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1: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可持续发展研究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 化工科技促使温童气体排放量藏少
我们所谓的温室气体,主要指的就是二氧化碳。无论是以往的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前的生产,还是现阶段科技含量高,日趋现代化、国际化的社会化大生产,这些工厂每年要向大气排放数万甚至数十万吨的二氧化碳。这些二氧化碳气体的排放,成为了造成全球性的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而在应对气候变化的法律法规出台之前的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造成这一现象的那些工厂却不用为温室效应负担任何一点费用现在这一状况已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许多化工企业正积极的开发和利用新的科学技术,来达到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的目的。甚至有一些企业将二氧化碳作为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一种原材料来使用。例如,有的化工企业将其他化工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二氧化碳气体作为一种原材料来生产尿素。仅这一种工艺,就可以使该企业的每年的二氧化碳气体排放量减少数十万吨。
2 化学工程技术使可持续发展战略任务逐步向前推进
传统的化工生产,给我们的生活创造了非常丰富的物质基础和能源。其在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步的工程中所做的贡献是不不忽略的。但是昵,又由于化工产品生产的原材料和生产过后的残余物中,存在着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这些物质又造成了很多环境污染问题以及生态平衡的失调。这样,就又阻碍了社会经济的继续发展。新世纪,面对严峻的环境污染所提出的挑战,可持续发展战略这种道路的选择,成为了历史的必然。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了我国的一项基本的国策。作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化学工业,在这一基本国策的指导之下,最行之有效的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方法便是绿色化学的开发和利用。绿色化学,不单单是指那些对环境产生的有害影响小甚至没有有害影响的化学生产过程,更重要的是包括那些行之有效的且作用明显的价格平民化的化学化工技术的研究以及应用。绿色化学的生产过程只产生非常少量的废物处理,或者不产生废物处理。其最主要的特点便是在生产的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充分利用资源,使原材料转化为产品,尽量不产生污染。有利于化学化工产业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道路的切实执行。
3 化学工程技术的新热点
3.1 化学超临界反应技术
超临界的化学反应技术是指反应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都在临界点之上,这样的状态往往是液体和气体之间。这样形式的存在被广泛运用到生物化工、食品、医药等领域,已经显示出很好的效益,发展前景很好,但近年来的探究和发展阶段仍处于初级,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3.2 绿色化学研究技术
绿色化学由于能够有效避免对环境的污染,近年来备受推崇。绿色化学就是指利用化学反应技术来充分利用资源、减少污染物的产生来起到对环境的保护。比如,它可以对产生污染物的相关溶剂和废料进行处理,利用原子技术或高选择性的化学反应生产处对环境有利的产品,这不仅能够增加经济效益而且带来可观的社会效益。
3.3 分离技术的新研究
首先,分离技术强调对生产设备的强化,其次是生产技术。总结来说就是将设备更新,将生产率提高的技术都属于化学分离技术的结果。古老的分离技术方法是利用各种材料沸点不同将其分离然后做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各领域研究合作分工改变为分离技术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比如近年来,在力学的传递以及多相流方面,采用信息技术发生分离,还有分子的模拟就很大的提高了预测热力学平衡的水平,对分子的人为设计加速了分离等等。因此进一步研究高效的分离技术有着深远的意义。
4 传热过程新的研究发展方向
4.1 传热学中细微尺度的研究进展
细微尺度是指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进行更细微的研究的热学范畴,如今它在热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当一个物体的尺寸远大于其载体时,这样的情况会存在,但是由于尺寸的更加细微,原来的假设影响因素也会发生相应变化。目前纳米技术已经取得显著的成绩,很多领域都是围绕传热学中的细微尺度技术进行研究的,近年来取得了高集成电路、多空介质流等新成果,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4.2 传热设备的研究进展
近些年来,利用翘片来强化传热,管外的翘片强化传热原理包括有前缘效应和非稳定性扰动以及减薄边界层等几种。常用的片是冲缝片和百叶窗。将来对此的研究应该将分布参数和场地模拟相结合,来优化传热装置结构的参数,实现管翘式的传热针设计。
4.3 与计算机技术的相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不断进步是化学中大量的技术问题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同时节约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也增加了数据和相关机械的精密度。计算机的主要贡献表现在计算流体力学、数值传热力学、采用计算机技术进行统计、计算有利于将数据更直观的表现出来,表现形式更加多样,能够有效分析大量实验数据。
4.4 与材料科学和信息工程相结合
科学的进步和新技术的研究涌现就为化学工程的研究提出了新的机遇。如何形成优质的服务体系和完整地理论作为研发支撑成为化学工程面临的问题。所以它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发展中应注重与多学科的交叉,更多的研究应该包括信息和化学应用、生物与化学以及能源环境与化学相结合的学科,这都为化学工程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由于信息技术不断深入各个行业,为此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将大量的信息收集、整理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得出的结论可以为化学工程发展研究提供新的方向。
篇2
Abstract: The course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important content and key measurement,which has already promoted the environmental education in college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influenced the environmental consciousness directly. This paper discussed teaching method improvement,special teaching content and versatile teaching forms,whichgot tested by questionnaire,and finally practice testified that these measurements increased the teaching effects.
关键词: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教学效果
Key word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sustainable development;teaching effect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12-0181-01
0引言
当前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物质文明的极大丰富,但诸如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匮乏等一系列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普遍开展了形式各异的环境教育[1],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其中,在全校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的《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推进高校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必要手段[2]。其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全球环境问题,提高环境意识,增强环境使命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因其涵盖内容广泛[3],授课对象专业层次多样,传统的教学方式常常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出了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
1合理选取教学内容,以专题形式授课
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涉及的内容较多,而目前我国多数大学都将其作为选修课开设,学时数相对较少。必然要求对讲授的内容做到有所取舍,突出重点。我们在查阅了大量材料的基础上筛选了以下几方面的素材以专题的形式介绍给同学:(1)列举出你认为的当今世界十大环境问题。(2)全球环境问题。(3)人口增长与资源短缺问题。(4)土壤污染及其防治措施。(5)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措施。(6)水污染及其防治措施。(7)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措施。(8)物理污染、微环境污染及其防治措施。(9)公害事件介绍。(10)食品安全与人体健康。(11)清洁生产、循环经济与工业园区。(12)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13)当代大学生如何肩负起环境使命?由于所讲的内容与学生们的日常生活及以后的工作密切相关,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以专题的形式紧密结合实际的教学方式更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多样化的授课形式,转变教学主角
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灌输填鸭式的,课堂上始终是老师作为主角在前面讲,学生在下面听、记,其缺点是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尝试了让学生当主角的授课方式,每学期拿出3-4学时让学生分组准备材料进行课上讲授,由同学和老师共同打分并记入平时成绩。同学们都能认真准备,积极发言,课堂气氛异常活跃,讲到精彩处常常博得满堂掌声。一次一名学生在用多媒体讲解时假想了一个奇特的沙漠耐旱动物,虽然已经过去几年了但我仍然记忆犹新。在每次课前利用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说说本周内发生的环保大事,可以口头的形式、或者制成幻灯片到前面来讲解,对于不善于表达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在纸上交给我,下堂课由我讲给同学们听。此外还采用了课堂讨论以及定期布置小论文等形式,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热情。
3调查与专题讨论相结合
当前我国高校以公选课出现的环境教育多数都是缺少实践部分的[4],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结合自身情况选取了一些简单易行的实践项目供学生来完成。这种活动一方面可以填补实践教学的空白,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保护与自己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从而激发学习热情。
4灵活公正的考试方式
为了保证多数同学都能顺利地拿到学分,很多学校都将选修课的平时成绩提高很多,有的甚至达到了50%,此外由于选课人数众多,如果仅凭考察出勤和作业等方式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教师公正客观评价学生带来了困难,而将学生课堂上的表现以及实践环节纳入考核标准,比如积极主动发言的就要增加平时分,这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于需要卷面考察的部分应避免单纯以论文的形式进行,可以防止学生到网上直接下载论文蒙混过关。由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一门大学里的公共环境教育课程而不是专业课,面向的学生来自多个专业,知识背景相差较大,所以试题的内容应当难易适中,深浅得当,既要覆盖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也要突出一些热点问题,可以多设置一些灵活多样的题目,如结合环境热点问题的材料分析,可有多个答案的填空题等等。
5教学效果的检验
为了检验《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效果,我们设置了一套基本知识测验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在课程进行到2/3时发给同学,每名同学领取两份,其中一份自己回答,另外一份拿给没选本门课程的同学来回答。以2008年和2009年统计调查结果为例。
2008年和2009年参加选课同学获得高分人数明显多于未参加选课的。以2008年为例,选修本门课程的有5人获得满分,64%获得80分以上成绩,60分以下的仅有6人;而未选修本门课程的无人获满分,仅有15%获得80分以上的成绩,55人在60分以下。2009年数据显示:学生整体环境意识有所提高,选课同学中有8人获得满分,80分以上人数增加到72%,而未选课的同学中仍没有人能获满分,获得80分以上成绩人数达到了25%;与2009年相比,无论是选修还是未选修本门课程的学生其不及格率都有所降低,但未选修本门课程的不及格率仍然较高,远远高于学习过《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同学。
参考文献:
[1]阮俊华,张志剑.高校环境教育促进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社会构建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34-36.
