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计划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发展计划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发展计划方案

篇1

一、评估的目的、思路与目标

(一)评估目的

通过对各市州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和评估,准确把握人口发展领域和计划生育领域若干重点指标的进展情况,及时发现规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完善政策措施,改善规划实施的外部环境提供依据,确保规划主要目标的顺利完成,促进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稳步、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二)基本思路

采取突出重点、点面结合的方法,对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一些重点指标进行抽样调查和综合评估,把握全省人口发展总体运行情况,进一步发挥省级人口规划及其相关政策在全省人口发展宏观调控中的导向作用,推动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事业切实转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轨道。

(三)拟达到的目标

1.对规划目标、任务进展情况作出客观评估。

2.对“十一五”时期重大工程项目进展情况及对规划目标的推进效用作出评估。

3.形成甘肃省“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规划评估报告及重点专题评估报告。

二、评估的原则和方法

1.省级评估和市州自评相结合。省级规划总体评估报告既采用独立调查资料和专项规划评估资料,同时也吸收各市州自评的基本材料。注重对规划实施结果的评估,推动战略规划的贯彻实施。

2.总体评估与专题评估相结合。省级组织规划总体评估,选择若干重点专题,由省人口委相关处室负责重点专题评估和重大工程项目评估。

3.定量评估和定性评估相结合。定量指标主要是事业规划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指标。定性指标主要考察各级党政领导和人口计生系统干部人口规划战略思想的了解情况、对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决策情况等。

4.专项采集与统计资料直取相结合。对规划涉及的核心指标,通过专项数据采集进行评估,其他指标以现有的统计局公布数据、统计报表、信息系统数据为主进行评估。

5.系统内部评估与相关部门评估相结合。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指标,以系统内部为主进行评估。人口与经济、人口与社会、人口素质等项指标,以省发改委、省卫生厅、省教育厅专项规划中期评估为主,直接获取有关数据,间接进行评估。

三、评估的主要内容

(一)省级评估的主要指标

1.总和生育率、出生政策符合率;

2.避孕节育优质服务、生殖道感染干预、出生缺陷干预三大工程覆盖率;

3.出生人口性别比;

4.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指标;

5.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建设指标;

6.人均计划生育事业经费;

7.群众对人口和计划生育的综合满意率;

8.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化建设指标;

9.人口和计划生育违法违规案件发生数。

10.基层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程度。

(二)评估的侧重方面

评估主要侧重以下几个方面:

1.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将人口发展和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宏观决策、加强领导、综合治理的情况;近年来外部环境的变化对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2.“两个规划”有关指标的进展情况。

3.“两个规划”中人口计生部门承担的人口数量、素质、结构与分布有关任务的进展情况。

4.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规划的有关目标、任务提出完善的政策建议。

(三)重点专题评估

1.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评估(由办公室牵头);

2.全省及各市州的生育水平专题评估(由发展规划处牵头);

3.全省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管理专题评估(由流动人口处牵头);

4.全省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综合治理专题评估(由政策法规处牵头);

5.全省县、中心乡镇计划生育服务站所“十一五”已安排国债项目建设和技术服务人员能力建设及出生缺陷干预专题评估(国债项目由财务处牵头,其它由科学技术处牵头);

6.社会抚养费征收专题评估(由政策法规处牵头)。

7.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政策体系建设评估(由综合协调处牵头、少生快富和财务处配合);

8.人口宏观管理与决策信息系统建设项目评估(由发展规划处和西北信息中心牵头);

9.人口和计划生育教育培训、职业化建设评估(由国际合作处牵头)。

10.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评估(由宣传教育处牵头)。

四、评估步骤

本次调查评估活动分四个阶段进行:

(一)准备阶段(2008年5月-6月10日)

主要任务是:省人口委制定并下发全省“十一五”人口发展规划和事业发展规划中期评估方案;明确有关各处室的职责,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对各市州的自查评估工作做出部署。

(二)初评自评估阶段(6月中旬-7月中旬)

主要任务是:省人口委有关处室按照分工组织专项调查评估并写出评估报告;各市州人口委根据省方案的统一要求,拟定具体的调查计划,设计本市州调查需要的各种调查提纲和问卷并组织对所辖的县市区进行调查评估,并写出报告报省人口委。

(三)综合调查评估阶段(7月下旬-8月底)

主要任务是:省人口委组织对市州进行调查评估;依据收集取得的各项数据、专项调查报告和市州自查结果省人口委进行汇总,运用综合评估方式对“十一五”规划实施进展情况作出评估,按要求起草省级“十一五”规划中期评估报告,上报省发改委和国家人口计生委。

篇2

关键词:企业经济效益;经济管理;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企业经济管理主要指的是管理者对企业内部人力资源、各大生产环节、内部审核等方面进行有效掌握、激励与协调[1]。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产业结构也不断在进行升级与调整,企业为了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必须不断完善自身的经济管理,并采取有效的对策提高管理效益,使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更占优势[2]。

一、提高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地位

(一)完善资金管理制度

资金管理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衡量企业经营水准的一个重要参数为资金经济标准,因此企业在进行资金管理的过程中,要对资金进行合理有效利用,减少企业花费,提高资金的应用效率,并通过这些方式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使企业能够长久立足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二)定期进行经济预算

企业定期进行经济预算是经济管理过程中最常用的管理措施,因此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要根据自身资金的实际情况,对企业未来的经济发展做出良好规划,对有关经济项目进行合理预算,为企业的重大发展指明方向。

(三)严格控制企业成本

长期以来,企业成本控制是企业经济管理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工作实际上就是对企业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进行合理调节,有效拆分竞争力极强的产品指标,设定出一个经企业全体员工努力能够达到的可行性目标,并采用先进的管理技术与方法,对企业经营中各个流程的成本进行有效控制,在最大程度上节约资金,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四)策划经济管理方案

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时,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对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制定出相应的经济发展计划,设计资金应用方案,实施相应的经济管理措施,解决企业经营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其次,还要对企业的经济管理结果进行深入研究,总结管理过程中的先进经验,并从中找出相应的改进措施,使企业的经济管理得以不断完善,最终促进企业各方面的发展。

二、增强企业经济管理力度

(一)将企业日常经营活动与经济管理相结合

经济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体现在企业日常经营的各个环节之中。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过程中,要加强企业经营资金预算,对经营过程中所出现的资金缺陷进行及时补救,确保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减少企业资金供应压力。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企业所支持的资金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上。第二,企业相关管理人员没有树立强烈的经济管理意识,在工作过程中造成失误[3]。第三,客户长时期的欠款或者拖款。以上三大因素是造成企业资金周转不畅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问题,企业要采取相应的应对策略,建立起一个高效的专项管理团队,开展定期欠款收回活动。企业的经济管理不仅要完成企业财务的经营工作,而且要与各部门保持紧密联系,为其提供帮助,对企业的成本预算进行更好的控制,减少企业花费,提高企业的整体经济效益。

