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22 10:10: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微课程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微课程;碎片化学习;教学设计
1引言
自2009年开始,“Weibo”一词在中国大地悄然兴起,人们的生活伴随着微博、微信,走进了“微时代”。以合作、开放、分享的理念为指导,以通讯、移动互联网技术、社交新媒体技术为支撑,教育的微时代——微课(微课程)也应运而生。
2微课程的发展
微课程(Micro-lecture)的最初定义是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60-SecondCourse)(McGrew,1993),指在碎片化时间(如等公共汽车、搭乘电梯以及舞会休息间隙时刻),在非化学专业的学生以及普通民众中普及有机化学常识。当下风靡全球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Penrose提出的。Penrose认为微型的知识脉冲(KnowledgeBurst)只要在相应的作业与讨论的支持下,能够与传统的长时间授课取得相同的效果。“微课程”是最近从“翻转课堂”(FlippedClass-room)中引申出来的新概念,是指时间在10分钟以内,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内容短小,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小课程[1]。微视频是微课的核心教学资源内容,此外还包括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课前素材情境的引入、课中教师的教授技巧、内容呈现模式、课后总结与反思、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是一个完整的教学系统。
3微课程的特点
《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以教育理念创新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和信息化学习环境建设为基础,以学习方式和教育模式创新为核心。以微视频为核心的微课这一新型教学模式,就学生角度,能更好地满足他们对不同学科知识点的个性化学习、按需学习的需要,真正实现移动学习、远程学习、在线学习、泛在学习等各种学习活动;就教师而言,区域化网络同行教研讨论将大有益处,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提升教学技能。
1)教学视频时间短。根据人们的认知规律(集中注意力大约在5~8分钟),充分尊重认知特点,微课时长一般控制在10分钟以内。
2)教学内容微小化。微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源微小化,集中教授一个知识点、难点、重点或一个故事片段。
3)教学视频容量小。微课总容量在几十兆以内,模式方便学习者在自己手持BYOD(bringyourowndevice)的智能手机、iPad、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上下载学习,也便于教师观摩、教学反思。
4)教学主题鲜明。微课选取的教学内容一般要求主题突出、指向明确、相对完整[2]。
5)教学环境情境化。教师要营造一种真实的、案例化的、主题鲜明的情境教学资源环境,激发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4微课程的设计
微课程是运用建构主义方法,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来开展实际教学的。时代呼唤微学习,片段化、专题化的微课程给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学习机会[3],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微学习。微学习是一种新型学习模式,其有效发展的载体是微课程,微课程的核心教学资源是微课件(微视频)。
1)交互设计。交互设计的魅力在于吸引使用者更便捷、高效率地运用此产品,提高自己的学习、工作效率,因此,设计者必须紧紧专注用户对产品的期望、使用过程的心理行为。微课程的交互设计应该根据其本身的特点以及用户对产品的期待,注重交互设计满足用户需求。学习者和学习指导者、学习者和学习内容之间、学习者之间这三种交互形式同样存在于微学习的教与学的过程中。
2)主题突出的微内容。微课程内容的主要来源有两类。①从现有的素材如小说、故事、典故、电影转载的日志、下载的文章等精心挑选他人的作品,设计、开发、加工成自己的兴趣所在。②从自己的教学资料中挖掘适合的材料重新提炼加工成微内容。微课程的核心信息单元存在形式多种多样,如一则新闻、一张图片、一段音乐、一段视频或者一个妙趣横生的动画等,但内容必须主题突出、简单明了、前后连贯,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脉络体系。
3)教学过程设计。①上课前:微课程(微视频)时间短小、内容精悍,要求教师突出重点,深入研究,引入正题切入点要精炼、快捷,精心组织教学内容。②上课中:微课程大约5~10分钟,在有限的、短小的时间内讲解透彻的知识点,需要教师具备教学思想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或精要讲授,或巧妙启发,或积极引导,实现教学目标。③课堂结尾:以三两分钟做简洁的总结,加深知识的理解,强调课堂结构的完整性,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5设计模式
根据微课程的特点,学习者的泛在化、碎片化的微学习理念,在现有的微课程概念基础上提出微课程设计模式。
1)任何教学设计必须分析用户学习行为的特点,明确教学目的和任务,精心组织学习内容,抓住重点,抽茧剥丝,凝集成核心的微内容教学资源,并有相应的课后练习检测、教学评价、反馈,与现实课堂相互整合。
2)微视频不仅仅是微内容呈现给用户学习,也要注重教学设计、教学辅助支持服务,其中包含辅助工具、讨论与协作、练习与评价、反馈与超链接的相关学习资源[4]。同时,教师利用交流工具给予学习者同步、异步的反馈、评价,让学习者真正体验学习乐趣,增强学习者的成就感,实现课堂学习与移动学习的互动、联通,形成统一的学习框架。
3)微课程的动态学习资源是建立在教师同行评判、学习者学习实践的基础上,由不同的点状资源相互连接、融合,逐渐形成发散的、呈现螺旋式上升的动态网状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提供教师教学反思,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技能,而且能够跟踪学生学习足迹,提供学习者分析自身的特点,制订量身定做的、个性化的学习计划。
6几点建议
微课程与平民技术互联互通的全球网络化大时代,人们迷航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中,信息超载和知识碎片化干扰了人们的注意力,而“微课程”正是避免干扰的平民技术,它能实现微内容与大视野的结合。微课程的迅猛发展,满足了平民日益增长的快速E-Learning、碎片化学习、移动学习的需要。微课程与大智慧其内容虽然短小,但精悍、主题突出、讲解简洁、透彻,教学设计精彩纷呈,是大智慧的高度凝结。正是因为这些优势才吸引用户专注学习,知识超载和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与解决。
7结束语
随着各种新技术、新媒体、新应用程序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学习方式也越来越智能化,微课程作为新型学习资源对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对微课程的生态学习环境的设计、开发、实施必将进一步深入,以期满足学习者对于微内容、策略的深度需求,实现为微学习生态系统的核心要义具有深远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肖安庆.关于微课教学的几点思考[J].青年教师,2013(2):42-44.
[3]姚正东.微课程设计策略探微[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25-26.
篇2
在国外,如美国、欧洲等国家的一些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机构在微课程的理论和实践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微课程最早始于美国北爱荷华大学LeRoyA.McGrew教授所提出的60秒课程以及英国纳皮尔大学T.P.Kee提出的一分钟演讲[1]。McGrew教授提出60秒课程,他将60秒课程设计成三部分:概念引入、解释、结合生活列举例子[2]。Kee认为学生应当掌握核心概念以应对快速增长的学科知识与交叉学科的融合,因而提出让学生进行一分钟演讲,并要求演讲须做到精炼,具备良好的逻辑结构且包含一定数量的例子。与近年国内相近的微课程概念是2008年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DavidPenrose提出的,他认为微课程是运用建构方法形成的、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的实际教学内容[3]。微课程的主体是核心知识点,学习目标更加小而明确,可在短时间内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调动学习兴趣和热情,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快速共享,为学习者提供了一种全新而有趣的学习体验。在我国,广东省佛山市教育局胡铁生基于现有教育信息资源利用率低的现状,率先提出了以微视频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资源———“微课”。“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4]。“微课”的核心内容是课堂教学视频(课例片段),同时还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设计、素材课件、教学反思、练习测试及学生反馈、教师点评等教学支持资源,它们以一定的结构关系和呈现方式共同营造了一个半结构化、主题突出的资源单元应用“生态环境”。2012年11月,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正式下发通知,决定于2012年12月至2013年8月,举办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一个席卷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全国性推广与普及“微课程”的活动自此展开。微课程由一系列小容量的学习专题组成,每个专题专门探讨某一相对独立、完整的学习主题。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程度和进度自主选择微课程内容,通过若干微课程的学习掌握某项技能或某门学科的基本知识。简言之,微课程就是把某门学科或某项知识、技能的学习划分为一系列相对独立、微小的专题进行知识重组和编排。微课程的开设以学习者及社会需要为依据,以服务并满足学习者学习需求为标准,因此微课程在时间和地点上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内容微小、独立、针对性强,更适用于成人学习及非正式学习。
二、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的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而移动学习平台是面向教师和学习者的一个便捷服务平台,能够满足学习者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以及教师和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移动学习平台是提供一种基于Android智能手机的创新学习方式。在服务器端,教师可以进行课程管理和学习内容管理,进行各种学习资源的上传、修改、删除等;在客户端,基于Android系统的移动手机学习者通过安装学习客户端工具,连接到学习平台,可方便快捷地进行视频浏览、在线交流、师生互动、在线测试等,进行移动终端交互学习。与传统的PC网络学习不同,移动学习平台具有接收推送信息的特性,使得移动学习具有智能化、人性化的特性。如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提出了问题,传统网络环境下,关闭浏览器后就很难得到响应。而在移动学习环境下,即使用户退出学习软件,也可以接收到答案的短信,从而使得学习的交互特性得到充分显现。并且教师和学习者在移动平台上的长时间待机,这也是传统PC所无法比拟的。移动学习平台一般应具有以下三方面的功能:第一,用户身份认证:包括教师、学习者、管理员等多种角色的身份注册、认证、权限管理等;第二:服务器端:教师对课程体系、课程权限、学习资源等管理;第三:客户端:学习者在线学习、在线交流等。
三、基于移动学习平台中微课程开发的必要性
微课程调动人们所有感官参与学习,通过可视化处理,受到了学习者普遍的欢迎。在移动学习平台下开发微课程尤其必要。
