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旅游发展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旅游发展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旅游发展的建议

篇1

关键词:济宁;生态旅游农业

生态旅游农业是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使农业与自然、人文景观以及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高效产业。目前,生态旅游农业在国内外正蓬勃发展,它既是旅游业的纵深发展,又是现代农业中一项具有极大发展前途的特色产业。本文就济宁市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提出相关见解。

一、济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济宁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现状

济宁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产品竞争力增强的目标,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充分利用自然风光、文化遗产优势,并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休闲旅游观光农业开发取得了一定的综合效益。近年来,济宁市各县(市、区)的农业综合开发或农业科技园转变观念,注重加强基础建设,添置休闲娱乐设施,开展旅游休闲服务,把单纯的农业开发转向生态旅游农业建设,特别是充满郁郁生机的各类“农家乐”,给城市人民旅游、休闲、观光增添了一道绚丽的风景线。

(二)济宁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

1、科学规划重视不够。目前基本上是以乡村企业、农民自主开发为主,缺少整体规划和科学论证,功能不配套,市场定位不明,简单效仿,粗放经营,在开发建设上随意性较大,存在着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

2、档次不高,品味偏低。从目前济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状况看,起步较晚,开发类型较少,仍以观光浏览为主要活动内容,停留在休闲农业的基础层次上,内容不够丰富,度假、体验型项目建设不足,生态、文化内涵不高,缺少现代农业展示、教育、示范型旅游活动,社会影响力不大,知名度不高,缺乏吸引力。

3、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存在着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不健全,农业部门、旅游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在管理上还不够协调的问题,一些区域建设总体规划、行业标准和要求还没有统一建立起来,游客的餐饮、住宿、娱乐等安全、卫生等方面还不规范。

4、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还不高。现经营管理人员大多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工作人员,对旅游业缺乏管理经验。旅游服务人员也大多不是正规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的虽然进行了短期培训,但从整体上看素质仍然偏低。

二、济宁市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有利条件

1、丰富的自然资源优势。济宁自然资源丰富,是山东省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和农业大市,水资源储量充沛,境内河道众多,交错密布。济宁动植物种类丰富,总计有127科904种。主要名优农作物有金乡大蒜、邹城大葱、嘉祥细长毛山药、鱼台白莲藕、汶上荸荠和泗水核桃等;被定为山东名产的农作物品种有曲阜香稻、鱼农1号水稻、泗水的小杂粮等。林木群既有阔叶林区,也有不少从南方、北方植物种类的引入,还有柘树、皂角、乌桕等珍稀树种。全市草本、木本观赏类植物有203种,既有广泛栽培的月季、海棠、仙人球,也有名贵的君子兰、蝴蝶兰,有美化庭院的雪松、龙柏,也有点缀居室的文竹景天,花卉品种繁多,争相斗艳。药用植物分布广泛,药用价值大,蕴藏量大。动物种类较著名的有鲁西南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汶上芦花鸡等。这些都为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雄厚的科技力量。现代农业是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现代化的高科技农业不断应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使生产要素的配置日益得到改善。济宁市在农业发展中始终坚持紧紧依靠科技进步,不断强化农业的物质技术基础,大力实施保护栽培、立体种植和粮菜间作、两薯(地瓜、马铃薯)脱毒快繁技术、转基因高抗棉和彩色棉、太空育种成果、人工智能温室栽培、工厂化育苗技术等一大批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先后在全市实施了科技兴农十大工程和111工程,积极兴建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场)。截至2008年全市县以上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场)210处,乡镇建立各类示范园(场)80处,示范园(场)总面积达到6万亩,投资额2.5亿元。为开发生态、高效、观光、旅游农业广泛采用各种高新技术,大规模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大幅度增加产品的附加值积累了宝贵经验。

3、良好的市场环境。生态旅游农业的客源市场主要是城市居住人群,济宁城镇人口209.74万人,客源充足。加之济宁旅游资源丰富,地方特色的旅游品牌品种多,旅游市场吸引力较强,客流量大,据统计,2008年济宁接待入境游客15.6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1778.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126亿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全市上下已形成齐抓旅游工作,齐唱旅游的调,齐举旅游的旗,齐念旅游的经的工作氛围和市场环境。现今济宁市已出台了规范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等行为的旅游景区管理规定,为发展壮大生态旅游农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4、较强的区位优势。济宁位于山东省南部,地处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东邻山清水秀的临沂地区,西与牡丹之乡菏泽接壤,南面是枣庄市和江苏省徐州市,北面与泰安市交界,西北角隔黄河与聊城市相望。济宁区位优越、交通便利,是连接华东与华北、内陆与沿海的重要通道,三条高速公路、三条铁路、四条国道纵横境内,京杭大运河贯穿南北,军民合用济宁机场已经通航,规划建设中的京沪高速铁路在曲阜设有站点。良好的区位优势,优越的地理位置,便捷的交通条件,有利于游客观光旅游、度假休闲。

5、较为成熟的发展经验。济宁市生态旅游农业虽然处于早期萌芽状态,但个别农业休闲山庄初具雏形,如济宁市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任城李营镇的十余处垂钓中心等。加之济宁市经济基础较好,工商经济、民营经济发达,农民创业意识强,特色农业发展迅速,果树(80万亩)、园林苗木(10万亩)、蔬菜、水产养殖等已有相当规模和名气,资源稍加整理,重点发展8-10处生态旅游农业区应该是水到渠成的事。

三、推动济宁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提高认识,加大力度

1、把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产业来发展。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旅游农业是一项朝阳产业,是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业链的延伸,生态旅游农业不仅融合了农村第二、三产业,拓展了旅游业的内涵,形成了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扩大了农业的经营范围,更重要的是农业旅游的发展在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繁荣农村经济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部门应该切实把发展农业旅游作为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手段、一项重要的产业来对待,抓在手上,放在心上,落实到行动上。

2、加大扶持力度,完善相关配套政策。生态旅游农业作为一项新兴产业、朝阳产业,市委市政府应该高度重视,加强组织领导,整体推进,保证生态旅游农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切实研究和制定旅游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品牌支持的基础上,争取在信贷、税收、土地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特殊的支持和政策的倾斜。要加快建立“政府扶持、业主为主、社会参与”的投入机制,加大对生态旅游农业投入力度;对生态旅游农业区内用于农业生产的管理用房、配套设施用房等所需土地指标,予以优先安排,对生态旅游农业建设提供的信贷、金融等优先支持,对生态旅游农业加大宣传、营销推介,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搞好交通、通讯、水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公共服务,增强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活力。

(二)科学规划,试点推动

1、合理布局,科学发展。一是搞好规划,实行理性开发。济宁人口相对较多,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资源丰富,城市旅游休闲消费需求大,要发展生态旅游农业,首先要制定科学发展规划,贯彻“开发与资源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二是在整体规划指导下,对近期、远期的主要任务,可开发的景点、各景点景区的定位、旅游市场的细分,以及开发利用的成本、效益进行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论证实施,努力把济宁建成全国农业旅游名城。三是规范管理,促进科学发展健康发展持续发展。针对济宁当地生态旅游农业存在的问题,按照规范化、标准化的要求,完善行业标准,从当前来看,济宁市人民政府以济政发(2008)26号文件制定了开发建设、经营管理、资源保护、违规责任等规程,这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要一以贯之,落到实处,促其规范发展。

2、先搞试点,而后推广。目前,我国和济宁市农业旅游尚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生态旅游农业的发展还缺少深入的研究,在制定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统一整合资源,促进各经营单位协调和有序发展。可采取“先试点、后推广、先规划、后开发”的原则,先行支持和扶持一批农业旅游示范区作为样板推出,通过抓示范、树立样板等形式,扩大示范辐射效应。例如,南阳湖农场在市政府分管领导和市农业局的倡导与支持下,正在启动农业的规划和建设;济宁市(兖州)农业高科技示范园也已基本形成旅游农业的雏形。

3、加强协调,联合开发。一是在济宁市旅游总体规划框架内和相关配套政策规定下,生态旅游农业涉及的旅游、发改、国土、规划、林业等部门应相互协作,搞好协调,成立相关职能机构,从上而下形成比较系统的工作体系,加强研究、宣传和培训工作,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地推动济宁市农业旅游的发展。二是运用市场化机制,依靠各界力量进行发展。生态旅游农业的投资,一般是长线投资,投资少不成景,投资大见效慢。投资主体要靠各方面的力量,现在最火爆、最具有生命力的还是农民自办和企业办的农家乐、农庄、垂钓中心等景点景区。因此要进一步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和社会资本投资生态旅游农业,积极鼓励农民以土地、资金入股等方式参与建设,推进协作,提高组织化程度,实现生态旅游农业多元化、合作化发展。这就要求政府部门提供条件、旅行社组织客源,农林部门给予扶持,市场运作,才能使农游活动人气渐旺,景点逐步成熟。

(三)发挥优势,彰显特色

1、充分利用地方优势条件。济宁市旅游资源――名胜古迹、山水风景较多,特别是历史旅游资源具有广泛性、集中性特点,济宁市古迹在全国全省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独具特色,吸引着更多的中外游客和文人学者前来浏览探古,开发利用潜力很大。自然风光中有峄山、泉林、南四湖等景色秀丽的山水风景。生态旅游农业要充分发挥好这些旅游资源优势,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重点,把农游产业当作旅游产业的延伸,让农游战略成为济宁旅游的又一个“站点”,使农游收入成为济宁市的新的经济增长动力。

