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发展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08 17:3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农业发展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休闲农业发展报告

篇1

一、 项目指导思想及建设背景:

1.据农业农村部消息,农业农村部关于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积极稳妥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工作,要突出服务乡村振兴。紧紧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眼乡村产业发展需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因地制宜选择盘活利用模式。要统筹考虑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环境容量、产业基础和历史文化传承,选择适合本地实际的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闲置住宅盘活利用模式。鼓励利用闲置住宅发展符合乡村特点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餐饮民宿、文化体验、创意办公、电子商务等新产业新业态,以及农产品冷链、初加工、仓储等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项目。支持采取整理、复垦、复绿等方式,开展农村闲置宅基地整治,依法依规利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政策,为农民建房、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提供土地等要素保障。

2.为了积极落实国家“一带一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促进地方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扬泰机场二期工程的建设是势在必行。随着机场提档升级,人流、物流、产业流将会迅速聚集,得天独厚的优势,临空经济区建设将成为丁沟的载体和平台,将大批发展要素吸引到这里,机场经济圈正在崛起。

3.光线中国电影世界项目是我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将在空港新城规划区内建设国内规模最大的摄影棚组群。西浦光线电影学院落户,既凝聚着西交利物浦大学多方面的资源优势,又涵盖光线传媒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品牌IP等多领域的实质内涵。两个项目将对地区影视文化旅游全产业链发展,空港新城建设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4.丁沟镇朱桥村朱套组位于启扬高速机场互通高速路和安大路机场连接路交汇之间,紧邻机场。朱套,名如地形,四面环水,村落房屋之间小巷多,风景秀丽,有“小江南”的美誉。小村落民风淳朴,人文历史悠久,明朝的举人进士韩如善和朱三嘚曾居住此地。目前,除去首批拆迁户,该组还有65户人家,309人,耕地445亩。该地段将受益于机场利好辐射

二、项目方案、方式,建设规模、实施进度及投资分析(另详):

1.乡村游(农活体验、果蔬采摘、捕鱼)机场旅客变游客;

河道和村道整理;各种公共设施和配套设施完善;农田、八边地、河流由公司集体承包,统一规划,有机生态种养殖;

2.民宿居民交闲置房屋入股或租赁,一户一方案,改造装潢预算和施工监理(不新增建筑面积,旧房改造)。首批50个床位(经济型、中式精品型、乡村田园风型、集装箱型)。

3.餐饮农家乐,特产便利店,乡村酒吧,烧烤(200人次)

资金来源:政府乡村振兴项目资金+村企合作企业资金+农户个人资金=1000万

三、项目组织、劳动定员、运行操作:

公司运行:扬州市源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农户

项目名称:水韵朱套—小江南

四、项目社会效益分析、风险分析:

项目效益达成村居环境好,人人有事做,户户有钱赚,文旅品牌响。

风险分析:1.坚决守住法律和政策底线,不得违法违规买卖或变相买卖宅基地,严格禁止下乡利用宅基地建设别墅大院和私人会所,严格禁止私搭乱建;2.公司与农户,公司与集体的合同合法合规,要有法律约束效应。村民要树立集体意识、抱团意识、规范意识和大局观念;3.特种行业经营要加强事中事后监管的措施;4. 经济下行,消费滞后,管理可能落后,收益周期延长; 5. 政策性拆迁;

篇2

重点围绕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相关环节岗位操作规范和技术技能要求开展培训工作。拟重点开展以下几类人员的培训:年阳光工程坚持立足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人才需求。

一)种植业服务人员。主要是病虫专业防治员、肥料配方师、种子代销员、化肥农药经销员以及经济作物的有偿技术服务员。

二)畜牧、渔业从业人员。主要是畜禽繁育员、饲料营销员、畜禽水产养殖技术员、草原村级植保员、人工草地建植员、奶站管理员、内陆渔业船员等。

三)兽医服务人员。主要是村级动物疫情报告观察员、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兽药经销员等。

四)农机服务人员。主要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农机维修人员、农机营销员、农机技术指导员等。

五)农业经营管理和农村社会管理人员。主要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农村土地流转评估员、农村土地规划员、村级物业管理员、土地承包纠纷调解员、农村会计(村会计和专业合作社会计)农民信息员、沼气工和物管员、农村经纪人等。

六)涉农企业及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包括制种工、育苗工、饲养员、休闲农业服务员等。主要是种子公司、各类园艺公司、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大型畜禽水产养殖场、农产品贮藏、加工和流通企业、休闲农业等涉农企业的技术工人。

七)农业创业人员。面向农业产前、产中、产后中小农业生产、服务组织(企业)经营者或管理者。开展系统培训和跟踪服务。提高组织(企业)市场竞争力,以激发创业热情、教授创业技巧为主。帮助其提高经营管理水平。提高其对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能力。

二、申报程序

年阳光工程任务申报严格按照自主自愿的原则。逐级汇总上报。具体按照以下程序进行: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

一)各县(市、区)组织专门人员。并对年当地农业农村人才需求的数量和结构进行预测形成专门调研报告。根据当地现代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实际开展农业农村人才情况摸底调查。

二)各县(市、区)根据当地年农业农村人才需求情况。选择比较急需且需求达到一定规模的人员。填写《县(市、区)年阳光工程任务申报表》已经明确的年阳光工程各类培训对象中。按类别提出培训人数需求。

三、有关要求

篇3

陈巳副市长在讲话中,首先阐述了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的必然性和重要性。他指出,都市农业是城市化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是许多大城市在推进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中,探索出的一条成功之路。当前,长春市正处于工业化加速推进期、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期,然而大城市与大农村并存的二元结构还比较突出。因此,加速推进都市农业发展,对于建设特大型城市,推进“三化”统筹,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

他客观评价了长春市都市农业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指出,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及城郊地区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长春市城郊农业已逐步走出传统的发展模式,现代都市农业正悄然起步。以蔬菜和花卉苗木为主的园艺特产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以旅游观光、休闲体验、生态餐饮为代表的生态旅游观光农业初具雏形;以长春农博园为标志的会展农业、科普示范农业蓬勃发展;以小区养殖为主导的精品畜牧业保持较快发展。但从总体上看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传统农业仍然比重较大,还存在着认识不深、规划不够、机制不活、产业不强、基础薄弱等一系列矛盾和问题。同时,他又客观分析了长春市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所具备的优势和有条件。

关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春市都市农业发展思路、目标和重点任务,他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长春市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服务城市、改善生态、增加农民收入为宗旨,围绕农业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调整优化城区农业产业布局,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通过城乡互动、优势互补、产业互融,构建功能多样、业态丰富的现代都市农业综合体系,切实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和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目标是:到2015年,主城区(含双阳奢岭)农业基本实现普通粮食种植和传统畜牧业双退出,特色、精品、高效种养业得到快速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迈出实质性步伐。城区农业实现由单一的生产功能向生产、生活和生态多维功能转变,初步形成以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会展农业为主体,集安全优质农产品生产、科技示范、休闲观光、生态保育等功能于一体,具有北方特色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城区农业增加值大幅增长,力争达到25亿元,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万元以上。确定八项重点任务:一是科学理性地规划区域产业布局。要按照“长吉一体化”发展的要求,调整优化全市及各城区、开发区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区域布局,加快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建设各具特色的农产品优势产业带,重点打造长吉南线生态休闲旅游产业带、长吉中线生态旅游和现代农业产业带、长吉北线农产品加工及现代物流产业带。二是要下大力气调整城区种植业结构。重点培育蔬菜产业、花卉苗木产业、果品产业、食用菌产业四大主导产业,使主城区现有耕地面积逐步退出普通粮食种植,加快形成精品、特色、集约、高效的种植业新格局。三是要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都市农业发展模式研发,加大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力度;加大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日光温室、大棚、养殖小区、规模化养殖场等设施农业;大幅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四是要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休闲农业。着力实施“休闲农业十百千工程”,到2015年各类农业旅游观光园区要达到10个,休闲采摘园要达到100个以上,生态餐饮及农家乐服务点要达到1000个以上。五是要继续加速推进会展农业。充分依托中国长春国际农业食品博览(交易)会、中国长春君子兰节、长春君子兰迎春花展等其他大型农业类展会,提升都市农业的知名度和市场影响力。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现代物流体系。六是要有效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要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切实加强质检体系建设,坚持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和打造一批市场占有率高、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力强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品牌。七是积极培育现代经营主体。鼓励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各类工商企业和社会人士带技术、带资金、带管理投身都市农业建设,着力培养规模型经营大户,发挥大户的带动功能。八是要综合提高都市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机构以及经营机构开展有偿社会化服务;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行业内部的产前、产中和产后系列化服务;大力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篇4

Abstract:In recent years,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leisure tourism momentum of rapid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urism and agriculture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In the wave of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under the Hainan to start the development of leisure agriculture useful attempt, however, many problems in making tourism and leisure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n Hainan Province blocked.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summarizes the development experience of leisure agriculture in Taiwan, Hainan tourism and leisure for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 to make a few suggestions.

