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人口的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我市面临的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
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而且老年人口的高龄化速度持续加快,势必对经济、社会、家庭等各方面产生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表现在:一是老年抚养比上升,加重了劳动年龄人口的负担,老年人养老金支出总额将不断增大;二是人口老龄化改变了消费人口和生产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而消费结构的变化必然影响到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就业结构、投资结构等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变化,催生老龄产业的兴起与蓬勃发展;三是老年阶段慢性病取代了急性病和传染病,成为健康的主要威胁,医疗模式向侧重长期保健和疾病预防方面转变,高龄人口的增加将导致医疗保障资金的迅速增加;四是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和高龄老人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逐步弱化,将引起代际关系在供养方式、居住方式、照料方式、交往和沟通方式等方面的变化,家庭养老功能部分向社区和社会养老转移已成为必然,导致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加大;五是在老年人占总人口比例不断攀升的情况下,老年人群体对社会稳定的影响越来越大。
二、我市老龄事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面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市委、市政府以及民政、社保等职能部门未雨绸缪,积极应对,制定了一系列的老龄政策,在保障老年人基本生活、提高老年人社会福利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近几年,我市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项政策不断得到调整、补充和规范,已渐成体系,在实践应用过程中得到了较大发展,也取得了较好成绩。但总的说来,该体系尚不完善,与人口老龄化的发展形势、老龄事业的总体要求和老年人的期盼与需求还不尽适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基本养老保险空账运行。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试行的是现收现付加部分积累的统帐结合制度,由于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之时,政府没有承担相应的转制成本,个人账户中的资金被挪用去发放当前退休人员的养老金,十几年来一直处于空帐运行状态,财政承受的现收现付运营方式的压力很大。
二是老年社保总体水平不高。我市老年社会保障体系已基本覆盖了城乡全体居民。尽管能够将没有社会养老保障的老年人全部纳入在内,但当前能够实行的只是广覆盖、保基本的低水平保障,与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相比,与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相比,城乡居民养老金基数太低,仅能起到最低生活保障的作用。
四是老年社会救助能力偏低。当前,严格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于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排除在外,且由于老年医疗保障整体水平较低,少数老年人家庭还存在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而在社会慈善事业还没有完善的社会捐赠法规、未形成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在老年社会救助方面的能力还偏低。
五是公共服务力度仍需加大。我市实行老年社会优待政策以来,受到了广大老年朋友的普遍欢迎。但由于受当前公共服务能力的制约,再有,由于部分服务场所属于非政府投资主办或控股,在对老年人提供免费、优惠服务方面,还缺少必要的财政资金支持,因此对老年人的优待力度还比较小。
三、应对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几点建议
据专家分析预测,2020年2050年,我国将进入加速老年化阶段,预计到2050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将达到31%以上。我市老年化进程相对全国来得会更早,来势会更猛,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民生目标,营造关心关爱老人的社会氛围,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高度重视老龄事业,促进老有所养制度化、常规化。白潮来势很猛。老龄问题不仅仅是老年人个人、老年人家庭的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必须着眼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充分认识解决老龄问题的艰巨性、长远性,在现阶段老龄化形势相对缓和的条件下,未雨绸缪,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以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到来。一是加强政策研究。吃透国家关于养老、医疗保险等相关政策的精神,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普惠政策,逐步完善养老金支撑体系。一方面,建立多层次的基金筹集模式。改革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逐步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单位建立企业和职业年金,鼓励个人参加商业养老保险、增加养老储蓄,构建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另一方面,加大政府对社会养老事业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城乡低保准入制度,将部分处在贫困线边缘的老年人纳入到保障范围中。加快医疗体制改革,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改革公费医疗制度,提高城镇居民大病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统筹水平,提高医疗费用报销比例。二是加快设施建设。建议市及各市区政府拿出部分资金,抓紧对现有养老设施进行升级改造,特别是对一些农村敬老院,要由市民政局制定统一的改造标准,统一进行资金调拨和改造验收,进一步强化养老服务机构承载能力。要有计划地投资兴建一批示范性老年设施,根据实际需要,修建集居住、休闲、文化、康复、旅游为一体的综合性颐养中心、养老院、敬老院等。对一些闲置的场地如空闲的托儿所、小学、培训中心等,可转办成为养老设施。三是加大扶助力度。完善社会敬老优待政策,适当扩展优待项目,适度扩大优待人群,以使更多的老年人享受到便捷、优惠的社会敬老优待服务。制定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和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增强社会参与慈善事业的责任感,建立稳定的善款筹集和增值渠道,拓展慈善资金劝募方式,拓宽老年社会救助面。建立贫困老人应急救助制度,对因突发事件陷入特殊困难(如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年人给予应急救助。
二、扶持培育老龄产业,促进老有所养市场化、社会化。老年人群是夕阳人群,而老龄产业却是货真价实的朝阳产业。 不断壮大的老年群体已成为一支重要的消费大军,无论是对食品、饮品、保健品、医疗药品、保健器械还是娱乐用品,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费需求,形成了庞大的消费市场。从提高社会养老服务能力,推动老龄产业理性发展着眼,当前应抓好三个方面:一是制定发展规划。把老龄产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规划,列入服务业整体发展中综合运筹,在制度规范、政策引导、计划协调、经费支持、宣传教育等方面,充分发挥好政府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建设用地上早做打算,提前编制养老服务设施用地规划,将养老服务项目需要的土地指标落实到空间布局上。各级政府设立的服务业发展扶持资金中,应安排给养老服务业一定份额,主要用于扶持民办养老服务机构和政府购买养老服务。二是鼓励社会投资。启动社会投资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实行谁投资、谁管理,依法进行经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要从多方面创造条件,包括给予政策扶持,支持老龄产业发展。如优先审批建设用地、享受减免税政策、优惠贷款、优惠用水用电等,鼓励养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三是发展相关产业。随着老年人需求层次的提高,养老服务形式和内容将逐渐走向社会化、多样化。要顺应老年人物质、文化消费等需求,引导支持各医疗机构开展老年护理、医疗保健、临终关怀等服务,引导支持家政服务业,开展日间照料、文化娱乐、精神慰藉服务等等,切实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镇(街道)敬老院、老年公寓要努力扩大服务范围,向居家老人提供日间托养、短期寄养、配送餐等服务,开放老年文体活动场所;完善服务功能,建立和完善集供养、寄养、社区照料和居家养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服务体系,实现向区域性社会养老服务中心转型。
三、着力规范老龄行业,促进老有所养专业化、规范化。当前为老年服务的大市场尚未完全形成,落实各项老龄政策,满足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需要大力加强老龄行业的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一是制定行业规范。抓好养老服务机构的标准化工作和行政管理工作,扶持培育行业组织,加强养老服务机构的自我管理能力。发挥民间团体的作用,建立居民与行政机关沟通的有效桥梁,将老年人的需要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再针对需要对实行中的政策和规范及时做出调整。充分发挥各级卫生资源作用,加强社区和农村基层医疗队伍建设,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降低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生活活动的失能率。
篇2
一、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带来的医学民生问题
当代中国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其主要的思想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做到发展为人民、发展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和党的建设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其中,社会建设是指,当代中国的各项建设与发展务必按照以人为本这个根本目标进行。社会建设的最重要一环就是实现人民的幸福生活,坚持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建设的出发点,着眼于人民最需要、最迫切的问题。使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社会保障制度均为人民所享有。
然而,正是由于柴静的雾霾调查报告所指出的那样,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使得民生问题越来越受到质疑与挑战。尤其是医学民生问题。从医学专业角度来看柴静的雾霾报告,确实有很多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的地方。对于医学民生问题,我们该想该做的有太多太多。
