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1: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产业发展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产业发展方案

篇1

“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实施方案

 

根据《泰州市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实施泰州市2021年度人才工作“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方案>的通知》(泰人才办〔2021〕2号)精神,制定2021年度人才工作“走进乡间田头,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方案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引领农业农村改革发展实践,紧扣服务“六保”“六稳”主题,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人才工作重心下沉,走进乡间田头,服务农业农村生产一线,着力提升乡村特色产业科技水平和产品质量竞争力,促进乡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加强特色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发展规模,力争到2021年底,新培育10亿元级以上产业2-3个,为全市乡村产业振兴贡献农业科技人才工作力量。

二、工作举措

1.梳理需求清单。4月上旬,市农业农村局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开展集中梳理,确定2021年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详见附表)。4月底前,各市(区)围绕本地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组织相关人员深入农业农村一线,开展调查研究,了解乡村特色产业核心企业生产经营、产品品牌及人才、技术需求等情况,梳理汇总需要解决的相关技术问题,形成需求清单。

2.组建专家服务组。5月底前,各市(区)针对重点建设的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联合当地人才办,从乡土人才、科技镇长团以及省“333工程”、市“311工程”培养对象中,遴选涉农人才,分类别组建相关专家服务小组,建立专家服务小组结对服务机制。

3.开展结对服务。6至10月份,按照“一个产业打造一个品牌,一个小组服务一个产业”的要求,组织专家服务小组定期开展“一对一”服务,走进农业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实地帮助解决乡村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指导产业技术创新,推动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壮大。

三、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结合产业发展实际,制定本地专项行动具体实施方案,并根据总体安排,明确责任分工,细化工作举措,做好各项协调服务推进工作。

2.加强部门配合。专项行动由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各市(区)农业农村局要扛起工作责任,主动进位,切实加强与当地人才办、科技镇长团沟通协调,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专项行动有力、有序、有效开展。

3.确保活动实效。各地要高度重视“三走进三助力”专项行动,落实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具体负责专项行动相关工作。要抓紧组织需求调研,组建专家服务小组,建立定期结对服务机制,开展专家服务工作。要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注重宣传典型案例,切实扩大活动影响,确保专项活动取得实效。市农业农村局将定期对各地专项行动相关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督查通报。

请各地于4月17日前,将分管领导和相关科室负责人姓名、职务、手机号码发至邮箱409841966@qq.com。联系电话:86893949。

 

    附表: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附表:

2021年各市(区)重点建设乡村特色产业名录

 

 

市(区)

产业名称

靖江市(2个)

休闲食品、草莓

泰兴市(4个)

生猪、肉鸭、江沙蟹、苏翠梨

兴化市(5个)

香葱、大闸蟹、稻米

海陵区(农业开发区)(2个)

种子种苗、罡杨鲜花小镇智能花卉

高港区(1个)

鲜花园艺、动物疫苗

姜堰区(2个)

特色菌菇、溱湖簖蟹、肉鸡

 

 

 

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市委三届四次全会、县委十届四次全会和县第十五届二次人代会议精神,以发展农村经济为核心,以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生态环境、发展乡村旅游为重点,创建一批民族文化特色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符合乡村旅游接待要求的旅游村寨,以点带面,推动全县乡村旅游上规模、创品牌、出特色,促进我县旅游产业的发展。

二、工作目标

以戛洒镇为试点,以建设“最美的乡村”为目标,在戛洒集镇范围内,以自然村为单位组织开展乡村文化示范工程和特色村寨创建活动,增强旅游发展的居民意识教育,营造浓厚的接纳和依托游客发展旅游产业的氛围,提升乡村旅游档次,扶持发展一批乡村旅游示范村。力争用3年时间,使戛洒集镇10平方公里范围内30%的村寨基本达到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标准,实现“生态优美、村容整洁、特色鲜明”的目标。

三、工作措施

坚持政府扶持鼓励、部门合力支持、群众主动参与的原则,充分调动基层组织和干部群众创先争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特色旅游村寨创建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结合起来,通过宣传培训提升村民综合素质,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村庄建设管理,通过考核评比和表彰奖励促进创建评比活动取得实效。

四、工作步骤

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评比活动自二零零九年起,一年一个周期,连续实施三年。二零零九年创建评比活动的工作安排如下:

(一)拟定方案,制定评比创建标准(二零零九年1月至4月):拟定《新平县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及《新平县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考核评比办法》(试行),戛洒镇及县直各培训指导责任单位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

(二)宣传发动及实施阶段(二零零九年1月至12月),由戛洒镇成立强有力的机构,派驻工作队进村入户对特色旅游村寨创建评比活动的目的、意义和目标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并做好引导工作。县直各培训指导责任单位按照各自的职能职责深入村寨开展培训、指导工作。

(三)考核评比阶段(二零零九年12月至次年1月),各实施村寨按照《新平县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考核评比办法》(试行)进行自评,经县各直培训指导责任单位分项考评,报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综合评定、公示后,确定星级并进行授星表彰。

(四)星级表彰及授牌。考核得分达到85分以上的村寨,由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审定后,按照相应星级予以授牌和表彰奖励。

(五)跟踪管理。根据第一年实施情况,对《新平县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实施方案》及《新平县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考核评比办法》(试行)进行修改完善。每年对参加创建的村寨进行复查考评,实行动态管理。对复查合格的保留原星级,对不合格的给予降星直至摘牌,对星级标准提高的给予增星表彰奖励。

五、组织领导及其工作职责

创建评比活动在县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进行。戛洒镇、县直各培训指导责任单位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制定相应的工作方案和考评细则,认真组织实施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评比活动。具体责任分解如下:

(一)花腰傣文化传承和展示,由县文化局负责培训和组织考

核;

(二)村庄、特色民居规划建设,由县建设局负责指导和组织

考核;

(三)旅游接待规范,由县旅游局负责指导、培训和考核;

(四)家居文明建设,由县妇联负责组织培训和考核;

(五)村民小组、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及创建评比活动的具体统筹推进工作,由戛洒镇负责。

六、工作要求

开展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评比活动,要坚持求真务实、量力而行、以点促面、扎实推进的原则,抓好试点,逐步推广。