(二)完善企业经济规划

经济规划在企业经济管理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对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如果企业的经济规划与实际脱节,不具可行性,那么企业的发展将受到很大的阻碍。因此,为了使企业谋求更好的发展,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第一,对企业资金的大体流动规律要有所掌握。首选要全面了解市场行情,对商品的使用价值波动现象进行深入调查,明确企业的投资方向,对企业的价格波动范围进行调节,不要盲目进行市场投资,要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并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做出可行的经济发展计划。第二,要充分调研,守法诚信经营。企业经济发展计划要根据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来制定,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对企业经营活动进行详细调查与分析,确保合作双方的诚信,并依照相关法律规定签署相关手续文件,不能贸然签下合同。第三,要建立风险预警机制。企业经营的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企业效益,因此企业在进行经济发展规划时,要加强企业成本控制力度,不放过每一个投资细节,减少企业发展风险。

(三)加强企业资金管理与监督力度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取得长久发展,应该建立与完善企业绩效管理制度,及建立一支严肃活泼、团结友爱的领导队伍,强化企业资金相关管理监督工作。通过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对企业相关人员的行为进行制约,充分体现资金监督的重要意义。企业经济管理人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要积极制止违背企业规章制度的行为,并将其及时反映给上级领导,坚守自身职业道德,使职工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障。其次,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所获取的盈利进行合理规划与配置。现阶段,大多数企业都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自身经济发展计划的影响,遵循的是“按劳分配”的原则,但是在实际过程中却是平均分配,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最终导致多数国有企业由于经营不善而破产。依照经济管理的内容,企业管理人员可以采取股票期权、分红等方式对职工形成激励作用,发挥杠杆原则的调节作用,使企业各方面都维持一个平衡状态,促进企业更好更快发展。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对企业进行完善的经济管理,提升企业的整体效益,必须建立一个合理、科学、可行的经济管理体系,完善资金核算、成本控制、投资规划等各方面的工作,不断提高企业经济管理的工作效率,最终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加企业的经营效益,推动企业朝着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勤.企业管理会计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现代商业,2013 (17):226-227.

篇3

附:制订发展计划

第一条 新产品必须是:在结构、性能、材质、技术特征等某一方面或几方面比老产品有显著改进和提高,或有独创的;具有先进性、实用性,能提高经济效益,有推广价值的;在省内是第一次试制成功的产品,并经过省科委、省经委确认。产品的结构、性能等没有改变,只是在花色、外观、表面装饰、包装装潢等方面改进提高的,不应列为新产品。

第二条 工业企业应把发展新产品作为企业的一项重要工作。新产品计划完成的好坏,是检查企业经营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在做好国内外市场调查的基础上,根据国家下达的计划,结合企业产品的发展方向和生产技术的实际,逐年编制新产品发展计划。

第三条 新产品发展计划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省主管厅局和各地市经委、科委会同计委在企业计划的基础上,于前一年十月前,分别编制本行业、本地市的年度新产品发展计划。

第四条 省经委、省科委会同省有关主管厅局,对各行业的年度发展新产品计划进行逐项确认。在确认项目的基础上,根据发展国民经济需要,编制省的重点新产品发展计划,由省计委综合平衡后作为省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部分下达。

设计、定型、投产

第五条 发展新产品,应满足用户需要,坚持质量第一,价廉物美,适销对路。产品设计要贯彻标准化有关规定。

第六条 制订设计任务书。内容包括市场调查,用户要求,技术性能指标,试制方案、协作关系、经济效果初步估算等。

第七条 设计定型。产品试制结束后,经过测定、试用、试销,如果证明其技术性能、结构、造型、工艺、质量都达到原设计要求,用户满意,应报主管部门申请技术鉴定。由主管部门召开鉴定会议,作出能否设计定型的结论。凡是需报省确认的新产品,应由省主管厅局组织鉴定,如省主管厅局委托地、市主管局组织鉴定,必须对鉴定作出批复。

第八条 新产品的投产,应具备下列条件:

1.经主管部门批准设计定型;

2.经过小批试生产或必需的中试;

3.有完整的设计、工艺、检验等技术条件;

4.有经过标准部门、环境保护部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和主管部门批准的产品技术标准和注册商标。有特殊要求的产品,按专门检验机构的有关规定执行。

5.有成本分析、价格以及投产后的经济效果估算。

具备以上条件后,企业可向下达试制计划的主管部门申请生产定型。未经批准生产定型的新产品,一律不列入生产计划。

经费、试销、税收

第九条 解决厂矿企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经费的办法,应在不减少国家财政收入的前提下,允许企业内部开支一定的研究经费。除去大型的、综合的、长远的科研项目以外,一般的新产品试制、新技术研究,国家不再拨款,由企业自给,以增强企业的经济责任。企业科研经费(包括支付技术转让费用和委托科研、试制费用)可以从三方面解决:一是更新改造资金;二是企业管理费;三是实行利润留成的企业,可以从生产发展基金中解决。

第十条 新产品批量投产所需经费,属基本建设的,按基建程序办理;属技措性质的,按挖、革、改管理办法执行。所需经费能用贷款解决的,应尽量用贷款解决。银行应对发展新产品的贷款给予优先支持。贷款只能用新产品本身的利润归还,不能动用老产品利润。

第十一条 新产品研制成功,经鉴定后投产,允许企业自销。试销期由主管部门会同财税部门根据具体产品确定,一般为一年,最多不超过二年。

第十二条 新产品的试销价格,由企业根据生产成本,参照同类产品的价格制定,报物价管理部门备案。试销期满投入批量生产,即应报物价部门制订正式价格。

第十三条 新产品在试销期间,因成本高、利润过低或有亏损的,经省财税部门审查批准,可以减税或免税。

第十四条 为鼓励企业发展新产品,凡能按计划完成试制并组织投产的企业,在新产品批量投产后第一年获得的利润中,留成百分之十至三十(集体企业在缴纳所得税后提取留成),以用于继续发展新产品。具体留成比例由地市县经委、主管局会同财政局,比照实行利润留成企业的增长分成比例商定。

合同、奖励

第十五条 为加强发展新产品责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实行经济技术合同责任制,凡列入省新产品发展计划的项目,都须签订专项责任合同或有偿合同,明确项目进度、技术经济责任、用款计划等。