柴静在雾霾调查报告中反复论说了几个真是的故事:首先,也是最先抓住人们心灵的是,长期生活在雾霾环境之中,使得她的女儿还没有出生就患上肿瘤。一出生就不得不进行全身麻醉手术。出院后的女儿被她拿着手帕捂住口鼻。在后来无数个被雾霾侵占蓝天的日子里,孩子就只能隔着窗子望向外面的世界。这是一份来自母亲最单纯最直接的保护欲望。最近网上有一些质疑的声音,职责柴静在演讲中借用女儿的故事博取大众同情。这些反对的声音认为,柴静女孩的肿瘤并非因为雾霾,而是因为柴静本身是大龄产妇,同时,她是个烟民。从医学角度来看,确实存在这样的可能性。但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要注意到,不管病因为何,身患肿瘤的女儿却真的因为雾霾而不能进行正常的户外活动。所以雾霾问题真正地影响到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也影响了我国的医学民生。调查报告中,柴静提到了是否将孩子们暴漏在雾霾天气下,就能提高孩子们对雾霾的抵抗力。从一个医学院学生的角度,必须要强调的是,对于雾霾,不存在“适应性”问题。在雾霾中运动,只会导致更严重的身体损伤。柴静视频中关于PM2.5的化学成分分析非常专业,那段健康危害的视频非常清楚明白地从医学角度显示了雾霾是如何对人地身体进行侵蚀并损害人的健康的。视频中甚至出现了肺癌患者手术的画面,更加直观地让观众看到了雾霾对一个生活习惯良好的普通民众造成的不可逆转的损害。此外,柴静在视频中没有揭示出的是PM2.5的健康危害,除了影响呼吸道和肺功能,还会导致心血管疾病。目前对于雾霾导致的疾病中,公众较为关心的集中与肺部慢性并以及肺癌。但从医学角度而言,雾霾中的PM2.5对心血管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重大的。PM2.5是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可通过肺泡壁进入毛细血管,再进入整个血液循环系统。其进入人体血液循环系统后,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引发血栓、高血压、冠心病及心肺病患者过早死等心血管疾病。雾霾天气尤其需要注意的是长期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健康。2013年,欧洲医学工作者做过一项针对9个国家内31万人的研究。PM10与肺癌的相关性显著,PM10和PM2.5与肺腺癌的相关性显著。每提高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浓度,肺癌发病率上升22%,心肺疾病死亡率升高6%,肺癌死亡率升高8%。这一数字如此触目惊心,以至于我们需要高度重视这一问题。
雾霾问题仅仅是我们从柴静的雾霾报告中看到的一星半点有关全球环境恶化和生态危机带来的医学民生问题。雾霾甚至只是这些问题的其中之一。在全球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世界范围内对经济增长的盲目追求,是以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代价的。更要注意的是,生态环境的污染不仅仅出现在经济高度发达的发达国家,可以说,在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这个问题更加明显突出。大部分的发展中国家一味追求经济增长,以粗放经营来寻求短暂的发展。致使生态问题成为中国现阶段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而由于环境的污染与破坏,环境问题已经慢慢开始转化为社会问题。以雾霾污染为例,当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对人的身体产生了危害,环境问题就转化为医学问题,而医疗问题往往会导致更大规模的社会问题,归根究底还是归结到了民生的层面。
所以,当以雾霾问题为代表的环境问题在转化为社会问题、民生问题的过程中,医学就成为了其中的重要一环。如何在当代中国视野下为民生出力,是当代中国也是中国实现以人为本根本目标的重中之重。
二、医学在当代中国视野下该如何为民生出力
(一)医学民生是当代中国长期需要关注的问题
对良好生活质量和优越的生活条件的追求是全世界人民所共有的特性。当代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实现基本温饱问题,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在我国仍旧存在着无法解决温饱问题的贫困人口。对于他们而言,干净的水源、充足的食物、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良好的医疗条件都是美好的希望。同时,在整个社会范围之内,环境问题和医疗卫生问题在日渐发达的今天也渐渐成为社会问题。
以雾霾问题为例,如果我们只采取类似于往常的解决措施是不够的。特别是,中国的环境问题远远不止雾霾,仅以医学的方式进行预防与治疗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应当借助新技术,采用新思维,以异于往常的新方法来解决人类生存遇见的新困境。对此,柴静的雾霾调查报告也给出了一些方法和思路。总的来说有这么几项:提高标准,严格执法,对垄断的能源行业开放市场竞争,以及我们医学层面上的医学知识及预防办法的普及。医学无疑在这项工作中担任着重要的作用。
对于医学科研人员来说,需要更多不同的研究方法,确定雾霾污染对人的健康是如何产生影响的,将会对人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影响,来探寻治理雾霾污染的方法,同时从根本上试着摸索出如何对人采取预防与治疗。
例如,片子里说我国的污染早就很严重了,但是前些年的北京沙尘暴,其中的PM2.5成分不高,主要是粗颗粒物。片中说雾早就有,然而,也有很多人对此表示异议,指出10年以前的雾,和10年之后的霾应该差异非常大的,无论是视觉还是嗅觉。所以这就更需要医学与化学科研人员,从科学的角度给予公正的判断。医学的民生不仅仅在于悬壶济世,更在于不人云亦云,争取以科学的方式给予民众客观事实。
此外,我们还需要注意到的是,现在雾霾的问题很突出,大家就关注大气。但实际上土壤和水污染的状况也很严峻。甚至解决起来的难度比大气污染问题更大。这也是美国EPA为什么会有superfund。而这些,可能是需要科研人员更多介入的领域。
(二)当代医学民生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之路
解决当代中国医学民生问题,可持续发展是必经之路。可持续发展依然面临诸多障碍,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医学民生必须坚持与挑战的。
当代中国已经借助科学进步取得了经济发展上的常足增长态势,但同时,我们不得不面对由经济快速增长以及粗放式经营方式带来的一系列恶果。生态失衡、环境破坏、人民生活舒适度降低、健康状况恶化是其中日益严峻的问题之一。
所以我们必须选择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的发展道路。当代中国的发展不仅包括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应该包含自然生态以及人类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医学民生也应当坚持不懈地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将人民群众的健康与居住环境的舒适度作为医学研究的前提与根本目标。这不仅仅是医学民生所要解决的终极问题,同时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医学民生需要解决不的不仅仅包含人的身体健康,更要肩负起对后代人的生存发展的责任。群众世世代代的健康与安乐应当作为医学从业者的终极目标,同时也正符合当代之要义。
篇3
上世纪30年代,庄前鼎所从事的多属尖端科学研究,如参与试制教练机,建造当时国内最为先进的5英尺与15英尺航空风洞,等等。学生们对他的评价是,“庄前鼎庄先生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没有染上一些社会的恶习,对于各方面始终是一样的诚恳,再也没有丝毫的虚伪。”但这样一位为学纯粹、为人诚恳的学者并没有失去对社会民众的关心。
在当时的社会,黄包车是城市中的一个很重要的行业,从业人数在数十万以上。人力车最初出现在日本东京,相传由一美国传教士Coble发明。1886年(光绪12年)传入中国,最初出现在天津、北京,后来普遍于国内各都市。因为人力车是从日本传入中国,所以当时称为东洋车。据言心哲1935年《南京市人力车夫生活的分析》,1935年,南京市有人力车9000余辆,从业人口大约15000以上。据上海社会局《上海市人力车夫生活状况调查报告书》,1934年,上海有人力车24309辆,车夫人数在8万以上,直接间接以人力车为生者更多,占上海人口重要部分。据赵英兰编著《民国生活掠影》,1932年北京市商业性人力车达到39600辆。1934年,成都市登记过的人力车达8000多辆。这是在政府登记注册的人力车,实际数目应该比这更多。由于人力车绝大多数属于各个车行,每辆车有几个人承包,互相轮换,所以以黄包车为谋生工具的人,也当不止此数。人力车夫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
人力车夫社会地位低下,生活非常艰辛。据言心哲的调查,南京人力车夫每日出车约7至10小时,有一部分人甚至达到20小时。上海社会调查局的调查表明:上海人力车夫每天上街拉车时间约为11小时,血汗所得,解决个人生计尚有困难,难以赡养家庭。著名作家老舍的《骆驼祥子》一书,真实而细致地反映了北京人力车夫的悲惨生活与命运。曾描写到:“我们坐在人力车上,眼看着那些圆头方趾的同胞,努起筋肉,弯着背脊梁,留着血汗,替我们做牛马,拖我们行远登高,为的是要挣几十个铜子去活命养家。”清华社会学系教授李景汉指出,人力车夫是除乞丐外最穷苦的人,对他们给予十分的同情。咏q在《成都市的人力车夫》社会调查报告中指出,人力车夫没有社会地位,时刻蒙受坐车人的辱骂和殴打,人格不被社会承认。
目睹人力车夫的辛苦生活,很多人都不忍心乘坐。例如元老吴稚晖、著名建筑学家童等宁可步行,也不愿意乘坐人力车。但在另一方面,如果都不乘坐人力车,那么车夫就要失业,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存。因此,两全之策只能是,对人力车进行技术改进,尽量减轻人力车夫的负担和苦痛。正是基于一位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正义感,庄前鼎教授与清华大学机械系另一位教授殷文友等,决定设计数种三轮脚踏黄包车,供献于社会,以求“不特人力车夫寿命,可以延长,抑且得以增进社会人道主义乎。”
当时庄前鼎与殷文友等教授从几个方面对人力车进行改进,设计、试制了四种减轻车夫工作强度的车式。第一种由三轮脚踏送货车改制而成,客人坐在前面,驾驶者并主动轮居后。缺陷是冬季车蓬阻碍驾驶者视线。第二种客人坐左边,驾驶者居右边上角。主动轮在右边之上角,支轮距前轮之中心线约长一尺,以防车身倾覆。客坐之左,放一从轮,可以随前轮转动。第三种驾驶者坐前面,客人坐后面。前轮由明轮翼经过一活轮驾驶而成为主动轮。第四种利用人力车与自行车,装配而成。自行车居前,人力车居后。因不用差动轮轮机,旋转欠灵活。
新型人力车研制成功后,庄前鼎等人并不藏私,据以牟利,而是立刻公布于众,“希望各大城市社会局,提倡制造试用。”并希望“限制不合人道之人力车”,期望在数年之内将费时费力的人力车尽数改造为三轮脚踏黄包车,惠及广大车夫。此事在庄教授看来,乃是自己应做的职分之事,但对广大车夫则是功德无量的善行。
改造人力车同时,庄前鼎教授庄前鼎也非常关心人民群众的健康。1948年,庄前鼎教授休假赴美考察。鉴于我国人民常以大米为主食,为保全营养,他认为大米的加工方法极有待改进。在美期间,他经过数月的专心研究,提出一种“健康米”的制造加工方法。庄前鼎曾用英文写出《健康米》(Enriched Rise or Converted Rise)文稿,准备日后宣传,呼吁政府大力投资建立“健康米”加工厂,以保持大米的营养成分,增进人民健康。他在文章中指明:稻谷有一层很松的外壳和三层很紧的内皮。这四层表皮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以及矿物质等。一般碾米厂把这四层表皮都给碾掉了,剩下只是含有大部分淀粉的洁白米粒,碾得越细,养分损失越大。“健康米”的制造法是:把稻谷洗净后,放入一个真空容器内(抽出空气),然后将热水在极高压力下挤入这些米粒的空隙中,于是维生素B因已溶解于水中,便都集中到米粒中去了。然后再用蒸汽使之凝定。待谷粒干燥后,碾去皮壳,便得到完全保持营养素的白米了。这是增进大米营养价值的简便方法,对人类健康大有裨益。
篇4