关键词:海南 台湾 休闲农业 旅游 启示

Keywords:Hainan TaiwanLeisure agriculture Inspiration

如今,随着国内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单一的传统观光旅游产品已经无法满足城市居民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富有浓厚乡土气息和独特田园文化的农家乐旅游曾经成为旅游产品中的新亮点。在此背景下,旅游休闲农业悄然形成,游客不仅可以观光、体验农作、了解农民生活、享受自然情趣,还可以在农庄果园中住宿,度假、游乐。在海南岛建设国际旅游岛的背景下,合理利用海南的热带农业资源,大力发展旅游休闲农业,对于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海南经济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

一、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概况

台湾休闲农业起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至今已有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台湾现有上规模的休闲农场达到1000多家,每年的游客量大约是4千多万人次,台湾的休闲农业旅游已经走红国际市场,来至香港、新加坡、中国大陆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台湾发展前景良好的朝阳产业,年营业总收益达10多亿元。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促进台湾农业成功转型,农业从第一产业走向第三产业,不但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同时也促进农业和旅游经济的发展。

二、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的成功发展经验

台湾休闲农业旅游的兴起有着诸多的因素。通过研讨会研讨和实地考察,台湾以发展乡村民宿、休闲农业进而推动全岛休闲产业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一)政府及社会各界的积极引导与支持

台湾休闲农业有今天的局面,与政府的大力扶持并及时制定各种政策、法规,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积极推行《发展观光农业示范计划》加强对休闲农场的管理及行销、教育、培训等辅导。经过台湾政府部门核准的休闲农场在经营上享受优惠政策,提倡一乡一农业园。而且,休闲农场的专项经费由政府拨出支持,这些经费一般包括修建从农场的主路到支路、水利工程,教育农园的补助、组织、宣传等费用。

(二)加强从业者的培训,提升休闲农业园区服务质量

休闲年农业的产品具有市场生命周期。经营者只有不断学习创新,提高经营管理能力和各项技能,才能迎合不断变幻的市场和口味各异的消费者。台湾政府时常组织各种辅导班、培训班,还邀请专家学者做报告,同时还会组织经营者参加境外考察。在台湾,几乎每一个农场主都接受过培训,除了出境考察外,其他各项活动都由政府来资助进行。

(三)园区建设的合理规划和检查评证

台湾的休闲农业的可贵经验在于规划好,布局合理。休闲农业园区的线路都在旅游线路上,有机的结合了有效资源,保证了客源量。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一乡镇一休闲农业区”,利用占全台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民宿、观光农园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转型。农委会与休闲农业学会合作推动了园区和农业旅游景点的检查评证,并颁发认证标志。

三、台湾休闲农业旅游发展对海南省的启示

海南与台湾同属中国两大宝岛,农业上相似地方很多,气候差别不大,农作物品种也相近。台湾发展休闲农业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可资借鉴之处颇多。

(一)加大政府扶持力度,科学合理规划

台湾的经验表明休闲农业旅游发展与政府扶持分不开,因此,海南省应对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充分重视,为促进旅游休闲农业的发展开辟绿色通道,努力为其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与此同时,科学合理的规划也很重要,海南省出台了《海南省“十一五”农业发展规划》和新修编的《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都有观光休闲农业方面的内容,但必须加以整合完善,根据海南的实际情况,应将旅游农业园区与旅游资源相结合,例如重点布局在海口和三亚地区,按照国际和国内游客的需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一批成熟的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以点带面,发展精品休闲农业旅游。

(二)培养高素质的休闲农业经营管理人才

目前海南省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素质较低,应与台湾合作加强培训,一方面可以通过邀请台湾有创办休闲农业经验的专家学者和经营者前来指导,另一方面可派些团队到台湾进行休闲农业观摩、研究、学习。同时制定出相应的培训计划,加强旅游农业从业人员、经营管理人员的从业技能培训、自身素养培训和公共道德知识培训。通过开展农业技术知识、接待礼仪、游客服务等相关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培训,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

(三)突出主题特色,完善服务体系

海南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该突出特色,产品形式应该多样并且配套齐全。休闲农业旅游与一般旅游产品相比应该突出高度参与性与体验性的特色,游客不仅可以参观游览,更重要是可以亲自参与生产、制作农产品,根据爱好设计个性化的游憩活动。因此,休闲农业旅游必须针对消费者需求,增强互动参与性,创造性地开发出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高附加价值的体验式旅游产品,同时加强完善服务体系,让游客的衣、食、住、行、文化、娱乐提供方便、干净、温馨、舒适的环境。

总之,在推行环保、低碳、绿色环境的趋势下,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必定成为海南岛旅游业的新亮点。我们要准确定位多种类型 、多种模式的休闲旅游,有序发展、合理布局、将热带观光农业旅游与高科技农业结合起来,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构建观光农业休闲旅游发展模式,打造海南休闲农业旅游品牌。

参考文献:

【1】陈文锦.从农业的游憩化与产业化探讨台湾休闲农园之发展.台湾农业探索,2004(3)

【2】王洁平.对发展旅游休闲农业的思考.旅游研究,1996(5)

【3】张莹,何佳梅.海内外旅游农业发展比较研究[J].山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6)

篇5

一﹑##农业的发展现状

近年来,##农业紧紧围绕“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和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优化提升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发展生态﹑特色农业﹑取得了一定成效。

##镇现有农村人口4万,农业从业人员约1.5万人,可耕地面积3.8万亩。已形成西甜瓜、水蜜桃、特色蔬菜、水稻、名优水产品等五大主导产业。2008年全镇农业总产值4.1亿元,亩产值近5千元。

(一)种植业结构持续调整,成绩显著。优质西甜瓜﹑翠冠梨等市场适销产品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品牌效应明显提高,市场占有率不断上升。粮经比例23:77,种植业总产值稳中有增。

(二)林果业健康发展。至2008年末,全镇林地和经济果林总面积已达到9000亩,林地覆盖率已达26%。林业建设的质量和生态效益大幅度提高。

(三)农业产业化得到初步发展。全镇以“打造农业产业集群﹑延伸农业产业链”为目标,已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30余家。2008年农业产业化经营产值达5千多万元,“田博”、“君安”成为全市知名品牌产品,其中“君安”在2008年被选为奥运会特供蛋品。产品通过国家级无公害产品认证,全镇已有“田博”等多家专业合作社的耕地通过无公害产地认证。

(四)现代农业先行区初现雏形。镇内完成了两港大道以东为条状的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引入了青扁豆、西甜瓜、百果园、特色蔬菜、生态片林、特色水产品等一批项目。现代农业先行区生产总面积已达3000余亩。

二﹑##农业的发展方向

(一)指导思想

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建设社会主义国际大都市农村新郊区的总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工作布局,以科教兴农﹑深化经营体制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构建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的基本构架。

(二)目标任务

重点推进农业发展“四大转型”和“五化建设”。

1、“四大转型”

一是产业功能和产业结构的转型。大胆开拓和创新,积极探索和建设具有##特色的现代都市型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积极扶持现代农业合作社﹑品牌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开发和建设。基本构筑起现代都市型生态和服务农业的基本框架。

二是生产方式和组织形式的转型。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服务体系建设为主要抓手,积极推进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加大对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新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向产加销一体化、直销配送、连锁经营的方向发展,努力创新和提升农业的产业业态。

三是产品结构和市场的转型。强化品牌建设和推行标准化生产,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为依托,在各主要产品生产上,做好做强1-2个品牌,以品牌的质量、形象和诚信,拓展超市、专卖店、宾馆酒店等中高端市场,实现农产品生产的升级和市场转型。通过休闲农业、品牌农产品等服务性农业发展,不断提高服务性产品的比重,实现农业生产、服务和市场的多元化。

四是生产布局空间结构的转型。以条状现代农业先行区的布局模式调整农业生产布局,并与临港新城、安置小区和其他非农集聚区有机组合,形成和谐有序的区域空间结构,建设田园化都市农业区域。

2、“五化建设”

一是农业装备现代化。以高产粮田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蔬菜瓜果园艺设施工程,以及农产品保鲜加工﹑贮运配套设施建设工程为主要抓手,努力推进农业设施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装备现代化水平。

二是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以品牌﹑技术服务和统一销售的横向联合和多种合作,探索和建立现代农产品物流﹑加工配送直销等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中各环节利益协调极致和模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建设,提升发展水平。

三是农业科技现代化。以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现代信息和生态农业中的实践应用为重点,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能力建设,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

四是农业品牌和标准化建设。如在西甜瓜和水果生产上,以“田博”和“生清”品牌战略为抓手,在各生产点建立配套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和操作规范,带动全镇同类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生产,大幅度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是农业生产规模生态化。以循环经济和生产链衔接,实现生产过程中再生资源的综合利用、化肥和农药的“双减”使用,生产、生态和景观效益的有机结合为主要目标,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开发建设的投入和扶持,促进农业生产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具体措施

1、种植业

重点抓好各村高产粮田示范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市政府要求的最低保有量,增强抗御自然风险能力和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强化测土配方,提高土地肥力;进一步调优夏﹑秋熟种植结构,发展无公害和绿色农产品。切实抓好待开发过渡性地区存续期内的种植业生产。

2、林果业

以桃、梨、桔为主的经济果林,要重点扶持优质品种的开发、引进和推广,调优品种结构;建设生态型果园,拓展生态景观和休闲观光功能积极开发衍生服务产品。继续强化大治河沿岸的千亩桔林的生产和自然生态景观。

3、养殖业

要稳步调减总量与规模;适度引进养殖新品种,优化养殖产品的结构和产品质量;逐步完成镇规模养殖场的标准化生态改造,支持“君安”品牌成为2010年世博会专供蛋品供应商。

4、休闲观光旅游农业

重点依托##人家、百果园、上海鲜花港、森林公园、大治河沿岸林果带等优势资源条件,以农村文化﹑民俗风情﹑景观生态﹑参与体验为主题,生产经营与休闲观光有机融合,率先打造一批有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精品。为市民提供亲近自然、体验农村生活的休闲场所。

5、农业服务体系建设

以镇农业综合技术推广服务站为中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多层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涉及农业各产业、农业生产各环节、点面结合的专业农技推广服务队伍和农业社会化服务网络,为农业生产提前、产中、产后的各种配套服务。以“科技强农”为载体,立足自主创新、积极引进和消化吸收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强化农民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切实把农业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6、农业标准化

要进一步强化标准意识,积极扶持标准化生产示范项目建设,努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在主导产品生产上,品牌合作社辐射带动全镇范围内能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同时,加强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实行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加大农产品产地认定和质量认证工作力度,努力提高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证率,无公害和绿色产品生产比重逐步提高到50%以上。加强动物防疫和植保体系建设,切实做好重大动物疫病和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7、种养业向规模化和深加工方向发展

为提高生产效益和水平,应积极支持土地向大户集中,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大力推动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机制,确实以规模产生效益。同时,引进食品加工企业,特别是像桔﹑梨﹑桃等水果产业,只有在延长产业链基础上,才能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和产生更高的经济效益。

篇6

(5月)

4月21日至25日,区政协组织考察团赴四川省双流县考察了观光农业开况。考察团先后考察了双流县三星镇的草莓种植观光示范园、杨梅种植基地、枇杷种植农家乐园三个观光农业点。现将有关考察情况和我城区发展观光农业的一些设想汇报如下:

