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问题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问题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严峻形势解决措施共同发展
一、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问题分析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做好环保工作,要“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加强荒漠化、石漠化治理,促进生态修复。因此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是当务之急。搞环保的都知道,水、大气、土壤是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对这三者的污染治理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最紧迫的任务。
首先是水,水是生命之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之本。水质安全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和健康。实行流域统筹治理,让不堪重负的江河湖泊休养生息。强化水污染事故预防和应急处理,确保人民群众饮用水安全。
其次大气,大气是一切生命赖以生存繁育,须臾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部分城市的大气质量有所改善,但总体上看,还是不容乐观。今后,要抓紧完成大气容量测算,制定大气环境质量达标规划和改善目标;严格新建项目的环保审批,依法否决高污染项目;加快老污染源的限期治理,关停不能稳定达标的重污染企业。通过达标排放、关停企业、综合治理,不断提高空气环境质量。
最后土壤,土壤是万物生长之基。土壤污染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食物安全,这些年,我国土壤污染物含量和面积不断增加,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今后,要进行土壤污染源调查,尽快摸清全国土壤污染状况。加快土壤污染防治立法,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制度,制定完善有效的政策措施,形成土壤污染防治监管机制和体系。加大壤污染治理力度,减少农药、化肥、地膜等污染,使受污染土壤得到改善和恢复。
三、具体措施与建议
(一)加快城市绿化,促进节能减排,创造低碳生活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人口的剧增以及人类对资源和能源的过度开发使用,造成城市环境日益恶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因此,防治城市环境污染和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是摆在园林绿化事业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针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我们要制止生活恶习,最终实现减少碳排放,让城市回归新鲜空气和尽可能的自然生态。但这些只是被动的治理行为,只有绿化才是最有效的低碳治理办法。城市绿化可以增加城市绿量和绿化覆盖率,提高公共绿地的质量。
1.科学规划,减缓气候变化
在城市规划中,老城区受传统因素限制,没有足够的空间和条件发展城市绿化,它主要受老城区拆迁房屋、交通拥挤、影响生产生活等一系列问题影响。但是在新开发街道发展绿化却受益匪浅,它不受上述种种因素的困扰,相反他形成的绿化效果大大提升了新开发街道的地价和房产价,另外也使政府有更多的资金投入到旧城改造中来。这是城市建设事业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
2.发展垂直绿化环境人居改善
垂直绿化能充分利用土地和空间,在短期内形成绿化效果,美化了环境,还可以改善人居环境质量。
3.增加乔、灌木层绿化量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扩大,草坪发展越来越快,甚至大有以草代树之势,这是很不科学的,因为草坪和乔、灌木相比,草坪层厚度非常小,其绿量少,生态功能弱、种植及维护费用高,不利于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茂密森林层厚度非常高,绿量差别明显。在进行城市绿地规划时,只在很有必要的地方如广场等才单独种植草坪,其他地方应多造乔木混交林和乔、灌、草混交复层林,改善植物空间结构,向立体空间要绿量和效益。
4.绿化大环境,发展城郊森林
篇2
今年9月,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平均每1万个城市居民中有6个人因为空气污染死亡;10月,在北京召开的“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指出,我国48.1%的城市空气质量处于中度或重度污染;同在10月,美国一个环境研究机构公布了全球污染最严重的10个地区,山西临汾名列其中;11月,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OECD中国环境绩效评估报告》表明,在2000年到2004年间,我国固定源二氧化硫排放增加了13%……
目前,中国城市空气污染包括烟尘、酸雨、光化学烟雾、可吸入颗粒物等,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和反应,形成复合型污染,造成空气能见度低的状况。我国大型城市空气污染明显重于中小城市,尤以人口规模在100~200万的特大型城市空气污染为最重,污染特征均以复合型污染为主。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 张力军
目前北京大气颗粒物和光化学烟雾污染的标志物臭氧的浓度依然很高,不仅已成为北京市亟待解决的重大环境问题,而且也是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所面对的关键环境问题。
――北京市环保局副局长裴成虎
在过去的一年里,中国发生了150多起污染事件,平均两到3天就有一起。严峻的环境形势不应回避。
――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
中国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增长的能源需求加剧了空气污染。城市空气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广泛使用煤进行发电和家庭供暖以及汽车数量的增长。
――《全球环境展望年鉴2006》
2004年全国由于大气污染共造成近35.8万人死亡,约64万呼吸和循环系统病人住院,约25.6万新发慢性支气管炎病人,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527.4亿元。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
在以各项经济指标为主导的考核办法和用人导向的指引下,说什么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为“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的道理和要求,都是“对牛弹琴”!
