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1: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文化的调研报告

篇1

1 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 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 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 B了解部分 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 B不太清楚 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 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 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 B打电话 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 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 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 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5参考资料

篇2

摘 要:分析当前染织艺术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意义,针对市场对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能力的要求,结合市场要求改革实践教学环节,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让染织艺术设计专业毕业生更快地进入工作状态。

关键词:染织艺术设计 实践教学 改革 创新

染织设计专业堪称国内最早的设计专业之一,但染织艺术设计教育的体系还很不完备。从这个角度来看,染织艺术设计又是一个新兴的、亟待发展的学科。一个老专业,如果不能在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与时俱进,就很可能失去生存的空间。怎样培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的设计人才,并尽快与国际先进水平接轨,是我国染织艺术设计教育面临的重大课题。如何对现有染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改革与创新就成为了解决这个重大课题的重中之重。

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有外出写生、传统图案临摹、毕业实习,同时包括几个专业课程的课内实践等。

一、染织专业外出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外出写生作为染织专业的基础实践课程,在前几年写生过程中都是按照大的写生方向要求学生,写生的要求、内容和其他专业没有根本的区别,没有切实的考虑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写生课程应该根据所学专业的差异,在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手段等方面都应该有所区别,应该更加注重装饰色彩的教学。

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染织专业写生教学的改革与创新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注重植物的写生

染织专业的写生教学应与其他专业的写生教学区别开,针对染织专业的发展方向应该要求学生对植物进行全方位的观察、了解以及对如何表现不同植物进行训练,在传统的染织教学中植物的写生特别是花卉的写生是染织专业学生的必须课。只有对植物有了充分的认识、充分的了解,才能在以后的设计中更好的表现植物图案。如在花卉写生中要注重花卉的内在结构、明暗关系等方面的了解,只有了解了花卉的内在结构,才能更好地对其变型,只有了解了花卉的明暗关系,才能在以后的色彩归纳中更好的提炼其中的色彩。

(二)、培养提炼元素的能力

在原有植物写生的基础上,要注重学生对元素提炼的训练。在设计过程中很多同学都一头扎到传统图案里面,总是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加工,进行再设计。虽说传统图案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大家应该学习与借鉴。但在怎样才能在传统图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设计出现代感、时尚感十足的图案,这就要求学生一定要注意元素的提炼。

大自然中的元素千千万万,传统图案也是从这些元素中提炼加工出来的,我们应该让学生学会发现元素,提炼元素,然后在此元素基础上运用现代的创新思维方法,设计出现代感、时代感十足的图案。学生要表现出原创的、时尚的、真实的作品来,必须加强元素的提炼能力。

(三)、注重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

染织专业在设计纺织品、地毯、纤维艺术等作品的时候,要考虑不同技法的运用,因此在写生的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各种事物固有肌理的能力,同时要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表现各种各样肌理效果的能力。纤维艺术是染织专业一个很重要的必修课,他就强调有些肌理的制作,在注重了各种肌理效果的表现以后,很多内容都可以轻松表现。

(四)、要注重装饰色彩的训练

在整个写生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对色彩的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装饰色彩的表现能力。

很多染织的学生在作业联系的时候,不重视色彩归纳概括能力的训练,往往是在书上抄下来一套现有的色彩运用到自己的画面中,基本上没有色彩概括的能力。因此在写生的教学中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色彩的能力,更多的训练装饰色彩的表现。装饰色彩比起一般的色彩更加注重色彩的表现力,更加注重色彩概括归纳能力,以及色彩的情感因素。

二、重要课程课内实践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课内的实践教学对染织专业学生了解市场,针对市场进行设计是很重要的训练过程。如《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例。

《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是染织专业非常重要的一个课程,在这个课程中如何让学生全面的进行设计,如何让学生针对市场进行有效的设计,设计出来的作品怎样去实现生产,如何去销售等问题都需要学生掌握一定的能力。

整个课程的安排与过程是课程成功的保障。《室内纺织品配套设计》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市场,并根据市场的情况状态进行有效的设计,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在了解郑州市场的基础上,分析郑州市场缺少怎样的纺织品,或者说哪一部分的纺织品配额不足,然后设计出自己品牌的纺织品。为了达到更好的训练目的,我把学生分成组,一组10人左右。

课程的安排是:

1、市场调研

考察郑州市主要的纺织品市场,调研不同品牌纺织品的风格,出一份调研报告,调研报告内容主要包括:调研时间、地点、调研的品牌、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让学生充分了解郑州纺织品市场。

2、分析市场调研的内容,确定郑州市场上缺少那一部分的纺织品。如:一组学生分析完之后,确定在整个纺织品配套设计中缺少文化的内涵,特别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的中原文化。

