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经济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1: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民经济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国民经济发展报告

篇1

一、年经济运行基本态势

初步统计:年,全区实现现价地区生产总值1084274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673万元,增长0.03%,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74244万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01357万元,增长12.7%。

(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一、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例为0.80:25.29:73.91,与上年的0.89:23.30:75.81相比,一产比重下降了0.09个百分点,二产比重上升了1.99个百分点,三产比重下降了1.9个百分点。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略有下降,第二产业持续上升。从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第一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0.35%,拉动经济增长0.0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的贡献率为35.34%,拉动经济增长7.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64.31%,拉动经济增长12.76个百分点,三产优势明显,依然是我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二)农村经济运行平稳

年,我区紧紧围绕有关“三农”工作的决策部署,突出农民增收主题,狠抓政策落实,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注重防灾减灾,促进增产增收,全区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平稳的发展态势。年,全区农业经济运行有三个主要特点:一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略有增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22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28%。其中林业增幅最高,达到58.88%;二是畜牧业平稳增长。草食畜出栏9000只,增长3.45%;其中:牛出栏3000头,羊出栏6000只,猪出栏13500头。猪、牛出栏稳步发展,出栏猪、牛数同比分别增长9.8%、50%。肉类总产量完成1466吨,增加161吨,同比增长12.34%;三是种植业结构不断优化。油菜、蒜苗、胡萝卜、蔬菜四大优势作物的种植面积达到8200亩。完成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150公顷,新增172个日光节能温室,300个蔬菜大棚。

(二)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全年地区工业实现增加值206252万元,同比增长26.12%。区属工业实现增加值40189万元,同比增长7.5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6049万元,同比下降7.18%;规模以下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140万元,同比增长19.73%。年,全区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543087万元,同比增长39.26%;工业产销衔接较好,工业产销率为98.20%,同比增长6.31%。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全区工业呈上升趋势。

园区工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南川工业园完成工业增加值166063万元,同比增长31.94%,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0.51%,成为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03950万元,规模以下工业完成增加值62113万元。

(三)投资高速增长

年,完成地区固定资产投资502629万元,同比增长30.38%。区属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4821万元,占地区固定资产投资的32.79%,同比增长37.82%。按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2600万元,同比增长30%;第二产业完成17244万元,增长20.49%;第三产业完成144977万元,增长40.37%。基础设施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大,对经济增长形成强有力的支撑,基本建设投资和更新改造投资分别完成103129万元和8692万元,同比增长16.61%和112%。

年我区投资项目共计57个(不含房地产),同比增加项目10个。全区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1个,包含往年续建项目在内的亿元以上项目4个(新建省工业职业技术学校项目、河湟小镇居住小区、新建水井巷商务区、石油机械厂新建钻机项目),共完成投资23470万元,占总项目投资的14.24%。

(四)市场消费持续活跃

今年以来,在国家实施“家电下乡”等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效应和消费结构性需求升级的共同作用下,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增大,销售增长明显加快,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城乡收入的增长,对消费增长形成有力支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69122万元,同比增长18.44%。消费市场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城镇消费增长快于乡村。二是非公有制经济销售活跃。三是限额以上企业销售业绩良好。

(五)财政收支持续增长

我区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为地方财政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地方财政收入在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和契税快速增长的带动下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全年完成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9082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7.5%,同比增长25.7%,其中:国税系统完成2894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58.4%,增长88.3%;地税系统完成24311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02.6%,增长21.4%;财政部门完成1877万元,完成年初预算的121.9%,增长20.1%。财政收入良性健康,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仍保持了两位数增长,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93.55%,仍然是财政收入的主要形式。

年,城中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1881万元,同比增长33.1%。在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中所占比重较大的支出是教育支出11279万元,同比增长19.6%;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4321万元,同比增长31.4%;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214万元,同比增长24.1%;医疗卫生支出4458万元,同比增长35.6%;仅这四项支出占到总支出的61.85%;年省市专项资金达到23849万元,占到一般预算支出的25.95%,其中从省市争取的社会保障专项资金达到8663万元。

(六)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

随着国家“三农”、“家电下乡”等惠农政策进一步落实,不断拓展就业渠道,增资因素以及“低保”“医保”等社会保障体系的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279.39元,增加1795.99元,同比增长12.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587.79元,增加837.79元,同比增长14.56%。

二、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从年经济运行情况分析,我区经济总体保持了较快增长的态势,但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运行中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在:

(一)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明显。我区三产比重较大,但增速与经济总体速度相差2.3个百分点,低于二产增幅10.3个百分点,对GDP增速有明显影响,三产发展缓慢,服务业效能较差,支撑力比较薄弱,必将严重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运行质量,更不利于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二产速度较高,但是规模以上工业中,区属所占比重太小,工业发展速度受南川工业园数据影响很大;一产发展层次仍然偏低。

(二)保持工业快速增长的难度较大。全区工业企业大多规模较小,全区规上企业只有13家(含南川工业园区),区属规模以上只有1家企业。规模以下工业企业238家,占全区工业户数95%,工业生产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尤其是重特大型项目不多,缺少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大产业。从全年的工业生产情况看,呈现平稳增长,增速回落的态势。主要原因:一是受原材料、煤、油、运、能源以及人员工资上涨的影响,企业生产成本逐步上升,“高进低出”现象不断加剧,企业盈利空间缩小。二是企业融资困难,流动资金更加趋紧。

(三)固定资产投资抑制因素仍然存在。一是重大项目较少,支撑后劲不足。目前上报新开工项目数量较多,但规模不大。随着一些续建的大项目逐步完工,如无较大项目的补充,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增加,剩余项目已经不足以支持今后项目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二是投资结构不尽合理。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53000万元,增长112%,增长过度依靠房地产投资推动,随着货币和土地政策的进一步推进,将对投资的持续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四)居民增收不快。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虽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增长速度分别比GDP低了2.6和0.44个百分点,居民收入增长较慢。

三、今后工作建议

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既面临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也将迎接诸多严峻挑战。完全有条件在新的起点上继续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为此建议应着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好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推进产业升级。结构调整是我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主题。全区上下要在更高起点上拓展结构调整的深度和广度,加快构建以新兴产业为引领、园区工业为支撑、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夯实区域发展高端水平的产业基础。要力促现代服务业跨越发展,要进一步创新理念、拓展领域、强化扶持,促其发展不断提速、结构更加优化、比重明显提升。进一步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引导新上产业向园区布局、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形成产业入园集群、企业入园共生、项目入园建设的良好态势,推动园区工业大发展,力促工业经济做大做强。要大力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产出效益,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

篇2

一、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积极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人文、活力、和谐的要求,全面、超额完成了年初预定的各项目标。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737.1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为11年来的最高增幅;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25.33亿元,增长31.3%,财政增收额、增幅均创历史新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662元,增长16.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99元,增长15.5%。总的来说,年是我市历史上发展形势最好的年份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主导产业不断壮大,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五大主导产业占全市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42%,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对全市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61.73亿元,增长19.3%。陕重汽、西电、西飞实现产销超过百亿元,一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项目建成投产。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21.58亿元,增长18.7%。接待海外游客100万人次、国内游客3018万人次,分别增长15.31%和13.8%;全市旅游创汇5.43亿美元,完成旅游总收入237.2亿元,分别增长16.27%和16.1%。全年举办各类展会107个,成交额达到738.9亿元,被评为“中国优秀会展城市”。以国家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为载体,聚集服务外包企业600多家,全年服务外包业务出口突破1亿美元,增长106%。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产量达到213.82万吨,单产337.4公斤,双创历史新高。蔬菜总产达到210万吨,果品总产达到60.5万吨,肉、蛋、奶总产分别达到18.6万吨、12万吨和49万吨。

(二)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城乡建设呈现新局面

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35.33亿元,同比增长37.1%。全市180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17亿元,占年计划投资的122%,创历年新高。重点项目中55个新开工项目全面开工建设,41个项目竣工或部分竣工并投入运营。100个前期项目加快推进,其中18个项目已经提前开工建设,完成投资21.4亿元。完成城建投资105亿元,一批重大项目进展良好。地铁2号线全线开工,东、西三环基本完成,南三环建成通车,十里铺至临潼城市快速干道临潼段建成通车。

(三)“四区两基地”保持快速发展态势,对全市经济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378亿元,增长35%,实际利用外资3.9亿美元,增长33.6%。完成财政收入15.11亿元,同比增长53.8%。全年完成各类知识产权申报3899项,其中专利2262件,同比增长154.2%。经济技术开发区实现工业增加值142亿元,同比增长40%,实际引进外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32.9%。曲江新区成为全国首批两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之一,成为文化旅游的新亮点,大唐不夜城部分建成,曲江会展一期项目竣工投入使用。浐灞生态区影响力明显提升。F1摩托艇世锦赛和欧亚经济论坛相继在生态区成功举办,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申报成功。50平方公里的中心区内的框架基本形成,实现了与城区的全面对接。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顺利起步,飞机强度试验基地等产业项目、飞机除冰/防冰液产业化项目取得了较快进展。航天基地基础配套条件进一步完善,在全市产业格局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全面完成了1895亩土地的征用报批工作,确保了首期航天产业项目的开工建设。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申报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四)节能减排成效明显,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认真执行中央加强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大节能减排和节水型社会建设各项措施的落实力度,预计单位生产总值综合能耗降低5.7%,化学需氧量削减1.5万吨以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1.8万吨以上。关闭、拆改造纸企业15家,关停小水泥生产线5条,关闭焦化厂等一批重污染企业。两家企业列入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企业,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三家企业列入省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完成人工造林8.98万亩,大绿一期工程60万亩全部完成,黑河引水37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全面启动。完成36条道路绿化工程,建成93处小型休闲绿地广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373万平方米,新增水面8000亩,新建垃圾压缩站63座、公厕74座。城市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94天。

