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1: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高质量发展方案

篇1

关键词 柏金斯法;奥巴马政府;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

中图分类号 G719.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22-0082-06

《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Carl D. Perkins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简称《柏金斯法》)是“目前(美国)联邦政府资助中等和中等后职业技术教育的主要依据来源”。《柏金斯法》虽“采取了适度的(modest)重要措施以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但在阐述为参与21世纪基于知识的全球市场做准备的年轻人和成年人的需要方面做得还远远不够,需要改革与更新”[1]。针对《柏金斯法》存在的弊端和不足,结合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地方经济发展规划的调整,行业部门、雇主、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以及学生的教育需要,奥巴马政府于2012年4月出台了《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Investing in America’s Future: A Blueprint for Transforming Career and Technical Education)(简称《改革蓝图》)。《改革蓝图》系统规划、设计出了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未来改革方案,以重新授权于《柏金斯法》。

一、出台背景

(一)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的需要

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爆发驱使奥巴马政府转变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转向重视实体经济的发展。奥巴马政府为美国经济发展设计了一个蓝图,该蓝图“将美国经济的发展建立在制造业、能源、工人技能以及美国价值观的复兴之上”[2]。在奥巴马政府,教育是发展新经济的基石,“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竞争新经济工作职位的必备条件。在30个快速增长的行业中,大约2/3的职位要求具备中等后教育或培训(经历)。高校毕业生的平均收入水平大约是仅有中学毕业文凭人员的2倍。(接受)中等后教育和培训是进入中产阶层和未来繁荣的最明确路径,也是重建国家经济和建设光明未来的核心”[3] 。为此,奥巴马政府设定了“到2020年,美国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同时还呼吁“每一个美国人至少要接受一年高等教育或中等教育后培训”[4]。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相对不发达现状

美国当前的教育培训系统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教育需求和行业部门的用人需求。在高等教育领域,一些重要指标被其他工业化国家赶超:一是美国年轻人注册入读高校的比例在世界排名第9位,而25~34岁成人中,持有行业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教育后证书或学位的比例排名第16位,落后于韩国、加拿大、日本等其他工业化国家;二是来自富裕家庭的中学毕业生继续接受高等教育,这几乎是一定的;而来自贫困家庭的中学毕业生中,仅有过半学生选择入读高校;三是虽然多半高校学生能在6年时间内毕业,而低收入家庭学生的完成率仅为25%。富裕家庭和贫困家庭学生间的上述差距愈加扩大了美国日益增长的收入差距[5]。

与此同时,美国许多工商企业报告指出,在医疗、技术以及高端制造业等领域,很难招到技术工人,即使在失业率虽有下降但依然很高的当前也是如此。

在奥巴马政府看来,职业技术教育是对国家未来进行投资的关键。加强并改进职业技术教育对于促进国家经济复苏、走向繁荣以及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中等后教育来说是必要的。职业技术教育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体化的学术性、技术性知识培养学生必要的工作技能和职业意识可以为其将来就业作准备;雇主则将职业技术教育视为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来源,为企业发展培养适用的技能型人才。由此,奥巴马政府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上升到事关国家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上来。

“不过,学生、家长、教师以及雇主都清楚(美国)今天现有的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program)太少。《2006卡尔・柏金斯职业技术教育法》诸如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为联邦支持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引进了一些重要变化,这些变化有助于改善学生的学习经验,但距离为学生和雇主系统地创造更好的结果以在21世纪全球经济中竞争还很远。”[6]

因此可以说,大力发展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现实迫切需求与美国当前职业技术教育的落后现状之间的矛盾,催生了奥巴马政府《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的出台。

二、核心原则

奥巴马政府的《投资于美国的未来: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蓝图》建议本着以下四条核心原则[7],改革、重塑美国职业技术教育。

(一)在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①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之间建立有效对接

为制定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必须和雇主密切合作,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改革蓝图》要求,州政府与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以便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聚焦于这些行业职业的用人需求。

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要为学生提供严格的、一体化的、同时为升学作准备和职业为导向的教学。《改革蓝图》要求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必须为学生提供流线型、结构化课程,这样的课程将中等教育和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完成学业后可同时获得行业资格证或执照与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

由于各地的经济结构与劳动力市场需求不同,因此,各地制定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也不同。州政府和地方政府享有充分的灵活性,制定既适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又能引导学生实现成功就业的培养计划。不过,在《改革蓝图》政策建议共同指导下设计出来的培养方案还是会有一定的共同特征,如中学教师和高校教师携手工作,传授一体化的学术性、职业性和技术性知识,并演示这些知识与真实职业场景之间的联系;当地教育机构(local education agencies)、中等后教育机构以及雇主合作为学生提供实习(work-based learning)机会;通过实行双学分制(dual or concurrent credit),加快学生完成学业的时间等。

(二)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改善职业技术教育质量

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机构、雇主、行业以及其他合作伙伴间加强合作,对于创建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是必要的。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学术性、职业性、技术性教育内容间的相关性将变得更强、更严谨一些,与劳动力市场所需技能之间的对接也会更好一些;学生在中学修习高校课程、当学徒或参加实训,可获得高校学分;他们对于修习高校培养计划(entry into college programs)的要求会有较清晰的认识和理解,有利于日后无缝过渡到中等后教育阶段。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有利于节约资金,提高设备、设施等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为学生创造实习机会,毕业时获得行业认可的资格证或执照和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为在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内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岗位就业作准备。

(三)基于统一界定的、清晰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测量指标,推行问责奖励制

现行的《柏金斯法》要求各州按照公式向地方教育机构分配资金,允许各州创建各自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而这些指标的前后矛盾和不一致阻碍了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培养方案的实施效果进行客观、有效的外部验证性分析。对此,《改革蓝图》要求,各州在分配资金给地方协会时引入竞争机制,用统一界定的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测量绩效,然后把基于绩效的资金奖励给那些成功缩小了学生群体间参与和绩效差距的地方培养计划。

新的资金分配方案使各州在资助那些严格的、对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地区经济增长重点作出有效回应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享有较大的自主性和灵活性。地方协会成员申请资金制定、开展与本州认定的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和有用人需求的职业相对接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然后各州将资金奖励给那些能有力证明有能力为所有不同背景的学生提供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地方协会。

《改革蓝图》要求,将绩效指标的界定与《1965年基础和中等教育法》(the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Education Act of 1965)、《1998年劳动力投资法》(the Workforce Investment Act of 1998)以及《1965年高等教育法》(the Higher Education Act of 1965)等其他联邦法案中的绩效指标界定对接,并要求各州将职业技术教育数据并入到各自的纵向数据系统。《改革蓝图》同时要求,地方协会以及各州对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进行分解,以识别中等教育及中等后教育阶段不同性别、种族、民族、社会经济地位、英语水平及残疾学生的参与和绩效差距,并要求通过开发改善计划,致力于缩小被识别出的学生参与和绩效差距。