――某地方干部
拿污染与吃饭相比,我们更关注吃饭。
――西部贫困地区群众
篇3
【关键词】地理教学 环保教育
一、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众所周知,我们曾经使用的地理课本从人类和地理环境的关系着眼,给予学生有关地理环境的基础知识,从而使学生对如何利用环境、改造环境和保护环境,趋利避害,使地理环境向着有利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面发展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整个课本知识体系,是以地球在宇宙中为开端,最后又归结到人类和环境及如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上去,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的观点贯穿于教材的始终。
现行的地理教材,更是以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作为知识体系。如从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人类的居住地与地理环境,人类活动的地域联系到人类面临的全球性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阐述了自然环境不仅为人类提供了活动场所,也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通过学习,要使学生认识到:人类以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支配自己的行动,生态、经济、社会等则朝着稳定、协调、和谐的方向发展。因此,进行环境教育就成为当代地理教学的方向和目标。
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当前地理教育刻不容缓的责任
(一)数字引发的思考――严峻的环境问题
2006年9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共同了历时2年完成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研究报告显示:2004 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占当年GDP 的3.05%,虚拟治理成本占当年GDP 的1.80%。所谓绿色GDP=GDP-环境成本- 资源消耗成本,而3.05%仅仅是经济发展所付出了环境代价,如果再加上其他方面的耗减,比例将会更大。1.80%的虚拟治理成本意味着,要将排放到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全部去除,需要付出的成本占GDP的1.80%,这个数字反映了我们为治理环境所需付出的高额成本。此外,在2005年,世界上10个污染最严重的城市中国占了5个。可以说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突破环保瓶颈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二)全球环境恶化呼唤教育的参与
1992年,国际地理教育学会地理教育委员会在《地理教育国际》中指出,地理教育可以为环境教育作出重大贡献。地理教育也逐渐意识到自身所担负的环境教育责任。这几年,很多地方频繁的地震、泥石流灾害,以及随着热带雨林的迅速减少而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和野生物种的灭绝,都在急切呼唤着环境保护。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地理科学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地理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重要渠道,因此将环境保护与地理教育有效结合,是各国更是我们这样的大国从根本上解决人地关系的重要途径。
三、环境保护与地理教学课程的关系
现实环境和未来持续发展对地理教育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的紧迫呼唤,对我们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下面就如何将环境保护与地理教学相结合,切实展开课堂教学提出以下教学方法。
(一)客观、实时的地理知识传授是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基础
中学是青少年正规接受地理课程时期,对地球和环境有个客观的了解是培养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前提。所以,作为地理教师,首先要有扎实的地理知识储备,为学生提供翔实的地理知识,让他们有充足的知识材料去认识环境,从而为培养环保意识做准备。
(二)结合我国实际国情,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和人文关怀
一个国家的国情,包括它的地理、历史、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地理环境的基本情况,是国家、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对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建设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在地理教学中,不仅要讲我国山川壮丽,地大物博,还要讲到自然条件不利的一面,以及人类干预带来的哪些破坏。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自然环境的优缺点,条件允许的地方,教师在进行文字讲解时可以通过图片展示、视屏播放等方式,将生态的与污染破坏的环境展示给学生,充分调动他们的情感,达到传授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对生态物种的人文关怀,以便学生形成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
四、在地理教学中怎样进行环境教育
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要经过几年甚至十几年的教育,才能使学生逐步形成科学的环境观。这就要求我们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还要组织学生进行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及课外实践。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践中。
(一) 课堂学习与课堂渗透
深入研究教材,结合教材内容。使学生认识到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艰巨性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在地理教材中,可渗透的环境教育的内容很多。如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河流、湖泊、森林、气候、沙漠、矿产、人口等教学内容中都蕴含着进行环境教育的丰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注意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特别要针对现实生活中突出的环境问题,结合教材进行讨论,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在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中将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到每个学生的思想中。
(二) 课堂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
篇4
【关键词】环境权;国际社会;发展权;可持续发展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6-103-02
千百年来,发展――始终是人类执着追求的一个最基本、最崇高和最普遍的目标。在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取得了辉煌成就,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环境问题。虽然环境权与发展权作为法定权利的资格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才逐渐分别为国际法和国家实践所承认或确认,但是,仅就二者间错综复杂的关系而言,却是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便普遍存在着的了。
一、发展权是人类生存之根本
在讨论环境权与发展权时,首先必须明确,“发展权”,即人们谋求生存,并不断地改善自我生存条件以获取物质上与精神上更大满足的权利,是人类生存之根本。发展权的存在,是包括环境权在内所有其他权利存在的基础。正如1986年联合国《发展权利宣言》中宣布的那样――“发展权是一项不可剥夺的人权”,“没有发展,既解决不了生存问题,也解决不了环境问题”。目前,对发展中国家而言环境权的确立或许是重要问题,但绝不是首要问题,其原因就在于此。
二、现代国际法上环境权确立的根本原因是发展权的扩张行使
环境问题是一个古老的问题,它自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便已产生,但环境权却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才为国际社会确立为法定权利,其根本原因就在于现展权的扩张行使。
(一)二战后环境问题加剧直接导致环境权的确立
二战后,伴随着新国际秩序的建立,“战争与动荡的喧嚣日益退去”,取而代之的是贫困与富裕、发展与资源、人口与环境间“犬牙交错”的矛盾,而后者的凸显又迅速成为制约战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面对全球日趋加剧的环境问题和发展中国家为摆脱贫困所承受的巨大社会压力,为了维持全人类“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可持续发展”,国际社会,特别是发达国家,不得不在寻求人类发展的同时兼顾环境利益,在发展权之外考虑环境权存在的合理性,作为法定权利的环境权随之应运而生。
(二)环境问题的实质是发展问题
环境问题在人类社会诞生之初便产生了,其并非现代社会特有的产物,而是人类在长期寻求发展的过程中,禁不住以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方式来获取食物、衣服和庇护物,并在这种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试图摆脱所有道德对于自身行为的约束,所造成的自然偿还的表现。