3、新品牌的研发

确定缺少那一部分纺织品设计后,针对这一部分纺织品进行新品牌的研发。如:上文所说的缺少中原传统文化,就运用中原传统文化的元素设计一套纺织品。

这一步不光设计这么简单,同时包括:新品牌研发的战略思路,研发策略,产品开发、新品牌的主要风格、品牌的市场定位、人群定位、纹样、色彩、尺寸、价格、制作工艺、产品特点、店面结构与风格等。

4、营销策略

联合市场营销的学生共同制定新品牌的营销方案、营销策略。通过这样的训练让学生充分了解新品牌诞生的过程。让学生站在纺织品设计公司老总的高度去全面考虑问题,解决问题。充分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总之,通过染织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改革与创新,让染织专业的学生摆脱了只能“纸上谈兵”的单一能力,锻炼了学生了解市场,针对市场进行设计的能力,我相信通过这样的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与创新,染织学生的发展空间会更大,更能适应市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梅、梁军,《新编装饰图案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7。

篇3

如何让我们的民族艺术回归到学生生活中来,需要一番的思考和借鉴。我们以韩国为例。前不久,某学校领导到韩国学校参观考察,看到的是目前韩国的学校建筑仍然保持传统的建筑风格,历史的厚重与民族文化的传承通过建筑来反映出来。反观我们的学校建筑风格,学校的窗户早已被塑钢窗所替代,漂亮极致,而韩国仍然却仍然保持着古典木质窗格,这让来自中国的客人都倍感亲切,感到一种发自内心地对学校的敬意。其实,这就是一种对文化的亲近感、归属感。让我们的民族文化、民间艺术深入课堂,实现传统文化的“内驱力”,提高学生的艺术底气。2014年9月,我主动承担起山东省研究课题“关于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合作探究教学的研究”课题,并结合学校自身特点和学生兴趣所向,充分开发校本课程———民族特色美术教学系列活动,目前已经开展了“门的研究”和“青花瓷鉴赏”两块内容的教学研究。作为教师,我们完全可以根据教学需要选择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形式。而学生则可以根据自己兴趣点选择研究方向,学期末一份调研报告、一份PPT、一张宣传海报、一份调查问卷、一场汇报展演、一段采访VCR呈献给大家,使得学生始终在探究和兴趣的作用下自主学习、双轮驱动。这样的教与学,让“学”成为一种习惯和爱好,让“教”充满活力与生命力,使得学生中热爱民族艺术、探究民族文化的人多了,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更为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全面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成为我们不竭的创作源泉

清代纪昀说过:“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2008年奥运会的奖牌设计,充分体现了这样的内涵。“金玉良缘”,中国人讲究缘字。中国人欣赏金子和玉石,它吉祥、富贵、辟邪,本身就渗透着中国几千年来的文化,应该说这是中国民间美术意义化造型的典范。它的设计成功借鉴传统形和色,将本土传统文化和西方理念融会起来,借鉴民族色彩中的精华,有效地运用到现代构成理念中去,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的民族艺术教育的内涵。于是,我引导学生观察传统的色彩和那些过去他们曾熟视无睹的民族艺术,唤起他们对民族的地域特色的感知,帮助他们认识中国传统艺术的审美规律。中国传统典范(如建筑彩画、宗教壁画、民间年画以及中国服饰、京剧脸谱等等)是今天用以当代设计的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源泉,它给人们以许多的启迪和广泛的内涵。这些典范凝聚着人类对色彩规律研究的智慧与经验,是我们学习民族风格的极好途径。而民族风格仍是现代设计的重要课题,可以提升我国现代色彩设计中的精神内涵,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

三、让我们的民族艺术更具有文化自豪感

篇4

关键词:传统文化;校园文化;高职教育;文化素质

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对从业人员的知识、能力、综合素质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而对以培养适应社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高职院校而言,进一步加强高职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只有将技能知识与人文知识相结合,才能培养出社会所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中国思想文化史专家张岂之教授在《谈大学生文化素质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中说:什么是素质?素质是指人才在思想上、道德上、心理上、文化上必须具备的条件。思想上的必备条件是:有国家民族观念;道德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担各种义务的自觉性和享受权利的正确态度;心理上的必备条件是:有承受各种困难和挫折的耐力,并有毅力和勇气去加以克服;文化上的必备条件是:有较高的文化基础和较渊博的知识。素质有多种,在各种素质中有一个基本素质,这就是文化素质。而民族优秀文化的学习是文化素质教育中的重要部分。简而言之就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古代思想家的智慧,汲取生活智慧,并且与当代的思维相结合来指导人生,从而成为现今信息时代所需的复合型人才。在校园里营造一种学习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是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更是是凝集和谐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形成和谐校园文化,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理性客观地看待世界,继而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增强学生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

当今高职院校需要将传统优秀文化遗产作为思想资料,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运用多样的途径进行潜移默化地熏陶。对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来探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优化课程设置: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