[2]杨淑萍.案例教学法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课程教学中的应用[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7,20(5):92-94.
篇3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北京可持续发展教育协会正在与世界各国携手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教学,致力于为中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实践作出贡献。
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第三次专家会议于2015年6月2日至4日在清华大学召开,会议主题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学习创新”。此次会议旨在贯彻2014年11月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精神,全面推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在各个国家的落实。
会议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和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心主办。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代表,美国、加拿大、瑞典、日本、老挝、俄罗斯、蒙古、菲律宾等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中国教育部和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领导,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专家,中青视线研究团队,北京、上海、广东、湖北、江西、河北等省市可持续发展教育实验学校校长、教师代表等共200余人参加了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主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到会致辞,副院长褚宏启主持开幕式,副院长张军在闭幕式上做了总结发言。
一、专家主要观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主席霍普金斯(Charles Hopkins)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对优质教育的贡献》(The Contributions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ESD) to Quality Education)的报告中强调了以下3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了教学方法、学习方法和评估方法的创新,同时改变了教师原有的教学观念,需要教师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二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给予课程更多的意义,使学生的学习更多地与社会建设相结合;三是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优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不是教育的附属品。
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报告《塑造我们希望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Shaping the Future We Want: UN Decade of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014)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Report)起草人、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Carolee Buckler)在题为《2014年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大会回顾与主要结论》(Review and Main Conclusions of the ESD World Conference in 2014)的报告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学校的课堂教学方式正在发生转变,人们通过全机构方式(Whole Institute Approach)①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参与程度不断深入,期待各国能够在政策指引、行政支持方面做出努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主任帕迪拉(Danilo Padilla)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今天与明天》(ESD: Today and Tomorrow)的报告中指出,在区域官方机构的重视与推进下,可持续发展教育已逐渐融入正规教育。例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了《非物质文化教育区域指南》(Regional Guide for the Study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为可持续的未来提出了创新的教学方法。经过一段时期的实践,亚太地区很多国家积累了一些优秀的跨学科学习的案例:越南的案例中总结了利用声音的来源,将传统的音乐融入到七年级的物理课当中的经验;巴基斯坦将传统的刺绣技艺、传统书法融入到历史教学当中,鼓励学生欣赏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帕迪拉认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需要每个人、每个社会阶层、每个社会团体的积极参与,只有如此才能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的总体目标,即在教育和学习的各个层面与领域行动起来,加快推进可持续发展进程。
日本宫城教育大学教授世濑智纪(Tomonori Ichinose)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如何提高教育者的能力和改进学习者的创新力》(How to Increase the Capacity of Educators and Improve the Innovation Ability of Learners Regarding ESD to Fit into GAP)的报告中分享了通过问卷调查得出的结论:“学校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亲密的伙伴关系、学校面向外界开放,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到学校活动中能大大增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效果。人们通常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强调合作性与实证性,伴随着小组学习的体验式学习和探究活动成为可持续发展教育最为普遍的学习形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全国工作委员会执行主任史根东在题为《可持续发展教育:生态文明建设的呼唤——未来五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ESD: the Calling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Thinking on ESD for the Next Five Years)的报告中介绍了未来五年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思路,即“一个主导、三个强化、一个落点”。“一个主导”就是以国家或者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为主导;“三个强化”是强化教育工作者培训、强化实验学校和实验区的建设、强化可持续教学与学习方式创新实验;“一个落点”是有效提升青少年可持续学习素养。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可持续发展教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巧玲在题为《可持续发展素养的结构框架与实践应用》(The Structure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tainment and its Practical Application)的报告中指出,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内容已经从20世纪90年代的尊重资源和环境教育,拓展到以可持续发展价值观为核心,知识、能力、可持续生活方式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有效地培养了青少年的可持续发展素养。
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局长周飞在题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塑造面向未来的优质教育》(Shape Future Oriented High-quality Education with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ducation)的报告中表示,可持续发展教育推动了区域教育的优质发展,尤其是在可持续教与学方式探索和实践方面获益良多。
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政府教育顾问安文铸教授在题为《关于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An Innovative Teaching Paradigm Dedicated to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报告中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学习创新课堂范式做了梳理与总结,分享了区域推进课程与课堂教学改革的策略,同时也展示了禅城区在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中所取得的教育教学创新成果。
二、对亚太地区可持续发展教育走势的预测
(一)国际合作将是推进亚太各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的有效途径
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愈加需要国际合作。史根东在报告中希望各国改变孤芳自赏、孤军作战的状况。他指出,“国际合作的目的就是更好实现信息交流、人员交流、技术交流,从而使得各方的研究在国际大潮流的推动下产生更有效的成绩。中国将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教师教育联盟更好地加强联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办事处更深入地展开研讨,以更好执行《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
加拿大曼尼托巴省可持续发展教育协调员巴克勒指出,曼尼托巴省建立了新的国际网络学习环境,同时与欧洲可持续发展教育指导委员会开展合作,亦与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成为了中国的合作伙伴,主要目的是相互学习,互通有无。
(二)基于数据的研究正在成为开展可持续发展教育深度研究的重要方法
此次会议中,大部分国内外专家在报告中都详细列出了调查研究、评估过程的数据,显示了实践研究过程的真实性、规范性与可行性。
例如,《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撰写人巴克勒在与大家分享撰写研究报告的过程时,阐述了以数据为基础的实践研究与评估方法,让参会者更好地了解评估报告的撰写过程。
(三)全机构参与正在成为推进地区与学校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方略
《塑造我们的未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十年(2005-2014)监测与评估报告》总结了十年来的主要成果和趋势,其中谈到了运用“全机构方法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即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主流化,将其纳入教育与学习实践的各个方面,其中包括将可持续发展植入学校课程编排和学习过程、基础设施和日常工作、与周边社区互动、学校治理和能力建设等当中。
在本次会议上,以巴克勒与美国西华盛顿大学教授诺尔莱特(Victor Norlet)为代表的很多专家在专题报告中都论证了全机构参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诺尔莱特教授介绍:“在过去的十年当中,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实施就是教师在课堂中完成的;现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涉及到很多机构的、多层次的努力。”
专家们还谈到,很多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教育实践项目的数量都在增加,并由原来一位教师在课堂上授课到目前的各种组织机构通力合作。当前,随着全球对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持续关注,全机构方式必将成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策略。
(四)教育工作者培训将成为亚太地区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的重要手段
会议期间,史根东向参会代表介绍了中国接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承担《全球可持续发展教育行动计划》中“优先行动领域三”所提出的“培养教育工作者和培训人员能力”这一专项工作,并就培训教材内容的设计与编写同与会专家开展了讨论并达成共识:以中方提交的《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The Teacher Training Manual on ESD in Asia-Pacific(exposure draft))为基础,继续修改完善,同时各国积极提供可持续发展教育案例,争取在2016年召开的第四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时,用作对首批中国与亚太其他国家教育工作者培训的范本。瑞典可持续发展教育国际项目部主任佩尔森(Magnus Persson)认为,“中方的雄心勃勃的思路和扎实工作为国际社会可持续发展教育作出了贡献,《亚太地区ESD教育者培训手册(征求意见稿)》的编写必将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可持续发展教育提供培训范本,更好地助推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开展。”
三、结语
《庄子·秋水》中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其核心在于视野。第三次亚太可持续发展教育专家会议带给我们更广阔的视角,让我们更深刻、更全面地了解、学习、分享可持续发展教育在地区、国家、全球的发展进程。
虽然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较大的进展,很多国家也都在做出努力推进本国可持续发展教育,并编制本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政策,但是,能否长久推进可持续发展教育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教育虽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仍然需要政府政策制定、资金投入的支持,需要研究者、实践者不断深入学习、研究、思考与探索,将教育融入可持续发展,将可持续发展融入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教育之路上创造新的辉煌!
