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鉴定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18 17:0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分类鉴定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分类鉴定报告

篇1

第一条 为了规范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危险特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鉴定与分类工作实施监督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化学品,是指各类单质、化合物及其混合物。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是指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测试、判定,确定化学品的燃烧、爆炸、腐蚀、助燃、自反应和遇水反应等危险特性。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是指依据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对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结果或者相关数据资料进行评估,确定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类别。

第四条 下列化学品应当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

(一)含有一种及以上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的组分,但整体物理危险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

(二)未列入《危险化学品目录》,且物理危险性尚未确定的化学品;

(三)以科学研究或者产品开发为目的,年产量或者使用量超过1吨,且物理危险性尚未确定的化学 品。

第五条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负责指导和监督管理全国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公告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机构(以下简称鉴定机构)名单以及免予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的化学品目录,设立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技术委员会(以下简称技术委员会)。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负责监督和检查本行政区域内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

第六条 技术委员会负责对有异议的鉴定或者分类结果进行仲裁,公布化学品物理危险性的鉴定情况。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化学品登记中心(以下简称登记中心)负责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结果的评估与审核,建立国家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信息管理系统,为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工作提供技术支持,承担技术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第二章 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

第七条 鉴定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的规定,科学、公正、诚信地开展鉴定工作,保证鉴定结果真实、准确、客观,并对鉴定结果负责。

第八条 化学品生产、进口单位(以下统称化学品单位)应当对本单位生产或者进口的化学品进行普查和物理危险性辨识,对其中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规定的化学品向鉴定机构申请鉴定。

化学品单位在办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过程中,不得隐瞒化学品的危险性成分、含量等相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

第九条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申请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的化学品单位向鉴定机构提交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申请表以及相关文件资料,提供鉴定所需要的样品,并对样品的真实性负责;

(二)鉴定机构收到鉴定申请后,按照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进行测试、判定。除与爆炸物、自反应物质、有机过氧化物相关的物理危险性外,对其他物理危险性应当在20个工作日内出具鉴定报告,特殊情况下由双方协商确定。

送检样品应当至少保存180日,有关档案材料应当至少保存5年。

第十条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与爆炸物、易燃气体、气溶胶、氧化性气体、加压气体、易燃液体、易燃固体、自反应物质、自燃液体、自燃固体、自热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氧化性液体、氧化性固体、有机过氧化物、金属腐蚀物等相关的物理危险性;

(二)与化学品危险性分类相关的蒸气压、自燃温度等理化特性,以及化学稳定性和反应性等。

第十一条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化学品名称;

(二)申请鉴定单位名称;

(三)鉴定项目以及所用标准、方法;

(四)仪器设备信息;

(五)鉴定结果;

(六)有关国家标准或者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其他内容。

第十二条 申请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的化学品单位对鉴定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鉴定报告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原鉴定机构申请重新鉴定,或者向技术委员会申请仲裁。技术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仲裁决定。

第十三条 化学品单位应当根据鉴定报告以及其他物理危险性数据资料,编制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报告。

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化学品名称;

(二)重要成分信息;

(三)物理危险性鉴定报告或者其他有关数据及其来源;

(四)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结果。

第十四条 化学品单位应当向登记中心提交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报告。登记中心应当对分类报告进行综合性评估,并在30个工作日内向化学品单位出具审核意见。

第十五条 化学品单位对化学品物理危险性分类的审核意见有异议的,可以在收到审核意见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向技术委员会申请仲裁。技术委员会应当在收到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作出仲裁决定。

第十六条 化学品单位应当建立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档案,内容应当包括:

(一)已知物理危险性的化学品的危险特性等信息;

(二)已经鉴定与分类化学品的物理危险性鉴定报告、分类报告和审核意见等信息;

(三)未进行鉴定与分类化学品的名称、数量等信息。

第十七条 化学品单位对确定为危险化学品的化学品以及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公告的免予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的危险化学品,应当编制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和安全标签,根据《危险化学品登记管理办法》办理危险化学品登记,按照有关危险化学品的法律、法规和标准的要求,加强安全管理。

第十八条 鉴定机构应当于每年1月31日前向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上报上一年度鉴定的化学品品名和工作总结。

第三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 化学品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可以处1万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一)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化学品进行物理危险性鉴定或者分类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建立化学品物理危险性鉴定与分类管理档案的;

(三)在办理化学品物理危险性的鉴定过程中,隐瞒化学品的危险性成分、含量等相关信息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

第二十条 鉴定机构在物理危险性鉴定过程中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万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从鉴定机构名单中除名并公告:

(一)伪造、篡改数据或者有其他弄虚作假行为的;

(二)未通过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仍从事鉴定工作的;

(三)泄露化学品单位商业秘密的。

第四章 附 则

第二十一条 对于用途相似、组分接近、物理危险性无显著差异的化学品,化学品单位可以向鉴定机构申请系列化学品鉴定。

多个化学品单位可以对同一化学品联合申请鉴定。

篇2

为充分掌握了解我市重要建(构)筑物的抗震设防和质量状况,为现有不符合抗震要求的建(构)筑物实施加固改造提供依据,提高城乡抗震防灾能力,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全市开展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能力排查鉴定工作。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排查鉴定范围

(一)我市各级各类学校、医院(包括乡镇卫生院和疾控中心)、幼儿园(托儿所)、儿童福利机构、老年人福利机构等公共建筑。

(二)保障城镇供水、供热、燃气的生命线工程。

(三)应急救援指挥机构办公楼、影剧院、体育场馆、会堂(礼堂)等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

(四)各区(县)(含两个开发区,下同)辖区范围内的多层住宅、棚户区。

二、排查鉴定依据

(一)工程质量排查按照《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建设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及系列验收规范和国家、自治区其他有关工程质量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执行。

(二)建筑抗震鉴定按照《建筑抗震鉴定标准》(GB50023-95)、《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及当地现行地震基本烈度执行。

(三)危房鉴定按照《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执行。

(四)工程结构检测鉴定按照《建筑结构检测技术标准》(GB/T50344-2004)和《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2004)执行。

三、分类排查鉴定原则

(一)摸清排查范围内的建(构)筑物底数,按建(构)筑物设计(建造)年代分类,确定排点。

(二)工程质量排点对建筑工程基本建设程序、设计质量、施工技术资料及工程实体现状进行质量检查。

(三)抗震鉴定按照设计文件、鉴定标准、工程建造时当地抗震设防烈度及有关标准规范进行。

(四)1993年以前的工程按以下要求分类实施:

1.凡使用预制混凝土楼板的砖混(包括底框结构,不包括有可靠连接的大型屋面板结构)、土木结构工程及棚户区建筑,可不做排查鉴定,直接列入加固改造计划;

2.高层建筑以外的其它类型建筑工程应进行抗震或危房鉴定;

3.高层建筑应进行质量排查(高层建筑的范围依据建筑工程分类确定)。

(五)1993年—2001年(含2001年)未进行施工图审查建筑工程的排查鉴定,按以下要求分类实施:

1.砖混、土木结构的工程应进行抗震鉴定,对使用预制楼板且无整浇层的建筑直接列入加固改造计划;

2.框架、框剪结构的工程(不含高层建筑),跨度为30M以上的钢结构工程应进行质量排查;

3.高层建筑、跨度为30M以下的钢结构工程可不进行质量排查鉴定。

(六)2001年(含2001年)以后通过施工图审查和竣工验收备案的建筑工程可不进行排查鉴定。

(七)已经过抗震鉴定、结构检测、危房鉴定的建筑工程,凡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和本通知要求的,可不进行上述抗震鉴定。

四、排查鉴定工作步骤

(一)宣传教育培训阶段。

**市城乡重要建(构)筑物抗震防灾工程领导小组(以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和普及抗震知识,增强社会各界的抗震防灾意识。编制和发放宣传资料,开展防震减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乡镇的宣传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对各区(县)及部门参加抗震防灾排查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二)信息统计阶段。

由各区(县)负责对辖区内列入排查范围的重要建(构)筑物的基本情况进行排查,并要求各相关单位根据自查情况填写(附表一),按照年代和建筑结构类型划分要求填写(附表二)。

公共建筑的汇总信息要求于2008年8月20日前完成,居住建筑汇总信息要求于2009年3月20日前完成。

(三)分类排查阶段。

各区(县)负责根据辖区内各相关单位的自查情况,填写(附表一)中的分类意见,对应进行质量排查和抗震鉴定的建(构)筑物逐项建档,并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共建筑的分类排查要求于2008年9月10日前完成;居住建筑分类排查要求于2009年4月10日前完成。

(四)质量排查审核阶段。

对需要进行质量排查审核的各类建(构)筑物,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质量排查审核组进行审核,并出具审核结论及意见。

由各区(县)负责根据质量排查审核结论,按照(附表五、附表六)的要求进行汇总,并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共建筑的质量排查汇总要求于2008年10月10日前完成;居住建筑的质量排查汇总要求于2009年5月10日前完成。