(四)各州加强对地方培养计划实施与创新的支持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各州在支持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培养方案和系统性改革中要扮演的重要角色,并提高了对于各州的期望,要求各州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获得联邦公式拨款,这些条件涵盖了诸如把职业技术教育数据连接到州纵向数据系统、允许严格的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算作学分(academic credit)、改善职业咨询系统以及减少对改革职业技术教育的州层面政策障碍等领域。在获得任何联邦资金之前,要先确认州政府是否已着手相关改革,以改善所有学生获得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

为刺激职业技术教育基层创新、加大对创新成果的传播扩散力度,《改革蓝图》建议使用新设立的职业技术教育创新改革资金②(CTE Innov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Fund),以把新的基于证据的培养实践和行之有效的方法融入到当前的培养方案和路径中。奥巴马政府高度重视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创新实践的识别与开拓,创新改革资金将用来帮助检验有发展前途的职业技术教育实践、培养方案与战略,也将用来支持行之有效的培养方法的传播与扩散。

为进一步刺激各州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改革蓝图》允许将一部分创新改革资金用于那些旨在极大增加职业技术教育入学机会、扩大州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投资以及采取行动显著提高绩效和学生学习结果的政策与培养方案的实施,如各州可以申请资金,利用地区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的设施与设备对成人进行培训,以提高其职业技能;也可申请资金,运用网络技术开展远程培训,以增加农村或边远社区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机会。只有那些提出改革方案,或加强、或在原有条件下进行改革创新的州才能获得联邦创新改革资金。

上述四条核心原则是奥巴马政府改革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基础,其要义是在“对接”、“合作”、“问责”(accountability)以及“创新”努力中推动“平等”、“高质量”理念的贯彻落实,以确保更多学生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职业技术教育,更好地满足雇主、行业企业、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只有女性、有色种族学生、低收入家庭学生以及残疾学生等弱势群体都能平等地享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美国“到2020年再次拥有世界上最高比例的高校毕业生”这一国家目标才能实现。

三、亮点

(一)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

《改革蓝图》强调,若在州层面没有强有力的领导,美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将得不到根本改变。在资助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时,现行的《柏金斯法》没有要求各州系统地鉴定州、地区或地方经济发展需要和发展重点,这造成地方领导、行业部门、学生和家长以及其他重要利益相关者对于该资助哪些培养计划或学习什么专业不能作出明智决定。

《改革蓝图》突出强调,州政府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积极角色,试图改变上述现状。各州劳动力市场以及经济发展部门合作鉴定快速增长的行业部门中有用人需求的职业。再将这些信息给地方职业技术教育管理人员,以确保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对劳动力市场需求作出回应,并与地区经济发展重点相对接。各州也要与学生及其家长分享这一信息,以便他们对培养计划和职业选择有清楚的认识和了解。

职业技术院校按照岗位需求,为行业企业培养实用技能型人才,为此,职业技术院校的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需要建立有效对接,方能实现双赢。随着经济发展战略的转变、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的调整、新技术的引进与更新,劳动力市场的用人需求结构将随之调整,行业企业对劳动力的技能要求也将随之更新与升级。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计划与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之间如何建立有效对接、更好地顺应并引领当地经济发展,《改革蓝图》强调的“政府要在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扮演积极角色”值得关注和思考。

(二)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相衔接,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

《改革蓝图》建议,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间建立衔接协议,学生在中学时可修习高校课程并习得学分,这样,他们在高校就读时可避免重复性修习课程。这些协议对于减少完成中等后教育证书或学位所需时间和成本至关重要。奥巴马政府期望各州创建全州范围内衔接协议,并鼓励他们支持“给予那些完成注册学徒计划和行业实训的学生高校学分奖励最大化”政策。

将中学教育与中等后教育衔接起来,学生可同时习得中学学分和高校学分,较短的时间内、花较少的成本即可实现高质量的教育目标。这对于我国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将中职教育和高职教育有机衔接,在较短的学制内为行业企业培养更多高质量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可资借鉴之处。

(三)突出强调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

《改革蓝图》强调,职业技术教育必须引导学生掌握所有学生均需掌握的核心学术知识以及针对特定职业的专门化知识。此外,还需学习、实践一系列就业技能,如团队合作能力、有效交流能力、批判性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现分析信息的能力、提出挑战性问题的能力以及适应变化的能力。这些就业技能(或称21世纪技能)具有可迁移性,可以使个体在一生的职业生涯中,能够从一个工作岗位或领域无缝过渡到另一个岗位或领域。《改革蓝图》期望职业技术教育为学生创造机会,培养或加强这些21世纪技能。

重视就业技能(或21世纪技能)的培养和加强,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职业技术人才岗位迁移能力差、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的天然缺陷。以就业为导向、强调当下就业的同时,如何“以学生为本”,在较短的学制内,为学生创造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培养21世纪技能,关注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值得国内职业技术教育理论研究者、实践者重视、思考与研究。

(四)为加强合作,利益相关者间组建协会、实现资源共享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合作伙伴最清楚劳动力市场当前、近期及未来的人才需求,但这些利益相关者没有充分的机会参与到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和实施过程。现行的《柏金斯法》分别为当地教育机构和中等后教育机构提供独立的资金流,也没有为私立部门参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设置参数(set parameters),这不利于利益相关者间加强合作,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高速增长的行业部门实现对接,削弱了学生在中等教育与中等后教育之间过渡的能力。为此,《改革蓝图》要求当地教育机构、中等后教育机构及其合作伙伴组建协会,只有以协会的名义方能申请到联邦资金。

协会的组建可以基于地理区域、行业部门或其他因素,但必须包括当地教育机构(其中至少有一个机构要为高比例的低收入家庭学生服务)和提供两年制学位的中等后教育机构。协会中的其他合作伙伴可以是雇主、行业协会、劳动组织、公私立劳动力团体、创业型组织以及包括研究型大学、具有历史意义的黑人院校、其他少数民族服务机构在内的组织和团体。

为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培养计划与雇主、行业部门以及劳动力市场用人需求相对接、提高实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及其适切性,《改革蓝图》要求利益相关者组建协会,使协同参与、协同培养机制化、长效化,并以国家立法的形式加以固化,而联邦政府在这其中起到了发起、推动、激励作用,这对于我国思考政府(中央政府)在加强“校企合作”、“校地合作”等实用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中的作用以及在推动相关立法方面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五)联邦政府加强对提升教育质量和推进教育公平的间接、柔性监管

对学生参与和绩效指标进行统一界定,使从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职人员、研究人员及其他主要利益相关者在对结果进行比较分析时有国家统一基准。对客观、有效、外部可验证的纵向数据进行分解,为监测、分析学生的学习效果,缩小不同学生群体间在参与、教育成就以及就业方面存在的差距提供关键信息。

篇2

为更好贯彻落实区委、区政府工作要求,提高统计服务经济工作的精细化水平,提升基层统计业务能力,区统计局采用网格化管理方法,全体统计人员挂钩联系基层统计工作,用“网格化+铁脚板”的方式,推动统计部门在强化统计预警预测能力、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夯实基层统计基础等方面发挥更加积极作用,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工作原则