(五)社会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和谐发展成效显著

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实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44万人,安置公益性岗位就业1.34万人,劳务输出48万人。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再次提高了部分社会保障项目支付标准。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建设廉租房2.36万平方米,对5000户城区低保住房困难家庭发放廉租房补贴。以加快房产证办理为突破口,繁荣活跃二手房市场,交易量突破100万平方米。推行公交惠民措施,发售五折公交IC卡150多万张。积极实施科技自主创新工程,重点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项目64项,实现技术市场交易额11.2亿元,申请专利6150件。重视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初级教育“两基”计划评估验收。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覆盖280万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8%。针对猪肉、粮油等农副食品价格上涨,向困难群众和大专院校发放副食品补贴174.87万元。

(六)新农村建设快速推进,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进程加快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升。形成了368个各具特色的“一村一品”专业村,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投资7.13亿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860公里,84%的行政村已通油路。新增及改造节水灌溉面积16万亩,解决了21.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新建、改造10座35千伏变电站,电话通村率达到100%。启动33个扶贫重点村建设,3.6万名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新农村示范村和重点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34个社区和村级公共服务设施全面建成,有效发挥了示范作用。

(七)各项改革积极推进,城市开放度进一步提升

超额完成年国企改革目标,第四轮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工作全面完成,进一步简化了政府工作程序,提高了工作效率。启动“扩权强县”工作,户县、高陵列入全省“扩权强县”试点行列,直接享有政策信息等九个方面的权限,试点工作正在推进。市政公用行业企业和市属事业单位改革进一步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持续推进。全市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1.16亿美元,实际引进内资526.7亿元,同比增长24.8%,实际借用国外贷款9200万美元。成功举办西洽会、中国国际BPO大会、欧亚经济论坛以及一系列经贸活动,提升了的城市影响力。

二、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要求

年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人文、活力、和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一年。一方面,国家宏观调控更加趋紧,从而对我市经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正处于城市价值的加速兑现期,加上省委、省政府加大了对发展的支持力度,使我市率先发展的条件更为成熟。年,我市要根据市委十一届三次会议精神,全面促进城市转型,创新发展思路,加强重点突破,加大工作力度,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重点把握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坚持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深刻认识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发展上不动摇。紧紧抓住全市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的重大历史机遇,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已形成的强劲内在动力,力争使国民经济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全面发展。

——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始终坚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环节,把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支持“四区二基地”建设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来抓。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延长产业链,培植产业集群,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要以区县产业园区为重点,加快区县产业发展。

——以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一批节能工程,加强重点用能企业节能降耗,积极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通过狠抓节能减排,尽快扭转目前经济发展比较粗放的状况,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积极构建和谐社会。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加大对社会事业的投入,健全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增加居民收入,积极扩大就业,加强社会保障,促进社会公平,加快和谐的建设进程。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以改革增强发展活力和动力,稳步务实地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构筑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体制机制保障。加强出口加工和外包服务基地建设,扩大进出口贸易,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面推进对外合作与交流。

(二)发展目标

根据以上要求,在综合分析当前我国宏观调控形势和发展条件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市年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

经济发展方面:生产总值增长13.5%,其中农业增加值增长6.8%,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1%,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城建投资110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可比增长20%;吸引外资10.5亿美元。

社会发展方面:职业教育招生达到3.5万人;平均参合率达到90%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5‰以内。

人民生活方面: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上年;农村低保做到应保尽保。

资源环境方面:万元GDP综合能耗下降5.7%;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5.4%和2.8%;城市空气好于二级以上天数不少于285天;新增造林面积8万亩。

社会安全方面: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达到80%以上;安全生产死亡人数控制在730人,杜绝一次性死亡30人以上特别重大生产安全事故。

三、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点任务和措施

(一)做大做强五大主导产业,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在做强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方面:(1)做大做强汽车、新材料等优势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要继续以陕重汽、比亚迪、法士特为重点,抓好整车生产,提高零部件配套能力。全年汽车产业要完成产值350亿元。新材料产业要全力支持应用材料、新材料基地、西北工业大学超高温复合材料工程中心等重大项目的建设,使我市成为西部最大的新材料产业基地。全年新材料产业要完成产值100亿元。(2)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进一步推进陕汽集团、西电集团、陕鼓集团等企业集团规模扩张和资产重组,抓紧实施“西电集团与锅炉”等10个重大项目资产的重组整合。(3)抓好工业重点项目的开工、竣工和投产。加快超(特)高压交、直流用绝缘子产业化、引信及汽车安全预警装置、西航公司外贸转包技术改造、中钢工业园等重点项目的建设,争取年内有大批工业项目投产并产生效益。

在做大做精旅游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方面:(1)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年我市旅游入境人数要达到108万人,国内旅游者人数达到3390万人,旅游外汇收入和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6.08亿美元和272.8亿元。要抓住奥运会契机,在全市范围内选择并重点推出30—50个迎奥运重点景区。加快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大遗址保护展示园区建设。继续开展旅游市场环境综合整治,营造良好的旅游环境。(2)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好会展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全力办好第三届中国民营科技企业博览会等大型展会,积极申办全国医药博览会等知名展会。以国际港务区项目建设为重点,完善物流中心基础建设,加快保税物流园区(B型)审批进度。完善服务外包服务体系,力争将我市打造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3)高起点推动文化产业发展。重点建设曲江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区、高新区创意产业基地、浐灞生态区世界园艺博览园和经开区印刷包装产业基地。打造强势文化产业品牌,率先在全国建成文化产业的孵化基地。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做好丝绸之路的联合申遗工作。

(二)继续实施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以重点项目建设、资金筹措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我市投资结构,实现投资平稳较快增长。

重点项目建设方面:(1)继续加大重点项目建设力度。安排市级重点在建项目160个,年度计划投资348亿元。切实加强对重点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监管,科学组织、合理安排、加强监测,从建设进度、资金到位、工程质量等方面全面掌握动态,及时解决问题。(2)加快重点前期项目工作进度。年安排重点前期项目90个。加强后备项目的筛选和储备,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使更多的前期项目向在建项目转化。(3)配合做好郑西客运专线、西咸机场专用高速、—合肥铁路复线、灞桥电厂“上大压小”项目、户县热电厂“改一建一”工程、国家重点红色景区建设、农村五保户人员集中供养机构建设等中省项目。

资金筹措方面:(1)进一步加大跑部跑省力度。针对国家当前和今后投资的方向和重点,提前做好项目策划申报工作。全年争取国家各类资金要达到2.2亿元以上。(2)加强同金融部门的联系。组织召开银企座谈会、银政座谈会。加快落实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陕西分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努力落实与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签订的合作协议,年内再新签一批银企合作协议。(3)积极为企业争取债券发行额度。尽快完成15亿元建设债券的发行工作,并向国家争取更多份额。(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符合国家环保要求、能实现更多就业和财政增收的重大产业项目,促进世界知名企业和机构落户。

(三)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

年安排城建投资110亿元,重点要在重大项目建设、路网建设、气、热、水、电等功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旧城区改造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承载力。(1)切实做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加快地铁二号线工程进度,基本完成征地的拆迁工作,建筑工程进度达到50%。完成地铁一号线可研审批等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城市三环路系统工程全线交付使用,相关配套设施全面完工。关中环线(境内全线)等项目建成通车。启动世行贷款城市综合交通改善项目。(2)健全城市路网体系。做好新行政区周边市政配套工程建设。启动东大街、解放路改造工程,完成华清东路、太华路北段等一批主次干道建设。改造背街小巷65条,建设人行天桥和地下通道10座。建设公交港湾100个、公交枢纽站2个。(3)提高气、热、水的供应能力。加快天然气二期工程进度,进一步扩大太华、雁东集中供热规模。完成太平河、东三厂排水渠综合治理工程等城市排水管网建设,基本解决高新区、经开区、太华路地区、西影路等地段的排水问题。确保第四污水处理厂建成投入试运转,开工建设第五污水处理厂。(4)进一步优化城市生态环境。绿化造林8万亩,建成66个休闲绿地小广场,新建公厕200座、垃圾压缩站10座。加强水土保持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严格控制和管理秦岭北麓区域内的各类建设项目。(5)加快城中村改造进度。启动50个城中村和10个棚户区改造项目,拆除旧房531万平方米,开工建设安置房234万平方米。

(四)实施新区带动战略,发挥“四区两基地”对全市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

加快“四区两基地”建设,打造城市核心竞争力。(1)高新区作为全市自主创新的主要阵地,要紧紧围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主导产业和装备制造、服务外包等新兴业态,加快34个市级重点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完善产业配套,提升发展水平,各项主要指标要保持在30%以上。全面提升高新区的国际化水平,提高参与国际分工的能力,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2)经开区要启动泾渭工业园千亿元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推动支柱产业向产业集群跃升,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保持30%以上的增长速度。积极争取设立省级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为城乡统筹发展积累经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着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全力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城市新中心的建设进程。(3)曲江新区要确保曲江池遗址公园、唐城墙遗址公园、贞观文化广场全面建成并对外开放,全区旅游业总收入要突破6亿元。(4)浐灞生态区要加大做好生态治理、完善基础设施条件、培育现代服务产业的工作力度。继续申报省级生态区,全力推进年世界园艺博览会的筹备工作,全面启动世博园和浐灞金融商务区的前期规划和建设工作,提升生态区的品牌价值。(5)阎良航空基地要全面完成起步区5平方公里的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任务,打造高度专业化、国际化的产业园区。抓住中航一、二集团重组和国家发展大型飞机项目的大好机遇,争取更多的重大项目落户航空基地。加快瑞特快速制造工程有限公司研究中心、中国飞机强度研究研究所总部一期、三角航空8万吨模锻液压机等重点项目建设。(6)航天基地要以升级为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为契机,加大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引进更多企业入驻。要全面完成5700亩建设用地指标的征用和报批工作,加大航天7171厂电动舵机项目、1500吨硅片一期、半导体分装材料生产线等20多个项目的建设力度,迅速扩大航天产业发展规模。

