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设计实践范文

时间:2023-03-31 22:13: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程设计实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程设计实践

篇1

【关键词】教学;行动导向;课程设计;能力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下的课程设计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教师在每次教学过程中,把教学大纲中写入的教学任务作为本次课的学习目标,然后将任务进行分解,组成相对简单的、学生可操作的小项目留给学生实践。在学生开始任务之前,教师先行对知识要点进行讲解和演示,之后学生根据实际项目的任务量进行分组,小组成员围绕学习任务开展研究讨论、分工合作,通过小组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最后,教师对其评价。我们在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设计与实践,重点关注每学科中最为重要的专业核心知识。在理论指导下,通过任务教学法,把专业知识的重点、难点分批次传授给学生。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工作,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任务,要有实际性和应用价值。第二,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任务,要密切结合本专业的企业,开展实际生产需要的工作任务,让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的情况下,完成预先制定的项目内容。第三,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设计过程,所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这样做有利于学生在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同时,也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第三,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开展的课程设计过程,所涉及到的每个项目任务,在内容的设计上应该具有一定的难度,还应具有一定的综合性。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并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不仅能学习到新的知识,也可以将已学到的知识运用其中。

二、课程设计的研究与整体分析

首先,开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下,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可行性分析。一般来讲,高职院校中课程的总体设计可以安排在开学前来进行,其教学行为主要面向新学期各学科所要涉及到的专业知识。通过行动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来指导项目任务教学内容的开展。其次,开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的对象分析。我们结合各高职院校目前发展的现状,考虑当前各高职院校开展的教学改革工作。在每个高职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大多数都是在第一学期设置公共基础课,第二学期才开始项目实训课程和其它实践性的课程。因此,在学生开展技能类课程之前,教师对这些课程进行周密的研究和精心的设计,对学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帮助是十分大的!我们开展基于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实践研究,主要针对高职院校在校生,根据专业知识结构,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任务的实施过程。最后,研究方法分析。开展行动导向、任务驱动教学理念的课程设计与研究,主要采用行动导向教育研究法,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大纲二者的总体要求,完成课程中每个实践任务的设计工作。其中,教师要预先给学生规定适量的专业知识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在合理的时间内,通过团队协作完成学习任务,最终实现课程设计的目标。

篇2

1.1实验平台的构建

为了满足学科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的综合认知水平为教学目的,我校构建了具有实用性和开发性的课程设计实验平台,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3种模式。

(1)基于Matlab的计算机控制仿真实验平台。

Matlab软件具有强大的绘图和运算功能,是控制系统中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的一个卓越平台。将Matlab与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相结合,实现了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作为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很有必要学会应用这一强大的工具,并掌握利用Matlab对控制理论内容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技能,以达到加深对课堂上所讲内容理解的目的。另外我们希望通过使用这一软件工具把学生从烦琐枯燥的计算负担中解脱出来,而把更多的精力用到思考本质问题和研究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上去。因此,我们设计了以下基于Matlab的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频域分析,根轨迹分析,超前、滞后校正等设计实验。这些实验要求学生掌握基于Matlab/SIMULINK的控制系统设计与分析的基本方法,编写M程序或画SIMULINK仿真图。如实验中在讨论基于根轨迹的校正方法时,为了使学生能够观察到添加开环零、极点对闭环系统的影响以及系统动态响应发生变化的情况,在Matlab中进行仿真实验,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加深对根轨迹校正方法机理的理解。此实验方式方便灵活、教学成本低,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有利于训练学生对复杂控制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能力,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基于实物物理对象系统的实验平台。

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会有这样一个很困扰的问题: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做什么?针对这样的问题,同时为提高学生对专业的整体认知水平,设计采用实际物理系统进行实验。本课程设计实验三——“随动控制系统的静、动态性能指标及系统校正”中,设计了一个小功率的直流发电机与电动机组成的控制系统。实验设备有:XSJ-3(或XSJ-2)型小功率直流随动系统学习机;直流稳压电源(用于XSJ-3型);超低频长余辉示波器;数字万用表;超前网络板(用于XSJ-3型)。此实验与实际系统相当接近,虽然该课程设计的被控对象只是一个小型的控制系统,但是此控制系统具体、形象、直观且具有针对性及实用性。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课程设计实验,学生会对本专业具体的工作流程和研究方向有明确的认识,对自己所学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清晰的了解,增强了学生对自己实际专业能力的信心。

(3)计算机仿真实验和实物实验相结合的实验平台。

在数字仿真环境中增加实物环节,针对计算机数字仿真系统及实物系统的特点,实物部分采用模拟实验箱,通过运算放大器、电容、电感、电阻等模拟元件搭建电路实验平台。仿真部分采用CAE2000软件搭建系统控制框图,如串联校正、状态反馈等复杂系统,既能够充分利用CAE2000中良好的图形界面接口,又能快速有效地搭建实际控制系统模型,还可以设计和修改控制率及控制参数来完成实验。本课程设计实验五——“频率特性测试”中体现这种实验模式。一阶惯性环节由模拟机实现,正弦信号源由D/A接口输入到模拟机,模拟机输出信号由A/D端口输入到计算机,通过CAE2000软件显示并打印曲线。这种实验模式综合了数字仿真与实物对象的特点,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系统,还便于学生以各自认知能力探索新领域和构建新知识。

1.2实验内容的组成

我校自动控制原理课程设计实验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类:基于Matlab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基于Matlab的计算机辅助设计由7个实验组成:控制系统数字仿真实验,控制系统的时域分析、控制系统的频域分析、控制系统的根轨迹分析、控制系统的校正、离散控制系统分析、非线性系统分析。综合设计性实验包括5个实验分别为:典型环节的电模拟及其阶跃响应分析,随动系统的开环控制、闭环控制及稳定性实验,随动控制系统的静、动态性能指标及系统校正,控制系统频率特性分析,频率特性测试。在此基础上,增加了先进控制理论设计实验。由于我校以电力行业为背景,结合专业特色,突出工程背景,指导学生进行先进控制理论实验设计,以电力系统实际模型为例,进行同步发电机的励磁系统的课程设计与分析,采用先进控制理论中的新方法进行优化控制,如模糊PID。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考虑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全面锻炼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将控制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进行实际系统的自动控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3实验教学方式的创新

传统的实验教学方式是主讲教师首先通过对实验设计的基本原理、实验过程步骤、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方法等内容详细的讲解,然后学生按照教师讲解的内容按部就班地进行操作并完成实验。学生虽然能够快速完成整个实验,但这种传统“填鸭式”和“灌输式”的教学实践会导致学生的惰性学习,缺乏主动思考,实验效果大打折扣。我们采用“启发式”和“引导式”的互动教学模式。在做实验前,让学生自己提前预习实验内容,查找资料,自己动手做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只起引导的作用,分析总结,适时调控引导学生思考,学生便成为整个实验的主体,自由讨论问题。如果没有达到设计指标的要求,学生需要对系统及设计过程进行详细的分析直到查找出原因,并能从失败中总结出经验。鼓励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与讨论,在讨论中能够深化自己的知识,对理论和实际问题能有更清晰的认识,达到知识之间的相互转化、学以致用的目的。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由惰性学习转变为积极创新性学习,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学习效率。