坚持以“规范统计工作流程,加强统计业务指导,提高统计数据质量”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创新统计管理,提升工作能力,夯实基层基础”为主要工作目标,强化统计工作“跨前一步”的意识,力促统计预警监测超前一步,下移服务重心、前置服务环节、提升服务质量。

二、组织分工

三、工作内容

1.聚焦区委政府的工作重点,结合统计工作实际,围绕统计业务培训、深入企业调查研究、组织重点行业(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座谈等方面,提升基层统计人员业务能力,强化依法统计意识,提高统计监测分析精准度。

2.围绕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省市区高质量发展绩效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专业优势,指导讲解考核指标涵义、评价计算方法,帮助挂钩联系地区研究主要经济指标运行的短板弱项,分析推进高质量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符合地区实际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

四、工作要求

1.按照“跨前一步”的要求,发扬“网格化+铁脚板”的精神,积极开展走访,实现联系地区全覆盖,不留业务死角。开展工作期间,党员干部应主动“亮身份、做示范”,促进业务工作与党建工作的深度融合。

2.带队领导要求每季度对挂钩联系地区开展走访不少于两次,其他人员对联系地区每月走访至少一次,走访调研情况作为平时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

篇3

工 作 方 案

 

为加快推进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工作,提高平台公司市场化投融资能力,有效防范化解政府性债务风险,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优化平台公司融资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活力、影响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转型后平台公司综合竞争力,更好服务于定边县经济高质量发展。根据省发改委·省财政厅《关于加快市县融资平台公司整合升级推动市场化投融资的意见》(陕发改投资〔2020〕1441号)有关要求,结合我县实际,提出以下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实施方案。

一、工作原则及目标

(一)工作原则

按照“分类施策、资源整合、统筹兼顾、一体推进、市场引领、开拓创新”的基本原则。以资产重组整合为核心,以管理体制革新为动力,通过依法注销、清理整合,将现有融资平台公司转型为权属清晰、多元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化综合性国有资本运营集团公司。使转型后的融资平台公司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工作目标

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后,将其打造成为定边县政府谋划实施建设项目的重要依托、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预计转型后的平台公司主体评级达AA及以上,总资产达到80-100亿元,净资产达到50亿元以上,年底市场化投融资工作特别是债券融资规模扩大取得实质性进展。

二、工作程序

(一)资产清查阶段

对全县范围内全部资产、负债进行摸底调研,做到资产明晰、权属清晰、全面彻底、没有遗漏。形成最终的资产、资源、债务清单。

1. 由县政府办牵头,清查我县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管理或使用的房产、土地和土地开发项目、公租房、廉租房、在建项目等资产。

2. 由县发改科技局牵头,收集县属国有企业及各行政事业单位受托管理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情况、实物资产、对外投资、土地使用权明细、无形资产等。

(二)制定整合方案阶段

为提高目标融资平台公司资产规模质量、核心竞争力、信用等级和抗风险能力,在前期资产清查的基础上,筛选一批估值高、权属清、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资产,主要包括不动产、动产、权益性投资及经营性资产,提出融资平台整合实施方案。

1. 按照省融资平台整合指导委员会提出的指导意见,聘请相关专家团队对方案进行评审论证,修改完善后征求相关部门意见。

2. 将修改完善后的融资平台公司整合方案报政府审定后,并以文件印发执行。

(三)整合实施阶段

按照整合实施方案,完成相关经营性资产确权、转性、注入等工作;对国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自建、购置、划拨房屋土地资产,办理权证或补缴土地出让金等方式转性为商住用途注入;对矿产、林地等自然资源资产办理相关确权。聘请第三方中介机构对完成战略性整合的融资平台公司进行财务审计评估,出具相关报告,推进融资平台公司主体的公开评级。

(四)市场运营阶段

整合完成后,平台公司要坚持市场化运营模式,不断完善内部管理机制,明确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积极主动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益性、准公益性项目建设,稳步成为地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以县政府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政府办、发改科技、财政、资源规划等部门为成员单位的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发改科技局,负责整合升级的日常工作。

(二)健全管理机制

领导小组建立工作台账,紧盯任务节点。健全评估考核制度,对融资平台整合升级工作相关主体设置奖惩办法,确保整合工作如期完成。对转型完成后融资平台的投资行为和融资举债加强管理,实施绩效考核。健全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坚决遏制政府隐性债务增量。

(三)发挥专业力量

成立由长安银行、希格玛会计师事务所等组成的金融专家组,开展专业培训,帮助摸底调研,出具整合方案。为平台公司整合升级暨市场化运行提供专业的意见与建议。

(四)严肃工作纪律

融资平台整合重组工作涉及部门数量多、工作周期长、涉及领域广、工作内容敏感,在转型过程中,各乡镇、各部门要严格遵守工作纪律,确保政令畅通,认真做好过渡期的稳定工作,确保企业平稳转型。

   

   

   

   

 

 

 

抄送:县委办,人大办,政协办,纪委办,人武部政工科,法院,检察院。

篇4

食品小作坊在满足消费者需要的同时,也存在生产规模小、卫生条件差、质量管控弱等问题。如何统筹解决小作坊食品安全、满足群众生活需要和促进地方食品产业发展,成为萦绕在市场监管人脑海中“大事”,既要监管好小作坊,也要处理好群众需要,又要服务好地方经济发展,缺一不可。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中,霍邱县市场监管部门践行“我为群众办实事”,以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为抓手,促监管、促规范、促发展,引导食品小作坊规范提升,推动了地方特色食品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在传承文化中,彰显整治成效

霍邱县临水镇位于安徽省六安市霍邱县西北,坐落于大别山余脉古壁山下,濒临淮河,两省三县的结合点,西部与沿淮重镇三河尖镇接壤,北部与阜阳市隔河相望。临水镇古称阳泉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尤其以“始于唐,显于明,盛于清,扬名于当代”的酒文化见长,唐贞观年间,临水就有“酒坊数十处,居民愈千户”。全镇下辖16个行政村、138个村民组和1个街道,淮河从临水镇流经皖西。 临水镇山水环绕,历史悠久、景观秀丽,就像皖西淮河岸边的一颗明珠,古老,秀美,闻名。现临水镇拥有白酒食品生产企业5家、白酒小作坊10家。霍邱县市场监管局按照省食安委《安徽省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要求,以创建标准为引领,加强食品小作坊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积极培育示范食品小作坊,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特色食品产业,成功培育了霍邱县临水镇白酒小作坊集中示范区,提升了区域食品质量安全水平,为皖西大地又增添了一张乡村振兴的名片。