(五)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1)推动都市型农业建设。以“畜牧、果业、蔬菜、粮食”等四大主导产业为重点,抓好“一村一品”,推进周至20万亩猕猴桃、临潼10万头奶牛、阎良10万亩无公害蔬菜、秦岭北麓旅游观光农业四大板块、十条产业带等农产品基地和动物防疫体系和良种繁育体系建设。(2)加快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实施黑河引水周至、户县37万亩节灌工程。以农村城镇集中供水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解决20万农村人口的安全饮用水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1万口。以蓝田、周至、长安、户县等区(县)贫困农村道路、小型农田灌溉和基本农田建设为重点,抓好以工代赈扶贫项目的争取及组织实施工作。(3)加大重点小城镇建设力度。以县城和中心镇为重点,加快城镇供排水、道路、垃圾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服务功能。积极组织做好长安区东大镇等重点小城镇项目的前期工作,抓好国家已安排的周至县马召镇、蓝田县汤峪镇、临潼区相桥镇、高陵县泾渭镇等小城镇项目建设。(4)加强农业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动物防疫体系国债项目和农作物良种繁育基地等项目建设。(5)加快村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开展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建设,探索建立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管并重的长效机制,在经费保障、管护机制、技术服务等方面形成建设与管理并重的良性发展模式。

(六)抓好节能减排,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加强和规范新开工项目管理,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八项必要条件”,以“关小上大”为抓手,促进全市发展方式转变。年内再关闭造纸企业5家以上,淘汰落后小水泥生产线3条、产能33.8万吨。强化重点领域节能减排,认真抓好全市8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严格建筑节能管理,按国家节能标准严把施工图审查备案关,大力推广节能省地环保型建筑,着力抓好新建建筑施工阶段执行能耗限额标准的监管工作。强化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拓展消费领域节能减排,支持高效节能产品的推广,大力开展节能示范店、绿色照明示范单位活动。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循环经济试点工作,抓好重点用能单位及环境污染严重企业的清洁生产。大力推广工业废气、余热和各类固体废弃物的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益。加快燃煤小锅炉的关停进度,做好热电联产替代工作。积极推进大唐灞桥热电厂2×300MW热电联产、蓝田尧柏水泥厂余热余压利用等一批节能工程。以渭河流域(段)污染整治为重点,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继续开展新河、皂河、太平河“三河”专项治理,建设生态渭河。加快实施电厂脱硫工程,加强大气环境污染专项整治力度,着力做好工地扬尘、燃煤烟尘等污染整治工作。

(七)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在深化改革方面,要大力推进改革创新,实现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新突破。(1)对120多户尚未改制的企业,采取政策性破产、依法破产、兼并合并、股份制改造等多种形式进行改革改制,确保年底全面完成国企改革任务。(2)加快资产重组步伐,抓紧实施和完成热电公司与中国国电集团公司、锅炉厂与西电集团公司、陕鼓集团与西仪公司、中国水利投资集团公司与陕西省延河水泥机械厂等重大资产重组项目。(3)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健全政府责任体系,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行政执法监督和行政监察机制,继续规范行政审批,改善投资环境,建设服务型政府。(4)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试点,争取5家企业上市,1—2家企业发行债券。在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领域,探索采取BOT、TOT等项目融资方式。(5)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推进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保障性、激励性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扩大部分县(市)经济管理权限的决定》,发展壮大县域经济。(6)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落实各项鼓励、支持、引导的政策措施,完善信用担保体系、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加快民营企业集聚发展。(7)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形成精简、高效的文化管理体制和统一协调的文化产业管理体系。(8)推进行业协会改革,对全市117家行业协会实行机构、人员、财务与政府部门脱钩,着重在科技、商业、物流等领域,增强行业协会功能,实现政会分离,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在扩大开放方面,要完善投资项目的“绿色通道”,优化投资环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审批环节、提高服务效率。进一步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结合我市产业发展方向,把大型城市推介和小型、专业、多元招商活动相结合,力争取得更大成效。精心策划项目,加强专业招商活动的组织。力争年内投资或落户的世界500强企业超过100家。切实加大对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和服务,切实提高履约率。

(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建设和谐

1、努力扩大就业。完善创业政策,新增就业人数10万人,培训下岗失业人员4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2.2万个。建成5个区级人力资源市场,加快其他8个区县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大农民培训力度,农村实用技术培训要达10万人次。推进和完善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制度,基本解决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问题。农村劳务输出要达到43万人。积极做好扶贫开发,使1.5万低收入人口脱贫。

2、完善社保体系。继续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九区低保标准提高到230元,四县提高到200元,农村低保人均月补差不低于30元。建成3所县级中心敬老院,改扩建9所乡镇区域敬老院,全市五保对象集中供养率达到25%。扩大失业保险覆盖面,参保人数达到124.56万人,失业保险金社会化发放率达到98%以上。扩大生育保险覆盖面,力争参保人数达到60万人。实现六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

3、扩大教育普惠。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建成30所农村(山区)标准化寄宿制学校,惠及1.6万人。完成137所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4、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标准由50元提高到100元,完成30个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建设,为全市200个新农村重点村各建设一所设施齐全、功能完备的甲级村卫生室。加快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完成33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

5、加强住房保障。加大住房保障力度,全年新开工经济适用房180万平方米,竣工140万平方米。廉租房建设新竣工2.36万平方米。加快住房租金补贴和实物配租工作,全市廉租住房保障户数达到10870户,城镇低收入家庭无房户做到应保尽保。完成房屋权属登记1200万平方米,登记率达到85%,二手房交易达到200万平方米以上。

6、支持农村发展。加快农村公路建设,年新建1500公里。解决1000户农村困难户住房;建成210个村级社会事业公共设施;新建8个乡镇文化站、180个村级文化室,20个乡镇体育示范站;培训800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启动建设2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改扩建11个乡镇中心站;新建农村基层信息站(点)100个。

篇3

为认真掌握我县当前林业产业发展基本情况,为下一步全县掀起新一轮以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的山区综合开发提供决策参考,结合林业部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工作部署,县林业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局班子领导、相关股室负责人为成员的林业局学习实践活动专题调研组,确定调研专题、精心谋划调研提纲,于4月20日至24日,分别深入三个国有林场、部分乡镇和挂钩联系村就我县林业产业发展进行专题调研。

一、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现状

自然气候条件:我县地处滇中湖泊高原区与哀牢山地的接触带,全县最高海拔为北部乡镇哨冲尼白木克山2551米,最低海拔处在县城东南部元江江边259米,县城海拔为1420米。全县土壤以红壤土为主,占83.8%,其次为紫色土、水稻土等。县内主要河流属红河水系和南盘江水系。全县四季气候温和,多年平均气温18.8摄氏度,多年平均降雨量923.1毫米,北回归线从县境西北部穿过,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无霜期达3*-310天,适合多种作物生长。

林业资源优势:我县现有林地面积349.5万亩,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6.7%。其中,国有林面积133.5万亩,集体林面积216万亩。截止20*年,全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确权面积245.1万亩,确权率达100%;全县目前种植杨梅5万亩,柑桔2.25万亩,竹子5.57万亩,核桃11.13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162.27万亩,纳入国家、省级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70.27万亩;全县已建农村户用“三结合”沼气池2.05万口,占全县农户数的28.8%,沼气示范村237个;全县活立木总蓄积量626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61.52%。我县丰富的林地资源和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环境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了必备的基础条件,全县杨梅、柑桔、竹子、核桃等林果种植具有一定的规模和群众基础,群众从中获得了较好的收益,已成为种植户主要的经济来源。在近350万亩林地中,除已划为生态公益林保护和条件不适林地,可规划用于发展林产业面积超过90万亩,资源优势十分明显,林地开发潜力巨大。

林业产业规模布局及效益:*年,我县制定出台《*县山区综合开发规划纲要》和《关于加快*县山区综合开发的若干政策意见》,实施了六大林业产业项目建设,使山区林业产业得到了较好培植。全县已初步形成了以龙朋、新城为主的竹产业,以异龙为主的膏桐产业,以异龙、宝秀、坝心为主的杨梅产业,以牛街、龙朋为主的核桃产业,以采伐林场、牛达林场、龙朋林场为主的云南松用材林产业,以采伐林场为主的优质梨产业。规模接近和超过5万亩的有竹子、杨梅、膏桐、柑桔等;接近和超过10万亩的有核桃、桉树等;超过100万亩的有云南松。20*年,全县林业总产值实现2.1亿元。

二、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分析

长期以来,由于受计划经济旧体制、旧观念的束缚和影响,普遍造成对林业工作的定位不科学、不准确,要么简单地把林业建设等同于木材生产,要么片面地强调林业的生态属性,忽视了林业的经济功能,影响和阻碍了林业产业的健康发展,制约了林业生产力的充分发挥,致使我县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问题十分突出,规模小效益低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