(五)抗震鉴定阶段。

对于直接确定需进行抗震鉴定的建(构)筑物,各区(县)可在分类排查阶段向产权单位反馈,督促其委托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抗震鉴定或危房鉴定;对于质量排查审核组确定需进行抗震鉴定的建(构)筑物,由各区(县)反馈产权单位,督促产权单位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抗震鉴定工作。

由各区(县)负责收集、汇总辖区内排查建(构)筑物数据,并按照(附表七)的要求进行填写后,上报领导小组办公室。

公共建筑的抗震鉴定工作要求于2008年11月30日前完成;居住建筑的抗震鉴定工作要求于2009年5月30日前完成。

(六)排查鉴定结果统计录入阶段。

由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统计分类及录入组负责汇总各区(县)上报的数据资料,并按照(附表八、附表九)要求进行填写后,上报领导小组签署意见。

全市公共建筑排查鉴定结果于2008年12月30日前上报市人民政府及自治区建设厅。

全市居住建筑的排查鉴定结果于2009年6月30日前上报市人民政府及自治区建设厅。

五、工作要求及措施

(一)排查鉴定工作由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实施。各区(县)要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精神,切实加强领导,成立相应工作机构,抽查精干人员,配备必要装备,负责本辖区内的排查鉴定工作,确保按期、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

(二)此次排查鉴定工作经费由市财政解决,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由领导小组根据各区(县)实际排查建筑物数量的多少,拨付工作经费。领导小组要对各区(县)开展排查鉴定工作提供技术指导及咨询,并组织抗震鉴定专家库成员进行质量审核。

(三)抗震鉴定由产权单位委托本市具有相应资质的设计单位进行,结构鉴定应委托具有结构检测资质的单位进行,危房鉴定应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危房鉴定机构进行。

为确保相关鉴定工作按期完成,领导小组办公室将组成抗震鉴定组,开展全市抗震鉴定工作。鉴定报告必须由主要技术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单位公章。

(四)凡排查过程中发现未进行质量监督、不符合设计图纸、未进行竣工验收、无工程技术资料或主要技术资料不全、有质量缺陷和质量隐患的工程,必须作进一步的抗震鉴定或质量检测,提出结论意见及处理建议。负责排查鉴定具体工作的专家组、抗震鉴定单位、结构鉴定单位和危房鉴定机构,应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开展工作,对所出具的排查鉴定报告负责。对排查鉴定工作中不负责任、弄虚作假的行为,要依法严肃查处。

篇3

一、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的特殊性

(1)资产评估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双重性。我国对鉴定主体资格采用鉴定权主义,实行行政许可制度。资产评估司法鉴定主体包括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机构和资产评估司法鉴定人。在实施资产评估司法鉴定工作时,资产评估机构的身份是司法鉴定机构,经办的注册资产评估师的身份是司法鉴定人。正是资产评估司法鉴定主体资格的双重性,才造成资产评估机构从事司法鉴定业务时面对行政管理和行业管理的双重性。

(2)资产评估司法鉴定客体的涉案性和广泛性。资产评估司法鉴定的对象主要为民事诉讼中涉案的财物或权利,包括立案时、诉讼中和执行中的财物或权利,所有的鉴定对象均涉及诉讼原被告双方甚至是第三人的切身利益。鉴定结论一直是诉讼当事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强烈要求鉴定结论具有公正性、准确性、合法性。在个别的行政诉讼和仲裁案件中,也会涉及资产评估司法鉴定,但不是主流。实际工作中,鉴定对象不仅有一般意义上的各类资产,还有需要补偿的损失和需要确定的成本等特殊客体。

(3)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报告的证据性。目前,资产评估司法鉴定的报告表现形式一般可分为两种,一是资产评估报告;二是按《司法鉴定文书规范》要求出具的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意见书。不管采用何种报告形式都不能改变报告的证据性质。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报告作为司法鉴定结论,是一种特殊的证据形式,是民事诉讼法和行政诉讼法中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

(4)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报告使用的限制性。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报告作为鉴定结论并非是当然证据,其证据力并不当然优于其他证据,必须经诉讼当事人当庭质证,且由法庭最终审查并认证。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报告只有经过质证程序后才能依法产生证据力,作为法庭判案的证据。司法鉴定报告合法应用前的质证程序,客观上对评估责任起到了一定过滤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的民事法律责任。

(5)资产评估司法鉴定立场的中立性和超然性。和贷款抵押评估、非货币资产出资评估、拆迁补偿评估、上市公司资产流入类评估、国有资产流出类评估等就高倾向评估以及税基评估、MBO企业整体评估、民进国退企业改制、处置金融不良资产评估、上市公司资产流出类评估、国有资产流入类评估等就低倾向评估不同,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既不就高也不就低。因为一方的多得或少付必然是以另一方或第三方的多付和少得为代价的。不公平地增加一方的额外利益必然损害另一方或第三方的合法利益。对于资产评估司法鉴定,评估立场应坚持中立性和超然性,使评估的公开、公平、公正原则得到充分彰显。

(6)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启动权行使的特定性。评估项目的启动权由评估业务的委托人拥有。不同司法领域和环节,委托人有所不同。在自诉案件受理阶段,一般由主张权利的当事人向法院认可的司法鉴定机构进行委托。在案件审理和执行环节,我国目前实行司法官授权鉴定制度,或称中立鉴定制度,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的启动权由法院行使。在公诉案件的立案阶段或侦察阶段,一般由检察部门或公安部门进行启动。在仲裁领域,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约定确定司法鉴定机构,无约定的由仲裁庭指定司法鉴定机构。

(7)资产评估司法鉴定具体事项的指定性。一般情况下,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的评估对象和评估范围以及评估基准日都是法院指定的,司法鉴定报告的用途或评估目的也是法定的,司法鉴定机构和司法鉴定人不得随意变更。对于资产评估司法鉴定对象和评估范围内有详细清单的资产的权属问题,司法鉴定人只需尽到关注和披露义务,不对权属影响评估结论承担法律责任。但是对于涉及股权资产评估时,仍须按法律权属指导意见规定处理,在报告中充分披露。对产权不清的资产尽量让有关当事人认定,并与主管法官做好沟通工作。

(8)评估基准期的复杂性。一般的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是以法院等委托人指定的某年某月某日为评估基准期,以法院的委托函的落款日期即委托日期为评估基准日。但有些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如损失评估类司法鉴定项目)只能使用评估基准期,为一个特定期间,从某年某月某日至某年某月某日。具体期间长度,由侵权行为的持续时间长短决定。

(9)鉴定结论取价标准的唯一性。不管是对普通对象的评估,还是对损失补偿的评估或对成本的评估等,都必须采用价格标准,而不能采用价值标准。这和企业价值评估或无形资产评估有所不同。只有以价格标准为基础进行评估,才对诉讼当事人是公平、公正和合理的。如果采用价值标准,当价格和价值背离时,必须有一方为这种背离付出代价,这是利害关系人不能接受的。虽然市场价格很多时候并不等于价值,如股票和商品房的价格暴涨暴跌,但市场价格是公平的,市场风险的承担和转移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除了以上列举的特殊性外,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还有其他一些特点,如评估工作周期法律有明文限制等等。

二、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的评估风险识别

对于风险的认识,不同的领域会有不同的概念和解释,并对风险进行不同分类。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的鉴定风险实质就是评估风险。对于评估风险,评估行业长期以来缺乏统一的、权威的定义。对评估风险认识的差异,必然会带来风险防范的差异和疏漏。然而可以形成共识的是,对于评估行业来说,不管什么评估领域和什么评估专业,评估风险一定和评估责任及自身利益密切相关,因为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一旦可以免责或没有利益损失,所谓的评估风险就会荡然无存,同时评估行业也会失去存在的必要。评估风险是由资产评估的经济职能决定的。评估风险的识别存在两个标准,一是评估责任标准,二是利益损失标准。评估责任是指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依法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和应当履行的义务。评估风险是指评估机构及其评估人员因故意或过失通过特定评估项目的资产评估报告作为侵权工具、或违法工具、或犯罪对象以及在评估项目全过程中存在违法行为和存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禁止的情形等原因,依法需要承担民事法律责任、行政法律责任和刑事法律责任的可能性、或者虽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但客观上存在导致其经济利益遭受损失或对其相关权利造成不利以及受到评估协会行业制裁的可能性。从上面的定义可以看出,评估风险完全基于评估项目。评估风险一旦变为现实,必然会使评估机构或其评估人员的经济利益遭受损失或对相关权利造成不利。需要注意的是,评估合同违约风险、开展未经许可的评估业务、评估费坏账、与评估项目无关的管理风险和经营风险等风险不属于评估风险,但违反保密义务的缔约过失责任因有法律法规、规章明确规定为评估责任而构成评估风险。评估报告是评估风险最主要的直接来源之一。从评估风险直接来源或直接起因角度看,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的评估风险可以分为两大类,一是因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报告原因引起的评估风险;二是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报告以外的原因引起的评估风险。从评估责任的角度划分,评估风险可以分为民事法律责任评估风险、行政法律责任评估风险、刑事法律责任评估风险和其他责任评估风险。从评估技术角度划分,评估风险可以分为评估技术风险和非评估技术风险。资产评估司法鉴定项目的评估风险主要来源是资产评估司法鉴定报告引起的评估风险,而且行政法律责任评估风险占全部评估风险的主要份额。原因是资产评估民事责任和资产评估刑事责任注重评估结果,同时由于侵权构成四要件和犯罪构成四要件必须同时具备,因此难以形成评估责任。而资产评估行政责任不仅注重评估结果,而且注重评估过程,同时鉴于违法构成只有一个客观方面,而且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造成行政责任成为评估机构的主要评估责任。