(一)提高认识,强化领导。戛洒镇,县直各培训指导责任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对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评比活动的认识,认真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做好创建工作。戛洒镇要抽调强有力的人员进村驻点包户抓,把项目工作落实到单位,包户责任到人。

(二)制定措施,狠抓落实。县直各培训指导责任单位要根据部门职责和工作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年度工作方案,并明确一名分管领导专门负责,按照职责和《新平县花腰傣特色旅游村寨创建活动考核评比办法》(试行)逐项抓好落实。

篇3

附近的村民以砍伐树木为生,为了避免这片原生态消失殆尽,优科豪马橡胶有限公司和国内的一家非营利组织北京三生环境与发展研究院共同构建了一个新型的“农村社区经济系统”:既能帮助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也能帮助当地农村经济发展。

方案提交方:优科豪马橡胶有限公司

老君山原生态环保计划是一项结合当地的社会文化、经济发展来开展的可持续的项目,试点村落为丽江市玉龙县九河乡的河源村,这里虽然坐拥蓝天白云、丰富的自然资源,但道路不通、教育落后、经济单一。农户主要收入来自粗放型种养殖业的简单再生产,人均年纯收入只有650元,属于严重依赖自然资源的极贫困山村,主要通过砍伐老君山树木获取经济收入。如此循环往复的破坏性生产,不仅使当地的地貌、珍贵自然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更威胁到生物多样性。

作为一家外资企业,优科豪马橡胶有限公司董事长近藤成俊表示,老君山原生态环保计划包含了绿色产业升级计划、生态助学,还有最为核心的“村寨银行”等多个组成部分,这对中国的山村居民来说,是一套适用性较高的“环境与经济同步发展”的解决方案。

方案点点看

项目主要从两方面来推动:一方面在企业资金的支持下建立以村民小组为单位的 “村寨银行”,这是促进社区公共管理建设的最基本经济保障;另一方面组建全村范围内的生态产业合作社,建立起以村民为主体的自然保护机制。简单来说,项目的商业逻辑是,通过开发符合当地自然规律的生态产业,来改变村民对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帮助这些村民重新理解周边的资源环境,并主动加入环境保护队伍里,最终获得新的经济收益来源式。

为帮助当地村民提高生态产业的附加值增加收入,该项目启动了“绿色产业升级计划”,为当地经济确定了蜂蜜产业、天麻产业及玛卡产业的发展方向,并且确立了野蜂驯化养殖、药材仿野生种植股份制项目。

与当地产业发展相匹配的金融系统就是“村寨银行”,也是这个计划的核心――老君山河源生态产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在2011年5月下旬正式成立,在“村寨银行”的基础上,项目为当地的商品买卖搭建了老君山生态农林产品销售平台。这个农林产品销售发展计划,一并解决了封闭山村经济如何与经济发达地区的企业结合的问题,实现了当地传统的农业与现代市场经济相结合。项目启动初期,由于“村寨银行”资助尚处于起步阶段,加上村民栽培的经济作物初期产量较低,个别家庭依然不得不通过盗伐山林来补贴教育等家庭支出。为了解决该问题,优科豪马于2012年开启了“生态助学”计划,通过向参与环保的村民家庭发放“生态助学基金”来鼓励村民自觉巩固已有的生态保护成果。

今年是丽江老君山生态环保项目实施以来的第四个年头,从为社区提业发展启动资金的“村寨银行”项目,到资助社区引入新式产业发展设备的“绿色产业升级”计划,延伸到帮助社区打开农产品销路的销售平台,这种新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方案,不但为村民找到了更好的收入来源,也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截至2014年1月,河源村共启动9个“村寨银行”项目,全村42%家庭参加了项目,贷款资金总额达到373000元;共计12个村组签署了封山保护条例,有效地保护山林45830亩;通过生态助学活动,新增保护地约1000亩。

从保护林木到促进社区发展,从加速产业发展到与市场对接,再延伸到为解决销售问题的销售平台,以“村寨银行”为核心的老君山原生态环保项目,让中国的农村社区初步实现了从当地的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中受益,同时也产生公共积累,为农村社区经济发展建立了“自造血”的能力。如今,作为中国首例通过企业参与协调经济发展解决环境保护问题的案例,云南省正计划在全省进行推广。

方案创新点

1.村民“自己当家”

以村民小组为单位,村民按户自愿等额入股,项目以1:1的比例注入配比资金后组成本金;全组入股户共分三批次轮流进行等额借贷,每批借贷时间1年。全组入股户共同制定借贷管理制度,民主选举人员负责承担借贷管理的职责。在借贷管理制度中,明确写明所有参与者都必须承担生态保护义务,如有违背制度者将从其入股资金中进行处罚。

2.自发保护环境

“村寨银行”项目促进了村民积极投入封山保护事业。到2012年年初,河源村已有10个村民小组通过集体讨论、决策制定了各自的生态保护协议,建立了以社区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有效保护森林面积达39570亩,占全河源村国土面积的24.4%。双赢的保护方式不只让村民承担生态保护责任,更兼顾了保护行动中村民们收获的自主与尊严。

篇4

根据自治区的安排,2016年我县__镇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__镇__村、__乡__村等6个行政村1710户7115人将要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按照贫困村“一低四有四通三解决”、贫困户“八有一超”验收标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贫困发生率偏高

根据精准识别情况,并结合本次调查统计显示,__镇__村贫困发生率为8.64%,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3.55%,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6.5%,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1.86%,__镇__村贫困发生率为5.3%,__乡__村贫困发生率为18%。

(二)合作组织没有实现全覆盖

目前,2016年6个预脱贫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3个,分别是:__乡__村食用菌专业合作社、__乡__村__茶叶专业合作社、__镇__村大果山楂专业合作社。__镇__村、__乡__村、__乡__村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且贫困户参与合作组织比例相对较低。

(三)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不够

根据调查显示,目前,全县产业扶持较为分散,集中投向贫困村、贫困户力度不大,贫困户发展产业存在苗木补贴种类单一、农资扶持力度不大、种植资金缺乏等问题。

(四)贫困户无房或危房问题依然突出

全县1710户预脱贫对象中有194户无房或危房户。

(五)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2016年预脱贫户有362户存在缺水、饮水困难问题,12户尚未通电,79个贫困家庭户无路通自然村,301户没有解决看电视问题。