2、突出地方特色,强化园区建设。突出特色是生态旅游农业生命力的精髓,是创造差异性的核心元素。济宁资源丰富,条件优越,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古代遗迹、民俗风情相互融合,具备发展特色农业的优势。把有条件的地方建成技术示范、成果转化、经济龙头、旅游观光的多功能农业园区,牢固树立“民俗文化就是资源、特色品牌就是资源”的理念,在发展生态旅游农业中重视地方传统民风、民俗、历史风情,突出当地文化特点,精心设计生态旅游农业项目和游客参与性活动,如节庆活动、农庄休闲、农家美食、休闲渔业、主题公园、度假休养和采摘体验等活动。以创新的理念、求新的思维,结合实际,研究特色,挖掘特色,突出特色,打造特色品牌,以新取胜,以特色取胜,以品牌取胜,真正达到农业综合效益和农民收入的目的。

篇2

[关键词]邮轮旅游;新兴市场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9-0081-02

[作者简介]李明明(1989-),男,山东德州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交通运输与物流企业管理。

一、引言

邮轮产生于19世纪中叶,最初以提供邮递服务为主,并提供一定量的客运服务。但在随后的150多年间,经过对服务的重新定位、市场的重新选择以及运营管理的改进,邮轮已经彻底蜕变为外出旅游的重要方式之一,邮轮旅游已不再是客运服务的补充,而成为规模化经营并风靡全球的现代专业旅游项目。据国际邮轮协会统计,1980年以来,邮轮旅游的年均增长率高达86%,其中1996—2006年的增长率更是达到93%,这一数据远远高于世界旅游业整体发展速度[1]。

随着世界经济的变化发展,被看做是奢侈品的邮轮旅游正在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悄然兴起。

亚太地区的邮轮旅游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几年其发展速度已经跃居世界前列,成为世界重要的邮轮旅游发展地区。皇家加勒比邮轮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Michael Bayley认为,邮轮旅游在北美地区的发展早已进入了比较成熟的阶段,而亚洲特别是作为世界第一发展中大国的中国,将成为世界邮轮产业的一个新兴市场,将为世界邮轮市场的增长提供强大的动力[2]。

我国邮轮旅游的市场潜力毋庸置疑。漫长的海岸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国民的财富极大积累,消费观念也逐渐改变,这一切都为大规模邮轮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目前,三亚、厦门、上海、天津已成为我国仅有的4个国际邮轮母港,均可作为邮轮旅游的始发港口。此外,我国还拥有16个可提供挂靠服务的港口,分布在我国东部海岸线的海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等地。但我国真正发展现代邮轮旅游的时间不过二十年左右,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远远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

二、我国邮轮旅游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人才匮乏

邮轮产业具有劳动密集性、岗位多样性以及质量特殊性等特点,为了为顾客提供诸如娱乐观光、运动餐饮、消费保健等服务,邮轮必须设置种类繁多的岗位,这就要求工作人员具有各种各样的专业技能,同时工作人员的数量也比一般旅游方式所配备的人数要多,船上乘客与员工的比例需达到22:1。同时,由于邮轮属于相对高端的旅游方式,因此要求工作人员为游客提供高质量、专业化的服务,对工作人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邮轮人才极度匮乏,供不应求,这使得很多邮轮公司只能在星级酒店或从事提供旅游业务的旅游组织中招募人才,其中不乏各种“挖墙角”手段。2012年6月26日,在“邮轮经济与城市发展”论坛上相关专业人士指出,我国邮轮旅游的潜在市场容量十分巨大,其发展对邮轮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十分迫切的,邮轮人才不足将成为我国发展邮轮旅游的一个重要障碍。

2港口及邮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邮轮旅游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近年来,我国东部地区一些沿海大城市制定了建设邮轮母港、停靠港的计划,并按部就班地开展建设邮轮码头的工作,但总的来讲,由于我国邮轮旅游刚刚起步,所以基础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还远远不能满足豪华邮轮的停靠要求。例如,目前在接待邮轮游客时,只能利用现有的货运码头,这一切都不符合邮轮人流与物流个性化的要求,降低了顾客的满意度。由于货运码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脏、乱、差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我国沿海城市国际邮轮旅游的形象。此外,在邮轮的建设上,缺乏拥有中国特色的主题邮轮,现有邮轮的设施与服务多是针对欧美国家的生活习惯设置的,中国游客适应起来相对比较困难,在一定程度上打消了中国游客选择邮轮旅游的积极性。

3邮轮旅游航线开发不足,游客旅游观念相对落后

由于目前我国开发的邮轮旅游航线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与日韩地区,且这些航线的目的地都是各种旅游方式开发程度比较高的地区,因此邮轮旅游的吸引力相对于其他方式来说,并没有太大的优势。长、短线邮轮旅游的路线开发还不合理,重复开发与开发深度不够制约了邮轮旅游的和谐发展。

邮轮旅游在大多数国人眼里仍然属于比较陌生的旅游方式,往往被认为是奢侈的象征,使得很多游客望而却步。但实际上以我国居民目前的消费能力,邮轮旅游已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此外,大部分游客对邮轮旅游提供的服务仍然缺乏了解,对邮轮旅游概念模糊,简单地认为只是坐船旅游,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游客的参与度。落后的旅游观念制约了我国邮轮旅游的发展。

4邮轮旅游的政策法规不完善

政策法规对邮轮旅游的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保障作用。我国邮轮旅游业刚刚起步,不可避免地存在政策法规缺失的问题,现行的政策法规也难以适应邮轮业的快速发展。世界邮轮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地区都有完备的法律和管理制度,如免签或者落地签证等。我国现行的外轮联检手续过于繁琐,通关效率低下,外籍邮轮游客出入口岸极为不便。此外,我国沿海不同口岸的船舶验关手续存在着差异,对挂靠港口的邮轮所要求出具的船舶及游客证件与文件也不同。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不仅给入境的外籍游客造成了不必要的麻烦,也为我国邮轮挂靠埋下了安全与管理隐患。造成了邮轮管理的不规范,其结果是影响了顾客的体验,缩短了上岸游览时间,降低了游客岸上观光和消费的热情。

三、对策建议

1加快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

邮轮产业涉及的部门较多,需要沿海城市发改委、交通、旅游、海事、海关、边防、卫生检验等相关政府部门建立统一的管理机制,因此这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但需要得到政府部门的支持,还要充分调动民间组织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加快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和完善的规章制度。

政府部门及行业协会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大力借鉴发达国家邮轮行业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邮轮业发展的自身条件,逐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邮轮业管理模式。同时,各部门要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我国邮轮行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正确的宏观导向。

2加快邮轮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充分借鉴国外经验,与高校院所进行合作,共同培养所需人才。发掘行业自身潜力,有计划地培养邮轮专业人才。行业协会与政府共同制定人才评定标准,为人才进入设定门槛,保证行业人才的基本素质。广大邮轮公司应把人才队伍建设当做关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头等大事来抓,为专业人才提供优良的服务,广泛吸引各界人才,形成官产学研相结合、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培训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摆脱邮轮专业人才不足的困境。

3做好邮轮旅游的宣传和产品开发及营销工作

面对大部分国内消费者对邮轮旅游这一新品旅游业态存在陌生感和误区,旅游管理部门及相关企业应加大对邮轮旅游的宣传力度,使大众逐步接受邮轮旅游这一休闲度假的新观念、新习惯。沿海旅游城市在改善旅游软硬件环境吸引更多邮轮挂靠停留的同时,要把邮轮旅游作为特色旅游加以宣传,提高其知名度,增加对游客的吸引力。

在邮轮旅游产品的开发过程中,要关注国内消费者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普通民众的闲暇时间有限,且长假期不多,因此在开辟航线时,要合理规划选择合适的天数,多开发短线旅游航线,适当发展长线旅游航线。针对民众的消费和娱乐习惯订购邮轮,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主题邮轮,迎合国内民众的消费习惯。由于邮轮旅游在我国始终被认为是奢侈消费,因此要改变传统观念,就要注意制定有竞争力的票价,吸引更多游客体验邮轮旅游。

4高度重视邮轮旅游的安全保障工作

泰坦尼克的悲剧不绝于耳,康科迪亚号的意外又接踵而至,邮轮旅游存在安全事故并不稀奇,但事后进行仔细调查分析,发现这些事故又都不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在建设邮轮时就要充分考虑安全因素,使得各硬件指标达到最高标准,配备先进的通讯设备、求救设备和救生设备,防患于未然。同时,最重要的是增强游客的安全意识。国内游客所欠缺的是基本的安全意识,应鼓励游客参与安全培训,游客登上邮轮后的第一项活动,就是被要求到甲板上进行一次安全训练,学习使用救生衣及安全设施,了解事故发生时的逃生方式。提高安全意识,从而减少不必要的事故及损失。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邮政储蓄银行;发展

2008年5月24日,海南省各市县邮政储蓄银行全部完成了内部揭牌,这标志着海南省邮政储蓄银行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海南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