二、在指导服务中,促进规范提升

结合省、市市场监管局食品小作坊整治提升行动工作部署,霍邱县市场监管局成立专项工作领导小组,制定《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示范区创建实施方案》和小作坊示范区创建标准、程序。一是摸底排查。冯井市场监督管理所制定排查实施方案,对辖区内食品加工小作坊进行全面排查,并形成问题清单。对符合基本标准的食品小作坊名单报县局。二是开展培训。结合白酒生产专项整治工作,对参与创建的食品小作坊经营者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培训,宣传《安徽省食品生产加工小作坊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清单》。三是指导创建。尊重小作坊经营者的意愿,提供“一户一策”改造提升方案,对列入创建目录的食品小作坊进行全面指导。食品生产监管股、冯井市场监督管理所对小作坊改造过程进行监督,督促建设单位、经营者依据改造方案,对照《六安市诚信示范小作坊现场验收记录表》进行创建。由县质量检验所对参与创建的食品小作坊进行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由县局统一印制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牌、工艺流程牌、食品安全承诺书、各类功能区标示牌及各种食品安全管理记录本。四是实地验收。对列入食品生产小作坊集中示范区的小作坊,由县局食品生产监管股会同冯井市场监督管理所按照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食品小作坊发放食品安全管理制度一套,功能区标示牌和小作坊食品生产安全信息公示牌。在省、市市场监管局精心指导下,食品小作坊集中示范区创建工作顺利进行,实现证照公示、生产设备、管理制度、委托检验等方面的统一规范。

篇5

水利工程 质量 影响因素 关键技术水利工程建设对农业发展影响是非常大,同时在能源供应方面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水利工程建设在灌溉、航运、发电以及防洪方面效果都是非常好的,这样就使得现在,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在不断增多,这样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同时也是为了更好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但是,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如果在质量方面出现问题带来的隐患也是非常大的,因此,一定要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工作,对关键的施工技术进行重视,这样才能更快的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1我国水利工程管理的现状目前我国水利工程管理,已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化,从适应计划经济到适应市场经济的转化。在管理体系上,实行从中央到地方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并分为水行政主管部门及业务管理部门两个体系。在法规建设方面,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汛条例》及《水库大坝安全管理条例》等水利工程管理的根本法规,并制订了相应的配套法规,如《混凝土大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土石坝安全监测技术规范》、《防洪标准》、《水库大坝安全鉴定办法》、《水库大坝注册登记办法》、《水闸安全鉴定规定》、《水利建设项目经济评价规范》以及《水库大坝安全评价导则》等几十种法规和技术标准。在上述法规的规范和指导下,使水利工程管理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及现代化的轨道。

2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2.1人员包括参与基础上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政治思想水平、身体素质等。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就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2.2材料材料的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合理使用,减少损失;建立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合理处理剩余材料。2.3机械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等。2.4方法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2.5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更为重要的是搞好地方干群关系,遵守地方风俗。

3水利工程建设所需采用的关键技术3.1深覆盖层堤坝地基渗流控制技术完善防渗体系、防渗效果检测技术,分析超深、超薄防渗墙防渗机理,开发质优价廉的新型防渗土工合成材料,开发适应大变形的高抗渗塑性混凝土。3.2堤防崩岸机理分析、预报及处理措施崩岸形成的地质资料及河流地质作用分析、崩岸变形破坏机理分析、崩岸稳定性分析及评价研究、崩岸监测研究及预报技术研究、崩岸防治及施工技术研究、崩岸预警抢险应急技术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3.3水利工程老化及病险问题分析水利工程老化病害机理、堤防隐患探测技术与关键设备、病险堤坝安全评价与除险加固决策系统、堤坝渗流控制和加固关键技术、长效减压技术、堤坝防渗加固技术,已有堤坝防渗加固技术的完善与规范化。3.4水利工程监测技术高精度、耐久、强抗干扰的小量程钢弦式孔隙水压力计,智能型分布式自动化监测系统,水利工程中的光导纤维监测技术,大型水利工程泄水建筑物长期动态观测及数据分析评价方法研究,网络技术在水利工程监测系统中的应用,大坝工作与安全性态评价专家系统,堤防安全监测技术,水利工程工情与水情自动监测系统,及高坝及超高坝的关键技术。3.5碾压混凝土及面板胶结堆石筑坝新技术的研究对于碾压混凝土坝,涉及结构设计的改进、材料配比的研究、施工方法的改进、温控方法及施工质量控制;做好面板胶结堆石坝,集料级配及掺入料配台比的试验。做好胶结堆石料的耐久性、坝体可能的破坏形态及安全准则、坝体及其材料的动力特性、高坝坝体变形特性及对上游防渗体系的影响做好认真分析。另外水利工程抗震技术,工程地震反应及安全监测,震害调查,抗震设计,以及抗震加固技术应用。3.6高边坡技术研究高边坡工程力学模型破坏机理和岩石力学参数研究,高边坡研究中的岩石水力学研究,高边坡稳定分析及评价技术,高边坡加固技术及施工工艺研究,高边坡监测技术研究,以及高边坡反馈设计理论和方法研究。3.7新型材料及新型结构新型材料研究涉及新型混凝土外加剂与掺合料、自排水模板、各种新型防护材料、各种水上和水下修补新材料、各种土工合成新材料,以及用于灌浆的超细水泥等。3.8做好水利工程安全管理信息系统建立现场自动采集系统,远程传输系统的开发研制,中心站网络系统与综合数据库的建立及信息接收子系统、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安全评价子系统与信息服务子系统等,以及建立中央指挥站。总之,水利工程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同时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因此,在进行水利工程工作的时候要对出现的洪涝灾害、缺水问题以及生态环境恶化要进行解决,这样才能更好的保证水利工程在未来的发展,同时也能更好的解决社会和经济发展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凯.浅谈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

[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9,(02).

[2]杨式卿.浅析水利工程管理与关键技术

[J].经营管理者,2010,(07).

[3]李辉,姜崴.浅析水利工程管理质量影响因素与关键技术

[J].民营科技2010,(05).

篇6

关键词:水利工程;管理;对策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of good or bad,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quality. To speed up the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 management system reform of the pace, analysis system reform, the main problems of research of the measur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wa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the unit, and realize the sustainable use of water resources, water conservancy system is our bounden duty and obligation.

Keywords: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Manage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近年来,我国兴建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初步建成了防洪、防潮、排涝、灌溉、供水、抗旱等工程体系。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防洪安全保障和水资源供给保障,发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但工程单位也存在着体制不顺,职能不清,人才缺乏,质量监管不完善等问题,由此造成一些水利工程的质量难以保证,并埋下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些问题,各项监管措施要跟上,工程质量才能得到更进一步的保障。

1.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因素

1.1人员

包括参与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每个工作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质量。提高工程质量的关键在于提高人的素质,包括人的思想水平、身体素质等。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就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1.2材料

材料的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控制:严把材料采购关;合理使用,减少损失;建立制度,严把质量关;合理处理剩余材料。

1.3机械

施工机械设备对施工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所以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等。

1.4方法

包括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和施工工艺时,必须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施工方案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

1.5环境

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营造文明施工和文明生产的环境。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因此应根据工程特点和具体条件,对影响质量的环境因素采取有益的措施严加控制。

2.工程施工中存在问题

1.1管理机制缺乏创新

许多水利施工企业,特别是大型水利施工企业,都具备历史悠久、人才众多、工种齐全、施工技术和装备较先进、施工资质和资信等级较高、施工质量和社会信誉较好、施工经验丰富等优势,但因存在资本金不足、企业资质存在缺陷、经营机制僵化、历史包袱沉重、企业办社会开支和离退休人员费用开支庞大、冗员较多、制约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等弱点,缺乏在制度、机制、管理等方面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导致经济效益较差。

