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经济调查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2: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共享经济调查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字经济;外卖订餐消费;市场监管;信息化建设
《中国生活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报告(2020年)》中指出在过去的10余年里,以共享经济和平台经济为代表的数字经济获得了长足发展,外卖订餐作为一种典型的数字生活服务为居民提供了新的消费者场景和便利。目前,外卖订餐运营模式已在保定市获得初步发展,但仍存在一些不足,还需结合区域实际进行研究,从而为保障居民食品安全、满足多样化食品消费需求增加新途径,也为推动传统餐饮行业朝着数字化方向升级带来新契机。
1数字经济下保定市居民外卖订餐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更好地掌握保定市外卖订餐消费状况,于2021年3月至7月对保定市外卖订餐消费进行了抽样调研。调查结果显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部分餐饮商家缺乏外卖平台申请指导,不熟悉平台准入条件
外卖订餐平台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搭建的虚拟市场,商家和消费者在该市场中进行交易[1]。虽然现有外卖平台也建立了网站和APP对注册流程和准入条件进行指导,但该方式要求商家已具备一定信息技术知识,而这对于一些不熟悉信息技术的商家而言仍存在一定困难。从而使得现有指导方式的受众面比较狭窄,部分商家对外卖订餐平台的注册流程和准入条件不熟悉,仍然单一地采用传统的门店经营方式,已不能有效满足居民快节奏的工作和生活需要。
1.2部分外卖商家缺乏对食材质量的把关,选材良莠不齐
食品质量直接关系着消费者的饮食健康安全,是外卖订餐获得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2]。外卖订餐过程中,部分商家放松了对食材质量的把关,不同批次采购的原材料质量良莠不齐。经调查,评论中主要反馈的问题有“食物有异物”“肉类或豆制品发酸、腐坏”等。此外,有消费者也对使用的油类调味品质量存在一定质疑,这些都会影响居民外卖订餐的食品质量安全。
1.3部分外卖商家食品生产环境较差,卫生不达标
外卖订餐中消费者主要凭借外卖商家在平台上现有的展示信息来了解食品加工烹饪环境,但目前外卖商家披露加工环境信息并不是平台审核的一项必要条件,因此很少有商家展示该类信息。部分商家在完成了注册审核之后放松了对食品加工环境的卫生要求,出现了“食品加工间内灰尘、油烟密布;一些厨具、操作台沾满油垢;食材、厨具等随意摆放”等问题,这都可能影响外卖订餐的食品质量安全。
1.4部分外卖商家的平台展示信息不对称
外卖商家在平台上展示的食品信息是消费者感知食品外观、色泽、口感的重要参考依据,直接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决策[3]。经调查,部分外卖商家存在平台展示信息与实物不对称的问题,集中反馈的有“平台图片过度美化、所用食材与实物不符、菜量差距过大”等。究其原因,部分商家为增加销量通过过度美化、夸大食物图片等手段对消费者进行变相诱导,不仅降低了消费者的用餐体验[4],也影响了外卖订餐市场秩序。
2数字经济下保定市居民外卖订餐优化建议
针对以上问题,主要从市场监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给出优化建议。
2.1出台商家申请外卖平台准入指导方案
为解决部分商家不熟悉申请流程、平台准入条件的问题,在市场监管方面,相关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和外卖经济的特点出台相应的指导方案,规范外卖商家的经营许可证等材料的审核和管理,建立外卖商家信息库,帮助有意向参与的商家学习注册流程和准入条件;在信息化建设层面,借助各类新媒体工具开通官方公众号并进行指导方案和宣传,还可以使用语音、短视频等方式进行讲解,扩大受众范围。
2.2建立外卖商家食材信息多方共享机制
有效信息共享可以降低商家、消费者和平台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5]。在市场监管方面,建立外卖商家食材信息多方共享机制。一方面规范外卖商家对食材的采购时间、数量、渠道等信息的记录,另一方面监督外卖商家对食材信息进行真实、准确、完整地展示和更新。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建立食材信息共享数据库,构建多向信息共享渠道,提高消费者的参与和监督,以实现监管部门、平台、商家和消费者对食材信息的有效共享和监督。
2.3完善外卖商家食品加工监管机制
针对部分外卖商家食品生产环境的卫生问题,需加强对其食品加工环境的动态监管。①市场监管方面,结合外卖订餐的特点制定相匹配的外卖食品加工卫生安全标准,完善卫生监管制度,具体可包括操作台面和厨具的清洁、摆放,人员着装、操作规范等;建立外卖商家食品卫生评级制度,对其食品加工环境进行卫生评级,对于优质商家进行公开和奖励。②信息化建设方面,完善商家信息库,鼓励外卖商家对食品烹饪环境信息进行公开和定期更新,以减少机会主义行为。
2.4规范化管理外卖商家平台展示信息
为解决商家平台展示信息不对称问题,需要进一步规范外卖订餐市场秩序。在市场监管方面,需要规范外卖商家对平台展示信息的规范化管理,对图片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制定相应的标准;也要进一步强化外卖商家的契约精神,监督其严格落实相关规定。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利用信息技术对商家展示的图片信息定期进行抽样检查,对失真图片进行重点审核,防止商家利用图片、视频处理手段进行不正当竞争。
3结语
本文以保障居民食品安全为导向,从市场监管和信息化建设两个层面给出优化建议,以进一步规范外卖订餐市场秩序,推动互联网信息技术与餐饮资源的有效整合,促进保定市餐饮行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刘鹏,李文韬.网络订餐食品安全监管:基于智慧监管理论的视角[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57(1):1-9.
[2]和雅娴,嵇安奕,李华昌.大学生网络订餐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J].企业经济,2016(7):83-89.
[3]张志祥,石岿然.O2O平台上外卖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J].食品工业,2017,38(1):218-221.
[4]曾剑秋,王帆.O2O在线外卖用户满意度研究与实证分析[J].现代情报,2015,35(8):17-21.
篇2
【关键词】共享汽车;区间直觉模糊软集法;选址评价
一、导论
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共享经济”模式与诸多产业结合,并给各产业带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交通领域也不例外,继“共享单车”席卷中国后,“共享汽车”在大中城市也流行起来。随着城市限行政策给车主带来的通行不便,买车养车成本的迅速上升,城市停车位的日渐饱和,民众环保意识的逐渐提高,“共享汽车”的优越性极大地激发了公众对其的需求。
随着用户使用次数的增加,“共享汽车”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出。“共享汽车”站点选址问题是该新兴行业能否成功的瓶颈之一。从消费者角度,首先,共享汽车要想在市场上立足,其必须要满足用户对必要的机动灵活性能的需求。即公众使用、归还时应当足够方便。但根据新华网记者调查显示,大部分的用户在使用过“共享汽车”后反映找车和换车花费了用户大量时间,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体验。根据惠英、王蔚(2016)以杭州为例的调查发现与国外共享汽车大多用于休闲时的购物娱乐不同,中国用户使用行为模式上体现的1~2小时的短时间用车和早中晚的三个取还车高峰现象说明国内用户是将其作为日常备选的一种出行方式。如果在取、还车和找车位时花费过多时间,会耽误消费者正常上下班和处理紧急事物的时间。其次,鉴于“共享单车”出现的乱停放现象,公众还对“共享汽车”是否会加剧交通拥堵、站点是否占用公共资源提出质疑。从运营商角度,满足用户需求与运营成本的控制运营商左右为难。一度用车CEO王杨表示目前整个行处于亏损状态,为铺一张共享汽车服务网,“共享汽车”站点的地租、建设成本和充电桩的建设成本就占据总成本一大部分。在这种背景下,“共享汽车”站点选址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设施选址原则的研究综述
作为城市公交系统的补充,“共享汽车”站点选址与公交设施和公共停车场选址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在公交场站选址上,么卫良、李杰从车辆的可达性、站点的建筑费用和征地拆迁费等角度建立了公交场站多目标选址模型。翁勇在进行场地布局规划时考虑了场站需求要素,加入了公共交通配车规模这一考虑因素。王晓辉则把技术层面(场站用地面积、车辆停放密度、土地利用吻合度等)、经济层面(场站建设成本、运营成本)、社会层面(对居民环境影响程度、降低环境污染指数)作为场站选址原则。在公共停车场选址上,王晨、陈峻等从社会费用、管理费用和出行总距离方面建立单个停车场的选址模型,所得结果与现实拟合度较高。詹长根、王璐行等从点、线、面三个角度把城市出入口、主要交通道路、人口密度、用地性质作为选址影响因素,发现用地性质和人口密度对交通拥堵有很好的反映。申婵、王磊在停车场选址时加入了交通抗阻这一因素,认为交通抗阻与停车场对有停车需求汽车的吸引程度具有相关性。
针对“共享汽车”站点现有的缺乏机动灵活性、挤占公共资源和站点建设成本高等问题,并综合上述文献选址原则的研究,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选址原则。一是个人效益,即消费者出行需求、出行距离、交通阻抗。其中交通阻抗表示同行过程中的阻力大小。满足消费者对机动灵活性的需求是共享汽车运营的基本目标。站点选址应当考虑周边的消费需求,消费者前来使用车辆或归还车辆所需花费的路程、时间。二是经济效益,即降低建设成本、土地成本、运营成本。这些成本是制约该项目较早实现经济效益的瓶颈,为了降低这一项目伴随的巨大风险,运营商在选址时应当考虑与之相关的主要成本。三是社会效益,即站点与其他公共交通、城市总体规划的协调性、缓解交通压力程度。根据邓梁春等的《汽车共享的市场化研究》中指出“共享汽车”是城市公共交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市场定位应当是联系起公交系统,介于公交系统和保有私家车之间,解决人们在其他情况下经常产生的对于灵活的小汽车的不适之需。因此,其站点建设应当考虑到与周边设施的协调问题,分担通勤高峰的公交压力,同时避免重复建设。
(二)设施选址方法的研究综述
对于选址问题的评价属于多属性决策问题。常用的决策方法有AHP法、TOPSIS法、ELECTRE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AHP法虽然简单易行,但较难通过一致性检验。TOPSIS方法只是基于相对位置的方案排序,没有考虑方案中各属性值具有完全可补偿性的假设。ELECTRE法中的非不和谐性检验可以避免这一问题,但它对决策矩阵提供的信息利用不充分。模糊综合评价法考虑了决策者评价时思维的模糊性,但群决策时决策者的风险偏好不相同,对评价结果具有显著影响。
基于上述方法,模糊软集法具有明显的优越性。模糊软集法包括直觉模糊软集、粗糙模糊软集、区间模糊软集、区间直觉模糊软集等。本文采用考虑了风险偏好的区间直觉模糊软集法。首先,在选址问题中所包含属性既包括客观属性,如站点建设成本、运营成本、出行距离等,还包含了主观属性如与公交系统的协调性、土地利用的吻合度等,这些属性评价的不确定性要求用区间数、模糊数等工具。而区间直觉的模糊软集法弥补了不确定性问题中缺乏参数集的不足,对问题描述更加贴近实际情况。其次,由于企业对于选址问题的决策需要经过多人反复对比考虑的结果,群决策中不同评价者的风险偏好不同,而且不同决策阶段的风险偏好不同,因此,考虑了风险偏好的方法更加体现决策者的偏好。第三,该方法不需要主观赋权,降低了评价结果的不稳定性。综上所述,基于风险偏好的区间直觉模糊软集法具有显著优势。