篇4

关键词:药用动物;实验课;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7-0093-02

一、引言

药用动物学是中药类、药学类、农林牧类相关的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2009年出版的万德光主编的《药用动物学》作为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十二五”规划教材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精编教材。它是运用现代动物学及传统中药学的知识和手段,研究有药用价值的动物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分类鉴定以及本草考证、活性成分、主要功效等方面规律的一门课程[1]。全书主要介绍了药用的发展概况、任务及研究方法、动物体的基本组织结构和功能、药用动物的分类概述以及与药用相关的7个药用无脊椎动物门和1个脊椎动物门的5个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的动物主要特征、分类和药用动物举要;并对中国药用动物的地理分布、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及驯化养殖进行了概述。

药用动物学是中药植物、动物和矿物中药用动物鉴定的基础课程,由于同类动物之间形态结构的异同程度和亲缘关系较接近,使得其能表现出相对共同且稳定的形态特征,因此将动物形态学来作为进行动物分类的鉴别办法。

结合我校中草药专业开设的《药用动物学》选修课,对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课的开设提出了一些需要改进措施。通过对实验课的实践教学形式、方法、内容和课程考核制度的改革,改变以往按实验指导书叙述为主的教学模式,避免成绩由实验报告决定而带来的片面性,克服单纯验证性实验造成理论与实践联系不够紧密的现象,运用药用动物标本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验观察及动手能力,促进学生自主性和探究性的学习意识的提升。

二、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学习是对知识不断积累的认知活动,学生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点通过对实体动物的验证和认知,不断加以思考和消化,才能真正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实验课教学中,对于学生观察的动物标本大都是由教师事先整理好和配备有具体种类鉴定标签的标本,再让学生对照标本,对所学知识去观察和验证。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将教材中所学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能够更形象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这样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思考能力和参与意识,进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实验教学中,特别是针对学习各类动物内部结构的特征时,学生可在实践操作中有效解决理论中难懂或难以理解的问题,使学生在实践操作过程中能具体掌握各类相关动物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样也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验动手操作的能力。因此,加强实验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探求知识欲和培养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关键。

开设《药用动物学》教学时数共计32学时,其中理论课16学时,实验课16学时。实验教学是课程建设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通过药用动物分类学知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掌握一些常用的各门药用动物的分类特征和特点,为专业课中动物药的鉴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动物药的鉴别及生药学研究起到积极的作用。药用动物分类实验是药用动物学实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从形态结构上识别常见的动物,掌握动物基本的分类方法。全世界大约有150万种药用动物,如果不能很好地掌握动物分类的依据和方法,那么对动物类中药材进行分类鉴定,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2]。

三、实验教学的改革措施

(一)利用药用动物标本进行直观教学

动物标本一般都是按照其在自然界状态中的体形、姿态等特征展现给我们的,这样便于我们直观观察,同时又能将本身的重要特征体现出来。动物学分类学是属于动物学研究的一门最基础的课程,在教学中,常利用一些常见的药用动物标本和野外采集标本过程中拍摄的图片等信息来辅助教学,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快速观察和了解不同动物的特征,从而更利于学生能够掌握动物分类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应运药用动物标本来开展启发式教学也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和提高学生的观察与独立思考能力。

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药用动物标本来指导学生如何学会观察标本的外部形态结构,根据观察及掌握到不同动物的分类特征,来区别动物标本。如:在节肢动物门的实验教学中,特别是昆虫纲,充分利用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这一科研平台,针对常见药用昆虫提供不同目的昆虫标本,让学生通过对标本的细致观察及对比分析,能够快速区别出不同目的昆虫,从而掌握各目昆虫的鉴别特征,并指导学生学会编制分目检索表,可进一步提高和促进学生鉴定标本的能力。

教师在实验课中也可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动物标本,学生通过对动物标本的观察和比较去探索动物间的差异。慢慢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动物分类的方法,便于提高学生观察标本和掌握动物分类关键特征的能力。教师在讲解实验理论课时,作进一步的分析,学生能够轻松掌握和获得知识要点,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观察能力,也可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及知识运用的能力。

(二)增加实验课教学的生动性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所学的有关药用动物学的知识内容进行更好的巩固,在实验课的教学中,常运用标本或模型、视频等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加强对各类动物的认识区别,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对知识的求知欲。针对开展较为困难的实验动物(如毒蛇或大型哺乳动物)进行多媒体教学,采集、引用大量教学图片制作教学课件,可放映一些药用动物的自然生态照片、录像、动画等,使教学内容图文并茂,从而激发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注意力,培养学生的探知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可提高实验课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针对常见的部分药用动物,为了能够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其分类特征,常选用新鲜活动的动物进行解剖,以便学生能更直观地观察实验动物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特点。如:解剖药用两栖动物蟾蜍时,先让学生自己观察蟾蜍的外形特征,再指导学生观察和掌握两栖纲代表动物的主要外部形态的鉴别特征,然后对其进行解剖,观察消化系统和循环系统等结构,便于学生更好地认知和掌握两栖纲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改革实验课考核方式

传统的实验课考核方式大多是教师根据每个学生撰写实验报告进行综合评定,实验报告内容单调且具程序化,学生间相互抄袭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3]。因而,在高校考核过程中,如何探索出创新型的实验课评价考核方式是当前教师面临的一项重要教学改革工作。

《药用动物学》作为选修课,成绩根据学生平时听课、完成实验、课堂讨论、作业等进行综合评定。考核成绩时,按照平时成绩占10%、实验成绩占20%和调查报告成绩占70%综合计算最终总成绩,这种评定方式弱化了实验报告所占考核比重和减少实验报告成绩的分数比重,着重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动手能力,加大了野外调查报告成绩的分数比重。调查报告是检验学生基础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相结合的重要手段,以此来判断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我校2012级中草药专业学生43人,分成8个实验小组,引导学生对学校周边开展药用动物种类资源调查。通过分小组进行野外调查,一方面可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也可增强学生之间的团结合作精神意识;另一方面学生经过野外调查可掌握和了解部分动物的生活习性或行为。通过观察动物、采集标本和鉴定部分动物标本(标本的采集、制作及鉴定是野外调查实习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最终由实验小组写出一份野外调查报告,这一实践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观察、分析、动手操作等方面的能力,转变了以往只结合标本来认知动物形态特征的观念,让学生能将动物分类知识和自然界的实体动物特征相互贯通,使学生能真正将学习到的动物分类知识学有所用。

四、结语

开设《药用动物学》实验课最重要且必须具备的,是要拥有一些常规的实验设施条件。当前,高校大多都缺乏药用动物标本或动物药材室且需要补充一些当前用于实验的原材料或活体材料;高校想更长远的发展,还必须购置一些必要的实验设备,如氨基酸分析仪及蛋白质酶分析仪等,更重要且最基础的还是要积累标本,建设药用动物专用标本室,标本的充足与否在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且标本室收藏的药用动物标本规模情况,也可客观地反映一个学校相关学科建设的历史沿革与水平。

如何让学生在比较少的学时内掌握药用动物学的分类基础知识,且能在实践中应用,适应专业要求,进一步适应未来的需要,是高等学校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尽管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但仍需要在实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探索,还有待今后继续去开发、挖掘。

参考文献:

[1]万德光.药用动物学[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

篇5

关键词:鉴定 过程确认 特种工艺 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TM9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c)-0097-03