2008年5 月 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5个对外营业网点中,有两个被规划改革为邮政银行二级支行,另外13个网点由于不具备专业经营的条件暂按原来模式运作、管理。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的历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从成立伊始仅有的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逐步发展成为以小额信用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等为主渠道的信贷业务体系。随着海南省邮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形成了以工资,理财产品,保险及基金等为主的中间业务体系。在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始终坚持邮政储蓄百姓银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并依托其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工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个网点仅办理储蓄业务和代收话费等中间业务,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理财等其他业务,则需到支行网点办理,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但给乡镇用户办理贷款等业务造成不便,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岗作业、频繁换岗,业务人员的业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效率,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金融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从业人员105 人,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业务产品逐步面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人员配备显然难以满足国际旅游岛和自身金融建设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该支行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导,占总人数的78 %,本科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20%,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博士研究生人数为0人;一线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较大,高中级管理人员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4 %。①

3.信贷产品仍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成立之初,仅有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一种信贷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邮政储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额贷款、房贷以及个人商业贷款等三种信贷业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海口支行已经开始试点企业贷款业务,正逐步向各县市支行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末,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 138万元,而同期屯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 206万元,仅占2.5%。由此可见,其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项目,2010年末,该项业务的余额为1 400万元,而同期屯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 723万元,① 基本不具备可比性。究其原因:(1)质押物范围狭小,仅限于房产。(2)贷款额度小,审批难。(3)营销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此项业务。

4.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包括养老金)、理财产品、基金及保险方面,基本没有开发、创新与营销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较低。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基金收入、保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三部分构成,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范围狭窄。2010年,该支行中间业务收入共计25万,其中,基金收入4万元,保险收入19万元、理财产品收入2万元。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共计567万元,其中农行、中行、建行年中间业务收入均突破百万元,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辖区金融机构的4%,② 由此可见,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

三、对策建议

1.推进网点改革,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专业化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网点少、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层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存折打印机、自助补登折等设备,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同时要扩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务通等自助设备,方便客户,提高效益;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的制约,邮政储蓄银行要在短期内实现邮政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的完全分离也不太现实,在当前形势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专业化经营,积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强标准化网点建设的同时,发挥邮银结合的优势发展特色业务,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外语、营销等专业人才。一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专门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高素质、金融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的金融需求,积极储备包括外语、营销等在内其他专业人才;三是要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配套措施,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快乐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员工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学习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中高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各个业务战线的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发展公司业务,提高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第一,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重点抓住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资金归集类重点客户,大力推广POS收单等业务;第二,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中企业落户的契机,加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真正面向客户,做好公司业务产品的开发工作[1];第三,结合国际旅游岛国际金融业务的需求,发展专业网点,丰富币种和产品种类,开展多币种国际汇款、外币储蓄、外币理财、外币兑换等业务,不断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水平;第四,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周期长、灵活、方便、阳光等优势,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信贷资金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第五,特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高度重视农户信贷业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形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了解和掌握农户准确信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和营销贷款的针对性,逐步拓宽信贷业务和信贷领域[2]。

4.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适时按需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一是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客户,转变其投资理财观念,将理财产品、基金等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二是要吸取其他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总体竞争力;三是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步伐,结合地区特点,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向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旅游资源 深度开发 建议 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旅游业正在从观光旅游向度假旅游转化。由于旅游业的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变化,原有的旅游开发和产品已不能适应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同时,在多年的旅游接待中,不少景区发展与保护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对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度假区作为四川省知名旅游区,同样面临这样的尴尬。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区位于成都市大邑县西北部山区,西南与雅安市芦山县接壤,西北与雅安市宝兴县和阿坝州汶川县相连,南至锯齿山-四合一线,北到羊子岭,东达马头岗。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4'32"-103°16'48",北纬30°30'00"-30°49'05',总面积536.1平方公里。

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区包括西岭雪山高山无人区(简称高山区)、前山景区、后山滑雪场景区(简称后山区)、花水湾温泉区(简称花水湾)等四个景区。本文分析了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区旅游资源特色、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而在对整个旅游区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分别对四个景区提出了深度开发的建议,希望能对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区的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

一、旅游资源特色

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区是大邑县的重点旅游资源富集区。区域内自然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山、水、林、石、兽、天象景观等交相辉映,散发出浓郁的原始气息。奇妙的高山景观,丰富的植物种类,众多的珍禽异兽,构成了这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大熊猫栖息地走廊地带独特的地文景观和天象奇观。

1、理想的山地休闲度假旅游资源

西岭雪山处于青藏高原和龙门山脉的结合部位,与欧洲阿尔卑斯山处于同一纬度,被誉为“东方的阿尔卑斯山”。西岭雪山高山无人区具有延绵的高山草甸、高山杜鹃林、高山红叶等旅游资源,还有大量的高山湖泊。区内地形地貌奇特,珍稀野生动植物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是理想的山地运动、山地休闲、山地度假旅游和原始森林科普、探险旅游的目的地。

2、一流的南国滑雪度假旅游资源

西岭雪山滑雪场海拔2200-2400米,在面积达7平方公里的高山台地上,建有占地13000多亩的西岭雪山滑雪场。是我国目前距离中心城市最近的山地滑雪场(距离成都市仅100公里),通达条件良好,品牌声誉卓著,开发基础较好。

3、量大质优的医疗热矿泉水资源

花水湾温泉区东距成都市区90公里,温泉储水量2亿立方米,水温68℃,富含碘、镭、锂、锶、氟、硅、钠等多种微量元素以及弱碱性氯化物、硫酸盐等化学物质,有人体健康大有裨益。其地热矿水是成都地区唯一达到以医疗热矿水标准命名的大型热矿水,也是国内距大都市最近的以温泉浴疗为主的大型旅游度假区。花水湾温泉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号称“川西第一汤”。

4、自成一体的四季生态观光度假旅游胜地

西岭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其主峰苗基岭是成都市最高峰,终年积雪,景色蔚为壮观。唐代大诗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曾写下了“窗含西岭千秋雪”的千古佳句。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区生态环境好,资源类型多样,春花、夏林、秋叶、冬雪为四季生态观光旅游奠定了良好的资源基础,前山景区、后山景区、高山区、温泉区旅游资源互为补充,雪山温泉、山野林趣、动感体验、浪漫休闲,尽在不言之中。在距成都仅仅几十公里的地方有如此壮美的原始自然风光和舒适宜人的生态度假环境,实为举世罕见。

二、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1、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开发,至今已经发展相对成熟,成为大邑县经济增长点中的亮点。对当地百姓脱贫致富起到了明显的作用。西岭雪山旅游区2006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2.61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8865.05万元。花水湾旅游景区2006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数36.2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9485.47万元。但是统计数据显示,无论游客人数还是旅游收入均呈逐年下降趋势。

2、存在的问题

第一,西岭雪山后山区游客主要集中在冬季,其次是夏季,淡旺季明显。旺季接待能力不足,且山上供水紧张;前山由于缺乏基本接待能力和非市场化运营,四季处于冷清局面。高山区部分属于自然保护区,尚未开发。

第二,而花水湾旅游区度假区目前更是因为产品单一(温泉洗浴)和省内温泉旅游产品的竞争加剧而一度萧条、面临停滞的局面。

第三,客源以四川省内为主,以观光休闲为旅游目的占50%以上。反映出中长途客源缺少,度假商务客人有待开发。

第四,长期以来,整个旅游区冬季滑雪、泡温泉,夏季滑草的形象已深入人心,旅游产品的单一性导致游客回头率低。

第五,整个旅游区旅游商品意识淡漠,除了当地土特产和小吃外,旅游商品基本处于原始状态。

第六,缺乏深层次、高端旅游产品和项目,人均消费较低。

第七,旅游区内有多家公司(企业)分管不同的区域,存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的现象,只顾眼前利益、忽视旅游区长远发展的局面(如旺季超量接待)。

第八,整个旅游区缺乏文化定位,文化底蕴没有充分挖掘,也是景区低层次接待的主要原因。

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该旅游区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旅游区健康、持续发展。因此,对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度假区旅游深度开发与保护研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三、旅游区深度开发战略目标及总体建议

1、深度开发战略目标

近年来,成都市一直在努力打造“休闲之都”,并争取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2007年,成都正式被授予首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称号。加之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度假区所在的大邑县对发展旅游高度重视,把旅游业列为该县的支柱产业,这些有利的因素对旅游区的深度开发创造了良好的机遇。

因此,遵从成都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打造龙门山段旅游资源、建设具有国际水准的高山休闲度假胜地的构想与部署,以西岭雪山高山区、前山景区、后山滑雪场、花水湾温泉等特色旅游资源的整合为基础,以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契机,将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区规划建设成为区位条件优越、通达条件良好、产品协调互补、主题特色鲜明、意境悠远高雅、服务质量上乘、功能结构完善、观光-游憩-体验三位一体的综合性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区的建设目标是,跻身于国家4A级旅游区之列。

2、深度开发总体建议

对西岭雪山、花水湾旅游资源重新整合,整体规划,加强旅游度假设施及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营造度假环境、创新旅游产品、完善度假服务、挖掘旅游文化、塑造旅游形象等一系列举措,打造一个崭新的、集高山滑雪、徒步穿越、科考探险、山顶观光、森林度假、温泉康疗等为一体的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示范区。

由于前山景区、滑雪场景区和花水湾景区的旅游开发建设已经初具规模,调整、改造难度较大,适逢成都市整体开发龙门山段旅游资源之良机,有关部门应该抓住机遇,以高山无人区为突破口,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提升旅游形象,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兼顾开发与保护,打造高山原始森林景区,加强对整个旅游区内四个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大力营造全方位的度假环境,挖掘整个景区文化内涵,提高休闲度假服务水平。