(六)教育和医疗保障尚未实现全覆盖

__乡有1户2名适龄学童因为没有出生证明,无法进行户籍登记,义务教育相关政策没有得到享受,__乡有1名贫困家庭户适龄学童辍学,__镇__村等多地方贫困户存在因超生、在家生产缺乏出生证明等原因致使子女户籍无法进行登记现象;__镇、__乡、__乡、__乡、__乡共有23户贫困户因家庭经济困难没有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七)部分贫困户无固定收入来源

全县尚有43户2016年预脱贫家庭户没有固定收入来源,生活比较困难,大部分贫困户人均纯收入未达到验收标准。

(一)认真研究产业扶持方向,大力扶持贫困村产业发展

建议产业发展专责小组组织农业、水产畜牧、农经、水果、扶贫、发改、财政、水利、林业、核桃等部门和乡镇逐村调研,选准特色优势产业发展项目,将资金和政策向贫困户、贫困村倾斜;通过整合资金、技术培训、完善设施、多种经营、集中发展等方式大力扶持贫困村。根据村情实际,规模发展产业;研究鼓励、扶持贫困户参与产业发展新路子,扩大贫困户参与特色优势产业开发面;完善产业集中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发展现代特色产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让贫困户充分参与到产业发展中来,实现“产业规模上档次、合作发展有成效、贫困人口参与高、农民收入有保障”的目标。

(二)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贫困村贫困户发展基础

建议基础设施专责小组将2016年预脱贫村、预脱贫对象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年内建设重点,尽快确定建设项目,落实建设资金,制定项目推进计划,加快推进水、电、路、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年内顺利通过验收夯实硬件基础。

(三)强化沟通协调,全力解决贫困户无房或危房问题

通过调查,2016年预脱贫对象尚有188户无房或危房户,这些贫困户普遍存在通过农村危房改造资金补助后仍无能力建房问题。住建部门反馈,2016年,自治区尚未下达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具体补助标准尚不明确。另外,由于各级农村危房改造实施方案未下达,大部分预脱贫户担心今年补助标准仍然与以前一样,出现资金缺口大问题,不敢先行启动房屋建设或改造,年内实现预脱贫户有稳固住房目标难度大。建议住建部门加强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沟通协调,尽快明确农村危房改造面积控制、补助标准、验收标准等,抢时间、赶进度做好预脱贫户房屋建设或改造工作,确保如期完成2016年预脱贫户住房建设或改造任务。

(四)建立协调机制,解决贫困户社会保障难题

建议召开由公安、教育、人社、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省市党代会精神为指导,以促进苏区发展振兴为龙头,立足特色优势农业资源,以科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突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促进农民增收重点,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实施“规模化、品牌化、科技化、生态化”战略,推进农业产业化、标准化基地建设,全力推进“高山品牌、绿色安全、特色”的粤港澳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地,全面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二、总体思路

紧紧围绕全力打造“三地一城”、纵深推进“四个”建设的奋斗目标,以农业科技园和农业产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努力把建设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芳香产业基地,成为中国的“彩桂之乡”。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以设施农业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着力培育壮大花卉苗木、蔬菜、果业和生猪产业,积极鼓励工业原料林、油茶等农业产业,突出建设“四园十区”。即建设蔬菜科技示范园,打造南迳大田、南迳马古塘、陂头黄塘、龙源坝镇头等4蔬菜产业个示范区;建设花木产业示范园,打造高峰、南迳、大吉山等3个花木产业示范区;建设生猪生态养殖园,打造现代牧业、太阳古生态等2个生猪标准化养殖示范区;建设果业标准示范园,打造中寨脐橙产业示范区。

三、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企业推动。发挥政府引导作用,积极引进扶持、鼓励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加工增值等方面的带动作用,推动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民增收。

2.因地制宜,发挥优势。因地制宜,突出区域特色,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统一规划,重点扶持,推动人力、财力、物力向优势产品和产区集中,把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依靠科技,树立品牌。以科技创新为重点,不断提高优势农产品的科技含量,重点开发和推广优质高产高效品种和技术、加工保鲜储运技术,完善检验检测和监督体系,切实提高优势农产品品质,打造质量优势,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四、主要目标

全县农业主导产业有较大发展,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覆盖面,完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服务体系;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全县农业生产总值增长4%,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0%。

花卉苗木产业:将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与芳香苗木产业发展相结合,充分利用通道两旁、荒山荒坡、四旁空地等,突出抓好以桂花为主的芳香苗木产业、以速丰林为主的工业原料林产业等2大产业建设。全面完成花卉苗木产业建设任务1万亩。其中:桂花苗木0.55万亩(桂花苗木示范基地0.2万亩),其他苗木工程0.45万亩;根据现有自然条件和基础,在大吉山镇、南迳镇、中寨乡规划建设一批花木产业示范园。重点打造2个以桂花产业、桂花文化为主的示范村,培育50户桂花种植专业大户,培训桂花从业人员500人次,推进乡村旅游发展。

蔬菜产业:年内全县蔬菜播种面积稳定在10万亩以上,其中商品蔬菜种植面积达到3.4万亩,大棚蔬菜面积达到300亩;全年蔬菜产量达到20万吨,产值达到2.4亿元。力争将我县建成以无公害生产为主线,以优质、安全的外销蔬菜为亮点。打造粤港澳优质蔬菜供应地,兼顾县内、县外及其它大中型城市市场。

脐橙产业:年内开发和提升改造果园5000亩,创建标准果园1000亩,全县果园总面积稳定在6.4万亩,水果产量达到4.7万吨,其中脐橙产量1.3万吨。果农人均收入3300元。创建1000亩以上市级标准柑桔示范园1个,创建8个100亩以上县级标准柑桔示范园。

生猪产业:年内生猪出栏21万头、存栏13.5万头,大力发展“五位一体”养殖小区,壮大“公司+农户”生猪养殖模式。全县今年新建“五位一体”发展模式的生态养猪小区1个。实施生猪产业“三零”工程,加强疫病控制、兽药残留控制和生猪养殖污染控制,实现生猪养殖“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目标。

五、主要措施

1.落实奖扶政策。对我县四大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发展实行奖扶。具体奖励扶持政策如下:

花卉苗木:整合县涉农资金,扶持产业发展。整合农业综合开发、林业重点项目、水利建设项目、新农村建设资金和水土保持治理项目等,鼓励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对当年新建100亩以上芳香苗木基地的按200元/亩进行奖励。同时,聘请专家、技术员分期培训县内桂花种植从业人员。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大力推进以桂花为主的绿化大苗培育,建设以桂花为主“苗林一体化”基地。蔬菜产业:在规模基地内新建集中连片10亩以上钢架结构大棚(大棚内空高2.2米以上,土地利用率80%以上)的,每亩一次性补助3000元;建设冷藏库30立方米以上的,每立方米一次性补助100元。脐橙产业:一是落实苗木补助政策。对种植无病毒容器苗的给予2元/株、裸根苗木给予1元/株的补助。二是支持果农进行果品贮藏。对按标准兴建50—100平方米贮藏库的,补助500元/个,100平方米以上的补贴1000元/个。并对在果园内建设贮藏库的,在用地、办证等方面给予优惠。三是用好用足用活各项支农资金。要切实整合各项支农资金支持果业优势产业的基础设施建设、省力节本技术普及、头企业(加工厂)扶持等。农机购机补贴资金要重点支持滴灌、微喷等果业机械。生猪产业:生猪产业扶持以上级对口项目资金扶持为主。由县财政设立生猪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主要用于防疫经费、技术培训等工作。对符合条件的猪场,积极向上级争取申报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和大型沼气工程建设等项目,以项目资金扶持生猪产业的发展。贯彻落实国家规定的能繁母猪保险政策和能繁母猪补贴政策。

2.加大科技创新及先进技术推广力度。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广普及脐橙增施有机肥、合理使用叶面肥、科学采摘、规范贮藏,生猪“三零”(零疫情、零残留、零污染)及水产健康养殖、无公害蔬菜栽培、油茶丰产栽培、工业原料林速生丰产等技术,每个乡(镇)主推1项以上先进实用的农业技术,提高科技的入户率。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权责明确、服务高效的乡镇农业技术服务体系。

3.发展培植龙头企业。坚持把发展培植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加快优势主导产业发展的主要抓手,一是要做好招商引资文章。各单位、各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招商,大力引进外资参与我县农业投资开发;二是大力培育深圳和众公司、金田公司、厚朴生态林业有限公司、高峰生态农林公司等农业龙头企业,并鼓励其积极申报省、国家级龙头企业。三是充分挖掘内资潜力,落实奖励扶持政策,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技能培训,积极鼓励扶持外出返乡农民工参与农业产业建设。

4.健全完善农业综合服务体系。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产品检测能力建设,提升农产品检测水平。完善农产品现代流通体系,积极发展订单农业、农超对接、挂牌直供直销等新型流通业务和现代营销模式,着力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完善农资连锁经营体系,全县农资连锁经营网络乡镇覆盖率达到100%以上,村级覆盖率达到60%。完善农业信息服务体系,扩大信息服务面,加强农业科技、病虫害、市场营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等信息,提高信息服务的针对性、及时性、有效性。探索建立农业风险保障体系,建立农业风险补偿专项资金,重点引导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参加农业生产保险,降低农业生产风险,切实保障农户利益。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和服务能力建设。进一步完善农业自然灾害应急预案、及早制定措施和方案。加强农业防灾减灾工作指导,提高抵御干旱、洪涝、低温阴雨等灾害以及恢复农业生产的能力。

5.完善经济组织建设。积极引导扶持成立各类产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加强与相关加工龙头企业对接,指导、协调我县主导产业专业合作社、产业协会、种养小区、种(养)户发展生产。积极引导和规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村经纪人+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接模式;探索以农民土地、林地经营权入股,农民参与公司分红的股份制合作组织新模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长期稳定的利益联接机制,使农户最大限度地分享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益,形成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6.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农村自来水、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等水利重点工程建设,全面完成金龙镇、大吉山镇、南迳镇小农水重点建设项目,启动实施陂头镇、社迳乡、龙下乡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项目,全面完成板坑等5座中央规划重点小⑵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启动实施严坑等8座中央规划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加强防汛应急能力建设,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新增和恢复灌溉面积0.3万亩,改善灌溉面积2.5万亩,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面积0.47万亩。解决1万人农村居民和农村师生饮水安全问题。落实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加快农业新机具的推广,大力实施“以机代牛工程”。大力发展以果业为主的设施农业,积极推广果业节水灌溉设备,新增果业节水灌溉面积0.5万亩。

六、工作要求

1.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大力推进农业优势产业发展是县委、县政府为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的一项战略决策。为保证产业发展目标实现,县里成立由县委分管领导任组长、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组长,农口系统各单位、各乡镇为成员单位的县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产业发展的政策制订、资金安排及重大问题协调处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产业发展的日常工作。花卉苗木产业办设在县林业局,蔬菜产业办、生猪产业办设在县农业和粮食局,果业产业办设在县果业局。同时,各乡镇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年度工作方案。要逐一分解任务,认真落实责任制,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力措施,共同把农业优势发展的工作落到实处,确保目标任务的全面完成。

篇6

一、总体思路

根据相关法规和政策,依据国家及地方农业的发展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农业茶和桑叶有机结合,提高桑叶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群众的农业收入,完善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打造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产业品牌。

二、总体要求

通过加桑叶茶的有效供给,激发产业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提高科技进步对茶叶提升的贡献度,促进桑叶茶领域技术发展水平整体跃升。通过科技要素的植入,解决桑叶茶领域关键技术难题,把产业领域原创性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配置融合集成,在大幅度提高效率上取得突破,形成可复制推广的经验和发展模式,利用该项技术,提高从业者素质,积极引导一二三产业的快速融合,不断拓展产业链,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能增强品牌的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三、创业初衷

歙南区域,历史以来就有发展蚕桑的传统,蚕桑产业是农民一项重要的收入来源,一直到目前,桑蚕产业一致延续着,但是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蚕茧产业面临许许多多的困难,收益成效不明显,农民不太愿意从事此项附加值不高的产业,而且地方产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桑蚕产业地位大不如前,当地桑园弃管严重,为有效改善这种状况,带动当地农户的经济,致力于脱贫攻坚,黄山桑茶茶叶有限公司,积极探索发展方式,合理利用该项资源,发挥社会效益。