1 特种工艺及其鉴定概述

特种工艺是指零组件或者装配件经过严格控制的特定工序处理或者加工而成,用这种方法制造或者加工的产品,会发生物理、化学或者金相变化,不经破坏,无法使用常规检验方法或者仪器设备最终判明质量[1]。国内通常把它们称为特殊过程、冶金工艺,或者新材料、新技术工艺,在各个工业生产领域中均有应用,尤其是航空、航天等高科技领域。特种工艺包括热处理、表面处理、锻造、铸造、焊接、胶接和复合材料制造、特种加工等多种工艺类型,当然也包括密封、粉末冶金、无损检验等材料处理技术[2]。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特种工艺的质量控制已发展成较为完整的控制体系,即生产前鉴定,生产过程控制和生产后的检测,以及工艺质量控制体系的保证[3]。尽管有了这些控制措施,但对某些特种工艺,如冷胀工艺,依然会出现残余应力导致疲劳裂纹的问题[4]。同样,对于特定要求的特种工艺零组件,如整合了梁和肋的复合材料壁板[5],需要通过鉴定的过程形成制造能力。国内通常把特种工艺鉴定称为特殊过程确认,只是没有一个完整的程序,也没有形成体系[6-7]。因此,需要研究、建立适用于所有特种工艺过程的特种工艺鉴定体系,使用户能够确定特种工艺生产者的生产能力、工艺能力和生产稳定性水平。

文中的鉴定指用户在承包商(也可称为承制厂,下文中统称承包商)处采购包含特种工艺的零组件产品,采购商给出了工程图纸、工艺规范等工程依据,要求产品满足特种工艺要求,并对承包商的工艺能力、生产水平、生产稳定性评价的过程。此处的采购包括用户的采购,也包括中间商的采购(即转包)。在转包过程中,相对于零组件而言,特种工艺的要求并没有改变。因此,鉴定的要求都是一致的。文中鉴定体系包含了鉴定的全部过程,适用于所有特种工艺的生产。

2 特种工艺鉴定的程序

鉴定体系中的鉴定程序就是要求工艺过程获得的结果与工程要求相符的过程。完整的鉴定体系不仅在生产前进行,同时与零件的批生产完美结合在一起。它糅合到批产过程中,与过程控制和随炉试样一起完成对生产过程种工艺能力的控制。同时,鉴定程序中的结论可以形成批产过程中零件偏差处理的依据。设计一个完整的特种工艺鉴定程序除了要求包含各种类型的特种工艺特点之外,还要纳入概率论、数理统计等基础学科的研究成果。

文中列出了特种工艺鉴定的完整程序,包括预鉴定、生产前审核、生产鉴定三部分。预鉴定包括工艺鉴定、设备鉴定和人员鉴定三部分,它表明承包商具有相应的工艺能力;生产前审核包括生产前鉴定和生产前制造两部分,它表明承包商具有相应的零组件制造能力;生产鉴定包括首件鉴定、重复鉴定、首件检验、周期鉴定等内容,它保证承包商在制造过程种工艺的水平和稳定性。当然,针对不同特种工艺的特点和特种工艺的成熟度,可以对本程序进行适当的删减,也可以获得满意的实践效果。

2.1 预鉴定

预鉴定包含工艺鉴定、设备鉴定和人员鉴定三部分。预鉴定的作用是初步审核承包商人、机、料、法、环等各方面的能力,尤其是核心工艺装备、制造人员和工艺实施的能力。

2.1.1 工艺鉴定

工艺鉴定是对生产零件的核心工艺过程进行鉴定,确保承包商能够依据工艺文件,制造出合格的零件。工艺鉴定中使用的方法是通过机械性能试样、工艺性能试样的实施验证承包商的核心工艺制造能力。根据特种工艺的不同,需完成不同的性能试样。例如:锻造工艺中包括结构钢和不锈钢锻造、钛合金锻造、铝合金锻造和铜合金锻造。工艺鉴定时制造小尺寸锻件,观察表面质量,切取顺纤维方向、横向、厚度三个方向的试样,测试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延伸率、收缩率。

工艺鉴定合格的制造商应列入承包商目录。采购合同只能与合格的承包商签订,合同中应标注承包商目录中的编号。

2.1.2 设备鉴定

设备鉴定是对关键设备能力的鉴定,不同工艺需要鉴定的设备不同。例如:锻造工艺设备包括加热炉和锻压机。

设备鉴定合格之后,关键设备的名称、编号也要列入承包商目录中。

2.1.3 人员鉴定

特种工艺是特殊的工艺过程,需要熟练的操作人员。因此,工程文件中通常要求鉴定合格的人员来完成操作。人员鉴定通常包括培训、训练、考核、认证、发证、重新鉴定、资格证废止等程序。人员鉴定的信息列在后续首件鉴定报告内,不需要单独提交。

2.2 生产前审核

生产前审核包括生产前鉴定和生产前制造两部分。在这个阶段,通常采购合同已经签订,用户或者采购商完成对承包商生产现场的考察、制造依据交付和工艺支持。

2.2.1 生产前鉴定

生产前鉴定是验证生产中全部要素,包括工装、工具、辅助设备是否完好、材料获取能力、质量体系完备程度、运输能力、辅助人员的支持水平、工艺文件转化能力、工艺文件完备程度等。生产前鉴定可以包括前期工艺鉴定中的试样的制造,尤其是对工程文件中规定没有随炉试样的零组件。因为试验的数量与制造工艺的偏差(生产过程的稳定程度)直接相关,相关内容在后面的抽样计划中介绍。生产前鉴定是由用户组织完成,内容包括文件审查和现场审核等部分。

2.2.2 生产前制造

生产前制造是指承包商要按照工程图纸的要求制造完整的零组件,确定能否满足工程图纸上所有的要求。生产前制造的关键点是检验生产流程中工艺控制能力、检验零组件外观和零组件性能。承包商可以在本阶段完成工程上工艺、材料的偏离。生产前制造通常由承包商完成,用户只审核制造的结果。依据生产前制造的报告,由用户确定是否进入到生产鉴定的过程。

生产前制造的项目与工艺鉴定的项目并不完全一致。工艺鉴定制造试板或者小样件测试性能,生产前制造应在零组件上切取试样,并测试性能。尽管性能测试的项目一致,但是数值可能会有较大的差异。可以通过试样的性能推算出零组件性能。除了机械性能之外,外观、尺寸、形态等物理性能也是生产前制造的重点内容。

2.3 生产鉴定

生产鉴定包括首件鉴定、重复鉴定、首件检验、周期鉴定几个部分,其中最为重要的过程是首件鉴定。首件鉴定或者重复鉴定过程完成之后,用户将出具鉴定结论。这个结论是能否批生产的依据。

2.3.1 首件鉴定

首件鉴定是鉴定程序中最重要的环节,也是不可或缺的环节。首件鉴定的过程是对零组件生产进行全面审查的过程,是双方共同参与的过程。生产过程中的参数、程序、数量(同时生产的零件个数)、周期等在这个阶段确定下来。工艺与生产条件的融合都应在这个阶段完成。同时,这个阶段的工艺文件、工艺要素经过用户的批准,将成为批产过程中的依据。

首件鉴定与生产前制造是两个既相似,又有区别的过程。相似的地方在于制造的零组件和试验项目基本一致,区别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在于生产前制造由承包商实施,检验自我加工能力;首件鉴定由用户主导,确定承包商制造能力。其二在于生产前制造偏重于零组件成型和解决工艺过程中的问题;首件鉴定偏重于零组件的检验和破坏之后展现出来的零组件性能。当然,由于这两个过程内容上基本一致,可以根据需要,将两个过程统一到首件鉴定中。是否能够结合到一起,取决于工艺的难易程度,以及承包商对此工艺的熟练程度。

首件鉴定的程序是首先由承包商编制首件鉴定计划,并提交用户批准,内容包括生产计划、工艺流程、工艺参数、检验计划、工装设备准备等。首件鉴定计划被批准之后,承包商应制造一件完整的零组件(即首件)和工艺验证试样,包括工艺鉴定中所有的机械性能试样。用户或者中间商将成立鉴定小组,或者委托第三方,全程参与到首件的制造过程中。鉴定小组有权决定零组件生产中的状况,包括首件零组件是否被破坏。制造完成之后,承包商编制首件鉴定报告,交用户批准。首件鉴定报告应包含了制造指令、制造原始记录、零组件检验结果、试验性能指标和结果、生产设备情况、工装、工具状况、人员鉴定结果、生产现场审查状况、纠正措施等内容。用户根据首件鉴定报告,出具首件鉴定合格或者失败的结论。首件鉴定报告的结论中应列出所有对工程文件、工艺要素的一致性。不符合工程的要求将导致首件鉴定失效,应进行重复鉴定。

首件鉴定的结论可以作为整个鉴定过程的结论。

2.3.2 重复鉴定

重复鉴定是与首件鉴定对应的过程,在首件鉴定失败或者首件鉴定失效时进行。重复鉴定的程序与首件鉴定的程序一致,但应编制重复鉴定报告。重复鉴定报告除了首件鉴定报告相应的内容之外,应列出首件鉴定失败的原因、分析和纠正措施,必要时加入生产稳定性分析的内容。用户依据合格的重复鉴定报告出具鉴定结论,这个结论也可以成为零组件批生产的依据。