由上可知,选择值最大为4,U5方案更好,即区政府站点。在望城地区“共享汽车”实际运营过程中区政府确实作为一个优势站点实施运行。方法结果与实际情况基本吻合。通过以上数据分析可知,景城御苑(U1)方案在土地利用吻合度、与公交系统的协调性和建设成本方面方面表现较好,但由于与城中心距离较远,出行不方便,综合评价较低。斑马湖东门(U2)和中新映象(U3)方案社会效益较为突出,但其他方面较为薄弱,不作为最佳站点选取。百合湖滨花园(U4)方案仅次于区政府(U5)方案,它在个人效益与社会效益上表现良好,但是由于位于城中心,地价较高,建设费用、运营费用和土地转让成本高,综合来看不如区政府方案在各项指标上表现的稳定性。
五、结论
随着共享汽车的推广及其过程中出现的显著问题,相关参与者对项目选择与实施更加谨慎,选址问题就属于期初的重要决策,选择的优劣对整个项目的运行起关键作用。本文从共享汽车推广过程中的问题着手,结合前人学者的研究,从三个方面提出“共享汽车”的选址评价指标。选择考虑了风险偏好的区间直觉模糊软集法对汽车站点选址进行评价,运用实证的方法验证这一指标体系的可靠性,以期对共享汽车选址和未来规划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参考文献:
[1]最大熵原理在停车场选址中的应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0)
[2]蚁群算法物流配送中心选址优化仿真研究[J].计算机仿真.2012,(4)
[3]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定制公交服务质量提升策略[J].现代管理学.2017,(2)
[4]线状需求的长江航道危险品应急中心选址优化[J].运筹与管理.2016,(10)
[5]考虑决策者风险偏好的机会约束DEA模型[J].管理科学学报.2014,(1)
[6]考虑风险偏好的区间直觉模糊软集型多属性决策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17,(3)
[7]基于梯度场理论的停车场选址模型[J].交通标准化.2010,(7)
篇3
本次规划修编以《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为依据,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按照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文秘部落围绕市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精神和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的战略部署,结合我市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统筹发展、坚持“三保“主线,正确处理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张、全面利益和局部利益、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关系,通过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转变土地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推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本次规划要充分与上一轮规划相衔接,继承和发扬在规划编制、实施中的经验。同时要与时俱进,做到六个“转变”,即规划定位向区域规划转变,工作任务向资源保护和集约利用并重转变,规划方法由指标控制型向空间控制型转变,规划内容由耕地保护研究向综合研究转变,决策方法逐步由领导决策向民主决策转变,规划实施由目标导向型向过程导向型转变。努力使修编后的规划更具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服务于全市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原则
总体上要坚持“保护、保障、挖潜和集约利用”的原则。保护就是依法依法保护耕地、保障基本农田、保护农民合法权益;保障,就是千方百计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对建设用地的合理需求;挖潜,就是清理消化闲置土地和盘活存量土地;集约用地,就是努力提高节约、集约利用土地水平。
1、用途管制原则。
土地用途管制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核心。要统筹合理安排各业用地,明确各土地利用区块的用途,严禁随意改变土地用途。用途管制的重点是耕地保护,特别是加强基本农田和标准农田的保护,要立足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推进耕地保护向数量、质量和生态上并重转变。
2、占补平衡原则。
根据《绍兴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进一步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适度开发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大力推进农村居民点的撤并和退耕,增加有效耕地面积,确保实现全市耕地占补平衡。
3、合力建设原则。
“工业立市、开放兴市、合力建市”是这几年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也是各项工作的指导方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按照明确重点,兼顾一般,统筹安排的原则,遵循市场化机制,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资金和资源的互补和互流,优化土地资源配置。
4、集约用地原则。
一是要加强土地利用水平评价,调查闲置土地情况,制定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的措施和方法。二是要研究促进新增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的政策,完善“双控”指标体系。
5、公众参与原则。
规划编制要充分利用“外脑”,依靠科研单位、专业技术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技术力量,提高规划编制的客观性、科学性和技术性。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征求公众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建立相关信息的交流和互动渠道,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听证或公示等手段,完善规划的决策机制和监督机制,努力做到规划“以人为本”、公正透明。
6、三规衔接原则。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正确把握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科学预测用地需求,认真分析土地供应潜力,合理土地资源布局,正确处理“保护”和“保障”的关系,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十一五“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的有机结合。同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还要与矿产资源规划、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相衔接。
7、成方成块原则根据城市发展边界理论,按发展阶段、重要程度和资源供给能力,合理界定城市和开发区的外延扩张边界,开发区块尽量做到成方成块,以利于资源配置、规划实施和耕地保护。
8、可持续利用原则。
要按照生态绍兴建设的要求,充分考虑“环境
容量”和生态承载力,开展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土地敏感性分析和不确定性分析,减少对生态脆弱地区和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不合理的开发,切实保护生态环境,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9、信息化原则。
要建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信息系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规划编制、规划审批、规划实施,满足规划要素实时更新、快速统计、共享互动等要求,增加规划科技含量,有效提高规划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三、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计划及时间安排
工作时间总体上按省厅和市政府有关要求安排,即计划在本年度完成整项工作。如遇国家、省、市相关政策及安排的影响,则作相应的时间调整。
1、健全组织机构。
(1)由市政府统一成立“三规”领导小组。(时间根据市政府安排)(2)在成立“三规”领导小组后半个月内设置联络员、专家咨询组。
(3)成立市国土局规划修编工作组。(4月1日---4月15日)2、落实资金。(4月1日----4月23日)已编制经费预算,由办公室具体落实。
3、落实编制单位。(4月30日前)(1)确定落实编制单位的方法、程序和要求;(4月4日前)(2)收集编制单位的资料、信息;(4月11前)(3)按规定落实编制单位,签订委托协议。(4月23日前)
4、调查研究阶段(4月24日至7月23日)这一阶段与下阶段的工作将穿行,主要工作包括资料收集、实地踏勘、召开座谈会。总体规划综合性强,涉及部门多,需要进行多方调查。走访各有关部门,调查各部门规划期内用地需求,征求各部门对总体规划的建议。深入各重点地块进行实地踏勘和典型调查。
5、专题研究阶段(5月24日至7月23日)在前期调查研究和全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批准的基础上,开展上一轮土地利用规划实施评价、土地供给与需求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态势与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等专题研究,为规划大纲及规划文本草案的编制提供依据。
6、规划大纲拟定阶段(7月24日至9月23日)规划大纲文本包括绍兴市基本概况、规划总则、规划目标、土地利用总体布局与结构优化、主要用地规划和空间管制引导、规划修编方法与实施机制创新、预期规划实施成效等内容。规划大纲编制完成后须报市、省批准后方可开展下步工作,时间进度较难把握。
7、规划草案拟定与选优阶段(9月24日至11月23日)本阶段主要是落实土地利用分区、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确定土地用途以及完成规划草图。
需拟定的方案包括:全市、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重点建设项目和城镇建设用地布局方案、土地整理、土地复垦、土地开发方案和土地利用分区方案。最终提供2~3套供选规划方案。
确定规划供选方案的主要要求:⑴在编制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过程中,应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拟定规划供选方案。⑵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⑶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从组织、技术,资金投入、公众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可行性论证、评价其实施可能达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篇4
关键词:汽车共享;层次分析;政策建议
一、引言
“汽车共享”是基于车主和乘客双方自愿的原则下,降低城市车辆空座率,在较短时期内缓解城市交通拥堵、改善城市环境的生态效率的出行方式。自2006年以来我国学者开始研究国内的“拼车”问题,且主要集中于导致这一行为的原因、对现有交通市场的影响及其外部效应的分析,缺少剖析在推广共享行为的过程中政府发挥的作用。本文首先通过分析国内外“汽车共享”的发展现状以明确其发展前景。其次,以厦门市为例,通过实地采访和整理200份有效问卷以获得初步结果,并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对安全(即信息公开)、回报、个人因素、政策导向四个主要方面进行探究,得到以政府主导推动拼车出行的更优战略。最后,为从政府层面建立信息平台推动“汽车共享”行为常态化提出政策建议。