四、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建议

以旅游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在对西岭雪山-花水湾整个旅游区统筹兼顾的基础上,分别对该旅游区内四个景区提出如下建议。

1、西岭雪山高山区开发建议

西岭雪山高山区位于黑水河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属于大熊猫自然生态栖息地走廊地带,因此,一切与旅游有关的活动都必须以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促进保护区建设为前提条件。作为“对自然、文化景点负责任的旅游”,生态旅游“一方面促使保护自然环境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给当地带来收益,支持和推进保护工作,利于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种保护与发展相结合的生态旅游形式注定是大邑县发展西岭雪山高山区旅游发展的主导方向。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未来旅游者中约1/5为生态旅游者。从大邑县现阶段游客状况看,在保证生态旅游发展不对保护区产生任何负面影响的前提下,在规定时段、规定区域和规定线路,由专业部门组织开展徒步穿越、科考探险、生态调查等旅游活动,严格限制人员规模和景区滞留时间,具有可行性、现实性和操作性。对此,本文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每年适旅期为3-6月及9-11月,夏季汛期严禁一切旅游活动。

第二,旅游活动区域、范围、线路由林业部门及其下属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划定,并上报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备案,一切涉旅活动必须严格限定在划定范围内,并以不破坏环境为最高原则。

第三,不面向大众开放,仅以高端消费群体、特殊群体、海外游客等具有生态旅游知识的人群为服务对象。这里的“特殊群体”包括自然主义者、相关专业科研人员、科普教育者、科学探险者、相关领域会议代表等。

第四,旅游宣传、组织、管理及具体实施应由林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共同负责,旅游公司、旅行社等机构必须服从林业和旅游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并保证提留足够比例的旅游收益用于保护区的建设方面。

第五,初期旅游团队以游客数目不超过20人为宜,旅游规划上应该尽可能提供不同时段、不同线路的多样化产品组合,旅游时间以4-15日游为宜,具体实施上应该突出体现个性化、绿色化原则。

第六,目前,可以先期开发两条线路,一条是西岭雪山后山滑雪场索道-日月坪-阴阳界-红石尖-白沙岗-干草坪;另一条是西岭雪山公路高飞水处徒步到达干草坪。对于旅游日程为4-5天者来说,可以干草坪为目的地;对于旅游日程在6-10天或更长者来说,可以干草坪为主要宿营地点,再继续设计两条线路:一条是前往合厂岩-火烧银,另一条是前往戏子岩-弯弯沟-九龙池-四城门-碴口石等。

2、西岭雪山前山景区开发建议

西岭雪山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及国家级森林公园,有莽莽林海、悬崖绝壁、奇花异草、珍禽异兽、激流飞瀑,还有云海、日出、佛光、阴阳界、日照金山等变化莫测的天象景观。景观独特、生态环境幽雅是西岭雪山前山区最突出的优势。生态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财富。以森林为主体的生态旅游(森林生态旅游)已成为现代国际旅游发展的大势所趋,并且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因此,原始森林景区的旅游开发要改变单一观光的不足,要融入生态旅游和体验旅游的新理念,把西岭雪山前山区打造成集四季观光、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3、西岭雪山后山滑雪场景区开发建议

滑雪是一项回归自然、挑战自我、健身强体、休闲娱乐、增长知识、陶冶性情的运动方式,与高尔夫、马术、台球并称为“四大绅士运动”。滑雪旅游具有运动健身、休闲娱乐双重功能,是参与性、娱乐性极强的度假型旅游项目。西岭雪山后山建有中国目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好的大型高山滑雪场、大型雪山游乐场、大型高山滑草场和高山草原运动游乐场,其滑雪旅游在中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一带极具吸引力,完全有条件打造成天府之国的度假胜地。因此,后山区要打造成为集滑雪体验、山地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当前应考虑扩大滑雪场规模和滑雪场的坡度,以吸引高端滑雪人群和专业滑雪爱好者。

4、花水湾温泉区开发建议

根据温泉旅游开发的主体功能要求,考虑到旅游市场需求、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花水湾温泉开发的理念可以归纳为“浪漫花水湾”,即“在情境中泡汤,在快乐中疗养,在度假中交往”。充分挖掘与创新花水湾的优势旅游资源,将以前单纯以温泉度假为主的一元旅游产品向多元旅游产品发展,让温泉成为花水湾的系列产品之一。在整体开局上,要突出“花的海洋,水的世界,人的乐园”三大主体,打造集生态观光、温泉体验、娱乐互动、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

另外,可以将相距3-10公里的千佛山、唐王坝两个自然生态景区作为配套新景区,逐步开发自然观光、徒步旅行、穿越探险等旅游项目,使之成为花水湾温泉旅游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配套景区,最终建成高质量、高档次的温泉健身、医疗康复中心,并形成新的花水湾温泉度假旅游区。在营销推广中,要注重宣传温泉文化,对温泉的医疗、保健价值,促进温泉保健、温泉医疗康复旅游产品的开发。

5、旅游区文化及旅游商品开发建议

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旅游区的发展也是如此。在西岭雪山旅游区文化的发掘上,可以“生态文化、冰雪文化和温泉文化”三大文化为基调,即在高山区、前山可以生态文化为打造重点,后山滑雪场可推出冰雪文化,花水湾温泉区则以温泉文化为核心。旅游商品是文化的载体,围绕三大文化,策划三大系列的旅游商品。对原有和即将开发的旅游项目进行文化的重新定位,逐渐打造出具有一定文化品味及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项目,赢得旅游者的认可和青睐。

篇5

关键词:巍山县;经济发展;问题;对策

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县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使当地经济发展具有特殊性。巍山县是多民族自治县,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其多民族的人口结构给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巍山县位于高原山地地区,虽然拥有丰厚的自然和旅游资源,但交通、内需、产业结构等问题,是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巍山县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截至2014年末,巍山县户籍人口为31万,劳动力人口为18.5万人,占总人口的59.68%,劳动力人口中还有16%的富余劳动力。据2015年巍山统计年鉴统计,全县生产总值完成475492万元,按201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比”增长10.4%,生产总值有一个稳步健康的提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55973万元,同比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169456万元,同比增长16.6%;第三产业增加值150063万元,同比增长8.9%。目前,巍山县的招商引资在第二产业方面以“一园四片”工业园区为主要平台,加强招商项目服务和跟踪督促。但就整体而言,该县的招商引资重点仍然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以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为招商引资的主导方向。下表清晰地反映出巍山县重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招商引资数量和重大项目占比也是最多的。

二、巍山县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交通不发达

目前,制约巍山县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滞后。巍山县作为多民族自治县,其特殊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到目前为止,部分行政村、自然村依然没有解决“村村通”问题。交通的不便利,直接影响的是居民的出行量和交流,造成闭塞;交通的不便利,使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的巍山县,无论是在景区景点的打造,还是在吸引游客提高景区的载客量方面都严重受到制约,对巍山县发展旅游业进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的影响较为巨大。同时,交通的不便利,对巍山县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及农产品的外销出口的巨大影响更是非常明显的。所以,政府在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大投入不仅是必要的也是非常重要的。

(二)内需不足,出口市场窄

从2015年的巍山县政府发工作报告和巍山县人民政府网站来看,巍山县政府是十分重视招商引资的。但问题在于,巍山县把招商引资作为解决政府性负债,摆脱政府手中没有钱的尴尬局面的办法,致使该县没有一个长远的规划和有针对性的实施办法。巍山县的经济发展需要有自己的活力,如何拉动内需,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找到适合巍山县出口的市场,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三)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巍山县现在的产业结构是“二一三”结构。巍山县不能走资源消耗型的工业化道路,但轻工业、低耗能的建筑建材业可以作为巍山县工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点。按照产业结构发展的规律,巍山县产业结构应调整为“三二一”结构,坚持发展以南诏国历史文化旅游景区建设为重点的旅游业和现代业为主的第三产业,打造好以风电为主的清洁能源、以锑为主的矿冶业等第二产业是目前巍山县调整产业结构的方向。

(四)县内贫富差距大

经调研,巍山县居民收入有相当大差距。有些居民家庭年收入可达十几万,有些居民却只能吃低保。差距的存在,除了家庭背景、居住条件等客观条件制约之外,还有因历史的原因导致的社会发展不平衡程度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不同的原因,问题的解决需要信心和耐心。

(五)旅游景区的宣传与规划力度不够

巍山县旅游资源丰富、景区景点有浓郁的特色,但较之大理古城、丽江等著名的旅游地,对旅游资源的开发,对景区景点的有规划的打造,并扩大宣传,增强吸引力存在差距。因此,在深度挖掘旅游资源,做特现有景区景点的同时,对整个巍山旅游业及其发展进行整体规划,做好宣传这篇大文章,是巍山县经济发展必须思考的问题。

三、对大理市巍山县经济发展问题提出的建议及策针建略

(一)加强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是制约巍山县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建议在巍山县落实26亿的者摩山隧道招商引资建设项目,使巍山县成为大理州通往普洱市等地的重要通道,通过提高巍山县的交通辐射力,促进旅游业和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议充分利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建设的有力条件,争取国家和云南省、大理州的政策支持,努力解决交通等基础设施滞后问题;建议用好政策,很抓村村通工程,对不适宜居住的村寨,加大安居工程的建设和投入力度,谋求新的发展。