一、双流县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的现状

双流县按照城乡统筹、科学发展的总体部署,紧紧围绕实施都市农业的发展战略,在发展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构筑具有大都市近郊特色的农村经济新格局。

(一)支柱产业越来越明显。该县从“优化农业区域布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着手,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促进了农村经济跨越式发展。他们坚持“宏观上引导,政策上扶持,工作上服务”的原则,依靠科技提升农产品质量,突出发展该县具有竞争优势的枇杷、草莓、梨子、牧山麻羊等名牌产品,重点培育出了几个能在全国叫得响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二)产业化经营越来越突出。一是品牌特色明显。该县依托草莓、枇杷、麻羊、小家禽等特色农产品,实施农产品标准化工程,打造了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二是经营规模壮大。为进一步提升农业发展的档次和水平,该县大力引进、扶持、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三)新农村建设进程越来越快。充分发挥政府营造环境、企业发展产业、农民建设家园的“三个主体”作用,依托土坯房改造、沼气工程、农用地整理和拆院并院,全面启动了80个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新农村亮点。目前已有近100户农户利用改造后的农庄发展农村休闲旅游,有近20家五星级乡村酒店,提升了农村休闲旅游的档次。

(四)重点镇建设的势头越来越猛。

该县以大林“梨乡春雪”、黄龙溪古镇国家4a级景区为重点,大力发展以乡村旅游、古镇休闲为特色的旅游业。,该县以黄龙古镇和436家“农家乐”为重点,吸引游客880余万人(次),带动就业5000余人,实现旅游总收入7.5亿元。

二、发展现代都市观光农业的主要做法

(一)以构建“三个体系”为基础,强化现代农业发展保障

双流县以农业服务体系、农村金融服务和农民培训为重点,着力构建现代农业服务体系,为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一是健全农业服务体系。建立县级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建设19个农业综合服务站和33个动物卫生执法网点,253个村(社区)动物防疫服务实现全覆盖。二是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财政支农机制,成立了现代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和担保公司,综合运用风险投资、贷款贴息、担保贷款等方式为各类农村市场经营主体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健全农民培训服务体系。

(二)以培育“三大主体”为重点,增强都市农业发展活力

双流县以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现代农庄“三大市场经营主体”为重点,增强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活力。一是加快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引导群众通过集体资产股份量化、与社会资金合作成立股份公司等方式,组建各种类型的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二是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充分运用市场机制和利用产权制度改革成果,以精品种植和一三互动为重点,培育和发展一批效益高、示范性强的家庭农场。三是加快培育现代农庄。结合产权制度改革,采取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出租、转让、入股、抵押等方式,吸引现代工商资本在丘陵区域投资建设观光型、科技型、体验型、生态休闲型现代农庄。

(三)以推进“六化合一”为方向,提升都市农业发展水平

双流县坚持以产业规模化、化、投入集约化、生产标准化、服务社会化、产品品牌化“六化合一”为方向,着力提升现代都市观光农业发展水平。一是着力推进产业规模化。二是着力推进化。创新组织形式,鼓励和引导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要素进行合作,大力发展以产权为纽带、效益为核心的形式多样的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推动规范发展,指导和帮助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完善内部治理结构,采取“股份分红”、“二次返利”、“订单收购”等方式,与农民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三是着力推进投入集约化。集成政策、项目和资金,连线成片组团式整体推进“一环一线”田园城市示范线、新农村综合体、示范镇建设。统筹调度,整合各级农业农村发展专项资金,集约投向一三产业互动发展、土地综合整治、场镇改造、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等方面。四是着力推进生产标准化。建立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制定地方标准,鼓励新型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专业大户等实施标准化生产。建立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立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全程监管。五是着力推进服务社会化。健全公益体系。积极推进镇级农业综合服务站建设,整合“农牧110”、科技专家大院等服务资源,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鼓励和引导合作社、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市场主体围绕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组建植保类、农机类、生产类、营销类等服务组织,开展多种形式的经营。创新农业服务方式。在全县253个村 (社区)全面推行政府购买服务,通过委托、招标等方式,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力量承担技术培训、疫病防控、投入品供应等服务项目。六是着力推进产品品牌化。建立健全农产品品牌创建激励机制,鼓励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和龙头企业创建农产品品牌。

(四)政府主导,商家主体,农民积极参与,加快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步伐

一是坚持灵活土地政策。双流县农业开发用地以租用为主。,县委、县政府时出台了《关于鼓励扶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规定凡到双流县租用土地用于都市观光农业开发的,可安排其中土地的10%用于建筑性建设,即每100亩租用地可安排10亩用于建设用地,这些土地主要用农庄内的酒店、客户、管理办公场所等建设。土地承包费一般以每年的9月当地粮食价格为基本标准,以发放粮食代替租金,属田地的,每亩可得300千克粮食(玉米);属山地的,每亩可得200千克粮食(玉米)。土地承包费亦可采用收取资金形式,一般每亩800元至1000元。

二是实行政府资金补贴。为了加快开发建设,县委、县政府专门设立用于农业开发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补贴经费。该县财政每年200万元百姓创家业专项资金,扶持和鼓励百姓创家业的成绩突出者。补助资金由县农村发展局负责审核和发放。同时,各镇(街道办)也要积极创造条件,为百姓创家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

三是成立专门管理机构。为加强对农业开发各项工作的管理,双流县专门成立了农业开发管理委员会,人员从各单位抽调组成。管委会负责全县农业开发各项工作的总体调控,如制定全县农业开发总体规划,各乡镇再根据县总体规划制定本乡镇的规划方案,要求各乡镇在建设特色农业园时各具特色、各不相同,从而避免了乡镇农业园区建设特色方面的冲突和雷同。

其申报运行方式基本是:各镇对用地单位和个人进行农庄、休闲农庄和休闲庄的开发认可后,要报县农业主管部门(农耕地)或林业主管部门(林业用地)审批,并在县委农工办备案。未经批准而占用、租用的土地,统征时一律不予地面附属物赔偿。村民委员会维护好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为土地优化流转提供信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

四是加大宣传打造品牌。双流县各乡镇每年要举办一个农业博览节,通过举办节日,一方面吸引来自成都等城市游客,另一方面也提高当地的农业园区的知名度,形成农业品牌。各乡镇错开时间举办节日,形成双流县每月都有节庆活动,每月都有农业观光休闲的好去处。

三、区发展观光农业的建议

(一)城区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分析

区是新设立的城区,观光农业起步较晚,发展缓慢,严格来说,观光农业仍是一张白纸。近年来,城区党委政府在发展城区观光农业方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委托有关部门编制了《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和《顶蛳山文化博览园规划》,对五圣宫、那莲古戏台、北帝庙、新江镇徐汉林烈士陵园进行维修,建好烈士纪念馆,修建那楼镇雷婆岭摩崖石刻道路,建镇联团村红龙果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等等,但从发展观光农业层面来说,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城区未形成观光农业旅游景区(点),联团村红龙果休闲观光园设施只有旅游休息室、观光台等,大部分基础设施建设仍在设想之中。

(二)制约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

区观光农业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辖区内观光农业点总量小,亮点少,品牌形象还没有树立,更未形成规模化产业。制约观光农业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如下几点:

1.缺乏科学规划,观光农业发展方向思路不够清晰。区虽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对这些资源的市场价值缺乏深刻认识,对如何发挥资源优势以及如何确定观光农业发展重点项目等,至今尚未有清晰的思路。我城区是典型的农村型城区,要发展区观光农业,需要加大城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打响自己的品牌;从区实际出发,科学规划观光农业点,摒弃各自为战,零星摆布的做法。

2.观光农业资金投入不足,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观光农业建设需要大量资金作保障,投入单一,市场化运作程度不高,资金不足,制约了观光农业的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维护投入主要靠公共财政的投入;当前我城区建设的几个农业园区,均以扶贫开发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城区观光农业的发展步伐。目前,成功引进个体老板发展观光农业的典型不多,只有市振企农业科技公司开发的红龙果生产基地和那路开田高效农业观光生态园等,其它各种植基地产品单一,特色不强,规模不大,难以吸引游客。

3.配套实施跟不上,离观光农业发展标准差距较大。从当前观光农业市场需求来看,游客喜欢有观光农业园区应具体几个基本条件,即(路)好走、好看、好吃、好玩、好住。而我城区还没建成具有以上几个条件的农业园区。如镇联团村的红龙果基地,交通不方便;“好吃”仅仅为吃红龙果,周边无一间农家乐之类的饭店;“好看”方面除一片片红龙果树木之外,其它景色全无,确实有待加强;除可摘红龙果,再无可用于休息的宾馆及垂钓之类趣事。开田农业可参观现代农业,但是交通也不方便,各类生活设施有待建设,吸引游客的兴趣点还需进一步建设。

4.特色农业宣传载体不多,农业牌子不够响。四川省双流县,每到一处均有欢迎进入某某园区字样的大牌子;各乡镇每月均有相关节庆活动,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吸引成都市内外游客均蜂拥而至,提高了各个园区的知名度。我城区有那楼淮山、良勇野猪、孟莲香葱、新江酸笋、百济芝麻鸭等特色农业,但缺乏大宣传的载体,在市、广西级的知名度还不够高。

5.土地流转难度大,在开发观光农业容易出现各类纠纷。自从分田到户后,农民思想趋向多元化,种植作物难以统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随着城镇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引导农民开展土地流转工作难度较大。在公司租用农民土地过程中,容易产生各种纠纷。

6.一产和三产没有形成互动,传统农业抵御风险能力低。我城区种植甘蔗、荔枝、龙眼,养殖鸡、鸭、猪等传统产业比较明显,单靠出售农产品增加农民收入,由于技术跟不上、抵御自然灾害能力较低、应对市场办法少等原因,农民增收难以得到保障,往往 出现增产不增收甚至遇到灾害血本无归等严重后果。