今年(2004年)是网络传播的发展进程中具有重要意义之年:它是因特网(the Internet,又称国际互联网)的雏形——美国国防部阿帕网(ARPANet)兴起的三十五周年,也是Yahoo等著名门户网站向公众开放10周年以及网络新闻业诞生10周年。35年前(1969年),刚问世的阿帕网仅有四个节点,它是作为军用科学研究人员相互联系的通讯网络、电脑平台兴起的。35年后的今天,这一电脑互联网络已发展成为服务于人际通讯、群体/社区交流、组织沟通和大众传播等各种不同层次的传播活动、用户(2003年底数据为近7亿)遍布世界各地的世界性复合型传播网络、综合性信息平台,成为迄今发展最快的电子传播工具,其应用功能扩散至人类社会各个领域。10年前(1994年),Yahoo等搜索引擎功能强大的网站正式向公众开放、从此逐渐发展成为著名门户网站;也是在10年前,在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批传媒网站 [1]——一批敢于领先一步创新冒险的美国报刊在网上建立了网站。10年后的今天,世界各地成千上万的传媒网站已成为网上内容服务的强大生力军。最近国际上的一些研究数据表明,伴随着因特网的迅速成长,网络与传统媒体此消彼长的竞争态势已开始明确显现;在因特网的发源地美国,甚至已出现因特网挑战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迹象。 业界组织协会调研显示因特网跃居电视之上成为美国年轻人最青睐的媒介 在人类传播的发展史上,新的传媒手段、媒介的诞生,总是会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造成冲击。诚如加拿大著名媒介理论家麦克卢汉所说,“媒介作为我们感官的延伸不但导致我们个人的感官中产生新的比例,而且也导致媒介之间产生新的比例。” [2] 由于新媒介的问世总是昭示着社会传播格局的变动,在因特网于20世纪90年代起以咄咄逼人的崛起势头介入大众传播后,90年代中期,国内外学术界和业界都曾就网络时代大众传媒的未来展开热烈讨论,发表种种推测、看法。由于当时尚处于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传媒建立网站的初期,因而在当时,不论是认为大众传媒将在因特网的冲击下归于消失的观点,还是认为大众传媒可以通过应对因特网的挑战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同网络媒介共存互补的观点,可说都是主要以逻辑推理为基础的预言。如今,因特网介入大众传播的实践已有了10来个年头的历史,学术界跟踪网络传播实践发展进行的有关研究也有了相当的积累,可以为进一步探讨网络时代因特网渗透进大众传播领域后其与传统的大众传媒的关系、传媒消费市场上的受众选择现状,提供扎扎实实的调查研究所得的数据。 最近(2004年9月21日),美国的在线发行人协会发表了其在Frank N. Magic Associates公司的协作下展开的“世代传媒研究”的调查报告。在展开“世代传媒研究”过程中,该协会调查了美国18-24岁、25-34岁和35-54岁三个年龄群中的1235名人士(按人口分布决定比例)。《世代传媒业研究》以今年(2004年)3月到6月期间美国在线人协会对18—34岁的美国人的传媒使用行为展开的连续3次研究的成果为背景,进行了进一步的调查研究。其研究获得的数据表明,因特网和电视是调查对象最为青睐的传媒,而因特网更是已跃居电视之上:有关“如果在你的生活中你只能使用两种传媒,你会使用哪两种”的问题,调查对象的回答中,因特网占据榜首,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45.6% ,回答以因特网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32.1%;电视尾随其后屈居第二,回答以电视为首选媒介的调查对象达34.6%,回答以电视为第二选择的调查对象达27.8%。18-24岁年龄群的调查对象视因特网为最为青睐的传媒的百分比更高:回答以因特网为首选传媒和二选传媒的调查对象在这一年龄群中分别占50.5%和30.7%。 以下三张图表分别显示调查对象的传媒选择,以及不同年龄群的调查对象中分别以因特网和电视为首选、二选媒介者所占比例:[3]
在线发行人协会开展的《世代传媒业研究》还发现,因特网的优势在于其既提供信息又提供玩乐的效能;在调查对象中,年轻人明显地偏爱将因特网用作新闻的首要来源。此外,在《世代传媒业研究》的上述提到的3次前期研究中,曾发现18-34岁的调查对象常常将媒介串联使用,例如,他(她)们可能边看电视体育报道边在提供体育信息的网站上冲浪以获取更多的体育信息。由于目前18-34岁的美国人基本上是伴随网络的发展而成长为成年人的,而且作为年轻人其传媒消费行为将在传媒消费市场上占据日益重要的地位,因此,他(她)们的媒介选择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也成为研究界有关调查的热点课题。 当然,在线发行人协会是美国互联网络行业界的一个组织,其研究数据固然可以为人们了解因特网在美国人媒介消费中的地位提供参考,但是毕竟由于互联网络行业界的自身利益卷入其中而可能容易使人感到对其研究结果需要进一步验证。更易令人信服的,是独立于互联网络行业界和传统传媒业界之外的研究机构的调研结果,后者对于人们深入了解当前社会传播格局中因特网与传统传媒各自的地位变化趋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著名高校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因特网在媒介使用时间上对电视造成冲击 就独立于业界之外的、学界的研究机构的有关调研而言,2004年9月,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新近成立的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了“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的第四年度报告《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这一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就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以往曾以技术新颖、视听兼备、传播迅速而笑傲传媒领域的电视正收到来自因特网冲击波的影响。而公众的媒介使用时间的分布,可以说正是衡量各种传媒在社会传播格局中的地位及其在社会信息市场上的竞争状况的指标之一。根据“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研究的结果,美国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平均每周比非网络用户少4.6小时。而且,该报告中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上网经历达7年或7年以上)比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更易产生少看电视的倾向: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1.3小时,比非网络用户的平均每周16.2少4.9小时;而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是13.5小时,比非网络用户少2.7小时。 [4] 对于“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分项目“数字化未来”来说,这种发现并非首次,而是四个年度中都有类似的发现。“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起始于2000年,本是由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传播政策研究中心发起主持的全球性研究项目,2004年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成立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成员带着其研究项目参与其中,从而使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在此后变为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这是一项耗时四年的大型研究课题,曾得到一系列机构的鼎力相助,其中包括美国全国科学基金委员会、美国在线、微软公司、太平洋贝尔、安得森咨询公司、美国全国有线电视协会,等等。该项目归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主持以来,研究工作除了得到安南伯格基金会的支持外,也得到了惠普公司、Accenture公司、时代华纳旗下的Time Warner Companies、微软公司、索尼公司等8家机构的鼎立相助。
“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下一开始就设立了“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分项目,在美国各地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2000年调查了2096户人家;2001年调查了2006户人家;2002年调查了2000多户人家),对网络用户和非网络用户进行比较研究。美国南加州大学安南伯格传播学院数字化未来研究中心此次的“数字化未来” 研究即是前三年的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因特网研究项目的延续。在第四年度报告之前,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传播政策研究中心曾于2000年11月、2001年11年和2003年2月三度发表同样题为 “环视数字化未来”(Surveying the Digital Future)的研究报告。2000年的报告显示,网络用户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每周4.6小时)。 2001年11月和2003年2月该研究中心的其项目第二、三年度研究报告也有相似的发现:2001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5小时;2002年美国网络用户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4.8小时。而且,根据用户的网络使用年限细分的数据表明,老资格的网络用户比新用户更易产生看电视时间减少的倾向:2001年,老资格用户(上网经历达5年或5年以上)中观看电视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达34.7%;而在网络新用户(上网经历不到1年)中这个比例则是29.9%;2002年,老资格的网络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用户少5.8小时,网络新用户平均每周观看电视的时间比非网络用户少2.8小时,而且观看电视的时间少于非网络用户的比例在老资格的用户中也远大于在新用户中,前者是后者的两倍多。[5] 根据 “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就调查对象的媒介使用时间而言,在“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关于每周观看电视和上网时间的数据都显示出类似的此消彼长的迹象。[6] “数字化未来”第四年度报告还根据研究所得的数据资料归纳了最近10年来美国因特网发展的10个趋势/动态,它们是: 1.在美国,随着因特网的普及,数字化鸿沟正在缩小,但并未结束,因为出现了新的鸿沟/差异,如出现了宽带上网用户和电话拨号上网用户之间的鸿沟/差异。 2.美国人的传媒(使用)习惯已产生变化,并正在继续演变。以往50年间,美国人在家的时间由观看电视主导,但在最近10年中,因特网用户越来越趋向于从过去用于观看电视的时间中“赢得”时间上网。 (关于这个倾向,“世界因特网研究项目”考察的16个国家和地区中,研究所得的数据都有类似发现。) 3.尽管因特网在美国在用户中的可信度总体而言颇高,但是从研究项目的第三个年度起有所下降,第四年度继续下跌。 4.研究者开始发现网上购物中的(心理)变化。尽管在美国人们对于网上购物时的信用卡安全的担忧度仍然甚高,但这种担忧的强度正在下降:三年前这一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发现,2/3的因特网用户对网上购物时的个人信息保密性非常担忧,但在第四年度的研究中,该比例下降到了46%。 5.视因特网用户为“怪人 — 网迷”的看法已被抛弃。因特网已进入2/3的美国家庭;3/4的美国人已成为因特网用户。 6.隐私和安全:担忧仍在,但其程度正在发生变化。 7.在美国,因特网正在成为网络用户的首要信息源。 8.在美国,因特网对于儿童的利和弊的问题,依然是人们关注的一个聚焦点。 9.电子邮件往来在美国依然在上网用途中排名第一,但垃圾电子邮件、电子邮箱超载和对电子邮件作复耗时过多又使电子邮件令用户恼怒。第四年度的研究结果发现,已开始出现迹象表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频繁度将会低于其以往;有关对电子邮件作复的速度,因特网新用户认为对电子邮件应尽快作复或在1天内作复的比例明显高于老资格的因特网用户。 10.宽带上网将带来因特网的大变革。[7] 上述讨论说明,美国业界和学术界有关公众媒介使用、媒介消费行为的两项最新调查都显示因特网作为新兴复合型媒介已在美国传媒消费市场上站住脚,在其同传统传媒的此消彼长的竞争中,因特网在美国已经并不呈显弱态而是势头强劲。当然,笔者在此并不想夸大因特网在社会传播领域的地位和影响。事实上,在传媒发展史上,新媒介对原有的传播手段、媒介的冲击的结果,一般并不是造成后者的消失,而是导致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传媒之间的比例”的变化。传统的传媒面对因特网迅速扩张的现状并不需要妄自菲薄地担心自己一定会被淘汰出局。而且仅凭几次调研所得的数据,是无法就目前因特网的发展对社会传播格局中传媒地位分布的变化问题、对其带给电视在传媒领域的主导地位的冲击问题,给出普遍性结论的。况且,世界各国总体实力不同,因特网目前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和国家的普及率和发展程度也不一样;因特网的发源地、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在因特网发展中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其传媒消费市场上因特网的地位之高目前还不能代表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有关现状。 结合我国的因特网发展情况来说,目前,我国大陆因特网用户数为8700万(2004年6月底的数据),其中宽带用户3110万;上网计算机总数达3630万。由于我国人口众多,从我国网民在13亿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来看,因特网在我国的普及率依然颇低。在这种情况下,因特网在我国当然尚未在整个社会公众中构成对电视地位的挑战。尽管如此,对来自美国的这些最新因特网调查报告的数据,我们还是值得重视,这是基于下面三种原因:一、美国作为因特网强国,其因特网发展的趋势常常在世界上产生广泛影响(虽然往往会在一定的时间差之后);二、不论在世界上哪个国家或地区,有一个情况是共同的,那就是:随着网络的发展,电视不再拥有传媒中最新成员的特殊地位,它不应也无法对来自手段更先进的因特网的挑战视而不见,在传媒消费市场的竞争中,从市场竞争的“差别化”规律的角度来说,由于电视同因特网相似之处较多,所以从长远来看,电视在市场竞争中在“差别化”这一点上同因特网竞争的任务也许较其他传统的大众传媒更为更艰巨;三、就年龄分布而言,在中国同样出现了因特网的影响力在年轻人中较高的趋势。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04年7月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在我国大陆的网络用户中30以下者所占的比例共计达70.5%,因此在未来的传媒消费市场中因特网将具有强大的影响力潜势。更为细分的我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如下表所示:[8] 中国大陆网络用户的年龄分布: 18岁以下