(二)实现拉动内需和扩大市场的统一

虽然巍山县拉动内需和扩大市场还需要一定的时间,但是这是一条必须要探索的道路。要真正拉动内需,巍山县政府需要充分考虑,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大背景下,通过供给侧改革,为人民物质文化需求的满足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同时,需要进一步认真解决好脱贫致富问题,努力增加居民收入,为拉动内需和扩大市场奠定坚实的基础;另外,巍山县可以凭借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在农产品及旅游产品的加工制作方面形成特色和拳头,拓宽大理、丽江等著名旅游地的市场,巍山县还临近保山市、临沧市和南涧彝族自治县,除了向大理、丽江寻找市场之外,也可以挖掘着三个地区的市场及资源为我所用。

(三)打造以旅游为中心的龙头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链

在大旅游发展的背景县,凭借巍山县独有的历史文化和资源优势,做大做强做特做精旅游产业,使之成为巍山县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前景广阔,大有可为。建议进一步对巍山县旅游产业的发展进行认真规划,并通过实施认真落实规划,谋求旅游产业的新发展;建议进一步打牢旅游品牌的基础,如赋予“美食节”以更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提升巍山县的旅游知名度,扩大特色旅游影响力;进一步扶持并打造精品客栈,有助于留住游客,助推巍山县旅游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发展。建议以旅游产业为龙头,打造出有巍山特色的产业链。当前,通过旅游纪念品、特色美食的开发,通过“互联网+”的模式的介入,通过旅游产品电商平台建设,加快智慧旅游步伐等措施,不仅可以助推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而且,能以旅游产业的发展为龙头,带动巍山县产业的全面协调发展,助推巍山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四)脱贫致富

建议巍山县政府在脱贫致富方面,进一步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争取政策支持,整合资金,创新产业帮扶模式,做好以龙头企业帮扶带动群众增收、以专业合作社帮助带动贫困户增收、以家庭农场实现贫困户增收三篇文章;加大精准扶贫的力度,在发动群众、落实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上采取超常规措施,注重把扶贫搬迁与发展旅游相结合;除了改善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外,必须高度关注居民的精神生活,如何转变居民落后的旧观念,激发居民生产的积极性,使居民主动有意识的改善自身的生活条件,改变政府一头热,居民等靠要思想,让居民自觉自发的致富,才是一条长远的脱贫致富道路。

(五)加大巍山旅游景区宣传,打造有巍山特色的旅游

对于旅游的宣传,一是要加大资金的投入,广告要打出去,人力、物力的宣传都需要资金。要让游客知道有巍山县这个地方,游客才有意识到巍山来旅游。二是打造巍山的特色,如果巍山县的景点景色是别的景区都有的,或者别的景区远远超过巍山县,那么游客肯定不会选择巍山县旅游。巍山县要打造一个别的景区景点无法模仿和超越的特色,使之成为品牌。比如巍山将小吃打造为旅游的一项品牌就是十分成功的,有相当一部分热爱美食的游客慕名而来,从而使游客驻足,增加了游客在巍山县的停留时间。

四、结语

篇6

薛宏斌(延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一是财税金融方面,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适当调整现行主体税种留存老区的分享比例。鼓励中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中石化华北油田分公司、国有商业银行、保险企业、电信、移动、联通等企业在延安境内设置法人企业,实行税收属地管理。

二是国土资源方面,建立健全油煤气盐等资源综合利用机制,完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建立统一的资源初始产权有偿取得机制,进一步扩大地方在资源管理、矿业权审批、资源配置等方面的自主性和支配权;支持延安开展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

三是生态建设方面,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协调解决新一轮退耕还林缺口资金。

四是项目建设方面,国家油煤气深度转化综合利用重大产业项目优先向老区布局;对有条件就地加工转化的能源、资源开发利用项目,优先核准审批。

五是区域合作方面,建立区域合作机制,解决单兵作战、各自为政的窘境,推动深度融合、一体发展,形成合力,实现互动共赢。

平凉市

杨维周(平凉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一是争取有更多含金量的政策。全面落实《规划》中提出的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制度,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陕甘宁革命老区重点工程和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系数。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贫困地区国省干线公路改造的补助标准。进一步加大地质勘查和国土资源调查的投入,并实行资源开发地税收优惠政策,支持老区发展。

二是建议把平凉列为国家生态环境补偿试点地区。平凉境内的泾河、汭河、葫芦河属于渭河主要的一级支流,是陇东黄土高原主要的水土流失区域,也是黄河流域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源头地区,在黄河流域的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源泉和生态屏障作用。对此,请求国家把平凉列为国家生态环境补偿试点地区,并在财政上给予补偿、在生态环境项目安排上予以重点倾斜。并积极争取将老区整体进入国家生态环境屏障建设规划。

三是建议推进平凉能源基地项目建设进度。平凉是国家确定的能源化工基地,加快煤炭、电力、石油等资源开发建设势在必行。对平凉进入《陕甘宁革命老区振兴规划》和《“金三角”能源综合开发指导意见》,并已落实投资主体的煤炭资源开发、电厂建设等重大项目,请国家有关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尽快核准实施。

四是协调争取重大项目进入国家专项规划。平凉属经济欠发达地区,无力承担重大交通、能源等重大投资建设项目。对此,建议对平凉市提出的重大项目,在陕甘宁革命老区范围内,捆绑包装,统筹申报,共同做工作,统一汇报衔接,争取国家更多的重视支持。

五是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与有关地区享受同等政策待遇。建议在煤炭、石油资源勘探开发上,陕甘宁老区各省市享受同等政策待遇。

六是加强协调配合突出联动发展。会议倡议抱团发展整体联动,避免出现恶性竞争,破坏环境,留下遗憾。成立陕甘宁发展研究中心非常及时,我们一定会积极参与。为推动《规划》落实,我们也成立了宏观经济研究室,创办了《区域经济研究》双月刊。

铜川市

郭宏杰(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一是尽快建立陕北组团发展合作机制。建议由省西部开发办牵头,延安、榆林、铜川三市和富平、三原、泾阳三县紧密合作,研究提出陕北组团发展的目标任务,建立政府、部门和企业之间定期交流合作的机制,推动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二是加强榆林、延安、铜川三市之间能源产业的深度合作。一方面,立足铜川的区位优势和便捷的交通条件,努力把铜川建成延安、榆林煤炭、石油等资源向南运输的重要集散地和通道;另一方面,实行资源市场一体化,协调资源性企业加大对铜川的煤炭供应,帮助铜川解决产业转型中煤炭资源不足的矛盾,支持铜川发展火电,努力把铜川建设成陕西重要的火电生产基地;发挥延安、榆林石油资源丰富和石油产业技术先进的优势,深化与中石化的合作,加快宜君油气资源开发,争取西安三桥炼油厂迁至铜川建设,尽快形成生产规模,延长产业链条,努力把铜川建成陕西新的炼化产业基地。

三是加快接续资源开发。铜川油页岩资源丰富,已探明储量10亿吨,居全省首位。加快油页岩和煤层气的开发,需要放在陕北组团发展的合作框架中统筹考虑,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的审批,借助延安、榆林有关企业的技术优势加以推进。

四是要加快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建设。以延安为龙头,其余7个地级市和9个县互动,着力开发红色旅游资源,打造以红色旅游为重点的旅游目的地,做大做强红色旅游这个品牌。加强与延安、榆林和泾阳、淳化、旬邑、富平等地的合作,加快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尽快使泾阳—淳化—旬邑—铜川—富平革命遗迹线成为新的红色旅游精品线路。

五是要加快历史人文旅游精品区建设。着力挖掘黄土文化、民俗文化等历史文化的内涵,尽快形成西安(秦始皇帝陵)—铜川(玉华宫)—延安(黄帝陵)—榆林(统万城)等一批彰显黄土文化的历史人文旅游精品线路。

六是要加强旅游产品开发。围绕红色文化、黄土文化,加快旅游产业研发基地建设,开发形成一批文化力作和旅游创意产品,推动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

七是进一步加大资金投入。争取国家通过财政贴息、费用补贴等方式,加大对老区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争取中央投资优先向老区的民生工程、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等领域倾斜。争取中央安排的水利建设等公益性建设投资,尽快取消县及县以下资金配套,提高中央公路建设资金对老区公路建设的补助标准。

八是争取国家对规划项目的审批和建设给予倾斜。争取国家实行资源转化战略,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在规划布局和项目核准方面尽量给予老区倾斜,优先在老区布局建设。

九是加大生态环境建设的投入。争取国家加大对老区生态环境建设的补偿力度。

十是争取实行对口帮扶。以产业发展为重点,争取东部地区一些发达市县与老区市县开展对口帮扶,通过东西共建产业园等方式,促进老区的特色产业集聚发展。

十一是争取政策支持。争取国家批准老区八市九县,开征资源开采生态补偿费,石油、煤炭按每吨售价的2%征收,其他矿产资源按1%征收,以建立矿业企业矿区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责任机制。

吴忠市

乔晓燕(吴忠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一是建议在陕甘宁革命老区内新办的各类企业,自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免征企业所得税5年,6-10年内减半征收。