产值规模小:我县林地面积占全县国土面积的70%以上,全县20*年林业总产值为2.1亿元,亩均林地产值仅为60元,按法定统计口径计算,林业总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9.77%,所占比例与林地面积在国土面积中的比重不相称,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贡献率低下,亩均产值仅为农业产业的5%左右。

支柱产业单一:我县虽然确定杨梅、核桃、竹子等作为林业产业发展的重点,但目前还未形成有效规模,结构还显单一,产业效益作用不明显,尚不能成为支撑林业科学发展的支柱产业。经济林果结构不合理,首先是品种结构不合理。林果中以核桃、杨梅、柑桔等大路品种较多,错季果品、时令果品等面积和产量相对较小。第二,品质结构不合理。在果品生产上表现为“三多三少”,即低档果品多,高档精品果品少;一般大路品种多,名特新优品种少;季节性果品多,适宜加工、耐贮藏果品少。

产业化程度低:全县无林业龙头企业,现有林业企业规模小、效益低,经营粗放,林产品综合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能力弱。我县目前三个国有林场经营困难,林场主要的生产经营业务仍然是采伐和出售原木,属资源消耗型企业,抵御市场风险、持续发展的能力都十分弱小,生产经营仅能够维持目前的温饱水平。缺少生产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联结带动农户能力强、具有一定规模的林业龙头企业。

制约因素分析:

一是林业体制机制不够完善。虽然我县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取得了重大突破,但相关的配套改革进展较慢,尤其是在森林采伐管理、投融资平台、林业保险、低效林改造以及林木林地规范流转等方面还存在许多障碍,影响了林改成效的充分发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深入推进,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与落实林农处置权的要求和森林经营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采伐申请程序过严,指标分配及使用规定不灵活、不合理、不及时,不利于林业产业发展,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林业生产经营。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后,林农拥有了林权证,林木林地相当于自己的私有财产,但现行的森林采伐管理制度和林地开发经营制度设立的许可条件限制太多,审批程序严格且复杂,沿袭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显著特征,不利于林农自我管理和自主经营。而市场经济时代形势的发展变化可谓瞬息万变,经营机遇稍纵即逝,再加上一定的审批程序和权限指标限制,林农不一定可以从自己的林木林地上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林业经营受限太多,机制不活。

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够强。主要表现在林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林业生产需求脱节,试验示范基地及林产品新技术显示度不够,示范作用不大。尤其在我县林产业推进过程中,林业适用技术的推广和普及程度低,林业科技的导向、扶持和支撑能力不强,作用发挥不明显。我县在90年代中后期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林业部门主抓核桃生产,当时推广的核桃品种应该说还是适应我县的气候土壤条件,但保存下来的很少仅为4万亩左右,占当时已发展总面积20%。究其原因,管理上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而管理,就是要加大科技支撑、科技服务和科技普及的力度,让老百姓真正掌握运用科学种植及后续管理的适用技术,核桃产业才能够得到长足的发展。但当时林业部门的科技支撑、服务措施没能及时跟上,尤其是林业科技普及覆盖面不广,群众科技意识不强,普遍只种不管、不会管、不想管,导致了全县核桃保存率低。

三是林业投入严重不足。近年来,中央和省、州进一步加大对林业的扶持,但还存在项目资金配套少,投入远远不能适应加快林业发展需求的问题。另一方面,在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上习惯于平均分配,投资效益不明显,回报率不高。加之投资补助、贷款贴息、税收优惠、林木林地抵押贷款等投融资体制尚未建立,社会和林农投资的积极性严重受阻。如20*年我省确定发展核桃产业,掀起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热潮,但每亩核桃的项目经费仅安排30元。我县是省级确定的核桃基地县之一,但我县县级财力薄弱,无力从县财政资金中专项安排核桃产业发展扶持经费,我县发展核桃就靠省级配套的30元来运作,产业发展经费压力过大,困难不小。据测算,20*年核桃育苗成本每株为4元左右,每亩仅苗木就需投入40元,加之肥料、农膜、打塘等投入,每亩核桃造林成本就需100—150元。我县今年在牛街镇扯直村委会建立的万亩核桃种植示范基地共投入200余万元,每亩投入超过150元,造林质量得到必要的经费保障,各项造林指标完成较好,该基地已被列为州级核桃生产示范样板林基地。

三、加快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不仅表现在我县具有丰富的林业资源,可为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提供基础性保障,同时,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成功典型范例。*最大的发展潜力在山、能够为广大群众致富提供可靠途径的希望也在山,发展林业产业大有可为、大有希望。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科学发展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明确目标任务,科学谋划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宏伟蓝图。根据我县自然气候条件、新一轮山区综合开发国家及省州重点扶持项目、国际国内林产业发展趋势以及我县干部群众认知程度,建议全县重点抓好核桃、油茶、膏桐、竹子、速生丰产用材林及林下资源开发六大林业产业,力争到2012年发展特色林90万亩,人均拥有3亩特色林,林农从林业产业发展中人均增收3000元以上。大力推进以核桃、油茶、膏桐为主的木本油料基地建设,重点实施好牛街、异龙、龙朋等6个核桃种植基地建设,从2009年起,年均发展核桃6万亩以上,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35万亩(其中美国山核桃15万亩);在海拔1200米以下干热河谷地区,抓好膏桐种植,使膏桐面积达8万亩;结合石漠化治理和低产林改造,从2010年起,每年发展油茶1万亩,使其面积达10万亩;积极推进林(竹)纸一体化,规模化发展桉树、杉木、竹子等速生丰产林、珍贵用材林和笋材两用林生产,使其规模达到40万亩(其中竹子10万亩),着力打造全县重要的林(竹)纸一体化产业基地。坚持“长中短结合,以中短养长”,大力推广林菌、林药、林禽、林果、林花等林下经济,充分开发林下资源。

二是牢固树立抢抓机遇意识,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争取广阔空间。要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和州委、州政府作出的加快山区综合开发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牢固树立抢抓发展机遇的意识,为我县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发展争取更多的政策保障和项目支持,以解决好目前我县财力薄弱、无力对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必要经费的突出问题。当前,要紧紧抓住我县已被列为全省核桃基地县的机遇,争取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大力发展核桃种植,使全县核桃种植总量达到35万亩。要紧紧抓住我县已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工作、林农主体意识明确、有强烈开发林产业愿望的有利时机,正确引导广大群众的发展意识和林产业开发方向,为林农提供多渠道、多形式的支持服务,遵循符合*实际的原则,稳步推进全县林产业发展。

三是及时启动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造成目前我县林产业发展速度慢、规模总量小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体制上的制约,基层林业工作者、林权所有者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求对现行管理制度进行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龙朋镇己冲村委会拥有林地面积28400亩,林改确权到集体12100亩,确权到农户16300亩,可用于低效林改造的林地约10000亩,但由于受当前审批制度制约,目前,仅开发利用1000余亩,大部分林地闲置放荒,干部群众看到眼里急在心上,一致要求林业部门给予特殊支持政策,以开发利用林地发展林果产业。开展森林采伐管理改革试点工作中,要广泛征求基层群众和社会各界人士的意见和建议,修改完善我县工作方案,按照“简化审批程序、放宽政策界限、方便群众办事、取消部分许可”的原则,建立起“科学合理、审批简便、有利发展”的管理制度,形成林权所有者享有充分的自主经营权、林业主管部门为林业生产经营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林业生态环境得到科学保护的森林经营机制,为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一是建议分类放开林木采伐管理。竹子、桉树等人工林在县内可自由交易,采伐不受生产指标的限制,无需采伐审批和运输证,鼓励和支持林农积极发展人工造林,充分保障林农的处置权和收益权。二是进一步放宽采伐限额管理政策界限。改变目前木材生产指标一年下达一次的规定,放宽到一次下达五年的生产指标总量,取消年度指标不得积累串用的规定,允许林权所有者在下达指标总量内自主生产经营。三是进一步简化采伐审批程序。改革现行的采伐审批程序,审批环节建议由现行的5个减少为2个,缩短审批时间,方便群众办事。四是推行采伐审批公示制度。放宽政策界限和简化审批程序后,要切实加强监督检查力度,积极推进采伐审批公示制度,实现既放得开又管得住。五是建议取消商品材和非商品材采伐分类管理,对木材生产只实行指标总量控制,进一步为森林经营创造良好条件。六是支持引导低效林改造。建议进一步放宽低效林改造条件,抓紧制定低效林评判标准,组织编制低效林改造规划,优先安排低效林改造采伐指标,鼓励和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我县林业产业发展。

