金等要素集成支持,加大企业孵化与培育力度,形成一批掌控核心技术、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竞争力强的企业群体,实现规模的扩张。三是通过改造提升一批。坚持引进高新技术和开发先进适用技术并举,促进产品开发,提升产品附加值,不断延伸产业链,提高传统产业技术水平。

四、加强园区建设,提升承载能力

一是推动园区转型发展。各园区结合优势产业打造成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主阵地,构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平台。重点要推动园区增长方式从速度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特别是要将国家级的园区建成自主创新基地。二是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园区集聚。鼓励创新能力强、产业发展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转移到产业园区集聚集群发展。同时注意统筹发展,避免各园区恶性竞争。三是提升园区发展环境。完善集中简约、灵活高效、亲商务实的园区管理体制,为企业提供“保姆式、一站式”服务,完善项目快速落地服务流程,不断提升园区服务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能力。四是加快培育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以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材料、新能源与节能、生物医药、资源与环境、高技术服务业为重点领域,以园区为主要承接地,以孵化平台为有效载体,培育发展一大批中小微企业,通过政策扶持、项目资助、金融服务等手段促进初创型企业做大做强,逐步成长为高新技术企业。

五、搭建创新平台,促进成果转化

篇10

1银行信贷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

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文化市场管理的逐步放开,一大批的文化企业逐渐成长起来,银行信贷为文化企业发展壮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特别是2009年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出台以后,国内商业银行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正在逐渐加大。

一是通过银行与政府合作,打通文化产业与金融资本对接通道。近年来,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积极采取包括融资扶持、设立文化产业发展资金等在内的各种措施扶持文化产业发展。银行通过与各级政府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凭借政府平台引入政策支持,进行宏观布局,携手搭建各类文化企业融资服务网络。2008年,中国银行与文化部签署的《支持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合作协议》,通过采取“文化部组织推荐、中国银行独立审贷”的合作方式,中行已为多个文化部推荐项目提供融资支持,项目涉及文化园区、工艺品制造、动漫游戏等多个领域。2009年9月,国家开发银行与上海市签订了《推进上海市文化产业发展合作备忘录》,将在5年内为上海市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300亿元融资规模。2010年10月,工商银行湖北分行、中国银行湖北分行与湖北省文改办签署协议,为湖北文化企业提供220亿元的授信额度。银行业通过与各级政府的合作,不仅为文化产业提供了贷款融资,还结合各地文化产业发展实际,尝试在推动重点文化企业整合并购、上市、“走出去”和开发多元化金融产品等更高层面进行深度合作,探索银行支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和新路径。

二是初步尝试创新对文化企业的信贷方式。针对一些文化企业没有固定资产作为抵押担保,只拥有版权等知识产权类的无形资产的实际,部分银行逐步开展了以版权质押为核心、辅助专业担保方式向文化企业提供信贷融资服务,创新了文化金融服务产品。如北京银行从2007年以来,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内的中小型企业,推出了“创意贷”文化创意升级系列产品,积极研发集聚区商圈贷款、集聚区内文化创意组合联保贷款等新产品;交通银行北京分行则面向政府重点支持的影视、出版、演艺、艺术品经营、动漫与网游六大类型文化企业,开展专门用于文化企业的文化创意产业版权担保贷款,贷款资金服务于融资项目的创作、制作、生产、销售、推广、衍生品开发等整个经营过程。同时,一些银行还积极探索与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尝试信贷、债券、基金、保险、信托等多种工具相融合的金融产品,做好文化企业从初创期到成熟期不同发展阶段的融资方式对接。一些商业银行还加强对文化产业的行业细分,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如中国银行将文化产业分为文化创意、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动漫游戏、文艺演出等若干子行业,对于不同子行业的市场化程度、产业集中度、发展模式各不相同,不同领域文化企业的经营特点也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有针对性地为文化企业提供具有良好适用性的金融产品。