篇4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可持续发展 路径选择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不是以时间序列内所达到的成绩或获得的奖牌数作为衡量其发展路径是否为可持续发展,也不是发展过程中某一个因素的简单改变就能使发展结果产生质的变化,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完善各种因素后,各种因素对于发展结果所产生的叠加效应,它是1+12的效应,是以长远的目光看待竞技体育事业的发展,是长期的、健康的发展模式。
1.可持续发展理论溯源
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是上个世纪70年代由欧美一些经济学家组成的“新经济学”研究会(TOES)[1]。1980年3月,联合国大会首次使用了“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2]1987 年,由原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领导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向 42 届联大“环境与发展会议”提交了一份名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报告中首次明确地对“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进行了定义。该定义是:“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概念中的“可持续”是对“发展”的一种限制性规定,是对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负效应”和“失控”的一种约束。[3]至1992年,“环境与发展”世界首脑会议在巴西召开,通过了“里约宣言”和《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得以正式形成。
2.可持续发展的内涵解读
可持续发展理论所指向的是积极的一面,无论“发展”速度、“发展”程度如何,“可持续发展”在整体上都应该是不断前进的,其最终目的不是限制现行的发展速度、发展水平,而是更好地发展,更健康地发展,即:使人类永久生存和发展下去。但是,可持续发展的成果得以体现的基础是必须有一定的时间保证。可持续发展强调的是发展的方法、手段、过程,其并没有改变“发展”这一终极目的。下面笔者以模型的方式对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
B
A1 A2
A1:现行发展水平
A2:可持续发展后的发展水平(各种积极因素产生的叠加效应)
B:可持续发展方式(各种因素的叠加)
四种可能的变化现象:
现象1的解释:按照现行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会成正增长趋势;而运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将出现负增长趋势。
现象2的解释:按照现行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会成正增长趋势;而运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也将出现正增长趋势。
现象3的解释:按照现行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会成负增长趋势;而运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也将出现负增长趋势。
现象4的解释:按照现行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会成负增长趋势;而运用可持续发展方式,在一定时间序列内,发展水平将出现正增长趋势。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理念、方法,其不能在短期内用定量的数据进行衡量,只能用定性的评价标准进行评价,用时间加以证明。正如当今热点话题环保问题,在选取的有限的时间序列内,少伐树木不一定就能立刻使土地沙漠化、空气污染等问题得到解决,但从长远角度看,这种效果终究会在未来的每一天得以体现。再如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上个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期,我国提出了经济发展由原来的粗犷型向集约型转变,这种转变必将带来我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经济发展成本的提升,但从长远看,集约型的经济发展方式必将对我国生态环境、市场环境的改善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
3.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路径选择的必然性
下面我们运用模型对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进行分析。在模型中,A1代表的是现行的发展水平,A2代表的是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的未来发展水平。目前,竞技体育管理模式一般分为三种,政府管理、社会管理、政府与社会共同管理。而我国的举国体制是典型的政府管理模式,在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下,我国的竞技体育成绩辉煌,但如果从经济制度学理论视域进行思考的话,我国目前竞技体育所投入的与产出的效率并不高,甚至是低下,在集举全国之力办竞技体育这一指导思想下,投入经济成本的提高、人力物力的浪费有目共睹,再看社会管理模式下的其他国家竞技体育发展现状,以美国为例,历届奥运会美国的金牌数、奖牌数总是位列前茅,其金牌投入的成本非常之低,如果把“举国体制”与社会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很明显,社会管理模式对于竞技体育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当然,如果对竞技体育管理模式进行转变,在转变过程中我国的竞技体育成绩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有所下滑,但市场经济下的竞技体育社会管理模式必将对我国竞技体育长远发展产生巨大影响,也正是由于我国体育管理层面不敢、也不愿担负这种管理制度改革可能产生的短期负面效益的压力而不愿对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进行改革。我们再以竞技体育优秀人才的职业生涯进行比较分析,在西方很多国家,其运动员的职业生涯非常长,以NBA的篮球运动员来说,许多美国的优秀球员在40岁的时候还在进行着世界上最激烈的篮球运动,而我国却很难见到40岁的篮球运动员在赛场厮杀;再如菲尔普斯、琼斯等优秀运动员,他们能连续参加3届甚至更多届的奥运会,并且还能获得很好的成绩,而我国的田径、游泳等许多优秀运动员却只能昙花一现,因为伤病等原因早早结束自己的职业生涯,究其原因,我国许多教练员对于优秀运动员培养的“拔苗助长”方式是导致运动员易受伤害的主要原因。而这种拔苗助长的训练方法很明显不是可持续性的培养方式,是一种杀鸡取卵、饮鸩止渴的培养方式。
因此,在竞技体育发展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各个因素发展的可持续性,只有这样,才有利于我国竞技体育向着健康、积极的方向前进。
参考文献:
[1]周穗明.西方社会科学中发展观的新变化[J].国外理论动态,1994,30.
篇5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打造*能源基地,实现*能源产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中国*集团公司在国内发电行业中处于排头兵地位,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加剧,要求我们必须把能源安全摆到重要战略地位,提高能源开发水平,加大能源开发力度,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保障国家能源安全,这是国有重要骨干企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也是*集团进一步提升竞争优势、保持领先地位的根本途径。
*煤炭资源储量丰富,是国家规划的西部能源化工基地。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和部署,我们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科学发展,加大投资力度,确定了以煤为基础,煤炭、电力、铁路、煤化工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打造*能源基地,建设实力雄厚、管理一流、国内领先的能源企业。按照“运煤和输电并举”的方针,大力推进“陇电东送”、“陇电入川”工程。规划投资1000多亿元,加快*地区煤炭资源、电源项目和铁路等工程开发,形成煤炭产、运、销一体化发展格局。到2020年,形成煤炭生产能力突破1亿吨/年,发电装机突破3000万千瓦;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强大、辐射带动力强的能源产业带,把*地区建设成能够为国家能源安全提供保障的大型能源基地。
二、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能源产业开发,实现企业长期、稳定、可持续发展
为又好又快地开发建设*能源基地,实现地方经济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重点采取了四大措施:一是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提高资源开发水平,实现矿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在煤矿、电厂等项目开发建设中,设计采用科技含量高、安全系数高、资源利用高的现代化科学技术,并使之符合清洁生产要求;配套建设坑口电站、煤化工等项目,延长产业链,提高资源的附加值,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用。二是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庆阳是一个缺水的地方,为最大限度地发挥水资源的作用,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将*煤田*矿井和新庄矿井同步设计开发,选煤厂、装车站、矸石场等公用系统统一配置,从而优化资源配置,节约用水、节约使用土地,实现企业发展与保护生态环境相协调。三是统筹产业结构,坚持以煤为基础,以电为核心,实现煤电联营。优化电源结构,大力发展清洁能源,使火电、水电、风电保持适当的比例关系,以资产收购、重组等方式参与*、*等地的水电资源开发建设;紧紧抓住国家建设酒泉千万千瓦风电基地,打造河西走廊“陆上三峡”的大好机遇,加速推进酒泉风电项目进度;统筹项目布局,以*能源基地为核心,在天水、*、*等地同时布局能源产业开发项目,实现省内能源资源平衡,解决部分地方“资源枯竭”之忧。四是深入推进节能减排,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对所有新建项目做好节能减排设计的同时,实施平凉电厂供热改造项目,规划控股建设*、*等省内中等城市的热电联产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能够有效地节煤、节水,最大限度地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推进企业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占领先机,加速推进项目建设