四、偶遇商机

桑叶粉有桑芽粉、桑干粉、桑叶粉、霜桑叶粉等。桑芽粉选用桑芽干燥粉碎制成;桑干粉选用嫩桑叶干燥粉碎制成;桑叶粉选用成熟桑叶干燥粉碎制成;霜桑叶粉选用霜桑叶(也称冬桑叶)干燥粉碎制成。春叶桑叶粉,被一家外资企业相中,做药物提取,本地桑叶的有效物质含量高,得到企业的高度认可,准备扩大生产规模,而且该产品能够降“三高”(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市场前景良好。

五、项目发展六大优势

1.有地理区位优势:桑叶茶园涉及杞梓里、霞坑、昌溪、,公司位于杞梓里镇苏村村,距离杭州100余公里,距县城30余公里;紧邻三阳高铁站,今年将建成杞梓里苏村高速口,是歙县南大门,区位优势明显。

2.有交通条件优势:由于距离三阳、歙县高速口仅20分钟左右,客商到达本地只需2小时,杞梓里苏村路口开通后,交通将更加方便。

3.有农业资源优势:周边有千亩有机茶园,贡菊基地,坡山油菜花园、山核桃基地、桑园等,森林覆盖率高,合理利用都将是农业资源可以多方位吸引客商;而且传统产业桑蚕,目前从业农户也不在少数。

4.有国家政策、政府部门扶持优势:近年来,国家加大对农业农村事业的发展,有良好的基础,对公司和产业发展都有非常大的优势,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带动传统种养业产业转型升级,助推农民致富。

5.有市场优势:由于区位、交通的优势,黄山xxxx有限公司目标江浙沪以及海外市场,形成对周边县市的辐射功能,目前药用功能和抹茶已被开发,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6.有当地民众支持优势:桑叶茶叶的发展,区域范围周边民众都积极赞成,并积极投入到产业建设之中,有当地群众的一致支持;

六、建设原则

1.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

该产业发展必须以保护为前提,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相统一。

2.前瞻性原则

规划要立足当前,科学预测未来,讲究超前性,充分了解桑叶的现状,把握桑叶茶的发展趋势,避免盲目开发建设,增加投资风险。

3.市场性原则

该产品完成后最终将面向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因此桑叶茶必须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了解市场特点,把握市场需求。

4.因地制宜原则

必须充分考虑桑叶附件周边的地形、地貌、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条件,努力做到因势利导、布局得体,原材料保持情况良好。

5.以人为本原则

消费者的主体,产品最终为消费者服务。因此,产品生产时,应充分尊重人的行为心理和身体健康,安全、卫生、健康。

七、重点工作

1. 主攻方向。依据安徽省蚕桑生产急需技术需求,结合区域种养特点和公司发展规划,确定蚕桑中药材特色产业领域,不断创新生态健康发展种植初加工以及产品关键技术攻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

2. 实施路径。围绕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生态环保等关键技术需求,通过科技创新、技术集成、示范培训,推广应用和科企合作,研发一批符合市场和产业竞争力的技术模式。

3. 实施主体。黄山xxxx有限公司+农户,桑叶经营主体涉及杞梓里镇、霞坑镇、昌溪乡、北岸等传统蚕桑产业农户,通过资源整合,改变桑叶单独经营发展模式,注重带动一般农户和贫困户增收,共享发展成果。

八、实施方案

围绕产业发展和公司定位以及主攻方向,细化建设内容、序时进度、资金安排、工作分工,制定黄山桑茶有限公司产业竞争力提升科技行动工作方案。

1. 黄山xxxx有限公司的经营主体建设。目前公司内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该公司负责人吕有光(黄山xxx有限公司总经理)内部设置热风杀青机器1台、冷却机1台、输送带8台、搅汁机1台、烘干机3台、进杆机1台、立式输送机1台、原筛机1台等。

2. 桑叶基地建设。桑叶种植主体涉及杞梓里镇、霞坑镇、昌溪乡等传统蚕桑农户,发展桑叶粉加工年产值300吨以上。

3. 主攻方向。桑叶粉制作、技术研发、产品品牌打造、产品市场化运作。

黄山xxxx有限公司建设进度计划表、资金安排表

名称

建设内容

计划完成时间

进展情况

预算(万元)

备注

厂房建设

厂房主体建设及内部装饰2600平方米

已完成

设备更新

热风杀青机器1台、冷却机1台、输送带8台、搅汁机1台、烘干机3台、进杆机1台、立式输送机1台、原筛机1台等。

 

设备更新补充2020.08-2021.08

已完成

40

桑叶基地

原有杞梓里镇、霞坑、昌溪、北岸等桑园维护

2020.08-2021.08

20

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防控

与家庭农场合作

2020.08-2021.08

26

收购中心建设

占地约3.5亩,建设内容涵盖停车场、收购大厅、冷藏库、展示馆等服务模块

2020.08-2120.08

培训

培训现场会

3

1

合计

87

九、产业模式、产品销路

黄山xxx有限公司,主要针对桑叶粉开展两方面制作,超细粉用于抹茶粉,粗粉用于药用提取物原料。目前产业规模每年300吨,年产值600万元左右,带动当地及附近乡镇500余户农户,户均产值1000元以上。

篇7

X年以来,X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结合X实际,立足峡谷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主推“造血式”农业产业扶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受益。

一、主要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提前谋划。为保证我市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引导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于X年组建产业扶贫指挥部,市产业扶贫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业农村局之契机,压实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与全市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共享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长效机制创建成果,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二)创新带动模式,突出特色强产业。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市打造了草果、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特色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X余个,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特别是草果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最初引种的X亩发展到现在的X.X万亩,人均X.X亩(按照全市人口算),平均亩产量为X公斤(鲜果),以市场平均收购价格X元/公斤计算,为全市人均增收X元,一批贫困户因种植草果脱贫致富。

二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春林种养结合基地、联民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X亩X基地,带动X户贫困户,长期用工X人,男工X元/月,女工X元/月,中药材采摘期间,临时女工X元/天,临时男工X元/天。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在X市X、X和X等地建有X、X、X基地共计X亩,带动贫困户X户,确保贫困户每人年收入X万元,长期用工X人,临时用工X人次。

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业态。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电商平台“拼多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依托我市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和扶贫贷款力度,建立健全各类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鼓励发动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品。