1.微课程提供多种学习环境,实现按需选择,适于学习者碎片化学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学习者要拿出整段的时间进行正式的、系统知识的学习存在较大的现实困难。同时,随着智能移动通讯设备和平板电脑的普及以及移动网络的广泛覆盖,学习者在工作和生活中的“碎片时间”,依托移动设备开展“碎片化学习”已经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趋势。在实际工作与生活中遇到问题,通过检索就可以找到相关解决问题方法的微课程,时间上随时随地,方便灵活;内容上针对性强,富有启发;形式上生动活泼,极富吸引力,适于学习者碎片化学习。
2.微课程结合通信技术,实现随时随地移动式学习。近两年,悄然兴起的“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精、容量小的特点,适合在移动终端上展现。微课程将工作生活中的盲点、要点、笑点,教学中的重点、疑点、难点等浓缩成短小精悍的视频教程,方便学习者随时随地通过网络点播或下载。可以满足学习者片段化、随时随地的学习需求[5]。
四、基于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微课程设计策略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每个人的学习逐渐趋于个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微课程设计也要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和人类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1.目标明确。在移动学习平台上设计时,教学中的难点、重点、易错点是微课程的选题范围。内容上针对难点突破,可以是知识、题型讲解,难点、疑点、考点的归纳等,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技能展示。
2.小模块呈现。在移动学习平台上设计时,为了适应学习者碎片化的时间,要尽量将学习内容按知识点进行分割,采取结构化、短时间、知识粒度较小、知识点单一聚焦的原则,保证一个学习内容中仅包含一个知识点,以适合短时间、短流程的片段化学习。
3.界面简单。移动学习的过程中却充满了各种分散学习者注意力的事情,因此微课程内容的呈现界面要遵循简洁实用的原则,对屏幕呈现的信息要聚焦,突出关键内容,排除干扰信息,教学内容的解说应准确精练。
4.适当排序。根据杨进中等人的研究,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负荷可以通过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排序、安排适当的信息序列来降低[6]。在微课程资源设计时,可以对微内容学习材料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排序,达到减少认知负荷,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五、基于移动学习平台中微课程设计的意义
1.增强学习者的兴趣。用移动学习平台中的微课程进行教学,可以把文字、图像、图形、音频、视频等信息统一,把静态的问题和枯燥的资料糅合在三维空间之中,形成动态画面给学习者带来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此同时,充分调动多种感官,弥补了教师单一讲述的不足。
2.增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给学习者独立思考、自由想象的空间,还要给学习者提供良好的学习条件,引导他们自主学习。学习者可以根据教师的安排或自己的需求,自主上网查找相应的学习内容进行学习或复习,完成作业。
篇3
关键词:微课程;教学设计;计算机;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20X(2016)35-0059-02 收稿日期:2016-09-26
作者简介:曾凌静(1983―),女,福建福州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 云计算、计算机应用。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及信息素养的一门重要课程。因此,它的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脚步进行必要的改革探索。
一、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
(一)微课程概念及其特征
1.微课程概念
微课程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如重点、难点等)或教学环节(如学习活动、过程、任务等)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短小精悍的、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课程资源。
2.微课程基本特征
(1)教学针对性强。针对某个小知识点或技能点以及具体问题解决的微型化、针对性教学。
(2)教学过程简短。一般为3~7分钟左右,不宜超过10分钟,且相对完整(碎片化与完整化的统一)。
(3)教学内容精选。相对于内容宽泛、目标多元的传统课堂,“微课”的问题聚集,主题突出,强调解决重难点问题。
(4)资源容量较小。容量小,以微视频为主要表现形式,情景化呈现,可通过多种终端访问,可实现移动学习。
(5)注重教学设计。基于“以学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开发,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效果评价等。
(6)服务学生学习。为学生的高效自主学习而设计制作。
(二)微课程的组成
微课程构成要素:微频、微教案、微反思、微素材、微课件、微练习、微反馈、微点评。其中微课程的基本构成,如下图所示。
(三)微课程的设计与应用
1.微课程设计与应用的模型ADDIE的基本内容
(1)分析。包括分析学生、分析教材(重点、难点、易错点)。
(2)设计。包括设计内容结构、表述方式、视觉设计。
(3)制作。包括选择方式、录制、后期加工(字幕、版权等)。
(4)应用。包括课前预习、课中复习、课后总结。
(5)评价。包括微视频评价和教学效果评价。
2.微课程教学设计要素
①选取教学内容。
②确定教学目标。
③分析学习对象。
④制订教学策略。
⑤选择录制方式。
⑥微课资源制作。
⑦撰写微课录制脚本。
⑧微课程教学活动实施(及同步录制)。
⑨教学评价。
3.微课程教学设计注意的问题
(1)选题小而精。
知识点(重点、难点、疑点、考点、价值点)必须足够细,10分钟内能够讲解透彻且生动有趣有吸引力。
(2)注重教学设计成效与策略。①规范:微课片头含有课程章节、微课名称、主讲人姓名、微课适用对象及微课所属学科、教材、单元、知识点等信息,以方便观摩与学习。
②策略:为了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积极性,要明确微课程的学习目标、教学环节、评价方法,引导学生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主和个性化学习。
③问题:微课程设计时应有恰当的提问,提问的形式最好多样化,以促进学生思考。
④活动:要注重教学活动和教学策略的设计,而不是以教学内容的讲授和传递为目标,要启发学生思维,有利于知识意义建构。
(3)微课程设计的通用原则。
①值得学(有用)。
②想去学(有趣有吸引力)。
③容易学(易懂)。
(4)微课程设计的 “四种观念”。
时间观念:微课制作的脚本意识,教学时间与环节精确规划;
内容观念:精选、重组;简短、独立;
结构观念:知识结构、教学结构;完整性;
语言观念:科学规范、生动形象、幽默风趣、逐步呈现、音画同步、启发思维。
(5)教师上好微课的五点注意事项。
①切入课题要迅速。
②讲授线索要清晰。
③教师语言要得体。
④课后小结要快捷。
⑤PPT课件要专业。
(6)高质量微课要素及评价指标。
①长度适中:视频长度在10分钟以内,符合学生注意力特点。
②精心设计:精心设计上课脚本内容,讲解精练、路径合理、重点突出。
③注重导演(内容处理):内容风趣、幽默、情境化,学生沉浸感强。
④注意互动:适当提问,引发思考;留白,关键点重点提示。
⑤减少干扰:尽量减少视频中的干扰因素。
⑥技术要高:清晰而小巧。
二、微课程的分类与制作
(一)微课程的类型
1.按知识点内容的传授方式
(1)讲授型。以学科知识点及重点、难点、考点的讲授为主,授课形式多样,不局限于课堂讲授。
(2)讲解型。针对典型例题、习题、试题的讲解分析与推理演算,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与过程。
(3)答疑型。围绕学科疑难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
(4)实验型。针对教学实验进行设计、操作与演示。
(5)其他类型。不属于上述分类的作品,均可归为此类型。
2.按微课的主要教育价值来划分
(1)“传道型”微课。主要是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侧重于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公民素养等的培养。
(2)“授业型”微课。主要是对知识与技能的培养。
(3)“解惑型”微课。主要是对过程与方法的培养。
(二)微课视频的制作方法
1.拍摄式微课
通过外部摄像设备,对教师及讲解内容、操作演示、学习过程等真实情境摄制下来的教学视频。
2.录屏式微课
通过录屏软件,录制教师对着电脑屏幕的讲解、分析、演示过程,或者通过交互电子白板、一体机等数字媒体的录制功能,同步录制课堂的教学过程。
3.软件合成式微课
运用图像、动画或视频制作软件,通过微课脚本设计、技术合成后输出的教学视频短片。
4.混合式微课
应用上述提及的多种方式,制作、编辑、合成的教学视频。
(三)有关微课程制作的操作技术细节
(1)字体要粗、醒目、看得清;背景用纯白底黑字或者黑底白字。
(2)讲解课程时,如遇字数过多,可用分批动画呈现或者明暗呈现。
(3)画面要简洁,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标、背景、头像等,都要删除。
(4)教学内容的呈现与教师讲解要同步。
(5)录制视频的环境要安静、不要有噪音。
三、微课程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根据笔者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实践经验,结合高职的教学资源环境,以及学生的学特征,选择了以Excel中IF条件函数的使用为例,探索微课的设计、制作与应用实践。
(一)微课的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内容
“制作电子表格Excel”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Excel函数的学习是重点和难点。
2.设定教学目标
本次微课通过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以完成班级学生成绩的综合成绩来分等级,作为评选奖学金的参考依据为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掌握IF条件函数的使用。
3.教学活动设计
本次微课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任务驱动教学法,并通过操作真实的实例来说明IF函数各个参数的作用,以及具体的使用过程。
(二)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
计算机、耳麦(附带话筒)、视频录像软件Camtasia Studio 7、PPT软件。
2.过程简述
(1)选题。
“IF函数”是Excel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用来制作微课,是一个较好的选择。教学资源分享,为学生解惑,为教师启发教学。
(2)教案编写。
微课虽然只有短短的数分钟,但其良好的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启惑、解惑的作用,能调动学习者学习的主动性。
(3)课件制作。
课件内容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必须带有反思。
(4)教学实施与拍摄。
有了微课程的设计内容,接下来的就是录制。录制背景简洁,声音大小合理。要注意突出的地方镜头要有推拉,这样效果才会明显。
(5)后期制作。
录制好的视频,可以剪辑、整合、修饰、包装等,形成完整的微课程。
(三)微课的应用
在网络Web 2.0时代,随着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与当前广泛应用的众多社会性工具软件(如博客、微博、Facebook、Youku、Tudou等)一样,微课也将具有十分广阔的教育应用前景。我们可以通过微课让学生掌握IF相关的函数,如sumif、countif等函数。另外,对于接受能力稍差的学生来说,要快速熟练掌握IF相关函数的使用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根据学生的要求,把微课程视频和相关配套资料放在了实训室的服务器共享目录中,供学生下载学习使用,设置相关的练习,进行查缺补漏、强化巩固知识,达到触类旁通的效果。
四、总结和展望