(三)发展观光农业的有利条件

对比四川省双流县,我城区基本情况与双流县有着某些相似之处,城区在发展近郊农业、都市型型观光农业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旅游资源丰富,发展观光农业基础好。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民族风情多姿多彩,城区内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顶蛳山贝丘遗址和五圣宫、雷婆岭摩崖石刻、徐汉林烈士陵园、那莲古戏台、北帝庙、北觥清代古民居等人文景观;有清水泉、龟山、英雄水库、五圣山森林公园等自然风光;有淳朴的风土人情,壮族八音、抢花炮、嘹啰山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闻名遐迩,享誉中外,为发展城区发展都市观光农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地域优势明显,省会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强。双流县是四川省省会成都市管辖的一个农业大县,距成都市仅40余公里,地域靠近省会城市,交通十分便利,这为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业提供了十分良好的条件。我城区位处广西首府市城区范围内,是市重要的组成部分,距市中心仅10余公里,随着五象新区建设步伐的逐渐推进,城区人居、交通、商贸等不断得到发展,观光农业发展前景诱人。

3.群众积极性高,观光农业发展条件成熟。区成立以来,在城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入实施“一港两江三区三带”发展战略,广大农村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农村群众积极融入大的发展格局中,农村剩余劳动力特别是农村青壮年进城务工,为农村土地流转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统筹城乡工作的不断推进,城市的生活理念、现代化的生活需求正在改变城乡群众的思想意识,盼望富裕、盼望健康、盼望休闲的思想观念逐步形成,农村群众都有改变生存环境、提高生活质量的强烈愿望,如那楼镇某村坡几百户人家,愿意按照观光农业发展要求,规划拆旧房建新村,为发展观光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四)关于区观光农业的几点建议

1.尽快出台或者完善农业开发扶持激励政策。要发展现代观光农业,从基础设施建设做起,从技术援助到销售服务,还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从目前情况分析,仅依靠城区政府力量是有限的,也是极不现实的。首先,政府财政有限,投入远远不够;其次,要开发观光农业,必须调动社会广泛力量参与,从资金到人才资源,提供全方面服务。政府必须尽快出台或者完善已有的相关政策,吸引广西区内外社会资金投入,以及优秀管理人才的进入,从而为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为了加快开发建设,建议城区专门设立用于农业开发基础性设施建设的补贴经费,扶持和鼓励百姓创家业的成绩突出者。由财政、农业部门协同制定扶持奖励措施。如对建设规模在2亩以上,投入资金达3万元、5万元、10万元以上的农家乐,分别给予1万元、1.5万元、2万元补助。对建设规模在5亩以上的农产品精品园按每亩100元给予补助。对生猪养殖户年出栏50头以上的养殖户年出栏20头以上、小家禽养殖户年出栏1万只以上、兔养殖户年出栏100只以上分别给予每户500—5000元补助。对年销售额达到1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包装营销户按每户5000元给予补助。对年销售收入达到10万元以上小食品加工作坊按每户5000元给予补助。对年销售收入或产值达到100万元、300万元、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精加工企业,分别给予1万元、1.5万元、2万元补助。另外,属于农业园区排水沟、农家乐大棚建设的,每亩还可补贴0.8万元至1.5万元;如承包山地需要修建道路的,政府财政可按主体工程建设成本25%给予补贴。补助资金由城区财政局负责审核和发放。

2.尽快完成全城区性都市型观光农业发展的总规划和细规划。要做好现代农业发展,我城区必须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布局,各乡镇在总体规划指导下进行细化建设,形成自己的特色园区;必须避免各乡镇之间的规划冲突,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我们可以根据目前各地实际情况,按照“一乡镇一园区一品牌”或“一线多品”的建设模式,推进现代观光农业园区建设。

(1)以镇那路村为中心,依托联团村红龙果基地、那路开田高效农业观光生态园、华康百香果基地,打造那路瓜果园区。

镇那路村那路街历史悠久,有出名的那路八音、啰歌、有热闹的冬至节日、由传统的狗肉美食和百吃不厌的特色鱼扣,建设一些上档次的旅馆、饭店,增设本地文化表演场所,向游客提供住宿、餐饮、文化等服务,带动当地消费。充分利用那路壮族八音、新江嘹罗山歌、古民居、民俗艺术等文化旅游资源,立足本地,大做“壮族风情”文章。在农业生态园内各景点向游人展示壮族八音、嘹罗山歌、舞春牛等独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游客领略田园风光的同时,体验到壮家做客的民族风情。在发展特色农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带动农户建设以农家乐、乡村酒店、休闲旅游别墅等为主体的综合服务设施,通过销售土特农产品,提供餐饮、茶社、娱乐、农产品种植和采摘等经营活动,建成大型农业观光休闲、商贸旅游基地,打造万亩花山果海的农业旅游休闲新名片。

联团村位于镇东面,距城区政府15公里,市农业龙头企业—市振企农业科技公司开发的红龙果生产基地落户联团村。该基地计划开发连片面积为1万多亩,地域横跨镇联团村、那楼镇那琅村和新江镇力勒村上百座荒山,1-2年内面积达到10000亩以上。在基地内创造和提供乡村空间,给人以生态旅游的田园风光、乡村休闲度假、农业公园等清新场所。建设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观赏于一体,打造高产、优质、高效的红龙果种植、商品花卉种植、农产品品牌。利用开放成熟期的果园、花园、瓜园等供游客入园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摘、自食、自取的果农生活和田园风光。

镇那路开田高效农业观光生态园,该园于起建,总建设规模1000亩,划分为高效农业生产园区,基地农田灌溉和生态养鱼环坡蓄水区、观光休闲农业别墅区、办公区和新农村建设区;截至3月,已完成园区总体规划设计,道路建设已推成路基;农业生产大棚已建成130个,现种植有礼品小西瓜、哈密瓜、豆角共123个大棚。在园区内建设供游客观赏体验的现代科技农业园、无公害瓜果园、垂钓湖以及住宿的小别墅。

在华康村百香果基地建设农业生态园环境优美、园景宜人的景区、景点、园内小道等,既保持农村环境又可使游客摆脱城市喧嚣,散步田野,悠然自得,融入自然;充分利用园内的山塘水库,设置景区配套设施供游客垂钓、休闲观景。

(2)依托清水泉、顶蛳山、五圣宫、北觥古民居、那莲古圩等景观,利用孟莲村香葱种植基地、孟莲村民俗旅游开发形成一条观光农业加民俗旅游带。

(3)依托至灵山二级公路,打造良勇村野猪养殖基地观光旅游点、中和花卉观光带以及那例观光点。野猪养殖基地靠近城区政府所在地,交通方便,可以结合“迷你署”种植和野猪养殖发展农家乐或红薯博览园,建立相对高档的餐饮和酒店,供市周边机关、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以及高收入人群到此开展培训、度假等。中和乡平天、新安二级公路两旁花卉种植、欣赏休闲观光带;可以在中和乡那例旦一瀑布打造融农业观光、体验抢花炮民俗、欣赏古桥飞瀑为一体的景点,给游人体验远离都市喧嚣泛舟飞洒(水库)、垂钓、撒网捕鱼的乐趣,品尝农村本土酒菜的风味。

(4)依托十里养殖长廊,打造新江镇那云村至汉林村公路两旁建设西瓜村、七彩山鸡、红龙果种植基地等观光旅游带。一是充分利用到新江公路两旁结合州同村(轻轨到附近新生村、靠近外环高速出入口)种植西瓜传统、新江镇十里养殖长廊优势,逐步建设至 新江三产经济带,让来往的游客品尝西瓜、欣赏七彩山鸡,提供优质的餐饮娱乐等服务,在达到一、三产互动的同时,把和新江路边三产连成一片,增加农民收入。

(5)整合在新江至百济公路沿线(附近)的英雄水库、徐汉林烈士陵园、那寨水库和百济社区仁里坡等资源,打造新江百济公路沿线观光农业旅游线路。利用英雄水库旖旎的风光,在附近打红龙果基地园区,让游客游山玩水、吃果垂钓,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那寨水库有果有水有住宿的房子,发展农家乐项目的基础较好。百济社区仁里坡文化底蕴深厚,有明清时代遗留下来的古宅院和“三凝保障”等旧匾牌,有百济芝麻鸭基地,游客可以在此游览古宅、浑水摸鱼、稻田抓鸭、品尝鸭肉等等。

(6)依托那楼镇淮山产业基地,引进商家、企业,制作干淮山、淮山酒以及相关食品,拉长淮山产业链,增加淮山的附加值。可以让爱心人士认养淮山,组织策划一年一度的淮山节,提高淮山基地的知名度,同时带动当地农家乐的发展。

(7)依托扶贫攻坚工程,在那楼镇屯良村至镇龙社区的道路两旁五百米内种植四季长青的景观树、种植各类果树,形成连绵数公里的生态景观带。根据当地发展农家乐、观光农业积极性较高的特点,引导农民拆旧房建新村发展农家乐,让游客吃好、玩好,流量忘返。

(8)依托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古民居群、民族村及摩崖石刻景点打造满足下里巴人的休闲场所。附近灵山县太平镇农民多种梨树,应该发动那蒙坡群众广泛种植梨果,春天一到,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景象必将引来众多的摄影爱好者前来,背包客将会用他们独特的视角和艺术敏感将此地美景快速宣传;夏日端午,雷婆岭摩崖石刻上山抢花炮庆祝端午节的习俗必将带旺人气;待到秋天,市民可以前往品尝酸梨果,喝本地出名的蜂糖酒;即使冬天,游客到此可以感受该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采茶戏,感受那蒙古民居、老匾牌、老故事的无穷魅力。那楼镇那良村那蒙坡离城区政府所在地、镇政府所在地较远,农民自建的农家乐即可满足游客。

3.成立专门机构,加强观光农业开发的统筹。目前,我城区尚未建立负责统筹指导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机构,仍然存在部分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的现象。单兵作战固然能够发挥个体的积极能动作用,但是有时候也会互相冲突,难成气候,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因此,有必要成立区观光农业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城区观光农业开发建设进行统一指导,组成人员可从农业、林业、土地、文化等部门抽调组成,全面统筹,确保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稳步快速发展。

4.发展公交,构建四通八达安全交通网络。为了更好地吸引市中心游客到我城区休闲娱乐,要大力发展廉价便捷的交通网络。首先,想方设法让每个游客从市中心到城区所在地公交车费1元;城区所在地到各景点要有面包车等方便的交通工具。其次,从城区到景点,从大路到景点,目前还是新农村建设是铺设的村道、坡道,根本不能满足出行需求,要拓宽、拉直现有的农村道路,为游客提供方便、安全的交通环境。