二、影响出行者行为的因素探究
通过在厦门思明区、集美区、同安区的问卷回收分析了解到第一,安全因素成为居民对拼车行为存在疑虑的根本原因,人们更愿意在相熟的人之间进行汽车共享,而对于陌生人绝大部分居民表示拒绝。第二,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学历越高和越年轻的人群更愿意接受拼车行为,并且女性比较容易获得搭车机会,而男性则更倾向于提供搭车机会。此外,在政府出台相关政策规范拼车行为后人们对这一出行方式表现出更大的兴趣,政策推动的力量可见一斑。最后,基于车主一定的经济补偿也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车主参与“汽车共享”的积极性。
三、推广战略选择
为了实现“汽车共享”行为的推广,将政府主导型和民间自发型作为可供选择的两种方案,按照选择的四个标准:安全、回报、政策导向、个人因素,构成如下层次分析模型:
并且构建成对比较矩阵如矩阵A所示:
A=15371/511/421/34161/71/21/61
得到x1、x2、x3、x4的权重为[0.554 0.105 0.284 0.057],且矩阵A具有满意的一致性。
对两种推广方案分别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指标得分
x1x2x3x4
y10.7250.5601.0000.253
y20.2450.3980.2090.303
将表1的得分与权重综合计算,得到两种方案的最终得分和排名,结果如表2所示:
方案最终得分排名
y10.7591
y20.1162
经过测算结果可知,选择由政府主导倡导“汽车共享”是优于民间自发推广的战略。因此政府需要结合国内外经验,针对我国搭车市场的现实及潜在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同时借助民间力量有效地实现“汽车共享”行为的常态化。
四、政策建议
(一)加快立法建设,提供法律保障
目前《中华人民共合国道路运输管理条例》和《地方客运出租车管理条例》是我国各级客运部门对无偿拼车管理的基本法律依据,由于实施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厦门市有关政府部门应该结合本地情况因地制宜出台相关行政法规,为保护各方利益提供法律保障。
(二)制定试点政策,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短期内在全市推广“汽车共享”较为困难,因此可以从厦门市内部分社区开始进行试点,总结经验教训,之后逐渐建立社区之间甚至区级地区之间的互动共享,最后使私家车共享成为行为习惯。
(三)完善信息平台,实现自动匹配
由于各方信息不对称,使“汽车共享”存在安全隐患。因此应在试点推广过程中建立区域汽车共享平台,将该区域供给双方的资料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统一纳入该平台,实现信息自动匹配,提高效率,消除安全隐患。
(四)完善激励和反馈机制,促进汽车共享常态化
从社会层面看,共享行为能够使社会福利增加,应该制定系统的激励政策,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厦门市可以完善基础设施,提供专门停车位和专用车道,其次实行互评制度,以积分抵扣交通罚款。(作者单位:福建省华侨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1]N.T.Fellows.D.E.HSdd.An economic and operational evaluation of urban car―sharing[J].Transportation Research.PartD 5 2000:1一lO
篇5
关键词:交易成本;会统一体化;经济分析
一、交易成本定义的界定
交易成本至今在定义上仍然没有得到统一,各位学者的解释与分析都合乎其理但却没有一个一致的看法。本文作者在对交易成本理论做了大量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交易成本的定义可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上的交易成本单指市场交易中发生的交易成本,即科斯与威廉姆森对交易成本的定义;广义上的交易成本可以泛指所有不直接发生于物质生产过程之中的费用,它包括市场交易中发生的费用,亦包括企业中制度、组织结构运行时引起的与物质生产不相关的费用,甚至可以包括人类交往活动发生的费用。
本文在使用交易成本论证时采用广义的定义,即交易成本可泛指除物质生产过程以外的费用(张五常),它既包括企业外部交易成本又包括企业内部成本。企业内部成本属于管理型成本,主要包括企业组织、系统结构在运行时产生的与物质生产无关的费用,企业外部成本主要包括企业与外部交易时发生的与物质生产无关的费用。
二、会统一体化模型的构建
企业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独立并行是中国国民经济特有的现象,这种现象与市场经济体制格格不入,自上世纪90年代,会计界与统计界就开始了关于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研究,但成果总是不尽人意,本文作者总结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研究者只注重会统的一体化,忽略了二者层面的问题,试图把微观为主的会计与宏观为主的统计机械地的整合在一起显然是不可能的;二是研究者受到传统会统理论的束缚,且不借用第三方技术进行研究。本文试图从微观企业的角度来探析会统一体化的可能,并构建了会计与统计信息集成系统模型(简称ASIIS模型,如图1所示)。
三、ASIIS模型经济分析
(一)经济分析计量方法的选择
本文利用“比较分析法”来计量涉及到的交易成本,所谓比较分析法即不明确计算每个制度方案所影响的具体的交易成本,而是比较每个制度方案的交易成本与其他制度方案交易成本的大小,交易成本小的方案为最优方案。例如,假设用D1、D2来表示两个可供选择的制度方案,D*表示被选中的制度方案,P1和P2分别是D1和D2对应的交易成本,则有
若P1
若P1>P2,则D*=D2
(二)ASIIS模型经济分析中涉及的交易成本
传统的会计核算系统与统计核算系统的运行会产生交易成本,本文构建的会计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系统的运行同样也会产生交易成本,所以要分析ASIIS模型是否可行,只要分析ASIIS模型运行产生的交易成本是否小于传统核算系统产生的交易成本即可。企业核算系统所涉及的交易成本主要有:①劳务成本,②时间耗费成本,③技术成本,④信息安全成本,⑤信息质量保障成本,⑥其他交易成本。
(三)ASIIS经济分析建模
1.模型的选择
本文拟采用层次分析方法(AHP)对企业是否实行ASIIS模型进行决策分析。
2.模型的建立
ASIIS可行性分析模型建立步骤如下。
(1)建立模型层次结构
本文把企业核算系统涉及的交易成本分别用字母表示,如表1所示。
另外规定执行方案1为ASIIS模型的实施;执行方案2为传统会计与统计核算系统。
(2)准则层量化处理
准则层的量化处理即为各交易成本指标的量化处理,在企业核算系统的交易成本体系中,很多交易成本要么难以量化,要么即使能够量化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所以本文对涉及到的交易成本指标做一模糊判断,然后赋予一定的数值,从而达到交易成本量化的目的。各交易成本可按照表2的赋值进行量化处理。
其中,方案1对各交易成本的影响记为xi1(i=1,2,3,4,5,6);方案2对各交易成本的影响记为xi2(i=1,2,3,4,5,6)。
然后,由公yij=(x=x,j=1,2)式得到无量纲化矩阵Y=(yij)m×n。
(3)构建判断矩阵P并赋值
构建判断矩阵之前首先要建立指标重要性标度表(见表3),然后根据专家判定构建判断矩阵P。
(4)求矩阵P的权重向量W
此步骤由Matlab软件完成。
(5)最优方案的选择
令R=W×Y,其中W=(w1,w2,w3,w4,w5,w6)为6个交易成本指标的权重向量,Y=(yij)m×n为方案1与方案2的交易成本指标无量纲化数据矩阵。则有R=(r1,r2),若r1
(四)ASIIS经济分析模型实施
1.数据取得
本文拟采用网络调查的形式进行专家判断,经专家判定后本文作者通过整理获得:
(1)方案1和2分别对交易成本Ci(i=1,2,3,4,5,6)的影响程度Yi1和Yi2,步骤如下。
由调查结果加权平均可获得如下信息(见表4)。
则有xi1=(3,8.25,4.25,8,8.75,6.75);xi2=(3.25,3,5,3,2.75,5)
由yij=(x=x,j=1,2)得
yi1=(1,0.36,0.71,0.38,0.34,0.44)
yi2=(0.85,0.92,0.55,0.92,0.55)
(2)判断矩阵P,由调查结果加权平均可直接获得,见表5。
2.最优方案选择
由Matla软件可求得判断矩阵P的权重向量
w=(0.05,0.30,0.05,0.25,0.30,0.05)T;
由C.R.=,C.I.===0得C.R.=0
因为R1
参考文献:
[1]张五常.经济组织与交易成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篇6
一、指导思想
按照“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突破,开放要有新局面,各项工作要有新举措”的要求,以发展楼宇经济为抓手,以引进规模以上企业总部为重点,积聚发展要素,整合区域资源,加快构筑都市经济发展平台。通过发挥政策和区域优势,把商务楼宇建设成为现代服务业发展载体。努力创造企业得发展,业主得租金,职工得就业,政府得税收,环境得改善的多赢局面。
二、领导机构
全区楼宇(总部)经济工作由区楼宇经济工作领导小组组织实施。同时领导小组成员增加八一桥街办、豫章街办、墩子塘街办、百花洲街办、公园街办、大院街办、董家窑街办、彭家桥街办、滕王阁街办、贤士湖管理处、区卫生局、*公安分局、*消防大队。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商贸委,办公室主任由张焰同志兼任,万勇、查秋滚、万可谦、徐青兼任办公室副主任。
三、工作目标
总目标:把握楼宇(总部)经济规律,合理规划、引导布局,强力招商引资,加速推进楼宇(总部)经济发展,在我区培育形成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现代楼宇经济群,着力引进世界500强、国内200强、台商100强、行业前10强及规模型企业总部入驻*,凸显楼宇(总部)经济对地方财政收入贡献的重要地位。
具体目标:
1、新型楼宇的建设。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在主干道上打造、包装好一批新型智能型商务楼宇项目,通过招商引资,全面推进我区新型商务楼宇建设。在新商务楼宇建设中要按照市场需求合理定位,既要考虑数量,坚持以建设的规模化为前提,同时还要考虑楼宇的功能和不同类型楼宇的比例搭配及整体布局。
2、存量楼宇的改造。盘活用好存量楼宇,是楼宇(总部)经济快速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金阳光大厦、天河大厦、金昌利大厦、财富广场、南方大厦,强威大厦、物质大厦、江西新闻大厦、新吉祥大厦、新龙基广场等中心路段现有楼宇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整体包装改造及提升周边基础设施。引入省内外知名度较高,规模较大的企业集团、公司入驻,成为金融、各类知名中介服务机构、大商团、财团、科技公司、大型商务机构的聚集地;对已经建设的胜利广场、时代广场、西格玛商务大厦、蓝天碧水、紫金城、百安居、裕丰大厦等高档商务楼宇,应高起点的引进国内外各类大公司进驻;对一些小型楼宇,根据实际需要,在做好局部改造和整修的基础上,使其商业价值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四、责任分工
明确责任,突出重点,建立楼宇经济的责任体系,以责任追究和奖励为抓手,通过招商运作机制,分配方案的完善和创新,调动各方面发展楼宇经济的积极性。条块互动,以块为主,以街办(贤士湖管理处)为主体,有关部门积极配合,合力招商,形成整体推进合力。
1、由区外经贸委、统计局牵头,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摸底调查内容包括:我区存量商务楼宇数量、商务面积、产权单位、入驻企业情况、税收情况、拟规划新建商务楼宇项目、拟改造建设的存量楼宇项目、在我省设立总部或分支机构的规模型企业情况等。各街办、贤士湖管理处在此次调查摸底的同时,建好本辖区楼宇发展信息资料库。区外经贸委依据全区调查摸底材料及数据,统一汇编,分门别类建立全区楼宇发展动态资料库,每半年更新一次,并统一对外公布,推出招商引资项目,做好指导和协调全区重点区块、楼宇等招商引资工作。