当前,微课这种数字化教学资源创新方式正处于初级探索阶段,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设计和开发的微课程既要适合学生学习的类型,又能供教师观察、观摩和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这就要求教师能深刻理解教学的重点、难点,充分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与需求,重组教学内容,熟练运用各种教学工具与技巧,制作精良的微课。笔者在接下来的时间会进行教育实践,进一步完善微课程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泛在学习;科普性微课程;食品安全与选购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问题是全社会最为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食品安全素养亦是社会公众应具备的基本素养。在网络广泛覆盖、信息极易获取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所关注的信息获取途径极其便利,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获取到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即泛在学习[1]。技术的进步,信息的膨胀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具备基础知识、素养较高的人群,可以通过便捷的方式获得正确有效的信息;然而,对于基础薄弱、科学素养较低的人群,往往无法从庞杂的信息中获取正确且有效的知识。对于食品安全相关知识,以上问题尤其突出。前期调研表明,当前,人们对于食品安全及选购的知识已经达到渴求程度。食品安全教育在各年龄段、各文化层次的人群中都需求甚高[2]。我国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中明确指出,到2020年,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世纪初的水平。食品安全素养作为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成分,食品安全科普任务任重而道远[3]。食品安全科普性微课,是以食品安全为知识核心,面向大众,以提高公众食品安全素养为目的的知识普及型学习资源。食品安全科普性微课以泛在学习的模式进行教与学,本文将以食品安全与选购为例,阐述食品类科普性微课程设计。
1泛在学习理念下的微课程设计
依据泛在学习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学习及教育理念,泛在学习概念源于泛在计算。将泛在计算引入教育领域,旨在泛在计算的基础上,学习者可以在任何时刻、任何地方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信息[4]。目前,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及城镇,随着网络的全面覆盖,个人通讯设备的普及,泛在学习的硬件设施已经成熟。微课,作为以教学微视频为核心载体,基于一个学科知能点(如知识点、技能点、情感点等)或结合某个教学要素和环节(如目标、导入、活动、评价等),精心设计和开发的微型优质学习资源,非常适合各类人群在泛在学习的理念下,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食品安全与选购系列微课程作为食品安全类科普性微课,基于泛在学习理念,以食品安全知识系统性、论述科学性、形式趣味性为依据进行设计构建。
2微课的开发与教学设计
科普性微课的特点是短小精悍,需要个人通讯设备作为传播载体,可以通过碎片化学习,达到知识普及的目的。在开发过程中,以短小精悍为原则:短,是指一个微课在学习时长上不超过5min,以2~3min为主,甚至是不足1min,根据内容,阐明一个知识点即可;小,是指微课视频的存储小,基于个人通讯设备容量有限,较小的存储量有利于下载及保存;精,指内容的选择上精挑细选,通过系列微课程的学习,能够对学科知识有系统性的了解;悍,指微课的学习效果好,实用性强。
2.1微课主题设计
食品安全科普性微课要兼顾科学性、科普性的特点,由于受教人群范围广,文化层次不一,从学龄前儿童到老年人,以及文化层次较高的大学生,都是科普对象。因此,在选题上要以专业性为基础,以趣味性为表现形式,易懂且兼顾知识系统性。食品安全与选购科普性微课程,以案例为载体,根据食品安全风险来源、食物选购与储存、膳食指南三个主题设计系列课程。以第一系列为例,食品安全风险来源分为4大部分,分别是来源于食品自身的安全风险,食品加工、储存过程中产生的安全风险,外界污染导致的食品安全风险以及食品加工过程中有意加入所致食品安全风险。每一部分根据热门案例,设置相应的主题。以来源于食品自身的安全风险为例,微课主题将以常见的动物性食物、植物性食物中的安全风险进行分类,每一个微课介绍一个风险因子。例如,微课主题之一“为何有拼死吃河豚之说”,分析来源于河豚的天然毒素,明确食用河豚的风险及注意事项,并进行思考。主题设计过程中兼顾系统及可拓展原则。首先是课程体系系统性强,食品安全与选购在微课设计中,对于食品安全基础知识在每个微课中明确并突出,不是泛泛而谈,而是有针对性,目的明确。其次是主题设置过程中案例的更新及可拓展,有新的食品安全案例发生可以及时补充及分析。
2.2教学活动设计
2.2.1教学平台设定
食品安全与选购系列微课程主要以公众微信号的形式在微信平台上进行教学。根据教学对象,同步开展线下科普活动,亦可作为高校通识性课程的辅助资源,开展混合式教学。公众可以通过添加微信号的方式随时随地对所关注的内容进行学习。
2.2.2教学活动设计
教学活动频率为每周一次,已学习过的微课可以无限制复习。每个主题微课教学活动过程持续时间约30min。(1)精心选题。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任务,必须精选微课的主题。选择主题的原则是课程的重点、难点、疑点、技能点和有趣的知识点。重点如食品的腐败变质,有趣的知识点如毒蘑菇巧鉴别;技能点如榴莲的选购技巧等。(2)快速有效切题。由于以微课视频为载体,时间短,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必须快速有效切入主题。例如,以大豆中的天然有害物质为主题的微课教学中,以豆浆没有煮熟导致食物中毒为案例,快速切入主题,引出问题,进入教学。(3)教学过程中线索清晰。进入微课教学后,尽可能沿一条线索进行教学,围绕这条线索有逻辑、有层次地展开,对于重点、难点部分,教师在线引导加以强调,所举案例宜精不宜多,避免引出新的问题。(4)教学过程中亮点突出。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注意使微课有自己独特的亮点。在科普性微课中,这个亮点可能直接成为大众深刻理解这一知识点的利器。亮点的体现形式主要是风趣的语言、深刻的案例及精美的视频制作等。(5)利落收尾。每一主题微课结束时要进行概要性总结,好的总结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印象,减轻学生的记忆负担。总结后应预留思考题,检验学生学习该节微课的效果。根据情况,收尾处也可以介绍与学生互动的平台(微信公众号、相应的线下活动)以及主讲教师的联系方式等。(6)激励与竞争。与传统课堂教师控制为主不同,微课在教学过程中是学生掌握主动权,尤其是公众号上的往期微课,没有教师的在线参与。因此,在微课教学视频中就应设置一些激励与竞争机制,以引导学生完成微课的学习,而不是中途将微课视频关闭。例如,设置在线提问,回答可得积分,相应的积分用于换取相应的奖励等。
2.3应用与评价
食品安全与选购科普性微课面向幼儿园、小学、社区进行了多次线上、线下教学活动,并作为专业选修课,面向高职学生进行了教学。从应用情况看,人们面对线上微课这一新型的教学模式兴趣很高,普遍反映能在短时间内获取较大的信息,实用性强。缺点在于,线上微课,尤其是科普微课,缺乏系统管理,因此部分学员难以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针对这一特点,科普微课宜与科普主题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开发与完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王宏,王萍.基于泛在学习环境的主题探究学习案例设计与实践[J].中国电化教育,2016(10):126-132.
[2]张高祯,刘渊博,张贤坤.基于Android的科普食道软件[J].计算机与现代化,2017(2):113-115.
[3]国务院办公厅.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M].上海:上海科学普及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商务英语;微课;实践教学
1前言
网络时代的到来实现了信息的快速传播,也导致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在这个“微时代”,传统的教育模式也逐渐融入了微型教育的形式。微课改变了传统的授课模式,将传统课堂中重点或难点内容通过短小精悍的视频形式传递给学生,学生在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官刺激下,可以更高效地掌握这些浓缩了的知识点;学生还可以利用碎片时间,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复习。(吴秉健,2003)微课教学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巨大的热潮。在英国,微课用于帮助教师拓宽教学技能,深化教学实践。微课网站的愿景之一就是提供实践指导,引导广大师生利用好网络教学资源。此外,英国教育部通过多个网站为教师和学生免费开放3500个精品微课视频。美国密西西比西北社区基金会(ComuunityFoundationofNorthwestMississippi)致力于通过微课为用户提供最优质的素质教育。目前,国内的微课主要应用于中小学,高校也逐渐展开微课教学。日常教学中,结合具体课程开展的微课教学很少,微课运用于英语实践教学的甚少。有学者提出,如果教师把对微课视频资源的开发和英语放到具体的实践性活动场域中,那么,对教师教育和专业发展的研究就能够找到最理想的着陆场(。吴秉健,2003)商务英语专业是在我国入世后与世界贸易往来迅猛发展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一个专业,其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具备扎实的语言功底,且熟悉商务情景下的报关、谈判、函电、会展各种实操能力等复合型人才。然而,目前的商务英语教学重知识轻能力,导致其毕业生与企事业单位需求对接困难。提高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也是目前商务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真正实现全方位的商务英语实践教学还存在着种种困难。如果微课的开发能够为学生构建真实的商务情境,让其在学习过程中既掌握相关语言知识,又能在具体场景中加以应用且熟悉各种商务环境,将会为商务英语实践性教学带来突破,有助于培养社会需要的商务英语人才。
2商务英语微课设计原则
(1)理论基础1956年,Bloom出版的《教育目标分类法:手册一:认知领域》中,提出认知分类体系中逐级提升的六个“认知过程目标”是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并普遍为西方国家接受。由此可见,中国传统教育观点“传道、授业、解惑”只是强调教授基础知识,是认知过程中最初级的目标,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并进行分析、评价和创造才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中国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的原因也在于此,即我们只完成了认知过程的最初两个目标,而没能实现从实践到创新这两个目标。以实践为目的,使商务英语微课教学不以语言知识点再现为主要目标。突出实践教学的商务英语微课应该实现课堂的拓展功能,让学生平时难以接触到的商务情景以视频或其他新型技术呈现在课堂中,这些视频中包含课程的重点,但是以立体的形式、真实的场景呈现给学生们,学生身临其境,各种感官同时被激活,不但全面掌握了知识而且记忆深刻。(2)以学生为主Bloom认为“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学习,是积极的、认知的和建构的过程”。并指出“在教学情境中,学生被认为依据他们原有的知识、当前的认知与反省认知活动以及该情境给他们提供的机会与限制,包括他们可以利用的信息,来建构自己的意义。”让商务英语微课延伸出来的实践功能,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构建所学知识应用的情景,主动参与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过程。此过程中教师真正成为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3)资源内容的价值性以实践为导向的商务英语微课要实现传统课堂的延伸功能,其内容不是具体知识点的讲解和介绍,而是实现传统课堂不能实现的商务情境。因此其资源来自于课外,或是企业。其资源在教学内容上包括商务谈判、商务口译、商务会议、会展、社交等各场合的再现。其设计要突出商务沟通用的语言特色、文化差异和思维差异,并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国际视野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门斌,2009)(4)体验式学习和合作学习建构主义发展奠定了体验式学习的心理学基础。维果茨基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水平,搭建合适的学习支架,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肯定教学对提高学生认知能力的必要性。(王立非、袁凤识,1991)商务英语微课为学生创造立体的学习环境,包括工作与休闲、旅行、餐饮娱乐、销售、人事、市场、公司、网络、文化、求职、公司培训、商业道德、公司顾问、银行与金融等主题,在这些主题下使用的语言、文化习俗和双语思维差异,以及企业要求的个人素质。微课还可以体现出商务英语课的外沿,即商务人士的基本素质,例如,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职业道德和责任心、团队协作、善于沟通、个人仪态、改革创新精神等。总之,基于实践的商务英语微课融体验式和沉浸式学习于一体(。龚敏,2014)商务英语微课教学中,学生要结成合作小组,在课前完成预习微课内容,课中探讨教学内容,并完成模拟商务情景的实践活动。同时,学生们也是微课教学的观察记录者、反馈评价者和反思总结者。合作小组还可以利用所学知识模拟建立公司,相互间展开“对外业务”,练习询盘—报盘—还盘—接受等一系列的商务过程。