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是侧重高级技能的形成,因此,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以职业文化素质教育为核心,秉承“科技与人文相融、能力与素质同步、学校与职场对接”的理念,采用公共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家讲座模式,开展职业文化素质课程。

(一)重点开设文化选修课程

高职院校重点开设一些公共选修课程,如中国文化概论、中国古典哲学、中国名著导读、中国历史导读、传统文化与人生智慧、诗词欣赏、艺术欣赏、书法、中国民俗民风等人文类课程。这些课程能浓缩文化艺术之精义,便于学生在较少的课时内基本掌握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和全貌,而且这些课程具有较强的兼容性,适合不同专业的学生选修。

(二)限选与专业有关的文化必修课

例如,法律文秘专业应该围绕法律文秘专业必备的技能素质,开设中国古代法律文化、古文品读、师爷文化、书法、儒家文化等课程。学生在夯实技能的同时,能够吸收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的精华,使秘书职业技能成为“有根之树”,文化素养这个“根”深,职业技能这棵“树”才能“枝繁叶茂”。

(三)定期举办人文艺术系列讲座

制度化地举办高水平的人文艺术系列讲座非常有必要。如定期请一些名家来学校讲座,或者请一些艺术家现场指导有艺术爱好的学生。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可以开拓师生的视野,让大家在美的享受中感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而且这些艺术家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散发着知识的魅力,使他们身上具有一种独特的“气场”,这种“气场”能够很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

二、拓展校园网络文化的阵地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上的知识容量也越来越丰富,学生利用信息的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网络成了他们学习的重要工具之一。高职院校要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教育阵地,弘扬传统文化,以构筑传统文化宝库,拓宽知识视野为目标,以尊重学生、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为原则,规范管理校园网络,形成内容丰富多样,氛围自由的网上教育系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主人翁责任感,提高他们的参与意识,由外在的被动接受转化为内在的主动接受。

(一)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

“读什么决定着想什么”。在内容上要构筑网上文化精品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文化内容,才能对其学习方向进行引导。图书馆是传统的文化传播窗口,而现在,校园网络也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二者各有优势。图书馆资源与校园网络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开发利用网上图书馆,可以建设“名著必读”“名曲欣赏”“理论精华”“史学点滴”“民俗大观”“书画博览”等栏目,真正构筑一个内容丰富、精品汇萃的网上文化宝库,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性的学习平台,拓宽知识视野,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

(二)开辟BBS讨论空间

在形式上开辟BBS讨论空间,推动网上文化活动。BBS是学生提供倾诉、展示自我的平台,也是学校教育者了解学生、发现问题、改革教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更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起来,开展一些“网上文化沙龙”等交流活动,教师可以以平等身份介入,就传统文化的问题与学生展开讨论,不仅能够更好地推动师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而且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给予适当引导。

三、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

在一次诗歌朗诵会上,一位教师选择《相信未来》为大家做朗诵示范,等教师满含深情的朗诵结束后,台下学生都被震撼了。诗歌传递的那种对社会的独立思考,对真理的热爱,对生命的热情,对未来的坚信,使每位学生都深受感动。这件事对笔者触动很大,深刻意识到文化是心灵净化的源泉,而弘扬传统文化加强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纵观中国教育历史,从整理《诗经》的大教育家孔子,到以杰出的教育家北大校长为代表那些大学教授,处处可见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言传身教。他们以特有的人格魅力熏染着学生,实现了育人的目标。所以,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教师的肩上一直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高职院校在强化教师职业技能的教学业务能力之外,也要在教师队伍中常规化地进行传统文化学习交流活动,或定期选派人员外出学习等。通过不同方式加强教师承传传统文化参与意识,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在课堂教育中言传身教,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励和师生间的良性互动,达到“春雨化人”的教学效果。

四、丰富学生的社团活动

高职院校推进文化素质教育,要特别重视实践体验,而不是强硬灌输。这就需要高职院校要尽量给学生搭建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平台,其中学生社团这个平台不能忽视。学生社团能够使大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行自我管理和主动发展,是大学生最容易接受和热爱的校园组织之一,在校园文化发展中最具传播性。所以,在弘扬传统文化、建构和谐校园文化建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力量,以社团活动作为依托,在课外活动、校园生活、社会实践等各个环节开展传统文化活动,如开展读书活动、诗歌朗诵、才艺表演、国学教育等丰富的文化活动,通过学生个体的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吸收传统文化精髓,提高人文素质的同时,促进校园社团文化的和谐发展和学生个人的健康成长。

五、开展学生社会调研活动

笔者结合自身教学经历,认为弘扬传统文化非热情所不能,如果没有对传统文化一份虔心的热爱,弘扬之说就无从谈起。故而,要引导学生开展传统文化社会调研活动,激发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可以让学生从熟悉的家乡文化做起,以其家乡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调研报告。这种社会调研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对家乡文化的了解和热爱,进而增进对民族和国家的认同,而且能够实现技能培养和社会实践的合二为一,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完成了从“教”到“学”“做”的教育过程。