2创新课程设计的教学体系

在实践过程中,采用多层次培养、开放式指导、多元化考核体系的创新实践模式。

2.1多层次培养

考虑到学生自身的基础以及能力的差异,把课程设计题目的难度分为“难、中、易”三个层次,对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要求标准不同。如基于仿真和实物实验平台的综合设计实验定为难度系数较大的课程设计,基于复杂实物系统实验平台的综合设计实验设定为中等难度,仅利用Matlab软件进行仿真的实验定为较为简单的课程设计。这种培养模式既能为稍差的学生提供锻炼的机会,又能为好的学生提供发挥潜能的平台。

2.2开放式指导

开放式指导模式是指导教师给出课程设计题目之后,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自由组队,自主选择题目。在布置课程设计的任务时,教师只简单介绍题目设计的要求、要达到目的,具体实施的方案由学生自己选择确定。鼓励学生独立查阅资料,分析解决问题,最终完成课程设计的任务。这种指导模式有利用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2.3多元化考核体系

考核虽然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但是合理的课程考核体系是提高教学水平、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考核体系指学生的成绩主要依赖于学生的实验报告内容的完成程度及书写的整洁性来决定,该成绩评定方式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利于对学生的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的测评效果。结合多层次培养模式,将成绩的评定与课程设计题目的难易程度相联系,不同难度的题目设置了不同的成绩上限,最终的成绩采用分级评分,如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实施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教师根据学生平时表现、完成课程设计的质量、创新内容及最终答辩结果做出综合评价,给出最后的考核成绩。通过这4个方面的综合考核,教师可以比较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从而对每一位学生给予综合评定,这种考核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课程设计改革的成效

通过近几年课程设计实验的改革和实践,我校在教学建设及教学效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方面,自动控制原理理论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实验环节的不断更新,自主开发的实验设备“CAE2000控制系统辅助教学软件”已经广泛应用于实验教学中,此系统获得河北省教学成果二等奖,创建了省级精品课程,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建设和改革工作,获得了丰硕的教学研究成果;另一方面,创新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参加控制领域的科研课题研究,学习前沿知识,拓宽视野,不断提高认知水平及自主学习能力。改善的实践教学模式,不仅提高了学生对实际系统分析、设计、研发方面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使华北电力大学自动化及相关专业的学生获得更扎实的理论基础,更宽的知识面,更强的实践创新能力。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竞赛、智能汽车竞赛等各种竞赛和科技活动,并取得了优秀成绩。

4结束语

篇3

关键词: 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 教学改革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类专业和近机类专业学生在学完机械设计及同类课程后所设置的一个重要的教学实践环节,也是工科院校学生第一次较全面、规范地机械设计的应用实训环节。通过课程设计这一教学环节,力求从课程内容上、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上、从设计思想上培养学生工程设计能力。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应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及其他先修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生产实际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使所学知识得到巩固、加深和融会贯通,协调应用;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般机械设计的基本设计方法,设计步骤,培养独立设计能力,为今后专业课程设计及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使学生在设计中得到基本技能训练,如计算、绘图、使用相关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正确使用经验数据、公式,等等。

为了有效利用课程设计提高学生各种能力,我们针对传统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些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一、设计任务改革

1.设计题目改革。将学生分组,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一个组一个设计数据,个别学生有依赖思想,不动脑筋,仿照甚至照抄别人的设计。改革后每个组设计任务不同(如有的组要求设计直齿轮传动,有的组要求设计斜齿轮传动),组内每个学生的设计数据也略有差异,这样基本上是一人一个设计题目,但组内成员设计题类似,既杜绝学生想照搬别人的思想,又利于组内讨论和学习,通过设计每个人的水平都会上一个台阶。

2.设计内容改革。在设计题目中添加一些限制条件,如要求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两齿轮中心距在90—130之间,在设计过程中如果学生传动比分配不好就难于达到这个要求,需返回重新设计计算强调设计过程中“三边”设计理念(即边计算,边画图,边修改),也使学生形成了优化设计方案的理念。

二、设计时间安排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放在机械设计课程学完后二周进行,改革后将课程设计穿插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中,将课程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项目,项目一为牛头刨床机械传动系统分析,项目二为带式输送机传动装置设计。课程设计的内容就穿插于项目二中教学,增加了原来课程教学中没有的电动机选择、传动方案选择、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等部分,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的结果进行带传动、齿轮传动、轴系结构等的设计。这样使学生通过设计这个主线把所学知识串起来,感受本课程各部分内容的有机联系,从而提高学习兴趣,自觉地投入学习,避免过去经常出现课程设计做完了才明白机械设计学的是什么的情况,课程学习更有目的性。

三、设计内容的变化

传统的课程设计都是把一些定式的设计作为内容,如带式运输机传动装置中的减速器设计。改革后将项目一机械传动系统分析应用作为一个创新项目的辅助设计,对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和培养创造力有很大的作用。在课程设计中机械系统运动方案、设计内容等都可以自行选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学生设计的多功能灯罩、多用厨灶、吸尘黑板刷、玩具熊猫吐泡泡等都是非常具有创意的作品。这种与社会工作相接轨的设计模式能极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业后能快速适应社会。

四、绘图方式改革

传统的课程设计一般采用手工绘图,而且零件图一般选用轴或齿轮类零件,改革后采用手工绘制装配草图,用CAD软件绘制正式装配图及零件图,而且零件图要求每组有一套完整的非标准件零件的零件图。对个别CAD软件应用有难度的学生也允许用手工绘图。

五、答辩方式改革

传统的做法是设计完毕后统一答辩,其弊端是要留出答辩的时间较多,另外答辩中的问题学生没弄清的答辩后可能也不会再去探究了。改革则采用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就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作为一个过程考核,这样在设计过程中老师能利用闲暇时间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学生也能通过问题弄清设计过程中要注意的一些细节及必须掌握的知识,达到课程设计的目的。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相对比较繁杂的,通过采取以上改革措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并使抄袭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同时也激励大家既进行竞争又加强合作,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模具0811班春同学在设计小结中写道:“通过两周时间的课程设计,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东西,平时课堂上教师讲的知识点在课程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认真的连成‘线’,综合起来后才能将自己的减速器完整地、正确地设计出来,远比多上几节课更让我获益的多,希望今后能够多些此类型的课程,让我们所学的知识能够有一个大综合,既可以巩固知识、增长见识,更是为今后的工作进行的实战训练,同时,也让我们拾起了即将遗忘的大一的知识,让我们真正认识到复习巩固的重要性,远比老师叮嘱几遍来得更真切实在。”模具0811班冯灵同学则说:“啊!好累!好烦!好紧张!这是我心中的感慨。每天在跟时间赛跑,与自己的耐心相对抗。我发现人的潜力是无尽的,只要你去努力,那些不可想象的事情就没有那么难了。一分付出一分收获,这两周的课程设计我过得很充实,也学了很多。”

参考文献:

[1]景华荣,杭佑庭.高职机械设计教学与创新设计能力的培养[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9):43-44.

[2]刘建华,庞姗.《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湖南农机,2011,(09).