四是育龙头、抓对接。

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为企业服务保障力度。X年拟计划对带贫成效较好的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奖励,现正在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推荐X市老窝镇宏丰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X家合作社申报X州X年的标杆社。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X个),完成营业收入X万元,同比下降X.X%。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整改经营异常的X个,现正常运转的有X个,参与减贫带贫的合作社有X个,带动X户X人,其中建档立卡户X户X人。

(三)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

以涉农项目为支撑,以产业扶贫为引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进一步破除影响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制约,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造血功能,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助力全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于已出列的贫困村、贫困户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继续给予产业扶贫政策支持。

根据我市可持续的农业产业扶贫实际,继续选择特色种植业(羊肚菌、蔬菜、草果、茶叶、水果、木本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业(黄牛、高黎贡山猪、山羊、土鸡、中蜂)、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农林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生产索道、扶贫车间)三大版块作为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广泛组织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X年出台了《X市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到户项目以奖代补暂行规定》,对全市自行种植或养殖在册的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政策性补助。做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X个种植或养殖示范基地,每户建档立卡户至少掌握X至X项实用技术,有X至X个增收项目。

(四)增强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扶志、扶能相结合。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派农业、水产、畜牧等方面的专家,成立X个指导组,深入X乡(镇)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脱贫致富途径。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X期,实现贫困户参加培训全覆盖,同时,抓好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定期不定期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参与省、州专家讲授的课程辅导、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效能,增加种养收益。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以X市百日攻击“大走访大排查”、“下沉作战、全面总攻”专项行动为抓手,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宣传和“夜谈夜访”、“屋场会”、“村弯会”等多种形式,宣讲农业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张贴政策宣传标语,让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

(五)做精做优绿色香料产业,构建峡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做精做优以X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加快绿色香料产业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绿色食品牌。目前全市绿色香料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其中:草果X.X万亩)。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秸秆还田面积X.X万亩,施有机肥面积X.X万亩,绿肥种植X.X万亩。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三品认证企业(单位)X个,X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亩;有机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X万亩。今年新增申报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现已成功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不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部分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

二是内生动力不足。

我市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

当前种植粮油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

我市山高坡陡,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山间,生产条件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五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

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导致多数贫困户没能力或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但有不少贫困户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主要依靠乡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帮助发展,自身的自主生产扶贫能力弱,因而产生的效益不高,若不是有产业补助资金就会亏本。

六是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需要用有限的政府资金去最多限度地激活社会资本,用社会资本和和财政扶贫资金双重的力度去提高扶贫效益,因此还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

七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

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而农业服务部门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服务力不从心。尤其是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过多地承担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用于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精力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继续派出指导组深入X乡(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排查、标杆社扶持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搬迁后续产业保障和美丽公路路域环境涉农工作任务、扶贫数据信息质量等重点工作。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成X.X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项目资金,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向农村覆盖,文化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各贫困村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完善X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库的建设。

篇8

搬迁扶贫人数多,资金投入大。截至2011年底,我市完成移民扶贫搬迁103151人,其中集中安置65419人,分散安置37732人;新建房屋22825栋,面积达340万平方米;新修公路1372公里,新建沼气池4900座,新修灌溉水渠8.2万米,改造中小学101所。总共投入资金12.12亿,其中财政扶贫资金3.18亿,其它资金8.94亿。生存条件大为改善,群众高度认可。搬迁扶贫让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群众深切感受到党的关心和温暖,他们从土房里走出来,住进了宽敞明亮的砖混钢筋结构新屋;从泥石流、塌方等危险频发地域迁徙出来,远离了地质灾害的困扰;从几十公里泥巴路的山里搬迁而来,在城镇边、园区边落户安了家。新的家园道路硬化、环境美化,近医院、近学校,往往在家门口就可实现就业。生活变化大,生活水平节节高。不完全统计,我市搬迁移民的收入水平从搬迁前的人均1200元,增长至目前的2800余元,翻了一番;住房面积由原来的户均83平方米增加到现在的120多平房米,居住条件大大改善。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移民生活更加和谐,安定,为构建和谐新农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舒适的条件,美好的生活,得益于党和政府的关心,得益于广大扶贫工作者的付出,更加得益于移民们自己的艰苦奋斗。正是这三者的完美结合,才让那些深山区、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的老乡一批又一批的远离了偏僻和贫穷,开创了新的家园,过上了美好的生活。十年搬迁路,走得坎坷。但正像鲁迅先生说过的那样,“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搬迁扶贫正是在这么多年的摸索中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走出了一条坚韧不拔的路子。我们认为有三条经验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倍加珍惜,并需要继续传承、探索和加强。

一、最强大的保障是联动,实施“五个明确”为搬迁扶贫保驾护航

搬迁扶贫是扶贫工作中最难的一项工作。它涉及的人多、面广、部门多,从搬迁规划、对象确定、征地建房、异地搬迁到资金补助等各个环节,不管哪个部门出纰漏都会影响整体工作进程,甚至影响移民对扶贫工作的感知,影响党和政府形象。为加强协调,形成工作合力,我市实施“五个明确”确保搬迁移民取得实效,让“困难搬迁”成为“快乐搬迁”、“和谐搬迁”。