2、区财政局负责出台《*区加速发展总部(楼宇)经济奖励办法》,制定对区属招商责任单位、入驻企业、商务楼宇产权所有人、物业管理或招商中介公司及工商、税务等职能部门的奖励措施。
3、区教体局、区卫生局、区城建局、区房管局、区环保局、区市容局、区文化广播旅游局、区行政服务中心、*区工商局、*区国税局和*区地税局等相关部门,从本单位实际出发,出台落实相关配套扶持政策和为落户企业总部提供优质、快捷的服务措施。
4、区商贸委负责制定全区楼宇(总部)经济工作任务分解表和工作推进表,全面协调全区楼宇(总部)经济工作的开展。各街办、贤士湖管理处负责本辖区内楼宇(总部)经济工作的推进,区属相关部门负责本单位产权楼宇的改造和招商工作。
五、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区属各相关单位,应建立工作机构和领导负责制,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责任到人,加强对加速发展楼宇(总部)经济的领导,真抓实干,把加速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工作摆在日常工作的首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定期组织召开工作调度会,研究、协调、解决在加速发展楼宇(总部)经济工作中出现的问题。
2、协调联动、形成合力。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按照市场发展需求及城市建设要求,制定调整楼宇(总部)经济发展计划,合理的确定各街区楼宇(总部)经济的发展规模。要按照协调在前的原则,协调各职能部门摒弃不利于楼宇(总部)经济发展的障碍和认识,建立部门之间的工作联系制度,做到既有分工,又要有合作。
3、措施到位,政策跟进。区直各相关部门要用好有利于加速发展楼宇(总部)经济的扶持政策。同时,应积极争取市政府的政策支持,尤其是加强与市政府相关部门的沟通,用足、用好我市相关优惠措施,尽可能地得到市里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
篇7
关键词:资助工作 精准化 对策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是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的重要举措。湖南工程学院始终把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帮扶放在学生工作的重要位置,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和湖南省教育厅文件精神,坚持开通新生“绿色通道”,构建了“奖、贷、助、勤、缓、减、免”多元化学生资助工作体系。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需要资助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比例逐年增加,但是,能够提供的资助资源却非常有限,难以满足资助需要。开展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研究,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充分发挥现有资源的效能,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中,要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准确进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格认定,根据困难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资助方式,做好学生自立、诚信教育,及时还贷,帮助他们完成学业,从而达到真正提高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让广大学生、学生家长放心满意。
一、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基本情况
湖南工程学院是一所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高等院校,截止2014年12月,拥有在校生15311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5109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占学生总人数的比例达到33.37%,其中一般困难学生4218名,占27.55%,特别困难学生891名,占5.82%(如图3)。为了了解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21份,收回有效问卷687份。家庭经济状况调查表明,从家庭所在地分布来看,14.26%的学生来自大中城市,19.21%的学生来自城镇,66.52%的学生来自农村(如图1);从家庭所在地经济情况来看,1.6%的学生来自经济发达地区,9.32%的学生来自经济较发达地区,54.73%的学生来自经济情况一般地区,35.95%的学生来自贫困地区(如图2);从家庭经济情况来看,有6.42%的学生家庭经济富裕,60.21%的学生家庭经济一般,27.55%的学生家庭经济困难,5.82%的学生家庭经济特别困难(如图3)。学生个人在校消费情况相差较大,调查表明,月均消费1000元以上的为18.34%,月均消费800-1000元的为49.20%,月均消费600-800元的为21.25%,月均消费600元以下的为11.21%(如图4)。据调查,在湘潭市维持基本生活开销需要800元左右,由于家庭无法提供足额的生活费,许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需要在课余时间进行打工以获取生活费。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现在超过30%以上的学生存在经济困难,需要获得资助来维持学业。但是,资助资源非常有限,因此,采取措施,合理规划资助资源使用,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尤其显得重要。为了做好资助工作,我们对湖南工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情况进行了调查。调查表明,57.06%的学生对学校资助体系满意,22.85%的学生对学校资助体系不满意,20.09%的学生对学校资助体系不了解(如图5),说明宣传工作需加强。对于学校资助工作,调查表明,满意占61.28%,不满意占24.02%,不清楚的占14.70%(如D6),说明在具体工作中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改进。进一步的调查显示,对于资助,87.6%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申请资助,12.4%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不申请,这部分学生往往具有较强的自尊心,担心被人瞧不起,不愿意主动说明家庭经济情况,特别是部分来自城市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是如此,他们宁愿在课余时间去打工也不愿意去申请,家庭经济困难给这部分学生带来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感到压抑、孤独,甚至出现抑郁倾向,影响到他们的学习、生活。
在资助工作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身份认定成为工作的难点。有些家庭经济并不困难的学生,却想通过各种途径去的资助。调查显示,46.32%的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会选择申请,这也对资助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和挑战。如果对资助结果进行公示,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中只有12.45%的人选择申请,申请人数大大下降,可见保持资助工作的透明、公平公正,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对于资助方式选择方面,71.78%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助学贷款,选择勤工俭学的为10.33%,选择减免奖的有9.32%,其他方式的占8.59%(如图7)。对于学费资助,85.3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助学贷款,10.48%选择勤工俭学(如图8);对于生活费资助,只有8.30%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选择助学贷款,74.67%选择勤工俭学(如图9)。可见解决学费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助学贷款,解决生活费问题的主要方式是勤工俭学。调查也表明有39.74%的学生能够处理好勤工俭学与学习之间的关系。
二、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困境分析
尽管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在资助工作中,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助学贷款、奖助学金合理分配、勤工俭学合理安排、助学贷款的追缴等工作中仍然存在许多不足,严重影响到资助工作的效能和精准化水平,令学生和学生家长不满意。当前,困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难以准确认定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是开展资助工作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却发现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很难做到“精准”。一是缺乏科学统一的认定标准。目前,高校多采用综合法认定法,主要以2007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下发的《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为依据,以学校所在地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作为认定标准,参考学生生源所在地的经济状况、学生在校消费情况来开展。但是,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学生家庭经济水平、各地物价水平存在较大差异,使得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难以形成统一标准,造成认定困难。二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缺乏严密性和准确性。目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只能凭着学生填写一张表格和学生家庭所在地或者是家长单位开具的困难证明来进行,对于学生家庭经济情况真实性审核尚无相关制度,从而使高校难以准确掌握学生真实的家庭经济情况。三是认定过程中人为因素影响较大。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中,实行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认定,一般采取民主评议、学院评定和学校审核相结合的方式。认定程序是学生申请、班级评议推荐、班主任审查、学院评定、学校审核认定。此方法往往受到评议小组成员的个人主观意见、学生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认定的准确性。四是对学生消费难以判断准确。消费情况的主要判断依据是校园一卡通消费记录,有的同学很少在学校食堂吃饭,事实上就回避了监控,另外,由于消费观念的不同,有的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消费水平很高,而有的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消费水平却很低,也给准确认定来了难度。[1,2,3,4]