[3]张健,起雪梅.基于加强教学环节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09).

[4]何秀媛,张健,起雪梅.高职“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J].现代交际,2009,(09).

篇4

一、从工程实例入手改进选题

在满足零件课程设计选题原则、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为了提高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联系工程实际,结合校实训基地的产品选题。

校实训基地(原实习工厂)生产的“和面机”其传动系统是由电动机――带传动――一级齿轮传动――拔叉所组成。我们选择三角带传动――齿轮传动为题目,学生接触到了真实的产品,设计积极性和兴趣很高。在整个两周的设计中,自觉到工厂观察实物,查找资料,分析原动机的运动要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求设计的传动部分在整机工作中所起的作用以及整机对它的运动要求、位置要求、安装要求等,然后再进行设计计算和装配草图的绘制。

学生们在设计中发现,同一规格的三角带按自己设计计算要三根,而产品中却只需两根,这其中的原因就需要教师作适当的引导。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教材中规范偏于保守、可靠,产品中要考虑产品的尺寸、重量及不连续工作等因素,因而采用两根带也能正常工作,但三角带的寿命要低些。

长期以来都是指导教师自己编数据编题目,而现在从生产实际中选题,对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和教师的教学水平都非常有益。但在选题中要注意选题的适当和题目的相对稳定,以利完成课程设计的教学要求。这样做,虽说肯定加大了教学的难度,要求教师有扎实的功底,设计前必须作充分准备。但这样的设计让学生体会到机械设计中既要参考原有样机,又要积极思考,有所创新,既满足了具体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又达到了综合训练的目的,较好地掌握了机械设计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初步展示了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对自己以后的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就业充满了信心。

二、通过减速器的拆装实验加强结构设计的认识

以往的课程设计中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部分是减速器的结构设计。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在设计前,让学生动手拆装减速器。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组一台减速器。首先引导学生观察外部结构,然后引导学生重点观察其内部结构,这是设计的核心部分,重点是掌握主要零部件间的相互配合关系。通过观察分析,学生进一步清楚了轴为什么设计咸台阶式,设计台阶式的轴主要考虑了哪些问题,学生更深地理解了轴的结构设计的主要考虑、轴上零件的轴向定位、承载能力、轴上零件的装拆、轴的各段加工方法和轴精度要求,比较全面地分析上述问题能较好地弥补了课堂上理论知识的不足。通过设计前教师指导学生的拆装实验,使抽象的问题具象化,增加了感性认识,为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创造了一个好的条件。教师的讲解与学生间的交流讨论,培养了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素质和设计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热情,也能较好地发挥学生的观察力,思维想象力和创造力,并可使学生少走弯路,少出差错,较顺利地完成设计任务,又能较好地掌握产品技术设计阶段中结构设计的要点,为后续课程的专业设计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课程设计的指导与成绩评定的改革

在设计中我们改革了以往的一题多用,而是采用了多题目、多数据,五人组成一个设计小组。在整个设计专用周内加强业务指导,一般集中讲授三次。第一次是拆装实验观察分析讲解,第二次下达设计任务,讲解机械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事项,使学生不会感到盲目和无从下手。第三次在技术设计阶段,讲授结构设计的大致过程,针对年轻人思想活跃的特点,鼓励学生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正确地设计零部件的结构,同时注意加工工艺,装拆的方便性、工作可靠性。在这个阶段的设计中把上一届学生设计质量差的装配图挂在教室中,并指出其中几处典型的结构不合理处,再定学生发言,逐个地把全部错误补充完整,直到基本清楚为止。启发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查找资料,在自己的设计中充分考虑。

装配图和零件图的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的绘图能力,更重要的是锻炼了用图纸表示设计意图和设计要求的能力。设计过程中组织学生相互间互查,以提高对技术文件的审核、鉴定的能力,同时提高了设计者对工作精益求精的态度和责任感。然后引导、启发学生编写设计说明书,具体要求为总结设计,表达设计思想,阐述设计方案,阐明设计依据,合理性、经济性及技术要求,锻炼了学生编写技术档案和文字表达的能力。

过去,设计成绩的评定是依据装配图和说明书,而现在是根据三方面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一是组织纪律,它是设计正常进行的基本保证;二是答辨,抽取与设计内容相关的题卡回答问题,安排在第二周中进行,三是审查装配图、零件图及说明书。

篇5

关键词:课程设计;Java程序设计;实践教学;软件工程

0、引言

软件工程专业本科生的培养目标是面向软件产业界对软件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培养具备扎实的计算机科学技术基本知识,受过良好的软件设计、开发和工程管理方法基本训练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该门课程的课程设计作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实践创新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提高学生的软件开发能力。

1、什么是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是学生在学完课程之后集中一两周时间,以个人独立完成或团队分工合作等方式,围绕某一设计题目进行专业实践活动,旨在巩固、强化、拓展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和自学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合作意识。

课程设计是针对性较强的实践教学环节,将课程基本理论与工程实际相联系的综合训练,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重要步骤。课程设计可以使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分析题目、确定设计方案等一系列步骤将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巩固,提高整体思维能力、综合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

2、Java课程设计大纲的制定

根据Java程序设计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制定相应的课程设计大纲,明确课程设计的目的、任务要求、时间安排、设计文档要求、考核方式、备选课题等。由于课程设计以个人独立完成为主,因此课程设计的难易程度应适当,保证学生在指定的时间内能顺利完成。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应用范围与学生当前的知识储备情况,备选题目可设置多种类型,如小型桌面软件类、管理系统类、网络编程类等题目,当然,学生也可以自拟题目。课程设计文档是学生对自己的作品在系统总体结构、功能模块、程序流程图、类图、主要算法、遇到的主要问题与解决方法等方面进行说明的文字材料,同时要求学生在文档的最后总结在完成课程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3、Java课程设计方案

Java课程设计的实施主要由选题、指导、考核3个环节组成,其中,选题是首要的步骤,指导是教师了解学生遇到的问题和完成进度并给予辅导建议的过程,考核是对学生的作品进行检查与评价。

3.1 选题

Java课程设计题目的设置要与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和Java课程的教学大纲要求相一致。课题应尽量满足理论知识与专业技术相结合、软件工程理论与项目实际需求相结合的要求,既要全面覆盖理论课程所学知识,适合实践教学和启发创新,又要联系工程实际,并适应本专业的发展趋势。课题应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设计性、灵活性、挑战性和趣味性。课程设计内容难易程度的确定要以中等水平的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经过努力能完成任务为依据。

另外,课题应尽可能地与学生的实际学习、生活相关,这样学生在调研、分析设计时更容易了解需求。例如,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图书信息管理系统、宿舍管理系统、ATM柜员机模拟程序等课题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关,在使用计算机时常用的计算器、画图板、音频或视频播放器等都可以作为选题。

在学生明确课程设计的大纲要求后,根据自己对Java语言知识的掌握程度与感兴趣的研究方向,可以从课程设计大纲的备选题目中选择适合自己的题目,也可以自拟题目。

3.2 指导

在课程设计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因此指导应讲究方法与艺术,最大程度地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指导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学生选题的指导,第二个阶段是学生在完成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集中辅导与答疑。指导过程同时也是教师对学生进度的检查与监督过程。