在下列任意一种情形发生后,也应立即停产,进行重复鉴定:生产线搬迁(关键设备移动),或者转移到另外的地方生产;采用了新的工装、关键设备,或者工装、设备有了改变;制造工艺发生改变,且对零件最终质量产生影响;原材料的更改(包括主要原材料供应厂商改变和材料牌号的改变)。

2.3.3 首件检验

首件检验是检查零组件与工程图纸符合性,通常在批产的第一个零组件上进行首件检验(破坏试验的零组件除外)。首件检验确定了零组件生产检验的程序和范围,以及检验关键点、关键参数等。通常在首件检验之前分解工程图纸和工艺规范的要求,编制检验计划。依据检验计划对生产的第一个零组件进行检查,合格之后编制首件检验报告,交用户审核。首件检验报告可以作为批产过程中零组件检验的依据。

2.3.4 周期鉴定

周期鉴定是指在批产过程中进行的周期性的鉴定过程。周期鉴定保证生产按照批产之前的工艺、设备、材料、人员、环境进行,即保证生产的稳定性。通常只包含文件资料的审查和生产现场的审查,其中生产现场的审查应与批产零件结合到一起,观察生产过程与首件鉴定过程的一致性。

周期鉴定中的问题可分为一般偏差和严重偏差两种。一般偏差的整改由承包商完成,提交整改报告。用户对报告出具整改意见。严重偏差会导致首件鉴定失效,继续生产之前应进行重复鉴定。

2.3.5 抽样计划

由于生产过程中不能直接检测零组件性能,通常采用过程控制的方法控制产品和加工过程的质量。过程控制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对关键特性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方法进行控制的方法。也就是说,关键特性的水平和波动范围反应出特种工艺生产过程的水平和稳定性。在生产上,通常用关键特性的工艺能力值Cp和工艺过程能力指数Cpk值确定特种工艺的水平和稳定性。

根据特种工艺的类型和工程图纸的要求,可以选取相应的指标作为关键特性。这些指标通常是指工艺鉴定过程中的技术性能指标,例如,喷丸工艺中,可以将喷丸强度作为关键特性进行生产控制。

由于计算工艺能力Cp和工艺过程能力Cpk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统计基础,因此特种工艺的鉴定试验须多次重复进行关键特性的试验、测试,积累性能数据。这就是该鉴定体系中工艺鉴定和生产前鉴定都需要进行机械性能试样、工艺性能试样制造、测试的原因。

如果工艺过程能力值Cpk达到1.33以上,就可以进行抽样检验。抽样计划也就是依据上述流程制定:先连续测试50组数据,合格之后计算Cpk值,达到1.33之后,间隔采样测试。当间隔数量超过5个,则应随机采样测试。重复这个程序,直至出现不合格数据,或者Cpk值小于1.33,则返回最初的连续采样测试状态。单个不合格数据属于一般偏差,连续的不合格数据属于严重偏差,应触发重复鉴定程序。

3 结语

针对特种工艺的生产,设计了一整套鉴定的流程(也被称为特殊过程确认程序),包括预鉴定、生产前审核、生产鉴定等部分,核心在首件鉴定过程。这套鉴定的程序适用于所有特种工艺零组件的生产,它与过程控制结合到一起,可以保证承包商的生产能力、生产水平和生产稳定性。

该鉴定程序与特种工艺零组件生产联系紧密,是特种工艺生产控制的组成部分,也是先进质量控制的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 庄洪兴.型号合格审定中的特种工艺评审[J].中国民用航空,2011(4):78.

[2] David W Gandy,John Shingledecker,John Siefert.Overcoming Barriers for Using PM/HIP Technology to Manufacture Large Power Generation Components[J].Advanced Materials & Process,2012(1):19-21.

[3] 张咏红.构建某型机特种工艺质量控制体系确保产品交付质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J].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2012(5):47-49.

[4] E.Mirón,J.García-Cosío,F.Costagliola,etal. Fatigue Life Evaluation of Lugs with Cold-Expanded Bushes under Constant and Variable Spectrum Loading[J].2nd Aircraft Structural Design Conference,2010(10):1-12.

[5] Fulvio Romano,Jose Fiori.Umberto Mercurio Structural design and test capability of an integrated stiffened CFRP panel[J].Aircraft Engineering and Aerospace Technology,2010 (4):249-257.

[6] 马俊文,黄艳松.机械加工特殊过程质量管理的问题剖析[J].新技术新工艺,2013(5):120-123.

[7] 刘勇.如何有效进行特殊过程的确认和控制[J].机电元件,2011(6):43-46.

[8] HB962-2001航空工业标准.铸造铝合金[S].

篇6

职业技能鉴定是一项基于职业技能水平的考核活动,本质上是一种考试,是对劳动者技能水平或资格进行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的评价和鉴定。各级鉴定组织和实施机构围绕鉴定工作承担了诸如鉴定计划和公告、受理报名申请,鉴定申请和资格审查、进行考场设置和准备,负责理论知识考试和操作技能考核,出具考试成绩证明,分析考试情况、核发职业资格证书等相关考务工作,形成了一定数量的文件材料,真实记录了每项考务工作的具体工作活动。

鉴定考务档案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涉及职业广泛,内容比较丰富

目前全国有50多个行业,10963个各类职业技能鉴定站(所)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涉及了列入国家职业标准的1000多个职业。就民政行业而言,民政行业承担着福利服务、婚姻服务、老年人服务、残疾人服务、殡葬服务、灾害信息服务等多项公共服务工作,涉及养老护理、殡葬、假肢、减灾救灾工作等多个特殊专业工作。目前《国家职业分类大典》正在修订之中,今后像失智老人照护师、社区事务员、社会救助核查员、婚姻介绍师、婚礼策划师、婚礼主持人、殡葬礼仪员、骨灰管理员等10余个民政职业有望纳入新修订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之中。据粗略统计,目前全国没有经过认证的职业大约有2000多种,而从长远发展看,其中的一些职业将通过职业标准认定逐步纳入《国家职业分类大典》,并适时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鉴定考务档案涉及各行各业,形成于各类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之中,是国家不可多得的档案资源,必须加强管理。

(二)涉及人员广泛,影响力比较大

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公报显示,至2012年末,全国共有技能人才9890万人,仅2012年为1830.55万人开展了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全年有1548.75万人取得了不同等级的职业资格证书。近三年以来,职业技能鉴定人数每年都呈4%-12%的增长,随着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职业技能人员渴望通过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等级证书。2008年首次开展全国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工作以来,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总人数达11.69万人次,举办了近千场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试,通过考试、考核,有10.68万人次获得了相应民政职业等级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鉴定考务档案涉及人员比较广泛,必须予以重视。

(三)利用价值比较高,是提高鉴定实施机构自身建设的重要基础信息

鉴定考务档案中有关记录考试的组织和考试过程等文件材料,是记录考试是否规范和公平的依据,考试试卷和考试成绩则关系到考生能否取得职业资格水平的一个重要凭证。而职业等级证书与各地在职工工资定级、兑现相关待遇上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一些人由于职业等级证书丢失或信息不符,通过调取档案材料,经核实可以补办证书;对于成绩有异议的,可以通过调取原始信息进行复核。2012年11月国家档案局杨冬权局长在全国民生档案工作经验交流会上明确了职业资格认证(鉴定)档案属民生档案范畴。鉴定考务档案关系到广大职业技能鉴定对象的切身利益,必须进行规范化管理。

各鉴定工作实施机构在接受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机关和本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组织机构检查、进行技能人才统计、了解技能人才状况等,档案资料起到重要的查考和依据作用,为职业技能鉴定质量分析和领导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信息。因此必须采取措施解决好档案管理问题。

二、鉴定考务档案的科学规范管理

(一)加强鉴定考务档案管理的组织保障

领导重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关键,各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实施机构要明确档案工作的主管领导,配备专(兼)职档案管理人员,建立鉴定考务档案管理工作制度,保证鉴定考务档案管理在场所、经费和设施上的需要。在每次鉴定工作中,指定专人负责鉴定考务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移交工作。

(二)明确鉴定考务档案的概念以及归档范围

1.鉴定考务档案的概念。《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务档案管理办法》指出,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务档案是指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实施机构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形式的历史记录①。笔者认为对于鉴定考务档案概念的描述可以借鉴民政行业职业技能鉴定考务档案的定义,从三个方面加以界定,一是鉴定考务档案的形成主体的确定;二是明确档案形成过程的针对性,如特指在开展职业技能鉴定考务工作中形成的;三是明确档案的内容和形式,如具有保存利用价值的归档文件,包括各种文字、图表、声像、电子等不同载体的文件材料。