篇6
英文名称:Safety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大学
出版周期:双月刊
出版地址:湖北省武汉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671-1556
国内刊号:42-1638/X
邮发代号: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94
期刊收录:
CA 化学文摘(美)(2009)
Pж(AJ) 文摘杂志(俄)(2009)
核心期刊: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7
关键词:项目学习;网络视频技术;网络纪录片;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8-0075-05
一、引言
项目学习虽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近几年相关的研究报道已有不少。项目学习(Project-based Learning)是在真实世界中借助多种资源开展探究活动,并在一系列时间内解决一系列相互关联问题的一种新型的探究性学习模式。它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要求通过一系列个人或合作任务,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同伴)的帮助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而获得知识和技能。[1]基于技术开展项目学习的一大重要特征不仅是项目本身在促进学习,而且强调在“做中学”(Learn by doing),这种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发现中体验学习的意义。学生依据自己先前的经验和与学习内容的关系积极构建意义。
为多渠道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浙江传媒学院与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开展了基于网络视频技术,以课程为依托,以制作“网络纪录片”为成果的项目学习。本研究主要关注此次中澳项目学习对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等方面的影响以及所起的作用。
二、基于远程视频的项目学习背景
澳大利亚科廷大学(Curtin University)地处西澳洲,与我国没有时差。因此,科廷大学提出了与我校建立国际网络课堂(Global Networked Classroom),尝试利用网络技术开展合作教学的设想。经过多次对网络视频技术的测试和前期讨论,双方决定开展基于网络视频技术的项目学习实践。实践以两校学生学习的课程为基础,以网络视频技术为主要学习研讨平台,以项目学习的方式,两校学生最终以作品形式反映项目学习成果。经过认真商讨,并综合课程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双方确定以“可持续发展”(sustainability)为题开展学习研讨,并最终以制作“网络纪录片(web documentary)”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并将成果上传至固定网站,以便两校长期学习研讨,也希望以此引起社会大众的关注和参与。
为此,两校对项目高度重视,科廷大学选派了大众传播(Mass Communication)、影视研究(Screen Studies)专业的学生,以课程“Culture to Culture”为依托,因为该课程学习的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制作视频内容介绍和传播文化的能力;我校选择了英语专业、播音与主持(英汉双语)专业的部分学生,因为他们的英语基础较好,学习的课程《英释中国文化》中,拍摄和制作传播中国文化的英语节目是他们在第二课堂和课外实践中经常训练的形式。另外,为确保视频制作的质量还选派了部分英语表达能力较强的影视制作专业学生。两校还决定为各自选入参加学习项目学习的学生记入学分。
针对此次项目学习,我们的共同假设是:项目学习能有效地促进中澳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更好地实现课程能力培养应达到的目标,促进综合能力的发展。选择“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旨在使两国学生共同关注这个全球性话题。通过观察本国的发展实际,思考和发现与该主题相关的事实,在对事实的真实记录中挖掘事实背后的文化及隐含的价值。
在交流研讨过程中,中澳学生通过对主题的阐述进一步拓展思维,加深了认识,同时增进了对两国文化的了解,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辨能力。针对中国学生,项目学习将提高他们的英语语言应用能力,特别是用英语解释中国文化的能力,并增进研究意识。另外,采用网络纪录片的形式能使学生了解网络传播的主要特征。网络纪录片是当今重要的传播方式,集视频、图片、声音、文字等为一体,但视频仍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学生通过实践加深了对信息传播的认识,增进了对网络传播技术的了解,并逐步掌握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及其在信息传播中的运用。
三、项目学习方式与实践过程
1.网络视频技术
项目学习主要在实验室进行。我校为播音与主持(英汉双语)专业建有专门的实验室,配备大型3D环幕、主持演示席、35座自助式新闻采编系统、直播连线和快速宽带网络等专业所需设备。中澳项目学习的研讨采用Cisco公司的TANDBERG Edge 95MXP视频会议系统,实验室配备了三通道数字环幕融合机及9×3、110度弧度的大型环幕,学习交流全程录制,便于回放研讨。由于项目学习研讨过程不仅仅有视频会话讨论,还不时伴有PPT演示、作品观摩等环节。三通道数字大型环幕能同时显现交流现场、作品或课件演示和呈现讨论的观点,为此次项目学习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和便利。
2.网络纪录片
学者凯特.纳什(Kate Nash)认为[2],网络纪录片是指纪录片的作品实体通过同时兼具多媒体与互动性的网络来进行发行。维基百科的定义是:网络纪录片又称交互式纪录片(interactive documentary)或多媒体纪录片(multimedia documentary),它不同于运用音频、视频、图像等传统纪录片的样式,而是通过运用多媒体工具的多种元素制作的。它给制作者一种独特的媒介开展非线性(non-linear)创作,作品融照片、文本、视频、音频、动画以及信息图表等多种元素(见Wikipedia)。由此可见,网络纪录片是新媒体技术对传统媒介生态介入的产物,具有非线性、交互性、跨平台等特征。中澳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认为网络纪录片是反映项目学习成果的一种很好的实践形式,因为“可持续发展”文化故事的阐述适合多种媒介的介入传播。
3.项目实施的步骤与实践过程
参加此次研讨的科廷大学学生有16人,我校参加的学生有19人。双方各在两名教师的指导下,围绕主题商定从多个视角切入,首先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在此基础上开展合作学习研讨。双方教师事先商讨制订学习计划,并负责联络、协调学习全程。项目学习全程历时19周,每周课堂视频讨论一次,每次约2小时,学生制作作品时间约4周。根据项目学习实施要求,此次项目学习分为细化选题、写出报告、形成小组、研讨拍摄、交流成果和总结评价六个步骤。
⑴细化选题
围绕“可持续发展”主题,经过约2周的课堂讨论和学生课下的思考,最后选定“绿色交通(Green Transportation)”、“垃圾回收(Waste Recycling)”、“生活方式(Lifestyle)”、“遗产保护(Heritage Protection)”、“人口问题(Population Problem)等作为双方项目学习探讨的选题。
⑵写出报告
根据拟定选题,两校学生分别写出研究报告 (Research Proposal )。研究报告的内容包括:①你研究的目的是什么(What are the aims of your research project)?②你的研究问题是什么(What is your research question)?③研究方案(Research Strategy)。在双方教师的指导下,中澳学生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在一周时间内写出研究报告,并上传至一个共享平台供双方阅读借鉴,为课后交流和课堂讨论做准备。
⑶形成小组
在双方教师的组织下,两校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报告和兴趣对主题进行讨论。如对“heritage protection”感兴趣的中澳同学简要陈述观点,然后在教师的引导下组建形成对“heritage”主题感兴趣的学习小组。小组一般由4-5人组成。小组成员建立联系方式后便在课下开展讨论交流。小组同学结合各自的研究报告,完善学习计划和研究方案,以达成共识。
⑷研讨拍摄
针对项目学习的成果,双方讨论如何以视频纪实的手法反映叙述的主题,即视频以什么形式、方式叙述主题,所需的时间、作品的长度等。研讨中双方畅谈整体思路、拟解决的问题、拍摄地点的选择、访谈的对象、观点表现的形式、人员的分工等。如我校学生就如何用视频反映“乌镇水乡”、“中国油纸伞”的文化故事作了介绍;澳方学生则介绍了“回旋镖 (boomerang)”、“城市农场(City Farm)”等选题的可视化叙事特征。双方还就视频如何传递可持续发展的意义、拍摄计划、前期准备和进度等进行了详细的研讨。
⑸交流成果
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各小组针对电视作品进行交流,交流作品制作的经历和体会,分享作品制作完成的喜悦。为方便交流、讨论,科廷大学建立了专门的网站,将各小组的作品上传至网站;两校学生还针对网站、主题的特点进行了栏目设计的讨论,并对网站中的作品作了中英文的介绍和说明。中澳双方认为,可持续发展是个永恒的主题,希望网站作品中折射出的文化和涉及的话题能引起人们的兴趣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希望作品能增进人们对不同文化的了解,拓展思维与交流。交流还涉及除视频外网络纪录片的其它作品形式,如文字、图片等的运用等。