1)选题指导。

教师在指导学生选题时要说明各种题目的难度与要求,根据学生基础与能力的不同,因材施教,推荐不同的题目,帮助学生把握好方向。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可以给他们提供难度较高、有挑战性的题目;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难度较高、可操作性强的题目可以激发他们的探索精神、提高动手能力;对于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来说,难度中等、有可参照原型的题目较适合他们;基础差的学生要独立完成设计比较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建议他们选择源于教材、难度低的扩展性题目。

2)设计指导。

学生在课程设计的具体执行过程中主要由个人独立设计与教师指导两个部分构成。个人独立设计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自己的课题进行设计实现。除此之外,在课程设计期间,教师安排每周2次,每次4~5学时在实验室集中指导与答疑。通过这样的方式,教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设计中,了解并开拓学生的思路,发现问题并引导如何解决问题,还可以发掘学生的潜能,同时也可以对整个课程设计的过程进行监督与管理,提高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

在Java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逐渐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情况,因此,鉴于学生态度与基础不同,教师在设计的指导上也要因材施教,有针对性。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强的学生,教师可以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探索与研究,进行创新性的设计,而不仅仅局限在基本设计要求上。教师要参与他们的设计中,听取他们的思路,对有一定创新性、合理的想法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提出建议,推荐有关的资料。由于这类学生对新技术的求知欲强,但新技术在最初应用时容易出现问题,所以教师在听取学生的思路时,要及时发现并纠正他们设计中的不合理成分,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行。

对于理论基础好动手能力一般的学生,他们在系统分析与设计中一般都能够完成得很好,但是编程实践的能力欠缺,因此教师通过启发式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理论水平进行创新性的设计,在系统实现时给学生推荐参考资料,加强对基础知识的应用能力。

对于大部分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都一般的学生,教师要帮助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在设计上多加指导与启发,引导学生更为完善地完成设计,并在设计中或多或少地表现出一些自己的特色,然后在编码实现时给予更多实际操作性的指导。

在课程设计的指导中,除了教师的指导,也可以采取“强帮弱”的形式,让能力较强的学生参与能力较差的学生的系统设计与实现中,促进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帮助。

3.3 考核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课程设计之后,教师要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考核,考核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检查学生完成的情况,更重要的是给他们一个讲解其设计思路并演示作品的机会。考核主要采取学生讲解作品分析设计思路并演示说明作品、教师提问的答辩考核方式,这有助于学生加强知识的全面理解,培养其语言组织与表达能力、应变能力等。

答辩过程要求全班学生参加,分为学生自述、教师提问、学生提问3个环节。首先由学生针对其作品从系统分析、设计、关键技术与算法、存在问题等方面进行讲解,然后演示作品。之后,教师与其他同学可以对答辩人的作品从设计思路、功能、性能、代码与技术等方面进行提问。通过答辩,并结合学生的设计说明书、答辩水平、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精神与学习态度等进行综合考评。对优秀设计者,给予表扬与鼓励,并号召其他同学学习,在评分时适当加分,以调动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积极性;对仅完成基本要求的学生,肯定他们的努力,并鼓励他们多实践;对未达到要求的学生,要求其进行整改或限期令其重做。

4、关于Java课程设计的几点思考

这几年Java课程设计的教学效果表明,课程设计为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能学以致用、提高综合应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平台,教师也从课程设计实践教学中获得了一些有用的经验,为进一步完善课程设计教学提供帮助与参考。

1)注意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基础布置不同的课题。

制定课程设计大纲时,首先制定一个对于大多数学生都比较合适的基本实践要求,然后再针对不同学生的基础设置难易程度不同的课题。这样对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既不会感到实践要求高不可及,又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比较有挑战性。

2)及时发现并总结问题,积累经验。

在课程设计的整个教学环节中,教师要善于从中发现并总结问题,给予及时、到位的指导。例如,在指导学生完成课程设计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普遍遇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进行讲解;从学生上交的课程设计文档中发现学生利用面向对象技术进行程序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设计答辩考核之后,教师还要对全班课程设计的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不断改进。总之,在课程设计的任何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善于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3)教师要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从课程设计的大纲制定、任务布置到指导与考核都需要教师付出很多时间与精力,而且对教师的专业知识与能力要求也很高,因此要想保证课程设计的质量与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责任心和知识结构的完善。

4)在课程设计中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

JaVa程序设计是软件工程课程的先修课程,在讲授程序设计语言时,教师可以适当灌输一些软件工程的思想,让学生对软件开发的基本过程有初步的认识,避免学生陷入“学习程序设计课程只是学编程、软件开发就是编程”的思想误区。实际上,学生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对系统进行分析、设计、编码、测试等都体现了软件工程思想的运用,程序设计是软件开发过程的一个阶段,通过课程设计能够加深学生对程序设计语言的理解,同时也能较好地培养学生的软件工程思想,为后续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5)根据任务的大小,可适当采取小组协作方式。

在这几年的Java课程设计中,由于是面向大二学生,重点是培养学生的个人能力,因此任务的设计主要以个人能独立完成为依据。到了大三、大四,则重点培养团队合作意识。当然,如果课程设计的任务量大、难度大,就可以采取小组成员相互协作的方式完成。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分组比赛、奖励等措施来激励各组尤其是知识较弱的学生不断求上进,完善自我,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和团队荣誉感。

篇6

[关键词]PLC;工作过程;精品课程

《PLC技术及应用》是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必修的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学生考取高级维修电工职业资格证书的核心课程。为了适应高级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市场需求,枣庄职业学院加大课程建设和改革力度,在课程专家的指导下,从工作分析入手,以职业能力为主线,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着力打破学科性课程结构,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设计和开发。经过近几年的实践探索,该课程教学得到不断的完善,教学效果显著,2011年被评为枣庄职业学院首批精品课程第一名。

一、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PLC技术及应用》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充分与行业、企业进行合作,同时与维修电工和PLC系统设计师职业标准相融合,进行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能够体现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坚持以服务枣庄煤化工、机械电子、造纸包装、建筑和自动化高科技等产业发展,促进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为宗旨,以学生职业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以真实性实训条件建设为重点,带动了相关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重构课程内容,创建特色鲜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合作为途径,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充分利用行业、企业的资源,与行业企业共同开展课程建设。

二、教学内容的选取

在教学内容选取过程中,注重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对岗位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细化,重新构建了课程标准,明确了学习领域、工作过程知识、能力、态度等内容,形成了新的教学案例以及相关的教学资源,注重在工作过程中对职业能力的培养。

我们确定了以下教学内容

学习情境一:电机的PLC控制系统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1.1 PLC控制与继电控制

项目1.2 X62W万能铣床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

项目1.3_通用机床电动机顺序启动项目1.4 YORK中央空调机组星三角启动

学习情境二、声光时报警显示PLC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2.1数字显示装置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2.2 交通灯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2.3霓虹灯控制的设计与运行