弘扬璀璨的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具备中华民族优秀品格的大学生,是中国当代各高校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重大使命。高职院校则要根据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和要求,建立高职教育特色的文化素质教育体系和模式,实现文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对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动高职教育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我们要将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精粹和要义渗透到专业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学生管理、校园文化、社会实践等各个层面,使其升华为师生的文化自觉,源自内心的文化追求,通过营造富有人文氛围的校园环境,建立和谐的校园文化,形成独树一帜的高职文化素质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高原,《1995年以来我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河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9月第14卷第3期。

2.俞步松,《略论高职院校文化素质教育课程开发与设计———以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0年第32期。

3.崔芸、林宇健,《基于网络的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党史文苑》,2010年8月下半月。

4.曾文斗,《夯实基础着眼创新———浅议“高职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篇5

关键词:民俗文化;当代;价值;思考

我国历史悠久,几千年的历史造就了我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传统民俗文化是我国民族精神发展的源头,也是我国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外来文化对于我国传统的民俗文化造成了有力的冲击和影响,民俗文化的发展空间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在一点点的缩小,传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族文化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动力,只有对民俗文化的当代价值保持认识,才能为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指明合理的方向。

民俗文化因其核心要素民俗是集体遵从的、反复演示的、不断实行的,所以具有增强民族的认同,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的功能。与此同时,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差别,民俗常常会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但其也有一些稳定的特征。一般民俗都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转承性、规范性等特征。

民俗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民族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根源,是我国民族的根本。民俗习惯的不断传承,对于民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理工了重要保证。另外,民俗文化也在不断的发展与变化中,不断的受社会的影响。民俗文化的变迁与发展,是其自身发展的需求,也是当代社会的需求。民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社会心理等多方面都有着影响,民俗文化是社会团结的重要根源,也是人们价值观的体现,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的核心内容。

民俗文化对我国当代社会的发展也有重要的价值,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民俗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其包括民间的传说、戏曲、娱乐、技能、信仰、价值观等不同的内容,民俗具有丰富性,并且在传统的民间生活中得到传承与发展。只有弘扬民俗文化,才能延续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可以培养民族精神,提高民族的认同感。在民间,各种民俗文化中蕴含着各种优秀的文化,并且形成了庞大的历史信息链。民俗文化中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独特的精神,民俗文化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与启迪。民俗文化中承载着具有浓重色彩的情感,是我国传统文化有力的传承。民俗文化可以加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提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民俗文化具有维系的功能,可以使我国不同民族之间保持良好的向心力与凝聚力,对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丰富的民俗活动,各种民俗活动的进行,可以让人们寄托民族情感,并且对生活和心理进行调剂。民俗文化中包含了传统的文化资源,是现代社会旅游业中的重要内容,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可以为社会带来良好的效益,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我国民俗文化现阶段的现状不容乐观,需要得到有效的保护与推广,从而保证民俗文化得到良好的发展。我国目前民俗文化存在着变迁与消失的现象,民俗文化的发展变化中,消失和变迁是正常的现象,但是需要对其中变化存在的负面效应进行重视和解决。在民俗文化的变迁当中,传统文化价值存在着严重的流失情况。传统文化价值的流失包括有形的和无形两种流失的方面。传统文化无形流失的方面主要体现在西方节日在进入中国后,中国传统节日逐渐的被忽视,传统节日淡化,外来节日则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传统文化价值流失的有形方面体现上,很多传统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减少甚至消失,年轻人缺乏参与的热情与兴趣,使得传统民俗活动越来越落寞。另外,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国对于民俗文化的价值开发目前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建立了很多的开发模式,促进了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但是在对于民俗文化价值开发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需要进行反思。首先,对于民俗文化缺乏有力的保护,并且保护方式不够完善。民族文化保护的相关立法不足,民俗文化存在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很多保护措施的滞后性使得民俗文化难以得到良好的保护。其次,民俗文化过分的受商业操作的影响,很多人在追求利益的同事,过分的利用民俗文化作为经济来源的措施,对民俗文化的长期发展会存在一定的危害。最后,民俗文化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着同化、破坏、伪造等现象。很多地区为了创造经济效益,模仿其他地区的民俗文化,并且采用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影响了我国社会安定的发展。

民俗文化现阶段发展情况不容乐观,各地区必须重视对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合理开发,才能达到弘扬民族文化的目的。政府和相关部门需要对民俗文化的立法等手段,为民俗文化的传承提供法律基础。在对于民间文化的发展上,要建立合理的人才库,避免出现人才断层,民俗文化失传的现象。另外,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尊重民俗文化的内涵,禁止对民俗文化不合理的开发与利用,严谨各种基于民俗文化上的模仿、伪造等不良活动的开展。