一是明确规划。全市对搬迁扶贫制定了《2008—2012年搬迁扶贫规划》、每个年度制定操作性强的《搬迁扶贫工作方案》。在内部形成了搬迁跟着规划走、按照方案来的硬性工作机制,一旦情况发生变化,必须执行报告审批制度,做到“规划统一、目标明确”。二是明确责任。各县(市、区)都高度重视搬迁扶贫工作,成立以县委书记或县长为组长、相关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在责任划分上,领导小组对搬迁扶贫工作负总责,扶贫和移民办负责牵头落实,各成员单位按照统一部署,落实工作职责,承担相应责任,搬迁成效列入乡镇年终目标考核体系,形成了“统一领导,分工明确”的工作格局。三是明确政策。在严格执行上级要求的“规定动作”之外,创新了一些富有本地特色做法的“自选动作”,想方设法加大移民政策的优惠幅度,简化办事程序,让移民尽早、更方便的享受政府的扶助。允许依据移民户的“富裕、中等、贫困”的实际财力情况,在建房上给予“三层、两层、一层”的弹性空间,避免强制要求导致搬迁返贫;在安置点的建设规划和建筑风格上,采取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建设,高要求验收,突出建设一批蕴含红、绿、古特色风味,彰显“青砖黛瓦马头墙、飞檐翘角坡屋顶”韵味的庐陵建筑群;在产业发展上,倡导集中思想、集中民智、集体抱团致富等。四是明确进度。搬迁进程本地倒排工期,搬迁督查市县一体联动已经成为硬性要求和做法。进一步宣传推广“遂川模式”,深入开展乡镇、村委会搬迁安置工作评比,给予优秀者优先安排涉农资金,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开创“你追我赶”、“热火朝天”的干事氛围。紧紧抓住解决搬迁过程中的主要问题和突出矛盾,充分发挥本地村民理事会的主导作用,结合扶贫部门和县乡政府的服务引导,确保搬迁进程有序推进。五是明确保障。关键是保障配套资金和工作经费足额配置;重点是做好移民补助资金的及时足额发放,以及搭建移民在土地审批、信贷、就学等手续办理上的绿色平台;在“雨露计划”的名额中优先安排移民户的技术培训,为移民的技能提升、创业发展提供可靠的智力支持和技术保障等。

二、最有力的扶持是产业,“三个融合”开辟移民新村发展新天地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中明确指出:“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所以,切实实现脱贫,提高发展能力、走可持续的发展道路,长远之计必定是要发展产业。

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金不足。搬迁移民的扶贫资金主要用于建房和基础设施建设补助,建房已花掉了移民的大部分积蓄,加之新的移民村基本不是整村推进的重点村,没有持续的后扶资金可用,所以要筹集资金搞产业则是难上加难。探索搬迁扶贫移民村的产业发展之路成为迫在眉睫的课题,可以从“三个融合”上予以破解。

扩大宣传,健全机制,加速社会扶贫与移民村产业发展的融合。努力营造社会扶贫良好氛围,充分发挥社会力量优势。既要积极争取中直、省直单位定点帮扶,又要有效落实当地党员干部“1+1”帮扶,让每个移民村有单位管,每个移民户有党员帮;既要加大对帮扶成果的宣传,持续开展对优秀帮扶单位、帮扶人员的年度表彰,又要对帮扶不力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形成奖罚分明,积极共为,奋发向上的工作机制;既要鼓励和引导非公经济主体、企业老板积极参与扶贫,又要发挥本地致富能人的带头作用,形成扶贫主体结构上的“推拉结合”态势。举全体扶贫工作者和移民群众之力,在产业发展资金上积极争外资引内资,更加注重和强化资金利用效率,提升产业发展成果,共谋产业发展大前景。

发挥优势,强力推进,加大新农村建设与移民村产业发展的融合。2011年,永丰县新建成的7个移民集中安置点全部纳入该县2012年新农村建设。移民新村纳入新农村建设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更重要的是有着深刻的

现实意义和内在需求。各县(市、区)扶贫部门要进一步加大工作协调力度,将移民新村全部纳入新农村建设,并从中选择一批基础条件好、群众意愿强的村建设成为扶贫示范点,同时也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美丽乡村示范点,起到周边辐射带动作用。一直以来,中央、省市对农村发展有着“渠道不乱、管理不变、各司其职、各记其功”的原则。各地应当充分响应号召、整合资源、汇集更多的涉农资金,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发展实施中向移民村倾斜,创造产业发展的大空间。

搭好班子,选好路子,助推农业产业化和移民村产业发展的融合。纵观成功脱贫致富的扶贫典范,要么是培养了一批“打工+务农”的两柄农民,要么是造就了一群“农民身份、老板身家”的创业带头人,总的方向是解放了劳动生产力,把劳动力从单纯的农耕中脱离出来,形成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提高劳动生产率。移民村经济底子薄,发展产业要“选择好班子”,更要“探索好路子”。首先要培养一批脑子好使,责任心强,敢闯敢为,富有号召力的农村干部,走出去,向沿海农村学习、向周边富裕农村学习,通过纵横向比较,结合自身实际,选择好发展的道路。其次要鼓励农田、山林向少数人流转承包经营模式转变,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操作机械化等科学种养模式迈进。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同时,释放更多的劳动力。最后还要选择好发展的产业,我市将积极培育壮大高产油茶、井冈蜜柚、花卉苗木、绿色蔬菜等特色产业,构建“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格局。通过产业、企业联合,吸收富余劳动力,集中人力、集中精力,打造产业发展大舞台。

三、最根本的目标是幸福,咬定“一个目标”确保搬迁扶贫起蓝图

搬迁扶贫作为政府扶贫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让搬迁对象在生产上有发展,在生活上有改善,和全国人民一道共同致富奔小康,过上幸福生活。为贯彻落实好江西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的战略目标,广大扶贫工作者要把战略目标与扶贫目标紧密结合,坚持扶贫目标,瞄准扶贫对象,恪守扶贫原则,坚定扶贫信念,下定扶贫决心;特别是在搬迁扶贫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责任大的情况下,更要以百倍的信心和决心,把各项工作做好,切实把搬迁扶贫做成民心工程、群众满意工程,为党分忧,向党献礼!

篇9

今年来,全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工业化为总揽,以园区建设为平台,努力克服特大洪灾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全力扩大招商引资,着力发展民营经济,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奋力推进“三化”进程,市域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好的发展势头。

救助全面铺开。社会保障成绩突出,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社会保险面不断扩大,工伤、生育保险顺利实施;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新增就业人员5650人,城市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文化事业蓬勃发展,蔡侯祠被授予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播电视事业不断进步,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全面实施。市志工作成绩喜人,被评为“全国地方志系统先进集体”,《某某市志》(1986-xx)编纂工作进入扫尾阶段。环境保护工作不断加强,城市环境质量不断提高。电子政务全面启动,“中国·某某”门户网站运行顺利。贸促工作得到加强,“和谐某某”电子展馆成功启动。八件实事成效明显,各项考核指标超同期进度。安全监管工作全面加强,煤炭安全生产整治有序推进,基本实现依法、科学、规模、安全开采,交通、建筑、消防等其它生产领域安全状况明显好转。工作全面加强,法制建设继续深入,打黑除恶工作取得重大突破,破获了建国以来最大的以严小军为首的黑恶犯罪组织,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社会大局持续稳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59.85元,同比增长9.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318元,同比增长8.5%。