⑹总结评价
针对此次项目学习,中方要求参加学习成员在小组中开展自评和互评。评价内容不仅针对作品,而涉及整个学习过程。此外还开展了针对不同小组的作品的评价,内容涉及选题的意义、作品表现方式及手段的运用、英语语言的(字幕)表达等方面。教师还进行了问卷调查,收集学生对开展此次项目学习的想法和建议等。
四、讨论与启示
在我国,基于教育技术辅助的项目学习研究已出现了相关的研究成果。[3] 但此次我校和澳大利亚科廷大学基于视频的交流研讨项目学习在多媒体网络技术辅助教学上又向前迈进了一步,因为网络视频拉近了中澳两校的距离,使两校师生身临其境,语言交际更显得真实、生动。为达到项目学习的预期目标,围绕主题,中澳两校学生首先对主题进行细化,小组最终选择话题(见表1)。这样基于网络视频的交流、研讨就变得非常重要,也是其它多媒体手段难以取代的。
为了探索远程视频技术对中外高校开展项目学习的效果,我们密切观察本次实践的全过程,并进行了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科廷大学12名师生在项目结束后应邀来我校进行交流座谈)和对中澳学生研究报告、作品的分析。
结果显示,中澳学生对项目学习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最大的收获是真正体验了合作学习,在实践中很好地实现了课程学习目标中应达到的能力要求。我校学生认为,项目学习提高了其英语语言综合能力,极大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开阔了视野,学习了不同的思维方式,锻炼了能力。两校认为远程视频学习方式是颇具信息时代教育特征的新型学习平台,网络技术应充分得到利用,对中外高校间开展多层面的教学研讨、实现教学资源共享等具有巨大的潜力和前瞻意义。
综合调查结果,此次项目学习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1.激发学习动机
对中方学生而言,视频交流研讨中直接面对的是母语为英语的澳大利亚人,因而交际对象真实;交流讨论的重点内容是作品需呈现的文化主题,但要使英语民族理解中国文化不是件易事,因此交际任务真实并重在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样在交际训练中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很好的训练。项目任务的真实和挑战性及对成功的期望交织在一起,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两校联合开展项目学习尚属首次,全程由学生自主设计,制订计划和管理,最终呈现项目成果,体现出学习过程自主性、学习任务真实性和学习成果成就化的特征,而这些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4] 另外,由于中澳双方的作品要进行总结和评价,最终上传至同一网站,由此而产生的竞争和荣誉意识最大限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潜能。
2.促进合作学习
此次项目学习是以完成真实和富有挑战性的任务为目标,因此合作学习成了其中的一个突出特点。合作学习促使组内成员相互交流和依靠,注重合作精神、交往能力和沟通技巧的培养和发展,形成乐于与他人交流,主动解决问题的积极情感和态度。[5] 中澳学生针对目标任务,自然形成的小组成了学习研讨的基本形式,合作学习就成了必然。他们分工协作,课上课下互动频繁,共同探讨,相互促进,在合作学习中锻炼了多种能力,特别是与人沟通交流、借鉴分享观点、提出建议和对策以及思辨能力。
调查结果显示,中方的19名学生都认为其最大的收获是体验了如何真正开展合作学习;针对合作学习带来的成效,95%(18人)的学生认为主要扩大了视野,增进了对问题的理解,促进了对不同文化的理解和交流;84%(16人)的同学认为主要分享了观点,74%(14人)的同学认为结交了朋友,增进了友谊。另外,中方的大部分学生认为两校基于远程视频的学习明显改变了他们对合作学习的认识,增进了对澳方学生学习方式的了解,同时认为基于网络视频开展中外合作学习研讨非常实用。
调查中,澳方的16名学生认为最大的收获是体验合作学习的方式,他们在问卷调查中谈到的主要是“different way to learn/communicate, cooperate, work together”,其中一学生写道:“I have benefited greatly from the communication with the Chinese students and the opportunity to compare our learning. ”他们中多数认为进一步了解了中国,了解了中国学生的学习方式,加深了对中国文化的认识。
3.促进问题发现和解决能力
项目学习的主要特征是“有一个驱动和引发性的问题,问题是用来组织和激发学习活动”。[6] 本次项目学习围绕“可持续发展”这个主题,中澳学生通过对本国当前发展实际现状的观察,试图寻找发生在身边能反映该主题的种种现象,透过事物的不同现象表征,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如针对“乌镇居民的水乡生活”,中方学生在介绍中使用PPT介绍选题的目的、乌镇的历史和当今居民的生活现状,阐述以此反映可持续发展主题的想法和思路,这样便促进了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对解决问题方法的思考。特别是研究报告的撰写过程,中方学生每人用英语写出约500字的研究方案,对选题、研究问题、研究思路和解决方案等进行认真思考和探讨。
调查显示,撰写研究报告是中方学生体会最深的内容之一,因为他们平时在这方面训练较少,因此担心提出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对策不能引起对方的共鸣。但在与澳方学生的交流中,相关的观点得到了支持和认可,因此感到虽然过程艰难并具挑战性,但却是学习中的重大收获。
4.实现课程能力培养要求
培养课程所需的能力是本次项目学习的宗旨。对我校学生而言,提高用英语解释中国文化的能力和利用媒介传播中国文化的能力是他们课程学习中要求掌握的能力。尽管他们平时在这些方面有不少的训练,但这次真实的、探索性研究却给他们带来了挑战,面对英语受众能否清楚地用英语解释中国文化现象及其中隐含的价值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如在介绍“油纸伞”、“屋顶农业”时,学生需查阅大量的资料,做好充分的准备,交流中应重点使澳大利亚师生了解“油纸伞”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解释当今中国城市中出现的可能利用屋顶空间,有目的、有计划地尝试种植相关农作物的“屋顶农业”现象时,还不时要回答澳方的疑惑和提问。这种真实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听说能力(澳方师生有时有澳洲英语口音),更促进了学生训练表达深层次思想和观点的能力。
另外,以视频制作形式讲述中国文化故事,我校学生虽有很多训练,但叙述的方式、语言的表达等能否让澳大利亚受众真正理解还需要检验。交流研讨中,澳方师生针对我校学生的作品诚恳地提出了更易于英语民族接受的叙事方式和视角,并对语言的表达、字幕中的语言使用等提出了中肯的修改建议。我校学生认为这是非常难得的收获。
而澳方学生则认为,中国文化内容广泛,传递深刻的文化价值,这些很难在书本上学到。只有面对面地和中国学生交流讨论,才能学习和理解当代中国文化和传递的价值。
5.促进对媒体传播技术和方式的了解
作为本次项目学习需展现的成果,网络纪录片对两校学生而言都是新鲜事物,但却期望对这种新颖的信息传播方式有更多的了解和实践。网络技术的发展给信息传播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当今的大学生不仅要具有获取、分析和评价多媒体信息的能力,还应掌握传播信息的技能。[7]
鉴于网络纪录片的多媒介传播特征,中澳双方决定本次项目学习以网络纪录片的形式汇报学习成果,其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了解当今网络信息的传播方式并参与实践。视频拍摄和制作的质量虽然不是本次两校学生实践的重点内容,但参与拍摄和制作的实践促使他们思考视频传播的特点,熟悉后期制作的相关技术。另外,本项目还专门制作了网站(),两校学生针对网站功能和网页设计进行了研讨,撰写中英文文字解释和说明等。对网站设计和功能的共同研讨,促使两校学生对网络信息传播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除视频传播外,文字、图片等也是信息传播的主要方式。围绕可持续发展的不同话题,针对不同的传播目的和受众需求,传播媒介也应做相应的调整和改变。本次实践使学生了解了不同媒介的传播特点和意图,通过比较不同媒介的特征,区别不同媒介的传播给受众带来信息接受的变化和情感的震撼。而这些对提高学生的思维和辨析能力,促进创新意识和创新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五、结语
关于项目学习的研究已有不少报道,但基于网络视频技术中外高校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实践却不多见。本项目的实践表明,网络视频技术突破了地域的阻隔,拉近了中外高校的距离,特别能为学习创建真实的交际场景,使中外师生开展面对面的学术交流、教学研讨等成为可能,在当今的信息化教育中应得到充分的利用。在网络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受到严峻的挑战。借助网络技术的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对创新现代教育理念、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基于远程视频技术的中澳项目学习,有利于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资源,为学生创建外语学习真实的交际环境,拓展视野,加深对两国文化的理解,特别在合作学习中锻炼了各种能力,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多层面实施国际化教育等提供了新的视角和途径,值得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刘景福,钟志显.基于项目的学习(PBL)模式研究[J].外国教育研究,2002(11):18-21.
[2]万彬彬.新媒体时代网络纪录片浅析[J].电影评介,2013(16):14-17.
[3]顾佩娅,方颖.基于建构主义的计算机辅助项目教学实践[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7):28-31.
[4]高艳.项目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外语界,2010(6):42-48.
[5]张法科,赵婷.合作学习理论在大学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J].外语界,2004(6):46-50.