5.示范带动,加快推进土地流转工作。按照“宏观上引导,政策上扶持,工作上服务”的原则,城区集中打造几个观光农业示范点,让城区广大农民感受土地流转带来快速发展,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互动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影响农民转变观念,让农民成为主动推进土地流转的主体。参照双流县“随行就市,实物兑换或现金支付”租地方式,免去群众出租土地的后顾之忧,减少不必要的矛盾纠纷。创新宣传思想工作方式,加强农村思想教育工作,引导部分存在仇富思想的农民改变观念,树立“你发财、我发展”的正确理念,推进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6.建立农产品监测系统,确保游客吃得好、买得放心。建立健全城区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建立农产品质量认证和标志制度,加强生产档案管理。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召回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和退出制度,认真落实疫病防控、农贸市场监管等具体措施,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全程监管,让游客吃得放心,买得安心。

篇7

[关键词]生态 旅游 农业 问题 对策

十七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是国民的基础,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决定着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并影响着整个国家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旅游农业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发展生态旅游农业可缓解资源、环境和人口压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业收入,同时协调经济与生态的关系,使其纳入良性循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而且还可以为游客提供新的旅游资源,有助于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生态旅游农业的内涵及特点

生态农业与传统农业相比,具有自己的特殊内涵。生态旅游农业是一种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开发田园旅游资源为重点的新型生态旅游业。它以农业和农村为载体,是农业与现代旅游业相结合的高效农业,把农业生产、应用、艺术加工和游客参与农事活动融为一体,由一产向三产延伸渗透、农游两业交叉融合的新兴产业,并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文化生活于一体,已成为当今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和新的亮点。它既具有生态性、生产性、商品性、观赏娱乐性、参与性和教育性等多种功能,又有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性。

生态旅游农业具有与传统农业不同的特点:①以生态农业生产为基础,注重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为达到农业可待续发展与缓解旅游业压力,为人们提供新的、使人身心愉悦的休闲娱乐场所,必须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重视农业生态环境的整治,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环境质量;②以旅游经营为重点,重视有效开发旅游资源,按照旅游业发展要求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和旅游活动的,切实保证在农业发展的同时为人们提供高质量的旅游观光、休闲娱乐和体验品尝等服务;③具有高效益、低风险特点,经营生态旅游农业可获得农业和旅游业两种产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当由于气候条件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条件的不稳定性造成农业生产减产时,常可通过旅游提高农业附加值而相对减小农业风险,而旅游淡季时农业生产又可弥补旅游收入的下降;④具有娱乐性和参与性。生态旅游农业活动包括农业观光、乡村度假、民俗乡情体验等娱乐性和参与性都很强的活动,让游客通过参与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获得丰富的旅游体验和精神享受;同时农业可为游客提供参观、品尝农产品和体验农事等各种形式的旅游服务。

二、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重复建设严重且开发深度不够。近几年来生态旅游农业景区(点)的数量不断增多,很多景点的投资者就是当地的居民,他们缺乏市场观念和科学的开发理念,按照自己的理解或模仿他人的经营开发模式仓促上马、开山修道,为了降低成本,都会省略前期的可行性研究、审查评估,没有深入的市场调研、科学的规划和市场定位,造成后期经营、管理以及资金方面的困难。这样就导致高质量的项目相对较少,不少生态旅游农业区功能设计简单、重复,层次较低,缺乏特色和新意,市场竞争力不强;另外是旅游商品不但品种单调、花样少、更新慢,而且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缺乏地方特色和生态农业特色。

第二,开发时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严重。目前一些景区的经营人员以及游客生态保护意识淡薄,不少景区也缺乏保护生态环境的物质设施和技术装备。随着游客的纷至沓来,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接踵而至:游客消费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以及饭店、“农家乐”等服务系统产生的污物没有得以妥善处置,废物到处堆放,污水随地排流,不但影响了景观,而且污染了环境;工具排放的废气、娱乐设施产生的噪声等使景区形成多重污染,降低了旅游地的质量;物种的不合理配置,严重影响了旅游区物种的生长发育和更新,打破了生态平衡。

第三,基础与配套设施落后。在目前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中,仅有少数景区公共汽车可以抵达其附近的城镇、景区或景区内部,多数景区离公共汽车站较远,也没有旅游专车,游客到达景区极不方便。此外,景区内部交通条件通常较差,路面过窄或路况不好,旅游旺季拥挤堵塞,雨天泥泞不堪。这些都成为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瓶颈问题。此外,景点(区)内邮电通讯配套设施落后,还缺少一定规模的旅游接待机构。景点缺乏相关配套服务设施的最主要原因在于:一是开发资金不足,融资问题严重;二是许多景点才刚刚起步,规模较小,游客接待能力有限,相关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得较少。此外,旅游行业管理不规范、缺乏科学的管理理念、力度不够以及淡薄的市场意识,都严重制约了生态旅游农业的健康发展。

三、我国生态旅游农业发展的对策

第一,制定科学合理的生态旅游农业景点(区)规划,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有的农业特色。要根据当地农业旅游资源实际和发展水平,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综合规划,包括客流容量和游览方式规划,旅游区区位选择和范围的划定,区内农林牧渔各旅游小区的布局设置规划,旅游基础设施和交通线路的布局规划等。生态旅游农业的特色和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其农业内涵,这是其发展的关键所在。

篇8

关键词:绿色农业;现代农业;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F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7)01013103

1引言

《“十三五”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提出,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遵循农业现代化发展规律,加快发展动力升级、发展方式转变、发展结构优化,推动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同步发展。绿色农业是创新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模式,对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农业综合生产力和提高农业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理论基础

2.1绿色农业的内涵与特征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有不少专家开始探索研究绿色农业问题,并取得了一些意义重大的研究成果。王艳秀、周旗等认为,按照生态经济学原理绿色农业是一种依靠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合理利用农业资源,生产无污染、安全、优质农产品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严立冬等从农业与农村可持续发展角度提出,绿色农业以绿色技术进步为基础,充分应用绿色高科技手段,集节约能源、保护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发展农业经济于一体,并倡导绿色消费生活方式的可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刘连馥等在综合国内绿色农业概念提法的基础上,提出我国绿色农业是充分运用先进科学技术、先进工业装备和先进管理理念,以促进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资源安全和提高农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协调统一为目标,以倡导农产品标准化为手段,推动人类社会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农业发展模式。

绿色农业实质上是一场农业创新、农业技术革命,是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新时代的重要发展模式。概括国内学者关于绿色农业特征研究,绿色农业主要有6个鲜明的特征:国际化、现代化、标准化、多样化、产业化和高效化。

2.2绿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

目前,国内诸多学者研究认为,绿色农业发展的理论基础包括有:生态经济理论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统一的原理,可持续发展理论中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理论,循环经济理论中能量多级利用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农业生态学中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协调共生理论,创新理论中农业制度创新和农业技术创新等。

3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需求压力逐渐增大,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越来越迫切,走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业道路已成为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共识。综观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主要包括以下3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初步探索阶段(1986~1991年)。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包建中在1986年提出了“绿色农业”的概念。部分农业学者也开始对绿色农业的内涵及实践应用开始进行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2)第二阶段是持续关注阶段(1992~2002年)。1992年开始,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农业发展向“两高一优”方向发展,即农业发展要高产、优质、高效。全国各地先后开展了绿色农业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并逐步开发和生产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开始建立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

(3)第三阶段是稳定发展阶段(从2003年至今)。2003年,在亚太地区绿色食品与有机农业市场通道建设国际研讨会上,我国正式提出了 “绿色农业”的概念。2005年,卢良恕等6位专家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基地建设的建议》的报告。回良玉副总理对报告作了重要批示,并充分肯定了绿色农业理论研究和示范推广工作。2006年起,部分省份先后建立了绿色农业研究中心,绿色农业科学研究与示范的科研专项研究相继启动。2013年,在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上,由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关于加强绿色农业发展的提案》成为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第0001号提案,建议因时因地发展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构建绿色农业产业体系。绿色农业发展逐渐变成当前发展的共识,被广泛认同和支持,各地也在积极采取相关措施发展绿色农业。

4实践中创新绿色发展模式分析――以四川江安县为例

近年来,中央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性指导文件,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走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四川宜宾市从实际出发,在农村劳动力继续转移的情况下,积极推进现代农业改革,探索完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其中,江安县坚持绿色发展,围绕“走产村相融道路,创绿色农业典范,建幸福美丽新村”思路,推进麻衣坝现代农业综合改革验示范区建设,形成了“五化”引领的绿色农业发展新模式。

4.1管理模式标准化

麻衣坝现代农业综合改革试验示范区先后引进一家生猪养殖企业和一家农业发展公司,分别从事现代种、养殖业发展,建成特色种植基地2000余亩,存栏种猪5000余头、年产仔猪10万头的大型养殖场及家庭代养场。已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可追溯体系,实行过程管控;并建立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确保供港蔬菜实现企业自查、政府抽查、香港检查3个达标。积极推进生猪标准化养殖,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饲养管理流程,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升。

4.2生产设施现代化

示范区通过实施土地整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适应产业化运作的“田、路、水、电、管”五网配套体系,新建高标准农田2000亩,道路13.8 km,排渠4.6 km,种养循环管网12 km,喷灌头10万个,配套农产品产业服务中心和生猪养殖智能化的流水线设施,实现农业生产设施现代化。蔬菜基地实施土地整理后,大力推广育苗、播种全机械化生产,实现喷灌设施全覆盖,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

4.3产业分工专业化

示范区依托两家龙头企业,大力推广“企业带动、农户参与、协会统筹、金融服务、保险兜底、政府扶持”六方合作机制,将企业、农户、县级农业主管部门、金融机构、保险公司、县财政部门引入参与到现代农业发展中,并明确各方责任主体分工,形成农业生产车间集群,实现专业化发展。针对部分有资金、有意愿经营种植蔬菜、生猪养殖的农户,以“公司+家庭农场”为纽带,按“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培训指导、统一物料供应、统一防疫、统一生产管理、统一销售回收”的六统一模式,带动发展家庭农场。通过供港蔬菜、生猪产业化这两个项目,直接解决了当地1000余人就业,带动江安600户以上的农户致富,间接带动2000余户农户增收,助农户均增收上万元。