实行有偿合同的新产品试制费,其偿还期限和份额,在经济技术合同中加以规定,以后由企业从专用基金中归还。省下达的项目,由省主管厅局与企业(或研究单位)签订经济技术合同,经省经委或省科委鉴证。地、市、县下达的项目,由地市县主管局与企业(或研究单位)签订经济技术合同,经地市县经委或科委鉴证,按照合同规定由财政部门收回的试制费,分别由省、地市县继续用于发展新产品。由于客观原因,试制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项目,经下达计划的机关批准,可以部分或全部免予偿还。

篇4

董事长助理岗位职责范本

一、贯彻总经理(董事长)的工作指令,做好上下联络沟通工作,及时向总经理(董事长)反映情况,反馈信息。

二、协助总经理(董事长)做好企业发展经营规划研究,以及对各项工作和计划的督办与检查。

三、深入基层单位了解情况,调研工作细致,能及时发现并预警各种事件,使企业规避风险。

四、对总经理(董事长)的工作指令执行过程和执行结果进行督察。

五、在经过研究的基础上,就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出建议,供总经理(董事长)决策参考,当好参谋和助手。

六、负责组织编制本公司的中、长期生产、经营服务、业务发展计划,经董事会(董事长)、总经理(董事长)批准后,组织实施。

七、做好市场调研,进行产品营销、业务发展的分析,制定营销、发展计划、经营责任制和绩效考核制度并指导具体的实施。

八、对企业的各项工作制度、规章制度、工作标准、工作流程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检查跟踪。

九、负责对企业年度计划内的生产、经营、投资、技改、新上项目及新业务开发等方面进行组织实施,并对实施过程中予以监察、督导,对实施的结果进行考核上报。

十、建立健全生产作业,业务办理流程的内部控制制度、管理职责制度、工作考核制度等一系列制度体系,使企业的一切生产、经营活动在严格而有序的制度化管理条件下运行。

十一、指导抓好员工队伍建设,督导相关部门做好人力资源的引进与选拔、配置与使用,教育与开发,考核与评价,酬劳与激励等工作,有效地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实现经营效果与人的协调发展。

十二、负责对公司的各种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和有效配置,使有限的资源投入得到充分的利用、使用和最大的产出,抓好增收节支,开源节流工作,保证企业的资产能保值增值。

十三、抓好企业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明礼貌、团队协作的工作环境气氛。

十四、对公司生产、经营、服务过程中发生的一切重大事项及时向总经理(董事长)反映,并提出处理意见,对一般性的问题,在职责分管的权限内及时处理解决。

十五、在总经理(董事长)的授权下,代表公司参加社会各项公关活动和重要谈判,以及处理外部与公司的有关各种事宜。

十六、当(集团)总公司有多名副总经理或总经理助理协同工作时,应能具体处理好分管线上的工作,确保所负责的目标任务能按要求完成。

十七、完成董事会(董事长)和总经理交办的其他各项工作任务。

董事长助理岗位职责介绍

1、协助董事长做好公司行政办公的各项工作安排,进行有关项目的管理,制定项目计划,监督项目实施情况,参与董事长的决策。

2、协助董事长推进公司企业文化的建设工作,负责公司内刊的审编,进行公司的日常事务管理。

3、认识自己的位置,随时待命,吃苦耐劳,对工作认真踏实、细心负责。

4、每天上午询问董事长的活动日程安排,重要活动提前提示董事长;

5、协助董事长安排好重要会议和日常会议的组织,并做好会议记录、整理会议纪要和简报;

6、公司内部员工及来访人员面见董事长,需要负责向董事长通报,并转达董事长指示;

7、安排好董事长的订餐、订房、订机票等日常工作;

8、负责做好公司重要来宾的接待,做好对外公共关系的协调,协助处理相关的商务接待工作;

9、及时转送董事长签发下达给各部门的交办任务,并及时向总裁汇报;

10、负责对每日收到的图书资料、报刊进行分类、登录、上架,并负责借阅、催还、整理、修补、合订装帧和淘汰处理;

11、负责协助做好公司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调;

12、指导、督促各部门人员按规定做好资料的归档、存档工作,对所有文件先进行识别,并分类登记,再分别办理;

13、及时转发总裁批件和部门之间往来函件,急件、特件应提请总裁注意;

14、遵守保密规定,弃置保密文件按规定要求进行销毁。并检查、督促各部门人员的保密工作;

15、完成董事长授权交办的其他任务。

董事长助理岗位职责

1、主要负责制定和实施公司总体战略与年度经营计划。

2、建立和健全完善公司的管理体系与组织结构,规范各岗位职能权责义务。

3、主持公司的日常经营管理工作,实现公司经营管理目标和发展目标。

4、根据董事会或集团公司提出的战略目标,制定下属公司战略,提出公司的业务规划、经营方针和经营形式,经集团公司或董事会确定后组织实施。

5、主持公司的基本团队、企业文化建设、规范内部管理,实施项目管理计划及丰田管理模式。

6、拟订公司内部管理机构设置方案和管理制度。

7、起草、审定公司具体规章、奖罚条例,审定公司工资奖金分配方案,审定经济责任挂钩办法并组织实施。

8、推动绩效考核,人力资源规划。

9、审核签发以公司名义发出的文件。

10、监察流程体系运作状况。

11、召集、主持总经理办公会议,检查、督促和协调各部门的工作进展,主持召开行政例会、专题会等会议,总结工作、听取汇报。

12、向董事会或集团公司提出企业的更新改造发展规划方案、预算外开支计划。

13、处理公司重大突发事件。

14、制定与分析公司的组织架构图,岗位设置按公司发展需要。作出适当的更改与规划。推动公司精神文化,增强凝聚力策划及安排各类活动。

15、负责对公司品质、工程、采购、生产、货仓、业务、财务、等部门全盘管理。

16、有超强的策划组织能力,可很快投入新的工作中去,能在高压下开展工作。

18、在团队管理方面有极强的领导技巧和才能;

19、掌握先进企业管理模式及精要,具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善于制定企业发展的战略及具备把握企业发展全局的能力。

篇5

关键词:计划管理 管理流程 计划管理存在问题 科学管理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职能中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也是管理职能中极为重要的职能,它决定着企业未来发展目标。随着现代企业的高速发展,管理水平、技术、手段不断的更新发展,科学的管理技术与现代化的管理制度的应运而生,大大提高了企业管理层次。企业管理的高效性与科学性要求企业在万千多变的市场竞争条件下,加强企业管理的预测性、决策性和计划性,打造科学、高效的计划管理体系是现今企业管理的重要部分,是快速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的重要手段。