篇8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国际著名会计学家,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会计学会副会长与会计史专业委员会主任。
其学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财务会计、中外会计审计史、会计审计思想史、现代会计理论。至今为止,郭道扬教授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人文社会科学课题的研究,在国内外发表学术论文150余篇,著作10余部,提出了许多具有原创性的观点,因此多次荣获国家级奖励。他指导的博士论文多次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论文奖”,其中《会计契约论》(雷光勇)荣获了2005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郭道扬教授的突出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并于1992年获“湖北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1994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8年获“教育部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02年获“湖北省劳动模范”称号。
从1997年“京都会议”到2007年“巴厘岛会议”,各国政府为拯救人类向“污染型经济”发起全面宣战,并确定了建立“绿色经济时代”的长远战略目标。围绕这一目标,科学家与政治家构建了进行全球环境治理的基本框架,而经济学家与管理学家也明确了务实研究的行动纲领。当前,在总体上,虽然高层次宏观层面的研究成果已具有统领性指导作用,但却缺乏基础层面的务实性研究,针对这一点,本文把研究重点放在“会计第二报告体系”建立方面。由于内容广博,难点很多,故在此仅论其纲。
一、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人类通过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结合,既创造了人类社会,也持续发展了人类社会,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两者之间存在的辩证关系在于:(1)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根本前提,在处理好它们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上,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2)辩证处理好资源耗费与环境保护两方面的可持续性,这是实现“良性互动”的基础;(3)会计控制要在资源可持续性消费、财产权益与生态权益之间,探讨建立新的平衡关系,探索新的平衡控制点。
二、在全球社会范围内,必须认识与发挥会计控制在实现良性互动中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
近几十年来,人们虽然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循环经济学、资源经济学,以及环境经济学领域力求解决“良性互动”问题,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应当看到不少切实性的重要问题却一直悬在空中,成为悬而未决的问题,并且一直囿于一个怪圈之内,使其成为研究中让人十分懊恼、困惑的问题。事实上这是缺乏解决“良性互动”基础性问题的缘故。实现“良性互动”,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基础层面的财务控制问题,它可以把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落在实处,真正实现资源消耗低、污染轻微的高科技产业成为发展国民经济的主体;一是基础层面的会计控制问题,它可以切实解决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企业的资源消耗结构问题,不断提升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比重,不断降低污染型消耗与降低环境成本,为改造“污染型经济”实现良性互动创造一个最充分的基础性条件。如果大家和一些权威依旧戴着一副“老花镜”看待财务与会计,那么这个问题便很难解决。
三、建立会计第二报告体系的历史基础
经济全球化使生态环境问题全球化,人类开始从全球社会范围研究良性互动问题。目前,可以作为解决第二报告体系建立基础的文献主要有两个:一是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制定的《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该文献对从综合性标准确定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报告信息披露问题具有纲领性指导意义;二是联合国所属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ISAR)通过的《环境会计和报告的立场公告》,尽管这个文件基本上是原则性的,但它所阐明的基本原理可作为本文研究的基础。此外,可作为研究文献基础的还有英国的《环境报告和能源报告编制指南》、《财务报告中的环境问题》、丹麦的《绿色账户法案》,以及把生态资源和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等。
四、实现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支配社会经济时代的根本转变
自进入阶级社会以来,以“产权为本”的思想,便一直成为支配社会经济发展占主导地位的思想,尤其是在进入到市场经发展阶段后,产权经济已成为社会的标志性命名,产权价值运动强有力地支配着企业、地区、国家乃至全球的经济循环。世界,是被产权支配、控制的世界。
围绕产权的反映与控制,500多年以来,近、现代会计以资产、负债、资本与权益为主导性会计要素,并以此构建与发展完善了会计的第一报告体系。该体系以产权及其权益为核心寻求平衡关系并通过控制保持这种平衡关系;同时,它还通过系统披露与揭示产权占有、产权价值投入与权益增值状况,为单元利益主体权利竞争性决策服务;它通过现金流量的披露与把握,保持独立经济单元的正常财务状况,以防范与化解财务风险。正是在“产权为本”思想的支配之下,人类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舍近不求远,朝前不顾后,一味着眼于经济发展而无视生态环境问题,在事实上把经济与环境对立起来,最终造成了严重威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自然而然,会计控制工作的发展也是这样,可以讲,这一点是人类会计发展史上所出现的一大悲剧。
当今,会计要在“良性互动”中发挥基础性控制作用,实现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必须通过改革,建立会计的第二报告体系,并在报告内容整合的基础上,重新调整反映与控制的重点,纠正以往工作的片面性。同时,要在第一报告体系改革的基础上,对两大报告体系进行整合,即把工作的一个重点放在对产权价值运动的系统反映与控制方面,也要把工作的另一重点放在以“人权为本”,实现“良性互动”方面,并把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使会计控制工作成为保障全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五、会计第一报告体系与第二报告体系的关联点
马克思与恩格斯指出,人类生存的第一前提,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前提。在史前时代,人类首先通过解决生活资料的生产,来解决了人种的繁衍问题,人类社会正是在解决人种的正常繁衍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今,当环境问题日益威胁到人的生存权的时候,生存权便成为矛盾的主导方面。因此,由以“产权为本”向以“人权为本”的转变便成为历史的必然。这一点既是建立第二报告体系的出发点,也是在两大报告体系之间明确关联点的关键。
从根本上追究,环境恶化产生危害的集中点是人的生存权,生存权是人最起码的权力,也是最根本的权力。失去生存权,其他一切权力便无从谈起。片面坚持以“产权为本”,造成经济失控与发展扭曲是导致环境恶化的根本原因,而经济失控的具体原因又在于资源耗费失控、失衡,以及消耗中的废气、废水排放失控。从第一报告体系考察,会计对资源耗费成本的反映与控制是极其片面的,它既放弃了对环境成本的单独考核,更没有通过比较对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进行考量与分析,因而,它在权益计量、确认与效率评估等方面也是虚而不实的。以往把环境信息作为附列的部分来列示,事实上这样做就连附带反映与控制的目的也达不到。
所以,本文从会计控制工作一体化角度出发,把会计两大报告体系的关联点确定在“权益”方面,第一报告体系以“产权为本”,系以“权益”作为施行控制的支点,而第二报告体系则充分体现以“人权为本”,把施行控制的重点放在“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相统一的方面。保障人的生存权是施行控制的根本前提,以实现“良性互动”为控制的目标,达到“财产权益”与“生存权益”的统一。必须指出,实现“良性互动”,并非让人类一味削减必要的耗费与放慢发展速度,也并非听之任之继续走以往的老路,而是通过切实控制,从根本上改变耗费的方式与方法,改变经济发展的路径,彻底消除“污染型经济”,在“良性互动”中实现社会经济乃至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六、第二报告体系的基本构成和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
以下所讲框架属于设想性质,尚有待通过实践进行反复研究、验证与改进。1.该体系中的关键要素为:(1)环境治理投入;(2)环境成本;(3)环境损失;(4)生态权益;(5)资源耗费;(6)资源非正常性耗费;(7)资源损失;(8)不可再生资源耗费;(9)水资源耗费;(10)污水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1)水资源防污治理投入;(12)废气排放量与损害估价;(13)大气排污治理投入等。2.该体系中第一报告――“资源耗费与环境互动平衡状况表”设置。相对第一报告体系中的三种主要报告而言,本文将其称为会计的“第四报表”。3.“资源成本与环境成本构成对照表”,用以分析与评价生态权益。4.“水资源耗费与排污状况表”,通过对水资源的专项反映与控制,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5.“废气排放量与大气污染危害程度报告表”,用于考核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6.“企业(或地区)履行社会责任综合指标汇总报告表”,按企业所属行政区划,按指标进行汇总,并以书面报告的形式,说明自检、自测与自控情况,揭示主要问题产生原因,表明改进意见。
该报告体系中的各报告从一个侧面,或从综合的方面,体现以“人权为本”精神的贯彻情况,整个信息披露与问题揭示的重点集中在资源耗费与环境“良性互动”方面,借以分析与评价报告单位对“生态权益”的保障、维护情况,最终把控制点始终集中在对人的生存权利的保障方面。
七、第二和第一报告体系地位与作用之比较
随着环境问题全球化,当生态环境成为解决经济可持续发展,乃至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矛盾的主导性方面的时候,只有通过建立独立的第二报告体系,才能解决新环境下的会计控制问题。并且从以“人权为本”,保障与维护人的生存权方面讲,第二报告体系的作用是第一报告体系不可取代的,并且要切实解决环境恶化问题,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第二报告体系的重要程度理当排在首位。
八、第二报告体系编报中应注意把握的问题
篇9
【关键词】 小额信贷;可持续发展;利率