(二)多元化资助体系和复杂的工作程序,使实现资助工作“精准化”难度加大
随着国家和社会对学生资助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高校资助体系不断完善,湖南工程学院建立起了“奖、贷、助、勤、缓、减、免”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资助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中不同的资助方式,其资助政策、申请、认定等要求和程序不同,资助工作的技术性、专业性也越来越强。而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机构建设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各二级学院实际从事学生资助工作的人员仍以兼职为主,且流动性较大,缺乏资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资助工作停留在应付完成上级的任务,缺乏深入、细致的工作,从而使工作的精准性打了折扣。
(三)资助管理模式陈旧,不适应资助工作精准化要求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繁杂,资助项目多,工作环节多,资助要求差异大,社会关注度高,对学生资助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资助各方不仅要求资助管理规范,而且要求公开透明。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人工管理模式就不能适应学生资助工作快速发展的需要。采用新技术、新模式,改进和优化资助管理工作,提高劳动效率,更加公平、公正、透明地服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成为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的必然选择。
(四)资助方案的个性化较差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家庭境况千差万别,困难状况和程度相差较大,个人能力和思想观念各有不同,从而资助需求也就不同。湖南工程学院建立起了“奖、贷、助、勤、缓、减、免”等多种资助方式有机结合的资助体系,在给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带来大量受助机会的同时,也给资助管理者带来了如何公平进行资助,充分发挥资助资源效能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需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学生困难程度不同、需求不同,进行资助合理配比,形成个性化资助方案。但是。现行的资助工作对这种差异和需求考虑较少,造成资助过度和资助不足,从而没有充分发挥资助资源的整体[5]。
(五)助学贷款办理效率低,催缴困难
助学贷款是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的主要方式,助学贷款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资助工作的开展。当前主要开展生源地助学贷款,依然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助学贷款办理程序复杂、时间长。学生申请助学贷款的信息采用人工核对输入,大量的时间耗在信息核对和纠错中,而助学贷款从申请到批准至少需要一个半月。二是助学贷款信息没有实现共享。银行的助学贷款认定与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没有实现信息共享,造成部分真正需要贷款的学生,由于银行或生源地资助中心的限制而贷不到款[5]。三是还贷催缴困难。根据国家政策,国家财政及学校需共同承担贷款额14%的风险金,而学生不需担保、抵押,也没有健全的信用机制。贷款学生毕业后,银行和学校难以及时跟踪追缴,出现部分贷款学生不及时还贷或者不还贷的现象,给经办银行和社会留下了不良印象,严重影响到助学贷款工作的开展。
(六)勤工助学效率低下
勤工俭学是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生活、学习费用问题的有效方式。目前,勤工俭学主要由高校提供,勤工助学范围窄、岗位少、收入低[6]。一是校外勤工助学开拓困难,企业需要大量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沟通能力强的学生做兼职,但是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应的专业技能和交流能力,因此,勤工俭学岗位主要来自校内,助学岗位数量较少;二是高校提供的勤工俭学岗位多局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湖南工程学院主要提供了教室卫生打扫、图书馆值班、会议室管理、多媒体教室管理、食堂卫生等岗位,导致很多学生认为勤工俭学就是充当学校临时工,从而没有积极性;三是校内勤工俭学每个岗位工资在100-200元/月,收入较低。因此,勤工俭学未能实现专业学习―勤工助学―专业学习的目的。
三、提高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的对策
为了保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不因经济原因而失学,国家实施了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但是,目前资助资源非常有限,远远不能满足资助需要,因此加强和改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提高资助工作精准化水平,充分发挥资源效能,尤其显得重要。湖南工程学院通过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助工作;加强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提高资助工作质量和水平;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夯实资助工作基础;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个人资助配置方案,实现资助效能最大化;建立信息化工作平台,实行信息共享,提高资助工作效率;加强自立、诚信教育,促进资助工作良性开展等措施,达到了提高资助资源利用效能的目的。
(一)加强制度建设,规范资助工作
做好制度建设,规范资助工作,是提高资助精准化的保证。湖南工程学院以助困育人为目标,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了《湖南工程学院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工作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国家助学金评定及管理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国家奖学金评定及管理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国家励志奖学金评定及管理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勤工助学暂行条例》、《湖南工程学院学生助学金评定及管理条例》等系列制度文件,对资助申请、评议、资助结果公示、资助工作监督、资助跟踪反馈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各类资助工作流程,并在学校网站公布,用完善的制度和规范的工作流程,_保有限的资助发挥最大的效能,为资助工作精准化提供了保证。
(二)加强组织机构和队伍建设,提高资助工作质量和水平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任务,资助方式繁多,工作难度大,要确保资助政策顺利实施,就必须重视组织机构建设和资助队伍建设。湖南工程学院成立了资助工作领导小组、助学贷款管理指导中心、勤工助学指导中心等组织机构,并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形成了班级―学院―学校三级资助运行机制。一方面坚持服务学生为本,组织开展资助政策、信息管理、操作技能等方面的培训,提高了资助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工作水平;另一方面做好资助宣讲工作,让学生了解资助政策和资助办理流程,方便了学生,提高了资助工作质量和水平。
(三)健全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夯实资助工作基础
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的建立应具有科学性、可操作性。湖南工程学院通过多年的探索,制定《湖南工程学院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办法》,建立起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如图11),指标体系包含家庭属性指标、学生个人属性指标、班级测评指标三个一级指标,对应的权重系数为0.4、0.4、0.2,每个一级指标下面包含若干二级指标,每个二级指标分为特别困难、困难、一般困难、不困难并赋以5、3、1、0对应分值,一级指标值取对应二级指标的平均值,最后的困难指数为各一级指标值与权重系数乘积之和,按照困难指数值的大小确定困难与否以及困难程度。实践证明,认定准确度达到91.36%。由于家庭经济情况是个动态变化的,学校需每学期认定一次,并根据学生突况变化而动态调整。
(四)构建科学合理的学生个人资助配置方案,实现资助效能最大化
根将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的困难程度,进行“奖、贷、助、勤、缓、减、免”资助的合理配置,为经济困难学生提供与其困难程度相对应的资助方案,实现资助方式和资助资金额的最佳组合,避免重复资助或者资助不足,充分发挥资助的最大效能。合理配置资助资源,不仅能让获得资助的学生感受到政府对他们的关心与帮助,同时也要求他们承担部分经济责任,达到济困、育人的双重功效。
(五)建立信息化工作平台,实行信息共享,提高资助工作效率
湖南工程学院依托学校数字校园建设,开展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信息化平台建设,建立了校院两级经济困难学生数据库,实现了校内资助信息共享。在全校范围内建立了标准化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程序,从申请、评议、审核、认定均予以全程公示,实现了资助信息及时、公开,资助工作公正、透明,网络监督有力,提高了资助工作效率。
(六)加强自立、诚信教育,促进资助工作良性开展
资助是基础,育人是核心。湖南工程学院坚持解决实际问题与解决思想问题相结合,将帮困助学与人格养成相结合,进行了“人格、道德、信誉”专题教育活动,开展了“自强、自立、自助”的系列讲座,建立了助学、诚信、自立的育人机制。将诚信与助学结合起来,对于不诚信的学生,取消其受资助资格;将自立与资助结合起来,鼓励经济困难学生进行勤工俭学,对于自强自立的经济困难学生,学校进行优先资助;将资助与感恩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到党和人民的关怀,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知恩图报的人生观。在加强教育的同时开展优质服务,在学生毕业时举办银行助学贷款毕业还款确认及还款手续讲解讲座,为学生提供还贷说明书以及银行联系方式,同时也向银行提供学生毕业后去向及异动,实现了学生与银行的双向联系,大大提高了还贷率,学校连年获得湖南省资助工作先进单位。据统计,到2014年12月止,湖南工程学院利息违约率仅为5.01%,而同期湖南省高校平均利息违约率为31.01%,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促进了资助工作的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魏东.新体系下高校资助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法制与社会,2011,(03).