二是陕甘宁革命老区从事鼓励类产业的企业和在新能源、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业等领域形成循环产业链的企业,减按15%的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三是将革命老区范围内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收入按现在的由中央分享60%,省区分享20%,市县分享20%的比例调整为中央分享40%,省区分享20%,市县分享40%;进一步研究增值税分税政策,扩大西部地区地方分税比例。

四是在革命老区内先行先试煤炭资源税从价定率征收,使资源产地更多地享受到资源收益,为经济区发展提供更加坚实的财力支撑

五是降低建设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门槛,鉴于本区域内荒地、石砾地、沙漠化土地等未利用土地较多的实际,为了鼓励各类建设少占耕地,建议新增建设占用未利用土地的项目不受年度计划用地指标的限制,并免收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

六是新农村建设用地(包括耕地)不占用年度计划指标,不受耕地占补平衡限制,同时对农村土地整治和村庄整治给予项目和资金倾斜,提高农村土地利用效率。

七是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能源、煤化工等产业在申报项目时,简化审批程序,加快审批进度。

八是考虑规划区内发展优势产业所面临的总量减排等方面的实际困难,建议国家在审批排放二氧化硫项目时,采取一事一议、分别对待的原则,依据规划区资源禀赋的实际及其对国家能源的支持,客观地解决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指标。

九是结合宁夏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建设总体战略和建设中国(吴忠)清真食品和穆斯林用品生产基地需要,建议经济区内各成员地市在吴忠市清真产业涉及的技术、人才、市场、资金等多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十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建议国家把生态补偿纳入规划,提出各类生态补偿问题的优先次序及其实施步骤,研究制定生态补偿政策,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将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中生态补偿所占比重。

十一是建议国家将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发展规划的主要内容,在资金、项目等方面予以重点倾斜,进一步加大林业建设,将“三北”防护林造林工程资金补助提高到500元/亩,林业建设贷款的贴息率提高到5%。

十二是加快推进水权制度改革,增加黄河呼包银榆过境段的水资源配额,尤其是扬黄灌区的水资源配额,增强其生产开发能力。 在经济区内尽快规划实施一批大中型水利大型工程,建立黄河水资源丰蓄枯调的供水机制。

十三是在央企布局上向陕甘宁革命老区倾斜,充分发挥中央的调控功能,积极引进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和港澳台大型企业,全力促成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带动强、财税贡献大、实现就业广的大项目、好项目落户到呼包银榆经济区具备条件的地方投资置业,以进一步带动经济区发展。

十四是加大对陕甘宁革命老区的教育投入力度。

十五是加大对各类人才的引进和交流,建议中央加大资金转移支付的力度,建立经济区农村劳动力培训专项资金;建议中央制定特殊政策,从科研院所和东部发达地区选派一定数量的高层次人才,到经济区工作,通过实施各种激励机制,如不受当地人员编制的限制、工资待遇享受特殊政策等,最大限度的发挥他们的才能和优势,参与区域内的科研攻关和经济开发,同时对到经济区创业、就业的高素质人才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

彬县

张宁(彬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一是加大财政政策扶持。希望中省财政对彬县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等领域予以投入支持。彬县财政每年也列支专项资金,作为工业发展基金、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农村产业发展专项扶持资金等。

篇7

二获取的资料主要包括与旅游发展有关政策文件、规划文件、专项报告、测绘及电子图件等资料,交通现状及规划、住宿设施的基本情况、通过与市场监管局原有熟悉的渠道了解餐饮规模档次分布情况名特小吃及其服务质量、购物中心和旅游商品专卖店等分布情况和服务效率情况、

通过市气象局,获得全市气候情况、气象灾害分布及特点,掌握气候规划现状。

通过市水务局获得水灾害特点及其。对旅游资源的不利影响

对省内类似景区的服务项目、配套设施、餐饮住宿、消费水平等信息

旅游发展,规划先行。我国旅游规划伴随旅游业发展走过了30多年历程,对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指导和促进作用,但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规划成果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可操作、可落地性方面,根源则主要在于规划研究编制和评审的体制机制层面,深层原因是认识和定位不准确,都急需变革调整。当前,围绕“十三五”旅游业发展需要,各层级、各重要领域旅游规划正在修编过程中,在此,笔者总结自己对旅游规划问题的思考,以供交流、讨论、参考和批评。

如果说,在旅游业发展的初期,研究编制旅游规划本身就基本能够实现规划工作目标,而规划成果往往是次要的——通过组织编制规划表示对旅游业的重视,同时尽可能摸清资源家底和听听专家、专业机构、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至于规划所提出的目标、任务、对策、措施能够落地当然好,不能落地也无关紧要,因为大家的认识和意见都不成熟、不明确,都需要在工作实践中去摸索、调整、修正,那么,进入本世纪以后,旅游规划的主要功能目标就必须通过规划实施来实现,此时规划意见和建议的科学合理性即必要性、可行性、指导性、可落地和可操作及其效果、效率、效益就是最重要的,相应进行旅游规划工作思路和体制机制的实质性调整就非常必要,而且非常紧迫。

一、对规划主体的认识

通常认为,规划是接受委托的专业机构研究编制的,即接受委托专业机构是规划主体。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为,一个国家、地区、城市为发展旅游需要研究编制规划,先由旅游主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报经政府批准后,制定工作方案并申请经费,发展改革部门批准规划立项,财政部门批准并下达经费预算,旅游部门组织招投标或者通过询价确定接受委托的专业机构并与之签订协议或者下达委托书,其后的规划调查、研究、编写文本、咨询论证、评审等专业性工作,都由受托专业机构负责,旅游局等支持配合。由此,大家就认为规划编制主体是受托专业机构及其组建的规划编制项目组。

实际上,规划——包括旅游规划——编制主体应该是各级政府,接受委托的专业机构只不过是具体执行的技术机构。首先,研究编制规划的决定是由当地政府做出的,包括为什么研究编制规划和规划工作的目标任务、方式及方案计划和任务分工都是由其决定和批准的,更不必说规划经费和其他支持保障条件也由其提供。其次,更为重要的,规划所形成的意见和建议也是由其主导和认可的,规划研究编制专业机构只是按照规划标准和规范将这些意见和建议用文字、表格、图形等表达出来,其中有些意见和建议可能是研究编制规划的专家和机构提出的,但也必须是当地政府认可和需要的。简言之,专业机构及其具体工作专家承担的是技术性任务,就是将各方面的意见、意图收集起来,然后用规范、科学的方式汇总分析并表达出来。这些意见和建议可以来自各个方面,但都必须是被当地政府认可和采用或准备采用的。此外,规划咨询、论证、评审等技术性工作,不管是由受托专业机构来组织,还是政府及其旅游部门组织,所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对象主体也是政府。最后,规划文本批准、和规划意见、建议采纳应用无疑也是政府的事。

总之,各级各层政府在规划工作方面,首先必须明确自己是规划研究编制、批准和贯彻实施的主体,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责任,而规划研究编制专业机构和专家承担的不过是具体专业性、技术性工作任务,只相当于建筑师、工程师在建筑设计和工业产品设计上的角色。当地政府一定不能立了项、给了钱就置身事外“当甩手掌柜”,那样是不可能编制出能够实施并有效发挥指导、促进作用的旅游规划的。

二、旅游规划的类型划分及其主要任务

旅游规划一般分为概念性规划、总体规划、实施性规划,在景区和目的地还有修建性详细规划,与此相关的还有规划编制前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咨询论证报告以及规划实施的行动计划、行动方案和具体建筑设计方案与施工方案及施工图。规划的名称不同、性质不同,其目标、任务也就会不同,不能企求毕其功于一役——用一个规划解决旅游发展和工作中的所有问题。就此,笔者针对不同类型旅游规划的主要任务和功能目标提出以下意见:

(一)概念性规划。主要任务和功能目标是研究确定国家、地区、城市、目的地、景区的旅游主题概念,工作内容是根据市场需求、供求关系和资源条件确定规划对象能够和需要做什么,至于具体怎么做、做什么、谁去做、什么时候做等等都只一般性提及,不是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简单说,概念性规划只解决主题概念是什么、怎样立得住的问题,大致与可行性研究报告相同,二者的区别主要在于可行性研究主要是就既有主题、既定项目集中解决是否可行问题,概念性规划首先是要回答主题和项目是什么、怎么样的问题。

(二)总体规划。主要任务是根据主题进行谋篇布局,作用和功能目的是让主题得以实现,并就围绕主题所要选择的项目、开展的工作进行必要性、可行性研究,一般也会就如何实施提出一些总体上或原则性的意见和建议。因此,总体规划通常包括规划对象一定阶段的发展建设目标任务、方针原则,旅游发展和开发建设的重点任务和对策措施,产业、产品、项目的空间布局,旅游基础配套和保障条件,规划实施步骤和计划等。总体规划是战略性、指导性、规范性和约束性的,需要专项规划、实施性规划、修建性详规等来进一步明确怎么做、何时做、谁去做等问题。