民俗文化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础,在国家经济快速发展的同事,需要对传统的民俗文化进行重点的保护,推进经济与文化的双重发展。在对于民俗文化的开发利用上,要提高其各种行为的规范性与合法性,从而保证相关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民俗文化对于当代社会的价值重大,只有充分的发展民俗文化,促进民俗文化的繁荣与发展,才可以达到精神文明建设的目的。在民俗文化的保护上,要加强相关立法,使得保护民俗文化的行为有法可依,促进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文明,徐载娟,景成,王铁环,刘景慧.托口古镇民俗文化调研报告[J].怀化学院学报,2010(04)

[2]吕红艳.保护与开发: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民俗生态旅游[J].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

篇6

高校团委应用新媒体工作方式研究

新时期构建高校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研究

论大学生就业社会网络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时期高职院校生态伦理教育创新研究

高职院校学院制改革相关问题分析

外来人员适用非羁押性强制措施调研报告

校企合作的利益生产可能性曲线分析

试论产业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缺失和重构

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核心价值观培育探讨

浅析英语广告语的句法特点

高校党建工作机制的构建与创新

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项目档案的管理与思考

略论高职院校绩效考核的实施与管理

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源信息特征:一个实证研究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测评要素与职业特点分析

高职教育“高等性”与“职业性”关系再探

校企深度合作的制约因素及破解途径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建设初探

浅谈高职学生公寓引入5S管理的意义

汽车产业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研究

高职院校关于订单培养协议的几个问题

工学结合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浅析新时期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传统文化“和”对低碳经济创新的新启示

台湾地区高职教育发展的几点启示

浅谈高职院校人际关系和谐化之构建

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体系构建研究

以感恩教育为切入点创建特色德育体系

国际商事仲裁中的调解法律问题探析

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缺陷与强化措施

从科学发展观视角解读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管理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对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统一的若干思考

试论马克思重建个人所有制的精神实质

高新技术企业关键人力资源流失的应对措施

对永定土楼旅游市场营销的几点思考

马克思批判人类中心主义的三个维度

医师多地点执业现象的法理透视

从普遍设定义务的角度谈环境权的实现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职能转变及其原因分析

城市环境治理模式若干问题研究

高职院校教育成本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心理和谐是构建高职院校和谐校园的基础

关于高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探讨

谈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学生的职业素质培养

近代日本吞并琉球对今天中国的危害性分析

当代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

篇7

作者:李建生 李翠萍 雷敬卫 孙刚 陈随清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

积极改革教学方法,创造条件开展教学研究

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鼓励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和认知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组织课堂教学,开展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动手能力等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学方法改革和研究,改进教学方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由此不断推动教学改革,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重视临床思维能力培养,开展师带徒学习模式为培养具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及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具有坚定的中医职业信仰和中医诊病的思维方式,能熟练运用中医传统方法诊疗各科疾病,对仲景学说有系统研究的优秀人才,我校经过多方论证,依托河南地方资源优势,开办了“中医学(仲景学术)传承实验班”,培养为继承和发扬中医学精髓而奋斗一生的中医传承人才——仲景学术思想的传人。为该班学生在校内外选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高的知名资深教师进行授课,并且选聘中医临床水平高的名老中医作为学生的临床导师,负责指导学生早临床、多临床、反复实践。学生则2~3人一组,跟从1名导师,3个月进行一次轮换,不局限于一家一师之言。学生边上课边跟师临床学习,打破了集中实习的局限,拓宽了专业知识面。举办教学大奖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为了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改革和创新教学方法,促进广大教师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学观念,钻研课程教材,探讨教学手段,强化教学设计能力,实现从“实践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加强教师间的相互交流和学习,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学研究水平,我校每年组织一次教学大奖赛,互相观摩教学。并且每次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变化,历年来分别举办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大奖赛”“高层次暨双语教学比赛”“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等,形式灵活多样、内容各具特色,对加强研究性教学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改革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建立教育研究创新体系,完善管理激励机制学校充分发挥教育研究在教学中的导向作用,促进教育科研工作蓬勃发展,切实加强教学研究课题的规范管理,不断完善管理激励机制,探索教育科研改革的新途径。如把教育科研与教师的职称晋升、岗位聘任、职务考核、评先评优等工作挂钩,先后出台了《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奖励办法》《教学研究课题经费管理办法》等,对教育教学研究课题的实施、检查、结题、经费、奖励等都作了全面而详尽的规定,保证了课题的顺利开展。由此形成以课题申报立项、中期检查验收、成果鉴定报奖等的一套科学、规范、合理的教育研究课题全过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了教育科研在我校发展和改革中的促进作用。通过教育科研管理新体系的实施,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开展教育科研活动,提高教学科研队伍水平为营造良好的教育科研氛围,搭建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平台,学校积极开展各级各类和形式多样的教研培训活动。如“教学科研论文写作的思路与方法”“教学科研程序及注意事项”等专项培训;定期组织全院大型“教学观摩”“优秀教案展评”“获奖教学研究成果交流”等活动。由此培养锻炼了一批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富有教育科研意识和组织管理能力的学术研究骨干和带头人,这已成为我院教育科研工作取得显著成绩的主要原因和重要标志。