1.企业计划管理的含义及涉及的重要因素

计划工作是企业根据自身的能力和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分析制定出企业在未来的一定时间要达到的奋斗目标,通过计划的制定、执行、协调、合理安排企业中各方面管理活动,优化配置企业的各种资源,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企业计划管理要对市场信息充分掌握了解的基础上做好市场预测,好的预测为企业制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向前看,面向未来,做好准备,发现问题集中力量解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成败,决定决策的可行性、正确性、科学性。科学合理的决策关乎企业生存与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因此,企业发展到要做到各个方面实施系统协调的统筹规划。在企业计划管理中要考虑到诸多因素:比如,要考虑到成本费用因素,包含机械设备,大型工具、职工工资、劳务费用、福利费、办公费、差旅费、招待费、培训费、投资项目、投资额度等。其次、要考虑到利润因素,销售收入、税前税后利润、以及利润分配、投资收益、资金利润率等。最后、要考虑到能源消耗,包括煤气、水、电、暖、燃料、油、消耗指标的耗用。综上所述的各种指标应纳入计划管理的明细当中,要求进入严格的管理并加以控制。

2.计划管理的流程

企业制定计划需要考虑的前提是,一是要收集信息,收集相关的数据资料,保证数据资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依据一定的方法与规律对未来的事情进行测算,精密分析后做出却实可行,科学合理的预测。二是确定目标,在认识机会的基础上,确定企业的目标、方向以及实现目标的总体行动计划,要确认选择现金投入大资金回收慢,还是选择可能获利较少,但风险较少或是选择眼前看没有多大的利益,但可能更适合企业长远目标的方案。三是要分解、平衡目标。分解目标就是将现有目标分成长期目标、短期目标、各部门目标等,全面考虑各种可变因素和限制条件,做到各种计划之间有效衔接。四是要确定计划并下达计划。确定一个科学系统的计划管理流程,首先,根据确定的总体计划分解成各个部门的部门计划之后部门之间权衡协商计划的实施,最后再确认总体计划。其次,在确定了总体计划以及部门计划后就要签订计划实施的任务书以及责任书,将计划实施落实到位责权分明,以便计划的尽早完成。最后,计划实施及检查,企业依据月度、季度、年度计划完成情况,评价计划完成的进度、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在年度末将计划做出适当的修改调整,以便尽早的实现目标管理,必要时可以建立奖惩制度,对计划完成好的部门给予适当的奖励,鼓励部门再接再厉。对计划进度完成慢或是计划完成偏离目标方向的部门要进行处罚。

3.企业计划管理存在问题

计划管理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主要管理职能,为计划经济立下汗马功劳。然而,在计划经济体制运行时,计划管理的职能作用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企业的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被牵制,大多数人认为企业计划管理仅仅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不能够为市场经济服务。首先,市场经济体制下受到旧的管理意识的影响,摒弃一切计划的衍生物,刻板放弃或是借鉴,企业的决策者及经营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理念有些落伍,需要做好自身建设与发展,提高管理水平。计划管理是管理职能中贯穿始终的一项职能,如果计划职能的弱化,必然会导致整个管理职能的削弱,难以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其次,制定计划时战略计划与作业计划在时间框架上、在范围上和在是否包含已知的一套组织目标方面模糊、混乱;在时间跨度上没有将长期计划、中期计划、短期计划明确,模棱两可或是有些国有企业根本就没有指定长期计划,没有企业发展蓝图,抱着作一天和尚撞钟一天钟的想法,使得企业无法处于不败之地。第三、缺乏计划管理指标的量化,没有将计划转变为预算转化为数字,没有明确的指标体系,不易于企业队计划执行进行控制。最后,缺乏定期的总结,没有总结不了解计划是否可控,并且进行奖惩方面比较困难。

4.建立高效科学的计划管理系统

计划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项基本管理职能,然而事实上计划管理本身又需要加强管理。企业管理的实践经验证明,有管理的计划和有计划的管理会使企业高效地发展,没有管理的计划与没有计划的管理,是欠科学,企业难以走到更远。因此,企业应该建立全体员工的计划管理理念,建立有管理的计划系统,实现计划管理的组织化。

4.1计划管理体系需要建立完善的体系加以支持

企业要建立健全与计划管理相适应的组织结构、各种规章制度、管理办法、管理流程,使得各个管理部门、职能部门、和每一名员工的计划任务都与企业总体计划目标相一致,这样才能够保证计划工作顺利、有序的得以实施,并全面的加以落实。因此,企业应建立专门的计划管理职能部门,根据企业发展的方向及侧重点建立:生产计划管理、销售计划管理、投资计划管理、资金计划管理及综合统计管理等部门或是相应的岗位,明确部门职能或岗位责任制从不同层面,不同类别归口企业计划管理业务。建立长期发展计划、中期发展计划并配套制订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制定企业年度投资计划,建立项目后期评价等管理实施办法。要想建立实现科学计划管理目标应发挥最大能效的组织制度基础才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保证。

4.2建立科学完善的计划管理体系健全的规章、规则、制度作保障

有管理的计划需要在计划的制定和执行中相关管理人员必须遵循相应的议事规则、管理原则、会议制度,以及调整纠偏等工作制度,有效避免计划的主观性与随意性。当然,计划制定中规则和原则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一要适度的从高原则和适当的从严的原则。目标如果定的太高或过于严格会使得执行起来困难,从而打消管理者的积极性,但如果目标制定的太低没有严格的细节把握又无法将职工的内在潜能发挥出来,无法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二要周密、要完备的原则。短期计划、中期计划、部门以及个人计划是从长期计 划中分解出来的,计划之间要注意时间上和内容上的衔接与平衡。

4.3要充分体现民主与集中制原则

计划的制定中无论是长期计划、中期计划还是短期计划或是部门以及个人计划的实施都应吸收职工参与讨论、接受职工所提议建,尤其是专家们的意见,做到上下的充分交流与有效的沟通。

在选择计划方案是应做到谨慎,应考虑到以下几点:第一认真考察每一个之间计划的制约因素与存在的隐患;第二要考虑到总体的经济效益的因素来衡量计划;第三要考虑到计划的有形的因素即可以用数量数字表示出来的指标,并且要考虑到无形的因素即不能量化的元素;第四要动态的考量计划的实施效果,这里所指的是不仅要考量计划实施后所带来的利益,而且要考虑到计划执行后所带来的损失,包括潜在的和间接地损失。

计划管理作为一种具体的管理手段,它具有指导、监督、协调、修正的管理功能,它能够通过自身的管理功能使得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要素有机地凝集在一起,为完成企业的战略目标高效地工作。