小额信贷作为服务穷人的金融,解决了长期以来正规金融机构不能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但中国目前实行利率管制,造成了贷款利率过低,使小额信贷缺少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条件,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根据国际上通行的惯例,小额信贷机构要想走上自负盈亏的可持续经营道路,必须从贷款中收取一定水平的利息来获取足够利润,赚取一定的收益来弥补各种经营成本和资金成本,实现不断发展壮大的要求。因此,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焦点就是利率问题。
一、中国目前小额信贷的利率
中国是亚洲唯一没实行小额信贷利率开放的国家,金融市场对小额信贷采取一定的利率管制,由中央银行制定基准贷款利率,允许金融机构在一定区间内根据市场自主确定具体利率水平。目前小额信贷主要采取三种确定贷款利率的方法:
1.以国家商业银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并在一定幅度内波动(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可以在基准利率的2-3倍之间浮动,央行特批的商业性小额信贷公司可以在基准利率4倍内浮动)。
2.以通货膨胀率为贷款率。
3.以国家扶贫贴息贷款的利率为基础,利率通常在2.88%-7%之间。
二、商业性小额信贷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利率定价
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的高级顾问Richard Rosenberg提出的必要利率水平模型(Rosenberg 公式法)是测度小额信贷机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在考虑研究问题的方便性和数据可获得的局限性基础上,假设中国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除股本金外全部来源于商业性借款,资金成本采用同期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人民币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来衡量,通货膨胀率稳定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将所有无偿或低成本的外部捐赠款、补贴全部按照商业渠道筹措的市场成本计算,要求产出足够的利润满足不断扩大的覆盖面和不断增长的客户群需要,利用Rosenberg模型估测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利率。公式表示为:
式中,小额信贷机构的贷款有效年利率水平(R)是五个变量的函数。AE为行政成本与平均贷款余额的比值。LL为贷款损失额与平均贷款余额的比值。CF为资金成本与平均贷款余额的比值,资金成本视所有小额信贷机构的资金来源均来自商业渠道。K为预期利润与平均贷款余额的比值。II为投资收入与平均贷款余额的比值。以四川省某小额信贷机构2008年度财务统计情况为实例,研究该小额信贷机构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应采取利率。见表1。
AE=行政成本÷平均贷款余额×100%
=588 777.71÷(4 218 752.12+6 083 895.60)/2×100%
=11.43%
LL=贷款损失额÷平均贷款余额×100%
=40 481.40÷(4 218 752.12+6 083 895.60)/2×100%
=0.79%
CF=5.31%(采用2008年12月人民银行制定的金融机构人民币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
K=15%(根据Rosenberg预期利润率至少是5-15%的建议,采用15%的预期利润率)
II=投资收入÷平均贷款余额×100%
=2 336.66÷(4 218 752.12+6 083 895.60)/2×100%
=0.05%
将AE、LL、CF、K和II的值代入Rosenberg公式得:
R=32.74%
根据Rosenberg模型估测该小额信贷机构2008年底贷款损失率仅为0.67%,根据远低于Rosenberg对运行良好的机构贷款损失率在1-2%建议,可以认为该小额信贷机构的运作良好。在全部按照商业渠道筹措市场成本的前提下,如果中国金融市场完全放开利率管制,不低于32.74%的年贷款利率将是该小额信贷机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贷款利率。
三、可行性分析
1.根据国家统计局的初步测算,2020年新农村建设新增资金需求量为15万亿元,而目前从中国小额信贷的发展态势和覆盖程度来看,显然还不能满足这一要求,小额信贷发展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2.国际上所有成功的小额信贷机构,它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远远高于一般银行的利率,商业性小额信贷低于30%年利率是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前中国小额信贷贷款利率平均为6.37%,扣除资金成本、不良贷款、 损失贷款的核销等各种成本,小额信贷机构要保本都很困难,更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中国低收入农户看重的主要是信贷可得性。在研究小额信贷的需求时发现,高收入农户愿意接受高利率和实际接受高利率的比重都大大低于低收入农户,这主要是由于贫困人口或广大小企业主的资金需求长期得不到有效满足,他们首先考虑的是能否借到款的问题,而不是利率高低。这主要是由于低收入阶层具有资金紧缺和劳动力富余的特征,其收入实际上是劳动者工资收入与出资者资本收入合一,具有较高的资金边际产出和较低的劳动边际产出。因此,即使支付高利率也能从扩大的生产活动中获得利润,保障支付贷款利息。提高小额信贷的利率水平,只是减少一部分高收入农户对借贷的需求,增加中、低收入农户获得贷款的机会。(见表2)
四、结论
适时取消小额信贷的贷款利率浮动上限, 逐步放开对存款浮动的管制,必然会使小额信贷机构通过高利率获得了超额利润,吸引足够多的资金进入该市场,使其有更多的供给者。当市场中有规模足够大的贷款提供者时,竞争机制会使小额信贷机构效率得以提高,不断出现更多的产品、更好的服务和更低的价格,最终降低小额信贷成本和贷款利率。因此,开放小额信贷的贷款利率,既可以实现小额信贷机构的可持续发展,也可以使小额信贷更好地发挥“服务穷人金融的作用”,解决长期以来正规金融机构不能为贫困人口提供有效信贷服务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刘玲玲,杨思群,赵冬青.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2007汇丰-清华经管学院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报告[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 深圳, 城市轨道交通, 可行性研究, 总体协调
深圳市政府在近中期轨道交通建设计划基础上,根据城市近期建设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选择了6 条轨道交通线作为二期工程优先建设。组成二期工程的6 条轨道交通线分别是:1 号线续建工程、2 号线、3 号线、4 号线续建工程、6 号线和11 号线,总计里程约175 km 。
本文试图就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应该是什么概念的轨道交通、可行性研究和总体协调工作应该围绕什么样的目标开展,研究思路和方法应该如何等问题展开讨论并提出建议。
1 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
在轨道交通规划与建设中,应更新观念,以人为本,突破创新,完善功能,保护环境,实现功能、环境、安全、经济和效益的高度统一,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现代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应体现在以下6 个方面。
1. 1 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交通
轨道交通是城市的重要基础设施,是百年大计, 应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以人为本,完善功能,保护环境,为轨道交通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以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有: 合理制定载客标准,并适度预留规模,适应未来发展需要;完善换乘衔接功能,并预留接口;合理选择轨道交通模式与车辆制式;合理选择线路走向及敷设方式;注重建筑景观效果,加强减振防噪措施;完善公众服务设施;提高系统舒适度(如乘车环境等) 。
1. 2 安全可靠的轨道交通
贯彻安全服务意识,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提高工程设施技术可靠性,完善安全保障体系,实现安全运营。实现安全可靠的主要途径有:车辆、设备技术成熟可靠;加强防灾措施;完善安全防护体系;改进运营管理体制,加强运营管理与维护。
1. 3 便捷、畅达、高效的轨道交通
贯彻高效服务意识,完善客运设施,提高线路的直达性和可达性,缩短出行时间,充分体现快捷的特点,发挥轨道交通骨干作用,实现建设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实现便捷、畅达、高效的主要途径有:完善线网衔接换乘功能;线路功能定位与轨道交通模式选择;选择技术先进的车辆、设备;优化运输组织,提高旅行速度,缩短出行时间;合理设置站位,完善车站交通功能设施;改进运营管理体制。
1. 4 一体化的轨道交通
实现并完善与其它对内和对外客运交通的有机衔接,将轨道交通融入城市客运交通体系,实现轨道交通与其它客运交通的一体化,进一步实现建设轨道交通的社会效益。实现一体化的主要途径有:协调与公交的关系,强化与交通枢纽的衔接功能;强化与机场、铁路客站、长途汽车站及口岸的衔接功能; 实施“停车-换乘”方式。
1. 5 经营概念的轨道交通
创造轨道交通经营资源,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提高运营经营收入,资源整合与共享,综合开发,体现建设轨道交通的经济效益。实现经营概念轨道交通的主要途径有:合理确定工程建设范围和建设计划; 优化线路走向及站点布置;强化资源整合与共享;车辆与机电设备系统制式统一与兼容;优化资源配置, 提高国产化率;土地利用与综合开发;改进运营管理体制,努力实现车辆、设备维修社会化;注重目标成本控制。
1. 6 可实施性的轨道交通
采用先进成熟的技术手段,密切结合实际,强化建设方案的可操作性,实现轨道交通建设的可实施性。实现可实施性的主要途径有:提高工程实施方案的可操作性;合理选择施工技术,并降低工程实施难度;优化项目建设管理方案;搞好项目实施策划。
深圳市是现代化产业协调发展的综合性经济特区,是华南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是现代化的国际性城市。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应该是具备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因此,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必须围绕建设全新概念城市轨道交通这一目标开展,努力搞好实施全新概念城市轨道交通的策划工作。
2 可行性研究总体思路及关键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
2. 1 可行性研究的总体思路
(1) 以城市总体规划为指导,以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为依据,以“打造全新概念的城市轨道交通”为目标,以在建一期工程为基础,充分理解并贯彻政府和业主意图,吸取国内外轨道交通建设经验,根据评审意见和政府有关批文,紧紧围绕项目的可行性展开深入全面的研究。