生产力又称人类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是发展权的物质基础,发展权的扩张行使本质上就是生产力水平的大幅度提升。上述环境问题的骤然爆发,正是二战后生产力飞速提升,原有的道德规范在大机械的齿轮碾压下变得破碎不堪,人类对自然的利用和改造幅度远远超出自然的承载力,所造成的自然对人类“愤怒”的偿还。
环境问题是人类发展权行使的结果,其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不同生产力水平下的环境问题,种类与强度或有不同,但实质都发展问题。
三、现代国际法上环境权确立的根本目的是保证发展权的可持续行使
“我们需要一个新的发展途径,一个能够持续人类进步的途径,我们寻求的不仅仅是在几个地方、几年内的发展,而是在整个地球遥远将来的可持续发展。”现代国际法上环境权确立的根本目的正是为了保证这种可持续性发展权的实现。
“人类自诞生以来,从未停止过对发展问题的探索与实践,特别是进入现代社会,发展已成为人们重新认识自然、社会和人类本身的核心和焦点问题。”如上所述,二战后生产力水平飞升,人类发展权得到急速扩张,导致了一系列全球性环境问题的产生,于是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发展权观的正误并为长久以来的透支环境行为“埋单”。
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片面强调发展权已无法保证人类社会的延续。英国前首相托尼・布莱尔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坦言:“发展中国家最应该学习的就是,不要像我们过去那样发展,制造这样的麻烦和问题留给这个世界。”
“虽然任何发展都要付出环境的代价,但是环境的代价过于沉重又必然导致发展的不可持续。”在环境与发展之间,在实现环境权与实现发展权之间,人类必须面对这样一个事实――“除非在追求一个目标的同时追求另一个目标,否则两个目标就都无法实现”。发展权的可持续行使离不开环境权的辅佐。
四、环境权的实现与发展权的实现统一于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篇5
【摘要】我国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加大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势在必行。本文运用描述性统计的方法,对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研究发现企业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不全面,披露方式缺乏统一、规范。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改善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采掘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证研究
1.引言
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开始,日益先进的现代工业在为人类社会提供丰富物质产品的同时,也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人类社会发展所依赖的物质资源和生态环境,已呈现出日渐衰竭的征兆,从而使全球经济发展的自然物质基础被动摇。为解决这一矛盾,部分西方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社会学家和生态学家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着手研究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问题。1971年,比蒙斯(f.a.beams)在《会计学月刊》上发表了《控制污染的社会成本转换研究》;1973年,马林(j.t.marlin)在《会计学月刊》第2期上发表了《污染的会计问题》,从此环境会计的研究和发展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
我国是一个资源和能源消耗大国,也是一个环境污染物排放大国。每年我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巨大,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指出,我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经济损失占gdp的8%。2010年,我国废水排放总量617.3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37.5亿吨,占总排放量的38.47%;废气中二氧化硫(so2)排放总量2185.1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864.4万吨,占总排放量的85.32%;烟尘排放总量829.1万吨,其中工业烟尘排放量603.2万吨,占总排放量的72.75%;工业粉尘排放量448.7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1852.4万吨;全国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24.1亿吨;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498万吨。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总额6654.2亿元,占当年gdp的1.67%①。这些数据表明,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十分严峻。为了解决我国目前严峻的环境状况,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重污染行业企业的环境会计核算,建立和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充分披露企业环境会计信息,落实污染单位责任,显得十分必要和紧迫。
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理论研究与实践方面,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较晚。其中孟凡利(1999)的研究认为,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环境问题的财务影响的披露,二是对环境绩效的披露;披露方式:一是在现有财务报表内披露,二是在财务报告中的其他部分(如增加附表或补充报表、财务报表附注)披露,三是在年报中的其他地方披露[1]。耿建新等(2002)在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续)中通过对中美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差异及其原因分析,指出制定会计准则、弥补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缺陷和差距、正确反映上市公司环境问题,是当前完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我国会计工作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更是环境会计发展的关键。一个上市公司完整的环境信息披露内容应包括:环境问题及影响、环境对策与方案、在财务报表及附注中披露环境支出和环境负债[2]。李梦玉等(2012)通过对我国30家石化板块上市公司2006-2010年的年度财务报告、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等信息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发现它们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各异,96.67%的企业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部分企业在重要事项中披露,也有单独在社会责任报告中披露,而多数公司采取多种渠道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披露[3]。
2.样本选取及资料来源
根据2010年9月14日,环保部公布的《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指南》(征求意见稿):火电、钢铁、水泥、电解铝、煤炭、冶金、化工、石化、建材、造纸、酿造、制药、发酵、纺织、制革和采矿业等16类行业为重污染行业。此类上市公司应当年度环境报告,定期披露污染物排放情况、环境守法、环境管理等方面的环境信息。
本文选择重污染行业中在沪、深两地上市的采掘业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由于本文考察的主要是正常持续经营状态下的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所以剔除了*st、st、sst类和数据不全的上市公司,最终选定了49家样本公司,对其2009、2010、2011年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研究的样本公司的数据资料来源于csmar研究数据库、上海证券交易所网站、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和巨潮资讯网。
3.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分析
3.1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
选取的样本公司2009-2011年三年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比例如表1所示,均达到100%。这与国家近年来环保力度的加大、环保政策的实施及对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有直接关系。
3.2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模式
通过表2可以发现,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方式各异。大部分企业选择在董事会报告和财务报表附注中进行披露,50%左右的企业在社会责任报告中的单独章节对环境会计披露,个别企业在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披露,以专门的环境报告书形式披露的企业只在2011年有2家,不足4%。而大多数企业选择多种形式结合起来对环境会计进行披露,可见采掘业上市公司在披露形式上没有达成统一标准。