学生参与教学管理,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学校成立了学生信息员教学管理委员会,每学年换届一次,管委会下设教学信息管理、宣传调研、策划协调3个部,独立自主积极开展各项工作。开展师生座谈学生根据学习情况,主动与各二级学院教师联系,组织学生召开师生座谈会,并针对对课程的理解、学习方法、对中医药学的认识、国外研究情况、学院学科及实验室建设情况、考研问题、就业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热情,促进了师生了解,对于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有一定的意义。开展课程调研学生对正在开设的主干课程、多媒体课程的教学情况进行调研,撰写调研报告,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并把学生调研报告反馈到各任课教师,利于教师及时整改。组织征文活动,参与教学管理以“学生眼中的河南中医学院”为主题举行有奖征文活动,从学生的视角,了解学生对我院办学特色、教学管理工作的思考与建议。并组织评选优秀论文,将论文发至各教学部门及管理部门,作为工作参考,并协调各教学部门和任课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决。在毕业生离校前也召开多次专题座谈会,收集毕业生就业相关信息,同时,通过问卷和用人单位反馈等形式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根据调查情况,组织学生代表参与对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调整。开展学生科研活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思维遵循“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的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学习项目”活动。该项目面向学生创新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自主选题设计、独立实施并进行信息分析处理和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学生通过自主选择项目,进行以独立性思考和创新性工作为核心的研究性学习,探索和建立以问题和课题为核心的学习模式,引导学生在本科阶段进行基本的科研思维与科研方法训练。通过对中医药学专业认证主要环节质量标准的实践,我们认识到,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是一个符合时代需要,能够促进中医药高等教育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标准。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的建立,为我们实现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供了依据。按照本科中医药学教育标准进行中医药学专业建设,对于实现中医药人才培养目标有积极意义。

篇8

扎根民族,时尚融合

麦丽燕回族服饰研发工作室和宁夏麦丽燕工贸有限公司于2012年正式成立,公司是宁夏麦丽燕慈善基金会下属的社会责任性企业,其品牌“麦丽燕”回族服饰由宁夏麦丽燕基金会理事长洪梅香主导设计研发。公司的经营原则是:创新发展、服务社会;积累收益、用于慈善。公司在麦丽燕基金会的指导下独立经营,公司章程明确规定了把公司的经营收入全部用于社会慈善事业。公司借鉴发达国家和沿海发达省的慈善事业先进经验,选择了麦丽燕回族服饰的设计研发和生产加工项目,希望开辟一条社会慈善事业新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慈善新机制。

“麦丽燕”回族服饰在广泛借鉴吸收了阿拉伯国家以及我国其他信仰伊斯兰教少数民族服饰特点的基础上,不断自主创新,在众多回族服饰中脱颖而出。“麦丽燕”回族服饰集生活化、时尚化、国际化于一体,有职业装、婚礼装、生活装等类200多套,其中20多款获得了国家专利。品牌产品包括:女装外衣、纱巾盖头、手工刺绣家纺、手袋、回族地毯等系列。2011年,麦丽燕回族研发室工作室获得了由国务院公布、文化部颁发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传承保护点”。“麦丽燕”很好地将伊斯兰文化价值观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体现了当代中国穆斯林服饰设计发展潮流,满足了广大群众对民族服饰日益增长的社会需求。

文化传承,大爱无疆

中国回族服饰文化历经1000多年历史传承深化而来,回族服饰是回族作为一个独立民族保留下来的最重要的民族标识。中国现有2000万穆斯林,其中约980万是回族。回族消费者有购买并穿着具有鲜明回族特色民族服装的需求。

篇9

一、“适用性与可行性相统一”的课题选择指导

要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最难的是学生不知道怎样去选择一个适合的课题进行研究学习。选择课题要遵守以下原则:一是适用性原则。二是可行性原则。根据以上原则,结合我校学生实际以及学校的条件,我们选择了以“寻找家乡的文化”为主题的课题研究,在老师的指导下,制订了活动方案,以我校周边几个社区为研究对象,设计一系列活动开展课题研究:乡村历史——武邑县城历史回顾;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人的文化生活;乡村特产——武邑农家扣碗调研。活动在初二、初三开展,以活动小组的形式进行,每个小组6-8人,安排一名组长,一位指导老师。