篇5
关键词: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生活质量;个人自由;环境
一、引言
关于国际贸易的成本与收益一直存在广泛的争论,并且持续引起政府、宏观营销者、环境主义者和那些越来越关心个人福利及其所在国家经济与环境健康的普通人的关注。自由贸易主义观点倡导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际贸易通过充分利用相对稀缺或丰富的生产要素优势使得消费者和企业受益。反对者则认为,不断增长的国际贸易会损害环境。而且,产生的经济收益流向了跨国公司和国际精英,而不是普通公民(Cronin2003)。几十年以来,传统的宏观营销学认为国际贸易会导致经济发展,从而导致生活质量提升(Mullen,Doney和Becker1996)。Kilbourne(2004)的扩展模型将政治和文化变量明确地包括在内:生活质量,实际自由和环境。最近的文献包含了大量的关于社会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但是,大部分学者在研究生活质量时使用的是概念性描述,只有Peterson(2006)在其研究中使用了国际年度生活质量调查报告中的数据来对生活质量进行了多维度的衡量。极少的研究者在宏观营销体系中将物质生活质量结构作为一个独立的度量进行过实证的检验,也很少有研究者关注实际的自由和环境问题。
二、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一批的研究假设起源于Mullen(1993)以及Mullen,Doney和Becker(1996)的研究。基于经济学、社会学和营销学中的竞争理论,本研究设计并检验了一个概念模型,该模型展示了进口和出口对于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影响方式。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和非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本研究找到了证明出口与经济增长正相关的证据。与传统从属关系理论相一致,进口与经济增长负相关。按照新古典贸易理论和从属关系理论,出口对物质生活质量有损害;相反,进口会提高物质生活质量。最后,经济增长与提升的物质生活质量相关。假设1:出口增加经济增长假设2:进口减少经济增长假设3:出口减少物质生活质量假设4:进口增加物质生活质量假设5:经济增长提高物质生活质量(二)国际贸易和经济增长对个人自由的影响个人自由的概念尊重居民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一些研究者建议GDP的增长和提高会提升实际的自由。如Torras和Boyce认为,政治权力方面的提升与收入相关。Edwards(1992)认为,出口和进口扮演者人们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通过出口和进口产生新的观点和选择。Mullen,Doney和Becker(1996)指出,国际贸易导致更高水平的教育成就。因此,本文认为随着国际贸易和经济发展的增加,导致更多的新观点,更高的教育和收入水平,从而提升个人自由。假设6:出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7:进口提升个人自由假设8:经济增长提升个人自由(三)国际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研究发现国际贸易与环境质量相关(Hill和Dhanda2004)。传统的环境经济分析检验了一国GDP与该国环境的关系。大多数的研究认为国际贸易以及随之而产生的GDP的增长将导致环境的改善。原因在于国际贸易导致生产和消费的增加,这种增加会导致政府税收的增加,政府可用于环境改善的资金从而增加。但是,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为增加的GDP将确保环境健康。一些学者认为,国际贸易的增加虽然能改善社会环境,但是往往是以牺牲自然环境作为代价的。许多研究者认为出口会增加经济活动的水平,从而增加污染的水平。发展中国家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转变。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那些试图出口的国家将会增加其农业投入和建立新的生产设施,这些会导致空气和水污染以及森林破坏。随着商品出口增加,一国需要增加其产出来满足需求。这样,该国会耗用更多的资源并且产生更多污染物。虽然如此,随着出口的扩张,一国经济变得更为富裕,国民收入开始增加,国民开始更多地考虑环境问题并且开始从事改善环境的工作。而进口则不是如此。当一个国家进口商品时,商品是在其他国家生产的。因此,在本国产生的污染物就更少。假设9:出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增加假设10:进口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1:出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假设12:进口会提高总体环境表现(四)经济增长对环境的影响一些学着认为空气和水的质量因为经济发展而下降。环境污染的加剧往往是由于一国基础设施的改进导致更多由交通而引起的污染或者是由于生产的发展导致更多不可再生资源的使用和二氧化碳的排放而引起的。生产用于出口的商品和工业化的推进会产生有害的化学物质并且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但是,一些统计数据显示,不断增长的GDP和出口既可以导致环境恶化也可以导致环境的改进。问题在于GDP和出口的增加是否会带来政府税收的增加以及政府在改善环境方面投入资金的增加。从长期来看,经济发展可能会带来更好的环境政策。一些研究者认为,经济增长有必要与环境改善相联系。由于一国经济发展,对于环境质量的要求与收入水平成正相关。假设13:经济发展导致二氧化碳排放降低假设14:经济发展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五)物质生活质量对环境的影响物质生活质量强调诸如人均寿命,蛋白质消费水平,文盲率,医疗水平等。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如教育和信息的可获得性是环境改善的必要条件。在人们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以后,人们往往关注更高层次的需求。例如,在发展中国家,环境法往往是到政府觉得有能力去推进环境政策的实施时才会生效。换句话说,也就是在政府已经能够解决如粮食和交通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其他问题时,才会开支去改善环境。因此,随着物质生活质量的提升,二氧化碳排放开始减少,环境的总体表现如人们期望地那样提高。假设15:物质生活质量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6:物质生活质量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六)个人自由对环境的影响自由覆盖了很多的变量,如资质,公正,文化整合等。自由在很多文献中被认为是提高人们帮助自我和帮助世界的能力一个重要组成因素。当人们拥有自由并且有能力影响政治进程的时候,他们会给政府施压,让政府来改善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政策。假设17:个人自由导致二氧化碳排放减少假设18:个人自由导致环境总体表现提高。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本研究的样本包括104个国家。这些国家的人口超过六百万,人口总和大约占世界人口的95.5%(世界银行2012年数据)。样本广泛代表了国际贸易,经济发展,个人自由,物质生活质量和环境表现。(二)测量营销者,国家,消费者和社会间的复杂关系可能在贸易发生一年以后才会显现出来(McDonagh和Shultz2002)。例如,Mullen,Doney和Becker(1996)发现,进口和出口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用略微滞后一点的数据能更好地反映出来。因此,如表1所示,本研究使用了2012年的进出口数据,在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个人自由和二氧化碳排放方面使用了2013年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使用了2015年的数据,这样可以使国际贸易,经济发展,物质生活质量和个人自由对环境政策和实施产生可测量的影响。(1)个人自由。对个人自由的衡量使用了2013年“自由之家”的‘世界自由’调查的数据。“自由之家”在政治权利和自由方面的排名是受到公认的,并且在多个学科的学术研究中广泛使用。这一年度调查报告提供了一个对现实世界个人所享有的权利和自由的评估,主要包括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政治权力是指人们能够自由参与政治进程,包括投票权、竞选公共职位、选举具有对于公共政策有决定性影响和对选民负责任的代表。该调查包括10个有关政治权力的问题,涉及到制度给予选民从候选人中自由选择的程度和候选人被独立选举的程度。公民自由是指给予个人自由言论和信仰的权力,组织权力以及个人不受政府干预的自治权。该调查包括15个有关公民自由的问题,涉及到法律和实际实践。调查的总得分决定了政治权利和公民自由的排名。每一组政治权力和公民自由的排名进行平均,从而得出总的排名。(2)二氧化碳排放。国际上通行的二氧化碳排放主要使用每1000美元GPD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二氧化碳总排放量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来衡量。每1000美元GDP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量衡量一个国家的环保效率,不是衡量一个国家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二氧化碳排放总量也是有一定局限性的,由于国家间的规模存在巨大差异,因此各国的排放总量很难有效比较。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一国总人口除一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结果。(3)环境保护。对环境保护的衡量使用2012年环境保护指数的数据,环境保护指数对150个国家的环境健康做了评估。环境保护指数是由美国耶鲁大学环境法规和政策中心提出。环境保护指数主要强调两个环境保护的问题:一是建好环境对于人类健康的压力;二是保护生态系统活力和自然资源管理。环境健康和生态系统活力通过6大类共16个具体指标来衡量。这6大类分别是:环境健康,空气质量,水资源,生产性自然资源,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能源。(4)物质生活质量。越来越多的宏观市场者,社会学家以及一些经济学家提倡使用线性方法来评价消除贫困的效果。用于衡量物质生活质量的指标更为以人为导向,并且抓住大多数人经历过的生活标准。物质生活质量在以往的研究文献中主要是采取的是指数的形式。本文通过三个独立的指标来衡量物质生活质量,他们分别是: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和文盲率。三个指标的数据来源于2015年世界银行报告。(5)经济发展。本研究与以往学者的研究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并且使用人均GDP来衡量经济发展。2013年进出口的人均GPD,2012年的进出口总额都来自于世界银行。
四、实证分析
(一)数据分析图1中描述的假设方程模型是运用LISREL8建立的。独立结构间的相关性需要通过建模,直接的、间接的和总体影响需要进行估计。LISREL分析是建立在最大可能性估计和观测协方差矩阵的基础上的。(二)假设检验总体而言研究中假设模型的数据拟合度良好。X2的值是948,自由度为36。拟合指数也证明模型拟合度良好([NFI]=0.95,[NNFI]=0.90,[CFI]=0.96,[IFI]=0.96,[GFI]=0.91,[RMSR]=0.06)。结果表明,模型中的变量在个人自由(R2=49%)、物质生活质量(R2=75%)、人均二氧化碳排放(R2=96%)和环境表现(R2=82%)方面解释了大部分的方差。这些结果显示,模型是建立在对研究假设检验的基础上的。所有的参数估计的统计显著性都在.05的水平。
五、结论
篇6
这个误区造成的后果不得了。据卫生部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称,现在全国1.6亿成人血脂异常,另有1.1亿人患有高血压,2000万人患糖尿病。在大城市中每100个成人中就有30人超重。另据统计,全国与膳食营养相关的慢性病导致的死亡人数已占死因的70%。也就是说约七成的死者是吃出来的毛病。粗茶淡饭时代人们主要死因是传染性疾病,而现在传染病已退居次要地位。现在生活好了,国人正准备享受享受吃的幸福,却带来意想不到的可怕后果。到底吃什么好呢?