1.2 施工单位工作量不足

水利基建项目发展迅速,水利工程在众多企业或个人的眼中成了一块炙手可热的“蛋糕”,水利施工企业也迅速发展,这些企业的蓬勃发展,又导致了水利工程竞争的激烈,最终导致了水利施工企业的施工任务不足。为了争取顾客,扩大市场占有率,企业可能运用各种手段达到这一目的,从而确保企业正常运行。

3.水利工程施工质量措施

3.1落实各项责任制

水利行政主管部门应高度重视水利工程质量管理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制,并加强监督和检查。落实好项目法人责任制,项目法人责任制是我国投资建设领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础,是全面实行工程招投标制、建设监理制的可靠保证,是建立完善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的根本前提。项目法人制是龙头,是核心,如果项目法人责任制不落实,其它建设管理工作也将无法深入开展。落实好项目法人制,针对目前水利建设多元化、多层次的投资体制,认真贯彻执行相关法律法规,按照项目类别不同组建项目法人。在建设项目的项目建议书阶段就应明确项目法人,没有按规定要求组建项目法人的不进行项目的各项审批工作,要严格项目法人资质审查。要严格项目法人单位人员配备,不仅专业齐全,而且人员素质要高,有经验。

3.2认真抓好施工质量管理

事先控制是开工前对施工企业提交的技术方案、技术措施、质量保证体系以及管理制度等进行审核。事中控制就是工序控制,实行“二级三检报验制”。事后控制是对已完成的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和单位工程的质量,继续进行观察、检测,收集运用过程中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编制施工组织计划,制定施工技术规程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各方要根据国家有关施工规范,结合本工程特点和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等因素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设计和针对本工程的施工技术规程。成立由建设、监理、设计、施工四方组成的质检组织,由建设单位负总责施工中要对工程分阶段分部分按程序进行检查验收。施工单位所设专职质检员,负责旅工自检及施工文件的填写和编制,并及时向质检组织汇报质检情况。每项工程及施工各阶段都必须履行相应的手续,方可进入下一步工序。

3.3全面实行招标投标制

工程投标是成本控制的重要前期工作,工程要中标,首先要掌握准确的工程信息,明确这些工程信息后,综合分析决定是否参加该工程招投标、如何招标。一是尽量采取公开招标,严格限制邀请招标,保证优秀的施工企业中标。目前一些招标单位为保护地方的施工企业,排斥所辖地外的优秀施工企业,而多采取邀请招标,搞“暗箱操作”,严重破坏了招标工作“三公性”。因而采取公开招标是解决此问题的有效方法。二是加强标底编制和评标专家的保密性。在前一段的招标工作中曾出现过标底泄露和评标专家泄露等不正常现象,给招标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为此,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和大力度做好保密工作,同时,对违法违纪人员要进行查处,并给予相应的纪律处分,甚至追究刑事责任。三是进一步完善招标程序,制定先进的评标办法。

4.结语

水利工程施工,是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阶段,施工质量直接关系到能否达到工程建设的目的,能否发挥理想的工程效益。因此,如何加强水利工程施工质理管理至关重要。抓好水利工程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安全是保证水利工程正常运行、扩大再生产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水利部规划计划司.2007年全国水利发展统计公报[R].

篇7

关键词: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研究

近年来,高职院校酒店管理专业大多采用“2+1”或“三明治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随着酒店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酒店出现“用工荒”、院校间生源的竞争激烈等问题,这就使酒店管理专业出现了“出口旺盛,入口不足”的问题。另外,酒店管理专业各层次培养错位、重位导致该专业毕业生“低岗位就业、低比率停留、低比率晋升”的就业现状等问题,也说明了过去人才培养模式和企业“互动”还不够深入,所以,我们针对新状况、新问题,提出了“零学费上学、零距离质量就业及可持续发展”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高职酒店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新突破。

一、“零学费上学、零距离质量就业及可持续发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思路

河北旅游职业学院始终以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发展为重点,探索出“零学费上学、零距离高质量就业”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生三赢”。这种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企业为学生提供部分学费或奖学金,再加上实习期间的实习补助等,使学生实现“零学费上学”;通过“订单培养,双向选择”,学生保证教学实习在该企业完成,毕业时成为酒店储备人才,从而实现“高质量就业”。企业和学校“深度”合作,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对酒店的认知、认可,从而增加“可持续发展”的机会和能力;企业也解决了“人才的招聘与储备”等问题,达到了学生、企业、学校三方共赢。首先,有利于学生。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而且通过“订单”培养,使学生实现“高起点、高质量”实习;同时,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融入企业,在实习工作中能够很快“上手”,并有利于职业可持续发展;学校和企业深度合作,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素养,使学生能够在酒店业“高比例持续发展”。其次,有利于企业。在酒店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的今天,酒店通过“订单”可以解决“用工荒”的难题。通过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企业根据实际需求参与学生培养,减少了上岗前的培训时间和难度;另外,在校期间让学生提前融入企业,增加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为企业“储备人才”。再次,有利于学校。目前保证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就业成为衡量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能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又能得到企业的赞助,同时又保证学生“高质量”就业。

二、“零学费上学、零距离质量就业及可持续发展”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施

(一)筛选优秀企业订单合作。河北旅游职业学院酒店管理专业通过调研先后与洲际酒店集团所属酒店、北京香港马会会所等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订单班实行2+1的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双方共同制定教学计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

(二)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酒店为解决目前的“用工荒”和“储备人才”,积极主动与学校深度合作,通过订单培养,全程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首先,订单后根据企业的要求有针对性进行教学。所有课程设置均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突出学生的职业技能、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把学生培养成为会工作、有能力、能创新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酒店选人时学校指导学生根据个人条件和企业的“订单”标准,选择适合每个同学的企业,根据双向选择原则,校企共同组建“订单班”。其次,校企双方实现资源共享。学院现有配备完整的实训设施的实训大楼,能满足“订单”企业所需的校内实训需要;而且在“订单”企业,成为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通过把课堂搬进“订单”企业、企业文化进“学校”等方式,实现学院与酒店的“无缝”链接。再次,实现师资共享。学院每年安排专业教师轮流到“订单”企业有针对性地进行挂职锻炼,不断更新、优化教师实践能力,提升职业素质,打造优秀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另外,利用学院教育、师资优势,专业教师为企业策划培训方案、提供系统性培训及服务,不断提高学院的社会影响力。