2.鉴定考务档案的归档范围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⑴考务工作中形成的考前管理文件材料:上级单位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工作计划以及各鉴定工作实施机构的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公告,通过资格审核的考生名单公告和考试报名登记表(册),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机关(或其办事机构)批准的职业技能鉴定实施安排表;试卷申请表和试卷交接单,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考核试卷清样、答题卡及操作技能考核评分记录表,经核实的考生个人身份证、学历证书、低一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职称证书复印件及职工专业岗位工作年限证明原件,职业技能鉴定补考报名表(册),职业技能(技师、高级技师)鉴定报名表,准考证发放登记表。

⑵考务工作中形成的考试过程文件材料:理论知识考试安排表、实际操作考试安排表、鉴定工作人员安排表,考评人员、督导员委派书(函),职业技能鉴定考试现场(包括理论考场和实际操作考场)记录,考评人员使用的操作技能考核评分记录表,考生完成的理论知识试卷、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和答题卡,考生操作技能考核完成的工件和实物(录像资料和照片资料),职业技能鉴定现场督导报告。

⑶鉴定考务工作中形成的鉴定结果文件材料:加盖鉴定站印章的、考评人员签名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汇总表和职业技能鉴定合格人员名册,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鉴定成绩公告、证书公告,职业资格证书申请和审批表,职业技能鉴定申报表(册),职业技能(技师、高级技师)鉴定资格申报表,职业技能鉴定证书补办(变更)申请表,其他有关材料(如证书发放登记表、鉴定总结报告和考务管理工作质量分析材料等)。

(三)做好鉴定考务档案的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

1.整理

鉴定考务文书材料应以每次鉴定活动为整理原则,为减轻档案人员的负担,参照文书档案《归档文件整理规则》对鉴定考务文书类材料按“件”整理,一般一份文件为一件,考虑归档文件的成套性,可以将考生完成的理论知识试卷、操作技能考核试卷和答题卡、考生所有个人情况材料以及同一名称的报表、名册等分别集中,作为一份文件进行整理。按职业-年度-批次-保管期限进行分类,在归档文件最低一级类目下排列文件顺序并编号,为保证归档文件借阅后的正确归位,在每一份文件首页上方加盖归档章,依件号顺序编制归档文件目录,以便查找。而对于电子文件、声像文件材料的整理可以参照国家《电子文件归档与管理规范》(GB/T18894-2002)和照片声像档案有关标准执行。

2.保管和利用

(1)保管期限。建议将每次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形成的考前管理和考试过程档案定为短期保管为宜,保管期限定为2-5年。而考试、考核结果档案是鉴定考务档案中最重要的档案,应当长期保存,因为一般鉴定服务对象在20年内职业技能逐步提高,职业鉴定等级也将会逐步发生变化,20年足以满足利用者的需要。

(2)保管。将具有长期保存价值的档案装入档案盒保存,而对于具有短期保存价值的归档文件,放入档案袋中保存,到期进行鉴定销毁即可。这样做可以延长档案的寿命,维护档案的安全,也可以节约成本并大大降低了占地空间。在档案盒正面和档案盒脊以及档案袋正面标注相关档案项目,这样做可以实现对档案实体进行查找和定位的目的。

有条件的地方可可以考虑参照国家档案库房建立档案室,对不具备条件的地方,要因地制宜,必须保证档案保管所必须的场所和装具,一定要达到档案保管“防火、防虫、防盗、防日光照射、防尘、防潮、防水、防污染”要求,依经济条件逐步改善档案保管条件。

(3)档案的利用。各鉴定工作组织和实施机构应当制定档案的利用制度,对档案的利用范围、利用方式和利用审批程序等作出比较细致的规定,同时利用时注意保密工作。档案保管部门可以对档案所记载的内容出具档案证明。

3.销毁和移交

对于达到保管期限的鉴定考务档案,档案部门和业务部门必须进行鉴定,对认为有继续保存价值的可以延长保管期限,对没有保存价值的要指定专人负责销毁,并建立档案销毁目录。对于档案是否移交国家档案管理部门,鉴于目前国家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到时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三、当前做好鉴定考务档案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鉴定考务档案管理的政策创制。建议国家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和职业技能鉴定业务管理机关按照国家档案局有关要求,尽快出台具有可操作性的鉴定考务档案管理规定,使各鉴定组织和实施机构有章可循,进一步加强鉴定考务档案的管理。

(二)加强业务指导。档案部门要注重对鉴定考务档案的管理,采取措施加大对职业技能鉴定组织和实施机构的业务指导,培训档案管理人员,提高档案管理人员的业务管理水平。

(三)积极创造条件,做好档案基础工作。各鉴定组织和实施机构要加强鉴定考务档案工作的认识,加强档案人员参加业务培训,保证档案的收集、整理、保管和利用工作的有效落实。同时,档案人员要加强业务研究,做好档案的信息服务等档案工作最基础和最根本的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档案信息资源。

篇7

关键词:结构鉴定开展情况、标准、鉴定与检测、评级与评定结果。

Abstract: to implement regular inspection and building security appraisal, is in order to master the damaged houses situation, found that the damage repair in time.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necessity of structural security appraisal and its related some procedures and methods.

Key words: the structure identification development situation, standard, appraisal and testing, the credit rating and evaluation results.

中图分类号:TU113.5+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我国结构鉴定开展情况

建设部1991年颁布的《城市房屋修缮管理规定》第五章第十三条规定:房屋所有人和其他负有房屋修缮责任的人,应当定期勘察房屋,掌握房屋完损情况,发现损坏及时修缮;即房屋所有者应承担保证房屋结构安全、维修保养的责任;但是,到目前为止,我国尚无对建筑物必须进行定期鉴定之规定,更未从立法角度进行相关法规建设。

全国房屋安全鉴定工作近几年发展较快,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形势下,较好的支持了地方的房屋安全管理工作。这对既有房屋存在质量隐患的查勘、鉴别、治理,解决房屋突发事件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鉴定行业的发展,在全国范围来说,不是很平衡。特别是房屋安全鉴定行业标准化管理更需要大力推行。

二、我国建筑结构鉴定标准

(一)标准

1、《民用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GB 50292-1999

2、《工业建筑可靠性鉴定标准》 GB 50144-2008

3、《危险房屋鉴定标准》JGJ125-99

4、《房屋完损等级评定标准》

5、《建筑抗震鉴定标准》

(二)鉴定与质量评定相关检测技术方法应用差别

房屋鉴定的目的是找出建筑物的问题所在,所以其在现场查勘,检测时,尽量的检查那些有缺损及主要部位。其尽量采用对建筑物没有损伤的检测方法;质量评定是对整个建筑质量的评价。其所抽取的是随机的取具有代表性的部位,方法要尽量准确。由于检测抽样方法不同、评定标准不同、检测项目、检测切入点不同,有时会出现质量合格性与结构安全性不一致的情况。

三、建筑结构安全鉴定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一)安全鉴定分三个层次进行:构件鉴定、子单元鉴定、鉴定单元鉴定;每个层次分为A、B、C、D四个等级。

(二)构件鉴定评级

1、构件鉴定从四个方面鉴定:

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构造、位移(或变形)、承载能力、裂缝

钢结构:构造、位移(或变形)、承载能力、锈蚀

木结构:构造、位移(或变形)、承载能力、腐朽虫蛀

2、构件评级的原则:

(1)混凝土结构构件应按位移和裂缝两个检查项目进行评级;砌体结构构件应按位移、非受力裂缝和风化三个检查项目进行评级;钢结构构件应按位移和锈蚀两个检查项目进行评级;木结构构件应按位移、干缩裂缝和初期腐朽三个项目进行评级。以上各结构构件均按其检查项目分别评定每一受检构件等级,并取较低等级作为该构件使用等级。

(2)一种构件的评级一般按该类构件的数量评级,该种构件只可以含低一级的构件;

(三)子单元鉴定评级

1、子单元含:地基基础、上部结构、围护结构;

2、当未发现基础沉降、房屋倾斜时地基基础可作结论;围护结构一般也可直接作结论;(幕墙等作单项鉴定)

3、上部结构鉴定评级,根据其所含各种构件的安全性等级、结构的整体性等级,以及结构侧向位移等级进行确定。一般结构的整体性无问题,按构件的安全性和结构侧向位移二者等级低者为上部结构等级;

(四)鉴定单元鉴定评级

鉴定单元鉴定评级一般取地基基础、上部结构二者等级低者。还应考虑其他因素,例如周围的土体、危险建筑等。

(五)结构鉴定的实用操作

1、现场查勘

(1)建筑物周围环境:有陡坡时、其稳定性、有无威胁其安全的建筑;

(2)地基有无沉降的表现,结构有无倾斜(测量);

(3)检查结构型式、主要结构布置;

(4)详细检查结构构件(特别是主要构件)的裂缝、变形、损伤、腐蚀;

查勘结果:

清楚结构受力体系;

结构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需要检测什么项目,用什么方法检测;

大致需要多少时间和人力;