国人历来以吃为生活中心,见面第一句话即是“吃了吗?”现在这已成为历史,而代之以“最近身体还好?”甚至问:“血压怎么样?”这不仅说明对健康的关注,也表明当前吃出来的问题的严重程度。
那么,我们现在到底还缺什么?
营养专家告诉我们,现在我们还缺膳食纤维。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加工精细化,人们膳食纤维摄入量趋于下降。据联合国粮农组织颁布的纤维食品指导大纲指出,健康成人每日常规饮食中应有30―50克(干重)膳食纤维。美国膳食协会根据本国具体情况规定成人每天至少摄取30克膳食纤维。英国国家顾问委员会建议英国成人每天平均摄入量为25―30克。即使按30克算,国人摄入量是远远达不到这个标准的。有人作过统计,按当前城镇人口平均膳食纤维摄入量,主副食相加也不足10克,仅为最低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国人缘何突然缺膳食纤维?所谓膳食纤维又是何物?人们对膳食纤维的认识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在很长一段时期人们认为膳食纤维是食物中无用的废物。至今在很多权威报告中也把膳食纤维排除在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素之外。如最近出版的《辞海》中关于粗纤维(膳食纤维的另一种称呼)的词条中就被排除在六大营养素之外,且认为它不溶于水。其实,膳食纤维分为可溶性和非可溶性两种。它是一种多糖类,是由葡萄糖分子1800至3000个组成,由于人类的消化液中缺乏催化这种纤维素分解的酶,所以它不能被人体消化吸收。
篇7
1.地理教学中不可忽视的因素——感情
初中地理教学意识的更新和教学技能的提高,地理教师的主观、客观两方面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地理教师往往拘泥于教材,强调地理事实的记忆和地理思维的严谨,死记硬背者居多,缺乏生动活泼的地理情趣,即过多注重知识目标而忽视情感目标。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性还不太明确,愉悦、兴趣是他们学习的一种催化剂,甚至对地理老师的好感也会成为他们学习的驱动力。
学生如果不喜欢地理教师,就不会喜欢地理课,那么,怎么能学好"地理"?所以,在初中地理教育教学活动中,地理教师在学生心中的位置就显得非常重要,这就要求他们一定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以趣激疑、以趣引思、以趣导知、以趣相融",努力营造一个轻松、和谐、舒畅的师生关系,使师生在轻松自然的情境下"自由地呼吸"。这种亲切的地理教学氛围是学生学好知识的重要一环。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该有欢声笑语。欢声笑语进课堂,需要地理老师注意增强组织能力与亲和力。在整个教学中,教师精湛、诙谐、幽默的语言,可亲可敬的教态,机敏的教学机智,都会使学生对地理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丰富的知识必会引起学生对教师的敬仰。
2.精心设计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2.1 通过引导学生转变看问题的角度,培养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中学生对问题的思考往往会犯单向性思维的错误,这种情况下,教师引导他们转换思考问题的角度是至关重要的,往往有"蓦然回首"之功效。如:有学生问:"老师,你曾说过南海诸岛中,岛屿都很小,而且尽是珊瑚礁","这样的岛还值得保卫吗"?问题提得很幼稚,但很实际。因此教师仅从岛屿本身去解释是很难有说服力的。但如果转换一个角度来思考,学生就很容易接受了。根据"海洋法公约"岛屿拥有与大陆一样的权利。可以围绕岛屿划定其领海、毗连区、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等等各类管辖海域。据海洋学家测算,一个面积为2平方千米的小岛,从围绕该岛的领海基线起划定宽度为12海里的领海,则该小岛即可拥有面积为400平方千米的领海海域,此外还有12海里的毗连区及从领海基线起算宽度为200海里的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可想而知,为什么不能放弃哪怕是再小的看似毫无价值的孤岛了。象这样把审视问题的角度进行变换而使问题变得明了,极易锻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灵活性。
2.2 通过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同一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广阔性。同样是上面的小岛问题,教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充分让学生理解其保卫的价值,小岛作为国土的一部分,不仅具有意识(国防意义),而且具有广阔的资源价值(海域内的石油、天然气、矿产品、鱼类及其他生物),更具有开采捕捞形成的经济价值。
3.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的学习方法是"悟"的要诀
3.1 触类旁通,做好引导,理论联系实际来理解。初中地理知识基本上是与实际联系得较为紧密的,很多的理论都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找到例证,如太阳、月亮的东升西落印证了地球的自主;一年四季的更替引证了地球的公转等。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充分利用这些体验来引导,如讲到环境保护时,我们不应单纯讲应如何做,更应让学生亲身体验黑水河的可怕、废气呛人的滋味,同时让他们写上一份调查报告,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又如讲述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时,就可以让学生根据番禺地区的自然特征去理解。
3.2 情景感悟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方法。由感性思维转入理性思维是一种比较好的教学途径,而地理知识的直观感悟更是比较可用的。如讲述到沙漠地貌时,让学生从一张清晰度高的食物景观照片中感悟出沙漠气候干燥特征,其效果比老师讲一万句有用得多。又如讲述南北气候异同时,用两张南北方特色景观的图片进行对比,再加上表格练习,学生"悟"性便能加深。再如讲西欧和北美气候和地形关系时,运用寥寥数笔的简笔画画出两个地区的差异,再由学生进行思考讨论效果更好。
3.3 教学中运用对比的方法来使学生有所"悟"。运用对比的方法可以让学生从中找出知识间带规律性的东西,如说到南方地区时,可让学生用北方地区来对比,找出南方地区独有的自然特征;又如讲到北美的气候与地形的关系时,可用欧洲气候和地形的关系来比较,就能使北美的气候特征鲜明突出。通过对学生进行对比思维的培养,就能使他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自觉进行知识的横向或纵向联系,树立地理知识的全局感。
4.注重讲清重点知识
篇8
我认为,生物教师本身就应该具备较高的生物科学素养,应教导他们的学生经常留意身边的生物科学。生物学是自然学科中与我们日常生物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之一,要让学生认识到我们的身边及周围中处处有生物,处处是生物,处处都有生物科学的意识。寻常的如日常生活中的啤酒发酵所用的酒饼,重大的有我们经常耳熟能详的克隆技术;小到加酶洗衣粉等生物制品,大到人类基因组计划;轻微的有生活中俯拾即是的各种生物,严重的有曾经风靡全球的SARS病毒……这一切无不说明生物及其作用范围之广,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认识到生物学习的重要性。所以,生物的学习是一种整体性、渗透性的学习,必须把生物教学置于社会生活的背景中,把生物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与教学主体(学生)的切身经历、体验联系起来。因此,就我们学校目前所倡导的“生本教育”模式和理念,我也经常和同事探讨的一个问题就是:“生本教育固然是‘以生为本’的教育。但是‘生’绝不仅仅表述为学生,也可指生命、生活等意思。”既然如此,生物学就承载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以生本教育引领生物教学!