3基于实践的商务英语微课堂的构建及评价
(1)资源建设基于实践的商务英语微课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其定位是语言基本技能在具体商务场合的应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分为基础课(包括大学基础英语听、说、读、写、译、英美文化、语言文学知识等)、核心课程(包括商务英语听说、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写作、商务英语翻译、商务英语口译、国际文化交流等)和专业课(包括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商法、国际关系、国际旅游、国际新闻、外贸函电、国际投资与合作、国际市场营销等)。核心课和专业课与商务实践紧密相关,可通过课程内容的分析与切割,提取出具体商务情景及其所需语言技能与其他技能。在传统课堂讲授这些内容,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不容易形成直观认识。资源建设过程中要整合校内和校外的优质教学资源,与行业、企业紧密结合,聘请企业专家和外籍专家,开发围绕各商务主题的情景微课。(2)微课设计在选题上,核心课和专业课的教师,需要在每节课的主题中提炼出内容重点,其选题角度既要新颖又要实操性强。如此切割出的教学小模块均来自于真实商务场景,适合学生模仿操练。在此基础上,教师要编写教案,确定微课的思路。确定好思路后,教师可以搜索或拍摄录制视频资料。在教学方法上,微课要体现任务性。商务英语微课模块均是学生日后工作中会遇到的商务情景,因此每个微课模块均可以作为任务,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和角色分配来完成商务沟通中表达、交涉、询问等语言活动。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语言技能和商务沟通技能结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的商务沟通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微课要完整、精炼。基于实践的商务英语微课要在5~10分钟之内再现一个完整的商务情形,其设计必须只遵循一条线索,在这条线索上突出重点内容。在设计微课过程中应包括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例如纠错或预示性的问题。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悬念性。在实现形式上,微课可融合PPT、传统讲课和情景录像。在微课的开始可通过PPT介绍和主题相关的词汇和表达,配以教师的讲授。在讲解基本词汇和表达之后,通过情景录像的形式,再现商务场景中具体的操作,如展示真实的产品介绍的录像等。因此,优质的微课可借助多种形式来体现其内容。需要注意的是,录像过程要尽量使用外籍商务人士和企业人员,以保证商务情景的真实性,不要用学生来模拟商务情景。“演员”的缺位可以利用动画来弥补,但开发团队需注意不能用中式思维和文化习惯干扰正式的国际商务沟通。(3)技术和设备支撑微课的实现形式可以是PPT式微课、讲课式微课和情景剧式微课。其制作需要借助很多的工具和技术,教师不但需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熟练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微课制作所需要的技术包括:PowerPoint2010、CamtasiaStudio、屏幕录像专家、Snagit等录屏软件,会声会影、MovieMaker、QQ影音等视频制作软件,以及DV+白板、DV+白纸、录屏软件+PP11、手写板+录屏+PP1等。视频的录制可以通过DV/PAD/手机/带录制功能的数码照相机或MP4/MP5或者电脑+摄像头+录制软件来实现。在制作过程中还要注意拍摄(录制)画面清晰、声音宏亮清楚。(4)观摩示范基于实践的商务英语微课是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在观摩的过程中掌握关键词汇、表达,熟悉商务情境及其所需的沟通技能,并在观摩过程中思考。在结束观摩后,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示范演练商务情景,或创造性地再现类似情境。(5)评价中国微课大赛从选题设计、教学内容、作品规范、教学效果和网络评价五个方面给出了微课的评价标准。笔者认为基于实践的商务英语微课应从学生的学习效果和企业认同程度来评价微课的优质与否。
4结语
微课是网络时代教学的新尝试,利用微课实现传统商务英语课堂的延伸可以有效解决商务英语实践难题,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体验式商务英语教学,使学生在“学中做”,让课堂与真实商务情景实现最大程度的衔接,使学生在就业时实现与公司需求无缝链接。这也是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龚敏.体验式学习视角下的任务设计——以《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4(5).
[2]门斌.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资源库的建设[J].电化教育研究,2009(7).
[3]王立非,袁凤识,朱美意.体验英语学习的而与洗的理论基础[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1991.
篇6
MOOCs兴起于2007年和2008年的两个项目。一个是2007年美国犹他大学教授DavidWiley在Wiki上开设的一门开放课程,这门课程的资源可以让世界各地的用户进行分享,这个项目成为MOOCs发展的起点,同时该项目也是MOOCs课程模式发展的思想基础;另一个是2008年初,加拿大里贾纳大学(UniversityofRegina)教授AlecCouros开设了“社会媒体与开放教育”网络课程,这门网络课程邀请全世界许多相关的教育教学专家共同参与教学工作,该项目是MOOCs课程模式发展的技术基础。2008年9月,加拿大教授GeorgeSiemens和StephenDownes使用了这个专有名词,开设了第一门在线网络课程———“联结主义与联结知识”,这是一门真正的MOOCs课程。从2008年至今,短短几年时间,全世界范围内,MOOCs的注册用户已达到数百万,众多的大学和专家教授参与到MOOCs课程的实践活动中来。MOOCs的三大平台“Coursera,edX和Udaeity”自2012年已获得了数千万资金支持,目前已推出了数百门课程。在发展进程中MOOCs的xMOOCs已经有全球著名高校参与了相关课程建设,该类课程的教学理念是遵从于行为主义理论的教学方式;课程结构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课程结构与流程;教学理念是重视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及时反馈学习过程的问题;师生关系是传统的师生关系;主要流程有课前注册、公告课程基本情况和开始时间,教学视频、课后作业、课件资源;作业评价(在线自动测评、自我评价、学习者互评);课后讨论(网络讨论和线下见面会)。[2]MOOCs实现了学习方式及学习方法的突破与创新,作为开放教育资源的一种全新呈现形式,高效地推动了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全球共享,为全球的学习者提供了新的学习体验。近几年来,综观以MOOCs资源应用为主的发达国家开放教育的发展进程,联系当前我国开放教育资源建设与应用的实际情况,MOOCs微课程模式开发与传播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二、MOOCs课程对我国微课程设计的启示
(一)微课程的设计原则
1.课程内容适度分解
微课程中每一小节课的时间是6至8分钟,是以某个知识点为中心进行设计。MOOC环境下微课程具有时间短、内容微、便捷学习的特点。由于具有以上特点,在微课程设计过程中,不可以将教学内容机械性地进行绝对划分,不可以一味强调微型而忽略了微课程教学内容上的整体和连续性的统一。所以,课程在教学设计方面的分解适度是非常重要的。这需要依据微课程教学内容设计,重点关注课程特点、课程性质、学习者能力及需求、教学内容、学习者潜在学习方式等诸多方面来统筹考虑。
2.以学习者为中心
MOOC环境中学习者可以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进程的安排,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些体现了学习者的高度自主性。为了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进行更加有效和深入的学习,课程设计中务必突出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可重点考虑并挖掘课程学习者的已有知识基础,学习者的实用需求,同时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端正学习者的自身学习动机。课程教学设计要全方位地考虑学习者的认知水平、学习习惯,充分调动学习者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使学习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学习者使用的各种终端设备能够运行MOOC课程平台环境;在对微课程视频设计中要注意最大可能地降低学习者对外部认知的负荷;学习支持的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对于学习者,可以提供哪些资源视频、同时要强化学习活动和学习评价的整体设计。
3.强化网络工具应用性
在MOOC环境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进行组班教学,由于该种课程学习同时具有开放性和学习者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者在学习微课程视频的同时,可以通过网络工具进行交流和讨论,从而可以与其他学习者和任课教师进行网络沟通。因此在设计微课程时,应该进行网络工具构建的强化工作,可设计出学习者进行高效交流和利于学习者进行质疑、答疑的课程模块,提供出多种网络工具给学习者充分交流和共享知识的机会,这样可以达到让学习者在强化已有知识、建立新的知识链接的基础之上,开展学习活动。
4.学习资源建设多样
在MOOC环境下,学习者对于微课程的学习是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任何地点和任何时间学习者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学习终端进行课程学习。因此微课程所提供出的教学资源应该是多元性的。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进行有选择地学习,为了使学习者有足够的选择空间,在课程设计时,需要进行多样性的学习资源的建设。可以充分考虑以微课程的学习内容为基础,设计课程视频、学习评价和学习互动,都应该以此为基础进行相关的资源建设。
5.学习支持服务内嵌
在远程教育教学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重要体现的是学习支持服务。同时在MOOC环境中,学习者的学习类型及其数量是多种多样的,为了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做好学习支持服务,学习支持服务在微课程设计中的内嵌是十分必要的。在MOOC环境中,微课程教学视频、微课程学习活动、微课程学习评价这三个方面都应该内嵌入各类学习支持服务。同时,在设计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方面:该类支持服务要为学习者提供专业技能指导,激励学习者之间进行相互的支持,从而达到有效帮助学习者构建出符合自身学习需求的学习网络。
(二)微课程设计中应当把握的几个问题
1.优化微课程视频设计