[2]颜文朗.信息网络时代下大学贫困生资助工作的困境及对策[J].武夷学院学报,2011,(01).
[3]何伟琴.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问题的探讨[J].科技信息,2013,(04).
[4]梅花.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以井冈山大学为例[D].江西师范大学,2012.
[5]刘红旗.高校学生资助事务精益化管理探析[J].黑龙江教育,2013,(02).
篇8
关键词 智能建筑;农村;局域网
中图分类号TP3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3)90-0228-02
0引言
当今世界,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它极大的改善我们的生活方式。并为智能建筑的产生创造了条件,智能建筑就以其舒适性、安全性、高效性、经济性的特点引起了世人的注目,被全世界所认同,智能建筑得以迅速发展。尤其是智能建筑中的通信自动化系统(CAS)以其高效快捷的信息交流,简单方便的资源共享还应用于除智能建筑以外的很多领域。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信息科技的发展更是日新月异,从各个方面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影响着现代农村人的生活。而其中的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更为迅速,已经渗透到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们已经离不开计算机网络,并且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普及,给我们的学习与生活条件带来更大的方便,我们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的紧密和快速。
网络的最基本功能是数据交换和资源共享,对于现代乡村来说,基于这样的功能可以实现乡村办公自动化、资源管理、村民上网休闲娱乐等,以便加强对新事物的了解,开拓视野。
村民可在网上查询资料,随时了解全国经济的最新动态. 村民还可以在网上学习到一些知识,了解一些新的学科,利用网上资源进行开拓、发展新农村。使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网上查询国家、省、市有关政策文件等。通过我的需求调查,村民最大的需求就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了解网络,在网上进行学习,和自己多了解外面的事情开阔眼界。
1课题背景及基本情况
本文以北京市怀柔区三岔口村为背景进行局域网的分析和设计(此村为我院06级一学生的家所在,以下信息由他提供)
怀柔三岔口村基本情况介绍:
本次设计的背景是北京怀柔的一个小山村,四周环山,交通也不是很方便,以至于信息比较闭塞。全村共有120户人家,全部为平房,而且分布较不均匀,但相对还比较密集,具体分布情况见图1所示。村民主要靠务农和外出打工为生,收入较低,社会的飞速发展,村民已经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不了解当今社会的政策和当今社会的需求,严重阻碍了农村的发展。现在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村民也希望通过网络能多了解一下外面的世界,放宽自己的思维,尽快的跟上时代的步伐。
2 网络需求分析与设计方案
2.1 网络需求分析
2.2村民经济状况分析:
通过进行系统调查研究了解情况,我发现这个村子并不富裕,一般都是靠家里的地或者是外出打工挣钱,有固定工作的人不是很多,所以在组建局域网的时候要充分考虑村民的可接受限度。
2.3设计方案:
2.3.1网络拓扑结构设计:
从需求分析可知,工作站用户现在为25台,网络应用也非常简单,只是简单的资源共享。所以决定采用纯集线器小型局域网的网络拓扑结构。这是因为:
1)容易实现:它所采用的传输介质一般都是采用通用的对绞线;
2)节点扩展、移动方便:节点扩展时只需从集线器或交换机等集中设备中拉一条线即可,而要移动一个节点只需把相应节点设备移到新节点即可,而不会牵一而动全局。这与本村近三年中需求有较大增加相适应;
3)维护容易:一个节点出现故障不会影响其他节点的连接,可任意拆走故障节点。这也符合本村的实际情况,本村没有专门的网管人员,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员也不多,因此要求维护一定要容易;
4)采用广播信息传送方式:任何一个节点发送信息在整个网中的节点都可以收到,非常方便;
5)网络传输数据快:目前以太网接入速度已达1000Mb/s。
2.3.2 Internet的接入方式
1)本设计采用ADSL接入方式:(现有需求情况下)
当前我国电信部门主要为用户提供ADSL接入。它的特点是能在现有的普通电话线上提供高达8Mb/S的下载速率和1Mb/S的上传速率,其传输距离为3―5km(符合村子房屋分布)。ADSL能够支持广泛的宽带应用服务,ADSL采用频分多路复用技术,上网与打电话是分离的,所以上网时不影响电话使用。
所需硬件:一门程控电话,带RJ45接口的网卡,ADSL Modem,滤波器,网线,晶头电话线。
2)通过地址转换访问因特网
(1)在现有需求情况下,由于本村客户终端较少,也不需进行复杂的管理,所以利用ADSL Modem的路由功能实现与Internet的连接:
利用ADSL Modem的路由功能可以实现局域网共享上网。如图2所示,用Hub或交换机将多台计算机联网,用平等对绞线将ADSL Modem与Hub或交换机相连,启用ADSL Modem的DHCP功能,客户端配置为自动获取IP地址。这种方案维护简单,省去了服务器,节省费用,但不能进行复杂的管理、控制。
本方案就是把整个村子分成若干个小的局域网,每四户共用一个路由器,接入方式全部为ADSL接入。
我设计这个方案的具体想法如下:
①通过我对村民的调查了解,现在他们买一台电脑还不算是负担,主要负担是每个月的网费,按每个月120算起来,每年要1440元,这个费用是他们所接受不了的。所以我选择每四家共用一根网线,带宽可以升级到1MB或者2MB,费用是140元,平均每户35元。这个费用就在村民的接受范围之内了;
②布线和设备采购的费用也在村民的接受范围之内;
③现在家家都有一部电话,所以宽带的接入也不是问题;
④路由器的摆放位置也需精心考虑,因为邻里关系比较复杂,有些村民相处的不是很融洽,所以设计路由器的安放位置要熟虑到不会造成邻里冲突;
(2)在后续(三年后)需求增加的情况下,采用设置服务器的方案访问因特网:
一台计算机安装两块网卡,作为服务器,如图3所示: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客户终端的大量增加,村民对局域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网络的管理功能强大,可灵活进行各种配置,设置防火墙等,要求网络的可控性和安全性要好,因此选择此方案,但此方案的维护较复杂。
这种方案是我根据校园网的布线方案设计的,这种设计的优点是便于管理,安全性高。
(3)对于五年后(需求量增加很大)的需求,可采用无线局域网的方案:(仅是一种设想)
无线局域网络(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WLAN)是相当便利的数据传输系统,它利用射频(Radio Frequency; RF)的技术,取代旧式碍手碍脚的双绞铜线(Coaxial)所构成的局域网络,使得无线局域网络能利用简单的存取架构让用户透过它,达到“信息随身化、便利走天下”的理想境界。
对于局域网络管理主要工作之一,对于铺设电缆或是检查电缆是否断线这种耗时的工作,很容易令人烦躁,也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找出断线所在。再者,由于配合企业及应用环境不断的更新与发展,原有的网络必须配合重新布局,需要重新安装网络线路,虽然电缆本身并不贵,可是请技术人员来配线的成本很高,配线工程费用就更高了。因此,架设无线局域网络就成为最佳解决方案。
无线局域网络绝不是用来取代有线局域网络,而是用来弥补原有线局域网络之不足,有线局域网络架设受环境限制时可采用无线局域网以达到网络延伸之目的。
本设想的具体实施方案有待今后进一步探讨,在此仅是一个设想。
3结论
本文通过一个具体农村---北京怀柔三岔口村的局域网实施方案的分析与设计,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希望对有这方面需要的地方有一定的作用,文章有不足之处由于自己的水平有限敬请谅解。
参考文献
[1]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组织编写.智能楼宇管理师.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凌传繁.网络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
篇9
关键词:森林经营理;平和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11015902
1 引言