基于上述观点和理念,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我认为:
1、生物教学首先贵在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使学生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比如我们一开始给学生上生物课, 就可以讲述一下“生物科学和我们”两者之间的关系。比如,可以让学生共同来探讨一下我国随着人口增长而接踵而来严峻的粮食问题、有效解决粮食问题的现代农业生物技术、转基因产品、以及近来南方医科大学最新启动的“中国数字人男1号”……来进行教学,使得学生对课本说所要讲述的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与憧憬,让他们知道我们接下来的整个学期都是围绕《遗传与进化》进行学习,生物科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这些都为后续的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2、生物课堂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教师可以经常联系课本上一些相关的内容,适当的拓展,开拓学生的视野,陶冶他们的情操。比如,我们在上课时,可以适当地枚举一些例子,例如“‘猫不吃老鼠便成为变瞎猫’、‘松土也是造成是目前环境污染的罪魁祸首 ’、‘质壁分离一定发生在有液泡的植物细胞?’”等例子,激起他们的求知欲,开拓他们的思维空间,让他们积极参与到生物教学的互动平台,可以让学生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实际,发表一下个人的观点和看法。最后,把学生的正确观点总结在一起,给他们的观点作进一步的筛选和凝炼,并给出一个正确的诠释。这样,整个课堂教学过程既使学生们听得津津乐道,也使他们的思想观点在争论中得到碰撞与升华,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日常生物现象的能力,而我们以生为本的课堂教学也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
3、积极开展课外活动,引导学生做调查报告。新课程理念比较强调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并且积极倡导探究式学习。为此,我们生物学教师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学科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开展一些小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上网去搜索资料,查找、分析与汇总信息。上个学期,我指导学生开展了一些比较具有实际意义的课题研究,比如《校园植物药用价值的调查和统计》、《南雄地区特有生物物种的调查》、《在校学生高度近视比例的调查分析》、《青嶂山的植被的考察》、《一中学生在校餐饮情况的调查》等等,虽然这些调查报告显得有点稚嫩和不够完善,但却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重要的是给学生一个开拓的视野和自我能力提升的平台。使得我们的生本教育理念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4、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对于一些学有余力,对生物很感兴趣的学生,我们可以进行适当的辅导和培优,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多地学习生物学知识,拓宽知识面,为高考的理科综合考试作准备,同时也为学生今后参加“广东省生物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我们学校是南雄市重点中学和广东省国家示范性普通高中,生源素质相对来说较好。而我任课的几个班级,特别是“宏志班”,汇集了大批全市的学习精英。但是,好学生并非都适合参加生物竞赛,只有那些基础知识比较扎实、头脑比较灵活,思维比较敏捷的学生才适合培养。因为生物竞赛主要考查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造能力,纯属记忆的东西比较少,而目前,我们许多学生重知识,轻智能的现象相当严重,这是非常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所以,我们广大一线生物教师必须意识到一点就是,我们中学生物教学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把所有的学生都培养成生物人才或生命科学家,也不是说要教给学生多少的知识,而是在于如何通过生物的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理科综合素养和辨证思维能力,以及如何在信息万变的时代中,及时地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处理信息。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这样才有利于我们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5、加强生物学与各学科之间的联系。20世纪后期,生物科学在物理学和化学等学科发展的基础上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已经深入到分子水平探究生命活动的本质。一般来说,新生的交叉学科在很大程度上是未来科学的先驱,而生物科学的研究领域正是产生这些新生科学学科启蒙思想的沃土。因此,我们一线教师更应在日常的生物教学中力求站在一个高的视点来纵横生物学与其它各门自然学科的联系。比如,2008年“广东高考生物卷”的第38题就有一道关于“生物技术实践”的综合性问题。题中涉及到一个关键词:“苯酚”。倘若我们的学生不了解苯酚的化学性质,不清楚它的分子式,对它没有一个大体的了解,就不可能知道它本身即可以作为一种碳源供微生物所利用,更不可能很好地解决材料中所给出的问题。
篇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衣、食、住、行”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衣”,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更是一日千里,从颜色到款式,再到品牌,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心理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层次。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服装市场调研报告范文吧,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1婴儿服装行业市场调查报告是运用科学的方法,有目的地、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婴儿服装行业市场信息和资料,分析婴儿服装行业市场情况,了解婴儿服装行业市场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婴儿服装行业投资决策或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正确的资料。
内容有:婴儿服装行业市场环境调查,包括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的调查;婴儿服装行业市场基本状况的调查,主要包括市场规范,总体需求量,市场的动向,同行业的市场分布占有率等;有销售可能性调查,包括现有和潜在用户的人数及需求量,市场需求变化趋势,本企业竞争对手的产品在市场上的占有率,扩大销售的可能性和具体途径等;还包括对婴儿服装行业消费者及消费需求、企业产品、产品价格、影响销售的社会和自然因素、销售渠道等开展调查。客户可根据自身要求研究最终的调研大纲。
采用直接调查与间接调查两种研究方法:
1)直接调查法。通过对主要区域的婴儿服装行业国内外主要厂商、贸易商、下游需求厂商以及相关机构进行直接的电话交流与深度访谈,获取婴儿服装行业相关产品市场中的原始数据与资料。
2)间接调查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以及所掌握历史数据与二手资料,及时获取关于中国婴儿服装行业的相关信息与动态数据。
通过一定的科学方法对市场的了解和把握,在调查活动中收集、整理、分析婴儿服装行业市场信息,掌握婴儿服装行业市场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趋势,为企业/投资者进行婴儿服装行业市场预测和决策提供可靠的数据和资料,从而帮助企业/投资者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2中国服装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在全球纺织服装业中傲视群雄。随着进口配额的取消,中国服装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可以预见,服装贸易摩擦即将进入高发期。因此我们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巩固现有市场,维护出口秩序;共享潜在市场;创新新的市场;实行标准化战略。出口企业更应做好“后配额时代”的应对良方:首先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实业化建设,促进贸易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三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开发自有品牌;四是积极“走出去”、“请进来”,主动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中国专业服装项目市场调查报告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有效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了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____整个系列主要为单一色调,当中黑和白代表了双重特色,如硬和软、历史和现代,也代表了品牌的风格。此外,本季的重点主题是“金”,模特戴上层层叠叠的浅金色项链和以水晶及波希米亚珍珠串成的念珠项链,在麦当娜的影像前摇摆有致。一些裙子和衬衫饰有手制的浅金色心形徽章,表达了设计师对拉美人生活习惯极为有趣的致意,拉美人喜欢去教堂时奉上奉献物或幸运饰物,代表个人祈愿。服装、鞋、百货市场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形成的市场,它是一个门槛低且容易进入的市场,正因如此,它也是最容易饱和及衰败的市场。
而洋装和正式晚礼服保留了干净俐落剪裁,运用许多抓皱褶摆饰边,非常versace轮廓,对於长期支持的主客群,品牌鲜明而深刻,用色与剪裁手法也令人深深著迷;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明亮简单,像极了阿里巴巴才有的中东味饰品尽是出现在全系列,增添不少神秘而奢华的气息。以各式烟管剪裁轮廓及亮色系软缎材质来纪念圣罗兰先生,色系上包括了洋红、绿色、皇家蓝、薰衣草紫、然后搭配镶嵌上彩色珠宝的大号项链和手环(有心型和绣花图案)。
抽样调查基本情况分析:
1.现代大学生在服装类型的选择上,更追求服装的舒适度,并非只注重潮流。
其中有63.04%的男生和65.59%的女生都偏好运动休闲型,而追求流行时尚型服装的男、女生分别只占16.3%和21.51%。
2.就购买服装的场所而言,58.06%的女生和47.37%的男生选择在专卖店购买。
而具体在厦门,均有超过半数的男、女生选择到中山路选购服装。到厦大一条街,沃尔玛及莱雅百货的购物者则依次减少。
3.价格是购买服装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
有超过半数的购买者只愿接受50-100元/的服装价位。可见,攀比之风在校园里逐步蔓延,但大部分青年学生并未随波逐流。
4.以款式为购买服装的首选因素的男、女生各占33.59%和43.12%。
质量因素以29.58%位列其次,而品牌因素则以7.5%居于最后。因此厂商应在款式的设计上注重新奇,以迎合现代大学生着衣的不同品位与风格。
5.最后,通过此次调查调研我们发现学生们对系服的满意程度较低,希望各系在选择校服方面多参考学生意见。