视频往往是传统网络课程中最常用的学习资源,现有传统网络课程视频中仅仅是将教师在现实课堂的情景录制下来然后进行上传,由于这种视频并未以在线学习者为主体进行设计,因此会造成在线学习者积极性不高,学习不能持续进行等消极现象。而在MOOC环境下微课程中,微课程学习视频充分考虑到学习者在线学习和移动学习的认知,总的来说,微课程视频设计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把握视频时间及教学方法。一是视频时间需满足用户移动性的需求,能够有助于保持学习者的内部学习动机;二是课程主讲者将课程内容尽量细化,一个微课程视频只解决一个问题,并且在大部分视频中,课程主讲者以一个问题开场,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并且在视频播放的过程中,学习者的注意力不会分散。传统网络课程中的视频资源往往只有讲授法,在MOOC环境下的微课程视频中,课程主讲教师会运用非常多的教学策略,如问题引领、案例讲解、情境访谈等方法引导学生进行学习。(2)重视教学媒体及学习评价。微课程视频制作主要采用电子白板录屏的方法,但主讲教师在录制视频的过程中也会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教学策略的运用,在视频中使用相应的媒体表现形式。微课程中学习评价主要包括穿插在微课程视频中的课堂练习和课堂学习之后的课后作业。学习者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视频课程内容与课堂联系是无缝连接在一起的,看完一段微课程视频,可完成一个练习。例如在课程设计时,课堂练习设有若干题目,当这节课程学习完成后,则可完成这节课的家庭作业,当家庭作业截止时间后,课程主讲者会答案,并且会针对问题进行讨论。(3)开展教学互动及学习共享。微课程中的学习活动主要体现在学习者与教师之间,学习者与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互动。例如,在案例课程中,主要由课程论坛和社会化网络工具完成。其中,课程论坛是独立存在的,学习者可以在这里提出自己的问题并得到同伴或教师的回复,可以很方便地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增强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而随着Web2.0技术的发展,社会网络工具出现在微课程中的每个页面中,学习者可以通过Facebook、Twitter和Google+将课程共享给他人。
2.强化游戏化学习理念
游戏化学习理念是符合学习规律的教学理念设计,教学视频采用从易到难的进阶方式整合知识点。学习者需要完成网络课程中所安排设计的各类过关测试来复习已经学习的专业知识。在这类阶段测试中,学习者必须逐关通过,每一个测试要到达预设的分值。例如设定预设的分值为“十分”,在预设程序的安排下,学习者方可进入到下一个阶段的学习之中,类似于游戏中的闯关模式。这种教学策略可以概括为“十分前进式”策略。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改善在已有传统教学环节中对学习者评价的诸多弊端。学习者在知识的获取上可以做到没有遗漏,通过微课程能够全方位地对知识进行学习。[3]可为学生授予在线明星和赠与“分值点”,通过这些激励学生积极学习。在线明星章和“分值点”的设计目的可以激励那些帮助其他同学学习或者掌握了一定程度知识的学生。与此同时,在微课程的设计中应该重视虚拟动画形象的应用。当学习者学习开始时,学习平台都会随机为其配置一个虚拟的动画形象,每位学习者拥有的这个形象的辨识度较高。伴随着学习者学习进程的推进,学习平台赋予的这个虚拟的卡通形象会愈发的丰满,就犹如一个刚刚发芽的小苗,在阳关雨露的滋润下正在茁壮成长,最后长成一个参天大树。这类虚拟动画拥有辨识力的颜色和各类心灵感应的显示。因此MOOC环境中微课程通过这种游戏化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习者获取更多的学习经历,同时增加学习者的学习乐趣。
3.加强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篇7
按照微课程教学法,结合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实例,从微课策划、制作、任务单设计以及教学实施等几个环节入手,阐释了针对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如何制作适合课时教学的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师通过开展信息技术微课程教学,不仅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也指导并帮助低龄学生掌握一种自主、有效的学习方法,为其他课程的翻转学习奠定基础。
关键词:
小学;认知特点;信息技术;微课程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一般从三年级开设,每周一节,因其具有趣味性和操作性,迎合了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学生非常喜欢。同时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且有乱动手和吵闹现象,使课堂教学和管理变得的复杂,教师很难将精力全部用于授课,导致课堂学习效率不高。微课程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理念,将知识碎片化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出来,更容易提高学生的关注度。具有翻转学习特性的微课程既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家庭环境获取资源进行学习,也适合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开展教师引导下先学后教的教学方式,目的都是能够让学生开展自主有效学习。在教学实践中发现,采用课时内的微课程教学,大量的解放了教师无效劳动的时间,能高效完成教学任务,而且配有电子教室管理系统的机房则为这种教学法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实施环境。
一、微课程设计的基本步骤
设计适合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使用的微课程,需仔细分析学习微课程的对象,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贯穿到每一个环节,也就是说要站在小学生的角度制作微课程。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程时要考虑三方面因素:微课(微视频)、任务单以及教学设计。这是一个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活动,符合金陵[1]所倡导的微课程教学法。针对上述三方面,制作微课程一般应遵循以下基本步骤。第一,研究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合理地切分知识点,预设教学情境,策划微课脚本。第二,利用情境素材和线索将碎片化的知识和需完成的“微目标”连贯起来融入微课视频制作中。第三,将教学目标、微课与学生拓展训练合理组织成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整体课堂教学设计,利用灵活的课堂教学法串联成一个完整的课时单元。下面以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下册《剧情动画能控制》这节课为例,探讨如何将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融入微课程设计中。
二、微课策划
策划环节可以通过趣味性的情景和精准的节奏把握,着重于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以及独立思考,集中突破重难点。例如在本节课第一课时中,知识与技能目标有两个。(1)掌握“路径”和“退出”动画制作。(2)运用“进入”“路径”和“退出”动画效果制作“毛毛虫变成蝴蝶”的连续动画。对应上述两个教学目标,根据“目标明确,内容短小”[1]的原则,分别制作两个微课。第一个是“课程精讲类”,导入环节采用京剧舞台设置教学情景,将演员表演分成3个阶段,“登场”“表演”“退场”,分别对应3种动画效果“进入”“动作路径”“退出”。通过知识技能的操作示范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小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很大程度上是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的,通过这种具体形象性的对比,使他们不但能更快地掌握3种动画的技能,而且能很自然的运用在不同场景中。第二个是“操作示范类”,需要制作“虫、蛹、蝶”变化过程的连续动画,这部分涉及多个角色且操作步骤多。由于小学生的记忆仍以具体形象识记和机械识记为主,所以在设计中针对3个角色的操作要有明确的分段,便于记忆,也方便回看查找。知道在一个角色上可以同时添加多种动画效果,多个角色同台演出。微课中选取的角色和情景要有趣味性,贴近生活,兼顾培养孩子的情感价值观。如在第一个微课中,就选择了国粹艺术“京剧”作为整体线索,用卡通系列图片作为示范的对象,引发学生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三、制作微课的技术要点
微课制作中应先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排除对学生注意力的干扰。录屏开始前,屏幕分辨率设置的不易过高,否则会导致菜单、对话框等的文字很小。画面的布局要简洁,不要有过多的图片装饰,尽量突出要表达的主体。如需背景音乐,声音要轻柔,在讲解开始后,音乐要渐低过渡掉。为方便学生对照记忆,在一些菜单的连续操作中,应采用“字幕”方式,按规范化的计算机书面术语加以提示,如:执行“动作路径”→“绘制自定义路径”→“自由曲线”。对于鼠标光标可以适当添加点击的响应特效,CamtasiaStudio软件提供的功能支持非常好。小学生的逻辑归纳能力还比较弱,且少有记笔记的习惯。因此在每个知识点的开始阶段,适宜采用纯色背景,较大的字体进行明显标示,以锻炼这方面的能力。知识点间的过渡最好采用淡出效果,下一个主题的标示要保持5秒左右,使学生从激烈的视觉、听觉和脑部活动中缓解下来,进而准备下一阶段的学习。小学生的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所以每个微课的时间应控制在5分钟内,每课时35分钟时间内不宜安排超过两个微课,按1:2比例安排授课和动手练习时间。
四、设计任务单
任务单又称为“自主学习任务单”,能将微课、配套资源、知识技能检测和学习目标串联在一起,呈现给学生,是教师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的好抓手。“任务单”采用任务驱动、问题导向的方法[2],因此教师要考虑学生学习能力的不同,在设计任务时梯度渐进,每个任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同时还要兼顾教学方法,达到分层教学的要求。例如在本节课的任务单中设置了3个进阶任务。(1)初步任务:要求学生观看第一个微课,利用给定的素材模仿完成3种动画效果的制作。学生个人完成,属预习阶段,自主学习新的知识技能,完成初步记忆。(2)合作任务:参考课本和微课,制作“虫、蛹、蝶”变化的连续动画。小组合作学习完成,考查学生对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任务设计的目标是让学生巩固知识技能。(3)拓展任务:创作“儿童追黄蝶”动画片段。学生个人或互助合作完成,让有余力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技能,达到分层教学的目标。这个任务中教师重点介入,进行帮助指导。任务单的载体一般采用Word或网页,课前下发给学生,微课和配套资源用图片做好超链接,减少来回切换窗口,方便学生使用。学校如有交互学习平台,可以将任务分阶段呈现给学生,每完成一个任务,向教师提交并可申请奖励,在竞争中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五、课程设计与实施
微课程虽然只涉及一个知识点或是一个小问题,但是配合任务单的导学,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能够完成自主先学、问题反馈、合作探究、知识内化、拓展训练、展示评价等几个教学环节,形成涉及多个知识点,系统连贯的课时单元,将先教后学的翻转课堂理念贯彻在课堂教学中,达到学生自主有效学习的目的。小学生随着年龄增长,见识提高,他们已不再完全依靠教师的评价估计自己,而是能够将自己的行为与别人加以对照,做出自我评价[3]。针对这种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更多地引入具有趣味性的竞争和展示环节,更多地准备一对一模式的个性化指导,实施分层教学。在微课程教学实践中,改变了传统的讲授式的教学模式,教师引导下进入学习阶段后,当小学生一戴上耳机开始按照任务单观看微课,课堂出现了极为难得的宁静,没有了教师“声嘶力竭”的整顿秩序声,学生具有更多的时间去识记、思考和操作练习。同时教师的指导更多地集中在学习进度较慢的学生身上,进度快的学生可以进行同伴间互助,展示自己的才能,这使得整个集体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大为提高。微课程教学法使学习变得更加灵动,内容上更具有针对性,对学生的思维富有启发性,对于提高教学效率、创造和谐高效的课堂有直接影响。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实施微课程教学法,不仅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同时也让低龄学生熟悉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为其他课程的翻转学习奠定基础。小学阶段信息技术课中,我们提倡小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使用微课程开展自主有效的学习。
参考文献
[1]黎加厚.微课的含义与发展[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3(4):10-12.
[2]金陵.建构中国特色的“微课程教学法”[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12):5-10.