森林资源包括森林、林木、林地以及依托森林、林木和林地生存的野生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森林包括乔木林和竹林,分为防护林、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和特种用途林。森林经营是森林抚育、林分改造、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林副产品利用、林木采伐更新等各项林业生产活动的总称。森林经营管理是林业主管部门依法对森林经营活动进行管理和监督,即进行森林资源监测和根据当地林业长远规划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组织实施。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森林资源的品质,做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意义重大。做好森林经营管理工作,编制森林经营方案是必不可少的[1],有没有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决定着森林经营管理的有效与否;除此之外,还要辅之以明晰产权、加大投入、改进方法等手段。下面就以平和县为例进行阐述。
2 平和县森林经营管理现状和存在问题
分析
2.1 森林经营管理现状
平和县地处福建省漳州市西南部,气候温暖湿润,适合植物生长,物种丰富,土地总面积23.2万hm2,林业用地面积17.9万hm2,森林覆盖率70.6%。县林业局设绿化办、资源站、种苗站、营林股、防火办、检疫站、规划队、林政股等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县林业局在每个乡镇设派出机构林业工作站。有林权登记、资源评估、木材检验三大林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有森林公安、林业行政执法大队,保障森林经营管理顺利进行。多年来,各级政府和林业主管部门积极发动广大群众做大做强林业产业,做好造林绿化、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防治以及林木采伐更新等一系列森林经营管理工作。近年平和县荣获 “省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县”、“省级森林县城”称号。
2.2 森林经营管理主要问题分析
2.2.1 毁林种果问题
在发展果树种植业的初期,遵循“果树上山,山顶戴帽”规律,山下部种果,山顶植树,涵养水源。随着g溪蜜柚价格提升,随着红肉蜜柚、黄肉蜜柚等g溪蜜柚新品种的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人们种果不再是“山顶戴帽”了,不再遵守25°以上坡地不开垦的规定了,用大型挖掘机上山开垦,甚至违反森林法规定毁林开垦。这些高山上、陡坡上种植的蜜柚,生长并不好,经济效益差。目前县政府正在开展林业专项整治,严禁毁林开垦,严禁挖掘机上山开垦种植蜜柚。Я种止问题的发生,与蜜柚质优价高有关,也与林地使用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未明晰、未颁发新林权证有关。
2.2.2 部分桉树办不了采伐许可证问题
有的桉树已达到主伐年龄,因是生态公益林地,或树种与森林资源档案记载不一致,或林地坡度大于35°,按规定不能进行皆伐作业,林木采伐许可证不能及时办理,影响林木采伐。例如小溪镇共有短轮伐期用材林255 hm2,其中坡度大于35°的林地有41 hm2,占16%。上述问题原因是森林资源年度变化调查不到位,以及没有编制和实施森林经营方案并按经营方案经营,又因森林经营管理机构力量不平衡,基层管理能力相对薄弱。森林经营管理机构既有明确分工又能相互合作,而且大多数人员有较高的工作积极性,工作也是有成效的。但也存在着经营管理成果共享不足,工作经验交流不足,基础管理、基层管理力量薄弱问题。目前多数林业站期盼有更多信息交流渠道,更全面、更有效地获取实用林业先进技术、林业信息。
2.2.3 采伐迹地更新问题
由于福建省限制桉树发展,和平县禁止继续种植桉树和蜜柚,今后桉树采伐迹地更新要全部按规定改种其它树种,发展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目前,业主在申请采伐获批领证前要到指定银行账户缴存更换树种保证金并与乡镇政府签订更换树种协议书,自行进行采伐迹地整地,然后向林业局申请苗木,苗木款由林业局支付,更新完成经验收合格退还保证金。之后业主能不能进行幼林抚育,是一个问题,因为其它树种速生性比不上桉树,经济效益没桉树高。编制森林经营方案,进行幼林抚育资金补助,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思路。
2.2.4 一般用材林的经营水平很低
平和县的经济林、一般用材林和速生丰产用材林面积分别为5万hm2、4万hm2和2万hm2,各占森林面积的31%、25%和13%。经济林抚育水平最高,速生丰产用材林次之,一般用材林的经营水平最低,基本上是以保活和一般管护为主。原因是:①它们的经济效益差别很大。据调查表明,10年生平和g溪蜜柚利润为1445元/亩・年,巨尾桉利润为617元/亩・年,杉木、马尾松利润为85元/亩・年[2,3],三者之比约为17∶7∶1。②林业主管部门对一般用材林经营的资金投入不足。过去把资金投入的重点放在造林、护林环节上面,较少用于森林抚育方面。
3 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3.1 进一步明晰森林权属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成了大部分森林的确权登记工作,但由于“谁造谁有”政策已实行多年,集体林地早已均分到户,或者是农户根据“谁造谁有”政策造林经营,其余林地有的是生态公益林地,有的是山高路远的贫瘠山地、陡坡地或者岩石地,这些林地的森林生态价值高,经济价值低,所以群众的改革积极性普遍不高,多是维持经营现状、联户登记发证。应详细调查处于无经营状态的森林,以承包形式提高其经营水平,并登记发证。
3.2 做好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和森林资源年度变化调查工作
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简称二类调查,是以反映森林资源状况和森林经营水平为目的的一项林业基础工作,每十年进行一次,采用抽样调查与小班调查相结合,以抽样调查控制小班调查的总体精度,全省统一进行。二类调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严密的组织领导和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森林资源年度变化调查由林业站进行,任务比较轻,但也需要付出一定人力物力财力,需要很强的责任心和自觉性。
3.3 做好森林经营方案编制及其组织实施工作
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同为林业的基础工作,主要任务是规划森林经营单位的经营方向和目标,林种、树种和经营类型,森林培育、保护和利用的重点工程,两个五年森林采伐、更新、抚育的地点、时间和措施,经营小班的经营类型和经营措施。技术人员以村为单位开展简易森林经营方案编制,与森林经营者协商,填制简易森林经营方案表,村委会盖章,公示后报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然后要监督经营单位、经营者实施[4]。
3.4 提高基层林业站信息化水平
一要配备手持GPS机,并加强arcgis软件的使用方法的交流学习。让这些先进软件和设备发挥应有的作用,解决目前林业站没有专业GPS机而以手机代替造成测量不准确问题,解决大家各自学习、使用不规范甚至错误使用的问题,让它们更好地应用于森林经营管理实践中,改变传统森林调查方法,使用先进调查方法,提高调查精度[5]。二要让所有林业站接通林业政务网络,让林业站有效获取林业信息,提高林业站林业经营管理水平。
3.5 加大森林经营投入,提高用材林抚育水平
既要重视造林、防火、防病虫和采伐管理,又要重视森林抚育管理,加大用材林经营投入,与用材林经营者签定森林培育合同,同时资金补助和监督检查相结合,把培育成果与资金补助相挂钩,广泛开展用材林经营。在进一步明晰森林权属、划定经营小班、编制森林经营方案之后,重点落实用材林各个经营小班的经营措施,计算经营成本,确定补助金额,签订经营合同,监督经营活动开展。
4 结语
平和县要进一步明晰森林权属,加大林业基础工作力度,提高林业基础工作水平,按规定认真开展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编制森林经营方案并组织实施,加强信息交流,在此基础上加大投入,平衡各林种抚育水平,提高一般用材林抚育率,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总体水平,目的是从根本上防止乱砍滥伐、毁林种果等问题发生,提高造林成效,使林业生态环境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李守才.我国森林经营管理的问题与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16):274.
[2]赖宝乾. 福建平和县商品林发展规划研究初探[J]. A东森林经理,2007(2):15~19.
[3]林伟镇. 平和县巨尾桉的种植效益及发展前景[J]. 安徽农学通报,2007(12):146~147.