(三)调动企业办学的积极性,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提高了办学层次。“订单培养”作为此模式的具体形式,使企业参与了人才培养过程,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强化学生对企业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和敬业精神,有利于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首先,此模式保证了酒店对“人才高标准的要求和人才储备”。酒店以前更多关注节约成本,不注重“实习生的发展”和“人才的储备”,导致了酒店“实习生找不到,新员工招不来,老员工留不住”的尴尬局面。经过反思,酒店业开始转变,由“要人”到“培养人”。其次,此模式改变酒店管理专业毕业生“低岗位就业、低比率停留、低比率晋升”的就业现状。中国酒店服务、管理人才需求越来越大,而高校酒店管理专业虽然迅速扩张,但许多毕业生却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纷纷转行,造成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究其原因,主要是该专业层次培养错位、重位而导致的,所以我们要深化校企合作,根据行业需求和培养层次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实现“高质量就业、可持续发展”。总之,根据高职教育的要求,这种“零学费上学、零距离质量就业及可持续发展”新型人次培养模式能够很好地解决酒店管理专业各层次培养错位、重位导致该专业毕业生“低岗位就业、低比率停留、低比率晋升”的就业现状及企业“用工荒”等问题,不仅为学生的职业生涯可持续发展提供平台,也为企业储备优秀人才,进而实现学院、学生和企业的“三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 质量管理 措施

中图分类号:TV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6(a)-0144-01

水利工程的建设质量,关系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近年来,水利工程项目建设普遍实行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施工单位保证和政府质量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制。随着经济的发展,水利工程的项目逐年增加,为了保障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就必须加强管理力度,由于水利工程项目工作难度较大,水利工程事故时有发生,所以,我们一定要重视这个问题。可以肯定的说,质量管理不仅是确保水利工程质量的生命[1]。重要的是确保人民的生命安全。另外,工程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工程建设的速度。劣质工程不仅增加了维修和改造的费用、缩短工程的使用寿命,还会给社会带来极坏的影响。反之,优良的工程质量能给各方带来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设项目也能早日投入运营,早日收到成效。由此可见,质量是水利工程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不能因为追求进度,而轻视质量,更不能因为追求效益而放弃质量管理。

1 影响水利工程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

(1)水利工程施工缺乏系统的、可行的施工方案。一些工程常因施工方案考虑不周或施工工艺落后而造成施工进度推迟,质量达不到要求和追加投资等情况。因此,在制定施工方案时,就要进行综合分析,结合技术、组织、管理、经济等方面综合考虑,保证施工方案在技术上的可行性,经济上的合理性。

(2)参与基础上建设的组织者、指挥者和操作者的素质参差不齐。每个水利工程从业人员都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工程的质量,高质量的人及其高质量的工作就能带来高质量的产品。

(3)环境因素对工程质量的影响,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要结合工程特点和具体情况,对影响环境的因素加以控制,尤其是施工现场,应该营造文明的施工环境和施工氛围。[2]更重要的是施工过程中要遵守地方风俗,处理好和当地群众的关系。

(4)抢进度,轻质量以及行政干预和资金不到位。在当前的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许多施工单位往往是工期优先,避免因工期延误而遭索赔,严重影响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在一些水利工程建设中,行政干预过多,这些违反工程建设程序,施工单位任意地压缩合理工期;而且资金不到位、资金运作有问题,建设方随意压价并要求承包方垫资,拖欠工程款,造成盲目压缩工程建设成本。这些都严重影响了水利工程建设的质量。

(5)材料采购把关不严,施工机械设备相对落后。严把材料采购关;合理使用,减少损失;建立检验制度,严把质量关;合理处理剩余材料。在施工机械设备选型时,应注意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操作和维护上的方便性等。

2 对不利因素的对策及几点建议

(1)严格依法治理。对建设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建设防等单位加强《建筑法》等相关法规宣传力度,紧抓勘察、设计问题,使质量从源头得到保证。加强水利工程的测量工作,保证测量的准确性。

(2)以工程质量达标为目的,加强水利工程建设工作,大力促进企业健全质量保证体系。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论证通过立项后,决定工程质量好坏的关键因素取决于工程设计[3]。工程设计的是否合理对工程建设的工期、进度、成本、质量等环节、对工程运行后的环境规划、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3)水利工程治理效果的时效性较慢,发挥效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工程质量外观也存在一定的控制难度。针对这些技术难题,必须把工程的内外在相结合,即把工程外观质量与工程的内在质量放在同等的重要的外置,两个方面都要抓,都要落实到位,采用外观质量一票否决制。

(4)对于施工质量缺陷,要妥善处理。随着水利工程施工建设的加快,质量问题也成为人们也来越关心的问题,对于施工工程中的质量缺陷,不仅会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造成影响,还会给人们的生活和安定带来安全隐患。在施工中,应该把施工质量安全放在首位,充分考虑施工的安全性,对于工程质量缺陷,发现后应当及时处理,快速返修,同是注意不破坏原结构,合理利用时间,使施工质量缺陷消失在萌芽状态。

(5)推广新技术,加强质量管理。大力开发推广应用有利于提高工程质量的先进技术和先进施工工艺及新材料、新产品。以强化安全生产科技进步和应急管理、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装备为手段,切实加强安全保障能力建设,着力提升安全生产水平。更加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于安全生产的巨大推动作用,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现实安全保障能力的转化,把水利工程的安全状况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的可靠基础上。

3 对潍河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几点管理建议

(1)潍河是山东的重点河道,其生态综合治理工程的意义重大,应该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合理管理。潍河有着悠久的历史,虽然不是名川大河,它在中国的文化史上却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潍河流域是中华民族古老东夷文化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这里不仅出土了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的石磨盘,也出土了距今5000年前刻画于陶器上的古文字。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对历史遗迹的保护。

(2)坚持速度与质量的有机统一,既要保证工程进度,又要确保质量的万无一失。这就要求有关部门提高规划设计水平,以防洪蓄水为中心,美化环境、推动经济发展为目标,切实做好这项工程。

(3)实现治理与开发的有机结合,根据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可以规划建设一些沿河项目,如采砂场、小型水电站等,还可以在一些适宜的地段发展种植、养殖,使之形成一条靓丽的经济线。

4 结语

水利工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也实实在在的影响着每一个工程的圆满完成,如何解决或者避免这一类问题的重复出现,不仅需要国家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更需要每一个水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只有深刻认识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的工作才能做好。

参考文献

[1] 周洪明.浅论加强水利工程质量管理的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0(5).

[2] 钟庆华.水利工程质量检查与控制[M].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10.

篇9

【关键词】德国 职业教育 质量保障机制

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认为“85%的质量问题是由于管理制度和体系造成的”,而人们所追求的“持续的高质量”则是管理体系的产物。[1]职业教育的质量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机制得以保障的。世界职业教育发展中,德国职业教育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它被认为是战后德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秘密武器。德国职业教育之所以能够帮助德国经济复苏和崛起,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它的质量,而质量保障机制则是德国实现高质量职业教育的根本。这个质量保障机制是影响德国职业教育质量的各要素相互关系和整体作用的结果。具体而言它涵盖以下主要方面: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师资保障、教学保障、就业保障等。