3.3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
通过对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研究文献的总结,本文选择12项内容对样本公司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进行统计,这12项内容是:(1)环境政策和目标;(2)获得的相关环境认证及荣誉称号;(3)改善环境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4)节能减排量;(5)环境影响;(6)环境资产;(7)环境负债或与环境相关的或有负债;(8)环保相关税费;(9)环保投入;(10)环保收益;(11)与环境相关的罚款;(12)环境专项储备。统计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2009-2011年各项内容披露企业数稍有增加,但总体上企业披露内容均不全面。在12项内容中,披露较多的是环境政策和目标、获得的相关环境认证及荣誉称号、改善环境的主要活动及其影响、环境资产和环保相关税费等,披露最少的是与环境相关的罚款,只有1家企业在2011年披露此项内容。
3.4 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价值形式
在表3的12项内容中,前3项和第9项主要以非货币形式披露,披露形式主要是在社会责任报告和董事会报告中;4、5两项主要以实物量形式披露,披露形式主要是在社会责任报告中;其余6项主要以货币形式在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
4.研究结论
(1)披露的内容不全面
通过对我国采掘业上市公司2009-2011年三年披露的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统计整
理发现,虽然三年来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内容普遍增加,但大多数企业披露的内容仍然不够全面,并且绝大多数企业只披露对其有利的信息,极少或根本不披露负面信息,因而无法满足利益相关者对环境会计信息的需求,也不利于全面评价企业的环境活动。
(2)披露的形式缺乏统一、规范,信息分散
采掘业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多样,如表2所示,既有以社会责任报告和可持续发展报告中的单独章节的形式进行披露的,也有包含在年报中披露的,还有以专门的环境报告书形式披露的,缺乏统一、规范的形式,使得披露的信息缺乏可比性。另外,披露的信息分散,如对于采掘业来说非常重要的与环保相关的税费和环保专项储备等信息没有集中在社会责任报告或者环境报告书中集中披露,而是分散在财务报表附注庞杂的信息中,不利于信息使用者方便地获取信息。
5.对策建议
(1)加强环境会计理论研究
本文中所分析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反映出环境会计理论的不成熟。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执行应以环境会计理论为前提条件,所以要解决环境会计信息披露问题,首先要解决环境会计理论问题。这就要求我国政府和相关部门发挥其导向作用,积极引导会计理论界对环境会计基本理论框架进行深入研究,包括环境会计的定义、基本假设、原则和环境会计要素及其确认、计量方法等,提高我国环境会计理论水平,从而促进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实务操作。
(2)制定环境会计准则
在环境会计实施初期,规范性的指导文件是十分必要的。为了让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具有可操作性,必须制定环境会计准则。当然,环境会计准则的制定必须以成熟的环境会计理论为基础。准则中应明确规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规范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的形式。企业应该严格按照环境会计准则的要求对环境会计信息进行确认、计量和披露。
(3)加强政府监督,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
发达国家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与我国相比更规范、更全面,这与它们健全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密切相关。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许多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缺陷仍然很多,可完善的空间很大。因此,应建立健全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体系,将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法制化,使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有法可依。同时对污染环境的企业加大惩处力度。对于非重污染企业采用自愿披露制度,对于重污染企业严格执行强制披露制度。
(4)建立环境管理系统,引入环境会计审计
企业引入环境事项就必须建立和实施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系统将决定和执行环境相关政策,它的建立将促进环境会计在企业中的发展和完善。
环境审计是指公司聘请第三方机构对公司的“三废”排放或者资源利用进行鉴证。引入环境审计有利于环境会计进入量化阶段,利于公司更好地评估其环保投入和成果,也有利于利益相关者更好地评价、监督和估值,使得企业环境会计信息更真实、可信。
综上所述,环境会计信息披露是适应国家未来发展要求的产物,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因此,我国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环境会计理论和方法,来解决我国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尽快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环境会计制度,以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
注释:
①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2010年全国环境统计公报》。
参考文献
[1]孟凡利.论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及其相关的理论问题[j].会计研究,1999(4):19-25.
[2]耿建新,焦若静,刘莉.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初探(续)[j].世界环境,2002(1):34-3.
[3]李梦玉,李玲,蔡卓妮.石化类上市公司环境会计信息披露现状与建议[j].会计之友,2012(6):123-123.
篇6
城市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城市化是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进入21世纪,随着世界范围内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出现了诸如噪音、大气污染、水污染、飘尘、热岛效应等各种环境问题,导致城市环境日益恶化,严重地影响着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伴随着这些问题的出现,产生了城市林业。它是现代城市建设和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城市居民生活质量,促进城市生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城市林业的概念
城市林业是现代林业的一个分支,是由城市行政区域内所有树木和相关植被、动物所组成,包括城区森林和郊区森林。具体的讲,是以成片森林为主体,乔、灌、草相结合,是与城市建设相适应,支撑城市可持续发展,改善城市生态环境,丰富城市商品供应,提高城市文化和福利水平的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景观系统及其附属工程的经营和管理。城市林业的实质是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景观系统的融合。
2城市林业产生的背景
2.1城市化进程的加剧
城市是人类活动的聚集地,它是随着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而诞生发展起来的。城市化是农业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集聚的过程。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从第一个城市产生至今,城市数量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增大,特别是近1个世纪以来,城市化一直呈加速发展的趋势。据联合国估测,到2025年,城市人口将占世界人口总数的60%。我国是世界上城市最多的国家之一,城市人口已约占总人口的50%。城市化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人类走向文明、生活走向富裕、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虽然城市化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环境问题,使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2.2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
2.2.1大气污染大气污染主要是石化燃料燃烧排放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氯氟烃、甲烷和一氧化氮等40多种气体。其中,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由于二氧化碳的增加,气候明显变暖,出现“温室效应”。据联合国气候委员会研究报告预测,如果人类对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不加以限制,到21世纪末,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2~5℃。气温变暖将导致海平面升高30~100cm。海平面的上升将严重威胁低地势岛屿和沿海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和财产安全。