四是推进林木林地规范流转,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可靠平台。充分发挥我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功能,强化林木林地流转交易、森林资源资产评估、林权抵押贷款等林权流转服务工作,逐步规范我县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实现林业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森林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是将县林业产权管理服务中心列为县级事业单位编制管理,落实机构、人员、编制、经费。二是积极打造森林资源流转平台,建立集信息、市场交易、林权登记、中介服务、法律政策咨询于一体的资源流转市场,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信息库,逐步实现流转规范化、信息公开化;三是引入社会中介服务组织,完善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水平。围绕林业生产经营需求,建立我县森林资源评估机构,为林木林地规范流转提供服务;四是不断建设完善林业产业发展投融资体系,争取对林业产业发展扶持实行长期、低息、贴息的信贷政策,放宽营造林贷款条件,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安排专项贴息资金。大力发展林业保险业务,不断提高林业生产经营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五是加大林业科技普及力度,为我县林业产业发展创造高质量服务环境。在推进我县林业产业发展中,要注重汲取已有的经验教训,既要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又要大胆放手多试多闯。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对扶持政策、优势林产业发展方向、市场前景等知识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广大林农走“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科学发展路子。二是加强技术培训。利用一切手段努力加强林业产业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广大林农科技意识和技术水平,打造一支懂技术、会操作、靠得住的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退休后在龙朋镇国建村定居的州茶桑果站原站长李应福多年来一直为山区林果产业发展积极探索,并手把手带出村子里一批青年农民技术员,今年春节前后村子里先后有30多个年轻人出外为各地林农开展果树嫁接服务,每天每人收入100—200元,最高的可达到400元。正因为有这批农村适用技术骨干队伍,国建村已成为全县林果种植有一定影响力的先进村。三是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与交流。积极选派林业技术人员到科研院校进修提升,并为科研院校林产业研究推广提供良好服务,争取将我县建成省内科研院校重要的林产业发展科研示范基地。四是加强基层林业站建设。随着林业产业的不断发展,必须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网络体系,乡镇林业站不仅要成为基层林业行政管理工作站,更要成为基层林业技术推广中心,成为基层技术报务网络的关键接点。五是加强示范基地建设。在现阶段我县财力难以保障的条件下,我县可充分利用三个国有林场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如采伐林场20*年在王家山林区进行采伐迹地更新中成功引进桉树新品种种植,发展规模2000亩,目前长势较好,预计五年后可实现产值2000多万元,示范带动作用十分明显。

篇4

[关键词] 典型相关 汽车制造业 国民经济

一、引言

1986年,国家“七五”规划中第一次提出要把汽车制造业作为重要的支柱产业发展,但当时汽车年产量仅为37万多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很小。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汽车制造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汽车产量年均增长20%以上,对世界汽车增长每年的贡献率达到近50%。2008年,我国汽车产销量已经排在了世界第二位,汽车工业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2.2% 。可以说,此时的汽车制造业已经真正成为了我国的支柱产业之一,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汽车制造业的发展也存在不少问题,许多人对汽车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也产生了怀疑。为此,本文采用了典型相关模型对国民经济与汽车制造业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汽车制造业与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相关,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实证分析

1.研究方法。典型分析是研究两组变量之间相关关系的多元分析方法。它借用主成分析降维的思想,把多个变量与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化为两个变量之间的相关. 即首先在每组变量内部找出具有最大相关性的一个线性变量组合,然后再在每组变量内找出第二对线性组合,使其本身具有最大的相关性,并分别与第一对线性组合不相关。如此下去,直到两组变量内各变量之间的相关性被提取完毕为止。有了这些最大相关的线性组合,则讨论两组变量之间的相关,就转化为研究这些线性组合的最大相关,从而减少了研究变量的个数。

2.指标选择及数据来源。衡量国民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非常多,至今国际上也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国民经济发展状况指标体系。因此结合国民的实际情况和各指标的经济意义,并借鉴一些国家的经验,通过筛选,从经济增长、社会财富和居民生活水平三个方面确定了6项指标,作为因变量组。考察经济增长的最常用指标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依据生产法,选取了一、二、三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三项指标,分别记为。社会财富的总积累用资本形成总额来反映,记为。居民生活状况通过居民收入和就业状况反映,选取了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登记失业率两指标,分别记为。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共选取了4个指标,分别是:企业个数,工业总产值,主营业务收入,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并将这4项指标称为协变量组。

样本数据均来自于《中国汽车工业年鉴(2009)》、《中国统计年鉴(2009)》,具体以2008年中国大陆的省际截面数据作为样本(即大陆的31个省市,不包括港澳台地区)。

3.模型建立。在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消除量纲的处理后,采用SPSS13.0经济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典型相关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典型相关系数及其检验。首先通过Pillai迹检验,Hotelling-Lawley迹检验,Wilks L检验和Roy的最大根检验,分析两组变量的相关性。四个检验都是有两个自由度的F检验,每个检验都给出了相应的F值和p值,结果p值均为0.000通过检验,可以进行典型相关分析。通过分析得出,前三对典型变量(U,V)的累积特征根已经占了总量的99.261%。它们的典型相关系数也都在0.8之上,表明相应的典型变量之间密切相关。接下来进行维度递减检验。维度递减检验检验的是从本行所对应的典型相关系数及其以后的所有典型相关系数。如果有一行维度递减检验不显著,即说明以后各行的典型相关不显著。因此维度递减检验能够提供每对典型相关的检验信息。经计算,前三对典型变量通过检验,相关关系显著,仅用这三对典型变量就能够用协变量组来解释因变量组。(2)典型相关模型构建。鉴于原始变量的计量单位不同,不宜直接比较,因此采用标准化后的典型变量系数,构建典型相关模型,见表1。

表1 典型相关模型

4.结果分析。根据典型变量重要程度及系数大小,从建立的典型相关模型可看出,国民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受汽车制造业发展状况影响的程度可用三对典型相关变量予以综合描述。

第一组典型变量和最相关,也就最能揭示国民经济发展与汽车制造业发展之间的关系。由第一组典型相关方程可知, 与工业总产值相关;与第二产业GDP以及第三产业GDP呈高度相关。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尤其是第二产业的发展。供需两旺的汽车制造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增加值,汽车制造业作为第二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增加值直接影响到第二产业的增加值,从而影响整个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汽车制造业的发展还会带动金融业、汽车服务业、燃料能源业等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影响第三产业的增加值,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第二组典型变量也相关,但远远不如和的相关那么显著。根据第二组典型相关方程,与汽车制造业发展相关的主要因素为主营业务收入和工业总产值;第二产业GDP,是反映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汽车产业的发展,要求其配套展业也相应发展。为其配套的钢铁业、橡胶业、机械工业等相关第二产业得到发展,同时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也相应发展起来,汽车制造业带动了国民基础设施的建设,对第二产业GDP的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第三组典型变量相关程度相对前两组弱。与汽车制造业的从业人员年平均人数相关;国民经济的第三典型变量呈高度相关。汽车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众多的就业岗位,拉动了就业。

总而言之,汽车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他的产业关联度高,又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因此,坚持汽车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是符合国民目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现状的。

参考文献:

[1] 于秀林任雪松:多元统计分析.中国统计出版社,1999

[2] 陈希需 倪国熙:数理统计学教程.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

篇5

关键词:新兴工业;体系建立;经济体系

在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情况下,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对于国民经济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关系到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到额总体水平和状况。因此,在实际的经济发展过程之中,我们应该认真的掌握当前工业的发展特点和规律,从而制定更为准确的策略和发展目标,作为我们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针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我们可以找到其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最终提升经济发展的水平,满足我们国民经济对于其的发展需求,从而使得工业的进步和发展成为我们国民经济的重要发展支柱产业之一。

一、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以及其特点

(一)工业经济发展的现状。随着我们国家不断的进步和发展,工业方面的进步趋势和之前相比有了一定的放缓趋势,因此我们更加需要针对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找到这些问题的解决措施,最终完成工业化的改革和发展的建设。由于最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之中受到了经济危机以及次贷危机等这些因素的影响,因此制造业等生产行业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呈现了下滑的趋势。对此我们需要加强对于其发展情况和资料的掌握,最终完善工业经济体系的发展。

总体来看,当前的工业经济发展过程总体来说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所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多。我们国家的工业生产水平以及生产技术和之前相比有了很大的提升,因此我们国家的工业产品有很大一部分已经占据了国外的市场。但是由于一些外贸方面的限制,影响了我们未来的工业发展出口情况,因此当前的经济发展是受到了不小影响的,从而使得我们的经济发展出现了下滑的趋势。虽然这样的情况持续了一段时间,但是很多企业能够在这个过程之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积极的寻找解决的措施和方法,加强和国外一些企业的合作,帮助我们我们国家实现进步和发展。尤其是一些工业品的销售等方面,工业企业取得了较好的成就,能够有效的提升我们工业经济的效率和发展情况。

当前的社会发展情况和生产效率等都会影响市场的发展导向以及产品的价格。随着工业发展所面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我们企业的发展压力也在不断的提升,面对这样的情况,企业就会通过提高生产效率来获得更大的收益,同时这也会使得市场上的产品价格有所回落。虽然当前的经济发展不同成都的受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响,但是我们国家工业发展的国际竞争力基本没有受到影响,很多出口的商品依然成为了我们重要的出口贸易内容的支撑,有效的保持了国际贸易的份额和水平,呈现了稳定发展的态势。

(二)工业经济对国民经济的作用。工业经济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当前工业发展的情况是和国民经济相挂钩的,如果工业经济这个方面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和保护,就会影响我们未来的发展。从当前的发展情况来看,工业经济对于我们国家以及经济各个方面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有效的带动了周边其他行业的发展,因此工业的发展过程需要我们不断的极大投入力度,不仅在生产资料方面,同时也应该在各个发展的方面来保证工业经济的发展。同时我们工业经济的进步也为当前国民经济的进步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是我们国民经济发展进步的重要基础。工业经济之中很大一部分是实体的经济发展形式,因此我们工业经济发展和进步能够为实体的工业发展和经营提供一些有效的经验,从而减少对于生产资料的消耗和浪费。

二、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措施及未来发展分析

(一)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构建措施。要想不断的提升我们国家当前的工业化发展水平,就需要充分的了解我们国家的工业发展水平以及各项工业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情况。当前的发展情况之下,我们国家的工业化发展总体上来说应该节约当前的土地资源,同时将各项工业方面的消耗水平降到最低,这样才能提升工业发展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同时我们也应该将外国的先进生产技术和加工技术进行研究和发展,增加我们国家工业化之中的科技含量和水平,全面的加速工业化的进程。我们国家自从改革开放之后,经济就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代,尤其是工业方面的发展和之前相比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不仅在于技术这些方面,同时也包括一些更多的发展机遇。