二、“双轨导向”模式课题研究过程指引

根据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我们根据“先扶着学生走路,然后再让学生独自行走”的原则,进行了“双轨导向”模式的研究过程指引的探讨,即:“双轨调查研究-双轨展示指导-教师导向、学生定论-扩展实践”的调研过程,教师全程跟踪学生研究过程。

“双轨调查研究”。这是指按照方案,按照研究的项目,在给予学生充分指导的情况下,学生与老师分开参与调查研究,对同一个项目,老师与学生使用同一个方案,但要分开行事。如“乡村文物古迹——窦氏青山调查”,根据方案,我们通过查找资料、采访文化名人、实地考察等方式进行研究,由于师生的文化水平不同,研究过程的立足点、着力点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老师能做到“身先士卒”,从收集材料到写总结报告,都先学生一步,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在不知如何操作的情况下,有老师的榜样和范例可以模仿,老师也可有更切合实际的经验与之交流,能达到相辅相成,教学相长的效果。

“双轨调查展示”。在研究过程中,学生常常会出现茫然不知所措,或者出现了不是预料中的问题,这时候老师的指导就起关键作用:老师先将自己调查收集的材料及调查结果甚至分析报告作好“展示”,然后再用部分同学所调查收集的资料作案例分析,与学生共同明确活动目的,掌握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技巧,以及得出结论的方法。让学生在重新学习的基础上“重整旗鼓”,第二次进行时,效果明显不同,无论是学生处理归类资料的能力还是分析能力都比之前有明显提高。

“教师导向,学生定论”。这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现有的调查资料,继续深入调查、整理资料,最后得出结论。例如:“乡村生活——太平庄、东关村的文化生活”,该小组通过口头采访、实地观察等方式收集了许多资料,并附有照片,既有过去的材料,又有现在的材料,但如何用这些资料,学生无从下手。经过老师引导后,学生会思考:为什么相连不可分的两个村庄的居民文化生活有着这么大差异?文化生活的差异折射出文化的传统与传承。老师的点题明确了学生调查和资料整理的方向,强化了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思考进一步深入,逐渐走向形成定论的阶段。

扩展实践。这是拓宽空间思维,实现知识的转移,实现“学以致用”。即在“双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自行模仿进行调查研究,放手让学生自行迈步。在完成了“寻找家乡的文化”的课题研究后,我选择了一个相近的小课题“走进乡村文化名人”,要求学生自己组织、自己制订调查方案,自己进行调查研究,自己写好汇报(必要时老师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得出结论。对活动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转移应用,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课题表现方式指引

“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课题表现方式上,抓住“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使课题研究紧扣语文的教学目标,使课题研究从课外又回归到课内。

语文的本质之一是“语言学习”,就是教学生学习正确地理解语言和恰当地运用语言,切实提高语言表达和运用能力。无论是上网搜集,还是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所得到的资料都是很好的语文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大量文字阅读中,根据要求获取自己所需的材料,归纳相关的中心观点,从而培养学生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如在“乡村文化古迹——窦氏青山调查”研究性学习中,活动开展有“调查方式”“调查内容”等要求,除了了解历史文化的内涵、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等丰富的人文内涵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调查报告”的文体特征,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在成果展示时,教师指导学生尝试用新闻体裁,写作新闻报道展示成果,同学们很快掌握了新闻报道的写作方法,达到了语文学习与语言运用的目的。

四、“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成果展示指导

经过两年的课题研究,我们进行了成果汇报展示,成果汇报分三步进行:一是教师成果汇报。由教师以身作则,进行活动成果汇报,给学生以借鉴。二是帮助学生组织成果展示。引导学生对调查进行分类汇总,得出各种形式的成果和结论。三是师生成果展示,形式多样化,成果包括有教师的教研论文,有学生各种各样的作品,如:自办的报纸、手抄报、活动日记、小论文集、可供参考的资料,图片、照片,有“学术性”的调研报告,有精彩的演讲、生动的故事会……尽显多样化的特点。

篇10

摘要:本文以实际课题项目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督促引导,并在产品设计课程中进行教学应用与实践,培养学生设计实践能力和课题应用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一项结合实践传授学生专业技能、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教学方法,能够适应工业设计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符合当前工业设计专业的发展形势。

关键词:项目教学法;产品设计;课程教学

一、产品设计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产品设计是一个应用性极强的学科,但现在的专业教育与应用需求却容易脱节,一方是企业急需专业人才,一方却是学生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很多企业与公司都不愿接收没有实践能力的毕业生,原因在于现在的课程教学还是只局限于校内环境,校企联合的机会不多,学生得不到实践的机会来锻炼自己的设计能力,设计与实际应用还有一定的差距。各大院校虽然也有模型实验场地,但也只能通过模拟课题的形式来进行实验,对于实际生产过程当中存在及应克服的问题不能考虑到位,甚至失去了应用设计的价值。今天,产品设计课程教学还面临着中国工业设计行业发展所提出的更高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大众化高等教育背景下所带来的现实问题。