2.2.2噪音污染城市噪音污染对居民的健康危害极大,在车流高峰时,主要商业区及广场的噪声达79dB,有时达91dB,严重伤害人的神经。2.2.3人口过分集中随着人口向大城市的集中,使大城市用地规模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长期以来,大城市人口增长超过了城市用地发展速度,给城市发展加重了负担,从而引起诸如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就业困难等问题。
2.2.4热岛效应由于城市内道路、广场及建筑物使用了砖石、水泥、沥青等建筑材料,其反射率小,吸热力强,从而使城市温度比郊区农村高,再加之城市大气中二氧化碳严重超标,更使城市气温高于郊区气温。
2.2.5城市水污染城市水体污染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污水是引起疾病的主要原因,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世界性的灾难”。目前,全球每天有多达6000名少年儿童因饮用水卫生状况恶劣而死亡。水污染问题已经成为目前世界上最为紧迫的卫生危机之一,水污染问题在人口急剧增长的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由于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由此带来的各种城市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严重威胁城市居民的身心健康、生活与工作环境及文化娱乐活动,从而迫使人们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发展城市林业,利用森林固有的特点和功能,解决城市亟待解决的环境问题,是城市林业产生的背景条件。
3国内外城市林业的发展及其趋势
3.1国内外城市林业的发展概况
城市林业源于北美。早在1912年,美国林学家密罗提出“:林学家的阵地就在城市”。1962年,美国政府在一项资源调查中首先使用“城市森林”这一名词。1965年,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庄绳教授首先提出了“城市林业”的概念,并率先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1970年,美国成立了环境林业研究所,专门研究城市林业,改善了美国人口密集区的居住环境。1979年加拿大成立城市森林咨询处。目前,美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有关院校开设了“城市林业”课程。美国有33所大学开设了城市林业课,并出版《城市林业》专著2本。1980年,欧洲也引入了城市林业的概念。我国对城市林业的研究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台湾大学高清教授出版了《都市森林学》一书。1989年我国开始研究国外城市林业的发展,1992年,中国林学会、天津林学会召开了首届城市林业学术研讨会,提出了城市林业的指导思想、规划布局原则和发展战略。1994年我国成立城市林业研究室,并设立了城市林业专业委员会,同年广东省举办了首届广东城市林业座谈会,研讨城市林业在现代化城市中的地位和作用,城市林业的概念和功能。1995年,中山市开展了全省城市林业总体规划的试点工作。1997年广东省开展10个城市城市林业规划工作,并举办了“城市林业规划技术培训班”,对城市林业规划中的一些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目前我国城市林业的研究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
篇7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虽然环境问题是全球性问题,但是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国家必须从自身做起,利用各种方法缓解环境恶化的趋势。本文针对环境中CO2问题,从税收角度进行研究。通过对征收碳税可能性和必要性及可能带来的经济效应进行分析并借鉴国外经验,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制度设计方案和建议。
【关键词】
碳税;必要性;经济效应;制度设计
0 引言
面对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恶化,各国予以了高度重视。我国党的十明确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突出的地位,环境问题再度引起热议。面对焦点的讨论,本文从基本理论出发,对碳税开征进行研究。首先明确碳税的含义:碳税是指为保护环境,减少CO2的排放以缓解全球变暖的速度,按照石燃料产品等的含碳比例而征收的一种税。
1 征收碳税的可行性分析
1.1 政策上的可行性
2009年9月我国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了《中国开征碳税问题研究》的研究报告,表明我国可能在未来五年内开征碳税;2010年,我国也开展了低碳省区和低碳城市试点工作;国家发改委“十二五”能源规划中制定,将围绕加快新能源、电动汽车、智能电网等低碳技术的开发利用为国际技术制高点,实现对国际低碳市场的控制权。这些政策决议为我国开征碳税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
1.2 技术上的可行性
碳税的计算相对其他的环境税的征收较容易。因为碳税征收依据为CO2的排放量,每种能源的含碳量是确定的,故排放的气体也是固定的;再通过减排和回收利用等技术计算其真实的排放量,这样对于税务人员合理地征收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另外国外征收碳税的实践为我国征收提供了借鉴经验。
2 征收碳税的必要性分析
2.1 环境角度
一些学者认为,CO2排放量的增加是使得全球变暖的罪魁祸首,它导致了海平面的上升、洪涝干旱的加剧影响了农业生产丰收、泥石流等的频发等等,这一切都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另外一些学者态度相对缓和,他们认为CO2的排放量对全球的恶劣影响被扩大了。但不可否认的是气候的异常及各种自然灾害的频发的确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若不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可能产生不可估量的后果。因此征收碳税,推行低碳经济势在必行。
2.2 能源和经济转型角度
能源为人类做出了极大的贡献,促进了经济的增长;但在给人类带来经济利益的同时,人类也遇到了能源安全和短缺、环境问题等。我国以前走的是以消耗能源为主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这对于我国能源安全及环境问题都是一个挑战。现征收碳税会增加企业的成本但也刺激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寻找环保替代能源等办法进行节能减排,走低碳、循环经济之路,从而优化产业结构,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由粗放向集约型的转变。
可见无论从哪个角度分析,征收碳税必须慎重对待。
3 征收碳税的经济效应分析
任何政策的改变都会对不同的领域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将从GDP、区域经济两个方面分析碳税的开征可能产生的经济效应。
有学者认为碳税的征收对GDP的影响很大且引起GDP的负面效应;也有学者研究发现对GDP影响不大或说是正效应。两者主要的区别在于是否考虑了税收循环。总体而言碳税的征收对GDP影响不大,短期的确有一定副作用,但从长远看利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由于各个地区的资源情况不同,碳税的征收对各区域也会有不同的影响。通过模型和实证分析发现,碳税的征收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带来一定的考验。碳税的开征对东部尤其沿海地区影响小,对中西部影响较大,因为中西部许多企业生产以能源为主。所以在碳税开征时需根据各地区不同的经济现状制定碳税方案,以免加剧各区域的不协调。
4 征收碳税的制度设计
我国的碳税制度也和其他税种设计过程类似,并借鉴英国和北欧其他国家的碳税,主要从税制要素的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包括纳税人、纳税对象、征税依据、税率、征收环节、税收优惠和征收方式等。
具体内容设计如下:
4.1 纳税人
碳税若征收其纳税人为在我国境内生产、经营过程中排放CO2的单位和个人。
4.2 课税对象
碳税的课税对象为在生产、经营和生活等活动过程中因消耗化石燃料直接向环境排放的CO2。
4.3 计税依据
碳税的计税依据是CO2的排放量,我国拟采用CO2估算排放量为依据,因为CO2的排放量与燃烧的化石燃料间存在严格比例关系,可通过煤炭、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含碳量测出CO2的排放量,且化石燃料使用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很容易估算出CO2的排放量。
4.4 税率
由于碳税的征收会出现短暂的负的经济效应,所以起初税率不宜过高,随着碳税的实行,可适度调高税率。又因计税依据为CO2排放量,所以适宜从量计征即定额税率形式。
4.5 征税环节
因碳税的征收主要针对生产、经营企业产生的CO2,因此可考虑在生产和最后的消费环节,将碳税的征收定在生产环节可保证碳税的有效征收,减少征管成本,利于源泉控制。另外企业为了逃避生产环节缴纳碳税可能考虑从国外进口化石燃料,这样可适时考虑在进口环节也征收碳税。
4.6 税收优惠
碳税的征收目的在于调控以改善环境,所以碳税的税收优惠政策制定时要有一定的灵活性。比如从民生角度考虑对于低收入居民燃烧煤炭暂时不征收碳税,对于采用新技术达到国家规定排放标准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减免政策等。
4.7 征收方式
一般认为碳税征收可有三种方式:一由税务机关征收;二由环境保护部门征管;三两者结合共同完成。很多学者认为第三种征收方式比较可行。因为环保部门通过相关技术先对企业排放的CO2量进行检测计量,然后再由税务机关根据测算结果对纳税人进行税收的征收和监督管理,这样两个部门共同配合利于提高碳税的征管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关于我国碳税制度设计的关键问题.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6期.