参考文献:

[1]刘易斯,何宝玉译.发展计划[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8

篇6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健全,市场开放程度进一步向纵深方向发展,市场竞争也日趋激烈。企业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根据自身的经营状况,企业特点,立足于企业的优势谋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一个企业要持续成功,其根本点就是要将企业战略、管理机制相结合,监控公司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的实施,规范企业管理和财务管理行为,建立现代企业全面预算管理制度,推动企业良效运行。

 

全面预算管理是现代企业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运行质量、改善经营效益、加强风险管控、引导和约束企业经济行为的有效管理工具,对推动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深化精细化管理、实现做强做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是企业全过程,全方位及全员参与的预算管理。

 

1、树立全面预算的基本观念

 

(1)整体观念

 

预算编制以公司的发展战略目标和企业在各具体方面的基本策略为编制原则。以调整以后的组织架构、明确的部门职责分工和权限划分以及完善的工作流程为基础。

 

(2)全面观念

 

各部门在编制预算时以公司的经营目标为最终目标,以资金预算为编制的基础。各部门的预算必须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明确相互之间的权责关系。

 

(3)计划观念

 

以各部门的各种计划为基础,包括各部门的工作计划、采购计划、业务发展计划、专项计划等。预算是工作计划的量化体现,同时也促进工作计划目标明确并且相互衔接。

 

(4)责任观念

 

各部门在充分协商的基础上,编制预算并认可公司正式下发的整体预算,负责本部门的预算执行和控制。

 

(5)弹性观念

 

全面预算管理和组织架构、部门职责、业务流程相互配合,实行分层授权负责制各层管理人员在授权范围内,对日常事务自主决策,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做出高效的应对。

 

2、明确组织机构

 

预算管理的组织机构是全面预算管理的基础和保证。组织机构的设置包括各预算机构的设置、各机构的职能、责任单位的划分、企业相关部门的职责。

 

企业应设立领导小组,主要职责:确定公司年度预算关键指标;协调解决预算编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审查年度预算草案。

 

领导小组下设预算编制办公室。预算编制办公室主要职责:拟定处年度预算编制要点;组织处业务预算的编制与对口审核;协调各业务部门之间的预算管理关系;拟定年度预算方案并提交领导小组审议;负责预算的修改和上报工作;跟踪监控和分析预算的执行。

 

3、编制年度全面预算

 

(1)编制的原则

 

编制年度全面预算,首先要准确把握形势,从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环境状况和自身经营能力出发,充分研究经济形势,与企业发展规划相衔接,做到有利于管理提升、有利于降本提效、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其次要树立全局意识,既要立足自身实际,又要顾全大局,既要立足眼前实际,又要着眼长远。要充分体现企业总的发展趋势和管理特点,确保企业经营业务的持续成长和经营质量的稳步提升。第三要选定科学方法。要对照以前年度各项指标的预计完成情况,建立指标间互动、联动的测算模型,进一步修正并确定全面预算的编制流程,选择科学、合理的预算编制方法,以达到提高预算编制质量的目的。

 

(2)编制的内容:涉及到施工企业的共有九方面的内容:分别为指标总表、生产、销售、薪酬、投资、专项、采购、成本、财务预算。

 

(3)编制程序:

 

一般应按照“上下结合、分级编制、逐级汇总”的程序进行。

 

(1)下达目标。企业根据企业发展战略和预算期经济形势的初步预测,在决策的基础上提出下一年度企业财务预算目标,包括销售目标、成本费用目标、利润目标和现金流量目标,并确定财务预算编制的政策,由预算管理层下达各部门。

 

(2)编制上报。各部门按照预算管理层下达的财务预算目标和政策,结合自身特点以及预测的执行条件,提出详细的本部门财务预算方案上报企业财务管理部门。

 

(3)审查平衡。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对各部门上报的财务预算方案进行审查、汇总,提出综合平衡的建议。在审查、平衡过程中,预算管理层应当进行充分协调,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初步调整的意见,并反馈给各有关部门予以修正。

 

(4)审议批准。企业财务管理部门在各部门修正调整的基础上,编制出企业财务预算方案,报预算管理层讨论。对于不符合企业发展战略或者财务预算目标的事项,企业预算管理层应当责成有关部门进一步修订、调整。在讨论、调整的基础上,企业财务管理部门正式编制企业年度财务预算草案,提交公司审议批准。

 

4、预算的执行分析

 

预算执行分析作为全面预算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指在全面预算管理过程中.对全面预算执行情况.包括预算目标的完成情况、业务预算执行情况、预算控制情况等的分析及评价,是执行预算管理和进行预算过程控制的重要手段,通过预算分析可以及时了解预算的完成情况,寻找和分析预算偏差原因,揭示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及时对年度预算或实际经营管理予以修正和改进,进一步加强针对预算的实际执行与操作阶段的管控,特别是形成利润的关键因素如保费收入、赔款、费用、现金流量等的管控,最终实现公司年度预算经营目标。

 

费用预算要坚决贯彻“量入为出,量力而行”的原则,与业务规模、盈利情况密切挂钩,要做好下面两方面:

 

一是要坚持刚性预算与全程动态监控、调整相结合

 

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必须围绕实现企业预算来落实管理制度,落实经营策略,提高预算的控制力和约束力,具有一定的刚性,另一方面,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市场环境、宏观政策等客观原因可能与预算初期发生较大变化,这时候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变化,修订预计的目标值和具体行动计划,以充分利用出现的机会并及时应对潜在的问题和困难,提高适应性,实现预算的动态管理。

 

二是要搞好考核评价,建立奖罚制度,并严格执行。

 

为了确保企业预算各项主要指标的全面完成,必须制定严格的预算考核办法,依据各责任部门对预算的执行结果,实施绩效考核,使企业经营者和职工的切身利益同预算紧密结合,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全面预算管理制度的推行,能使高层管理者的职能逐渐集中于对资源的长远规划与对下级的绩效考核上,使企业内部的层级制从“形式”转变为“实质”。通过实施全面预算管理,可以明确并量化公司的经营目标、规范企业的管理控制、落实各责任中心的责任、明确各级责权、明确考核依据,为企业的成功提供了保证。

篇7

关键词:企业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 职业生涯规划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快速进程,市场竞争已日渐激烈。尤其在爆发了金融危机之后,全球经济格局得到重新调整,国内企业与国际企业间竞争空前激烈,而企业内部的管理弊端也在逐渐显现。企业怎样科学合理的吸纳人才、留住人才、激励人才以及发展人才,从而提升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以及忠诚度,则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有效开展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活动,既有利于企业选用人才,同时还能够增强员工士气以及对企业的归属感,进而有效的加强人才梯队的稳定性以及竞争力等。