项目2.4报警装置的设计与运行

学习情境三、纺织厂A006B自动混棉机的PLC改造

学习情境四、普通机床的PLC改造

项目4.1 CA6140机床PLC改造

项目4.2 Z3050摇臂钻床的PLC改造

学习情境五、货物传输控制系统

学习情境六、化工厂蒸馏塔液位显示控制系统

学习情境七、机械手自动分拣装置

学习情境八、恒压供水控制装置

本课程由学习情境,十五个子情境组成,每个学习情境都是从企业典型真实案例提炼出来的一个完整的工作任务,贴近转型期枣庄经济,比如机床的PLC改造取自机床企业,货物传输取自煤矿及包装企业,机械手取自自动化企业,恒压供水取自高层建筑。第三个情境是独创性的,在前期讲授西门子的基础上讲授三菱机型,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有了很大的扩展,最后两个情境结合了其他领域的知识,使学生能力有了综合性的提高。

内容选取还是采用了从易到难,从单一到综合的顺序选取,每一个领域内的项目也是从易到难。我们采用了基于行业标准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教师在各个项目中的角色是不断变化的,如最开始是师傅,相应的学生是徒弟,后来是项目经理,学生就是员工,最后教师是甲方,而学生就是乙方,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讲的越来越少,学生做的越来越多,但是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逐渐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主要采用四化教学

1、教学情境――一体化

进入实训室按照企业要求必须穿着工作服;在操作区完成任务,在教学区、讨论区进行学习,将企业一线的工作情境“搬”到实训室中;按照企业“6S”管理制度规范管理学生,使学生感受到企业的氛围和企业文化,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2、课程实施――行动化

学生从接受任务到任务完成都要遵循“资讯(信息收集)计划(拟定方案)决策(制定方案)实施检查评估(总结分析提高)”这样一个基本的工作流程。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加强和经验的积累是通过完成这一系列递进的工作任务而获取的,真正体现了工作和学习的高度融合。

3、课程评价――多元化

通过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方法,采用汇报、答辩、笔试、操作等考核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注重过程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并且每学期末在同届学生中举行PLC技能大赛。

4、人才培养――职业化

主要培养学生遵守职业道德,养成职业规范,引入行业标准,通过8个专业学习情境、生产性实习、综合实训项目训练、顶岗实习、可获得“高级维修电工”“PLC系统设计师” 等高级职业资格证书,技能得到全面提升。

四、教学效果

学生反映,PLC技术与应用的教学方法新颖,师生互动性好,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方法,能充调动我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专业能力和社会能力有很大提高。

采用工学结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授课 ,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兴趣及技能水平。近几年学生的“维修电工高级工”技能鉴定合格率均达到98% 以上。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以上,同时学生在各类技能竞赛中均取得较好成绩。

参考文献:

【1】姜大源 “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课程开发案例汇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2】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7年1月

【3】田淑珍 “S7-200 PLC原理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5月

篇7

1数据库理论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前提

目前,数据库产品市场95%以上都是关系数据库产品.关系数据库理论是数据库设计的基础,掌握关系数据库课程理论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前提.数据库课程是研究数据处理技术的一门综合性学科,它是与离散数学、操作系统、数据结构、软件工程、计算机原理等学科及其他应用领域的知识和方法相结合的学科.数据库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数据建模、数据规范化理论、数据库系统、数据库的安全性、完整性、数据恢复技术、模式分解理论和方法.只有掌握了数据库理论才能做好数据库设计[1]22-49.全国大部分院校都将数据库理论和应用作为两门课程开设,一门是数据库系统概论(主讲数据原理),另一门是数据库应用(主讲程序设计).对于绝大多数学习者来讲,学习数据库的最终目的是掌握数据库应用方法和技术,在现有DBMS的基础上二次开发数据库产品,而不是开发新的DBMS,所以大多数高校往往在数据理论之前先开设数据应用课程,如VisualFoxpro6.0、Delphi、Oracle、SQLServer、Access等程序设计课程是关系数据库的产品,它们属于原理的具体应用部分.学习数据库应用课程后,便于掌握和应用数据库理论;反之,也只有学习了数据库理论才能更好地掌握和应用数据库技术.

2数据库设计理论是数据库理论的应用和延伸

2.1数据库理论在数据库设计中的指导应用

按照规范设计的方法,将数据库设计分为6个阶段: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的实施、数据库运行和维护.在数据库设计的每一个阶段,都不同程度地用到了数据库理论与方法,同时对数据库理论进行了丰富的扩充.在概念结构设计中,核心内容是数据建模,即根据实体类型设计E-R(实体-联系)图.在E-R图中要搞清楚哪些是实体,哪些是属性.从理论的角度来说,实体是客观存在的,并可以相互区别的事物,属性是对实体特征的描述,但是它们之间既有必然区别,也有一定联系.实体和属性不是绝对的,如果需要对属性进一步描述,则属性就作为实体,反之,如果不需要对实体进一步描述,则实体也可以作为另一实体的属性.例如,在设计职工档案管理数据库时,实体类型“职工”的属性:档案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参加工作时间,学历,职称,职务,工资.如果只考虑现在的工资,则工资就是职工实体的属性,但是如果考虑职工的工资历史,则工资就是一个实体.在逻辑结构设计时,用到规范化理论、求极小集和码的方法、模式分解理论和方法.

2.2数据库设计理论是对数据库理论的延伸

数据库设计理论对数据库理论在很多方面进行了延伸和扩展,使得数据库理论更加简捷、方便和直观.在逻辑结构设计中,将概念模型的产品基本E-R图转换为逻辑结构的关系模型,是模式分解理论的直接应用,是在数据库理论基础上的抽象和延伸,实体内和实体间的转换,实体间的每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内的属性是关系的属性,实体内属性的码就是关系的码.按照关系理论的函数依赖,每一个实体中,码决定每一个属性,而模式分解中,码相同的合并,左右两端的属性合并作为一个分解,从操作方面减少了复杂性,所以设计理论与数据理论完全吻合;数据库实体之间的联系分为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和多实体之间的联系4种情况,这些转换在逻辑结构设计中都给出了转换规则,也完全满足模式分解理论,在模型优化时,用到极小集方法与设计理论的结合.

3注重数据库设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3.1处理好数据库设计经验和数据库设计理论的关系

数据库设计理论尽管比较完善,按照规范化理论,在函数依赖领域,如果关系满足BCNF,不会存在数据冗余、插入异常、删除异常和更新异常,实际上关系规范化不一定要达到BCNF;如果达到BCNF,不会出现冗余和各种异常,但会出现查询效率降低.这就要根据实际情况综合权衡.下面以规范化后的学生成绩管理系统为例说明.学生成绩管理系统包含下列3个关系:学生(学号,姓名,性别,出生年月);课程(课号,课名,学时,学分);成绩(学号,课号,成绩).我们经常查询“某同学学习某课程的成绩”,这就需要3个关系的连接,如果学生人数较多(数据库较大),可能需要较长时间,但如果是第1范式,则不需要连接,如果是第2范式,可能连接的次数较少,也会减少耗费.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不需要把关系划分到BCNF,也许只需要达到2NF,甚至1NF,也就是逆规范化,到底规范化到什么程度,要结合实际问题和具体设计经验[2]3-39.