一、德国职业教育质量的制度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相关政策、法规的支持,国家采用立法的形式来保证对职业教育的管理、监督与组织实施,通过依法办学、依法治教从根本上保障职业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德国职业教育立法有以下公认的显著特点:立法起步早,体系完善;监督有力,明确具体,便于操作;随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其法律法规不断修订,与时俱进。[2]早在1969年,德国颁布了《职业教育法》,它明确了双元制的职业教育制度。[3]1973年德国颁布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专业培训及考试细则》,对职业学校的师资力量的培养方式与任职资格作了明确的规定。修订于1986年的《联邦职业教育促进法》,规定了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权利和义务,参与职业教育的企业可获得减免税等优惠鼓励,而不乐于承担职业教育义务的企业则须缴钱,这些支出将被国家用于职业教育领域。[4]为了开发新的职业培训领域和鼓励企业参加职业教育,德国1997年制订了《职业教育改革计划》。适应生产力的进步及其伴随的新兴行业的诞生,职业教育的进一步改革是势在必行的,2005年1月27日,《职业教育改革法》应运而生。[5]这部2005年《职业教育改革法》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关注:首先,该法允许全日制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可像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毕业生那样,参加由行业协会组织的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关证书;其次,国内各州的学校和企业的双元合作可跨地区实现。正是在上述基本法、单项法与相关法的有效规范与引导下,德国职业教育方能实现依法治教,科学发展。

二、德国职业教育的经费保障

高质量德国职业教育的运行,得益于来自政府、企业及行业协会的鼎力相助,其政府拨款与企业资助相辅相成的投资方式保障了办学经费的可靠来源。德国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有着可靠的经济支撑,其办学经费的来源主要有两个渠道,其中之一就是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直接拨款。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隶属于德国联邦的每个州政府,政府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拨款主要依靠各州政府而非联邦政府。而且,来自官方的直接拨款,主要针对的是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元”,即职业学校。州政府对于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另“一元”,即企业的经费支持,则体现在州政府对于主管企业培训的“行业协会”的拨款。[6]也就是说,州政府对于双元制模式中企业这“一元”的经济支持,主要是通过资助培训企业的业务主管即行业协作来实现的。另外,企业积极参与职业教育,每接受一名学生顶岗实习,就会获得来自州政府一定的经济补贴,这也成为政府资助职业教育的一种间接形式。

德国企业愿意投资职业教育。可以说,德国企业是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承担者。以2000年的数据为证,德国职业教育经费中,企业投入了大约277亿欧元(约合2500亿人民币)。这些费用主要用于受训学生生活津贴及社会保险、培训的设备及管理费、教材费等支出。[7]企业资助职业教育以两种模式实现:其一为企业直接资助;其二为以基金形式设立的集资资助。其中以企业对双元制职业教育的直接资助为企业资助的主要模式。

三、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保障

政府主管行政事务和行业协会主管职业教育具体业务的分工合作保障了德国职业教育的管理的高效性。二战以来,政府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中一直起着主导作用。联邦政府以其具有的行政力量来制订实施一系列保障职业教育健康、有序发展的法规、制度,而且职业教育的行政主管权力归属于各级州政府,州政府设有专门的州职业教育委员会来管理本州的职业教育。双元制职业教育的发展中,有一个特殊的机构在充当着不可或缺的管理角色,这就是德国的“行业协会”。行业协会是职业教育的业务主管机构。行业协会通过其下设的职业教育委员会来实现对职业教育的业务管理。

四、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保障

科南特作为哈佛大学的前校长,对于学校师资在教育质量中的重要地位曾这样评述:“一个学校要站的住,教师一定要出色。”[8]优良的师资力量是实现高质量的有效教学,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条件。德国职业教育其独特和专门的职业学校师资与企业实训师资的不同培养轨道保障了高质保量的师资队伍。

在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一步步确立之后,尤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德国的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走向正规化,德国的部分州出现了专门培训职业教育师资的学校、培训班,而且特别强调入学条件之一是具备实际工作经验,有的州甚至考虑到了教育科学在职业学校师资培养中的不可或缺的作用。1945年以后德国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出现了新的显著变化,那就是职业教育的师资培养具有了学术化倾向,而且师资培养要求在正规大学完成。[9]什么样的人有资格去正规大学接受培养以成为合格的德国职教师资呢?主要有两种培养对象:一种是文理中学毕业生(具有中等学历);一种是普通大学毕业生(具有高等学历)。对于具有中等学历的文理中学毕业生而言,必须拥有12个月的企业实习或工作经历,然后在正规高校接受至少9个学期的课程学习,还要专门学习教育学知识,之后要求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进入教育实习阶段,两年实习结束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后,便可正式从事职教教学工作。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则须学习至少4个学期的专业理论与教学法并参加学校实习,然后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合格者进入研讨班学习并可独立开课,之后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合格者才能正式开始职业教育工作。[10]

德国职教师资的70%都是实训教师,有以下三种身份方能成为培训企业的实训教师。其一为具备培训师证书;其二为具备师傅资格证;其三为具备企业一线丰富经验。[11]上述的培训师证书和师傅资格证都须经过严格的培训与考试才能获得,不过学习形式灵活,可通过脱产或函授等方式实现。

五、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保障

注重“关键能力”培养的教学理念,“学习领域”课程方案,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及双元制模式下在企业实习的优势,共同打造了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保障。

德国职业教育秉承了一种注重能力,特别是可迁移的职业行为能力的教育理念。这种在职业转换中不会丧失的职业行为能力,被著名的德国职业教育家梅尔滕斯称之为“关键能力”。[12]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学生为了适应未来复杂而多变的工作环境与应对不断发展的工作要求而理应掌握的从事任何职业都必要的一种跨专业的基本能力,也包括职业态度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关键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具备独立学习、独立计划、独立实施、独立控制与评价的能力。[13]1996年5月9日,负责制订德国职业教育学报课程标准的《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kmk),颁布了新的《职业学校职业专业教育框架教学计划编制指南》,在该指南中,一种全新的职业教育的课程模式被提到,这就是目前在德国职业教育界备受瞩目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学习领域”课程方案即:“目标描述”以某一“学习领域”课程内容最终达到一定的职业行为能力为表证;“内容陈述”是对特定“学习领域”课程内容的细化;“总量给定的学习时间”(即基准学时)则给定了安排“学习领域”课程方案的教学时间。[14]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组织模式是行动导向的。它的基本思想是:学生为整个学习过程之核心,而教师则扮演学习过程的组织者的角色。整个学习过程由六个行动连贯完成,即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15]整个学习过程的各个环节,都高度强调学生个人的独立与践行,以达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最终目的。

德国职业教育的教学保障的最重要环节体现于学生的实习活动。由于双元制职业教育其中的一元为企业,学生的实习活动便有了得天独厚的优势。企业实习以两种形式实现:一种是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制下的学生即企业的学徒工,直接安置于实际的生产劳动岗位上进行培训;另一种为模拟的训练工场培训,这里所讲的是模拟,意味着这培训是独立于企业真正的生产过程之外而专门单独创立的技能训练场所,该场所提供专业化而且系统化的职业技能训练。以上两种培训形式共同构成了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中企业培训的实训场所。[16]

六、德国职业教育的就业保障

在德国,每年约有三分之二以上的普通教育的学校毕业生主动选择在结束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后接受职业教育的双元制培训。[17]职业教育如此深受德国民众的青睐,一个重要原因在于职业教育可靠的就业保障。双元制职业教育培训的毕业生动手能力强,若在实习企业表现突出更容易被企业接纳而成为正式的员工,从而使得职业教育出身的学生有能力更快的融入社会。