篇8
关键词:深度学习;微课程开发;迷思;错误;问题;思维素养
在全球防疫的特殊教育形势下,多种形式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线上教学革新和满足学生个性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站位线上微课程的开发设计,在传统现场授课经验的基础上,线上微课程使课程内容更具丰富性、深刻性,课程活动更具延展性与挑战性。通过线上教学平台,为学生打造优质线上课程,以实现深度学习的效果。开展线上教学期间,学生的迷思、错误和问题将成为引发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载体和实施策略。
一、让“迷思”成为深度学习、澄清困惑的突破点
“迷思”一词的意义源于英语单词“Myth”的含义,多在台湾民众用语中使用。这里提及的“迷思”特指学生在认识事物或问题时,对事物不明白的地方、对问题认识有误区的地方,或是对一些暂时无解的问题进行的揣摩性思考。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产生的迷思多表现在对某个知识或某类问题探索理解上存在的困惑,也是学生认知理解上的重难点。而一旦使“迷思”解开,也就突破了问题的根本症结,获取的数学理解往往更加深刻。教师应善于捕捉学生课堂生成的迷思,并将其转化为有效的课程资源,更利于引导学生走向素养发展的深度学习。迷思1 :笔算除法为什么不从低位除起呢?学生在三年级下册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笔算除法,一般情况下,学生往往借助操作活动理解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与算理。但是也会有一部分学生因为并不真正理解计算规则而产生迷思。例如:对于计算规则一般都要从高位算起就会有疑惑,为什么要这样规定呢?从低位(个位)算起不可以吗?例如:以“96 ÷3=”为例,从个位除起,先算个数的6 ÷3 ,在商的个位上商2 ;再算十位上的90 ÷3 ,对应在商的十位上商3 ,最后得到结果32 。学生认为这样计算也比较简便。面对学生出现的迷思,教师该如何处理呢?很多有经验的教师会抓住这个契机,出示如“38 ÷2=”这样有代表性的算式,让学生在计算中深化理解:先算个位的8 ÷2 ,在商的个位上商4 ;再算十位上的30 ÷2 ,对应在商的十位上商1 ,十位出现了剩余,接着把余下的1 看作10 ,10 ÷2 个位再次得到商5 ,最后把商个位得到的两个结果合在一起,得到结果商19 。这种体验式的对比强化学习,会使学生理解无论从高位或低位算起在算理上都是说得通的,但当计算过程出现剩余时,相比之下从高位算起的算法可以避免重复计算,计算更加简便。教师通过组织学生计算、操作或讨论等学习活动,让学生明理通法,再通过适当的练习落实强化算法。以往现场授课的方式往往会面临一些客观的实际问题,如课堂上没有出现学生的迷思,教师是否需要把这个问题提出来进行处理?如果处理迷思占用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堂质量的落实还能否得到保证?课堂活动处理到什么程度才能发挥迷思的最大效能,有效增进学生的深度理解等。相比之下,线上微课程活动的开发与设计,不仅使这些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而且线上微课程设计更突出教材重点的有效落实以及对学生生成资源的充分利用,帮助学生澄清困惑,解开迷思。这样的学习过程本身就是深入理解算理与算法的过程,能够启发更多学生实现深度思考。迷思2 :假分数5/4 可以理解成5/8 吗?在五年级下册认识真分数、假分数的学习中,一些学生在对单位“1 ”的理解上出现偏差,在认识假分数的意义时产生迷思。例如:在表示假分数5/4 时,两个圆形一共被平均分成了8 份,表示其中的5 份,为什么这个分数不是5/8 呢?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类似的迷思,也是学生在认知理解上需要突破的难点。教师要怎样引导解决呢?在课堂上一些教师会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和已有经验再次表示5/4 这个分数。学生把圆形、正方形等学具平均分成4 份,涂色表示其中的5 份。通过操作体验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单位“1 ”和分数的意义。线上微课程的设计可以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分数墙”的数学模型,引导学生借助分数墙理解分数5/4 的意义。如先用一个分数墙,把单位“1 ”平均分成四份,表示出4/4 。还缺少一份,再取第二个分数墙和第一个分数墙拼接在一起,也就是用两个单位“1 ”,接着表示出1/4 ,最后合起来就得到5/4 。设计中再引导学生结合分数的意义和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进行对话讨论,对比强调5/4 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4 份,表示其中的5 份。而5/8 则是把一个单位“1 ”平均分成8 份,取其中的5 份,意义是完全不同的。这使学生深刻体会到无论哪种特点的分数,本质意义上都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一份或几份的数。学生经历这样的深度学习,能够更好的理解数学概念的本质。一些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因活动处理不当,或不能从活动中及时抽象提升概念等因素,使课堂活动陷于低效,学生并不能很好获取对概念的认识和本质的理解。线上课程的开发更注重围绕重点展开,将有效的活动合理整合,使活动内容更加丰富,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教学中如果教师能引导学生进入一种迷思的情境和状态当中,并在不断迁移、猜想、验证等活动中突破迷思,则更利于实现知识的深化理解与再创造,也能够使学生的思维和素养得到更好的深度发展。
二、让“错误”成为深度学习、增进理解的深化点
心理学家盖耶指出:“谁不考虑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叶澜教授曾在《重建课堂教学过程》一文中提到:“学生提出的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无论是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错误是学生探究的标志,也是学习的经验,所以“学习错误是有价值的”(布鲁纳语)。深度学习的课堂要求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教学,使课堂成为允许学生出错的地方。差错存在实际上是对学生认知的自然展开,是给予学生自主处理新问题,学会在复杂情境中进行辩解、分析、判断和推理的机会。也将成为师生逐步认识错误、利用错误、实现师生共同成长的发展空间。错误1 :个位上是3 、6 、9 的数一定是3 的倍数?学生在五年级下册3 的倍数特征学习中,受学过的2 、5 倍数特征的负迁移,在认识3 的倍数特征时产生认知理解上的错误。例如:个位上是3 、6 、9 的数,就一定是3 的倍数。这种错误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也是学生在学到这部分知识时经常会出现的错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时,特别是在课堂上要能对错误产生的原因作出及时判断,这样利于错误资源在课堂上得到有利运用。分析学生出错的原因,主要是在借助百数表和不完全归纳法探索数的倍数特征时,百数表第一行呈现的3 、6 、9 这几个数据的特殊性,唤起了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这种知识的迁移误导学生联想到3 的倍数特征也应该和2 、5 的倍数特征一样,只看个位数字的特征就可以作出判断。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在线上微课设计中让学生举出反例:13 、16 、19 ……,这些数的个位数上也是3 、6 、9 ,却不是3 的倍数,激起学生认知的矛盾。学生进一步观察百数表发现:3 的倍数的数在个位数上出现“0~9 ”十个数字的情况均存在,说明3 的倍数特征只看个位上的数是不行的。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百数表中蕴含的规律,最终获得对3 的倍数特征的深刻理解。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一个主动探索过程,当学生因思维定势产生的错误以显性的方式呈现出来时,这种错误资源就可以转化为能够增进学生数学理解的线上学习资源。这时教师要给学生留出足够的学习时间,让学生针对错误进一步研究百数表,在圈画、讨论、发现、验证等活动中,最终讨论得出3 的倍数特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纠正,最终形成对概念特征的深刻认识。并发掘出为什么“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 的倍数,这个数就一定是3 的倍数”的特征本质。错误资源在微课设计的活动中得到有效运用和放大,成为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和原有认知、探索发现3 的倍数特征本质的重要载体。错误2 :圆锥的展开图是一个三角形?在六年级下册圆柱与圆锥的学习中,在认识了圆柱、圆锥的特征、表面积和体积等知识后,一些学生认为:既然一个圆柱的展开图可能是长方形、特殊的正方形或一般的平行四边形,联想圆锥的表面展开图就应该能得到一个三角形。学生出现错误的原因是缺少对圆锥展开的直观操作体验。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圆锥的表面积也并没有列入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范围。学生因此缺少经验,导致将圆锥的展开图与圆锥的纵切图认知混淆,出现上述的错误。教师一般会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利用学具剪拼、切割等操作进行对比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圆锥的侧面展开图是一个扇形的表象经验,而把一个圆锥沿顶点和底面直径竖直切开,得到的纵切面才是一个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线上微课程除了让学生厘清对圆锥展开图特征的认识外,还进一步拓展研究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在操作中进一步发现扇形面积与圆形面积之间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测量、计算等活动,学生有能力自主研究得到圆锥表面积的计算方法。线上课程可以在现场授课基础上,根据需要为学生提供更有益的活动拓展与补充。高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和知识迁移能力,乐于探索未知的问题。这个错误认识也恰好成为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圆锥特征和计算圆锥表面积的课程资源。学生产生错误、发现错误、修正错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尝试、探索与再建构的过程。如果教师能够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不怕出错,学生个性化的理解和求异思维就能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使学习更加深刻、有意义。
三、让“问题”成为深度学习、启发思考的生长点
巴尔扎克曾说过:“打开一切科学的金钥匙都毫无疑问地是问号。”现代教学论的研究也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的根本原因是问题。所以现代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则通过学习来生成、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成为获得创新性学习体验的基础,如果学生具有较强的推陈出新意识,特别是在新事物或知识的探索中,则能积极思维,不断发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问题意识就会在学生内部思维中不断得到深化,形成持久的问题思考的习惯。问题1 :学习了表内除法,更大数的除法怎样计算呢?在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学习中,经历了用乘法口诀求商的单元学习后,有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乘法口诀中最大一句口诀是“九九八十一”,用这句口诀可以计算81 ÷9=9 的结果,如果被除数变成90 、99 ……或者被除数和除数都变为更大的数,除法又该怎样计算呢?线上微课程设计可以针对上述问题拓展以下活动:呈现学生两种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一是利用知识间的联系进行方法迁移,即把90 拆分成81 与9 的和,这样分别计算得到81 ÷9=9 和9 ÷9=1 两个结果,再把结果合起来得到最后结果10 。二是借助平均分的除法意义,通过学具操作活动,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操作、举例子等活动尝试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除法和平均分的意义,构建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于中高年级将继续研究学习的内容,在低年级就为学生适当埋下思考和经验的伏笔。表内除法是后续学习整数除法运算的重要基础,学生在课堂上提出的上述问题,正是接下来要进一步学习整数除法计算时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所以学生提出的问题极具思考性和研究价值。不仅是对后续学习的铺垫,更能有效实现思维和方法的迁移与运用。把这样的问题呈现在微课程设计当中,利于全体学生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学生深度理解对于更大数的除法运算,也能转化成最基本的表内除法计算来解决,只是需要更多计算步骤来完成。这些知识相互关联,方法相通。这样使学生的学习处于一种悬而未绝又特别渴望进一步探索的求知状态,思考更加深刻,学习的愿望也愈加强烈。问题2 :长、正方体体积统一的计算方法适用于所有柱体体积的计算吗?学生在五年级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学习中,在掌握了长、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即用“底面积×高”来计算的方法后,一些学生类比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是不是像圆柱、正三棱柱、五棱柱、六棱柱……这些所有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统一的体积公式来计算?微课活动中设计了以圆柱为例的探索过程。通过呈现学生不同的思考过程,让学生借助长、正方体学习的经验思考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展示两种思考问题的主要方法。一是通过圆柱与长、正方体特征的联系,圆柱和长、正方体具有相同的立体图形特征,不同的是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圆形的面积可以用学过的知识完成计算,这样推理出圆柱的体积也可以用“底面积×高”来计算。二是联系生活经验,想象把若干枚硬币上下叠在一起就形成了圆柱,把一枚硬币的面积看作底面积,硬币摞在一起的总厚度看作圆柱的高,用这个统一公式同样可以计算体积。在此基础上,将体积统一计算公式拓展到其他柱体等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应用当中。在体积计算的学习中,“底面积×高”作为计算立体图形体积的统一公式,适用于所有与长、正方体具有相同特征的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相比之下,课程设计中引导学生通过长、正方体特征、底面积概念和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方法之间联系的沟通与对比,能够帮助学生建立对体积计算统一公式的理解,学生能根据学习经验,大胆猜想并提出问题,融入了自己的思考,更利于迁移生活、知识经验,成为启发学生深度思考的生长点。这个问题无论对问题提出者,还是一起参与学习的研究者,都具有较强的探究意义,也为学生进一步探索圆柱等立体图形体积计算提供了知识基础,使学生经历的探索过程更具拓展性和生长力。综述,在小学数学线上微课程的开发与实践中,以“迷思、错误、问题”三维导向设计、开展的学习活动,已经成为学生实现深度学习、促进思维发展的有效契机和重要途径。让学生印象深刻的深度学习体验,如果缺少“迷思”就不能引发奇思妙想;缺少“错误”就不利于厘清事物的本质;缺少“问题”也就缺少了思维的创新、生长和拔节的生命力。反之,深度学习又会促使学生在认识上不断产生“迷思”,允许学生在大胆探索中出现“错误”,并不断在学习过程中迸发、生成新的“问题”。如果未来的课堂教学和在线微课程学习,都能始终充盈这样一种学习的环境和状态,也就实现了真正意义上学生素养的深度学习。
参考文献
[1 ]朱卉斌.把差错转化为教学资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1 (07 ).