[2]马海涛,白彦锋.我国征收碳税的政策效应与税制设计[J].环境与税收,2010(9).
[3]牛素华.开征碳税的必要性及征收方式的探讨.财税金融.2013
[4]许兵伦.我国开征碳税的可行性探究.财税金融,2013(11)
[5]朱雅.碳税经济效应:一个文献综述.特区经济,2013(1)
篇8
一、环境问题与我国的环境形势
全球环境问题源于西方的工业化,工业发展消耗了巨额的自然资源,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越来越脆弱。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依然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联合国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30年中,虽然国际社会在环保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球整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主要表现在大气和江海污染加剧、大面积土地退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大气层臭氧空洞扩大、生物多样化受到威胁等多方面。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全球环境状况趋于恶化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形势也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重要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噪声扰民相当严重。(2)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3)生物资源破坏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大量丧失。(4)未来面临的环境压力加大。工业化进程中造纸、酿造、电力、化工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消费转型中,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
二、正确认识我国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尽管说环境问题源于工业化,但工业发展是否就一定意味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呢?我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真的就无法调和吗?
(一)我国工业发展确实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危害。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上。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尽管环境污染不完全都是由工业生产造成的,但工业污染的“贡献率”也不会低。(表1、表2)
(二)工业污染只是导致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原因之一。然而,工业并非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唯一主体,除了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外,还有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引起的严重环境恶化。近年来,生活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要高于工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就是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一半以上来自生活排放,只有一小部分来自于工业排放。另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成为我国的污染大户,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污水灌溉造成土地大面积污染,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倍多。由此可见,不能把环境恶化都归罪于工业,从而片面地夸大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是环境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状况恶化问题,主要原因不在于工业发展本身,而在于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带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但这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实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所引起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业还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要在大力发展工业中改善和保护环境,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把能耗和污染降到最低。
(四)大力发展工业最终有利于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在传统发展模式和观念下,人们总把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认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一定会带来高能耗、高污染等种种环境问题。事实上,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恰恰是要对环境能源进行保护和维系。因为工业发展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只有装备工业发展了,环保技术取得突破了,才能为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创造条件。同时,工业发展有利于国家财力的增加,意味着国家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资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从而改善环境恶化状况。
三、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建议
工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工业的发展中加以解决。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没有发展的环境保护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工业的发展始终保持在生态环境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
(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要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工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解决我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必然选择。今后15~20年依然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依然很大,唯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促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由于伴随工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恶化问题主要是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造成的。为此,加快工业企业产业转型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要把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放在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电子、纺织、煤炭、汽车等重点行业上,对各产业部门提出更加明确、更加具有强制性的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