4.4资源利用循环化

示范片两家企业“牵手”推进循环农业发展。在生猪养殖过程中所产生的粪污和废水,经过分级沉砂、分级粪池收集处理和厌氧发酵,沼液就富含溶解氮、磷、钾和植物生长细胞的黄腐酸,成为了生态种植业难得的有机肥料。沼液经提灌站输送至高位沼液池,通过铺设灌溉管网进入麻衣蔬菜基地用于蔬菜种植,形成“猪-沼-菜”、“猪-沼-果”生态循环产业模式,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同时,养殖场厌氧发酵所产生的大量沼气,还可以用于发电,为示范园区生产生活提供便利,促进“生猪产业-生态农业-新能源产业”循环互动。

4.5产品销售国际化

在示范区建立的供港蔬菜基地已具备直接出口农产品资格。每批次蔬菜先经过机械车间分拣,对蔬菜品质进行分级、装箱冷链物流运输至深港检测点,抽样合格直接进入香港蔬菜协会指定仓库,并在香港、广东市场形成“错峰销售”。同时,还不断加强市场开拓,实现了蔬菜直供韩国、新加坡市场,每年可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积极加强与俄罗斯、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并与欧盟签署意向合作协议,着力推动加工猪肉出口外销,逐步实现生猪产业国际化发展。

5思考与建议

从现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在四川乃至全国,绿色农业已在一些地方实施并快速发展,但是西部地区绿色农业起步晚,发展中还面临绿色农业品牌少、基层设施建设不足、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第一、三产业融合发展不足,农业培训和技术推广力度不够等制约因素。为了推进西部地区县域经济中绿色农业快速发展,促进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出如下建议。

5.1挖掘自身优势,科学选择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发展绿色农业要根据各县域经济条件和地理优势选择不同的发展模式,利用独特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大力发展名、特、优农产品,不断提升市场竞争能力。以山区为主的区县,建议以发展经济林业(包括茶叶、果木等)和畜牧业为主,选择发展当地的优势主导农副产品和农业龙头企业,以进一步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以浅丘或平坝为主的区县,要充分利用水陆交通便利、水源丰富等优势,发展粮食作物种植业(包括瓜果、蔬菜等),加快设施农业发展,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以浅丘为主的区县,要充分利用近郊交通便利、立体种植的优势,发展都市休闲观光农业,带动整个区域内农旅经济发展。

5.2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做好绿色农业发展的要素保障

政府部门要加大绿色农业扶持力度,加强绿色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以农田、水利、交通、生态、农村沼气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抗御灾害能力。创新绿色农业科技推广机制,构建农业科技“教学、生产、研究、推广”一体化发展模式,完善相关配套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技推广与服务条件。另外,要建立绿色农业发展的长效投入机制。既要鼓励和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投资、投劳,开展农业、农村、农民直接受益的公共设施和生产设施建设;也要创新投入机制,广泛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绿色农业。

5.3培育绿色农业主导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是绿色农业发展的前提和核心。在当前经济形势压力大的情况下,要以地方主导产业为支撑,全面成片推进,实现产业规模化发展,进而走向标准化、现代化、高效化发展。在全面成片推进主导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注重休闲观光功能的布局,注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结合乡村旅游功能,以各类乡村文化节为契机,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式农业,积极创新都市观光型绿色农业发展模式。

5.4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提升绿色农业品牌知名度

农业龙头企业的发展不仅能带动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发展壮大,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农民增收。要大力发展绿色农业龙头企业,突出其对以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和品牌化销售为主要内容的现代农业建设的引领带动作用,从而促进绿色农业品牌知名度的提升。建议启动多方面的专项资金用于扶持示范作用大、带动能力强、具备引领区域绿色农业发展能力的农业龙头企业,对企业在贷款贴息、品牌打造、基地扩建、科技创新、市场拓展等方面进行扶持。

5.5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绿色农业生产效益

积极推动各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并以专业社为主要成员,联合科技、供销、农村合作银行等部门组建联合社,构建“多位一体”的办事平台,完善绿色农业社会化服务功能。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的物流体系建设,改造一批绿色农产品专业销售市场,积极引导多种经济组织与专业大户参与绿色农产品流通,大力培育农民产销合作组织。加快绿色农业信息化建设,建立市、县、镇三级农业信息互通平台,加快建设一批标准统一、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库,加大农村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科技对绿色农业增长的贡献率。要加快产销对接。重点搞好绿色农特产品、食品展销和对接活动,提高当地绿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5.6绿色农业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农民能力和素质

积极开展绿色农业职业培训,充分l挥农业中专、农广校、农函大等农民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广泛运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媒体和远程教育手段,着力先进适用绿色农业技术的普及推广,培养一大批适应绿色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要充分发挥基层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绿色农业实用技术等的培训,促进绿色种养殖。要重点搞好专业大户、职业农民和新型农场主等核心农户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培训,为发展现代规模经营和绿色农业产业化培养合格的生产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王艳秀,王洪会.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对策:基于生态补偿视角[J].江南论坛,2012(6):14~15.

[2]严立冬.绿色农业发展与财政支持[J].农业经济问题,2003(10):36~39.

[3]黄国勤.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历程[J].江西农业学报,2008(12):157~159.

[4]严立冬,屈志光等.现代农业建设中的绿色农业发展模式研究 [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1(4).

篇9

一、全县农业发展现状

在“xxx”之初,新一届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调整后,针对农业生产信息闭塞、区位无优势、农业经营主体综合素质低、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服务功能不强等因素和农业基础设施水平低、农业产业发展水平低、农民收入低的“三低”局面,组织全县广大干部开展了大量的实地调研,并组织各级干部外出农业发达的省、市进行了多次考察,结合**典型农业县实际,提出了“种蔬菜、兴畜牧、扩林果、输劳务、建沼气、强加工、抓中介、树品牌”的农业发展24字方针,随后在北京、四川等地考察学习后,针对**独特的自然气候、资源禀赋、产业优势,提出了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思路。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信息化、市场化程度也逐步得到提高,农业主导产业以笨鸡养殖为主的畜牧产业、以核桃、酥梨为主的林果产业,以设施蔬菜为主的蔬菜产业,以小米为主的小杂粮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新的特色农产品不断丰富,农民人均收入也在不断提高。从XX年的1840元提高到了XX年的2296元,年均递增5.69%。但从总体上看,我县的农业生产正处在由传统农业艰难的向都市型现代特色产业发展的转型、崛起、跨越的特殊历史时期,在这个特殊时期,全县农业发展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同时也存在着几方面突出的问题。

(一)全县农业发展呈现的特点

1、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逐步确立

从指导农业生产情况看,指导农业生产的各级领导的思路不断更新,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正在逐步确立,并在指导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理念传输给了农民,同时也取得了可喜的实践和丰富的理论经验。从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和发展产业化农业的经营主体看,广大农民在各级领导的指导下,产业化经营和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理念也正在确立,发展意识明显增强,特别是在建设现代市场农业的大潮中形成了一种敢闯、敢干、敢拼的市场意识、风险意识,正在逐步从“要我发展”向“我要发展”的方向转变。

2、产业发展的规模不断壮大

全县农民依托传统产业的基础和优势,围绕蔬菜、畜牧、林果、小杂粮四大产业,扩大基地生产规模,推动了主导产业的发展壮大。在蔬菜基地的生产上,按照“中增绿”产业发展的规划,稳定发展箕城、西马、社城、北寨、郝北、云竹6个中部乡镇的早春、延秋蔬菜和以芦笋、朝天椒为特色的露地蔬菜1万亩,以发展温室大棚,移动拱棚为主的食用菌和西红柿、西葫芦等品种的设施蔬菜620亩,在南王村还建起了库容量200吨的蔬菜保鲜储藏库。在林果业基地建设上,全面落实封山禁牧办法,巩固了18万亩的退耕还林成果,以改善生态、人居环境的造林绿化,每年增加2-3万亩左右。在改造红枣、核桃、酥梨、苹果的基础上,近两年来,每年又新发展核桃5000余亩,近年来干鲜果累计发展了3.5万亩。在畜牧基地建设上,在稳定猪、牛、羊生产的同时,重点推动笨鸡产业的发展,以创新养殖模式、规范生产规程、加强品牌认证,地理保护等为着力点,推动了笨鸡产业迅速壮大,笨鸡饲养量达到了120万只。在小杂粮基地建设上,在巩固以前老品种的基础上,以引进绿油谷、药用大黑豆、红扁豆、水果玉米、五彩玉米等各种特色杂粮品种来推进小杂粮种植规模的扩张。截至现在,全县杂粮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万亩。

3、农产品不断丰富

围绕农业四大主导产业,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政府各部门的扶持引导下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不断增强。相继开发出了箕城牌白酱油、北寨小麻油、河峪小米、杂粮面、赵国陈醋、西马酸菜、主力阿胶系列食品、然晶蜂蜜系列产品、野狼山庄肉羊加工等优质农产品。所有农产品的标准质量也有了明显提高,同时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品都设计了较为精致的包装。优势产品的开发,提升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扩大了市场占有量。

4、市场销售能力不断增强

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断发展壮大,提高了产业化经营主体的组织化、市场化能力,推动了农业生产与市场销售的有效对接。同时,新发展的优势农产品“一品三证”建设力度加大,提高了品牌效应,增加了市场的占有份额,产品的市场销售半径也在逐渐向省内外延升,部分农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销售网络,销量也在逐年增长。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思路的指导下,农业生产取得了质的飞跃,但横向与周边兄弟县市比,**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产业发展受地域条件的制约,规模小、产品少,品牌效应不突出,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层次低。农业生产尚未摆脱靠天吃饭和小农生产方式,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商品化、品牌化程度低,农业生产和产品研发的技术含量低,产业规模不大,大部分农产品的加工以传统工艺为主,特别是产业链条短,大部分农产品仍是初级产品,没有打造出知名品牌,品牌效益差,市场占有量小。

规模小。四大主导产业虽然基本培育形成,但由于受立地条件和的制约,难以形成成千上万亩的特色产业园区,直接影响到标准化生产水平的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少、规模不大,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全县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共122户,从业人员达438人,百万元以上的加工企业仅有5户,各种农副产品的加工转化率低,据初步统计仅为10%左右,低于全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26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