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当今服装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档次不全、产品质量不高、卫生条件差等。这些问题都是服装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表明,采购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希望在一个产品档次全、产品质量高、金融设施健全、环境舒适的服装批发市场采购服装。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3内容简介:
此次,黄州实训我们调查了80个女性消费者各20个男消费者。他们的年龄阶段大多在16-25岁之间。经过调查我们发现,黄州大部分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100-150之间。不过也略有一部分消费能接受150-200元这个价位。而且,消费者对于衣服质量的要求也是蛮高的,他们大多求针织及混纺
不过对于卖衣服的地点消费者更愿去那种专卖店或商业条街。对于服装的选择消费者更注重选择比较休闲得体的衣服。尤其重要的是我们发现黄州的消费者对于网上购物没有充分的认识,甚至更有甚者就没听说过网上购物。对于名牌的要求也不是很高。
此次黄州调查让我们认识到对于网上购物还需要我们大力推行,对于我们网上开店而言即是一种扩展市场的机会,不过也要我们更加努力的开创市场,打开黄州这个 没网的现象。
这个只是对于我们这次调查的一个简单的描述,下面是我们这次调查的细节分析。
主体内容:
调查的背景
从整体来说:服装行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和强大的产业配套优势,在纺织服装业中傲视群雄。随着进口配额的取消,服装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因此我们需加强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巩固现有市场,维护出口秩序;共享潜在市场;创新的市场;实行标准化战略。出口企业更应做好后配额时代的应对良方:首先是积极推进企业改制,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创新能力;二是积极开展实业化建设,促进贸易向上下游的延伸,提高整个系统的效益;三是积极实施品牌战略,逐步开发自有品牌;四是积极走出去 请进来,主动吸收消化国外的先进生产工艺和管理经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等。通过中国专业服装项目市场调查报告生产企业及投资机构将充分了解产品市场、原材料供应、销售方式、有效客户和潜在客户提供了详实信息,为研究竞争对手的市场定位,产品特征、产品定价、营销模式、销售网络和企业发展提供了决策依据。20____整个系列主要为单一色调,当中黑和白代表了双重特色,如硬和软、历史和现代,也代表了品牌的风格。
a.服装是改革开放以来最先形成的市场,它是一个门槛低且容易进入的市场,正因如此,它也是最容易饱和及衰败的市场同时它对区域的要求很明显,小县城有小县城集市,小村落有其小市场,大省会城市也有与它相匹配的规范的市场
b.据调查,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注意仪表。人们对服装的要求与选择不仅与人的心理、年龄、性格有关,还受到其它客看因素的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收入水平、地理区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并同时与个体的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审美趣味、消费目的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
c.21世纪的消费迎合现代人着衣的不同品位与风格。
c.价格是购买服装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有超过半数的购买者只愿接受100元左右的服装价位。
d.就购买服装的场所而言,58.06%的女性和47.37%的男性选择在专卖店购买。
e.调查显示,人们普遍认为,服装批发市场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产品档次不全、产品质量不高、卫生条件差等。这些问题都是服装市场急需解决的问题。这也表明,采购者的要求在不断提高,他们希望在一个产品档次全、产品质量高、金融设施健全、环境舒适的服装批发市场采购服装。
要了解当前服装市场的全貌,提供先进的市场发展经验和理念,让市场之间相互了解、学习先进的发展模式,从而逐渐改变、淘汰落后的营销与管理方式
并且在实现指导市场发展、控制过度开发、为行业和企业提供商业决策参考、促入国际国内贸易平台交流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随着消费者消费能力的增加,在其进行服饰购买时已不再单纯考虑产品的基本功能,在达到一定经济收入的前提下为了满意工作需求、心理需求、生活需求以及社交需之求时,选择购买更能够表现经济实力、自身品味的品牌产品则是必然。伴随着信息交流速度更为快捷,品牌消费的消费群体与流行时尚需求的步伐几乎一致。服装消费市场正沿着:需求消费-》时髦消费-》时尚消费-》个性消费,这样一个由低到高的品牌消费需求轨迹进行着变革。虽然在现阶段内因地区经济的差异、个人收入的差异以及城市间文化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导致服装消费市场还存在整体不均衡的表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差异量将会快速持平。
调查结果
)性别:
答案总数量:100
)年龄:
答卷总数量:100
)能接受的服装价格:
答卷总数量:100
)经常购买服装的地方:
答卷总数量:100
)对服装面料的选择:
答答案总数量:100
)对网络购物的态度:
答卷总数量:100
总体的结论及建议
少年: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最主要的群体,是消费群体中服装购买频率最多,总体购买金额较多的群体,其中女性人口略多于男性,与中国总体人口男女比例相反。该群体有很强的购买欲望,时尚,追求流行、个性,敢于尝试新事物,容易接受各种新品牌。该群体中很大一部分容易冲动购物。是目前服装品牌最多,竞争最激烈的细分市场。
青年:该年龄段的消费群体是服装消费的主要群体,是消费群体中购买单件服装价值最高的群体,该群体是消费群体种经济基础最为雄厚的群体,有较强的购买欲望。但该群体大多数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已相对成熟,因此对风格、对时尚有自己的喜好,其中相当部分人已有自己喜好的品牌,对新市场越来越强调消费者的个性化、感性化,因此对消费者的心理把握越来越重要、越来越复杂。从品牌和消费者行为之间的复杂关系可以看出品牌建设的复杂性,品牌建设与消费者行为之间的互动、多变的关系。只有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利于我们的品牌建设和维护的工作过程,起到指导消费者行为的作用。
).当前所倡导的 名牌战略是适应消费者行为而产生的,因为强势品牌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是品牌的最一般性能。强势品牌能给消费者心理带来一种冲击效果,产生购买动机,而一旦适用,由于较好的实际效果,而获得较好的评价,口碑逐渐形成,进而达到信任、强化、情感共鸣的效果,综上所述,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消费者行为是企业最为关注的因素之一。对于现代企业而言,其所有的产品开发和营销活动都应当是以消费者需求为基础来入行的,只有提供满足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服务才是企业的发展之道。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衣、食、住、行 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 衣,人们对服装的要求更是一日千里,从颜色到款式,再到品牌,不同的消费群体、不同的消费心理形成了不同的消费层次。
).考虑的不再是人人有衣穿的问题,而是满意当前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与服饰文化的要求。我国所拥有的是一个具备相当购买能力及旺盛的购买欲望需求强大的消费群
).创新是企业将从来没有过的生产要素或生产方式的组合融入经营体系,从而快速提升经营体系力。仅是企业家或员工个人价值的体现,也是企业的一种超越传统的经济行为。在资讯科技时代,创新是一种生命力更强的、创造价值更高的经营要素。所以我们要积极提倡创新精神,跟着时代走,从人们的需求出发,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市场上处于不败之地。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4一 服装市场的消费者是一个庞大的消费群体
目前中国大陆的人口近13亿。服装消费者是一个绝对数量巨大的群体。这个数字是对中国服装消费者群体庞大特征最有说服力的描述。消费者数量是任何行业都必须考虑的影响因素,对于服装业更是尤其重要。我国是传统上的服饰消费大国,所谓的"大",正是来自于人口数量,它是作为服装行业前景重要的评估依据。不仅于此,国民经济的增长也为服装市场的消费提供了物质上的可能。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考虑中国这个拥有近13亿人口的消费群体时,考虑的不再是人人有衣穿的问题,而是满足当前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与服饰文化的要求。我国所拥有的是一个具备相当购买能力及旺盛的购买欲望需求强大的消费群体。
二 服装市场的消费者是一个复杂的群体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受收入水平、地理区域、民族习惯、宗教信仰、文化传统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等客观条件的影响,并同时与个体的年龄层次、教育程度、审美趣味、消费目的等主观因素密切相关。中国是个具有古老历史、悠久传统、幅员广阔、民族为多的国家,其服饰消费者在上述种种方面的巨大的差异就表现在服饰消费诉求上的千差万别。因此,除了拥有庞大的绝对数量之外,也是一个极为复杂的群体。从购买力分析,在我国,同时存在着从富裕、小康到温饱多个不同层次的服饰消费群体。如果以地区为标准做粗略的划分,基本表现为总体购买力和购买欲望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以天津消费者为例,天津市民的收入水平差异较大,因此显示出消费行为的显著差异。研究市场可以发现,在高中低各层次价格带上,消费者对服装品牌和风格种类的要求区别较大,低收入水平消费者对服装的价格要求偏重讲究“经济实惠”;中等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注重服装既要美观舒适又要价格合理、易于接受;高收入水平消费者则有很大不同,他们讲究品牌档次、要求服装能够显示其身份品位而忽视价格的高低。因此就要求服装市场的错位经营,以满足各层次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不同的地区差异引起的消费行为差异程度也随消费者收入水平的高低而变化:在中下层消费者中,它表现的较为突出,但在上层消费者中却并不明显,这是一个共性问题,目前居于高价位的品牌如SPRIT、ELLE、POLO、FENDI、BCBG、MA__MARA、等,其在京津两地的销售业绩和人气程度并没有太大区别。在上层消费群体里,区域差异的影响并不能引起多少消费行业上实质性的不同。无论在哪里,他们的消费都会集中在那些标示着高贵和财富品牌的范围里。
消费目的的不同也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对于服饰消费者说,自己穿着和送礼是两个最基本的消费目的。当送礼成为目的时,消费者的选择标准就很可能集中在价格这一个因素上了。在这种特殊的消费行业中,常规的消费者划分原则就会完全被__,即便是很穷困的人也有可能购买几倍于其消费能力的服饰商品,以求“体面过人”的效果。
以上种种可能引发消费行为差异的因素都是可分辨和可预期的,适宜被用来作为例制定生产和营销计划的主要依据及参考,行业厂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三 服装消费市场的消费者是一个心理逐渐成熟的群体