[2 ]何洪.倡导“问题式”教学,促进物理核心素养的达成[J].教育界,2020 (07 ).
[3 ]刘智琴.谈小学音乐课堂的预设和生成[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9 (12 ).
篇9
《学看地形图》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中的内容,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地形图的制作过程,学会看地形图以及它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以知识的记忆为主,缺乏对问题深入探究的意识,因此掌握看图的方法对以后的学习至关重要。学生第一次接触等高线,可以为以后其他等高线的学习打下基础。这部分内容是本节的难点,学生通过微视频自主学习,可重复观看、随时停顿,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并完成相应的任务。
设计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看地形图,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设计好自主学习任务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笔者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了分析:①达成目标反映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掌握学习材料的程度。首先,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识别出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山地部位;其次,了解等高线的含义,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方法;最后了解等高线疏密代表的含义,并学会判读坡的陡缓,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合理的路线。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要学生通过读图比较,获取关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最终要归纳出关于地形图的规律,将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②学习任务是根据达成目标来设定的。学习任务以问题的方式呈现,在观看视频时可以带着问题学习,有利于学生深入思考。笔者在这里设计的问题较为基础,旨在保障学生能够有信心、有兴趣地完成学习任务。③学习方法建议是为帮助学生学习给出较为有效的学习方式。本节内容要求学生会看地形图,针对不同的地形图,教师可通过比较法对比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通过直观图解法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地形图,使其形象化。④课堂学习形式预告是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方式,可以让学生发现自主学习与将要发生的课堂学习之间的关联度,进而为正式的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2.教学视频设计
教学视频是帮助学生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单的配套学习资源,它的产生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之后,要根据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的达成目标进行设计。
笔者在本视频中详细介绍了等高线的原理,另外,用直观图、动画展现了各种地形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的特征,有利于学生在课前自主学习。
微课程的导入部分介绍了英国军队侵略西藏所用的“蝴蝶图”,并引出等高线地形图。通过这种抽象的线条究竟隐藏着什么秘密的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学生要学会看地形图,就必须了解它是怎样的曲线,是如何绘制的。因此教师可用flash动画播放等高线地形图是如何绘制的,顺势引出等高线地形图的概念及原理。还可以用图片展示基本的山地部位,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
山脊和山谷的辨别是本节内容的难点,在视频中笔者重点介绍了两种方法:一种是图示法。学生通过海拔的高低,利用“凸高为谷,凸低为脊”的方法便可辨别。另一种是切线法。在同一平面上,两侧高中间低的为山谷,反之,则为山脊,掌握这种方法无需记忆等高线的凸出方向,也可轻易辨别。
制作
笔者制作了相应的微视频以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单。本节微视频时长为6分21秒。笔者先制作了PPT,随后又录制了视频,最后用Camtasia Studio7.1进行后期剪辑。在录制过程中有时会出现语句不通顺或讲解与PPT播放不同步的现象,因此,笔者将录制过程分成了几段,后期统一进行编辑处理。
应用过程
1.成果展示:质疑答疑
首先,学生对课前的学习任务进行小组内讨论,将有异议、有困惑的地方记录下来。讨论完毕后,笔者任意抽取一位学生展示学习任务一,在实物投影上指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等山地部位,并说出判断的理由。接着,由第一位学生点出下一位学生来展示任务二,如何选择合适的登山路线(此题较为简单,主要考查等高线的原理)。然后,由一名学生来讲述任务三,读出地形图中某一位置的海拔高度,以及两个不同地方的相对高度。最后,估计山顶的海拔高度,这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可以判断出山顶C大于900m,但不能说出其更精确的范围,此处要用到等高距,由900m以内没有闭合的等高线,可知900m
2.课堂活动:动手制作地形模型
每组一块橡皮泥,制作出一座山地模型,要求涵盖基本的山地部位,如山顶、山脊、山谷、鞍部、陡崖等,并且刻画出等高线。完成后,各小组展示作品并指出相应的山地部位。
3.课堂讲练
课堂反馈部分共有5道选择题,都是通过读图得出答案,它的设定是对达成目标的检验,通过反馈可以得知学生的学习效果,对不足的地方及时加强巩固。
4.总结提升:思维导图
课堂最后,通过思维导图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教学反思
在教学实践中,课前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导下观看微视频完成学习任务,对等高线地形图的基本原理有了一定的了解;课上笔者指导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质疑—解惑”的过程完成了知识的内化,通过练习题进行了检测,通过“动手制作地形模型”的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虽然笔者在整个微视频中的讲解条理清晰,重难点突出,但语言有些平淡。由于面对的教学对象是初中生,教学语言可以再活泼生动些,这在以后的视频中需改进。
附:自主学习任务单
《学看地形图》自主学习任务单
一、学习指南
1.课题名称: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学看地形图》
2.达成目标:
①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任务一,在等高线地形图上,能识别出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等山地部位;
②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和完成任务二,了解等高线的含义,掌握在等高线地形图中估算海拔与相对高度的方法;
③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完成任务三,了解等高线疏密代表的含义,并学会判读坡的陡缓,能够根据需要选择出合理的路线。 3.学习方法建议:
比较法、直观图解法。
4.课堂学习形式预告:
展示学习任务—交流并讨论学习困惑—小组合作制作地形模型—展示作品—完成课堂训练—反馈课堂训练—全课归纳总结
二、学习任务
任务一 根据山地不同部位等高线的特征,在下图中,标注山顶、鞍部、陡崖、山脊、山谷的位置及名称。
任务二 图中,A点海拔是多少米?A、B两点的相对高度是多少米?你估计山顶C的海拔大约是多少米?