工业的不断进步明显的提升了我们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提升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挑战。从我们国家当前的发展过程来看,当前经济的发展情况在每个地区以及城乡之间都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当前工业发展的不平衡的现象做出一定的调整,这样才能真正的促进我们国家工业的全面健康发展。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之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代表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总体方向和走势,因此当前加强对于国有经济的改革和发展,能够促进我们当前产业的不断深化发展,提升产业结构的合理性。国有产业的深化改革,能够帮助企业更好的明确权责问题,落实责任制,从而提升对于国有产业的管理水平。而经过改革之后的国有经济,管理人员还能够根据自己所持有的股份进行有效投资和管理,最终实现经济的全面进步。

(二)新型工业经济体系的未来发展方向。当前工业化对于我们国家整体的进步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我们只有加强对于工业经济体系的研究,才能保证当前经济和工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更好的掌握其发展的动向。工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之中,很有可能就变成了我们当前工业之中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有效的实现其发展的目标。工业经济的进步和发展对于我们经济的发展史非常重要的,同样对于当前的实体经济的发展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此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就能够有效的通过工业经济的进步来推动实体产业的进步和发展,从而带动整个经济体系的进步。当前发展的情势下,我们工业经济所占的比例在不断的增加和发展,因此工业经济的进步是带动整体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同时我们应该针对这样的情况,进一步加大对于工业经济的投入力度,从而能够确保工业发展在实际经济发展过程之中的地位。不仅如此,我们工业经济的发展和进步对于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也会越来越明显。针对我们当前所掌握的资料和数据来看,我们工业的发展以及国民经济的发展都是相互关联的,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工业方面的进步和发展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优化当前的产业机构,实现工业化的快速进步。

三、小结

总之,我们当前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工业经济的发展是我们重要的产业支撑,因此我们当前工业经济体系的确立关系到未来工业发展的具体情况和发展趋势。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发展,我国的工业发展已经实现了工业化的发展目标,需要在这个基础之上不断的深化和发展,才能不断的提升我们当前工业化的发展水平和速度。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服务业 占主导 转调 新观念

Abstract: in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level, service industry will replace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to become the leading industry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development, accounting for the subject status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service industries lags behind,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does not adapt, has become the main key factor to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To speed up the development of service industry, the first thing is to renew the idea, especially in the coastal area of the fast development, must abandon the inherent idea, set up the new concept of service industry as a leading and innovative ideas adjust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trategy.

Key words: leading new ideas for services and transfer

中图分类号:F7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一般包括三大产业结构、产业内部结构和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升级。在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时,服务业将取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占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我国服务业发展滞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要加快服务业发展,首先是要更新观念,特别是沿海发展较快的区域,必须摒弃固有的观念,树立服务业为主导的全新观念,创新思路调整优化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一.服务业占主导已成为三大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的一般趋势

分析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实践,三大产业所占比重的演变发展呈现出一般的总体趋势:第一产业最初占主体地位,后逐步下降至占比重最小;第二产业比重上升超过第一产业占主体后下降;在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过程中,第三产业比重由缓慢上升变为迅速上升,直至超过第二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经济理论研究和发达国家与地区的发展实践表明,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是二、三产业发生构成变化的临界点,这时社会消费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制造业分工更加细化,企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会从生产领域分离出来,服务业将逐步取代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占国民经济的主体地位。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发达国家服务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超过50%。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GDP总值构成变化的总趋势是农业比重下降,服务业的比重上升,这一趋势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表现相同,所不同的是发达国家的制造业也在下降,唯有服务业迅速上升。而到80年代以后,全球经济伴随着从工业型经济向服务型经济转变的总趋势,发展到世纪末,全球服务业占GDP比重达63%,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达到71%,中等收入国家达到61%,低收入国家达到43%。总体上发达国家和地区服务业一般占GDP的60~80%,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美国自1947年以来,制造业的比重一直在下降,目前制造业约占国民经济16%,而服务业的比重在80%左右。

虚拟组织的出现,或许能给这一发展趋势以解释。在新世纪交替之际,随着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以及互联网的飞速发展,虚拟企业、虚拟银行等各种虚拟组织纷纷显现。这些虚拟组织是由一些独立的厂商、顾客甚至同行的竞争对手,通过信息技术联成的临时网络组织,以达到共享技术、分摊费用以及满足市场需要的目的。虚拟组织里既没有中央办公室,也没有正式的组织图,更不像传统企业那样具有多层次的组织结构。尽管组织是虚拟的,但资源却是真实的。以虚拟组织为载体,在国际上就出现了虚拟管理。

二.当前服务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分析

我国服务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改革开放以来,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明显,第一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二、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第一产业增加值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8年11.3%,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则由1978年的48.2%和23.7%,分别提高到2008年48.6%和40.1%,第二产业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在进入新世纪后,服务业所占比重一直处于徘徊波动的状态,中科院2007年《财经蓝皮书》指出:“十五”时期大多数年份服务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都低于GDP增长速度,其占GDP的比重不升反降,由2002年的41.7%降为2005年的40.2%。2007年全国三次产业结构比是11.7:49.2:39.1,比2005年又有所降低;2008年为11.3:48.6:40.1,基本恢复到2005年的水平;2009年我国服务业占GDP的比重43.4%;2010年有所降低为43%,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

自1992年以来,中央连续加快发展服务业的意见,不断地以新的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服务业加快发展。中国服务业发展并没有像预计或期盼的那样进入高速或跨越式发展时期,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的局面将会继续存在,从“工业经济型”社会向“服务经济型”社会转变还任重而道远。但从总体发展趋势看,近几年,我国工业增长速度回落将可能成为新一轮经济增长发生转折的标志,服务业加快发展,并将逐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而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将趋于下降。

三.更新观念确立服务业占国民经济主导地位的发展战略

1.服务业发展滞后的主要原因

长期以来,为解决供给不足只注重发展一、二产业;在工业化进程中,一直奉行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认为服务业是搞服务的辅助产业,形成轻服务业的发展观念。特别是沿海较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达到相应水平时,受以工业为主导发展方针惯性的影响,各地仍然坚持工业强镇、工业立县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第二产业,形成了第二产业占突出比重的现状。这从烟台市与衡阳市的对比中看得很清楚,据报道,2010年,衡阳市人均GDP为320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18.6:45.5:35.9;而同期,烟台市人均GDP达到10120美元,三次产业结构比却是7.7:59.2:33.1。烟台市人均GDP是衡阳市3倍多,而服务业占GDP比重却比衡阳市低近2.8个百分点。

2.总体已进入服务业占主导快速发展的战略调整期

2008年,我国GDP总量为30.067万亿元,折合4.3274万亿美元,按13亿人口计算,人均GDP达3266.8美元;初步核算,2010年GDP达397983亿元,人均29748元,按年末汇率1:6.6227美元,合4492美元,虽包含有人民币升值的因素,但毕竟远超3000美元的二、三产业构成发生变化的临界点。在总体上,我国正处于服务业占主导的三大产业结构战略调整时期,发展服务业的潜力很大。从市县看,因发展不平衡,沿海发达地区正处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和机遇期。2008年,烟台市人均GDP近8000美元,烟台市的蓬莱市人均GDP约5270美元,2009年蓬莱市人均GDP达6000多美元,2010年增至约6640美元,然而,其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尚不足发达国家和地区的1/2。这说明,烟台市及蓬莱市发展服务业的潜力很大,都早已进入服务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和机遇期,而却仍坚持工业为主导的发展战略。

3.确立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全新发展战略

为尽快改变服务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十七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加快发展服务业,促进经济增长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了五年发展目标,服务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提高4个百分点。2011年3月,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服务业发展报告》称,预计十二五期末,服务业占GDP比重约47%,服务业增长速度快于同期GDP增长速度2个百分点。2010年11月,国家发改委下发《关于开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通知》,明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的37个区域,力推服务业发展。

篇7

6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国城市发展报告(No.2)》。报告称,尽管在2009年,中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更加严峻,经济下行压力也继续加大,但是下半年随着中央和地方经济刺激计划的逐步落实,经济增长率可能有所回升。总体说来,相对于全球经济的微弱增长,中国城市经济仍将处于较快增长区间。

其主要原因有四点:首先,中国经济基本面依然向好。报告显示,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伟大成就,物质基础雄厚,外汇储备充足,具有较强抵御自然灾害和外部风险的能力。2008年,尽管接连遭遇南方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和国际金融危机等一连串巨大挑战,但国民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风险也已基本释放,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并未因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逆转。

其次,相对于发达经济体,中国在应对危机方面具有更大的能动性。因为一方面,在这次危机中,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中国金融体系相对隔离,所受影响较小,且政府具有更强的宏观调控和资源动员能力,危机后迅速出台的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逐步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国民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刺激和推动作用。另一方面,中国在应对经济危机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空间。主要表现在: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腹地广,回旋余地大;改革开放30年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积累,使中国居民消费结构正面临着衣、食、住、行、娱乐等方面的全面提升,消费需求升级、扩大的愿望强烈,内需市场广阔,产业带动能力强;相对于西方发达经济体,中国劳动力市场更具弹性(如弹性工资、弹性就业等),这种弹性机制有利于减缓外部冲击、加快经济恢复。