二、2012年工作设想

2012年我市将坚持以工业化总揽经济工作全局,以项目建设为依托,开足招商引资和民营经济两大引擎,突出园区建设、国企改制、农产品加工三大战略重点,全面推进“三化”进程,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以文化旅游为特色的第三产业发展,推动和促进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协调发展。

篇10

近年来,珠三角外贸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加工贸易企业纷纷转移到其他省份,珠三角加贸产业面临“空心化”的威胁。在此背景下,广东省政府出台“双转移”措施,以“资助”和“让利”的方式,计划在接下来的五年时间里投入500亿元人民币,鼓励珠三角加贸产业向东西两翼、粤北山区转移,并推动上述地区的劳动力向当地二、三产业和珠三角发达地区转移,以实现珠三角地区加贸产业的转型升级以及广东区域内的均衡发展。

据悉,“双转移”的财政投入政策将引进竞争机制,全面贯彻能者多得的原则,最大程度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需要通过竞标的方式争取每年5亿元资金在当地建设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同时还要通过竞争获得扶持资金高起点、高标准建设一到两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区。

广东省财政厅长刘昆说,“双转移”引进竞争机制,就是用不均衡的发展手段,来解决广东省在发展中遇到的地区不平衡问题。

“这次对于‘双转移’的资金安排采取竞争性方式,最重要的要求就是,申请财政资金安排的地市要提出总体的资金使用方案。”

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如何争取示范性产业转移园的5亿元建设资金?刘昆表示,各竞标地市要拿到5亿元资金,必须先拿一套规划方案说服专家组。各地首先要根据省委、省政府总体文件要求,对本地资源、本地情况进行分析和规划,最后形成如何在当地发展示范性产业园区的初步方案,申报方案报到省里后要经过专家组的评审。专家组会认真讨论研究各地上报方案的可行性,比较这些方案在带动“双转移”方面的优劣性,然后初步选出能够得到这笔资金的地市。

广东省委书记对这种竞争机制十分赞赏。他说:“当前进行‘双转移’,也要强调区域竞争,实行不平衡发展战略,我非常赞成在广东建一到两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公开竞争,谁能干谁先干起来!”

重点全力倾斜

广东省委、省政府在接下来的五年内,在八个方面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实行直接的资金扶持,投入金额达到400亿元。

扶持欠发达地区完善基础设施。

省财政对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15个地市每年每市补助1亿元,五年共投入75亿元作为贷款贴息,专项用于支持这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以争取带动10倍以上的社会资金投入。

以竞争形式扶持欠发达地区建设产业转移园。

省财政每年拿出15亿元分三个标,每个标5亿元,通过竞标方式择优扶持欠发达地区三个100至200平方公里的示范性产业转移园建设,五年共75亿元进行东西两翼或粤北山区布局,实现珠三角企业的链式转移。与此同时,通过竞争在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一到二个大型产业转移园区。五年75亿的巨额资金将用于产业转移园基础设施如电网工程和路网工程的建设、补贴转入产业转移园的企业等等。

加大力度扶持欠发达地区重点产业发展。

目前,广东有步骤、有重点地认定一批省级产业转移工业园,省财政将在整合现有每年安排的重点项目启动与战略产业培育专项资金7.5亿元的基础上,每年安排10亿元,五年共投入50亿元,用于鼓励全省重点产业发展及促进重点产业在全省各市间的合理分布。

实施政府有效引导的产业转移政策。

这是“双转移”中最受企业关注的一项资金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产业转移奖励资金5亿元,五年共安排25亿元,用于鼓励珠三角地区的企业加快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产业园区转移。

实施免费技能培训。

省财政每年安排7亿元资金用于培训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的劳动力,每年培训50万人,每人每期培训四个月,按每人1400元的标准给予经费补助,5年投入培训资金35亿元。

此外,每年将对100万在岗农民工进行技能等级提升培训,对全省45岁以下有劳动能力的中青年农民提供一次免费技术技能培训,以适应产业升级优化对劳动力的需要。

鼓励贫困农村适龄青年掌握职业技能。

广东将对全省2.24万户年人均纯收入1500元以下的农村贫困家庭子女入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技工学校实行免学杂费和补助生活费政策。省财政每年按每人3500元的标准资助学杂费,五年投入资金共11亿元。生活费补助每人每年1500元,所需经费纳入中等职业学校国家助学金政策资助范围,按既定分担办法由各级财政负担。

另外,广东省政府将组织两个区域之间建立对口劳务帮扶机制。珠三角各技工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每年要安排不少于30%的招生指标专门招收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学生。

以农田标准化建设减少农村单位土地使用的劳动力,推动农村劳动力加速转移。

省财政五年共投入80亿元完成500万亩现代标准农田的改造,整合现有农田建设各项资金,实施现代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用农村标准化建设和土地改造剥离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

造新耕地挂钩置换,增加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可开发土地和支持解决全省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占补平衡问题。

省财政每年将从省级土地收益中筹集4亿到5亿元,在预算中安排3亿到4亿元,五年投入40亿元鼓励和引导市县积极采取措施增加耕地,特别是加快对广东省低效园地、山坡地的改造,争取造新耕地200万亩以上。

政策性减免助力转移

除了得到直接的资金扶持之外,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地市已经从政策性费用减免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目前,广东已决定对东西两翼销售电价按茂名的现行电价水平、对粤北山区按清远的现行电价水平实行同网同价,降低欠发达地区电价。从6月起,对山区和东西两翼工业用电实行降价。

首先,广东从区域上实行差别电价。从6月1日起,粤北山区一度电减少一毛八,东西两翼地市大工业电价每度电降了6分,非工业电价每度电降了一毛二分八,商业电价降了七分二。

其次,广东在产业上实行差别电价。对高污染、高资源消耗、低附加值的企业实行惩罚性电价,同时对服务业实行鼓励电价。

另外,广东对产业转移园区实行鼓励政策。凡是进入园区的企业,电价、水价正在考虑给予优惠政策,对行政事业性收费采取零收费政策,鼓励企业进入工业园区。

据统计,仅电费减免一项就可以减少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每年约19亿元的电费支出,五年减少近100亿元。加上对“双转移”的直接投入,扶持资金总额将达到50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