产量低。全县粮食产量在正常年份可稳定保持在5000万公斤左右,蔬菜、水果、畜禽肉蛋、小杂粮特色产业产量偏低,特别是像笨鸡蛋、河峪小米、社城黑小米、然晶蜂蜜等取得绿色、有机认证、地理标志认证或登记的省优产品、名牌产品产量低,不能满足市场需求。

增收慢。对于农民增收来讲,虽然每年都保持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民增收渠道狭窄,主要靠农业生产和外出务工,且大部分农业生产只为农民提供基本生活资料,产品的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低,导致人均增收幅度小,增收缓慢,这仍将是“十二五”期间重点要解决的重点、难点问题。

(三)主要成因

1、自然资源条件的劣势所致。县域内的立地条件、资源条件相对差、产业发展难以突破自然资源制约,只能以小规模、特色化的发展方向前进。

2、扶持农业发展的政策、资金制约。县财政极度紧张,用于支持农业发展的资金严重不足;农民缺乏原始积累,投入农业发展的资金有限;金融部门扶持农业发展,受金融风险、产业规模、政策导向等门槛的制约,落到实处的少之又少;上级政策优惠难以打破县级资金配套体制的束缚,特别优惠的政策和项目又难以落户**。

3、服务体制不健全。干部队伍的思想作风不能很好地适应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转型发展,服务农业的质量和水平低,尤其是现行的体制下,条块分割、部门掣肘,导致人才、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的浪费。

4、市场体制不完善。市场主体、农民主体培育不充分,企业和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强,不能很好地根据市场需求寻找发展空间,市场销售还未真正形成固定的网络。

二、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思路及重点

在“十二五”期间,加快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大幅增收,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客观审视**的优势和劣势,努力将优势变为强势,将劣势变为优势,突出发展方式和方向的转变,实现赶超式发展。为此,“十二五”时期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是:以科学发展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统筹全县自然资源、产业基础、产品优势、地理区位、生产技术等各种要素,推进融生产、生活、生态、示范、旅游、教育等多功能于一体的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大系统,促进农业与二产、三产之间的渗透融合,形成产业融合、功能多样、生产精细、开放广阔的都市型现代农业特色。

根据总体思路定位“十二五”发展的主要目标:到2015年,减少大田作物种植面积,给特色杂粮和蔬菜发展留足空间,全县粮食总产量要保持在4000万公斤左右;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引导,努力使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35%,接近全省平均水平;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多元渠道增收,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626元,年均递增15%。

实现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具体目标是:要保护优良生态环境,营造优美的自然景观和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农民增收为出发点,围绕推进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在规划区域范围内,按照高效、集约、精准、生态的要求,大力发展四大主导产业及产后加工业,使农业发展走从生产、加工到销售实现标准化作业、无害化生产、产业化发展、特色化开发的路子,最终实现优良生态、优美景观、优势产业、优质产品的目标,以“四优”目标拓宽农民增收领域。

(一)优良生态目标

要通过整合土地、水、森林、草地等资源,构筑生态良性循环系统,维护生态平衡。在巩固好1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的基础上,实施好交通沿线、环城、村庄绿化以及云竹湖周边绿化工程;结合封山禁牧工作,大力实施种养畜工程;加强水资源的涵养保护工作,做好小泉小水治理,建设天蓝、水清、山绿的生态**,满足都市人乡村生态游的需求。

(二)优美景观目标

要在维护好优良生态的基础上,结合交通沿线绿化、新农村建设,实施好新农村试点村、重点推进村的干水果经济林工程,建设一批人居环境优美整洁的新农村和生态经济景观林。同时,按照全县“中增绿”产业布局规划,在浊漳河、泉水河、武源河、云竹湖下游沿线发展绿色生态景观农业走廊,开发农业的生态、美学价值,满足都市人农村旅途景观游的需求。

(三)优势产业目标

围绕四大农业主导产业,抓好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突出基地建设的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特色化特点,建设一批融现代农业、乡土风情、观光休闲、旅游度假、了解农业知识、体验农耕文化为一体的现代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形成每村一特色的农业与旅游业融合的格局,满足都市人乡村综合游的需求。围绕此目标,发展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重点为:建设好“三区、四带、四基地”。

三区: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郝北、箕城、北寨部分地区为主的山地丘陵生态区,重点建设好以谷子为主的原生态小杂粮区8万亩;以箕城、西马、社城、郝北、北寨、河峪、云竹部分地区为主的川地建设高效果菜区10万亩;要以河峪、云竹的云竹湖周边村庄、北寨乡泉水河沿线村庄为主,结合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重点建设休闲、观光、采摘为主的旅游度假型综合农业园区。

四带:在浊漳河、云竹河、泉水河两岸建设专用玉米、蔬菜产业带;在云竹湖周边、武源河、泉水河两岸建设水果产业带;在以河峪、云竹、兰峪、讲堂为主的东西部山区建设谷子杂粮带;在西马乡新村——白北沟一箕城镇银郊片、东汇片、浊漳河沿岸和云竹、兰峪、讲堂、河峪、北寨等自然植被丰富的山庄窝铺分别建设以肉牛,肉羊繁育,蜂蜜产业发展,生猪生产和笨鸡养殖为主的生态畜牧养殖产业带。

四基地:主要围绕全县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合理引导,人力、科技、文化等人文资源向四大主导产业合理流动、集聚,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精细化、现代化、特色化的畜牧、林果、蔬菜、小杂粮规模生产基地,并做好地理标志性品牌的保护。

(四)优质产品目标

以农业生产基地为依托,围绕现代都市人生活需求和消费导向,加快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拉长农业产业链,发展创意农业,突出品牌建设,做好优质农产品的文化注入,完成农产品的工艺化过程,提高农产品的观赏性和附加值,生产满足都市人生活需求的一系列绿色、营养、质量安全的优质农产品,满足都市人饮食需求。

为此,今后农产品建设的重点是:要引导农业主体、市场主体,以市场对无污染、无公害、绿色时尚、营养健康、质量安全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发挥我县无污染、无公害、独特自然资源禀赋的优势,将产业规模小、产量低、产品技术传统等劣势转变为打造兼具地方特色、地域保护、文化美学价值内涵丰富的精致产业、产品优势,迎合当前城市人需求心理。特别是要针对特色农产品的节日消费和消费旺季,细划消费群体,实行分级包装、加工,打造农产品价格与价值背离的高附加值精品、名品,促进农民大幅度增收。具体从产品的开发上要引导农业主体包装开发青、草、莲、鲤、鲫、银独具云竹湖淡水生态品牌的云湖水产品系列;打造笨鸡蛋、蜂蜜、笨鸡肉、羊肉等具有地域保护的特色畜禽产品等;提升**白灵菇、芦笋、西红柿、黄瓜、酸菜等取得无公害认证的绿色生态蔬菜的知名度,扩大销售量;策划**核桃、酥梨的精美包装,发展核桃、酥梨系列深加工饮品;提升具有认证层次不同河峪小米、黑小米、荞麦、苦荞麦等系列杂粮产品的包装档次,发展具有**品牌的陈醋、酱油、食用油、白酒等小杂粮深加工产品系列。以此来提高农业经营主体的利润空间和农民的增收幅度。

在打造优质安全高附加值农产品的同时,更要注重解决市场销售难题,才能实现农民大幅度增收目标。为此,要围绕全县特色农产品的开发与打造,采取多元化的现代营销手段,开拓市场,提高农产品市场占有量,形成稳定完善的市场网络。具体要引导农业主体,建设以蔬菜、水果、畜禽水产类产地批发市场和外地鲜活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建设农产品绿色通道,建立鲜活农产品物流配送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从事加工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利用目前的外地销售网络,优化整合资源,创立具有**纯天然、绿色品质和品牌特色的名优特农产品专营销售网络;借鉴岚峪笨鸡蛋、河峪小米直供省直相关的经验、引导农业主体探索发展与省内外、企事业单位直供的市场销售模式;吸收知名企业利用**农产品原料的生态品质、定制特色农产品,走从包装设计、产品研发、宣传推介到市场包销全过程由企业负责的定制模式(如社城黑小米);发展由科研单位、客商、企业提供优良品种、技术服务、市场包销的订单销售模式(如今年河北客商推行芦笋种植模式)。此外,还要继续引导农业主体发展节假日展销、会展销售、网络销售等模式,最终以多元化的现代营销体系,促进农产品的通畅销售。

三、构建完善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和措施

为快速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实施进程,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民快速增收致富。要按照政策集成、部门联动、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发展思路和工作机制,重点开发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科技示范功能,发展精致农业、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模式。具体从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完善七大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和建设新农村四个方面保障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一)夯实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物质基础

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招商引资项目,制订出台夯实农业基础建设的政策,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发利用好云竹湖、双峰水库、小型水库等水利工程资源,抓好水土保持、土地整理等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激活水、土地、森林等生产要素潜力,促进农业生产要素向服务都市人生活需求方面转变,为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实施打好物质基础。

(二)建设完善七大保障体系

1、建立现代都市型农业的规划保障体系。各乡镇和县直有关单位要把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纳入本乡镇、本单位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在全县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布局的框架内,结合本地资源、市场、经济、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因地制宜制定种植业、养殖业和休闲观光旅游业等具体规划,尽可能提高规划的合理性、实用性。

2、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的组织保障体系。为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快速发展,要成立由分管农业副县长为组长,各涉农部门、县直各有关部门和各乡镇乡镇长为成员的领导组,使各部门切实履行自身职责,支持、参与、服务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同时各乡镇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组,形成县乡促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

3、建设好产业体系。在建设好农业产业和加强农产品开发的同时,更要开发农业生态服务功能、美学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具体结合当地的民俗文化、饮食文化、历史文化、自然文化等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开发,形成农业产业、旅游产业、文化产业的渗透融合体系。特别要聚合旅游业发展的“吃住行、游玩购”六大要素,打造功能完善而且独具特色的集农业产业开发、文化产业开发和休闲观光为主的旅游产业相统一的农业观光体验园区。