篇8

河湟文化河湟地区旅游资源发展对策建议

一、对青海东部河湟文化旅游资源的认识

1.河湟区域范围及河湟文化的界定

青海是“三江”(黄河、长江、澜沧江)之源,“三江”谓之华夏民族的摇篮。从人类的发展史可以看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源地多出现在一些重要河流的沿岸。比如,非洲北部尼罗河流域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埃及;公元前21世纪亚洲黄河流域的中华民族也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夏朝;公元前18世纪,西南亚的“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域)建立了南北统一的奴隶制中央集权国家——古巴比伦王国;在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公元前1000多年就出现了约20个奴隶制小国,等等。几乎所有的文明起源都离不开河流,每条大河都是人类文明的摇篮。

我国从夏朝到汉唐,乃至元、明、清时期,都将黄河流域看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人们迁徙往返最频繁的地区,莫过于今天青海东部和甘肃接壤的地区——河湟地区。河湟区域顾名思义是指靠近黄河、湟水两条河流的地方,大致包括黄河上游九曲之地和青海境内湟水谷地,具体讲是指今天青海省境内青海湖以东,包括西宁市及所属湟源、湟中、大通3县,海东地区互助、平安、乐都、民和、循化、化隆六县,海南州贵德及黄南州大部分在内的地区。然而,任何一个区域的划分都不是绝对的,它是人们根据地区特点和人们的需要人为界定的。当我们从文化的视角对古代河湟进行地域划分的时候,这种文化的区域范围应该广得多,不可能有一个固定的界线。因为文化的发展不是孤立的,它具有传播和衍化的属性。所以,笔者认为,古代河湟文化的范围还应包括甘青交界地区、河西走廊及宁夏部分地区。以河湟地区上世纪我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乐都柳湾出土的文物为例,发掘出的马家窑文化石岭下类型、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从新石器时代到青铜器时代的墓葬共1700多座,出土文化遗物4.9万余件,其中仅陶器就有3万余件。该区域平均海拔1700—2500米,是省内地势最低、自然条件最好、人口最密集、历史文化最悠久、经济最繁荣的区域,也是省内六大世居民族(汉、藏、回、土、撒拉、蒙古)文化交融并存的沃土,为孕育河湟文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河湟文化是青海东部河湟这一特定区域内黄土高原向青藏高原的过渡带,是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的贸易地,是秦汉文化通西域文化的交融地,是长期以来中原文化与边疆少数民族文化相互渗透中形成的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它与藏文化相比较,具有更多汉文化的特征;与中原文化相比较,又具有更多少数民族文化的成分。因此,河湟文化带有复杂的民族色彩和东西部文化的过渡特征,成为多元文化融合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典型缩影。

2.河湟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

河湟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璀灿夺目的古文化。具有代表性的有乐都柳湾墓地出土的近4万件彩陶,这使河湟具有了“彩陶故乡”“彩陶王国”之称,有极高的旅游资源开发价值;民和喇家遗址是我国考古发现的唯一一处灾难性遗址,有“东方庞贝”之称,可开发为世界级旅游景点;南凉古国(虎台遗址);宋代唃厮啰政权所在地青唐城(今西宁)遗址。

二是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文化旅游资源。汉、土、撒拉、回族、藏、蒙古等民族民俗风情各具特色,特别是土、撒拉族民族风情文化旅游在国内所独有。河湟“花儿”也独具风格。

三是神秘、悠久的宗教文化。河湟地区有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名的宗教寺院,如以瞿坛寺、塔尔寺、佑宁寺、夏琼寺、却藏寺、卡的喀哇寺、阿琼南宗寺、白马寺等为代表的藏传佛教寺院;以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循化街子清真大寺、平安洪水泉清真大寺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寺院;西宁北禅寺、湟源南朔山、互助五峰寺等道教寺院。上述各派寺院宗教文化底蕴深厚,宗教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

二、青海省东部河湟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1.对青海省东部河湟文化旅游资源的挖掘、研究不够

受人才、资金等制约,对河湟文化的挖掘力度不大,旅游资源开发方面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不高,许多景区景点的旅游项目还处于待开发状态,有些重要内容面临后继无人、濒临灭绝的境地。有些虽然进行了挖掘,但由于种种原因,无法得到有效保护和充分展示。同时,在挖掘人文资源、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旅游商品开发方面较滞后,旅游产品结构不合理,缺乏配套服务设施,旅游基础薄弱,产业规模小,综合效益低。

2.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率较低,文化和旅游尚未形成有机结合

厚重、多样的历史文化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是发展旅游经济难得的宝贵资源,但目前青海省东部地区对这些文化资源还基本停留在挖掘和保护上,没有真正地将文化和旅游有机融合,走出一条文化和旅游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的发展之路。如旅游景区对自身文化挖掘不够,景区内展示地方民俗文化不充分,大多数景区还未设置相应展示当地和景区文化的场所。同时景区内不同程度存在讲解不完善、对文化方面的知识讲解不到位的现象。

3.文化产业的开放程度较低

旅游市场体系建立尚不完善,没有形成有效运转的市场分工合作体系,没有形成有效关联的文化产业链条,文化产业发展未成为支柱性产业的充分必要条件——诸如文化产业规模要大、文化产业集中度要高、文化产业并联性要强等还不具备。到目前为止,文化产业的市场主体尚未确定。

4.展现河湟文化的载体还不多

如西宁市区还没有一条能够充分展示河湟文化的步行街,反映河湟文化的传统曲艺演艺场所缺乏,使得来青海省东部旅游的游客不能在晚间很好地体验地方特色文化。同时,各县、区的曲艺演出一般以村社为单位,规模小,属自娱自乐,向游客展示的机会少,无法获得应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5.旅游宣传促销手段滞后

对国内外游客的不同旅游需求进行有针对性的产品促销宣传活动相对较少,宣传促销手段比较单一,宣传促销人才紧缺,使旅游宣传促销难于出新、出彩。同时,在旅游产品包装策划宣传时,没有把周边区县产品很好地融入组合包装,形成有机整体,客源共享度低。为旅游者提供的消费产品层次低、种类窄、文化内涵不多、文化附加值明显不足,没有可以延续到旅游之后的文化产品,至今无法提供更多层次、更有现代文化产业特点的消费产品。

6.基础设施建设有些滞后,不能满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由于财力有限,投资不足,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较薄弱,旅游产业链条不够完善,综合服务功能不配套。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发展不平衡,特别是餐饮、住宿、娱乐、购物等环节相对薄弱,旅游商品开发力度不够,缺少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游客人均消费低。尤其在旅游旺季,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跟不上的问题更加突出,难以适应旅游大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需要政府层面的政策性支持,全方位大力推动建设进程。

7.缺乏区域协作,旅游业发展活力不足

目前省、市、县都有发展旅游业的规划,但在历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上缺乏全省层面上的统一规划,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规划机制,区域间缺乏协作,形不成真正意义上的大旅游圈,甚至重复建设,没有特色,形不成品牌。

三、河湟文化背景下青海省东部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建议

1.进一步完善青海东部区域的旅游规划

一是建议相关部门按照“统筹规划,优化资源,突出特色,重点开发”原则,把青海东部旅游开发纳入全省“十二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给予高度重视。二是坚持突出河湟文化的地方和民族特色。以独创性、原生态取胜,力争原汁原味。三是克服旅游规划中的随意性。过去青海省旅游规划几乎由外来旅游规划单位承接,他们对青海实际情况不了解,缺乏调查研究,使规划脱离青海省具体情况,这是青海旅游业一直发展十分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旅游规划必须有本地专家参与。四是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青海处在我国西北区青藏高原,只有树立鲜明的旅游形象,从青藏高原上的,西北地区新、宁、甘、陕等省区的旅游“形象遮蔽”下走出来,形成自已鲜明的旅游形象,才能吸引游人。

2.打造“唯我独有、非我莫属”的文化旅游品牌

青海东部文化旅游开发中,如下文化产品可以成为“唯我独有、非我莫属”的文化旅游品牌。一是民和金三川文化旅游区。这里有被称为“东方庞贝”的喇家遗址、三川土族风情、全省水热条件最优的自然环境、2010年被评为国家特色旅游名镇的官亭镇等,可建成省内乃至国内一流旅游胜地。二是以乐都柳湾墓地为中心的彩陶文化。在乐都柳湾墓地可以进一步发掘柳湾人的生活地、赖以生存的生产经济活动方式、制陶工艺过程等。以彩陶为中心,进行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三是打造黄教祖寺——塔尔寺新形象。塔尔寺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在黄教六大寺院中享有“祖寺”的特殊地位。建议一方面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另一方面重新规划打造,铸造一尊宗喀巴像,修建宗喀巴广场等,大大提升塔尔寺宗教文化旅游地位。四是进一步提升互助土族风情旅游。土族是青海省独有的民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内涵丰富。根据旅游市场的需求,土族旅游必须进一步提升,应与都兰吐谷浑墓的文化内涵有机结合,从当前的一般性民风习俗,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土族风情旅游的文化品位。五是青海“花儿”。“花儿”是唯一广泛流传于我国青、甘、宁省(区)的由多民族群众用汉语演唱的一种山歌。青海是“花儿”的海洋、“花儿”的家乡,“花儿”为青海民歌之魂。大力加强青海“花儿”研究、推广,培育“花儿”歌手,使青海“花儿”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加发扬光大。

3.加大对青海省东部旅游开发建设的财政扶持力度

为进一步完善旅游景区、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配套服务功能,突出特色文化内涵,打造环西宁200公里最具魅力的旅游圈。建议省级财政每年拿出一定数额的专项资金支持东部旅游开发建设。把旅游产业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起来,整体推进。继续加快公路主干线与景区连接道路和景区游览道路的建设,切实改善青海省东部旅游的基础条件。同时应加大旅游景区尤其是重点景区的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力度,让重点景区能留住游客,实现“旅从速、游从缓”,推进旅游产业的综合协调发展。