一、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及人才培养原则

1.企业培养人才的重要性

人才指的是拥有一定专门技能或者专业知识,通过创造性劳动且对社会产生贡献的人,是素质以及能力较高的劳动者。企业成功吸纳并汇聚了优秀人才,就等于是赢得了在竞争中的主动权。就有能力在激烈的经济、科技以及产品的各种竞争中屹立不倒。

2.企业的人才培养原则

(1)普遍性原则。培养员工是企业发展的重要方面,人的发展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因而,为了让员工更好的发挥自身的能力,提升工作效率,这不但是员工的工作需要,同样也是员工应当享有的权利。而这种需要及权利有着平等性和普遍性。

(2)差异性原则。由于每个员工的能力、知识、岗位以及企业发展有着阶段性特征的不同,因而对于员工培训的内容以及要求要具有针对性。

(3)个人意愿结合企业发展的原则。企业培养员工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企业的发展以及提高经济效益。所以,培养员工首先应当适应公司发展的需要,在这个基础上,应充分结合员工的个人意愿以及条件,选择适合的培养方向,将以人为本落到实处。

(4)应用性原则。生产和管理对于企业来说都是具体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在员工的培养方面,不但要做到提高知识、能力以及水平,还应当根据企业生产实际以及工作的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不同岗位的员工。

(5)可持续性原则。企业的发展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的发展,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对于人才的发展要求都是不同的。伴随着企业不断向更高阶段发展,企业对员工能力的需要也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这就要求企业不间断的对员工进行额可持续的培养。

二、人才的模式及其内容

1.企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企业自身的发展阶段以及企业员工的自身能力,采取的主要有岗位适应培训模式以及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岗位适应培养模式基本的内容有,对新员工、岗位发生变动以及重新就业的人员进行岗位培训。之所以采用这样的培训方式,是因为他们缺乏岗位所需要的各方面能力,不能够独立承担起岗位的重任,经过培训,可以使员工在文化知识、职业道德、实际能力以及专业技术等方面符合岗位的要求。继续教育的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以人为本”的教育,要以终身学习、终身教育为主要内容,结合学校非学校、正规非正规以及正是非正式等教育培训,将资源充分的调动起来,建立起开放式的教育培养体系,最终目标是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以及企业和员工的持续发展。

2.企业的人才培养内容

培养的内容主要包括基本职业素养、管理水平、政治思想水平以及专业技能知识。对员工进行分类,针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主要以职业素养以及专业技能知识为主要内容。针对企业管理人员的培训主要以政治思想以及基本职业素养为基础,让员工了解和掌握所在行业要求的综合知识技能,整体培养方向为企业管理以及战略格局观。

3.注重课程设计,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不同岗位的要求、能力和知识水平以及职业发展规划,为员工安排具有针对性的培训类型。并依据培训的不同类别以及人员的实际情况,制定培养目标,并开设不同类型的课程体系。

4.优化员工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

若想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就必要完善员工的奖励机制与考核机制。通过公平的奖励机制和考核机制,能够大大提高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在建立考核机制的过程当中,要充分体现责任统一原则。奖励机制在制定时,可通过奖金或福利等奖励来将员工的工作热情调动起来。

三、企业员工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

新员工都会面临选择人生目标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问题,这既是员工个人的问题,也是关系到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问题。当前,企业新员工在规划职业生涯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缺乏自我分析,不能正确的评估自己

自我评估是员工在规划职业生涯的过程中所面临的第一个环节,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离不开客观全面的自我评估。经过调查发现,新员工往往缺少自我认识和自我分析,这就会导致新员工在确定职业目标的时候,极易产生盲目自信或是妄自菲薄的错误心态。而这些都将阻碍他们很好的结合主观及客观情况来确定自己的职业目标。

2.缺少对职业机会的评估,在确定目标时存在投机心理

经调查研究发现,在经过大学阶段的学习之后,新员工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价值判断,对于自身选择工作有了初步的设想。但在选择职业目标时,存在一定程度的投机心理。例如只考虑公务员的社会地位和稳定,就想从政,考不上的话就进入企业从事与自己专业有关的工作。有多种原因导致这种现象的产生,包括员工没有正确认清自身,以及对企业职业机会缺乏正确的评估,致使职业目标在选择上出现偏离。

3.方法不明

企业并未全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指导,仍然停留在一般职业生涯管理的指导层面,企业员工对于自己的职业前景感到茫然。分析新员工的内在需求不难发现,他们正处于探索自己职业生涯的阶段,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需要作出决策。而对于定位自我、设计人生规划以及选择职业生涯的道路,单是依靠他们自身的能力和经验往往是难以把握的。这就需要企业机构提供专业的人才测评职业咨询,需要科学的职业生涯理论进行指导,还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专业人员给予辅导。

4.不熟悉职业环境,实践环节薄弱

职业环境分析是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是由于职业环境能够对个人的职业生涯产生巨大的影响。对于这些职业环境与信息的准确了解以及把握,其建立的基础是丰富的实践经验。目前,新员工缺乏社会实践是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由于缺少社会实践,因而缺少对职业环境的了解和关注。

四、职业生涯规划的完善措施

调查研究表明,如果把员工规划职业生涯看作是员工个人的行为,然而员工的自身观点是不足以满足企业管理的要求的。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特有的运转目标、用人需要以及组织结构。为了更好的实现自身目标,企业就必须要依据员工的能力、动机、需要以及人格来规划员工的职业生涯,尤其是对新员工的职业管理。主要措施有:

1.合理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在充分结合企业自身的内部及外部环境的前提下,求职者与企业依据各自的职业需要开展应聘、求职和招聘、挑选工作,这就是个人和组织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开始。在应聘以及招聘工作完成之后,求职者进入到企业之中,通过部门的岗前培训以及分配工作,完成个人向组织社会化转变的过程,成为了企业的员工,进入了个人职业生涯的起始阶段。企业一定要根据员工自身的特点,为员工规划职业生涯道路并结合有力的管理调控,确保企业帮助员工制定职业生涯计划,与员工组成利益的共同体。

2.科学的职业生涯诊断

科学的职业生涯计划是自足于组织的角度,从员工发展目标出发,企业帮助员工规划好职业生涯以及未来发展。所以,应当立足企业的发展目标,为员工科学的分析发展规划。企业在招聘选择员工时,通过笔试以及各项测试,让应聘者冷静客观的分析自己的个人价值取向、价值观以及自身存在的优点与缺点,认清自己拥有的能力和技术以及积累的社会工作经验。