篇10
文章通过对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的分析,提出了从合作方案、信任协作、书刊流通、知识产权等方面,进一步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关键词
区域一体化 资源共享 风险分析 风险防范
一、引言
伴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进程,人们对相互通讯和资源共享的需求日益迫切。近年来,为了解决图书经费严重不足和用户文献信息需求激增这一矛盾,国内各图书馆纷纷通过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的合作, 解决资源建设投入困难,以实现文献资源信息共享和利益互惠。然而,伴随着图书馆获得服务的灵活性同时,一些新的风险相继出现。例如:不容忽视的合作方案设计风险;信任、协调、合作风险越演越烈;书刊流通风险日益复杂等等①。同时,作为公共服务体系的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其性质是非赢利,经营管理也通常在非竞争环境和缺少利润刺激的情况下开展,为人们提供的服务也大都不存在市场经济中注重效果、效率的竞争机制。可是,实际上,图书资源共享机制通过丰富的信息资源、优质的信息服务,能够创造社会效益;通过文献传递、资源共享等活动,节约成员馆的成本,并获得一些经济收益,这都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另一方面,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可持续发展也要求具备完善的防范、评估机制,以确保获取稳定的政策、资金以及人力资源的支持,逐步扩大自己的效应。由此可见,对这样的公共服务机制来说,必须建立和健全风险与防范机制来顺应图书馆业务发展,遵循市场规律,充分有效地利用资源,从较为全面的范围实现技术合作、取长补短、资源共享,最终达到满足读者需求的目标。
二、图书资源共享风险分析
(一)合作方案设计风险
在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合作方案设计阶段处于整个项目建设周期的中前期,合作方案设计阶段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进入实施阶段的开始,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建设中极为重要的一个阶段。其可能存在由选择各成员馆问题、建立时机把握的正确性问题、目标利益冲突问题、所需关键资源能力正确性问题等等引发的风险。
(二)信任、协调、合作风险
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是由不同高校共同组成的特定联盟形式。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各高校之间的信任、协调和合作是构建图书资源共享的纽带。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中分散式决策模式比集中式决策模式更为常见。如何协调各高校图书资源共享的运作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的一个核心问题。 其可能存在由各成员馆不履行职责、不按规定完成各自任务问题、败德问题、成员馆中途退出问题等等引发的风险。
(三)书刊流通风险
书刊的流通是图书资源共享机制运行过程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各高校之间由于存在着距离问题,出于交通、时间等考虑,学生就近在交通最为便利的某成员馆集中借阅,该校书籍供不应求,而较偏远的成员馆借书平台形同虚设。同时,由于高校书刊不再仅对本校学生开放,那么就会加大书籍的借用范围,增加了书籍的流通量,使书刊的流通保护风险加大,可能会造成书刊不能及时归还、书刊被损坏之后无人可问责、书刊丢失无处可找等状况。
(四)知识产权风险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通过共享高校图书馆中的知识资源,可以有效提高各高校及其整体获取知识的效率以及扩大其覆盖知识面的广度。然而,知识共享却使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知识产权风险。我国在信息资源共享的过程中,普遍缺乏信息资源共享的制度保障。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复制成本的大幅降低,对著作权人利益的威胁与日俱增,因此,图书馆进行信息资源共享的版权风险开始加大。因此,研究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知识产权风险防范问题无论是对提高高校图书馆联盟的整体运作效率,还是对各高校图书馆谋求进一步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深远的意义。
(五)成本风险
我们通常用“成本――收益原则”来评价一个项目的可实施性,图书资源共享机制也同样适用。信息资源的共享要求高校社会资本存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织和个人之间,而非单一的由某主体独自所拥有。这就意味着信息资源共享的媒介――书成为了类似于准公共产品的社会资本,而不是通常意义上属于私有物品的物质资本。经济学也提到产权的拥有刺激了个人对私人资本的投资,以便获得利润。由于人们能从投资中获益,因此对物质资本的投资不会停止。而社会资本一旦形成就不仅仅是一个主体能使用的,而是具有共享性,并且通过彼此的联系而互相作用。建立社会资本需要各方面的承诺和合作,只要存在单方面的偏离就会破坏这种社会资本,造成成本过大或者共享机制崩溃等严重后果。
(六)服务质量风险
社会信息化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人们的信息意识日益增强。各技术领域的专门化和交叉学科、边缘学科的出现也促使学生产生各种各样的信息需求,学生不同的信息需求层次和经济环境的影响使得学生需要拥有专业性、综合性、系统性、时效性、准确性等等的信息。形成了对共享机制的图书资源、网络资源严峻考验。同时,对馆员的素质、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图书馆资源共享的风险防范机制
(一)合作方案设计风险防范
合作方案的设计质量对图书资源共享运行的可实施性具有决定性影响。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必须结合各个高校书籍馆藏的实际情况,设计一个切合实际、具有可实施性的图书资源共享的运行和管理方案。对各高校自身拥有和所缺的图书资源的量和种类有正确的认识,对实施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后的合作策略制定明确的规划。进行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下沙各高校应该具有各具特色的优秀图书馆文化、出色的图书资源共享联网管理及重组整合理念。
(二)信任、协调、合作风险防范
在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的运行过程中,首先要成立一个集中管理和协调的常设的有权威的管理组织,防止各高校"各自为政"以及"搭便车"现象的出现。在合理规划各高校图书资源任务的基础上,建立公平、统一、规范的运行机制和奖惩制度,预防相互欺骗或者中途退出资源共享机制的现象出现,同时对积极推进机制运行的行为给以正面激励。建立多种沟通渠道,保证交流的畅通。图书馆之间应相互协调、公开协议,建立统一的条形码、图书毁损处罚、奖励等机制,使得各专业书籍互通有无和预防各校标准不一的状况产生。
(三)书刊流通风险防范
资源共享机制首先要事先检查各图书馆之间书刊流通路线、流通方式、人员配置是否合理,辨明其是否有利于书刊流转,是否有利于书刊流通和降低成本②;其次制定统一的服务时间和相应的响应时间,加强对馆际互借的控制,尽量缩短书刊的无效流通时间,采用并行工程方法,优化不同图书馆任务的起始时间,能够保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确保书籍的流通顺畅。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图书馆操作经验且熟悉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具体运作的工作人员以降低书刊流通风险。最后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的网络和一整套校际图书馆网络平网制度,及时公布电子信息及图书更新情况,以图书卡的方式,通过校际联网的渠道,实现下沙高教园区图书馆区域一体化的合作体制。各高校图书馆在整合自身资源的基础之上,如实、及时在校际网路平台上、更新本校图书资源,学生只需通过该网络平台就可以明确哪所高校有自己所需借书籍;同时开通读者实时在线咨询服务。
(四)知识产权风险防范
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提供馆际互借与文献传递服务应控制在合理使用范围内;使用购买的数据库时应将服务范围确定在各成员馆局域网范围内,不得将数据库进行非法复制、解密、修改,不得删除、隐藏或修改数据库开发商在数据内容中加入的版权声明、权利管理信息等。各成员馆之间必须制定关于知识产权的合同、规章、协议、章程规范各自行为,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加强舆论监督,对违反知识产权行为进行严厉惩处。借鉴发达国家的信息资源共享经验与教训,颁布各种法规、条例规范信息资源的收集整理,采取公共借阅权制度对作者进行经济补偿,将各方的利益维持在一个微妙的平衡。
(五)成本风险防范
各高校必须制定统一的成本预算,应设置高效的成本管理机构,配备高素质的成本管理人员,健全成本管理规章制度,强化成本管理的各项基础工作,妥善解决各图书馆之间的分歧,实现管理方式、目标、利益的基本统一,使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成本管理系统有效运行,各高校应对图书资源共享机制各环节的资金需要量及支出时间进行预算,对于自身的资金是否充分、政府拨款、社会筹资能力及相应的能够承受的成本风险的程度具有正确的认识。管理组织对各成员馆的图书储备数量、种类、局域网建设情况、图书馆文化、管理人员状况、图书投资成本等进行全面深入的尽职调查,对图书资源共享机制能否增强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增加更新速度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制定出一套完整可行的整合方案。
(六)服务质量风险防范
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最终目标是为了在自动化、网络化和数字化的平台上更有效地为读者提供基于知识的信息服务,而各高校图书馆无论是自动化建设还是资源建设的成效最终将体现在对读者服务水平和质量这个层面。对此必须建立与使用统一的借阅规则、编目政策、代码与术语等,提高服务的准确性和快捷度。设立统一的服务质量标准,设置合理权重由管理组织、各高校图书馆管理人员、学生进行综合评定,并及时听取学生反馈。管理组织在考虑各图书馆实际基础上建立合理分明的奖惩制度,督促各图书馆加强质量管理,并进行检查,联合各图书馆领导进行公开奖励;对出现的质量问题及时解决,迅速找出原因并纠正。在重视读者满意度的基础上,制订不同层次使用者满意程度的评定,同时评估图书馆的文化氛围等,做好参考咨询服务,从一般性咨询,课题检索及编制二、三次文献进行评估,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四、总结
由于共享机制中各个成员馆的规模、投入、特性不同,同时整个机制的构建不同于单个图书馆馆藏所要求的具有鲜明的特色,而是要求具有普遍性和共享性,适应大多数成员馆的需求。鉴于存在的诸多不确定因素,建立必要的风险防范体系已是事不容缓,极易导致图书馆资源共享目标难以实现。由此本文就该机制的建立及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发表自己的观念,提出相应的对策,呼吁建立相应的防范制度。希望能为教育管理部门政策的出台提供一些理论上和经验上的支持,促进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职能的放大。
鼙疚南?010年浙江省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计划(新苗人才计划)项目“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R414023)和浙江财经学院2010年度校级学生科研项目“建立下沙高教园区图书资源共享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0YJX03)成果之一。
注释
- 上一篇:农产品市场调研报告
- 下一篇:财务人员思想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