(三)加大环保技术创新和环保产业发展力度。环保技术的突破和环保产业的发展对解决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意义重大。环保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效率、减少能耗、实现工业生产的低污染低排放,能够有效突破环保产业发展和环境治理的技术瓶颈约束,从而促进环境状况的改善和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此,要建立有利于环保技术开发与创新的投资机制,除了政府增加投入外,更重要的是坚持“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通过引进外资、设立开放式的环保产业发展基金、发行企业债券、允许环境污染治理专业化企业上市等多渠道筹措资金,确保环保产业发展和技术研究、开发所需要的大量资金,在此基础之上加强政府部门、科技界和企业界的合作,促进环保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推广。
篇9
环境科学专业是一个较特殊的专业,是几乎横跨所有学科,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专业。因此人才培养的宗旨是利用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知识为日常生活的环境问题解决服务[1,2],强调实验技能与理论知识的融会贯通,其工程实际应用的基础是环境监测综合实验设计能力[3]。
一、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实验课程依然是以演示培训性为主,缺乏综合实验的设计,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实验课程为例,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该专业带有较强的实验技能要求,横跨物理、化学、生物多门基础学科,基础过程量巨大,而现有的教学计划和实验条件仅能满足理论性和部分基础性培训的要求,难以达到对学生技能性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强度要求,往往造成学生了解环境监测的方法,也了解检测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和试剂,但不知道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方案,形成典型的能说不能做和高分低能现象。
其二,当前实验教学体系主要是以专业课程为主组织实验教学,缺乏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创新性,且能够贯通多门课程的配套实验内容设置,同时固定的实验步骤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不高。
其三,环境科学是一门理论性与实验性均很强的学科,其技术与应用的知识更新速度之快,可以说是一日千里。特别是环境监测技术的飞速发展使环境问题的研究日新月异,导致专业建设出现一定的滞后性,导致课堂所学、实验中所用并非当前先进或主流的技术,甚至有的是已淘汰的技术。
综上所述,如何强化学生能力和技能培训,克服专业建设的滞后性并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了本专业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从理论上讲,解决强化学生能力和技能培训的问题,需要改善的必要实验条件和增多实验课程的设置,这在我校是难以做到的;克服专业建设的滞后性,就意味着要经常调整教学计划和内容,这与现行管理体制是有冲突的;提高学生参与并设计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则需要经常调整实验教材。同时,上述问题隐含着一个更深刻、更难以解决的问题——教师的业务水平及知识的与时俱进问题。
二、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促教学实训培养模式的建立
为了充分解决上述教学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根据当前环境科学学科建设构架和学生培养的目标,结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尤其是专业能力和岗位要求,选取与我们日常生活与健康息息相关的环境质量问题为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科研和实验教学这两个环节有机融合的方案,探讨以实验促教学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环境科学专业实验促教学实训培养模式具有如下特点:
1.在教学方式上,将目前学科研究热点融入案例教学实训,弥补现有的单一教学方式的不足,例如,知识更新过慢、内容枯燥、学生参与性不高等缺点。
2.在教学内容上,综合实验的相关内容具有鲜明的代表性、知识综合性和交叉性,给学生提供较好的知识应用平台,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的知识的积累与掌握。
3.在组织形式上,结合培养方式将学生融入综合实验的设计过程中,引导学生分组参与文献调研与实验方案的设计,注重学生之间的协调与沟通。
4.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强调因材施教,自主学习与探索,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专业个性化发展。
三、实验设计方法
考虑到专业的特殊性及我国的环境污染现状,选择激发学生探索兴趣的环境问题为研究对象(如校园空气质量等),采用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方法,老师分组指导的方式进行研究。综合设计实验进行的主要步骤如下:
1.明确研究对象:随着工业化程度的提升,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程度日益增加,使某些污染物进入环境中,呈现出足够的浓度,从而危害人类和其他生物体的健康的现象。环境质量监测是确定污染程度的必要手段。鼓励学生利用我校教学、科研资源,特别是我校图书馆的图书资源及各类电子网络资源,了解本领域课题研究的最新进展情况,明确研究对象。
2.实验设计思路:通过环境背景的调查,确定监测和评价的主要污染物;布设监测网点进行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和分析;对调查和监测结果进行系统分析;建立和选择评价模式,对环境质量现状作出评价。
3.实验方案的确定:①监测点的布设,根据布设采样点的原则要求布设采样点并确定采样数目;②确定采样频率、采样时间及安排;③确定采样、分析及数据处理方法。
4.完成研究报告。
四、问题与对策
在近两年的课题研究与教学实践中,以我校环境科学专业的部分本科生为培养对象,按照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实验设计促教学培养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是:其一,实验设计过程中需要大量文献调研,文献中的前沿技术,专业课程的教学进度及课程知识积累难以保持一致;其二,在该培养模式中,学生在实验室的时间大大延长,对实验室管理人员的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对于上述主要问题,可通过以下途径予以探索和改善:其一,适当通过建立相应的制度,建议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增加前沿知识的讲授和锻炼学生对前沿知识的阅读能力;其二,加大学生实验规范性教育力度,提高学生实验过程中的实际操作能力。
五、结语
本文针对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迫切需要增强综合实验设计分析能力提升的问题,提出建立实验促教学实训的教学模式和具体实施方案。经过实践发现,该方案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知识实践技能水平。
篇10
【关键词】 煤炭行业; 环境会计; 污染; 可持续发展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及对自然资源的消耗,环境对人类的惩罚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从20世纪90年代起,西方会计理论界有越来越多的会计专家把环境问题与会计理论结合起来研究,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环境会计理论。其核心是用会计来计量、反映和控制社会环境资源,目的在于改善整个社会的环境与资源问题。目前,煤炭行业已经通过相应的会计核算,确认和计量在一定期间的环境经济效益和经济损失来协调煤炭企业环境关系,已达到改善社会资源环境、提高社会总体效益的目的。但由于历史原因,煤炭行业环境污染还比较严重,一些老污染源未得到根本治理,新的污染源还在产生,存在的环境问题还是比较严重。为此,笔者对煤炭行业环境会计的运用进行探讨。
一、环境会计的内涵
(一)环境会计的含义
环境会计是指以自然资源耗费的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活动,它运用会计学的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的计量手段和属性,就企业的各种对环境产生影响的经济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进行连续、系统、分类和续时的核算与监督,为企业内外部有关的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提供数量化的和其他形式信息的一种管理信息系统。