七、结束语

德国职业教育以其与时俱进,体系完善的国家法规政策保障了双元制培养模式的健康、有序发展;以其政府拨款与企业资助相辅相成的投资方式保障了办学经费的可靠来源;以其政府主管行政事务和行业协会主管职业教育具体业务的分工合作保障了管理的高效性;以其独特和专门的职业学校是在与企业实训师资的不同培养轨道保障了高质保量的师资队伍;以其独树一帜的行动导向的教学组织模式和关注能力培养的职教理念保障了教学的针对性与有效性;以其企业为一元的双元制的模式保障了接受职业教育者的就业优势。

正是在以上种种要素的有效作用下,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的质量方能得以有效的保障。德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它各相关要素相互协调和积极促进的产物。相比之下,我国职业教育在教育质量保障方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如:生源整体水平有待改善,提升职业学校入学门槛势在必行;吸引优秀生源积极性政策还需完善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和职业教育的专业和课程设置需更多地适应市场需要;经费保障及其对经费使用效率的评估、企业的积极参与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建立和完善等。德国职业教育质量保证机制给予我们的借鉴更多的是思路和观念上的东西,由于两国的社会经济制度存在的很大差异,对于我国来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一定是在我国背景下的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参考文献

1 沈志莉.发展性高等教育评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2 刘艳珍.德国职业教育的立法特点及其启示[J].成人教育,2009(4):86~87

3黄日强、黄勇明.德国的业务与职业教育初探[J].外国教育研究,2005(8):74~77

4 吕景泉.探索产学结合模式,走中国特色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之路——浅谈德国高职教育中的产学结合[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07(1):7~10

5 姜大源、刘立新.(德国)联邦职业教育法(BBiG)[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

6 黄日强.德国职业教育经费的主要来源[J].职业与成人教育,2006(10):37~39

7姜大源.德国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及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8):54~56

8 陶爱珠.世界一流大学研究[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3

9陈祝林、徐 朔、王建初.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5

10 陈祝林、徐 朔、王建初.职教师资培养的国际比较[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4:11

11刘晓萍.德国职教师资之重——“师傅”培养制度研究[D].天津大学,2007:20

12 Mertens, D.: Schluesse lqualifikation. These zur Schulung fuer Eine moderne Gesell schaft. In: Mittel\ ilungen aus der ArbEItsmarkt und Berrufsforschung 7, Nuernberg 1974

13 陈 霞.德国“双元制”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0(19)

14 王 姬.浅谈德国机电一体化专业学习领域课程方案[J].职教论坛(教研版),2006(8):78~80

15 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1991).见hopp, M/Frede, w: handlung sorientiert lernen, Dr. Ing. Paul Christiani Verlag, Konstanz 2002, S.13

篇10

1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认识与理解

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影响力最大的国家之一,表现在海洋运输上,就是要建成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船队,运力总规模居世界前列,从航运大国转变为航运强国。要实现上述目标,最重要的是拥有一支高素质的船员队伍,从船员大国转变为船员强国。

上海海事大学船员教育培训实践的基本策略是:深入认识全球及我国航运业宏观现状和发展趋势,充分理解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发展的作用,科学把握海事安全管理的发展方向,秉持高质量、全球化、面向未来的发展理念,科学规划、加大投入,持续改进学校的船员教育培训工作。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大会(UNCTAD)2011报告的数据表明:2011年全球GDP增长率为3.1%,超过1994—2004的平均值(2.9),仅低于2007年(4.0)和2009年(3.9)。全球经济继续呈现恢复性增长趋势:2010年全球海运货物运输量继续增长,为84.08亿t,为1970年以来的最高值;截至2011年1月,世界油船和散货船船队的总运力为4.75亿t和5.32亿t,比2010年分别增加5.5%和16.5%,而集装箱船则比2010年增加了8.7%,杂货船相对稳定。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并可预测,世界经济及航运必将持续发展,也必将为船员教育培训继续带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条件。

上海海事大学深切理解船员在整个航运业中举足轻重的地位:船员专业人才是船舶日常运营和操作的支持和保障、海上安全保障和防污染水平的最终控制者、整个航运产业的基础人才,是国家海事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是锻造国家航运“软实力”、完善航运“软环境”的关键。船员的外派输出,既能推动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就业、缓解劳动力供求结构矛盾、改善民生,又能带动国内相关的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海事管理服务行业和外派输出服务行业的发展,也是进行国际交流的文化使者。从这个意义上讲,船员教育培训对国际航运业发展具有基础性、先导性的作用。对船员在航运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重视,在国际海事组织(IMO)2010—2015年发展战略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在IMO确定的九大发展趋势和外部挑战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更加重视人为因素对更安全更保安和更环境友好的航运的贡献,继续改进旨在提高海事界人员表现的措施。

作为航运业真正的一线实践者、航运安全各环节中最重要的人的因素,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首先由国际公约确定。《STCW公约》是对船员技术素质和值班行为实施有效控制的国际公约。在PSC、FSC以及其他相关审核监督制度的保证下,与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一起,2010年《STCW公约》新修正案的履行必将进一步提高国际海事安全的整体水平,促进世界航海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国际船员服务行业能力的提升。在上述国际海事发展的宏观背景下,2010年以来交通运输部、国家海事局为《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履约所作的努力,必将更好地整合我国各类船员培养、使用和管理资源,促进我国充分的、高质量船员队伍的形成,促进船员行业的持续发展。

其次,船员的技术资格要求由海事科技的发展水平决定。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航海科学技术的进步日新月异。船舶大型化、专业化、高速化、智能化、低碳环保化等已经成为21世纪航海科技的主要发展方向。一方面是船舶科技含量和附加价值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航运安全和海洋环境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船舶配员越来越少,这就要求新时代的船员必须具备高度的敬业精神,扎实的专业知识,熟练的航海技能,较高的环保、安全和保安意识,以及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经过长期的教育培训实践,学校充分认识到,高质量的船员教育培训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学校取得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源泉。基于上述各种认识和理解,学校认为,培养的高素质船员需要“复合和系统的、专业化的、国际化的、职业化的”航海教育培训体系支持,这也是船员教育培训体系所面临的新挑战。

2 上海海事大学对船员教育培训的 探索与实践

2.1 坚持特色办学、高质量办学

学校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学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把学校各方面的工作落实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上,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强化特色与优势,着力提升学科整体水平和科研能力;采取超常规举措,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教育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管理创新、服务创优,继续提高教育保障能力;努力培育大学文化,深入推进和谐校园建设。近来,学校还充分利用“085工程”项目建设平台,围绕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及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科学策划、合理设计各层次教育的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实践创新等,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依据“视教育质量为生命,严谨治学,发扬航运特色,培养一流人才”的质量方针,以培养“完全满足《STCW公约》要求,在航海技术、计算机、英语、船舶管理、人际交流和领导力、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等方面具有良好综合技能和素质的,充分职业化,又有行业发展潜力的船员专业人才”为船员教育培训方面的质量目标,以“特色化”“系统化”和“国际化”的船员教育培训为手段,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船员人才,服务国内外航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