4、完善服务体系建设。各部门要结合各自的科技、示范、服务、引导等职能,联动服务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充分利用远程教育、信息网络等农业信息技术,整合现有农业科技队伍,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交流合作等办法强化科技、信息的服务功能。同时要加强对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畜禽防疫、综合执法等方面建设,以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5、完善创新农业发展模式。要完善公司+基地+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牵动农户型(如核桃产业)等生产组织模式;创新利用外援、招商开发、包装农产品模式(如黑小米);创新定制、包销、直供等市场营销模式,以各种创新模式保障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

6、建设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资金投入体系。重点通过资金集聚的办法,壮大农业投入。政府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主要用于扶优、扶强、教育培训、包装策划、宣传推介等方面;县直有关部门要将各种投入农业、旅游业、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项目整合实施,以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要强化与金融部门的交流沟通,建立担保中介服务公司,争取更多的资金直接投入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发展;要逐步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财政对投保农户给予保费补贴;以招商引资的办法,集聚资金,发展农业项目,建设新农村。

7、建立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考核评价体系。要根据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规划制定完善考核办法,把推进现代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建设作为考核各乡镇、各部门工作实绩的重要内容,同时加强督查,打分排队,确保全县都市型现代特色农业发展目标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抓好农民综合素质的提升

建设都市型现代农业,要在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培育现代新型农民上下功夫,培育新时期兼业化、多元化农业经营主体。在开展实用技术、技能培训,增加农民科技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对农民的法制、市场等知识的培训,同时加强对农民的诚实、守信、淳朴、善良等民德民风的教育,逐步培育一批既有文化、又懂经营管理,既敢闯敢干,又淳朴善良的新型农民。

(四)建设好都市郊区型新农村

篇10

创意农业是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构建农村创意生活的一种生产和生活方式。创意农业以知识产权为先导,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以农业企业为主体,以创意生产为核心,以美学经济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指引,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质量效益为动力,以持续利用为目的,指导人们将农业的产前、产中和产后各环节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在美学经济时代,与文化、艺术相结合的创意农产品将成为市民消费的“新宠”。

创意农业:顺应求美求新的时代潮流

赏天然美景,吃农家美味,沐自然风光,鉴民风民俗,享山野乐趣,创意农业顺应求美求新的时代潮流,在美学经济和乡土文化创意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让农民增收、农村增美的特色发展道路。

玫瑰飘香,香草浪漫,从通州南瓜、房山磨盘柿、昌平苹果主题公园,到门头沟玫瑰园、大兴御瓜园,京郊世外桃园般的创意农业园成为市民生活的新体验。100多个红红火火的创意农业园,每年吸引500多万游客为魅力无穷的“农业创意”消费6亿余元。“十二五”期间,北京还会以科技来促进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循环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以及旅游农业等的技术创新与应用将拓宽农民增收途径。

古老的乡村正在创意农业的引领下发生着美丽的嬗变:白墙红瓦庭园美,绿树鲜花廊榭雅。乡间小镇或许缺少城市的华丽,但你会不由自主地被它古老、深沉、淳朴的气质所吸引。秋末冬初苹果变色的季节,可以和果农一道学习苹果“刻”字的艺术,体验作创意农民之乐;面对面地与大自然亲近,和朋友一起在农家乐里采摘、垂钓,悠闲地用镜头捕捉搬食的小蚂蚁、正在绽放的鲜花和掠过湖面的飞鸟……这些都远比网络里虚拟的“种菜”开心得多。创意农业改变中国,越来越多的农民尝到创意农业带来的甜头,发展创意农业产业成为农民的新追求。

体验田园乐趣――创意农村生活的别样风景

说起创意乡村,人们常常会想到英国的乡下。在英国,农业生产不仅仅是提供粮食,而是将享受田园农艺的乐趣、体验回归自然的幸福变成农业生活的主要内容。

感悟泉流波涌的天籁之音,享受田园山水的乐趣,摘果拔菜,用花香装扮多彩人生,参加别出心裁的农耕生态体验活动,欣赏垂柳依依、渔舟唱晚的水乡风光,体验乡土风情,是台湾农业生活的别样风景。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在杭州,一个个独具创意的农村新型居住小区正呈现在眼前,一幅幅美丽新乡村、幸福新家园的图画正在杭州大地上徐徐绘就。创意农业带来的生态之美、生活之美、环境之美正使杭州的城乡阡陌间呈现出新的变化。

苏州利用乡村的空气、山林、水源、养生文化遗迹、养生民俗等资源,打造北部长江沿岸“江海文化与乡村观光”、西部环太湖“绿色度假与文化休闲”、中部湖泊芦荡“美食体验与生态休闲”、南部江南水乡“古镇观光与文化体验”四大乡村旅游聚集区,凸显“乡村观光+生态休闲+文化体验=绿色度假”的乡村旅游精髓。

在南京,绚丽多姿又质朴传神的乡土艺术农民画在冶山镇六合农民画艺术中心展出。一个小镇立足于乡土传统文化,不断创新发展,引来了人们赞叹的目光。

创意:构建生活美学的沃土

在当前社会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创意农业生活方式让人们趋之若鹜,到乡村生活已经成为一种潮流、一种令人羡慕的时尚。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体验美食,创意农业让健康文明、快乐充实的生活方式更多地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美学经济的熏陶下,人们更注重陶冶情操,追求精神、情感、心灵上的美学享受。读史前神话,听清泉鸣唱,品民俗文化,登高山祈福,尝桃花盛宴,创意农业已经不仅是一种生产方式,同时也是一种更低碳、更创意、更时尚、更潮流的生活方式。建设美丽乡村,发展生态经济和创意乡村旅游体验产业,正是顺应了现代旅游业发展的这一趋势。

美学经济孕育快乐产业

美学经济是指以审美愉悦和创意为核心,以生态文明为导向,以消费体验和消费时尚为表现形式,以满足消费者强烈的审美情感需求为目的,通过创意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创造高利润和高附加值产业的体验经济。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在农产品生产、加工与营销的过程中,以创意生产和审美愉悦为核心 ,以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为目标,达到 “六美 ”(即美色、美形、美味、美质、美感、美景)的目的,满足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审美需求和表达需求,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增美,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体验经济。

作为一种新型的经济模式,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时代的消费呈现出情感和个性需求上升、消费者的自主参与和文化环保等意识增强的特点。创意农产品生产拓展了农业发展的新空间,为农业的审美研究提出了全新的课题。农业美学使人获得了审美享受和情感升华,从而进入到欢快喜悦的状态。比如在观光农业园中,从春季的繁花绿叶到秋季的层林尽染,消费者在宁静和悠然自得的田园牧歌式的氛围中,亲手种植营养健康的绿色蔬菜,制作新鲜干净的味美佳肴,享受清新的空气、宁静的环境、优美的风光和纯朴的民风,一切烦忧和压力都会随之烟消云散。

创意农业作为对人们具有吸引力的审美对象,具有审美价值高、体验功能多和趣味性强等特点,注重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力求使经济、生态、社会三者的效益在和谐的基础上达到最大化。创意农业美学经济用生态学、美学和经济学理论来指导农业生产,通过合理规划布局,使农业生态系统进入良性循环,具备生产、加工、销售、疗养、旅游娱乐、审美体验等多种综合功能,在人类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崇尚自然、贴近自然的本性愈发显现,审美体验将成为都市人未来生活的主流。创意农业生产重视消费者的审美感官需求,以个性化服务为出发点,广泛采用有创意、有个性的“体验 ”模式,增加互动参与性,最大程度地满足消费者更加个性化、人性化、绿色化的需求。创意农业美学经济是农业生产与美学经济的有机结合,正在逐渐成为现代农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美学经济时代的创意农产品成为消费“新宠”

农业生产是一项培育生命、传播美学的事业。美学经济正在改变着传统的种植模式和销售模式,改变着传统意义上农民的生活方式。

美学经济的兴起,迎合了娱乐时代的公众心理。美学经济时代的创意农产品,使用优质的种子,具有独特的欣赏价值,再辅以艺术包装,使其附加值不断增加。美学农业使农产品从“为胃服务”的阶段转向“为舌尖服务”:美味、美艳、美形的各类农产品给人们带来全方位的享受,也为农民增开了财路。美学农业引导人们崇尚绿色生活、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提升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创造文明、绿色、和谐的生活新风尚。

在被称为“中国蔬菜之乡”的寿光,农耕文化源远流长。空中深液流栽培、滚筒栽培、立柱栽培、飞碟式栽培、树式栽培以及雾培、水培等几十种当今国内外先进的高科技蔬菜栽培模式尤如一道道蔬菜美学盛宴,诠释了蔬菜文化的内涵。 特别是管道栽培和立柱栽培,不仅节省了大量的土地资源,还可以广泛运用于广场、餐饮、办公、学习以及室内装饰等多种领域,让人们充分感受到美学农业的魅力。

创意农业美学经济坚持以人为本,以人身、心的双重幸福为目标,使人的思想道德、审美情趣、情感意志和个性才能等多个方面得到充分发展,顺应农民求知、求乐、求富、求美的愿望,最终达到创意生产、创意生活、创意生态的有机结合,让农民富裕起来、快乐起来。

创意农业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自2011年8月出台《山东省国民休闲发展纲要》后,山东省推出了好客山东休闲汇,并将其提升为全社会联手打造的节事品牌,文化、体育、商务、农业、林业、水利、教育、卫生、旅游等32个部门推出了系列休闲专题活动,各地也纷纷推出采摘、垂钓、观光、农事体验、泡温泉等各类休闲度假项目,使山东成为游客度假的佳选。一个个独具匠心的创意奉献出绿色餐饮、生态观光、旅游度假等越来越多的精品主题,创意农业吸引大批游客走进乡村,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近年来,我国高收入、高消费人群呈现逐步上升的趋势,并形成了一个以富裕阶层为主、规模可观的农产品高消费群体,他们要求农产品味道更好、外观更美、安全更有保证,同时还能体现消费者的地位和身份。《创意农业学》(2009年)的研究表明,我国高端农产品稀缺,市场亟待开发,应当按照优质农产品的标准,组织生产和加工以特取胜的创意农产品,瞄准高消费群体,打造中国创意农产品高端品牌,抢占高端特色农产品市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使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法宝”。

在美学经济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挖掘种植业内部的增收潜力,提高创意农产品就地加工转化增值的比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农业的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水平。