4.进一步做好文化旅游的对外宣传

一是建议加强文化旅游整体形象的设计、包装和策划,按照市场需求,设计新、奇、特的旅游形象,积极利用会展、节庆活动等机会宣传、展示河湟文化旅游形象,树立全民参与意识,形成热情、诚信的社会氛围;二是精心包装一批高质量的旅游项目,积极组织参加各种省内外旅游交流会和巡回促销等活动,广泛开展对外宣传;三是邀请省内外记者、旅行社到青海省东部观光,特别是要借助有分量、有影响力的媒体来提升宣传层次,并以各种有利条件吸引旅行社加入青海省东部文化旅游圈的旅游项目;四是由相关部门牵头,旅游景区(点)联手,精心策划、科学包装,制作一批反映青海省东部河湟文化旅游特色的高质量的宣传品,如书籍、光盘、旅游导示牌等,并在车站、广场等人群密集处设立旅游宣传栏,在饭店、宾馆、旅游大巴等无偿提供《青海东部旅游宣传手册》。

5.拓宽旅游开发建设的投融资渠道

商业融资是项目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融资难和融资成本偏高是文化旅游项目建设遇到的普遍问题。建议根据国家有关文化产业项目的金融优惠政策,制定符合青海特点的实施细则和办法,符合旅游市场准入条件和信贷原则的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应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合理确定贷款期限和贷款额度。积极搭建政府信用平台,适度放宽政府举债空间,缓解建设资金压力,使国家的政策落到实地,以保障文化企业实实在在享受到国家针对文化产业的金融优惠政策。

6.突出体制和机制创新,增强旅游业发展活力

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互通、共同发展的原则,建议省政府及省级主管部门积极发挥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整合资源、优化管理,合理调整、配置相关部门的职责,设立综合性景区管理机构,加大社会化投入、市场化运作,通过转让、租赁、托管等多种形式,促进旅游景区(点)走向市场。围绕建设兰西经济区旅游集散中心的目标,进一步加强与兰州、西安、银川及省内各市县的旅游合作,延伸和完善旅游的布局,建立区域联盟,构建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信息共享,共同发展,真正融入大旅游经济圈,全面促进青海省东部旅游景区所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永红,张得祖,杜常顺.青海通史[M].青海人民出版社,1999.

[2]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柳湾(上册)[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

[3]谢佐.河湟文化三题[N].西海农民报,2011—11—29.

[4]河北人民出版社.青年知识手册[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85.

[5]拉有清.乐都历史纵横谈[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04.5.

篇9

尊敬的答辩组的各位老师和同学:

大家早上好!

我是来自级xxx的学生xx,我的论文指导老师是xxx老师。我的论文题目是《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探析》。

首先,我想谈谈我写这篇毕业论文的目的及意义。

其实关于酒文化的旅游开发和设计虽然已经有很多人做了研究,其中关于贵州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有涉及,但是我依然选择了这个作为自己的论文题目,首先是基于自己的兴趣爱好;同时,也是基于了以下三个方面的考虑:

1.现在随着国内旅游业发展的进一步深入,旅游模式逐步升级,开始由观光游时代向体验游时代转变,旅游类型也开始由大众旅游向专业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专题旅游已经成为一种旅游发展的趋势。本文的酒文化旅游正是一种专题旅游。本文的写作目的也就是在专题化旅游开发的大背景下,为我省的旅游规划和发展提供一种声音,一个思路。

2.我们知道,旅游的生命在于特色,有了特色旅游业的发展才能长远,酒文化旅游就是贵州旅游的一大特色。贵州作为茅台的故乡,不仅有悠久的酒文化历史,更有丰富的酒文化旅游资源。探讨贵州的酒文化旅游开发,不仅对贵州有着特别的意义,对国内酒文化的旅游开发也是一种典范带动。

3.我选择这个题目,老实说,我一开始是觉得这方面的文献资料比较充分,应该易于开展论文的撰写,所以选择了它。呵呵....

其次,我想重点说一下本文的主要内容及探讨的主要问题

本文主要阐述了酒文化以及酒文化旅游的内涵,同时重点对贵州发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提出了一些建议。

本文主要有五个组成部分:

1. 酒文化旅游概述,在这一部分我首先介绍了酒文化、酒文化旅游的定义,并重点阐明了贵州酒文化旅游资源的类型。

2. 对贵州开展酒文化旅游的条件进行了分析,主要从地理气候、资源条件、社会文化、政府政策等方面做了阐述,从而充分论证了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

3. 对贵州酒文化旅游开发中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如酒旅分家严重,产品单一,开发创新力度低,缺乏专业化的策划、推广和营销等。我认为这是本文的亮点。

4. 针对贵州现存的问题,我尝试给出了贵州酒文化旅游产品开发的建议,通过挖掘﹑整合、再塑造贵州酒文化,进一步开展酒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彻底激活酒旅游的活力,从而塑造民族酒品牌、创造出品牌效应,进而开展酒乡旅游,打造出成熟的酒文化旅游线路,最终结合其他行业推进贵州酒旅游的综合开发,真正实现贵州旅游业的再发展,再辉煌。我认为这正是本文为数不多的一个创新之处。

5. 最后总结全文,给出方向。

由于本人水平所限对某些概念和方法的理解还不是很深刻,其中关于开发的畅想也只是学生凭着现在学的知识,在分析了贵州现状的基础上给出的一些建议,思考肯定还不够深刻也不够全面。同时我觉得本文的最大缺憾是没有相应数据分析和图表解释,以致文章的阐述缺乏足够的说服力。这一方面是自己的专业数据收集、处理能力不够,另外就是现有专业的、权威的、最新的酒文化旅游的数据缺乏。没有相应部门的统计,获取当然不易。此外虽然我已经很仔细的检查过了,但是依然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错别字或语句不是很通顺的地方。

关于体会:坦白说通过这次论文的写作,在信息检索、阅读写作、基础知识、沟通能力等方面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真有提高吗?哈哈.......)但是,这篇论文的写作以及分析的过程,也是我越来越认识到自己知识与分析能力薄弱的过程。虽然,我尽可能地收集材料,竭尽所能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进行的论文写作和分析,但论文还是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分析不透彻或者建议不具体,还有待改进。所以请各位老师多批评指正,让我在今后的学习与工作中做到更好。

篇10

精准医疗 解决因病致贫返贫问题

张湘燕(省政协委员,贵州省人民医院党委书记)

我认为要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必须进一步加大医疗精准扶贫力度,切实解决好群众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

一要加大医疗保障兜底力度。对因病致贫返贫的贫困人口,应该提高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病残儿童、重度残疾人等特殊贫困群体,应降低大病保险报销起付线。对于报销后自负部分还有困难的,要加大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慈善求助等兜底帮扶力度,把贫困人口全部纳入重特大疾病救助范围,保障贫困人口大病得到医治。

二要加大医疗教育脱贫力度。如果一个贫困家庭可以培养成功一个学生,就可以实现教育扶贫和医疗脱贫的双重效应。目前,护士学校学生能够稳定就业。建议加大力度支持各级护士学校的发展。

三要加大医疗对口帮扶力度。建议加快完善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标准化建设,通过开展远程医疗、巡回医疗,推动省级医院与贫困县县级医院、县级医院与贫困乡镇医院一对一帮扶,改善边远乡村医疗卫生条件。

四要加大医疗健康扶贫力度。推进医疗脱贫必须从源头抓起,要加强贫困地区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防治工作。建议全面实施贫困地区儿童营养改善、孕前优生健康免费检查等重大公共卫生项目。还要进一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

五要加大商业保险参与力度。建议相关政府职能部门和政策性医疗机构在相关医疗基金方面能提高报销比例,以减轻患者负担。同时,进一步建立完善社会救助机制,构筑社会医疗保险的救助防线。

人才“新”则贵州“新”

封孝伦(省政协委员,贵州大学原常务副校长、教授)

贵州省正处于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人才“新”则贵州“新”,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非常重要而紧迫。

培养创新型人才,高等学校首先应该修正自己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是导向,是指挥棒,发挥好评价体系的作用,能很好地将教学工作引导至注重创新之路上。

培养创新型人才,要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一般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丰、富、奇、特的想象力,鼓励学生打破常规、超越常规,对现有知识进行科学的怀疑和理性的批判,并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全社会应加大对创新人才的重视和培育,加大对创新人才、创新成果的宣传力度,形成珍视人才、尊重创新的良好氛围。

激活县域经济发展细胞元

侯美传(省人大代表,丹寨县委书记)

打赢这场“输不起”的脱贫攻坚战,丹寨县既要“补齐短板”也要“做优长板”。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首先要认清丹寨经济发展中的“难题”。如存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薄弱,农村医疗和教育体制建设不完善,农村人才紧缺等问题。补齐丹寨基础发展短板,要推进城乡协调发展。因势利导、因地制宜,丹寨2016年将促进县城、园区及景区“产城景”融合发展,县城区主要发展特色文化旅游,周边乡镇主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边远乡镇、村寨主要发展特色种养殖业,加强对中心村、较大自然寨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资源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