3.2课程实验是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基础

数据库课程是理论与应用结合较为紧密的一门课程.学习数据库课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应用.因此,为了深入浅出地讲授数据库理论,在每一章都设计一些课程实验,以便通过实践验证理论,同时掌握其应用方法,为后续的课程设计打下基础.在大部分教科书中,都是以SQLServer为例,讲授SQL语言、数据的安全性、完整性.在讲授SQL语言时,可以让学生先建立数据库,结合所学内容对数据库进行查询、插入、删除、修改等实践操作,在实践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并掌握SQL语言的应用环境.在讲授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时,利用数据库系统的实际应用让学生对系统做数据控制.提高学生对数据库课程的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3.3课程设计是提升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关键

课程设计是课程内容的展示,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是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方法和技巧的综合体现.数据库设计理论主要是为了指导数据库的应用和实践,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部分单元(如创建用户、创建视图、用户管理、权限管理等)的应用实践训练,充分认识到DBA在数据库系统中的作用.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在掌握数据库设计理论的同时掌握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全过程,可以采取将学生分组的方式,为每组同学拟定相关题目,如学生档案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售票管理系统等,设计可以采取集中设计和分散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如果条件允许可以集中7~10天时间做课程设计,否则,可以利用周末时间集中设计,学生自己找业余时间,教师加强指导,题目在期中布置,期末老师验收.让每一位同学独立完成或者协助完成数据库设计的过程,同时,使每一组同学进行上机运行并调试,完成所有功能进行程序实现,最后组织设计答辩.教课评价方面,可将学生平时的课程设计和期末考试相结合,作为学期期末成绩.通过课程设计和设计答辩,学生不仅巩固了理论知识,丰富了课程实践,掌握了如何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应用,也对今后其他课程设计以及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取得较好的效果.

3.4数据库课程设计的具体内容

数据库设计是在指定的应用环境下,构建最优的数据库逻辑模式和物理结构,建立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满足各种用户的各种需求(信息、管理和操作需求),并能够有效地存储和管理数据.数据库设计要按照需求分析、概念结构设计、逻辑结构设计、物理结构设计、数据库实施、数据库的运行和维护各个阶段突出特点严格进行结构设计是与行为设计的有机结合.每一个阶段都有具体的技术要求,教师提出要求让学生深入图书馆、学生管理部门或者企业进行系统调查,通过需求分析设计出数据流图,编写数据字典.概念结构设计是从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中提炼出E-R图,对E-R图优化后获得基本E-R图.按照转换规则和DBMS的转换功能将概念结构的产品基本E-R图转换为逻辑结构设计的关系模型.物理结构设计主要根据DBMS的详细特征设计存储结构和存取技术,最后经过优化、评价满足用户的效率要求.数据库实施和运行维护主要考虑代码的编写、调试、试运行和维护,涉及数据转储、安全性、完整性、数据组等问题.整个设计都是在数据库理论的指导下进行[3]181-250.

4结语

篇8

应用型本科是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本科层次教育。随着我国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逐年扩大,高等教育也从过去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本科院校依据招生层次有“一本”、“二本”和“三本”,各层次院校的培养目标不再是过去单一的研究型,一些“二本”和“三本”院校依据自己院校的特点提出了以应用型作为学生培养目标,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即:以培养的毕业生能否适应社会需要、是否受到社会欢迎为衡量办学质量与水平的重要标志。因此,作为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的设计应充分体现出应用型的特点。

一、会计实践课程设计的原则

会计实践课程是体现应用型教育的核心课程,包括会计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课程。会计模拟实验课程是学生在掌握一定的会计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将理论运用于实际的会计教学活动。它不仅有助于会计理论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法及严谨的工作作风等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是会计学科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形式。它可使学生把所学的会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为学生从学校到工作岗位之间架起了桥梁,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实习可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作为会计课程实践性环节,是课堂教学的必要前提,也是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实际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毕业设计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会计专业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一个重要综合性的实践环节,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风和锻炼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会计实践课程应按应用型本科的培养目标、会计专业的学科结构和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等重新设计,而不能照搬普通本科,以充分体现应用型的特点。

(一)体现应用型本科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常表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面向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事业第一线,从事会计管理与核算领域工作,具有管理、经济、法律、心理学专业基本知识、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是具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自学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方面综合能力的人才。而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会计实践课程在课程体系上、课程的内容上和教学的各个环节上都要体现实践性,强调应用型和创新性,以达到培养具有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的需要。

(二)体现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

会计学专业的学科知识结构主要由会计学专业课程构成,而会计学专业课程是由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三部分构成。其中:会计专业基础课程主要构筑会计学专业理论框架、提供会计学专业技能和方法的经济管理相关课程。主要包括:管理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统计学等;会计专业核心课程是指涵盖系统的会计学专业基本理论和专业技能知识的有关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中、高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管理会计、会计信息系统、审计学、财务管理等;会计专业选修课程是上述两者之外的会计学其他有关课程。主要包括:金融学、金融企业会计学、预算会计、战略管理、税收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置直接反映了会计学科建设的完善程度、会计理论框架的系统性程度,最终影响会计学专业高等教育的效果和未来专业人才的专业素质和综合技能。因此,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一定要体现会计学科的知识结构,要确保在专业基础知识、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进行设计,使会计实践教学真正起到会计课堂理论教学的延续、补充和深化的作用。

(三)体现社会对会计专业知识的要求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发展,社会对会计人员专业知识结构、层次的要求也处在不断变化之中。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会计实践课程内容不能一层不变,应设置适应社会需求的课程内容,培养能适应国际国内会计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会计人才。

二、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

会计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要满足应用型本科培养应用型人才目标的要求,建立会计实践课程体系要在会计理论得到保障的情况下进行。

(一)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

由于会计学科知识更新的加快和实际情况的千变万化,会计专业毕业生只有既具备扎实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又具有会计专业的实践技能,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在工作岗位上发挥作用。因此,在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1.在强调实践教学的内容的同时不能忽略会计理论的教学;2.提高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在制定课程规划、教学计划时,应将会计实践课程的比重由过去的10%提高到30%以上。

(二)建立多学科和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

1.建立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体系。会计实践课程不再设置过去的一门会计试验课程,而是取代多学科会计实践课程。主要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能力训练课程和审计学、财务管理、管理会计等案例分析实践课程。2.建立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体系。建立包括模拟实验、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多环节会计实践课程。

三、会计实践课程内容的设计

科学、合理地设计会计实践课程的教学内容是良好教学效果的可靠保证。会计实践课程不仅有利于学生逐步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而且有利于对所学知识全面系统的理解,达到系统掌握、融会贯通的目的。设计实践课程内容时应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相结合、综合毕业设计等形式。具体设计如下:

(一)设计单项实践课程内容

单项实践课程内容以理论教材章节为试验单位,按理论进度分别组织实践,内容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会计报表分析等专业能力试验课程。比如,会计学基础试验,在《会计学基础》课程学习完之后,安排2周时间的单项实践。其内容包括如何填制和审核原始凭证,编制、审核和传递记账凭证,登记账簿,更改错账,编制简单的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等实践内容。其目的是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效果,使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很好地结合,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有更深入的了解和掌握。