2商业银行信贷服务文化企业融资的主要障碍

尽管商业银行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了较大的支持,一些银行已开始逐步摸索专门为文化企业开展信贷服务的新途径,但实际的信贷支持力度与文化产业发展的现实需求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障碍如下:

2.1银企信息不对称

由于银行和企业双方所掌握的信息不完全相同,企业作为拥有更多信息的一方,在缔约过程中将处于有利位置。出于机会主义的动机,贷款企业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优势损害银行利益,从而为自身谋求额外利益。文化企业作为新兴产业,银行往往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系统性研究。银行在贷款前,可能会面临贷款文化企业隐瞒重要信息,这一情况,银行缺乏了解贷款申请企业风险状况的充分信息,如果银行在基础利率上增添“风险补偿费”,风险较大的借款企业可能愿意接受贷款,风险较低的借款企业往往放弃借款申请,致使逆向选择产生。出于上述原因,商业银行在对文化企业开展信贷业务时,一般将采取谨慎原则。

2.2信贷配给制度

信贷配给是指贷款人对于信贷风险与利润的考查,不完全依靠利率机制,往往还附加各种贷款条件,通过配给的方式来进行信贷交易。斯蒂格利茨和韦兹(Stiglitz&Weiss)指出,由于信贷市场上借款人在项目的风险收益水平及资金实际使用方面掌握着比银行更多的信息,如果贷款利率的上升,则将促使信贷资产风险增加和配置效率恶化,因此,银行应采用非价格手段,即信贷配给来配给资金,以实现银行利润最大化。目前,我国的银行信贷市场实行的是实质上的信贷配给制,在实施存、贷利率国家严格管理的同时,信贷主体开始追求自己效益的最大化。对于一些其技术和效益处于领先地位,企业发展步入成熟期的企业在信贷融资过程中,会得到银行优先考虑和扶持;而像文化产业领域的一些企业,由于多数仍处于企业发展的起步阶段,发展前景不明朗,从银行或等信贷融资的仍然存在很大难度。

2.3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

人民银行制定的贷款通则要求,商业银行在对企业开展贷款业务时,必须用企业的有形资产或金融资产进行抵押。许多文化企业特别是出于起步阶段的中小型文化企业自身资产规模较小,且可用于抵押的有形资产更加有限,这对文化企业的信贷融资造成了很大的障碍。与此同时,文化企业所拥有的大量文化创意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则面临市场价值难以准确评估的难题。这些因素使得文化企业的市场价值评估难度加大,尽管少数银行对于文化企业的无形资产抵押开始了初步探索,但大多数银行仍然缺乏权威的方法和体系,对文化企业惜贷也是无奈之举。此外,商业银行还存在缺乏对文化产业的系统规划、与文化企业合作方式单一等问题,大多数商业银行没有针对文化产业信贷进行系统思考和统筹规划。

3创新银行信贷服务文化企业融资的路径选择

通过对影响文化企业信贷的各种因素的综合分析,结合文化产业发展的实际,现就创新银行信贷服务文化产业的融资提出如下建议:

3.1创新文化企业信贷评级制度商业银行在确定内部评级要素,设计评级指标体系、评级模型和计分标准的过程中,充分考虑文化企业的特点,针对性地为文化创意产业开发特有的授信风险评价工具,建立高效的贷款审批模式。对文化企业融资项目进行分类,通过专业化的授信工具解决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以及版权价值评价等文化融资项目信贷准入问题。在贷前阶段,深入考察文化企业的商业运作模式及项目主创团队等产品价值要素,组织包括项目风险评价、项目价值评价、版权价值评价等内容的融资项目评价,从专业角度估测出项目的风险程度和市场价值;在贷后阶段,银行信贷人员与担保公司专业人员密切配合,进行融资项目监理,对文化创意企业的项目进度、预算执行等情况重点监控,并形成定期项目监理报告,同时采取严密的融资项目资金监控措施。同时,建立专门针对文化产业金融服务的考评体系,将加强信贷风险管理和积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相结合,形成正向激励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