二、项目教学法的实施方法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最好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这样做不仅容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还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更能使他们在解决真实的问题中建构自己的知识构架。项目教学法就是在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以实际的工程项目为对象,教师针对具体项目为学生进行解析,并让学生围绕工程项目分组进行讨论、协同工作,最后以共同完成项目的情况来评价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的的一种综合的教学方法。

具体实施方法是:教师不再把虚拟的设计课题直接布置给学生,而是在一个实际项目为导向的条件下,学生为主体参与其中,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并进行展示和自我评价,最终由授予项目的一方作为主要评价主体。这个过程教师已经不是主导者,而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监督者。学习的重点在于探讨学习过程,以使学生在实际项目过程中理解和把握课题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创新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合作能力等,是一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方式。

三、项目教学法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通过项目教学法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学生有机会通过实践参与实际设计工作,了解真正工作中所需要的设计方法和技能,使得自己的学习更有目的性和针对性,学生也更能在实践中发现自己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实际问题更能锻炼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项目包括校企合作设计项目、竞赛项目或实际调研项目等。下面以《河南省博物馆文化产品创意设计大赛》为例,来说明项目教学法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应用。

项目要求:根据“变化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灵感”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探索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新途径,更好地促进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开发。所参赛作品取材以河南省内博物馆展示的历史文物为依据,运用传统文化结合现代艺术风格,突出文物元素的延伸,体现中原文化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衍生的作品具有珍藏和纪念价值。

针对项目设计目标,我们大胆突破了传统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而是以项目为中心,打破不同类型课程间的壁垒,把传统模式下“各自为政”的若干门课程,譬如产品形态学、产品语意学、产品系统设计、艺术设计专业写作等进行了有机整合,将任课教师组建成指导团队,围绕学生能力建构的实际需求,从不同侧面给予针对性辅导,并进行设计过程的管理与控制。整个项目教学法的实施程序如下:

(1)划分工作小组,明确项目方向。按照学生自愿,教师调配的原则,将学生每3-4人划分为一组。教师对项目要求进行解读分析,按要求对小组下达设计任务。每个项目小组选出项目负责人, 由其负责项目组的讨论、主持、推进等工作,每个学生担当一定的工作角色,履行该任务分工的职责。

(2)制定详细工作计划。指导教师对项目进展的关键步骤、时间及注意事项做统一讲解后,各小组根据项目情况制定各组详细的工作计划,包括对具体步骤的细致划分,尤其是对时间进度的统筹管理教师需要有个整体的把握,所制定的项目计划要严格执行,以保证成果的顺利提交。

(3)组员展开调研、收集资料整理工作。针对项目,教师要求各小组必须到河南省博物院进行实地调研,了解和体会中原文化的博大精深,感悟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感知产品外部形态与其内在神韵的传达。并了解馆内现有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与其它博物馆的文化创意产品进行对比,再通过网络进行补充调研,最终将所搜集到的资料进行整理,撰写成详细的调研报告。

(4)组员展开设计大讨论。在进行了多种形式广泛深入的调研后,将调研成果汇总到小组中进行讨论,提出各种需要解决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为使分组讨论有效地展开,教师要做好正确的引导,不能脱离项目要求的本质目标。

(5)积极创意、探索解决方案。针对所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寻找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法,对各种创意进行探讨,深入剖析,最终确定完善方案。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多次进行,随着构思的深入,讨论的内容也在不断细化。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对涉及到的相关文化元素与形态提取进行辅导,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要求学生系统的整理思路,把最终方案形成设计报告文字稿。

(6)制作模型、版面及文案说明,进行成果。项目完成后,教师组织学生统一进行一次成果会,由每组学生分别介绍各自的项目成果,阐明设计观点和思路,教师和其他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

(7)项目总结与评价。在完成项目后,各小组需要对本组在设计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及教训进行分析,然后对自己的设计做出评价和总结。通过总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对实践过程的认知,推动了以后自发学习的积极性。最终教师将学生设计成果提交至大赛组委会,由主办项目的一方组织评委进行设计的再评价。

四、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总结

在产品设计课程的项目教学实践中,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了实际问题,提高了整体吸收知识的效率,真正掌握了实际需要的能力。这一过程,不仅能激发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也培养了他们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研究能力,更锻炼了学生与人交流沟通的能力、综合表达的能力。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产品设计课程中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大提高了课程教学的质量。然而探索项目教学法更适宜、更高效的操作模式,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继续总结提炼,为高素质、创新型工业设计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伟玲,尹印栓.项目教学式课程体系及其构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

[2] 徐涵.项目教学的理论基础、基本特征及对教师的要求[J].职教论坛,200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