服装消费者的消费心理逐渐成熟的群体,这是飞速变化中的国情导致的必然结果。表现在:
第一、消费者的整体收入在持续增加,这将导致对服饰类商品购买需求的增长和实际购买能力的进一步增强;
第二、消费者在购买倾向上开始呈现两极分化的特点,购买力逐步向高价位和中低价位两个区域集中。这种变化可以从市场对服饰类消费品需求变化中得到印证:高档的奢侈品牌在中国市场上受到欢迎,中国已经成为国际上为多服饰品牌的重要新兴市场,大路线的中低价位品牌同样销售看好;
第三、生活方式的变化使消费者对于服装种类的需求呈飞速上升的趋势。其速度之快,使得现有的服装商品每一刻都显现出某种程度的单一和过时。这种变化加快了国内服装市场的专业化细分,宴会服、婚礼服、休闲服、职业套装等等已经成为市场上的常规门类。可以想见在未来的服装市场上,针对性越明确的产品将越受欢迎。
第四、社会热点、流行文化、国际潮流都促使消费者的审美口味不断地变化。近二十年来,中国经济水平的显著提高使人们不再局限于服装的实用需求,开始关注服装的装扮自我、表达自我等更深层作用。他们对新生事物和时尚潮流的接受和消化速度都令人咋舌,但同时也不乏对自身传统的偏爱和坚持,从某种程度上说,几乎是难以捉摸的。
第五、消费者正在日益变得成熟。繁荣的市场和发达的资讯为他们提供了的速成服装教育课程。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摆脱轻信、盲从的消费习惯,逐步认识到自己的真正需求,对服饰风格、款式以及质量价格比都已经具备了更好的嗅觉和判断力。有见于此,了解他们的爱好,然后给他们的选择,将是企图进入中国服装市场的厂商的正确途径。
服装市场调研报告5自20____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经济跌宕起伏,贸易保护主义和反区域一体化的逐步抬头,实体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环境,世界经济前景难以乐观,我国经济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除成本、资金等因素外,我们面临的压力有3方面:一是项目重复建设、扎堆上马;二是需求萎缩、市场低迷;三是国际竞争对手的打压。面对严峻形势,我国必须实现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中国尽管成功地避开了金融危机,但是中国过去三十年经济持续增长严重依赖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发展中积累的一些问题开始凸显:产业低端化、环境压力大、通货膨胀、贫富差距拉大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型升级。
转型升级不仅势在必行,而且是恰逢其时。随着全球经济环境的变化,外需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正逐渐减弱,国内经济增速因此逐渐放缓。此外,随着材料、劳动力成本增长,资源、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力正在增强,这些都直接影响到了传统企业的生存发展。要顺利渡过这一瓶颈阶段,企业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型升级步伐。
我国企业转型升级面临巨大的压力,但同时也拥有巨大的机会和空间。目前国内消费市场正处于加速扩展时期,蕴藏在民间的巨大消费潜力,将转化为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将进一步创造出新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此外,科技创新能力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提升,也将为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此时此刻,推动企业技术、管理的创新升级恰逢其时。
当前各个行业及省市都在抓紧制定转型升级战略,服装行业也应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培育和健全企业创新机制。同时,加大研发投入和人才储备,提升创新能力,重点突破制约产业价值链提升的关键环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标准、物流、营销等生产环节,促进生产服务化和服务知识化。同时,通过“创造性破坏”,建立新的技术和生产体系,以生产效率的提升抵消、对冲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
未来五年,我国服装行业发展的着力点不在于追求更高的增速,而在于正确处理好增长速度与结构、质量、效益、环境保护等的重大关系,改善和提升产业整体素质,着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0____年1月,国务院正式了《工业转型升级规划(20____-20____年)》(以下简称《规划》)。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把整个工业作为规划对象,并且由国务院实施的综合性中长期规划,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工业发展方式转变方向。
篇10
长寿的新发现
为了了解长寿的奥秘,人类做了大量的研究。今天,长寿研究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基因和分子生物学的层面,当然,也有行为方式的研究。现在,一项新的研究再次证实,基因确实决定着人和生物的长寿。如果去除哺乳动物的某种基因,则可以延长寿命。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科林・塞尔曼等人在2009年10月出版的美国《科学》杂志上以“核糖体蛋白S6激酶1信号调节哺乳动物寿命”为题发表研究文章称,如果敲除小鼠体内负责为核糖体蛋白S6激酶1编码的基因,可以起到“热量限制”的效果,不仅可以让雌性小鼠的寿命延长约1/5,而且可以减少小鼠患与衰老有关的疾病,如不患糖尿病等。
研究人员把基因敲除小鼠与普通小鼠进行比较,发现雌性基因敲除小鼠平均存活了约950天,比普通小鼠多活约160天,寿命延长20%。雄性基因敲除小鼠健康状况也好于普通小鼠,不过其寿命与普通小鼠并无太大差别。
此外,研究人员在敲除S6激酶1基因小鼠出生600天时与普通小鼠进行健康状况比较,这时的小鼠相当于人类的中年。结果发现,雌性基因敲除小鼠更“精瘦”,骨骼更强壮。尽管基因敲除小鼠食物摄取量增加,但身体脂肪含量却减少。它们并未出现中年阶段常见的胰岛素敏感度下降现象,因此不会患Ⅱ型糖尿病。在运动实验中,基因敲除小鼠的表现也好于普通小鼠,在平衡、力量及协调性方面优于普通小鼠。此外,基因敲除小鼠体内的T细胞也显得“更年轻”,说明其免疫水平高于同龄普通小鼠。
这种基因敲除小鼠长寿而且健康的原因在于,S6激酶1负责调节蛋白质的基因编码及细胞能量的代谢,如果抑制该基因的表达就可以起到限制热量的作用。这一研究再次证明,减少热量摄取对健康有益。
从公共卫生、营养和社会文化的角度,长寿对于人类而言,除了幸福之外,还极有可能是挑战和负担。南丹麦大学的丹麦衰老研究中心的卡雷・克里斯滕森等人在英国2009年10月出版的《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综述文章指出,老龄人口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严重挑战,尤其是发达国家。
克里斯滕森等人回顾了2004年至2005年发表的大量关于衰老的文章,发现大多数国家公民的寿命正在稳定地上升。20世纪末与20世纪初相比,发达国家人口平均寿命大约增加了30岁。而且,如果发达国家平均寿命在21世纪保持增加趋势,那么,多数2000年以后出生的法国人、德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和日本人有望庆祝百岁生日。
例如,半数以上2000年出生的日本人可望活到104岁;半数以上2003年出生的美国人可望活到103岁;半数以上2007年出生的意大利人可望活到104岁。
生命伦理和社会经济挑战
与过去长寿的研究不同,上述两项研究对人类长寿表现了更多的鼓舞和乐观成分。
例如,过去对动物长寿的研究表明,如果人为去除基因或改变基因来达到长寿的目的,则动物的生活质量肯定会受到影响。过去对果蝇和线虫的研究发现,如果改变一个或多个基因,可以使它们的寿命成倍增加。但是,改变基因后的线虫存在着严重的生命质量问题。它们在发育、呼吸、游动、进食、排便等方面都比一般线虫更为缓慢,而且它们几乎总是在昏睡,很少有繁殖能力。果蝇同样如此,改变了基因确实让果蝇比一般果蝇活的时间要长一些,但是这些长寿果蝇的生命毫无质量,因为它们长期处于昏睡之中。
然而,现在英国塞尔曼等人的研究发现,敲掉小鼠的基因不仅可以使其长寿,而且小鼠的生命质量也不受影响,甚至更好,因为它们不会患与衰老相关的疾病,如糖尿病。这意味着,人类不仅可以按图索骥,找到长寿的方法,如研发抗御人类衰老的药物,而且可以直接利用基因改变来提高寿命。
在人类寿命可能延长的好消息下,丹麦克里斯滕森等人的研究结果则对人类的长寿提出了另一种挑战,即社会将要担负起更多更重的经济负担,而且需要有更多的人力和物质资源来负担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克里斯滕森的研究认为,未来老年人生活自理能力会提高,而且患各种与衰老相关的疾病的时间也会延迟或减少。在21世纪,老龄人口无力照顾自己、需要依赖别人的岁月将比以往推迟。即便是年龄在85岁以上并罹患糖尿病、哮喘等慢性疾病的老人,失去自我照顾能力的时间也有所推迟。因为,现代医学可以更早诊断病症并对病人实施更佳治疗。所以,85岁以上老人可以活得更长,他们具备自我照顾能力的时间也会更长。
但尽管如此,伴随人口预期寿命增加,老龄化带来的社会、经济和医疗压力将令发达国家头疼。如果经济上还未达到发达程度的国家,长寿和老龄化的提前则会承受更大的压力。由于这种压力的增加,使得目前一些人对长寿产生了相反的看法,也就是不敢长寿。
例如,中国社会目前就面临未富先老的巨大压力,使得相当多的人不敢长寿。因为,按现有养老保险标准,一位月收入4000元的年轻白领60岁退休时,其生活水准只能维持年轻时1/4的水平。如果活得再长,生活水准可能还会更进一步降低。
心理和行为的难题
当然,如果有经济保障,则长寿固然是一件幸福的事。但是,长寿也面临心理和行为方式的难题。这种难题既来自老人自身,也来自照顾老人的人,很多人会因为不堪心理重负而产生心理疾病,并且自杀和他杀。
尽管科学家的研究显示今后人老后生活自理能力也会保持相当长时间,而且较少患病,但更多的研究结果和普遍的事实是,人难以抗御衰老的规律。当然,克里斯滕森等人建议,应对长寿的方法之一是,不应长期辛劳工作然后完全退休,而应在不同年龄阶段都兼顾工作、学习、休闲和养儿育女。但是,这并不能解决人衰老之后的根本问题。从生理规律来看,人的种种器官其实在二三十岁就开始衰老了,而且以现有的生活水平和医疗条件,在70岁后种种行动不便和疾病的纠缠下老人需要有人照顾。除了照顾老人,社会还有更多地对老年人的医疗服务。
日本是世界上最长寿的国家,平均每10万日本人中,百岁老人就超过15人,在全国1.27亿人中约有21%是65岁以上的老人。然而,人人羡慕的长寿在日本却并非一件幸事,相
反倒是一件令人恐惧的事情。
日本厚生劳动省2008年公布的日本2007年的自杀情况表明,当年有3.3万人自杀,每天就有约100人自杀,其中60岁以上的老人占了近一半。世界卫生组织的报告则认为,老年问题是导致日本人自杀的主要原因。日本的自杀率是51/10万人,男性自杀是女性的2倍,这比美国的22/10万人的自杀率高了两倍多,是英国的三倍多(15/10万人),但是比东欧一些国家的自杀率低,如立陶宛(92/10万人)和乌克兰(62/10万人)。
尽管造成日本人自杀的原因有多种多样,如债务和疾病以及自杀文化,但年老后的身心疾病和心理障碍造成的自杀是最主要的。如果不计年龄,则在自杀因素中,抑郁是造成日本人自杀的主要原因,占其中的20%,其后才是疾病和债务等原因。
日本厚生劳动省研究小组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家看护人员4人中就有1人患有轻度抑郁症。当看护人员年龄在50岁左右时,这种情况的比例大概是20%;而65岁以上老人去照顾其他高龄老人的,甚至有近30%的人到了宁愿自杀的程度。另一方面,由于日本文化中有一种不给他人添麻烦,自己应照看好自己的做人原则,因而老人为了不给子女添麻烦而选择自杀的案例也逐年增多。这种因照顾老人而引起的心理疾病和自杀、杀人情况被称为“照顾疲劳”。
日本的一项调查发现,41%的日本人不愿意看到自己年老,因为他们对于年老体衰、疾病缠身、终日接受护理的“黄金岁月”感到沮丧。同时,日本全国老年人和老年医学中心一名研究人员主持的研究发现,83%的人对于年事渐高感到焦虑。当被问及是否愿意长寿时,41%的人表示“不是很想”或者“一点都不愿意”。日本人最为关注的老年问题是卧床不起、年纪渐长、退休后失去正常收入以及患上致命癌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