(二)环境会计诞生的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建立环境会计的前提和理论依据,它的提出为环境会计作用的有效发挥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在新时期,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已是全球所共同关注的紧迫问题。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为环境会计的建立提供了前提条件,奠定了理论基础。而环境会计也只有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才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才能正确地核算国民生产总值和企业生产成本,如实地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速度及富有程度,促使企业挖掘内部潜力,维护社会资源环境,造福子孙后代。同时从我国的环境状况来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和能量消耗大国,又是一个环境污染物排放大国。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目前我国大气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GDP的3%―7%;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还指出我国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经济损失约占GDP的8%。这说明,环境问题是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障碍。而环境会计提供环境会计信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实现对环境的保护,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但是环境保护必须在国家相关部门的组织下,依靠社会的整体力量和集体行动来实现。也就是说,从环境保护、保证我国经济从粗放式经营向集约型经营转变、保证经济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的角度,国家主要依靠环境影响信息和环境绩效信息作出决策。这样,提供和完善独立的环境会计信息报告就非常必要,且迫在眉睫。
(三)我国煤炭行业实行环境会计的必要性
根据有关统计资料,截至2008年12月31日,我国煤炭矿区生态环境已非常严峻,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采空塌陷。目前,我国重点煤矿的平均采空塌陷面积约占矿区面积的1/10,因采矿直接破坏的森林面积累计达156万公顷,全国煤炭矿区累计占用土地约682万公顷,其中已遭破坏的土地约186万公顷,且损坏土地每年仍以4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因采空塌陷造成的经济损失已经超过600亿元。二是地下水位下降,水污染严重。煤矿大量地下水资源因煤系地层破坏而渗漏矿井并被排出,这些矿井水严重污染,被净化利用的不足20%,从而对矿区的周边环境造成了新的污染。我国煤矿每年产生的各种废污水约占全国总废污水量的23.5%。三是废气污染严重。我国每年从矿井开采中排放甲烷70亿―90亿立方米,严重污染了大气环境并损害了周围居民的身体健康。
鉴于以上情况,在煤炭行业建立环境成本会计是一种创新,并有其独特的意义。一是将环境会计主体从企业内部扩展到企业外部,以煤炭矿区为会计主体,将煤矿产煤带来的正效应与煤矿产煤对矿区造成的负效应进行抵销,为计算煤炭矿区“绿色GDP”提供直接依据。二是在推进煤炭资源有偿使用的进程中,将储存的资源价值以“折耗费用”的方式纳入环境成本会计范畴,彻底改变长期以来矿产资源不计价值的现状。三是将煤炭行业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的支出纳入环境成本会计范畴,这就改变了目前仅一项“塌陷赔偿费”来补偿损失而不进行综合治理的现状。同时很多煤炭企业在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中,主要是对过去已经发生的事项进行反映,是历史性的信息。如企业过去用于环境治理的投资,费用的支出以及一些因污染环境产生的赔偿损失等,缺乏对未来可能发生的环境问题的说明,对于不确定的信息没有给予反映,而这些信息可能对企业未来产生一定的财务影响。
二、煤炭行业加强环境会计运用的措施
(一)加强环境会计的宣传教育工作
环境保护已被确定为一项基本国策,但我国公众的环保意识仍相对较为薄弱。而环境会计的顺利推行离不开公众较高的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煤炭行业环境会计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教育,才能使煤炭行业的环保意识逐渐增强,才会有更多的人去研究和发展环境会计,推动环境会计理论和实务水平的提高。因此,应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思想,加强环境会计知识的宣传和环保知识的教育。
(二)健全与环境会计有关的法律法规
与环境会计相关的法律、法规是建立和推行环境会计的重要保障。有了合适的“游戏规则”才能保证游戏的顺利进行。因此必须制定相关的环境会计法律法规,以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环境会计的地位和作用,使之能够有法可依,从而加快我国环境会计的进程。同时必须研究制定高质量的环境会计报告、环境审计等方面的相关准则,不断地完善相关的会计法规和环境标准,确保环境会计准则的顺利实施。
(三)设置与环境相关的会计科目
由于我国现行的煤炭行业会计核算体系中还没有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反映,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因此,在现行的会计核算体系中可以考虑对煤炭资源的使用情况进行相应的反映,同时在相关会计核算体系中反映环境保护的相关内容。可以在现行的账户体系下设置“资源资产”、“资源折耗”等反映煤炭资源的使用状况。资源资产的账面价值可按原始成本或评估值入账,也可按资源各年投入累计成本的现值入账;而资源折耗账户可用来反映资源资产由于使用、开采等而累计损耗的价值。当确认资源资产价值时,可借记“资源资产”账户,贷记“银行存款”等账户;计提折耗时,借记“成本费用类科目”,贷记“累计资源折耗”。
(四)加强环境会计相关信息的披露
众所周知,环境会计的信息对政府、投资者、债权人和社会大众等行为的决策有很大的影响,但目前而言,国际上尚没有统一的会计信息披露模式。由于环境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重大影响,有必要在日常核算的基础上,通过编制环境会计报告披露企业环境资料。就目前而言,在现有的核算体系下,可以在报表的正式报表、增加附表或在报表的注释中加以说明的办法披露相关信息。比如在报表附注中,可以适时地向报表使用者说明:企业环境的状况;企业所采取的环保措施及达到的效果;企业为采取环境保护所发生的一切相关支出。
同时,笔者建议在会计报表附注中增加环境会计信息,可以考虑采用表格、文字、图形等多种方法设置相对独立的环境信息报告段落作专门的报告。在编制初期,为简便和易于操作,可以先以文字、图形等定性化描述的方式为主;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之后,再附以大量的定量化表格,以保证环境信息披露的客观性和可信性。
(五)不断提高行业财会人员素质
环境会计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的边缘性应用学科,它要求运用者不仅要具备环境会计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要具备与其交叉的相关学科知识。就目前我国煤炭行业大多数财会人员现有素质而言,显然是不够的。因此,必须不断提高行业财会人员素质,一方面要让行业财会人员充分了解环境会计基本理论与方法以及交叉相关学科知识,从而使国家有关煤炭环境政策能够被严格执行,环境会计实务工作能正确开展;另一方面也要充分发挥财会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在实践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修改或扩展环境会计目标,进一步完善煤炭行业环境会计的理论。
作为21世纪会计学的难题,环境会计目前在我国还处于探索阶段;作为一个急待解决的现代会计新领域,我国必须建立一整套会计基本理论,新会计核算方法,增设会计科目,扩大会计主体,扩展会计核算对象,以促进煤炭行业走循环经济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2006[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 许家林,孟凡利.环境会计[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3] 朱学义.我国环境会计初探[J].会计研究,1999(4):26-30.
[4] 黄静.从煤炭企业的环境投资成本与效益看环境会计应用[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1(6):69-71.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