(二)设计会计综合实践课程内容

会计综合实践课程是将几门课程的知识融合在一起进行的实践,目的是达到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如《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课程可采用单项实践和综合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在学习《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时分别安排单项实践。在《中级财务会计》、《成本会计》两门课程都学习完之后,安排2~3周的时间重点进行工业企业的综合会计业务实践,实践的目的是熟悉企业会计账簿的登记、成本的核算和会计报表业务。试验的内容一般选用一个工业企业12月份的业务进行试验。实验时只提供原始凭证,要求根据所提供的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年终结账和编制会计报表等一整套会计处理业务,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和应用能力。

(三)校内和校外实习相结合的方式

学生在完成《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的学习之后,应先安排3~4周的时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企业,重点实习、掌握《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等课程内容,目的是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然后回到实验室,安排1周的时间,利用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的模拟资料和实验结果,进行财务分析和审计,并指出该企业在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运用管理会计的知识,提出管理建议。

(四)毕业设计环节的内容设计

应用性本科会计专业的毕业设计以毕业论文的形式,要求以调查报告或具体分析某个企业或某行业会计、管理、审计等的具体问题或者具体设计某企业的会计制度等为内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提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及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培养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认真负责、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会计实践课程教材的设计

应用型本科教材建设应当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目前,市场上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尚未形成,许多应用型本科学院仍然沿用偏重研究型的教材。这些教材强调的是系统性和完整性,注重理论知识,缺乏实际操作内容。而且,教材的难度过深,不利于学生消化吸收。因此,笔者认为,设计一套适合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是当务之急。

(一)组织有教学经验、直接从事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老师参与编写体现应用型特点的会计专业应用型系列教材

包括《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高级会计》、《审计学》、《财务管理》、《成本会计》、《管理会计》等课程,并配备相应的习题、实训、案例教材。教材的内容应体现应用型本科的时代性,在编排上,打破研究性教材从“总论”、“概念”、“论述”到“案例”的套路,建议从“案例”入手,在章节的编排上要先易后难,这样的教材更适合应用型本科学生的学习。

(二)对辅助教材――习题、案例和实训,应紧密结合实际,体现实际操作方法

选用有代表性、时代性的典型案例,根据实际情况可每年更新教材内容。

篇9

关键词:分岗操作;国际货运;实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Practic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freight management occupies a very important posi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s the key link i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To make up students' ability to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freight forwarding operation process, improve comprehensive practical abilities and improvement strcooperation consciousness.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ractice teaching arrangements and organizational, and teaching operation analysis.

Key words: operation in different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freight forwarder; practice teaching

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应该以培养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现代国际港口、国际航运和外贸运输企业管理理论和基本技能,熟悉国际航运、港口和外贸运输企业业务等生产和管理的高级管理人才为最终目标。这对高职院校国际航运业务管理的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较高要求,特别对实践教学环节。众多服务于一线货运企业都希望更多的院校毕业生能从院校中学习更多适用于企业的技能,使学生能更顺利更容易适应该新岗位的工作,因此在校内进行实践教学环节设计中能够提前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各岗位的真实工作情况,一直是现在高职院校努力的方向。

1 实训课程设计的理念与思路

1.1 课程设计理念。国际货运业务实训作为国际航运业务管理专业一门重要的实训课程,实训安排在多门专业理论课程完成后进行,要求学生能对国际贸易、货物运输等领域的基础知识进行综合运用,根据货运操作的流程进行分岗模拟实训,能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融汇贯通,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业务能力。

1.2 课程设计思路。实训形式上,由于国际货运业务涉及的参与者多,并且涉及的过程比较复杂,大量的参与主体、所涉单证、作业场所及作业流程,使学生在实训过程中概念含糊,理解起来容易混淆,为了使学生尽快地克服这一问题,实训采用分组分岗位进行。把班级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模拟一个货运企业,再根据实训系统的模块,结合现在货运企业结构设置成了的若干个主要操作岗位,要求每个小组模拟货运业务运营模式完成一票出口货物操作。通过人员的互动完成业务流程及业务单证的流转,使学生在实训环节中能更好地体验整个实际的操作流程。使学生在货运业务流程上的操作更加直观,通过自己动手做,理解更加透彻,同时在操作过程中,能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意识。

在课程的实训考核时,除了提交实训报告及有关货物运输业务中所涉及的一系列单证外,还要求以小组为单位,要求制作成PPT进行小组总结,这样使学生在理解货运实训的过程后,能让学生及时把所学习的知识及时进行归纳总结,并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2 货运实训课程分岗实训操作

在实训课程中,根据不同岗位的不同职能,有针对性地就不同岗位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展开训练,每一个岗位设置成一个小模块进行,通过实训操作,让学生深入了解各个部门的工作职能。货运企业主要部门及各部门的主要职能如图1所示。

2.1 充分利用网络,了解航运市场最新动态。作为一名货运业务从业人员,有关的航线船期航程等基本信息的掌握是必不可少的,实训过程中,利用网络,向学生介绍了中国物流网、中国船务周刊网等,学生可以通过该网站查询多项货运相关的资料。如:中国物流网上提供了船期信息,只要通过录入起运港和目的港,就能查询到当前时间该航线上的船期资料及承运商的基本资料,可以为学生掌握有关业务概况提供了方便有效的查询途径,通过各船期与航程的对比,使货运业务能做到心中有数。

2.2 合理安排货运,争取双赢局面。货运公司的订舱操作是指客户向货运下达货运委托后,货运公司根据客户的要求,向船公司或船舶公司下达订舱申请以取得舱位的过程。作为一般的货运公司,订舱操作一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职能,同时在订舱操作上也有一定的技巧,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向船公司订舱一般要按船公司的要求提前安排;另一方面,船公司放出舱位后,常常会出现因客户原因要取消舱位,恰好这两方面会直接影响到订舱后能否顺利取得有关舱位,同时还可能对公司以后和船公司之间签订运价协议造成影响。

2.2.1 合理安排订舱。对于货运公司而言,在这一过程,常常出现比较多的特殊情况,如:在货运旺季及节假日前,由于货物运输量较平时的多,所以常常会出现订不到舱位的情况;又如,有些客户为了赶船期,提前订舱,但是到船期临近时又因为货物没有备好而需要取消舱位,所以作为货运公司的订舱操作员,必须在订舱前多与客户进行沟通,根据有关的客户备货情况,做好订舱的计划。一方面要求及时订舱以保证船期,另一方面争取在订了舱后避免取消舱位,给船公司或船舶公司留下不好的印象。

2.2.2 合理安排装货。造成舱位取消,除了因为客户备货的原因外,还有另外一种常常会出现的情况,就是货物装柜后报关报检没有按时完成。

船公司的舱位一般会以订舱确认通知单(也有称为放柜通知)的形式发放,订舱确认单上有相应该的号码,表示船公司确认向订舱位确认预留了相应的舱位,订舱人或者是客户可以凭此单到指定的码头堆场提取集装箱进行出口货物装货,此时应该要注意装货时间和装船时间的安排,如果过早装货,就有可能产生码头堆场的堆存费,如果装货时间与装船时间安排得太紧凑,那么一旦在装货后如报关报检等环节出了一点延误,就有可能赶不上原来装船截止时间装船,同样会产生堆存费等额外费用。所以在物货装柜安排上,操作员也应该做好计划,一方面,尽可能地给客户预留足够的时间,另一方面,也要尽量不要产生不必要的额外费用。