(2) 从整个网络(乃至“珠三角”轨道交通网) 和线路远期延伸发展角度,结合深圳市“ 组团式”“ 多、中心”和“ 田园城市”的特点,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进行工程方案研究,做到“ 近期结合远期、局部服从整体、设计服从规划”,处理好“ 轨道交通建设与使用、轨道交通与其它交通、轨道交通客运功能与城市发展功能”的关系,追求总体最优。
(3) 贯彻“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运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理论,以科技创新为手段,对工程进行多方案综合比较分析,考虑功能、环境、安全、投资和效益的统一,提出技术先进、功能完善、环境协调、安全可靠、造价合理的方案,为项目决策和工程设计奠定良好基础。
(4) 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单位的合作与协调,充分发挥各有关方面的优势,注重相关专业或系统的配合协调,强化实地调查研究,确保工程方案的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努力提高可行性研究工作质量和速度。
2. 2 关键技术问题的基本观点
(1) 应运用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根据各轨道交通项目功能特点和具体情况,重视轨道交通模式和车辆制式选择、供电、信号、AFC 等制式的统一或兼容以及联络线设置问题等。方便车辆及检修设施和备品备件等的相互调备,并可减少备用车等,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2) 充分考虑发展预留,确保线网可持续发展, 适应城市未来发展需要,这包括运能储备、出行舒适度的提高、线路延伸、换乘联络接口预留及车辆设备制式等。
(3) 应从网络总体上对车辆维修基地、停车场、控制中心及主变电所进行统筹研究,力求人力资源、运营设备和设施资源、土地资源等多方面的共享和综合利用。
(4) 从规模上预留扩编条件和从线路设施上适当预留线路通过能力,均可实现运输能力的发展预留,而且这些适当的预留措施对工程初期投资影响不大。当然,发展预留要适度。
(5) 采用“ 小编组、高密度”的运输组织方式是值得推崇的。这不仅可以提高服务水平和设施利用率,而且有利于减小车站体量,易于与环境结合。但是,单靠提高行车密度,甚至线路远景通过能力采用40 对/h 来实现运能储备和提高舒适度(以满足人们未来的出行需要) 是不恰当的,甚至是有风险的,需综合研究确定。
(6) 应重视环境保护,“ 不能以牺牲环境的代价换取经济上的发展,不能以牺牲远期的利益来换取今天的发展”。轨道交通模式和车辆制式选择、线路走向、线路敷设方式、车站建筑、高架桥及地面建筑均需与环境相适应,满足城市环境要求。
(7) 强化线网衔接换乘功能,通过换乘枢纽锚固线网。同时,加强与其它交通(机场、道路交通枢纽、铁路客站、口岸等) 的衔接功能,以充分发挥功能和提高效益。应进行公套专项规划研究,为工程设计和建设提供依据和基础。
(8) 在统筹安排、充分考虑资源共享的前提下, 车辆基地设计中应运用先进的检修理念,并改进车辆检修体制,由计划修向均衡修和状态修转变,尽可能压缩基地规模。同时,工程建设应分期或分步实施,避免厂房和设施闲置,并减少初期工程投资。
(9) 车站设计须贯彻“ 以人为本”的理念,并突破传统管理模式,尽可能压缩体量,高架车站应轻盈、通透,出入口及人行过街系统联为一体,出入口、风井甚至设备管理用房等尽可能与建筑物结合建设。
(10) 供电系统采用集中供电方式还是分散供电方式应结合在建一期和城市电网具体情况,根据项目的特点和要求进行研究,并与当地供电部门协调并取得认同后确定最终方案。
(11) 机电设备系统应运用“ 价值工程”理论进行配置,努力提高国产化率,注重目标成本控制。
(12) 车站、车辆基地及可利用的土地和空间尽可能地进行物业开发(但要事先对轨道交通沿线用地规划进行专项研究) 。
(13) 改进运营管理体制,努力实现车辆设备检修与维护的社会化。
3 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法和工作程序
3. 1 可行性研究工作原则
(1) 现场踏勘与资料分析相结合:在研究过程中,要特别注意现场的踏勘和实地调查与资料的分析比较,根据以往经验,一个方案的形成要结合图纸工作,对现场进行多次反复踏勘了解才能够成熟。
(2) 理论分析与专家经验相结合:运用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理论对多方案进行经济技术比较,并结合专家经验,进行定量分析以取得最佳结果。
(3) 专题研究与可行性研究相结合:为使可行性研究报告更加深入,内容更加丰富、翔实,更具科学性和合理性,在进行预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时,要开展一些项目的专题研究,与可行性研究工作结合进行。对由6 条轨道交通线组成的深圳二期工程尤为必要。
(4) 内部方案论证与外部协调相结合:轨道交通系统是整个城市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由于轨道交通系统的专业众多,与城市其它设施的接口十分复杂,所以在研究过程中,既要注意系统内部方案的合理性,又要注意与外部条件的协调性。
3. 2 可行性研究工作方法
(1) 选择合适目标并掌握约束条件:进行科学可行性研究首先必须选择目标,要客观分析并掌握约束条件。
(2)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以定量为主:遵循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原则,并以定量分析为主, 力求能够反映项目实施中的所费(即费用,如投资、运营成本等) 与所得(即效益,如运营收入等),对不能直接进行定量分析比较的,则实事求是地进行定性分析。
(3) 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各有特点,在项目可行性研究中应根据需要,采用静态分析与动态分析相结合,以动态分析为主,静态分析为辅的决策分析与评价方法。
(4) 多方案比较与优化:多方案的比较论证与优化是项目可行性研究的关键,尤其是在多目标决策分析时,方案众多,可采用综合评分法、目标排序法、逐步淘汰法或两两对比法进行比选。可行性研究的工作程序见图1 。
4 总体协调工作建议
4. 1 总体协调单位的工作内容
为了在同一时间内按期按质完成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6 条线的可行性研究工作,必须有一家总体协调单位承担技术协调工作。可行性研究阶段总体协调的基本任务是:
“提出问题、组织研究、协调落实、提供咨询”。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 协调6 条线可行性研究总体技术方案、技术接口、综合进度等,协助业主组织完成各种汇报、审查和验收。
(2) 制定工作计划,提出要求,落实协调,组织完成6 条线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工作。
(3) 审核6 条线可行性研究中间报告和最终报告送审稿,协助完成客流预测和环评报告编制和审查工作,审查各线勘探要求,组织勘探工作,验收可行性研究阶段勘察报告。
(4) 协调主要技术专题研究工作,并协助业主组织审查或验收专题报告。上述各项总体协调工作按其性质可分为总体协调管理工作和总体协调技术工作两个方面。“管理”
是各项工作按质按期完成的保障,“ 技术” 是按质按期完成的手段,两方面工作都很重要,总体协调工作应两手一起抓:一手抓“管理”,一手抓“ 技术” 。
图1 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工作程序(技术路线) 框图
4. 2 对总体协调工作的建议
对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工作提出以下7 项建议。
(1) 一个目标: 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工作应紧
紧围绕实现“全新概念城市轨道交通” 这一目标开展工作。
(2) 两个协调: 只有同时做好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的协调工作,才能保证研究工作的质量和研究成果的可操作性。内部协调即各线可行性研究工作承担单位、客流预测单位和勘察单位等的技术管理和技术协调。而作为项目决策重要工作阶段的可行性研究中,有大量的问题涉及到政府各相关部门(包括铁路、机场等) ,则须进行必要的外部协调工作。
(3) 三大任务: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技术协调工作有很多具体的内容, 为便于组织和管理,确保技术协调工作顺利开展,提高工作效率,建议分成以下3 大类型。
①各线研究涉及的共性问题 内部协调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重大设计原则和技术标准、轨道交通模式和车辆制式选择、系统建设规模与运能储备、系统运营模式和运输方案、机电设备制式选择及国产化方案。
② 涉及到轨道交通线网衔接与发展和城市建设发展技术问题— 内部协调、外部协调相结合的技术问题,主要包括:重要的线路走向方案和敷设方案、线路的换乘衔接(含与其它交通的衔接) 与联络、线路远期延伸和发展预留、车辆基地、供电、控制中心等功能定位与资源整合、与铁路部门的协调、土地利用与协调和环境协调等。
③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技术问题— 内部协调技术质量管理问题,主要包括:重要指标和参数取值的统一性和协调性、研究内容和文件编制深度、技术文件的审核工作和目标成本控制。
(4) 四项原则:总体技术协调工作应遵循“总体研究,统筹协调,综合平衡,整体最优四项原则。
(5) 五大专题:由于本次研究是6 条线同时研究,为了可行性研究达到理想的深度,为实现全新概念轨道交通奠定良好基础,对一些共性问题和涉及网络乃至整个城市建设的重要问题有必要组织力量进行专题论证研究。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有以下5 大专题需进行专门研究。
·系统规模与发展预留;
·轨道交通资源整合与综合利用,包括:车辆基地功能定位、合理分布与资源共享,供电方案与供电设施的社会化,控制中心的合理分布,机电设备制式选择,轨道交通模式、车辆制式选择;
·大型综合换乘枢纽方案研究;
·车辆、机电设备国产化方案;
·土地利用、综合开发与融资方案。
(6) 六个步骤: ① 熟悉并研究6 条线的预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政府相关文件,总结问题并提出可行性研究总体思路; ② 组织各研究单位讨论交流,明确重大问题的处理意见,协助业主组织力量启动专题研究; ③组织总体方案的讨论交流,基本确定各线总图方案和各项研究工作前提; ④ 中间报告和地质勘察资料的审核与验收,协助业主组织中间汇报审查工作,研究并落实中间审查意见; ⑤ 最终报告和专题报告审核与验收,协助业主组织送审稿汇报审查工作,研究并落实送审稿审查意见; ⑥ 各项研究成果的审核与验收。
(7) 七项措施:确保总体协调人力资源配置完备;制定总体技术协调工作计划、工作思路和工作程序;制定各阶段技术文件编制内容和研究深度,并编写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建立总体协调例会制度,并组织专题交流讨论会;分阶段汇报审查,广泛征求有关专家和相关部门的意见;编制各阶段文件审查要点;必要时,提出处理措施的建议,由业主核发。上述建议可视为深圳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总体协调工作的行动指南,可喻指本次研究工作相关的7 个方面的力量(政府、业主、总体协调和四家设计单位) 或7 项工作任务(1 项总体协调和6 条线的可行性研究) 。
参考文献
1 宋键主编. 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二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单位投标书. 上海市隧道工程轨道交通设计研究院,2003
2 于松伟,万学红. 南京地铁2 号线的设计新理念. 地铁与轻轨, 2003(2)
3 朱军,宋键. 城市轨道交通资源共享探讨.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03(2) :5
- 上一篇:农村产业发展方案
- 下一篇:人工智能实践报告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