再次,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仍然强劲。报告声称,从国际经验来看,经济发展的一个基本动力就是结构变动,而中国经济结构变动的动力是十分强劲的。动力之一是中国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实现由传统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为中国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动力之二是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向效率更高的工业和第三产业的转移,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澎湃动力;动力之三是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发展差距正在逐渐缩小,城市发展的重心正由东部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内陆地区全面推进,产业梯度转移和资本西进步伐加快,为中国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活力;动力之四是中国正在由穷变富,国内消费结构升级再加上国际消费结构变动,带来了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迫切需求,经济增长点多,发展空间巨大。

最后,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挑战与机遇并存,但机遇大干挑战。一是石油以及一些基础产品的价格下降,有利于缓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制约;二是发达国家的经济衰退为中国提供了追赶契机,将会使中国在国际经济舞台上拥有更多发言权和主动权;此外,国外市场萎缩将加快中国经济增长由出口拉动转向扩大内需的调整,而这无疑将使中国未来经济增长更具可持续性。

篇8

关键词:绿色经济;林业;机遇;挑战

1绿色经济背景

1989年,“绿色经济”的概念由经济学家皮尔斯提出,指的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本产业链,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形式。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其的《绿色经济报告》中,对绿色经济给出的定义是,“从长期上来看,能够改善人类的福利水平,降低不平等程度,同时不会使后代面临生态稀缺性和环境风险的经济形式”。在国内的研究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分为狭义和广义两个层面。狭义的绿色经济指的是环保产业;而广义的绿色经济除了环保产业之外,还包括诸如绿色消费与政府采购,绿色贸易与进入,绿色税收与财政,绿色会计与审计等除生产领域外的一些绿色制度和行为[1]。近些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绿色经济行动。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表明:实现绿色经济不仅会实现财富增长,尤其是生态共有资源或自然资本的增益,而且还会在今后一段时期产生更高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应对绿色经济的发展趋势,各国纷纷通过立法和出台规划开展行动。英国在倡导低碳、低排放,大力发展绿色能源,推广新的节能生活方式;美国以开发新能源和节能、环保为主题,制定了“绿色经济复兴计划”;欧盟制定了“环保型经济”的中期规划;印度制定“国家可再生能源政策草案”,韩国通过了“绿色工程”计划,日本在逐步扩大“环境产业”市场规模[2]。

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

2011年联合国森林论坛的第九次大会在探讨“森林造福人民、改善民生、消除贫困”时提出,林业对构建绿色经济的潜力巨大,要发展绿色经济,必须将林业置于优先发展的领域。

2.1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报告对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地位给出定义:林业是发展绿色经济的基础和关键。林业为绿色经济提供了生态基础,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林业提供木材等木质原材料、产品和能源产品,具有清洁安全、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林业发展为全球近10亿人口提供了生计,有利于增加就业、提高收入、提高居民健康水平等,促进人类福利的增加。

2.2林业对发展绿色经济的重要作用和贡献

在“绿色经济”这一概念被提出伊始,林业发展通过保护和可持续地使用自然资源对绿色经济所做出的贡献就已经被认识。同时,林业在减少贫困、增加收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对绿色经济都具有十分突出的贡献。从事林业基础产业的人口往往与贫困人口相重合,因而发展高效可持续的林业就能够有效地帮助依靠其生存的人们摆脱贫困。随着应对气候变暖成为全球共同行动,林业在固碳方面的贡献被广泛认识。201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对林业对绿色经济的贡献方面进行了全面总结:“经济的进步和人类的福祉都依赖于健康的森林。森林提供碳汇、稳定全球气候、调节水的循环,并为生物多样性提供栖息地,同时保存了遗传资源。经济估值在不同的国家进行的研究表明,从森林的重要利益,特别是在调节气候服务和存在价值”。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贡献已经获得了更全面的认识。

3绿色经济背景下的林业产业的机遇与挑战

近年来,中国始终坚持把林业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充分发挥森林在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方面的多种效益,逐步实现平衡发展,初步开始绿色转型。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推动林业发展战略的绿色转型,促进绿色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林业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实现了三次林业发展战略的调整。二是大幅度增加绿色投资。1998年至今,中国实施的林业重点工程累计投入2886亿元。建立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及林业公共财政支持制度,对国家级重点公益林、造林、抚育管理、林木良种等提供公共财政支持,逐步形成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长效资金支持机制。三是增强森林可持续经营。提出将森林经营作为林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从注重森林面积的增加到重视森林质量的提高和功能的增强,中央财政对森林抚育提供财政补贴,积极推动森林认证。四是大力发展绿色产业、增进绿色就业。制定激励政策,实现林业从利用林木向利用森林环境的转变,同时,逐步增加绿色就业。五是积极推动绿色改革。大力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维护农民权益,不断提升林业对农民就业增收的贡献。

3.1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机遇。

由于林业不仅具有经济功能,还具有明显的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很多国家推出了刺激经济的绿色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将林业作为发展绿色经济的核心;全球气候变暖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的头号政治问题,森林对于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调节气候、维护生态平衡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全球生态危机和自然灾害问题日趋严重,加强林业生态建设、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的呼声越来越高。在这一背景下,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林业产业结构得到升级,林业发展方式不断转变,这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林业在减轻贫困、改善生计方而的特殊作用。

3.2林业在绿色经济中面临的挑战

为了进一步提高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我们需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但发展绿色经济还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从全球范围看,土地竞争引起的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压力并不会消除。同时,由于林业生态效益的价值化、内部化还不能完全实现,林业被边缘化的可能仍然存在。地方各级政府在经济增长压力面前,必然会面临是要发展还是要环境的两难选择。而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对林业日益增长的需求与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之间的矛盾;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存在的土地利用冲突;人口增长和农村贫困对保护森林资源和巩固林业生态建设成果带来的压力;国民经济核算体系和就业统计不完善,不能全而地反映林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森林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林业信息化建设不能满足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技术要求等,也都会对绿色经济中的林业产业发展产生挑战。

4中国林业在绿色经济中的展望

4.1林业在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将更加强大绿色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实现形式。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将使林业所具有的减污、减排、消纳废弃物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绿色融资机制将更多、更好地挖掘林业在保障生态安全方面的潜力;林业产业提供的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绿色就业在促进地区发展、改善民生、减轻贫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4.2林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在发展绿色经济过程中,森林产品和服务价值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到全面反映,森林对非正式部门的贡献也会通过森林价值核算将得以充分体现;生态系统管理、绿色融资机制建立和绿色产业发展,将使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得到充分释放和“倍数”放大;林业的三大效益将得到社会的普遍认可,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将更加突出。

4.3林业发展资金将更加充裕,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样化

为降低生态稀缺性,在发展绿色经济中公共财政对生态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将进一步加大。同时,森林将成为一种新的有较高收益的经济资产,社会融资能力将明显提高。在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中,中国坚持将林业纳入国民经济发展大局,坚持兴林富民的发展宗旨,坚持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协调统一,初步实现了森林资源增加、生态状况改善和林业生产者受益的目标,完成初步绿色转型。中国的经验表明,各国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可以在减少环境风险和资源消耗的同时,增加就业和改善贫困,促进社会进步。未来,中国林业将继续积极推进林业绿色增长,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莹,刘波.我国发展绿色经济的对策选择[J].开放导报,2011(5):73-76.

[2]刘珉.绿色经济背景下的中国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3(2):22-27.

[3]刘东升.中国林业与绿色经济[J].林业经济,2012(1):12-15.

[4]李平,张继梅,王作铁.基于低碳经济视角下的林业产业发展对策研究———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资源管理,2015(5):23-27.

[5]杨亚军,李伟.我国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及策略分析[J].能源与环境科学,2013(9):184.

[6]张升,戴广翠.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J].林业经济,2014(5):20-25.

[7]郎晓娟,沈若萌,刘珉.林业与绿色经济研究[J].林业经济,2013(1):36-41.

篇9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保证中国的流动性充足,中国人民银行采取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通过传统的货币政策,包括调低存款准备金率、降低再贴现率和买进中央债券来使社会流动性增加。同时,为了保证传统货币政策发挥效果,央行还利用了一系列的非传统的货币政策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随着我国经济逐渐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原来宽松的货币政策和非传统货币政策是否已经具备退出的宏观条件,非传统货币政策的退出的过程中如何减少对经济的影响是本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非传统货币政策的含义、特征

非传统货币政策又被称为非常规货币政策,一般是中央银行为了克服传统的货币政策缺陷或使传统货币政策更有效地发挥效用而运用的货币政策。非传统货币政策一般是在国民经济萧条或危机时使用,在经济环境恶化条件下,中央银行通过将利率降低来降低储蓄,增加社会投资,希望以此来拉动国民经济的发展。当央行将利率降到接近零的水平时,传统的货币政策运用也到达极限,但已经不能单纯的通过减息等传统货币政策工具来重振信贷市场,必须寻找其他货币工具实现央行目标。

Bernanke & Reinhart (2004)在研究多个国家的传统货币政策之后,认为在零利率的条件下,央行仍然可以利用其他货币工具来放松银根,增加流动性。通常认为,现行的非传统货币政策有三种:

(一) 信号工具

中央银行通过明确宣布将长期保持低位政策利率或现行的宽松的货币政策,以此来引导市场预期。由于在国民经济不振,信贷市场疲软时,投资者对于市场未来预期普遍保持一种悲观的态度。央行通过向外部低利率承诺来影响投资者的预期,引导市场的走向。