货物装货后,如果是同时报关业务的,要及时通知报关人员进行报关,如果是客人自己报关的话,也应该提醒客户尽快安排报关事宜,并按有关的要求提交海关放行条。

2.3 及时补料,正确签发提单。在签发提单前,必须经过提单资料的核对工作,一般被称为提单补料。与货代企业中的资料核对过程是先由发货人或者委托人提供提单上的资料给货代公司,然后货代公司根据客人的资料向船公司或船代公司提供提单的补料。作为货代企业,在进行提单补料时还需要特别注意以下两点:

(1)有关提单补料中的收、发货人信息的处理。当今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获取竞争对手的商业信息手段也越来越多。为了避免商业信息(货源信息、客户信息)泄漏,填货代提单时一般仅显示装运地和目的地的货代联系信息,而不显示真正的发货人和收货人。

但是有些国家法律规定,要使用货代提单。如美加线,不管整箱拼箱都是货代提单。在9.11以后,基于反恐要求,美国海关实行了提前24小时舱单申报制度。即凡运往美国、经由美国中转和途经美国的货物都必须在船预计到装货港前24小时,向美国海关传递舱单,经美国海关审查批准后,柜子才能装船启运。为了尽可能的避免船公司或船代公司获取真正的发货人和收货人的信息,有的货代企业则自己申请权限由自己公司直接向美国海关传递舱单(即AMS NVOCC),即按照时间要求自己向美国海关传递HOUSE B/L舱单的同时,向船公司补一份MASTERB/L的补料。

(2)在进行提单补料时间的安排。有的客户不熟识业务的流程,往往不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自觉提供提单补料,为了使对单的过程更加流畅,负责文件核对的人员就要提前与客户做好沟通,让其尽快提供准确的提单补料并签名确认,同时告知他们经过确认的提单补料,如需更改的话将有可能产生改单费等,同时为了预留时间给自己向船公司补料,与客户最终确认的补料的时间一般要比船公司最后截止补料的时间要提前一个小时左右。在提供补料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核对清楚每一个字符,因为同样的,如果要在向签字确认了的提单补料上更改任何信息都会产生改单费等费用。

3 结束语

基于集装箱海运出口货代实际业务流程设计和实施的课程实训,能让学生模拟货代公司中不同的岗位角色,去体会各环节工作中所涉及的各个关系方,更加形象地掌握各环节中各单证的信息衔接,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货代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知识归纳能力,为即将就业作好有力的准备。

参考文献:

[1] 中国国际货运协会.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M]. 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2.

[2] 崔丽芳. 国际货代业务操作[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篇10

关键词:数据结构;微课;思维导图

一、背景

数据结构课程作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基础课程,学好数据结构才能为许多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课程要求学生通过理论与实践学习之后,能掌握各种数据结构以及与之相关的算法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应用到对具体实际问题的分析中。参照ACM/IEEE-CS的《ComputeCurricula2001》报告中提出的数据结构课程内容主题[1]有几十个,即课程的教学内容多,覆盖面广,而且由于很多重要知识的理论性较强,特别是一些难点知识比较抽象而难以理解,所以数据结构是被学生广泛认为难学、难懂、难实践的课程。学习的过程通常由“信息传递”和“吸收内化”两个阶段构成,采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开展以微课、慕课、云课程、翻转课堂为代表的数字化教学是实现知识信息传递的有效手段[2]。微课一般是在课堂教学之外,由学生主动参与的轻量化、碎片化、结构化的学习方式,通过良好的课程结构设计,结合短视频、动画、语音等手段,能有效地将抽象的知识转为形象化的内容,从而高效促进学生“吸收内化”的进程。

二、微课及设计方法

微课(Microlecture),是指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3]。微课课程平台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外的细化教学知识,实现“自主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在微课平台上,学生可按需选择学习,既可查漏补缺,又能强化巩固知识,是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和拓展。从逻辑结构角度看,一个完整微课课程通常由一系列微课单元构成,一个微课单元除了用来讲述该教学主题知识点的课堂教学短视频及与短视频配套的描述或解释的短文这一最重要的核心部分之外,通常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练习测试及师生交流等辅教学资源,这些资源共同组成了一个主题式、半结构化的微课教学单元。一个设计良好的微课单元通常具备主题选题精准和内容组织合理的特点。选题精准就是一个微课单元是一个教学主题,在设计这个主题时,要注意这个选题所覆盖的知识或原理应较为简单[4],其涵盖知识点可选2—3个;内容组织合理就是知识内容的组织和分解简明,将一个教学主题核心知识点和目标分解为若干个子知识点或步骤,这个核心知识点的分解最好只要一层逻辑,尽量不要在子知识点下再分解。

三、数据结构微课设计过程

数据结构课程要求学生能合理选择数据结构,并把与问题相关的数据组织起来实现准确和高效计算处理,所以数据结构的核心概念由数据的逻辑结构及其定义在逻辑结构上的运算、数据的存储结构以及运算的实现、运算算法的复杂度分析三个方面构成,而且在课程中数据的结构又与其相关的算法缠绕在一起[5],使得在微课设计时所做的知识点分析必须循序渐进地展开,采用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步骤,再从这个课程的知识体系出发,选取其中的重点、难点、疑点、考点、易错点、热点和扩展点,设计和制作一系列既相对独立,又环环相扣的微课主题单元[6]。

(一)知识点分析与微课主题单元划分

设计数据结构课程的微课时,首先按照课程内容的知识结构来完成各个主题单元的设计和划分。我国的大部分数据结构与算法的教材[7-8]把课程的知识体系对应到教学内容之后,分成了基本概念和基础知识、线性数据结构及相关算法、树形结构及相关算法、图结构及相关算法四个教学组成部分,这四个组成部分又可分别分成若干子模块,每个子模块又可再分成若干主题单元;划分方法可以使用表格或思维导图来协助完成。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能直观地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9]。借助思维导图,我们能有效完成微课课程知识结构的设计工作,图1是我们设计线性数据结构及相关算法部分的微课主题单元思维导图。

(二)微课主题单元设计

在完成对课程的教学内容主题划分之后,开始对每个教学主题单元做设计。设计主题单元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其内容选择先考虑突出主题单元中的重点知识点,同时需要保证学生能看懂、能听懂,就是尽量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动画表达知识点,特别是难点和常见疑点必须演示或解释得详细清楚。这里以单链表主题单元为例。单链表是最简单的链式存储结构,是深入学习树与图(非线性结构)的基础,其概念及其实现是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我们按照内容介绍的次序来绘制思维导图,图中带星号的是重点知识点。在制作微课资源时,可以针对不同特点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讲解形式。对于概念性的内容,只需用语言或文字以学生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述清楚概念,而对一些抽象的内容,可采用图形、对比表格、动画等方法来讲解。如单链表结点与单链表结构的知识点,我们采用的是图形动画演示配合语音讲解方法;在讲解单链表的实现时,我们采用了代码单步执行分析与图形动画演示相结合的方法来讲述,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