五、企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及职业生涯规划措施

引导员工进行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让员工能够选择最好的路线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这种方式现已成为人力资源的管理和开发的一种新的方式,目前在日本、美国等国家已盛行起来。并且逐渐发展成了比较重要的管理员工职业生涯的模式。

1.企业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模式

首先,企业应该对职业生涯的管理与规划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指的是企业对于员工实现其职业目标所安排的计划、控制以及领导等管理活动。其目的是将员工个人的需要以及企业的需要结合起来,要做到人尽其才以及才尽其用,最大程度的将员工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增加员工的归属感。在当今时代,企业的职业生涯管理与规划是以新职业发展观作为指导的。

其次,企业作为实现发展的平台和依托,应为员工提供正确和有力的支持。这对企业提出的要求是,应当把实现员工的发展摆在重要的战略发展位置。结合企业战略计划、职业生涯的发展计划以及人力资源计划,把企业发展计划正确的结合到员工的开发项目当中。对于员工具备的能力及潜力,企业要进行科学的评估和反馈,并为员工设置多种职业发展路径,及时为员工提供企业有关内部职业发展和职业选择的信息,为员工提供平等公平的竞争机会。企业应建立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机制,向员工提供发展的项目和机会。鼓励并引导员工参与职业生涯发展和规划的活动。

总之,企业应根据发展变化,分析人力资源未来的供给和需求情况,制定对应的决策及措施。使企业无论是在当前还是未来,对于人力资源方面的需要都能够及时的获得满足和补充,使企业和个人都能够清楚的认识到企业潜在的未来职业方向,将培训和学习这一有效工具充分为个人及企业发展提供助力,将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个人成长结合起来,实现共同进步。

2.案例:沈飞集团采取“三进一通”培养模式

在员工职业生涯管理这一问题方面,沈飞公司经过探索和实践,逐步确立了培养员工的“三定一统,滚动推进”这一模式。此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目标明确,框架清晰。培养员工队伍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这要求企业首先必须明确战略目标,并对员工队伍的现状、过去和未来的发展需求有全面的了解。在这一问题上,该公司有明确的发展计划,例如“九五”期间,将员工队伍的培养目标制定为“三、四、八”,包括300名管理岗位人才,400名科技技术人才,800位技术工人。这项计划涉及到的公司上下共130多个部门及单位。

第二,层次分明,统分结合。员工培训的具体内容,集中在专门的“培训计划书”中。培训计划的指导思想是统分结合,原则是结合整体和个体、共性和个性。整个培训活动的运作中,始终体现着按段实施、运转层次分明以及逐步深入的鲜明特色。

第三,灵活多样,立体交叉。以导师的引导及锻炼为主体,以其他多种灵活的形式作为辅助。即坚持了员工培养的主渠道,又依据不同人员以及不同情况,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其他多种灵活的培训方式。

第四,对于接受培训的人员以及实施培训的导师,企业都采取动态的跟踪与管理,定期考核,依照考核的结果随时变更调整培训内容。

总而言之,企业的人才培养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充分的调查研究之后,制定合理的企业招聘方案。完善员工培训体系,对于员工进行针对性的素质培训并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完善公平公正的奖惩制度以及员工考核制度。通过企业自身的不断努力,才能立足于市场的激烈竞争之中并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陈志国.新形势下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与创新[J].当代经理人,2006(21):953

[2]高宝森.加强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建设[J].经济师,2009(8):133

[3]朱耀顺,孙康,朱家位.学习型组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种新模式[J].企业经济,2003(5):165

[4]鲍守杰,张晶.论员工培训方案及培训的重要性[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8(1):79

[5]刘晓红,徐扬,张霞.企业人力资源新概念及管理策略[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30

[6]徐文,刘仁钊,杨德全.新形势下我国国土行业人才培养模式建构与主要类型[J].国土资源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1(9)

篇8

一、财务管理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一)促进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

加强对企业财务工作的管理,促进了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保证资金的有序运作是提高企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企业发展中要通过资金正常运作为各个生产经营环节发展提供一定的经济基础,从而提高了企业发展中各种生产和销售水平,资金在各个生产要素环节中不同的分配,会直接影响其生产结构的形成。财务管理在促进企业内部经营管理上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业在各个生产经营结构中提供了一个可靠的资金分配,充分的发挥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发展的进程。

(二)在企业决策中提供了有效的依据

在现代企业的发展中,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企业快速发展的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竞争的日益激烈,要想在竞争中留有一席之地,就需要企业自身提高决策权,来应对经济发展的突发状况,进而实现企业发展的有序性。在企业管理中,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制度,可以为企业发展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的成本实行有效的控制,通过制定合理财务管理方案,为企业方案决策提供了一定可靠的依据,通过分析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中的发展水平,做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实现各部门协调发展,从而更好的推动企业的整体发展。

(三)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进行长远规划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结合企业发展的趋势,做出长远发展的规划,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持续发展。通过对企业中各个生产结构的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总结其中的规律,对企业未来的发展计划做出预测,这样就把握企业发展的方向。再结合一些市场经济发展的局势,做出一定的调整,从而为企业为未来的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一个可靠的依据,并在发展中不断的进行创新,完善企业管理制度,实现企业发展质的飞跃。

二、现代企业的财政管理存在的问题

由于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继承传统的管理模式,在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下,为了实现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的财政管理存在着风险,严重阻碍了企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主要体现在:财务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比较低,无法用专业的技术手段和正确的价值观来对企业的各个生产经营环节作出分析,不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切实可行的发展方案;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存在着多变的因素,企业管理者缺乏一定的风险意识,没有作出合理的防范措施;财务人员对生产经营总结的信息不完整,在成分费用计算中,认识不到位,阻碍了企业资金的有序运作;破旧的管理制度,没有健全的管理体系,导致工作目标不明确。在企业发展改革中,应该减少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加强竞争意识,提供可靠的风险防范措施,创建完善的经营管理体系,在先进技术手段的指导下,进一步的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的合理化发展,提高企业经济利益。

三、财务管理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上的应用意义

(一)采用创新的管理手段,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趋势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使财政管理面临着很大的货币风险。为了有效的控制这一风险的影响,就要加强企业的财政管理水平,充分的发挥出财政管理在企业管理中的核心价值,促进财政管理和业务管理的共同发展。采用先进的财政管理技术,为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方案的制定提供可靠的依据,可以利用建立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完成对企业生产销售的集中分析,对生产经营的成本进行有效的控制,提高财政管理的效率。