(二) 改变资产负债表,增加资产数量

央行可以通过改变资产负债表的结构,买入部分资产,跳过因信贷紧缩而造成的传统货币政策的阻碍,直接向市场注入大量的流动性。这种货币政策通常被称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即通过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中长期的国债和金融、非金融债券向市场投入基础货币。

(三) 固定利率长期再融资操作

中央银行可以通过回购业务来表明保持低利率的承诺。央行通过扩大逆回购的规模或者延长逆回购的时期,向市场表明长期保持低利率的决心。这种货币政策也面临着风险,即市场情况转好,需要提高利率时,中央银行将会遭受损失。

三、中国金融危机时期非常规货币政策

金融危机的冲击使世界各主要发达国家都不同程度的使用了以“量化宽松”为特征的非常规货币政策。2009年以来,美联储继续维持0―0.25%联邦基金利率的目标区间,日本也将无担保隔夜拆借利率维持在0.1%的水平,欧洲中央银行则把主要再融资利率下调50个基点至2.0%。在利率政策失效后,主要发达国家又宣布采取以扩张资产负债表为特征的量化的宽松货币政策。其中,美联储决定向市场增加高达6400亿美元的基础货币,欧洲中央银行业向市场注入了600亿的基础货币。

中国人民银行在此次危机中虽然没有将政策利率调低到零附近,但也运用了非常规的货币政策来促进传统货币政策有效实施,避免出现通货紧缩的出现。中国的非传统货币政策的操作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信号渠道向市场传递利好信号,以此引导市场预期。在《2008年四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报告》中,人民银行宣布要确保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足,并适度运用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等多种工具,引导货币信贷的合理平稳增长。同时,中国将在下一阶段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二是通过扩大回购业务向市场传递维持低利率信号。以金融危机最为严重的2008年为例,2008年全国银行间市场质押或债券回购成交额与2007年相比增加了30%。

四、非传统货币政策退出背景

2008年和2009年我国经历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考验,面对国内外复杂的形式,我国正确地实行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我国各种积极的政策拉动下,我国经济从各方面表现出复苏迹象。

(一)世界经济触底反弹,国际经济环境改善

世界上主要经济体经济逐渐复苏。美国2009年四季度实现同比0.1%的正增长,结束了连续4个季度的同比负增长。欧洲和日本经济增长率下降势头也得到遏制,可能已经反弹。其中,澳大利亚中央银行宣布提高利率0.25%至4%,以降低通货膨胀预期。

(二)CPI指数上扬,通货膨胀预期加强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防止通货紧缩的发生,中国适时地确定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于中国走出金融危机的谷底,恢复国民经济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向好,通货膨胀的预期逐渐加强。从2009年7月到今年3月居民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呈现上升的趋势。因此,适时地退出非传统货币政策对防止通货膨胀发生具有积极的作用

(三)股市、楼市泡沫严重,经济发展结构急需改善

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同时股票和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是国民经济稳定运行的关键。由于我国宽松的货币政策加之股市、楼市高额利润的吸引,国内和国外的大量资金流入到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导致出现了严重的泡沫。股市和楼市的不正常运行严重威胁到国民经济整体的稳定。

五、非传统货币政策退出注意的问题

(一)非传统货币政策要循序渐进,逐步退出

非传统货币政策的退出会造成市场中流动性的减少,对投资、消费和出口的增长都有很大的负面作用,甚至可能会存在通货紧缩的风险。因此,非传统货币政策的退出要遵循逐步退出的原则,给予市场缓冲的时间,避免市场恐慌。特别是在金融危机之后,由于国民经济发展还不太平稳,货币政策就要在不对国民经济产生很大冲击下退出。

(二)加强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增进之间退出沟通

一国货币政策的退出将会给其他经济体造成溢出效应,因此经济体之间应该加强退出的沟通,避免各国资金借用一国货币政策退出的时机进行国际间套利行为。我国在退出非传统货币政策时应该主动与其他经济体进行沟通,防止国外资金利用我国利率提高来进行短期投机行为给我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

(三) 非传统货币政策要有重点的,有结构的退出

篇10

一、绿色GDP基本概念

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国民经济核算体系(SNA)中总量核算的中心指标,是社会生产的综合反映,在宏观经济分析(如国民经济发展规模、水平、结构、增长与波动等)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然而,同整个核算体系一样,由于忽视了自然资源方面出现的稀缺,忽视了主要由污染导致的环境质量下降以及随之对人类健康和财富带来的影响,人们开始怀疑其在评判发展进程、进行政策分析与制定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修正传统GDP指标,构建适应可持续发展战略需要的绿色GDP,为当今世界各国所广泛关注。

所谓绿色GDP是指从GDP中扣除自然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价值后的国内生产总值。这一价值被统计学者称为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简称SGDP)。而我国统计学者,则将其称为绿色GDP。据上所述,绿色GDP的计算,可用公式表述为:绿色GDP=GDP-(自然资源的耗减价值+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的发展战略,其核心贯穿了“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绿色GDP的内涵是与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鼓励经济增长,他不仅重视增长数量,而且要求改善质量,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减少废物,提高效率,改变传统生产和消费模式,实施清洁生产和文明消费;二是社会可持续发展。以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为目的,积极促进社会公正、文明、健康发展,为此,它强调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合理调节社会分配关系,消除两极分化、失业和不平等现象保持社会稳定;三是生态可持续发展。建立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基础上,保护整个生命支撑系统的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自然资源和生物的多样性,保证以可持续的方式使用可再生资源,使人类的发展保持在地球可承载范围之内。预防和控制环境破坏和污染,积极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

二、我国建立绿色GDP核算的必要性

自然资源是指土地、矿产资源(煤炭、金属、石油等)、原始森林等自然资源。人类是在依存和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求生存发展的。然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其中绝大部分是不能再生产的。因此,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来看,应当节约与优化自然资源的利用,以求投入尽可能少的资源,产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以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的需要。在现代社会经济条件下,由于工业生产而产生的三废(废气、废水、废渣)、电子辐射与白色污染等,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是经济发展给人类生存带来的负面效应。因此,正确的核算绿色GDP,并把它与GDP联系起来观察,可为社会经济管理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首先,在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上,若绿色GDP的发展速度快于GDP的发展速度,是节约与优化自然资源利用与减少或未发生环境污染的标志。这种经济发展有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反之,若绿色GDP的发展速度慢于GDP的发展速度,则是资源耗减价值与环境污染损失加大而不利于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标志。

其次,把资源耗减价值与GDP联系起来观察,可反映资源利用的优势。在GDP价值为一定量的条件下,若资源耗减价值大,则它占GDP的比重就相对提高,这是资源浪费和资源利用效率低的标志,需要采取调控政策和加强资源利用管理。若资源耗减价值占GDP的比重呈下降趋势,这是改善资源利用,提高产出效益的标志。

最后,观察环境污染所造成损失的价值占GDP的比重,可以防止污染,提高环境质量,并为改善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供依据。

三、我国绿色GDP核算现状

我国现在正处于体制转轨和城镇化、工业化加速的历史阶段,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相当粗放,能源、资源的浪费还比较严重,消耗量很大,环境问题也比较突出。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我国国家统计局对绿色GDP的研究非常关注。

2001年国家环保总局会同中科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依据世界银行“扩展的财富”(即把财富扩展为自然资本、生产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思想和计算方法,对我国国民储蓄进行了计算,其核算结果是:2001年国民总储蓄率为40.1%,扣除固定资本消耗、能源矿产森林开采、二氧化碳排放以及其他污染,加上教育支出,其国民净储蓄率调减为26.6%,降低了13.5个百分点。国家环保总局会同国土资源部、国家统计局等单位开展了西部和中东部生态环境调查,结果表明2000~2002年生态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相当于同期GDP的比重,西部地区为13%,中东部地区为5%~12%,若考虑间接损失将更大。

2006年9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同时另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数字是:污染扣减指数为1.8%,专家称之为虚拟治理成本。环境规划院总工程师王金南说,这个数字意味着,要将排放到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全部去除,需要付出的成本占GDP的1.8%。这些数字赫然表明我们正为经济发展的环境债而付账。

四、绿色GDP核算中存在的困难

(一)技术层面。计算绿色GDP的方法是用资源耗减与环境降级对现行GDP进行扣减,目前在统计方法上还无法实现,实行绿色GDP核算存在许多重大技术难题,这是绿色GDP核算所面临的最大挑战。首先,自然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自然资产分为生产性自然资产和非生产性自然资产。其中,所有权已经界定,所有者能够有效控制并可从中获得预期经济收益的自然资产为生产性自然资产;不属于任何具体单位,或即使属于某个具体单位但不在其有效控制下,或不经过任何生产活动也具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产,称为非生产性自然资产。但实际情况是许多自然资产同时具有生产性和非生产性资产的属性。因此,产权界定非常困难。作为价值量估算基础的一些实物量数据缺乏可靠性,特别是对于环境降级的实物量测算就更加难以把握。其次,环境成本的计量较难处理。环境成本量是绿色GDP核算的基础。实现环境成本计量的困难主要来源于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和空间因素。环境成本的时间因素是指从时间上看,环境损失和生态破坏往往不是均衡的,资源环境的损失与经济发展是不同步的。环境污染的空间因素是指由于环境污染损失的多因性,很难对某一污染物所造成的损失因子考虑周全。比如,对水污染损失成本的量化,有毒污水排到河里,使渔业受损失,人们饮用水导致生病,精神上受损失以及迫使人们寻找新水源,这些损失都应记入水污染损失成本。在实际中,对这些成本的量化很难考虑全面。

(二)制度层面。绿色GDP核算的相关法规制度还基本空白,包括绿色GDP核算的环境与统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