任务三 上图中,从A点和B点出发,分别沿图中虚线爬到山顶C,哪条登山路线较陡?请说出你的判断理由。
三、困惑与建议
四、课堂活动
制作地形模型:
①利用橡皮泥制作一座山地模型,要求做出山顶、山脊、山谷、鞍部和陡崖等地形部位;
②在你制作的地形模型上,用刀具刻画出等高线。
五、课堂训练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1~3题。
1.图中山顶的海拔高度可能是( )
A.457米 B.400米 C.531米 D.398米
2.图中虚线表示的地形是( )
A.山谷 B.鞍部 C.山顶 D.山脊
3.图中序号所在地坡度最小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读等高线地形图,完成4~5题。
4.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20米 B.280米 C.300米 D.0米
5.从甲、乙、丙、丁四处出发爬到山顶,难度(费力)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得分:—————— 错题题号:——————
评委印象
沈飞老师的微视频清晰明了地介绍了本课中的重难点,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教学思想,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达到了养成教育的目的。
1.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合理且实用
沈飞老师的《学看地形图》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是按照“识别—了解—掌握—学会—设计”的认知规律来设计的,这样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设计,让学生很容易掌握等高线地形图的相关知识,自主学习任务也易于完成。学习任务的设计很好地体现出了达成目标的要求,同时学习任务的问题化也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明确自主学习过程中自己要完成的任务,简单易行,并且也注重了问题设计的简单化。
另外,学习方法建议选择的是比较法和直观图解法,恰如其分。这节课的课堂学习形式为“展示学习任务—交流并讨论学习困惑—小组合作制作地形模型—展示作品—完成课堂训练—反馈课堂训练—全课归纳总结”,结构完整、合理有序,让学生提前了解课堂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步骤,通过自主学习,为进入课堂学习做好准备,打好基础,以保证学习任务能顺利完成。
另外,自主学习任务单中还设计了一个课堂活动,即通过制作一个山地模型,来加深学生对山地部位的理解,让他们体会到合作的乐趣。
2.微视频的制作生动而有效
该微视频很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重点突出,难点化解有效,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准确到位,形式与内容有机结合,语言讲述精准,视频生动有趣,画面色彩鲜艳,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微视频学会了识别地形图、了解地形图、掌握地形图、运用地形图,效果很好。
根据教师自主学习任务单的引领,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课前预习、思考,带着问题到课堂,通过小组讨论、教师点拨,解决问题,分享成果,有效化解了课程难度。
篇10
《物流法规》是高职物流管理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了解、掌握物流企业设立及经营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与学生日后的工作是息息相关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这门课程的教学存在多方面的问题,课程设计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内容繁多复杂,教师难以取舍
现有的教材主要按照物流业务流程发生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法律法规安排内容,如物流仓储法规、物流包装运输法规、物流保险法规等。重点介绍两个部分的内容,一部分是物流的基本业务知识。另一部分是该业务涉及到的法律法规问题。由于物流业务流程较多,每个业务流程的操作过程也比较复杂,单是基本业务知识这块内容已经比较繁琐,每个业务还需要深入学习其涉及到的法律问题,教学的任务无疑非常重,而这门课程作仅仅作为专业基础课,学时一般为36学时,相对较少,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的时候会面临重点讲述业务流程还是法律规则、选择哪一个业务流程的及其法规作为教学重点等问题的困扰。
(二)内容比较枯燥,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物流业务流程注重标准化、制度化,每一个营运环节都有较为复杂的操作流程,法律法规更是追求严谨,不同的情况适用不一样的法律条款,这两个方面的涉及到的知识内容都很多,并且都是条条框框,显得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且涉及法律法规问题,教学过程中很难有效利用到物流专业的实习、实训设备,教师也面临“应该怎么教”的问题。每个高职院校的教学环境不同,以上两个问题是大部分教师开展《物流法规》教学需普遍需要面对的和解决的,除此之外,不同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法律存在“畏难”心理,缺乏专业课程教师、课程考核方式不合理、教学方法不一样也会给课程教学带来其他一些困难和挑战。
二、就业导向对高职《物流法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引领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是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的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方式,近10年来,这一指导思想对我国高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高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关键作用。《物流法规》这门课程将就业导向理念融入到教学中,作为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对于课程明确教学目标、有效选择教学内容及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
(一)明确能力培养作为首要目标
“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理念注重培养学而生的职业能力,属于典型的能力本位教学观(competencybasededucation,简称CBE)。该教学观念由美国教育学届提出,在欧洲发展成熟,目前,CBE是世界上职业教育发达国家广泛采用的一种教育模式,受到很多教育专家、学者的青睐。《物流法规》是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既有法律理论,又有专业知识,是法律规定和专业知识的融合。要适应就业导向的要求,就必须把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首要教学目标,通过教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具体而言,应该结合物流企业的需求对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培养学生法制意识,切实提高学生运用法律法规解决物流企业经营过程发生的各种法律问题的能力。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这也是就业导向对物流法规课程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
(二)选择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
在“就业导向”理念影响下,《物流法规》的课程定位必须改变,这门课不再是一门介绍物流业务和物流法律法规的理论课程,而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法制观念,提升法律运用能力的课程。教师应该从实用的角度出发,把握住物流企业设立和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重点法律纠纷与问题,围绕这些问题的解决进行课程的整体设计,通过教学与实践让学生掌握这些问题的解决方法。内容的选择以实用为主要导向,按照知识够用为主的原则,将物流企业经常发生的法律问题作为教学重点,重点学习和训练,发生机率低的法律问题及相关知识作为次要内容,减少教学课时或者安排学生自主学习。
(三)设计职业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上,应更多采用模拟法庭、案例教学、情境训练、法律实践等方法,将学生在从事物流行业过程中可能会面对的重要法律问题搬到课堂上来,这是学生所关心的问题,学习的主动性会加强;使用这些教学方法,教学形式也变得丰富多样,不再枯燥,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得到有效提高。总的来看,使用“就业导向”理念作为《物流法规》课程的教学指导思想,改变课程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选择的方向,改变教学方法,对于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的教学内容选择和学生学习兴趣低下等问题也具有积极的缓解作用。
三、基于企业需求的课程教学项目重构
从就业市场的角度看,企业的需求实质上就是企业对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是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物流法规》课程要达到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教学目标,就应从物流企业的法律需求出发进行设计,改变传统章节式教学,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基于物流企业的工作过程,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式教学。
(一)物流企业的法律需求探讨
1.需要具备法治意识的工作者
从理论上探讨,物流企业作为行业企业的一种类型,它的经营过程是离不开法律法规的,物流企业招聘也必然会提到法律素质的要求,然而笔者进行了一个物流企业法律人才招聘需求调研发现,绝大部分的物流企业在招聘人才的时候并没有提到法律方面的要求,无论是基层的物流业务人员还是高层的物流管理者,企业普遍关心的物流专业能力及管理沟通能力,仅有个别企业在行政管理岗位提到了法律素质要求。这跟其实际需求是不一致的。这里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物流企业主的法律意识单薄,不重视法律法规。另一方面,物流企业经营过程中涉及到法律相关的问题一般都比较重大,一旦发生法律问题,需要用到法律人才,更多的企业考虑的是聘请法律顾问或者律师,而不是具备法律素质的一般员工。从这点上分析,物流企业对于一般工作者的法律职业素质要求不是太高,作为普通素质具备法治意识就可以到物流企业工作了。因此我们把在设计课程的时候,要把法治意识作为重要的能力培养目标。
2.需要解决业务纠纷的管理者
从物流企业的业务经营流程来看,无论在哪个经营环节,物流业务纠纷是最常见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如货物运输过程中就经常会有逾期交付、误交付、货物运输损毁等问题和纠纷的发生,这是物流行业的特点。企业围绕合同的签订、履行发生了纠纷,往往都会通过协商进行解决,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法律途径。这就对企业的工作人员尤其是管理者的法律素质提出了要求,如何运用法律法规知识去跟合作方沟通,使用有效的方式来解决纠纷,这是物流从业者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也应是《物流法规》课程应该重点的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而物流各项业务都可能发生纠纷,因此教学项目可针对不同业务的特点设计,覆盖物流业务的主要流程,使学生能较为全面掌握物流法规的行业应用。
(二)基于物流企业法律需求的教学项目设计
从培养物流专业学生法制意识和提高法律知识应用能力的教学目标出发,围绕物流企业需要具有法制意识的员工和能解决业务纠纷的管理者这两大需求,《物流法规》课程设计需把握住两个原则:一是教学重点侧重物流合同履行与法律纠纷的解决。二是教学方法使用“项目驱动,任务导向”,结合物流企业的主要业务流程,分模块教学。课程可分成五个模块:第一模块:法治意识培养;第二模块:物流企业设立与注销;第三模块:物流争议纠纷解决;第四模块:物流企业经营法规;第五模块:模拟法庭实训;其中第四模块是重点,每个模块设计若干工作任务,使学生能完整了解物流企业业务流程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初步掌握这些问题的解决途径与方法。
四、就业导向下的课程微课开发探讨
微课作为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对促进课堂教育的改革、在线教育开展、推进教育公平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从欧美国家开始传播开来,微课、慕课,正在深刻地影响着传统教育,成为教育改革发展的一个方向。
(一)《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的思考
关于微课的作用,微课能否取代传统课堂理论界有不同的观点,支持者认为微课短小、多样化,适应学习者的不同需求,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主要形式。也有学者认为微课存在缺乏互动、无法拓展教学内容等缺陷,仅仅只能作为传统课堂的一个补充。从现实情况来看,微课虽然短小灵活,但有其不足,要取代传统课堂有一定难度,可以作为教学改革的一种方式,辅助课堂教学,丰富课堂内容的同时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和兴趣。具《物流法规》这门课程,也需要微课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但微课开发也面临一些困难。首先是制作成本高。虽然有许多专家指出制作微课使用手机和简单的软件就行了,也确实有教师能这样把微课做出来。但在现实中,简单制作出来的微课往往比较粗糙,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因此许多学校聘请专业视频制作团队来操作,虽然制作出了一批优质的微课,但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成本,且仅限于一些有资金投入的精品课程。市场上,专业团队拍摄一节微课的费用不菲,对普通教师而言,为了一门普通课程去花费大量资金拍摄微课并不可取。其次是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高职教师教改、科研任务都比较重,许多教师还要承担学生管理工作,一门课程需要开发的微课数量很多,且为了提高学习效果,每一节微课的教学过程都需要进行精心的设计,这无疑要耗费教师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制作好的微课还面临重新修改和更正的问题,也会给教师带来工作压力。再次是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影响微课的水平。不同教师有不同的专业背景,制作出来的微课质量不一,电子信息类相关专业的教师还好一些,其他不太相关专业的教师就需要重头学起,必然限制微课的制作水平。《物流法规》课程教师大多具有物流管理、法律相关专业背景,微课制作技术难度相对较大。因此,《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不能盲目进行,需要把握适用、适量有效利用等原则。
(二)《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的几个原则
1.适用原则
《物流法规》微课应该是为课程教学服务的,即根据课程整体教学项目的设计,围绕法制意识培养、物流纠纷解决等重点问题来开发,确保每一节微课的内容都对提升学生的法制意识、法律运用能力有帮助。
2.适量原则
微课的数量不宜太多,否则制作工作量太大,教师难以完成制作,微课数量过多也会影响到教师课堂教学过程设计。在围绕课程的重点,每一个重点内容制作一到两节微课,在此基础上结合教学要求逐步增加,是可行性较高的选择。
3、有效利用原则
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辅助资源,除了在课堂上播放之外,还应根据其短小灵活、能重复播放的特点,将它作为网络资源,到网站、微信、云课堂等网络应用中,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学习,作为复习、自主学习、学生实习就业问题解决等学习的重要资源,使其教学作用得到更大的发挥。
(三)就业导向理念下《物流法规》课程微课开发设计
根据“就业导向”理念的要求,结合《物流法规》课程教学项目的设计,可围绕每一个学习任务设计制作相应的微课作为学习资源。
五、小结
在“就业导向”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改革,能较为有效地解决《物流法规》课程设计面临的教学内容不好选择和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问题。实施“项目导向,任务驱动”教学,重构教学项目,注重培养学生法治意识和提升解决法律纠纷问题的能力,是当前形势下教学改革的必然选择,而有效利用科技的力量,针对性开发微课作为教学辅助资源,进一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和形式,是新时期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作者:谌爱群 单位:罗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汤军.由高职物流专业《物流法规》课程的教学引发的思考[J].福建质量管理,2016(1).
[2]郑小军.微课发展误区再审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6(2).
[3]王凤鸣,贾俊龙,李佳静.《物流法规》教学改革初探[J].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学报,20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