(二)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带动经济效益的发展

财政管理中资金管理处于中心位置,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中的资金合理分配,实现各个部门的协调发展,促进企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资金的投入,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资金管理水平,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在强化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实现资金管理的高效率,充分的发挥出各个部门价值,在高效的资金运转下,积极带动企业发展中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三)明确财政中的成本管理,提高资金循环的高效率

成本管理是企业财政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效的促进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资金运转效率。在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效率、不同材料的使用,设施利用量等都与成本管理有些密切的联系。所用成本的多少,是体现企业生产经营水平的重要依据,直接影响了经济效益,竞争力的大小。在企业财政管理中,要重视明确成本管理,根据企业生产经营的水平,进行综合分析,区分研究实际发展情况和计划的发展情况,在不断的调整中,科学的审核,保证资金正常运转,从而提高企业成本的高效率循环。

(四)提高财政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制定科学有效的管理方案

财政人员的整体素质的高低,对财政管理工作的进行有着很大影响。提高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日常的工作中,要及时的关注国家财经政治的发展,制定正确的财务管理制度,保持良好的工作氛围。企业要不定期或者定期的对财务人员进行相关知识的培训,建立健全的专业技能考核制度,提高创新能力,更好的为企业财政管理发展制定有效的发展方案,给企业生产经营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五)强化财务管理人员的基础工作,充分的发挥财政管理作用

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基础工作,是保证财政管理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在企业财务管理中,要积极主动的提升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质。进一步的改善财政管理工作,规范工作行为,实现管理水平质量的提升。实现电算化的充分运用,提高财政管理工作的效率。营造良好的管理条件;严格的规范管理制度,进行科学化的管理,结合企业生产经营的特点,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实现管理制度的科学化、规范化,从而加强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

篇9

关键词:战略人力资源;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绩效

当下各个行业的企业竞争非常激烈,企业需要不断增强自己的综合实力来适应市场大环境。为了提高企业绩效,一方面要增加企业收入,另一方面要节约企业生产成本,但是更重要的是要通过企业创新来增加企业经营发展活力。企业要随着市场走向和自身发展路径而适时调整生存发展战略,这时候对企业的人力资源配置就有了新的要求。从这个层面上说,战略人力资源对企业绩效有直接影响。增强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能够让企业员工与企业共同应对市场上的变化,从而更好地生存发展。所以,要对战略人力资源管理相关内容进行深入研究。

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分析

1.1 战略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企业数量急剧增加,企业中有众多员工,如何实现有效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课题。外国相关专家调研发现,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组织的培训活动、绩效奖励、社会保障、利润分享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进而为企业创造了更大的效益。人力资源管理与战略整合程度对企业绩效有影响;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程度对企业绩效也有影响。上述的几种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也被其称作是最佳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

1.2 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程度和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

企业管理过程中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程度对企业绩效有很大的影响。相关研究成果表明,随着企业运用人力Y源管理系统程度增加,企业的绩效也会随之增加。我国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员工人数越来越多,工作内容越来越复杂,各个部门之间的合作关系也显著增加,在这种背景下,人力资源管理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对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传统的家族式管理和人的管理,一定会被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和制度的管理所取代。一带一路经济战略下,我国的企业数量和规模还会不断增大,所以企业运用人力资源管理的程度对企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重要影响。此外,国外已经对我国的人力资源管理方式进行了深入研究,为了避免优秀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被模仿,人力资源管理系统的管理机制还需要不断优化。

1.3 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整合的程度同企业绩效之间呈正相关

人力资源管理除了具有专业性之外,还要具有战略性,即人力资源管理要与企业经营战略有机结合起来。根据企业的经营战略来调整人力资源管理方式,从而让人力资源发挥最大效能来促进企业发展。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深远,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竞争激烈,各个企业的发展策略不同,相应的用人机制也不同,所以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会有差异。在这种情况下,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战略整合的程度越深,企业的绩效就会越高。

2 发挥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效能以促进企业绩效增长的方式

2.1 职业发展及员工培训计划

创新是各个行业发展的源动力,而创新的根本是人才的创新能力。企业重视员工的职业发展和员工培训计划,能够很好的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在本职岗位上创造性的工作,最终为企业创造丰厚的利润。由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的机会增多,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在不断调整,处于动态发展当中,这时,企业也要灵活对待人力资源资本,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的修整来调节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式。职业发展计划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员工也能够在企业不断实现个人价值,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的稳定性。制定员工培训计划,能够让员工在接受培训的过程中提升个人能力,并且能够在日后的工作中提高工作效率以促进企业发展,最终实现员工个人绩效工资的上调。通过职业发展培养,员工能够对企业的整体发展战略有了解,从而能够更好的理解企业的改革活动,然后积极配合各项工作方法的改变。通过员工培训计划,员工能够通过学习对自己的工作进行调整,从而更好的适应企业的改革和变化,从而避免员工抗拒改革的态度。

因此,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来开展职业计划和员工技能培训,通过企业文化等活动来增加员工对企业经营发展战略的理解。这样就实现了人力资源管理随着企业战略调整而动态调整,并且能够短时高效地进行人力资源整合,这样的战略人力资源管理必然会促进企业绩效的提升。

2.2 绩效工资方案实施

篇10

作为一个生产主管,要负起应有的责任,在这个岗位上我要不负重任、把好方向、坚定信心、持之以恒、认真学习、研究、实践、总结。面对当前冷峻的纺织行势,要怀着一颗感恩的心、迈着坚定的步伐跟紧领导决策、在生产管理这个岗位上兢兢业业,克已奉公,对于领导分配的工作要无条件的完成,只有企业发展了才会有个人的发展。

二、发展计划:

从他人的成功和错误中学习,把企业的发展和个人的成功联系起来,使自己工作目标超越财富和地位之上。结和实际工作制定以下XX年工作计划:

(1)质量方面:满足用户要求,优一等品率不低于98%

(2)产量方面:用最少的能耗费用生产出适可销售行情的量。

(3)安全生产:安全生产是纺织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先决条件,因此要定期给员工讲安全生产应知应会操作要领,安全演习等,警钟常鸣、防患于未然。

(4)节能降耗:合理用工、合理配棉、严格控制机配件、物料、电耗、跑、冒、滴、漏等。

(5)稳定员工:管理中制度是必不可少的权威,但制度的力量是有限的,制度只能使部分人怕犯错误,要想员工有凝聚力、与企业同心同德、还要靠情感、用执着和人品换取人心。

(6)执行力:我做为生产主管要做到严格执行和组织实施。做到执行和决策方案相匹配,带动员工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变成效益。

三、工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