查勘基本工具:测量仪器、裂缝检测仪器、测距仪、指南针、小锤等。

2、编写切合实际的鉴定方案

方案中要强调检测的关键项目、关键环节、关键数据。如有可能,在方案中给出关键数据的上、下限值,以便检测(试验)时关键数据超出限值,及时研究处理。

3、结合方案进行现场检测

4、对检测或试验数据的分析、处理

数据是结论的依据,准确地说应是数据的规律是结论的依据。单个数据不存在绝对准确,只有数据的规律才可能是唯一的。要宏观分析数据,不能拘泥于个别数据的异常,要分析数据的规律,剔除不符合规律的数据。

5、编写报告

报告应图文并茂;

报告每条结论都应引用相应的规范、规程或既有的科学定义

6、报告编写人要能够口头叙述项目的主要内容、结论和关键问题。

四、对建筑结构安全鉴定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1、关于混凝土强度的检测问题

(1)很多检测鉴定单位以对混凝土强度的检测作为鉴定目的,笔者认为要正确认识混凝土强度在混凝土结构鉴定中的位置,不能以评定混凝土强度为混凝土结构鉴定的中心;

(2)在混凝土结构鉴定中混凝土强度准确性的控制,应考虑材料强度与时间的关系;

(3)结构鉴定中混凝土强度尽量采用简单的无损检测(例如回弹法)

下面根据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06,结合一工程实例探讨一下回弹法对于龄期已超过1000d混凝土强度的检测。

B.0.1本规定适用于龄期已超过1000d,且由于结构构造等原因无法采用取芯法对回弹检测结果进行修正的混凝土结构构件。

B.0.2当采用本规定的龄期修正系数对回弹法检测得到的测区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进行修正时,应符合下列条件:

1龄期已超过1000d,但处于干燥状态的普通混凝土;

2混凝土外观质量正常,未受环境介质作用的侵蚀;

3经超声波或其他探测法检测结果表明,混凝土内部无明显的不密实区和蜂窝状局部缺陷;

4混凝土抗压强度等级在C20级~C50级之间,且实测的碳化深度已大于6mm。

B.0.3混凝土抗压强度换算值可乘以表B.0.3的修正系数αn予以修正。

篇8

食品检测中鉴定微生物的常规方法

微生物鉴定是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的一项基本工作,也是实验室能力验证考核的一项基本内容。目前市场上微生物鉴定平台主要采用经典的生化反应方法。主要产品涉及法国生物梅里埃的手工API系统,自动化的ATB系统及全自动的Vitek2Compact系统。美国BD公司的Phoenix100系统及美国Biolog公司的微生物鉴定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的手工鉴定系统API

API是公认的微生物鉴定金标准方法,API无需专用仪器,采用标准化手工方法完成细菌的生化鉴定,为低成本替代传统手工细菌生化鉴定的最佳产品。

API系统特点:

完整的鉴定谱:15种试条,可鉴定550余种细菌;

简单方便:标准化方法,成本低廉,判读结果简单

快速高效:4~24小时可获得鉴定的结果。

该系统主要用于刚刚开始组建的食品微生物检测实验室,只需要API鉴定试剂盒,菌库软件及孵箱就可以具备标准的微生物鉴定能力了。

法国生物梅里埃New ATB系统

New ATB系统是半自动化的微生物鉴定系统,该系统可鉴定由环境、原料及制成品分离导致的细菌,同时也可以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包括肠杆菌、非发酵G(-)杆菌、葡萄球菌、链球菌、酵母菌、厌氧菌)。可鉴定770种细菌,进行近80种抗生素药敏实验分析。

ATB还具备快速鉴定模式,可以在4小时内进行大多数细菌的快速鉴定。

New ATB系统原理:鉴定试条包含风干底物的反应孔,经标准浊度的菌液活化,于指定温度培养4小时/24小时后即可进行读数鉴定。计算机根据阅读器检测到的结果自动调用相应试剂条数据库,得出生化/同化结果和药敏试验结果。系统将所得编码跟数据库的典型菌株生化谱比较,以客观的2个参数(鉴定百分率及T-值)计算鉴定结果。

New ATB系统特点:

速度快捷;

提供自动化接种,阅读及分析试条结果;

准确可靠的结果ID 32及快速ID 32试条由金牌标准API试条改良而成,配合自动化概念,结合成完整的细菌鉴定系统。

法国生物梅里埃全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Vitek2Compact

美国BD公司的Phoenix100系统

Phoenix100系统自上市以来已经超过10年时间,采用的基本原理为生化反应原理,在医院市场得到一定程度的应用。客观的讲该系统使用维护成本过高,耗材主要是鉴定药敏复合板,需要另配肉汤及指示剂,导致耗材成本过高。另外采用荧光加比色指示生化反应,对于细菌鉴定而言灵敏度过高,经常出现不能鉴定的情况,导致耗材的浪费。

美国Biolog公司的Microstation和Omni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

Microstation和Omnilog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基于95种碳源或化学敏感物质的利用进行微生物鉴定。该系统并非基于经典的伯杰手册的鉴定方法,在业界有学术方面的争议,主要是对碳源同化鉴定方法存在异议,认为该方法可以用于科研,但是实际鉴定报告的运用上,没有方法可以对比。该方法要求操作人员比较专业,一般定位是科研用途。

食品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

以上列出的是目前经典的微生物鉴定技术,随着国际上微生物鉴定技术的发展,新的技术不断出现,希望能够更快,更准确,更全面的进行微生物鉴定,相关的技术平台主要有飞行质谱快速微生物鉴定法及分子水平上的快速微生物鉴定方法。

细菌快速鉴定飞行质谱方法

Maldi-TOF(基质辅助激光解析飞行时间质谱仪)用于理化方面蛋白质的分析,是一种成熟的分析方法。近年来,随着技术地进步,科学家们发现可以通过分析细菌核质体不同大分子蛋白的组成来进行细菌的鉴定,于是该方法很快在细菌快速鉴定方面得到了广泛使用,该技术也数次获得诺贝尔奖。

质谱法进行快速微生物鉴定具有以下特点:

(1)鉴定速度快:常常在数分钟内就得到鉴定结果;

(2)鉴定准确:同常规微生物生化鉴定方法比较符合率高;

(3)操作简便:只需要简单的操作就可进行复杂的微生物鉴定;

(4)菌库大:相比生化鉴定方法,质谱法建立菌库更快,可鉴定的微生物种类更多,对于一些用常规方法难鉴定的微生物鉴定效果较好。

该技术一经微生物鉴定运用,就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甚至很多专业人士认为该技术在未来5年内将大规模装备于中国的微生物实验室。

目前市场上可进行快速细菌鉴定的质谱产品只有法国生物梅里埃和德国布鲁克可提供。两种产品均有其优势,梅里埃的质谱鉴定产品VITEK MS强项在于其菌库及建库方法,具有菌库标准,建库方法被认可,菌库容量大,鉴定结果准确。德国布鲁克产品具有硬件方面的优势,是专业生产质谱的厂家。

微生物16S测序方法及全基因组测序方法

生物细胞DNA分子的一级结构中既具有保守的片段,又具有变化的碱基序列,保守的片段反映了生物物种间的亲缘关系,而高变片段则能表明物种间的差异。这些保守的或高变的特征性核苷酸序列是不同分类级别生物(如科、属、种)鉴定的分子基础,因此可根据rDNA(核糖体DNA)序列设计用于某一种、属、科甚至更大类群范围的微生物检测或鉴定的探针。细菌中rRNA(即rDNA)高度保守,以16S rRNA为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靶分子的细菌快速分类鉴定标准方法已经成功建立,该方法可以应用于细菌种、属和科的鉴定及系统进化分析等。与其它细菌鉴定方法比较,16S rRNA测序技术鉴定细菌具有高效、准确、简便、特异性强的优点.随着基因组学的迅猛发展, 细菌16S rRNA间隔区序列数据库不断扩大,运用16S rRNA序列分析技术对微生物进行分类鉴定,确定微生物在进化中的位置,已成为微生物鉴定中至关重要的方法。

篇9

1 病例介绍

患者,男,58岁,土家族,农民。近半年来出现无明显诱因的阵发性咳嗽,咳嗽后感觉胸痛、气促,无发热症状,可咳出白色黏液痰,1周前出现咳嗽加重,并咯出有少量红色鲜血,遂于2011年1月18日入院就诊。临床症状可见:咳嗽,咳痰,咯血,喘气,不能平卧,活动后加重,右侧胸痛,乏力。患病以来,患者精神、饮食、睡眠欠佳,大小便正常,体力与体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经诊断确诊为肺癌合并糖尿病。实验室检查:总胆红素29.5 μmol/L,直接胆红素8.8 μmol/L,空腹血糖19.6 mmol/L,尿糖(++),癌胚抗原(±),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C3、直接抗人球蛋白IgG均为强阳性(+++),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阴性,冷凝集素试验效价为1∶512。EDTA-K2抗凝管抽取静脉血2 ml,在室温16 ℃下采用试管法进行ABO血型鉴定发现抗A和抗B均为弱阳性,换用玻片法抗A和抗B也均为弱阳性,检查标本发现肉眼可见血液自身有凝集颗粒,显微镜下可见红细胞凝集成大小均匀的小颗粒,遂联系临床重新采血,发现依然存在凝集现象。再换用微胶柱凝集法抗A和抗B依然均为弱阳性。同时采用迈瑞BC-3000型三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进行血常规分析发现红细胞数(RBC)、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MCH)及红细胞压积(HCT)明显异常。将该标本37 ℃温浴至凝集完全消失后混匀取1 ml,用温浴过的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三次后,重新采用试管法和微胶柱凝集法进行ABO血型鉴定,结果抗A和抗B均为阴性,即为O型血。将剩余1 ml血液立即上机测定,同时采用显微镜对WBC、RBC、PLT进行手工计数,检查结果见表1。

2 讨论

冷凝集素几乎均为IgM类完全抗体,但也有报告IgG或IgA增高的,冷凝集素在低温时可使自身(或O型、同型)红细胞发生凝集。凝集反应的高峰在0 ℃~4 ℃,当温度回升至37 ℃时凝集消失。正常人血清中含有少量冷凝集素(其效价<1∶16),阳性可见于冷凝集素综合征、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疟疾、肝硬化、淋巴瘤等。该例为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轻度贫血,轻度高胆红素血症,冷凝集素试验效价为1∶512,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强阳性,为IgG+C3型。其标本冷凝集素明显,水浴前WBC、RBC、Hb、HCT、MCV、MCH、MCHC、PLT在迈瑞BC-3000型三分类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时,表现为RBC、HCT假性降低,使其RBC、Hb、HCT 3个参数之间的关系明显不符,由此造成MCV、MCH、MCHC值假性增高,而ABO血型的鉴定也受冷凝集的影响出现抗A和抗B假阳性。37 ℃水浴至凝集现象消失后,立即上机测定可得到准确的检验结果,水浴前后检测结果比较WBC、Hb、PLT无明显差异,说明WBC、Hb、PLT几乎不受冷凝集素的影响。而ABO血型的鉴定,则需进一步用37 ℃温浴过的生理盐水洗涤红细胞3次后,然后鉴定方可取得正确结果。

篇10

 

关键词 ABO疑难血型3步分析法 疑难血型鉴定 输血安全

中图分类号:R457.11; R446.1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17-0037-03

ABO血型是人类最早发现也是对输血安全影响最大的血型系统。ABO定型错误会导致溶血性输血反应,轻者可能导致无效输血,重者危及受血者的生命[1]。当发现ABO正反定型不一致时如何查找原因并快速正确地鉴定患者血型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在输血前试验中应用ABO疑难血型3步分析法[2],对20例疑难血型进行鉴定分析及总结,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来源

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2011年1月至2012年6月拟输血患者中ABO血型正反定型不符20例,年龄3个月~80岁。

1.2 试剂和仪器

抗A、抗B和抗AB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抗H、抗A1和RhD(IgM)血型定型试剂(单克隆抗体),人ABO血型反定型用红细胞试剂盒(其中包括:A1细胞、B细胞、O细胞)、直接抗人球蛋白试剂(抗IgG,C3d多特异性)、抗体筛检红细胞试剂盒等由上海血液生物医药公司生产;抗人球蛋白检测卡、ABO血型微柱凝胶卡、37 ℃专用孵育器、卡式离心机由强生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生产;2002-2型血清学专用离心机由台湾贝索公司生产。

 

1.3 方法

根据ABO疑难血型3步分析法。第1步:排除人为因素进行分析。重新采集血样鉴定血型,核对试剂有效期及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核对离心机转速、时间、离心力以及其他器材有无污染。第2步:复习临床资料。分析可能导致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并予以归纳分类。分类类型按照患者的年龄、性别、家系调查、临床诊断、临床治疗等进行归类分析。第3步:根据第2步的分类结果,设计针对性实验验证。

 

用常规试管法和微柱凝胶法做正反定型,必要时加做抗H、抗A1、吸收放散实验、唾液血型物质测定和亚型检测[3]确定是否亚型,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和鉴定可用于检查血清中是否存在干扰反定型实验的额外抗体。所有试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2 结果

20例正反定型不符中,2例(10%)由于人为因素造成,另外18例原因分别是:生理因素2例,占10%;检出自身抗体2例,占10%;检出不规则抗体8例,占40%;血浆蛋白异常3例,占15%;血液病导致抗原减弱3例,占15%。

 

3 讨论

3.1 生理因素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血清中抗体效价降低,新生儿 [4]红细胞抗原弱,抗体未形成,属于生理性因素。老年人病例样本可适当延长抗原抗体反应时间或加大反定型实验的血清量,也可以通过加入低离子溶液增强抗原抗体反应,使正反定型结果一致;新生儿则可以不做反定型实验或反定型实验仅供参考,加做吸收放散实验确认是否为亚型,并根据病情需要定期追踪确认。

 

3.2 自身抗体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例样本由于存在自身抗体[5],通过用37 ℃盐水洗涤红细胞和自身红细胞4℃吸收试验,直至直接抗人球蛋白阴性再进行血型鉴定,最终正反定型结果一致。

 

3.3 不规则抗体

8例患者均有输血史,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阳性,分别进行抗体特异性鉴定测定, 抗D 4例,抗E 2例,抗C 2例。为各受血者选择了不含相应抗原以及交叉配血试验相合的血液进行输注, 输血后血红蛋白达到临床预期值,保证了临床输血治疗的安全和有效。

 

3.4 血浆蛋白异常

2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标本,血浆中M蛋白升高,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阳性,导致反定型时红细胞呈串钱样凝集,在反定型时加适量生理盐水看凝集是否消失,或者红细胞洗涤后再配置为生理盐水混悬液,也可以稀释反定型的血清。了解患者临床诊断后,临床医师给予药物治疗15 d以上,再次检测患者样本,正反定型一致。

 

3.5 血液病

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的患者样本时常导致弱抗原或抗原缺失,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时由于H转移酶缺乏或合成受抑制,使血型抗原减弱,另外再生障碍性贫血时成熟红细胞显著减少或红细胞形态发生改变,也使血型抗原减弱[6]。常见的解决办法:①洗涤红细胞并增加反应时间,如果洗涤红细胞后反应加强,则考虑是血型物质被抑制。②增加正定型红细胞浓度。③吸收放散实验排除亚型。④了解输血史(尤其是O型红细胞输注)及病情诊断(如白血病)。⑤将样本在4 ℃放置后再进行实验或更换不同批号标准血清进行血型鉴定[7]。

 

3.6 人为因素

2例人为因素中,1例由于选择离心力超过1 000 g,导致串钱状凝集结果,选择正确的离心力后,正反定型相符。1例是由于标本未放置2~6 ℃冰箱,室温放置时间过长导致样本溶血污染。

 

从1900年Landsteiner发现ABO血型起,才进入科学输血的时代,正确鉴定ABO血型是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关键。与输血相关的死亡病例中,有51%是由输入ABO血型不合的血液制品所引起,其中1/3是由ABO血型鉴定错误造成的。临床ABO疑难血型主要表现为正、反定型不一致,由于抗原抗体的复杂性,围绕“正反定型不一致”原因和结果的判断和分析的多样性,输血没有一种规范性的原因分析及标准的试验操作规程,导致血型鉴定工作者遇到疑难血型鉴定情况时,没有规范的程序参考,试验分析思路混乱,给临床血型鉴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难,耗费了血型鉴定工作者的精力和时间。同时,由于血型鉴定是一项具有高度责任性的工作。标本的正确采集、熟练的技术、规范的操作都是不可缺少的。鉴于以上原因和现状,自2012年开始,我们针对ABO正反定型不一致引起的疑难血型鉴定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把ABO正反定型不一致的原因划分为4类:①抗体效价过低,②抗体异常凝集,③抗原减弱或缺失,④人为因素。当发现正反定型结果不一致时,必须查明原因,在排除操作及试剂因素后,结合临床以及进一步的辅助血清学试验得出正确的血型鉴定结果,提高输血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范瑾. 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的临床意义[J]. 上海医药, 2012, 33(7): 24-25.

[2] 兰炯采, 陈静娴, 马红丽, 等. 推荐ABO疑难血型三步分析法[J]. 中国输血杂志, 2010, 23(3): 165-168.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 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南京: 东南大学出版社, 1997: 100.

[4] 杨志诚. 微柱凝胶法在新生儿ABO血型鉴定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08, 5(24): 1500.

[5] 邓家栋. 临床血液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628-641.

[6] 曹奎杰, 何鸣镝, 刘锋, 等. 再障引起A型血型抗原减弱1例[J]. 临床血液学杂志, 2007, 4(4): 187-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